云南西南澜沧江带大新山组二叠纪放射虫、燧石和玄武岩

云南西南澜沧江带大新山组二叠纪放射虫、燧石和玄武岩

一、Permian radiolarians, chert and basalt from the Daxinshan Formation in Lancangjiang belt of southwestern Yunnan, China(论文文献综述)

王冬兵,王保弟,唐渊,罗亮,贺娟,姜丽莉,赵鹤森,陈莉[1](2021)在《西南三江特提斯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指出西南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造山带是连接青藏高原与东南亚的桥梁,是特提斯研究的关键场所。通过回顾近十年来西南三江特提斯研究在原特提斯、高压榴辉岩带、弧后盆地结合带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指出了甘孜-理塘古特提斯洋及义敦岛弧存在与否、潞西-瑞丽带超基性岩构造环境、昌宁-孟连带石炭纪—二叠纪玄武岩和碳酸盐组合的地质意义、原特提斯时空配置4个关键地质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未来特提斯研究的3个重点方向:(1)进一步完善三江地区构造格架;(2)探索原特提斯与古特提斯转换过程;(3)开展古生物学、古地磁学、地质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由定性到半定量、定量研究特提斯动力学。

王保弟,王立全,周道卿,王冬兵,于云鹏,闫国川,吴喆[2](2021)在《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结合带:冈瓦纳大陆与泛华夏大陆的界线》文中研究说明冈瓦纳大陆与泛华夏大陆的界线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青藏高原及三江造山带构造格局、特提斯演化等方面的深刻认识。根据新的地质调查资料与研究成果,在梳理有关冈瓦纳大陆与泛华夏大陆界线不同观点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龙木错-双湖结合带与昌宁-孟连结合带不同时期蛇绿混杂岩的地质特征、发育时限及其构造环境,二者洋盆经历了相似的洋盆扩张、俯冲消减及弧-弧(陆)碰撞造山过程,发生深俯冲及折返的时间也基本相当,一致表明二者在构造属性上具有亲缘性,认为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特提斯洋共同构成了原-古特提斯大洋最终消亡后的残迹。南、北羌塘地块基底具有不同的航磁异常,指示龙木错-双湖特提斯洋两侧陆块演化过程不同。以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特提斯洋为界,南北分别为冈瓦纳大陆北缘中生代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系和泛华夏大陆南缘晚古生代羌塘-三江造山系,两大造山系经历了不同的构造演化过程。结合生物区系、地球物理等其他区域资料,认为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结合带是青藏高原上冈瓦纳大陆与泛华夏大陆的界线。

王保弟,王立全,王冬兵,李奋其,唐渊,王启宇,闫国川,吴喆[3](2021)在《西南三江金沙江弧盆系时空结构及构造演化》文中认为金沙江(-哀牢山)弧盆系是西南三江多岛弧盆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恢复其时空格架及其形成演化过程对理解古特提斯多岛弧盆系的时空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的地质调查资料、研究成果并结合分析数据,系统总结了金沙江弧盆系不同构造单元的物质组成及其构造属性,讨论了其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对VMS型矿床的控制作用。金沙江洋壳发育时限主要为晚志留世—二叠纪,古洋壳地幔受到了早期俯冲带物质富集组分的影响,主体形成于弧后盆地的构造环境。江达-德钦-维西岩浆弧为一复杂的陆缘弧,经历了俯冲消减(300~260 Ma)、早碰撞聚合(255~250 Ma)、同碰撞伸展(249~237 Ma)和晚碰撞造山(236~212 Ma)等构造事件叠加改造,形成了不同类型、不同环境的岩浆活动及其盆地。金沙江带新发现的贡觉榴辉岩、维西退变榴辉岩等高压变质带,为恢复金沙江古特提斯洋的俯冲-碰撞造山的复杂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证据。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构建了金沙江弧盆系的演化历史,认为经历了晚志留世—早二叠世金沙江(-哀牢山)弧后洋盆扩张、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洋壳俯冲消减、早三叠世—晚三叠世弧-陆碰撞造山与盆-山转换、晚三叠世末期后碰撞陆内造山至陆内汇聚-走滑转换等阶段的演化过程,每个阶段控制着不同类型的VMS型矿床。

吴福元,万博,赵亮,肖文交,朱日祥[4](2020)在《特提斯地球动力学》文中认为特提斯是地球显生宙期间位于北方劳亚大陆和南方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巨型海洋,它在新生代期间的闭合形成现今东西向展布的欧洲阿尔卑斯山、土耳其-伊朗高原、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根据演化历史,特提斯可划分为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三个阶段,分别代表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期间的大洋。大约在500Ma左右,冈瓦纳大陆北缘发生张裂,裂解的块体向北漂移,并使其与塔里木-华北之间的原特提斯洋在420~440Ma左右关闭,产生原特提斯造山作用,与北美-西欧地区Avalonia地体与劳伦大陆之间的阿巴拉契亚-加里东造山作用基本相当。原特提斯造山带之南、早古生代即已存在的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在380Ma向北俯冲,使早期闭合的康西瓦-阿尼玛卿洋重新张开,并由于弧后扩张形成金沙江-哀牢山洋。330~360Ma左右,特提斯西部大洋由于南侧非洲板块和北侧欧洲板块的碰撞而关闭,形成欧洲华力西造山带。而特提斯东段的上述三条古特提斯洋在250Ma左右基本同时关闭,华北、华南、印支等块体聚合形成华夏大陆。该大陆与冈瓦纳大陆、劳亚大陆和华力西造山带一起围限形成封闭的古特提斯残留洋,并一直到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海水才全部退出。此后,南侧冈瓦纳大陆在三叠纪晚期重新裂解形成新特提斯洋,该洋盆在新生代初期由于印度和亚洲的碰撞而关闭。原、古、新特提斯三次造山作用基本代表了中国大陆显生宙期间的地质演化历史,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特色的特提斯域金属成矿作用。广布的被动陆缘和赤道附近的古地理位置,以及后期的造山作用同时也成就了特提斯域内巨量油气资源的形成;塑就的地貌与海陆分布格局,也对当时的古气候与古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与原、古、新特提斯洋消亡相关的三次弧岩浆活动与显生宙地球历史上三次温室地球向冰室地球的转变,在时间上高度吻合。上述演化历史同时还表明,特提斯地质演化以南侧冈瓦纳大陆不断裂解、块体向北漂移并与劳亚大陆持续聚合为特征,其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俯冲板片的拖拽力,而地幔柱是否对大陆的裂解与漂移有所贡献,则有待进一步评价。

刘桂春[5](2020)在《滇西南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和形成时代》文中提出三江特提斯域由多条蛇绿混杂岩带、(微)陆块和岩浆弧带组成,记录了从早古生代以来原特提斯洋至新生代新特提斯洋发展演化旋回。虽然很多地质学家认为滇西南地区可能存在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但缺乏原特提斯洋存在的蛇绿混杂岩等直接证据。因此,地质学家对冈瓦纳大陆北缘板(地)块,如喜马拉雅、拉萨、南羌塘、保山、腾冲、Sibumasu和印支板块、华南板块等古生代岩浆岩事件、造山运动及变质事件等认识不同。近些年来,在东(南)亚地区发现越来越多的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记录,可以证明在早古生代时期沿冈瓦纳大陆北缘存在原特提斯洋。西藏中部地区也先后发现了与原特提斯洋有关的早古生代蛇绿岩组合,为研究原特提斯洋提供有力证据。最近,笔者在滇西南地区发现了一条较完整的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为证实滇西南地区原特提斯洋的形成提供有力证据。研究区位于滇西南地区,该区以昌宁–孟连结合带为界,东侧为思茅板块,属印支板块北缘,具有扬子地体亲缘性;西侧为保山板块,属sibumasu板块北缘,具有冈瓦纳大陆的属性。早古生代时期,这些陆块分别位于东冈瓦纳大陆北缘边部和“Asian Hun superterane”联合大陆内,保存了原特提斯洋演化的相关信息,是恢复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的重要研究地区。本文依托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选取滇西南地区云县蚂蚁堆、双江湾河和银厂河、澜沧谦迈、景洪大勐龙蛇绿混杂岩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对其系统地进行岩石学、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主量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和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研究,结合野外实际岩石-构造剖面、区域岩石组合等资料,探讨各蛇绿混杂岩的沉积–岩浆岩岩石组合序列、地球化学特征、岩浆来源、形成构造背景,确定其蛇绿混杂岩类型,进而反演滇西南地区原特提斯洋演化历程。取得的进展如下:(1)滇西南原特提斯蛇绿混杂岩带沿云县–双江–澜沧–勐海一线南北向断续分布,北部进入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强烈挤压的北澜沧江带内,向南延至缅甸境内。按照地理分布两端位置将其定名为云县–勐海蛇绿混杂岩带。该蛇绿混杂岩带位于昌宁–孟连结合带东部,与代表古特提斯洋的铜厂街–牛井山蛇绿混杂岩带近平行展布。云县–勐海蛇绿混杂岩带主要包括蚂蚁堆、大勐龙洋脊型蛇绿混杂岩、银厂河洋岛型蛇绿混杂岩、湾河洋内弧蛇绿混杂岩和谦迈岛弧前缘蛇绿混杂岩等块体,这些蛇绿混杂岩由原特提斯洋盆不同岩石组合序列组成,包括洋盆沉积–岩浆岩组合序列、洋岛沉积–岩浆岩组合序列、洋内弧沉积–岩浆岩组合序列和弧前盆地沉积–岩浆岩组合序列。(2)蚂蚁堆、湾河、银厂河和大勐龙等蛇绿混杂岩内岩浆岩分别给出锆石U-Pb年龄为458-447 Ma、461-458 Ma、462-455 Ma、507-492 Ma和481 Ma。蚂蚁堆和大勐龙等蛇绿混杂岩内基性岩浆岩地球化学相似,都具有低-中钾、高Ti拉斑质特征,具有相对平坦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和蛛网图,并具有非常高的锆石εHf(t)和全岩εNd(t)值,表明岩浆来源于亏损地幔,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岩浆岩组合序列,判断蚂蚁堆和大勐龙蛇绿混杂岩代表了云县–勐海洋洋脊-洋壳蛇绿混杂岩组合,证明滇西南地区存在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盆。银厂河蛇绿混杂岩中基性岩浆岩具有低-中钾、高Ti碱性和拉斑质玄武岩特征,具有相对富集LREEs和LILEs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和蛛网曲线,其锆石εHf(t)值为-3.2–-1.2,,而全岩εNd(t)值显示极高正值,代表岩浆来源于富集地幔。湾河蛇绿混杂岩中基性岩具有拉斑质性质,略富集LREEs特征,并亏损Nb和Ti等元素,锆石εHf(t)值显示不明显负值,而全岩εNd(t)值显示极高正值。综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岩浆岩组合序列,判断银厂河蛇绿混杂岩和湾河蛇绿混杂岩代表了云县–勐海洋洋岛和与洋内俯冲有关的洋内弧蛇绿岩组合。谦迈混杂岩具有基性、中性、酸性岩浆岩组合,其地球化学特征与岛弧岩浆岩相似,基性岩具有高Sr低Y、高Mg O和Nb特征,中酸性岩具有高Mg#、Sr和低Al2O3、Y特征。都表现为LREEs和LILEs富集、重稀土元素平坦特征,并且Nb、Ta、Sr和Eu等元素明显亏损,其基性岩浆来源于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富集地幔,中酸性岩石是由于基性岩浆上涌或俯冲作用产生的热流导致下地壳重熔混合的结果。综合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岩浆岩组合序列可以判断谦迈混杂岩代表俯冲带附近岛弧前缘拉张环境形成的蛇绿岩组合,是云县–勐海洋早古生代早期向东冈瓦纳大陆北缘强烈俯冲的结果。(3)结合本文原特提斯洋残留蛇绿混杂岩和滇西(南)地区的早古生代岩浆事件,重建滇西南原特提斯洋,云县–勐海洋演化历程:云县–勐海洋在前寒武纪就已经形成大洋,经历了拉张至成熟阶段;早寒武世开始向冈瓦纳大陆北缘陆块下俯冲,至518 Ma开始向东冈瓦纳北缘强烈俯冲,这种强烈俯冲作用一直持续到中奥陶世(481 Ma),在480 Ma-440 Ma期间进入向东冈瓦纳北缘和“Asian Hun superterane”板块边缘双向俯冲阶段,该阶段是原特提斯洋衰退阶段,云县–勐海洋两侧都形成消减俯冲带;推测440 Ma以后云县–勐海洋进入残余洋盆阶段,在残留洋盆边部还存有持续向思茅板块俯冲作用,局部形成弧后盆地。(4)云县–勐海一带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向北与藏中冈马措–双湖一带早古生代蛇绿岩带相接,推测是同一条蛇绿混杂岩带,代表了原特提斯洋东南缘主洋盆洋壳残余。东冈瓦纳大陆北缘板块岩浆岩事件记录支持不同地区原特提斯洋俯冲造山具有跨时性。新元古代晚期,原特提斯洋已经开始在东冈瓦纳北部土耳其、伊朗等地开始俯冲消减,中寒武世就已经闭合;而原特提斯东南缘藏中至滇西南早寒武世才开始发生俯冲消减,并且在滇西南地区俯冲消减作用一直持续至中志留世时期。

张鹏飞[6](2020)在《西南三江昌宁-孟连缝合带典型VMS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南三江特堤斯昌宁-孟连缝合带系古特提斯主洋的重要组成部分,洋盆扩张过程中形成了系列与洋岛火山岩(OIB)和洋中脊火山岩(MORB)相关的VMS型矿床,分别以老厂Pb-Zn-Ag矿床和铜厂街Cu矿床为代表。将两类不同成生环境的矿床进行对比研究对于加深古特提斯VMS成矿作用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但该项工作一直缺乏。本文在系统的区域地质特征与重要岩浆事件解析基础上,对老厂与铜厂街矿床进行了野外地质、火山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成矿年代学、流体包裹体热力学以及C-O-S-Zn多元同位素组成研究,制约昌宁-孟连古特提斯VMS矿床时空格架、查清成矿流体属性和成矿物质来源并揭示成矿主因;提取两者关键控矿因素的异同,最终达到构建老厂和铜厂街矿床成矿模式的目的。老厂VMS型Pb-Zn-Ag多金属矿床赋存于早石炭世火山岩和中晚石炭世-二叠纪海相碳酸盐岩中,容矿玄武岩类展示出典型的与OIB一致的元素和同位素富集特征。岩浆锆石U-Pb年龄320.7±2.6Ma,与块状矿体中方铅矿和闪锌矿的Re-Os等时线年龄一致,将VMS成矿作用的年代精确限定在早石炭世末期。通过岩相学观察,老厂矿床成矿期方解石与石英中流体包裹体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不发育含子晶包裹体,沸腾包裹体不发育。激光拉曼结果显示含CH4,不含CO2;上部块状硫化物矿体均一温度为113~240℃,盐度为6.0~14.4 wt%NaCl eqv;下部网脉状矿体为254~440℃和3.9~19.8wt%NaCl eqv。成矿流体主体表现的中低温和中低盐度特征符合典型VMS成矿流体属性,从网脉状矿化到块状矿体的成矿温度降低,反映较高温度的成矿热液沿喷流通道上升至海底面与海水混合并降温的过程。该过程中流体盐度并未发生明显下降,可能与成矿流体持续补给有关。方解石C-O同位素结果显示,网脉状矿化δ13CPDB为-11.1 8‰~3.87‰,δ1 8OSMOW 8.12‰~14.20‰;块状矿体 δ13CpDB 为-6.17‰~2.71‰,δ180SMOW 为 10.74‰~13.15‰。网脉状矿化δ13C相对于块状矿体δ13C更偏向于幔源碳,显示了从网脉状矿化到块状矿体,幔源碳比重减少,代表了多碳源的特征,推测为幔源碳和海相碳酸盐岩混合来源。网脉状矿化成矿流体δ18Ofluid为3.11‰至9.19‰,块状矿体成矿流体δ18Ofluid为-0.09‰至2.32。网脉状矿化δ18Ofluid更接近于岩浆水,而块状矿体δ18Ofluid更接近海水,表现出了从网脉状矿化到块状矿体岩浆水和海水的混合过程。硫化物S同位素为-1.43‰至1.32‰,集中零值分布特征指示幔源为主要硫源。Zn同位素结果显示其直接来源于玄武岩。综合反映老厂矿床VMS成矿过程中存在岩浆房释气作用。铜厂街Cu矿床产于石炭纪-二叠纪蛇绿岩中,容矿玄武岩显示出与MORB型火山岩一致的亏损特征。铜厂街矿床矿石中透明矿物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项包裹体,沸腾包裹体不发育,未见含子晶包裹体。块状矿体均一温度为110-189℃,盐度为4.0~10.2wt%NaCl eqv;网脉状矿体均一温度为201-351℃,盐度为5.1~15.5wt%NaCl eqv;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中低盐度特征。硫化物S同位素为-0.16‰~3.31‰,显示容矿玄武岩提供了主要的硫源。综上所述,昌宁-孟连缝合带内VMS矿床均形成于早石炭世,成矿流体具有岩浆热液和海水的混合特征。老厂矿床成矿物质具有幔源和底部岩浆房热驱动淋滤海相碳酸盐岩特征;铜厂街矿床成矿物质具有幔源特征。

陈俊成[7](2020)在《滇西临沧花岗岩基内零星出露变质岩系的时代及构造属性》文中提出临沧花岗岩基是西南三江地区着名的复式岩基,在其内部零星出露以片岩为主的一套副变质岩系,前人命名为中元古界大勐龙岩群,认为其与中元古界澜沧岩群一起构成“临沧地体”的基底。近年来调查研究发现澜沧岩群原始时代属于早古生代,其不是基底岩石,而零星分布于临沧花岗岩基之上的片岩时代和构造属性还未得到较好约束。本论文对临沧花岗岩基中零星分布的片岩开展了岩石学、碎屑锆石U-Pb定年等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已经发表的高精度锆石U-Pb年代学数据和地球化学数据,对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属性等进行了讨论。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本文对临沧花岗岩基内前人所划“大勐龙岩群”的二云母石英片岩(D1645-TW1)和长石云母石英片岩(17MN21-1)开展高精度U-Pb锆石测年。其中二云母石英片岩(D1645-TW1)锆石年龄分布在517-2699Ma,最年轻的一组年龄为517-550 Ma;长石云母石英片岩(17MN21-1)锆石年龄分布在451-2672Ma,最年轻的一组年龄为451-477 Ma。该结果指示临沧花岗岩基之上前人所划“大勐龙岩群”不是中元古代的基底岩石。(2)通过岩性、锆石U-Pb年龄等综合对比,认为临沧花岗岩基内零星出露的片岩可以与西侧的澜沧岩群对比,原始是早古生代特提斯俯冲增生杂岩,现今零星出露的片岩是被临沧花岗岩基侵位破坏后的残余。(3)综合收集临沧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并将其与澜沧岩群变质年龄对比,发现两者年龄近似一致,结合临沧花岗岩具有强烈的上地壳地球化学性质,认为澜沧岩群很可能是临沧花岗岩母岩,中三叠世后碰撞背景下软流圈上涌带来的热量导致了澜沧岩群早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的部分熔融。

韦羽州[8](2019)在《昌宁—孟连结合带牛井山蛇绿混杂岩组成及年代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蛇绿岩是保存于造山带中的古洋壳或及其相关构造单元的残片,可以为造山带演化的重建、变形作用以及深源成矿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牛井山蛇绿混杂岩位于昌宁-孟连结合带中部,该蛇绿混杂岩带研究程度较低。本文通过对牛井山蛇绿混杂岩的地质特征、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厘定了蛇绿混杂岩各构造单元的物质组成,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昌宁-孟连洋演化过程。通过研究获得如下认识:(1)牛井山蛇绿混杂岩中存在早古生代与晚古生代两套蛇绿混杂岩,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出露于牛井山西北侧的小芒关村一带,主要由角闪片岩、斜长角闪片岩、绿帘角闪片岩、绿帘阳起片岩等变质的蛇绿岩岩块,具OIB性质的玄武质凝灰板岩-灰岩组成的洋岛-海山岩块,大陆边缘型含放射虫硅质(板)岩、石英杂砂岩等混杂基质构成。晚生代蛇绿混杂岩出露于牛井山中部-东北部的小黑江-猛永一带,主要由蛇纹石化橄榄岩、蚀变辉长岩、斜长角闪岩、蚀变玄武岩等蛇绿岩岩块,灰岩岩块以及云母石英片岩为主的混杂基质构成。不同构造单元的岩块、岩块与混杂基质间均呈韧性断层接触。早古生代蛇绿岩的原始层序已被不同程度的破坏,现今的蛇绿岩岩块均属于被肢解了的蛇绿岩。(2)早古生代蛇绿岩中斜长角闪片岩、绿帘角闪片岩的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48.0±2.5Ma(MSWD=0.64,n=25)和434.6±6.5Ma(MSWD=1.3,n=8)。斜长角闪片岩和绿帘角闪片岩具有一定洋中脊玄武岩(N-MORB)的地球化学特征又有高场强元素Nb、Ta、Zr、Hf等亏损的IAT特征,稀土元素配分图显示不明显的类似四重效应的“M”型,指示源区很可能受俯冲流体的影响,该蛇绿岩可能为SZZ型蛇绿岩,可能形成于弧后盆地环境,表明牛井山地区可能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时已经形成了一弧后盆地。(3)晚古生代蛇绿岩的斜长角闪岩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72±1.7 Ma(MSWD=1.1,n=21),具N-MORB型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该蛇绿岩可能为MOR型,结合前人研究,指示二叠纪时昌宁-孟连洋洋盆的扩张与俯冲消减同时进行。(4)二叠纪后的洋-陆、陆-陆碰撞造山构造作用将早古生代蛇绿岩与晚古生代蛇绿岩及泥盆纪-二叠纪的增生杂岩、洋岛-海山岩块混杂一起。

赵天宇[9](2019)在《滇西南地区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碎屑锆石U-Pb年代学与花岗岩组合记录》文中提出研究区位于中国云南省(滇)西南部的三江特提斯缝合带。三江特提斯缝合带发育多条蛇绿岩带、众多微陆块和一些岩浆岛弧,因此,滇西南部地区的三江特提斯构造带记录了从古生代到新生代不同时期特提斯洋的形成和闭合过程,这其中包括原特提斯洋、古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三个演化阶段。近些年来,在喜马拉雅、拉萨、南羌塘地体、保山、Sibumasu、印支板块和华南板块发现了早古生代地层不整合现象、变质事件以及大量早古生代岩浆岩。对于这次早古生代构造事件,有以下两种观点:(1)认为在早古生代时期冈瓦纳大陆北缘为被动大陆边缘,早古生代构造事件是泛非造山运动或晚泛非运动的产物,是与冈瓦纳大陆的聚合相关的造山运动;(2)认为在早古生代时期冈瓦纳大陆北缘为活动大陆边缘,早古生代构造事件是在泛非造山运动结束后,冈瓦纳大陆周缘的早古生代造山事件,是由原特提斯俯冲形成安第斯型造山运动。研究表明,滇西南地区以昌宁-孟连结合带为主要的界线,具有亲扬子地体属性的思茅板块位于昌宁-孟连结合带的东侧,而具有冈瓦纳大陆的亲缘性的保山板块位于位于昌宁-孟连结合带的西侧。在早古生代期间,这些微陆块位于东冈瓦纳大陆北缘,因此保存了冈瓦纳超大陆形成时期的相关信息,是恢复东冈瓦纳大陆北缘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研究地区。本次研究选取滇西南地区昌宁-孟连构造带两侧的沉积碎屑岩和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主量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研究,以探讨滇西南地区早古生代沉积岩物质来源、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形成构造背景,探讨思茅板块早古生代岩浆岩年龄、岩石成因以及形成构造背景,探讨滇西南地区早古生代构造背景及其演化模式,并结合以上数据重建了早古生代冈瓦纳大陆边缘各个微陆块的古地理位置及构造演化模式。本研究取得了以下进展:1、对滇西南勐统群、孟定街群和澜沧群碎屑岩样品中碎屑锆石进行了激光U-Pb测年和原位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勐统群碎屑锆石主要年龄峰值为562 Ma、970 Ma、1122 Ma和2382 Ma,样品εHf(t)值在-25.8到+28.3之间,勐统群最年轻的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558±15 Ma(n=5),最年轻的单颗粒锆石年龄为487 Ma;孟定街群碎屑锆石的主要年龄峰值分别为552 Ma、962 Ma、1170 Ma和1606 Ma,孟定街群最年轻的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552±5 Ma(n=12),最年轻的单颗粒锆石年龄为482 Ma;澜沧群碎屑锆石的主要年龄峰值分别为565 Ma、968 Ma和1173 Ma,样品εHf(t)值在-22.9到+16.1之间,澜沧群样品中锆石最年轻的加权平均年龄为521±4 Ma(n=6),样品中最年轻的单颗粒锆石年龄为455Ma。因此滇西南勐统群、孟定街群和澜沧群最早沉积时代应为晚寒武世-中奥陶世,而不是以往所认为的元古宙地层。2、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及Hf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滇西南勐统群、孟定街群和澜沧群具有相似的物源区,具有东冈瓦纳大陆亲缘性。澜沧群(澜沧地体)具有与保山板块相似的物源供给,在早古生代时靠近保山板块或为保山板块的一部分,而不属于思茅板块的西部边缘;保山板块和澜沧群(澜沧地体)位于印度东北部与澳大利亚西北部之间的过渡地带,并同时接收两个板块的碎屑物源供给。3、勐统群、孟定街群和澜沧群碎屑岩具有高Si O2和Al2O3含量,低K和Na含量,样品成熟度较高,主要来自石英岩和长英质火成岩物源区,轻微富集轻稀土元素,具有平坦的重稀土元素配分图,它们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4、本研究在滇西南临沧花岗岩体内部及周围地区识别出三个早古生代岩体,分别为寒武纪谦迈奥长花岗岩(496-484 Ma)、布朗山奥陶纪A型花岗岩(481-478 Ma)以及蚂蚁堆S型花岗岩及其基性包体(463-459 Ma)。谦迈奥长花岗岩具有低K和高Na的特征,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中等的负Eu异常和无Eu异常,形成于高温低压的俯冲环境,与形成于岛弧环境的富Na花岗岩相似;蚂蚁堆S型花岗岩类似于环太平洋构造环境下形成的S型花岗岩,由地幔提供的热导致弧后盆地沉积物熔融形成,这可能与原特提斯洋向东俯冲及板片断离引起的软流圈上涌有关;布朗山A型花岗岩具有高K和铁质,平坦的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和强烈的负Eu异常特征,布朗山A型花岗岩母岩浆应源于地壳物质,地幔物质贡献较少,布朗山A型花岗岩形成与俯冲洋壳撤回,导致从俯冲洋壳上方的地幔楔产生的岩浆上涌的弧后盆地构造环境有关。5、重新厘定了滇西南地区早古生代岩浆事件的时空格架,重塑了滇西南地区早古生代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本研究认为在滇西南地区寒武纪到志留纪原特提斯洋存在双向俯冲作用,在早泥盆世,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在原特提斯弧后盆地基础上发展起来。6、总结了冈瓦纳大陆北缘各个微陆块的构造、岩浆和变质记录,重塑了冈瓦纳大陆北缘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历史:(1)在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等地区,原特提斯洋在570 Ma左右或更早向冈瓦纳俯冲,这一俯冲时间一直持续到530Ma左右;(2)在西藏喜马拉雅地区原特提斯洋向南俯冲在510 Ma左右或更早,俯冲时间一直持续到470 Ma左右,晚志留世,南北羌塘碰撞,原特提斯洋闭合;(3)在滇西南地区,寒武纪到志留纪时期,原特提斯洋存在双向俯冲。

肖倩茹[10](2019)在《滇西临沧花岗岩时空格架与岩石序列及成因》文中认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滇西三江特提斯构造带广泛发育原-古特提斯洋-陆转换的岩浆记录,是研究特提斯造山带构造-岩浆作用及其动力学机制的重要窗口。临沧花岗岩基是该区最大规模的复式岩基,前人对该岩基开展了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工作,对其成因机制和构造背景也取得了深入认识。然而,已有研究均聚焦于岩基的主体——三叠纪二长花岗岩,缺少对临沧花岗岩基开展岩石单元的系统解体,缺少对各岩石序列和时空格架的精细厘定,更缺乏对包体和寄主花岗岩的成因联系研究,这制约了对该区特提斯构造演化、岩浆动力学机制及陆壳演化的准确认识。论文以临沧地区花岗岩类及其包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板块演化理论,通过精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矿物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系统的建立临沧花岗岩基时空格架及岩石演化序列,探讨其岩石成因及其对特提斯构造演化和陆壳生长演化的启示意义。综合野外地质特征和已有研究成果,将临沧花岗基以康太-斗阁断裂划分为东、西岩带。西岩带岩石组合主要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东岩带岩石组合以花岗闪长岩与二长花岗岩为主。野外地质学、年代学和岩相学研究揭示,临沧花岗岩基可划分为多个岩石序列,包括奥陶纪正长花岗岩序列、二叠纪花岗闪长岩序列和三叠纪二长花岗岩序列。岩体中包体包括变质包体与岩浆包体两类,前者多见残留的变粒岩、片岩和变质火山岩等,后者则可分为中-基性岩浆包体及酸性岩浆包体。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正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474-465Ma,花岗闪长岩形成于二叠纪,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晚三叠世(230-220Ma),其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侵位较早(230.38±0.82Ma),似斑状细粒二长花岗岩侵位时间为229.4±1.6Ma,似斑状中粒二长花岗岩的侵位时间为228.72±0.80Ma,粗粒二长花岗岩的侵位时间为225.3±1.2Ma,而似斑状粗粒二长花岗岩的侵位时间为220.0±1.7Ma。岩浆包体形成时间稍早于二长花岗岩,其结晶年龄为237±0.72Ma;变质包体锆石U-Pb年龄自3.2Ga~480Ma均有分布,最年轻锆石峰期为490Ma。锆石年代学分析表明,临沧花岗岩基至少存在奥陶纪原特提斯和二叠纪-三叠纪古特提斯相关的岩浆记录。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奥陶纪正长花岗岩具有高Si和Alk,低Mg O、K2O/Na2O(1.13-2.0)、ASI(1.46-2.46)和DOI(80.37-96.08)的特征。岩石富集LILE(如Rb、Th、K、U),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Nb、P、Ti);稀土分馏中等,具轻稀土富集和Eu负异常(LREE/HREE=3.92-18.30)。Zr饱和温度均值为769.18℃。矿物化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εHf(t)=-5.47~-2.73,tMD2=1.48~1.63Ga)显示,奥陶纪花岗质岩浆岩的源区以中元古代壳源为主。二叠纪花岗闪长岩的A/CNK比值均大于1.10,为过铝质岩石,稀土-微量元素特征与奥陶纪正长花岗岩类似,但其Zr饱和温度均值为790.10℃。二叠纪花岗闪长岩的长石和磷灰石Sr-Nd同位素组成显示其源区为古老壳源物质(87Sr/86Sr=0.7349-0.7369,143Nd/144Nd=0.5120-0.5122)。三叠纪二长花岗岩均具有高Si特征,西段相对于东段更富Na,高Mg及亏损K。东西两段二长花岗岩的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相似,均富集Rb、Th、U、Pb和Sm,亏损Ba、Nb、Ta、Sr、P、Zr、Hf和Ti。轻稀土轻度富集,稀土分馏中等,负铕异常明显。锆石Lu-Hf和矿物Sr-Nd同位素研究显示,其源区与奥陶纪花岗岩明显不同,主要为晚古元古代-早中元古代的古老壳源物质(εHf(t)=-15.57~-8.91,tDM2=1.62-1.99Ga,87Sr/86Sr=0.7259-0.7340,143Nd/144Nd=0.5119-0.5128)。变质包体Si O2变化较大,其锆石年代学谱系特征复杂,具有多组元古代峰期值。结合包体的岩相学特征,可以认为这些变质包体为临沧地块的基底残余,可能代表了临沧花岗岩的源区组成。岩浆包体主要为中-基性及酸性包体,其侵位结晶时代稍早于寄主花岗岩,可能代表了早期形成的晶粥。岩浆包体的锆石Lu-Hf和长石Sr同位素组成与寄主二长花岗岩相似,表明其具有相似的岩浆源区。综合其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岩浆包体并不是代表底侵的玄武质岩浆,而是起源于寄主二长花岗岩的岩浆源区,是其早期(~237Ma)晶粥产物,该晶粥被晚期(230-220Ma)二长花岗岩的母岩浆侵入改造,其残余物保留下来形成了岩浆包体。综合研究认为,奥陶纪正长花岗岩属高分异S型花岗岩,源岩主要为富粘土的泥质岩,起源于原特提斯洋壳俯冲阶段的局部减压环境(板片后撤或俯冲角度改变),幔源岩浆底侵导致古老陆壳物质发生熔融,且经历了明显的结晶分异过程。二叠纪花岗闪长岩为低分异S型花岗岩,形成于古特提斯陆缘弧环境,是古老陆源泥质岩类的大量熔融产生了富铝熔体,并经历了显着的长石与角闪石分异作用最终形成。晚三叠世二长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伸展环境(可能为深俯冲板片断离),深部亏损地幔物质发生减压熔融,一方面岩浆直接喷发形成区内基性火山岩(如小定西组),另一方面上升的玄武质岩浆提供热源促使陆壳发生大规模熔融,并形成了长英质岩浆储库。长英质岩浆储库发生了多期次的岩浆补给、晶粥活化和冷凝结晶,形成了结构多样的临沧花岗岩基主体,而早期的晶粥残余体则以岩浆包体的形式局部保留。碰撞后背景下S型花岗岩及岩浆包体的成因与伸展背景下幔源岩浆底侵、壳源物质熔融和壳源晶粥活化作用密切相关。而三叠纪东西两个岩带花岗岩的成分差异特征则可能指示古特提斯板片的俯冲极性为由西向东。岩石成因研究及Hf同位素填图显示该区域长英质岩浆作用明显具有古老地壳源区特征。奥陶纪岩浆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则指示临沧地块与保山地块在原特提斯造山旋回早期就具有明显的亲缘性,早古生代时期临沧地块属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一部分。

二、Permian radiolarians, chert and basalt from the Daxinshan Formation in Lancangjiang belt of southwestern Yunnan, Chin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ermian radiolarians, chert and basalt from the Daxinshan Formation in Lancangjiang belt of southwestern Yunnan, China(论文提纲范文)

(1)西南三江特提斯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南三江地质构造格架
    1.1 北羌塘-三江造山系
        (1)甘孜-理塘结合带
        (2)义敦-沙鲁里岛弧
        (3)勉戈-青达柔弧后盆地
        (4)中咱地块
        (5)金沙江-哀牢山结合带
        (6)江达-绿春陆缘弧
        (7)昌都-思茅地块
        (8)开心岭-景谷陆缘弧
        (9)澜沧江结合带
    1.2 怒江-昌宁-孟连对接带
        (1)怒江-昌宁-孟连结合带
        (2)左贡-临沧增生杂岩带
    1.3 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系
        (1)保山地块
        (2)潞西-瑞丽结合带
        (3)伯舒拉岭-腾冲岩浆弧
        (4)波密-松宗结合带
        (5)下察隅-盈江岩浆弧
2 西南三江特提斯研究重要进展
    2.1 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演化追溯至早古生代
    2.2 澜沧岩群主体不是前寒武纪基底岩系
    2.3 昌宁-孟连蛇绿岩带中三叠世放射虫硅质岩指示残留海盆地环境
    2.4 双江—景洪发现长达300 km的榴辉岩带
    2.5 南澜沧江结合带是弧后小洋盆闭合的产物
    2.6 藏东金沙江结合带发现榴辉岩
3 西南三江特提斯关键问题
    3.1 甘孜-理塘古特提斯洋及义敦岛弧是否存在
    3.2 潞西-瑞丽带超基性岩构造环境存疑
    3.3 昌宁-孟连带石炭纪—二叠纪玄武岩和碳酸盐岩组合在特提斯重建中的意义
    3.4 滇西早古生代提斯洋(原特提斯)位置
4 西南三江特提斯地质研究展望
    (1)进一步完善藏东-滇西三江特提斯构造格架。
    (2)怒江-昌宁-孟连带早古生代特提斯与晚古生代特提斯转换过程。
    (3)特提斯重建与聚-散动力学研究。

(2)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结合带:冈瓦纳大陆与泛华夏大陆的界线(论文提纲范文)

1 冈瓦纳大陆与泛华夏大陆界线的主要观点
    1.1 金沙江-哀牢山结合带
    1.2 北-南澜沧江结合带
    1.3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
    1.4 昌宁-孟连结合带
2 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结合带两侧的两大造山系
    2.1 泛华夏大陆边缘羌塘-三江造山系
    2.2 冈瓦纳大陆北缘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系
3 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结合带的蛇绿混杂岩
    3.1 龙木错-双湖结合带
    3.2 昌宁-孟连结合带
    3.3 龙木错-双湖结合带与昌宁-孟连结合带的构造关系
4 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结合带的高压变质带
    4.1 龙木错-双湖结合带的高压变质带
    4.2 昌宁-孟连带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5 羌塘基底的的航空重磁证据
6 冈瓦纳大陆与泛华夏大陆的界线探讨
7 结 论

(3)西南三江金沙江弧盆系时空结构及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金沙江(-哀牢山)弧盆系及两侧陆块物质组成及其空间展布
    1.1 金沙江缝合带
    1.2 江达-维西陆缘火山弧
    1.3 昌都-思茅地块
    1.4 中咱-中甸地块
    1.5 高压变质带
2 金沙江弧盆系发育时代及性质
    2.1 金沙江洋盆形成时代与蛇绿岩性质
        2.1.1 金沙江洋盆形成时代
        2.1.2 金沙江蛇绿岩性质
    2.2 江达-维西陆缘弧发育时代与岩浆岩性质
        2.2.1 俯冲型火山岩形成时代及性质
        2.2.2 早碰撞聚合火山岩形成时代
        2.2.3 同碰撞伸展火山岩形成时代及构造背景
        2.2.4 晚碰撞造山火山岩形成时代
3 金沙江(-哀牢山)弧盆系构造演化
    3.1 弧盆系基底属性
    3.2 晚志留世—早二叠世金沙江(-哀牢山)弧后洋盆扩张
    3.3 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洋壳俯冲消减
    3.4 早三叠世—晚三叠世弧-陆碰撞造山与盆-山转换
    3.5 晚三叠世末期后碰撞陆内造山至陆内汇聚-走滑转换
4 结论

(4)特提斯地球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 特提斯概述
2 特提斯演化的基本特征
    2.1 西昆仑造山带
    2.2 阿尔金山早古生代造山带
    2.3 祁连-柴达木-东昆仑造山带
    2.4 秦岭造山带
    2.5 金沙江-哀牢山-松马缝合带
    2.6 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缝合带
    2.7 班公湖-怒江-腾冲缝合带
    2.8 雅鲁藏布-印缅缝合带
3 若干重要问题讨论
    3.1 特提斯的划分与对比
    3.2 冈瓦纳大陆的属性判定
    3.3 原特提斯及其与欧洲的对比
    3.4 古特提斯形成时代
    3.5 古-新特提斯共存问题
4 特提斯演化的资源环境效应
    4.1 特提斯域成矿作用
    4.2 特提斯域能源矿产
    4.3 特提斯演化及其环境效应
    4.4 特提斯演化与显生宙重大生命事件
5 特提斯地球动力学
    5.1 大洋形成的弧后扩张机制
    5.2 地幔柱与大陆裂解
    5.3 俯冲带的形成与跃迁
    5.4 单向裂解与聚合机制
    5.5 增生、碰撞与造山
    5.6 特提斯深部动力学
6 结语

(5)滇西南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和形成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2 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完成工作量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进展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滇西(南)地区地质格架
    2.2 保山板块
    2.3 昌宁–孟连结合带
    2.4 澜沧地体
    2.5 云县–勐海蛇绿混杂岩带
    2.6 临沧花岗岩基
    2.7 思茅板块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锆石挑选及阴极发光分析
    3.2 锆石LA-ICP-MS U–Pb分析及微量元素分析
    3.3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3.4 全岩主量元素及微量分析
    3.5 全岩Sr–Nd同位素元素分析
第四章 滇西南地区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分布及物质组成
    4.1 早古生代蛇绿岩带分布
    4.2 早古生代蛇绿岩物质组成
        4.2.1 蚂蚁堆蛇绿混杂岩
        4.2.2 湾河蛇绿混杂岩
        4.2.3 谦迈混杂岩
        4.2.4 大勐龙蛇绿混杂岩
第五章 滇西南原特提斯蛇绿混杂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大地构造背景
    5.1 蚂蚁堆蛇绿混杂岩
        5.1.1 样品采集
        5.1.2 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
        5.1.3 全岩地球化学及同位素
        5.1.4 岩石成因
        5.1.5 大地构造背景
    5.2 湾河蛇绿混杂岩
        5.2.1 勐库芒那河地区湾河蛇绿混杂岩
        5.2.2 银厂河地区湾河蛇绿混杂岩
    5.3 谦迈混杂岩带
        5.3.1 样品采集
        5.3.2 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
        5.3.3 全岩地球化学及同位素
        5.3.4 岩石成因
        5.3.5 大地构造背景
    5.4 大勐龙蛇绿混杂岩
        5.4.1 样品采集
        5.4.2 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
        5.4.3 全岩地球化学及同位素
        5.4.4 岩石成因
        5.4.5 大地构造背景
第六章 滇西南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盆重建及演化
    6.1 滇西南早古生代古地理位置
        6.1.1 早古生代东冈瓦纳大陆北缘古地理格局
        6.1.2 保山板块古地理位置
        6.1.3 澜沧地体古地理位置
        6.1.4 思茅板块古地理位置
    6.2 滇西南原特提洋盆沉积-岩浆岩组合序列
        6.2.1 云县–勐海原特提斯洋盆沉积-岩浆序列
        6.2.2 澜沧–保山原特提斯弧盆沉积-岩浆岩组合序列
        6.2.3 思茅板块西缘原特提斯
    6.3 滇西南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盆演化模式
        6.3.1 云县–勐海洋初始洋盆发展–成熟阶段
        6.3.2 云县–勐海洋衰退阶段
        6.3.3 云县–勐海洋残余阶段
    6.4 东冈瓦纳大陆北缘岩浆事件对比
        6.4.1 原特提斯主洋盆分布探讨
        6.4.2 东冈瓦纳北缘原特提斯洋俯冲有关的岩浆事件
        6.4.3 印支与华南板块内与原特提斯洋演化有关的岩浆事件
第七章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6)西南三江昌宁-孟连缝合带典型VMS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选题背景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VMS型矿床研究现状
        1.2.2 昌宁-孟连缝合带VMS成矿系统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分析方法与测试技术
    1.4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1.1 元古界澜沧群
        2.1.2 古生界
        2.1.3 中-新生界
    2.2 构造
    2.3 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喷出岩
    2.4 区域构造演化
        2.4.1 增生造山
        2.4.2 碰撞造山
    2.5 区域矿产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老厂矿床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矿体结构与矿化特征
        3.1.5 围岩蚀变
    3.2 铜厂街矿床
        3.2.1 地层
        3.2.2 构造
        3.2.3 岩浆岩
        3.2.4 矿体结构与矿化特征
        3.2.5 围岩蚀变
4 岩石地球化学
    4.1 OIB型火山岩
        4.1.1 岩相学特征
        4.1.2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1.3 同位素年代学
    4.2 MORB型火山岩
        4.2.1 岩相学特征
        4.2.2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5 矿床地球化学
    5.1 老厂矿床
        5.1.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5.1.2 S同位素地球化学
        5.1.3 C-O同位素地球化学
        5.1.4 Zn同位素地球化学
    5.2 铜厂街矿床
        5.2.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5.2.2 S同位素地球化学
6 VMS矿床成矿作用
    6.1 成岩成矿年代
        6.1.1 老厂矿床
        6.1.2 铜厂街矿床
    6.2 成矿流体属性
        6.2.1 老厂矿床
        6.2.2 铜厂街矿床
    6.3 成矿物质来源
        6.3.1 老厂矿床
        6.3.2 铜厂街矿床
    6.4 VMS矿床国内外对比
    6.5 成矿模式
        6.5.1 老厂矿床
        6.5.2 铜厂街矿床
    6.6 昌宁-孟连缝合带古特提斯VMS成矿系统
        6.6.1 控矿要素
        6.6.2 找矿标志及远景区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滇西临沧花岗岩基内零星出露变质岩系的时代及构造属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区基本概况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临沧花岗岩
        1.3.2 基底岩系
        1.3.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1.1 临沧-澜沧地层小区
        2.1.2 南澜沧江构造-地层分区
    2.2 区域地质构造
        2.2.1 区域构造划分
        2.2.2 构造单元基本特征
        2.2.3 基底发展史
    2.3 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变质岩
        2.4.1 变质单元区划
        2.4.2 岩石类型及特征
        2.4.2.1 区域变质作用
        2.4.2.2 动力变质作用
第3章 变质岩系剖面列述及岩石学特征
    3.1 剖面列述
    3.2 岩石学特征
第4章 变质岩系的年代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制备及分析方法
    4.2 锆石U-Pb定年
    4.3 变质岩系的时代限定
第5章 变质岩系的成因及构造属性
    5.1 变质岩系与澜沧岩群的关系
        5.1.1 原岩恢复
        5.1.2 成岩时代
        5.1.3 物源区特征
        5.1.4 构造环境
    5.2 变质岩系的成因
    5.3 变质岩系的构造属性
    5.4 澜沧岩群中高压变质岩与临沧花岗岩的关系
        5.4.1 时代对比
        5.4.2 物质来源及其动力学背景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昌宁—孟连结合带牛井山蛇绿混杂岩组成及年代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目的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依据及目的
    1.2 研究现状
        1.2.1 蛇绿岩的研究现状
        1.2.2 昌宁-孟连结合带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工作完成情况及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及构造岩浆岩带
        2.2.1 区域地层
        2.2.2 构造岩浆岩带
第3章 牛井山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
    3.1 牛井山蛇绿混杂岩地质特征
    3.2 蛇绿混杂岩带中主要岩石类型及特征
        3.2.1 超镁铁质岩
        3.2.2 基性深成岩
        3.2.3 火山熔岩
        3.2.4 变质基性岩
        3.2.5 玄武质凝灰板岩
        3.2.6 浅变质碎屑岩
        3.2.7 含放射虫硅质(板)岩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蛇绿岩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4.1 分析测试方法
    4.2 早古生代蛇绿岩的年代学特征
    4.3 早二叠世蛇绿岩的年代学特征
    4.4 小结
第5章 牛井山蛇绿混杂岩地球化学特征
    5.1 样品及分析方法
    5.2 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
        5.2.1 变质基性岩
        5.2.2 玄武质凝灰板岩
        5.2.3 含放射虫硅质板岩
    5.3 小结
第6章 构造环境及演化
    6.1 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形成构造环境和类型
    6.2 牛井山蛇绿混杂岩的大地构造意义
        6.2.1 概述
        6.2.2 牛井山蛇绿混杂岩的形成演化过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滇西南地区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碎屑锆石U-Pb年代学与花岗岩组合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1.2 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完成工作量
        1.3.1 利用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确定滇西澜沧群、勐统群和孟定街群的沉积时限,同时结合碎屑锆石年龄对比揭示保山板块及澜沧群的构造属性
        1.3.2 利用花岗岩的岩石组合、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属性探讨不同时代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进而揭示滇西地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历史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取得的主要进展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滇西南地区地质格架
    2.2 昌宁-孟连缝合带
    2.3 保山板块
    2.4 思茅板块
    2.5 澜沧地体
    2.6 云县-澜沧蛇绿混杂岩
    2.7 临沧花岗岩基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锆石挑选及阴极发光分析
    3.2 锆石LA-ICP-MS U-Pb分析及微量元素分析
    3.3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3.4 全岩主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分析
第四章 滇西南地区早古生代地层的时代与物源分析: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4.1 地质背景、样品采集及岩相学
    4.2 锆石阴极发光、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组成
        4.2.1 勐统群
        4.2.2 孟定街群
        4.2.3 澜沧群
    4.3 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
        4.3.1 勐统群
        4.3.2 孟定街群
        4.3.3 澜沧群
    4.4 沉积地层形成时代
        4.4.1 勐统群形成时代
        4.4.2 孟定街群形成时代
        4.4.3 澜沧群形成时代
    4.5 滇西南地区早古生代碎屑沉积岩构造属性和物源分析
        4.5.1 澜沧群(澜沧地体)构造属性
        4.5.2 物源分析
        4.5.3 物源区成分特征及构造背景
第五章 滇西南地区早古生代岩浆作用记录
    5.1 临沧花岗岩中早古生代花岗岩识别
        5.1.1 谦迈岩体
        5.1.2 蚂蚁堆岩体
    5.2 奥陶纪布朗山岩体
        5.2.1 地质背景、样品采集及岩相学
        5.2.2 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同位素
        5.2.3 布朗山花岗岩全岩地球化学
        5.2.4 布朗山花岗岩岩石成因
    5.3 滇西南早古生代岩浆构造性质
        5.3.1 临沧花岗岩中早古生代花岗岩构造属性
        5.3.2 布朗山早古生代花岗岩构造属性
第六章 滇西南早古生代构造属性
    6.1 保山板块及澜沧地体早古生代在冈瓦纳大陆的位置
    6.2 冈瓦纳北缘早古生代古地理重建
    6.3 滇西南早古生代构造演化模式
    6.4 冈瓦纳大陆北缘早古生代造山运动
第七章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滇西临沧花岗岩时空格架与岩石序列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花岗岩研究现状
        1.2.2 滇西地区临沧花岗岩基与特提斯构造演化
        1.2.3 东特提斯构造-岩浆活动
    1.3 研究方案、技术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1.3.1 研究方案
        1.3.2 技术方法
        1.3.3 论文主要工作量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
    2.2 区域地层
        2.2.1 耿马地层小区
        2.2.2 澜沧地层小区
        2.2.3 景谷地层小区
    2.3 区域岩浆岩特征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区域构造
第3章 临沧花岗岩地质特征
    3.1 岩体地质学特征
        3.1.1 岩体分布及其规模
        3.1.2 岩相、岩段划分
        3.1.3 侵入岩单元岩石组合与接触关系
    3.2 包体地质学特征
        3.2.1 包体类型
        3.2.2 包体基本地质特征
第4章 同位素年代学
    4.1 锆石U-Pb年代学特征
        4.1.1 正长花岗岩
        4.1.2 花岗闪长岩
        4.1.3 二长花岗岩
        4.1.4 包体
    4.2 临沧花岗岩年代序列
第5章 奥陶纪花岗岩
    5.1 岩相学特征
    5.2 矿物学特征
        5.2.1 黑云母
        5.2.2 长石
    5.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3.1 主量元素
        5.3.2 微量元素
        5.3.3 稀土元素
    5.4 锆石饱和温度
    5.5 锆石原位Hf同位素
第6章 二叠纪花岗岩
    6.1 岩相学特征
    6.2 矿物学特征
        6.2.1 黑云母
        6.2.2 长石
    6.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6.3.1 主量元素
        6.3.2 微量元素
        6.3.3 稀土元素
    6.4 锆石饱和温度
    6.5 同位素地球化学
        6.5.1 锆石原位Hf同位素
        6.5.2 原位微区长石Sr同位素比值
        6.5.3 原位微区磷灰石Nd同位素比值
第7章 三叠纪花岗岩
    7.1 岩相学特征
    7.2 矿物学特征
        7.2.1 黑云母
        7.2.2 长石
    7.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7.3.1 主量元素
        7.3.2 微量元素
        7.3.3 稀土元素
    7.4 锆石饱和温度
    7.5 同位素地球化学
        7.5.1 锆石原位Hf同位素
        7.5.2 原位微区长石Sr同位素比值
        7.5.3 原位微区磷灰石Nd同位素比值
第8章 包体
    8.1 岩相学特征
    8.2 矿物化学特征
        8.2.1 黑云母
        8.2.2 长石
    8.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8.3.1 主量元素
        8.3.2 微量元素
        8.3.3 稀土元素
    8.4 同位素地球化学
        8.4.1 锆石原位Hf同位素
        8.4.2 原位微区长石Sr同位素
    8.5 小结
第9章 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
    9.1 岩石序列与时空格架
    9.2 岩石成因机制
        9.2.1 奥陶纪花岗岩成因机制
        9.2.2 二叠纪花岗闪长岩成因机制
        9.2.3 三叠纪花岗岩成因机制
        9.2.4 包体成因与地质意义
    9.3 临沧花岗岩对特提斯构造演化的启示
        9.3.1 奥陶纪花岗岩
        9.3.2 二叠纪花岗闪长岩
        9.3.3 三叠纪二长花岗岩
    9.4 临沧花岗岩对陆壳演化的启示
    9.5 临沧地块的构造-岩浆演化模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图版
    附表

四、Permian radiolarians, chert and basalt from the Daxinshan Formation in Lancangjiang belt of southwestern Yunnan, China(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南三江特提斯研究进展与展望[J]. 王冬兵,王保弟,唐渊,罗亮,贺娟,姜丽莉,赵鹤森,陈莉. 地质通报, 2021
  • [2]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结合带:冈瓦纳大陆与泛华夏大陆的界线[J]. 王保弟,王立全,周道卿,王冬兵,于云鹏,闫国川,吴喆. 地质通报, 2021
  • [3]西南三江金沙江弧盆系时空结构及构造演化[J]. 王保弟,王立全,王冬兵,李奋其,唐渊,王启宇,闫国川,吴喆.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21(02)
  • [4]特提斯地球动力学[J]. 吴福元,万博,赵亮,肖文交,朱日祥. 岩石学报, 2020(06)
  • [5]滇西南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和形成时代[D]. 刘桂春.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6]西南三江昌宁-孟连缝合带典型VMS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张鹏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7]滇西临沧花岗岩基内零星出露变质岩系的时代及构造属性[D]. 陈俊成.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8]昌宁—孟连结合带牛井山蛇绿混杂岩组成及年代学研究[D]. 韦羽州.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7)
  • [9]滇西南地区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碎屑锆石U-Pb年代学与花岗岩组合记录[D]. 赵天宇.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10]滇西临沧花岗岩时空格架与岩石序列及成因[D]. 肖倩茹.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云南西南澜沧江带大新山组二叠纪放射虫、燧石和玄武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