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软腭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放射治疗1例(论文文献综述)
段甲利,邢丽华[1](2021)在《肺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一例并文献回顾》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并总结肺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诊疗及预后。方法报道1例原发于肺的恶性黑色素瘤病例。并以"恶性黑色素瘤、肺脏、原发"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和万方数据库, 以"malignant melanoma、lung、primary"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中我国的肺原发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文献进行文献回顾。结果本例患者, 男, 65岁, 因"咳嗽伴咯血2月余"入院。胸部CT显示右肺上叶占位, 肿物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恶性黑色素瘤。免疫组化示:S-100(+), SOX-10(+), HMB45(+), MelanA(-), AE1/AE3(-), CK5/6(-), Ki-67(40%)。PET-CT提示多发脏器转移, 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 由于未接受进一步治疗, 病情进展, 于3个月后死亡。对36篇文献报道中的41例及本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中位年龄55岁, 肿瘤肺叶分布及症状无特异性, 影像学绝大部分表现为单发肿物或结节, 容易早期转移和复发, 31例确诊后生存期范围为27 d至24个月, 其中23例(74.2%)患者生存期<12个月。结论肺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罕见, 不易与肺癌等疾病相鉴别, 需结合症状、影像学以及组织病理结果等综合诊断, 手术、放化疗以及免疫治疗等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但由于恶性程度高, 极易复发和转移, 总体预后不良。
王金锦,马建民[2](2021)在《原发性眼眶黑色素瘤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原发性眼眶黑色素瘤(POM)是一种罕见的眼眶恶性肿瘤。POM的发生与原有的黑色素病变如眼皮肤黑色素细胞增多症、蓝痣等有关, 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渐进性无痛性眼球突出。疾病的罕见性导致其诊断较为困难。MRI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 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诊断POM的金标准。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辅以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本文主要回顾了POM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以及治疗的进展, 将这一罕见疾病进行系统地总结, 以期为POM的研究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 2021, 57:861-864)
许方玉[3](2021)在《原发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26例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原发性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属于一种恶性程度极高、预后差、临床上罕见的肿瘤。本文目的在于分析原发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诊疗措施、术后随访、预后等结果,为以后该病的诊治提供借鉴。方法:收集自1958年1月-2020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妇科收治的原发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患者26例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原发性外阴恶性黑色素瘤患者11例,原发性阴道恶性黑色素瘤患者9例,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素瘤患者5例,原发性卵巢恶性黑色素瘤患者1例。应用SPSS软件分析各种不同治疗方式的平均生存时间与中位生存时间,采用了COX回归分析统计学方法,计算各部位生殖道恶黑的3年总生存率,5年总生存率。结果:1.女性生殖系统恶性黑色素瘤的年龄分布特点:纳入本研究的26例原发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整体年龄区间在33-69岁,平均发病年龄54.9岁,中位发病年龄59岁。绝经前患者18例,绝经后患者8例。30-40岁之间的患者3例,40-50岁之间的患者4例,50-60岁之间的患者6例,60-70岁之间的患者12例。发病年龄区间在60-70岁的比例最大,占总人数的46.1%。其次是50-60岁(26.9%),<40岁人数最少(11.5%)。2.各部位女性生殖系统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外阴恶黑、阴道恶黑、宫颈恶黑、卵巢恶黑的发病率依次为42.3%、34.6%、19.2%、3.8%。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对外阴恶性黑色素瘤、阴道恶性黑色素瘤及宫颈恶性黑色素瘤的分期标准进行临床分期,Ⅰ期11例,Ⅱ期8例,Ⅲ期6例,Ⅳ期1例。生殖道恶性黑色素肿瘤患者中,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的患者11例(42.3%),外阴肿物9例(34.6%),阴道壁肿物5例(19.2%),外阴瘙痒1例(3.8%),阴道接触性出血1例(3.8%),阴道不规则排液1例(3.8%),盆腔肿物1例(3.8%)。以“外阴肿物”为主诉就诊的患者占外阴恶性黑色素瘤中的81.8%,以“阴道不规则出血”为主诉就诊的患者占阴道恶性黑色素瘤的的77.7%,宫颈阴道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80%。3.各部位女性生殖系统恶性黑色素瘤的大体病理特点及其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病灶>2cm者17例,≤2 cm者2例;病灶多呈结节状,单侧。病灶色素沉着呈黑色者18例,紫色者3例,无色素沉着5例,分别计算平均生存时间为52.14个月、30.00个月、25.75个月,无色素沉着的恶性黑色素瘤的患者生存时间要比黑色素含量较高的患者生存时间短,且色素沉着越少颜色越浅生存时间越短。恶性黑色素瘤特异性的肿瘤标记物常见的有:HMB45、MART-1、S-10、CK、Vimemtin等,可表达其中的一种或同时表达多种肿瘤标记物。23例做了免疫组化,HMB45、S-100的表达率100%,MART-1的表达率91.3%,Vimemtin69.5%,CK的表达率17.3%。4.治疗方式的选择与生存情况:外阴恶黑5年生存率为42.3%。阴道恶黑5年生存率为16.6%。宫颈恶黑的5年率差异较大,卵巢恶黑患者随访缺失。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辅以免疫治疗,放化疗。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局部手术患者生存时间对比根治术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54.25个月对比26.25个月。结论:1.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的高发人群为绝经后老年女性。2.外阴恶黑的发病率较阴道恶性黑色素瘤、宫颈恶性黑色素瘤、卵巢恶性黑色素瘤高。3.外阴恶性黑色素瘤主要表现为以“外阴肿物”为主诉,阴道和宫颈恶性黑色素瘤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4.病例病灶分为黑色,紫红色,无色素沉着三类,无色素沉着的恶性黑色素瘤的患者生存时间要比黑色素含量较高的患者生存时间短,提示色素沉着越少生存时间越短。5.术前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6.治疗方面,以手术为主,术后结合辅助治疗,是目前临床对于恶性黑色素瘤的普遍推崇的方式。
丁暄[4](2020)在《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一种来源于神经嵴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多发生于皮肤、消化道、眼葡萄膜、软脑膜、生殖器及鼻腔等部位。其中,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是最常见的一类。近年来,CMM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20万例,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达2万例。虽然CMM仅占所有皮肤肿瘤3%~5%,致死率却较高,占皮肤癌相关死亡的75%。CMM预后极差,我国发病率相对西方国家较低,但患者生存期却较短,据报道,我国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20%,提示不同种族间CMM的发病情况及预后可能存在差异。CMM具有高度恶性、高侵袭性、易转移、预后差的特点,对于不同种族之间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的差异仍知之甚少,部分原因是国人对于CMM的认识不足。S-100蛋白、HMB45、Melan-A等多种标记物可在CMM中阳性表达,对于CMM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S-100蛋白是黑色素细胞最敏感的免疫组化标记物,其水平升高被认为是IHC鉴别黑色素细胞肿瘤的金标准。HMB45可识别前黑素小体球蛋白gP100,与非典型黑素细胞及黑素细胞特异性胞浆内抗原发生反应,对CMM具有高度特异性。Melan-A对黑色素细胞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主要用于CMM以及伴黑素细胞分化的肿瘤的诊断及鉴别。本文旨在探讨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流行病学、临床及病理特征、诊疗情况,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并通过免疫组化SP法研究S-100蛋白、HMB45、Melan-A在CMM中的表达及意义,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2019年12月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入院的132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一病例以同一类型恶性肿瘤多次入院者视为单一病例。病例资料的肿瘤分类依据WHO2002年国际肿瘤疾病分类法。统计132例病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受累侧、病变解剖部位、病理分期、治疗方案等,对其病因、临床及病理特征、诊疗及预后进行分析。其中,将解剖位置分为4组:头颈部(包括面部)、躯干(胸壁、腹壁、腹股沟、上背部、下背部、臀部)、上肢(上臂、前臂、肘部、手)、下肢(大腿、小腿、膝部、足部)。132例患者临床资料完整;132例中除4例高龄患者因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等严重器质性疾病而仅取局部组织活检,其余患者均采用手术切除病灶,部分患者术后予以辅助治疗。将所有手术切取标本制成组织切片,分别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SP法观察CMM肿瘤细胞镜下特点,并研究S-100蛋白、HMB45、Melan-A在CMM中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或百分数(%)表示。成对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132例研究结果如下:1.年龄分布:本组以60岁以上者发病居多,共68例(51.5%),在60~69岁年龄组达高峰。2.发病部位:下肢65例(49.24%);上肢30例(22.73%);头颈部(含面部)14例(10.61%);躯干23例(17.42%)。足部是原发性CMM的最常见发病部位(n=50,37.88%)。3.性别与发病部位及受累侧的关系:男性好发于右侧及头颈部,女性好发于左侧及下肢(p<0.05)。4.临床病理分期:原位黑色素瘤22例(16.67%),Ⅰ期19例(14.39%),Ⅱ期 51 例(38.64%),Ⅲ期 36 例(27.27%),Ⅳ期 4 例(3.03%)。5.随访及预后:截至随访日期2020年2月15日,成功随访108例,其中,22例原位癌患者全部存活;19例Ⅰ期患者定期复查未见复发及转移;41例Ⅱ期患者中区域复发7例,远处转移2例);22例Ⅲ期患者定期复查患者无复发情况;4例Ⅳ期患者中均在13个月内死亡。6.CMM细胞形态:镜下主要分为上皮细胞型、梭形细胞型、痣样细胞型及混合型,本组病例最常见类型为上皮细胞型(n=59,44.70%)。7.组织学类型:主要分为肢端雀斑痣样黑色素瘤、结节型黑色素瘤、浅表扩散型黑色素瘤和恶性雀斑痣样黑色素瘤,本组以肢端型最常见(n=58,43.94%)。8.免疫组化:S-100蛋白主要在黑素细胞胞质及胞核中表达,阳性率为100%(54/54),HMB45主要表达于胞质,阳性率92.59%(50/54),Melan-A主要表达于胞质,阳性率81.48%(44/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013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CMM患病人数呈现上升趋势。2.发病部位及受累侧在不同性别具有差异,男性好发于右侧及头颈部,女性好发于左侧及下肢。3.本地人群最常见组织学类型为肢端雀斑痣样黑色素瘤,常好发于足部。4.CMM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应根据解剖部位、肿瘤厚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病理分期选择切除范围。肿瘤厚度、浸润深度、溃疡、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以及淋巴结情况是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5.S-100蛋白、HMB45及Melan-A对CMM的敏感度及特异性不一,多个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率。
孙士然[5](2020)在《一、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特点、疗效分析及治疗模式探讨 二、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单中心资料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中心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治疗疗效、失败模式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2017年间我院收治的194例初诊无远地转移的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 14例,女性80例,发病中位年龄54岁。最常见的原发部位为鼻腔103例(53.1%)和口腔61(31.4%),其余部位包括副鼻窦13例(6.7%),其他少见部位包括眼睑8例(4.1%),鼻咽5例(2.6%),口咽3例(1.5%)和下咽1例(0.5%)。根据第七版AJCC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分期,共182例符合分期系统,其中Ⅲ期71例(39%),IVA期99例(54%),IVB期12例(7%)。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初诊时颈部淋巴结阳性率为57.6%,鼻腔副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初诊时淋巴结阳性率为4.3%。治疗方案:接受单纯手术83例,手术联合放疗(术前或术后放疗)96例,单纯放疗15例;接受化疗的87例;接受生物治疗的55例。研究结果:中位随访时间77个月(5-272个月),5年总生存率(OS)、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RFS)、无区域复发生存率(RRFS)和无远转生存率(DMFS)分别为41.4%、57.8%、76.5%和46.5%。根据不同的治疗模式,单纯手术,手术联合放疗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2.3%和42.5%(P=0.601),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39.3%和75.6%(P<0.001)。根据第7版AJCC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分期,Ⅲ期、ⅣA期、ⅣB期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2.2%,32.7%和16.7%(P<0.001)。全组治疗后失败141例(74.6%),远地转移是最主要的失败模式,占所有失败的64.5%,其次是局部失败和区域失败,分别占48.9%和2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原发灶部位、T分期、N分期、TNM分期、手术切缘状态和生物治疗有无是影响OS的预后因素,肿瘤原发部位、是否联合辅助放疗和手术切缘状态是影响LRFS的预后因素,是否联合术后放疗是影响RRFS的预后因素,肿瘤原发部位、T分期、N分期、TNM分期、手术切缘状态和是否联合化疗是影响DMFS的预后因素。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灶位于副鼻窦(P=0.005)、Ⅳ期(P<0.001)和切缘阳性(P=0.038)是影响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原发部位为鼻腔副鼻窦(P=0.005)、切缘阳性(P=0.010)和单纯手术(P<0.001)是影响LR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单纯手术(P=0.016)是影响RR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Ⅳ期(P<0.001)是影响DM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手术联合放疗可提高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局部控制率,原发灶在副鼻窦、手术切缘阳性和Ⅳ期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远地转移是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主要失败模式,第7版AJCC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分期能够较好的预测患者预后。第二部分 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颈部预防治疗的价值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颈部预防治疗的价值、失败模式及预后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84年6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61例无远处转移的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病例。全组患者中位年龄48岁(19~74岁),男女比例1.6:1,发生在齿龈37例(60.7%),硬腭19例(31.1%),其他部位5例(8.2%),其中包括唇3例,舌2例,根据AJCC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分期,Ⅲ期17例(28.8%),ⅣA期41例(69.5%),ⅣB期1例(1.7%)。31例临床诊断淋巴结阴性(cN0)的患者中,20例接受颈部治疗(18例行颈清扫+2例行颈部放疗),将接受至少同侧Ⅰ-Ⅲ区颈部治疗的定义为颈部预防治疗,16例患者接受颈部预防治疗,15例患者未接受颈部预防治疗。研究结果:本组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55.7%(34/61),其中4例为淋巴结隐匿转移。Ib区是最常见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区域,占颈部淋巴结转移病人的76%,其次是Ⅱ区(35%)和Ⅲ区(26%)。大多数淋巴结转移都遵循一定规律,仅3例表现为跳跃性转移。对于cN0患者,接受至少同侧Ib-Ⅲ区颈部预防治疗和未接受颈部预防治疗患者的5年无区域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1.7%和52.4%(P=0.036),区域失败率由46%降至6%(P=0.035),但是颈部预防治疗未能提高总生存率和无远转生存率。区域失败部位主要为Ib-Ⅲ区,93%发生在Ib区,50%发生在Ⅱ区,36%发生在Ⅲ区。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原发灶破溃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淋巴结引流具有一定规律性,最常见的转移和复发部位均为Ib-Ⅲ区。对于cN0的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推荐至少包括同侧颈部Ib-Ⅲ区的预防治疗。第三部分 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治疗的长期生存结果及预后因素分析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治疗疗效、失败模式、急性不良反应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鼻咽癌未来治疗优化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8月至2017年5月接受调强放射治疗作为初程治疗的无远转鼻咽癌患者2025例。全部病例采用AJCC第八版鼻咽癌分期系统重新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和ⅣA期患者分别所占比例为2.1%、12.8%、43.0%和42.1%。鼻咽部原发肿瘤体积的中位剂量为73.92Gy,Ⅱ期和Ⅲ期患者主要接受放疗或同期放化疗,ⅣVA期患者主要接受同期放化疗或者诱导化疗+同期放化疗/放疗,针对不同分期分别采用倾向配比评分的方法比较治疗模式优劣。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法多因素预后分析。研究结果:中位随访时间73个月,全组5年总生存(OS)、疾病特异生存(DSS)、无病生存(DFS)、无局部复发生存(LRFS)、无区域复发生存(RRFS)和无远转生存(DMFS)分别为 78.6%、80.2%、71.5%、92.6%、95.2%和81.8%。全组总计治疗失败519例,局部失败占总失败的29.8%(155/519),区域失败占17.7%(92/519),远地转移占69.2%(359/51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7岁(P<0.001)、吸烟史(P<0.001)、疗前 LDH>250 IU/L(P<0.001)、IVA 期(P<0.001)是影响 OS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47岁(P=0.011)、吸烟史(P<0.001)、疗前LDH>250IU/L(P=0.001)、IVA期(P<0.001)是影响DFS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47岁(P=0.004),吸烟史(P=0.049),T4(P<0.001)是影响LRFS的独立预后因素,吸烟史(P=0.006)、N3(P=0.011)是影响RRFS的独立预后因素,吸烟史(P=0.001)、疗前LDH>250 IU/L(P<0.001)、N3(P=0.025)、ⅣA期(P<0.001)是影响DM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经过倾向配比,Ⅱ期患者,仅5年LRFS同期放化疗组显着优于单纯放疗组,OS、DSS、DFS、RRFS和DMFS两组间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Ⅲ期患者,5年OS、DSS、DFS、LRFS、RRFS和DMFS在同期放化疗组和单纯放疗组之间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IVA期患者,诱导化疗组和同期放化疗组之间,5年OS、DSS、DFS、LRFS、RRFS和DMFS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同期放化疗较单纯放疗显着增加了大于2级的急性毒性反应(主要包括放射性皮炎和白细胞减低)。结论: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提高了鼻咽癌整体治疗疗效,尤其是局部控制率,远处转移成为最主要的失败模式。对于Ⅱ-Ⅲ期患者,同期放化疗较单纯放疗未显示出明显优势(除了Ⅱ期患者同期放化疗较单纯放疗在局部控制率获益外),IVA期患者总体预后较差,诱导化疗较同期放化疗相比,并未显示明显获益,治疗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
张天璐[6](2019)在《120例眼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120例眼睑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整理20142018年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眼科住院治疗并且经病理学确诊的眼睑恶性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分析其病理类型、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随访情况。结果:120例眼睑恶性肿瘤患者中基底细胞癌62例(51.7%),皮脂腺癌34例(28.3%),鳞状细胞癌12例(10.0%),淋巴瘤3例(2.5%),毛母细胞癌2例(1.7%),恶性黑色素瘤2例(1.7%),粘液腺癌2例(1.7%),多形粘液腺癌1例(0.8%),神经内分泌癌1例(0.8%),小细胞癌1例(0.8%);眼睑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为3093岁,平均年龄64.9岁,中位年龄65岁;男女比例1:1.6;117例患者为单眼患病,3例为双眼患病;左右眼别未见差异;肿瘤主要好发于下睑,上睑37例,下睑54例;平均病程4年;治疗方法主要采用肿物切除术联合眼睑成形术或者放化疗;随访时间0.34年,随访率80%,其中15例复发,3例转移,2例发生肿瘤相关性死亡,6例因其他疾病去世。结论:眼睑恶性肿瘤主要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基底细胞癌最多见,皮脂腺癌的复发率高于基底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恶性程度高于其他肿瘤,手术方式采用距肿瘤边缘的56mm手术切除具有较好的疗效,总的来说,眼睑恶性肿瘤恶性程度不高,预后较好。
米阳[7](2019)在《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诊疗分析及相关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primary anorectal malignant melanoma,PARMM)是黑色素细胞在直肠-肛管部位聚集发生恶性变所形成的恶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被认为是来自于外胚层神经脊细胞的肿瘤。近年来,PARMM的总体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该肿瘤的发病率在恶性黑色素瘤中所占比例约为0.5%-1.6%,是低位直肠及肛管区域恶性肿瘤发病率的0.05%-4.6%。由于该低位直肠及肛管部位相对较隐逸,早期无特异性临床症状,误诊率较高,且恶性程度极高,目前国际上尚无标准的诊疗规范。为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对该疾病的认识、诊治及减少误诊率,本文通过搜集2013-2018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就诊并确诊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并接受手术治疗病例,归纳诊疗过程中的经验及不足,并参考相关报道及文献,与大家共同学习。目的:通过总结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并结合分析该病的相关文献报道,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情况。方法:对2013-2018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被确诊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并接受手术治疗的12例患者,归纳总结患者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术后生存期,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对该疾病的诊断分析提供帮助。结果:共搜集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PARMM病例12例,年龄跨越度为50-79岁,中位年龄为60.5岁,所有患者年龄均大于50岁,58.3%的患者年龄超过60岁。该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便血、肛门刺激症状或里急后重及肛门下坠感、腹泻及肿物脱垂。75%的患者以便血为主要临床症状,肿瘤距肛缘的平均距离约为2.67cm。特异性免疫组化指标为:S-100蛋白、HMB-45、Melan-A/MART-1及波形蛋白(Vimentin)、Ki67。4项指标均为阳性所占比例为41.7%,S-100蛋白及HMB-45同为阳性所占比例为66.7%;Ki-67数值高于50%所占比例约为18.2%。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约有25%患者术后规律行辅助性治疗(生物免疫治疗-细胞因子活化杀伤细胞)。平均无病生存期约为25.9个月,2年无病生存率约为41.7%,3年无病生存率约为33.3%。Ⅰ期的患者平均无病生存期约为31.6个月,Ⅱ期患者平均无病生存期约为16.4个月。结论:PARMM是一种总体发病率较低、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需行病理及免疫组化以明确诊断。目前,手术及多学科综合治疗是该疾病主要治疗方法,分期较早的患者首选行手术治疗,中晚期患者需行综合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案。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可明显提高该疾病的治疗效果。
景治涛,刘佳,班允超,李龙,孙允伟,杜绍楠,李志鹏,勾丹青,郭宗泽,王运杰[8](2014)在《颅内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和治疗:15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颅内黑色素瘤发病率较低,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本文探讨颅内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临床病理诊断为颅内黑色素瘤的病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根据其影像学、病理与预后进行分析。结果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以占位效应、癫痫与局灶神经症状为主,CT与MRI表现多样,MRI典型表现只有5例,上皮样细胞是病理的主要类型共13例,溶解蛋白(S-100)的敏感性与人黑色素相关抗原(HMB-45)的特异性结合可以对诊断有所帮助。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患者平均生存期为12个月,继发性颅内黑色素瘤平均生存期为5个月。结论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手术大体所见与病理是确诊的主要手段,但患者总体预后较差,继发性颅内黑色素瘤较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更差。
苏佳黎[9](2014)在《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7例报道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的病因、表现、诊断、治疗等,提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恶性黑色素瘤预后的重要性。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病理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的住院患者7例,通过对其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治疗、预后等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回顾国内外文献报道,对该疾病进行分析。结果:本组7例病例,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58岁,中位年龄55岁。发生于腭部1例,上颌牙龈区2例,下颌牙龈区1例,颌下区1例,颊部1例,腮腺区1例。5例为原发,2例为转移(颌下区1例+腮腺区1例)。颊部1例行保守治疗;腭部1例+颌下区1例行单纯手术治疗;上颌牙龈区1例行手术+放疗;上颌牙龈区1例行手术+化疗;腮腺区1例行手术+化疗+免疫治疗;下颌牙龈区1例行手术+冷冻治疗+化疗+免疫治疗。3个月至36.5个月随访结果:5例无复发,1例颈部淋巴结转移(腭部1例),1例死亡(颊部1例)。上颌牙龈区1例术后3月放疗结束后张口度一指半,口内黏膜红肿,局部破溃;颌下区1例随访29个月患者右颌下区轻度不适;余均无明显不适。结论: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早期可表现为色素痣的突然增大、外形改变,可伴有周边出现散在性的黑色斑块,发生于黏膜者可表现为色素沉着,并局部肿大,无明显自觉不适症状,继而可出现溃疡、疼痛、出血等。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表现,确诊以病理为主。该病早期即可转移至区域性淋巴结。早期病变以手术扩大切除为主,晚期以放化疗、免疫治疗等保守治疗为主。目前仍无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差。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其提高生存率的重要一环。
鲁志卿,颜建华,李永平[10](2008)在《眼眶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眼眶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特点及其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就诊的眼眶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结果眼眶恶性黑色素瘤最常见的症状为眼球突出及眼睑皮下肿物伴眼睑肿胀;最常见的体征为眼球突出、眼球运动受限及眶压升高,其次为眼睑肿胀和扪及皮下肿物;除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侵及眼眶者外,患侧眼底多无明显改变。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病变区均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核磁共振检查示,病变区显示特征性的短 T1,短T2信号影。病理检查见瘤细胞为圆形、椭圆形、上皮样多角形和梭形等,胞浆内有黑色素沉着;免疫组化示黑色素相关抗原(HMB45)和 S-100蛋白均呈阳性。全部病例均手术治疗,经随访0.5~6年,半数无复发及转移。结论眶内恶性黑色素瘤较少见,多由脉络膜、结膜或眼睑蔓延而来,原发者甚为罕见。核磁共振检查的影像特点可做为重要的诊断依据,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二、软腭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放射治疗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软腭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放射治疗1例(论文提纲范文)
(3)原发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26例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原发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式的变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分析 |
1 资料和方法 |
2 病理检查方法 |
3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分级及分期 |
4 治疗 |
5 结果 |
6 讨论 |
7 结论 |
第二部分 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标本 |
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3 实验方法及步骤 |
4 观察方法及结果判定 |
5 统计学方法 |
6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三种标记物表达情况 |
7 讨论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5)一、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特点、疗效分析及治疗模式探讨 二、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English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单中心资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颈部预防治疗的价值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长期生存结果及预后因素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诊治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论文综述(二) 调强放射治疗年代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的现状及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120例眼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眼睑基底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诊疗分析及相关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病例研究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颅内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和治疗:15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症状与病灶部位 |
三、病理与免疫组化 |
四、影像学表现 |
五、手术治疗 |
结果 |
讨论 |
(9)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7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病例介绍 |
病例一 |
病例二 |
病例三 |
病例四 |
病例五 |
4 讨论 |
5 总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四、软腭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放射治疗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肺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一例并文献回顾[J]. 段甲利,邢丽华. 中国医师杂志, 2021(11)
- [2]原发性眼眶黑色素瘤的研究进展[J]. 王金锦,马建民. 中华眼科杂志, 2021(11)
- [3]原发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26例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D]. 许方玉. 河北医科大学, 2021
- [4]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分析[D]. 丁暄. 郑州大学, 2020(02)
- [5]一、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特点、疗效分析及治疗模式探讨 二、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研究[D]. 孙士然.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120例眼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D]. 张天璐.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7]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诊疗分析及相关文献复习[D]. 米阳.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8]颅内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和治疗:15例报告[J]. 景治涛,刘佳,班允超,李龙,孙允伟,杜绍楠,李志鹏,勾丹青,郭宗泽,王运杰.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4(03)
- [9]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7例报道及文献复习[D]. 苏佳黎. 浙江大学, 2014(05)
- [10]眼眶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J]. 鲁志卿,颜建华,李永平.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