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氧化碳压缩机运行情况浅折(论文文献综述)
刘磊[1](2021)在《砂铸阀体冒口自动化火焰切割方案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铸件的自动化清理有多数专家学者在规则类、小型类、轻型类的铸件研究中已取得一定的突破,但对于复杂类且重型类铸件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砂铸阀体冒口的自动化切割过程展开研究。该阀体重达300kg以上,在研究过程中,冒口的切割精度是一个重要的依据标准。由于本工序为粗加工阶段,故须尽可能多的去除冒口,且企业要求最后剩余冒口高度不大于4mm即为合格。首先,进行阀体位置的定位识别。市面上常用的三维重建对于表面粗糙砂铸阀体并不适用,故本文选择在阀体的上表面寻找一个虚拟平面。在阀体上放置几个标记小球组成一个虚拟平面并且通过光学运动捕捉系统的红外线相机扫描捕捉来实现。对于虚拟平面的建立本文分别设计了三种方案,试验结果表明第三种方案误差最小。其次,阀体悬挂偏移量误差分析。由于本项目采用的是悬挂式切割方案,因此当反吸盘与阀体被焊接成一个刚体后被吊起时,钢筋刚度不够会导致一定的变形的产生,造成阀体整体偏移对后面的切割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针对钢筋的变形对整个阀体造成偏移量展开分析。通过理论与仿真结合证明使用4根钢筋优于3根钢筋。然后,阀体可重复性切割定位试验。当积放式悬挂输送机将阀体运输至加工位进行切割试验时,割枪喷出的高速射流会导致阀体晃动,因此需要设计一款定位夹具限制其晃动。使用SolidWorks对定位夹具进行设计并加工,通过对夹具进行20次夹紧试验,结果误差在0.9mm左右。最后,自动化火焰切割试验验证。将切割程序录入机器人分别进行碳钢与不锈钢阀体切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切割质量可以满足企业对于阀体冒口不大于4mm要求。
李梦楚[2](2019)在《LNG冷藏车顶板辐射供冷系统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在能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下,我国正积极地向能源低碳化发展,降低煤、石油的使用率,提高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作为最清洁的化石能源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青睐,并成功应用于多个领域。LNG冷藏车是以LNG为动力燃料,利用LNG气化过程的冷量为冷藏车厢供冷,它不仅减少了动力燃料的消耗,而且回收利用了LNG冷能,有明显的节能作用,同时清洁能源的使用大大降低了汽车尾气等污染物的排放,环保效益显着。因此,LNG冷能利用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发展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目前,LNG冷藏车冷能利用系统研究重点多在换热器的设计和系统整体结构的设计,尚未涉及系统动态调控策略和辐射制冷的内容。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载冷剂低温无相变换热的LNG冷藏车顶板辐射供冷系统,利用TRNSYS仿真软件建立了保温厢体模型和制冷系统模型,分析了各种因素对系统制冷性能的影响及其经济性优势,为系统的动态控制策略提供可靠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一台4000mm×1900mm×1900mm的冷藏车为研究对象,对保温厢体进行了制冷冷负荷计算,分析了LNG可回收冷量用于冷藏车制冷系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制冷系统完全可以满足冷藏车保温厢体制冷冷负荷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LNG冷藏车顶板辐射供冷系统,该系统主要利用辐射和对流两种方式进行换热,达到制冷目的;旁通结构的设计,实现了系统的动态控制,保证保温厢体温度的稳定性。选择适用于低温换热的KF-K1载冷剂和结构简单的套管式换热器。(2)利用TRNSYS仿真软件建立了保温厢体模型和制冷系统模型,并模拟了该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情况,分析了LNG流量、载冷剂流量、室外温度、顶板温度与系统制冷量及车厢空气温度的关系,得出冷藏车以6080km/h的经济时速运行时,可提供1.562.17kW的冷量,均能满足冷藏车在海口地区运输草莓所需的冷量。(3)通过定量分析LNG流量与室外温度的变化关系,得到了LNG冷藏车顶板辐射供冷系统的动态控制策略,保证了冷藏车厢供冷的连续性及稳定性。(4)比较了相同功率的冷藏车使用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组和利用LNG冷能的顶板辐射制冷机组的经济性,证明了LNG冷藏车及其制冷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比机械冷藏车节省的总运行费用22.84万元,回收期是0.18年,具有显着的经济优势。本文通过对LNG冷藏车顶板辐射供冷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制冷量进行理论及仿真分析,得出了各因素对系统制冷量的影响规律,确定了该系统的动态调控策略及其具有的经济优势。该系统的研发符合我国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较强的推广意义。
王林[3](2018)在《基于LNG冷能的空分流程模拟分析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由于中国的科技实力与环保意识在不断的增强,人们对于清洁能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样使得人们更加关注清洁能源的使用问题。天然气是能源之中使用率较高的能源,由于它所具有的清洁与高效的优势,使其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天然气不利于储存与运输,故再将其进行液化处理,变成了低温的液化天然气,即LNG,如此便可以方便运输与储存了。但是LNG在运输给用户使用的时候,是要把LNG进行气化后才可以使用的。LNG在气化过程中会释放巨大的冷量,若是对这些冷量不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不但会浪费能源,甚至会导致外界环境的冷污染。因此对LNG的冷能的利用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于LNG冷能应用研究的不同方法,本文采用(火用)分析法及序贯模块法对LNG冷能利用于空分流程进行了模拟研究。LNG冷能利用的关键在于冷量(火用)的回收应用,本文对LNG进行介绍、对LNG冷能应用的现状分析,以及对冷能利用的关键因素冷量(火用)的数学模型和影响因素分析。再来分析空分方法、空分系统与空分流程,然后针对空分流程中的制冷系统和精馏系统进行详细分析,最后完成LNG冷能余冷空分系统的构建。我们采取了Aspen Plus软件对构建的LNG冷能的空分流程进行模拟。依据流程模拟的结果,分析空分流程能耗的影响因素,最终获得最佳工况。依据锦界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的真实情况,针对富油公司和锦界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共建的LNG冷能空分-冷库-冷水空调系统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总的经济收益情况。
李建维[4](2016)在《中央空调水系统节能运行优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深圳一大型商场的中央空调水系统运行工况为研究对象。针对中央空调水系统运行总能耗不仅与系统冷负荷相关,还和各设备的运行工况相关的特性,本文提出了中央空调水系统在不同冷负荷下,实现水系统运行总能耗最低的工况优化方法,以获得中央空调水系统总能耗最低时对应最优运行工况,并通过控制算法确保中央空调水系统始终保持在最优工况下节能运行,最终实现中央空调水系统在运行期间,既满足系统设计标准规范要求,又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为了确定中央空调水系统在下一时刻需要为系统提供的冷负荷,针对中央空调系统负荷具有大滞后、非线性、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多的特点,论文从负荷预测输入值取值范围、负荷测量方法、以及负荷预测模型三个方面给出了一套完整的负荷预测方法。论文首次将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负荷预测输入值取值范围,提出利用Elman神经网络建立负荷预测模型,从而实现对未来时刻的空调系统负荷预测。鉴于中央空调水系统能耗模型中既有离散变量(冷水机组、冷冻水泵、冷却水泵设备启停台数),又有连续变量(温度、流量、压力等运行控制值)的实际情况,论文对冷水机组、水泵运行的最优启停台数进行了分析研究,首次提出了将中央空调水系统运行能耗模型,转化为以冷冻水供回水温度,冷却水进出口温度为输入,冷水机组启停台数、冷却水泵和冷冻水泵启停台数及运行频率为中间变量、各设备运行能耗为输出的能耗数学模型,从而解决了系统寻优工况变量太多的技术难题,为最优运行工况的寻优奠定了基础。针对中央空调水系统运行调节期间,最优运行工况寻优对实时性要求高的特点,论文首次提出利用改进型粒子群寻优算法对系统最优运行工况寻优。改进型粒子群寻优算法不仅可以精确获得中央空调水系统运行时,最优工况对应各温度设定值和设备启停台数,而且寻优时间短,可以快速获得系统能耗最低时对应最优运行工况。工程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改进型粒子群寻优算法求解中央空调水系统最优运行工况,能够确保中央空调水系统始终处于最节能工况下运行,从而实现水系统整体节能的目的。论文针对中央空调水系统控制回路为“2输入-2输出”的特点,利用前馈解耦补偿法的不变性原理,对中央空调水系统“2输入-2输出”的控制结构进行解耦,建立了基于Elman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实现了对中央空调水系统压差和温差的精准控制。仿真结果表明: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PID控制算法,不仅可以快速响应系统的输入变化,而且控制精度高,运行结果稳定。
李少勤[5](2012)在《变电站建设项目节能评估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提出节能方面的新要求以及能源供应的紧张,电网承担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能源供应双重身份,其节能性更为重要。变电站建设作为电网建设的一个主体部分,它的节能性将直接影响着电网建设项目的节能情况。现阶段国内外此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部门或者某一设备的能效及其节能性的研究。具体到变电站的节能性仅局限于实际应用中涉及到的某几个方面,比如空调系统和直流系统的节能研究等,尚未有成熟的理论和评估方法体系。因此,结合国家发展规划对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要求以及变电站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构建变电站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指标体系,设计评估模型对其节能性进行评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首先论述了变电站节能设计与节能评估的基本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详细论述了变电站节能设计体系,解释说明变电站各个部分节能设计的含义以及我国变电站主流的节能设计方法;以变电站节能设计为基础,参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中节能设计的内容,将此内容应用于变电站的节能评估中,构建了变电站建设项目节能评估体系,详细说明各指标含义并做了进一步分解,包括指标的数据表示、数据获取方法。最后,从节能评估指标的特点出发,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方法构建了变电站节能评估模型,将此模型应用于乌兰察布前旗工业园区220kV输变电工程的节能评估中,计算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体系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FAHP切实可行,能较好地解决变电站节能评估问题,希望能为我国变电站节能评估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李正西,秦旭东,宋洪强,钱明理[6](2008)在《浅谈MDEA和NHD工艺的技术经济指标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甲基二乙醇胺法及聚乙二醇二甲醚法脱除变换气中二氧化碳技术的优缺点,从技术经济指标出发,对这两种气体净化工艺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徐光辉[7](2007)在《北京地区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示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北京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示范”工作项目。项目的总体目标任务是:调查评价北京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展浅层地温能资源量评价示范,为制定《浅层地温能资源调查评价示范》奠定基础。通过示范,为政府推广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提供规划依据,促进新能源的利用和发展。本项目工作区范围为北京市平原区,其中以北京市总体规划城区、通州、顺义、亦庄重点发展新城区约1800km2为工作重点区域。其余区域考虑到地域经济不发达,以农田、林业、果园居多,短期内浅层地温能利用情况很少,为非重点工作区域。本论文回顾了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在欧美国家起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1973年能源危机的推动,使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利用形成了一个高潮。目前,欧洲的地源热泵理论和技术均高度发达,这种“一举两得”并且环保的技术在发达国家业已广泛使用。我国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近十余年已开始起步,而且发展势头看好。其中尤以北京、沈阳等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工程项目规模也较大。至2006年底,北京已建地源热泵工程项目近500个,服务建筑面积800万m2左右。本论文还总结了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相关基础研究工作滞后;地源热泵系统施工质量存在问题;对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中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缺乏研究;相关的政策、法规、规范还不够健全。本论文对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采取打分的方法,充分考虑到影响浅层地温能资源的诸多因素,分清主次,对浅层地温能资源进行区域划分。定量评价分两种,一是静态储量评价,再一个是可开采量(热承载能力)评价。本文依据现有的水文、物探资料初步对北京平原区重点区域进行了适宜性分区;计算了水源热泵系统适宜区静态储量(每平方公里面积100m深度2.8×108kj/h)及可开采量(0.39×105kw),计算了地埋管热泵系统适宜区静态储量(2.45-3.58×1011/km2)及可开采量(4.56×105kw)。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如下:通过多学科(地质、水文地质及暖通空调)综合研究课题提出了一套评价浅层地热资源的方法,包括区域性评价方法(为政府规划服务)和具体工程项目评价方法(为设计部门服务);首次对北京地区浅层地热能进行初步区划;首次对北京市平原区重点区域进行了定性及定量评价;首次对实际地埋管热泵系统勘查工作进行了研究;此项研究工作在北京乃至全国都属首次,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探索性,具有一定的示范性。
蔡晓明[8](2005)在《卷烟纸专用碳酸钙的研究》文中认为高档卷烟纸专用碳酸钙英国、德国等在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民丰特纸等卷烟纸生产厂家所用的高档卷烟纸专用碳酸钙全部从德国SCHAEFERKALK公司进口,进价高达人民币3000多元/吨,而国内同类轻质碳酸钙的售价徘徊在500元/吨左右,所存在的利润空间与质量差价十分明显。 我国从80年代开始进行造纸专用碳酸钙的研究,生产出了几种不同型号的造纸专用碳酸钙产品,但品种少、产量低、生产工艺及设备落后,高档产品主要依靠进口。尤其在卷烟纸专用碳酸钙的开发、应用方面在我们国内目前还是一片空白。加强研制和开发新的高档卷烟纸专用碳酸钙产品的生产工艺是我国当前造纸工业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碳酸钙工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生产出综合性能达到德国SCHAEFERKALK公司水平的产品,并实现产业化,真正的替代进口。 本论文采用对比方法,以德国SCHAEFERKALK公司的PRECARB2000高档卷烟纸用碳酸钙为目标,重点研究了碳酸钙的晶型、粒径、沉降度、白度、PH值等几个主要指标,通过实验找出影响各个指标的浓度、温度的参数,对添加剂进行筛选,最后采用上述的各种实验结果进行生产中试,中试所生产的碳酸钙其各项指标分布与进口碳酸钙已经基本一致,完全达到进口碳酸钙的指标要求。可以代替德国SCHAEFERKALK公司生产的PRECARB2000高档卷烟纸用碳酸钙水平的产品。
王慧[9](2004)在《二氧化碳压缩机运行情况浅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4M22CCO2压缩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压缩机的整改措施进行了简要介绍。
二、二氧化碳压缩机运行情况浅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氧化碳压缩机运行情况浅折(论文提纲范文)
(1)砂铸阀体冒口自动化火焰切割方案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3 各种切割工艺对比 |
1.4 自动化铸件冒口清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切割机器人 |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切割工装自动化精准定位方案设计 |
2.1 自动化精准定位系统任务需求分析及方案设计 |
2.2 运动捕捉的发展历程 |
2.3 光学运动捕捉系统 |
2.4 三维空间刚体运动基本理论 |
2.5 光学运动捕捉系统与机器人通信 |
2.6 自动化精准定位逻辑梳理及方案设计 |
2.7 实验结果分析 |
2.8 本工序最大误差计算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限元分析钢筋变形对阀体的影响 |
3.1 静力学分析理论 |
3.2 有限元分析基本步骤 |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4 阀体重心与反吸盘重心位置关系对钢筋变形量影响探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积放式悬挂输送机布局设计 |
4.1 闲置积放式输送机基本参数 |
4.2 积放式悬挂输送机简介 |
4.3 积放式悬挂输送机技术原理 |
4.4 输送线的布局类型 |
4.5 改造方案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定位夹紧机构设计 |
5.1 工装夹具的分类 |
5.2 夹具的作用 |
5.3 定位夹紧机构需求分析 |
5.4 定位原理 |
5.5 定位方案设计与比较 |
5.6 机械结构设计 |
5.7 实验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自动化火焰切割 |
6.1 火焰切割现状及过程原理 |
6.2 预热火焰 |
6.3 切割工艺参数对切割质量的影响 |
6.4 各种元素对钢材火焰切割的影响 |
6.5 火焰切割试验台准备 |
6.6 本项目最大误差计算 |
6.7 试验与结果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2)LNG冷藏车顶板辐射供冷系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LNG作为汽车燃料特性 |
1.3 LNG冷能利用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2 LNG冷藏车顶板辐射供冷系统设计 |
2.1 设计概况 |
2.1.1 设计对象 |
2.1.2 LNG冷藏车燃料消耗特点 |
2.1.3 冷藏车制冷冷负荷特点 |
2.2 冷藏车制冷冷负荷设计计算 |
2.2.1 厢体围护结构冷负荷Q_1 |
2.2.2 厢体漏气引起的冷负荷Q_2 |
2.2.3 太阳辐射引起的冷负荷Q_3 |
2.2.4 装卸货物开门造成的冷负荷Q_4 |
2.2.5 厢体照明冷负荷Q_5 |
2.2.6 厢体内部货物冷负荷Q_6 |
2.2.7 保温厢体的总冷负荷Q |
2.3 LNG冷藏车可回收冷量用于制冷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2.4 LNG冷量回收用于冷藏车制冷系统的方案设计 |
2.4.1 总体方案设计 |
2.4.2 系统工艺优点 |
2.4.3 载冷剂的选择 |
2.4.4 制冷系统关键设备选取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TRNSYS的辐射供冷系统建立 |
3.1 TRNSYS软件 |
3.1.1 TRNSYS软件简介 |
3.1.2 TRNSYS主要模块简介 |
3.2 冷藏车保温厢体动态负荷计算 |
3.2.1 冷藏车概况 |
3.2.2 设计参数的设置 |
3.2.3 冷藏车保温厢体负荷计算 |
3.3 LNG冷藏车顶板辐射供冷系统建立 |
3.3.1 辐射顶板的设置 |
3.3.2 控制系统的设置 |
3.3.3 制冷量的计算 |
3.3.4 LNG冷藏车顶板辐射供冷系统模拟 |
3.4 本章小结 |
4 LNG冷藏车顶板辐射供冷系统结果与分析 |
4.1 LNG流量与辐射板进口温度的关系 |
4.2 LNG流量与系统制冷量的关系 |
4.3 载冷剂流量与辐射板进出口温度及制冷量的关系 |
4.4 辐射板进口温度与辐射顶板温度的关系 |
4.5 辐射顶板温度与车厢空气温度及顶板辐射供冷量的关系 |
4.6 室外温度与系统制冷量的关系 |
4.7 室外温度与LNG流量的定量关系 |
4.8 LNG冷藏车顶板辐射供冷系统经济性分析 |
4.8.1 燃料经济性分析 |
4.8.2 制冷系统经济性分析 |
4.8.3 综合经济性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所获成果 |
致谢 |
(3)基于LNG冷能的空分流程模拟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火用)分析法 |
1.4.2 序贯模块法 |
1.5 研究内容 |
2 LNG冷能利用概述及冷量(火用)分析 |
2.1 LNG冷能利用概述 |
2.1.1 LNG介绍 |
2.1.2 LNG冷能利用 |
2.2 冷量(火用)分析 |
2.2.1 热力学过程数学模型分析 |
2.2.2 环境温度因素影响分析 |
2.2.3 系统压力因素影响分析 |
2.2.4 组分含量因素影响分析 |
3 空分原理及LNG冷能余冷空分系统构建 |
3.1 空分方法分析 |
3.2 空分流程分析 |
3.3 空分制冷系统原理分析 |
3.3.1 制冷系统气体热力学分析 |
3.3.2 空分制冷系统冷量获取方法分析 |
3.4 空分流程精馏系统分析 |
3.5 LNG冷能余冷空分系统构建 |
4 LNG冷能余冷空分流程模拟准备阶段分析 |
4.1 LNG冷能余冷空分流程模拟系统分析 |
4.2 Aspen Plus软件介绍 |
4.2.1 物性数据库 |
4.2.2 单元操作模块 |
4.2.3 系统实现策略 |
4.3 流程模拟演算推论 |
4.3.1 状态方程 |
4.3.2 压缩因子 |
4.3.3 剩余性质 |
4.3.4 真实气体混合物与规则 |
4.3.5 逸度和逸度系数 |
4.3.6 气液相平衡计算 |
5 LNG冷能余冷空分流程模拟分析 |
5.1 LNG冷能余冷空分流程模拟系统计算模型 |
5.2 空分流程模型构建及模块选择 |
5.3 空分流程模型模拟参数的设置 |
5.3.1 进料物流参数的设置 |
5.3.2 二元交互系数的选择 |
5.3.3 单元操作模块的设置 |
5.4 空分流程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
5.5 空分流程模型流程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
5.5.1 液氮抽取比例对流程能耗的影响 |
5.5.2 氮气压缩机出口压力对流程能耗的影响 |
5.6 LNG冷能空分流程(火用)效率分析 |
6 LNG冷能利用研究 |
6.1 富油公司60×10~4t/a中低温煤焦油综合利用项目简介 |
6.2 LNG冷能应用于空分-空调-保鲜冷库系统的工艺设计 |
6.3 操作弹性分析 |
6.4 经济性分析 |
6.4.1 生产成本 |
6.4.2 利润分析 |
6.4.3 年总收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
致谢 |
(4)中央空调水系统节能运行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中央空调系统运行性能研究 |
2.1. 中央空调系统简介 |
2.1.1. 中央空调系统流程介绍 |
2.1.2. 中央空调系统设备配置介绍 |
2.1.3. 中央空调系统负荷特性介绍 |
2.2. 冷水机组性能研究 |
2.2.1. 冷水机组数学模型的建立 |
2.3. 冷水机组运行工况性能研究 |
2.3.1. 冷冻水出水温度对冷水机组运行性能的影响 |
2.3.2. 冷冻水供回水温差对冷水机组运行性能的影响 |
2.3.3. 冷却水入口温度对冷水机组运行性能的影响 |
2.3.4. 冷却水进出口温差对冷水机组运行性能的影响 |
2.3.5. 部分制冷负荷率对冷水机组运行性能的影响 |
2.3.6. 冷水机组运行启停台数分析研究 |
2.4. 水泵运行性能研究 |
2.4.1. 水泵并联运行工作原理 |
2.4.2. 水泵并联运行控制逻辑及节能工况分析 |
2.4.3. 水泵运行调节模块建模 |
2.4.4. 水泵并联运行仿真结果及分析 |
2.4.5. 水泵并联运行最优工况点寻优 |
2.5. 冷却塔运行性能研究 |
2.5.1. 冷却塔运行工作原理 |
2.5.2. 冷却塔数学模型建立 |
2.5.3. 冷却塔运行边界条件 |
2.5.4. 冷却塔运行工况分析 |
2.6. 小结 |
3. 中央空调系统负荷预测 |
3.1. 中央空调供冷负荷测量 |
3.1.1. 中央空调系统冷水机组供冷负荷测量方法 |
3.1.2. 中央空调系统冷水机组供冷负荷修正方法 |
3.2. 中央空调负荷预测输入值的确定 |
3.2.1. 负荷预测输入值类型的确定 |
3.2.2. 负荷预测输入值范围的确定 |
3.3. 中央空调冷水机组供冷负荷预测方法 |
3.3.1. 负荷预测模型的建立 |
3.3.2. 模型训练步骤 |
3.4. 中央空调负荷预测仿真 |
3.5. 中央空调负荷预测在线预测实验验证 |
3.6. 小结 |
4. 基于改进型粒子群算法在最优运行工况寻优策略研究 |
4.1. 中央空调水系统能耗优化目标函数的建立 |
4.1.1. 能耗优化目标函数的建立 |
4.1.2. 能耗优化目标函数对应约束条件的建立 |
4.1.3. 能耗优化目标函数求解思路 |
4.2. 粒子群算法基本原理及理论基础 |
4.2.1. 粒子群算法基本原理 |
4.2.2. 粒子群算法的收敛性 |
4.2.3. 粒子群算法的优点和不足 |
4.3. 改进型粒子群算法最优运行工况寻优策略算法 |
4.3.1. 改进型粒子群算法的寻优原理 |
4.3.2. 改进型粒子群寻优算法运行过程分析 |
4.3.3. 改进型粒子群寻优算法优势分析 |
4.4. 实际工况仿真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5. 基于Elman神经网络在水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
5.1. 中央空调水系统辨识与参数估计 |
5.1.1. 系统辨识基本原理 |
5.1.2. 冷冻水系统运行控制模型辨识 |
5.2. 中央空调水系统解耦与控制器的设计 |
5.2.1. 冷冻水系统控制模型解耦 |
5.2.2. Elman神经网络控制器的设置 |
5.3. 中央空调水系统运行控制仿真与分析 |
5.3.1. Elman神经网络控制器程序仿真 |
5.3.2. Elman神经网络控制器仿真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6. 中央空调水系统最优运行工况寻优策略工程验证 |
6.1. 中央空调水系统控制软件简介 |
6.1.1. 控制系统结构 |
6.1.2. 控制系统功能 |
6.1.3. 控制系统操作界面 |
6.2. 中央空调水系统运行优化方案工程验证 |
6.2.1. 数据采集及处理 |
6.2.2. 工程验证结果分析 |
6.3. 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7.3. 论文下一步研究方向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 |
图表索引 |
参考文献 |
(5)变电站建设项目节能评估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章 变电站建设项目节能设计与节能评估概述 |
2.1 我国电网及变电站能耗现状 |
2.1.1 我国数字化变电站发展现状 |
2.1.2 我国智能变电站发展现状 |
2.2 变电站节能设计与节能评估相关理论概述 |
2.2.1 变电站节能设计原则 |
2.2.2 变电站节能评估的相关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电站建设项目节能设计 |
3.1 变电站节能设计思路 |
3.2 变电站建设项目节能设计体系 |
3.3 变电站建设项目节能设计指标体系的解释说明 |
3.3.1 变压器及其组件的节能设计 |
3.3.2 导体的节能设计 |
3.3.3 照明设施的节能设计 |
3.3.4 变电站土建部分节能设计 |
3.3.5 水暖节能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电站节能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变电站建设项目节能评估的目标 |
4.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3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1 变电站节能特点分析 |
4.3.2 变电站节能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4.4 指标解释说明 |
4.4.1 变电站选址 |
4.4.2 变电站设备能效 |
4.4.3 变电站节能设计项目节能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变电站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模型研究 |
5.1 几种评估算法介绍 |
5.1.1 人工神经网络 |
5.1.2 熵权法 |
5.1.3 主成分分析法 |
5.2 基于FAHP的变电站节能效果评估方法 |
5.2.1 层次分析法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
5.2.2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变电站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实证分析 |
6.1 项目概况 |
6.2 变电站建设项目节能评估 |
6.2.1 数据的获取 |
6.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6.2.3 评估结果的取得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7)北京地区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示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2 地源热泵系统及典型工程实例 |
2.1 地源热泵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
2.2 热泵概念 |
2.3 地源热泵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
2.4 热泵空调系统的经济性 |
2.5 地源热泵典型工程实例 |
3 浅层地温能概念及特点 |
3.1 浅层地温能的基本概念 |
3.2 浅层地温能的特点 |
3.3 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4 北京地区区域水文地质及第四纪地质特征 |
4.1 新生代地质概况 |
4.2 平原区水文地质概况 |
4.3 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与换热系统之间的关系 |
5 浅层地温能资源定性评价方法 |
5.1 针对定性评价所做的工作 |
5.2 定性评价标准 |
6 浅层地温能资源定量评价方法 |
6.1 浅层地温能资源静态储量 |
6.2 地埋管热泵系统现场换热试验方法简介 |
6.3 浅层地温能资源可开采量评价 |
7 今后研究方向建议 |
7.1 开展浅层地温资源勘查工作,逐步提高勘查精度,摸清资源家底 |
7.2 浅层地温资源开发利用综合研究工作 |
7.3 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及地温场监测 |
7.4 浅层地温资源开发利用经济效益分析研究 |
7.5 对现场换热试验仪器及试验方法进一步研究 |
7.6 浅层地温资源开发利用相关参数研究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致谢 |
(8)卷烟纸专用碳酸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国内外碳酸钙的生产及发展现状 |
1.2.碳酸钙的应用 |
1.3.造纸专用碳酸钙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
1.3.1 造纸专用碳酸钙的应用 |
1.3.2 造纸专用碳酸钙的发展方向 |
1.4.卷烟纸专用碳酸钙 |
1.4.1 碳酸钙在卷烟纸中的作用 |
1.4.2 卷烟纸专用碳酸钙的方向 |
1.5.本文的研究设想与目标 |
第二章 国内外卷烟纸专用碳酸钙主要成分及定性、定量分析 |
2.1.国内外卷烟纸专用碳酸钙定性、定量分析 |
2.1.1 各类碳酸钙的主要技术指标 |
2.1.2 国内外卷烟纸专用碳酸钙的电镜分析 |
2.1.3 进口碳酸钙与化工分厂的粒径分析 |
2.2 分析结果与讨论 |
2.3 结论 |
第三章 影响碳酸钙晶型的最佳条件的选择 |
3.1 引言 |
3.2 不同晶型碳酸钙对卷烟纸的影响 |
3.3 实验部分 |
3.4 实验分析与讨论 |
3.4.1 起始温度 |
3.4.2 分散剂添加时间的选择 |
3.5 结论 |
第四章 影响碳酸钙粒径最佳条件的选择 |
4.1 概述 |
4.2 实验部分 |
4.3 实验分析结果与讨论 |
4.3.1 添加剂的筛选 |
4.3.2 柠檬酸加入量的影响 |
4.3.3 柠檬酸加入时间的影响 |
4.3.4 二氧化碳的质量分数 |
4.3.5 氢氧化钙的浓度 |
4.3.6 搅拌器转速 |
4.4 结论 |
第五章 沉降度与碳酸钙 |
5.1 沉降度的定义与分析 |
5.2 实验部分 |
5.3 实验分析结果讨论 |
5.3.1 碳化对沉降体积的影响 |
5.3.1.1 温度与沉降体积的关系 |
5.3.1.2 浓度与沉降体积的关系 |
5.3.1.3 碳化速率与沉降体积的关系 |
5.3.2 脱水及脱水设备与沉降体积的关系 |
5.3.3 干燥和筛分和沉降体积的关系 |
5.4 分析结果表述 |
5.5 结论 |
第六章 碳酸钙细菌含量、PH的控制 |
6.1 细菌含量 |
6.1.1 工序控制点 |
6.2.2 工序控制方法 |
6.2 碳酸钙PH值的控制 |
6.2.1 生石灰的煅烧度 |
6.2.2 生石灰的杂质含量 |
6.2.3 生石灰和水的温度 |
6.2.4 生石灰的消化时间 |
6.2.5 生石灰与消化用水比例 |
6.2.6 溶液的分离与存储 |
6.2.7 溶液的浓度 |
6.2.8 干燥温度 |
第七章 影响轻质碳酸钙白度相关因素探讨 |
7.1 原材料质量 |
7.1.1 石灰石 |
7.1.2 燃料 |
7.2 生石灰 |
7.3 石灰窑的气粉尘 |
7.4 干燥系统的烟尘气 |
第八章 卷烟纸专用碳酸钙生产的中试 |
8.1 中试生产碳酸钙电镜分析 |
8.2 实验碳酸钙粒径等其他指标比较效果 |
8.2.1 粒径指标对比表实验分析结果讨论 |
8.2.2 其他指标比较分析 |
8.2.3 分析结果表述 |
8.3 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9)二氧化碳压缩机运行情况浅折(论文提纲范文)
1 存在问题 |
2 整改措施 |
2.1 导压管增粗 |
2.2 油水汇集槽增设防爆装置 |
2.3 缸套冷却水管线增粗 |
2.4 增设现场排油水导淋接管 |
2.5 单向阀研磨 |
3 其它原配套设施 |
3.1 盘车机构 |
3.2 安全机构 |
4 结 语 |
四、二氧化碳压缩机运行情况浅折(论文参考文献)
- [1]砂铸阀体冒口自动化火焰切割方案可行性研究[D]. 刘磊. 宁夏大学, 2021
- [2]LNG冷藏车顶板辐射供冷系统特性研究[D]. 李梦楚. 中原工学院, 2019(09)
- [3]基于LNG冷能的空分流程模拟分析及应用[D]. 王林.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4]中央空调水系统节能运行优化技术研究[D]. 李建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12)
- [5]变电站建设项目节能评估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 李少勤.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1)
- [6]浅谈MDEA和NHD工艺的技术经济指标对比[J]. 李正西,秦旭东,宋洪强,钱明理. 石油化工设计, 2008(03)
- [7]北京地区浅层地温能资源评价示范研究[D]. 徐光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 [8]卷烟纸专用碳酸钙的研究[D]. 蔡晓明. 南京林业大学, 2005(04)
- [9]二氧化碳压缩机运行情况浅折[J]. 王慧. 一重技术,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