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刺配合棉花灸治疗带状疱疹32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瑞[1](2020)在《铺棉灸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铺棉灸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效果,对铺棉灸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及安全性作科学、客观的评价,为其今后的应用及推广提供临床依据,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患者。方法:本课题将66例符合纳入标准并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慢性湿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3例。治疗组采用铺棉灸疗法,每日治疗1次;对照组采用复方氟米松软膏外涂法,每日早晚于皮损部位各涂抹1次。治疗周期均为3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2周后、3周后对患者的DLQI评分、EASI评分、VAS评分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记录,并于治疗完成后的第1个月进行随访,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复发情况进行记录。本研究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搜集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结果:(1)本课题研究共纳入病例66例,脱落2例,剔除2例,实际完成62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1例。治疗前对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及VAS评分、EASI评分、DLQI评分进行比较,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及疗效比较:组内比较,在治疗1周后、2周后、3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1周后、2周后、3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对比经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VAS总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4.19%,两组间在疗效对比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EASI评分及疗效比较:组内比较,治疗1周后,两组EASI评分分别对比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3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EASI评分较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1周后,两组EASI评分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3周后,两组EASI评分比较,差异均显着(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5%,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3.57%,两组间在疗效对比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DLQI评分比较:组内比较:在治疗1周后、2周后、3周后,治疗组DLQI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对照组DLQI评分对比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3周后,对照组DLQI评分对比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1周后、2周后、3周后,治疗组DL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DLQI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评价:两组在课题研究周期中均未有不良反应事件产生。(6)复发情况对比:治疗周期结束后第1个月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6.45%,低于对照组复发率35.48%,两组复发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铺棉灸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确切,与复方氟米松软膏外涂法相比,在缓解瘙痒程度、改善皮损情况、提高生活质量、控制疾病复发方面有明显优势,是一种安全可靠、有远期效果保障的治疗方法,临床中可广泛应用及推广。
黄敏敏[2](2020)在《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病程长短、疼痛缓解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后期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生活质量及补体C3、C4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入组75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n=37例)和对照组(n=38例),治疗组予口服柴瓜蝎汤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7天,均在治疗开始与结束行外周血补体C3、C4水平的检测及相关常规检查;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疼痛评分;于研究开始及结束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治疗病程长短、治愈率及总有效率的高低;研究结束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有无遗留神经痛及计算其发生率;试验期间及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及评估其安全性,从而综合评价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脱落及失访5例病例,最终纳入70例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一致。(2)疼痛评分对比: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疼痛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更能有效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程度。(3)治疗病程对比:治疗后,治疗组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止痛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更能缩短病程。(4)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5)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的DLQ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改善较为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者共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对照组共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7)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补体C3、C4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对比:结束治疗3个月后电话随访,治疗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4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11.43%,对照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15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42.86%。治疗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柴瓜蝎汤在缓解患者疼痛程度、缩短治疗病程、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血清补体C3、C4水平及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面效果要优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2)柴瓜蝎汤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在用药安全性及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效果相当。(3)柴瓜蝎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补体C3、C4等免疫系统相关。
高春秋,冯麟,崔瑾,陈波,吴高鑫,卢春霞,唐玲俐[3](2020)在《铺棉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文献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铺棉灸又称薄棉灸、棉花灸、贴棉灸,是一种以点燃脱脂棉为热源的非艾灸法。笔者分别以"铺棉灸、薄棉灸、棉花灸、贴棉灸"为关键词和主题词,通过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共纳入治疗带状疱疹的相关文献30篇,分析治疗带状疱疹的文献基本特征,得出铺棉灸治疗带状疱疹需要明确诊疗标准、主要病种、有无使用介质、干预措施、穴位及部位选择、铺棉灸是否操作规范、观察指标是否完整等。
李艳梅[4](2019)在《自拟消疹止痛汤联合红光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自拟消疹止痛汤联合红光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名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加红光的基础上,观察组口服自拟消疹止痛汤,对照组口服龙胆泻肝软胶囊,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估患者VAS评分和综合症状评分,并于治疗后统计患者症状控制时间、有效率以及后遗神经痛(PHN)的发生率。成果:在治疗后VAS评分、综合症状评分、症状控制时间、有效率上P值均≤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HN发生率,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消疹止痛汤联合红光照射可有效缩短带状疱疹病程,减轻患者疼痛,减少PHN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王文华[5](2018)在《火疗法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临床观察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对火疗法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方法:选取61例来自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针灸科门诊自2017年1月3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病人,所有病人按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火疗联合西药阿昔洛韦组,n=31)和对照组(阿昔洛韦组,n=30)。临床观察之前记录一般资料观察结果、两组出疱就诊时间、VAS评分、综合症状总评分。对治疗后两组水泡停止增多时间、结痂、脱痂时间、VAS评分、PHN发生情况以及综合疗效、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以评定火疗法联合阿昔洛韦对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促进水泡停止增多时间、结痂、脱痂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VAS评分比较:组内治疗前后VAS分值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治疗后VAS评分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减轻患者疼痛方面比较治疗组疗效更优。3.PHN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火疗法联合阿昔洛韦可以降低PHN发生情况。4.综合疗效评价比较:两组在带状疱疹综合疗效治疗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5.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促进带状疱疹的止泡、结痂、脱痂治疗方面比较,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减轻患者疼痛方面比较,治疗组更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治疗组在减轻综合症状评分方面效果要优于对照组。火疗法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疗效肯定。
李秀娟,李婕,韩海涛,黄瑾明,文彬,李美康[6](2017)在《民族特色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带状疱疹由潜伏于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皮肤病,呈带状分布的成簇水疱和神经痛为其重要特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以顽固性慢性疼痛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治疗带状疱疹方法甚多,西医以抗病毒、营养神经、镇痛为主,中医有针刺拔罐等疗法。虽然疗效显着,但在缓解疼痛及减少后遗神经痛复发等方面仍是有待解决的难题。民族特色疗法是各地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其治法与当地习俗、气候、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各民族医药对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都有自己的理论及治疗特色,治疗方法有内服、外治和内服外治相结合,但主要以外治为主,兼以配合内服,且在临床中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温玲,万文蓉[7](2017)在《铺棉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概况》文中提出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袭人体体表皮肤、神经所引起的以皮肤表面出现疱疹、丘疱疹为主并伴有极度疼痛的感染性皮肤病,其发病率越来越高,所伴有的严重后遗神经痛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带状疱疹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发现采用铺棉灸治疗带状疱疹快速、有效,能明显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曾婧纯[8](2017)在《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网状Meta优化方案及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将网状Meta分析的定量排序及既往文献的定性归纳相结合,制定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最佳干预措施的优化方案。通过临床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观察优化方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增强临床证据说服力,推广应用。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2015)、万方数据库(1982-2015)、维普资讯网(1992-2015)、PubMed 医学文献检索服务系统(1966-2015)、Cochrane Library(-2015.12)、EMBASE.com(1974-2015.12)等数据库,获取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中英文期刊文献。通过预先拟定的文献筛选标准,初步筛选出临床随机对照文献,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基本信息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根据JADAD量表及Cochrane偏倚风险量表筛选出高质量低偏倚的文献进行网状Meta分析。运用STATA12.0及WinBUGS1.4软件将文献中不同针灸干预措施的疗效结局进行直接和间接比较,通过定量排序筛选出疗效最佳的干预措施,结合相关文献信息定性归纳总结出针灸的取穴及操作细节,构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优化方案。收集2016年4月到2016年11月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符合纳入标准并经排除标准筛选后合格的64例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优化方案,予针灸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5天后,改为隔日治疗1次;西药组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300mg/次,2次/日)、维生素B1(10mg/次,3次/日)。10天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1疗程后观察结局。记录研究开始后的第1、3、5天及第11天两组疱疹形态变化、疼痛强度、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带状疱疹综合疗效评分等为疗效指标,并于第22天、30天、60天进行随访,观察后遗神经痛发生情况。研究结束后对两组的综合疗效、疱疹形态和疼痛情况的时效性、疼痛强度、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1.根据纳入RCT文献的基本信息、研究对象、样本量、干预措施、治疗周期、结局指标等内容设计信息提取表,提取纳入的174篇RCT文献的基本信息。结果显示,截止2015年12月,正式发表在期刊上的针灸治疗带状疱疹RCT文献从1994至2000年的8篇增长到2011-2015年的106篇,呈逐年增加趋势。针灸干预措施共有62种,可分为三大类:针灸结合药物46篇,占26.4%;综合针灸疗法110篇,占63.2%;单一针灸疗法18篇,占10.3%。99.4%的RCT以中文形式发表在中文杂志上,仅有0.6%的RCT发表在英文杂志,其中仅1篇是意大利国籍作者,其余173篇RCT作者均为中国国籍。85.1%的RCT作者的单位是医院。34篇RCT收到基金资助,占19.5%,且大部分为由政府或单位资助的科研基金项目。74.1%的RCT中样本量<100例,26.4%的RCT报告了研究对象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对纳入RCT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后可见,纳入的174篇RCT文献均提及随机化,随机方法正确的有56篇,占32.2%,其中47篇采用随机数字表,2篇采用密闭信封法,4篇采用抽签法,2篇采用抛币法,1篇采用分层随机。17篇RCT研究有提及隐蔽分组,2篇采用密闭信封隐匿,15篇由中央随机隐匿分组。仅有11篇RCT研究提及盲法,其中详细描述盲法的RCT仅8篇。为保证网状Meta分析的稳健性,增加研究结果的说服力,运用JADAD量表及偏倚风险工具。拟定改良JADAD量表评分≧4分为高质量,低偏倚风险≧3个为低偏倚,对纳入的RCT进行进一步筛选,最终可纳入网状Meta分析的文献共12篇。运用STATA 12.0及WinBUGS 1.4软件对最终纳入的12篇高质量低偏倚RCT文献的显愈率结局进行网状Meta分析。通过定量排序,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干预措施从优排序结果:火针+拔罐>刺络+铺棉灸>火针+温和灸>电针+围刺>电针+围刺+刺络+拔罐>电针+围刺+火针>电针+围刺+铺棉灸>西药。根据既往文献,定性归纳总结火针+拔罐的操作细节,制定出带状疱疹的针灸优化方案。2.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对比优化方案组与西药组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一般资料:收集64例病例,脱落4例,实际完成6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初诊时基本病情(从不适、疼痛及出疱到就诊时间,痛觉过敏发生情况)均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疱疹形态和疼痛变化的时效性:治疗组止疱及结痂时间分别为3.32±1.19天、4.13± 1.48天,均短于西药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脱痂时间11.81 ±5.01天,对比对照组11.55±2.91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开始缓解时间上,治疗组的平均时间为2.45±0.85天、对比对照组3.73± 1.4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持续时间上,治疗组的疼痛持续时间为16.13±12.78天,对比对照组24.27± 18.6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缓解疼痛和缩短疼痛持续的时间上,优化方案优于西药。疼痛强度:两组自身前后比较,治疗第3、5、11、22天与基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西药组,治疗组的VAS评分曲线在第3、5天的下降幅度更大,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带状疱疹都能减轻VAS评分,改善疼痛症状,而优化方案对比西药能更迅速缓解疼痛。综合疗效评分:除了基线外,两组在其余各时间点的综合疗效评分均有差异,且差异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自身前后比较,治疗第3、5、11、22天与基线的综合疗效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治疗第30天随访,治疗组有1例患者后遗神经痛,对照组有9例患者出现后遗神经痛,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0天随访,治疗组无后遗神经痛发生,对照组有8例患者出现后遗神经痛,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优化方案对比西药能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临床疗效: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治愈11例,显效2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23例,总有效率84.5%,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现有的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RCT文献,普遍存在随机化不充分、无样本量估算、忽略分配隐匿、盲法缺失以及未描述失访退出人数等缺陷,导致临床证据级别下降,影响临床医生对干预措施疗效的选择。通过网状Meta分析,对不同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结局指标进行定量排序,明确目前火针+拔罐是治疗带状疱疹的最佳干预措施。将优化方案进行临床转化,验证其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通过设计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提示基于网状Meta分析构建的优化方案(火针+拔罐)能有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缩短止疱和结痂时间,在初期治疗阶段能迅速缓解神经疼痛,缩短疼痛时程,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对比西医常规治疗,优化方案起效快,安全性高,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曹婧,梁育,曾霞丽,刘小强,龚丽萍[9](2016)在《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治疗上西医主要以抗病毒、营养神经及止痛为主要原则,但效果不佳。而中医采用中药内调配合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疗法具有特色又相得益彰,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中药内服以辨证论治为基础从内在调和阴阳,外治法可直达病灶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效果,两者配合,事半功倍。治疗带状疱疹的外治方法很多,笔者将近十年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及查阅并进行综合分析介绍。
雷玉婷,王和生,刘兰英[10](2016)在《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概况》文中指出对不同灸法治疗带状疱疹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进行综述,认为灸法治疗PHN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补虚的作用,为临床选用有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二、针刺配合棉花灸治疗带状疱疹32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配合棉花灸治疗带状疱疹32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铺棉灸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2.研究设计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减低干涉因素 |
2.4 不良反应及处理 |
2.5 观察指标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治疗前两组患者资料基线分析 |
3.3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3.4 安全性评价 |
3.5 随访复发情况比较 |
4.讨论 |
4.1 西医对慢性湿疹的认识 |
4.2 中医对慢性湿疹的认识 |
4.3 铺棉灸疗法历史沿革 |
4.4 铺棉灸原材料选择探讨 |
4.5 铺棉灸量化标准探讨 |
4.6 铺棉灸治疗慢性湿疹的机制探讨 |
4.7 复方氟米松软膏 |
5.结论 |
6.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铺棉灸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组 |
2.3 对照组 |
2.4 生活调摄 |
2.5 治疗疗程 |
2.6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脱落病例 |
4.2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
4.3 疼痛评分 |
4.4 治疗病程对比 |
4.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
4.6 生活质量评分 |
4.7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
4.8 补体C3、C4的检测 |
4.9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
5 讨论 |
5.1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研究 |
5.2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5.3 导师对于带状疱疹的中医认识 |
6 研究结果分析 |
6.1 疼痛评分 |
6.2 治疗病程对比 |
6.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
6.4 生活质量评分 |
6.5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
6.6 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 |
6.7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教育经历 |
科研及工作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铺棉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铺棉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文献基本特征分析 |
1.1 诊疗标准 |
1.2 病种 |
1.3 介质 |
1.4 干预措施 |
1.5 部位、穴位选择 |
1.6 铺棉灸操作规范 |
1.7 观察指标 |
2 问题 |
3 小结 |
(4)自拟消疹止痛汤联合红光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资料和方法 |
一、研究资料 |
(一) 资料来源 |
(二) 西医诊断标准 |
(三) 中医诊断标准 |
(四) 纳入标准 |
(五) 排除标准 |
(六) 病例剔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分组 |
(二) 疗程 |
(三) 注意事项 |
(四) 收集时间 |
三、观察指标 |
(一) 症状控制时间 |
(二) VAS评分 |
(三) 综合症状评分 |
(四) PHN发生率 |
四、疗效标准 |
五、统计方法 |
治疗结果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二、疼痛比较 |
三、综合症状评分比较 |
四、症状控制时间比较 |
五、综合疗效比较 |
六、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
七、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一、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二、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三、自拟消疹止痛汤组方分析及药理研究 |
四、红光照射的应用及作用 |
五、基础用药 |
六、本试验存在的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带状疱疹临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火疗法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中医诊断标准 |
1.2.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试验标准 |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7 剔除和脱落病例的替补 |
2 研究方法 |
2.1 对照 |
2.2 方案 |
2.2.1 治疗组:火疗组 |
2.2.2 对照组:阿昔洛韦组 |
2.2.3 药物及物品的选择 |
2.3 随访 |
2.4 统计学分析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资料观察 |
3.2 两组出疱就诊时间、VAS评分、综合症状总评分 |
3.3 疗效性指标观察 |
3.3.1 疱疹评价指标 |
3.3.2 疼痛评价指标 |
3.3.3 带状疱疹综合疗效评分 |
3.3.4 PHN的发生率 |
3.3.5 不良反应发生率 |
3.3.6 带状疱疹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4 临床研究路线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可比性比较分析 |
1.1 一般资料观察结果分析 |
1.2 治疗前两组出疱就诊时间、VAS评分、综合症状评分分析 |
2 疗效性指标观察统计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与思考 |
1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2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2.1 中医对其病因病机的论述 |
2.2 蛇串疮疼痛的中医探讨 |
2.3 中医对蛇串疮的治疗 |
3 关于火疗法治疗蛇串疮的认识 |
4 关于本临床观察结果的讨论 |
4.1 可比性比较分析 |
4.2 疗效性指标观察结果 |
4.3 临床观察的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
(6)民族特色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蒙医 |
1.1 内服疗法 |
1.2 外治 |
2 维医 |
3 瑶医与苗医 |
4 壮医 |
4.1 内服外治 |
4.2外治 |
5 民间疗法 |
5.1 外涂外敷法 |
5.2 放血及灸法 |
6 结语 |
(7)铺棉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 |
2 铺棉灸治疗带状疱疹研究 |
2.1 单纯用铺棉灸治疗 |
2.2 铺棉灸配合其他中医疗法 |
2.3 铺棉灸治疗带状疱疹有增效作用 |
3 问题与展望 |
(8)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网状Meta优化方案及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带状疱疹的现代研究 |
1.1.1 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 |
1.1.2 带状疱疹发病机制的研究 |
1.1.3 带状疱疹的诊断方法 |
1.1.4 西医治疗方法 |
1.2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
1.2.1 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 |
1.2.2 中医治疗 |
1.3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现况 |
1.3.1 针刺治疗 |
1.3.2 刺血疗法 |
1.3.3 灸法 |
1.4 网状meta分析的研究现状 |
1.4.1 Meta分析的起源与定义 |
1.4.2 网状Meta分析的内容 |
1.4.3 网状Meta的实现 |
第二章 基于网状Meta构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循证优化方案 |
2.1 检索策略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数据库 |
2.1.3 检索词 |
2.1.4 检索策略 |
2.1.5 检索结果 |
2.2 文献的筛选 |
2.2.1 文献的纳入标准 |
2.2.2 文献的排除标准 |
2.2.3 RCT文献的筛选过程及结果 |
2.2.4 纳入的RCT文献信息提取 |
2.3 基于网状Meta筛选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最佳干预措施 |
2.3.1 筛选可纳入网状Meta分析的RCT文献 |
2.3.2 高质量RCT文献的筛选结果 |
2.3.3 网状Meta的主要应用软件 |
2.3.4 研究数据的录入 |
2.3.5 绘制网状图 |
2.3.6 网状Meta的统计分析 |
2.4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网状Meta优化方案 |
2.4.1 选穴 |
2.4.2 火针 |
2.4.3 拔罐 |
2.4.4 治疗周期 |
2.4.5 皮损护理 |
2.5 讨论 |
2.5.1 文献出处 |
2.5.2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RCT研究的质量分析 |
2.5.3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2.5.4 网状Meta优化方案的制定 |
2.5.5 不足和展望 |
第三章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网状Meta优化方案的临床研究 |
3.1 研究对象 |
3.1.1 病例来源 |
3.1.2 诊断标准 |
3.1.3 纳入标准 |
3.1.4 排除标准 |
3.1.5 剔除标准 |
3.1.6 脱落标准 |
3.1.7 脱落处理 |
3.2 研究方法 |
3.2.1 分组 |
3.2.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3.0 疗效观察及随访时间 |
3.3.1 主要结局指标 |
3.3.2 次要结局指标 |
3.3.3 安全性评价 |
3.3.4 意外情况的处理 |
3.3.5 随访观察指标 |
3.4 统计分析 |
3.5 研究结果 |
3.5.1 研究完成情况 |
3.5.2 一般资料分析 |
3.5.3 主要结局指标评价 |
3.5.4 次要结局指标评价 |
3.5.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3.5.6 脱落情况及原因 |
3.6 讨论 |
3.6.1 立题依据 |
3.6.2 临床研究设计思路 |
3.6.3 研究结果分析 |
3.6.4 针灸处方分析 |
3.6.5 刺灸法机理分析 |
3.6.6 不足和展望 |
3.6.7 创新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致谢 |
(9)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疗法 |
1.1 毫针针刺疗法 |
1.2 火针疗法 |
1.3 埋针疗法 |
1.4放血疗法 |
2 外敷法 |
3 穴位注射 |
4 灸法 |
5 小结 |
(10)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间接灸 |
1.1艾条灸 |
1.2隔物灸 |
1.3温针灸 |
2 直接灸 |
2.1天灸法 |
2.2棉花灸 |
2.3药线点灸 |
2.4闪火灸 |
3 小结 |
四、针刺配合棉花灸治疗带状疱疹32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铺棉灸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鹏瑞.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2]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D]. 黄敏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铺棉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文献分析[J]. 高春秋,冯麟,崔瑾,陈波,吴高鑫,卢春霞,唐玲俐. 中国民间疗法, 2020(03)
- [4]自拟消疹止痛汤联合红光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D]. 李艳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5]火疗法联合阿昔洛韦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文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民族特色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研究述评[J]. 李秀娟,李婕,韩海涛,黄瑾明,文彬,李美康. 中医学报, 2017(12)
- [7]铺棉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概况[J]. 温玲,万文蓉. 江西中医药, 2017(05)
- [8]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网状Meta优化方案及随机对照研究[D]. 曾婧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11)
- [9]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J]. 曹婧,梁育,曾霞丽,刘小强,龚丽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23)
- [10]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概况[J]. 雷玉婷,王和生,刘兰英. 中医药导报, 2016(02)
标签:带状疱疹论文; 对照组论文; 神经痛论文; 带状疱疹中医疗法论文; 中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