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召开深入开展“三学教”活动动员会。汪晨会长作动员讲话,主编张彦农主持会议

人民日报社召开深入开展“三学教”活动动员会。汪晨会长作动员讲话,主编张彦农主持会议

一、人民日报社召开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动员大会 社长王晨作动员讲话 总编辑张研农主持大会(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1](2017)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省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研究》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婚姻法运动,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以废除旧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婚姻制度,从而彻底扫除封建主义残余为目的的婚姻制度变革运动。湖南的婚姻法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婚姻法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湖南省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湖南具有典型性。湖南自古为蛮夷之地,民风剽悍,民众思想较为保守,封建思想观念浓重;民国时期长期处于国民政府统治下,中共在湖南的政治影响力较为薄弱,各级党组织不健全,党员干部严重不足,群众没有像老解放区的群众那样受过长期的革命主义教育和影响,思想觉悟水平也低。这就决定了在湖南贯彻实施婚姻法,面临的困难比较大,新旧婚姻制度和观念冲突比较剧烈,因而具有典型性。第二,目前学术界对湖南省婚姻法运动的研究十分薄弱。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缘起与意义、学术研究现状、文献资料说明、研究方法、创新点、重点和难点以及研究框架等。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前湖南省的婚姻状况。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和中国社会的巨变,传统的婚姻家庭制度开始受到震撼和冲击,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国民政府时期均对传统封建婚姻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革,但是都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婚姻制度的根基。从整体看新中国成立前湖南省存在着封建主义婚姻制度、资产阶级改良婚姻制度和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三种婚姻制度中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占主导地位,在婚姻礼仪上存在着新式结婚和旧式结婚两种形式,同时还存在着包办买卖婚姻、童养媳、纳妾、入赘婚等婚姻陋习。第二章考察了新中国婚姻法制定的背景、经过和主要内容。婚姻法的制定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和现实需要共同合力的结果,本章从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理论基础、民主革命时期的婚姻立法实践与经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婚姻立法经验、人民民主政权的政治保障与现实要求、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婚姻家庭问题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婚姻法制定的背景。从原则、结婚制度、家庭关系制度、离婚制度四个方面分析了婚姻法的主要内容,并依据这四个方面对新旧婚姻制度和立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第三章详细梳理了湖南省婚姻法运动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实施和婚姻法运动的开展,开启了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破旧立新的历史进程,为中国婚姻制度和家庭关系的改革明确了方向和目标。湖南省按照中央和中南局的部署,以宣传贯彻婚姻法为中心,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婚姻法群众运动,这一运动过程大致分为宣传与贯彻实施的初始阶段、婚姻法执行情况大检查阶段、贯彻婚姻法运动月阶段和经常贯彻婚姻法阶段,并对婚姻法在每个阶段的具体实施情况、民众的反应、取得的成绩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第四章对婚姻法运动与湖南省婚姻家庭制度的变革进行了细致地探讨。湖南省经过婚姻法运动,婚姻家庭制度发生了变革,人们的婚姻家庭关系出现了新人、新事、新气象。在婚姻关系上新型婚姻关系开始确立起来,表现在择偶观从门当户对发展到以爱情为基础,婚姻自主权由包办婚姻转变为自主婚姻,离婚与再嫁由从一而终发展到男女平等,妇女离婚尤其是寡妇再嫁为人们所接受。婚姻程序实现了由繁文缛节到简单节约的转变。在家庭关系上民主和睦新家庭关系开始形成,表现在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妇女家庭地位的改善和提高。第五章简要评析了湖南省婚姻法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经过婚姻法运动,湖南省实现了婚姻制度的破旧立新和移风易俗;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解放了妇女生产力,推动了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同时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认同,实现了国家权力对乡村基层的控制。运动的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运动的不平衡性与突击性和因婚姻死亡问题两个方面。本章着重分析了造成运动局限性的原因,与中心工作相冲突和各级政府对运动重视不够是造成运动开展的不平衡性和突击性的主要原因;而新旧婚姻制度和观念的剧烈冲突、区乡基层干部干涉婚姻自由、司法机关及司法干部的敷衍推诿、妇联组织不健全,妇女干部不关心妇女利益则是造成因婚姻死亡问题的主要原因。尽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婚姻法运动存在历史局限性,但其历史意义不容忽视。

唐冬冬[2](2017)在《中国共产党宣讲团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与其他政党相比,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由革命党夺取政权的执政党,革命年代所形成的理念、价值和执政方式不可避免的会形成路径依赖进而惯性传导影响现今的政治生活。作为一个依据马列主义建立起来的高度组织化的意识形态政党,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沟通网络的维系运行除了建基于对意识形态的认同之外,还有赖于在融合传统与现代因素的组织沟通技术的拓展。作为一个领导中国的现代政党,中国共产党除了政党所具有普通属性之外,更为重要的则是它的特殊之处。这些特殊之处正是观察了解中国政治运行的窗口。为此,本文选取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于正式步入现代历史阶段时间并不长的中国来说,丰厚的传统资源和历史遗产既为我们传递着其独特的厚重感,同时也在以传统的强大延续力量深深影响着这个国家的今天方方面面。从历史传统的角度来审视当代中国的政治宣讲,我们就会建立起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宣讲这种制度形式不完全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明创造,而是古老中国政治教化制度与思想的在今天的发展延续。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古代中国王权政治时代的关于教化的主要思想、实践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所采取的与之相关的政治宣传教育活动,试图阐明宣讲这种制度形式植根于中国传统,同时又融合了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元素。现代政治生活中,实现良好的政治沟通是保持政治系统良好运行的关键之一。关于中国共产党政治宣讲研究则是将其置于中国政治沟通系统之中。本文在分析政治沟通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着重考察了政治宣讲制度化、常态化的表现形式的宣讲团在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形态,主要结构、运作过程,试图呈现出宣讲这一特殊制度形式的基本面貌。

谭晓玲[3](2017)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工程”)是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实施的一项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实施工程十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力量的坚持和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普遍的认可,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进一步繁荣发展了哲学社会科学,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可靠的保障。本论文以工程实施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过程,详细阐述工程实施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整体客观评价工程实施状况,从中总结经验与不足,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实施有所启示。论文共分10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选题的研究述评,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思路、方法及基本框架,并对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做了说明。第一章主要分析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分析工程实施的社会历史背景基础上,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巩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主要是整体介绍实施工程建立的组织机构和形成的运行机制情况。具体从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课题组等四个层面阐述组织机构的建立,并从项目、基地、团队这三方面的建设揭示工程所形成的运行机制。第三章主要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进程。根据工程实施过程中党中央召开的具有标志性的相关会议,着重从实施工程的提出部署、全面展开、全面推进及深入推进四个阶段对其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第四章至第八章全面系统具体阐述实施工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其中,第四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及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两方面,阐述了实施工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五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学科建设依托机构、学科建设情况调研、学科高端学术平台、学科领航与支撑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第六章从总体部署、编写成果、出版及使用、编写特点四个方面阐述工程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形成;第七章从举办高层次报告会、开展学术研讨会、开展国情调研、进行国外考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第八章从理论读物和主流媒体平台两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宣传。第九章论述了十多年来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本章主要通过调查问卷中所体现出来的信息,在总结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工程实施中存在的转化运用、宣传普及不够等不足及原因,为下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工作提供借鉴。结束语部分主要是对进一步推进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索性思考,即从保持工程的常态化、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引领“四大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思考。

邓绍根[4](2017)在《“舆论引导”在人民日报的演变及新态势》文中研究表明舆论引导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奠基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报刊的责任是代表社会舆论、反映社会舆论、表达社会舆论,而各种不同的舆论,也会找到相应的报刊作为自己的载体。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舆论引导是任何一种新闻媒体都具有的基本功能。新闻媒体影响舆论,最基本的手段是反映舆论,最终的目的是实现舆论引导。新闻媒体经常通过反映舆论实现舆论引导的目的。但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中并没有使用"舆论

李彬[5](2015)在《新时期:社会变迁与新闻变革札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新闻变革似有一种正反合的三部曲:八十年代高度政治化、九十年代去政治化与新世纪以来再政治化。文章由此政治视角审视了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系列演化及其社会历史背景,在纷繁复杂、众语喧哗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梳理归结中国新闻变革之轨迹、踪影与脉络。

王朝阳[6](2010)在《中国报业集团BPR支撑体系的建构 ——基于媒介比较研究的视角》文中提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媒介融合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如何寻求媒介融合的有效途径,合理配置报业集团内外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我国报业集团应对媒介竞争以及发展自身的关键。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在国家政策和行业性规范指引下,报业集团正着手进行体制再造,以适应当前媒介生态环境。目前,我国报业集团正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业务和经营进行改革,其中业务流程再造(BPR)是较为普遍的思路,但在具体的BPR方法上存在差异,科学性、有效性等问题不断出现,遇到了很多困难。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BPR的成功率成为现阶段报业集团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西方国家,一般企业的业务再造主要以BPR相关理论为指导。然而当前我国报业集团体制再造尚未完成,再造方法上也存在差异,使其整体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同时它相对于一般企业还具有多重属性。因此,现有的BPR理论还不能对我国报业集团BPR进行合适的指导。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提出报业集团BPR支撑体系的概念并通过研究构建了我国报业集团BPR支撑体系的理论框架,以探究一种成功实施我国报业集团BPR战略的理论方法。从对国内外BPR相关理论、方法和工具研究、影响因素研究及评价研究的梳理中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BPR理论本身存在一定缺陷,导致西方国家在实施BPR时存在较低成功率的现象。其次,BPR影响因素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体系研究的范式,对单一或多个成功因素或失败因素的研究较多。第三,BPR理论针对企业提出,对具有多重属性的组织并未提出具有特殊性的指导。而在对我国报业集团企业特性进行梳理时发现,不管是来自学界还是业界,都比较一致地认为我国报业集团具有事业、产业及行业特征,与一般的企业存在差异。因此,我国报业集团BPR理论和方法不能完全沿用西方BPR理论和方法,应具有针对我国报业集团的特殊性。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本研究结合我国报业集团的实际特征,提出了我国报业集团BPR支撑体系的研究假设。该支撑体系由基础支撑体系、核心支撑体系及辅助支撑体系三部分组成。基础支撑体系包括政策、技术及资本三个要素。报业集团BPR过程中,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及资本因素是对所有的报业集团都会产生影响的,这些因素都是报业集团实施BPR战略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将政策、技术及资本这三个要素作为基础支撑体系的构成要素。核心支撑体系由企业战略、人力资本、企业文化及产业价值链四个要素共同构筑而成,它们在整个BPR支撑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报业集团BPR本身即战略,其战略目标的制定必须和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相一致,这是保证BPR沿着正确方向实施的前提。报业集团以动态媒介组织联盟而构筑的产业价值链上下贯通,对于资源利用率和报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着辅助作用。而人力资本是报业集团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关系到企业战略、技术选择、资本运营、企业文化、产业协同及绩效评价等众多子系统的执行。因此,人力资本是整个报业集团BPR支撑体系的核心。辅助支撑体系由绩效评价构成。BPR阶段性的绩效评价,将对报业集团BPR的可持续性实施提供正确的指导。报业集团BPR支撑体系是完整的体系,支撑体系中各支撑元素按照一定的秩序,通过彼此的关联形成的一个完整整体,为报业集团BPR提供了一种物质及非物质的支持。在整个支撑体系中,人力资本起到纽带作用,将各个子支撑体系相互关联,是整个支撑体系的核心。本研究首先从所涉及的流程、业务流程再造、报业集团及支撑体系等概念界定入手,讨论了两种流程再造思想,并从我国报业集团企业属性讨论出发,借助理论透镜的五个维度对报业集团BPR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报业集团BPR支撑体系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假设,构建了理论模型。随后,分别对报业集团BPR的基础支撑体系、核心支撑体系及辅助支撑体系进行论证。通过论证,本文认为政策、技术及资本是报业集团BPR的前提和基础。在对人力资本、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及产业价值链的核心支撑因素论证中,本文认为,人力资本因素是最为重要的,而产业价值链的构建因报业集团的现实条件和需求而异,不能作为核心支撑因素。而绩效评价作为辅助支撑因素存在,是报业集团BPR沿着正确路径执行的保证。最后,陈述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提出了对研究假设的修正,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做了说明。纵观全文,本研究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我国报业集团BPR的支撑体系概念,并对该体系理论框架提出了研究假设。认为我国报业集团BPR支撑体系由基础支撑体系、核心支撑体系及辅助支撑体系构成,三个支撑体系在报业集团BPR中发挥着不同的支撑作用,彼此之间相互关联,并以人力资本作为整个支撑体系的核心。本文在学术研究层面拓展了媒介及BPR相关研究的研究范围,并在实践层面为我国报业集团进一步成功实施BPR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张承伟[7](2010)在《面向电子政务的政务过程再造研究》文中提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影响和改变着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一方面作为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将制度、规则嵌入到自动化的程序运行中,提升事务处理的效率,也支持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完备性;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不可避免地对政府结构、规制和运作模式提出变革的要求。政务过程再造是对政务过程的分析和设计,契合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的改革的要求,也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面向电子政务建设的政务过程再造的目的是提高政府执政效率和效益,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依法治国和民主政治的建设的。本文从一般过程论、政务过程、政务资源规划等三个方面展开政务过程再造的研究。首先,构造一般过程论作为政务过程再造的方法论,提出了一般过程的组成结构、识别描述和定量分析的基本理论。其次,结合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以当代中国政务过程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了中国政务过程的意见表达、政务决策、政务执行、政务信息系统和监督体系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政务过程再造的框架,以及政务过程结构再造和流程再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最后,在界定政务资源规划的基础上,论述了政务资源规划的结构体系,并着重从政务信息资源规划角度,阐述了政务信息资源规划的核心内容和元数据的定义方法,并应用到“数字长海”建设规划当中。本文提出的一般过程论、政务过程再造、政务资源规划等概念和理论,在学术界都是首次提出的。在政务过程再造的框架下,电子政务的研究具有更加全面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也符合我国当代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在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理论支持的同时,也为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芮必峰[8](2009)在《政府、市场、媒体及其他 ——试论新闻生产中的社会权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窗口展示的视野取决于窗口的大小、窗格的多少、窗玻璃的明暗以及窗户的朝向是迎着街面还是对着后院”。塔奇曼这个形象的比喻是要说明新闻是被生产出来的,它受制于一定的“框架”,“媒介现实”不是真实的现实,而是媒介组织“制造”出来的现实。但是,那又怎么样昵?问题在于我们似乎无法摆脱依靠媒介的“制造”来了解现实的“宿命”。所以,在揭开“媒介现实”建构和结构之谜的基础上,能否进一步思考如何使新闻生产更加“合理化”,让媒介产品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呢?本论文运用知识社会学的方法来考察新闻生产及其产品。但是,我们并不打算全面考察那些影响和制约新闻生产的“存在”因素,而是集中考察和分析其中的几项重要“社会权力”因素。目的是想通过这种考察和分析,来寻求建立一种更好的“人们能够得到良好信息”的新闻生产关系。我们吸收了福柯、布尔迪厄、吉登斯等学者关于“权力”的一些基本思想,特别是权力的分散性、生产性、可转换性(不是暴力夺取)以及“控制的辩证法”等,分别将政府(执政党)、市场、媒介视为不同的“社会权力”主体,考察它们在我国新闻生产中的实际作用和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并试图通过另外引入以学界和各种非政府组织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来建构一种更为“理想”的新闻生产的“制度空间”。所以,本文的“社会权力”不同于政治学或法学界对权力所进行的分类,它只是对上述影响新闻生产的几种重要社会“力量”所做的一般性描述。舒德森在回顾西方新闻生产研究的各种理论取向后批评说,“它们既缺乏历史视野也不谙比较研究”,“媒介研究的动机通常是在缺乏比较视野的情况下构想出来的”,在他看,新闻生产研究中的这种缺陷“也一定损害了其作为社会科学的长期价值”李金铨也认为,“英美的媒介政治学家通常漠视比较的视野,他们的理论架构孕育于工业先进和政治稳定的富裕国家,无法完全解释第三世界复杂而曲折的经验。”本文立足当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特定语境,关注媒介、媒介机构和新闻工作者如何在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下,以及在和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中从事新闻生产,建构“媒介现实”。在对上述作用和相互作用的分析过程中,我们也会对这些力量的形成和变化做必要而简洁的历史扫描,以期发现它们的理路和走向。但是,我们的根本目的不在揭开中国“媒介现实”的建构和结构之谜,而在通过检视那些影响新闻生产的主要社会力量,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新闻生产的“专业化制度空间”。在“新闻生产的中国‘语境’”一章,我们从“准入制度”和“政治家办报”两方面论述中国新闻生产的“语境”特点,认为它们从“外”(制度)到“内”(观念),安排着新闻生产的基本要素,设置了新闻活动的基本前提。但实践是发展的,因此“语境”也是变化的。改革开放30年来,传统新闻观念和体制与社会实践的冲突随处可见。也正是在这些冲突中,我们看到了新闻生产关系发生的一些微妙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方式和产品内容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所以,我们的基本观点是:这种表现在“制度”和“观念”层面的语境特点,并不只是一种作为“机械结果”的控制性力量,左右着新闻生产者及其生产过程,像许多媒介政治经济学者和文化批判学者认为的那样;也不是一种无碍于新闻生产者及其生产过程的可有可无的“背景”或“底色”,像一些多元自由主义学者和解释社会学者所做的那样。我将新闻生产的中国“语境”作为这项研究的出发点,同时也将“语境”变化过程中所体现的这种内在逻辑作为整个研究的思想方法。它们支持着我对一些深藏着的“根本关怀”的憧憬和乐观。从具体新闻生产着眼,我国媒体与政府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与各级党委宣传部门的关系,即与执政党的关系中。第三章“宣传管理”从“学习运动”、宣传通知、“命题作文”等方面,集中讨论我国宣传管理中的一些主要方法。但我并不打算系统梳理这些方法的种类,或者详细描述它们的实施过程。我的目的是分析这些方法作为新闻生产“统治技术”的成因,进而揭示它们如何与“自我技术”一起参与新闻生产,发挥实际作用。我们用从米歇尔·福柯那里借来的“统治技术”来描述影响媒体及其从业者并作用于新闻生产的各种外部结构性因素;而用“自我技术”来描述媒体及其从业者自身对各种“统治技术”的积极回应(而非消极响应)。并分别把它们与吉登斯的“结构”与“行动”这一对概念勾连起来,认为在具体新闻生产过程中,大量存在的是两者之间冲突中的合作、合作中的冲突,而不是那种要么是“对抗”要么是“合谋”的二元对立关系。正是在这样的复杂关系中,新闻生产的所谓“空间”,或者“临场发挥”中的所谓“场”以及“策略突围”中的所谓“围”,被一次次构筑,又被一次次打破。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生产同时也是新闻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第四章“市场的逻辑”,以马克思关于人类三大社会形态的论述为指导,在对传媒市场化进行社会学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市场逻辑与新闻生产的关系。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在传媒市场化过程中,“异化”和“异化”的扬弃实际上走着同一条道路。因此,对传媒市场化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都难免有失偏颇。传媒的历史是整个社会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社会发展规律看,市场化或许是传媒发展史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积极利用它来发展现代新闻生产力,改造传统新闻生产关系,努力限制其“异化”程度和范围,以达到最终超越它的目的,这才是正确的态度。第五章“专业化追求”,通过分析功能主义和社会互动论关于“专业主义”的不同解释,并结合多项调查结果,认为在当前中国语境下,将媒体及其从业者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认同或追求视为对实际新闻生产中“专业权力”的追求,或者“职业权力的意识形态”的建构似乎更加符合实际。同时我们也认为,媒体及其从业者的“专业权力”之于现代社会是一种“必要”而且“合理”的权力,建构“职业权力的意识形态”自然也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当然,“专业权力”只是现代社会各种权力中的一种权力,媒体及其从业者的“专业权力”也只是各种“专业权力”中的一种“专业权力”;和所有的权力一样,它同样面临着和其他权力的关系问题,并存在一个相互监督和制约的问题。因此,需要构筑一种更加合理的媒介“专业化的制度空间”。我们将这个“空间”设想为由政府、市场、媒体以及以学界和各种非政府组织为代表的“其他社会权力”构成的一种“合力场”,寄希望充分发挥各种“权力”的建设性作用,把每一种力量当作吉登斯所谓“反思性监控系统”,在制度设计层面为其划分界限、设定范围,使彼此间形成“控制的辩证法”,共同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符万年[9](2008)在《新疆经济报系创新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除中共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地(市、自治州)委三级党委机关报外,中央、省(区、市)委宣传部还直接领导若干报纸,如《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羊城晚报》、《文汇报》、《今晚报》、《新疆经济报》等。这些报纸也是我国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位论文把以《新疆经济报》为核心的新疆经济报系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系统研究,旨在探究梳理挖掘新疆经济报系在新闻理念、新闻形式、新闻空间、报道方式、新闻体裁、办报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之处,以期对其它党报,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省(区、市)委宣传部直接领导的党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试图通过对新疆经济报系的诸多改革创新举措加以揭示,以期对整个党报的改革创新、做大做强有所启迪。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有四章正文。其主要内容为:绪论部分交代选题背景、梳理相关研究概况、介绍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等。第一章主要交代为什么要研究新疆经济报系、研究的依据和条件,梳理概括新疆经济报系的发展历程和规模概况,介绍该报系主要子报子刊的情况和经营管理情况,为后面的研究论述、布局谋篇进行必要的铺垫。第二章主要研究紧密层党报应该如何走出自己的路,一条既不同于党委机关报也有别于都市类报纸的道路,主要结合新疆经济报的改革创新实践来回答这一问题。作为一家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管主办的党报,新疆经济报颇多创新,形成了自己的办报特色。其办报上的创新之处有:一个创新是对报纸的性质认识与众不同,他们因地制宜地将报纸定性为综合性大报。第二个创新是新闻理念上的创新,《新疆经济报》大胆地提出实际工作中有新闻,但实际工作不全是新闻,记者不是写实际工作的文秘,要到实际工作中去找新闻,调整报道的诉求点。第三个创新是新疆经济报系重新认识报纸的功能,他们认为从本质上说报纸属于第三产业,它的主要功能是服务。第四个创新是新闻报道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第五个创新是不断地创造出多种新的新闻报道形式,从而开拓出新的新闻空间。第三章主要结合新疆经济报的实践研究回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党报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我国有许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方地域偏僻经济相对落后,民族构成复杂多样,但是当地党报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引导舆论的任务又十分重大。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域占全国总面积的63.7%。这些地方的党报应该怎么办,这既是学界应该研究回答的问题,也是报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新疆经济报》的做法主要有:一、开掘和突显地域民族特色。二、培养少数民族记者为汉文报写稿。三、版面设计栏目设置因地制宜。四、发挥地缘优势报刊办到中西亚国家。第四章主要结合新疆经济报的实践研究回答经济欠发达地区党报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新疆经济报系的做法主要是:实施“一系双轨两分离”体制,即一个报系,办报与经营两个轨道运行,实现采编与经营的彻底分离;创造性地设立新闻督察制度,以提高报纸的公信度和执行力;推行企业化管理,在报系全员实现聘任制;进入地州成功联办两家地州党委机关报。

三教办 供稿[10](2007)在《人民日报集中培训218名中层采编骨干》文中认为本报讯 按照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的要求,6月18日至7月6日,人民日报社先后对编辑部主任和编辑部业务组长、记者站站长和记者站采编部主任、社属报刊负责^分别进行了每期5天的教育培训,共有218名学员参加。通过集中学习,学?

二、人民日报社召开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动员大会 社长王晨作动员讲话 总编辑张研农主持大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民日报社召开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动员大会 社长王晨作动员讲话 总编辑张研农主持大会(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省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资料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重点、难点
    六、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前湖南省的婚姻家庭状况
    第一节 婚姻制度
        一、传统婚姻制度
        二、资产阶级改良婚姻制度
        三、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节 婚姻礼仪
        一、旧式婚姻
        二、新式婚姻
    第三节 特殊婚姻形式
        一、早婚
        二、童养媳
        三、纳妾
        四、其他婚姻陋习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制定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制定的背景
        一、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
        二、民主革命时期的婚姻立法实践与经验
        三、苏联的婚姻立法经验
        四、人民民主政权的政治保障和现实要求
        五、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婚姻家庭问题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制定过程与内容
        一、制定过程
        二、主要内容
    第三节 新旧婚姻制度比较研究
        一、立法原则的比较
        二、结婚制度的比较
        三、离婚制度的比较
        四、家庭关系制度的比较
第三章 婚姻法运动在湖南省的贯彻实施
    第一节 湖南省婚姻法运动的政策依据
        一、中央文件
        二、地方政令
    第二节 宣传与贯彻实施的初始阶段
        一、婚姻法实施前的宣传
        二、婚姻法学习与宣传的全面启动
        三、成效与问题
    第三节 婚姻法执行情况大检查阶段
        一、中央发布《关于检查婚姻法执行情况的指示》
        二、湖南省检查婚姻法执行情况
        三、成效与问题
    第四节 贯彻婚姻法运动月阶段
        一、婚姻法运动月的确立及其在全国的开展
        二、湖南省贯彻婚姻法运动月的开展
        三、成效与问题
    第五节 经常贯彻婚姻法阶段
        一、中央关于经常贯彻婚姻法的规定
        二、经常贯彻婚姻法工作在湖南省的开展
第四章 婚姻法运动与婚姻家庭变革
    第一节 新型婚姻关系的确立
        一、由门当户对到以爱情为基础的择偶观的形成
        二、由包办婚姻到自主结婚的婚姻自由的实现
        三、由从一而终到男女平等在离婚与再婚上的体现
        四、由繁文缛节到简单节约的婚姻程序的建立
    第二节 民主和睦新家庭关系的形成
        一、夫妻关系的改变
        二、婆媳关系的改善
        三、评模与创建五好家庭
        四、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
第五章 结语
    一、婚姻法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婚姻法运动的历史局限性及原因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共产党宣讲团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政治宣讲及其特点
    五、研究思路、分析方法和主要创新
第二章 宣讲团的历史渊源
    一、历史传统:以教化为中心的宣讲在古代中国的发展变迁
    二、实践资源: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宣讲活动
第三章 宣讲团基本面貌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宣讲制度形式的发展变化
    二、宣讲团的主要类型
第四章 宣讲团的基本架构
    一、"兼容并包、干部为主":宣讲团人员结构
    二、"上下同构":宣讲团的沟通结构与特点
第五章 宣讲团的运行
    一、会议
    二、审核
    三、报道
    四、走访
第六章 宣讲团在政治生活中的功效
    一、输出与凝聚共识
    二、建构合法性
    三、议题设置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六、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
        (一) 抵御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渗透
        (二)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中之重
        (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
        (二)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石
        (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
        (二) 实施工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一) 实践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二) 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五、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
        (一)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根本所在
        (二) 实施工程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然
第二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一、组织机构
        (一)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
        (二) 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
        (三) 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
        (四) 课题组
    二、运行机制
        (一) 项目建设
        (二) 基地建设
        (三) 团队建设
第三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历史考察
    一、工程的提出和部署
        (一) 实施工程的提出
        (二) 实施工程的全面部署
    二、工程的全面展开
        (一) 工程多项具体工作先后启动
        (二) 深化对工程的认识
        (三) 工程实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工程的全面推进
        (一) 工程实施四年的工作总结和随后五年工作设想
        (二) 工程成果丰硕
        (三) 工程实施八年的工作总结和继续推进
    四、十八大以来工程深入推进
        (一) 深入实施工程的战略部署
        (二) 深入实施工程的重要举措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和研究
        (一) 经典着作编译
        (二) 经典着作基本观点研究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研究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初步设立和逐步完善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简介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点布局
        (四) 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一) 建设概况
        (二)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情况调研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年度报告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端学术平台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论坛
        (二)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
        (三)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
        (四) 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
        (五)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中心
        (六)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刊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和支撑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发展
        (二)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
第六章 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
    一、总体部署
        (一) 工程教材编写总要求
        (二) 成立教材编写课题组
        (三) 工程教材编写规划
    二、工程教材编写成果
        (一) 基础理论教材
        (二) 重点学科教材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四) 其他重点教材
    三、工程教材出版及使用
        (一) 统一规范工程教材编辑出版
        (二) 重点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出版和使用
    四、工程教材编写特点
        (一) 教材编写按照意识形态强弱先后顺序进行
        (二) 工程教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
    一、学术交流
        (一) 举办高层次报告会
        (二) 开展学术研讨会
    二、人才培养
        (一) 开展国情调研
        (二) 进行国外考察
        (三) 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
        (四) “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
        (五)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
        (七) 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
第八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宣传普及
    一、理论读物
        (一) 学习读本
        (二) 编写通俗理论读物
    二、主流媒体平台宣传
        (一) 报刊
        (二) 电视
        (三) 网络
        (四) 微式宣传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
    一、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
        (一) 工程实施取得突出成绩,达到预期效果
        (二) 工程实施十多年的基本经验
    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一) 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二) 工程实施中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结束语 进一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
    一、保持工程的常态化,重点推进工程成果的学习转化运用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大众化
        (二)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
        (三) 加快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发展
        (四) 加强高端人才与教学一线教师深度培养
    二、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一) 扩大宣传范围
        (二) 丰富宣传形式
        (三) 加强理论宣传力度
    三、引领“四大平台”建设,形成工程工作合力
        (一) “四大平台”建设
        (二) 充分发挥工程在思想理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
        (一) 健全学科体系
        (二) 完善教材体系
        (三) 构建人才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12年——2015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教师名单及课题立项表
附录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教师卷)(学生卷)(宣传部门卷)(共同卷)
附录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分析表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4)“舆论引导”在人民日报的演变及新态势(论文提纲范文)

顺应改革开放新时代,“舆论引导”独立成词
推广“舆论引导”词汇,探索舆论引导建设
普及“舆论引导”词汇,确立舆论引导理论
强化舆论引导建设,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2·19”重要讲话后舆论引导新态势

(6)中国报业集团BPR支撑体系的建构 ——基于媒介比较研究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介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评析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关键概念界定
        一、流程、企业流程和业务流程再造
        二、支撑体系
    第二节 报业集团企业属性的讨论
        一、多重属性
        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第三节 BPR理论研究综述
        一、两种流程再造思想
        二、BPR影响因素
        三、报业集团BPR支撑体系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假设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假设和分析框架
    第五节 论文结构
第三章 报业集团BPR基础支撑体系——政策、技术及资本
    第一节 报业集团BPR基础支撑体系概述
    第二节 政策辅助系统
        一、政策是报业集团体制再造的前提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报业集团体制再造的直接体现
    第三节 技术保障系统
        一、信息技术是报业集团BPR的诱因及发展推动力
        二、信息技术保障作用体现在适度、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三、信息技术标准化与应用并行
    第四节 资本支撑系统
        一、报业集团BPR中资本的基础与助推作用
        二、资本支撑中资本运营的主要形式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报业集团BPR核心支撑体系之一——人力资本和企业文化
    第一节 报业集团BPR核心支撑体系概述
    第二节 人力资本系统
        一、"人"是报业集团BPR核心支撑体系中的最关键因素
        二、最高决策层的直接领导是报业集团BPR成功的关键
        三、管理团队的协作是体现人力资本核心支撑作用的重要方面
        四、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和知识型员工的培养是BPR战略实施的两大推力
    第三节 企业文化系统
        一、"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报业集团BPR的个性基石
        二、尊重和关爱员工是和谐报业企业文化的基础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报业集团BPR核心支撑体系之二——企业战略和产业价值链
    第一节 企业战略系统
        一、企业战略管理是报业集团BPR的目标支撑
        二、设定现实的BPR目标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具体体现
        三、BPR战略目标的设定途径和方法
    第二节 产业协同发展系统
        一、产业协同的流程产业价值链是报业集团BPR的目标
        二、向受众延伸,将全媒体受众纳入流程产业价值链
        三、流程标准化是产业协同的思想基础
        四、向外延伸:构建动态媒介组织联盟,完整流程产业价值链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报业集团BPR辅助支撑体系——绩效评价
    第一节 报业集团BPR辅助支撑体系概述
    第二节 绩效评价系统
        一、阶段性绩效评价对报业集团BPR管理具有战略意义
        二、评估主体的确立直接影响绩效评价结论的客观和真实
        三、科学的绩效评价系统是有效评估的前提
        四、绩效评价系统的执行和完善是BPR战略成功实施的保证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从事的科研工作
后记

(7)面向电子政务的政务过程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2 基本理论综述与评析
    2.1 电子政务发展的回顾
        2.1.1 电子政务的界定
        2.1.2 国外电子政府的发展概况
        2.1.3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
        2.1.4 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问题
    2.2 过程与政务过程
        2.2.1 哲学过程论
        2.2.2 过程与流程
        2.2.3 一般过程
        2.2.4 政务过程
    2.3 业务流程再造与政务过程再造
        2.3.1 业务流程再造
        2.3.2 政务流程再造
        2.3.3 政务过程再造
    2.4 企业资源规划与政务资源规划
        2.4.1 企业资源规划
        2.4.2 政务资源规划
3 当代中国政务过程的现状分析
    3.1 政务过程相关的政府组织
        3.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
        3.1.2 执政党——中国共产党
        3.1.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1.4 中国政务过程结构
    3.2 政务过程行为主体及其意见表达
        3.2.1 我国利益群体的划分
        3.2.2 意见表达
        3.2.3 意见综合
    3.3 政务决策过程
    3.4 政务执行过程
        3.4.1 政务执行的意义
        3.4.2 政务执行的法制模式
        3.4.3 政务执行的人治方式
    3.5 政务过程的信息系统
        3.5.1 政务过程信息系统的重要性
        3.5.2 中国政务信息工作机构
        3.5.3 政务信息的类型
        3.5.4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
    3.6 政务过程的监督机制
        3.6.1 监督体系的结构
        3.6.2 人民代表大会监督
        3.6.3 党政监督
        3.6.4 社会监督
4 一般过程论的基本形式化模型
    4.1 过程的概念、分类和组成
        4.1.1 过程的概念
        4.1.2 过程的分类
        4.1.3 过程的组成和结构
    4.2 一般过程的形式化描述
        4.2.1 过程及其要素的集合定义
        4.2.2 过程要素之间的关系
        4.2.3 过程的基本规则
    4.3 一般过程的定量分析
        4.3.1 基本度量参数
        4.3.2 过程优化的判据
    4.4 政务流程概念、结构和形式化描述
        4.4.1 政务流程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4.4.2 政务流程的形式化描述
        4.4.3 政务流程要素间的关系
        4.4.4 政务流程中的基本规则
        4.4.5 政务流程定义元模型
    4.5 过程分析、过程设计和过程方法
        4.5.1 过程分析
        4.5.2 过程设计
        4.5.3 过程方法
5 基于一般过程论的政务过程再造方法
    5.1 政务过程再造概述
        5.1.1 政务过程再造的内涵和意义
        5.1.2 政务过程再造的原则和方法
        5.1.3 政务过程再造基本框架
    5.2 政务过程的结构再造
        5.2.1 结构再造的目标和原则
        5.2.2 面向"党政合一"的政府结构再造
        5.2.3 面向"职能转变"的行政结构再造
        5.2.4 面向"权力制衡"的权力结构再造
    5.3 政务过程的流程再造
        5.3.1 政务流程再造理论
        5.3.2 政务流程再造困境
        5.3.3 政务流程再造措施
        5.3.4 长海县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再造实例分析
6 政务过程再造在政务信息资源规划中的应用
    6.1 GRP及其结构体系
        6.1.1 GRP概念、特点和意义
        6.1.2 GRP层次结构
        6.1.3 GRP功能层次
        6.1.4 GRP技术结构
    6.2 政务信息资源元数据
        6.2.1 政务信息资源内容及特点
        6.2.2 政务信息资源元数据
        6.2.3 政务信息资源元数据的描述方法
    6.3 政务信息资源规划的框架和内容
        6.3.1 政务信息资源规划的意义
        6.3.2 政务信息资源规划体系架构
        6.3.3 政务信息资源规划核心内容
    6.4 "数字长海"建设规划
        6.4.1 长海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和政务过程再造分析
        6.4.2 "数字长海"信息中心
        6.4.3 "数字长海"基础工程
        6.4.4 "数字长海"服务门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要符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8)政府、市场、媒体及其他 ——试论新闻生产中的社会权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理论依据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论文框架
    第四节 关于材料和方法
第二章 新闻生产的中国“语境”
    第一节 准入制度
    第二节 政治家办报
    第三节 中心扩散
    第四节 外围突进
第三章 宣传管理
    第一节 “学习运动”
    第二节 宣传通知
    第三节 “命题作文”
第四章 市场的逻辑
    第一节 传媒市场化的社会学分析
    第二节 资本的力量
    第三节 新闻娱乐化
第五章 专业化追求
    第一节 专业主义
    第二节 专业化与权力
    第三节 专业化的制度空间
参考文献
后记

(9)新疆经济报系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四、论文的基本框架与主要内容
    五、本论文运用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研究方法
    六、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疆经济报系概况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党报发展的需要
        二、《新疆经济报》创新业绩卓着
        三、具备研究条件
    第二节 报系的历史和现状
        一、报系的发展历程
        二、报系的现有规模
    第三节 报系主要子报子刊概况
        一、《都市消费晨报》
        二、《青年快报》
        三、《晨报北疆新闻》
        四、联办的两张地州党报
        五、《航空旅游报》
        六、《法治人生》
        七、两份内部杂志
第二章 紧密层党报要走出自己的路
    第一节 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大胆改革
        一、当前党委机关报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找准市场定位,寻求发展空间
        三、 准确认识党报的功能,提出自己的新闻观念
    第二节 把政治宣传转化为新闻
        一、当前党委机关报的政治宣传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政治宣传和新闻的区别
        三、探索把政治宣传转化为新闻
        四、创新政治宣传方式
        五、改变新闻视角
    第三节 新闻报道践行以人为本思想
        一、把群众、个体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
        二、把新闻的宏大叙事转移到微观叙事上来
        三、不仅要表现人,还要启迪人引导人,弘扬真善美
        四、报道要关心人的命运
    第四节 努力提高报道的可读性
        一、重新认识稿件的可读性
        二、提高可读性的做法
        三、彻底改变谁写谁看和写谁谁看的局面,寻找与受众的共鸣点
        四、强化舆论监督
    第五节 创新新闻形式开拓新的空间
        一、不断提出新的新闻形式
        二、通过新形式开辟新的新闻空间
第三章 立足边疆因地制宜办出特色
    第一节 开掘和突显地域民族特色
        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党报的现状和问题
        二、开掘和突显地域民族特色
        三、嫁接党委机关报与晚报、都市报的优势,打造自己的特色
        四、采写为各民族喜闻乐见的本地民族新闻
        五、培养少数民族记者为汉文报写稿
    第二节 版面设计栏目设置因地制宜
        一、版面设计与众不同
        二、版面设置因地制宜
        三、经营好有特色的栏目
        四、抓短、平、快、新的头版头题
    第三节 发挥地缘优势走出国门办报
        一、放眼周边报刊办出国门
        二、举办媒体论坛寻求交流合作
第四章 勇闯市场革新管理谋求发展
    第一节 市场化经营产业化运作
        一、坚定地走市场化道路
        二、积极进行产业化运作
    第二节 改革管理体制设立新闻督察
        一、采编与经营分离
        二、推行企业化管理
        三、注重建设人才队伍
        四、创立新闻督察制度
    第三节 走进地州联办两家地州党委机关报
        一、成功联办两家地州党委机关报
        二、联办措施得力结果良好
结语
参考文献

四、人民日报社召开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动员大会 社长王晨作动员讲话 总编辑张研农主持大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省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研究[D]. 张海.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2]中国共产党宣讲团制度研究[D]. 唐冬冬. 南京大学, 2017(09)
  • [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D]. 谭晓玲. 武汉大学, 2017(06)
  • [4]“舆论引导”在人民日报的演变及新态势[J]. 邓绍根. 青年记者, 2017(10)
  • [5]新时期:社会变迁与新闻变革札记[J]. 李彬.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 [6]中国报业集团BPR支撑体系的建构 ——基于媒介比较研究的视角[D]. 王朝阳. 武汉大学, 2010(05)
  • [7]面向电子政务的政务过程再造研究[D]. 张承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10(10)
  • [8]政府、市场、媒体及其他 ——试论新闻生产中的社会权力[D]. 芮必峰. 复旦大学, 2009(10)
  • [9]新疆经济报系创新发展研究[D]. 符万年. 中国传媒大学, 2008(11)
  • [10]人民日报集中培训218名中层采编骨干[N]. 三教办 供稿. 中华新闻报, 2007

标签:;  ;  ;  ;  ;  

人民日报社召开深入开展“三学教”活动动员会。汪晨会长作动员讲话,主编张彦农主持会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