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射维生素制剂可提高母牛繁殖率(论文文献综述)
狄良娇,唐姝,吴春燕,张金宝,张玉彦,杨树鑫,朱秀春,鲍恩东[1](2020)在《维生素ADE注射液对奶牛受胎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新兽药维生素ADE注射液对奶牛受胎率的影响,试验选取190头60 d以上不发情或未受孕荷斯坦奶牛,分别在4个牧场按同一试验方案开展试验,每个牧场分为对照组、试验1~4组,其中对照组不予给药,试验1~4组分别给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氯前列醇钠(GnRH+PG-Cl)、GnRH+PG-Cl+维生素ADE注射液、维生素ADE注射液、维生素AD+维生素E注射液,以观察维生素ADE注射液对奶牛受胎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奶牛配种后45 d经直肠检查发现,与对照组相比,4个牧场各试验组奶牛的发情率和受胎率均明显升高,其中试验1组、试验2组受试奶牛的发情率和受胎率均呈现出极显着提高(P<0.01);试验3组和试验4组受试奶牛发情率表现为显着提高(P<0.05),受胎率为极显着提高(P<0.01)。说明维生素ADE注射液与激素类药物联合应用(或单独交替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奶牛的发情率和受胎率。
王春娟[2](2019)在《论提高母牛繁殖率的技术措施》文中研究说明母牛养殖过程中,繁殖率是衡量母牛生产力和决定养殖经济效益的一项关键指标。但是部分养殖人员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饲养和管理方式,或是对母牛一些常见疾病的病症识别不准确、防控工作不到位,则会导致母牛繁殖率不高,甚至也影响了母牛本身的健康。本文分别从树立科学饲养理念、正确鉴别母牛发情期、做好母牛常见疾病防控以及母牛繁殖障碍处理四个方面,就如何提高母牛繁殖率进行简要分析。
金海峰[3](2019)在《硒和维生素E对波尔山羊繁殖及公羔羊GPX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硒(Selenium)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参与激素代谢、拮抗有毒金属元素及抗癌等作用;维生素E(Vitamin E,VE)具有抗氧化作用、免疫促进作用、维持生育等作用;VE和硒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为确定山羊日粮中硒和VE的适宜添加范围,本论文开展了以下五部分研究内容。第一部分为消化代谢试验,试验选择24月龄母山羊,以3X2+1的处理方式被随机分成7个处理组(每组8只)。其中纳米硒(以下简称硒)三个水平(0.1、0.2、0.3 mg/kg),VE两个水平(100和200 IU/kg),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硒与VE对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第二部分研究内容为日粮添加硒和VE对母山羊繁殖性能的影响。本试验中,硒及VE添加量同试验一。试验研究补饲硒和VE对母山羊繁殖力、生殖激素水平、繁殖疾病的影响。第三部分试验为母山羊日粮添加硒与VE对新生羔羊生长和免疫的影响。试验母山羊以3×2+1因子的处理方式随机分成7个处理组(每组8只)。其中硒三个水平(0.1、0.2、0.3mg/kg),VE两个水平(100和200 IU/kg),研究其对羔羊生长及免疫的影响。第四部分研究内容为日粮添加硒与VE对山羊公羔羊精液品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山羊公羔羊以3×2+1因子的处理方式随机分成7个处理组(每组8只)。其中硒三个水平(0.2、0.3、0.4mg/kg),VE两个水平(100和200 IU/kg),研究对其山羊公羔羊精液品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五部分研究内容为日粮添加硒与VE对公山羊组织中GPX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母山羊日粮中添加硒和VE对其采食饲料有一定的影响。其中G3组及G4组母山羊表明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采食量差异显着(P<0.05);在母山羊日粮中添加硒和VE,显着降低了G3组及G4组粪中干物质及粗脂肪含量(P<0.05);硒和VE的添加对其它各组粪中营养物质含量差异不显着。说明硒和VE的添加对饲料消化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2、硒和VE对妊娠母山羊血清激素浓度影响与妊娠时期和添加剂量有关。硒及VE水平对母山羊妊娠120 d时,G1组、G2组、G3组、G5组母山羊血清促卵泡素(FSH)浓度影响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对母山羊妊娠30天、60天及90天血清雌二醇(E2)浓度的影响显着(P<0.05);妊娠90天、120天母山羊血清孕酮(P)浓度影响显着(P<0.05)。对120天血清甲状腺素(T4)水平影响显着(P<0.05)。硒及VE水平对母山羊妊娠30天及60天血清中游离三碘甲腺原氨基酸(FT3)含量影响显着。硒和VE水平对母山羊妊娠90天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浓度的影响显着(P<0.05)。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硒和VE,显着影响了母山羊血清激素水平。3、日粮添加硒和VE对新生羔羊生长和免疫具有促进作用。试验组母山羊初乳硒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G0(P<0.05);IgG及IgM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羔羊达到30日龄时,试验组羔羊体重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羔羊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G3组、G4组及G6组羔羊平均体长日增长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羔羊体高平均日长重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羔羊达到30日龄时,试验组羔羊胸围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羔羊胸围日增长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出生羔羊数高于对照组,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死亡率最低的为G3组和G4组,未出现有羔羊死亡。4、日粮添加硒和VE能够改善公羔山羊精液品质及抗氧化酶活性。日粮添加硒和VE均能显着降低精子畸形率(P<0.05)。除G1组外,日粮添加硒和VE能够使精子顶体完整率显着高于未添加组(P<0.05);日粮添加硒和VE能极显着地增加精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0C)(P<0.01)。对照组公羔山羊精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0D)和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显着低于各补饲组(P<0.05)。丙二醛(MDA)浓度显着高于补饲组(P<0.05)。5、GPX-1、GPX-2、GPX-3、GPX-4基因mRNA在公羔山羊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睾丸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硒和VE的添加促进了GPX-1、GPX-2、GPX-3和GPX-4基因mRNA的表达。其中硒添加量为0.3 mg/kg,VE添加量为100 IU/kg时,各组织中GPX-1、GPX-2、GPX-3和GPX-4基因mRNA的表达量最高。综上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硒和VE可改善母山羊的营养物质消化率,提高生产性能;促进子代羔羊生长发育、提高子代羔羊免疫机能及抗氧化性能;促进了公羔山羊组织中抗氧化性(GPX)基因的表达,为硒和VE对山羊影响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周芳霞[4](2019)在《提高奶牛繁育率措施》文中研究指明奶牛繁殖在奶牛养殖中是最为关键的一部分,该文就奶牛生产实践中提高奶牛繁殖率提出了几点要求以及措施,旨在为广大奶牛养殖户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以指导生产实践。
边四辈[5](2017)在《奶牛产后低钙血症与酮病发病情况调查及其新型防控制剂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处于围产期(产前3周至产后三周)的奶牛,体内多种激素如生长激素、甲状腺素、雌激素等的分泌出现剧烈变化,食欲下降,干物质量大幅降低,且食欲恢复非常缓慢。然而,由于产后泌乳的需要,奶牛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随着产奶量的升高大幅增加,奶牛容易出现营养负平衡(消耗大于摄入)。奶牛为保证泌乳的营养需求,需要动用体贮来满足能量、蛋白及矿物元素的消耗,其中体脂的动员可引起奶牛酮病,钙的大量消耗则会导致低钙血症。低钙血症和酮病不仅会影响奶牛免疫机能的正常发挥,而且会导致胎衣滞留、真胃移位、子宫内膜炎以及乳腺炎等疾病发生,,严重影响奶牛健康和泌乳生产。因此,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均非常重视奶牛低钙血症和奶牛酮病等围产期代谢性疾病的防控,开展了一系列从产前营养调控到产后保健的研究工作。在预防和控制奶牛低钙血症和酮病的诸多研究中,以产后补充钙剂和能量物质的报道最多,补充途径主要有两种,分别是静脉注射和口服或灌服。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和葡萄糖可以快速提高血液中的钙和葡萄糖水平,但其维持时间短,需要多次重复静脉注射才能维持其效果,操作繁琐,在牧场主要用于治疗。口服或灌服的营养补充剂主要成份包括钙盐(氯化钙,丙酸钙)和生糖前体物(丙酸钙、丙二醇或甘油),这类营养补充剂一般需要用温水勾兑后让奶牛自己饮用或通过灌服器灌服。有研究表明这类营养补充剂能减少产后相关营养代谢病的发生,但也有研究认为其作用有限,因为口服或灌服与静脉输液一样,难以长时间维持,需要重复补充才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如果产后灌服液能够长时间维持血钙水平和缓解能量负平衡,则可极大地提高有效防控奶牛产后营养代谢疾病的效率。基于此,作者对传统灌服液配方进行了改进,研制了具有缓释钙盐以长期维持血钙稳定,同时结合生糖前体和脂肪代谢调节物(氯化胆碱,烟酸)以有效的,改善体脂代谢的新型产后灌服剂,用于防控奶牛产后低钙血症和酮病。本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在调查上海地区规模化奶牛场奶牛产后低钙血症和酮病发病率的基础上,评价研制的新型灌服剂对奶牛产后低钙血症和酮病发生的影响,从而为该新型产后灌服剂的临床应用提供数据参考。试验一、上海地区奶牛产后低钙血症及酮病发病情况调查 本文对上海地区9个牧场奶牛产后低钙血症及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奶牛产后12h内的低钙血症发病率非常高,平均为86.1%,血钙平均浓度为1.82±0.02 mmol/L,产后3-7 d低钙血症发病率平均为35.2%,血钙平均浓度为2.05±0.01 mmol/L,表明随着泌乳天数增加低钙血症有缓解趋势。奶牛产后12h内低血镁发病率平均为8.6%,血镁平均浓度为0.98±0.02 mmol/L,与低钙血症变化趋势不同的是产后3-7d低血镁发病率有所增加,平均为19.8%,血镁平均浓度为0.92±0.01 mmol/L。奶牛产后12h内亚临床酮病发病率平均为5.5%,血液BHBA平均浓度为0.68±0.04 mmol/L,产后3-7 d亚临床酮病发病率平均为16.3%,血液BHBA平均浓度为0.98±0.07 mmol/L,表明随着泌乳天数增加能量负平衡有加重趋势。奶牛产后12h内高NEFA发生率平均为49.4%,血液NEFA平均浓度为0.76±0.03 Meq/L,产后3-7 d高NEFA发生率平均为41.3%,血液NEFA平均浓度为0.71±0.03 Meq/L,表明泌乳初期高NEFA发生率远高于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且随着泌乳天数增加血液NEFA浓度有下降趋势。产后奶牛血液中钙、镁、磷、BHBA和NEFA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血液中钙的浓度与磷的浓度呈显着正相关(P<0.001),与镁的浓度有正相关的趋势,但不显着(P=0.081),与NEFA浓度呈显着负相关(P<0.001);血液中镁的浓度与磷的浓度呈显着正相关(P=0.003);血液中磷的浓度与NEFA的浓度有负相关的趋势,但不显着(P=0.077),与BHBA的浓度有正相关的趋势,但不显着(P=0.062);血液中NEFA的浓度与BHBA的浓度呈显着正相关(P<0.001)。试验二、新型钙灌服剂对奶牛产后低钙血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选择上海地区某牧场产前常规检查健康、体况评分在3.0-3.5分的经产奶牛30头、初产奶牛15头,随机分为三组(新型灌服剂组、普通灌服剂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头经产奶牛和5头初产奶牛,进行不同的灌服剂预防奶牛产后低钙血症效果的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经产奶牛,两个灌服剂组奶牛在灌服后血钙水平明显升高,但普通灌服剂组到高峰后立即下降,而新型灌服剂组奶牛血钙水平达到高峰后则可以维持10 h左右后才下降,说明新型灌服剂组维持血钙水平的效果更佳;不同试验组在灌服后对于产后奶牛血镁含量变化无显着影响,试验奶牛群平均血镁含量在正常范围内;经产奶牛产后初期平均血钙和血镁的含量要低于初产奶牛。新型钙灌服剂相对于对照和普通灌服剂从数值上提高了产奶量,但统计差异不显着,对乳蛋白,乳脂率无影响。试验三、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奶牛产后酮病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选择上海地区某牧场产前常规检查健康、体况评分在3.0-3.5分的经产奶牛30头、初产奶牛15头,随机分为三组(新型灌服剂组、普通灌服剂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头经产奶牛和5头初产奶牛,进行不同配方的灌服剂预防奶牛亚临床酮病效果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灌服剂组奶牛产后12 h内血清中平均BHBA和NEFA水平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新型灌服剂组奶牛血清平均BHBA和NEFA水平稍低于普通灌服剂组但差异不明显;经产奶牛产后血清平均BHBA、NEFA含量明显高于初产奶牛,说明经产奶牛产后能量代谢紊乱更加严重。新型钙灌服剂相对于对照和普通灌服剂从数值上提高了产奶量,但统计差异不显着,对乳蛋白,乳脂率无影响。试验四、新型综合灌服剂对奶牛产后疾病发病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选择上海地区某奶牛场胎次、体况、上胎次产量相近的干奶牛100头,应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随机分为两组(新型灌服剂组、普通灌服剂组),评估不同产后灌服剂对奶牛血钙水平、血液β-羟丁酸浓度、低钙血症和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产后疾病发病率、淘汰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含多种不同释放速度的钙源组合、过瘤胃氯化胆碱以及过瘤胃烟酸等的新型灌服剂能显着提高奶牛产后24h的血钙(P<0.05)水平,而对于48 h和72 h的血钙水平无显着影响,但新型灌服剂组在各时间段血钙平均水平均高于普通灌服剂组;新型灌服剂相对于普通灌服剂可以显着降低产后3d血液BHBA水平(P<0.05),对产后7d的血液BHBA水平有降低趋势(P=0.08),而对产后14d的血液BHBA浓度无显着影响;新型灌服剂相对于普通灌服剂可以更明显降低奶牛产后低钙血症和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同时也降低了产后真胃移位的发病率;新型灌服剂的使用可以提高产后100d内的平均产奶量(P=0.15),而对牛奶中乳脂率和乳蛋白含量无明显影响。试验五、新型综合灌服剂临床推广应用效果评定 在上海、浙江、山东、安徽和河南5个地区的5个奶牛场进行临床推广应用试验,合计有2234头成母牛参与了本试验。每个牧场的试验牛群均分为两个组,即试验组(灌服新型灌服剂)和对照组(灌服传统灌服剂),通过统计各组奶牛产后疾病的发病率以及开展生产性能测定以评估新型灌服剂的临床应用效果。试验结果显示:相对于传统灌服剂,使用新型产后灌服剂降低了产后疾病的发生率和产后60d内的淘汰率,提高了产后120d内的产量。试验结果表明新型产后灌服剂对于改善奶牛健康状况,提高生产性能具有积极的作用,适合在牧场推广使用。
杨阳[6](2016)在《注射维生素制剂可提高母牛繁殖率》文中研究表明母牛受孕后,胚胎早期死亡是造成繁殖率低下的重要原因。针对这种现象,如果于母牛受精后的当天起,注射13次维生素A或维生素E,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有以下三种:1.分别于受精的当天和受精后56天,给母牛注射50万国际单位维生素A。这样做的结果是可使产犊后第一次受精母牛的怀胎率比不注射母牛提高19.9%;即使第一次受精没有配住,那么没有配
王小芬[7](2013)在《提高奶牛繁殖率的技术措施》文中研究表明奶牛繁殖率是奶牛场最重要的技术指标之一其高低直接影响奶牛场生产水平与经济效益。本文主要从饲喂管理、环境条件、人工授精、疾病防治、激素利用等方面介绍提高奶牛繁殖率的技术措施。1加强饲喂管理供给全面的营养,是确保奶牛健康的基础,也是奶牛正常发情、排卵、受胎的保证。当奶牛营养不良或过剩时,会对其生殖系统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
于志川,王廷斌,戴志江,孙国杰,郭轶,黄美晶[8](2011)在《奶牛人工授精受胎率的影响因素与提高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影响因素应用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时,由于运输、保存可能造成缺氮,出现2次冷冻等因素使精液活力降低,甚至死亡。因此,必须确认精液品质,镜检精子的活力和数量是否达标,还要考虑这头种公牛精子与其配种母牛的抗原性。母牛如果23次用同一公牛
王立斌[9](2009)在《应用胚胎工程技术快速扩繁天祝白牦牛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加速天祝白牦牛的繁育进程,进行品种的培育和改良,本试验紧密结合动物繁殖生产实践,利用胚胎工程技术对54头天祝白牦牛(供体)的超数排卵、86头黑牦牛(受体)的同期发情以及胚胎回收、胚胎移植和超数排卵及同期发情前后供体和受体体内几种重要生殖激素水平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和应用,从而探索出简洁而高效的白牦牛胚胎移植技术体系,为白牦牛的快速繁殖提供理论依据,并形成规模化生产。结果显示:1、在利用等量法注射国产FSH进行超数排卵的10头牛中,有4头牛反应良好,其中有2头干巴,1头牙日玛和1头头麻,超排的有效率为40%。在超排结束后,这4头牛的卵巢平均大小为(3.8±0.8)×(3.0±1.1)×(2.1±0.6)cm3,卵巢平均增幅为22.47±5.62倍。其中干巴牛的两侧卵巢上共有10个突出于卵巢表面的黄体,另外1头牙日玛和1头头麻的两侧卵巢上分别有2个和4个黄体。其余6头牛的卵巢上有的虽然有卵泡生长发育,但是没有成熟和排卵,卵巢上也没有黄体形成,卵巢的体积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卵巢平均增幅为5.73±4.21倍。2、在利用减量注射法的对比实验中,共处理了10头供体牛,有5头牛的卵巢上有卵泡发育成熟,并且排卵。其中反应较好的是2头干巴,另外2头牙日玛和1头头麻均在一侧的卵巢上各有1个黄体,超数排卵的总有效率为50%。2头干巴牛的卵巢大小平均为(3.6±1.1)×(2.5±1.0)×(1.8±0.8)cm3,增幅为24.15±2.36倍;另外3头牛的卵巢体积平均为(2.5±1.0)×(1.6±1.1)×(1.1±0.6)cm3,平均增幅为15.49±5.23倍。通过直肠检查发现这5头牛共有17个黄体突出于两侧的卵巢表面。反应效果不明显的5头牛的卵巢上有少量卵泡生长,但是没有发育成熟,与处理前相比,它们的卵巢体积也明显增大,平均大小为(1.8±0.8)×(1.4±0.6)×(1.0±0.6)cm3,增幅为3.16±2.80倍。3、在等量法注射进口FSH的实验中共处理10头供体白牦牛,有5头牛超排效果明显,其中有2头干巴,2头牙日玛和1头头麻,超排的有效率为50%。干巴牛的两侧卵巢上共有9个突出于卵巢表面的黄体,另外2头牙日玛两侧卵巢上共有4个黄体,1头头麻的两侧卵巢上有3个黄体。在试验的10头牛中,平均每头干巴形成黄体3个,每头牙日玛形成黄体1个,每头头麻形成黄体1个。干巴的处理效果明显高于牙日玛和头麻(P<0.05)。4、在减量法注射进口FSH的实验组中,共处理了12头供体牛,有6头牛的卵巢上有卵泡发育成熟,并且排卵,超排的有效率为50%。其中反应较好的有3头干巴、2头牙日玛和1头头麻。这6头牛共有22个黄体突出于两侧的卵巢表面。另外在处理的12头牛中,干巴牛卵巢上有4个卵泡,牙日玛有2个卵泡,头麻有3个卵泡。5、应用CIDR和大剂量FSH处理供体白牦牛的实验中,共处理了6头供体白牦牛,其中有3头牛超排反应良好,其余3头牛反应不明显,超排有效率为50%。反应良好的3头牛两侧的卵巢上共有10个黄体,平均每头牛可获得黄体数为1.67个,并且有4个没有排卵的卵泡。6、在应用PMSG处理的6头供体牛中,有2头牛在96h内出现发情症状,其卵巢上共有6个黄体,平均每头牛的黄体数为1枚,另外有8个没有排卵的卵泡存在,超排的有效率为33%。7、应用CIDR和FSH重复处理供体白牦牛的结果显示,在处理的6头牛中,有4头牛反应良好,其余2头牛反应不明显,超排有效率为67%。直肠检查可触摸到反应良好的4头牛两侧的卵巢上共有22个黄体突出于表面,平均每头牛可获得黄体数为3.67个,另有没有排卵的卵泡5个。卵巢平均增幅为23.24±5.11倍。8、在应用CIDR+前列腺素法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受体黑牦牛的实验中,应用上海产PG处理的26头牛中,有14头牛出现了发情症状,其中在24h内发情的2头,25h~48h内发情的有7头,49h~72h内发情的3头,73h以上发情的2头,同期发情处理的有效率为53.8%,另有12头牛未出现明显的发情症状,但有2头牛的卵巢上触摸到了发育中的卵泡;应用宁波产PG共处理了20头受体牛,撤栓后24h内出现发情的有1头,25h~48h内发情的有6头,49h~72h内发情的3头,73h以上发情的1头,同期发情的有效率为55%,另有9头牛在120h内未见发情症状。应用CIDR+氯前列烯醇法进行受体牛同期发情处理的总有效率为54.3%,受体牛的发情现象主要集中在撤栓后的25~72h之内,占发情总数的76%,24h以内发情的和73h以后发情的各占12%。9、使用前列腺素法共计处理40头受体牛,分为两组,第一组共18头牛,为一次注射氯前列烯醇组,在处理后的24h内出现发情的有0头,25h~48h内发情的有0头,49h~72h内发情的2头,73h以上发情的2头,总发情率为22.2%;第二组的22头牛在第一次注射氯前列烯醇后,有2头牛在25~72h内出现了发情现象,在对剩余的20头进行第二次注射氯前列烯醇后,24h内出现发情的有1头,25h~48h内发情的有3头,49h~72h内发情的4头,73h以上发情的1头,发情主要集中在注射激素后的25~72h以内,同期发情处理的总有效率为50%。10、本试验用于冲胚的供体白牦牛共29头,共冲出胚胎128枚,能够用于移植的形态正常的胚胎104枚,另外24枚为等外胚胎。胚胎有效率为81.3%。在104枚正常胚胎中,有85枚桑葚胚,另外19枚为早期囊胚。其中40枚进行常温保存,用于鲜胚移植,另外64枚进行冷冻保存,用于冻胚移植。11、在胚胎移植过程中,共鲜胚移植了27头经同期发情处理后的受体牛,移植2个月后通过直肠检查诊断有14头牛怀孕,妊娠率为52%。由于1头怀孕牛意外死亡,产犊率为48.1%。将13枚冷冻胚胎分别移植给了13头经同期发情处理过的受体黑牦牛,移植2个月后通过直肠检查诊断有5头牛怀孕并产犊,妊娠率为38.5%。同时在对自然发情黑牦牛的胚胎移植中,用新鲜胚胎移植的5头牛中,有3头牛怀孕,妊娠率为60%,另外6头冷冻胚胎移植的牛中有3头也发生怀孕,妊娠率为50%。12、在供体牛超数排卵周期中,母畜血清孕酮的浓度在d8前没有明显的变化,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但在d8后迅速下降,d10降到最低值,以后又开始升高。血清雌二醇的变化趋势刚好相反。13、受体牛在同期发情处理周期中,血清孕酮和雌二醇的浓度变化与供体牛的变化趋势相似,d10时孕酮的含量降低而雌二醇的含量升高。结果表明,国产FSH与进口FSH在处理供体白牦牛进行超数排卵时,其效果差异不显着;在同等条件下,使用大剂量的FSH对供体白牦牛进行超数排卵,其效果与使用正常剂量FSH的处理效果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其总有效率和平均每头牛形成的黄体数几乎相等;与使用CIDR+FSH进行超数排卵相比,使用PMSG处理供体白牦牛进行超数排卵的效果明显要低;重复进行超数排卵处理的效果显着地高于一次处理的效果,平均每头牛的排卵数也明显地高于一次处理组;采用CIDR+氯前列烯醇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的总有效率要明显地高于单纯一次使用氯前列烯醇,但与重复两次使用氯前列烯醇的同期发情效果差异不显着;应用鲜胚移植,受体牛的受孕率明显要高于冷冻胚胎的移植妊娠率。并且以自然发情但没有配种的牛作为受体进行胚胎移植,其妊娠率高于利用外源性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过的受体牛。
吴晨晨[10](2008)在《集约化牛场奶牛乏情病因学及防治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在集约化牛场开展了奶牛生产性能、繁殖性能的调查研究,奶牛产后发情和乏情与体内代谢和内分泌的关系以及高能日粮和生殖激素防治奶牛产后乏情的效果等三个试验,通过对选取的奶牛产后发情和乏情的生产性能、繁殖性能、日粮营养水平及血液生化、内分泌等指标的研究,旨在阐明集约化牛场高产奶牛产后乏情的病因学,并寻求日粮、生殖激素对奶牛产后乏情的防治效果,为今后更有效的提高奶牛繁殖率奠定基础。试验一,通过检测三个牛场日粮营养水平(能量、蛋白质、水分、粗脂肪、粗纤维和钙磷)和奶牛的繁殖性能(情期受胎率、乏情率、年受胎率、配种指数、平均产犊间隔),结果表明:牛场Ⅰ日粮中能量和蛋白质含量低于NRC(2001)标准水平,牛场Ⅲ能量、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低于NRC(2001)标准水平。牛场Ⅰ和牛场Ⅲ具有较严重的乏情现象。因此奶牛日粮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水平低是引起奶牛乏情的主要原因。试验二,通过跟踪检测发情和乏情奶牛(每组15头)产后45d、55d、65d、75d和85d,血浆中内分泌指标(Leptin、LH、FSH、P4、E2、PRL);血浆中代谢指标(Glu、NEFA、BHBA、Bun);矿物质指标(Ca、P、Se、Mg);维生素指标(VA、VD、VE);肝功指标(TG、γ-GT、GOT、T-BIL)。结果表明:乏情奶牛和发情奶牛血浆中矿物质和维生素以及肝功指标彼此之间无显着差异,它们不是影响受试奶牛乏情的主要因素;乏情奶牛血浆呈现低Bun浓度、低Glu浓度和高NEFA浓度的理化特征。乏情奶牛通常不具有正常的生殖激素分泌含量、分泌模式及峰值,并且乏情组奶牛血浆中Leptin浓度显着低于发情组,是导致奶牛乏情的直接原因。试验三,通过饲喂高能日粮(日粮干物质的摄入量:88.89%,脂肪:4.89%,粗纤维:19.39%,蛋白质:17.09%,钙:0.66%,磷:0.38%,能量:24.94 MJ/Kg)和激素治疗,结果表明:饲喂高能日粮(蛋白质:17.09%,能量:24.07 MJ/Kg)使试验奶牛血浆中内分泌的水平达到正常标准;三种类型乏情奶牛采用适宜的治疗方法,使卵泡静止治愈率达45%,持久黄体治愈率达56%,卵巢囊肿治愈率达42%,治疗后奶牛血液激素水平恢复正常。通过对受试奶牛生产性能、繁殖性能、日粮营养及血液生化、内分泌指标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奶牛泌乳初期日粮中能量和蛋白质含量不足及泌乳量增高,导致血浆Bun和血糖浓度降低及NEFA浓度升高,引发产后奶牛能量负平衡,是造成奶牛发情时间间隔延长及乏情的主要原因;奶牛生殖激素分泌量不足、分泌模式紊乱及缺乏峰值是导致奶牛发情时间间隔延长及乏情的直接原因。
二、注射维生素制剂可提高母牛繁殖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射维生素制剂可提高母牛繁殖率(论文提纲范文)
(1)维生素ADE注射液对奶牛受胎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点 |
2 材料 |
2.1 试验动物 |
2.2 试验药品 |
3 方法 |
3.1 分组 |
3.2 给药及处理 |
3.3 数据的统计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5 讨论 |
6 结论 |
(2)论提高母牛繁殖率的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树立科学的母牛饲养理念 |
1.1 泌乳初期的饲养管理 |
1.2 泌乳中期的饲养管理 |
1.3 泌乳后期的饲养管理 |
1.4 干乳期的饲养管理 |
2 正确鉴定母牛的发情期 |
2.1 母牛的发情症状 |
2.2 母牛的发情周期 |
3 做好母牛常见疾病的防控 |
3.1 乳房炎的防治 |
3.2 胎衣不下的防治 |
4 母牛繁殖障碍的防治 |
4.1 不发情的处理措施 |
4.2 慢性子宫内膜炎的处理措施 |
5 结语 |
(3)硒和维生素E对波尔山羊繁殖及公羔羊GPX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硒的研究进展 |
1.1.1 硒自然界的分布及存在形式 |
1.1.2 硒在动物体内的分布 |
1.1.3 硒的吸收与代谢 |
1.1.4 硒元素的生物学功能 |
1.1.5 反刍动物对硒的需求 |
1.1.6 纳米硒在反刍动物生产中应用 |
1.2 维生素E的研究进展 |
1.2.1 维生素E简介 |
1.2.2 维生素E的生物学功能 |
1.3 硒与维生素E的关系 |
1.3.1 硒与维生素E的协同作用 |
1.3.2 硒与维生素E不能相互代替 |
1.4 硒与维生素E的作用机理 |
1.5 母体营养对后代的影响 |
1.6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7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硒与维生素E对母山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 |
2.1.2 试验日粮与设计 |
2.1.3 饲养管理 |
2.1.4 样品采集 |
2.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1.6 数据处理 |
2.1.7 主要仪器设备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硒和维生素E对母山羊日粮中各营养物质采食量的影响 |
2.2.2 硒和维生素E对母山羊日粮中各营养物质排出量的影响 |
2.2.3 硒和维生素E对母山羊日粮中各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硒与维生素E对母山羊繁殖性能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 |
3.1.2 试验日粮与设计 |
3.1.3 饲养管理 |
3.1.4 指标的测定 |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硒和维生素E对妊娠期母山羊血清生殖激素的影响 |
3.2.2 硒和维生素E对妊娠母山羊血清甲状腺激素浓度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硒与维生素E对新生羔羊生长和免疫机能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动物 |
4.1.2 试验日粮与设计 |
4.1.3 饲养管理 |
4.1.4 样品的采集及检测 |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硒和维生素E对母山羊血清中硒和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 |
4.2.2 硒和维生素E对母山羊产后12h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
4.2.3 硒和维生素E对母山羊初乳中硒、维生素E和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
4.2.4 硒和维生素E对新生山羊羔血清中硒、维生素E和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
4.2.5 硒和维生素E对新生山羊羔生长发育情况的影响 |
4.2.6 硒和维生素E对山羊羔断奶成活率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硒和维生素E对新生山羊羔免疫的影响 |
4.3.2 硒和维生素E对山羊羔生长发育情况的影响 |
4.3.3 硒和维生素E对山羊羔断奶成活率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硒与维生素E对公山羊精液品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动物 |
5.1.2 试验日粮与设计 |
5.1.3 饲养管理 |
5.1.4 样品采集 |
5.1.5 测定指标和方法 |
5.1.6 统计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硒和维生素E对公山羊精液品质的影响 |
5.2.2 硒和维生素E对公山羊精浆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硒和维生素E对公山羊精液品质的影响 |
5.3.2 硒和维生素E对公山羊精液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硒与维生素E对公山羊组织中GPX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试剂 |
6.1.3 引物设计合成 |
6.1.4 总RNA的提取和反转录 |
6.1.5 Real-timePCR |
6.1.6 数据处理 |
6.2 试验结果 |
6.2.1 RNA完整性检验 |
6.2.2 基因表达定量的标准曲线和溶解曲线 |
6.2.3 公山羊各组织器官中GPX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的差异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7.1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科技查新报告 |
(4)提高奶牛繁育率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科学饲养与管理 |
1.1 良好、舒适的环境 |
1.2 营养均衡 |
1.3 疾病的防控 |
1.4 选种选配 |
1.5 奶牛产后的监控 |
2 做好发情鉴定工作, 适时配种 |
2.1 外部观察法 |
2.2 阴道检查法 |
2.3 黏液检查法 |
2.4 卵泡检查法 |
3 及时治疗不孕症 |
3.1 卵巢机能障碍 |
3.1.1 卵巢静止 |
3.1.2 持久黄体 |
3.1.3 卵泡交替发育 |
3.1.4 卵泡囊肿 |
3.1.5 排卵迟缓 |
3.2 疾病性繁殖障碍 |
3.2.1 慢性卵巢炎与输卵管炎 |
3.2.2 子宫内膜炎 |
4 运用技术措施提高受胎率 |
5 结束语 |
(5)奶牛产后低钙血症与酮病发病情况调查及其新型防控制剂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奶牛低钙血症研究进展 |
1 奶牛低钙血症的流行情况 |
2 奶牛低钙血症的危害 |
3 奶牛低钙血症发生的原因及机理 |
4 奶牛低钙血症的预防和治疗 |
4.1 奶牛低钙血症的预防 |
4.2 奶牛低钙血症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奶牛酮病研究进展 |
1 奶牛酮病的流行情况 |
2 奶牛酮病的危害 |
3 奶牛酮病的发生的原因及机理 |
4 奶牛酮病的监控 |
5 奶牛酮病的预防和治疗 |
5.1 奶牛酮病的预防 |
5.2 奶牛酮病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
第三章 上海地区奶牛产后低钙血症及酮病发病率调查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样品分析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奶牛产后低钙血症的发病率 |
2.2 奶牛产后低血镁症的发病率 |
2.3 奶牛产后亚临床酮病发病率 |
2.4 奶牛产后高NEFA发生率 |
2.5 血液代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奶牛低钙血症 |
3.2 奶牛亚临床酮病 |
3.3 血磷、血镁与血钙代谢之间的相关性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新型钙灌服剂对奶牛产后血钙及生产性能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1.3 试验样品采集 |
1.4 试验样品分析 |
1.5 统计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新型钙灌服剂对初产牛血钙的影响 |
2.2 新型钙灌服剂对经产牛血钙的影响 |
2.3 经产奶牛和初产奶牛产后血钙变化 |
2.4 新型钙灌服剂对初产牛血镁的影响 |
2.5 新型钙灌服剂对经产牛血镁的影响 |
2.6 经产奶牛和初产奶牛产后血镁变化 |
2.7 新型钙灌服剂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新型钙灌服剂对奶牛血钙变化影响 |
3.2 新型钙灌服剂对奶牛血镁变化影响 |
3.3 初产奶牛与经产奶牛血钙、血镁的差异 |
3.4 新型钙灌服剂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奶牛产后酮病相关血液指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1.3 试验样品采集 |
1.4 试验样品分析 |
1.5 统计与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初产奶牛血清BHBA的影响 |
2.2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经产奶牛血清BHBA的影响 |
2.3 经产奶牛和初产奶牛产后血清BHBA变化比较 |
2.4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初产奶牛血糖的影响 |
2.5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经产奶牛血糖的影响 |
2.6 经产奶牛和初产奶牛产后血糖变化比较 |
2.7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初产奶牛血清NEFA的影响 |
2.8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经产奶牛血清NEFA的影响 |
2.9 经产奶牛和初产奶牛产后血清NEFA变化比较 |
2.10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奶牛亚临床酮病相关指标的影响 |
3.2 初产奶牛与经产奶牛的差异 |
3.3 新型能量调节灌服剂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新型综合灌服剂对奶牛产后疾病发生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1.2 试验设计 |
1.3 样本采集与处理 |
1.4 样品分析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新型综合灌服剂对奶牛产后血钙的影响 |
2.2 新型综合灌服剂对奶牛产后血液BHBA水平的影响 |
2.3 新型综合灌服剂对奶牛产后疾病的影响 |
2.4 新型综合灌服剂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新型综合灌服剂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
3.2 新型综合灌服剂对产后疾病的影响 |
3.3 新型综合灌服剂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新型综合灌服剂临床推广应用效果评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1.3 试验方法 |
1.4 试验数据采集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新型灌服剂对奶牛产后疾病发病率的影响 |
2.2 新型灌服剂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攻读博士期间申请的专利和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能说明有价值的证明文件 |
(7)提高奶牛繁殖率的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饲喂管理 |
2 提供舒适环境 |
3 严格消毒措施 |
4 准确鉴定发情 |
5 及时人工授精 |
6 搞好妊娠诊断 |
7 适时安排产犊 |
8 确保生产安全 |
9 防治胎衣不下 |
1 0 灵活应用科技 |
1 1 合理利用药物 |
1 2 做好配种记录 |
1 3 及时更新牛群 |
(9)应用胚胎工程技术快速扩繁天祝白牦牛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略缩词 |
文献综述一 牛、羊胚胎移植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
1 我国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
2 胚胎移植的关键技术 |
2.1 供体的超数排卵 |
2.2 受体的同期发情 |
2.3 胚胎的冷冻保存 |
2.4 胚胎的移植过程 |
3 胚胎移植的其他相关技术 |
3.1 胚胎的性别控制与性别鉴定技术 |
3.2 胚胎的分割技术 |
3.3 体细胞的核移植技术 |
3.4 体细胞克隆技术 |
3.5 诱导双犊技术 |
3.6 体外受精技术 |
3.7 转基因技术 |
4 牛胚胎的选择及质量控制 |
4.1 胚胎的选择 |
4.2 胚胎的质量检测 |
5 胚胎移植的意义 |
5.1 发挥优秀母牛的繁殖潜力,提高利用率和繁殖效率 |
5.2 有效保存品种资源,建立良种基因库 |
5.3 作为防疫对策,减少疾病传播 |
6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前景 |
6.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6.2 奶牛胚胎移植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
6.3 健全的运行机制和组织形式是根本保障 |
6.4 降低生产成本是商品化生产的必然 |
6.5 由初级阶段的应用向市场化、规模化转化是发展趋势 |
6.6 技术环节的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是提高受胎率的基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哺乳动物超数排卵的研究进展 |
1 卵巢上卵泡的动态发育 |
1.1 卵泡波 |
1.2 促性腺激素对卵泡波发育的影响 |
2 可以用于超数排卵的激素 |
2.1 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 |
2.2 促卵泡素和促黄体素 |
2.3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
3 影响超数排卵的因素 |
4 超数排卵技术在不同动物中的应用 |
4.1 啮齿类动物 |
4.2 羊 |
4.3 兔 |
4.4 猪 |
4.5 猫 |
4.6 犬 |
4.7 灵长类动物 |
5 超数排卵技术的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三 受体动物同期发情的方法及研究现状 |
1 同期发情的原理 |
2 同期发情的意义 |
3 激素在受体动物同期发情中的应用 |
3.1 孕激素 |
3.2 前列腺素 |
3.3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
3.4 雌激素 |
4 提高受体牛同期发情利用率的措施 |
5 影响羊同期发情的因素 |
5.1 品种 |
5.2 处理方法 |
5.3 季节 |
5.4 激素种类 |
5.5 饲养管理 |
5.6 受体年龄 |
6 牦牛的同期发情技术 |
6.1 牦牛的分布与现状 |
6.2 牦牛同期发情的研究进展 |
6.3 牦牛同期发情的处理方法 |
6.4 牦牛同期发情使用的主要药物 |
6.5 影响牦牛同期发情的因素 |
6.6 牦牛同期发情技术的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前言 |
试验一 供体白牦牛超数排卵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应用CIDR+国产FSH+氯前列烯醇处理供体白牦牛 |
2.2 应用CIDR+进口FSH+氯前列烯醇处理供体白牦牛 |
2.3 应用CIDR 和大剂量FSH 处理供体白牦牛 |
2.4 应用PMSG 处理供体白牦牛的结果 |
2.5 应用CIDR 和FSH 重复处理供体白牦牛的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3.1 不同FSH 对供体白牦牛超数排卵的效果 |
3.2 与奶牛的超数排卵相比,牦牛超数排卵的效果明显要低 |
3.3 应用PMSG 进行超数排卵的效果 |
3.4 不同年龄的动物超排效果不同 |
3.5 维生素A、D、E 对超排的影响 |
4 结论 |
试验二 受体黑牦牛同期发情的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应用CIDR+前列腺素法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受体黑牦牛 |
2.2 使用前列腺素法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受体牛 |
3 分析与讨论 |
3.1 不同处理方法对受体牦牛同期发情的影响 |
3.2 季节对受体牦牛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 |
3.3 牦牛同期发情的时间 |
3.4 受体牛同期发情处理激素的选择及应用 |
3.5 提高受体牛同期发情利用率的措施 |
3.6 营养对受体牦牛同期发情效果的影响 |
4 结论 |
试验三 胚胎的回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冲胚结果 |
2.2 胚胎保存 |
3 分析与讨论 |
3.1 冲胚技术 |
3.2 胚胎回收率 |
3.3 胚胎回收技术 |
4 结论 |
试验四 不同保存方式胚胎移植的受胎率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同期发情处理受体牛的鲜胚移植 |
2.2 同期发情处理受体牛的冷冻胚胎移植 |
2.3 自然发情黑牦牛的胚胎移植 |
3 分析与讨论 |
3.1 新鲜胚胎与冷冻胚胎移植的效果 |
3.2 同期发情处理的受体牛与自然发情受体牛的移植效果 |
3.3 胚胎本身因素对移植妊娠率的影响 |
3.4 卵巢上黄体的大小对妊娠率的影响 |
3.5 胚胎移植的部位与妊娠率的关系 |
4 结论 |
试验五 超数排卵及同期发情前后动物体内部分激素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供体白牦牛在超数排卵处理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 |
2.2 受体黑牦牛在同期发情处理中孕酮和雌二醇的变化 |
3 分析与讨论 |
3.1 超排处理中血清孕酮浓度的变化 |
3.2 超排处理中血清雌二醇浓度的变化 |
3.3 超排处理中血清促黄体素浓度的变化 |
3.4 受体牛在同期发情过程中体内激素的变化 |
4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实验彩图 |
(10)集约化牛场奶牛乏情病因学及防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前言 |
1 奶牛乏情病因学的研究进展 |
1.1 日粮营养水平与奶牛产后乏情的关系 |
1.2 泌乳量、体况和采食量与奶牛产后乏情的关系 |
1.3 结语 |
2 奶牛乏情的发生机理研究进展 |
2.1 生殖激素的生理功能 |
2.2 奶牛产后发情的生殖激素调控作用 |
2.3 奶牛产后乏情的主要类型 |
2.4 LEPTIN 对奶牛产后发情的调节作用 |
2.5 结语 |
3 奶牛乏情防治研究进展 |
3.1 奶牛产后乏情的治疗措施 |
3.2 预防措施 |
3.3 结语 |
4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 |
第二章 研究部分 |
一、集约化牛场日粮营养水平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三个牛场奶牛泌乳高峰期奶牛的繁殖性能 |
2.2 泌乳高峰期奶牛的日粮的组成、营养水平及其泌乳量和体重 |
2.3 三个牛场的试验奶牛产后泌乳状况 |
2.4 三个牛场试验奶牛产后发情状况 |
3 讨论 |
3.1 日粮营养水平对奶牛产后乏情的影响 |
3.2 泌乳量对奶牛产后乏情的影响 |
4 小结 |
二、奶牛产后发情和乏情与体内代谢和内分泌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试验一奶牛产后血浆中生化指标和生殖激素的变化 |
2.2 试验二奶牛产后血浆四种矿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
2.3 试验二奶牛产后血浆三种维生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
2.4 试验二奶牛产后血浆生化指标浓度的动态变化 |
2.5 试验二奶牛产后血浆肝功指标水平的动态变化 |
2.6 试验二奶牛产后血浆激素浓度的动态变化 |
2.7 试验奶牛产后血浆LEPTIN 与其他生殖激素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1 卵泡闭锁、卵巢囊肿、持久黄体及排卵延迟对奶牛产后乏情的影响 |
3.2 矿物质和维生素与奶牛产后乏情的关系 |
3.3 能量平衡与奶牛产后乏情的关系 |
3.4 肝脏功能与奶牛产后乏情的关系 |
3.5 生殖激素与奶牛产后乏情的关系 |
3.6 LEPTIN 与奶牛乏情的关系 |
4. 小结 |
三、高能日粮和生殖激素防治奶牛产后乏情的效果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试验一奶牛产后血浆激素含量的变化 |
2.2 乏情奶牛治疗后体内激素的变化 |
3 讨论 |
3.1 日粮常营养水平对奶牛产后发情的影响 |
3.2 日粮中的营养水平对奶牛血浆中LEPTIN 含量的影响 |
3.3 激素处理对乏情奶牛体内代谢和内分泌的影响 |
4 小结 |
四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注射维生素制剂可提高母牛繁殖率(论文参考文献)
- [1]维生素ADE注射液对奶牛受胎率的影响[J]. 狄良娇,唐姝,吴春燕,张金宝,张玉彦,杨树鑫,朱秀春,鲍恩东.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0(06)
- [2]论提高母牛繁殖率的技术措施[J]. 王春娟.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19(06)
- [3]硒和维生素E对波尔山羊繁殖及公羔羊GPX基因表达的影响[D]. 金海峰. 延边大学, 2019(01)
- [4]提高奶牛繁育率措施[J]. 周芳霞.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19(02)
- [5]奶牛产后低钙血症与酮病发病情况调查及其新型防控制剂的研究与应用[D]. 边四辈.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6]注射维生素制剂可提高母牛繁殖率[J]. 杨阳. 农家之友, 2016(04)
- [7]提高奶牛繁殖率的技术措施[J]. 王小芬. 养殖与饲料, 2013(11)
- [8]奶牛人工授精受胎率的影响因素与提高方法[J]. 于志川,王廷斌,戴志江,孙国杰,郭轶,黄美晶. 养殖技术顾问, 2011(07)
- [9]应用胚胎工程技术快速扩繁天祝白牦牛的试验研究[D]. 王立斌.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1)
- [10]集约化牛场奶牛乏情病因学及防治的研究[D]. 吴晨晨.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