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nducing of channels,collateral and acupoints combined with modern rehabilitation technology on 68 cases of cerebral paralysis(论文文献综述)
牟梓君[1](2021)在《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基于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电子医疗记录、教材和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等,研究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构建及其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相关隐性知识的发掘、可视化、管理以及学习传播开辟新的途径,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以及辅助诊疗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以脑瘫患者住院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系统抽取的医嘱数据、效果评估量表以及中西医已经发布的脑瘫临床诊疗指南、教材为主要知识来源构建知识框架以及知识图谱。首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非结构化信息,通过实体标注、概念和关系抽取、术语规范化整理以及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人机结合的结构化处理以及数据的预处理;其次,结合已整理形成的小儿脑瘫的相关概念、概念间的关系等,参考已有的《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TCMLS-SN)》(ISO 19465-2017)和《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分类结构》(ISO/TS 17938-2014),定义并形成小儿脑瘫疾病的“本体框架”,应用斯坦福大学的知识库构建的“七步法”构建小儿脑瘫疾病诊疗知识库,形成知识图谱的模式层;然后,将结构化并规范标注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实体数据与模式层的本体框架对应匹配,形成知识图谱的数据层。本体框架的手工构建使用Protege这一本体构建软件,数据的存储使用Neo4j图数据库,最终形成知识图谱语义查询、应用的可视化展示,以及后续知识更新、维护的方法和平台。2.以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分析及常用方案疗效比较为例,采用临床评价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尽管在小儿脑瘫诊疗中有明确的诊疗方案,但针对每个患儿,具体诊疗方法往往是个体化的,为了使个体化诊疗中所包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本研究根据中医针灸“证-治-效”紧密相关的特点,对2013~2019年间住院的1304例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的诊断情况和接受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学龄前脑瘫儿童的人群基本特征、患病情况(包括脑瘫本病和共患疾病)、住院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案概况(包括治疗方法种类、使用率及方法联合使用情况)。对选出的3种最常用的相似治疗方案进行组间疗效比较研究,纳入病例是住院前后有2次格塞尔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s)评估的脑瘫患者,以格塞尔发育量表评估结果为观察指标,具体包含: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4个维度的发育商。根据各组患者基线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脑瘫分型、住院时间、治疗前各维度发育商)分析,将患者依据年龄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3层,进行年龄层内3组治疗方案间的疗效比较分析。使个性化治疗所包含的诊疗方案隐性知识显性化,完善并充实小儿脑瘫的知识库。3.以脑瘫针刺治疗处方规律及适应症人群发现为例,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对住院接受针刺治疗且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者的首张针刺治疗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找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取穴规律和针刺处方对应的适应症人群特征。纳入首次病程记录中含有针刺治疗处方、出院时有治疗效果评价的小儿脑瘫病例。首先对脑瘫总样本的针刺治疗核心处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针刺治疗脑瘫的核心用穴或基本用穴;其次,基于针刺处方中穴位的相似度对脑瘫患儿进行社团检测,筛选出具有特色的脑瘫亚人群,相似度采用Jaccard相似系数,社团检测采用Fast Unfolding(BGLL)高效社团检测算法;再依据各亚群内穴位特征和症状特征的分布情况(富集情况)找出各亚群的特征性穴位和特征性症状;结合各亚群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穴位形成相应人群的针刺处方。总结各脑瘫亚人群的特征症状和针刺处方规律,将转为显性化的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等隐性知识补充到知识库。研究结果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1)构建小儿脑瘫的本体框架。结合诊疗指南、教材、医院电子医疗记录和既往中医疾病本体,构建脑瘫的本体框架,包括脑瘫患者类、诊断类、病因类、症状类、治疗类5个本体类(class)和12种类间关系,以此作为知识图谱的模式层。(2)脑瘫实例导入图数据库。根据研究目的将3852个治疗有效诊次的脑瘫患者诊疗数据通过Python分类别导入Neo4j图数据库,其中包含了疾病名称(脑瘫疾病分型、其他合并疾病诊断)、证型、症状、穴位、方名、中药、治疗方法等类型,以及引起、治疗、具有等关系。围绕中医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内容在6类标签、5种关系下构建形成2970个节点和38160条关系,作为知识图谱的数据层。(3)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语义检索和可视化展示。最终初步实现了针刺、中药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展示和语义检索功能。2.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相关的知识是一种隐性知识,需要在对诊疗方案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本研究分析了西安中医脑病医院1304例住院患儿的诊疗方案,并对接受三组常用治疗方案的部分脑瘫患儿进行了神经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基于所得结果对小儿脑瘫知识图谱进行增补完善,同时也对此类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对1304例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儿的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童年龄(3.25±1.64)与女童年龄(3.36±1.67)相当,治疗时间在70天左右;在1304个人的3006个住院次中男童住院次数(1782人次)比女童(1224人次)多。其中71.03%的脑瘫分型是最常见的痉挛型,其次是不随意运动型,有232人次(12.61%),肌张力低下型(8.37%)和混合型(6.74%)位于其后。脑瘫儿童的中医证候主要有肝强脾弱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两虚证、痰瘀阻络证等,肝强脾弱证是人群中最多见的证型。最常见合并疾病中感染、炎症占据重要位置,而且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的情况与全院统计结果类似。此外,低年龄人群在发育畸形和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患更为突出。根据患者医嘱将其治疗方法分为10大类,分别是针灸、推拿、康复、理疗、拔罐、刮痧、西药、中药、中成药、手术,经统计,60%以上的患者治疗时使用了是康复、针灸、西药、中成药、推拿、理疗,针灸和康复的使用率分别超过了 92%和97%,而中药、拔罐、手术、刮痧等疗法的使用率相对较低。在针灸疗法中,使用率最高的仍然是普通针刺治疗方法,在针灸各疗法中占92%;其次为穴位注射(74.36%)和穴位埋线(55.85%)。对患者住院期间常用的疗法数及组合进行分析,在3006人次的脑瘫住院治疗中,75.9%的患者接受了 5-7种治疗方式,其中最普遍的是接受6种疗法者(31.7%)。对所有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案情况进行频数统计,发现共有81种治疗组合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案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药、中成药”和“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这3种组合形式。以Gesell发育量表各维度智龄为观察指标,对接受基础组治疗方案(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的智龄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智龄高于治疗前,说明治疗有效。对3种常用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的效果比较:以格塞尔发育量表各个维度的发育商为观察指标,得出幼儿期患儿和学龄前期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在接受三类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组间疗效均相同,各维度发育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多措施联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过程中,疗法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部分疗法对于患儿脑瘫症状的疗效有待商榷。从小儿脑瘫住院诊疗方案分析结果中抽取新实体和关系加入到知识图谱中,将治疗方案相关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此处增补8个实体(治疗相关3个,评估量表相关5个)、3种关系,形成28个三元组。3.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对针刺治疗有效的943名7周岁以下患者的针刺用穴情况进行分析,得到该院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的一般情况:男童年龄(2.92± 1.69岁)与女童(2.88±1.62岁)相当,住院时间均为80天左右,从明确脑瘫分型的患者来看,仍然以痉挛型脑瘫为主(42.1%),其次是肌张力低下型(7.32%)和不随意运动型(6.15%);按诊断频次统计,证候诊断排序依次是肝强脾弱证、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亏虚证。对接受针刺治疗的脑瘫患儿的穴位处方进行频次统计分析,943个脑瘫针刺处方中含90个(组)穴,运用了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焦顺发头针和靳瑞教授创立的靳三针4类穴位。依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使用率前三位的是足运感区、三阴交、运动区,使用率超过80%;脑瘫针刺用穴中阳经穴位较多,四肢穴位为主;功效以改善运动和平衡障碍为主。采用复杂网络算法分析943名脑瘫患者的针刺治疗核心穴位,得出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是针刺穴位处方中最重要的穴位,次核心穴还有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后溪、申脉等。利用社团划分、复杂网络分析等算法挖掘得到3个脑瘫亚人群,针刺处方与人群的症状特征的对应关系分别是①足运感区、血海、丰隆、平衡区、肝俞、脾俞、悬钟、委中、手三里、外关、承扶、阳陵泉、行间、运动区治疗脑发育成熟度较低,运动功能发育差,肌张力高,步态异常且平衡性差,自我移动能力受限,肢体关节活动不利,精细动作发育障碍,伴有智力低下、消化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②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申脉、后溪治疗脑发育成熟度相对较高,已具备站立或行走能力,手功能或精细运动发育欠佳,肌张力高、姿势异常的患者。③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腰阳关、足三里、肾俞、手三里、脾俞、大椎、四神聪、智三针、言语区(三个区)、百会、上廉泉治疗四肢痿软无力的肌力低下型运动障碍,兼有智力、语言发育障碍的患儿。利用知识图谱查询与P0/P2/P4人群特征症状相似的患者的针刺选穴,查询结果显示P0、P2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位均能涵盖数据挖掘结果中的针刺核心穴和特征穴,P4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查询也包含了 P4所有的核心穴,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挖掘分析所得规律的可靠性,继而可将结论中的关系和属性增补到知识图谱中,实现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相关知识的显性化转换。研究结论1.知识图谱技术是小儿脑瘫等复杂疑难疾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归类整理、展示、查询和搜索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建立包含疾病、证候、症状、治疗、疗效等本体的小儿脑瘫知识图谱实现脑瘫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可视化,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的传播、学习找到新途径,并为临床疾病诊疗方案的制定和方案优化研究提供工具和方法。2.通过临床疗效评价、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组合,分析脑瘫患者病历诊疗数据获取脑瘫中医治疗相关隐性知识,抽取其中概念、关系补全完善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内容,实现了小儿脑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完善了知识图谱构建方法,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手段。3.通过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和疗效评价,得出临床实践中小儿脑瘫诊疗方案的制定缺乏规范性,联合疗法使用的目的不明确,疗法有待进一步优化。本研究从临床有效诊疗数据中挖掘分析出三条脑瘫针刺取穴经验,与知识图谱检索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以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处方选穴提供参考。
李红培[2](2021)在《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痉挛性偏瘫是脑梗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尤其是上肢痉挛的康复是其中的治疗难点和重点,及时解除痉挛,恢复上肢功能是帮助患者回归社会的关键。西医康复手段疗效较单一有限,且治疗费用相对高昂,不仅会削弱患者治疗意愿,还会影响病情预后。而中医针灸“简、便、验、廉”,已为更多人所选择,其中体针“调形”治疗已十分成熟,头针则可从“脑”调神以治形,然现有的文献中鲜有关于头体针并用的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以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从Meta分析入手,评价针灸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及优势所在,为针灸治疗本病的可行性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上肢偏瘫痉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评估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本病针灸治疗方案的制定开辟新思路。方法Meta分析:根据相关检索词于知网、万方、PubMed等数据库分别制定检索策略,检索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月1日的所有与“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位独立研究者严格按照流程和纳排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然后交叉核对,如有异议则由第三位独立研究者进行评判,最后提取所有纳入文献的第一作者、发表时间、样本量、干预措施、干预持续时间、结局指标、脱落情况、不良反应等数据。参照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临床研究:干预措施为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常规康复、针刺(头穴为顶中线、瘫痪对侧顶颞前斜线,针刺时活动肢体;体穴为患侧肩髃、曲池、尺泽、内关、外关、合谷,阳经穴行提插补法,阴经穴行提插泻法),干预周期为一个月,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进行治疗前后疗效比较。结果Meta分析:最终纳入8篇文献(11组随机对照数据),共793例样本量(观察组394例,对照组399例)。Meta分析结果: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偏瘫痉挛程度方面:观察组改良Ashworth评分降低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Brunnstrom分期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3)上肢运动功能方面:自治疗第4周起,观察组简化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而两组功能综合评定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生活质量方面:自治疗第2周起,观察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而两组功能独立性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神经功能方面: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研究: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共收集到19例脑梗死后合并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予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干预1个月,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无病例脱落和剔除,结果示: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上肢改良Ashworth评分均较干预前显着降低,(上肢、手)Brunnstrom分期评分、简化Fugl 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上肢动作研究量表(精细运动、粗大运动)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干预前显着升高(P<0.05)。结论Meta分析表明,与常规康复手段相比,针灸在帮助患者尽早打破异常运动模式、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更有优势;临床观察证明,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方案对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确有疗效,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患者依从性。
李婉莹[3](2021)在《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 运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以下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VIP)、Pub Med、Cochrane。每个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开始,截至2020年10月,筛选出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偏倚评价表对纳入文献的风险进行评估,使用Revman5.3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并同时制作森林图和漏斗图。结果⑴本次研究共纳入18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包含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1402名。治疗组的干预措施均为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对照组的干预措施包括常规针刺结合康复、单纯康复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⑵Meta分析结果如下:(1)与对照组比较,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疗法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OR=4.65,95%Cl(3.10,7.00),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与对照组比较,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疗法的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MD=10.28,95%Cl(7.78,12.77),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与对照组比较,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疗法的MAS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MD=-0.49,95%Cl(-0.62,-0.35),P<0.00001],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⑶在定性分析中,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治疗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的brunnstrom评分、berg评分、GQOL-74评分、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CSI评分等指标都优于对照组,但由于这部分文献数量各仅有一篇,因此仍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验证。结论本次系统评价结果表明,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有效率高于常规针刺联合康复、单纯康复及药物治疗,且在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痉挛上都有明显的疗效。但本次纳入的文献大多质量不高,整体样本量偏小,今后若需要进一步研究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尚需更多大样本量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且应增加随访观察以进一步明确针刺治疗的远期疗效。
秦春媛[4](2019)在《揿针结合康复训练改善痉挛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揿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在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障碍方面的临床疗效,为儿童脑性瘫痪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符合诊断标准及研究纳入标准的64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照治疗开始的时间1:1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揿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训练治疗。一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三个疗程。治疗前,对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对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分值、痉挛指数(CSI)分值比较,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疗效指标的变化,对比两组之间的治疗效果,分析部分基线资料与疗效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达到了 93.55%,高于对照组的67.7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痉挛指数的评分,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1),治疗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研究表明,康复训练联合使用揿针治疗痉挛型脑瘫,能够降低肌张力和改善痉挛状态,提高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治疗。而且,揿针在治疗过程中操作简单,易于患儿接受,无不良反应,有临床推广价值。
吴琼远[5](2020)在《基于现代文献分析的小儿脑瘫针灸与推拿疗法运用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数据挖掘的文献分析方法,挖掘针灸与推拿疗法在小儿脑瘫方面的运用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脑瘫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自数据库建立至2018年12月31日以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数据库正式发表的针灸与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文献,再按照相应标准进行文献筛选。首先采用Excel表格建立文献数据库,将符合标准的文献基本信息及处方进行摘录管理,然后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对文献中的具体方法、腧穴、经络等方面的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及处方聚类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5.0软件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最后运用表格、柱状图和饼图等图表形式将统计结果列出,直观反映各数据特点。结果:(1)针灸方面:(1)频次统计:针灸方法以单纯毫针针刺为主,艾灸、穴位埋线、水针、电针为辅。针刺方法以头针结合体针最多见,头针类型又以焦氏头针、靳三针运用最广。穴位以百会、足三里、合谷、曲池、三阴交、四神聪运用频次最高。经脉以督脉、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运用最广。(2)高频腧穴关联规则:共得出支持度≥20%,置信度≥80%的12个穴位关联组,具体为:足三里—曲池;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曲池、足三里;足三里—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外关;足三里—外关;足三里—环跳;足三里—三阴交、曲池;足三里—外关、曲池;曲池—阳陵泉、足三里。其中合谷—曲池,足三里—曲池的支持度及支持度实例最高。(3)高频腧穴聚类分析:将之分为6类,第一类百会、四神聪;第二类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第三类解溪、手三里、曲池、外关、阳陵泉、环跳;第四类大椎、命门、肾俞、太冲、太溪、悬钟;第五类廉泉、地仓、哑门、夹脊穴、风池、内关、神庭;第六类伏兔、髀关、肩髃、承山、血海、委中、昆仑。(2)推拿方面:(1)频次统计:推拿疗法以传统经穴推拿为主,小儿特定穴推拿为辅;穴位以脊柱穴、百会、足三里、合谷、肾俞、风池运用最多。经络频次数目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阳明胃经。手法以挤压类、摆动类、摩擦类手法运用居多,叩击类、振动类以及运动关节类的手法运用较少。推拿常用的部位为下肢部、头颈项部、腰背部。(2)高频腧穴关联规则:支持度≥15%,置信度≥80%高频腧穴关联组有4组,分别是百会—风池、百会—四神聪、风池—委中、百会,肾俞—脾俞。百会—四神聪;合谷—承山、曲池;百会—风池、曲池;百会—风池、委中的置信度最高,均为100%。(3)高频腧穴聚类分析:共得到5类腧穴组合,第一类脾俞、肝俞、肾俞、昆仑、命门;第二类肾经穴、三阴交、足三里、地仓、颊车、涌泉;第三类百会、四神聪、风池、哑门、手三里、印堂、大椎、太阳;第四类合谷、曲池、阳陵泉、解溪、委中、承山、环跳;第五类脊柱穴。结论:(1)针灸方法以单纯毫针针刺为主,针刺方法以头针结合体针最多见。推拿方法以传统经穴推拿为主,小儿特定穴推拿为辅。推拿手法以挤压类、摆动类、摩擦类手法运用居多。(2)针灸及推拿疗法在临床上最常选用百会、足三里、合谷、曲池、三阴交、四神聪、脊柱穴、肾俞等具有补益肝肾、健脾益气、行气活血、醒脑开窍等作用的穴位;常选取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等阳经经脉及阳经经穴,注重多气多血经络的运用。(3)针灸及推拿在选择穴位方面以局部选穴为主,注重辨证分型、根据不同的症状以及循经取穴。在穴位配伍方面重视本经配穴、上下配穴、远近配穴、同名经配穴、表里经配穴等配穴方法。
唐玲[6](2020)在《张力平衡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及对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张力平衡理论指导推拿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探究其对于患儿上肢肌张力和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观察其临床疗效,评价其临床实用价值,为推广无创无痛、安全有效的更适合痉挛型脑瘫儿童的张力平衡推拿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5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就诊顺序进行编号,根据患儿年龄(2-4岁及4-6岁)采用分层随机法分别按1:1的比例将患儿随机分配到观察组和对照组,最终完成有效病例51例(观察组26例、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张力平衡推拿法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5天后休息2天,共治疗观察12周,并与张力平衡针法进行对照,以上肢肌张力评分(MAS)、上肢功能评分(UEFT)、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分(Wee FIM)作为观察指标,评价张力平衡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总体疗效及对上肢肌张力和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1.两组上肢肌张力评分(MAS)比较:(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第6周末MAS评分均稍有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第6周末两组治疗改善上肢肌张力效果均尚不明显;(2)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M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种疗法足疗程均能明显改善患儿上肢肌张力;(3)两组治疗前后MAS评分差值比较,Z=1.47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疗法改善上肢肌张力效果相当。2.两组上肢功能评分(UEFT)比较:(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第6周末及治疗后UEFT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种疗法改善患肢精细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效果;(2)两组UEFT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Z=1.12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疗法改善患肢精细运动功能效果相当。3.两组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分(Wee FIM)比较:(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Wee FIM评分均变大,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种疗法在改善患儿综合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效果;(2)两组UEFT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t=1.45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疗法在改善患儿综合活动能力上疗效相当。4.两组总体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4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00%,两组患儿总体疗效比较,经统计学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张力平衡推拿法与张力平衡针法总体疗效相当。结论:张力平衡推拿法能有效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上肢肌张力,明显改善精细运动功能,提高患儿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临床疗效。张力平衡推拿法通过“以指代针”,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上肢痉挛肌与拮抗肌施以不同手法,协调肌张力平衡,改善手功能,患儿痛苦少,无创伤,与张力平衡针法比较,更容易为患儿及其家长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曾婷[7](2020)在《张力平衡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观察及对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张力平衡推拿法是基于张力平衡针法理论创立的“以指代针”推拿疗法,用于治疗痉挛型脑瘫,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以期为患儿提供一种无创伤、无痛苦、更易为患儿接受的有效治疗方案,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就诊时间顺序编号,先将患儿按照年龄(24-48月和49-72月)分层,再分别按1:1比例将两个年龄层患儿随机分配到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最终完成有效病例共53例,观察组27例,对照组26例。观察组予以张力平衡推拿法,对照组予以张力平衡针法,两组基础治疗方案一致。每日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5天,间隔2天,共治疗观察12周。以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GMFM-88量表评分以及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分作为观察指标,来评价其改善痉挛状态与粗大运动功能的效果及临床总体疗效。结果:1两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比较:(1)第6周末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均有下降,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表明治疗到第6周末两种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改善均不甚明显。(2)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表明第12周末治疗结束时两种疗法都能显着改善患儿肌张力。(3)观察组改良Ashworth评分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张力平衡推拿法改善患儿肌张力效果与张力平衡针法基本相当。2两组GMFM-88量表评分比较:(1)第6周末与治疗前比较,两组GMFM-88评分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第12周末与治疗前比较,两组GMFM-88评分均有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表明两种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在第6周末就都已显示出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效果,而治疗结束时两种疗法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效果更明显。(2)观察组GMFM-88评分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张力平衡推拿法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效果与张力平衡针法基本相当。3两组治疗前后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分比较:(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分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表明两种疗法都能显着改善患儿综合功能。(2)观察组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分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张力平衡推拿法改善患儿综合功能效果与张力平衡针法基本相当。4两组临床总体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2.6%,对照组总有效率96.15%,临床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疗法临床总体疗效相当。结论:张力平衡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能有效降低患儿肌张力,减轻痉挛状态,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进而提升综合功能水平,缓解临床症状,促进肢体功能康复,与张力平衡针法总体疗效相当。张力平衡推拿法无创伤、无痛苦、更易为患儿及其家长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汪杨[8](2020)在《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对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Fine motor,PDMS-FM)分值的影响,从而揭示针灸对痉挛型脑瘫的可能治疗作用。方法:将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针灸结合Bobath疗法)和对照组(单纯采用Bobath疗法),每组各20例。治疗组在针刺、温和灸结束后再采用Bobath疗法,对照组采用与治疗组相同的Bobath疗法。28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连做三个疗程。40名患儿在治疗前后均接受GMFM88、PDMS-FM评估,通过两种量表治疗前后评分变化以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从而比较两种方法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结果:1.GMFM88评估:治疗前两组GMFM88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意义。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GMFM88分值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GMFM88分值增加更明显,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2.PDMS-FM评估:治疗前两组PDMS-FM中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分值差异无统计意义。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PDMS-FM中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分值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PDMS-FM中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分值增加更明显,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与单纯Bobath疗法均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进而改善整体运动功能障碍。(2)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在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方面明显优于单纯Bobath疗法。
赫梓煊[9](2019)在《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针刺脑瘫鼠的fMRI及相关蛋白生物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3周龄脑瘫幼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atWalk XT步态分析、VBM、ALFF分析及病免疫组化蛋白检测,研究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脑瘫幼鼠运动功能、脑结构、脑功能及M1区MCT1、CytC、Caspase-3蛋白的影响,并与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中顶颞前斜线针刺进行比较,以期验证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治疗脑瘫幼鼠运动功能障碍的优效性,分析该针法对脑瘫幼鼠脑结构、脑功能的效应规律,试图探讨脑区神经元的效应规律对行为学研究结果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为该针法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与结果:第一部分: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幼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3周龄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针刺1组、针刺2组、假针刺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6组。采用经典HI模型造模,即结扎左侧颈总动脉,造成永久性断流;后置于氧浓度为8%的低氧环境2h。其中正常组,不予造模;针刺1组、针刺2组、假针刺组及模型组予以造模;假手术组,仅切开颈部皮肤,剥离左侧颈总动脉与迷走神经,不结扎颈总动脉,不予低氧处理。针刺1组采用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针刺2组采用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顶颞前斜线针刺、假针刺组采用非经非穴针刺,留针20分钟,每周干预6次,治疗2周;正常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每天正常抓取,不予其他任何干预。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及治疗14天进行悬吊试验、Grip试验及姿势反射试验检测,于造模后、治疗七天及治疗14天进行步态分析检测。结果:1、治疗14天悬吊试验及Grip试验结果显示,模型组、针刺2组、假针刺组较正常组、假手术组悬吊试验、Grip试验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组与针刺2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针刺1组悬吊试验、Grip试验评分有高于针刺2组的趋势,提示针刺1组对CP幼鼠悬吊试验、Grip试验评分的改善有优于针刺2组的趋势。2、治疗14天姿势反射试验结果显示,模型组、针刺1组、针刺2组及假针刺较正常组姿势反射试验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针刺1组与针刺2组比较姿势反射试验评分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针刺1组对CP幼鼠姿势反射异常的改善优于针刺2组。3、治疗14天CatWalk步态分析平均速度结果显示,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CP幼鼠运动速度有随时间改善的变化,针刺1组平均速度有高于模型组、针刺2组的趋势,提示针刺1组对CP幼鼠运动速度的改善有优于针刺2组的趋势。4、治疗7天左前肢平均压强分析结果显示,针刺1组左前肢平均压强低于针刺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急性期针刺1组对CP造模后左前肢平均压强的代偿性升高的改善优于针刺2组。治疗14天左前肢平均压强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针刺2组、假针刺组左前肢平均压强较正常组代偿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组左前肢平均压强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组与针刺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针刺1组左前肢平均压强有低于针刺2组的趋势,提示针刺1组对CP幼鼠前肢平均压强代偿性升高的改善有优于针刺2组的趋势。5、治疗14天右前肢平均压力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假针刺组右前肢平均压强较正常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组右前肢平均压强有高于针刺2组的趋势,提示针刺1组对CP幼鼠右前肢平均压强的恢复有优于针刺2组的趋势。第二部分: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幼鼠脑结构及功能影响方法:健康3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针刺1组及模型组3组。造模及干预方法同第一部分。于治疗14天进行采集功能磁共振影像数据,计算、分析各组间幼鼠灰质体积及ALFF值。结果:1、造模后14天,模型组与正常组幼鼠灰质体积结果显示,模型组在左侧小脑小叶、内嗅区皮质、旁下托、海马、第一躯体感觉皮质、杏仁核、外囊、第一躯体运动皮质、额叶皮质、胼胝体、扣带皮质及右侧颞叶联络皮质等区域灰质体积显着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双侧小脑小叶、右侧眶背皮质、岛叶皮质及眶皮质区域灰质体积显着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治疗14天,针刺组与正常组幼鼠灰质体积结果显示,针刺组在左侧旁绒球、单小叶、压部后颗粒细胞皮质、外嗅区皮质、海马、丘脑背外侧核、苍白球、内囊,右侧上丘浅灰质层、下丘脑后核、纹状体(尾状核)、第一躯体感觉皮质(上唇区)以及双侧外囊、扣带皮质1区等区域灰质体积显着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右侧三叉神经脊束及左侧小脑小叶区域灰质体积显着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治疗14天,针刺组与模型组幼鼠灰质体积结果显示,针刺组在右侧内嗅区皮质、颞叶联络皮质及第二视皮质(外侧区)区域灰质体积显着大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模型组在右侧椎体区域灰质体积显着大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造模后14天,正常组与模型组幼鼠ALFF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在双侧眶背外侧皮质及左侧岛叶皮质区域ALFF值显着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在双侧丘脑、左侧下丘脑、左侧杏仁(梨形区)、左侧齿状回、左侧第一躯体感觉皮质(桶状区/上唇区)、左侧海马、右侧中脑深核及右侧第一视皮质区域ALFF值显着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治疗14天,针刺组与正常组幼鼠ALFF结果显示,针刺组在双侧扣带皮质、右侧海马回嗅觉小岛、左侧侧脑室等区域ALFF值显着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双侧海马、双侧杏仁核(皮质内、基地)、双侧第一躯体感觉皮质(桶状区、上唇区)、双侧额叶、右侧旁中央小叶、右侧中间网状核、右侧面神经根、右侧中央灰质、右侧第一视皮质、右侧脑桥核、右侧第一听皮质、右侧齿状回、右侧外囊、右侧苍白球、右侧岛叶、左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左侧椎体、左侧下丘中央核、左侧中脑深核、左侧内囊、左侧运动皮质ALFF值显着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14天,针刺组与模型组幼鼠ALFF结果显示,模型组在左侧椎体区域ALFF值显着低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右侧第一运动皮质、右侧丘脑后外侧核及右侧第一躯体感觉皮质(桶状区/少颗粒区/前肢区/后肢区)区域ALFF值显着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部分: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幼鼠的MCT1、CytC及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3周龄雄性wistar幼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1组、针刺2组及假针刺组。造模及干预方法同第一部分。于治疗14天后取脑,行免疫组化检测,计算、分析各组幼鼠脑内病灶侧M1区MCT1、CytC及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模型组、针刺1组、针刺2组和假针刺组脑组织MCT1蛋白表达强度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刺1组、针刺2组MCT1蛋白表达强度较模型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1组MCT1蛋白表达强度较针刺2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针刺1组幼鼠脑M1区CytC蛋白表达强度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针刺2组和假针刺组幼鼠脑M1区CytC蛋白表达强度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1组、针刺2组CytC蛋白表达强度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1组与针刺2组比较,CytC蛋白表达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但针刺1组MCT1蛋白表达水平较针刺2组有下降趋势。3、模型组、针刺1组、针刺2组和假针刺组幼鼠脑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强度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针刺1组和针刺2组Caspase-3蛋白表达强度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针刺1组Caspase-3蛋白表达强度较针刺2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在改善CP幼鼠平衡性方面显着优于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顶颞前斜线针刺,在改善整体运动情况、承重能力及协调性等方面具有优于顶颞前斜线针刺的趋势。2.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具有促进CP幼鼠健侧M1区及病灶侧椎体区神经元活动的作用,且对病灶侧岛叶、椎体及双侧海马区域神经元活动的亦具有一定作用,从而改善CP幼鼠运动功能障碍。3.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通过促进病灶侧M1区MCT1蛋白表达、抑制CytC及Caspase-3蛋白表达,起到促进病灶侧M1区神经元能量代谢、抑制凋亡、修复M1区神经元功能的作用。
韦小霞[10](2019)在《两种不同推拿方案结合头针与Bobath技术对小儿脑瘫康复效果的临床对比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对比观察小儿脑瘫常规推拿方法与常规推拿方法基础上加用补肾为主特定穴推拿两种不同推拿方案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旨在观察补肾为主特定穴推拿对小儿脑瘫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的脑瘫患儿,按就诊时间顺序编号,再以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推拿方法、头针、Bobath技术,常规推拿方法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推拿学》中治疗小儿脑瘫的推拿方法,头针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中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头针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儿推拿疗法中的补肾经、揉二人上马、顺运内八卦等特定穴推拿。每组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均为每天1次,每周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共观察12周。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评分(GMFM-88评分)、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总积分(总积分)、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5个功能区积分(各功能区积分)及两组治疗后疗效,采用SPSS17.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GMFM-88评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前82.87±27.82分,治疗后133.07±28.39分;对照组治疗前83.70±25.77分,治疗后107.30±25.12分,两组治疗后GMFM-88评分均分别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总积分比较:观察组治疗前42.07±20.51分,治疗后63.53±15.59分;对照组治疗前43.37±20.46分,治疗后53.57±17.77分,两组治疗后总积分均分别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积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各功能区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各功能区积分均分别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功能区积分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4)疗效比较:观察组30例中,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30例中,显效9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观察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推拿方法基础上加用补肾为主特定穴推拿较常规推拿方法能显着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运动能力、自理动作、社会适应性和综合功能,补肾为主特定穴推拿在脑瘫康复治疗中疗效明确。
二、Inducing of channels,collateral and acupoints combined with modern rehabilitation technology on 68 cases of cerebral paralysi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ducing of channels,collateral and acupoints combined with modern rehabilitation technology on 68 cases of cerebral paralysis(论文提纲范文)
(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综述一 中西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及诊疗研究现状 |
1 现代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
1.1 脑性瘫痪的现代医学概念和临床分型 |
1.2 流行病学研究 |
1.3 脑瘫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
1.4 脑瘫相关脑损伤及其神经影像学特点 |
1.5 脑瘫的常见并发症 |
1.6 脑瘫的康复治疗 |
2 中医学对脑瘫的认识和治疗 |
2.1 古代中医对脑性瘫痪病名和病因病机的研究 |
2.2 以针灸为主的小儿脑瘫中医药治疗 |
综述二 知识图谱与中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
1 知识图谱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及可视化 |
2 知识图谱在中医针灸领域的应用 |
3 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 |
3.1 隐性知识的内涵与特征 |
3.2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化 |
3.3 中医隐性知识 |
4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
1 知识图谱的概念及其构建方法 |
2 资料来源 |
2.1 研究对象和纳入排除标准 |
2.2 研究数据来源及类别 |
2.3 采集内容 |
2.4 伦理学审查 |
3 数据预处理 |
3.1 数据标注-实体识别 |
3.2 数据预处理及规范化 |
4 基于本体的脑瘫中西医结合诊疗知识库构建 |
4.1 知识来源 |
4.2 本体知识库构建方法 |
4.3 脑性瘫痪疾病诊疗本体构建 |
4.4 诊疗规则构建 |
5 脑瘫诊疗图数据库的构建存储和可视化展示 |
5.1 数据批量导入 |
5.2 知识库的查询检索 |
5.3 知识库内容补全、更新 |
6 讨论 |
6.1 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存在的问题 |
6.2 诊疗知识库构建中的关键问题 |
6.3 利用本体构建知识库的原因 |
6.4 知识的层次和知识库的质量 |
第二章 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 |
1 六年间小儿脑瘫住院患者的诊疗情况分析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2 三种脑瘫康复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分析 |
2.1 研究对象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分析 |
2.5 结果 |
3 讨论 |
3.1 基于分析结果的小儿脑瘫治疗相关知识图谱完善 |
3.2 有效治疗方案联合单项疗法未增效的原因分析 |
3.3 综合疗法的适用人群特征 |
3.4 疗效观察指标的选择 |
3.5 共患疾病及治疗思路 |
3.6 脑瘫治疗模式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
第三章 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 |
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治疗处方规律的数据挖掘分析 |
1.1 研究对象 |
1.2 数据挖掘方法——社团划分与复杂网络分析 |
1.3 数据规范化 |
1.4 统计软件与数据挖掘工具 |
2 结果 |
2.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核心处方挖掘 |
2.2 脑瘫针刺选穴规律和适应症人群发现 |
2.3 与既往文献中脑瘫选穴规律的比较 |
2.4 与知识图谱的查询结果对比 |
3 讨论 |
3.1 联合数据挖掘方法在脑瘫诊疗规律发现中的适用性 |
3.2 脑瘫综合治疗方案中关键治法的优化策略研究 |
3.3 小儿脑瘫辨治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中的思考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2)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中医研究进展 |
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文献基本特征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偏倚性分析 |
2.6 安全性评价 |
2.7 依从性评价 |
3 讨论与结论 |
4 不足与展望 |
第二章 头体针并用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
1 病例采集 |
2 病例选择 |
3 研究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疗效判定标准 |
6 统计学分析 |
7 研究结果 |
7.1 一般情况 |
7.2 干预前后量表评分比较 |
7.3 临床疗效 |
8 讨论与结论 |
8.1 立题依据 |
8.2 干预策略 |
8.3 评价手段选择 |
8.4 结论 |
8.5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 纳入标准 |
1.1 研究类型 |
1.2 研究对象 |
1.3 诊断标准 |
1.4 干预措施 |
1.5 结局指标 |
2 排除标准 |
3 检索策略 |
3.1 文献来源 |
3.2 检索策略 |
4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
5 文献质量评价及偏倚风险 |
6 统计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与结论 |
1 结果 |
1.1 文献检索结果及流程图 |
1.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1.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1.4 Meta分析结果 |
1.5 定性分析 |
1.6 发表性偏倚 |
2 结论 |
2.1 文献质量 |
2.2 疗效总结 |
2.3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
讨论 |
1 中西医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认识 |
1.1 中医认识及拮抗肌理论 |
1.2 现代康复医学理论 |
2 针刺与康复治疗的结合 |
2.1 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的涵义与关系 |
2.2 针刺拮抗肌与康复疗法的临床实践 |
3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
4 对未来的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针刺与康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 |
1 针刺疗法 |
2 针刺与康复结合疗法 |
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揿针结合康复训练改善痉挛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病例诊断标准 |
(三) 病例选择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一) 随机分组方案 |
(二) 治疗方案 |
(三) 补偿方案 |
(四) 观察指标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一、脱落、剔除病例 |
二、一般资料的比较 |
(一) 胎龄、出生体重、月龄、病程比较 |
(二) 性别、分娩方式比较 |
(三) 临床分型比较 |
(四) 病情分布比较 |
三、治疗前疗效指标的组间比较 |
(一) 治疗前GMFM88量表总分值比较 |
(二) 治疗前痉挛指数(CSI)比较 |
四、治疗前后疗效指标的比较 |
(一) 治疗前后GMFM88量表总分值比较 |
(二) 治疗前后GMFM88量表差值比较 |
(三) 治疗前后痉挛指数(CSI)比较 |
(四) 临床疗效分析 |
五、月龄、性别、病情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
(一) 月龄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
(二) 性别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
(三) 病情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
六、安全性观察、不良反应 |
讨论 |
一、痉挛型脑瘫的探讨分析 |
(一) 祖国传统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的认识 |
(二) 现代医学对痉挛型脑瘫的认识 |
二、粗大运动功能在康复治疗中的重大意义 |
(一) 粗大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系 |
(二) GMFM-88量表作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的重要意义 |
三、揿针疗法的探讨分析 |
(一) 中医理论对揿针疗法作用机理的认识 |
(二) 现代研究对揿针疗法作用机理的认识 |
(三) 揿针治疗对痉挛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的作用机理分析 |
四、研究结果分析 |
(一) 治疗前组间基线资料的分析 |
(二) 治疗前组间疗效指标比较 |
(三) 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改善的分析 |
(四) 治疗后痉挛程度改善的分析 |
(五) 月龄、性别、病情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
(六) 安全性分析 |
(七) 随访结果分析 |
(八) 总结 |
结语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简述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基于现代文献分析的小儿脑瘫针灸与推拿疗法运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脑瘫的认识 |
1.1 中医古籍中关于脑瘫的记载 |
1.2 脑瘫的病因病机 |
1.3 脑瘫的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脑瘫的认识 |
2.1 脑瘫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 脑瘫的临床表现及分型 |
2.3 脑瘫的现代医学治疗 |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 |
1 一般资料 |
1.1 文献来源 |
1.2 检索策略 |
1.3 检索方式 |
1.4 文献纳入标准 |
1.5 文献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录入 |
2.2 统计学方法 |
2.3 数据挖掘方法 |
3 技术路线图 |
第三部分 数据挖掘结果 |
1 针灸疗法治疗小儿脑瘫 |
1.1 频次统计 |
1.2 关联规则 |
1.3 聚类分析 |
2 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脑瘫 |
2.1 频次统计 |
2.2 关联规则 |
2.3 聚类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针灸疗法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规律 |
1.1 频次分析 |
1.2 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
1.3 腧穴聚类分析 |
2 推拿疗法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规律 |
2.1 频次分析 |
2.2 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
2.3 腧穴聚类分析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张力平衡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及对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与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注意事项 |
2.4 不良反应处理 |
2.5 疗效指标及评价 |
2.6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两组上肢肌张力评分(MAS)比较 |
2 两组上肢功能评分(UEFT)比较 |
3 两组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分(WeeFIM)比较 |
4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与体会 |
1 对脑瘫病名的认识 |
2 对脑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中医对小儿脑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西医对小儿脑瘫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
3 对痉挛型CP治疗的认识 |
3.1 中医治疗 |
3.2 西医治疗 |
4 张力平衡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特色 |
4.1 先辨阴阳与虚实,手法不同贯全程 |
4.2 以指代针为核心,穴位选择有讲究 |
4.3 解痉矫姿是目的,关节牵拉有帮助 |
5 临床体会 |
6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临床病例报告表 |
附录 B:脑瘫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 |
附录 C:改良Ashworth评分(MAS) |
附录 D:上肢功能评分(UEFT)表 |
附录 E:WeeFIM评分表 |
附录 F:严重不良事件报告表 |
附录 G: 文献综述 临床常用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方法概况 |
参考文献 |
(7)张力平衡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观察及对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案 |
1 临床资料 |
1.1 受试对象 |
1.2 一般资料统计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脱落、剔除与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试验设计 |
2.2 治疗方案 |
2.3 注意事项 |
2.4 观察指标及观察方法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2.7 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两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比较 |
2 两组GMFM-88量表评分比较 |
3 两组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分比较 |
4 两组临床总体疗效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与体会 |
1 中医对小儿脑瘫的认识 |
1.1 对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对辨证分型的认识 |
1.3 推拿治疗痉挛型CP的临床研究进展 |
2 西医对小儿脑瘫的认识 |
2.1 西医对小儿脑瘫病因的认识 |
2.2 西医对小儿脑瘫病理的认识 |
2.3 西医治疗痉挛型CP的临床研究进展 |
3 张力平衡推拿法治疗痉挛型CP的理论与临床 |
3.1 张力平衡针法的理论来源与运用现状 |
3.2 运用张力平衡理论指导推拿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 |
3.3 张力平衡理论与粗大运动功能的关系 |
3.4 康复护理在痉挛型CP治疗中的作用 |
4 临床体会 |
5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脑性瘫痪的西医诊断标准 |
附录 B:GMFCS分级标准 |
附录 C:随机数字表 |
附录 D:痉挛型脑瘫患儿痉挛肌群与拮抗肌群的穴位分布及手法选择 |
附录 E:临床病例报告表 |
附录 F:综述 近10年中医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历史回顾 |
1 现代医学对脑瘫的认识 |
2 祖国医学对脑瘫的研究进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的中止、剔除标准 |
1.6 质量控制 |
1.7 医学伦理原则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量表 |
2.4 意外情况处理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3.2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GMFM88量表评分 |
3.3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PDMS-FM量表评分 |
4 讨论 |
4.1 温和灸治疗脑瘫立法依据探讨 |
4.2 Bobath疗法为主的康复训练治疗脑瘫立法依据探讨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4.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作者简介 |
(9)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针刺脑瘫鼠的fMRI及相关蛋白生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幼鼠运动功能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第二部分 :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幼鼠脑结构及功能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第三部分 :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幼鼠的MCT1、CytC及 Caspase-3 蛋白表达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讨论 |
一、小儿脑瘫概述 |
二、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理论依据 |
三、CP动物模型选择依据 |
四、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
1.头针疗法治疗运动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
2.CatWalk XT步态分析系统的应用前景 |
3.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针刺CP运动功能障碍分析 |
五、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幼鼠fMRI影响 |
1.fMRI应用及研究进展 |
2.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针刺CP幼鼠的ALFF分析 |
六、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对CPMCT1、CytC及 Caspase-3 蛋白表达的调控 |
七、相关蛋白表达对ALFF及运动功能障碍影响的综合分析 |
创新点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现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10)两种不同推拿方案结合头针与Bobath技术对小儿脑瘫康复效果的临床对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中止、脱落标准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 病例分组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观察组 |
2.3 疗程 |
2.4 异常情况处理 |
3 观察内容 |
3.1 观察指标 |
3.2 疗效评定 |
3.3 安全性指标 |
4 统计方法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比较情况 |
2 两组患儿GMFM-88评分比较情况 |
3 两组患儿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表总积分及各功能区积分比较情况 |
4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情况 |
5 安全性评价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脑瘫的认识 |
1.1 脑瘫病名相关古籍记载 |
1.2 脑瘫的病因病机 |
1.2.1 五迟五软以虚为主 |
1.2.2 五硬可因木旺乘土 |
1.2.3 正虚邪实论 |
1.2.4 脑瘫的病因病机以肾精亏虚为本 |
2 现代医学对脑瘫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研究 |
2.2 发病机制 |
3 小儿脑瘫治疗现状 |
3.1 现代康复技术是小儿脑瘫康复的常用手段 |
3.2 针灸是公认有效的小儿脑瘫中医康复方法 |
3.3 推拿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应用现状及不足 |
3.3.1 推拿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
3.3.2 推拿在小儿脑瘫康复应用中的不足 |
4 本研究两种不同推拿方案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疗效比较及作用分析 |
4.1 两种不同推拿方案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疗效比较 |
4.2 特定穴推拿在脑瘫康复中的作用分析 |
4.3 常规推拿方法对小儿脑瘫康复的治疗作用 |
4.4 特定穴推拿在脑瘫康复治疗中值得推广 |
5 创新之处 |
6 临床体会 |
7 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Inducing of channels,collateral and acupoints combined with modern rehabilitation technology on 68 cases of cerebral paralysis(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D]. 牟梓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2]针灸治疗脑梗死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D]. 李红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针刺拮抗肌联合康复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系统评价[D]. 李婉莹.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揿针结合康复训练改善痉挛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D]. 秦春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基于现代文献分析的小儿脑瘫针灸与推拿疗法运用规律研究[D]. 吴琼远.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张力平衡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及对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D]. 唐玲.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张力平衡推拿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疗效观察及对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D]. 曾婷.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临床观察[D]. 汪杨.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八卦形头穴透刺针法针刺脑瘫鼠的fMRI及相关蛋白生物效应研究[D]. 赫梓煊.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两种不同推拿方案结合头针与Bobath技术对小儿脑瘫康复效果的临床对比观察[D]. 韦小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