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农村专业户建档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劳倩颖[1](2020)在《社会组织参与技能扶贫 ——历史考察与实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决胜小康的关键时刻,随着多维度致贫的问题逐渐暴露,技能扶持成为了群众可持续化脱贫的治本之策。而社会组织作为非营利性的第三方存在,其存在能够弥补政府和市场的功能性局限,充分彰显灵活性、亲民性等特征,并满足贫困人口对于技能脱贫的多样化需求。因此,社会组织参与技能扶贫是扶贫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如何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实现群众自主脱贫,维持技能扶贫的成果是具有时代价值性的议题。我国社会组织参与技能扶贫是伴随着自身发展和扶贫事业阶段性要求而推进的。自改革开放以来,先后经历了认知性参与时期(1978-1993年)、规范性参与时期(1994-2013年)和多样化参与时期(2014-现在)。从扶贫政策文本变迁中,能够看出近些年相关政策聚焦于政府服务、人才建设、资金保障、精准性扶贫等关注点,也能够看出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技能扶贫事业的比重在逐步增加。事实证明,参与技能扶贫让社会组织有了新的发展空间。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展的“温暖工程”项目是社会组织参与技能扶贫的典型案例。在26年的实践中,“温暖工程”服务于农村妇女、贫困山区学生、普通农民、边疆少数群体、残障特殊群体等贫困人口,结合包含思想理念、职业教育经验、扶贫实践经验、规范性章程在内的组织专业背景和精准性识别、及时性沟通、灵活化资源利用等的本位优势,在政企合作、技能习得方式、跨领域拓展、监督体系打造、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果。通过前期对于历史进程、政策解读以及相关案例的分析,本研究认为目前中国的社会组织在参与技能扶贫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但由于多种因素交叉作用,社会组织还在主客观层面上面临着效益困境、沟通困境以及功能困境。对比国际上社会组织参与技能扶贫的相关举措,可形成对我国目前社会组织技能扶贫行动所处困境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六点: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性,注重品牌建设;维护贫困人口应有权利,注重赋权建设;构建技能生态价值链,注重过程建设;开辟社会组织互通联盟体系,注重网络建设;实现监督和问责体系公开化,注重监察建设;形成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合作精神,注重职能建设。由此,本研究综合认为,我国社会组织要走出参与技能扶贫的特色之路,首先要从组织自身建设出发,包括专业建设、中介建设、软文化建设、信息监督平台建设等;其次要注重技能扶贫过程驱动、创新与网络建设,建立贫困人群核心技能开发服务体系和村民生涯追踪人力资源服务系统,拓宽扶贫功能至心理和法律援助,促进传统技能扶持形式的科学转变,构建以技能链为基础的生态网络;最后要对政社关系进行进一步建设,并形成制度回应。
周小芳[2](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以湖南省双峰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新时代制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整体战略,它的实施给乡村档案工作乃至整个“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档案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乡村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文章在分析当前我国乡村档案工作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乡村档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乡村档案工作的建议。文章首先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档案工作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乡镇档案和村级档案的概念、种类、特点以及发展乡、村档案工作的意义。然后重点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档案工作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从乡村档案工作发展的现状看,目前乡村档案工作得到各级党和政府的进一步重视、相关法律法规渐次出台、乡村建档率快速提升,乡村档案在管理过程中规范化得到加强以及信息化建档得到发展,并且有关的村民档案逐步纳入乡村档案管理。但是,乡村档案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发展过程中的挑战,比如,乡村档案管理体制不顺、档案工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设备设施严重不足,档案人员业务素质亟待提高,档案利用率不高,档案业务管理不够规范,档案资源建设亟待加强,等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乡村档案工作管理体制机制不顺;村民文化素质不高、档案人员工作稳定性差;档案工作资金不足、档案工作监督不力、档案人员缺乏系统培训,等等。最后,针对乡村档案工作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包括:创新乡村档案管理体制机制;明确乡村档案管理责任;强化乡村档案监管力度,保障依法管理乡村档案;加强乡村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档案管理条件;加强乡村档案资源建设,丰富乡村档案资源,多方式收集档案资源、科学整合档案资源以及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创新档案服务方式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渠道;大力推进乡村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如规范建档,丰富资源;规范整理,有序发展;规范保管,重在安全;加强乡村档案工作人员专业队伍建设,尤其重视档案人员培训,改进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等。通过上述各方面措施的相互配合,共同构建起乡村档案工作的完整体系,从而推进乡村档案工作的有序开展,促进乡村档案事业繁荣与健康发展,有效地发挥档案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为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服务。
马睿[3](2018)在《建国后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的历史演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进乡村建设承载着中华民族复兴之梦,建国以来我国乡村建设实践的历史演进见证了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有关乡村建设的研究层出不穷,针对乡村改造、乡村激活的实践建造活动也在大规模的进行,但是现阶段针对乡村建设的研究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刚接触乡村建设的建筑师和学者很难理清现阶段乡村建设已取得的成就和未来发展方向。本研究利用年鉴、书籍、期刊论文等回归年代,总结历年的乡村政策、乡村理论研究、乡村建设实践情况等等,进行归纳总结,按照实践所处的历史背景、性质、引导阶层、成果等的差异,将建国后的68年分成了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又对这三个大的时期分别分析并进行详细分期。研究对各个分期归纳整理内容包括乡村理论研究情况和乡村建设的实际情况。乡村理论研究情况主要借助于分析权威期刊《建筑学报》1954年创刊以来有关乡村的576篇论文的研究方向、关键词、内容、数量变化等等,来得出乡村理论研究的变化趋势;对于乡村建设实际情况的研究主要通过论文、书籍、年鉴等资料中对乡村建设实际情况的记录进行归纳整理,包括各个时期的乡村发展政策,得出每个时间段的乡村建设实践的背景、引导阶层与引导方式、最终成果等等。最后,对建国以来乡村建设实践的历史演进进行了归纳整理,从乡村单体建筑建设、乡村规划建设层面分别分析,归纳出建国以来的三次“设计下乡”的内容、性质、方式、成果并进行了比较分析。
李拾芝[4](2016)在《走进双辽市档案局(馆)》文中研究说明双辽市,地处吉林省西南部,地接辽宁、内蒙古,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双辽历史悠久,早在远古"禹平水土置九州"时,就有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双辽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这里曾是古战场,最着名的就是明朝与北元之间着名的"金山之役"。进入双辽市档案局(馆),面对库房排排密集架、面对块块奖牌,让人感受到在档案事业发展中聚心凝力、团结奋进的灼灼士气。突出服务主题,强化档案业务依法依规监督指导多年来,双辽市档案局(馆)始终坚持档案业务人员
李拾芝[5](2016)在《为农服务有作为 甘于奉献创佳绩——记延吉市档案局副局馆长尹国柱》文中研究指明"我是2010年3月到延吉市档案局馆任副局馆长的。7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帮助和支持下,在局馆班子成员及同志们的积极配合下,我个人和我们这个集体才取得这么多的荣誉和成绩,我只是做了一个档案人该做的工作。"近日,在对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尹国柱采访时,
冯云祥[6](2014)在《立足县情 做好新时期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文中提出镇赉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总人口约40万人。全县辖11个乡镇、140个行政村、442个自然屯,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多年来,镇赉县档案局与涉农部门紧紧围绕为"三农"服务这一中心,密切配合,务实进取,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了档案工作的服务作用,伴随着全县农村工作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了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农村档案工作体系。完善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机制近几年来,镇赉县建立了以乡(镇)、村、农业科技部门、农业产业化企业为主体的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体系,建立了条块结合、横向配合、行业主抓的农业和农村档案管理机制。全县11个乡镇都建立了综合档案室,成立了由乡镇
杜凤慧[7](2013)在《谈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三级信息网络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地位不动摇,围绕农业农村农民提出新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展了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加大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力度,使三级信息网络建设全面普及,管理方式方法更加科学,利用功能上更加有效。
胡建荣[8](2009)在《试析我省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现状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开展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档案部门以人为本、服务经济建设的责任。我省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从无到有、从建档到提高的10年发展之路,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本文试从调查研究的角度分析制约我省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发展的问题,并拟提出解决思路,为促进我省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提供参考。
臧耀成[9](2009)在《天水市档案局关于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管理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文中认为近年来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成效可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是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基层单位和部门;状态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大有可为。
宛志亮,祁波[10](2009)在《拓宽工作领域 创新服务方式 全省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庆阳召开》文中研究表明(本刊讯)6月23至24日,全省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在庆阳召开。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李和平、国家档案局经科司副巡视员王小平莅会指导。中共甘肃省委副秘书长、省档案局局长刘玉生,省档案局纪检组长孙小
二、谈农村专业户建档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农村专业户建档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组织参与技能扶贫 ——历史考察与实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计划 |
1.2.1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2.2 研究目标 |
1.2.3 研究框架 |
1.2.4 研究思路 |
1.2.5 拟突破重难点 |
1.2.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社会组织参与技能扶贫的理论进展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社会组织 |
2.1.2 技能扶贫 |
2.1.3 温暖工程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2.2.1 主要研究回顾 |
2.2.2 研究评述 |
2.3 理论基础 |
2.3.1 系统贫困理论 |
2.3.2 人力资本理论 |
2.3.3 福利多元主义 |
2.3.4 二主体失灵论 |
第3章 社会组织参与技能扶贫的历史逻辑 |
3.1 历史演进阶段 |
3.1.1 社会组织认知性参与技能扶贫时期(1978-1993年) |
3.1.2 社会组织规范性参与技能扶贫时期(1994-2013年) |
3.1.3 社会组织多样性参与技能扶贫时期(2014-现在) |
3.2 政策文本变迁 |
3.2.1 政策聚焦点 |
3.2.2 政策形式 |
第4章 社会组织参与技能扶贫的实践案例 |
4.1 概况 |
4.1.1 组织机构建设 |
4.1.2 新时期的“温暖工程”行动 |
4.2 前期分析 |
4.2.1 专业背景 |
4.2.2 本位优势 |
4.3 取得经验 |
4.3.1 促成多种政社合作的形式 |
4.3.2 创新贫困人口技能习得方式 |
4.3.3 联合社会力量跨领域扶贫 |
4.3.4 实行过程性监督体系 |
4.3.5 重视扶贫科研成果累积 |
第5章 社会组织参与技能扶贫的现实困境 |
5.1 效益困境 |
5.1.1 基于原生性的贫困人口难以适应扶贫进度 |
5.1.2 贫困人口主动性和责任感丧失 |
5.1.3 综合原因出现返贫现象 |
5.1.4 技能人才流失 |
5.2 沟通困境 |
5.2.1 缺乏中介机制和沟通平台 |
5.2.2 扶贫信息系统存在滞后性和断连性 |
5.2.3 社会舆论沟通存在偏差 |
5.3 功能困境 |
5.3.1 未能给贫困人群提供服务保障 |
5.3.2 缺乏详细的技能扶持规划 |
5.3.3 行动空间受限于制度空间 |
第6章 社会组织参与技能扶贫的国际经验 |
6.1 品牌建设:发挥社会组织专业性 |
6.1.1 扶贫过程的专业性 |
6.1.2 专业化科研成果 |
6.2 赋权建设:维护贫困人口应有的权利 |
6.2.1 权利参与 |
6.2.2 权利维护 |
6.3 过程建设:构建技能生态价值链 |
6.4 网络建设:开辟社会组织互通联盟体系 |
6.4.1 信息网络 |
6.4.2 关系网络 |
6.5 监察建设:实现监督和问责体系的公开化 |
6.6 职能建设:形成社会组织和政府之间的合作精神 |
6.6.1 契约权责 |
6.6.2 公共服务购买 |
6.6.3 资金流 |
第7章 社会组织参与技能扶贫的经验优化 |
7.1 组织建设和能力提升 |
7.1.1 深化社会组织的专业建设 |
7.1.2 支持功能性枢纽型扶贫社会组织的建设 |
7.1.3 提升社会组织的软文化宣传能力 |
7.1.4 构建完备信息监督公共平台 |
7.2 过程驱动、创新与信息建设 |
7.2.1 建立贫困人群核心技能开发服务体系 |
7.2.2 拓宽扶贫功能至心理和法律援助 |
7.2.3 促进传统技能扶持形式的科学转变 |
7.2.4 开发村民生涯追踪人力资源服务系统 |
7.2.5 构建以技能链为基础的生态网络 |
7.3 制度回应和关系建设 |
7.3.1 加强技能扶贫政策与社会组织行动的耦合性 |
7.3.2 建立深化友好型的政社关系 |
7.3.3 形成多功能的交流分享机制 |
第8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社会组织参与技能扶贫访谈编码信息统计表 |
附录2 社会组织参与技能扶贫访谈提纲(农民版) |
附录3 社会组织参与技能扶贫访谈提纲(村干部版) |
附录4 社会组织参与技能扶贫访谈提纲(社会组织版) |
附录5 社会组织参与技能扶贫访谈提纲(政府版) |
附录6 社会组织参与技能扶贫访谈提纲(学校版)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以湖南省双峰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境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主要研究思路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档案工作概述 |
2.1 乡村振兴战略 |
2.1.1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
2.1.2 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
2.2 乡村档案概述 |
2.2.1 乡镇档案与村级档案概述 |
2.2.2 乡村档案的种类及特点 |
2.3 乡村档案工作的意义 |
2.3.1 真实记录,见证成长 |
2.3.2 调解纠纷,拨乱反正 |
2.3.3 促进发展,增收致富 |
2.3.4 文化熏陶,凝聚共识 |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档案工作现状分析 |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回收 |
3.1.1 调查问卷设计思路 |
3.1.2 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
3.2 乡村档案工作取得的成绩 |
3.2.1 档案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 |
3.2.2 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加强 |
3.2.3 乡村档案建档率快速提升 |
3.2.4 乡村档案工作规范化水平逐渐提高 |
3.2.5 乡村档案信息化建设逐步加强 |
3.2.6 村民档案纳入乡村管理 |
3.3 乡村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乡村档案管理体制不顺 |
3.3.2 档案基础设施普遍不足,档案人员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
3.3.3 档案资源建设需进一步加强,档案业务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
3.3.4 乡村档案信息化建设程度仍然较低,档案利用率不尽人意 |
3.4 乡村档案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档案工作监督不力 |
3.4.2 村民文化素质不高、档案人员缺乏系统培训 |
3.4.3 档案工作资金投入不足 |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档案工作发展对策 |
4.1 创新乡村档案管理体制机制,强化乡村档案管理 |
4.2 加强乡村档案资源建设,丰富乡村档案资源 |
4.2.1 多方式收集档案资源 |
4.2.2 科学整合档案资源 |
4.2.3 改善档案管理条件 |
4.3 大力推进乡村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 |
4.3.1 规范建档,丰富资源 |
4.3.2 规范整理,有序发展 |
4.3.3 规范保管,重在安全 |
4.4 加强乡村档案工作人员专业队伍建设,重视档案人员培训 |
4.4.1 创新档案人员培训方式 |
4.4.2 丰富档案人员培训内容 |
4.4.3 促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4.5 努力加强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大力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
第5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乡村档案工作现状调査问卷 |
(3)建国后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的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3 论文大纲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乡村 |
1.4.2 乡村建设与乡村建设实践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乡村建设(1949-1978) |
2.1 土地革命时期的乡村建设(1950-1952) |
2.1.1 土地革命运动的历史进程及成就 |
2.1.2 土地革命时期的乡村建设 |
2.1.2.1 解放以前乡村状况 |
2.1.2.2 土地改革之后的乡村变化 |
2.2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乡村建设(1953-1956) |
2.2.1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社会背景 |
2.2.2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有关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 |
2.2.3 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农业合作社规划 |
2.2.4 合作社时期的乡村单体建造情况 |
2.3 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建设(1958-1978) |
2.3.1 人民公社制度的发展与影响 |
2.3.1.1 人民公社制度的两个发展阶段 |
2.3.1.2 人民公社运动的影响与评价 |
2.3.1.3 集体化之后乡村治理结构的转变 |
2.3.2 人民公社时期有关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 |
2.3.3 人民公社初期的乡村规划与建筑 |
2.3.3.1 人民公社初期的乡村规划 |
2.3.3.2 人民公社初期的乡村建筑 |
2.3.4 人民公社后期的乡村规划与建筑 |
2.3.4.1 人民公社后期的大队新村规划 |
2.3.4.2 人民公社后期的乡村建筑 |
2.4 小结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建设(1978-2003) |
3.1 改革开放后的乡政村治 |
3.2 乡村工业化时期的乡村建设(1978—1994) |
3.2.1 乡村工业化时期关于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 |
3.2.2 乡村工业化时期的乡村住宅设计 |
3.2.3 乡村工业化时期的乡村住宅建设实际情况 |
3.2.3.1 乡村住宅数量的变化 |
3.2.3.2 乡村住宅建设材料的变化 |
3.2.3.3 乡村住宅平面功能的变化 |
3.2.4 乡村工业化时期乡村规划与集镇建设 |
3.2.5 乡村工业化时期的公共设施建设 |
3.3 单向主导城镇化时期的乡村建设(1995-2003) |
3.3.1 单向主导城镇化时期有关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 |
3.3.2 城市单向主导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
3.3.2.1 土地城市化而非人的城市化 |
3.3.2.2 城镇化变成各级城市政府圈地扩张的指挥棒 |
3.3.2.3 城市越来越不宜居 |
3.3.2.4 “城不城、乡不乡” |
3.3.2.5 “回不去的是故乡” |
3.3.3 单向主导城镇化时期乡村住宅建设的实际情况 |
3.3.4 单向主导城镇化时期的乡村规划及公用设施建设 |
3.3.5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城乡统筹理念下的乡村建设(2003 至今) |
4.1 2003 年后有关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 |
4.1.1 关于乡村的论文议题及重要论点梳理 |
4.1.2 研究发展趋势分析 |
4.2 城乡统筹理念下政府主导的乡村建设实践 |
4.2.1 政府主导的乡村建设实践综述 |
4.2.1.1 乡镇村庄规划编制持续推进 |
4.2.1.2 农房建设指导加强 |
4.2.1.3 危房改造推进 |
4.2.1.4 “建材下乡”与建筑节能 |
4.2.1.5 人居生态环境治理、推进村庄整治工作 |
4.2.1.6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与传统村落的评选和保护 |
4.2.2 当下政府主导的乡村建设存在问题 |
4.3 新时期个人、社会团体引导下的乡村建设实践 |
4.3.1当代乡村建设实践中的社会性实验 |
4.3.2 当代乡村建设实践中的“社区营造” |
4.3.3 当代乡村建设实践中的建造技术的延续与更新 |
4.3.3.1 建筑的自然调节 |
4.3.3.2 传统材料的优化利用 |
4.3.3.3 新型建造系统 |
4.4 小结 |
第五章 建国后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的历史演进分析 |
5.1 建国后乡村建设实践的发展阶段分析 |
5.1.1 第一阶段:乡村集体化下的乡村建设实践 |
5.1.1.1 乡村政策及社会背景 |
5.1.1.2 本阶段乡村建设实践的重点 |
5.1.1.3 本阶段乡村建设实践的成就与不足 |
5.1.2 第二阶段:市场经济影响下的乡村建设实践 |
5.1.2.1 乡村政策及社会背景 |
5.1.2.2 本阶段乡村建设实践的重点 |
5.1.2.3 本阶段乡村建设实践的成就与不足 |
5.1.3 第三阶段:城乡统筹下得乡村建设实践 |
5.1.3.1 乡村政策及社会背景 |
5.1.3.2 本阶段乡村建设实践的重点 |
5.1.3.3 本阶段乡村建设实践的成就与不足 |
5.2 建国后乡村建设实践发展趋势分析 |
5.2.1 政府、设计师态度的转变趋势 |
5.2.1.1 政府对乡村建设的态度转变 |
5.2.1.2 设计师职能的转变 |
5.2.2 建造组织形式的转变分析 |
5.2.3 建筑设计层面的发展趋势 |
5.2.3.1 民居选址的变化 |
5.2.3.2 建筑形式的变化 |
5.2.3.3 民居功能布局的变化 |
5.2.4 建造技术层面的发展趋势 |
5.2.4.1 建造材料、结构的变化 |
5.2.4.2 建筑装饰的变化 |
5.2.5 规划层面的发展趋势 |
5.3 建国后的三次“设计下乡” |
5.3.1 第一次“设计下乡” |
5.3.2 第二次“设计下乡” |
5.3.3 第三次“设计下乡” |
5.3.4 三次“设计下乡”的比较研究 |
5.4 对当今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的反思 |
5.4.1 专业层面 |
5.4.1.1 实践先行,理论滞后 |
5.4.1.2 社区问题的深入调查研究与建筑实践之间的割裂 |
5.4.2 社会层面 |
5.4.2.1 保障、激励机制的缺乏 |
5.4.2.2 各方利益关系难以平衡 |
5.4.2.3 教育上重城轻乡 |
5.5 展望 |
5.5.1 多元产业导向、激发市场活力 |
5.5.2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
5.5.3 加强从业者保障,培养乡村建筑师 |
5.5.4 建立文化自信,提升农村软实力 |
5.5.5 乡村自治导向,完善民主体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改革开放后城乡建设基本数据 |
附录2 :建国后我国乡村建设相关政策一览表 |
(5)为农服务有作为 甘于奉献创佳绩——记延吉市档案局副局馆长尹国柱(论文提纲范文)
一、争创全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 |
二、整合涉农资源档案服务系民生 |
三、巩固成果乘势而上谱写档案工作新篇章 |
(6)立足县情 做好新时期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完善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机制 |
规范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管理 |
拓展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服务功能 |
(7)谈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三级信息网络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完善三级信息网络建设 |
(一) 提高认识 |
(二) 明确责任 |
(三) 严格标准 |
(四) 抓典型引路 |
(五) 建章建制, 依法治档, 是做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有力保障 |
二、加强科技档案和信息网络管理 |
(一) 加强农村专业户建档工作 |
(二) 将计算机应用到农科信息网络之中 |
(三) 典型引路, 重点突破, 是做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有效方法 |
三、发挥三级信息网络建设作用 |
(一) 结合生产急需, 跟踪服务 |
(二) 结合科研和技术推广, 系统服务 |
(三) 结合业务培训, 定向服务 |
(四) 加强宣传, 协调配合, 是做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关键 |
四、谈农村专业户建档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组织参与技能扶贫 ——历史考察与实践分析[D]. 劳倩颖.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以湖南省双峰县为例[D]. 周小芳. 湘潭大学, 2019(02)
- [3]建国后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的历史演进研究[D]. 马睿.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4]走进双辽市档案局(馆)[J]. 李拾芝. 兰台内外, 2016(03)
- [5]为农服务有作为 甘于奉献创佳绩——记延吉市档案局副局馆长尹国柱[J]. 李拾芝. 兰台内外, 2016(01)
- [6]立足县情 做好新时期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J]. 冯云祥. 兰台内外, 2014(02)
- [7]谈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三级信息网络建设[J]. 杜凤慧. 办公室业务, 2013(07)
- [8]试析我省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现状与发展[A]. 胡建荣. 2009年甘肃省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 2009
- [9]天水市档案局关于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管理情况的调查与思考[A]. 臧耀成. 2009年甘肃省档案工作者年会论文集, 2009
- [10]拓宽工作领域 创新服务方式 全省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庆阳召开[J]. 宛志亮,祁波. 档案, 2009(04)
标签:社会组织论文; 企业档案工作规范论文; 新农村建设政策论文; 农村论文; 档案与民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