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福”被唤醒之后———再读《幸福与伤害》(论文文献综述)
池莉[1](2019)在《大树小虫》文中认为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1.俞思语俞思语足月出生。分娩之前医院找了熟人,不料还是呛到羊水吸入胎粪,出生时没了呼吸,窒息十分钟,住进重症监护室。都以为她不行了,傍晚她却有了自主呼吸。次日又发烧、呕吐、四肢僵硬、哭声拉直,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从那时起直至今天,俞思语支气管与肺,都相当脆弱,只要伤风感冒,必久咳不愈,有时还会咯血,粉红色带泡沫痰那种,多年查无因,中西医皆难治愈,对空气要求高,易气短,常需深呼吸。
夏天成[2](2017)在《福柯的身体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福柯的身体思想为研究主题。福柯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反意识、重身体的倾向,他对身体境遇所展开的分析十分精妙,但相对缺乏有关身体反抗的现实对策,这使得福柯遭遇许多批评与责难。这些批评有些是中肯的,有些则是由于误读或局部解读所导致,因此,对福柯的身体思想进行整体性把握是必要的。福柯并没有留下关于身体的专门着作,他有关身体的论述散落在不同时期的着作、访谈和授课讲义当中,不过,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无论在哪个阶段,福柯都无时不刻关注着身体,几乎所有重要作品中都谈到它。原因在于福柯对自由依然有所追求,但显然被其消解的“人”和意识化的主体都无法承担这一自由的基础。在福柯的语境中并不存在抽象的“人”的自由和意识化的主体自由,只有物质化的身体才能担负起福柯自由境遇的基础。这样,在自由宏愿之下,身体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并且一直潜在的承担着考古学、谱系学和伦理学的基础角色,没有身体作为基底,福柯思想中的知识、权力和伦理维度既无法展开,也无法前后相继。所以,对福柯身体思想的解读,事实上也关系着对其整体思想的理解。对于福柯身体思想的阐述,本文从五个方面展开讨论。尽管福柯不愿被称之为哲学家,但是离开哲学史,福柯的身体分析很难被理解。鉴于此,本文对福柯身体思想的梳理,首先还是从哲学史着手,旨在明确福柯基本的身体态度、分析方法和反抗对象。在将福柯置于思想史中进行考察和定位之后,需要对其身体思想进行一种梳理。如福柯所言,他的思想具有知识、权力和伦理三个维度,故而,从这三个维度进行解读与分析是必要的。其中,知识分析是福柯身体思想的基本前提与哲学基础,是福柯形成身体态度的重要阶段,也是其它两个维度展开的必要准备,但身体在知识维度中并不是连贯而显在的,使其清晰显现是这部分内容的基本任务。谱系学是福柯身体思想最集中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知识维度中,身体主要体现着一种消极和被动的特质,在权力维度的分析中,身体的这种特质得以详细说明,身体被置于力量关系中进行分析的模式进一步典型化,这一分析模式的成功,是福柯身体思想受关注与欢迎的主要原因。对这一模式的解读,本文主要从《尼采、谱系学、历史》、《规训与惩罚》和《认知的意志》来梳理。在伦理维度中,主体化成为核心问题,身体反抗在福柯生存美学中承担着重要的基础角色,身体在保持了之前两个维度中所显示的消极与被动特质之余,也显示出了一种极其个人化的且有限的主动与积极特性,但这仍不能为现实的身体反抗提供令人信服的说服力,这是福柯的身体思想遭遇批评与责难最多的地方。因此,解读福柯的自由逻辑与身体反抗之间的关系是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虽然福柯没有为现代性的身体提供一条现实的解脱之路,但其精妙的身体分析却影响了自他之后的身体研究的走向。所以,最后本文将从福柯身体思想的哲学效应进行讨论,将福柯与德勒兹的身体思想加以对比,并讨论女性主义对福柯身体思想的吸收与批评。
周娜[3](2017)在《臣属与自决:近代中国女学生身体生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女子教育现代化,体现为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等教育认识现代性的增加,更深刻反映为教育主体——女学生朝向现代化的发展。本文以近代女学生身体发展为着眼点,探讨女学生身体早期现代化中臣属与自决两种趋向,目的是从身体史视角窥探中国女子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复杂性与独特性。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问题化近代女学生身体,意味着本研究不是就女学生身体生成而谈身体生成,是在女子教育早期现代化与近代社会的关系图景中,通过考察女学生身体生成面向,试图挖掘中国女子教育早期现代化真实图景。国族陆沉危机,使得国族建构和国民塑造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核心任务。在想象并进而实施国家建构中,改造女性身体,塑造新女国民,成为近代朝野人士持续不坠的关怀。正是在这种“改造与规范女性身体,塑造有利于国族建构的女性形象”的运作逻辑下,新式女子教育兴起,并持续发展。这样的兴学动机,意味着女子教育早期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民族国家话语规训和打造女学生身体。受女权学说及教育现代化影响,唤醒女性主体意识及涵养适应工业化社会的女性是女子教育早期现代化又一重要构成。无论是民族国家话语对身体的规训和模塑,还是在女权学说及教育现代化影响下身体的自我建构,都是在女学生由校园中的“生”身体转变为“熟”身体过程中展开的。近代女学生身体的发展和建构是在充斥在学校场域中的多种话语影响下实现的。因此,考察影响女学生身体发展的主要话语力量,呈现它们之间交错复杂的关系,为本文首先要完成的工作。基于上述认识,本文第一部分对影响近代女学生身体生成的历史语境进行分析。民族国家话语、女权学说与教育现代化以互构、碰撞的复杂联系构成了影响女学生身体发展和建构的历史语境。三种力量对近代女学生身体生成分别有什么影响?就女学生身体生成而言,它们之间关系以何种构图方式存在?这是本部分试图回答的问题。国族建构与国民塑造的时代任务,赋予民族国家话语规训与掌控女学生身体的绝对权力,以启发女学生国民主体意识。为有效达成此目的,男性精英同时加惠于女权学说,试图通过启发女学生的男女平权意识,从而涵养她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女权学说与民族国家话语以这种独特的形式实现互构。作为影响近代女学生身体生成的重要话语力量,在配合民族国家话语激发女学生国民主体意识的同时,女权学说激发了学生的女性主体意识。在这个层面上,唤醒女性自决的女权学说,同强调服从、臣属的民族国家话语产生冲突。作为构筑现代化民族国家的一种努力,教育早期现代化竭力维护民族国家话语对学生身体的主导性影响;而教育早期现代化的相对独立性,使得近代女子教育对民族国家话语保持谨慎的反思。如果说,第一部分重在梳理和分析影响女学生身体发展和建构的话语力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文章的第二、第三、第四部分分别交代上述语境中女学生身体的发展与变化。第二部分着重考察民族国家话语如何通过打造强壮身体、规范服饰装扮、开展学校国民教育等规训技艺,模塑和打造一种既纯净、温顺又兼具生产性的女学生身体,及上述行动对女子教育早期现代化有何深刻影响。第三章从现代教育时间与身体、现代卫生理念与身体两个角度,检视教育现代化建制与女学生身体建构的联系。该部分力图呈现,作为一种力量,教育早期现代化如何透过教育现代化建制的完善侵入女学生日常生活,并对女学生身体的开发和管理产生什么具体的影响。第四部分考索重点是,在女权学说鼓动下,女学生由自我“客体”转变为“主体”中,身体所经历的自决化建构及这些建构行动对女学生独立身体形成的意义。行文中,主要从服饰装扮自决、学潮运动、学生自治、男女社交公开及追求恋爱婚姻自由等方面,剖析近代女学生自决化身体的形成,及这一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摇摆与犹疑。臣属于民族国家及趋向自决,但尚待完善,是近代女学生身体生成的两大趋向。透过对近代女学生身体生成的考察,可以发现中国女子教育早期现代化是在民族国家话语、女权学说及教育现代化构成的动力体系的推动下发展的。中国女子教育早期现代化的三重动力体系,不但正当化了新式女子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同时赋予新式女子教较强的发展活力。
东西[4](2015)在《篡改的命》文中研究指明引子1汪长尺提前十分钟到达指定地点,这辈子他从来没迟到过,因此他不想在最后一次背上"迟到"的名声。他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理了头发,刮了胡须,本想买双崭新的皮鞋穿上,但想想500块钱够他爹在农村装一扇玻璃窗,便咽了一口唾液,捏了捏手指,放弃。现在他穿着一双洗得发白的解放鞋,站在西江大桥正中的边栏旁。这个位置离水面的距离最高,估计摔下去时也会最响。人活一辈子,或默默地消失,或响响
罗瑶[5](2014)在《福禄培尔“幼儿园(Kindergarten)”概念的诞生 ——历史源流、时代精神和思想意蕴》文中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性的完善。为了将学前教育与这一目的进行对接,当今学前教育领域有必要反思目前流行的科学化、技术化地理解儿童本性以及功利化的学前教育目的等观念,而能够促动反思的最好方式是将当下这些观念与历史中关于儿童本性和学前教育本质的不同理解进行深入对话,从而获得对现实的理解力。由此,作为幼儿园教育思想源头的福禄培尔思想必然是学前教育历史研究的重要起点。通过对福禄培尔创造的“幼儿园(Kindergarten)”概念进行探究,本研究发现此概念象征性地表达出了福禄培尔对于儿童本性和学前教育本质的理解。因此,对于“幼儿园(Kindergarten)”概念的思想意蕴的探究过程就相当于是深入地探索福禄培尔有关儿童本性和学前教育本质的全部理解的过程。为此,本研究从福禄培尔思想的时代背景研究出发,探究当时德国社会中盛行的理性精神与浪漫精神的历史源流、主要特征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新的上帝观、人性观与自然观,并展现当时由洛克、卢梭和裴斯泰洛齐所带来的理解儿童本性和儿童教育的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再由此进入到福禄培尔思想发展过程的探究中,展现出时代背景对他思想形成的影响,他对于自然和人性的统一法则的发现过程,作为统一性、多样性和个体性的三位一体的统一体思想的形成,以及对人性的统一性、多样性和个体性的三重表现方式的理解和对学校教育本质的理解;然后再展现福禄培尔是如何在这样一些思想基础之上形成了有关儿童本性和儿童早期教育本质的理解,并由此创造了幼儿园教育体系和“幼儿园(Kindergarten)”概念。通过这种探究,本研究发现福禄培尔在时代背景的影响及其自身的思想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儿童本性和儿童早期教育本质的独特理解。他认为儿童与植物一样有其内在本性,并同样有着对内在本性的三重表现形式。作为宇宙万物中的一员,儿童将遵循着所有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法则,并将自动朝向善;作为自然无意识世界中的一员,儿童将遵循着对立统一法则在自然进化各阶段的特有表现方式(如内在外在化)无意识地展现自身的创造性本能,主要体现在儿童身体动作与感官发展的游戏中;作为人类世界中的一员,儿童将遵循着自由和自我活动的法则。基于这样一种对于儿童本性的理解,福禄培尔认为儿童早期教育应当是一门花园看护的艺术,即通过创设一种象征性的环境来体现儿童本性中的法则与自由、统一性与个体性和自主性的发展要求,让儿童无意识地将自身的创造性本能根据其内在的三重法则自由和自主地展现出来。这种关于儿童本性和儿童早期教育本质的理解即是福禄培尔隐藏于“幼儿园(Kindergarten)”概念中的思想意蕴。福禄培尔的这些理解在历史中并没有得到完整的诠释,当今学前教育领域更是忽视了对福禄培尔所提出的这些儿童本性和儿童早期教育本质问题的追问。因此,如何将福禄培尔思考儿童本性和学前教育本质的宏观视野和方式与当下理解儿童和教育的流行观念进行对话将是学前教育领域可以致力研究的重要问题。
刘婧[6](2014)在《家庭伦理的松动:“临时夫妻”的婚姻、家庭、生育与性 ——以广东省惠州市的田野考察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群体作为城市生活的“边缘人”,其生活状态成为社会学、心理学、法学、政治学、社会保障等学科的研究重点。近年来,农民工群体中出现的“临时夫妻”现象日益引起广泛关注,配偶不在身边的已婚的男女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临时家庭”共同生活在一起,这种“临时家庭”和“临时夫妻”有其独特的社会环境和结构性原因:原有家庭的矛盾、现实诉求、社会影响以及制度因素。而来自原有家庭内外的压力、重组家庭的困难使得“临时夫妻”离散。接受现代化文化冲击的个人在与传统家庭伦理进行博弈的过程中遭遇双重诘难,最终在“结构性紧张”中分离。这种现象的出现是转型期的特有现象且将持续存在;代表了现代化背景下新型家庭观念对于传统家庭伦理的冲击;女性在这种关系中实现个人的自我的觉醒。本次研究在广东省惠州市M工厂、K娱乐城以及C酒店进行,采用田野调查法了解“临时夫妻”的相识、相知、相爱、相守、相离过程并进行反思,探讨家庭伦理以及两性关系的新特点。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次研究的背景、研究问题的选择以及文献综述。受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下的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中,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婚姻家庭领域的新变化。对于文献的整理包括对于家庭的研究、对于性别关系的研究以及对于农民工婚姻、家庭的研究等。第二章主要介绍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主要包括核心概念的界定、理论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调查点概况、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采用田野调查法对于“临时夫妻”的婚姻、家庭、生育与性进行考察,并运用家庭现代性理论对于此种现象进行分析。第三章主要介绍“临时夫妻”的生活状况,包括“临时夫妻”的相识方式和生活方式。基于业缘、网络情缘以及地缘关系的两性在异地相识,最终发展成同居关系,并对其生活活动条件、生活活动主体以及生活活动形式进行描述。第四章主要对“临时夫妻”现象进行归因分析。从原有家庭、现实诉求、社会评价、管理制度等四个方面分析“临时夫妻”关系的形成原因。原有家庭的两性困境、经济困境、情感困境使得原有家庭关系破裂;“临时夫妻”的经济、生活、心理以及性诉求使得他们更愿意在一起;熟人社会以及公共道德对于“临时夫妻”现象的形式上批判和实质上容忍态度纵容了这种现象;管理制度的缺陷催化了“临时夫妻”的同居过程。第五章主要介绍“临时夫妻”离散的原因。首先是源于原有家庭的压力,主要来自家庭内部和外部;其次重组家庭在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再融合限制了重组家庭的产生;最后是社会道德以及个人良知对于这种关系的谴责也使得这种关系难以为继。第六章主要介绍了个人与传统在现代化背景中的博弈。“临时夫妻”在相识之初、相处之中和相离之后都遭遇传统家庭伦理以及现代价值理念的双重责难,个人在面对双重压力时呈现出一种结构性紧张的状态,最终回归传统家庭模式。这种新型的家庭关系表明了现代家庭对于传统家庭伦理的撼动。第七章是结论部分。主要结论是“临时夫妻”现象作为一种社会事实在转型期间将持续存在,这种关系代表了家庭伦理的临时性松动,同时女性自主性在这种关系中凸显。最后对于本文创新点、不足之处以及后续研究的讨论。
肖爱云[7](2012)在《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现代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性是20世纪最具活力的理论话语。自1990年代以来,以现代性为视角的晚清文学研究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研究热点。本论文试图通过对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现代性的考察,探寻现代性在小说杂志这种早期大众媒介形态上呈现出来的独特内涵与意义,为构建以现代性为核心的新文学史提供更宏阔的参考。晚清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动荡、大分化时期,古今、中外、朝野、满汉之间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充分表现和承载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中国文学从以经学为中心的古典形态走向以小说为中心、以西方文学为典范的现代形态,并最终完成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转型与嬗变。现代文学的兴起离不开现代大众媒介。在现代资本主义印刷技术带动下发展起来的报刊媒介,迅速成为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载体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文学与媒介结合产生的小说杂志不仅改变了中国文学的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传播范围,而且影响了晚清文学的生产与消费,使文学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下开始突破传统古典文学的束缚,建构具有现代品质的新态文学。小说杂志的出现,培养了新一代职业作家和职业报人,他们积极借鉴西方和日本文化新形式,使中国文学杂志从一开始就具有了明显的世界眼光和丰富样式。杂志的创办为晚清小说的大量生产与传播提供了可能,促使小说在20世纪最初十年成为启蒙思想、反映现实、揭露和批判社会黑暗最有力的思想工具,创建了中国早期并不成熟的公共知识空间,为女性走出私空间进入社会公共领域提供了可能。晚清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小说杂志中,无论是以政治启蒙为主导思想的《新小说》,以批判讽刺为指向的《绣像小说》、《月月小说》,还是以文学审美追求为目的的《小说林》,均发表了大量的创作和翻译文学,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中历史、社会、言情等主题,从外国文学中吸收了新的文学主题,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科幻、侦探、哲理、心理等新文学样式,通过各种不同形式与内容的文学实验,展示出文学杂志在初创时期各自不同的现代性特征,与晚清其它艺术形式一起建构了晚清的现代性图景。论文的研究时间选取1898至1911年为论述的时间域。史学家费正清说:“在中国思想史上,1898年和1919年通常被认为是与儒家文化价值观决裂的两个分水岭”。王德威则说:“晚清文学的发展,当然以百日维新(1898)到辛亥革命(1911)为高潮。这一时期的作品从题材到形式无所不包,从侦探小说到科幻奇谭,从艳情纪实到说教文字,从武侠公案到革命演义,在在令人眼花缭乱”。1898年在文学领域内体现出来的特殊的意义有两个:一是该年严复、夏曾佑在《国闻报》刊发了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的发声之作《本馆附印说部缘起》,自此,小说开始从创作与翻译两个不同路向走向现代之途;二是该年的百日维新从思想上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影响,传播主体思想上发生了质的转变,社会改革由改良运动转向思想启蒙,小说开始成为承载政治启蒙的主体形式和中国文学的核心文体。1902年至1911年,小说杂志从开始创办到走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1911年,存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彻底崩溃,无论新的民主共和政府有多么地名副其实,政治体制的转变都宣告了封建王朝的结束,小说杂志也在这一年从高潮走向低谷。论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六章:绪论部分在梳理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研究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考察了现代性话语的概念,探究其本意与“中国化”脉胳及其在晚清小说杂志的文本及非文本研究中已有的意义阐释,对其在研究中存在的理论上的缺失和意义上的含混进行辨析,为论文的展开提供一个富于理性认识的理论前提。第一章分析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产生的文化语境。政治上,通过对晚清两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甲午战争和维新变法的分析,考察晚清的政治环境,探讨这两个政治事件对晚清国民思想上造成的影响。甲午战争彻底惊醒了中国人的天朝梦,对中国知识分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造成巨大打击,维新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对中国封建体系产生了极大触动,也证明了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在中国是行不通的;经济上,主要阐述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在晚清时期已经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经济的崛起和它创建的文化氛围使得这座城市迅速成为中国经济、文化发展中心,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中有三份在这里创办并从这里向全国发行;外来文化上,主要阐述西学东渐和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西学东渐的过程,正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互通、融合与创新的过程,没有西学东渐,20世纪的中国文学就不可能迅速建立起与世界文化接轨的现代新文化体系。甲午战争后的日本,成为中国文化输入的主要来源,两国相邻的地缘关系、相似的生活习俗以及战后日本对华的特殊政策,均为日本文化的输入提供了便利。教育上,晚清教育制度的改革、科举制度的废除带给社会的大震荡在文学领域中的表现是非常显着的,新的创作群体和读者群体的形成、文学主题的变化都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媒介的发展是晚清四大小说杂志创办的前提,没有现代媒介的发展,就没有现代小说杂志这种新媒介形态的出现,它既是历史的催生物,又是现代媒介形态成熟的表现。第二章“宏大的政治叙事:《新小说》的现代性”,《新小说》是晚清创办的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杂志,它的现代性表现非常充分,从它的形式、主编梁启超的报刊思想和文学思想、政治小说文本《新中国未来记》、图画、歌谣等五个层面的分析,分别展示《新小说》作为现代化媒介与文学共同建构的丰富的现代性特征。第三章“强烈的社会批判:《绣像小说》的现代性”,首先分析李伯元作为职业报人的特殊身份及其批判意识的培养,以此为基点考察《绣像小说》与《新小说》不同的社会追求,探讨《绣像小说》在社会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现代批判意识,进面多面向地探寻其科幻小说与翻译小说的现代性。对《文明小史》的分析,则意在发掘这篇小说呈现出来的独特现代性风貌;对杂志“绣像”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分析,则力求展示《绣像小说》继承传统文化底蕴基础上创新的现代性气质。第四章“丰富的文学实验:《月月小说》的现代性”。在四大小说杂志中,《月月小说》刊载的小说文本最多,仅长短篇小说就有113种,实在是“热闹”非凡。论文首先对《月月小说》的概况进行了细致梳理,继而对职业小说家吴趼人的各种小说实验进行了分析论述,并对翻译小说家周桂笙在《新小说》和《月月小说》发表的翻译文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探讨《月月小说》在文学领域里开展的多样化现代实验。第五章“独特的审美追求:《小说林》的现代性”。《小说林》是四大小说杂志中发行最晚、持续时间最短、刊载作品最少的一个杂志,它之所以被纳入到四大小说杂志当中,是因为它具有较高的审美品质。主编徐念慈、文学家黄人和评论家觚庵共同建构的晚清小说的审美追求,使《小说林》摒弃了小说改良社会、开启民智的工具论思想,转向理性地强调小说必须合乎美的要求,使晚清小说杂志的审美品格由此建立起来。论文通过对徐念慈等人小说理论思想的解读和分析,试图对其进行客观理性的重估。第六章“晚清四大小说杂志小说理论与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的发生”。在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中,刊载了大量的小说理论,或是长篇论说文,或是短小的“小说小话”,也有序、跋、发刊词、批注等带有评论性质的文章,探讨了小说的社会地位、小说的功能、小说翻译存在的问题、小说的创作技巧、小说的形态、小说的类型以及小说的特征等多个理论问题,积极参与中国小说理论体系的建构。这些理论虽然形式上还保留着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特点,但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已经开始吸纳西方小说理论元素,显示出种种创新,促使小说创作在新的理论总结与指导下做了各种实验,为文学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提供了多种可能,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晚清小说杂志的现代性。“结语”。晚清四大小说杂志无论在媒介学意义上还是在文学意义上,都表现出其稍纵即逝却又永恒的现代性特征,无论是启蒙、批判、实验还是审美追求,它们都不是独立表现的,而是在相互交融在一起,在不同的时期共同建构晚清的现代性景观。这种丰富性在20世纪学术研究领域内并没有受到充分关注,处于“被压抑”的状态。论文在这一领域的开拓,既是对文学史权力话语的反抗,也是对以现代性为核心的文学史的丰富。
李娜[8](2004)在《舞鹤创作与现代台湾》文中研究表明舞鹤是当代台湾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也是台湾文学的一个“异数”。本论文以其创作为立足点,探讨他想象台湾、书写台湾的特殊方式;同时沿其作品铺陈的台湾文学生态地图,追踪七十年代至今台湾文学中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而考察作家与现代台湾之间的文学互动与精神关联。 第一章将舞鹤早期作品置于七十年代台湾的文学环境之中,寻访其“现代”与“乡土”的文学身世与精神来源。 第二章分析舞鹤的反体制的“原始自由”思想,并与现代台湾的“自由主义”思想加以比较,凸现舞鹤的东方哲学色彩。 第三章分析舞鹤的“伤痕书写”与另类的“革命情怀”,进而引入对台湾“二二八”伤痕小说书写脉络的考察。 第四章探访舞鹤对台湾庶民文化的关怀及其原乡情结。 第五章讨论舞鹤对台湾现代化的反思及其“情欲修行”。 结论部分阐释舞鹤与现代台湾之间的精神关联。 舞鹤的作品展现了台湾人与台湾社会、台湾历史之间的种种纠葛。而他本人,是一个书写本土却没有本土政治立场的作家,也是一个被称为“另类”却批判“另类”的作家。他秉持“邪魔”的巨大能量,保持一种永远的批判立场,对身处其间又游离其外的台湾社会发出孤独而不祥的声音:一方面批判民主时代的不公不义、政治台湾的纷扰不安,一方面嘲讽“多元文化”的虚与委蛇、主流与非主流在大众化时代的合谋演出。在这个层面上,舞鹤的创作既展现了现代台湾的浮华躁动,也展现了于浮华躁动之中自我反省、自我生成的能力与精神。
贺丽[9](2002)在《2002年总目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国亮[10](2002)在《“性福”被唤醒之后———再读《幸福与伤害》》文中认为
二、“性福”被唤醒之后———再读《幸福与伤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性福”被唤醒之后———再读《幸福与伤害》(论文提纲范文)
(1)大树小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 |
1.俞思语 |
2.钟鑫涛 |
3.钟欣婷 |
4.格瑞丝 |
5.钟永胜 |
6.高红 |
7.俞亚洲任菲菲 |
8.俞爷爷俞奶奶 |
第二章故事只是男女主角2015年度实施造人计划始末 |
1.2015年1月没怀上 |
2.2015年2月没怀上 |
3.2015年3月没怀上 |
4.2015年4月没怀上 |
5.2015年5月没怀上 |
6.2015年6月没怀上 |
7.2015年7月没怀上 |
8.2015年8月没怀上 |
9.2015年9月没怀上 |
10.2015年10月没怀上 |
11.2015年11月没怀上 |
12.2015年12月真相大白 |
(2)福柯的身体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主题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
第2章 哲学史视野下的福柯身体思想 |
2.1 灵魂对身体的统治 |
2.1.1 从奥尔弗斯教到柏拉图主义 |
2.1.2 基督教及奥古斯丁 |
2.1.3 笛卡尔-康德的理性主义哲学 |
2.2 身体的反抗:尼采与福柯 |
2.2.1 尼采:我完全是肉体 |
2.2.2 福柯:灵魂是身体的监狱 |
第3章 知识维度中的身体 |
3.1 考古学与身体 |
3.1.1 知识考古学 |
3.1.2 话语—知识 |
3.1.3 考古学与身体描述 |
3.2 疯癫与被排斥的身体 |
3.2.1 作为身心整体疾病的疯癫 |
3.2.2 作为精神疾病的疯癫 |
3.2.3 疯癫排斥中的反身性 |
3.3 被知识刻画的身体:身体与知识、规范化 |
3.3.1 医学史与身体:从康居莱姆到福柯 |
3.3.2 知识与身体的标准化 |
3.3.3 知识与身体的规范化 |
3.4 身体在现代知识型转变中的地位变化 |
第4章 权力维度中的身体 |
4.1 从考古学到谱系学 |
4.2 谱系学与权力和身体 |
4.2.1 谱系学 |
4.2.2 谱系学中的权力 |
4.2.3 知识与权力 |
4.2.4 谱系学与身体 |
4.3 权力分析中的身体 |
4.3.1 被惩罚的身体 |
4.3.2 规训权力与身体 |
4.3.3 规训手段与规训社会 |
4.4 性、身体与生命权力 |
4.4.1 性与权力 |
4.4.2 生命权力与人口 |
4.4.3 性与身体 |
第5章 伦理维度中的身体 |
5.1 主体与主体化:从权力到伦理 |
5.2 自我技术与自我关怀 |
5.2.1 自我技术 |
5.2.2 自我关怀 |
5.3 基于身体反抗的生存美学 |
5.3.1 福柯的自由逻辑 |
5.3.2 身体反抗 |
第6章 福柯身体思想的哲学效应 |
6.1 德勒兹与福柯 |
6.1.1 无器官身体 |
6.1.2 德勒兹与福柯身体观念的异同 |
6.2 女性主义与福柯 |
6.2.1 话语、主体与性别 |
6.2.2 权力—女性身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臣属与自决:近代中国女学生身体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价值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研究价值 |
二、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一) 关于“近代”的概念界定 |
(二) 对“女学生”的内涵界定 |
(三) 对“身体”“身体生成”“臣属”“自决”的内涵剖析 |
(四) 对本研究中“话语”的内涵理解 |
三、学术史分析 |
(一) 身体史研究取向 |
(二) 教育史与身体史交叉研究分析 |
(三)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研究转向 |
四、研究理论与方法 |
(一) 研究理论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重难点与创新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重点与难点 |
(三)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多重力量交织:近代女学生身体生成历史语境 |
第一节 民族国家话语下女性身体:由家到国的超越 |
一、改造女性身体:国族建构之基 |
二、身体国家叙事之脱胎 |
第二节 女权学说下女性身体:由“无我”到“自我”的觉醒 |
一、女权学说的传入与根植 |
二、身体主体意识之萌芽 |
第三节 教育早期现代化、民族国家话语与女权学说的互构与冲突 |
一、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双重性:依附与独立 |
二、三重话语力量的互构与碰撞 |
三、学校:三重话语力量角逐场所 |
小结 |
第二章 规训与臣属:民族国家话语与女学生身体 |
第一节 民族国家话语下的理想女学生 |
一、理想女学生言说的生产 |
二、更迭的理想女学生形象 |
第二节 “强国强种”的身体打造 |
一、“孱弱纤细”到“强健刚烈”:女性美的转变 |
二、“健而美”体格塑造:讲究体育 |
三、“缠足”到“天足”:解放小脚 |
四、“不剪发”与“天乳”:规制发式与乳房 |
第三节 振国族的服饰变革 |
一、“垂衣裳而天下治”:服饰教化 |
二、涵养服从与爱国情操:服饰画一 |
三、“素裙革履”:塑母仪形象 |
第四节 制式化:女学生身体国家化策略 |
一、完善学校章程与课程设置 |
二、检查制度与惩罚体系的实施 |
第五节 “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身体养成 |
一、踊跃参加女子国民捐 |
二、抵制洋货行动 |
三、要求参政权运动 |
小结 |
第三章 唤醒与自决:女权学说与女学生身体 |
第一节 女权学说下的身体建构 |
一、民主思想与女学生建构 |
二、女权学说与女学生身体唤醒 |
第二节 “装扮在我”的身体 |
一、“我的头发我做主” |
二、“美就是权力”的服装变革 |
第三节 公共展演的身体:女学潮运动 |
一、辛亥革命前:压抑中的觉醒 |
二、“五四”时期:觉醒后的积极 |
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凌厉中的犹疑 |
第四节 自我管理的身体:学生自治与教育平权 |
一、实施学生自治 |
二、要求教育平权 |
第五节 “我的身体我做主”:质疑传统礼教 |
一、要求男女社交公开 |
二、争取恋爱婚姻自由 |
小结 |
第四章 陶冶与建构:教育早期现代化建制与女学生身体 |
第一节 现代教育时间与身体教化 |
一、现代时间观的引入 |
二、机械化:现代时间制下的身体 |
三、现代时间制中的学校 |
四、现代教育时间下的女学生身体 |
第二节 现代卫生理念与身体再造 |
一、现代卫生建制与女性身体 |
二、学校现代卫生教育的开展 |
三、卫生教育对身体的干预与规范 |
小结 |
结语 |
一、近代女学生身体生成趋向:臣属与自决 |
(一) 近代女学生身体发展:多种面向互构 |
(二) 身体生成的主导面向:臣属于民族国家 |
(三) 身体发展趋向自决,但尚待完善 |
二、三重话语力量构成中国女子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动力体系 |
(一) 三重话语力量正当化新式女子教育 |
(二) 三重话语力量赋予近代女子教育发展活力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介绍 |
致谢 |
(4)篡改的命(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 |
1 |
第一章:死磕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第二章:弱爆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第三章:屌丝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第四章:抓狂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第五章:篡改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第六章:拼爹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第七章:投胎 |
61 |
62 |
63 |
(5)福禄培尔“幼儿园(Kindergarten)”概念的诞生 ——历史源流、时代精神和思想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由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方法 |
四、研究的框架与基本内容 |
第一章 福禄培尔“幼儿园(Kindergarten)”概念的诞生 |
第一节 “幼儿园(Kindergarten)”概念诞生背后的故事 |
一、福禄培尔对于“幼儿园(Kindergarten)”概念的创造与宣传 |
二、福禄培尔对于“幼儿园(Kindergarten)”概念的辩护 |
第二节 福禄培尔对“Kind”和“Garten”的解读 |
一、“Kind”的双重含义 |
二、“Garten”的双重含义 |
小结:“幼儿园(Kindergarten)”概念:福禄培尔核心思想的象征 |
第二章 福禄培尔思想产生的时代精神 |
第一节 理性精神的高扬 |
一、理性精神在英国和法国的兴起 |
二、理性精神在德国的发展与演变 |
第二节 浪漫精神的出现 |
一、浪漫主义的前奏:狂飙突进运动 |
二、浪漫主义的诞生与早期发展 |
小结 |
第三章 从洛克到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时代儿童教育观念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洛克的理性教育 |
一、人之自然状态:自我保存的理性人 |
二、儿童期:理性的白板期 |
三、理性教育:理性人的实现手段 |
第二节 卢梭的自然教育 |
一、人之自然状态:自然人之善 |
二、社会的出现——人罪恶的根源 |
三、自然教育:恢复人自然之善的方式 |
第三节 裴斯泰洛齐的遵循自然的教育 |
一、人的三重天性观 |
二、儿童的三重天性 |
三、遵循自然的教育:展现儿童的三重天性 |
小结 |
第四章 福禄培尔思想的根基与生长 |
第一节 福禄培尔思想的根基与萌芽期(童年-1797) |
第二节 福禄培尔思想的初步形成期(1797-1805) |
一、启蒙理性的影响:对自然规律的热衷 |
二、浪漫主义的影响:对泛神论等思想的亲睐 |
三、理性与浪漫的综合:融合理性精神的泛神论思想的形成 |
第三节 福禄培尔思想的扩展与深化期(1805-1814) |
一、对教育(人的发展)的统一法则的渴求 |
二、对自然发展的统一法则的探寻 |
第四节 福禄培尔思想的成熟期(1814-1816) |
一、对自然和人类发展的统一法则的发现 |
二、泛神论思想的深化:统一性、多样性和个体性的三位一体的统一体 |
小结 |
第五章 福禄培尔思想的开花与结果 |
第一节 福禄培尔思想的首次开花与结果(1816-1835) |
一、思想之花:对于人性与学校教育本质的理解 |
二、思想之果实:学校教育体系的形成 |
第二节 福禄培尔思想的再度开花与结果(1835-1852) |
一、思想之花:对于儿童本性与儿童早期教育本质的理解 |
二、思想之果实:幼儿园教育体系及“幼儿园(Kindergarten)”概念的形成 |
小结:“幼儿园(Kindergarten)”概念的思想意蕴 |
第六章 福禄培尔思想的历史影响及其与当代学前教育的对话 |
第一节 福禄培尔思想的历史影响 |
一、幼儿园运动前期福禄培尔思想的影响 |
二、幼儿园运动后期福禄培尔思想的影响 |
第二节 福禄培尔思想与当代学前教育的对话 |
一、有关儿童本性的对话 |
二、有关儿童早期教育本质的对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6)家庭伦理的松动:“临时夫妻”的婚姻、家庭、生育与性 ——以广东省惠州市的田野考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选择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注于家庭的探讨 |
二、关注于性别关系的探讨 |
三、关注农民工家庭、婚姻的探讨 |
四、评价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临时夫妻” |
二、家庭伦理 |
第二节 理论视角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调查地点概况 |
第四节 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价值 |
第三章 异地同居:“临时夫妻”的相识相守 |
第一节 异地相识:“临时夫妻”的相识方式 |
一、业缘关系的铺垫 |
二、网络情缘的发展 |
三、地缘关系的延伸 |
第二节 同室而居:“临时夫妻”的生活方式 |
一、生活活动条件 |
二、生活活动主体 |
三、生活活动形式 |
第四章 多因共存:“临时夫妻”现象的形成 |
第一节 破“两姓之好”:“临时夫妻”的原有婚姻关系困境 |
一、择偶不慎:“临时夫妻”原生家庭的两性困境 |
二、劳燕分飞:“临时夫妻”原生家庭的经济困境 |
三、聚少离多:“临时夫妻”留守家庭的情感困境 |
第二节 理性与情感:“临时夫妻”的现实诉求 |
一、分担开支:“临时夫妻”的经济诉求 |
二、生活帮手:“临时夫妻”的生活诉求 |
三、相依相伴:“临时夫妻”的心理诉求 |
四、同床异梦:“临时夫妻”的性需求 |
第三节 批判与容忍:社会对“临时夫妻”的双重标准 |
一、视而不见:熟人社会对“临时夫妻”的批判与容忍 |
二、秘而不宣:公共舆论对“临时夫妻”的批判与容忍 |
第四节 管理制度缺陷使农民工夫妻难以“双宿双飞” |
一、户籍制度的阻碍 |
二、农民工打工收入结构性低下 |
三、所属单位对农民工问题的忽视 |
第五章 碰撞与徘徊:“临时夫妻”的离散 |
第一节 原有家庭的压力 |
一、来自家庭内部的压力 |
二、来自家庭外部的压力 |
第二节 重组家庭的困难 |
一、家庭关系的再融合 |
二、社会关系的再融合 |
第三节 道德与良知的谴责 |
一、传统道德对“临时夫妻”关系的谴责 |
二、个人良知对“临时夫妻”关系的谴责 |
第六章 个人与传统的博弈“临时夫妻”的两难困境 |
第一节 相识之初的两难困境 |
第二节 相处之中的两难困境 |
第三节 相离之后的两难困境 |
第四节 传统家庭模式的回归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一、“临时夫妻”关系在转型期将持续存在 |
二、“临时夫妻”关系作为家庭伦理松动的一种特殊类型 |
三、“临时夫妻”关系预示着女性的“有限”自主性 |
第二节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三节 讨论 |
一、家庭伦理、现代性与个体性 |
二、情感、理性与女性自主意识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7)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现代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二节 现代性: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研究的新视角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的文化语境 |
第一节 晚清的政治:甲午战争与百日维新 |
第二节 晚清的经济:上海——现代化商业都市上海的崛起 |
第三节 晚清的教育:教育制度的改革与科举制度的废除 |
第四节 晚清的外来文化:西学东渐和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
第五节 晚清的媒介环境:晚清报业和印刷业的发展 |
第二章 宏大的政治启蒙:《新小说》的现代性 |
第一节 时代的启蒙者:梁启超现代报刊思想和文学思想 |
第二节 《新小说》:政治启蒙的现代载体 |
第三节 想象的风貌一:《新中国未来记》的现代性 |
第四节 想象的风貌二:图画中的现代景观 |
第五节 杂歌谣:以启蒙为目的的现代变身 |
附录一 《新小说》研究资料汇编 |
附录二 《新小说》长篇小说作品目录 |
第三章 强烈的社会批判:《绣像小说》的现代性 |
第一节 职业报人李伯元 |
第二节 《绣像小说》文本的现代性 |
第三节 吴祷和他的翻译小说 |
第四节 现代性视野中的《文明小史》 |
第五节 《绣像小说》之“绣像”图画 |
附录一 《绣像小说》研究资料汇编 |
附录二 《绣像小说》长篇小说回目 |
第四章 丰富的文学实验:《月月小说》的现代性 |
第一节 《月月小说》概况 |
第二节 吴趼人及其小说试验 |
第三节 周桂笙及其翻译活动 |
附录一 《月月小说》所刊图画汇编 |
附录二 《月月小说》研究资料汇编 |
附录三 《月月小说》长篇小说回目 |
第五章 独特的审美追求:《小说林》的现代性 |
第一节 徐念慈与《小说林》 |
第二节 黄人及其小说美学理论 |
附录一 《小说林》所刊图画汇编 |
附录二 《小说林》研究资料汇编 |
附录三 《小说林》长篇小说回目 |
第六章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小说理论与中国现代小说理论的发生 |
第一节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的小说理论概述 |
第二节 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先声 |
附录一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小说理论研究资料汇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舞鹤创作与现代台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中文关键词] |
[英文摘要] |
[英文关键词] |
[参考文献]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舞鹤其人其作 |
三、舞鹤研究现状 |
四、本论文研究角度与思路 |
第一章 微细的一线香——舞鹤创作的身世来源与七十年代台湾 |
第一节 遗民世界:父祖的殖民地台湾 |
第二节 颓败的守护与苍白的激情:“我”的现实生活 |
第三节 身世辨析与精神探源 |
第二章 东方的西绪弗斯——舞鹤创作的精神支点:原始自由 |
第一节 台湾的兵役制度 |
第二节 《逃兵二哥》:自由大逃亡 |
第三节 舞鹤自由思想的血统 |
第三章 辨证“伤痕”——舞鹤的“革命情怀”与台湾“二二八”小说 |
第一节 “二二八”与台湾的伤痕文学 |
第二节 《调查:叙述》:吊诡的纪念 |
第三节 台湾“二二八”小说的书写脉络与不同面向 |
第四章 拾骨者·异乡人——舞鹤的台湾庶民文化关怀及其“母土情结” |
第一节 民间信仰与现代生活的两种互动方式 |
第二节 拾骨与乡土 |
第三节 拾骨者·异乡人:舞鹤的“母土情结” |
第五章 消逝的淡水,浪荡的你我——舞鹤的现代化反思与情欲修行 |
第一节 恋恋淡水 |
第二节 《悲伤》:全球化时代人文主义的悲伤与人格整合的想象 |
第三节 《舞鹤淡水》:淡水历劫史与浪荡者的情欲修行 |
结语:悖论之中的漂流——舞鹤创作与现代台湾 |
一、孤独并生爱神与邪魔 |
二、悖论之中的漂流—从异质的“本土”到另类的“另类” |
舞鹤创作年表 |
后记 |
四、“性福”被唤醒之后———再读《幸福与伤害》(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树小虫[J]. 池莉.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6)
- [2]福柯的身体思想研究[D]. 夏天成. 吉林大学, 2017(06)
- [3]臣属与自决:近代中国女学生身体生成研究[D]. 周娜.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4]篡改的命[J]. 东西. 花城, 2015(04)
- [5]福禄培尔“幼儿园(Kindergarten)”概念的诞生 ——历史源流、时代精神和思想意蕴[D]. 罗瑶.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1)
- [6]家庭伦理的松动:“临时夫妻”的婚姻、家庭、生育与性 ——以广东省惠州市的田野考察为例[D]. 刘婧. 武汉大学, 2014(06)
- [7]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现代性研究[D]. 肖爱云.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3)
- [8]舞鹤创作与现代台湾[D]. 李娜. 复旦大学, 2004(01)
- [9]2002年总目录[J]. 贺丽. 北京文学, 2002(12)
- [10]“性福”被唤醒之后———再读《幸福与伤害》[J]. 孙国亮. 北京文学,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