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少光,杨学群,朱立茎,姚柱坚[1](2021)在《婴儿湿疹患儿血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的检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婴儿湿疹患儿血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的检测。方法 50例婴儿湿疹患儿,分析14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检测,根据最终检验结果 ,依据食物过敏原种类多少将患者分为A、B、C组。观察三组调整饮食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A组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升高14例,占比为28.0%;B组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升高19例,占比为38.0%;C组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升高15例,占比为30.0%。A组与B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92.9%高于C组的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婴儿湿疹患儿血清食物过敏原进行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可以改善患儿的体征和症状,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赵晨,赵萍,白燕,刘贤文,金润铭[2](2021)在《过敏性紫癜儿童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和免疫球蛋白G检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erological specificity immunoglobulin E,sIgE)及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serological specificity immunoglobulin G,sIgG)在儿童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就诊的82例HSP患儿,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食物sIgG水平、血清中食物过敏原和吸入性过敏原的sIgE水平。结果 HSP患儿血清中食物sIgG和sIgE的检测结果不一致(P<0.05),食物sIgG的总阳性率为87.80%,最常见的食物是牛奶和鸡蛋。食物过敏原sIgE的总阳性率为48.78%,主要食物依次是牛奶和花生。吸入性过敏原sIgE的总阳性率为48.78%,主要阳性过敏原依次是尘螨、霉菌。明确诊断为混合性HSP和单纯性HSP的儿童中,食物sIgG、食物过敏原sIgE、吸入性过敏原sIgE及总IgE(total IgE,tIgE)的阳性率分别为88.20%、50.00%、47.10%、88.20%以及87.50%、47.90%、50.00%、91.7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结论食物sIgG、食物过敏原sIgE、吸入性过敏原sIgE和tIgE均与儿童HSP发病有密切关系。联合测定食物sIgG、食物过敏原sIgE、吸入性过敏原sIgE和tIgE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判断HSP患儿的发病原因并可根据检查结果尽早采取有效的环境控制和饮食限制,对治疗儿童HSP和预防HSP的复发有一定作用。
张奕,任锋,杨方华,吴苏伟,陈运生[3](2020)在《血清特异性IgE联合IgG检测在早期判断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价值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联合免疫球蛋白G(IgG)检测在早期判断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0例过敏性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酶联免疫方法对血清中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进行测定,并应用免疫印迹法对血清中吸入性过敏原与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进行测定。分析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和IgE检测结果及其一致性,并分析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结果。结果 90例过敏性患儿经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检测呈阳性84例,阳性检出率为93.33%(84/90),主要阳性食物为牛奶、鸡蛋与大豆,重度敏感食物过敏原为牛奶与鸡蛋。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呈阳性患儿40例(44.44%),主要阳性食物为牛羊肉、牛奶,重度敏感食物过敏原为鸡蛋、鱼虾蟹。经Kappa检验显示,特异性IgE与特异性IgG检测结果不一致(U=0.030, Kappa=0.012),而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阳性率高于特异性IgE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184, P<0.05)。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阳性明确31例,阳性检出率为34.44%(31/90),主要阳性过敏原为尘螨、点青霉分支孢与花粉,重度敏感吸入性过敏原为尘螨。结论儿童过敏性疾病多是由食物过敏原与吸入性过敏原引起,而早期给予联合检测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IgG效果显着,能够明确食物过敏原,及时制定环境控制和药物干预方案,对防治儿童过敏性疾病具有重大意义。
任孙[4](2019)在《苏州地区湿疹与食物不耐受相关性研究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对苏州地区患有湿疹的病人进行14项食物不耐受的检测,了解苏州地区湿疹患者食物不耐受的情况。2、探讨湿疹与食物不耐受是否存在关联性。3、通过各项对比,分析湿疹患者食物不耐受的影响因素。4、探究饮食调控下行药物治疗在湿疹患者治疗中存在的意义。方法:一、研究对象1、选择2016.06.01-2017.05.31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无明显渗出的局限性湿疹患者415例,均为首诊病例,作为实验组进行14项食物不耐受的检测,其中男219例,女196例,年龄2-85岁。2、湿疹患者按年龄分组:0-19岁组53例,20-34岁组151例,35-49岁组121例,50-85岁组90例。按季节分组春季组82例,夏季组103例,秋季组121例,冬季组109例。3、健康对照组共50例,均为健康体检者进行14项食物不耐受的检测,无过敏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家族史,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40-60岁。4、从实验组所检测出的312例食物不耐受阳性的湿疹患者中随机选取3组,每组100例,A组仅行药物治疗,B组在饮食控制下行药物治疗,C组仅饮食控制。3个月后观察A组、B组和C组病情缓解情况及疗效,并对A组和B组、C组和B组以及A组和C组分别进行疗效比较。二、检测方法患者在未治疗前静脉抽血2ml,分离血清,采用ELISA半定量间接法检测,使用Bioeurope GmbH公司生产的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试剂盒。抗体依次为:牛肉、鸡肉、鳕鱼、玉米、螃蟹、蛋清/蛋黄、蘑菇、牛奶、猪肉、大米、虾、大豆、西红柿、小麦。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食物特异性IgG浓度分为 4 级:0(IgG<50U/ml)为阴性,+(IgG 50-100U/ml)为轻度敏感,++(IgG 100-200 U/ml)为中度敏感,+++(IgG>200 U/ml)为高度敏感。三、统计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x 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检测比较415例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 阳性率分别为75.18%和0.0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最易引起不耐受的食物依次为:蛋清/蛋黄、牛奶、大米、大豆、玉米、虾、小麦、西红柿、鳕鱼、蘑菇、螃蟹、鸡肉、猪肉、牛肉;对照组尚未发现引起不耐受的食物。2、415例湿疹患者全部阴性者103例,一项食物不耐受者127例,两项者81例,对3种食物不耐受者为33例,4种食物不耐受者为23例,对5种食物不耐受者为18例,对6种食物不耐受及以上者为30例。312例食物不耐受阳性患者按等级分布结果,轻度者占48.02%,中度者占26.56%,重度者占25.42%。3、湿疹病人按年龄分组进行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检测阳性率比较0-19岁组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率为92.45%,与其他各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余各年龄组间比较仅20-34岁组和50-85岁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除玉米、蛋清/蛋黄、牛奶、小麦外,此次检测的其余食物IgG的阳性率在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性别患者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患者食物特异性IgG阳性率的季节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比较及随访结果:A组、B组和C组湿疹患者3个月后总有效率分别为68%、85%和72%。A组和B组及C组和B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C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苏州地区湿疹与食物不耐受存在关联性,14项不耐受食物中以蛋清/蛋黄阳性率最高。14项食物不耐受的发生以多种食物不耐受居多。14项食物不耐受阳性湿疹患者以轻度不耐受为主。2、年龄是湿疹患者食物不耐受阳性率的一大影响因素,特别是0-19岁的湿疹患者食物不耐受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并且20-34岁的湿疹患者食物不耐受阳性率要明显高于50-85岁的湿疹患者。然而性别和季节分布对于湿疹患者食物不耐受阳性率影响不大。3、饮食控制与药物联合应用组对湿疹患者治疗有效率要明显优于单用药物组或单纯饮食控制组。根据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进行饮食调整联合药物应用对湿疹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意义。
何圣发[5](2018)在《基于IgE表位识别检测牛乳β-乳球蛋白过敏原的新技术》文中提出牛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营养物质,深受人们喜爱,但牛乳作为八大过敏食物之一,由牛乳引起的食物过敏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均要求标识食品中的过敏原成分,其中就包括牛乳及乳制品。β-乳球蛋白是牛乳中的主要过敏原,含量约占牛乳总蛋白质的10%和乳清总蛋白质的50%,约有82%的牛乳过敏患者对β-乳球蛋白过敏。另外,IgE表位是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基础,基于IgE表位识别检测β-乳球蛋白能够更精准地检测和评估食品中牛乳过敏原的含量及潜在的致敏性风险。本论文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牛乳β-乳球蛋白IgE表位串联体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牛乳β-乳球蛋白IgE表位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基于β-乳球蛋白多克隆及表位串联体多克隆抗体夹心ELISA(sELISA)方法的建立;基于表位串联体多克隆抗体及纳米铂探针sELISA方法检测β-乳球蛋白;基于表位单克隆抗体及双氧水敏感型量子点荧光免疫吸附法的建立;基于共价固定表位单克隆抗体sELISA方法的建立。研究的主要方法、结果及结论如下:1以牛乳β-乳球蛋白IgE表位串联体重组大肠杆菌为基础,通过原核表达制备了表位串联体重组蛋白,结合亲和纯化和切胶回收制备了高纯度的表位串联体重组蛋白。以纯化的重组蛋白为免疫原,制备了高特异性的兔多克隆抗体。所制备的抗体能识别表位串联体中的7个IgE表位及其阻断肽,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通过亲和纯化得到了β-乳球蛋白特异性表位串联体多克隆抗体。2以牛乳β-乳球蛋白的5个主要IgE线性表位肽为对象,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得到相应的细胞株和表位单克隆抗体。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均为IgG亚型,不含IgM和IgA,轻链均为Igκ;均能识别相应的表位肽及其阻断肽;除1P1外,其余均对β-乳球蛋白具有较高的亲和常数。3基于兔抗β-乳球蛋白多克隆抗体及生物素化兔抗β-乳球蛋白表位串联体多克隆抗体建立了sELISA方法。该方法对β-乳球蛋白的线性检测范围为31.25–8,000 ng/mL,最低检出限为1.96 ng/mL。在牛乳、乳清、乳清粉中加标回收率为95.17%–104.67%,检测结果与RP-HPLC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表明所建立的sELISA方法准确可靠。在酸奶、巧克力和糖果中的加标回收率为98.33%–110.53%。并对婴幼儿水解配方奶粉中β-乳球蛋白及其致敏性残基进行了检测分析,在深度水解奶粉中未检测到β-乳球蛋白,但在不同部分水解奶粉中差异较大。4基于β-乳球蛋白表位串联体多克隆抗体及纳米铂探针建立了sELISA方法。所建立的纳米铂探针sELISA方法对牛乳β-乳球蛋白的最低检出限和线性检测范围分别为0.12 ng/mL和0.49–1.6×104ng/mL,分别比普通sELISA低16倍和宽4倍。纳米铂探针sELISA方法对样品具有高回收率,检测结果与普通sELISA方法和sELISA商业试剂盒具有良好一致性。5基于β-乳球蛋白表位单克隆抗体(1G9)及双氧水敏感性量子点(CdTe QDs)建立了荧光sELISA。所建立的荧光sELISA的β-乳球蛋白的最低检出限为0.49 ng/mL,比普通sELISA方法低16倍。对样品的检测性能与普通sELISA及sELISA试剂盒的性能相似,且回收率高(98.29%–111.84%)。对婴幼儿水解配方奶粉中β-乳球蛋白及其致敏性残基进行了检测分析,检测结果与普通sELISA没有显着差异,但与商业sELISA试剂盒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6基于共价固定表位单克隆抗体1G9及胶体金探针建立了sELISA。检测牛乳β-乳球蛋白的灵敏度(0.49 ng/mL)和线性范围(31.25–64×103 ng/mL)分别比普通sELISA方法高16倍和宽32倍。对样品加标回收检测结果与普通sELISA及商业sELISA试剂盒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且回收率为98.29%–111.84%;对婴幼儿水解配方奶粉中β-乳球蛋白及其致敏性残基进行了检测分析,检测结果与普通sELISA没有显着差异,但与商业sELISA试剂盒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7制备了一种表位串联体多克隆抗体,5个表位单克隆抗体,弥补了普通抗体不能特异性识别β-乳球蛋白IgE表位的缺点。基于表位抗体建立了四种sELISA方法,通过RP-HPLC或商业化的sELISA试剂盒验证了所建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免疫学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和回收率高的特点,可以作为检测食品中β-乳球蛋白及其致敏性残基的可靠方法。
黄晓婉,张珏[6](2018)在《血清特异性IgG和IgE联合检测在小儿过敏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和免疫球蛋白G(IgG)检测在小儿过敏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过敏性疾病患儿,检测患儿血清中食物和吸入性过敏原的特异性IgE及IgG水平。结果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检测,主要食物过敏原是牛奶和鸡蛋;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主要食物过敏原是鸡蛋、鱼、虾、蟹;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联合特异性IgE检测,主要食物过敏原是牛奶和大豆。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主要过敏原是尘螨和真菌;sIgG阳性检测中,主要过敏原是尘螨和花粉;特异性IgG联合特异性IgE检测,主要过敏原是尘螨和真菌。结论食物过敏原和吸入性过敏原均是导致小儿过敏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特异性IgE和特异性IgG的测定是过敏性疾病患儿诊断食物过敏原的有效方法,对临床过敏性疾病的预防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匡玉宝,梁意引,梁海东,陈榕,黄英河,李霞[7](2014)在《慢性荨麻疹忌食疗法与食物不耐受IgG水平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有食物不耐受的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忌食治疗,检测忌食治疗前后食物过敏原IgG的变化及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ymptom Score Reduce Index,SSRI),探索忌食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明确有食物不耐受的慢性荨麻疹70例在取得知情同意后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常规治疗2 w,同时根据食物不耐受情况,进行忌食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2 w,不同时进行忌食治疗。治疗6个月后对两组进行食物过敏原IgG及SSRI比较。结果实验组的食物过敏原IgG阳性总级数从101级下降至67级,治疗前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SSRI=0.78),疗效显着;而对照组食物过敏原IgG阳性总级数从105级下降至100级,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SSRI=0.42),疗效不显着。两组在治疗后食物过敏原IgG的阳性级数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实验组疗效明显好过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根据食物过敏原IgG情况,进行忌食治疗,可有效减轻慢性荨麻疹患者食物不耐受程度,为治疗提供一个有效途径。
马超,王伟,吴玉红[8](2014)在《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原特异性IgE与特异性IgG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清特异性IgE和特异性IgG检测在慢性荨麻疹过敏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皮肤科诊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89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血清中食物过敏原的特异性IgG,同时采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血清中食物过敏原和吸入性过敏原的特异性IgE,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的总阳性率为83.15%,主要食物过敏原是鸡蛋和牛奶;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的总阳性率为68.54%,主要食物过敏原是淡水鱼、海鱼和虾蟹;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的总阳性率为80.90%,主要过敏原是屋尘、螨虫组合。结论联合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过敏原特异性IgE与特异性IgG,能从不同的方面了解患者的变应原种类及患者的过敏状态,指导慢性荨麻疹的诊断与治疗。
王雪梅[9](2013)在《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E和IgG检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E和IgG的意义。方法使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研究对象血清中的最常见的过敏原抗体IgE和IgG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通过研究检测可以统计到14种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E和IgG的阳性率结果,而且食物过敏原中检测出的IgG阳性率与IgG和IgE同时存在的阳性率比吸入物过敏原的高。结论对特异性抗体IgE和IgG进行联合诊断对过敏性疾病的预防以及治疗,尤其是针对食物过敏原,可以更清楚地检测出究竟是哪种因素导致的过敏,对患者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具有很高的临床治疗意义。
娄莹,尚莹,可秋萍,郝玉金[10](2013)在《食物特异性抗体IgG检测对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诊治的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食物特异性抗体IgG检测与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的关系。方法选择门诊和住院就诊的36例病因未明确的诊断为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的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根据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食物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G的实验结果,实验组采用饮食调整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原饮食方案治疗,治疗后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食物特异性抗体IgG升高以鸡蛋(66.67%)最多见,两组特异性抗体IgG升高食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周后,实验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61.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血清中食物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G在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中有重要意义,结合其结果进行饮食调整对治疗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效果明显。
二、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婴儿湿疹患儿血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样本采集和处理 |
1.2.2样本检验 |
1.2.3 临床分组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检测分析 |
2.2三组调整饮食后的疗效观察 |
3 讨论 |
(2)过敏性紫癜儿童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和免疫球蛋白G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检测方法 |
1.2.1 标本采集 |
1.2.2 食物s Ig G检测 |
1.2.3 食物过敏原s Ig E、吸入性过敏原s Ig E和总Ig E(total Ig E,t Ig E)检测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食物s Ig G检测结果 |
2.2 食物过敏原s Ig E检测结果 |
2.3 食物s Ig G和食物过敏原s Ig E的一致性 |
2.4 吸入性过敏原s Ig E检测结果 |
2.5 混合性HSP和单纯性HSP的食物s Ig G阳性率比较 |
2.6 混合性HSP和单纯性HSP的食物过敏原s Ig E阳性率比较 |
2.7 混合性HSP和单纯性HSP的吸入性过敏原s Ig E阳性率比较 |
3 讨论 |
(3)血清特异性IgE联合IgG检测在早期判断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检测结果分析 |
2.2 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分析 |
2.3 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E与特异性IgG的一致性 |
2.4 吸入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分析 |
3 讨论 |
(4)苏州地区湿疹与食物不耐受相关性研究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实验分组 |
三、实验原理 |
四、样本要求与检验方法 |
五、结果的判读 |
六、饮食指导 |
七、疗效评定 |
八、统计方法 |
结果 |
附表 |
附图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食物不耐受的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 |
致谢 |
(5)基于IgE表位识别检测牛乳β-乳球蛋白过敏原的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食物过敏概述 |
1.1.1 食物过敏的历史 |
1.1.2 食物过敏与公共卫生 |
1.1.3 食物过敏与食品安全 |
1.2 食物过敏危害性 |
1.2.1 食物过敏的分子机制 |
1.2.2 食物过敏的流行病学 |
1.2.3 食物过敏的防治 |
1.3 食物过敏的物质基础 |
1.3.1 食物过敏原的分类 |
1.3.2 食物过敏原的结构 |
1.3.3 食物过敏原的表位定位 |
1.4 食物过敏原的风险评估与管理 |
1.4.1 食物过敏原致敏性评价 |
1.4.2 食物过敏的阈值 |
1.4.3 食物过敏原的标识 |
1.4.4 过敏食物的召回 |
1.5 牛乳过敏 |
1.5.1 牛乳过敏流行病学 |
1.5.2 牛乳中的主要过敏原蛋白 |
1.5.3 牛乳过敏原的结构与致敏性 |
1.6 牛乳β-乳球蛋白 |
1.6.1 β-乳球蛋白的理化性质 |
1.6.2 β-乳球蛋白表位的研究 |
1.7 食物过敏原检测技术进展及对β-乳球蛋白的检测 |
1.7.1 色谱学方法 |
1.7.2 免疫学方法 |
1.7.3 检测产品与市场 |
1.8 检测方法发展方向 |
1.8.1 检测速度更快 |
1.8.2 检测灵敏度更高 |
1.8.3 便携式检测 |
1.8.4 经济、环保检测材料 |
1.8.5 高通量检测 |
1.8.6 新型抗体以及核酸适配体 |
1.9 立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
1.9.1 立题背景 |
1.9.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牛乳β-乳球蛋白IgE表位串联体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溶液的配制 |
2.3 方法 |
2.3.1 原核表达制备β-乳球蛋白表位串联体重组蛋白 |
2.3.2 核酸测序 |
2.3.3 SDS-PAGE电泳 |
2.3.4 Western blotting |
2.3.5 纯化重组蛋白 |
2.3.6 兔抗β-乳球蛋白表位串联体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2.3.7 间接ELISA测定抗体效价 |
2.3.8 兔抗β-乳球蛋白表位串联体血清对表位肽的识别 |
2.3.9 兔抗β-乳球蛋白表位串联体多克隆抗体特异性分析 |
2.3.10 亲和纯化兔抗β-乳球蛋白表位串联体特异性抗体 |
2.3.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 结果 |
2.4.1 pGEX-4T-1-tan测序结果 |
2.4.2 原核表达SDS-PAGE电泳图 |
2.4.3 Western blotting分析串联体重组蛋白 |
2.4.4 表位串联体重组蛋白的纯化结果 |
2.4.5 免疫过程中兔抗血清效价的变化 |
2.4.6 抗体对表位肽的识别 |
2.4.7 抗体特异性 |
2.4.8 Sepharose4B免疫亲和柱的制备 |
2.4.9 亲和纯化特异性抗体 |
2.5 讨论 |
2.5.1 表位串联体 |
2.5.2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2.5.3 抗体的制备 |
2.5.4 抗体的纯化及其免疫学特性 |
2.5.5 β-乳球蛋白表位串联体蛋白多克隆抗体的潜在应用 |
2.6 小结 |
第3章 牛乳β-乳球蛋白IgE线性表位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溶液的配制 |
3.3 方法 |
3.3.1 制备单克隆抗体 |
3.3.2 亲和纯化单克隆抗体 |
3.3.3 单克隆抗体表征 |
3.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4 结果 |
3.4.1 亲和纯化单克隆抗体 |
3.4.2 抗体IgG类/亚类鉴定 |
3.4.3 抗体对表位肽和阻断肽的识别 |
3.4.4 抗体亲和力的检测 |
3.4.5 抗体1P1 对变性β-乳球蛋白的识别 |
3.4.6 抗体特异性 |
3.5 讨论 |
3.5.1 表位的选择 |
3.5.2 表位抗体与表位的识别 |
3.5.3 表位单克隆抗体 |
3.6 小结 |
第4章 基于β-乳球蛋白多抗及串联体多抗夹心ELISA方法的构建与应用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溶液的配制 |
4.3 方法 |
4.3.1 亲和纯化β-乳球蛋白特异性抗体 |
4.3.2 生物素标记串联体多克隆抗 |
4.3.3 竞争ELISA |
4.3.4 sELISA方法的程序 |
4.3.5 sELISA方法条件的优化 |
4.3.6 sELISA方法检测性能评价 |
4.3.7 检测样品 |
4.3.8 反相高效液相分析 |
4.3.9 Tricine-SDS-PAGE电泳 |
4.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4 结果 |
4.4.1 抗体对表位肽的识别 |
4.4.2 夹心ELISA条件的优化 |
4.4.3 sELISA方法标准曲线的建立 |
4.4.4 sELISA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
4.4.5 sELISA方法的特异性 |
4.4.6 检测样品 |
4.4.7 婴幼儿水解低致敏配方奶粉的检测结果 |
4.5 讨论 |
4.5.1 封阻条件与非特异性吸附 |
4.5.2 对水解奶粉中β-乳球蛋白致敏性残基的检测 |
4.6 小结 |
第5章 基于纳米铂探针夹心ELISA方法检测β-乳球蛋白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设备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2.3 溶液的配制 |
5.3 方法 |
5.3.1 亲和纯化抗体 |
5.3.2 纳米铂探针制备方法 |
5.3.3 生物素化IgG与纳米铂偶联比的优化 |
5.3.4 普通sELISA方法的程序 |
5.3.5 基于纳米铂探针sELISA方法条件的优化 |
5.3.6 sELISA方法检测性能分析 |
5.3.7 纳米铂探针储存性研究 |
5.3.8 检测样品 |
5.3.9 Tricine-SDS-PAGE电泳 |
5.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4 结果 |
5.4.1 扫描电镜分析 |
5.4.2 Bio-IgG与纳米铂偶联比的确定 |
5.4.3 纳米铂探针sELISA条件的优化 |
5.4.4 sELISA方法标准曲线的建立 |
5.4.5 纳米铂探针sELISA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
5.4.6 纳米铂探针sELISA方法的特异性 |
5.4.7 纳米铂探针储存性研究 |
5.4.8 检测样品 |
5.5 讨论 |
5.5.1 纳米铂在检测方法中的应用 |
5.5.2 纳米铂探针sELISA方法与其它检测方法的对比 |
5.6 小结 |
第6章 基于双氧水敏感型量子点荧光免疫吸附法检测β-乳球蛋白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设备 |
6.2.1 材料与试剂 |
6.2.2 仪器与设备 |
6.2.3 溶液的配制 |
6.3 方法 |
6.3.1 亲和纯化抗体 |
6.3.2 生物素化IgG |
6.3.3 普通sELISA程序 |
6.3.4 对CdTe QDs的表征 |
6.3.5 制备链霉亲和素-过氧化氢酶偶联物 |
6.3.6 对SA-CAT偶联物的表征 |
6.3.7 基于荧光淬灭sELISA方法条件的优化 |
6.3.8 荧光sELISA方法检测性能分析 |
6.3.9 检测样品 |
6.3.10 Tricine-SDS-PAGE电泳 |
6.3.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
6.4 结果 |
6.4.1 对CdTe QDs的表征 |
6.4.2 对SA-CAT的表征 |
6.4.3 荧光sELISA条件的优化 |
6.4.4 荧光sELISA方法标准曲线的建立 |
6.4.5 荧光sELISA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
6.4.6 荧光sELISA方法的特异性 |
6.4.7 检测样品 |
6.5 讨论 |
6.5.1 双氧水敏感型量子点在检测方法中的应用 |
6.5.2 表位单克隆抗体在检测方法中的应用 |
6.6 小结 |
第7章 基于固定化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β-乳球蛋白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设备 |
7.2.1 材料与试剂 |
7.2.2 仪器与设备 |
7.2.3 溶液的配制 |
7.3 方法 |
7.3.1 亲和纯化抗体 |
7.3.2 胶体金探针制备方法 |
7.3.3 胶体金粒径及与抗体偶联比的确定 |
7.3.4 基于固定化抗体sELISA方法条件的优化 |
7.3.5 sELISA方法检测性能分析 |
7.3.6 普通sELISA方法的程序 |
7.3.7 检测样品 |
7.3.8 Tricine-SDS-PAGE电泳 |
7.3.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7.4 结果 |
7.4.1 扫描电镜分析 |
7.4.2 胶体金粒径以及与Bio-IgG偶联比的确定 |
7.4.3 固定化抗体sELISA条件的优化 |
7.4.4 胶体金探针sELISA方法标准曲线的建立 |
7.4.5 胶体金探针sELISA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
7.4.6 胶体金探针sELISA方法的特异性 |
7.4.7 检测样品 |
7.5 讨论 |
7.5.1 胶体金在检测方法中的应用 |
7.5.2 抗体固定化在检测方法中的应用 |
7.6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8.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血清特异性IgG和IgE联合检测在小儿过敏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60例过敏性疾病患儿食物过敏原sIgG和sIgE抗体检测 |
2.2 食物过敏原sIgE和sIgG的一致性 |
2.3 60例过敏性疾病患儿吸入性过敏原抗体检测结果 |
3 讨论 |
(7)慢性荨麻疹忌食疗法与食物不耐受IgG水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 |
2 方法 |
2.1 食物过敏原Ig G检测方法 |
2.2 根据食物过敏原Ig G检测结果 |
2.3 按0~3级标准对两组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观察评分[4]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8)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原特异性IgE与特异性IgG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9)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E和IgG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检测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多种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E和IgG的阳性检测统计结果见表1。 |
2.2 14种常见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E和IgG阳性检测结果见表2。 |
3 讨论 |
(10)食物特异性抗体IgG检测对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诊治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食物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G检测方法 |
1.2.2 治疗方法 |
1.2.3 疗效判定标准 |
1.2.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检测的临床意义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婴儿湿疹患儿血清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的检测[J]. 李少光,杨学群,朱立茎,姚柱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19)
- [2]过敏性紫癜儿童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和免疫球蛋白G检测分析[J]. 赵晨,赵萍,白燕,刘贤文,金润铭. 中国医刊, 2021(02)
- [3]血清特异性IgE联合IgG检测在早期判断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价值分析[J]. 张奕,任锋,杨方华,吴苏伟,陈运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13)
- [4]苏州地区湿疹与食物不耐受相关性研究及意义[D]. 任孙. 苏州大学, 2019(02)
- [5]基于IgE表位识别检测牛乳β-乳球蛋白过敏原的新技术[D]. 何圣发. 南昌大学, 2018(01)
- [6]血清特异性IgG和IgE联合检测在小儿过敏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黄晓婉,张珏.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8(01)
- [7]慢性荨麻疹忌食疗法与食物不耐受IgG水平的研究[J]. 匡玉宝,梁意引,梁海东,陈榕,黄英河,李霞. 现代医院, 2014(05)
- [8]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原特异性IgE与特异性IgG分析[J]. 马超,王伟,吴玉红. 安徽医学, 2014(02)
- [9]过敏原特异性抗体IgE和IgG检测分析[J]. 王雪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13(20)
- [10]食物特异性抗体IgG检测对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诊治的意义[J]. 娄莹,尚莹,可秋萍,郝玉金. 当代医学,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