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斑裂孔玻璃体手术(论文文献综述)
熊晓忆[1](2021)在《SFCT值与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解剖学闭合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增强深部成像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收集相关数据,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评估术后裂孔闭合情况,对比分析多项相关因素,以期找出更好的评估预后的客观指标。方法:回顾性性临床研究,将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经增强深部成像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EDI-OCT)确诊的IMH患者63例66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玻璃体切除(PPV)+内界膜(ILM)剥除+硅油充填术。利用EDI-OCT图像测量术前指标并观察术后裂孔是否闭合。结果:随访3~6个月,手术后闭合组A组56眼,未闭合B组10眼,裂孔闭合率为84.8%。闭合组A组和非闭合组B组患者SFCT值(195.77±55.53um对139.35±26.05,t=5.088,p=0.000)。IMH术后裂孔闭合与症状持续时间(?2=4.243,p=0.039)及黄斑裂孔最小直径(?2=4.007,p=0.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SFCT值、症状持续时间、MH最小直径进一步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MH手术后裂孔闭合与术前SFCT值呈显着相关关系(OR=0.34,P=0.013)。结论:1、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闭合与黄斑裂孔最小直径、症状持续时间均有相关关系,SFCT值是IMH术后裂孔闭合的独立影响因素,相对于黄斑裂孔最小直径、症状持续时间等因素,SFCT值可能更能预测IMH术后裂孔闭合情况。2、症状持续时间少于6个月或裂孔最小直径小于400um的IMH患者手术后可能有更高的闭合率。
陈智萍[2](2021)在《内界膜覆盖术和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内界膜覆盖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剥除术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检查并确诊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40例40只眼纳入研究。通过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覆盖组和剥除组,各20例20只眼。覆盖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覆盖术,剥除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组。所有患者均行BCVA、IOP、眼底检查、黄斑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测量。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在BCVA、MH闭合率、RD复位率以及并发症方面是否有差别。结果:1、术前两组患者平均年龄、病程、IOP、眼轴长度、BCVA、MH最窄直径的比较,无明显区别(P>0.05)。2、两组患者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BCVA的比较: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两个组组间BCVA比较,组间无明显差别(p=0.620>0.05、p=0.678>0.05、p=0.306>0.05、p=0.517>0.05)。3、两组患者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BCVA与术前的比较:术后1周,两组患者BCVA与术前相比,在统计学方面无明显差别(p=0.231>0.05,p=0.149>0.05)。覆盖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BCVA与术前相比,在统计学方面,均优于术前(p=0.006<0.05、p=0.000<0.05、p=0.000<0.05)。剥除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BCVA与术前比较,在统计学方面,也均优于术前(p=0.043<0.05、p=0.000<0.05、p=0.000<0.05)。4、两组患者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BCVA变化量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组间BCVA变化量,无明显差别,p值均大于0.05。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MH闭合情况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MH闭合情况发现,覆盖组MH闭合率为100%(20例),其中I型闭合占90%(18例),II型闭合占10%(2例);剥除组MH闭合率为80%(16例),其中I型闭合占40%(8例),II型闭合占40%(8例)。术后6个月时,比较组间MH闭合率,在统计学方面,覆盖组的I型闭合率、II型闭合率和未闭合率均优于剥除组(p=0.01<0.05,p=0.028<0.05,p=0.035<0.05)。6、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RD复位情况的比较:两组患者第一次手术RD均复位,均未发现网膜再次脱离。7、在本次研究中没有发现眼部及全身并发症,如高眼压、眼内炎症、眼内出血、视网膜再次脱离等。结论:1、内界膜覆盖术相比内界膜剥除术更有助于提高的黄斑裂孔闭合率,但视力改善不明显。2、随着手术方法的改进,内界膜覆盖术可能成为未来HMMHRD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
王爱芹[3](2021)在《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行内界膜填塞或翻转覆盖术后黄斑区形态及血流特征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行内界膜填塞术或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手术前后黄斑区形态及血流特征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大直径(>600μm)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7例(37只眼)进行研究。随机分为A组(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填塞+玻璃体腔消毒空气填充术)和B组(玻璃体切除+内界膜翻转覆盖+玻璃体腔消毒空气填充术)行手术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进行最佳矫正视力、OCT、OCTA检查,观察患者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外界膜(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ELM)缺损直径、椭圆体带(ellipsoid zone,EZ)缺损直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vessel density of 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VD)、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vessel density of deep capillary plexus,DVD)变化及裂孔愈合形态,比较分析同组患者手术前后及两组患者之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1.裂孔闭合情况:A组20例患眼中,19例裂孔闭合(95.00%),其中6眼呈U型闭合,12眼呈V型闭合,1眼呈W型闭合。B组17例患眼中,15例裂孔闭合(88.24%),其中9眼呈U型闭合,6眼呈V型闭合。裂孔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BCVA:两组患者手术前后BCVA均随时间变化显着,且两组变化趋势不同,即B组BCVA改善更显着(F时间=54.231,P时间<0.05;F交互=5.538,P交互<0.05;F组间=4.408,P组间<0.05)。术后1月,A组平均BCVA(log MAR)为0.98±0.17,B组平均BCVA为:0.84±0.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A组平均BCVA为0.95±0.22,B组平均BCVA为0.74±0.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ELM缺损直径:两组患者手术前后ELM缺损直径均随时间变化显着,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593.830,P时间<0.05;F交互=2.624,P交互=0.800;F组间=0.109,P组间=0.743)。组内两两比较显示:两组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ELM缺损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EZ缺损直径:两组患者手术前后EZ缺损直径均随时间变化显着,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298.852,P时间<0.05;F交互=3.196,P交互=0.053;F组间=0.234,P组间=0.632)。组内两两比较显示:两组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EZ缺损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FAZ面积:两组患者手术前后FAZ面积均随时间变化显着,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108.671,P时间<0.05;F交互=0.717,P交互=0.495;F组间=0.272,P组间=0.605)。组内两两比较显示:两组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月与术后1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SVD、DVD:两组患者手术前后SV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3.033,P时间=0.055;F交互=0.051,P交互=0.950;F组间=0.980,P组间=0.329)。两组患者手术前后DV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1.368,P时间=0.261;F交互=1.365,P交互=0.262;F组间=1.408,P组间=0.313)。两组间术后1月、术后3月SVD及DV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界膜填塞术及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均是治疗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有效手术方式,能得到良好的裂孔闭合率,明显改善患者视力。但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术后视力及裂孔闭合形态优于内界膜填塞术。内界膜填塞术与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术后FAZ面积均显着减小,提示黄斑中心凹组织发生向心运动,但SVD、DVD均无显着变化。
胡文强[4](2021)在《惰性气体(C3F8)和消毒空气填充在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中的疗效比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究惰性气体(C3F8)和消毒空气作为玻璃体切割术后眼内填充物在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3年6月至2020年6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确诊为特发性黄斑裂孔,接受23G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C3F8/消毒空气填充术治疗的患者共112例(115只眼),其中使用惰性气体C3F8填充玻璃体腔50只眼(惰性气体组),65只眼使用消毒空气填充玻璃体腔组(消毒空气组)。根据黄斑裂孔愈合指数(Macular Hole Closing Index,MHCI)(MHCI≤0.7,MHCI>0.7)、黄斑裂孔孔径大小(MIN≤400um、400<MIN<700um、MIN≥700um)、国际玻璃体黄斑牵拉学组MH分期(2期、3期、4期)分组,对比惰性气体组和消毒空气组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外界膜(ELM)、椭圆体带(IS/OS)及嵌合体带(COST)层破坏直径恢复情况及术后愈合形态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惰性气体组IMH术后裂孔闭合率98%,消毒空气组裂孔闭合率96.92%,两组裂孔闭合率无统计学差异(X2=0.129,p=0.719)。按照MHCI分组(MHCI>0.7、MHCI≤0.7),在两亚组中IMH玻璃体切割术后使用惰性气体和消毒空气填充与术后愈合形态均没有相关性(X2=1.186,p=0.276;X2=0.900,p=0.343)。根据黄斑裂孔孔径大小分组(MIN≤400um、400<MIN<700um、MIN≥700um),在各个亚组中,使用惰性气体和消毒空气的患者术前ELM、IS/OS、COST的缺损直径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填充气体术后1个月ELM、IS/OS、COST的缺损直径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国际玻璃体黄斑牵拉学组MH分期分组(2期、3期、4期),在各个亚组中,使用惰性气体和消毒空气的患者术前ELM、IS/OS、COST的缺损直径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填充气体术后1个月ELM、IS/OS、COST的缺损直径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消毒空气填塞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与惰性气体(C3F8)相当,故消毒空气能够作为有效的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手术治疗的玻璃体腔填充物。
王俊文[5](2020)在《23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索23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以及影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眼科中心行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23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A组)与23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B组)的疗效,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影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术后一周(A组:t=4.80,p=2.83×10-4;B组:t=4.56,p=2.46×10-4)、术后一月(A组:t=5.43,p=8.90×10-5;B组:t=7.00,p=2.00×10-6)以及术后三月(A组:t=6.95,p=5.00×10-6;B组:t=9.69,p=1.46×10-8)的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提升;两组间术后各时间点最佳矫正视力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裂孔最小直径大于400um者,术后各时间点最佳矫正视力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裂孔闭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主要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t=3.31,p=6.96×10-3)和裂孔底径(t=4.08,p=1.82×10-3)相关,B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主要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t=4.13,p=8.85×10-4)和裂孔最小直径(t=2.80,p=0.01)相关。结论:23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疗效确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主要受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和裂孔底径影响。
田歌[6](2020)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后巩膜葡萄肿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观察分析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剥除术、后巩膜葡萄肿边缘光凝以及硅油填充治疗合并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acular hole retinal detachment,MHR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住院治疗的合并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MHRD患者49例49只眼,所有患者均行PPV联合ILM剥除术以及硅油填充。根据术中是否联合后巩膜葡萄肿边缘激光光凝进行分组,激光组25例25只眼,非激光组24例24只眼。所有患者手术前后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眼底照相、眼部B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周、1、3及6个月的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视力改善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应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视网膜复位率:将首次术后6个月为疗效判定点,激光组24例24只眼首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首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率为96.0%;非激光组17例17只眼首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首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率为70.8%。激光组视网膜复位率高于非激光组,χ2=3.984,P=0.0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黄斑裂孔闭合率:将首次术后6个月为疗效判定点,激光组19例19只眼黄斑裂孔闭合,黄斑裂孔闭合率为76.0%;非激光组15例15只眼黄斑裂孔闭合,黄斑裂孔闭合率为62.5%,激光组黄斑裂孔闭合率高于非激光组,χ2=1.051,P=0.3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术后视力:激光组25例25只眼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平均BCVA(Log MAR)分别为1.80±0.37、1.38±0.31、1.08±0.39,术后3个月平均BCVA优于术前,术后6个月平均BCVA优于术后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98、5.327,P=0.001、0.000)。非激光组24例24只眼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平均BCVA(Log MAR)分别为1.87±0.28、1.45±0.46、1.20±0.47,术后3个月平均BCVA优于术前,术后6个月平均BCVA优于术后3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76、2.899,P=0.001、0.014)。激光组与非激光组平均BCVA(Log MAR)相比,两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09、0.675,P=0.687、0.506)。4、术后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中出现5例,其中激光组2例,非激光组3例,取油前眼压大于21mm Hg,予降眼压药物治疗,眼压均在治疗一周内恢复正常。至随访末期,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1、后巩膜葡萄肿边缘光凝应用于PPV治疗合并后巩膜葡萄肿的高度近视MHRD安全有效,提高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减少复发,对视功能恢复无损伤作用。2、PPV联合ILM剥除、后巩膜葡萄肿边缘激光光凝以及硅油填充的术式组合用于治疗病理性高度近视MHRD可取得较好的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及视功能的恢复。
崔伟娜[7](2020)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屈光状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屈光状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51人56眼特发性黄斑裂孔并同时伴有明显白内障患者(实验组)和22人44眼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手术前均测量最佳矫正视力、眼轴、前房深度和角膜散光。根据SRK/T公式计算植入人工晶状体度数和手术前预测的等效球镜度数(预测值)。术后6个月同样方法测量实际等效球镜度数(实际值)、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和角膜散光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预测值与实际值差异。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年龄分别为66.79±4.33岁和69.89±6.71岁(P=0.063)。两组在性别和眼别方面没有显着差别。实验组A超和IOLMaster两种检查术前预测屈光度分别-0.27±0.25D和0.10±0.66D(P=0.014),术后患者实际屈光度数为-0.19±0.64D,术后平均绝对预测误差分别为0.53±0.37D和0.58±0.65D(P=0.758)。实验组术前和术后眼部情况比较分别为:平均最佳矫正视力0.80±0.35和0.40±0.35(P<0.001),ACD2.89±0.28mm和4.30±0.38mm(P<0.001)。对照组术前和术后眼部情况比较分别为:平均视力为0.54±0.25和0.08±0.09(P<0.001)。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眼轴变化分别为-0.05±0.11mm和-0.07±0.07mm(P=0.510);前房深度变化1.43±0.50mm和1.31±0.63mm(P=0.462);角膜散光相关指标K1、K2、SE和△K在两组术前术后变化值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屈光度变化情况:术前预测值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10±0.66D和-0.43±0.95D;术后实际值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19±0.64D和-0.31±0.93D。术后平均屈光预测误差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33±0.81D和0.09±0.64D(P=0.021)。实验组发生0.33D近视漂移。实验组术后近视漂移比例为67.9%,对照组为27.3%,统计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屈光变化影响因素Logistics分析结果显示未发现相关因素。结论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经联合手术后发生近视漂移。术前进行人工晶状体度数预算时可适当预留+0.3D~+0.5D远视以减少屈光误差。影响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行联合手术后发生近视漂移的因素可能是玻璃体屈光指数改变。
胡呵呵[8](2020)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与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填塞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与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填塞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和对比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ILM)剥除术与玻璃体切除联合ILM填塞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影响IMH术后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首次因IMH就诊于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眼科并行手术治疗的43例4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例7只眼,女性36例37只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内界膜剥除组与内界膜填塞组。收集患者术前、术后视力及视网膜微观结构指标,对比两种术式术后视力、裂孔闭合率及黄斑区微结构参数,分析影响IMH术后视力的相关因素。结果:(1)最佳矫正视力(BCVA):内界膜剥除组术前、术后BCVA(Log MAR)分别为(1.23±0.55)、(0.68±0.3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1,P=0.00);内界膜填塞组术前、术后BCVA(Log MAR)分别为(1.53±0.61)、(0.85±0.4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P=0.00);两组术前、术后BCVA(Log MAR)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9、-1.41,P=0.09、0.16)。(2)裂孔闭合率及闭合形态:内界膜剥除组裂孔闭合率为90%,内界膜填塞组为91.67%,两组术后裂孔闭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检验P=1.00)。内界膜剥除组Ⅰ型闭合占88.89%,内界膜填塞组为86.36%。两组术后Ⅰ型闭合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检验P=1.00)。(3)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变化:内界膜剥除组术前、术后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分别为(968.05±225.01)μm、(634.80±434.31)μ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P=0.00),内界膜填塞组术前、术后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分别为(1094.04±223.37)μm、(988.50±470.13)μ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P=0.26);两组术后椭圆体带缺损直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P=0.01)。(4)视网膜内复合体(IRC)厚度变化:内界膜剥除组与内界膜填塞组术后鼻侧及颞侧IRC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0.67,P=0.37、0.50),但两组术后鼻侧及颞侧IRC厚度较术前均变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9、8.50、2.42、5.22,P=0.00、0.00、0.02、0.00),且颞侧厚度减少明显多于鼻侧[两组鼻侧及颞侧IRC厚度减少分别为(12.40±12.92)μm、(24.85±13.07)μm、(9.46±12.45)μm、(20.92±16.49)μm]。(5)预测指标:内界膜剥除组术前BCVA(Log MAR)、椭圆体带缺损直径、外界膜(ELM)缺损直径及裂孔底径与术后BCVA(Log MAR)呈正相关(rs=0.49、0.047、0.61、0.59,P=0.03、0.03、0.00、0.01),鼻侧术前IRC厚度与术后BCVA(Log MAR)呈负相关(rs=-0.54,P=0.01),余无相关性。内界膜填塞组术前BCVA(Log MAR)与术后BCVA(Log MAR)呈正相关(rs=0.32,P=0.04),余无相关性。结论:(1)玻璃体切除联合ILM剥除术与玻璃体切除联合ILM填塞术治疗IMH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两组术后BCVA、裂孔闭合率、闭合类型均无统计学差异。(2)内界膜剥除组术后黄斑区椭圆体带缺损直径较内界膜填塞组小,内界膜填塞术对视网膜外层超微结构扰动较内界膜剥除组大。(3)玻璃体切除联合ILM剥除术与玻璃体切除联合ILM填塞术治疗IMH均安全有效,但内界膜剥除术对视网膜外层超微结构扰动更小。第二部分单针液-气交换术治疗玻切术后未闭合特发性黄斑裂孔目的:初步观察单针液体-空气交换术(SSFAE)治疗首次玻璃体切除术(PPV)后未闭合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自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在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眼科进行首次PPV治疗的IMH术后未闭合的10例患者11只眼的临床资料。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裂孔形态变化同时观察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首次PPV前MH最小直径平均为(545.36±161.65)μm,首次PPV术后MH最小直径平均为(535.91±182.19)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P=0.89);首次PPV术前平均Log MAR BCVA为(1.25±0.55),最终平均Log MAR BCVA为(0.68±0.26),较术前明显改善(t=3.54,P=0.01)。首次SSFAE后11眼中有7只眼(63.63%)黄斑裂孔达到Ⅰ型闭合,第2次SSFAE后11眼中有8只眼(72.72%)裂孔闭合,第3次单SSFAE后11眼中有9只眼(81.81%)裂孔闭合。结论:SSFAE是一种操作简便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作为IMH玻璃体手术失败后首选补救治疗措施。
郑楠[9](2020)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内界膜翻转填塞术与内界膜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覆盖术对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本次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用安徽省立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裂孔直径大于500μm的特发性黄斑裂孔28眼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将入选患者分为A组(内界膜填塞组)、B组(自体血组)两组,其中A组行内界膜翻转填塞术,B组行内界膜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覆盖术。术前双眼行最佳矫正视力检查、眼压检查、裂隙灯前置镜检查、眼底照相及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检查,术后1mo、3mo、6mo检查并记录术眼最佳矫正视力变化、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椭圆体带(EZ)缺损范围、外界膜(ELM)缺损范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临床资料:两组患者的年龄、术前视力符合正态分布,对其进行方差分析后得出,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BCVA:术后1mo时,两组患者BCVA及其差值分别为0.86±0.20,0.82±0.15,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时,两组患者BCVA及其差值分别为0.75±0.14、0.69±0.13,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时,两组患者BCVA及其差值分别为0.69±0.15、0.62±0.11,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A、B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BCVA进行组内比较得出:A组和B组在术前、术后1mo、术后3mo、术后6mo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黄斑裂孔闭合率及闭合形态:A组13眼(92.86%)裂孔闭合,B组14眼(100%)裂孔闭合,两组裂孔闭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黄斑恢复形态均以V型闭合为主。4.ELM、IS/OS缺损范围:A、B两组患者术前ELM层缺损直径(μm)分别为1010.71±129.31、1043.64±128.39,符合正态分布,经方差分析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mo、3mo、6mo的ELM缺损范围均改善(P均<0.05),ELM缺损范围至术后6个月均呈下降趋势(P<0.05)。A、B两组患者术前EZ层缺损直径(μm)分别为1077.07±128.04、1118.79±131.08,符合正态分布,经方差分析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mo、3mo、6mo的ELM缺损范围均改善(P均<0.05),ELM缺损范围至术后6个月均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对于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内界膜翻转填塞术及内界膜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覆盖术在治疗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上疗效确切,对于闭合黄斑裂孔、恢复中心凹解剖结构及提高患眼BCVA均能发挥有效作用。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减少ELM、EZ缺损范围但无明显差异。
李欣[10](2019)在《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联合空气填充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目前治疗黄斑裂孔最常用的手术方式是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术,术中填充物的选择仍是眼科医生关注的问题。由于惰性气体术后并发症相对多且特殊体位的依从性较差。因此,更多学者尝试使用短效的气体进行眼内填充。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填充与C3F8填充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差异,比较两者优缺点并分析影响黄斑裂孔愈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及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4年2月至2018年11月因黄斑裂孔就诊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眼科中心患者的资料。病因包括特发性黄斑裂孔,高度近视黄斑裂孔。40例黄斑裂孔患者全部采用23G微创玻璃体切割剥除内界膜联合消毒空气填充或惰性气体(C3F8)填充手术方式,其中空气填充组20例(20眼),C3F8填充组20例(20眼)。术后至少随访3个月。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眼前段及眼后段检查,详细记录患者基本资料,检查术前、术后3月BCVA、OCT、眼压、俯卧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将小数视力转换成最小分辨角对数(log MAR)进行统计学分析。OCT测量出黄斑裂孔MD、BD、H、和光感受器脱离起点与裂孔两侧的外界膜断端间的实际距离(M、N)值,并计算MHI、THI、DHI和MHCI。所收集数据整理录入Excel表格,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术前空气填充组和C3F8填充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眼压、log MAR-BCVA、MD、BD、H、M、N、MHCI、MHI、THI、DHI及病因(特发性黄斑裂孔、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术后3月空气组和C3F8组两组裂孔总体闭合率分别为85%、90%;IMH患者两组闭合率分别为93.6%、94.1%;高度近视眼两组患者闭合率分别为50%、6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两组log MAR-BCVA提高率分别为70%、75%(P=1.000);术后两组log MAR-BCVA和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46、P=0.146);术后两组俯卧位时间分别为3.55 1.39、11.75 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按MD值进行分组,各组间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各组裂孔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前后log MAR-BC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术后并发症:空气组1例发生并发性白内障,随后混浊逐渐减轻。C3F8组1眼术后发生高眼压;1例发生并发现白内障,于术后1.5月行白内障手术。4.影响黄斑裂孔闭合相关因素:裂孔最小径、MHCI和发病原因对黄斑裂孔的闭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P=0.018、P=0.030)。其中,MHCI是影响黄斑裂孔闭合的独立因素。结论:1.与C3F8惰性气体组比较,消毒空气在治疗IMH闭合率和高度近视MH闭合率以及改善患者视功能方面的可以达到与其一样的效果;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较低也较轻;空气在眼内停留较短,解决了多数患者不能耐受长时间俯卧位的问题,并且它提供了更快的视觉恢复,病人在短期内可以实现正常的日常生活。2.裂孔直径和MHCI可望成为预测黄斑愈合的可靠因素,MHCI比其他参数显示出更显着的预测能力。3.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比特发性黄斑裂孔预后差。
二、黄斑裂孔玻璃体手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斑裂孔玻璃体手术(论文提纲范文)
(1)SFCT值与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解剖学闭合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分组 |
2.3 主要药品与仪器 |
2.4 研究方法 |
2.4.1 检查方法 |
2.4.2 围手术期 |
2.4.3 手术方法 |
2.4.4 术后处理 |
2.4.5 术后随访 |
2.4.6 黄斑裂孔愈合标准及分型 |
2.4.7 测量黄斑裂孔最小直径、基底径、中央凹下脉络膜厚度值 |
2.4.8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患者的基本情况 |
3.2 术后黄斑裂孔闭合与SFCT值、症状持续时间和黄斑裂孔的最小直径相关 |
3.3 SFCT值是术后裂孔闭合的独立影响因素 |
3.4 闭合组中各愈合类型对应的SFCT值比较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影响特发性黄斑裂孔闭合的相关因素 |
参考文献 |
(2)内界膜覆盖术和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1.1 概述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第2章 对象和方法 |
2.1 入选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黄斑裂孔闭合标准 |
2.2 检查项目与仪器设备 |
2.3 术前检查及临床管理 |
2.3.1 术前检查 |
2.3.2 临床管理 |
2.4 手术方法 |
2.4.1 内界膜剥除术 |
2.4.2 内界膜覆盖术 |
2.5 术后处理 |
2.6 观察指标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覆盖组和剥除组术前基本资料 |
3.2 覆盖组和剥除组术前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BCVA的比较 |
3.3 覆盖组和剥除组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BCVA与术前的比较 |
3.4 覆盖组和剥除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BCVA变化量的比较 |
3.5 对比覆盖组和剥除组的视网膜复位情况和MH愈合情况 |
3.6 对比覆盖组和剥除组的眼部及全身并发症 |
3.7 典型病例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综述 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行内界膜填塞或翻转覆盖术后黄斑区形态及血流特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B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
附录C 综述 |
参考文献 |
(4)惰性气体(C3F8)和消毒空气填充在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中的疗效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综述 |
1.2.1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 |
1.2.2 特发性黄斑裂孔治疗 |
1.2.3 结论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 |
2.2.2 观察指标 |
2.3 手术 |
2.3.1 术前准备 |
2.3.2 手术器械设备 |
2.3.3 手术步骤 |
2.3.4 术后处理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基本资料 |
3.2 IMH裂孔闭合率 |
3.3 根据黄斑裂孔愈合指数(MHCI)分组观察IMH术后愈合形态 |
0.7'>3.3.1 MHCI>0.7 |
3.3.2 MHCI≤0.7 |
3.3.3 结果 |
3.4 根据黄斑裂孔孔径大小分组观察IMH术后1 个月疗效 |
3.4.1 MIN≤400um: |
3.4.3 MIN≥700um |
3.4.4 结果 |
3.5 根据国际玻璃体黄斑牵拉学组MH分期分组观察IMH术后1 个月疗效 |
3.5.1 国际玻璃体黄斑牵拉学组MH分期 2期 |
3.5.2 国际玻璃体黄斑牵拉学组MH分期 3期 |
3.5.3 国际玻璃体黄斑牵拉学组MH分期 4期 |
3.5.4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23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绪论 |
1.1 前言 |
1.1.1 特发性黄斑裂孔概述 |
1.1.2 特发性黄斑裂孔流行病学 |
1.1.3 特发性黄斑裂孔发病机制 |
1.1.4 特发性黄斑裂孔多模式诊断 |
1.1.5 特发性黄斑裂孔治疗现状 |
1.2 研究要点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1.2.2 可行性分析 |
1.2.3 创新性分析 |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病史采集 |
2.2.2 检查仪器 |
2.2.3 检查方法 |
2.2.4 术前检查 |
2.2.5 术前准备 |
2.2.6 麻醉 |
2.2.7 手术过程 |
2.2.8 术后处理 |
2.2.9 随访 |
2.2.10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3.1 患者的一般资料 |
3.2 术前术后的BCVA |
3.2.1 两组组内比较 |
3.2.2 两组组间比较 |
3.3 术后裂孔闭合率 |
3.4 影响术后BCVA的各因素相关性分析 |
3.4.1 内界膜翻转覆盖组(A组) |
3.4.2 内界膜剥除组(B组) |
3.5 术后BCVA与各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
3.5.1 内界膜翻转覆盖组(A组) |
3.5.2 内界膜剥除组(B组) |
讨论 |
4.1 BCVA |
4.2 裂孔闭合率 |
4.3 影响术后BCVA的因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6)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后巩膜葡萄肿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病史采集 |
1.2.2 术前检查 |
1.2.3 检查方法及仪器 |
1.2.4 手术方法 |
1.2.5 术后观察项目 |
1.2.6 指标定义 |
1.2.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情况 |
2.2 视网膜复位率 |
2.3 黄斑裂孔闭合率 |
2.4 术后视力 |
2.5 术后并发症 |
3 讨论 |
3.1 光凝方式的选择 |
3.2 ILM处理方式及眼内填充物选择 |
3.3 视网膜解剖复位及功能恢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屈光状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后未闭合的因素及处理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与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填塞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与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填塞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的临床研究 |
(一)前言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单针液-气交换术治疗玻切术后未闭合特发性黄斑裂孔 |
(一)前言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方式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9)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词缩略表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联合空气填充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1.1 空气填充组 |
1.2 C3F8填充组 |
2 研究方法 |
2.1 采集病史 |
2.2 术前检查 |
2.3 检测仪器及检查方法 |
2.4 术前准备 |
2.5 手术过程 |
2.6 术后观察、用药及注意事项 |
2.7 指标定义 |
2.8 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1 术前空气组和C3F8组基线资料比较 |
2 术后空气组和C3F8组眼部检查资料比较 |
3 术后空气组和C3F8组不同裂孔大小闭合率的比较 |
4 术后空气组和C3F8 组手术前后BCVA比较 |
5 术后并发症 |
6 单因素分析影响黄斑裂孔闭合的潜在相关因素 |
7 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黄斑裂孔闭合的独立因素 |
四、讨论 |
1 惰性气体(C3F8)填充与消毒空气填充的比较研究 |
1.1 裂孔闭合率 |
1.2 俯卧位时间 |
1.3 术后并发症 |
2 影响黄斑裂孔闭合的相关因素分析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七、文献综述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病理特点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八、致谢 |
四、黄斑裂孔玻璃体手术(论文参考文献)
- [1]SFCT值与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解剖学闭合的相关性研究[D]. 熊晓忆. 南昌大学, 2021(01)
- [2]内界膜覆盖术和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对比分析[D]. 陈智萍. 南昌大学, 2021(01)
- [3]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行内界膜填塞或翻转覆盖术后黄斑区形态及血流特征变化[D]. 王爱芹.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4]惰性气体(C3F8)和消毒空气填充在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中的疗效比较分析[D]. 胡文强. 吉林大学, 2021(01)
- [5]23G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疗效分析[D]. 王俊文.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6]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后巩膜葡萄肿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临床研究[D]. 田歌.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屈光状态的临床观察[D]. 崔伟娜.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与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填塞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研究[D]. 胡呵呵.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9]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观察[D]. 郑楠.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10]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联合空气填充治疗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D]. 李欣. 湖北医药学院,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