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健全防范农业自然风险的保险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馨予[1](2021)在《东北地区粮食型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评估与风险预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传统分散式小农户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而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力量。但伴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家庭农场经营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对我国家庭农场生产经营及稳定发展带来影响。2019年农业农村部制定的《关于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共性问题是风险防范问题,如何做到最大限度的规避经营风险,引导家庭农场健康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那么,能否有效识别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设计防范机制,保障家庭农场的规模经济效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和政府部门聚焦于家庭农场的认定和发展培训,对其经营风险评估和规避分析并不多见。东北地区农业资源充足,其家庭农场的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生力量,在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引导下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东北优越的农业资源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环境和地理优势。东北地区家庭农场发展具备自身优势的同时,面临技术效率低且市场交易成本较高等一系列问题,由此,相对于小农户和其他地区家庭农场而言,东北地区独特的粮食种植周期和地理环境,使得家庭农场生产经营面临着更高的自然风险损失率,并且受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综合影响,其经营风险的发生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如何有效防范东北地区粮食型家庭农场经营风险,如何开展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构建,有助于系统地分析家庭农场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不仅能够明晰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的生成机理,还能提升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丰富风险管理学理论体系,推动农业经济学和风险学深度交叉研究,具有一定学术和参考决策价值。本文以农业经济学和风险管理学等理论为基础,全面、客观地识别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的生成,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按照“家庭农场经营特点-风险生成-风险识别与感知-有效评估-预警评价-风险管理策略选择”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1)利用相关理论对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进行界定,指出家庭农场经营目标是实现投入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寻求风险规避的同时实现盈利的最优组合,但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使得各类风险因素影响家庭农场经营目标的实现。(2)通过风险管理理论、决策行为理论和风险预警理论研究成果的梳理,提炼形成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管理问题研究的理论框架,对家庭农场经营风险内涵及外延进行有效界定,并在明确家庭农场发展弱质性和经营风险性基础上,依据风险学研究范式从相应的作用机制、内涵及三维风险系统因子出发,对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生成机理进行解构。(3)从农场主经营行为视角出发,分析家庭农场风险识别与风险感知能力,并以家庭农场经营风险因素的感知能力作为被解释变量,构建二元选择模型进行实证分析。(4)为进一步探究粮食型家庭农场主要农作物风险水平,结合《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关于农产品产量、市场价格及收益水平的相关统计资料,运用三年时滞移动变异系数,对种植粮食型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玉米、小麦和稻谷进行风险水平衡量,获得粮食作物产量风险水平、价格风险水平以及由此带来的收益风险水平。并且将三类风险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得出收益风险水平和价格风险水平具有显着相关性,但与产量风险水平不相关,这也间接表明当前东北地区家庭农场粮食作物生产收益风险主要来源是价格因素。随后,在风险衡量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风险评价方法构建二级三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家庭农场经营中的政策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水平进行评估。模型评估结果表明当前东北地区家庭农场经营风险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其中市场风险因素>自然风险因素>政策风险因素>管理风险因素>技术风险因素。(5)在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识别和衡量基础上,构建包含警源指标和警兆指标的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根据相关原理确定预警警度,为家庭农场预警实施确定了标准,结合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和三层前馈神经网络预警模型为家庭农场预警警情的评价方法,并对选取样本家庭农场进行预警警情测评。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从风险管理策略选择和后期保障两个层面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建议。
侯日冉[2](2021)在《哈尔滨市农村土地流转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我国农村整体改革中始终占据基础性地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将有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缩短城乡贫富差距。黑龙江省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地区,哈尔滨市作为黑龙江省的中心城市,随着农村土地市场的快速发展,出现流转形式多元化,用途多样化,模式综合化的特点。与此同时,哈尔滨市农村土地流转亦存在各种风险,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哈尔滨的风险防范效果将辐射众多区域,并对我国农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首先,文本基于风险管理的研究思路,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将风险管理理论引用到农村土地流转中,首先通过研究哈尔滨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对其农村土地流转活动进行风险识别,具体将哈尔滨农村土地流转分为社会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文化风险、农民权益风险等具体5种风险类别。其次,本文综合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将指标量化,合理评测、分析5种风险的影响程度,并对哈尔滨市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程度做出评价。第一步,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确定权重,通过相互比较各种元素,确定最佳的评价值;第二步,根据彼此之间的关系程度,定义各种元素的评价值;第三步,通过确立函数关系,建立每个评价元素的特征值和评价值之间的函数关系。最后,本文根据哈尔滨市农村土地流转风险评价提出相应防范对策,通过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采取合理高效的风险管理措施,降低因农村土地流转出现的风险损失,促进农村土地规范流转,保障农民生活权益,推动农村土地有效利用。
弓宇飞[3](2021)在《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 ——牧户购买、生产行为及收入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以下简称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中国首款以草原畜牧业养殖户为主要承保对象的指数类保险产品,其保障的是由于恶劣天气(旱灾、雪灾)导致肉羊养殖牧户改变生产方式而造成的饲料成本增加的风险。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适应草原畜牧业风险特征,能够有效控制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简化查勘定损流程、降低交易成本的新型指数类保险产品。该产品作为中央财政补贴的“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保险产品保险奖补”项目,于2019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盟试点实施。为了深入、量化地研究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政策的实施效应,进一步完善草原天气指数保险制度,本论文基于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8个旗县区,500多户牧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在梳理草原肉羊天气指数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应用严谨的实证分析方法,识别牧户对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该保险制度是否有助于提高牧户信贷获得能力,促使其扩大生产规模,检验该产品是否具有促进牧户收入的效应。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一、内蒙古草原肉羊天气指数实施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基于项目组实地访谈资料和500多户牧户的调研数据,梳理得知: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锡林郭勒市实施两年来,在中央、省、地县各级政府财政保费补贴支持下,各旗县区均已开展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对该保险产品有了一定的认知度和满意度。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产品合约设置不科学(如指数选择、阈值确定等)、运行机制不完善、理赔金额不到位等的问题。二、牧户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试点后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各地参保率差异化较为明显,其中,阿巴嘎旗参保率最高,为84.3%,最低的为乌拉盖管理区,参保率仅为1.8%,因此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发展初期牧户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的识别,将有助于该保险政策在我区的进一步推广及实施。本文应用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牧户购买行为受个人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及风险因素影响,根据双栏模型结果显示,年龄、草场面积、保险认知程度、宣传、是否担任公职、邻居是否购买及灾害风险程度评价对牧户购买倾向方面有着显着的影响;保险认知程度、灾害风险程度评价、草场面积及地区均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显着影响着参保牧户投保只数选择。三、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生产行为的影响本部分内容将牧户生产行为聚焦于牧户饲养规模及信贷规模中。通过理论分析认为,为追求收益最大化,理性的投资者在由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其进行风险保障后,会扩大其肉羊饲养规模,但根据内生转换模型及平均处理效应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饲养规模无显着影响,可能的解释为,目前我国草原畜牧业肉羊养殖多受市场、土地资源禀赋及政策等因素影响较大,肉羊天气指数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目前还很难在一定程度上对牧户肉羊饲养量有着显着的影响;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否会在信贷供需双方方面发挥作用,从而影响牧户的信贷规模,需要从理论及实证两方面进行检验,在系统梳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的信贷可得性及最优贷款数额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实地牧户调研数据,应用Tobit模型及CLAD法实证检验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信贷规模的影响,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显着影响牧户的信贷规模。四、检验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收入的影响牧户生产行为发生改变是否会促进其收入的增长,一方面是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最重要政策目标,另一方面也是关于政策效应是否确切落实到收益群体身上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在基于理论分析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收入效应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实证检验。通过OLS回归及PSM方法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收入具有显着地正向影响作用。为了进一步深化研究结论,本文继续检验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不同条件分布牧户收入的影响,通过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显着地影响高收入层次牧户收入,对其他收入层次牧户收入影响不显着。五、政策建议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应认识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汇集多方力量继续优化保险条款;第二,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提升保险参保率;第三,各地政府应转变思维,促进保险制度的实施;第四,加大政府保费补贴比例,扩大政策效应惠及范围。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为:首先,研究对象新,本文研究对象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是我国首款针对草原畜牧业的天气指数保险产品,本文是国内首次针对草原畜牧业天气指数保险制度的经济学领域研究;第二,研究内容新,本文立足于相关理论及牧区、牧户特征,准确识别了影响牧户肉羊天气指数保险购买行为的因素,系统地、量化地研究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实施效应,从而为评估天气指数保效提供稳健的、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第三,研究结论新,本文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收入效应对整体牧户收入及不同收入层次牧户同时进行研究,研究结论与前人相比较为创新。本文的主要研究意义在于:一方面,本文丰富了国内天气指数保险研究领域内容,另一方面本文研究结论对此项政策在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的必要性及可持续性提出重要的理论参考。
于丽卫,孔荣[4](2021)在《农民农业领域创业脆弱性:关键成因、生成机理与应对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索性提出了农民农业领域创业脆弱性的概念,揭示了创业脆弱性的关键成因及生成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创业脆弱性的应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多重风险冲击力度强、风险应对能力弱、风险损失程度高和损失恢复能力低是创业脆弱性的关键成因。创业脆弱性生成机理在于以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为表征的多重风险冲击及以事前风险防范能力和事后风险应对能力为表征的风险应对能力,可通过分别作用于以产量损失、品质损失、资产损失、收益损失为表征的风险损失及以信贷资源获取能力和预防性储蓄支撑能力为表征的损失恢复能力,并产生综合效应,进而影响创业脆弱性水平。最后,从加强风险监测预报预警、完善风险应对机制、加强金融干预和完善支撑配套机制角度,提出创业脆弱性的应对策略。
刘秉华[5](2021)在《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测度与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奶业是关乎国民健康、强壮民族的重要食品也是农业现代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我国奶业受奶业养殖成本不断增加、国外低价奶粉的进口冲击、乳品企业与奶农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生鲜乳价格波动幅度加大,奶业市场风险日益凸显,牧场收益不稳定、亏损严重甚至退出该行业,削弱了整个奶业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18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要求全面加快部署我国奶业振兴计划。同年12月农业农村部等九部委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国奶业振兴计划,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此次文件提出要加快培育奶农合作组织、完善奶业利益联结机制、强化牧场贷款、探索生鲜乳价格保险等促进奶业稳定的意见。因此,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奶业市场风险管理机制,降低牧场的风险,稳定生鲜乳价格,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是奶业振兴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奶业养殖、加工销售、人均消费、乳制品进口、生鲜乳收购价格等层面梳理了我国奶业发展现状,发现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明显。针对生鲜乳价格的波动,运用X12季节调节法和H-P滤波法分析了生鲜乳价格波动的季节性、循环性和趋势性,发现我国生鲜乳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但价格波动主要受其长期趋势的影响,如产业政策调整、国外乳制品进口等因素。利用ARIMA模型预测短期内我国生鲜乳价格走势,发现生鲜乳价格在未来短期内会产生波动。基于价格波动对生鲜乳价格风险进行了概念界定,深入剖析价格风险产生的原因。进一步,采用Burr分布测算我国生鲜乳市场风险值即VaR值,根据我国主要畜产品风险范围区间[-10%-10%]可知,我国生鲜乳市场仍然面临很大的风险。从借鉴美国、日本等奶业发达国家生鲜乳价格风险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管理的现状,认为我国应从完善乳企与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我国生鲜乳期货市场、开发生鲜乳价格保险、建立生鲜乳价格预警机制、加强奶业金融服务等五方面进行风险管理,促进我国奶业市场健康发展。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第一,利用VaR模型对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进行了量化和实证分析;第二,基于奶业产业链提出了生鲜乳价格风险管理的综合策略。
王晓丽[6](2020)在《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工具选择与组合性设计 ——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家庭农场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主体,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家庭农场从生成到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同的金融工具手段在家庭农场运行机制的组成及其各组成部分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与功能具有差异性。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相应的金融工具在资金融通、信用构建、风险规避、价格发现、技术运用等方面进一步支持与优化。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家庭农场缺少合格的抵押品,难以从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生产所需的各类资金,使得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有效抵押品缺乏和担保制度不健全使得家庭农场贷款可得性降低,严重阻碍了家庭农场发展,同时,家庭农场经营所面临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迫切需要通过农业保险政策工具和灾后救助等途径化解。因此,加快建立符合家庭农场金融需求的金融制度体系,创新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促进家庭农场发展,最终促进家庭农场发展是当前决策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借鉴生产效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农业金融支持等理论,揭示了家庭农场发展在生产投资、金融需求、风险规避、信用构建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并从供给端的角度对组合性金融工具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理论机理进行合理论证,从家庭农场融资约束、金融机构金融供给、政策部门金融政策支持等多个维度构建了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理论分析框架。基于此,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和淄博市等17个主要城市中的120多个区、县、镇、乡、村家庭农场发展的融资约束与金融资源获取情况,并以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了291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的微观数据。最后,本文通过设计多元线性模型、截面门槛模型、工具变量分位数模型定量分析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设计了适应家庭农场金融需求的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这对于家庭农场发展而言,具有丰富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具体的研究结论为:第一,家庭农场为了进一步扩大经营面积和投资规模,对农业贷款、农业保险和抵押担保融资等金融服务存在迫切需求,而选择通过民间金融组织和网络平台借款获取资金的意愿并不强烈。从家庭农场投资绩效来看,大多数家庭农场的投资规模并未达到最优水平,投资决策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是制约其绩效提升的主要原因,家庭农场投资规模和投资绩效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此外,家庭农场资金规模较小导致生产要素匮乏、金融政策缺位造成资金融通困难、家庭农场缺乏有效抵押品使得投融资不畅、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引致经营风险、风险补贴不足使经营欠佳是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二,家庭农场由于缺乏抵押物而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供给型融资约束,如果能够为家庭农场引入相应的抵押物,则越有利于提高家庭农场金融资源可得性,进而有利于家庭农场发展。同时,当农业信贷供给水平较低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小;当农业信贷供给水平较高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大,即农业信贷对家庭农场发展存在“先递减,后递增”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第三,农业保险能够对家庭农场生产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是保障家庭农场发展的有力金融工具,加大农业保险对家庭农场发展的支持力度能够有效促进家庭农场发展。同时,当农业保险供给水平较低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小;当农业保险供给水平较高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大,即农业保险对家庭农场发展存在“先递减,后递增”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第四,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融资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融资途径,能够为商业银行和家庭农场搭建了有效的信用体系,增加了家庭农场农业信贷供给,有助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同时,当抵押担保贷款供给水平较低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大;当抵押担保贷款供给水平较高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小,即抵押担保贷款对家庭农场发展存在“先递增,后递减”的非线性影响效应。本文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从抵押担保、风险补偿、金融服务三个方面提出了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设计:第一,健全抵押担保机制,加强与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积极建立财政、银行、担保公司风险分摊比例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补贴、农业信贷和抵押担保的协调效应。第二,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通过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工具建立贷款损失风险补偿基金和保险风险补偿金,协助家庭农场分摊生产成本和风险。第三,强化金融服务机制,加强金融信息科技工程建设,探索建立“三农”资源资产权属管理中心,设立农业经营资产价值评估机构,建立农业风险资产收处管理中心,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风险化解、产权处置及土地经营权的再流转,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并尝试引入“农业贷款+抵押担保+风险补贴+农业贷款再保险”“农业保险+巨灾债券+风险基金”“农村电商+农业信贷+互联网金融”构建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来促进家庭农场发展。
赵桐[7](2020)在《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风险管控研究》文中提出新型职业农民肩负着中国农业发展的重任,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吉林省在传统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要素、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土地作为农业经营生产的基础,规模化经营离不开土地流转,尤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谁来种地”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土地的需要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但是,我国土地流转相关制度的不健全,土地流转不可避免地存在风险。一些年龄较大的农民流转意愿不强,农民对土地期望值过高,可流入土地零碎分散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效率。如何避免土地流转中的风险,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减少损失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此为背景,以吉林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风险进行研究。文章首先明确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土地流转的相关概念,采用风险管理理论,结合吉林省22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研数据,了解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根据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的具体情况,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风险分为五个方面,分别为自然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成本风险、社会风险。运用因子分析法,测度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风险,对重点风险更加有针对性的提出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行规模化经营,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基于研究结果,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风险防范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然风险抵御能力。2.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参保范围。3.创建品牌,建立考核评价激励制度。4.延长深加工产业链条,提升产品经济附加值,增强市场适应能力。5.发展多元化经营,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收。6.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建立良性互动。7.加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度,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队伍,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水平。8.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创建流转合作平台,保障土地流转双方合法权益。9.建立利益分享机制,指导农户选择不同经营方式。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孙月[8](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解决中国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任务。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是中国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的推动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其发展逐步走向正轨,发展迅速。但经营管理模式保守、人才需求不断加大、土地获取存在困难、融资需求面临挑战以及风险防范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将直接影响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难题的根本在于创新其经营管理模式,着力落实专业人才支撑,努力确保土地获取权益,全力满足主体的融资需求,大力提升主体的风险防范能力。即在政策、制度、资本的外在帮助下,积极挖掘主体内生力量,构建政府、社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等多方共同参与其建设的发展模式。一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问题得到解决,将会直接影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从而加快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进程。为此深入探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境,主动探寻其合理有效的发展路径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论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研究视域,从阐述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含义及其发展的重要意义入手,在充分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和西方学者关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理论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中国农业经营主体的历史变迁,深入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现实困境,最终探寻其发展的路径选择。论文的框架结构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阐明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简述论文研究内容的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同时交代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框架结构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相关概述。本部分先给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概念界定,其中包括乡村振兴战略的含义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涵;进而在阅读大量名着经典的基础上,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理论来源;最后结合当前中国的农业发展状况及未来农业发展方向,解读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其发展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中国农业经营主体的历史变迁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现实困境。本部分着重梳理了中国农业经营主体的历史变迁,同时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面对的现实困境进行了详细探讨。其中历史变迁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土地革命时期的家庭经营主体、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化经营主体、改革开放以后至十八大时期的家庭经营主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中的现实困境分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管理模式保守、人员素质有待提升、土地获取存在困难、融资需求面临挑战、风险防范能力不足。第四部分: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路径选择。本部分主要为当前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路径,即积极创新主体的经营管理模式、着力落实主体的专业人才支撑、努力确保主体的土地获取权益、全力满足主体的融资需求、大力提升主体的风险防范能力。
郝建江[9](2020)在《河北省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农村金融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金融部门。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中介,它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农村金融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的同时,基于制度的、历史的以及自身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付出了高昂的社会成本,金融风险的加速积累和积聚。由于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这些金融风险的存在不但会降低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效率,而且会危及到社会的稳定。因此,研究农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目的和意见,以农村金融风险为切入点和主题,完善风险分担与补偿措施,将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丰富农村金融工具,推动农村金融交易不断扩张,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河北农村金融风险进行了研究分析。再次,以河北省为例,深入探讨了农村金融风险分担补偿问题,在对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进行介绍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北省金融风险分担补偿的现状,发现其在农业金融风险分担和补偿方面取得了 一定的成就,制定相对健全的风险分担补偿措施,同时也发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如风险补偿不充分,且由于缺乏巨灾风险补偿和再保险机制使风险聚集又得不到有效分担等。针对上述研究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制定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办法,构建内外部结合的风险补偿措施,丰富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完善农村金融法治监管环境,强化外部金融监管。
熊熠[10](2020)在《农业保险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农业发展阶段的变化,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已由总量不足转向结构性矛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在调整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业风险问题日益凸显,其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向更高级形态转变。为应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农业风险,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十分重要。而农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其主要目的是分散和转移农业风险,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农业保险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对于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农业保险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相关文献,以此为基础确定研究的切入点;其次,对农业保险和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基于农业风险管理理论和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再结合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的分析,从理论上探讨了农业保险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机理;最后,利用我国2010-2018年分省份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考察农业保险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影响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农业保险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区域异质性。在此基础上总结主要研究结论并给出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农业保险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户分散和转移了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的农业风险,保障农户经济效益,从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2)在影响机制方面,农业保险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变量主要有两种:农业信贷供给效应和农业技术进步效应,即农业保险主要通过促进农业信贷供给和农业技术进步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3)农业保险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在东部及西部地区,农业保险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中部地区农业保险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却并不显着。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强化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吸引更多农户参加农业保险,为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有力保障。(2)不断创新农业保险产品,适应农业信贷和农业技术多元化需求。(3)应重视区域差异,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业保险的政策倾斜,助推中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二、建立健全防范农业自然风险的保险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健全防范农业自然风险的保险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地区粮食型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评估与风险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3 研究文献综评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家庭农场 |
2.1.2 家庭农场经营主要特征 |
2.1.3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 |
2.2 理论基础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2 风险预警理论 |
2.2.3 规模经济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家庭农场经营发展现状 |
3.1 家庭农场调查基本情况 |
3.2 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情况 |
3.2.1 家庭农场注册登记情况 |
3.2.2 家庭农场经营者基本情况 |
3.2.3 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情况 |
3.2.4 家庭农场经营行为情况 |
3.2.5 家庭农场农机设备情况 |
3.2.6 家庭农场成本收益情况 |
3.2.7 家庭农场金融与财政补贴情况 |
3.3 本章小结 |
4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生成机理分析 |
4.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作用机制 |
4.1.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特征 |
4.1.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生成定义 |
4.1.3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作用机制 |
4.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生成机理 |
4.2.1 家庭农场自然风险生成机理 |
4.2.2 家庭农场政策风险生成机理 |
4.2.3 家庭农场市场风险生成机理 |
4.2.4 家庭农场技术风险生成机理 |
4.2.5 家庭农场管理决策风险生成机理 |
4.3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管理功能 |
4.4 本章小结 |
5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识别与风险感知 |
5.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识别 |
5.1.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来源 |
5.1.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识别差异 |
5.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感知 |
5.2.1 家庭农场对各类风险的感知 |
5.2.2 不同受教育程度农场主风险感知差异 |
5.2.3 不同经营特征家庭农场风险感知差异 |
5.2.4 不同经营规模家庭农场经营风险感知差异 |
5.3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感知实证分析 |
5.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5.3.2 模型设定及变量描述 |
5.3.3 家庭农场风险感知因素分析 |
5.3.4 家庭农场整体风险感知情况 |
5.4 本章小结 |
6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评估分析 |
6.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评估与衡量 |
6.1.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的评估流程 |
6.1.2 家庭农场风险水平的估计方法 |
6.1.3 家庭农场主要农产品风险水平量化比较 |
6.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综合评估 |
6.2.1 家庭农场综合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6.2.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指标权重 |
6.2.3 基于FCE模糊综合风险评估 |
6.3 本章小结 |
7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研究 |
7.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思路 |
7.1.1 构建思路与实施步骤 |
7.1.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确立 |
7.1.3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准则和警度确定 |
7.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模型 |
7.2.1 未确知测度的家庭农场预警模型 |
7.2.2 基于多层前馈神经网络预警模型 |
7.3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过程 |
7.3.1 样本数据来源及初步分析 |
7.3.2 样本数据信度和效度分析 |
7.4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实证分析结果 |
7.4.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警情结果分析 |
7.4.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结果汇总 |
7.4.3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预测分析 |
7.4.4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预报结果 |
7.5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体系构建与预警预控措施分析 |
7.5.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体系构建 |
7.5.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预警预控措施 |
7.6 本章小结 |
8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管理路径与对策建议 |
8.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管理路径 |
8.1.1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管理目标 |
8.1.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管理框架 |
8.1.3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管理路径 |
8.1.4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管理路径选择 |
8.2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防范对策建议 |
8.2.1 完善家庭农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
8.2.2 构建家庭农场风险预警保障机制 |
8.2.3 强化市场风险意识及预控能力 |
8.2.4 不断优化家庭农场补贴结构 |
8.2.5 持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8.2.6 强化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
8.2.7 加强家庭农场政策扶持引导力度 |
8.2.8 加快家庭农场规模化发展进程 |
9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哈尔滨市农村土地流转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土地流转风险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村土地流转 |
2.1.2 农地流转的风险 |
2.2 理论基础 |
2.2.1 土地产权理论 |
2.2.2 地租理论 |
2.2.3 规模经济理论 |
2.2.4 风险管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哈尔滨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分析及风险确定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自然条件概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3.2 哈尔滨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
3.2.1 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
3.2.2 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 |
3.3 哈尔滨市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风险 |
3.3.1 农村土地流转风险识别的原则 |
3.3.2 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类别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哈尔滨市农村土地流转风险评价 |
4.1 研究方法的选取 |
4.1.1 AHP法 |
4.1.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2 基于AHP法的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2.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
4.2.2 基于专家打分构造判断矩阵 |
4.2.3 土地流转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4.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风险评价模型 |
4.3.1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评语集 |
4.3.2 土地流转风险因素评分 |
4.3.3 风险评价的测算 |
4.3.4 土地流转风险评价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哈尔滨市农村土地流转风险防范的对策与建议 |
5.1 农村土地流转风险防范的社会建设 |
5.1.1 制定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比例 |
5.1.2 促进农地流转信息公开化 |
5.1.3 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
5.1.4 建立有效的矛盾调解机制 |
5.2 农村土地流转风险防范的经济建设 |
5.2.1 完善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能 |
5.2.2 健全粮食安全保护体系 |
5.2.3 明确土地产权范畴 |
5.2.4 健全农地流转市场体系 |
5.3 农村土地流转风险防范的自然建设 |
5.3.1 明确土地流转市场准入条件 |
5.3.2 夯实自然环境保护工作 |
5.4 农村土地流转风险防范的文化建设 |
5.4.1 完善农村文化教育制度 |
5.4.2 宣传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
5.5 农村土地流转风险防范的农民权益建设 |
5.5.1 明确土地收益再分配范畴 |
5.5.2 建立农村人口就业帮扶机制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 ——牧户购买、生产行为及收入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指数保险内涵、运行机制及优缺点 |
1.2.2 指数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
1.2.3 提升指数保险参保率 |
1.2.4 农业保险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 |
1.2.5 农业保险的收入效应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5 技术路线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6.1 可能的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 |
2.1 风险管理理论 |
2.1.1 农业风险及其管理 |
2.1.2 风险管理理论 |
2.2 农户行为理论 |
2.3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3.1 消费者行为概念及各阶段呈现特点 |
2.3.2 效用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国际及我国指数类保险发展历程及介绍 |
3.1 印度农业天气指数保险 |
3.1.1 印度种植业特点及主要风险 |
3.1.2 印度种植业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概况 |
3.1.3 印度天气指数保险产品介绍 |
3.2 印度尼西亚天气指数保险 |
3.2.1 印度尼西亚种植业概况及主要风险 |
3.2.2 印度尼西亚水稻天气指数保险 |
3.3 蒙古牲畜指数保险 |
3.3.1 蒙古国畜牧业基本情况及风险 |
3.3.2 蒙古牲畜死亡指数保险(LBLIP) |
3.4 肯尼亚牲畜指数保险 |
3.4.1 肯尼亚畜牧业基本情况及主要风险 |
3.4.2 肯尼亚牲畜指数保险(IBLI) |
3.5 我国天气指数保险发展概况 |
3.6 国际指数保险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3.6.1 国际各国指数保险发展规律性总结 |
3.6.2 国际指数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6.3 国际指数保险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3.7 本章小结 |
4 内蒙古自治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发展现状 |
4.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实施意义 |
4.1.1 契合新时期草原畜牧业的风险特征 |
4.1.2 符合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 |
4.2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合约要点 |
4.3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实施现状 |
4.3.1 锡林郭勒盟全境实施,不同旗县参保率不同 |
4.3.2 政府提供保费补贴,部分补贴资金不到位 |
4.3.3 经营主体实施了预赔付,赔付标准各不相同 |
4.4 牧户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认知度及满意度 |
4.4.1 牧户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认知程度 |
4.4.2 牧户对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满意程度 |
4.5 肉羊天气保险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5.1 政府赔付标准未能贯彻,导致理赔金额迟迟未到位 |
4.5.2 运营标准不明确,导致经营主体不规范经营 |
4.5.3 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部分地区参保率较低 |
4.5.4 条款设置不合理,导致保险的不可持续性 |
4.5.5 政府部门职责不协调,导致组织监管工作不清晰 |
4.6 本章小结 |
5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购买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5.1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说 |
5.2 实证模型选择 |
5.3 牧户购买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行为特征 |
5.3.1 数据来源 |
5.3.2 变量选取 |
5.3.3 被调研牧户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购买特征 |
5.4 牧户购买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影响因素 |
5.4.1 变量统计描述 |
5.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4.3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生产行为影响 |
6.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饲养规模影响 |
6.1.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饲养规模影响理论分析 |
6.1.2 数据来源及统计性描述 |
6.1.3 模型描述 |
6.1.4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
6.1.5 结果分析 |
6.2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信贷规模影响 |
6.2.1 理论分析 |
6.2.2 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
6.2.3 实证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的牧户收入效应研究 |
7.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收入效应理论与机理分析 |
7.1.1 理论分析框架 |
7.1.2 作用机理分析 |
7.2 数据来源、变量描述与模型设定 |
7.2.1 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统计 |
7.2.2 模型设定 |
7.3 实证结果分析 |
7.3.1 OLS回归模型结果 |
7.3.2 PSM估计结果 |
7.3.3 分位数回归模型结 |
7.4 本章小结 |
8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1.1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在发展过程中成绩突出但问题显着 |
8.1.2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认知度及满意度差异明显 |
8.1.3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牧户购买行为影响因素较多 |
8.1.4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饲养规模无显着影响 |
8.1.5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显着影响牧户信贷规模 |
8.1.6 肉羊天气指数保险对牧户收入影响显着 |
8.2 政策建议 |
8.2.1 直视实施中所存在问题,继续优化保险条款 |
8.2.2 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提升保险参保率 |
8.2.3 各地政府转变思维,促进保险制度实施 |
8.2.4 加大政府保费补贴比例,扩大政策效果惠及范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草原牧区肉羊天气指数保险问卷 |
(4)农民农业领域创业脆弱性:关键成因、生成机理与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
二、 农民农业领域创业脆弱性的内涵界定 |
三、 农民农业领域创业脆弱性的关键成因分析 |
1. 农民农业领域创业风险高 |
2. 农民农业领域创业风险应对能力低 |
3. 农民农业领域创业风险损失高 |
4. 农民农业领域创业损失恢复能力低 |
四、 农民农业领域创业脆弱性的生成机理分析 |
1. 多重风险冲击影响风险损失进而影响创业脆弱性的路径分析 |
(1) 自然风险冲击影响风险损失进而诱发创业脆弱性。 |
(2) 市场风险冲击影响风险损失进而引致创业脆弱性。 |
(3) 技术风险冲击影响风险损失进而加剧创业脆弱性。 |
2. 风险应对能力影响损失恢复能力进而影响创业脆弱性的路径分析 |
(1) 事前风险防范能力影响损失恢复能力进而诱发创业脆弱性。 |
(2) 事后风险应对能力影响损失恢复能力进而引致创业脆弱性。 |
3. 风险冲击和风险应对能力综合作用下创业脆弱性的生成机理分析 |
五、 农民农业领域创业脆弱性的应对策略 |
1. 加强风险监测预报预警,降低风险损失程度 |
2. 完善风险应对机制,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
3. 加强金融干预,提升损失恢复能力 |
4. 完善支撑配套机制,协调推进降低风险损失与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
(5)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测度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奶业市场风险的内涵 |
1.2.2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的衡量 |
1.2.3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产生的原因 |
1.2.4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策略与工具 |
1.2.5 研究述评与展望 |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3.4 数据来源 |
1.4 创新点 |
2.相关理论阐述 |
2.1 经济波动及周期理论 |
2.1.1 内生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理论 |
2.1.2 外生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理论 |
2.2 均衡价格理论 |
2.3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4 风险管理理论 |
2.4.1 风险识别 |
2.4.2 风险评估 |
2.4.3 风险管理 |
3.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现状与特征 |
3.1 生鲜乳价格波动现状分析 |
3.1.1 我国奶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2 2009-2019年生鲜乳价格波动整体状况 |
3.2 基于Census X12法的生鲜乳价格特征分析 |
3.2.1 生鲜乳价格波动季节特征分析 |
3.2.2 生鲜乳价格波动随机特征分析 |
3.3 基于H-P滤波法的生鲜乳价格波动趋势分析 |
3.3.1 长期趋势分析 |
3.3.2 周期循环分析 |
3.4 基于ARIMA模型的生鲜乳价格预测 |
3.5 本章小结 |
4.基于VaR模型的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测度 |
4.1 奶业市场风险的概念界定 |
4.2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的因素分析 |
4.2.1 乳制品进口冲击加剧 |
4.2.2 奶牛养殖成本波动大 |
4.2.3 奶业主体融资难 |
4.2.4 环保政策对养殖主体影响大 |
4.2.5 生鲜乳生产主体议价地位低 |
4.3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的测度 |
4.3.1 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测度方法的选择 |
4.3.2 构建生鲜乳价格波动序列 |
4.3.3 构建概率分布模型 |
4.3.4 实证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国内外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现状与经验 |
5.1 国外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经验 |
5.1.1 美国 |
5.1.2 日本 |
5.1.3 澳大利亚 |
5.2 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现状 |
5.2.1 奶业订单保障奶农收益,但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完善 |
5.2.2 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迅速,但商品种类单一 |
5.2.3 现有险种以保障自然风险为主,市场风险尚未纳入保障范围 |
5.2.4 生鲜乳价格发布及时,但缺乏价格预警机制 |
5.2.5 养殖场转型升级需要大量资金,然而融资渠道狭窄 |
5.3 奶业发达国家经验对我国奶业市场的启示 |
5.3.1 完善我国奶业利益联结机制 |
5.3.2 提供金融政策支持 |
5.3.3 探索奶牛价格保险 |
5.3.4 加强奶业生产安全监管 |
5.4 本章小结 |
6.我国生鲜乳价格波动风险管理的策略选择 |
6.1 我国奶业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 |
6.2 奶业市场风险内部抑制策略 |
6.2.1 建立生鲜乳价格预测预警机制 |
6.2.2 加强对奶牛养殖场的金融支持 |
6.3 奶业市场风险转移策略 |
6.3.1 构建乳企与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 |
6.3.2 探索我国生鲜乳期货市场 |
6.3.3 探索生鲜乳目标价格保险制度 |
6.4 本章小结 |
7.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工具选择与组合性设计 ——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2.1 关于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限制因素研究 |
1.2.2 关于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工具适用性研究 |
1.2.3 关于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工具效果研究 |
1.2.4 关于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制度政策研究 |
1.2.5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对象与数据获取 |
1.4.1 研究对象 |
1.4.2 数据获取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理论研究 |
2.1 概念界定 |
2.1.1 家庭农场 |
2.1.2 金融支持 |
2.1.3 金融工具 |
2.2 理论借鉴 |
2.2.1 生产效率理论 |
2.2.2 产业组织理论 |
2.2.3 交易费用理论 |
2.2.4 农业金融支持理论 |
2.3 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工具选择依据及其作用原理 |
2.3.1 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工具选择依据 |
2.3.2 农业信贷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原理 |
2.3.3 农业保险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原理 |
2.3.4 抵押担保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原理 |
2.4 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工具支持理论机制与分析框架 |
2.4.1 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信贷支持理论机制分析 |
2.4.2 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保险支持理论机制分析 |
2.4.3 家庭农场发展的抵押担保支持理论机制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供需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山东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供需调查方案 |
3.1.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
3.1.2 调查方法与调查内容 |
3.1.3 有效样本分析 |
3.2 山东家庭农场金融需求与金融资源获取分析 |
3.2.1 山东家庭农场资产状况与经营效果分析 |
3.2.2 山东家庭农场投入要素与投资绩效分析 |
3.2.3 山东家庭农场金融需求与金融资源获取分析 |
3.3 山东金融机构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分析 |
3.3.1 山东商业银行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分析 |
3.3.2 山东农业保险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分析 |
3.3.3 山东担保公司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分析 |
3.4 家庭农场发展的融资约束与经营困境分析 |
3.4.1 资金规模较小导致生产要素匮乏 |
3.4.2 金融政策缺位造成资金融通困难 |
3.4.3 缺乏有效抵押品使得投融资不畅 |
3.4.4 保险有效供给不足引致经营风险 |
3.4.5 风险补贴不足致使经营效果欠佳 |
3.5 本章小结 |
4 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信贷支持实证研究 |
4.1 实证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说明 |
4.1.1 实证模型设计 |
4.1.2 变量选取说明 |
4.1.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4.2 研究方法选择与指标选取特色 |
4.2.1 研究方法选择 |
4.2.2 指标选取特色 |
4.3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信贷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
4.3.1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信贷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
4.3.2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信贷支持效应稳健性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5 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保险支持实证研究 |
5.1 研究方法选择与实证模型设计 |
5.1.1 实证模型设计 |
5.1.2 变量选取说明 |
5.1.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5.2 研究方法选择与指标选取特色 |
5.2.1 研究方法选择 |
5.2.2 指标选取特色 |
5.3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保险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
5.3.1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保险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
5.3.2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保险支持效应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 家庭农场发展的抵押担保支持实证研究 |
6.1 实证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说明 |
6.1.1 实证模型设计 |
6.1.2 变量选取说明 |
6.1.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6.2 研究方法选择与指标选取特色 |
6.2.1 研究方法选择 |
6.2.2 指标选取特色 |
6.3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抵押担保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
6.3.1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抵押担保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
6.3.2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抵押担保支持效应稳健性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7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设计 |
7.1 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设计的理论依据 |
7.1.1 金融共生理论与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 |
7.1.2 资源整合理论与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 |
7.1.3 协同理论与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 |
7.2 家庭农场发展主要环节的金融需求分析 |
7.2.1 家庭农场投资环节的资金融通需求分析 |
7.2.2 家庭农场生产环节的风险规避需求分析 |
7.2.3 家庭农场融资环节的抵押担保需求分析 |
7.3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设计 |
7.3.1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抵押担保机制设计 |
7.3.2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风险补偿机制设计 |
7.3.3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金融服务机制设计 |
7.4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可行性分析 |
7.4.1 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符合国家支农政策的基本导向 |
7.4.2 农业良好的经济环境推动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运行 |
7.4.3 新型金融产品试点为组合性金融工具提供经验支撑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家庭农场示范场评估调查问卷A |
附录二 :家庭农场示范场评估调查问卷B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7)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风险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2.1.2 土地流转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2 土地产权理论 |
2.2.3 规模经济理论 |
第三章 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土地流转现状 |
3.1 吉林省土地流转现状 |
3.2 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
3.3 吉林省土地流转风险分类 |
3.4 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1 自然风险 |
3.4.2 社会风险 |
3.4.3 成本风险 |
3.4.4 经营风险 |
3.4.5 管理风险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风险评价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 问卷设计与数据处理 |
4.3 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
4.4 研究方法选择 |
4.5 信度与效度检验 |
4.5.1 信度检验 |
4.5.2 效度检验 |
4.6 因子分析结果 |
4.7 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风险等级评价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风险防范对策建议 |
5.1 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社会风险防范机制 |
5.1.1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保护流转双方合法权益 |
5.1.2 建立利益分享机制,引导农户选择不同经营方式 |
5.2 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管理风险防范对策 |
5.2.1 专业培养,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队伍 |
5.3 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经营风险防范对策 |
5.3.1 创建品牌,建立考核评价激励制度 |
5.3.2 延长产业链,提高市场适应能力 |
5.4 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自然风险防范对策 |
5.4.1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然风险抵御能力 |
5.4.2 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参保范围 |
5.5 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成本风险防范对策 |
5.5.1 多元化经营,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收 |
5.5.2 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建立良性互动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框架结构与创新观点 |
1.4.1 框架结构 |
1.4.2 创新观点 |
第2章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相关概述 |
2.1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概念界定 |
2.1.1 乡村振兴战略的含义 |
2.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涵 |
2.2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理论来源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生产经营的理论 |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农业生产经营的理论 |
2.2.3 西方学者关于农业生产经营的理论 |
2.3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
2.3.1 有利于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2.3.2 有利于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
2.3.3 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 |
第3章 农业经营主体的历史变迁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现实困境 |
3.1 中国农业经营主体的历史变迁 |
3.1.1 土地改革时期的家庭经营主体 |
3.1.2 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农民联合经营主体 |
3.1.3 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化农业经营主体 |
3.1.4 改革开放至十八大时期的家庭经营主体 |
3.1.5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3.2 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现实困境 |
3.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管理模式保守 |
3.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需求不断加大 |
3.2.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获取存在困难 |
3.2.4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面临挑战 |
3.2.5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风险防范能力不足 |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路径选择 |
4.1 积极创新主体的经营管理模式 |
4.1.1 转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理念 |
4.1.2 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制度 |
4.1.3 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 |
4.2 着力落实主体的专业人才支撑 |
4.2.1 促进回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 |
4.2.2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4.2.3 逐步完善专业人才引进机制 |
4.3 努力确保主体的土地获取权益 |
4.3.1 深化“三权分置”制度改革 |
4.3.2 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流程 |
4.3.3 促进农民土地流转积极性 |
4.4 全力满足主体的融资需求 |
4.4.1 完善涉农融资担保机制 |
4.4.2 创新涉农适用性金融产品 |
4.4.3 探索多元化涉农融资渠道 |
4.5 大力提升主体的风险防范能力 |
4.5.1 健全农业自然风险防范机制 |
4.5.2 优化农业市场风险管控体系 |
4.5.3 加快提升农业保险发展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学术成果 |
作者简介 |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
后记 |
(9)河北省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风险 |
2.1.2 农村金融风险 |
2.1.3 农村金融风险分担 |
2.1.4 农村金融风险补偿 |
2.2 理论基础 |
2.2.1 金融创新理论 |
2.2.2 金融发展理论 |
2.2.3 农村金融理论 |
2.2.4 金融风险分担补偿理论 |
3 河北省农村金融风险分担补偿现状 |
3.1 河北省农村金融风险类型 |
3.1.1 自然风险 |
3.1.2 农产品价格风险 |
3.1.3 抵押品缺失风险 |
3.1.4 信息不对称风险 |
3.2 风险分担现状 |
3.2.1 农业保险分担 |
3.2.2 抵押担保分担 |
3.2.3 民间金融分担 |
3.3 风险补偿现状 |
4 河北省农村金融风险分担补偿存在的问题 |
4.1 河北省农村金融风险分担补偿问卷调查 |
4.1.1 调查目的 |
4.1.2 调查内容 |
4.1.3 调查过程 |
4.2 调查结果 |
4.2.1 风险分担中存在的问题 |
4.2.2 风险补偿中存在的问题 |
4.2.3 风险补偿制度环境问题 |
4.3 调查信度和效度检验 |
4.3.1 调查信度检验 |
4.3.2 调查效度检验 |
5 完善河北省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的对策 |
5.1 构建内外部结合的风险补偿措施 |
5.1.1 内部风险补偿措施的完善 |
5.1.2 外部风险补偿措施的健全 |
5.2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
5.2.1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主体 |
5.2.2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
5.2.3 拓宽农村融资抵押担保 |
5.3 完善农村金融法治监管环境 |
5.3.1 健全农村金融法律规范 |
5.3.2 构建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
5.4 强化外部金融监管 |
5.4.1 构建一个完整的外部监管体系 |
5.4.2 建立良好的金融监管运行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农村金融风险分担补偿调查问卷 |
致谢 |
(10)农业保险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农业保险与农业经济增长相关研究 |
1.3.2 农业保险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相关研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存在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保险相关概念 |
2.1.2 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风险管理理论 |
2.2.2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
3 农业保险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机理与研究假说 |
3.1 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中面临的风险 |
3.1.1 自然风险 |
3.1.2 信贷风险 |
3.1.3 技术风险 |
3.2 农业保险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关系分析 |
3.3 农业保险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分析 |
3.3.1 农业信贷供给效应 |
3.3.2 农业技术进步效应 |
3.4 本章小结 |
4 农业保险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及农业产业结构变化 |
4.1.1 2004-2018年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情况 |
4.1.2 2004-2018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变化 |
4.2 模型设定与计量方法 |
4.2.1 基准计量模型 |
4.2.2 中介效应模型 |
4.2.3 计量方法选择 |
4.3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4.3.1 变量选取 |
4.3.2 数据来源 |
4.4 描述性统计与趋势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主要变量的趋势分析 |
4.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5.1 基准回归结果 |
4.5.2 中介效应检验 |
4.5.3 区域异质性检验 |
4.5.4 稳健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建立健全防范农业自然风险的保险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地区粮食型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评估与风险预警研究[D]. 张馨予.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哈尔滨市农村土地流转风险评价研究[D]. 侯日冉.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草原肉羊天气指数保险 ——牧户购买、生产行为及收入效应研究[D]. 弓宇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4]农民农业领域创业脆弱性:关键成因、生成机理与应对策略[J]. 于丽卫,孔荣. 现代经济探讨, 2021(02)
- [5]我国生鲜乳价格风险测度与管理研究[D]. 刘秉华.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6]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工具选择与组合性设计 ——山东省为例[D]. 王晓丽.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 [7]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风险管控研究[D]. 赵桐. 吉林大学, 2020(08)
- [8]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问题研究[D]. 孙月. 吉林大学, 2020(08)
- [9]河北省农村金融风险分担与补偿问题研究[D]. 郝建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10]农业保险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 熊熠.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