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栓塞48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帆,杨明,孙渊,曾勇,朱以诚,荆志成[1](2021)在《心源性脑栓塞131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为心源性脑栓塞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7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131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心源性脑栓塞病因多样,除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房黏液瘤等常见病因外,相对少见的病因有肥厚型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受累、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脏棘球蚴病、先天性心脏病(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等。心源性脑栓塞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偏瘫(82.1%)和失语(58.5%)。影像学检查提示前后循环供血区同时受累(41.2%)最为多见,其中22例合并出血(16.8%)。48%的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其他部位栓塞、肺部感染、休克等。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抗凝(80.5%)、手术(28.1%)、溶栓(4.9%)以及针对原发病的治疗。手术治疗主要是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心房黏液瘤、心脏瓣膜病变的患者。总体死亡率为18.3%,若将死亡率按原发病高低排序依次为感染性心内膜炎(36%)、心房颤动(18.6%)、风湿性心脏病(12%)、心房黏液瘤(11%)。结论心源性脑栓塞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有一定特点,并发症多见,出现并发症时死亡率明显增加。
史进[2](2021)在《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和术后生活质量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研究背景心房粘液瘤(Cardiac atrial myxoma,CAM)是最常见的原发于心脏的肿瘤,占所有原发及继发心脏肿瘤的50%-75%。大多数的心房粘液瘤都是良性的,90%为散发病例,且多起源于左心房的特定位置,以卵圆窝部位最为常见。目前多认为该疾病与卵圆窝位置存在潜在多向分化的心内膜下间充质干细胞有关。恶性的心房粘液瘤可具有多种起源,部分存在家族聚集的特点。心房粘液瘤有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而缺少特异性,当瘤体较小、未阻塞心内通道时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如瘤体较大或脱落填塞瓣口时可出现心慌、憋喘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猝死。一些不典型的症状也可能出现,比如低热、动脉栓塞(Carney complex心房粘液瘤多见)、乏力、晕厥、呕吐、心绞痛等。1954年Crafoord第一次成功地在人工心肺机支持下经胸骨正中切口完整切除了心脏粘液瘤,自此手术成为治疗心房粘液瘤的唯一有效的手段,而经正中切口切除粘液瘤的手术入路至今仍为大部分心脏外科医师所选用。传统的正中开胸心脏手术的创伤主要来自于胸骨切开术和体外循环的应用,胸骨切开使胸廓完整性遭到破坏,而主动脉的阻断和心肌保护液的灌注造成心肌的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这两者是导致心脏手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影响患者术后心脏功能乃至预后的重要因素。随着外科微创技术的发展进步和微创理念的深入人心,微创心脏外科也逐步发展,目前已有多种微创心脏手术技术应用于心房粘液瘤的临床治疗:经胸小切口的心房粘液瘤切除术、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心房粘液瘤切除术,机器人心房粘液瘤切除术,以及全胸腔镜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等均有报道。这些微创手术利用新的技术和器械,通过重新设计的手术切口改变了手术入路,保持了部分或全部胸廓的完整性,使患者部分或者完全避免了正中开胸、纵劈胸骨的创伤。尽管各种微创手术方式大大减轻了手术入路的创伤,但粘液瘤切除手术需要体外循环辅助的问题却无法回避。我们以全胸腔镜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以及全胸腔镜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为理论和实践基础,使全胸腔镜不停跳心脏手术技术应用于心房粘液瘤的切除,这样不仅避免了开胸手术的巨大创伤,同时也避免了体外循环的升主动脉阻断、心脏停跳和心肌保护液灌注的过程。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将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和不停跳心脏手术技术以及外周体外循环技术相结合,以检验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目的收集并对比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全胸腔镜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以及正中开胸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探讨全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条件下施行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为临床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双向性队列研究设计。回顾性队列:通过病案检索,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山东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诊断为心房粘液瘤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连续纳入研究(45例,失访3例);前瞻性队列: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上述两所医院确诊并施行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患者连续纳入本研究(56例,失访1例)。在回顾性及前瞻性队列中,根据切除粘液瘤所采用手术方式的不同纳入不同组别:采用全胸腔镜不停跳手术方式的患者作为全腔镜不停跳组(TMB),施行全胸腔镜停跳手术患者作为全胸腔镜停跳组(TMA),同期行正中开胸手术患者作为正中开胸组(MTM),同时作为对照组。三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TMB组患者使用双腔气管插管和静吸复合麻醉,患者体位取右侧垫高10-15°,右手外展位。首先在右侧腋前线与胸骨中线交点打孔作为镜孔;在第二或第三肋间与右锁骨中线处打孔作为左手操作孔;在第五肋间与右锁骨中线连线交点外侧打孔作为右手操作孔。腹股沟皮纹下方股动脉搏动明显处切开暴露股动静脉并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手术均在心脏跳动下完成,不再进行升主动脉阻断和主动脉根部灌注停跳液。根据瘤体附着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的心脏入路:选择房间沟入路切除左房粘液瘤,经右房切开直接切除右房粘液瘤。TMA组较TMB组增加游离上下腔静脉并套阻断带、升主动脉根部插灌注针及升主动脉阻断、心肌停跳保护液(HTK)灌注等过程,手术在心脏停跳下进行。MTM组行单腔气管插管、静吸复合麻醉后患者取仰卧位,正中纵锯胸骨,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升主动脉阻断后自根部灌注HTK心肌停跳保护液,后切开右房及房间隔,直视情况下切除肿瘤。通过查阅病历资料或直接记录接受不同手术方式的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随访资料等。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分析。结果全组共97例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75例;年龄25-75岁,平均(50.5±14.0)岁;体重45-80Kg,平均(63.1±10.3)Kg。术前心脏彩超显示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EF)46-70%,平均(59.3±4.8)%,肺动脉压力(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PaP)23-70mmHg,平均(43.8±12.8)mmHg。粘液瘤位于左心房者90例,位于右心房者6例,位于双房者1例。全组患者无围术期死亡,无中转开胸,无神经系统等重大并发症发生。TMB组体外循环时间50-168分钟,平均(91.2±24.4)分钟;无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长100-218分钟,平均(158.8±34.7)分钟。患者术后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为2.9-16小时,平均(6.4±3.2)小时。监护室停留时间5-42小时,平均(17.2±8.8)小时。术后第一个24小时引流量10-500 ml,平均(76.0±92.0)ml。TMB组术后出现肺部感染1例、肺不张1例,2例病人因引流较多分别给予输注悬浮红细胞2u,无二次开胸止血。术后第一天及出院前复查心脏彩超提示无肿瘤残留,无相关瓣膜反流加重。术后随访3-24个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三组患者间除TMA组与MTM组在体重和术前左室射血分数方面有显着差异外(P<0.05),余术前基线数据指标无显着差异(表1,图1)。TMB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第一个24小时引流量方面均显着优于MTM组(P<0.05);TMA组患者在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第一个24小时引流量方面均显着优于MTM组(P<0.05);TMB组与TMA组仅在主动脉阻断时间方面有显着差异(P<0.05)。三组间在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表2)。结论1.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无神经系统等严重并发症,短期随访显示无明显瘤体残留及瓣膜反流加重等表现,患者心脏功能恢复良好。三组手术方式切除心房粘液瘤均是安全有效可行的;2.TMB组无需胸骨切开、心脏停跳和心肌保护液灌注,通过较小的手术切口在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下进行手术,较MTM组显着缩短了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减少了术后第一个24小时引流量,该术式减轻了手术的创伤和心肌的损伤,患者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3.TMB组在主动脉阻断时间和术后3月心功能分级方面显着优于TMA组,提示全胸腔镜手术条件下,不阻断升主动脉的不停跳手术心肌保护更好、心肌损伤更小;4.MTM组手术适应症更广泛,对于有胸腔粘连、股动静脉异常、体重过大或过小等不适宜行腔镜手术和建立外周体外循环者,应用正中开胸手术更为合适。第二部分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研究背景心脏微创技术的出现使心脏手术的创伤减轻而手术效果不变,这也是微创技术的宗旨。而全胸腔镜不停跳心、脏外科技术即是一种新颖的微创心脏手术技术。心房粘液瘤患者在接受这种手术的治疗后,心功能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然而对于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来说,手术只是恢复健康身心的开始。在手术完成以后,手术带来的变化仍会对人产生广泛而深在的影响。手术后患者心功能受损、切口的创伤和瘢痕、疼痛、自尊心受损、抑郁的情绪等会导致其难以融入周围环境从而产生一系列负面结果。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外科医师和手术患者都更加关注手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生活质量(Qualityof Life,QoL)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在所处的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及价值体系中,个体对其自身的生存状态及其满意程度的自我感受。在医学领域,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的概念是个体对生活中受到健康影响的重要部分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主要反映了受健康、疾病和治疗影响的生活质量。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健康所涉及的范围不再仅专指躯体无疾病的状态,而是包含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适应等诸多方面的一种综合状态。健康的定义被不断更新,同时也给临床医生带来了更高的要求。评价一种新的治疗方式,不仅需要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要评估接受这种治疗后患者的健康水平,即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因此,接受全胸腔镜不停跳心脏粘液瘤切除术的病人能否较接受全胸腔镜停跳手术、正中开胸手术患者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值得我们研究。研究目的通过对比接受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全胸腔镜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以及正中开胸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患者随访情况及调查问卷结果,评价接受不同手术方式的患者在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尤其是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从而为临床工作中合理选择手术方式以及采取适当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山东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诊断为心房粘液瘤,并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结果符合诊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双向性队列研究,以2018年1月前手术患者纳入回顾性队列,余纳入前瞻性队列。根据接受手术方式不同将被其分为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TMB)组、全胸腔镜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TMA)组和正中开胸心房粘液瘤切除术(MTM)组。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电话随访、门诊随访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使用下列组合量表收集数据:1,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2,病人日常自理能力及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估量表(Barthel评分表);3,医学研究结局简短量表(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ry,SF-36);4,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和自我接纳心理量表(Self Admission Questionnaire,SAQ)。量表填写时间距手术时间≥3个月。调查量表采用长沙冉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问卷星系统(网址:www.wjx.cn)进行编制,除上述标准量表外,还包括一般资料和部分手术资料的收集项目。量表实行微信扫描二维码在线填写,并通过设置必选提交项、控制填表时间下限等条件进行质量控制。量表结果经归纳后形成资料表格,按照赋分原则赋分并合计成表。数据收集后由IBM SPSS Statistics 20.0对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本调查收回问卷共计97份。三组被调查者在性别和年龄分布,婚姻状况以及性格构成方面无明显差异;仅在文化程度方面有显着差异。通过对患者术前和术后3月心功能情况的统计,三组被调查者术前心功能分级的构成无显着差异;三组被调查者术后3月的心功能分级的构成存在显着差异。TMB组术后心功能I级(85.2%);Ⅰ级和Ⅱ级(100%)占比均显着高于TMA和MTM组(P<0.05)。TMB和TMA组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及开胸术后疼痛综合征(Post-thoracotomy Pain Syndrome,PTP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MTM组(P<0.05):TMB组0级疼痛者占48.2%,TMA组占56.0%,而MTM组仅占8.9%;TMB、TMA组疼痛不影响睡眠者的比例和需使用止疼药患者的比例远低于MTM组,PTPS发生率在TMB、TMA组仅占22.2%和20.0%,而在MTM组占66.7%。对反映术后生活自理能力的Barthel量表赋分分析,TMB组术后1周时,自理能力达到无依赖及轻度依赖者占70.3%,TMA组无依赖及轻度依赖者占56.0%,而MTM组重度依赖者占71.1%,TMB和TMA组的生活自理能力显着优于MTM组(P<0.05)。根据SF-36量表赋分统计结果,三组被调查者在生理健康(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CS)及心理健康(Mental component summary,MCS)两个维度存在显着差异(P<0.05);TMB、TMA两组在这两个维度较MTM组被调查者得分更高。术后三组被调查者在自我效能感(General Self-Efficacy,GSE)和自我接纳感(Self Admission,SA)的得分也有显着差异(P<0.05),提示TMB和TMA组患者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接纳感。结论1.TMB和TMA组较MTM组患者术后疼痛更加轻微,PTPS发生率更低。因此,全胸腔镜术式在降低患者疼痛方面有明显优势;2.TMB和TMA组术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疾病相关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接纳感均明显优于MTM组,两组患者较MTM组术后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恢复更快、更好,采取全胸腔镜手术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高;3.TMB组术后3月的心功能显着优于TMA组,提示同样采取全胸腔镜术式,采用心脏不停跳方式的患者心肌保护更好、心功能恢复更快,生活质量更佳;4.临床工作中,对于文化程度较低、心功能较差、采用正中开胸术式、疼痛剧烈的患者需要加强重视并及时进行围手术期干预指导。
宋丽[3](2020)在《36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分析及流行病学变迁》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是种致命性的感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住院病死率,尽管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及心脏外科手术的实施,IE的预后仍然很差,住院病死率为18-25%,并且在2-5个月内病死率并无下降趋势,即使在IE的急性期过去后,病死率和复发率仍然居高不下,其不良的预后证明有必要及时识别具有高危险因素的患者、改进早期诊疗。近年来因医疗卫生及人均寿命的延长等方面的变化,IE的流行病学也已发生了改变,而目前尚缺乏山东地区IE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变迁的研究。研究目的通过对IE患者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了解IE的临床特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及流行病学变迁,提高IE的诊疗。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19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所有I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1.临床分布:360名IE患者,男性260例(72.2%)高于女性100例(27.8%),男女比列为2.6:1,年龄范围0.6岁~88岁,平均年龄47.5±15.9岁。常见的基础心脏疾病主要为先天性心脏病97例(26.9%),心脏瓣膜病21例(5.7%),心脏手术及介入治疗49例(13.6%)。360例IE患者中有322例(89.4%)病程大于3周,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310例(86.1%)、心脏杂音304例(84.4%)。IE的主要并发症为心力衰竭286例(79.4%),栓塞事件72例(20.0%),主要为脑栓塞48例(13.3%),肾栓塞3例(0.8%),脾栓塞4例(1.1%),多脏器栓塞11例(3.1%),其他部位栓塞6例(1.7%),其中13例以急性脑栓塞症状为首发表现(3.6%),急性肾功能损伤26例(7.2%),其中5例(1.4%)以血尿或肌酐升高为首发表现、3例(0.8%)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神经系统并发症16例(4.4%),包括出血性脑卒中10例(2.8%),1例合并脑白质病变(0.3%),颅内感染5例(1.4%),其中脑脓肿2例(0.6%)。合并的其他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糖尿病33例(9.2%),肿瘤6例(1.7%),免疫抑制剂5例(1.4%),肾功能不全3例,妊娠状态2例(0.6%)。2.病原菌分布:169例(46.9%)血培养阳性的IE患者共分离出173株病原菌,4例(2.5%)血培养中同时检出两种病原菌,包括链球菌属97株(56.O%),葡萄球菌属55株(31.8%),肠球菌属8株(4.6%),真菌8株(4.6%),革兰阴性杆菌3株(1.7%),厌氧菌1株(0.6%),革兰阳性杆菌1株(0.6%)。41例(17.4%)赘生物培养阳性患者,其中23例(56.1%)血培养阴性,10例(24.4%)病原菌与血培养一致,8例(19.5%)病原菌与血培养不一致。3.耐药性分析:链球菌属对青霉素类耐药率10.1%,头孢菌素类耐药率1.4%,喹诺酮类耐药率8.1%,克林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8.3%、71.4%,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类耐药率81.2%,庆大霉素耐药率26.5%,喹诺酮类耐药率38.8%,克林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59.6%、66.6%,万古霉素、达托霉素、替加环素耐药率为0%。肠球菌属对庆大霉素耐药率25%,利福平耐药率50%,青霉素、链霉素、万古霉素、达托霉素及利奈唑胺均敏感。真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及两性霉素B均敏感。4.超声心动图: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阳性率为89.7%(赘生物310例,瓣膜周漏、瓣周脓肿13例),7例IE患者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发现赘生物,236例(65.5%)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165例(69.9%)术中赘生物位置与TTE完全一致,27例(11.4%)IE患者行TTE及TEE均未发现赘生物,但术中证实存在赘生物,14例(5.9%)多瓣膜病变TEE出现误检,30例(12.7%)多瓣膜病变TTE出现漏检。TTE分析结果示,有78.4%患者赘生物累及左心系统,受累最多的为单纯二尖瓣117例(37.7%),其次是单纯主动脉瓣102例(32.9%)。5.治疗、转归及影响因素:360例IE患者中有124例(34.4%)为抗菌药物为主的内科治疗,另外236例(65.6%)为内科联合外科手术治疗。295例(81.9%)IE患者好转出院,因各种原因自动出院者46例(12.8%),19例(5.3%)住院期间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P=0.044)、葡萄球菌属感染(P=0.004)、脑栓塞(P=0.001)、单纯内科治疗(P=0.000)与IE患者预后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纯内科治疗(P=0.000,OR=17.305,95%CI:8.336-35.924)及脑栓塞(P=0.022,OR=2.418,95%CI:1.136-5.149)是影响IE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6.流行病学变迁:在年龄方面,2008年~2013年组平均年龄43.8±16.9岁,2014年~2019年组平均年龄49.7±15.1岁,2008年~2013年组的平均年龄小于2014年~2019年组,平均发病年龄出现上升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基础疾病方面,2014年~2019年组冠心病(29例)患者较2008年~2013年组高(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表现方面,胸闷和脾大占比呈现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8年~2013年组胸闷80例(60.6%),脾大22例(16.7%);2014年~2019年组胸闷102例(44.7%),脾大59例(25.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2008年~2013年组有脑栓塞患者10例(7.6%),急性肾功能损伤3例(2.3%);2014年~2019年组有46例(20.2%)脑栓塞患者,急性肾功能损伤23例(10.1%),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原菌及耐药率方面,2008年~2013年组草绿色链球菌21例(15.9%),其他链球菌15例(11.4%);2014年~2019年组草绿色链球菌13例(5.7%),其他链球菌48例(21.1%);两者比较,2014年~2019年组草绿色链球菌占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链球菌总体占比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链球菌属的耐药率比较,青霉素类耐药率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IE基础疾病以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脏手术及介入治疗为主,糖尿病、服用免疫抑制、肿瘤等危险因素不可忽视;2.IE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但也可以血尿或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若出现血尿和急性神经系统症状,同时伴有不明原因发热、心脏杂音时,应考虑IE可能;3.病原菌仍以链球菌为主,药敏结果显示链球菌对青霉素类药物耐药率较低,青霉素仍是治疗链球菌IE主要药物;4.TTE仍是诊断IE的重要手段,对于多瓣膜病变易出现漏检和误检,可完善TEE增加准确率;5.脑栓塞及单纯内科治疗是影响IE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符合手术指征的条件下应及时外科手术治疗;6.IE的流行病学特征已发生变化,平均发病年龄显着增加,病原菌仍以链球菌为主,但草绿色链球菌占比逐渐减少,而其他链球菌(血链球菌、缓症链球菌、口腔链球菌等总和)占比逐渐增多;并发症中急性肾功能损伤及脑栓塞的发生率增加。
牟仁奎[4](2020)在《8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胸心外科2009年1月2018年12月经外科手术治疗的8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感染性心内炎患者相关的临床特点、病原微生物特点、手术治疗、预后等情况,以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并系统回顾性分析该院胸心外科2009年1月2018年12月经外科手术治疗的8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其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原微生物学结果、超声心动图及胸部X线特点、心电图表现、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素原、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常规(血尿、蛋白尿)、术前心功能分级、术前治疗、手术时机、手术方法、预后及随访资料等。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60个月,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者术后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是否有瓣周漏等。结果:1.本研究86例患者中首次入住胸心外科53例,由本院其他科室转入胸心外科33例,患者年龄1081岁,平均年龄47.82±16.70岁。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34例,男女比例约为1.53:1。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5例(29.07%),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57例(66.28%),慢性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4.65%)。住院天数1568天,平均住院日为36.88±11.51天。2.本研究患者术前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79例(91.86%),心脏杂音或新生成的杂音75例(87.21%)。3.辅助检查: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其结果提示有形态不一、大小不等赘生物的患者有76例(88.37%)。所有患者的心脏瓣膜均有不同程度受累,单纯主动脉瓣受累32例(37.21%),单纯二尖瓣受累25例(29.07%),主动脉瓣+二尖瓣受累14例(16.28%),二尖瓣+三尖瓣6例受累(6.98%),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受累4例(4.65%),主动脉瓣+三尖瓣受累3例(3.49%),肺动脉瓣受累2例(2.33%)。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6例(18.60%);合并先天性心脏病5例(5.81%):动脉导管未闭2例,法洛四联症1例,室间隔缺损+右室双腔心1例,室间隔缺损1例;既往有心脏手术病史2例(2.33%):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1例,二尖瓣瓣膜置换术后1例;合并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12例(13.95%)。术前继发性病变:二尖瓣穿孔5例(5.81%),瓣周脓肿4例(4.65%),二尖瓣腱索断裂3例(3.49%),二尖瓣脱垂3例(3.49%),主动脉瓣穿孔2例(2.33%),主动脉瓣脱垂2例(2.33%),二尖瓣前瓣破裂1例(1.16%)。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包括各心腔的大小、心电图变化、胸部X线、实验室检查等。4.本研究中术前血培养阳性27例(31.40%),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的致病微生物为链球菌类,有18例(20.93%),其中草绿色链球菌9例(10.47%);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5.81%),杆菌类3例(3.49%),真菌(酵母样)1例(1.16%)。术中及术后瓣膜或赘生物微生物培养结果:链球菌类5例(5.81%),杆菌类5例(5.81%),葡萄球菌类3例(3.49%),粪肠球菌1例(1.16%)。5.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舒张末内径3966mm,平均值为51.10±6.07mm;左室短轴缩短率1739%,平均值为31.26±3.50%;左心室射血分数3575%,平均值为60(55-65)%。术后半年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舒张末内径4059mm,平均值为48.73±5.53mm;左室短轴缩短率2740%,平均值为32.60±3.80%;左室射血分数4070%,平均值为59.66±6.29%。术前与术后半年超声心动图各对应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15、0.019均小于0.05。6.86例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81例(94.17%)患者术后康复出院,术后死亡5例(5.81%)。通过单因素分析影响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P=0.005)、左室舒张末内径(P=0.036)、左室射血分数(P<0.001)、体外循环时间(P=0.001)、升主动脉阻断时间(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左室射血分数(P=0.034)、升主动脉阻断时间(P=0.035)为影响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术后死亡的高危因素。7.术后随访:2例失去联系,随访率91.86%,随访160个月,平均22.08±13.09个月,术后未见感染性心内膜炎复发者及瓣周漏等情况,而且心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标准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法,本研究术前心功能分级Ⅰ级6例(6.98%),Ⅱ级19例(22.09%),Ⅲ级31例(36.05%),Ⅳ级30例(34.88%)。术后半年心功能分级Ⅰ级37例(46.84%),心功能Ⅱ级42例(53.16%)。术前与术后半年心功能分级差异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0.01。结论:1.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以男性及中老年人居多,且以亚急性为主;临床表现以发热及心脏杂音多见。2.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主要依据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心脏瓣膜受累以主动脉瓣多见,病原微生物以链球菌类为主。3.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情况,灵活掌握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指南,把握好手术指征和时机,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对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起至关重要作用。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具有良好的疗效。4.术前左室射血分数越低、升主动脉阻断时间越长是影响感染性心内膜患者术后死亡的高危因素。5.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复杂,加强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流行病学、易感因素、临床表现等认识,防止误诊、漏诊,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疗水平。
卢楠[5](2019)在《矛盾栓塞4例临床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矛盾栓塞是指体循环静脉系统或右心的栓子通过开放的卵圆孔等不同水平的动静脉交通到达左心或体循环动脉系统造成的栓塞,此概念于1877年由德国病理学家Julius Cohnheim首次提出。在动脉栓塞性疾病中,矛盾栓塞约占到2-16%。矛盾栓塞患者可表现为肺循环栓塞或体循环栓塞,由于临床表现多样,漏诊率较高。本研究总结了过去10余年间在北京医院发生的4例矛盾栓塞患者临床特点。4例患者均为男性。病例1在治疗脑梗塞期间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抗凝治疗存在禁忌。入院后,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发生急性肺动脉栓塞,继而多脏器发生动脉栓塞梗死。超声心动提示心房水平存在异常血流通道,因溶栓、介入、手术取栓均存在禁忌,止血与抗凝治疗相矛盾。经改善通气、严密观察下的肝素抗凝治疗,稳定了生命体征。病例2因脑梗塞、一侧肢体偏瘫入院,在行康复锻炼中突发急性肺动脉栓塞,超声心动提示卵圆孔两侧骑跨血栓形成,经开胸行肺动脉血栓及心房血栓清除和抗凝治疗,患者恢复。病例3因骨折入院,预行手术时,突发急性肺动脉栓塞,超声心动提示心房内血栓形成、卵圆孔开放,行溶栓、抗凝、机械通气治疗,恢复良好。病例4因气短来诊,急诊行超声心动提示卵圆孔未闭,卵圆孔两侧骑跨血栓,肺通气灌注显象证实为肺动脉栓塞,临床给予抗凝治疗,但患者拒绝取栓手术,自行离院。4例患者均有明确肺动脉栓塞征象,超声心动证实存在卵圆孔未闭。其中2例虽无明确体循环栓塞证据,但是超声心动可见卵圆孔开放,存在右向左分流,卵圆孔周围有血栓形成。患者均经历了抗凝治疗,2例患者还经历了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死亡风险高,再合并体循环栓塞和脏器梗死,治疗难度很大。本研究对4例矛盾栓塞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加强对矛盾栓塞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
邱瑞瑾[6](2018)在《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文中认为背景:结局指标作为临床研究 PICO(population,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四要素”主要内容,是中医临床研究中应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存在几个问题:同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选择差异大;临床研究随访时间短,缺少终点结局指标;没有报告或没有完整报告主要结局指标;不良反应/副作用报告不足;复合结局指标较多;患者报告结局指标不足;中医证候指标不足;结局指标测量工具/方法选择多样化,甚至没有报告结局指标测量工具/方法。这些问题会导致许多临床研究无法纳入系统评价或无法在系统评价中进行合并,无法为临床实践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临床研究价值和经费浪费,也提示可能存在结局指标选择性报告偏倚。由此而得到的研究证据有可能会误导临床。中医证候指标报告不足,也难以体现中医优势。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之一是构建临床研究中必须报告的最小的结局指标集合,即“核心指标集”。自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率先在肿瘤临床研究中提出采用标准化的结局指标以来,陆续有研究者在其它疾病领域制定核心指标集。但核心指标集研究发展缓慢,研究方法各异。2010 年,COMET(Core Outcome Measures in Effectiveness Trials)工作组成立,致力于促进核心指标集达成国际性共识,并促进和完善核心指标集的方法学研究,此后,核心指标集的研究逐渐增多,目前已完成259项,正在进行236项,但这些研究主要由欧美国家主导或参与,低收入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较少,因此共识程度不够,难以推广。2013年,中国研究者将核心指标集概念引入国内,并提出与中医临床研究相结合。由于已经完成的研究缺少中医证候指标、缺少中医研究者及患者参与,因此,构建具有中医特点的核心指标集迫在眉睫。国内有部分研究者关注了核心指标集研究领域,但主要集中于探讨构建核心指标集的意义和方法。加之中医术语概念模糊,证候不规范,中医四诊信息难以量化等问题,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带来困难。不少研究者在探讨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时,提出应关注中医证候指标,但对于如何处理中医证候指标并未深入讨论,也无相关核心指标集研究可参考。目前核心指标集研究方法并无“金标准”,有些可能影响核心指标集结果的因素尚不确定(如德尔菲调查中专家小组的数量、参与者人数、选择的评分系统、不同的反馈方法、失访或失访偏倚评估的方法等),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带来困难。目的: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方面:1.参考国际上构建核心指标集的经验,结合中医特色,探索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方法;2.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验证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方法的可行性;3.采用不同方法评估德尔菲调查中可能影响核心指标集研究结果的因素,丰富并完善核心指标集研究的方法学。方法:本研究提出,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分为普适性的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和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两部分。中医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通过系统评价和访谈,构建结局指标、结局指标测量工具及结局指标测量时间的清单;通过德尔菲调查,获得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对结局指标重要性的观点;通过共识会议,最终确定纳入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指标,并为每个结局指标推荐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时间。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的构建主要通过系统评价和回顾性研究获得特定疾病中医证候名称,形成中医证候名称数据库;通过横断面调查获得患者中医四诊信息,以聚类分析或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到常见证候分类,提取每类证候的证候要素及证候要素靶位,与中医证候名称数据库比对,得到备选证候名称;通过德尔菲调查,得到专家对常见证候的证候名称及每类证候的核心症状/体征的观点;通过共识会议最终确定纳入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的证候名称及核心症状/体征。结果:1.本研究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并通过共识,形成非瓣膜性房颤(阵发性房颤)的核心指标集。2.非瓣膜性房颤(阵发性房颤)的核心结局指标集包括9个结局指标域的12个指标:房颤疗效(房颤首次复发时间、房颤转复率),心血管病死率,脑血管事件(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事件(全身性栓塞),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大出血),资源利用(急诊就诊率),治疗依从性(失访),中医证候等。非瓣膜性房颤中医核心证候指标集最终纳入4个证候,分别是气滞血瘀证(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或痛,舌紫暗,或有瘀斑或瘀点,脉结代或涩),心肾阳虚证(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神疲、乏力、畏寒、面色(?)白、尿频、喘憋、颜面或双下肢水肿、少尿、脉滑或沉细),气阴两虚(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乏力、气短、脉细、自汗、盗汗、健忘、腰膝酸软、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心脾两虚(核心症状/体征:心悸、胸闷、自汗、食后腹胀、便溏、舌淡、脉弱)等。由于纳入非瓣膜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核心指标集的结局指标大部分是客观指标,因此共识会议专家除推荐生活质量评估采用SF-36外,并未推荐其它结局指标的测量工具。由于目前对每个结局指标测量时间研究的证据不足,因此未推荐结局指标测量时间。3.针对可能影响德尔菲调查结果的因素:(1)在德尔菲调查中,将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分成不同专家小组与所有利益相关群体作为一个专家小组进行比较,发现若仅选择一个专家小组,结果主要反映的是人数最多的利益相关群体的意见;而分成多个专家小组不仅可以反映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观点,并且不受不同利益相关群体专家人数的影响。(2)以不同方式反馈德尔菲调查第一轮问卷的打分,结果显示,以平均分的形式或以柱状图的形式反馈对专家是否修改问卷打分有明显影响(χ2=7.822,P<0.05),柱状图的形式更容易促进共识达成,而平均分的形式可能会降低共识程度。(3)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①比较完成两轮问卷者打分的平均分和未完成问卷者打分的平均分分布情况,②比较完成问卷者和未完成问卷者对每个结局指标打分的平均分)进行失访偏倚评估,结果显示不存在失访偏倚,但第二种方法需要通过结局指标重要性评估来分析是否存在假阳性结果。(4)比较两轮德尔菲调查专家打分变化对结局指标重要性和共识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虽然专家打分变化比例较大,但打分的变化不一定都引起结局指标重要性和共识程度的变化,因此,可能采用9分Likert评分系统是造成失访偏倚评估中假阳性结果的原因,同时9分法会对专家的选择造成困难,而采用3分法可能会避免这些问题。结论:本研究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验证了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方法的可行性。目前核心指标集的方法学有待完善,难以判断核心指标集的质量。本研究根据COS-STAD推荐意见评估了非瓣膜性房颤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研究方法,结果显示,此次研究基本符合COS-STAD标准。非瓣膜性房颤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①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参与者人数差异大;②合并结局指标不充分;③未进行非瓣膜性房颤核心结局指标域的调查;④调查方式及评分系统不完善(缺少“不确定”的选项);⑤调查问卷单一,不适合所有利益相关群体;⑥疾病分类不明确;⑦结局指标测量工具及测量时间研究不充分。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德尔菲调查中,当不同利益相关群体人数不同时,可以分成不同的专家小组进行统计;以柱状图的形式反馈上一轮德尔菲调查的结果更有利于促进共识;采用比较完成问卷者和未完成问卷者对每个结局指标打分的平均分的方法进行失访偏倚评估更能反映不同专家打分的区别和偏好,但应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假阳性结果;评分系统采用3分法可能会避免偏倚评估出现假阳性结果,也会帮助专家更容易判断结局指标重要性。
郭影[7](2017)在《脑栓塞的临床诊治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脑栓塞的临床诊治方法及效果。方法 80例脑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脑栓塞出现的原因、临床表现与治疗的结果。结果心房纤颤的患者58例,占72.5%;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且伴有心房纤颤的患者18例,占22.5%;非风湿性心脏瓣膜伴心房纤颤的患者10例,占12.5%;经过头颅磁共振检查方式检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56例,占70.0%;合并性出血性梗死病症的患者20例,占25.0%。栓塞部位在颈内动脉系统的患者30例,栓塞部位在左侧大脑中动脉的患者20例,栓塞部位在右侧大脑中动脉的患者10例,栓塞部位在椎底动脉系统的患者20例。经治疗,显效患者36例,占45.0%;有效患者39例,占48.8%;无效患者5例,占6.3%。总有效率为93.8%。结论根据脑栓塞患者临床表现的特征,对患者实施脱水、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细胞代谢等进行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着,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丁祥伟[8](2017)在《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的临床诊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的临床诊治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01月2016年01月收治的的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患者48例,所有患者均同时进行心房颤动和脑栓塞治疗,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本次研究48例患者,治愈14例(29.17%),显效15例(31.25%),有效16例(33.33%),无效3例(6.25%),治疗有效率93.75%。结论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治疗应以预防为主,纠正心房颤动,采取抗凝治疗。
陈丽娟,谭明慧[9](2016)在《心房纤颤致脑栓塞患者300例医院感染病原学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房颤致脑栓塞患者医院感染病原学特征与危险因素,以期为预防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房颤致脑栓塞的患者300例的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分析导致房颤并发脑栓塞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300例房颤并发脑栓塞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感染率为34.0%,其中革兰阴性菌感染297例,占80.0%,革兰阳性菌感染54例,占14.6%,真菌感染20例,占5.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共65例,占63.7%,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0例,下呼吸道感染55例,分别占15.4%和84.6%;其次包括泌尿道、胃肠道、皮肤软组织和口腔感染,分别占15.3%、9.2%、6.8%和5.0%。房颤致脑栓塞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年龄、住院时间、意识障碍、滥用抗菌药物和机械通气。结论房颤并发脑栓塞出现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且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此外,感染的发生可能与年龄、住院时间、意识障碍、滥用抗菌药物和机械通气等危险因素有关。
左梦颖[10](2016)在《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变迁趋势》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临床表现、基础疾病、易感因素、2-DE检查、病原菌、血培养阳性率、抗生素使用、手术治疗、并发症及预后等临床特点分析,以探讨儿童IE的病原学、治疗的变迁趋势及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9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住院的165例IE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例患儿住院7次,1例患儿住院2次,均因IE再感染入院,故实为158例患者。【结果】发热仍是儿童IE最常见的临床表现(98.8%)。158例IE患者中,先天性心脏病占151例(95.6%),无基础心脏疾病3例(1.90%),血液系统疾病3例(1.90%)。IE合并基础先心病中,以VSD、PDA、TOF、先天性心脏瓣膜病为多见。151例先天性心脏病中,瓣膜病变(18.4%)、心导管检查史(16.5%)及先心术后残余分流(13.9%)、残余梗阻(10.1%)、瓣膜或人工材料植入(12.0%)等是IE发病的重要易感因素。二维多普勒超声(2-DE)发现心内赘生物占80.6%,以术中发现赘生物为金标准,2-DE发现赘生物的敏感性为87.4%,特异性为62.5%。IE的赘生物位置与基础先心病有关,VSD赘生物多见位于三尖瓣处(56.4%),TOF赘生物多见位于三尖瓣及肺动脉瓣处(57.1%),PDA的赘生物多见位于动脉导管对应的肺动脉及肺动脉瓣处(77.8%),二尖瓣病变的赘生物全部位于二尖瓣处(100%),主动脉病变的赘生物多位于主动脉瓣处(90.9%)。66.7%IE出现并发症,分别为急性心功能不全(25.5%)、肺栓塞(9.1%),脑栓塞(6.1%)。儿童IE的病原菌检出率为74.8%。血培养阳性率为69.8%,2008年后,血培养阳性率已显着提高至78.8%(P<0.0001)。心内赘生物PCR阳性检出率95.2%,且结果与血培养的符合率也较高(91.7%)。革兰氏阳性球菌仍是IE的主要致病菌(89.0%),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链球菌(46.6%),其次是葡萄球菌(40.6%),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2.7%,且葡萄球菌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的革兰氏阳性菌株。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全部耐药(100%),对苯唑青霉素耐药率高(76.3%),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不高(10.7%),且对头孢类抗生素敏感性好。15.2%IE(25例)出现药物副作用,主要药物副作用表现为皮疹、粒细胞缺乏、肾功能不全等,其中21例(84.0%)为万古霉素相关的药物副作用。IE的治愈率61.8%,治疗有效率76.3%,院内死亡率9.7%。手术联合抗生素治疗组的治愈率高于单纯抗生素治疗组,且死亡率低于单纯抗生素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应用两种及以上的抗生素组痊愈率优于单一抗生素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经手术清除赘生物是IE住院死亡的保护因素,脑栓塞、心功能不全、严重脓毒血症是影响IE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孤立性瓣膜病变、先心病合并心导管检查史及先心术后残余分流、残余梗阻、瓣膜植入等是IE发病的重要易感因素。儿童IE的血培养阳性率为68.5%,2008年后,血培养阳性率77.9%。赘生物PCR阳性率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革兰氏阳性球菌仍是儿童IE的主要致病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分别为46.6%和40.6%,但葡萄球菌比例呈上升趋势。儿童IE的治愈率61.8%,治疗有效率76.3%,院内死亡率9.7%,经手术清除赘生物是IE住院死亡的保护因素。脑栓塞、心功能不全、严重脓毒血症是IE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
二、脑栓塞48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栓塞4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心源性脑栓塞13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信息 |
2.2 病因 |
2.3 合并症 |
2.4 神经系统表现 |
2.5 头部影像学表现 |
2.6并发症 |
2.7 治疗 |
2.8 预后 |
3 讨论 |
(2)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和术后生活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全胸腔镜不停跳粘液瘤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脏粘液瘤的非特异性临床表现、治疗现状及展望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英文论文Ⅰ |
英文论文Ⅱ |
(3)36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分析及流行病学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章 研究结果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第5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4)8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5)矛盾栓塞4例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病例报告 |
2.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撰写论文与获奖情况 |
(6)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1.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现状 |
2.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现存的问题 |
3. 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存在问题的对策 |
4.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核心指标集的研究进展 |
1. 核心指标集的概念及起源 |
2. 构建核心指标集的意义 |
3. 核心指标集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
4.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方法构建及实例验证 |
一、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
1.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概念及起源发展 |
2. 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必要性 |
3.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特点 |
4. 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所面临的挑战 |
5.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方法 |
6.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流程 |
7. 构建核心指标测量工具集 |
8. 小结 |
二、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构建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方案 |
3. 研究注册 |
4. 伦理审查 |
5. 结果 |
6. 专家共识会议 |
7. 形成非瓣膜性房颤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个人简历 |
(7)脑栓塞的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
2 结果 |
2.1 临床检查结果 |
2.2 CT检查结果 |
2.3 治疗效果 |
3 讨论 |
(8)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的临床诊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心房纤颤致脑栓塞患者300例医院感染病原学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0)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变迁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缩略语 |
绪论 |
第一章 儿童IE的临床特点 |
1.1 引言 |
1.2 对象和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诊断标准 |
1.2.2.1 临床指标 |
1.2.2.2 病理学指标 |
1.2.2.3 诊断和排除标准 |
1.2.3 方法 |
1.2.4 统计分析 |
1.3 结果 |
1.3.1 一般资料 |
1.3.2 诊断依据 |
1.3.3 前驱感染情况 |
1.3.4 临床表现 |
1.3.5 实验室检查 |
1.3.6 基础疾病和易感因素 |
1.3.6.1 基础疾病 |
1.3.6.2 易感因素 |
1.3.7 2-DE检查 |
1.3.7.1 心内赘生物的检出 |
1.3.7.2 TTE与手术检出赘生物的一致性 |
1.3.7.3 心内并发症 |
1.3.8 心内赘生物 |
1.3.8.1 心内赘生物的累及部位 |
1.3.8.2 心内赘生物累及部位与基础先心病的关系 |
1.3.9 并发症 |
1.3.9.1 不同的并发症类型 |
1.3.9.2 栓塞与赘生物大小关系的分析 |
1.4 讨论 |
1.4.1 儿童IE的发病情况 |
1.4.2 儿童IE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 |
1.4.3 儿童IE合并的基础疾病 |
1.4.4 儿童IE的易感因素 |
1.4.5 TTE检查儿童IE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
1.4.6 儿童IE赘生物与基础疾病的关系 |
1.4.7 儿童IE并发症的特点 |
1.4.8 儿童IE栓塞与赘生物大小的分析 |
1.5 结论 |
第二章 儿童IE的病原学及治疗变迁 |
2.1 引言 |
2.2 对象和方法 |
2.2.1 研究对象(同第一章内容) |
2.2.2 诊断标准(同第一章内容) |
2.2.3 研究方法 |
2.2.4 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病原学检查 |
2.3.1.1 病原体检出率 |
2.3.1.2 血培养 |
2.3.1.3 赘生物培养 |
2.3.1.4 心内赘生物PCR检查 |
2.3.1.5 符合两次及以上相同细菌血培养阳性情况 |
2.3.2 血培养阳性病原菌谱 |
2.3.3 病原菌变迁 |
2.3.3.1 革兰阴性菌有升高趋势 |
2.3.3.2 葡萄球菌及链球菌的变迁趋势 |
2.3.4 病原菌耐药情况分析 |
2.3.5 先心病患者手术前后起病的病原菌分析 |
2.3.6 栓塞患者的病原菌分析 |
2.3.7 抗生素治疗的变迁 |
2.3.7.1 利奈唑胺 |
2.3.7.2 万古霉素及氨基糖苷类 |
2.3.7.3 药物副作用 |
2.3.8 手术治疗 |
2.3.8.1 手术方式 |
2.3.8.2 手术时机的选择 |
2.3.8.3 手术后抗感染疗程 |
2.4 讨论 |
2.4.1 儿童IE的病原菌检查 |
2.4.2 儿童IE病原菌的分布及变迁 |
2.4.3 儿童IE病原菌的耐药情况 |
2.4.4 儿童IE患者合并先心病及栓塞并发症与病原菌的关系 |
2.4.5 儿童IE抗生素使用 |
2.4.6 儿童IE患者抗生素治疗的药物副作用 |
2.4.7 儿童IE患者的手术治疗 |
2.5 结论 |
第三章 儿童IE的预后分析 |
3.1 引言 |
3.2 对象和方法 |
3.2.1 研究对象(同第一章内容) |
3.2.2 诊断标准(同第一章内容) |
3.2.3 方法 |
3.2.4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儿童IE预后的总体情况 |
3.3.2 手术状态与预后关系 |
3.3.3 赘生物大小与预后的关系 |
3.3.4 血管栓塞与预后的关系 |
3.3.5 手术联合抗生素治疗与单纯抗生素治疗的预后比较 |
3.3.6 单一用药与联合用药治疗的预后比较 |
3.3.7 敏感抗生素治疗及经验抗生素治疗的预后比较 |
3.3.8 儿童IE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
3.3.9 死亡病例分析 |
3.4 讨论 |
3.4.1 儿童IE患者的预后 |
3.4.2 儿童IE患者先心病纠治术与预后关系 |
3.4.3 手术治疗降低儿童IE的死亡风险 |
3.4.4 儿童IE患者栓塞与预后的关系 |
3.4.5 儿童IE患者抗生素治疗与预后的关系 |
3.4.6 儿童IE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
3.5 结论 |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脑栓塞48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心源性脑栓塞131例临床分析[J]. 郭帆,杨明,孙渊,曾勇,朱以诚,荆志成.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1(11)
- [2]全胸腔镜不停跳心房粘液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和术后生活质量研究[D]. 史进. 山东大学, 2021(11)
- [3]36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分析及流行病学变迁[D]. 宋丽. 山东大学, 2020(02)
- [4]8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D]. 牟仁奎.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5]矛盾栓塞4例临床特点分析[D]. 卢楠.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6]中医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方法构建 ——以非瓣膜性房颤为例[D]. 邱瑞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7]脑栓塞的临床诊治分析[J]. 郭影. 中国实用医药, 2017(29)
- [8]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的临床诊治研究[J]. 丁祥伟.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69)
- [9]心房纤颤致脑栓塞患者300例医院感染病原学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J]. 陈丽娟,谭明慧.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16(04)
- [10]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变迁趋势[D]. 左梦颖.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