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21例临床分析

多发性硬化21例临床分析

一、多发性硬化21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任思思[1](2021)在《益气活血法理论溯源及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治疗脑病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益气活血治疗法则是将补益元气与活血行血相结合而成的中医治疗法则。通过梳理益气活血法的衍化源流,其形成、发展、确立,建立在对气血理论、瘀血理论的逐渐深刻认识之上。气血为人身之本,其二者是人体重要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时二者一损俱损,荣辱与共。气血认知的发展过程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疾病抗争史。益气活血法萌发于秦汉时期,从认识到气血调和人体安和,气血失调遂生病证,再到瘀血病因辨证,气虚血滞的逐步出现,为益气活血法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直到明清时期,气虚血瘀作为病因病机明确出现在医学典籍中,益气活血法随着王清任补阳还五汤的创立,逐渐得以完善、确立。气血二者,气旺促血行,气虚血生滞,益气则可以活血。若是正气虚损,气机失调,运血无力,经脉瘀阻,血行不畅无法濡养四肢百骸,则成气虚血瘀证。气为阳主煦之,血为阴主濡之,气虚致阳虚无力温养机体,且寒从中生,易为邪所侵袭;同时无力推动血液濡养周身,则脑髓清窍失养,周身经脉不利,行动障碍,麻木不仁;血液瘀阻,经脉气血更为滞涩,肢体失养,经脉拘挛,肌肤色变,不通而痛。历代医家皆认为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与人体气血失调紧密相关。脑主神明,为元神之府,脑具有主宰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主感觉、肢体运动等功能。孙思邈有云“头者,人之元首,人神气所注,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于头,头者诸阳之会也。”手足三阳经络汇于头面、行于四肢百骸,因而气血失调,脑髓失养,或外感邪气,则有瘫痪、肌肉萎缩、抽搐、震颤的症状。《黄帝内经》提出“血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指出气血的变化是厥病发生的基础。气虚而致清阳不升、血行不畅,气血瘀滞,脑失濡养,导致神明失用。刘完素认为“血涩而不能荣肌肉故也”,血涩难行,瘀滞不通,滋养不能,则人体肢节肌肉痿软,活动不利。“若微则但僵仆,气血流通,筋脉不挛,缓者发过如故”,说明气血流畅,肢骸贯通,则恢复如故。关于中风,张景岳认为“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王清任同样赞成中风肢体痿厥为“非风”,因此正气虚损,血液瘀滞,气虚血瘀成为脑病常见病因病机。由气血失调,气虚血瘀而致的肢体筋脉拘挛、震颤、行动不利、大脑神机不用神志障碍,可用益气活血法,“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正气充足,血行通畅,气血通和,神机得运,人体安和。现代益气活血法临床应用广泛,疗效确切,有学者对其相关方剂进行实验室研究,有证据显示,益气活血法类方能很好的修复和改善人体病理状态。在脑血管病发病初期以及恢复期,运用益气活血法代表方BYHWD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改善在中枢神经系统在病理上的损伤,而且在残障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认知以及有效率、神经功能恢复上均优于单纯西药的治疗。因此,对益气活血法理论源头进行梳理,并对20年来益气活血法关于脑病的临床随机试验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为益气活血法则在现代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中医文献理论的支撑、循证医学的证据。第一部分基于中医古籍探讨"益气活血"理论源流及运用目的全面检索古代医经典籍中有关“益气活血”法则的气血理论认识、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通过对纳入文献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系统阐述古代各个时期益气活血相对应的病因病机理论分析、临床运用情况,并从整体上讨论益气活血法发展规律,探寻其历史源流,发展衍化。从整体上总结历代中医学家临症运用益气活血法的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为现代中医药关于益气活血法则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中医古籍文献检索与现代文献检索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检索秦汉时期到清末的中医古籍经典中,有关益气活血相关的气血理论分析、气虚血滞、瘀血、辨证论治、用药思路等内容。梳理源流脉络时以时间顺序为经纵向体现益气活血思想发展进程,以作者、着作为纬横向展开论述,整理各个时期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字描述,提炼相关学术思想,归纳总结益气活血法的发展衍化。结果益气活血的治疗法则发展经历了萌芽、奠基、充实、发展、完善五个阶段。全文按照时间脉络梳理,分为秦汉时期、晋隋唐时期、宋时期、金元时期、明清时期。1萌芽阶段(秦汉时期)。本阶段充分阐释了气血理论,认为二者不可缺一,功能相辅成,气血为人体之本,气充成形,血畅则流行于全身,气充血足,人体安和。其中,《伤寒杂病论》首次提出血瘀的概念,并有相应活血化瘀,攻补兼施,治疗法则,见于妇科疾病的辨证论治中。2奠基阶段(晋隋唐时期)。对气血的理论认识逐渐深刻,辨证论治需察明气血,诸病寻源,明确病因病机,论证瘀血致病之时,常考虑气虚成分,多见于外科、妇产科。随着唐朝本草类专着的问世,具有益气活血功效的药物不断被总结、运用,为后世益气活血治疗法则,相应的气虚血瘀病因病机、用药思想构建起到了铺垫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3充实阶段(宋时期)。丰富了气血理论,从生理病理上阐述了气血二者对人体精神状态的重要性,强调了气的重要性,并从内、外、不内外三方面探讨了血瘀症的产生,认为“虚”是血瘀产生的内在因素。益气活血法则在此阶段得到了充实,益气从补元气、益卫气具体到健脾气。4发展阶段(金元时期)。随着医家流派的出现,益气活血法在此阶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气血二者载运相因,气虚无力,血生瘀滞,瘀血阻碍气机运行,导致气血不生,易成症瘕积聚。此时期,益气活血多用于外科、女科。益气包括益正气、卫气、脾胃之气,药物多用黄芪、人参、白术等,活血药物多用归地芎芍、干漆、桃红。5完善阶段(明清时期)。本阶段在气血之中,突出了气的作用,气虚血瘀作为益气活血法则的病因病机开始明确出现在本时期的医学着作中,相应用药则益补之活之,于活血之时增加参、芪等补中益气。直至益气活血代表方BYHWD的问世,补气益气,以大剂量黄芪为君,配以桃红四物,补气活血化瘀生新,益气活血法则正式确立下来。常见使用于临床各科。结论通过梳理益气活血法的历史衍化脉络,发现益气活血法始终伴随着历代医家对气血认识的深入程度而不断升华。形成最初,不仅认识到了气血二者生理关系,还需继续挖掘气血二者病理上的关系,益气活血法开始萌发。随着气血理论的认识逐渐深刻,开始探讨气为二者关系的主要部分,认识到气机变化确实能影响血行变化,再到在瘀血的形成过程中不离气虚,即气虚血瘀作为病因病机开始纳入研究,这为益气活血法的形成起到铺垫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益气活血不断充养、成熟的道路上,益气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对益气的认识也随着医学的积累,分别有了益元气、益卫气、益脾胃中焦之气的升华,用药思路也出现了参芪、白术、补中益气,但仍为随症加减,没有形成固定的方药配伍。直到清朝王清任,集大成者,创立益气活血法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才将益气活血法正式确立起来。方中120g黄芪为君,以促气复血行,益气生血,归地芎芍稍加桃红,则为桃红四物,多用则破血,少用则活血,共同起到益气活血化瘀生新的功效。与此同时,益气活血法正式出现。第二部分益气活血法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治疗脑病的meta分析目的系统评价补阳还五汤(Buyang Huanwu decocation,BYHWD)治疗脑病(中风、多发性硬化、癫痫、痴呆、头痛、头晕等)的临床疗效,为益气活血法、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方法本研究由2名独立研究员按照PRISMA国际标准,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1999.6-2020.6的中文、英文数据库,如CNKI、万方、VIP、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收集补阳还五汤(Buyang Huanwu decocation,BYHWD)对脑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严格按照本研究制定的纳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以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和GRADE系统推荐级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运用Review Manager5.0软件合并数据,评价指标为RR、MD。结果本研究共有21项原始文献,1946例患者纳入研究。1有效率:BYHWD+常规西药与常规西药治疗脑病的有效率为,[RR=1.19(95%CI[1.14,1.24]),I2=21%,P<0.00001];BYHWD单用与常规西药治疗脑病的有效率为,[RR=2.38(95%CI[1.59,3.55]),I2=0,P<0.05];表明在脑病常规治疗中加载BYHWD或者单用BYHWD的有效率优于单用西药治疗。2 NIHSS评分:BYHWD+常规西药与常规西药治疗中风的NIHSS评分,结果为[MD=-2.38(95%CI[-3.32,-1.44]),P<0.00001,I2=81%],表明在常规西药治疗中风基础上加用BYHWD,能够明显降低神经损伤NIHSS评分,提升患者神经功能;BYHWD与常规西药治疗中风恢复期的NIHSS评分,MD=-0.35(95%CI[-2.45,-1.75]),P>0.05,表明BYHWD单用与常规西药对比在治疗中风恢复期的NIHSS评分方面没有差异。3 ADL评分:单用BYHWD与常规西药对比治疗痴呆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MD=6.4(95%CI[5.23,7.57]),P<0.00001,I2=0];BYHWD+常规治疗与常规西药比较治疗中风的ADL评分,[MD=16.27(95%CI[13.73,18.80]),I2=0,];结果表明BYHWD的加载治疗对比单用西药,能够明显提高中风患者的ADL评分。4 GRADE证据质量评级:BYHWD单用或者与常规西药的联合在中风、多发性硬化、痴呆的治疗中,其有效率、NIHSS、ADL评分方面,均优于常规西药。纳入文献GRADE证据质量评级偏于中等。结论BYHWD单用或者与常规西药联合运用在中风、多发性硬化、痴呆的治疗中,其有效率、NIHSS、ADL评分方面,均优于常规西药,对肢体活动受限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功能的恢复,疗效均优于常规西药治疗。结语益气活血法是中医理论指导的治疗法则,临床应用广泛,尤其在脑病的防治中的疗效优越,多受重视,广为推崇。1.益气活血法萌芽于秦汉时期,气血理论、瘀血概念深入人心;奠基于晋隋唐时期,气虚血瘀的病因病机辩证逐渐清晰,并对益气活血之药进行总结;益气活血法则的气血理论充实于宋时期,对血瘀进行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方面的详细论述;发展于金元时期,血瘀病因病机辩证明确,用药思路渐趋成形;完善于明清时期,气虚血滞的病因病机的明确,益气活血法代表方BYHWD开始临床运用。2.益气活血法代表方BYHWD在脑病急性期与常规西药联合运用,其有效率、NIHSS、ADL评分方面,均优于常规西药单独使用;BYHWD在脑病恢复期单用,其有效率、NIHSS、ADL评分方面,均优于常规西药单独使用。BYHWD治疗脑病单用或与常规西药联合运用,对肢体活动受限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功能的恢复,疗效均优于常规西药治疗。3.不足与展望:本研究在源流衍化汇总中,仍有不足,总结梳理的不够全面,存在相关古籍遗漏的可能;在益气活血法代表方BYHWD治疗脑病的meta分析中,缺乏高质量RCT,整体文献质量等级不高,造成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偏倚;同时,本研究未系统关注益气活血法的实验室研究进展,对益气活血法提供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支撑。鉴于益气活血法的使用价值,今后有必要多利用生物学、免疫学方法,进一步研究其相关有效成分和组方,对发挥作用的细胞、分子进行阐述,继续为益气活血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微观的、具体的理论支撑。

张赞[2](2021)在《近代中医药文献治疗多发性硬化症证治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命名、病因病机、辨证思路、治则治法及中医调护,并通过数据挖掘,深入探求该病的中医证型、证候特点以及用药遣方规律,为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提供思路。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检索工具进行检索,限定文章语言为中文,检索文献发表时间为2010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以“多发性硬化症+中医”、“痿证+中医”、“多发性硬化症+中医药”、“痿证+中医药”、“多发性硬化症+中西医”、“痿证+中西医”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并对每篇文章内容进行仔细阅读,依据条件纳入,二次筛选,搜集到所需文献进行处理。将文献中含有的中医症状、证型以及中药,录入EXCEL中进行统计,并形成相应的数据库,运用SPSS Statistics 26.0和SPSS Modeler 18.0对EXCEL中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多发性硬化症中医证治规律表现有:1.多发性硬化症属中医“痿证”居多,其病因复杂,病机核心在于本虚标实,治则以虚实分治和分期治疗为主,并积极提倡运用“治未病”思想进行日常调养和护理。2.中医证型出现频率:经筛选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17篇,共记录证型63种。研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前五种证型从高到低分别是:肝肾亏损证(75次)、脾胃虚弱证(53次)、脾肾两虚证(52次)、湿热浸淫证(32次)、瘀血阻络证(27次)。3.症状表现:纳入文献中记载详细症状65篇,纳入症状65种,共计频次1789次。文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十种症状依次为:肢体痿软无力、肢体麻木、视力障碍、肢体瘫痪、筋脉拘急或肢体拘挛僵硬、大便异常、视物模糊、肢体疼痛或刺痛、感觉障碍、言语不利或失语。4.常用中药及药组:本文纳入中药306种,共计频次4276次,出现频次最多的前五位药物从高到低分别为黄芪、当归、白术、淫羊藿、山萸肉;通过对频次≥20的核心中药进行药物归类,共21种,出现频次最多的前三种分别是补气药、补阳药、活血化瘀药;对频次≥20的核心药物进行网络图及Apriori分析,符合条件的一共有44组,常见药组分别是黄芪-川芎、淫羊藿-山药-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黄、黄芪-当归-茯苓、淫羊藿-山药等。5.方剂应用情况:本次文献研究中,共涉及68种成方,不同时期使用的方剂频次不同。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五位方剂从高到低分别为补中益气汤、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二妙散加味。分属在疾病的急性期或复发期、缓解期或恢复期。结论多发性硬化症中医证治规律表现有:1.病名以“痿证”居多,病机为本虚标实,治则以扶正祛邪为主,注重日常调护。2.常见证型有肝肾亏虚证、脾胃亏虚证和脾肾两虚证;主要症状见肢体痿软无力、运动障碍、常见舌红、苔白或薄白、脉细。3.常用中药类别、药味:常用补气药、补阳药及活血化瘀药。常用的补气药有:黄芪、白术、甘草、党参、山药;常用的补阳药有:淫羊藿、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杜仲;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牛膝、鸡血藤、川芎、红花、丹参。4.常用方剂:急性期及复发期常用方剂为:二妙散加味、黄连解毒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缓解期常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加味、补阳还五汤及温胆汤;恢复期常用方剂为: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及地黄饮子。不同时期方剂应用不同,急性期及缓解复发期治疗多选用清热利湿、清热解毒类方;缓解期治疗多选用补脾益气、活血、化痰类方;恢复期治疗多选用补益肾阳、滋补肾阴及阴阳双补类方。

宋方亚[3](2020)在《针刺对EAE小鼠脑组织p-p38MAPK及IL-17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针刺“大椎”、“肾俞”、“足三里”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小鼠体重损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脱髓鞘情况、脑组织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酶和IL-17的影响,验证针刺对EAE的治疗作用,探究针刺治疗EAE的相关机制,为临床治疗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4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激素组、针刺组,空白组小鼠不作处理,其余组采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MOG35-55)制备的完全抗原将小鼠诱导成EAE模型。造模后第14天开始,空白组及模型组每日固定,并用生理盐水灌胃。激素组每日与醋酸泼尼松灌胃。针刺组小鼠针刺“大椎”、双侧“肾俞”、双侧“足三里”。记录小鼠体重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免疫第28天后对脑组织进行取材,用LFB染色观察病理变化,检测脑组织中p-p38MAPK免疫组化表达及p-p38MAPK的WB表达,检测脑组织中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1)小鼠体重变化:实验开始时四组小鼠体重大致相同(P>0.05);免疫第10天,空白组小鼠体重大于模型组、针刺组、激素组(P<0.05),模型组、针刺组、激素组三组小鼠体重无差别(P>0.05);免疫第22天后,模型组小鼠体重小于针刺组、激素组(P<0.05),且激素组小鼠体重大于针刺组(P<0.05)。(2)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免疫第10天,模型组、针刺组、激素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差异(P>0.05);免疫第16天,针刺组和激素组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针刺组和激素组评分未出现差异(P>0.05);免疫第22天后,针刺组评分高于激素组(P<0.05)。(3)脑组织LFB髓鞘染色:空白组脑细胞结构正常,细胞排列紧密,髓鞘致密无脱失;模型组脑细胞排列疏松,可见大量脱失髓鞘的细胞,呈空泡样改变;针刺组和激素组可见部分脑细胞髓鞘脱失,散在空泡样改变,但髓鞘脱失部位较模型组少,程度较模型组低。(4)脑组织p-p38MAPK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空白组p-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最低,模型组p-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最高,二者差异明显(P<0.05),针刺组和激素组p-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高于空白组(P<0.05),但低于模型组(P<0.05),针刺组和激素组p-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无差别(P>0.05)。(5)IL-17:空白组小鼠脑组织内IL-17含量最少,模型组小鼠脑组织内IL-17含量最多,两组小鼠脑组织内IL-17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激素组小鼠脑组织内IL-17含量较空白组高(P<0.05),但低于模型组(P<0.05),针刺组和激素组小鼠IL-17含量无差异(P>0.05)。结论(1)针刺可以减少EAE小鼠体重损失程度,降低EAE小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针刺可以降低EAE小鼠脑内髓鞘脱失程度,提示针刺可以抑制脑组织髓鞘脱失。(3)针刺可以降低EAE小鼠脑内p-p38MAPK的表达,提示针刺可以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4)针刺可以降低EAE小鼠脑内IL-17的表达,提示针刺可以减轻炎症反应。

李波,史梦楠,王共强,韩咏竹[4](2019)在《多发性硬化中医药研究概况》文中指出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至今仍不明确,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经治疗缓解后容易复发,常常呈缓解复发交替的现象。在现代医学中,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常常被用来治疗该病,但随着病程进展,复发次数增多,药物疗效减弱而副作用却渐渐增多。近年来,随着中医学者对多发性硬化的认识加深,开始运用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中医药在治疗中的优势渐渐体现出来,特别是在改善患者运动、感觉异常等神经系统表现有显着疗效。该文现就多发性硬化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中医方药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袁慧[5](2019)在《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运用Cochrane协作网的系统评价方法对国内外使用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的随机对照试验报道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发表偏倚分析及中医药疗效评价,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依据检索词制定合适的检索策略,系统检索各中英文数据库:Embase、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关于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中英文文献,检索年限为各数据库建立时间至2019年1月1日。制定严格的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检索得到的所有文献导入NoteExpress软件,进行重复文献的筛查。删除重复文献后,两位研究者依据制定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仔细阅读文献题目摘要及全文进行文献筛选。对最后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采用Co chrane协作网提供的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绘制图形。将文献中提取的有效数据:EDSS评分、复发次数、总有效率、神经功能体征评分、临床症状评分这5个结局指标数据导入RevMan5.3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和合并统计量。异质性检验结果用I2表示,若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绘制森林图进行分析;若I2>50%,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绘制森林图进行分析。对纳入文献≥10的数据绘制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分析。系统评价中医药对治疗MS的疗效性。研究结果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共得到1896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最后得到20篇中文文献。20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共计1438例MS患者,治疗组共计801例,对照组共计637例,其中最小样本量为22,最大样本量为271。纳入的20篇文献中有16篇文献将EDSS评分作为结局指标,异质性检验结果为:Chi2=29.00,df=15(P=0.02),12=48%,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MD=-0.93,95%CI=[-1.11,-0.75],P<0.00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的EDSS评分低于对照组。8篇文献以复发次数为结局指标,其中1篇不能提供有效数据,对其余7篇文献提取的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Tau2=0.01,Chi2=12.52,df=6(P=0.05),I2=52%,异质性较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结果显示:MD=-0.51,95%CI=[-0.63,-0.4],P<0.00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从中剔除1个干预措施与其余项不相同的研究,重新进行统计分析,Chi2=7.99,df=5(P=0.16),I2=37%,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结果显示:MD=-0.55,95%CI=[-0.62,-0.47],P<0.00001,结果相差不大,表明敏感性不大,提示治疗组复发次数少于对照组。15篇文献以总有效率为结局指标,异质性检验结果为:Chi2=5.14,df=14(P=0.98),I2=0%,无明显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OR=4.85,95%CI=[3.48,6.76],P<0.00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篇文献以神经功能体征评分为结局指标,其中1篇为单项神经功能体征评分,不能进行合并统计量,对其余7篇文献提取的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Chi2=7.19,df=6(P=0.30),I2=17%,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 a 分析,结果显示:SMD=-0.66,95%CI=[-0.85,-0.46],P<0.00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的神经功能体征评分低于对照组。11篇文献以临床症状评分为结局指标,异质性检验结果为:Chi2=13.19,df=10(P=0.21),I2=24%,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MD=-3.02,95%CI=[-3.5,-2.53],P<0.00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结论中医药治疗MS临床疗效确切,能减少患者复发次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体征。目前纳入文献的meta分析表明中医药治疗MS相对于单纯西医治疗在总有效率、EDSS评分、复发次数、临床症状评分、神经功能体征评分方面有良好的优势,但由于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中普遍存在缺乏大样本量、随机方法欠规范等问题导致文献质量不高,证据等级水平较低,以及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可能对本研究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还需更多的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RCT试验支持。

段广富[6](2018)在《儿童多发性硬化9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9例儿童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通过随访,观察其预后及治疗效果,从而提高儿童MS的诊疗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参照《儿童多发性硬化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诊断标准共识(2012版)解读》的诊断标准,于2014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儿童神经内科住院治疗患儿中,筛选出9例MS患儿,通过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性别、诱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MRI诊断标准参照《多发性硬化影像诊断标准:中国专家共识》)、临床电生理检查、治疗等,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9例MS患儿中,其中男性患儿3例,女性患儿6例,男:女为1:2。起病年龄为4岁3月12岁7月,平均7岁8月,〈10岁的儿童所占比例较高(78%)。2.首发症状为视力下降,共济失调,头痛、头晕、呕吐,下肢偏瘫,中枢性面瘫,抽搐,排尿困难等,可一种或多种症状同时出现。复发症状有视力下降,共济失调,头痛、头晕、呕吐,下肢偏瘫,中枢性面瘫。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均可受累,如大脑、小脑、脊髓、视神经等,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不易早期识别。3.9例MS患儿脑脊液OB阳性者3例(33%),VEP可较早发生异常改变,VEP异常者4例(44%),出现视力下降与VEP异常的重叠比例为1:1.3。4.9例MS患儿MRI检查均异常,首发病灶以累及脑干、小脑、皮层下白质、脑室旁、脊髓颈胸段多见,其次是丘脑、基底节区、内囊、胼胝体、海马;复发病灶主要以脑干、皮层下白质、小脑、脑室旁、基底节区多见,其次是脊髓颈胸段、丘脑、胼胝体、海马、内囊。同时出现4处病灶,如幕下(脑干、小脑)、皮层下白质、脑室旁、脊髓病灶的有2例(22%);3处病灶,如幕下(脑干、小脑)、皮层下白质、脑室旁病灶的有4例(44%);2处病灶,如幕下(脑干、小脑)、皮层下白质病灶的有3例(33%);复发患儿新旧病灶并存的占4例(44%)。以累及幕下(脑干、小脑)、皮层下白质、脑室旁的病灶组合最为多见。5.本组MS患儿首选大剂量甲强龙冲击治疗(20mg/(kg.d)),有效6例(67%);1例共济失调患儿经激素及丙球冲击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予血浆置换后明显好转;本组有1例患儿应用利妥昔单抗(美罗华),用药前约8.5个月复发1次,用药后近10个月未复发。6.通过随访1年4年1月,均有14次复发。多在1年内复发(复发率78%),最短复发间隔为3月,最长复发间隔为2年5月。视力下降、肢体活动障碍、学习障碍、认知功能损害等为其常见的后遗症,本组有3例(33%)存在学习、认知障碍、易怒,2例(22%)存在智力发育轻度落后。结论:1.9例MS患儿,男女比例为1:2,10岁以下占78%。2.儿童MS可一种或多种症状同时出现,首发最常见症状组合为视力下降、头痛、头晕,复发最常见症状组合为视力下降、共济失调。3.MS患儿脑脊液常规、生化缺乏特异性改变,本研究脑脊液OB阳性率为33%。4.本组病例头颅MRI显示儿童MS首发病灶最常受累的部位是脑干、皮层下白质;复发病灶最常受累的部位是脑干、小脑、皮层下白质。同时出现4处病灶占22%,3处占44%,2处占33%,新旧病灶并存者占44%。5.6/9例(67%)MS患儿急性期首次使用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效明显,1/9例1周后再次大剂量激素冲击后,另1/9例行血浆置换后症状明显改善。1/9例反复复发患儿,缓解期予利妥昔单抗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复发时间延长。6.儿童MS 1年内复发率高达78%,33%患儿存在躯体残疾,33%患儿存在认知障碍,易怒,22%患儿存在智力发育轻度落后。

彭小燕,马金昀,程晓东[7](2018)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中西医结合疗法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医药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Pubmed、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收集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时间区间为2000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主要发生在中枢神经以及周围神经,故本研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多发性硬化,以及周围神经系统的格林-巴利综合征进行Meta分析。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偏倚风险和质量评估,并对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多发性硬化的Kurtzke扩展残疾状态量表(Kurtzke Exte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有效率、临床症状评分、神经功能体征评分、复发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有效率、Hughes评分进行Meta分析。结果:多发性硬化最终纳入1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80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0项研究观察EDSS评分,9项研究可提取有效数据,MD值为-1. 07,95%CI为-1. 79,-0. 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10项研究观察有效率,OR为5. 91,95%CI为3. 51,9. 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4项研究进行临床症状评分,MD值为0. 30,95%CI为-3. 71,4. 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88> 0. 05); 3项研究进行神经功能体征评分,MD值为-2. 11,95%CI为-6. 86,2. 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38> 0. 05); 3项研究观察复发次数,MD值为-0. 41,95%CI为-0. 56,-0. 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4项研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项研究可提取有效数据,OR值为0. 20,95%CI为0. 03,1. 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格林-巴利综合征最终纳入9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599例研究对象。纳入的9篇文献中,有9项观察了有效率,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OR值为3. 38,95%CI为1. 87,6. 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3项研究观察了Hughes评分,MD值为-0. 41,95%CI为-0. 75,-0. 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多发性硬化相较于单纯西药治疗,提高了其有效率,减少了复发次数以及改善了神经功能缺损;于格林-巴利综合征而言,同样在有效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也改善了其肢体功能情况,进而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有显着的临床疗效。

王春琛[8](2018)在《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患者分布特点、中医证素及针刺治疗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布特征和证素分析部分:其一,探讨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的患者分布特点,包括 NMOSD的发病率、社会人口学特点、诊断分型、合并疾病、家族史、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前驱病史、处理情况、实验室检查等进行临床资料记录,为进一步阐明该疾病的西医病因病机提供依据;其二,收集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的四诊资料,探讨中医证素特征,包括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的特点,为阐明该疾病的中医诊断分型和证候类型间关系提供客观依据。临床研究部分:探讨针药联合治疗缓解期NMO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随机对照平行研究,评价治疗前后不同组别的患者EDSS(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评分、疲劳量表评分、疾病年复发率、血清免疫抗体阳性率、神经电生理学指标、安全性指标变化的分析得出结论。方法:分布特征和证素分析部分:通过院内病例回顾和招募患者收集缓解期NMOSD患者54例,研究对象严格按入选排除标准予以纳入,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问卷调查和病例摘抄相结合方式收集病例资料,收集内容包括NMOSD的一般情况、发病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合并疾病、前驱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灶部位、处理结果、合并症、中医四诊信息等。所得数据以相关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数据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对于收集的54例缓解期NMOSD患者,根据《证素辨证学》中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诊断标准,对四诊资料证素单元予以整理分类统计,明确缓解期患者的病位病性证素特点,分析其分布特征。临床研究部分: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纳入缓解期NMOSD患者45例,剔除5例,失访1例,完成39例。按纳入排除标准按1:1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以夹脊穴配合手足十二针并随症加减取穴,联合硫唑嘌呤2mg/(Kg.d)口服药物治疗3个月,进针约25mm,再行得气,留针30分钟,入组后每日针刺一次,每次2组穴位交替,每周治疗5天,连续2周,每月治疗2周休息2周,共治疗3个月。对照组单用硫唑嘌呤2mg/(Kg·d)口服3个月治疗。评价指标:治疗前后的EDSS评分、疲劳程度(FS-14量表)、年复发率、周围血清AQP4抗体水平、视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血尿便常规、肝肾功和血凝、心电图;随访6个月、12个月时EDSS评分、疲劳程度(FS-14量表)、年复发率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分布特征部分:1、社会人口学:本研究统计显示54例缓解期NMOSD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7,平均发病年龄40.13±12.14岁;汉族占比重最大,为90.7%;专业技术人员发病率最高占22.2%;文化程度分布方面最多为大专及本科占37%;地域分布方面最多自北方地区占83.3%,自于南方占16.7%。2、诊断学资料:AQP4-IgG阳性患者为49例(占90.7%);曾检测出合并自身免疫疾抗体阳性的患者19例(占35.2%),明确诊断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占20.4%,1例患者合并肿瘤;家族史分布情况除内科病肿瘤家族史占9.3%,自身免疫病家族占5.6%。3、病程:病程最长为21年,最短为5个月,平均发病病程为3.91±4.60年;发病次数最少为2次,最多发作次数为24次,平均发作次数为5.91±4.56次;神经系统受损部位,最常见受累部位为视神经、视交叉和颈髓、胸髓;明确伴有前驱病史患者32例(59.3%),以感染类疾病、疲劳休息差、情绪应激所占比例较高。4、检查:血AQP4-IgG检测阳性的或曾经阳性的患者49例;MOG抗体检测患者5例,阳性1例;神经影像检查视神经受累12例,颈胸髓受累23例,颅内可见病灶16例;神经电生理检查视诱发电位异常的18例,体感诱发电位异常8例,以不能引出波形、潜伏期延长及波幅降低为主,或潜伏期及波幅降低合并存在。证素分析部分:1、研究统计显示缓解期NMOSD常见病位证素分布依次为:脾>肝>肾>三焦>胃。2、研究统计显示缓解期NMOSD常见病性分析中,常见实证分布依次为:湿>痰>血瘀>气滞>寒,其中以湿、痰、血瘀较多;常见虚性证素分布依次为:气虚>阴虚>阳虚>血虚>阳亢,其中以气虚、阴虚多见。3、缓解期NMOSD常见的主要证候分型为脾胃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血两虚及肾气不足为主,兼证以痰湿、血瘀、气滞、寒、风等多见。临床研究部分:缓解期NMOSD患者经针刺联合药物治疗3个月后组间比较,治疗组EDSS评分(P<0.01)及FS评分(P<0.05)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效果持续至随访12个月时;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6个月、12个月时的年复发率下降(P<0.01),周围血清AQP4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视诱发电位检查P100比潜伏期均降低(P<0.05)、波幅升高(P<0.05),体感诱发电位中波幅引出率增加,N13、N13-N20间期、N18、N18-P40间期潜伏期下降(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针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均为一过性。结论:1、本研究对缓解期NMOSD患者分布特征分析显示:发病以青中年女性为主,汉族所占比重大,脑力劳动者发病高于体力劳动者,平均文化水平较高,可合并自身免疫疾病,可溯源到肿瘤和自身免疫病家族史,多数伴有前驱病史,神经系统受累以视神经、视交叉和颈髓、胸髓最常见,周围血AQP4-IgG检测阳性率高,神经影像检查以视神经、颈胸髓、颅内病灶为多见,神经电生理诱发电位多以潜伏期延长及波幅降低为主或二者皆有,重者不能引出波形。2、本研究对NMOSD缓解期的中医证素分析提示本病的病位证素在脾、肝、肾,本病的虚性证素前三位为气虚、阴虚、阳虚,实性证素前三位为湿、痰、瘀;病性属于本虚标实,本虚归纳为中焦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为本病发病基础,其实性证素多有痰湿、血瘀、气滞等兼证。3、针刺组方联合硫唑嘌呤治疗缓解期NMOSD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临床症状,降低疾病年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疲劳状态,且效果持续。可降低视诱发电位P100的潜伏期,提高P100波幅,增加体感诱发电位的引出率,减低体感诱发N13、N18、N13-N20、N8-P40的潜伏期,短期内并不改善周围血清的抗体阳性率,客观证实针刺治疗NMOSD的有效性。且针刺安全,不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于婷[9](2018)在《中医治疗多发性硬化文献质量评价及中医证候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评价中医治疗多发性硬化相关文献的质量,从循证医学角度为制定中医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归纳、总结出多发性硬化文献中的涉及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为统一多发性硬化中医证候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文检索文献词包括:“多发性硬化”,“痿证”,“痿病”;or“中医”、“中西医”、“中医药”。外文文献库英文检索词包括:“Chinese Medcine”,and“multiple sclerosis”,“MS”。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学术期刊库(CSPD),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维普期刊数据库(VIP);外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各大数据库2017年5月以前的相关文献。下载后通过阅读文献摘要及主要内容,然后根据设定的诊纳排标准对所下载的文献进行筛选。进而对符合标准的入选文献通过采用国际通用的CONSORT声明和Jadad评分量表,病例报告和病例系列质量评估工具等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同时对多发性硬化的中医证候分析,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进行规范,建立中医证候特点Excel原始数据库,对其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分析中医证候特点。结果:纳入的文献中共有26篇随机对照试验,20篇病例报告及11篇病例系统报告,随机对照试验Jadad评分均不高,并未严格遵守CONSORT声明设计及书写文献,病例报告及病例系列按照报告规范书写占比文献不高。中医证候分型共纳入27篇文献,患者中医证候有1504例,通过规范化归纳整理出主要证型10项,病位主要在肾、肝、脾。结论:通过对多发性硬化文献报告进行质量评价,研究纳入的文献质量均普遍较低。纳入的研究质量不高,仍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以增加证据的强度。通过对多发性硬化中医证候分析,可见多发性硬化辨证分型复杂多样化,尚未有统一的规范。

林建容[10](2018)在《益肾解毒复方对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选取益肾解毒复方治疗RRMS缓解期患者,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复发情况、Barthel指数变化、EDSS量表评分变化;对比治疗前后的免疫学指标T 淋巴细胞亚群 CD4+、CD8+、CD4+/CD8+、Th17、CD4+CD25+FOXP3Treg、细胞因子 IFN-y、IL-4、TGF-β、IL-17、免疫球蛋白 IgG、IgM、IgA、补体 C3、C4的变化,评价益肾解毒复方的临床疗效,观察其病时的免疫功能状态,分析免疫细胞的异常表达与再复发的关系,阐明益肾解毒复方治疗RRMS患者可能的起效机制,为益肾解毒复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免疫学依据。方法:参照McDonald 2010 MS西医诊断标准,收集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期间就诊于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RRMS患者(n=32,男8例,女24例)为治疗组,所有患者均予益肾解毒复方治疗,每日1剂,每日3次,连续用药1年。治疗过程中急性复发的患者以甲基强的松龙1OOOmg冲击治疗并逐渐减量。治疗前后采用目前国际通用的扩展残疾状况评分(EDSS)量表、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状态(Barthel指数)进行测量评分,并结合年复发次数进行疗效的评定,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TESS量表)并做出安全性评价。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及 Th17、CD4+CD25+FOXP3Treg 细胞数量的变化;ELISA 法测定外周血IFN-γ、IL-4、IL-17、TGF-β3细胞因子的含量;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外周血IgG、IgA、IgM及补体C3、C4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1.在临床疗效方面:益肾解毒复方治疗6月和1年后患者的临床EDSS评分较治疗前均极显着降低(P<0.01);与治疗6月时比较,治疗1年后EDSS评分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益肾解毒复方治疗6月时及1年后总有效率分别是60.00%、63.33%。益肾解毒复方治疗后各时点的Barthe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益肾解毒复方可减少RRMS缓解期患者的复发次数,降低年复发率,与治疗前相比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2.在淋巴细胞的影响方面:与治疗前比较,RRMS患者经益肾解毒复方治疗后外周血CD4+和CD4+/CD8+细胞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和P<0.01),CD8+细胞表达及CD4+CD25+FOXP3Treg细胞数量表达均极显着升高(P<0.01),Th17细胞数量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Th17/CD4+CD25+FOXP3Treg比值显着下降(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在干预细胞因子方面:与治疗前比较,益肾解毒复方治疗后血清IFN-γ及IL-17细胞因子表达下降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血清IL-4和TGF-β细胞因子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和P<0.01)。4.益肾解毒复方治疗前后血清IgG、IgA、IgM、补体C3、C4水平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益肾解毒复方可减少RRMS患者缓解期的临床复发次数及EDSS评分,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有效。2.RRMS缓解期患者外周血中可能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异常及下游细胞因子的网络失衡,这很可能是RRMS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3.益肾解毒复方能调节RRMS患者外周血的T淋巴细胞的异常表达,下调外周血IFN-γ、IL-17细胞的表达量,升高IL-4、TGF-β细胞的表达量,调控T细胞免疫应答网络,纠正外周血细胞因子网络失衡状态,调节人体的异常免疫应答,恢复免疫耐受,这可能是益肾解毒复方治疗RRMS、减少复发次数的重要机制之一。

二、多发性硬化21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发性硬化2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活血法理论溯源及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治疗脑病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中医古籍研究“益气活血”历史源流及运用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古籍检索
    4 研究结果
    5 益气活血法源流总结
    6 益气活血法运用探讨
    7 结论
第二部分 益气活血法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治疗脑病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益气活血法对脑病的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近代中医药文献治疗多发性硬化症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多发性硬化症的现代研究和中医因机证治研究概述
    1.1 多发性硬化症的现代研究
    1.2 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因机证治研究概述
        1.2.1 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病名多变
        1.2.2 多发性硬化症中的病因病位分析
        1.2.3 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核心病机
        1.2.4 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治则
        1.2.5 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调养与护理
2 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证治规律研究
    2.1 文献资料来源
    2.2 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3 术语规范
        2.3.1 证型术语规范
        2.3.2 症状术语规范
        2.3.3 中药药名术语规范
    2.4 统计方法
    2.5 研究结果
        2.5.1 文献纳入结果
        2.5.2 证型频次结果
        2.5.3 症状频次结果
        2.5.4 舌脉统计结果
        2.5.5 中药频次统计结果
        2.5.6 方剂频次统计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述 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现代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 B
    附表一
致谢
作者简介

(3)针刺对EAE小鼠脑组织p-p38MAPK及IL-17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多发性硬化的现代研究
        1 多发性硬化的概述
        2 多发性硬化的流行病学
        3 多发性硬化的分型
        4 多发性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5 多发性硬化的病理过程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p38MAPK信号通路与MS/EAE的关系
        1 p38MAPK信号通路的组成
        2 p38MAPK信号通路在疾病中的作用
        3 p38MAPK信号通路与MS/EAE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多发性硬化的中医药研究
        1 多发性硬化的中医命名
        2 多发性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
        3 多发性硬化的中医分型
        4 多发性硬化的中医治疗原则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针刺对EAE小鼠体重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二 LFB髓鞘染色观察针刺对EAE小鼠脑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三 免疫组化检测针刺对EAE小鼠脑组织p-p38MAPK表达水平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四 Western blot检测针刺对EAE小鼠脑组织p-p38MAPK表达水平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五 免疫组化检测针刺对EAE小鼠脑组织IL-17表达水平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选题依据
    2 模型选取依据
    3 指标选取依据
    4 穴位选取依据
    5 EAE小鼠体重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情况及其意义
    6 EAE小鼠脑组织LFB髓鞘染色差异及意义
    7 EAE小鼠脑组织p-p38MAPK、IL-17表达水平差异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介

(4)多发性硬化中医药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中医病名
病因病机
辨证分型
中医方药治疗
展 望

(5)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多发性硬化的认识
        1. MS的流行病学特征
        2. M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 MS的病理学特征
        4. MS的临床分型
        5. MS的诊断
        6. MS的治疗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多发性硬化的认识
        1. MS的中医病名
        2. MS的病因病机
        3. MS的辨证分型
        4. 辨证论治
        5. 专方专药治疗
        6. 其他治疗
        7.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的meta分析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设计
        2. 文献来源
        3. 检索策略
        4. 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5. 文献筛选
        6. 方法学质量评价
        7. 数据提取
        8. 结果提取和效应量选择
        9. 定性分析
        10. 合并统计量和异质性检验
        11. 发表偏倚
    结果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的特征
        3. 方法学质量评价
        4. Meta分析结果
        5. 文献发表偏倚
    讨论
        1. 文献质量评价
        2. meta分析结果
        3. 中药使用情况
        4. 局限性
        5.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1 纳入研究基本信息特征表
附表2 干预措施对照表
附表3 纳入研究结局特征表

(6)儿童多发性硬化9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入组标准
    2 一般资料
    3 实验室、影像学及其它检查
    4 诊断标准
结果
    1 9例MS患儿性别及年龄比例
    2 9例MS患儿临床表现
    3 检查结果归纳总结
    4 治疗及随访观察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7)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中西医结合疗法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医药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 (VIP) 、Pubmed、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
    1.2 纳入标准
        1.2.1 研究类型
        1.2.2 研究对象
        1.2.3 干预措施
    1.3 排除标准
    1.4 数据提取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表
    2.3 总有效率Meta分析
        2.3.1 MS的EDSS评分
        2.3.2 MS有效率
        2.3.3 MS临床症状评分
        2.3.4 MS神经功能体征评分
        2.3.5 MS复发次数
        2.3.6 MS不良反应发生率
        2.3.7 GBS有效率
        2.3.8 GBS Hughes评分
    2.4 文献发表偏倚
3 讨论

(8)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患者分布特点、中医证素及针刺治疗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研究现状
        一、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简介
        二、流行病学
        三、病理生理基础
        四、临床表现
        五、诊断性评价
        六、诊断标准
        七、鉴别诊断
        八、前驱与感染的关系
        九、急性期治疗
        十、预防发作的治疗
        十一、新兴疗法
        十二、预后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探讨
        一、关于视神经脊髓炎的中医病名
        二、历代医家对视神经脊髓炎的认识
        三、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中医病机及辩证治则
        四、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一 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证素证候研究
        1. 研究设计
        2. 研究方案
        3. 数据管理
        4. 统计方法
        5. 结果与统计
        6. 分析与讨论
    研究二 针刺治疗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研究
        1. 研究设计
        2. 研究方案
        3. 研究方法
        4. 统计方法
        5. 结果与统计
        6. 分析与讨论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附件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个人简介

(9)中医治疗多发性硬化文献质量评价及中医证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一 历代医家对痿证的论述
    二 多发性硬化的现代治疗
    三 多发性硬化的西医认识
    四 循证医学依据及文献质量评价意义
    五 综上所述
文献研究
    1 中医药治疗MS文献质量评价
        1.1 研究方法
        1.2 文献纳入结果
        1.3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1.4 病例报告质量评价
        1.5 病例系列质量评价
    2 中医药治疗MS中医证候分析
        2.1 研究方法
        2.2 文献纳入结果
        2.3 中医证候分析
讨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10)益肾解毒复方对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
    一、病例选择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
        2.1 多发性硬化西医诊断标准
        2.2 多发性硬化临床分型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3.1 病例纳入标准
        3.2 病例排除标准
        4 剔除与脱落标准
        4.1 剔除标准
        4.2 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1 自身前后对照试验方法
        2 治疗方法
        2.1 益肾解毒复方的组方
        2.2 治疗方法及疗程
        3 临床观察
        3.1 临床疗效的观察
        3.2 免疫学指标的观察
        3.2.1 实验仪器设备
        3.2.2 实验试剂
        3.2.3 FCM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3.2.4 FCM检测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Th17细胞表达量的变化
        3.2.5 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IL-4、IL-17、TGF-β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
        3.2.6 免疫散射速率比浊法测定血清IgG、IgA、IgM及补体C3、C4细胞表达的变化
        4 疗效评定标准
        4.1 临床疗效的评定标准
        4.2 免疫功能的评价
        5 安全性评价
        6 统计学处理
    三、结果
        1 病例资料分析
        1.1 RRMS患者年龄、性别及情况分析
        1.2 RRMS患者脱落、剔除情况
        2 临床疗效分析
        2.1 RRMS患者治疗前后年复发情况
        2.2 RRMS患者EDSS评分情况
        2.3 RRMS患者Barthel评分分析
        3 免疫学指标的分析
        3.1 益肾解毒复方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的比较
        3.2 益肾解毒复方治疗前后外周血Th17、CD4~+CD25~+foxp3Treg细胞表达量的比较
        3.3 益肾解毒复方治疗前后血清IFN-γ、TGF-β、Th17、IL-4细胞因子表达的比较
        3.4 益肾解毒复方治疗前后血清的IgG、IgA、IgM及补体C3、C4细胞表达的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四、结论
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缩略词表
附录二 综述 多发性硬化的细胞免疫炎症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三 2010年修订的McDonald诊断标准
附录四 Kurtzke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
附录五 Kurtzke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功能量表
附录六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量表
附录七 治疗中出现的副作用量表(TESS)
附录八 知情同意书.同意签字页
附录九 致谢
附录十 个人简介

四、多发性硬化21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活血法理论溯源及代表方补阳还五汤治疗脑病的meta分析[D]. 任思思.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近代中医药文献治疗多发性硬化症证治规律研究[D]. 张赞.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针刺对EAE小鼠脑组织p-p38MAPK及IL-17表达的影响[D]. 宋方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多发性硬化中医药研究概况[J]. 李波,史梦楠,王共强,韩咏竹.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9(11)
  • [5]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的meta分析[D]. 袁慧.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6]儿童多发性硬化9例临床分析[D]. 段广富. 青岛大学, 2018(02)
  • [7]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中西医结合疗法Meta分析[J]. 彭小燕,马金昀,程晓东. 世界中医药, 2018(10)
  • [8]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患者分布特点、中医证素及针刺治疗临床研究[D]. 王春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6)
  • [9]中医治疗多发性硬化文献质量评价及中医证候分析[D]. 于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8(03)
  • [10]益肾解毒复方对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影响[D]. 林建容. 贵阳中医学院, 2018(05)

标签:;  ;  ;  

多发性硬化21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