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氟比洛芬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论文文献综述)
胡玉玺,何驰宇,高璇,黄素娟,缪明星[1](2020)在《风湿免疫疾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风湿免疫疾病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的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临床治疗主要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和以改善病情为主合成类抗风湿药物。随着近年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出现了一系列作用于靶向细胞因子或细胞表面受体的以改善病情为主的生物药物。药物种类也从小分子发展到单克隆抗体再到融合蛋白等,从而加速了抗风湿免疫药物更加有效安全地被用于临床治疗。分析了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以改善病情为主的抗风湿药的临床使用情况,为发现更加低毒有效地治疗风湿免疫疾病药物提供了途径。
王沐,王建[2](2014)在《2013年医院骨科患者非甾体抗炎药物用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统计并分析医院骨科1年来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医院2013年度骨科开具的68 754张NSAIDs处方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不同NSAIDs的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患者分布、疾病分布等。结果塞来昔布胶囊的DDDs最高,达190 782,DDC最高,达14.64;使用NSAIDs的患者主要分布在5665岁,约占24.57%;NSAIDs主要应用于骨科骨折、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肩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肿瘤等疾病。结论新型环氧化物酶(COX)-2抑制剂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扩大,在NSAIDs应用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情、经济情况选用合适的药物,监测药品不良反应,防止药物滥用。
李世雨[3](2013)在《热痹外用方巴布剂治疗热痹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热痹外用方巴布剂治疗热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临床研究:选取临床60例中医辨病属于热痹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热痹外用方巴布剂治疗,对照组予以氟比洛芬巴布膏治疗,两组使用方法相同,疗程均为14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ESR、CRP情况,评估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讨热痹外用方巴布剂对热痹患者的治疗作用。结果:临床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前明显好转(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ESR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对照组治疗后ESR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1),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CRP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83.3%,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53.3%,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痹外用方巴布剂外用治疗热痹患者,能够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炎性指标(ESR、CRP),临床疗效显着,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李健和,胡焰,曹俊华,易利丹,彭六保[4](2013)在《非甾体抗炎药物注射制剂的开发与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甾体抗炎药物注射制剂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其镇痛、解热、抗炎作用良好,不良反应少,为不能服用口服制剂的患者提供了选择空间。但目前有些研究涉及的患者数量相对较少,治疗时间也相对较短,使其不良反应难以察觉,故上市后的监测将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非甾体抗炎药物注射制剂的研究进展,供临床和新药研发参考,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朱琦,周嘉陵[5](2001)在《氟比洛芬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文中提出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80例类风湿关节炎病人随机分为氟比洛芬组 50例 ,双氯芬酸组 30例。 4 0例骨关节炎病人分为氟比洛芬组 2 0例 ,双氯芬酸组 2 0例。氟比洛芬组口服氟比洛芬 50mg ,po ,tid× 4wk ;双氯芬酸组口服双氯芬酸 2 5mg ,po ,tid× 4wk。 38例强直性脊柱炎均为氟比洛芬组 ,口服氟比洛芬 10 0mg ,po ,tid×4wk。结果 :在氟比洛芬组中类风湿关节炎组和骨关节炎组的疗效分别为 86%和 85% ,双氯芬酸组为87%和 80 % ,2组差异无显着意义 (P >0 .0 5)。强直性脊柱炎组的疗效为 79%。不良反应发生率氟比洛芬组和双氯芬酸组分别为 19%和 30 % ,氟比洛芬组明显低于双氯芬酸组 (P <0 .0 5)。结论 :氟比洛芬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非甾体消炎止痛药
刘宏[6](2012)在《美洛昔康片对犬的临床安全性试验及对诱导型骨关节炎的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美洛昔康是一种新型的昔康类非甾体抗炎药。由于具有选择性抑制环氧合酶-2的药理特点,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抗炎活性明显,且对胃肠道及肾脏的不良反应较小。本文通过提供有关美洛昔康片在试验犬上的血常规、血液生化及组织病理等方面的研究,为其临床安全性提供有关理论基础。同时本文还评价了美洛昔康片在犬病临床上消炎镇痛的治疗效果,为其在宠物临床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试验Ⅰ美洛昔康片对犬的临床安全性试验研究本试验评价美洛昔康片剂对犬的临床安全性。试验中选取24只10kg左右的健康成年犬,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试验分组以美洛昔康推荐的临床剂量(0.1mg·kg-1)为基础,分别设定空白对照组(0mg·kg-1)、临床推荐剂量组(0.1mg·kg-1)、3倍临床推荐剂量组(0.3mg·kg-1)、5倍临床推荐剂量组(0.5mg·kg-1)。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28d。试验期间严密观察各组试验犬的临床表现,通过比较各组犬在试验前1天、给药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给药后第28天的血常规指标、血液生化指标以及病理解剖与组织学变化等评价美洛昔康片对犬的临床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推荐临床治疗剂量0.1mg·kg-1的美洛昔康片在犬的临床上使用28d是安全的。试验Ⅱ美洛昔康片对诱导型骨关节炎的疗效研究本试验评价美洛昔康片剂对诱导型犬骨关节炎的消炎镇痛效果。方法:试验中选取18只健康成年犬,通过手术方法切除犬膝关节内的十字韧带及内侧半月板,诱导犬骨关节炎动物模型。动物模型建立成功后,分别给予推荐剂量的美洛昔康片和替泊沙林片,每天给药1次,疗程为14d,同时设有空白对照和阳性对照组。通过观察患犬的血常规指标、关节液变化以及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来评估美洛昔康片的消炎镇痛疗效。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各试验组血常规参数差异不显着(p>0.05);药物治疗组的临床表现评分与阳性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美洛昔康治疗组痊愈0(0/6),显效16.7%(1/6),进步83.3%(5/6),无效0(0/6),总有效率100%(6/6),与替泊沙林治疗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期间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表明美洛昔康的耐受性良好。
甘黎光[7](1994)在《国外非甾体消炎药的发展与动向》文中认为报道近3年芳(杂芳)基丙(乙)酸类、Oxicam类与其他类中共23种非甾体消炎药的市场信息、新的制剂品种、临床应用及发展动向的概况。
鄢森[8](2021)在《物理方法促进盐酸青藤碱的经皮渗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藤碱(SN)是从中药材青风藤中提取分离得到的生物碱,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已上市制剂包括片剂和注射剂,其活性成分均为盐酸青藤碱(SNH),主要治疗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片剂具有肝脏首过效应,且SN具有胃肠道刺激性;注射剂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给药,患者依从性差,注射部位可能发生肌肉萎缩等不良反应。而药物经皮递送可以避免肝脏首过效应,消除胃肠道副作用,维持平稳的血药浓度,提高患者依从性。局部应用时,药物可直达病灶,避免因血药浓度过高带来的全身副作用。本文考察了SN和SNH的经皮渗透性,并以此为基础采用电致孔(EP)和超声(US)对SNH进行促渗研究,优化实验条件,并进行皮肤安全性初步评价。首先,参考《中国药典2015版》建立SN的HPLC定量分析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该方法满足系统适用性要求,同时线性适用范围广、专属性好、灵敏度高、精密度高、耐用性好,能够用于SN和SNH的定量分析。其次,考察了SN和SNH的理化性质、皮肤结合性和经皮渗透性。结果显示,SN和SNH在40%PEG400水溶液中溶解度分别为(92.36±0.54)g·L-1和(10.85±0.03)g·L-1,可以满足体外渗透实验的漏槽条件;SN和SNH在大鼠皮肤匀浆液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24 h内含量无明显变化,且与皮肤中蛋白未发生明显结合;经皮渗透动力学分析表明,SN和SNH在角质层中的扩散是其经皮吸收的主要限速步骤。以SNH为模型药物,采用EP和US进行促渗研究。体外实验结果表明,EP电压为72 V,时间为60 min时,Q24 h和J比对照组提高了5.4和5.1倍(P<0.01);当以正清风痛宁注射液为供给液,采用30 k Hz的低频US,功率为1.67 W·cm-2,时间和占空比分别为30 min和100%时,Q3 h比对照组增加了6.2倍(P<0.001),EP和US对SNH显示出显着的经皮促渗作用。小鼠在体实验中,小鼠皮肤和肌肉中SNH滞留量与对照组相比,EP组分别增加了2.0和1.5倍(P<0.05),连续US组提高了5.4和1.4倍(P<0.001,P<0.05),而脉冲US组提高了18.2和1.8倍(P<0.001,P<0.05),验证了EP和US对SNH经皮渗透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本实验条件下,施加EP与US后小鼠皮肤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表明EP和US可逆地改变了SNH的皮肤渗透性,在满足皮肤局部安全性的基础上,明显提升了SNH经皮渗透性,为提高SNH经皮治疗作用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鲍丙溪[9](2021)在《健脾化湿通络法改善骨关节炎患者心功能的数据挖掘及对miR-23a-3p/PTEN/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通过收集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临床数据资料进行挖掘分析,明确OA患者的心功能变化及与免疫炎症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健脾化湿通络法治疗OA心功能变化患者的用药规律,及与超声心动图参数(Echocardiographic parameters,EGP)、实验室指标间的关联性。通过临床体内实验研究,探讨OA患者EGP、免疫炎症指标、细胞因子、miR-23a-3p/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iR-23a-3p/PTEN/PI3K/AKT/mTOR)信号通路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通过OA患者CD4+T细胞与软骨细胞/心肌细胞共培养的体外细胞实验,研究健脾化湿通络方-新风胶囊(XFC)含药血清通过调控miR-23a-3p/PTEN/PI3K/AKT/mTOR通路,改善OA患者心功能的生物学机制。2方法2.1回顾性数据挖掘研究基于回顾性数据挖掘方法,筛选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2009年5月至2020年6月OA心功能变化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处方中涉及中药的性味归经情况和治疗OA心功能变化处方的用药规律。运用SPSS Clementine 11.1软件中Aprior模块分析中药与EGP、免疫炎症指标之间的关联规则,研究健脾化湿通络中药与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2.2体内实验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将30例OA心功能变化患者设为实验组,30名正常健康人设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对照组和实验组及OA患者治疗后IL-1β、IL-6、IL-10、TNF-α表达水平,采用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对照组和实验组及OA患者治疗后miR-23a-3p/PTEN/PI3K/AKT/mTOR信号通路指标。利用spearman分析实验组EGP与免疫炎症指标、细胞因子及miR-23a-3p/PTEN/PI3K/AKT/mTOR信号通路指标之间相关性。2.3体外实验分离正常人及OA心功能变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提取CD4+T细胞。实验分为7组:control1组:对照组(OA-软骨细胞/正常心肌细胞),control2组:(正常CD4+T细胞+OA-软骨细胞/正常心肌细胞),model组:模型组(OA患者CD4+T细胞+OA-软骨细胞/正常心肌细胞),model+XFC组:模型组+XFC,mimics-NC组:模型组+mimics-miR-23a-3p-NC,mimics组:模型组+mimics-miR-23a-3p,mimics+XFC组:模型组+mimics-miR-23a-3p+XFC。采用CCK-8法检测软骨细胞/心肌细胞的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IL-1β,IL-6,IL-10,TNF-α的表达,RT-qPCR法检测miR-23a-3p/PTEN/PI3K/ATK/mTOR-mRNA表达,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法检测心肌细胞BPN,Connexin 43,Troponin I,Troponin T蛋白的表达,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法检测PTEN、PI3K、AKT、p-AKT、mTOR、p-mTOR蛋白的表达。3结果3.1回顾性数据挖掘研究3.1.1 OA超声心动图参数与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共纳入住院期间心功能变化的患者有576例(65.16%),平均年龄(62.75±11.13)岁,男性145例,女性431例。以AODd(47.57%)、SV(45.31%)、LADs(28.29%)升高为主,免疫炎症指标异常以ESR(53.65%)、Hcy(21.35%)、hs-CRP(18.58%)和Ig G(14.76%)升高为主。相关性分析表明,ROVTd与Hcy、hs-CRP呈正相关,AODd、SV与Hcy、hs-CRP和Ig M呈正相关,LADs、RVDd、LVDd与Hcy、hs-CRP和补体C3呈正相关,IVSTd与补体C3呈正相关,以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Ig G是RVOTd的危险因素;Hcy是AODd、LADs的危险因素,是SV的保护因素;hs-CRP是LADs的危险因素,上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1.2基于回顾性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OA心功能变化的用药规律及对免疫炎症指标的影响共纳入OA心功能变化的患者有576例,共298味中药,2460张处方纳入研究,所用中药涉及药味包括酸、苦、甘、辛、咸5类,药性包括寒、热、温、凉、平5类,归经包括心、小肠、肝、胆、脾、胃、肺、大肠、肾、膀胱10经;温性药、寒性药和平性药出现最为频繁,温性药、平性药和寒性药使用最为频繁;甘味药、苦味药和辛味药出现及使用最为频繁;肝、肺、脾经的药物出现频率较高,肝、肾、肺、脾经的药使用最为频繁;处方中最常出现的4种功效的药物,清热解毒药出现最为频繁,祛风通络药使用最为频繁;通过聚类分析可将常用药分为三类:炒白术、黄芪、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豨莶草、薏苡仁、姜半夏为1类,茯苓、陈皮、桃仁、红花、丹参、山药为1类,当归、川芎、独活、威灵仙、鸡血藤、伸筋草、豨莶草为1类;根据关联规则分析,提升度最高的3组药对分别为红花与桃仁、陈皮与桃仁、陈皮与茯苓。使用中药汤剂的患者有490例,为对照组,平均(62.83±11.25)岁,使用XFC联合中药汤剂的患者有51例,为实验组,平均(62.76±9.23)岁。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治疗后患者免疫炎症指标ESR、hs-CRP和Ig G、补体C3、补体C4均下降(P<0.01),EGP中EF、FS改善(P<0.05),实验组患者hs-CRP和Ig G、补体C4下降(P<0.01或P<0.05)。3.2体内实验3.2.1一般情况将30例OA心功能变化患者设为实验组,女性24例,男性6例,平均年龄(57.47±12.95)岁,30名正常健康人设为对照组,男性8例,女22例,平均(56.82±10.21)岁,两组年龄、性别基线差异无意义(P>0.05)。3.2.2两组通路指标及细胞因子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OA心功能变化患者miR-23a-3p、PI3K、AKT显着上调(P<0.01),而PTEN显着下调(P<0.01);与对照组相比,IL-1β、IL-6、TNF-α显着升高(P<0.01),IL-10显着下降(P<0.01)。3.2.3 OA心功能变化患者EGP与信号通路及免疫炎症指标的相关性分析AODd与PTEN呈负相关,LADs与PTEN、PI3K、AKT呈负相关(P<0.01或p<0.05;LADs与Ig A呈正相关(P<0.05)。3.2.4 OA心功能变化患者EGP与相关指标的关联规则分析经Aprior分析发现,AODd升高与IL-10下降、ESR升高呈强关联,LADs的升高与PTEN的下降、miR-23a-3p的升高呈强关联。3.2.5 OA患者相关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情况与治疗前相比,服用XFC的OA患者,AODd、LADs和SV有明显改善;与正常组相比,OA患者miR-23a-3p、PI3K、AKT、mTOR显着上调,PTEN显着下调,经XFC治疗,OA患者miR-23a-3p、PI3K、AKT、mTOR显着下调,PTEN显着上调;与正常组比较,OA患者TNF-α、IL-1β、IL-6显着上调,IL-10显着下调,经XFC治疗,OA患者TNF-α、IL-1β、IL-6显着下调,IL-10显着上调,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体外实验3.3.1新风胶囊含药血清通过miR-23a-3p/PTEN/PI3K/AKT/mTOR通路改善骨关节炎心功能变化患者CD4+T细胞与软骨细胞共培养炎症反应3.3.1.1 miR-23a-3p与PTEN靶向关系验证Target Scan预测结果显示miR-23a-3p和PTEN的3’UTR区域有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hsa-miR-23a-3p显着下调h-PTEN-3UTR-WT的荧光素酶的表达(P<0.001)。3.3.1.2 CCK-8法检测XFC含药血清对软骨细胞增殖随着时间的延长及浓度的增加,细胞抑制率逐渐增强;而10%XFC在作用48h对OA-CD4+T细胞联合OA-软骨细胞(Chondrocyte,CH)抑制率接近50%。故10%XFC为最佳作用浓度,48h为最佳作用时间。3.3.1.3 ELISA法检测CD4+T细胞与软骨细胞共培养中细胞因子的表达ELISA结果显示:与control1组和control2相比,model组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显着升高,IL-10显着下降(P<0.01);与model组相比,XFC组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显着下降,IL-10显着升高(P<0.01),mimics组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显着升高,IL-10显着下降(P<0.01);与mimics-NC组相比,mimics组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显着升高,IL-10显着下降(P<0.01);与mimics组相比,mimics+XFC组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显着下降,IL-10显着升高(P<0.01)。3.3.1.4 RT-qPCR检测CD4+T细胞与软骨细胞共培养中miR-23a-3p/PTEN/PI3K/AKT/mTOR的表达RT-qPCR结果显示:与control1和control2组相比,model组miR-23a-3p、PI3K、AKT、mTOR显着上调,PTEN显着下调(P<0.01);与model组相比,XFC组miR-23a-3p、PI3K、AKT显着下调,PTEN显着上调(P<0.01),mimics组miR-23a-3p、PI3K、AKT、mTOR显着上调(P<0.01);与mimics-NC组相比,mimics组miR-23a-3p、PI3K、AKT、mTOR显着上调(P<0.01);与mimics组比,mimics+XFC组miR-23a-3p、PI3K、AKT、mTOR显着下调,PTEN显着上调(P<0.01)。3.3.1.5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D4+T细胞与软骨细胞共培养中PTEN、PI3K、AKT、p-AKT、mTOR、p-mTOR蛋白的表达WB结果显示:与control1组和control2相比,model组PI3K、AKT、p-AKT、mTOR、p-mTOR表达显着上调,PTEN表达显着下调(P<0.01);与model组相比,XFC组PI3K、AKT、p-AKT、mTOR、p-mTOR表达显着下调,PTEN表达显着上调(P<0.01或P<0.05),mimics组AKT、p-AKT、mTOR、p-mTOR表达上调(P<0.01或P<0.05);与mimics-NC组相比,mimics组PI3K、AKT、p-AKT、mTOR、p-mTOR显着上调,PTEN显着下调(P<0.01或P<0.05);与mimics组相比,mimics+XFC组PI3K、AKT、p-AKT、mTOR、p-mTOR表达显着下调,PTEN表达显着上调(P<0.01)。3.3.2 XFC含药血清通过miR-23a-3p/PTEN/PI3K/AKT/mTOR通路改善骨关节炎心功能变化患者CD4+T细胞与心肌细胞共培养炎症反应3.3.2.1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同一时间点,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抑制率逐渐增加;10%XFC在作用48h对OA-CD4+T细胞+人心肌细胞(HCM)抑制率接近50%。故10%XFC为最佳作用浓度,48h为最佳作用时间。3.3.2.2 ELISA法检测CD4+T细胞与心肌细胞共培养中细胞因子表达的表达ELISA结果显示:对control1组和control2组相比,model组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显着升高,IL-10显着下降(P<0.01);与model组相比,XFC组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显着下降,IL-10显着升高(P<0.01),mimics组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显着升高,IL-10显着下降(P<0.01或P<0.05);与mimics-NC组相比,mimics组IL-1β、TNF-α表达水平显着升高,IL-10显着下降(P<0.01);与mimics组相比,mimics+XFC组IL-1β、TNF-α表达水平显着下降,IL-10显着升高(P<0.01)。3.3.2.3 RT-qPCR检测CD4+T细胞与心肌细胞共培养中miR-23a-3p/PTEN/PI3K/AKT/mTOR的表达RT-qPCR结果显示:与control1组和control2组相比,model组miR-23a-3p、PI3K、AKT、mTOR显着上调,PTEN显着下调(P<0.01);与model组相比,XFC组miR-23a-3p、PI3K、AKT、mTOR显着下调,PTEN显着上调(P<0.01);与mimics-NC组相比,mimics组miR-23a-3p、PI3K、AKT、mTOR显着上调(P<0.01);与mimics组比,mimics+XFC组miR-23a-3p、PI3K、AKT、mTOR显着下调,PTEN显着上调(P<0.01)。3.3.2.4免疫荧光法检测CD4+T细胞与心肌细胞共培养中BPN、Connexin43、Troponin I、Troponin T的表达蓝色荧光表示细胞核表达,绿色荧光表示被BPN、Connexin43、Troponin I、Troponin T标记的阳性表达部分。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control1组和control2组相比,model组BPN、Connexin43、Troponin I、Troponin T阳性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model最相比,XFC组BPN、Connexin43、Troponin I、Troponin T表达降低(P<0.01),mimics组BPN、Connexin43、Troponin I、Troponin T显着增加(P<0.01);与mimics-NC组相比,mimics组BPN、Connexin43、Troponin I、Troponin T显着增加(P<0.01);与mimics组相比,mimics+XFC组BPN、Connexin43、Troponin I、Troponin T表达降低(P<0.01)。3.3.2.5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D4+T细胞与心肌细胞共培养中PTEN、PI3K、AKT、p-AKT、mTOR、p-mTOR蛋白的影响WB结果显示:与control1组和control2组相比,model组PI3K、AKT、p-AKT、mTOR、p-mTOR表达显着上调,PTEN表达显着下调(P<0.01);与model组相比,XFC组PI3K、AKT、p-AKT、mTOR、p-mTOR表达显着下调,PTEN表达显着上调(P<0.01),mimics组AKT、p-AKT、mTOR、p-mTOR表达上调(P<0.01);与mimics-NC组相比,mimics组PI3K、AKT、p-AKT、mTOR、p-mTOR显着上调(P<0.01或P<0.05);与mimics组相比,mimics+XFC组PI3K、AKT、p-AKT、mTOR、p-mTOR表达显着下调,PTEN表达显着上调(P<0.01)。4结论4.1 65.16%的OA患者存在心功能变化。主要表现为AODd、SV、LADs的异常,并与Hcy、hs-CRP有相关性,中医药在治疗OA的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健脾化湿通络方新风胶囊联合中药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更加明显。4.2 OA心功能变化患者miR-23a-3p/PTEN/PI3K/AKT/mTOR信号通路、免疫炎症指标与正常健康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OA心功能变化与免疫炎症反应、miR-23a-3p/PTEN/PI3K/AKT/mTOR信号通路存在明显相关性。4.3健脾化湿通络中药XFC改善OA心功能的作用机制是下调miR-23a-3p的表达,上调PTEN的表达,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活化;下调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上调抑炎因子IL-10,抑制炎症反应;降低心肌细胞BPN、Connexin43、Troponin I、Troponin T的蛋白表达,从而改善OA患者心功能。
陈易[10](2021)在《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发病广泛、病程长、致残率高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此次研究基于循证医学理念,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中医辨证分型治疗RA的临床疗效。通过分析各证型中医药参与治疗所获疗效得出的分析结果,比较中药治疗RA各证型间的疗效差异,初步得出各证型间中医药介入的获益差别,为临床更规范、有效的应用中医药治疗RA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自建库起至2018年10月31日的相关RCT文献;检索内容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中类风湿关节炎的8种主要中医临床证型,分别是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亏虚证、肝肾不足证、气阴两虚证。对各证型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的数据进行Meta系统分析,对疗效指标进行异质性、效应值合并和漏斗图分析;比较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与西药治疗RA的疗效差异;并在亚组分析中分别对纯中药与西药、中西药联合用药与西药治疗RA的疗效差异进行对比;最后对8种证型中药和中西药联合用药的疗效做对比。结果:此研究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88篇,参与对比总样本16615例,治疗组即中药组(含中西药联合用药)8680例、对照组即西药组7935例。亚组分析中纯中药组4416例、对照西药组3778例;中西药联合组4264例、对照西药组4157例。(1)风湿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20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24%和77.26%,[OR(95%CI)=3.62(2.54,5.17),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8篇,病例总数1006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63%和 78.19%,[RR(95%CI)=1.19(1.31,1.25),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篇,病例总数201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10%和73.00%,[RR(95%CI)=1.23(1.08,1.41),P=0.002]。(2)寒湿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66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561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83%和76.43%,OR(95%CI)=3.08(2,64,3.61),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4篇,病例总数3301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61%和 78.23%,[RR(95%CI)=1.18(1.11,1.25),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2篇,病例总数201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9.50%和 75.26%,[RR(95%CI)=1.16(1.13,1.20),P<0.00001]。(3)湿热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4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3570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14%和73.50%,OR(95%CI)=3.45(2.85,4.1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8篇,病例总数2441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0.65%和 75.67%,[RR(95%CI)=1.17(1.12,1.23),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4篇,病例总数1129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8.99%和 69.12%,[RR(95%CI)=1.26(1.19,1.33),P<0.00001]。(4)痰瘀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2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81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75%和73.77%,OR(95%CI)=4.09(3.08,5.42),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5篇,病例总数300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81%和 76.87%,[RR(95%CI)=1.18(1.04,1.34),P=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7篇,病例总数1517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54%和 73.16%,[RR(95%CI)=1.21(1.14,1.29),P<0.00001]。(5)瘀血阻络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7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612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83%和74.75%,OR(95%CI)=3.77(2.80,5.0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5篇,病例总数394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4.20%和 81.28%,[RR(95%CI)=1.14(1.03,1.27),P=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2篇,病例总数1218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03%和 72.73%,[RR(95%CI)=1.23(1.16,1.31),P<0.00001]。(6)气血亏虚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9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904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43%和75.06%,OR(95%CI)=3.56(2.41,5.2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篇,病例总数168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3.10%和 77.78%,[RR(95%CI)=1.20(1.05,1.37),P=0.006];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7篇,病例总数736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03%和74.46%,[RR(95%CI)=1.22(1.14,1.31),P<0.00001]。(7)肝肾不足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20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888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91%和69.97%,OR(95%CI)=3.32(2.59,4.26),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16篇,病例总数1575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9.33%和 71.33%,[RR(95%CI)=1.26(1.19,1.32),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篇,病例总数313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13%和 63.69%,[RR(95%CI)=1.25(1.10,1.43),P=0.0010]。P 值小于 0.05 说明疾病疗效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8)气阴两虚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0篇,因为无法检索到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则最终无法进行Meta分析,也无数据参与证型间的疗效对比。结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证型中西药联合用药及纯中药组治疗RA的总有效率均优于西药常规治疗组;湿热痹阻证、瘀血阻络证中西药联合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纯中药组。
二、氟比洛芬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氟比洛芬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论文提纲范文)
(1)风湿免疫疾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非甾体抗炎药 |
2 糖皮质激素 |
3 改善病情抗风湿药 |
3.1 合成类改善病情抗风湿药 |
3.2 生物类改善病情抗风湿药 |
3.2.1 TNF-α抑制剂 |
3.2.2 IL-1阻断剂 |
3.2.3 IL-6抑制剂 |
3.2.4 IL-17抑制剂 |
3.2.5 IL-23抑制剂 |
3.2.6 NF-κB抑制剂 |
3.2.7 免疫细胞表面受体药物 |
4 结论 |
(2)2013年医院骨科患者非甾体抗炎药物用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热痹外用方巴布剂治疗热痹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一 痹证外治法研究进展 |
1 外治方法 |
1.1 中药 |
1.2 针灸外治方法 |
1.3 治疗仪器外治方法 |
1.4 其它疗法 |
2 总结 |
2.1 内外合治 |
2.2 多种疗法配合 |
2.3 优势病种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热痹的研究进展 |
1 学术源流 |
2 研究进展 |
2.1 病因病机 |
2.2 治疗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4 临床研究方法 |
5. 疗效评定方法 |
6 统计方法 |
结果 |
1 病例一般资料分析 |
2 两组治疗前后ESR、CRP变化情况 |
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 |
4 临床疗效 |
5 强直性脊柱炎(AS)组治疗后观察指标变化情况 |
6 类风湿关节炎(RA)组治疗后观察指标变化情况 |
7 不良反应 |
讨论 |
1 热痹外用方巴布剂治疗热痹的疗效 |
2 热痹外用方巴布剂治疗热痹临床疗效评析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4)非甾体抗炎药物注射制剂的开发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水杨酸类 |
羧酸类 |
1 布洛芬 (ibuprofen) |
2 萘普生 (naproxen) |
3 氟比洛芬酯 (flurbiprofen axetil) |
4 双氯芬酸 (diclofenac) |
5 吲哚美辛 (indometacin) |
烯醇酸类 |
1 美洛昔康 (meloxicam) |
2 氯诺昔康 (lomoxican) |
3 替诺昔康 (tenoxican) |
昔布类 |
结论 |
(5)氟比洛芬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病例选择 |
1 类风湿关节炎组 |
2 骨关节炎组 |
3 强直性脊柱炎组 |
观察方法 |
1 临床指标 |
2 实验室指标 |
3 不良反应 |
4 失访 |
疗效评定标准 |
1 疗效评定 |
2 病人自我评估分 |
结果 |
讨论 |
(6)美洛昔康片对犬的临床安全性试验及对诱导型骨关节炎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概述 |
1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分类 |
2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作用机制 |
2.1 环氧合酶途径 |
2.2 脱氧酶途径 |
2.3 环氧酶和脱氧酶双重途径 |
2.4 其他可能的作用机理 |
3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临床应用 |
3.1 各种非感染性关节炎 |
3.2 术后疼痛 |
3.3 抑制梗塞性疾病 |
3.4 抗肿瘤作用 |
3.5 在眼科中的应用 |
4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不良反应 |
4.1 胃肠道损害 |
4.2 心脑血管不良反应 |
4.3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
4.4 肾毒性 |
4.5 肝脏不良反应 |
5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美洛昔康的概述 |
1 理化性质 |
2 美洛昔康的特点 |
3 美洛昔康的药理作用 |
3.1 解热消炎镇痛 |
3.2 抑制肿瘤作用 |
3.3 其他药理作用 |
4 美洛昔康的临床应用 |
4.1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
4.2 治疗骨关节炎 |
4.3 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
4.4 治疗术后疼痛、外伤性疼痛和神经痛 |
4.5 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
5 美洛昔康的不良反应 |
5.1 对消化道的影响 |
5.2 肾脏不良反应 |
5.3 其他副作用 |
6 美洛昔康的应用前景 |
第三章 动物模型的概述 |
1 疾病动物模型的简介 |
2 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
2.1 自发动物模型 |
2.2 人工诱导模型 |
3 诱导性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选择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四章 美洛昔康片对犬的临床安全性试验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与入选标准 |
1.2 试验药物与分组给药 |
1.3 试验仪器与试剂 |
1.4 观察指标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临床观察 |
2.2 增重与饲料利用率 |
2.3 血常规检测结果 |
2.4 血液生化检测结果 |
2.5 病理解剖学与组织学检查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美洛昔康对诱导型犬骨关节炎的疗效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与入选标准 |
1.2 试验药物 |
1.3 试验仪器与试剂 |
1.4 犬骨关节炎模型的建立 |
1.5 试验分组与给药 |
1.6 疗效评价项目 |
1.7 数据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临床观察结果 |
2.2 血液学检查结果 |
2.3 关节液检查结果 |
2.4 放射学指标观察 |
2.5 临床表现积分评价 |
2.6 总体疗效评价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攻读硕士期间已录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物理方法促进盐酸青藤碱的经皮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青藤碱及其盐酸盐 |
1.1.1 理化性质 |
1.1.2 药理活性 |
1.1.3 制剂研究 |
1.2 经皮给药系统 |
1.2.1 皮肤结构与功能 |
1.2.2 药物经皮给药过程 |
1.2.3 经皮给药的影响因素 |
1.2.4 经皮给药促渗方法 |
1.3 物理促渗方法 |
1.3.1 离子导入法 |
1.3.2 电致孔法 |
1.3.3 超声法 |
1.4 立题依据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SN和SNH经皮渗透性研究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药品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实验动物 |
2.2 实验方法 |
2.2.1 SN的制备 |
2.2.2 离体皮肤的制备 |
2.2.3 HPLC定量分析方法 |
2.2.4 表观溶解度测定 |
2.2.5 油水分配系数(Log P)测定 |
2.2.6 不同溶剂系统稳定性考察 |
2.2.7 皮肤匀浆中稳定性考察 |
2.2.8 皮肤结合性考察 |
2.2.9 药物饱和溶液体外渗透实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SN的制备与表征 |
2.3.2 HPLC定量分析方法 |
2.3.3 表观溶解度测定 |
2.3.4 油水分配系数测定 |
2.3.5 不同溶剂系统稳定性考察 |
2.3.6 皮肤匀浆中稳定性考察 |
2.3.7 皮肤结合性考察 |
2.3.8 经皮渗透动力学 |
2.4 本章小结 |
3 电致孔法促进SNH体外经皮渗透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药品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实验动物 |
3.2 实验方法 |
3.2.1 离体皮肤的制备 |
3.2.2 EP体外促渗实验 |
3.2.3 动物皮肤考察 |
3.2.4 EP施加方式考察 |
3.2.5 EP电压参数考察 |
3.2.6 EP施加时间考察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动物皮肤考察 |
3.3.2 EP施加方式考察 |
3.3.3 EP电压参数考察 |
3.3.4 EP施加时间考察 |
3.4 本章小结 |
4 超声法促进SNH体外经皮渗透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药品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实验动物 |
4.2 实验方法 |
4.2.1 离体皮肤的制备 |
4.2.2 超声体外促渗实验 |
4.2.3 动物模型考察 |
4.2.4 US耦合剂考察 |
4.2.5 US频率与功率考察 |
4.2.6 US时间与占空比考察 |
4.2.7 EP与US协同促渗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动物皮肤考察 |
4.3.2 US耦合剂考察 |
4.3.3 US频率与功率考察 |
4.3.4 US时间与占空比考察 |
4.3.5 EP与US协同促渗 |
4.4 本章小结 |
5 物理方法促进SNH在体经皮渗透研究 |
5.1 材料与仪器 |
5.1.1 药品与试剂 |
5.1.2 仪器与设备 |
5.1.3 实验动物 |
5.2 实验方法 |
5.2.1 皮肤和肌肉中SNH含量测定 |
5.2.2 EP在体促渗实验 |
5.2.3 US在体促渗实验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电致孔在体促渗实验 |
5.3.2 超声在体促渗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主要英文缩写词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健脾化湿通络法改善骨关节炎患者心功能的数据挖掘及对miR-23a-3p/PTEN/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索引 |
前言 |
研究一回顾性数据挖掘研究 |
一、骨关节炎患者心功能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情况 |
2.2 患者指标变化情况 |
2.3 OA超声心动图参数与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2.4 OA患者心功能变化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二、基于回顾性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心功能变化的用药规律及健脾化湿通络法对免疫炎症指标的影响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实验分组 |
1.5 复杂网络图 |
1.6 聚类分析 |
1.7 关联规则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药物的性味归经统计 |
2.3 药物的功效统计 |
2.4 核心处方复杂网络图 |
2.5 药物聚类分析 |
2.6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
2.7 药物与指标间关联规则分析 |
研究二体内研究 骨关节炎患者心功能变化超声心动图参数与免疫炎症指标、miR-23a-3p/PTEN/PI3K/AKT/mTOR通路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及中医药对免疫炎症指标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数据采集及指标检测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miR-23a-3p/PTEN/PI3K/AKT/mTOR通路及细胞因子的比较 |
2.3 OA心功能变化患者EGP与 miR-23a-3p/PTEN/PI3K/AKT/mTOR通路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2.4 OA心功能变化患者EGP与免疫炎症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2.5 OA心功能变化患者EGP与相关指标的关联规则分析 |
2.6 OA患者相关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
研究三体外实验 |
一、新风胶囊含药血清通过miR-23a-3p/PTEN/PI3K/AKT/mTOR通路改善骨关节炎心功能变化患者CD4~+T细胞与软骨细胞共培养炎症反应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标本及伦理学要求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miR-23a-3p和PTEN靶向关系的验证 |
2.2 CCK-8法检测XFC含药血清对CH增殖情况 |
2.3 ELISA法检测CD4~+T细胞与软骨细胞共培养中细胞因子的表达 |
2.4 RT-qPCR检测CD4~+T细胞与共培养共培养中miR-23a-3p/PTEN/PI3K/AKT/mTOR的表达 |
2.5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D4~+T细胞与软骨细胞共培养中PTEN、PI3K、AKT、p-AKT、mTOR、p-mTOR蛋白的表达 |
二、新风胶囊含药血清通过miR-23a-3p/PTEN/PI3K/AKT/mTOR通路改善骨关节炎心功能变化患者CD4~+T细胞与心肌细胞共培养炎症反应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标本及伦理学要求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
2.2 ELISA法检测CD4~+T细胞与心肌细胞共培养中细胞因子的表达 |
2.3 RT-qPCR检测CD4~+T细胞与心肌细胞共培养中miR-23a-3p/PTEN/PI3K/AKT/mTOR的表达 |
2.4 IF检测CD4~+T细胞与心肌细胞共培养中BPN、Connexin43、Troponin I、Troponin T的表达 |
2.5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D4~+T细胞与心肌细胞共培养中表达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骨关节炎心功能变化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认识 |
1.1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认识 |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及临床症状 |
1.3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用药 |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
2.1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名 |
2.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
2.3 类风湿关节炎辩证分型的认识及发展 |
2.4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治法及用药 |
第二部分 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相关文献Meta分析 |
1 系统评价方法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及结果 |
2 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文献基本情况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2.4 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
3 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3.1 文献筛选结果 |
3.2 文献基本情况 |
3.3 文献质量评价 |
3.4 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
4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4.1 文献筛选结果 |
4.2 文献基本情况 |
4.3 文献质量评价 |
4.4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
5 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5.1 文献筛选结果 |
5.2 文献基本情况 |
5.3 文献质量评价 |
5.4 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
6 类风湿关节炎瘀血阻络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6.1 文献筛选结果 |
6.2 文献基本情况 |
6.3 文献质量评价 |
6.4 类风湿关节炎瘀血阻络证临床疗效评价 |
7 类风湿关节炎气血亏虚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7.1 文献筛选结果 |
7.2 文献基本情况 |
7.3 文献质量评价 |
7.4 类风湿关节炎气血亏虚证临床疗效评价 |
8 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不足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8.1 文献筛选结果 |
8.2 文献基本情况 |
8.3 文献质量评价 |
8.4 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不足证临床疗效评价 |
9 分析结果 |
9.1 纳入文献总体情况统计 |
9.2 疗效对比 |
第三部分 证型分布及常见的复合证型 |
1 临床单一证型的分布情况 |
2 临床常见的复合证型及论治方法 |
2.1 湿热瘀阻证 |
2.2 寒热错杂证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
2 Meta分析过程及结果 |
3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型分布情况 |
4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氟比洛芬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论文参考文献)
- [1]风湿免疫疾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J]. 胡玉玺,何驰宇,高璇,黄素娟,缪明星.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20(09)
- [2]2013年医院骨科患者非甾体抗炎药物用药分析[J]. 王沐,王建. 中国药业, 2014(20)
- [3]热痹外用方巴布剂治疗热痹疗效观察[D]. 李世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4]非甾体抗炎药物注射制剂的开发与临床应用[J]. 李健和,胡焰,曹俊华,易利丹,彭六保.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13(03)
- [5]氟比洛芬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J]. 朱琦,周嘉陵.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1(01)
- [6]美洛昔康片对犬的临床安全性试验及对诱导型骨关节炎的疗效研究[D]. 刘宏.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4)
- [7]国外非甾体消炎药的发展与动向[J]. 甘黎光. 中国新药杂志, 1994(04)
- [8]物理方法促进盐酸青藤碱的经皮渗透研究[D]. 鄢森.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9]健脾化湿通络法改善骨关节炎患者心功能的数据挖掘及对miR-23a-3p/PTEN/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D]. 鲍丙溪.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D]. 陈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