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关分析法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娜[1](2021)在《基于时空特征与集成学习的陕西省参考作物蒸散量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可以估算区域作物的农业需水量,为研究区节水灌溉工程实施和灌溉决策制定实施等提供指导依据,进而对区域水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配置。本次研究以陕西省1990~2019年32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为基础,利用FAO 56 P-M公式计算ET0的标准值,对气象因素和ET0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探索,并对ET0进行周期分析;明晰ET0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同时为在气象资料不全的情况下对ET0进行高精度预测,采用不同气象要素组合作为输入参数,搭建基于不同激活函数的ELM集成模型(DAF-ELM模型)对ET0进行预测模拟,筛选最优预测模型。结论如下:(1)除平均气温外,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均表现下降趋势。除风速外,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年内呈“夏高冬低”变化趋势,风速春季最高。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风速和日照时数呈由南向北逐渐递增分布规律。(2)陕西省多年平均值ET0为969 mm,呈上升趋势,陕南和关中地区ET0表现出减小趋势,陕北地区ET0表现出增大;各地区ET0季节和周期变化规律一致,均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规律;主周期尺度为28a左右;陕西省ET0总体呈南低北高空间分布特征。(3)除相对湿度与ET0为负相关外,其余气象因子与ET0均为正相关;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是陕西省ET0的主影响因素;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敏感性系数均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4)本次研究提出的DAF-ELM集成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气象因子同ET0间复杂的非线性数学关系,且模拟性能更佳;基于最高和最低温度的DAF-ELM8模型模拟性能高优于Hargreaves模型;基于最高、最低温度和辐射的DAF-ELM5模型模拟性能明显优于Irmark-Allen模型和Makkink模型。基于最高、最低温度和辐射DAF-ELM5模型可以作为气象资料缺乏情况下陕西省ET0预测模拟模型可以选择高精度、可移植性更强的基于最高、最低温度和辐射DAF-ELM5模型。
朱春苗[2](2021)在《松花江流域中长期径流预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潜在预报因子的选取是将数据驱动的径流预报模型应用于实际工程的关键问题之一。国内外研究学者多聚焦于预报模型的优化与改进、模型参数优化方法的研究和不同预报模型、不同参数优化方式的对比分析,而对于因子优选方案的综合对比分析及其适用性的研究较少。为提取更多有效的预报信息从而提高模型的模拟精度,本文引入74项大气环流指数,与流域代表站点的降水、径流水文序列一同参与径流预报输入因子的优选,以相关分析法(CA)、基于相关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CA-PCA)、互信息法(MI)及基于互信息的主成分分析法(MI-PCA)4种因子优选方案下不同筛选结果作为多元线性回归法(MLR)、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VR)、BP神经网络模型(B P)的输入,对松花江流域佳木斯水文站的月平均流量进行预报,得出适用于松花江流域径流预报的潜在影响因子筛选方案与预报模型。主要结论如下:(1)在松花江流域上,径流与大气环流指标间存在明显的空间特征,其相关性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加。前滞期为1个月时的大气环流指标、上游三站(扶余站、大赉站及哈尔滨站)月平均径流量和佳木斯站月平均降雨量与佳木斯月平均径流量相关性最大,确定大气环流指标和水文影响因子的最佳预报前滞期均为一个月。(2)在MLR模型下,预报效果MLR-CA-PCA>MLR-CA>MLR-MI-PCA>MLR-MI。CA方案中,预报效果MLR-CA7>MLR-CA4>MLR-CA3,但合格率均未达到丙等水平,整体效果并不理想;CA-PCA方案中,MLR-CA-PCA4拟合效果最优,MLR-CA-PCA3与MLR-CA-PCA7拟合曲线基本重合,三组方案预报结果达到了丙级预报水平;MI与MI-PCA效果较差。在SVR模型下,预报效果SVR-CA-PCA>SVR-CA>SVR-MI-PCA>S VR-MI。CA方案中,SVR-CA7>SVR-CA3>SVR-CA4,其中SVR-CA7的QR为71.67%,达到乙等水平;CA-PCA方案中,SVR-CA-PCA7>SVR-CA-PCA4>SVR-CA-PCA3,其中SVR-CA-PCA7的QR为73.33%,达到乙等水平,相较于其它两种方案明显变好;MI与MI-PCA效果也较差。在BP神经网络模型下,预报效果BP-CA-PCA>BP-CA>BP-MI-PCA和BP-MI。CA方案中,BP-CA3>BP-CA7>BP-CA4;CA-PCA方案中,BP-CA-PCA7>BP-CA-PCA4>BP-CA-PCA3,其中BP-CA-PCA7的RMSE为827.58m3/s,R2为0.81,Q R为78.33%。MI与MI-PCA效果同样较差。(3)CA优选因子方案,在SVR模型的拟合下取得了最好的预报效果,其次为BP神经网络模型,最后为MLR模型。CA-PCA优选因子方案,在BP神经网络模型的拟合下取得了最好的预报效果,其次为SVR模型,最后为MLR模型。CA与CA-PCA最佳拟合方案均为输入因子为7项时的因子组合。MI与MI-PCA两种因子优选方案选出的因子组合在三种径流预报模型的拟合下,拟合效果均不理想。(4)得到最优预报结果的模型为BP神经网络模型,输入因子组合为CA-PCA7。其次为输入因子组合为CA-PCA7的SVR模型。
杨宇慧[3](2020)在《基于强化学习与LSTM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能源领域技术的进步,电力可以更方便,更有效,更经济地生成,运输和储存。智能电网旨在创建自动化,高效的能源输送网络,以改善电力输送的可靠性和质量,以及网络安全性,能源效率和需求侧管理方面。预测电力需求是电力系统管理中的一项基本任务,高估或低估需求可能会导致电网不稳定以及资源利用不足,从而导致高昂的经济成本。电力系统基础架构规划需要长期负荷预测(数月至一年),但是,智能电网的运营决策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并且需要短期负荷预测(STLF)(数小时至数天)。准确的短期负荷预测对于电力部门的有效运营至关重要。由于较高的波动性和负载的不确定性,因此很难对单个家庭或建筑物等细粒度来预测负载,本文电力负荷针对部分地区整体负荷进行预测。本文主要研究以下两个问题:1、引入强化学习思想,与长短期记忆网络结合,建立模型进行短期电力负荷预测;2、验证深度学习网络结构对短期电力负荷预测准确性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构造短期电力负荷特征集合,对历史电力负荷数据进行缺失值补全,异常值剔除等数据预处理操作,选取与电力负荷有关的影响因素,例如温度、日期时间信息等,针对不同特征的情况,选取合适的预处理方式,将处理之后的特征序列化,借鉴词嵌入方式,串联成一个全新的时间序列,以此构建模型输入数据。其次,构建组合预测模型,将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与长短期记忆网络结合,再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网络结构,搭建基于强化学习与LSTM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模型。该模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长短期记忆网络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引入Inception网络结构,结合LSTM与CNN性能优势,将LSTM的顺序敏感性与卷积神经网络的速度和轻量结合起来,预测频率1小时,即每一个小时一个负荷预测值,预测未来一天的负荷。最后,研究了基于强化学习与LSTM融合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模型的可行性,采用真实数据集基于深度学习框架Pytorch进行实验,设置评价指标,与几种已有基准模型进行性能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强化学习与LSTM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模型在预测精度与准确性方面有较大提升。
李敏[4](2020)在《上市公司融资能力评价指数构建 ——以新疆地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经济金融水平日趋国际化与全球化、国内生产总值稳中有升。国家发展整体向好趋势离不开上市公司的发展和壮大。上市公司在依靠融资扩大经营、提高资金流动性和利用率、为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和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融资难、融资水平低等诸多融资约束问题,以及一系列经营和发展困境,甚至可能面临破产和倒闭的风险。新疆上市公司尤其面临此类融资难题。为衡量和评价上市公司融资能力、解决其融资困境,为给发放贷款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投资预测和决策参考,为给政府管理部门提供相关财务数据,本文基于财务管理视角,构建上市公司融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编制了新疆上市公司融资能力评价指数。文章首先指出了上市公司融资能力评价的重要性、上市公司融资能力评价指数构建的背景和意义,在对文献和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及深入思考后,提出了构建融资能力评价指数的基本思路、框架与方法。其次初步构建上市公司融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文献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增添新指标以完善原有评价体系,同时以新疆上市公司为例,运用熵值法为指标排序、运用突变级数法计算生成融资能力评价指数,再对所用评价方法和所得融资能力评价指数值进行有效性检验。最后结合聚类表,对通过检验的2013-2018年新疆上市公司融资能力评价指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进而得出了关于指数构建研究的相关结论。通过构建上市公司融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生成新疆上市公司融资能力评价指数,并对指数进行了验证分析和综合研究后,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上市公司融资能力可以利用突变级数法进行评价;其次,研究所选期间内大多数企业的类别指数基本不变或变化不明显,少数企业的类别指数呈较大波动;再次,融资能力综合指数中,渤海租赁的融资能力和水平一直居于各企业之首,不同年份融资能力偏低的企业不固定且变化较大;最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多数行业的融资水平偏低,即新疆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普遍偏低,同时也可以发现,新疆各上市公司之间发展不平衡,企业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为解决新疆上市公司此类融资困境,本文基于指标评价体系、指数构建结论和相关现实情况,从企业自身、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政府三方面出发,提出了如关注企业财务状况、健全投资评价体系和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等相关建议。
丁新辉[5](2020)在《典型国家生态工程关键技术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从生态治理技术评价依据、评价原则、评价思路和评价过程4个方面分析了评价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初步形成了生态技术的评价理论。首次提出应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技术维度三个维度评价生态技术。综合比较多种评价方法,根据研究区相关资料和基础数据获取情况,选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TOPSIS法与熵权法和粗糙集法,对我国生态治理技术使用效果进行了分区域分问题评价,梳理了我国北方土石山区、京津风沙源区、南方石漠化区、黄土高原区主要的生态治理技术,对不同区域常见的生态治理技术进行综合评价,为未来生态治理工程选择生态治理技术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北方土石山区板栗林土壤侵蚀治理技术包括水平沟、水平阶、木枋、地埂、苔藓覆盖、生草覆盖和农林间作等。由于板栗生产方式和栗农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该区普遍使用的水保措施有水平沟、地埂、木枋。经实际调查,木枋措施的减流拦沙效果并不理想。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不同防治措施下板栗林土壤侵蚀特征因子受降雨因素的影响不同,在水平沟和地埂的作用下,板栗林下水土流失受最大30 min降雨强度影响较大,而无措施情况下则主要受降雨量的影响。因此,我们提出了在小流域尺度上,主要采用生草覆盖和农林间作等以恢复板栗林生产力;而在坡面尺度上,采用水平沟和地埂等工程措施,配合生草覆盖和苔藓覆盖等生物措施,从而实现小流域间和坡面内水土保持措施的协同作用。(2)建国70多年来,我国在实践中探索出多种防治风沙危害的措施,主要有植物治沙、机械沙障固沙、封沙育草、机械沙障与栽植灌木相结合等。目前在评价沙障固沙技术实施效果时采用的指标不够科学和全面,本研究基于文献频次法和层次分析法共筛选出14项二级指标和25项三级指标指标,构建出沙障固沙技术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技术效益为主导,兼顾功能性和应用性综合评价,从而对京津风沙源区沙障固沙技术进行全面评价。采用分层模糊积分模型对6种沙障固沙技术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最终筛选出麦草沙障、秸秆沙障、粘土沙障、砾石沙障、塑料沙障和沙袋沙障6种经济性、技术性能和环境效益较优的技术模式,为沙障固沙工程建设提供参考。(3)针对南方岩溶区石漠化问题,主要的治理措施有封育、经济林、优良牧草、石改梯、植物篱埂、整地、饲料青贮、引流截水和能源开发。本研究选择对植物防护工程、坡改梯工程和封育3种治理模式进行评价,采用TOPSIS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采用熵权法确定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评价指标的权重。TOPSIS法评价结果为植物防护工程模式最佳,坡改梯工程模式次之,封育模式最末,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结合鱼鳞坑、水平阶等工程措施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可为岩溶区石漠化问题的治理提供有效的防护。(4)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按治理范围可分为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和区域综合治理技术,按治理对象可分为坡面治理技术、沟道工程技术、矿山修复技术和水库绿化技术。本研究以6种生态治理技术为研究对象,建立了 2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分别从技术成熟度、技术应用难度、技术效益和技术推广潜力4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技术的因子,共有12个2级指标;然后对梯田、坝地、造林、种草、经济林、封育6种生态治理技术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各指标间的不可分辨关系实现属性约简,获得由4个1级指标、7个2级指标组成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由属性重要性计算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再由层次分析法得出各一级指标的权重;最后加权求和得到6种生态治理技术的综合评价结果,即经济林(11.67)>坝地(11.17)>梯田(11.0)>种草(9.67)>造林(9.17)>封育(8.67)。
敬泽慧[6](2020)在《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骨质疏松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并发症骨质疏松中的应用,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在自我管理,防治骨质疏松方面的水平,为社区和临床制定以格林模式为理论框架的健康教育计划提供参考依据,为临床医师评估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风险及制定预防策略提供参考。方法:1、首先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结构式访谈,从多方面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危险因素,将其分为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强化因素。参考《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及《国际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编制初始问卷,并进行预试验,完善问卷效度及信度检测,完成修订,最终形成正式问卷。2、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选取220例在西宁市城西区西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虎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宣教模式,实验组在采取以格林模式为理论框架的健康教育补充常规宣教,应用修订完成的正式问卷进行测试,分别在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12个月后、18个月后收集相关资料,评价不同健康教育模式的干预效果。结果:1、编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骨质疏松影响因素问卷有5个维度,包括知识、态度、行为、促成因素及强化因素,共36项。预实验结果显示,问卷总信度及各维度信度均良好。2、接受健康干预前,两组问卷知识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接受健康干预后,实验组知识维度的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实验组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优于对照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越明显。3、接受健康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态度维度得分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接受健康干预后,实验组的态度维度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实验组患者较对照组,明显改善面对疾病的态度,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更明显。4、健康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行为维度得分无显着差异(P>0.05);而在干预12个月、18个月后,实验组的行为维度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实验组患者较对照组更显着的改善了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了治疗依从性。5、接受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促成维度得分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后12个月、18个月实验组的促成维度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充分表明,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了促成因素水平。6、接受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干预后12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强化维度得分均无显着差异(P>0.05);而在干预18个月后,实验组的强化维度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实验组较对照组,显着提高了强化因素水平。7、血糖监测方面,接受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空腹血糖值无显着差异(P>0.05);而在干预12个月和干预18个月后,实验组空腹血糖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接受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餐后2小时血糖无显着差异(P>0.05);而在干预6个月、12个月、18个月后,实验组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由上述结果可知,实验组较对照组,能够更好的降低患者血糖水平。结论:1、以格林模式为基础理论框架,所编制的关于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骨质疏松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十分良好,可为临床和社区医师综合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易患骨质疏松的风险提供评估工具。2、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能显着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对防治慢性并发症骨质疏松知识的知晓率,坚定面对疾病的信念,提升主观能动性、自我管理的责任感和治疗依从性,优化健康生活方式,降低血糖水平,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防治并发症,并有效提高其促成因素及强化因素水平。
贾晶晶[7](2020)在《基于SRP模型的石羊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生态环境属于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是各类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日益显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分配不平衡,导致生态出现脆弱性,并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关于生态脆弱性研究也日益增多。石羊河流域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降水少,流域内用水紧张,特别是民勤县水资源稀缺,加之,人口密集、土地资源使用不合理导致流域内生态脆弱性日渐突出。因此,对石羊河流域生态脆弱性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依据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通过选取2005、2010、2015年三个年份的高程、坡度、土壤侵蚀强度、景观多样性指数、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干燥度、植被覆盖度、人口密度、耕地占比和GDP密度等指标,采用SRP概念模型构建石羊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支持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相关分析法,比较系统、定量地对石羊河流域2005、2010、2015年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分析。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石羊河流域具有的本底特征是生态脆弱性的主因,后天人为干扰因素是石羊河流域生态脆弱性的辅因。对于2005、2010和2015年三个年份,权重最大的前四个主成分中虽然不同指标在不同主成分中贡献不一,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每个年份在前四个主成分中的主要驱动因子大致相同,如年均气温、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强度等指标一直是流域生态脆弱性的主要驱动因子。(2)石羊河流域生态脆弱程度整体处于重度脆弱水平,生态脆弱性呈从上游到下游明显加重的趋势,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特征。石羊河流域生态脆弱性指数在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三期均值为7.207。脆弱类型面积占比最大的均为极度脆弱区,比重均在48%以上,微度脆弱与轻度脆弱面积占比均不足15%。(3)石羊河流域2005、2010和2015年三期的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分别为4.173、4.067和4.094,生态状况总体上呈轻微转好的态势,但区内生态脆弱性差异明显。通过对20052010和20102015两期的生态脆弱性指数进行差值运算发现,20052010年间变化最为显着。流域内不同区域生态脆弱性变化具有不一致性,20052010年间,流域的中部、南部及西部部分地区,特别是民勤绿洲区,生态状况呈明显好转态势;在20102015年间,流域的南部、东南部及西南部部分地区生态脆弱性差值为负,生态状况呈好转趋势。(4)结构性因素是引起石羊河流域生态脆弱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原因,随机性因素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利用地统计学软件GS+10.0进行拟合分析能真实反映流域内部各因素的相关性,三期生态脆弱性拟合效果最好的模型均为高斯模型。2005、2010和2015年三期的C0/C0+C值分别为8.3%、8.2%、6.2%,呈不断减小的趋势,说明在6km的采样间距内,随机性因素对石羊河流域生态脆弱性影响不断减小,结构性因素是引起石羊河流域生态脆弱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原因,随机性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小。(5)石羊河流域2005、2010和2015年的生态脆弱性均具有显着的空间正相关和空间集聚性,且脆弱性空间集群现象呈缓慢上升趋势。“高-高”聚类主要分布在民勤县、永昌县及凉州区北部、金川区部分地区;“低-低”聚类主要集中分布在永昌县西南部、肃南县的皇城镇、天祝县及古浪县西部的部分区域。
孙燕[8](2020)在《藏族民众视角下当代西藏地方文化的适应性研究 ——以日喀则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藏高原独特的气候环境决定了西藏传统地方文化的封闭性。苯教和藏传佛教作为藏族民众长期以来的精神依托,加之西藏传统社会极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得宗教不仅统治了人们的物质领域,而且根深蒂固的渗透进精神领域。西藏社会经历了封建农牧时代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转变,必伴随着文化转型。其惯性作用使地方新文化蕴含着旧文化的相关因素,即传统性与现代性共存是当代西藏地方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以日喀则为例,研究藏族民众视角下当代西藏地方文化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文化适应性系统等相关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认知地图法、现代统计分析法和GIS技术等,旨在回答当代西藏地方文化适应性这个科学问题,包括藏族民众视角下发生了什么样的适应性变化,藏族民众是如何认知和适应,以及文化认知和适应性的空间表达。全文共分七章,大致可分两个关键部分:一是在绪论之后的第二章,尝试建构了关于西藏地方文化现代适应性模式的理论框架;二是在第三至六章,进行了日喀则市的相关实证分析。这包括了藏族民众视角下的当代西藏地方文化的变化,藏族民众对这个变化的认知及影响因素,藏族民众对当代西藏地方文化适应性及动力机制,以及藏族民众对空间环境的认知、适应性差异及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论:(1)当代西藏地方文化由传统地方文化和现代地方文化两部分组成。传统地方文化与现代地方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差异的认知和适应性得以实现。藏族民众既是西藏地方文化适应性系统的主体,也是西藏地方文化适应性的目的。藏族民众在连接文化的变化层、认知层、适应层、空间认知和适应层及机制层方面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藏族民众通过文化间的相互塑造,也可通过重组文化以实现更新文化,如借用和抵抗一些现代文化的目标,产生对西藏传统地方文化坚守的涟漪效应。西藏地方文化适应性系统作为一种复杂的自组织系统,通过内在和外在作用机制,促使文化适应性系统发生临界相变,并促使人与文化、文化之间、文化与环境之间实现关系的协调。(2)西藏地方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地方文化的转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传统地方文化特色。这旨在追寻当代西藏地方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塑造具有西藏文化特色的地方文脉。(1)在物态文化方面,物质环境、生产方式、居住、饮食、衣饰所表征的物态文化具有代际传承性、地域性与场域性的空间生产的关系,也体现了文化变化的惯性作用。(2)在制度文化方面,西藏民主改革以来,社会分工的转变、职业的多元化、藏传佛教的世俗化、寺院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西藏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说明了制度文化变化的自主能力和文化自觉。在传统礼仪方面说明藏族民众非常遵循西藏传统地方文化礼仪,民间传统礼仪文化是小传统,小传统文化是隐性的,不易发生变化。(3)在行为文化方面,藏族民众对传统、现代节庆在情感、行为和认知上形成了文化适应性,这体现了行为文化变化的互动转型。(4)在心态文化方面。藏族民众对藏传佛教的绝对信仰与相对变迁的适应体现了对“传统的坚守”与“传统的再造”的辩证叙事化过程及文化变化的互动转型和文化惯性共存的特征。同时,藏族民众对宗教信仰具有宗教的世俗化趋势。(5)在作用机制方面,藏族民众认为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制度变迁、全球化的作用、现代化的作用及心理变化是当代西藏地方文化变化的适应性机制。(3)日常生活、传统保留、现代节庆、社会交往和宗教信仰表达着当代西藏地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间性的合理秩序。藏族民众对文化认知主要偏向于传统地方文化。这是由自我建构的接受、进入机会、社会背景、经历、对话赋权的传统文化的路径依赖性决定的自我认同的建构。并且,这体现了行为和符号上对西藏传统地方文化的自我认同、态度和归属感。藏族民众的文化认知在日常生活、传统保留、现代节庆、社会交往和宗教信仰方面体现了文化认知的混合特征。因为文化认同既是心理过程,又是社会过程,日常生活、传统保留、现代节庆、社会交往和宗教信仰共同组构的内隐和外显的文化认知体现了高的传统文化认知、中等传统/现代文化认知、高等现代文化认知是可共存的。这主要体现了身份认知、文化习得、价值内化和交往交流的实现途径。此内生于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之中,体现了文化认同对文化框架转换效应的调节作用。藏族民众对西藏地方文化中的传统文化部分和现代文化部分的认知充分体现了自然和非自然、典型与非典型、内生力量与外生力量、正向效应与逆向效应、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自我概念紊乱与自我概念重建以及物质追求和精神享受的辩证统一。事实上,藏族民众的文化认知受个人心理响应与社会发展的综合作用。人口学特征、心理响应、现代文化的冲击及传统文化的约束属于内在因素,而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制度变迁、全球化的作用及现代化的发展属于外在因素。(4)藏族民众对当代西藏地方文化适应性是对西藏地方文化变化的一种响应,也是藏族民众在情感、行为和认知方面进行恒常交往而导致的动力过程。这种变化依赖于西藏传统地方文化与西藏现代地方文化之间的交往与合作。首先,这体现在藏族民众在情感、行为和认知方面的文化适应性差异。研究表明总体存在7种文化适应性策略:融合、同化、孤立、边缘化、趋于现代文化部分、趋于传统文化部分的适应以及无法归类的文化适应性类型。藏族民众的文化适应性策略主要趋于对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融合,且藏族民众对传统文化适应性占比仍很大。其次,文化适应性存在表层和深层差异,文化适应性存在学习过程、压力-应对过程、认知知觉过程和复原过程。藏族民众在情感和认知维度对西藏地方文化中的传统与现代部分的文化适应性差异相较于行为维度的文化适应性差异较小,但情感和认知维度的文化适应性相较于行为维度的文化适应性差异复杂。最后,影响藏族民众的文化适应性差异的因素存在直接与中介效应。这是因为文化适应性既是结果、也是过程,存在阶段性、弹性、路径锁定及稳定平衡特征。(5)藏族民众的空间环境认知和适应性是强调空间的文化研究。意象、空间认知差异性都是关注西藏地方文化来解释人地关系。意象空间认知和适应性研究表明藏族民众对变化着的物质环境的认知与适应性表征了空间环境是符号、意义、意象的关系空间。这具体表现在景观质量、休闲游憩、服务与消费设施、文化设施、宜居性和民族特色方面。藏族民众对空间环境认知和适应性表明,西藏地方文化的根植性和文化变化的时空延续性对藏族民众的文化认知和适应性具有无意识引导作用。这是一种意义、实践和理想的表达和认同。空间环境认知呈现出圈层结构模式和混合结构模式两种类型。民众对空间环境的认知存在一致性认知空间和差异性认知空间,体现了藏族民众与空间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即通过个人力、地域力和文化力紧密的将人与地之间的关系统一在空间的西藏地方文化之中。藏族民众与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体现了文化的社会建构过程和结果。
孙羽[9](2020)在《悖论式领导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商业环境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动态性、不确定性等特征,使得企业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仅仅依靠管理层的经营智慧,显然已无法应对企业间激烈的竞争局面。充分发掘员工潜能,促进员工积极建言,主动为企业经营管理献计献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研究表明,员工建言行为对组织决策质量、组织绩效、组织学习与创新等具有积极影响。但对于员工而言,建言具有人际风险和形象风险,可能冒犯领导,破坏同事关系,对个人形象不利等。在中国组织情境中,由于建言的风险和受“言多必失”“沉默是金”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员工常常保持沉默——“知而不言”。因此,如何消除员工建言的顾虑,促进员工积极“发声”,已成为企业管理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决策者和资源分配者,管理者对组织成员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诸多研究结果表明,领导风格与员工心理(如心理安全感)和行为(如主动行为、建言行为等)联系紧密。悖论式领导作为一种能够辩证看待组织中竞争性需求,有效解决组织悖论问题的领导风格,近年来受到管理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悖论式领导致力于综合运用“两者都”的矛盾思维来同时满足组织、员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按理说能更好地促进员工建言,但目前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基于上述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本研究确定了两个主要的研究问题:第一,悖论式领导是否影响员工的建言行为?第二,如果有影响,其传导机制是什么?本文以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理论,从社会关系和个体心理机制的双重视角切入,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构建了“悖论式领导→上下级关系→心理安全感→员工建言行为”理论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基于597名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SPSS25.0、AMOS23.0、MPLUS7.4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信度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等,在保证量表信效度、数据正态性、数据同源性误差等达到统计要求的基础上,对理论模型和相关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得出了五个主要结论:(1)悖论式领导的对待下属既一视同仁又允许个性化(UI)、以自我为中心与以他人为中心相结合(SO)、既维护决策控制又允许自主性(CA)、既严格执行工作要求又保持灵活性(RF)和既维持亲密又保持距离(DC)五个维度均对员工向上司建言、向同事建言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该结论回答了上述第一个问题;(2)上下级关系在悖论式领导的UI、SO、CA、RF和DC五个维度与员工向上司建言、向同事建言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心理安全感在悖论式领导的UI、SO、CA、RF和DC五个维度与员工向上司建言、向同事建言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心理安全感在上下级关系与员工向上司建言、向同事建言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5)上下级关系和心理安全感在悖论式领导的UI、SO、CA、RF和DC五个维度与员工向上司建言、向同事建言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2)~(5)回答了上述第二个问题。这些结果表明悖论式领导对员工建言行为具有显着影响,上下级关系和心理安全感的中介作用则提示了悖论式领导影响员工建言行为的机制。基于研究结果,本文进一步讨论了悖论式领导、上下级关系和心理安全感正向作用于员工建言行为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领导者应加强自身悖论思维的培养,应重视与员工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应注意增强员工的建言心理安全感,应积极拓宽员工建言渠道,应加快建立建言反馈与奖励机制等管理建议;并进一步明确了本研究对员工建言行为、悖论式领导等相关研究的理论意义,明确了本研究对企业组织如何有效打破员工沉默,促进员工积极建言的实践意义。
钱金平[10](2020)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规范的量表编制程序,编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问卷(Health Education Demands Questionnaire for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以下简称HEDQ-GDM)并检验其信效度,为临床评估GDM患者健康教育需求提供科学、标准化的测评工具。方法第一阶段:以糖尿病自我管理理论为基础,参考相关文献和指南形成HEDQ-GDM的结构框架和雏形。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8名专家进行专家小组会议,进一步扩充框架内容与条目,并形成问卷的初始版本。邀请39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对初始问卷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问卷的预测版本。通过方便抽样选择30例GDM患者进行预调查,检验问卷的可读性,并根据预调查的结果形成HEDQ-GDM的施测版本。第二阶段: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在安徽省五所医院内分泌科或产科住院部病房或门诊部就诊的240例GDM患者进行调查。采用项目分析法(离散程度法、临界比值法、题总相关分析法、Cronbach’s a系数法)再次对条目进行筛选。采用Cronbach’s a系数、分半信度检验问卷的信度。计算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I-CVI)和总问卷平均内容效度指数(S-CVI/Ave)评价问卷的内容效度。采用分层面个别进行因素分析法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经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最终形成HEDQ-GDM的临床应用版本。结果第一阶段:经文献回顾和专家小组会议,形成的HEDQ-GDM初始问卷包括9个维度共48个条目。共有39名专家参与专家函询,两轮专家函询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0;两轮条目的重要性得分均值分别为4.104.97和4.004.85、变异系数分别为0.030.22和0.080.22、满分比分别为28.21%97.44%和20.51%87.18%;两轮专家协调系数分别为0.249和0.204(P均<0.001)。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和预调查,形成了包含9个维度、59个条目的HEDQ-GDM(临床施测版本)。第二阶段:共发放240份问卷对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GDM患者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5份,有效回收率为89.58%。项目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条目均满足条目筛选要求,无剔除条目。分层面个别进行因素分析法结果显示,在删除了6个条目后,HEDQ-GDM(临床应用版本)共包括9个维度53个条目。问卷9个维度层面贡献率范围为66.523%86.986%,同时各条目在一个因素上的载荷量均大于0.4。问卷I-CVI为0.831.00,S-CVI/Ave为0.977。HEDQ-GDM(临床应用版本)总的Cronbach’s a系数为0.971,各个维度的Cronbach’s a系数为0.8910.970;问卷总的分半信度为0.955,各个维度的分半信度为0.7880.926。结论本研究编制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问卷包括9个维度共53个条目,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评估GDM患者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
二、相关分析法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相关分析法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时空特征与集成学习的陕西省参考作物蒸散量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ET_0时空变化研究 |
1.2.2 ET_0影响因素研究 |
1.2.3 ET_0预测模拟研究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特征 |
2.2 数据来源 |
2.3 研究技术与方法 |
2.3.1 逐日ET_0的计算方法 |
2.3.2 时域分析法 |
2.3.3 基于ArcGIS的空间分析法 |
2.3.4 时频域分析法-小波分析法 |
2.3.5 ET_0气象影响因素分析法 |
2.3.6 机器学习 |
2.4 研究技术路线 |
3 气象因素的时空变化特征 |
3.1 平均温度时空变化特征 |
3.1.1 年内变化 |
3.1.2 年际变化 |
3.1.3 空间变化 |
3.2 风速时空变化特征 |
3.2.1 年内变化 |
3.2.2 年际变化 |
3.2.3 空间变化 |
3.3 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 |
3.3.1 年内变化 |
3.3.2 年际变化 |
3.3.3 空间变化 |
3.4 相对湿度时空变化特征 |
3.4.1 年内变化 |
3.4.2 年际变化 |
3.4.3 空间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4 ET_0的时空变化分析 |
4.1 ET_0的时间变化 |
4.1.1 ET_0年内变化 |
4.1.2 ET_0年际变化 |
4.2 ET_0的空间变化 |
4.2.1 多年平均ET_0空间变化 |
4.2.2 季节平均ET_0空间变化 |
4.3 ET_0的时频特征变化 |
4.3.1 ET_0年尺度时频变化 |
4.3.2 ET_0季尺度时频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5 陕西省ET_0的气候影响因素分析 |
5.1 分析方法 |
5.1.1 偏相关分析法 |
5.1.2 敏感性分析法 |
5.2 定性分析-偏相关分析 |
5.2.1 偏相关系数的时间变化特征 |
5.2.2 偏相关系数的空间变化特征 |
5.3 定量分析-敏感性分析 |
5.3.1 敏感性系数的时间变化特征 |
5.3.2 敏感性系数的空间变化特征 |
5.4 本章小结 |
6 ET_0的预测模拟 |
6.1 机器学习算法原理 |
6.1.1 极限学习机原理 |
6.1.2 集成学习 |
6.2 模型的建立与实现 |
6.2.1 数据的划分 |
6.2.2 模型构建 |
6.2.3 模型评价指标 |
6.2.4 模型验证 |
6.3 基于不同激活函数的 ELM集成模型的 ET_0日值模拟 |
6.4 DAF-ELM模型与其他经验模型模拟精度对比 |
6.5 DAF-ELM模型可移植性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7.2.1 不足之处 |
7.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松花江流域中长期径流预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1.2.1 中长期径流预报研究进展 |
1.2.2 预报因子选择 |
1.2.3 存在的不足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数据来源 |
2.3 研究方法 |
2.3.1 相关系数法 |
2.3.2 互信息法 |
2.3.3 主成分分析法 |
2.3.4 多元线性回归(MLR) |
2.3.5 SVM模型 |
2.3.6 BP神经网络模型 |
2.3.7 模型评价指标 |
第三章 预报因子分析与筛选 |
3.1 预报因子前滞期分析 |
3.1.1 大气环流指标与流域径流相关性时空变化分析 |
3.1.2 水文影响因子与流域径流相关性时间变化分析 |
3.2 相关分析及基于相关分析的主成分分析 |
3.2.1 相关分析 |
3.2.2 基于相关分析的主成分分析 |
3.3 互信息法及基于互信息的主成分分析 |
3.3.1 互信息计算 |
3.3.2 基于互信息法的主成分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预报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
4.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4.1.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径流拟合 |
4.1.2 基于MLR的不同预报因子拟合结果对比 |
4.2 支持向量回归模型 |
4.2.1 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径流拟合 |
4.2.2 基于SVR的不同预报因子拟合结果对比 |
4.3 BP神经网络模型 |
4.3.1 BP神经网络模型径流拟合 |
4.3.2 基于BP的不同预报因子拟合结果对比 |
4.4 不同预报模型预报结果对比 |
4.5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于强化学习与LSTM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负荷数据预处理与特征构建 |
2.1 负荷数据预处理 |
2.2 短期电力负荷影响因素 |
2.3 短期电力负荷特征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统计方法与人工智能方法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 |
3.1 统计方法与人工智能方法 |
3.2 深度学习原理及其训练过程 |
3.2.1 长短期记忆网络 |
3.2.2 卷积神经网络 |
3.3 基于组合方法的电力负荷预测方法 |
3.3.1 模型结构 |
3.3.2 实验数据 |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强化学习与LSTM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 |
4.1 模型结构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实验优化 |
4.2.2 优化算法 |
4.2.3 实验验证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上市公司融资能力评价指数构建 ——以新疆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融资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2 融资能力评价及方法的研究 |
1.2.3 指数构建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创新点 |
第2章 上市公司融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数构建 |
2.1 相关理论介绍 |
2.1.1 企业融资理论 |
2.1.2 指数构建理论 |
2.2 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
2.2.1 指标筛选原则 |
2.2.2 指标体系初步形成 |
2.3 评价方法介绍 |
2.3.1 主观评价方法 |
2.3.2 客观评价方法 |
2.3.3 突变级数法 |
2.4 融资能力评价指数生成 |
第3章 新疆上市公司融资能力评价指数的生成 |
3.1 新疆上市公司融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3.1.1 样本选择 |
3.1.2 指标体系的确定 |
3.1.3 数据预处理 |
3.2 指数计算过程 |
3.2.1 熵值法排序 |
3.2.2 突变级数法评价 |
3.3 指数生成 |
3.3.1 企业类别指数 |
3.3.2 企业综合评价指数 |
3.3.3 地区总指数 |
第4章 新疆上市公司融资能力评价指数有效性检验及分析 |
4.1 融资能力评价指数有效性检验 |
4.1.1 一致性检验 |
4.1.2 效标关联效度检验 |
4.2 融资能力评价指数分析 |
4.2.1 类别指数分析 |
4.2.2 综合评价指数及聚类分析 |
4.2.3 地区总指数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总结 |
5.2 建议 |
5.2.1 企业层面 |
5.2.2 银行等金融机构层面 |
5.2.3 政府层面 |
5.3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典型国家生态工程关键技术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进展 |
1.2.1 农业技术综合评价 |
1.2.2 工程技术综合评价 |
1.2.3 生物技术综合评价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存在的问题 |
第2章 生态技术评价理论分析 |
2.1 生态技术评价依据 |
2.1.1 评价目的 |
2.1.2 被评价对象 |
2.1.3 评价者 |
2.1.4 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 |
2.1.5 权重系数 |
2.1.6 综合评价模型 |
2.1.7 评价结果 |
2.2 生态技术评价原则 |
2.3 生态技术评价思路 |
2.3.1 事前评价 |
2.3.2 事中评价 |
2.3.3 事后评价 |
2.4 生态技术评价过程 |
2.4.1 确定研究范围 |
2.4.2 评价指标的筛选和归一化 |
2.4.3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
2.4.4 构建最终指标体系 |
第3章 北方土石山区生态工程关键技术评价与筛选 |
3.1 燕山山区板栗林下土壤侵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3.1.1 研究方法 |
3.1.2 数据分析 |
3.1.3 结果与分析 |
3.2 燕山山区坡地果园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技术 |
3.2.1 研究区概况 |
3.2.2 板栗林土壤侵蚀防治生态技术 |
3.3 不同生态技术下土壤侵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 |
3.3.1 小区布设 |
3.3.2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
3.3.3 典型相关分析 |
3.3.4 结果与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京津风沙源区生态工程关键技术评价与筛选 |
4.1 京津风沙源区沙障固沙技术研究进展 |
4.1.1 治沙沙障比选 |
4.1.2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
4.2 京津风沙源区生态技术评价体系构建 |
4.2.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4.2.2 京津风沙源区沙障固沙技术评价体系 |
4.3 基于分层模糊积分法的沙障固沙技术综合评价 |
4.3.1 评价对象 |
4.3.2 指标值及隶属度的计算 |
4.3.3 综合评价值计算 |
4.4 小结 |
第5章 南方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工程关键技术评价与筛选 |
5.1 南方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研究进展 |
5.1.1 南方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工程 |
5.1.2 石漠化生态工程治理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
5.2 基于TOPSIS法的南方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评价 |
5.2.1 研究区概况 |
5.2.2 研究方法 |
5.2.3 指标体系建立 |
5.3 西畴县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综合评价 |
5.4 小结 |
第6章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工程关键技术评价与筛选 |
6.1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工程关键技术评价研究进展 |
6.2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
6.2.1 研究区概况 |
6.2.2 研究方法 |
6.2.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6.3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工程关键技术评价 |
6.3.1 数据来源 |
6.3.2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技术评价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骨质疏松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问卷的编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2.2 问卷信度测定(见表2) |
2.3 相关分析法(见表3) |
2.4 问卷结构效度分析(见表4) |
3 讨论 |
3.1 编制2型糖尿病预防骨质疏松影响因素问卷的必要性 |
3.2 编制的以格林模式为理论框架的2型糖尿病预防骨质疏松影响因素问卷的科学性 |
3.3 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骨质疏松相关影响因素问卷的应用价值 |
第二部分 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骨质疏松的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方法 |
1.4 调查及评价方法 |
1.5 伦理原则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2 健康干预前后知识维度得分比较 |
2.3 健康干预前后态度维度得分比较 |
2.4 两组患者行为维度得分比较 |
2.5 两组患者促成维度得分比较 |
2.6 两组患者强化维度得分比较 |
2.7 两组患者血糖比较 |
3 讨论 |
3.1 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可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骨质疏松相关疾病知识水平 |
3.2 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显着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骨质疏松的信心及态度 |
3.3 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使2型糖尿病患者养成良好的遵医行为 |
3.4 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提高了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骨质疏松的促成因素 |
3.5 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提高了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骨质疏松的强化因素 |
3.6 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可显着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 |
4 结论 |
4.1 基于格林模式的2型糖尿病预防骨质疏松影响因素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必要性和科学性 |
4.2 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
5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文献综述 2型糖尿病慢病管理中各种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作者简介 |
(7)基于SRP模型的石羊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生态脆弱性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小结 |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特征 |
2.1.4 水文和水资源 |
2.1.5 植被和土壤特征 |
2.1.6 社会经济条件 |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2.1 数字高程数据 |
2.2.2 气象数据 |
2.2.3 土地和植被数据 |
2.2.4 人口经济数据 |
3 研究方法 |
3.1 生态脆弱性指数 |
3.1.1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3.1.2 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 |
3.1.3 生态脆弱性指数分级 |
3.2 空间主成分分析法 |
3.3 空间自相关分析法 |
3.4 空间异质性分析法 |
4 石羊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 |
4.1 评价指标体系 |
4.1.1 SRP概念模型 |
4.1.2 指标选取原则 |
4.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 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时空特征分析 |
4.2.1 生态脆弱性驱动因子 |
4.2.2 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特征 |
4.2.3 生态脆弱性变化趋势 |
4.3 生态脆弱性空间相关分析 |
4.3.1 空间异质性分析 |
4.3.2 空间自相关分析 |
4.4 讨论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藏族民众视角下当代西藏地方文化的适应性研究 ——以日喀则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文化、地方文化及文化的四分类法 |
1.2.2 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 |
1.2.3 地方文化的变迁与转型 |
1.2.4 文化的适应性 |
1.2.5 西藏的地方文化:传统性和现代性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文化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
1.3.2 国内文化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目标和科学问题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科学问题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参与式观察法 |
1.5.3 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法 |
1.5.4 统计分析法、空间分析技术与因果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1.7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1.7.1 研究区域 |
1.7.2 数据来源 |
第二章 西藏地方文化现代适应性模式 |
2.1 西藏地方文化现代适应性系统 |
2.1.1 文化系统及其自组织 |
2.1.2 当代西藏地方文化变化 |
2.1.3 当代西藏地方文化的认知 |
2.1.4 当代西藏地方文化适应性 |
2.1.5 当代西藏地方空间环境认知与适应性 |
2.2 影响当代西藏地方文化的现代适应性的机制 |
2.2.1 社会学中的机制理论 |
2.2.2 影响文化适应性内外归因的普适机制 |
2.2.3 影响西藏地方文化现代适应性的特殊机制 |
2.2.4 影响西藏地方文化现代适应性的涌现机制 |
2.2.5 影响西藏地方文化现代适应性的负反馈机制 |
2.3 小结 |
第三章 藏族民众视角下当代西藏地方文化的适应性变化 |
3.1 方法与模型 |
3.1.1 研究方法 |
3.1.2 研究模型 |
3.2 适应性变化 |
3.2.1 物态文化的变化 |
3.2.2 制度文化的变化 |
3.2.3 行为文化的变化 |
3.2.4 心态文化的变化 |
3.3 文化适应性变化的影响因素 |
3.3.1 经济转型因素 |
3.3.2 社会转型因素 |
3.3.3 制度变迁因素 |
3.3.4 全球化因素 |
3.3.5 现代化因素 |
3.3.6 心理变化因素 |
3.4 地方文化图式 |
3.4.1 可持续性文化 |
3.4.2 西藏特色文化 |
3.5 小结 |
第四章 藏族民众对当代西藏地方文化的认知及影响因素 |
4.1 方法与模型 |
4.1.1 实证模型 |
4.1.2 调研设计 |
4.1.3 数据说明 |
4.1.4 研究方法 |
4.2 结果分析 |
4.2.1 问卷数据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
4.2.2 问卷数据分布结构检验 |
4.2.3 藏族民众对当代西藏地方文化认知在五个维度上的贡献率 |
4.2.4 藏族民众对当代西藏地方文化认知的变化特征 |
4.2.5 藏族民众的文化认知和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藏族民众对当代西藏地方文化的适应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
5.1 方法与模型 |
5.1.1 提出假设 |
5.1.2 调研设计 |
5.1.3 数据说明 |
5.1.4 研究模型 |
5.2 结果分析 |
5.2.1 问卷数据的信度、效度检验及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5.2.2 情感、行为和认知维度分别对应的藏族民众的文化适应性类型 |
5.2.3 藏族民众对当代西藏地方文化中的传统与现代文化部分的适应性差异 |
5.2.4 影响当代西藏地方文化适应性差异的直接效应分析 |
5.2.5 影响当代西藏地方文化适应性差异的中介效应分析 |
5.3 讨论 |
5.3.1 西藏地方文化的适应性差异 |
5.3.2 西藏地方文化适应性差异的因素 |
5.4 小结 |
第六章 藏族民众对西藏地方空间环境的认知和适应性 |
6.1 方法与模型 |
6.1.1 研究方法 |
6.1.2 数据统计 |
6.1.3 研究模型 |
6.2 意象空间环境认知和适应性 |
6.3 认知水平的空间环境认知和适应性 |
6.3.1 认知得分和认知和适应性水平类型分析 |
6.3.2 总体认知和适应性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6.3.3 藏族民众认知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对比分析 |
6.4 空间环境适应性 |
6.4.1 认知指标非线性相关和一致性检验 |
6.4.2 空间环境适应性分析 |
6.5 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创新与不足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悖论式领导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全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建言行为 |
2.1.1 建言行为的内涵 |
2.1.2 建言行为的维度与测量 |
2.1.3 建言行为的相关研究 |
2.1.4 研究述评 |
2.2 悖论式领导 |
2.2.1 悖论的内涵 |
2.2.2 悖论式领导的内涵 |
2.2.3 悖论式领导的维度与测量 |
2.2.4 悖论式领导的相关研究 |
2.2.5 研究评述 |
2.3 上下级关系 |
2.3.1 关系的内涵 |
2.3.2 上下级关系的内涵 |
2.3.3 上下级关系的维度与测量 |
2.3.4 上下级关系的相关研究 |
2.3.5 研究述评 |
2.4 心理安全感 |
2.4.1 心理安全感的内涵 |
2.4.2 心理安全感的维度与测量 |
2.4.3 心理安全感的相关研究 |
2.4.4 研究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1.1 社会交换理论 |
3.1.2 社会学习理论 |
3.1.3 社会关系视角 |
3.1.4 个体心理机制视角 |
3.2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3.2.1 理论模型 |
3.2.2 悖论式领导与员工建言行为 |
3.2.3 上下级关系的中介效应 |
3.2.4 心理安全感的中介效应 |
3.2.5 链式中介效应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与预测试 |
4.1 研究设计 |
4.1.1 变量测量 |
4.1.2 问卷设计 |
4.1.3 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
4.2 预测试 |
4.2.1 信度检验 |
4.2.2 效度检验 |
4.2.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正式调查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5.1 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
5.1.1 数据收集 |
5.1.2 样本描述 |
5.2 信效度及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5.2.1 信度检验 |
5.2.2 效度检验 |
5.2.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5.3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分析 |
5.3.1 性别的影响分析 |
5.3.2 年龄的影响分析 |
5.3.3 教育程度的影响分析 |
5.3.4 工作年限的影响分析 |
5.3.5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讨论 |
5.4 假设检验 |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2 直接效应检验 |
5.4.3 中介效应与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
5.4.4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
5.5 研究结果讨论 |
5.5.1 悖论式领导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 |
5.5.2 上下级关系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 |
5.5.3 悖论式领导对上下级关系的影响 |
5.5.4 上下级关系的中介作用 |
5.5.5 心理安全感的中介作用 |
5.5.6 链式中介作用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研究结论 |
理论贡献 |
管理启示 |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企业员工建言行为调查问卷 |
(10)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妊娠期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及危害 |
1.2 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1.3 妊娠期糖尿病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
1.4 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需求评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
1.5 妊娠期糖尿病相关需求内容研究现状 |
1.6 妊娠期糖尿病健康教育需求评估现存问题的启示 |
2 相关概念 |
3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4 研究目的 |
5 研究意义 |
6 技术路线图 |
研究一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问卷的编制 |
1 基于文献分析和专家会议法形成问卷的初始版本 |
1.1 基于文献分析法形成问卷的雏形 |
1.2 基于专家会议法形成问卷的初始版本 |
1.2.1 研究目的 |
1.2.2 专家的选择 |
1.2.3 会议的主题 |
1.2.4 专家会议的具体过程 |
1.2.5 专家会议的结果 |
1.2.5.1 专家的一般资料 |
1.2.5.2 问卷的修改与完善 |
2 基于德尔菲法编制问卷的预测版本 |
2.1 确定函询专家 |
2.2 专家函询调查表的设计 |
2.3 专家函询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2.5 专家函询的质量控制 |
2.6 专家函询结果 |
2.6.1 函询专家的一般资料 |
2.6.2 专家函询结果的可靠性 |
2.6.3 问卷条目处理情况 |
3 通过预调查形成问卷的施测版本 |
3.1 预调查的实施 |
3.2 预调查的结果 |
研究二: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问卷的信效度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 样本量计算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工具 |
2.2 项目分析与信效度检验 |
2.3 资料收集方法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学处理 |
2.6 伦理考虑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3.2 项目分析结果 |
3.3 效度分析结果 |
3.4 信度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问卷编制的科学性 |
4.2 条目筛选的严格性 |
4.3 问卷的信效度评价 |
全文结论 |
1 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
2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Ⅰ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问卷编制专家函询表(第一轮) |
附件Ⅱ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问卷编制专家函询表(第二轮) |
附件Ⅲ 伦理审查批件 |
附件Ⅳ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问卷(临床应用版) |
四、相关分析法在管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时空特征与集成学习的陕西省参考作物蒸散量预测研究[D]. 张娜.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松花江流域中长期径流预报研究[D]. 朱春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强化学习与LSTM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研究[D]. 杨宇慧.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4]上市公司融资能力评价指数构建 ——以新疆地区为例[D]. 李敏. 新疆大学, 2020(07)
- [5]典型国家生态工程关键技术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 丁新辉.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20
- [6]基于格林模式的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骨质疏松的应用研究[D]. 敬泽慧. 青海大学, 2020(02)
- [7]基于SRP模型的石羊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D]. 贾晶晶.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藏族民众视角下当代西藏地方文化的适应性研究 ——以日喀则市为例[D]. 孙燕. 兰州大学, 2020(01)
- [9]悖论式领导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D]. 孙羽.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10]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研究[D]. 钱金平.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