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民主社会党的现状和新纲领草案

德国民主社会党的现状和新纲领草案

一、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的现状和新纲领草案(论文文献综述)

莫燕[1](2020)在《列宁对俄国“经济派”的批判及启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思想交织错杂,必然导致人们的思想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国际上来看,为谋求发展,国与国之间更强调如何实现经济合作及互惠互利,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被弱化,“去意识形态化”思潮甚嚣尘上;从国内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升,出现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错误理解和将经济建设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唯一标准的错误认识,不能正确认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思想理论建设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深刻影响着党和国家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成为亟待重点关注和回答的问题。在俄国革命史中也曾出现过一个崇拜自发性、推崇经济斗争,忽视政治斗争、轻视理论斗争的政治派别——“经济派”,曾严重地阻碍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发展。因此,列宁对“经济派”展开了猛烈、尖锐的批判,有力地推动了俄国无产阶革命进程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进程。深入研究列宁对“经济派”的有力批判,详细阐述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以及经济工作、政治工作和思想工作的关系理论,能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借鉴经验。所谓“经济派”是指19世纪90年代在俄国产生的一个推崇经济斗争而忽视政治斗争的政治派别。它的产生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受到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劳资矛盾尖锐和群众性工人运动日渐高涨、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想的影响。“经济派”是从“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和俄国社会民主党中逐渐发生变质转向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经济派”主张“反对教条主义”和“批评自由”、崇拜自发的社会主义意识和工人运动、主张进行经济斗争并赋予其政治性质、推崇党的“手工业方式”的组织形式等,其实质是机会主义派别。“经济派”的这些观点,同以列宁为首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主张背道而驰,列宁深刻剖析了“经济派”的观点,批判了反对“教条主义”和“批评自由”的实质是反对革命理论和篡改马克思主义;批判了“经济派”崇拜自发的社会主义意识和工人运动,指出工人的社会主义意识必须通过外部进行灌输;批判了“经济派”主张经济斗争,而把政治斗争的任务交给资产阶级,指出工人阶级必须将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统一于阶级斗争,通过政治斗争达到解放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批判了“经济派”崇拜自发的手工业方式的组织形式,提出必须组建统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组织。过同“经济派”激烈的斗争,最终于1902年将经济主义平息下去,列宁在批判“经济派”的过程中也阐明了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关系,并建立起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和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最后,通过对列宁批判“经济派”的研究,结合当前我国发展的现状,总结出新时代要准确把握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推动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协同发展;要统筹推进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持续推动党的组织工作的发展,构建严密的组织体系,推进民主集中制建设和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

张薄[2](2020)在《E·伯恩施坦的伦理学转向研究》文中提出E·伯恩施坦(以下简称伯恩施坦)是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位具有争议性的人物。第二国际初期,伯恩施坦作为德国社会民主党着名理论家为世人所熟知,但由于他后来走向了修正主义的道路而成为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受到最多批评的人。国内外的学者也大多是从修正主义的角度对伯恩施坦进行研究和批判的,但本论文则从伦理学转向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众所周知,第二国际时期有一股“回到康德去”的潮流,作为同时代的人,伯恩施坦也没能独善其身,所以对伯恩施坦伦理学转向的研究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在第二国际时期的发展变化;更为重要的是本研究进一步推进了国内关于伯恩施坦转向的研究,从而能够多一个角度理解伯恩施坦的思想变化,使得对伯恩施坦的研究更加立体化、更加丰富与全面。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四个章节论述伯恩施坦的伦理学转向:第一章主要论述伯恩施坦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伯恩施坦本人的思想发展历程,梳理并分析伯恩施坦走向伦理学转向的原因。1871年巴黎公社的失败标志着以马克思恩格斯为指导核心的第一国际组织走向衰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期,与此同时欧美国家尤其是德国已经从第一次大萧条的危机中渐渐走出,经济和科学技术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而在第二国际成立尤其是欧洲各国社会民主党成立之后,合法的议会斗争越来越成为社会主义斗争的主流。这时候,马克思主义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讲坛社会主义者”披着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外衣,打着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幌子却干着污蔑、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勾当。新康德主义者则直接宣扬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主张用伦理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这些新变化对伯恩施坦的伦理学转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而实际上,伯恩施坦走向伦理学转向与他个人的经历也密切相关。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伯恩施坦伦理学转向的逻辑前提。首先,从一定角度上说,马克思主义是从人出发而最终也是要使人成为真正的人的学说,但第二国际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却将这一观点庸俗化了,认为人最终地自由发展是一种内在必然性。现实的一系列变化让伯恩施坦对这种内在必然性的信仰产生了动摇,忠实于时代的新变化,伯恩施坦认为人应该追求现世价值。伯恩施坦认为即使议会斗争的方式存在削弱社会民主党革命性的可能,但是比起提高工人阶级政治权利,增加其物质利益,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同时,为了使人获得当下政治与经济活动上的自由,伯恩施坦开始有意识的搁置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其原因就是伯恩施坦认为无须消极地等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到来,人们现在就可以开始为最后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努力奋斗,有了这样的意识,伯恩施坦进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开始崇拜拉萨尔所提的“人民国家”,这一国家观主张工人不需要进行暴力革命,只需要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与道德觉悟,因为随着普选制的普及和工人数量的不断增多,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就会逐渐消失,而此时的国家就不再是马克思主义中所说的必须消亡的国家,而是由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所组成的“人民国家”,这种国家自然不用打破,而是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工人只需要积极追求现世价值,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就能够实现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是消极无为地等待。然后,在社会历史观方面,由于不再认同那种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解读为“经济决定论”的论断,伯恩施坦开始诉诸于伦理因素。他认为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除了经济因素还有利益、认识和道德等伦理因素,伯恩施坦指出这些因素也是被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所承认的能够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为了给“过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寻找新的理论基点,使该理论保持在场性,伯恩施坦套用新康德主义者“回到康德去”的口号,意图借用康德的“批判原则”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传统教条”进行批判。为了增加自己观点的说服力,伯恩施坦进一步主张“回到朗格去”,意图借用朗格的观点,即用伦理道德等观念力量来对抗历史唯物主义中内在经济必然性的教条观点。伯恩施坦的意图是借用朗格来告诫其他社会民主党人要敢于承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错误”,从而去寻求“新的真理”,而这一“新的真理”实际上就是伯恩施坦的折衷主义历史观。第三章主要论述了伯恩施坦的伦理学转向的逻辑推论。伯恩施坦的伦理学转向使得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思想进行了重新阐释并制定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社会主义斗争策略。伯恩施坦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不应该是“经济决定论”式的,而应该同时注重经济因素和伦理因素。同时,马克思主义要想成为科学,就应当抛弃只会陷入“概念的自我发展”怪圈的黑格尔辩证法。为了保持真正的科学态度,伯恩施坦坚持一种不可知论的思维方式。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伯恩施坦认为马克思的价值概念只是“纯粹的思维的构想”,剩余价值也只是“一个以假说为依据的公式”。因此,不应该把剩余价值看成是一种客观规律,而作为一种伦理动机去激起工人产阶级的正义与道德才是剩余价值的真正职责。与此同时,伯恩施坦认为,现实的情况已经证明议会制度能够提高人民的政治与经济自由,因此为了人民的利益适时地对资产阶级进行妥协和联盟不失为一种可取之道。而对“人民国家”的追求也使得伯恩施坦忽视无产阶级的最终目标,认为运动才是一切。同时,借口维护住工人阶级已经获得的自由与权力,伯恩施坦极力反对大规模的工人群众罢工,认为大规模的群众聚集坏处总是多于好处。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对伯恩施坦伦理学转向批判性反思。伯恩施坦在发现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问题”之后,便第一个站出来加以反对。他从人的权利与利益的角度出发,宣称人应追求现世价值。伯恩施坦这样做一方面是尝试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在场性”,另一方面也是对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那种教条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消极地等待革命和社会主义到来的态度的一种批驳,从这一角度来说伯恩施坦的伦理学转向具有部分的合理性;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伯恩施坦本人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更没有分清楚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哪些是被社会民主党庸俗化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很显然,伯恩施坦的伦理学转向是在错误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才产生的,而这一错误最终导致了伯恩施坦的观点背离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的来说,伯恩施坦对马克思现实的人,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污蔑使得我们不得不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对伯恩施坦的伦理学转向进行批判性反思。

余岚[3](2015)在《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纲领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德国社会民主党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从初始的无产阶级政党逐步转型为改良主义政党、全民党、选举党。其三次重大转型均以政党纲领的出台为标志,所以文章试以纲领变迁为视角,对转型做出客观评价和总结,并从纲领变迁角度阐述了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现实启示。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历史上曾制定过7个纲领,第一次转型是由革命党向人民党的转变,标志是《哥德斯堡纲领》,社会民主党一跃成为执政党。《柏林纲领》标志着第二次转型为选举党,结果是施罗德政府的“新中间道路”的探索及其失败。第三次《汉堡纲领》重新向左翼回归,当代社会民主党面临新自由主义回归的危险,新自由主义是现代资产阶级右翼的意识形态。判断三次转型是否成功最直接的标准是选民支持率的高低以及是否赢得选举,同时社会民主党的转型必然涉及到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本文从纲领文本和政党实践两个方面认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民主党内有一个弱化甚至消失的特征,并且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观来看,这种转型是必然的。但是社会民主党人对其是否背离马克思主义持否定态度,对转型的分析采取实用主义的分析策略。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德国社会民主党在转型中的纲领制定和执政政策既有值得借鉴的经验,也有需要吸取的教训。总体而言,德国社会民主党是一个根据时代要求,把握时代新问题,不断与时俱进、追求进步的政党,未来仍然有执政的可能,其漫长的转型之路也尚未完结。

刘慧[4](2014)在《德国左翼党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文中提出德国左翼党自2007年正式成立至今,参加了三次德国联邦议会选举,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扮演着维护区域稳定和世界和平、倡导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维护公平正义和建言献策、维护妇女儿童权利等方面的重要角色,但由于其历史、利益追逐、现实考量等方面的原因,面临着党内意见不统一、力量难整合、其他党不愿意与之合作等问题。同时,民众思想越来越多元,受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在左翼党的努力下,其扮演的历史角色越来越重要,受社会关注度也愈发提高。左翼党能否继续赢得选民的支持,能否坐稳德国第三大党的交椅,其未来走向备受关注。

韦幼苏[5](2012)在《德国左翼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德国的左翼党(Die Linkspartei,缩写为Die Linke)正式成立于2007年6月16日,由“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1990年成立)和“选举替代党”(2004年成立)这两个左翼政党合并而来。目前,左翼党为德国联邦议院中5个主要党派之一,2011年10月左翼党爱尔福特代表大会刚刚通过党纲和党章,是一个自称站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左侧的民主社会主义政党。从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的成立开始算起,左翼党在20来年的时间里,从最初影响限于东部地区的政党发展成为在东、西部德国都有一定支持率的全国党、从议会外的反对党发展成为议会内的反对党、从在野党发展成为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导的联合政府的州执政党。左翼党接连完成华丽转身,的确是德国统一20多年来令人好奇的故事之一。更重要的是,左翼党作为站在社会民主党左边的极左的(far-left)社会主义政党,它的理论与政策,对于我们了解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现状、丰富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无参考价值;同时,作为欧洲极左政党的代表,研究左翼党的历史与现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欧洲左翼力量发展的现状;最后,作为在联邦议院的成员党和个别联邦州的执政党,研究左翼党的对内对外政策主张也是我们了解当代德国政治的一个窗口。所以,研究德国左翼党的理论与政策主张既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意义。鉴于目前国内外现有的关于左翼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005年以前,而两党合并后的左翼党的发展状况及其理论与政策主张尚未有梳理,故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左翼党的建立与发展、理论与实践,这既是本研究的重点,也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就论文篇章结构而言,除了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共分四章。第二章叙述左翼党成立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从2005年参加联邦议会选举、正式成立直至今天的历史过程与主要活动。本章共分两节,第一节从民主社会主义党扩大政治影响区域的渴望、施罗德政府广遭诟病的福利制度改革、新一届联邦议会选举的提前到来这三个方面介绍德国左翼党建立的历史背景;第二节分别从2005年联邦选举时期的左翼党、2007年左翼党的正式成立、2009年联邦议会选举前后的左翼党、2011年左翼党通过新党纲这四种情况说明左翼党的发展历程。第三章梳理左翼党的基本理论。本章共分四节,第一节论述了左翼党关于苏联东欧剧变和民主德国历史的评价;第二节介绍左翼党关于党的基本理论,包括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基本价值、党的性质与地位、党的奋斗目标与任务、党的组织原则;第三节论述了左翼党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包括新自由主义与2008年金融危机、资本主义与妇女问题、资本主义与生态环境问题、资本主义与民主的垮台、帝国主义与战争;第四节论述左翼党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民主社会主义的内涵、所有制问题、实现社会主义的战略与策略。第四章详细介绍德国左翼党关于德国内政外交的基本政策主张。本章共分为二节,第一节介绍左翼党的对内政策,主要包括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德国东部发展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教育政策、关于网络化时代的媒民主、自由与平等,等;第二节介绍左翼党的对外政策主张,主要包括德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联合国的作用与改革、欧洲一体化和欧盟的扩大、关于发展合作、关于北约和欧盟的军事合作、联邦国防军和兵役、阿富汗问题,等。第五章,综合分析德国左翼党的理论与实践、现状与未来。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分析左翼党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即: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消极后果是左翼党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德国统一后东部地区的发展滞后是左翼党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右转为德国左翼党的迅速崛起创造了政治机会,德国的选举制度也给左翼党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政治空间;第二节比较分析了左翼党与德国社会民主党、德国绿党和德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与政策;第三节分析德国左翼党崛起的政治影响,即左翼党的兴起改变了德国的政党格局,促进了德国政治左转,推动了欧洲左翼力量的整合;第四节探讨了德国左翼党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即:左翼党缺乏执政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党内各种派别力量亟待整合,左翼党还面临德国主流政党的排挤;第五节从左翼党去激进化的可能性与左翼党执掌联邦政府的可能性这两方面展望了左翼党的未来发展趋势。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作为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左翼党的基本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本质的不同。与德国社会民主党相比,虽然两党在内政外交上存在一些相去甚远甚至截然相反的政策主张,但就两者的基本理论观点而言,两者几无二致。所以,左翼党本质上就是一个主张回归传统民主社会主义政策的社会民主党。因此可以说:与其说左翼党比社会民主党更左,不如说社会民主党太右。

丁宁[6](2010)在《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比较研究,是涉及我们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问题。本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统一的方法,个案分析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是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民主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其历史演变、理论渊源、意识形态、政治主张、经济制度、国际政策等基本问题上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比较研究,认清民主社会主义实质上是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改良主义思潮,它绝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什么社会主义的正统,搞民主社会主义不能解决中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决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民主社会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和发展道路,二者在历史背景、理论渊源、指导思想、价值体系、哲学基础、国家观、政党制度、所有制观、经济运行机制观、社会福利观、国际政策等十一个方面存在本质的区别,我们要划清二者的原则界限,坚持党性与客观公正性相统一的原则来看待民主社会主义的功过是非和发展趋势,切实做好“虚”、“实”两篇文章,既要在理论上有效答疑解惑,又要在实践上有效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积极应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挑战。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王琳琳[7](2010)在《论罗莎·卢森堡的民主观》文中研究说明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便从未停止对民主的追求。卢森堡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而伟大的战士,第二国际时期的着名领导人。她通过具体的工人运动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民主观。这种民主观是对古希腊原始民主的宝贵内核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主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具体内容涉及对民主的主体的理解和定位、以及实现和保障这种主体地位的途径方法、社会主义与民主之间的内在关联、社会主义同无产阶级专政之间的关系、党内民主等方面和内容。本文通过研读卢森堡的相关着作以及参阅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从而得知:在卢森堡的民主观里,区别于一切旧民主的应该是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这种民主的主体是无产阶级,要保障无产阶级的民主主体地位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内部充分发挥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用制度民主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在党内要保持生气,也应该杜绝权力过于集中,保证每个党员都有自由的言路和权利,教育每个党员尊重自己党内民主的主体地位。但是,不管是卢森堡民主理论中的哪一部分,贯穿于其中的是一条以自发论为基础的线索。具体表现在,她从无产阶级民主到党内民主的阐述,都建立在对基层人民或普通党员力量和觉悟的高度相信之上。这虽然符合民主的本意,但同时也过于理想化。因此,我们今天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更应该客观地对其进行定位,我们通过分析卢森堡的民主思想,努力探讨一条如何既能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又能对群众加以正确引导的道路,这同时也是本文进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所以,我们在看到卢森堡民主理论的闪光之处的同时,也应该进行全面地分析,看到其局限性,力求对其理论能有一个客观的、全面的评价。

薛新国[8](2008)在《当代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理论新议》文中研究表明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欧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共同信奉的改良主义思想体系。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理论不仅是民主社会主义整个思想体系的主要基石,而且是各国社会党制定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探讨这一国家学说,对于我们正确分析各国社会党政策的发展和变化,认清民主社会主义国家观的实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学术价值。

殷叙彝[9](2007)在《“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概念的渊源和演变》文中提出本文对"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概念的渊源和演变作了翔实的剖析,并且在此基础上着重指出:(1)历史上的社会民主主义不管是从革命角度还是从改良角度加以解释,它所主张或标榜的社会主义都是应当取代资本主义的一种新制度。(2)这种思想并不是主张摒弃民主社会主义概念的人们的一家之言,而是也受到主张保留这一概念的人们赞同的。后者实际上认为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的工人运动已使那里的资本主义"改变成一种受到社会节制的、开明的和温驯的资本主义",而且认为从理论上讲也可以设想"有可能实现一种不再主要依靠剥削人的劳动力的资本主义经济",因此他们也不再主张从制度上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一看法目前已成为西欧社会党人的共识。文章最后指出:大致说来,从1990年起,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此我们应当进行追踪考察,到一定时候再对它在性质上的变化发展作出概括性论述。

李亚非[10](2007)在《马克思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国家本质观比较》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本质观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暴力统治的机器,国家的社会属性和履行的管理职能,从根本上而言服从和服务于其阶级属性和阶级统治职能。民主社会主义则在对现存资本主义国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结论,认为国家具有超阶级性,其主要职能是提供人性化的公共管理和公共福利。

二、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的现状和新纲领草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的现状和新纲领草案(论文提纲范文)

(1)列宁对俄国“经济派”的批判及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俄国“经济派”的理论概述
    一、俄国“经济派”的内涵
    二、俄国“经济派”的产生背景
        (一)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加剧工农贫困
        (二)自发的群众性工人运动日渐高涨
        (三)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产生广泛影响
    三、俄国“经济派”的演变过程
        (一)俄国“经济派”的出现
        (二)俄国“经济派”的发展
        (三)俄国“经济派”的消亡
第二章 俄国“经济派”的主要观点及实质
    一、俄国“经济派”的主要观点
        (一)宣扬“批评自由”和反对“教条主义”
        (二)崇拜自发的社会主义意识和工人运动
        (三)主张进行经济斗争并赋予其政治性质
        (四)推崇党的“手工业方式”的组织形式
    二、俄国“经济派”的实质
        (一)俄国“经济派”是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在俄国的变种
        (二)俄国“经济派”是机会主义派别
第三章 列宁对俄国“经济派”的批判及其历史意义
    一、列宁对俄国“经济派”的批判
        (一)对反对“教条主义”和“批评自由”观点的批判
        (二)对崇拜自发的社会主义意识和工人运动观点的批判
        (三)对割裂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辩证关系观点的批判
        (四)对推崇党的“手工业方式”组织形式观点的批判
    二、列宁批判俄国“经济派”的历史意义
        (一)肃清了“经济派”在俄国的负面影响
        (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发展
        (三)推动了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第四章 列宁批判俄国“经济派”的现实启示
    一、准确把握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
        (一)深刻认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二)正确理解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关系
        (三)始终坚持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协同发展
    二、统筹推进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二)敢于亮剑驳斥各种错误社会思潮
        (三)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形式
        (四)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三、持续推动党的组织建设的新发展
        (一)构建结构严密的党的组织体系
        (二)多措并举推进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
        (三)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2)E·伯恩施坦的伦理学转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文献综述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篇章布局
第一章 E·伯恩施坦伦理学转向的背景
    第一节 社会历史条件的新变化
        一、第一次大萧条的解除与科学的突飞猛进
        二、国际工人运动陷入低谷期
        三、合法的议会斗争成为潮流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新挑战
        一、披着科学社会主义外衣的“讲坛社会主义”
        二、新康德主义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攻击
    第三节 E·伯恩施坦个人的思想发展氛围
        一、家庭成员对青年伯恩施坦的影响
        二、从杜林、拉萨尔到马克思
        三、流亡英国与感染“英国病”
第二章 E·伯恩施坦伦理学转向的逻辑前提
    第一节 追求人的现世价值
        一、通过议会斗争可以实现人的政治与经济活动的自由
        二、通过“人民国家”可以逐渐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
    第二节 推动社会发展的“观念力量”
        一、“经济决定论”式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已经“过时”
        二、作为社会主义运动正当原动力的伦理因素
        三、“回到朗格”与对新真理的探索
第三章 E·伯恩施坦伦理学转向的逻辑推论
    第一节 E·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理解
        一、历史唯物主义不应该缺少伦理因素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不需要辩证法
        三、主张不可知论的思维方式
    第二节 E·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解
        一、价值是“纯粹的思维的构想”
        二、剩余价值理论中蕴含伦理动机
    第三节 E·伯恩施坦对社会主义实现途径的理解
        一、主张对资产阶级实行妥协和联盟
        二、“运动就是一切”才是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三、竭力反对大规模群众罢工
第四章 对E·伯恩施坦伦理学转向的批判性反思
    第一节 伦理学转向的部分合理性
        一、强调了人的现世价值与利益
        二、从正面强调了伦理因素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意义
        三、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时代的要求
    第二节 伦理学转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背离
        一、用现世的人取代现实的人
        二、用折衷历史观取代一元历史观
        三、用自我道德规制取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节 伦理学转向的教训
        一、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
        二、要正确看待道德意志的能动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活动及成果

(3)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纲领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一) 选题目的
        (二) 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框架及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转型历程
    第一节 社会民主党转型前的革命党时期
        一、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社会民主主义的起源
        二、转型前的阶级党身份
    第二节 第一次成功转型为人民党
        一、转型的主要原因
        二、转型的主要成果
    第三节 第二次转型为选举党的危机与困惑
        一、转型的主要原因
        二、转型的主要表现及结果
    第四节 第三次转型的左翼回归
        一、转型的主要原因
        二、转型的主要表现及结果
第二章 转型的集中体现——纲领变迁
    第一节 第一次转型的标志——《哥德斯堡纲领》
        一、《哥达纲领》到《爱尔福特纲领》的二元主义
        二、《格尔利茨纲领》到《海德堡纲领》的复归
        三、《哥德斯堡纲领》的彻底转型
    第二节 第二次转型的标志——《柏林纲领》
    第三节 第三次转型的标志——《汉堡纲领》
第三章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转型评析
    第一节 德国社会民主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弱化
    第二节 社会民主党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三节 民众支持是判断政党转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第四节 德国社会民主党对转型的实用主义理解
    第五节 社会民主主义新自由主义化的危险
第四章 对中国共产党发展与建设的现实启发
    第一节 纲领是政党性质及自身定位的表达
    第二节 理论纲领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品质
    第三节 理论认识与实践政策的统一
    第四节 纲领推动党内民主建设,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第五节 正确处理各类利益关系,夯实执政基础
    第六节 善于把握时代新问题,关注生态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德国左翼党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论文提纲范文)

一、德国左翼党的历史演进
二、德国左翼党的发展及挑战
    ( 一) 左翼党的发展现状
    ( 二) 左翼党历届大选中的选票成绩
    ( 三) 左翼党扮演的重要角色
    ( 四) 左翼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三、德国左翼党发展的前景

(5)德国左翼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关于德国左翼党的由来与称谓
    第二节 研究德国左翼党的意义
        1.2.1 研究欧洲国家左翼政党的需要
        1.2.2 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
        1.2.3 进一步了解德国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现状的需要
    第三节 关于德国左翼党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五节 基本框架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德国左翼党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德国左翼党建立的历史背景
        2.1.1 民主社会主义党扩大政治影响区域的渴望
        2.1.2 施罗德政府广遭诟病的福利制度改革
        2.1.3 新一届联邦议会选举的提前到来
    第二节 左翼党的建立与发展
        2.2.1 2005 年联邦选举时期的左翼党
        2.2.2 2007 年左翼党的正式成立
        2.2.3 2009 年联邦议会选举前后的左翼党
        2.2.4 2011 年左翼党代表大会通过的爱尔福特党纲
第三章 左翼党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左翼党关于民主德国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分析
        3.1.1 关于德国统一社会党和民主德国的评价
        3.1.2 关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及其剧变的分析
    第二节 左翼党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观点
        3.2.1 关于左翼党的指导思想
        3.2.2 关于左翼党的性质
        3.2.3 关于左翼党的奋斗目标与任务
        3.2.4 关于左翼党的组织原则
        3.2.5 关于左翼党的政治地位
    第三节 左翼党关于资本主义的批判
        3.3.1 关于新自由主义与 2008 年金融危机
        3.3.2 关于资本主义与妇女问题
        3.3.3 关于资本主义与生态环境问题
        3.3.4 关于资本主义与民主的削弱
        3.3.5 关于帝国主义与战争
    第四节 左翼党关于 21 世纪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解
        3.4.1 关于社会主义的内涵
        3.4.2 关于所有制问题
        3.4.3 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战略与策略
第四章 德国左翼党的基本政策主张
    第一节 左翼党的对内政策主张
        4.1.1 关于经济与劳动市场政策
        4.1.2 关于金融与税收政策
        4.1.3 关于社会政策
        4.1.4 关于德国东部发展政策
        4.1.5 关于环境保护政策
        4.1.6 关于教育政策
        4.1.7 关于妇女政策
        4.1.8 关于公民权利与政治民主化
        4.1.9 关于网络化时代的媒体、民主和自由与平等
        4.1.10 关于文化事业
    第二节 左翼党的对外政策主张
        4.2.1 关于德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4.2.2 关于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及国际组织的作用
        4.2.3 关于联合国的作用与改革
        4.2.4 关于欧洲一体化和欧盟的扩大
        4.2.5 关于北约和欧盟的军事合作
        4.2.6 关于发展合作
        4.2.7 关于联邦国防军和兵役
        4.2.8 关于德国与俄罗斯的关系
        4.2.9 关于阿富汗问题
        4.2.10 关于中东和平问题
第五章 关于德国左翼党的综合分析
    第一节 德国左翼党取得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5.1.1 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消极后果是左翼党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
        5.1.2 德国统一后东部地区的发展滞后是左翼党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
        5.1.3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右转为左翼党的迅速崛起创造了政治机会
        5.1.4 德国的选举制度也给左翼党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政治空间
    第二节 关于德国左翼党与其它几个左翼政党的比较
        5.2.1 德国左翼党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比较
        5.2.2 德国左翼党与德国绿党的比较
        5.2.3 德国左翼党与德国共产党的主要区别
    第三节 德国左翼党崛起的政治影响
        5.3.1 改变了德国的政党格局
        5.3.2 促进了德国政治的左转
        5.3.3 推进了欧洲左翼力量的整合
    第四节 德国左翼党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5.4.1 左翼党缺乏执政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4.2 左翼党内不同派别力量亟待整合
        5.4.3 左翼党仍遭受德国主流政党的政治排挤
    第五节 德国左翼党的发展趋势
        5.5.1 左翼党去激进化的可能性
        5.5.2 左翼党执掌联邦政府的可能性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
    注释
第一章 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演变和理论渊源
    第一节 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
    小结
    注释
第二章 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比较
    第一节 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比较
    第二节 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比较
    第三节 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比较
    小结
    注释
第三章 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比较
    第一节 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观比较
    第二节 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比较
    小结
    注释
第四章 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比较
    第一节 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制观比较
    第二节 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机制观比较
    第三节 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观比较
    小结
    注释
第五章 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政策比较
    第一节 民主社会主义的国际政策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政策
    第三节 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政策比较
    小结
    注释
第六章 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
    第一节 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节 民主社会主义充当了资产阶级演变社会主义的工具
    第三节 民主社会主义的功过评价和发展趋势
    第四节 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
    小结
    注释
第七章 积极应对民主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挑战
    第一节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二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节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四节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五节 加强对相关问题研究,及时为人们答疑解惑
    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7)论罗莎·卢森堡的民主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卢森堡民主思想产生的社会和理论背景
    2.1 社会背景
    2.2 理论背景
3 民主主体
    3.1 无产阶级是民主的主体
    3.2 自发性与自觉性
4 争取民主的道路和方法
    4.1 武装夺取政权
    4.2 国际无产阶级间的联合
    4.3 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结合
5 民主与社会主义
6 党内民主
    6.1 列宁关于党组织原则的阐述
    6.2 卢森堡对列宁的批评
    6.3 自我集中制的内容及方法
7 卢森堡民主思想的特点与不足
结语
参考书目
参考文章
致谢
个人简历

(9)“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概念的渊源和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社会民主主义——一个“有伸缩性的名称”
社会民主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同义语
社会民主主义——社会改良主义的同义语, 布尔什维主义的对立面
民主社会主义
从民主社会主义回到社会民主主义——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四、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的现状和新纲领草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列宁对俄国“经济派”的批判及启示研究[D]. 莫燕. 西南大学, 2020(01)
  • [2]E·伯恩施坦的伦理学转向研究[D]. 张薄. 西南大学, 2020(01)
  • [3]德国社会民主党转型纲领变迁研究[D]. 余岚. 南京大学, 2015(12)
  • [4]德国左翼党的历史、现状及未来[J]. 刘慧. 党政研究, 2014(03)
  • [5]德国左翼党研究[D]. 韦幼苏. 南开大学, 2012(06)
  • [6]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研究[D]. 丁宁. 新疆大学, 2010(11)
  • [7]论罗莎·卢森堡的民主观[D]. 王琳琳. 郑州大学, 2010(05)
  • [8]当代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理论新议[J]. 薛新国. 伦理学与公共事务, 2008(00)
  • [9]“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概念的渊源和演变[J]. 殷叙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7(05)
  • [10]马克思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国家本质观比较[J]. 李亚非. 政治学研究, 2007(02)

标签:;  ;  ;  ;  ;  

德国民主社会党的现状和新纲领草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