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激励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论激励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一、浅谈人力资源开发中激励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慕頔[1](2021)在《剩余索取权对民族文化资源拥有者参与开发和保护的影响研究 ——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以剩余索取权理论为基础,采用案例研究法,研究拥有剩余索取权对民族文化资源拥有者参与开发和保护的影响。选取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为本文的案例研究地,并对景区内具有代表性的且开发较为成熟的金坑大寨、壮界寨、田头寨、新寨、黄洛瑶寨、古壮寨和平安寨共七个村寨的寨民进行实地访谈,共访谈202人。在案例研究中,本文从七个村寨、红瑶和壮族以及八个民族文化旅游产品项目三个方面分别展开,对广西龙脊梯田景区民族文化资源拥有者的剩余索取权持有情况、民族文化资源拥有者参与开发和保护的情况以及拥有剩余索取权对民族文化资源拥有者参与开发和保护的影响进行分析。在剩余索取权理论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得出如下结果:一方面,广西龙脊梯田景区民族文化资源拥有者有剩余索取权,因此才会参与开发和保护;另一方面,拥有不同的剩余索取权对广西龙脊梯田景区民族文化资源拥有者参与开发和保护的影响情况不同。因此,本文研究结论:拥有剩余索取权对民族文化资源拥有者参与开发和保护有影响,且获得剩余索取权类型数量不同影响亦不同。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广西龙脊梯田景区及其他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中,赋予民族文化资源拥有者剩余索取权,从而加大民族地区的旅游竞争优势,加快民族旅游经济发展,实现民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戚学儒[2](2021)在《山东省县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基于开发水平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十九大的召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县域文化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而县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又是文化产业中最活跃的因素。《农业农村部2020年人才工作要点》中也提出,发展新时代县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成为了社会发展建设的新命题。对山东省县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认为,山东省县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可以分为文化创意人才、文化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产业研究人才、文化产品生产者等五大类别。五类人力资源在不同导向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具有县域特色的发展现状。山东省县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中体现出的专业化、亲缘性聚集、在地性突出、保障力量强的特征,也面临着人力资源的结构失调、布局失衡、内涵不足、激励匮乏、总体薪酬激励性弱的问题。要系统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文化产业人力资源评价体系入手,构建山东省县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两种规模+两种要素”评价机制。在评价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地方科技文化支出、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地方卫生保健支出、地方教育支出、文化环境、地区高校和中学数量、地区经济水平、有效专利数量、县域人均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地方文化传媒支出、R&D支出和从业人员平均薪酬等12个指标对于县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排序。结合山东省县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影响因素,从政府、企业、高校、区域发展等方面着手,通过宏观调控配置、微观主体提质、产学研用结合、区域协调等方式,促进山东省县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对实现居民增收,劳动力结构优化具有促进作用,最终实现在县域经济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县域文化方面促进其保护与传承,提升国家发展的竞争力。

刘群丽[3](2020)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激励机制的作用分析及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在发展中也迎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对于相关的事业单位而言,要想在未来实现更加稳定的发展,就必须构建出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保证其专业性与素质水平可以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如今,在现代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工作属于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事业单位未来发展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文章主要针对人力资源开发中激励机制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运用策略,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胡鹏[4](2020)在《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三农”工作的不断深化、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现实重任、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定实施,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人才的强劲需求与现实的人才瓶颈,使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民族地区,这一工作的急迫性、重要性更为突出。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选取恩施州茶产业研究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倍受党和国家特别关注的地区。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开发农业人力资源,对于实现乡村振兴、促进恩施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恩施茶产业历史悠久,具有自然环境好、茶叶自然品质优异、茶叶天然含硒量高和茶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是恩施州的特色产业。特色产业,不同于传统的体力农业,需要新型的知识、智力人才作支持。而与此同时,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整体还比较薄弱,极大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全力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提升人的素质是关键,否则茶产业发展就难以成功,难以为继,进而地方农业振兴、乡村振兴,就无法顺利推进。因此,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推进特色农业、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发展,恩施州茶产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论文主体共分九个部分。前三个部分:导论,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恩施州茶产业及人力资源发展概况,是论文的基础部分。从第四部分开始进入对主题的论述,结合恩施州茶产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提出创业人力资源、基础人力资源、关联产业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的分析工具,并运用这个工具研究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并且提出解决方案。论文可能的创新点有两个,一是工具创新。基于现实约束条件,提出创业人力资源、基础人力资源、关联产业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的分析工具,研究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问题。二是观点创新。基于新的分析工具,重新审视人力资源存在问题,进一步完善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战略,即整体强力超常规开发,创业人力资源与关联产业人力资源重点开发,基础人力资源整体协同开发,市场人力资源融合开发。论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定量研究与微观分析方面。一是定量研究不足,对茶产业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的分析、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的研究,缺少计量经济学的分析,影响了论文研究的精度与深度。二是微观分析不足,对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宏观与中观层面,对不同类型人力资源的实际生产生活条件、发展需求调查了解不充分,提出的对策不够细致、不够精准。下一步针对这两个不足予以改进,一是充分运用计量分析的工具,在“显微镜”下精准观察分析人力资源的现状与问题,提高研究工作的质量。二是聚焦微观层面,进一步开展人力资源开发研究,针对不同类型人力资源实际状况与需求,精准出策。

杨琴[5](2020)在《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乡村旅游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经。一方面,旅游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表达,旅游业是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转型而衍生发展起来的朝阳产业,是实施启动消费、强化投资、稳定出口等供给侧改革的战略举措。另一方面,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和现代农业的价值延伸,乡村旅游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俨然成为新一轮市场投资的热点。其三,乡村旅游业不仅可以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还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然而,经济效益差却使得乡村旅游业呈现出开发火热但成长不足,进而资源开发泛滥、生态环境恶化、利益主体矛盾尖锐等问题。特别是在振兴乡村、建设新农村大背景下,作为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促进乡村旅游业高效、持续、生态与开放协调,已经成为全社会和各级政府的统一共识,研究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规律,探究并实证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乡村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资源特色和有效投资,这是乡村旅游业供给创造需求的特殊性决定的;但相关文献的理论研究,却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发展阶段、存在问题的调研分析。针对这种关于乡村旅游业的供给行为及其内在机制的研究不足,本文运用半结构的田野实验方法,通过构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结合微观博弈均衡及其拓展分析,我们揭示了乡村旅游业发展必须遵循供给侧改革的投入产出规律,得出了资源特色和投资力度(有效投资)是决定乡村旅游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深入剖析了乡村旅游业成长的深层次理论问题及其微观供给机制,顺着这种逻辑进路,本文深入展开乡村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检验,验证了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抓住资源特色和有效投资的差异化战略,发挥好经济发展、信息化、特色资源和政府保障等四个因素的正向显着性作用。最后,基于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位理论,本文给出了一个旅游业开发保护的特殊路径的案例分析,试图得出一种关于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景式理论描述。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业与传统产业的供需均衡不同,旅游业拥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犹如优秀作品能够创生自己的观众一样,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业供给也能创造自己的需求。(2)基于乡村旅游业的特殊属性,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需从微观主体合作协调、中观产业效率协同到宏观政府调控等三个层面构建分析框架。(3)乡村旅游产业正处于全面提质、转型的关键期,产业发展面临着重塑社会规范、转换价值结构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大压力,不仅受制传统社会规范的影响,就像乡村生活方式、交往模式乃至不愿被打扰的风俗习惯等;也受制人们思想意识价值观结构转换;更受制资源配置的比较效率,它们均制约着乡村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4)乡村旅游产业因产业集聚、产业融合、公平分配、价值表达、资源获取及居民生活方式转变等多方面的利益矛盾,亦制约着乡村旅游业发展。(5)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结论表明,全国仅有浙江省乡村旅游业质量值超过了“及格线”,多达23个省的乡村旅游业高质量测度值还未达到50%。(6)随着各利益主体博弈关系、特别是多方参与人的讨价还价博弈的三类解的动态博弈解得出市场条件、市场预期制约、投资效率以及政府产业政策等四因素,对于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机制有显着性作用。(7)无论是静态效率还是动态效率,都显示省级行政区域之间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关联度并不高,但综合效率呈现空间集聚效应。(8)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特色性资源、政府宏观调控对乡村旅游产业综合效率呈显着性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对乡村旅游产业呈现显着性负向影响。(9)实践中大多数成功的旅游开发与保护项目,本质上一定是跨学科背景的实践探索,而绝非某种单纯管理学的理论规划所能企及,景观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如同乡村旅游业的普遍镜像案例,处理好景观与乡村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关系,让微观主体产生合力,才会有助于乡村旅游业产业效率的提升以及整体评价的提高,才会实现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富含政策含义,为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制定乡村旅游业高质量政策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首先,坚持以差异化战略为主线推进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挖掘资源优势,寻求差异化主题;注重主题升级,实现差异化价值创新;强化共创共生,营造乡村旅游业氛围。其次,以现代化市场体系为导向实现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倡导政府简政放权;建立组织机构;构建合作平台;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再次,以完善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为保障推动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如加快建设资源“权利”保护制度;制定有效的乡村旅游发展布局规划;监督保护乡村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最后,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主线加快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加大无形要素的投入;加大社会资本的引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政府税收激励。

魏昕伊[6](2020)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反公地悲剧发生与治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乡村旅游开发有利于创新产业新业态、规范乡村设施等治理、提高就业率,带动乡村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但乡村旅游开发中常出现反公地悲剧,贵州绥阳鸣村就土地流转、补偿问题僵持;兴仁塘山村农户哄抬土地流转价格导致开发商撤资离开;湖南平江县高坪村土地所有权分散、投资流程复杂、开发时间成本高等原因造成本村开发停滞不前。这些发生在开发中的反公地悲剧阻碍乡村旅游开发的进程。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现实开发情况,乡村旅游开发中常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反公地悲剧,为促进乡村旅游开发顺利进行,本文深入研究乡村旅游开发中反公地悲剧发生与治理机制,为乡村旅游开发献计献策。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框架:第一,乡村旅游开发中反公地悲剧理论机理,明确以往研究大致方向,再加入并补充其他研究思考;第二,乡村旅游开发中反公地悲剧发生的演化博弈及仿真,从演化博弈理论研究角度探究反公地悲剧发生与治理机制;第三,乡村旅游开发中反公地悲剧的案例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结合现实案例,验证并补充反公地悲剧发生与治理机制的理论研究;第四,创新乡村旅游开发反公地悲剧治理机制,提出有价值的治理对策。每部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理论机理部分,本文经过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地提炼与总结,基于乡村旅游开发中反公地悲剧的理论机理发现,反公地悲剧往往伴随资源分散、产权碎片、利益冲突、制度漏洞等乡村旅游开发特点而发生,研究多以整合、调节、完善制度的方面入手治理反公地悲剧,但是开发中反公地悲剧的影响因素多样且复杂。演化博弈与仿真部分,本文以乡村旅游开发中企业、农户博弈结果出现的反公地悲剧情况为研究切入点,以双方合作关系为研究对象,建立乡村旅游开发中企业与农户的博弈演化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引入假设参数27个,从企业与农户两主体博弈到引入第三方影响后的演化博弈,双方博弈演化结果发生变化。研究发现:(1)反公地悲剧是参与主体在开发中博弈演化的结果,同时不同因素的影响会改变反公地悲剧发生趋势。(2)企业农户在建立合作前的意愿选择概率对未来双方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决定性影响。意愿选择概率高于均衡值时,双方未来关系发展趋于合作稳定。(3)合作中,企业与农户间的违约风险机率会影响双方博弈演化结果。一方违约成本高或交易风险大都会阻碍双方建立开发合作关系,导致反公地悲剧。(4)第三方主体的介入程度及方式影响博弈演化趋势。政府干预(强制力惩罚、优惠补贴)、合作社协调(平衡关系、鼓励收益)均会影响博弈关系发展趋势,有利于避免反公地悲剧。案例研究部分,为进一步验证并补充乡村旅游开发中反公地悲剧发生与治理机制研究,本文对四个乡村旅游开发村落进行案例研究,通过三级编码依据839个参考点构建了五个维度的PRIME模型,包括参与机制(Participants)、资源整合(Resource input)、利益机制(Interest)、运营管理(Management)、开发环境(Environment),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验证并丰富了博弈理论研究。研究发现:(1)开发环境是推进乡村旅游开发顺利进行的前提,本土条件、市场、人文、制度都是吸引投资的前提,博弈研究阶段的风险成本就属于企业投资考量的环境因素。(2)参与机制及双方交易谈判情况(包括资源整合、开发运营管理、开发中利益机制)会影响乡村旅游开发结果,利益诉求、权益分配、经营收益等影响主体参与程度,影响企业与农户合作策略选择概率。(3)第三方主体的行为影响企业与农户交易谈判过程,有利于约束双方合作行为促进乡村旅游开发。治理路径探究部分,通过研究乡村旅游开发中反公地悲剧发生机制构建出反公地悲剧的治理影响因素模型,为提高乡村旅游开发效率,保障乡村旅游开发顺利进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本文基于上述研究提出如下对策:(1)挖掘乡村旅游开发潜力,突出乡村特色,营造良好的开发环境。(2)鼓励主体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合作,处理好双方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利益分配机制。(3)企业提升综合开发能力,保障开发效益经营。(4)充分发挥好政府、合作社介入作用,增强干预协调能力,提升各自管制力、影响力、协调力。

陈赟[7](2020)在《村干部培养中的“定制村官”模式研究 ——以江苏省Y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提出的重大部署,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村干部队伍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新战略的中坚力量,也是加强村级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力量,而科学创新的培养制度建设,是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和保证。近年来,各级政府相继提出要通过深化政校合作来推进政府履职模式和社会创新治理,为地方培养输送高素质基层干部。江苏省既是经济大省,同时又是农业大省,农业在国内占到重要位置。Y市又是本省农业大市,耕地面积约1200万亩,居全省前列,在探索村干部队伍建设创新机制方面近年来也屡屡走在前列。本文以合作治理理论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学为基础,以Y市为蓝本,以村干部队伍培养存在问题为切入点,围绕在全省多地推广的“定制村官”培养模式展开研究。一方面,总结近年来Y市探索的“定制村官”工程等村干部培育工程的提出和实施过程,针对现阶段村干部队伍建设以及业已降温的传统“大学生村官”选聘模式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以Y市自主实施的“定制村官”为分析案例,从实施的政策、运行的方式和取得的成效展开研究,运用合作治理理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等来分析该模式产生的背景、原因和特点,包括协作架构、选培对象和培训模式等情况,通过使用调查问卷、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比较“定制村官”工程实施前后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情况和新变化,指出这种本土培育大学生村官的模式能够有效规避较多风险,降低了资源的浪费,通过地方政府和农业院校基于“政校合作”模式发掘并培养一批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需要、具备专业素养和基层服务技能的年轻本土化村干部人才,以此达到引导推动大学毕业生赴基层农村就业,优化稳定农村基层人才队伍的目的,也能够带动社会加强对农村发展的关注投入;同时对参与合作的农业院校而言,这样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促使其不断优化农业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以更好地服务新时代“三农”建设,以更加符合地区发展实际需要为导向来优化提升人才教育流程,真正体现高校服务社会的价值职能。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也指出了“定制村官”工程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通过与基层实践相结合,提出优化“定制村官”模式的路径,从理顺主体关系加强培养规划、健全评价考核机制提升治理效率、整合治理资源强化资金保障能力等方面提出加强和改进村干部培养的建议。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各级政府和高校合作定制培养大学生村干部这一公共组织管理活动,引入合作治理、委托代理等理论,不断优化培养路径,通过长期的“孵化”,实现公共管理部门、农业院校、农村、学生之间的利益共赢,最终培养出一批满足农村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实现公共管理的效益最优。

黄明琦[8](2020)在《中国公共博物馆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研究》文中提出公共博物馆作为非营利部门,一直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承担着重要角色。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政府、公共博物馆机构、普通民众都对博物馆文化资源有了产业开发的新诉求。为了顺应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向,中国公共博物馆亟需解决其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难题。对大量的中国公共博物馆而言,公益性的文化机构突然面对“经营性”的新问题,本身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本文选择“中国公共博物馆文化资源产业开发”这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进行研究,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以“中国公共博物馆文化资源产业开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公共博物馆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公共博物馆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路径,试图丰富公共文化机构进行产业开发的理论,并在实践上给出一定的启发价值。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文从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博物馆文化资源相关概念及其产业开发诉求。本部分首先界定了公共博物馆、博物馆文化资源及产业开发概念,然后进一步概括了博物馆文化资源的构成,认为博物馆文化资源按照其表现形态可以划分为有形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紧接着从政府、博物馆、公众三个角度分析了博物馆文化资源产业开发诉求。第二,中国公共博物馆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现状。本部分重点分析了政府支持层面、产业开发模式、产业开发类型三个方面,指出政府以及相关文化管理部门对博物馆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已出台多项鼓励支持举措,自主开发、合作开发、授权开发是博物馆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主要模式,“博物馆+制造业”、“博物馆+文旅产业”、“博物馆+展览”等多种开发类型不断涌现。第三,中国公共博物馆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存在的问题。本部分指出政策落实较为困难、科学开发理念欠缺、开发整体水平偏低、知识产权保护与开放失衡是当下中国公共博物馆文化资源产业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第四,中国公共博物馆文化资源产业开发路径。本部分提出夯实开发基础保障、树立科学开发理念、打造“联合舰队”、兼顾知识产权保护和开放四点建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公共博物馆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对中国公共博物馆而言,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并不是削弱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而是对它的一种有益补充。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局下,中国公共博物馆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探索充满着艰辛,也充满着希望。

林捷[9](2020)在《我国非营利民办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以厦门H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十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社会、人口特征和社会人才需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也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了步伐,全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以及民办高校在校学生数在全国高等教育在学生总数中的占比逐年增长,为民办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各类民办高校都想方设法通过调整发展战略和提升管理效率去适应日益剧烈的竞争环境。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能力是民办高校是否能持续有效发展的基础,是民办教育管理水平提升的重中之重。非营利民办高校利用非国家财政经费办学和公益办学等办学体制使此类高校的师资队伍相比于公办高校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差距,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人才竞争的劣势,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满足高校自身发展的需求。通过归纳总结国内研究机构和学者在民办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参考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在高校中的体现,以非营利民办高校厦门H学院为例,结合国内优秀非营利民办高校的亮点,针对非营利民办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发展通道不完善、激励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利于提升我国非营利民办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本论文总结了提高我国非营利民办高校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和效果的主要方法,包括建立完善的、多层次的、与绩效考核紧密联系的培训体系,优化师资结构、职称结构,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推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完善、差异化的激励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同时提高教师民主管理水平,有序开展教师有偿社会服务等。非营利民办高校应积极发挥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积极探讨新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思路和模式,切实提高非营利民办高校的竞争力和社会认可度。

邓宏[10](2020)在《基于PDCA模型的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以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为个案》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历经十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繁荣与发展,从而改变了以往学校课程单一化发展的局面。但是,回顾和总结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状况,总体上还存在着“数量多、质量低、效果差”的问题。因此,如何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当前乃至未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系统分析和阐述了PDCA模型理论的内涵和特点,以及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设计应用;阐释了校本课程质量提升的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以L小学跳绳运动校本课程开发为个案,运用PDCA模型理论,通过采用文献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等,以跳绳运动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策略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学校跳绳运动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系统层面,即宏观层面的学校跳绳运动校本课程开发、中观层面的跳绳运动单元课程开发、微观层面的跳绳运动课堂教学,从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改进四个环节要素,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有效策略。本研究结果显示,一是课程计划阶段(PLAN),涉及到课程方案研制工作的质量和课程方案文本内容的质量两大方面,其一,提升课程方案研制工作质量是前提,质量提升策略包括如下五大方面:1.建立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增强研究的实力;2.增强团队研究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3.建立质量提升运行机制,持续提升《方案》研制质量;4.加强课程审议制度建设,提升《方案》审议工作质量;5.增加研制工作时间,保证《方案》内容质量。其二,是提升《方案》文本内容的质量,它是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基础,《方案》文本内容质量提升策略包括如下六大方面:1.明确课程开发理念,理清课程设计思路;2.立足体育核心素养,构建跳绳运动课程目标体系;3.立足基础性和发展性,构建学段跳绳运动内容体系;4.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升课程实施的质量;5.明确课程评价标准,实施多元的评价方式方法;6.建立课程管理机制,保障课程实施质量和效果。二是课程实施阶段(DO),质量提升策略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建立教师共同体,协同提升单元教学质量;2.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培养教师工匠精神;3.以行动研究为路径,持续提升单元教学质量;4.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系统推进单元教学质量。三是课程评价阶段(CHECK),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要建立质量监控制度体系,具体来说,1.建立监督组织机制,明确职责分工;2.明确检查流程,全面收集信息;3.建立检查制度,加大过程监控。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课程实施结果的质量评价的力度,具体包括:1.建立课程评价质量提升运行机制,提高评价内容的科学性;2.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学生体育素养发展;3.运用多样的评价方法,评价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发展。四是课程改革阶段(ACTION),主要涉及到如下两大方面:一是检查与评价报告,完善标准和制度;二是优化改进措施,推广应用成果。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是系统推进、环环相扣、阶梯上升的过程;二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关键;三是行动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四是课程审议制度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最后通过总结反思,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一是运用PDCA模型理论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管理体系;二是基于PDCA模型理论探索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机制;三是运用PDCA模型探索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提升策略。

二、浅谈人力资源开发中激励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人力资源开发中激励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剩余索取权对民族文化资源拥有者参与开发和保护的影响研究 ——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框架
    第一节 有关剩余索取权概念和类型的文献综述
    第二节 有关剩余索取权作用的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有关文化资源概念、特征和分类的文献综述
    第四节 有关参与概念、类型和作用的文献综述
    第五节 有关红瑶和壮族文化资源特色的文献综述
    第六节 研究框架
第三章 个案研究
    第一节 案例选择的原因及调研基本情况
    第二节 广西龙脊梯田景区调查结果
    第三节 广西龙脊梯田景区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结论、建议、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第三节 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2)山东省县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基于开发水平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思路及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 县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内涵和相关理论
        1. 概念界定
        2. 相关理论
    (五)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 研究的创新点
        2. 研究的不足之处
一、山东省县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基本问题
    (一) 县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类型
        1. 县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类型
        2. 山东省县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种类和开发的关系
    (二) 山东省县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1. 产业类型丰富,从业人员专业性强
        2. 产业资源集聚,以县域亲缘为纽带
        3. 产业在地性强,根植当地特色文化
        4. 产业政策扶持,资源保障措施完备
    (三) 山东省县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问题
        1. 人力资源结构和质量亟待提升
        2. 人力资源分配和开发布局失衡
        3. 人力资源培训缺乏体系建设
        4. 人力资源开发定位不明确
        5. 人力资源薪酬竞争力弱
二、山东省县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评价分析
    (一) 山东省县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1. 评价指标的维度分析
        2. 指标选取和体系构建
    (二) 指标体系下对于山东省县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评价分析
三、山东省县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
    (一) 山东省县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影响因素分析
        1. 政府因素: 顶层设计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保障
        2. 企业因素: 微观主体对人力资源开发产生激励
        3. 教育科研因素: 科研和教育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手段
        4. 市场环境因素: 产业势能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动力
        5. 文化环境因素: 文化环境与人力资源开发正向关联
    (二) 山东省县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1. 模型选取
        2. 变量选取
        3. 数据结果及测算
四、山东省县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优化建议
    (一) 基于顶层设计规划优化特色人才结构
    (二) 基于人才规模提升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三) 基于产学研用建立人力资源培训系统
    (四) 基于人才吸引力拓宽资源获取渠道
    (五) 基于可持续发展构建科学激励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记录精选
附录二 山东省县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相关数据统计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人力资源开发中激励机制的作用分析及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性
    (一)对职工个人潜能进行充分开发
    (二)稳定人员机构
    (三)增强事业单位凝聚力
    (四)有利于实现职工与事业单位的共同发展
二、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二)按需激励原则
    (三)民主公正原则
    (四)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原则
三、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运用策略
    (一)团队的激励策略
    (二)职工个人的激励措施
四、结语

(4)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二)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三)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人力资源开发
        (四)恩施州茶产业相关研究
        (五)研究述评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点
        (一)工具创新
        (二)观点创新
    五、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一、概念界定
        (一)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开发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管理
        (三)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
        (四)特色农业
    二、相关理论
        (一)人力资源理论
        (二)产业发展理论
        (三)现代农业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恩施州茶产业及其人力资源概况
    一、恩施州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地貌
        (三)气候类型与特点
    二、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优势
        (一)茶产业链情况
        (二)茶叶种植基地现状
        (三)茶叶加工业发展现状
        (四)茶叶品牌建设现状
        (五)市场营销与茶文化建设现状
        (六)茶旅融合发展情况
        (七)茶产业发展的优势
    三、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现状与不足
        (一)恩施州人口基本情况
        (二)茶农群体
        (三)茶企茶叶合作社创业者
        (四)茶企茶叶合作社从业者
        (五)茶产业技术推广队伍
        (六)茶产业管理队伍
        (七)高校茶学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
第三章 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与发展探究
    一、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没有紧扣产业发展的特定阶段,人力资源开发重点不突出力量不集中
        (二)人力资源范围的界定比较狭窄,与茶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三)恩施茶设立了远大的发展目标,相应的未来人力资源开发考虑不足
        (四)茶文化并非恩施独有,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力度不够
        (五)人力资源开发整体层次不清晰,体系不健全
    二、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路与工具
        (一)创业人力资源
        (二)基础人力资源
        (三)关联产业人力资源
        (四)市场人力资源
    三、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人力资源数量不足,制约产业发展与后续人力资源开发
        (二)开发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基础人力资源未能充分扬长避短
        (三)关联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缺位,“茶+X”复合型领军型人才严重缺失
        (四)市场人力资源开发滞后,产业未来发展人才储备不足
    四、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一)整体强力与超常规开发
        (二)创业人力资源与关联产业人力资源重点开发
        (三)基础人力资源整体协同开发
        (四)市场人力资源融合开发
    五、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体系结构与整体目标
第四章 创业人力资源开发
    一、政府农业管理干部人力资源开发
        (一)政府领导干部在茶产业发展中的创业引领作用
        (二)政府基层管理干部在茶产业发展中基础作用
        (三)政策建议
    二、茶产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力资源开发
        (一)培养目标
        (二)培养的途径与方式
        (三)培养的方向与规格
        (四)政策建议
    三、茶企茶叶合作社创业者人力资源开发
        (一)政府开发的途径与方式
        (二)自我开发的途径与方式
第五章 基础人力资源开发
    一、茶农人力资源开发
        (一)茶农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分析
        (二)茶农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与规格
        (三)政策建议
    二、茶企茶叶合作社从业者人力资源开发
        (一)茶企茶叶合作社主动开发人力资源的必要性
        (二)茶企茶叶合作社在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三)政策建议
    三、传统制茶艺人的人力资源开发
        (一)新时期传统制茶艺人面临的形势与机遇
        (二)传统制茶艺人培养的方向与规格
        (三)政策建议
    四、地方院校茶学专业人才培养
        (一)恩施州茶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高度—硒茶学院解析
        (二)地方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胜伟为例
        (三)政策建议
第六章 关联产业人力资源开发
    一、关联产业人力资源的界定与内涵
        (一)界定与内涵
        (二)定位与开发
    二、茶叶金融复合型人才的开发
        (一)茶叶金融复合型人才开发的作用与意义
        (二)政策建议
    三、茶旅复合型人才的开发
        (一)茶旅复合型人才开发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政策建议
第七章 市场人力资源开发
    一、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可能性
    二、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三、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方针与路径
        (一)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方针
        (二)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与方式
    四、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软硬件环境建设
        (一)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硬件环境建设
        (二)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软件环境建设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乡村旅游业
        1.2.2 高质量发展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回顾及述评
    2.1 关于乡村旅游业的经济属性研究
        2.1.1 供给决定需求的特殊性
        2.1.2 乡村旅游资源的稀缺性
    2.2 关于乡村旅游业的产业关联研究
        2.2.1 乡村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2.2 乡村旅游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2.3 乡村旅游业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2.2.4 乡村旅游业对制度演进的作用
    2.3 关于乡村旅游业的优化升级研究
        2.3.1 旅游产业成长的演进因素
        2.3.2 乡村旅游产业政策的研究
        2.3.3 乡村旅游业的成长路径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
    3.1 高质量产业发展的理论兴起
        3.1.1 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源头
        3.1.2 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
    3.2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理论
        3.2.1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
        3.2.2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3.2.3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3.3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3.3.1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经济机制
        3.3.2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中观产业效率
        3.3.3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政府保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4.1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4.1.1 乡村旅游业阶段划分的原由
        4.1.2 假日休闲的萌芽阶段(2002年以前)
        4.1.3 农村观光的起步阶段(2002年—2007年)
        4.1.4 农家乐旅游的成长阶段(2008年—2016年)
        4.1.5 投资带动的转型阶段(2017年至今)
    4.2 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
        4.2.1 中西部乡村旅游业开发不足
        4.2.2 中部乡村旅游业的塌陷分布
    4.3 乡村旅游业的问题与实验分析
        4.3.1 半结构法访谈实验
        4.3.2 访谈说明及其理论分析
        4.3.3 实验呈现的三大发展压力
    4.4 乡村旅游业的利益与矛盾分析
        4.4.1 乡村旅游业的多主体利益矛盾
        4.4.2 资源利用效率的利益冲突
        4.4.3 一种产权理论的矛盾分析
        4.4.4 “反公地悲剧”的经验例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5.1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
        5.1.1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5.1.2 构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2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算
        5.2.1 权重的确定
        5.2.2 指标评分标准
        5.2.3 指标数据来源及处理
        5.2.4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主体博弈分析
    6.1 乡村旅游业的合作性质:核、联盟与解
    6.2 乡村旅游业微观主体合作博弈的逻辑框架
    6.3 公理化模型与均衡解
        6.3.1 基本假设和变量设定
        6.3.2 三类静态博弈最优解
    6.4 基本模型的拓展分析
        6.4.1 .市场内生分配率
        6.4.2 .市场预判准确性
        6.4.3 .项目投资效率参数
        6.4.4 .政府产业政策效应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效率实证分析
    7.1 研究设计
        7.1.1 样本区选择
        7.1.2 乡村旅游产业效率测度方法选择
        7.1.3 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7.2 乡村旅游业效率测度结果
        7.2.1 静态效率分析
        7.2.2 动态效率分析
    7.3 乡村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7.3.1 基本回归模型
        7.3.2 影响因素选取
        7.3.3 数据说明
        7.3.4 回归结果及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
    8.1 路径分析的案例式方法论
    8.2 社区参与资源保护开发的生态特征
        8.2.1 社区参与的资源新定位
        8.2.2 社区参与的空间依存性
        8.2.3 社区参与的结构动态性
        8.2.4 社区参与的演化变异性
    8.3 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影响因子
        8.3.1 需求因子
        8.3.2 资源因子
        8.3.3 技术因子
        8.3.4 制度因子
    8.4 社区参与资源保护开发的“四权”模型
        8.4.1 基本假设与模型
        8.4.2 最优解及其相关推论
    8.5 案例——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开发
        8.5.1 培育生态位主体
        8.5.2 完善生态位定位
        8.5.3 强化生态位扩展
        8.5.4 产业生态位协调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促进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9.2.1 以差异化战略为主线推进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9.2.2 以现代化市场体系为导向实现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9.2.3 以完善制度创新体制为保障推动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9.2.4 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主线加快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研究数据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6)乡村旅游开发中反公地悲剧发生与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乡村旅游开发相关研究
        1.2.2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关系相关研究
        1.2.3 反公地悲剧相关研究
        1.2.4 小结
    1.3 相关理论
        1.3.1 反公地悲剧理论
        1.3.2 资源整合理论
        1.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1.3.4 演化博弈理论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与创新
第二章 乡村旅游开发中反公地悲剧的理论机理
    2.1 反公地悲剧的发生机制
        2.1.1 资源分散化是客观原因
        2.1.2 产权碎片化是根本原因
        2.1.3 主体利益冲突是直接原因
        2.1.4 制度机制不完善是间接原因
    2.2 乡村旅游开发中反公地悲剧的表现
        2.2.1 资源闲置且开发效率低
        2.2.2 开发成本高且收益难均衡
        2.2.3 人才流失乡村发展难维持
    2.3 反公地悲剧的演化与治理机制
        2.3.1 反公地悲剧的演化机制
        2.3.2 反公地悲剧的治理机制
第三章 乡村旅游开发中反公地悲剧发生的演化博弈分析
    3.1 企业与农户演化博弈分析
        3.1.1 研究假设
        3.1.2 博弈过程与结果分析
    3.2 第三方介入后的企业与农户策略演化
        3.2.1 研究假设
        3.2.2 第三方介入的企业与农户博弈演化过程
        3.2.3 企业与农户博弈演化均衡点稳定性分析
    3.3 政府角色与博弈策略演化
        3.3.1 政府的角色地位
        3.3.2 政府的策略选择
    3.4 合作社角色与博弈策略演化
        3.4.1 合作社的角色地位
        3.4.2 合作社策略选择
    3.5 模型仿真及分析
        3.5.1 多主体参与的均衡性判断
        3.5.2 企业与农户策略选择的演化分析
        3.5.3 企业与农户交易风险的博弈演化分析
        3.5.4 政府介入的博弈演化分析
        3.5.5 合作社介入的博弈演化分析
        3.5.6 多主体参与的演化博弈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村旅游开发中反公地悲剧治理的多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思路
    4.2 案例研究设计
        4.2.1 研究方法
        4.2.2 数据来源
        4.2.3 案例概况
    4.3 案例数据整理与分析
        4.3.1 开放性编码
        4.3.2 主轴编码
        4.3.3 选择性编码
        4.3.4 案例数据分析
        4.3.5 理论饱和度检验
    4.4 反公地悲剧治理机制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乡村旅游开发中反公地悲剧的研究结论与治理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反公地悲剧是乡村旅游开发多主体博弈的结果
        5.1.2 参与主体及其交易情况决定反公地悲剧发生率
        5.1.3 第三方介入程度及方式影响反公地悲剧演化趋势
    5.2 解决乡村旅游开发中反公地悲剧的治理建议
        5.2.1 鼓励主体参与开发合作,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5.2.2 提升企业开发能力,完善运营管理机制
        5.2.3 发挥好第三方介入作用,增强干预协调能力
        5.2.4 创新制度机制,营造良好开发环境
    5.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村干部培养中的“定制村官”模式研究 ——以江苏省Y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第一章 村干部培养中的“定制村官”模式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开展试点阶段
        一、开展政校合作培育村干部试点的初步构想
        二、“定制村官”培养在Y市试点实施情况
    第二节 扩大试点阶段
        一、多个县市加入试点
        二、省委组织部推动
    第三节 模式的全面推广阶段
第二章 村干部培养中的“定制村官”模式的构成与特点
    第一节 “定制村官”模式的目标定位
        一、创新村干部培养机制提升农村治理能力
        二、职业教育在农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节 “定制村官”模式的培育方式
        一、选拔本土生源组建“定制班”
        二、按照治理目标定制课程体系
        三、政校合作治理推动优质资源整合
    第三节 “定制村官”模式的保障体系
        一、政策保障
        二、组织保障
        三、资金保障
第三章 村干部培养中的“定制村官”模式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存在问题
        一、培养内容与治理目标仍有差距
        二、培育质量难以全面评估
        三、模式推广面临经费制约的治理困境
    第二节 原因分析
        一、参与主体资源整合和功效还不够
        二、制度建设上存在缺位
        三、政府经费投入机制渠道单一
第四章 优化村干部培养中的“定制村官”模式的三重路径
    第一节 理顺主体关系加强培养规划
        一、参与主体突出协调性
        二、教学内容突出针对性
        三、教学形式突出灵活性
    第二节 健全评价考核机制提升治理效率
        一、设计定期监测体系
        二、完善绩效评估机制
        三、加强流失率把控
    第三节 整合治理资源强化资金保障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中国公共博物馆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第一章 博物馆文化资源相关概念及其产业开发诉求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公共博物馆
        二、博物馆文化资源
        三、博物馆文化资源产业开发
    第二节 中国公共博物馆文化资源的构成
        一、博物馆有形文化资源
        二、博物馆无形文化资源
    第三节 中国公共博物馆文化资源产业开发诉求
        一、政府:鼓励支持博物馆开展经营活动
        二、博物馆:博物馆价值的延伸
        三、公众: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
第二章 中国公共博物馆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现状
    第一节 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增强
        一、确保开发合理
        二、明确开发任务
        三、提供配套措施
        四、推进试点工作
    第二节 产业开发模式渐现雏形
        一、自主开发
        二、合作开发
        三、授权开发
    第三节 产业开发类型日渐丰富
        一、博物馆+制造业
        二、博物馆+文旅产业
        三、博物馆+教育
        四、博物馆+展览
第三章 中国公共博物馆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政策难以落实
        一、分配与激励机制尚未成熟
        二、资金与人才缺乏
    第二节 科学开发理念欠缺
        一、开发内涵认识不清
        二、价值尺度把握失衡
    第三节 开发整体水平偏低
        一、馆际、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第四节 知识产权保护与开放失衡
        一、知识产权缺乏保护
        二、知识产权开放度低
第四章 中国公共博物馆文化资源产业开发路径
    第一节 夯实开发基础保障
        一、做好顶层设计
        二、加大人才与资金支持
    第二节 树立科学开发理念
        一、更新开发观念
        二、把握开发尺度
    第三节 提升整体开发水平
        一、挖掘文化内涵
        二、打造“联合舰队”
    第四节 兼顾知识产权保护与开放
        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二、推进知识产权开放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我国非营利民办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以厦门H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办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二、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及应用
    第二节 高校人力资源开发
        一、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的特点
        二、我国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三、我国民办高校的定义及特点
第二章 我国非营利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非营利民办高校概况
        一、民办高校发展现状
        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特点
        三、非营利民办高校人力资源概况
    第二节 非营利民办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一、非营利民办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情况
        二、非营利民办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厦门H学院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分析
    第一节 学校发展现状
        一、办学思路
        二、办学定位
        三、办学特色
    第二节 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一、生师比
        二、师资队伍整体结构
        三、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第三节 学院人力资源开发中尚存的问题
    第四节 学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第四章 提升我国非营利民办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发展体系
        一、建立合理的培养体系,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二、打造多层次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率
        三、正确处理绩效考核和培训实效的关系
    第二节 优化师资机构,推动人力资源开发信息化建设
        一、重视职称建设,优化职称结构
        二、建立科学的薪酬管理制度,优化薪酬结构
        三、创造良好环境,留住人才
        四、推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信息化建设
    第三节 完善非营利民办高校教师激励体系
        一、科学的激励制度体系
        二、建立差异化激励制度
        三、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加强教师民主管理
        四、有序开展有偿社会服务,促进学校和个人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PDCA模型的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以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问题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效度和信度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校本课程开发
        (二)PDCA模型
        (三)质量提升策略
        (四)跳绳运动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状况
        (一)课程开发的研究状况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状况
        (三)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状况
    三、PDCA模型在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
        (一)运用PDCA模型探索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
        (二)运用PDCA模型探索教学改革研究
        (三)运用PDCA模型探索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四)PDCA模型在体育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
    四、跳动运动的研究状况
        (一)关于跳绳运动的定位研究
        (二)关于跳动运动的功能研究
        (三)关于跳绳运动的类型研究
第三章 PDCA模型理论及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
    一、PDCA模型理论
        (一)PDCA模型的内涵
        (二)PDCA模型的特点
    二、PDCA模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
        (一)PDCA模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范围
        (二)PDCA模型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用设计
    三、校本课程质量评价
        (一)校本课程质量评价的内涵
        (二)校本课程质量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三)校本课程质量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第四章 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方案(PLAN)质量提升策略个案分析
    一、学校跳绳运动课程方案研制过程及质量提升策略
        (一)学校跳绳运动课程方案研制过程及分析
        (二)学校跳绳运动课程方案研制工作质量提升策略
        (三)学校课程方案文本内容质量提升策略
    二、跳绳运动单元课程方案研制过程及质量提升策略
        (一)跳绳运动单元课程方案研制过程及分析
        (二)单元课程方案研制工作质量提升策略
        (三)单元课程方案文本内容质量提升策略
第五章 L小学跳绳运动单元课程实施(DO)质量提升策略个案分析
    一、“小绳王·反摇争霸赛”单元课程实施过程及分析
        (一)第一轮单元课程实施行动研究及分析
        (二)第二轮单元课程实施行动研究及分析
    二、单元课程实施质量提升策略
        (一)建立教师共同体,培养团队工匠精神
        (二)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建立共同参与的协同机制
        (三)以行动研究为路径,持续提升单元教学质量
        (四)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系统提升单元教学质量
第六章 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评价(CHECK)质量提升策略个案分析
    一、单元课程实施质量的监控策略
        (一)建立监控组织机制,明确工作职责
        (二)明确检查流程,全面收集信息
        (三)建立检查制度,加大过程监控
    二、单元课程实施结果的质量评价策略
        (一)建立课程评价运行机制,提高评价内容的科学性
        (二)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体育素养的发展状况
        (三)运用多样的评价方法,评价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状况
第七章 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改进(ACTION)策略
    一、检查与评价报告,形成制度和标准
        (一)检查与评价报告的方式
        (二)形成标准和制度
    二、优化改进措施,推广应用成果
        (一)立足常态化机制建设,形成可复制的经验
        (二)加强电子课程资源包建设,形成可推广的成果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是系统推进、环环相扣、循环上升的过程
        (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关键
        (三)行动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
        (四)课程审议制度是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
    二、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
        (二)展望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按姓氏首字母先后排序)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学位论文类
        (四)其他
    二、外文文献(按首字母的顺讯排列)
后记

四、浅谈人力资源开发中激励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剩余索取权对民族文化资源拥有者参与开发和保护的影响研究 ——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为例[D]. 刘慕頔.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2]山东省县域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基于开发水平和影响因素的研究[D]. 戚学儒. 山东大学, 2021
  • [3]人力资源开发中激励机制的作用分析及运用研究[J]. 刘群丽. 经济师, 2020(06)
  • [4]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 胡鹏. 中南民族大学, 2020
  • [5]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研究[D]. 杨琴.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乡村旅游开发中反公地悲剧发生与治理机制研究[D]. 魏昕伊. 吉首大学, 2020
  • [7]村干部培养中的“定制村官”模式研究 ——以江苏省Y市为例[D]. 陈赟.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8]中国公共博物馆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研究[D]. 黄明琦. 山东艺术学院, 2020(08)
  • [9]我国非营利民办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以厦门H学院为例[D]. 林捷.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10]基于PDCA模型的校本课程开发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以L小学跳绳运动课程为个案[D]. 邓宏.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论激励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