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钢1800m~3高炉设计特点及生产现状

九钢1800m~3高炉设计特点及生产现状

一、酒钢1800m~3高炉的设计特点及生产状况(论文文献综述)

徐永刚[1](2020)在《酒钢高炉铜冷却壁使用效果及维护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对酒钢1号、2号和7号高炉铜冷却壁的使用效果及维护情况进行了总结。自投产以来,1号、2号高炉均未出现铜冷却壁破损现象,而7号高炉在使用2年半后就出现铜冷却壁大面积破损现象,这与7号高炉铜冷却壁设计过长、原燃料条件较差、中心加焦操作制度有关。认为在高炉运行期间,形成稳定的煤气流分布及抑制边沿气流的操作制度,对铜冷却壁的使用效果及寿命至关重要。

张生海[2](2020)在《基于数据驱动的高炉料面煤气流发展过程研究》文中指出料面煤气流分布的发展过程对于保持高炉的稳定运行、指导高炉优化操作及其调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目前已有多种检测方法和煤气流分布模型,但不能描述煤气流分布的动态发展,无法实现高炉煤气流分布特征及炉内状况的在线监测和自动控制。而大量煤气流分布随时间变化数据蕴藏着高炉冶炼过程深层次特性,挖掘煤气流发展过程的内在机理是实现高炉冶炼过程自动控制的关键所在。因此,针对煤气流动态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尚不够明确的研究现状,本文以包钢6号高炉为研究对象,运用图像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时间序列处理技术等进行“基于数据驱动的高炉料面煤气流发展过程研究”,探索布料周期之间煤气流发展的关联性,掌握布料周期煤气流分布的发展规律,寻找适合高炉自己合理的煤气流发展模式,为高炉布料提供帮助。本文结合包钢6号高炉实际生产数据,建立了料面煤气流分布的发展模型,将连续的煤气流发展过程划分为布料周期的“状态向量序列”,以表达每一个周期料面煤气流的变化特征,为监测和调控高炉煤气流的动态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根据该模型结合布料周期中心和边缘特征分析该高炉运行状态得出:高炉布料周期料面煤气流发展分为四种模式,四种模式的旺盛期、布料期都与煤气利用率呈正相关性,而发展中期与煤气利用率呈负相关性;四种模式对应的边缘发展及中心点偏移度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布料周期内不同时期的时间占比、煤气流中心偏移度、边缘煤气流发展共同影响煤气利用率,该研究结果能为高炉的煤气流调控目标、调控方向、调控时间点提供指导;在高炉运行过程中,在线监测布料周期的若干参数,判断其发展模式。通过增加布料期、控制旺盛期、适度发展边缘等方式,将煤气流向着目标模式1调控,提升煤气利用率,实现高炉布料可视化操作及在线智能控制;在煤气流发展的初期,煤气流中心位于高炉炉喉物理中心附近,随着煤气流发展,煤气流中心逐渐向西南方向偏移;在布料时期,煤气流中心从西南方向逐渐靠近高炉炉喉物理中心;对料面煤气流发展过程进行调控时,当前布料周期对后续煤气流分布的影响范围为8个周期,且影响力逐渐减弱。

李艳姣[3](2019)在《面向生产指标的高炉料面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高炉炼铁过程作为钢铁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其能耗和排放量占整个流程的主要部分。“中国制造2025”倡导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业技术和产品质量,加快推进和发展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因此,实现高炉炼铁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符合国家发展的需求。在高炉炼铁生产的四大制度中,高炉的上部调节制度(布料制度)是操控高炉最频繁和最有效的手段,它直接影响炉料在炉喉处的分布。合理的炉料分布能够形成更加合理的煤气流分布,使得炉内的化学反应更加充分,对高炉长期稳顺运行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作用。由于高炉运行机理复杂、关键参数检测困难,料面形状的调整目前仍以操作人员的经验为主,难以实现高炉生产指标的优化。本文针对高炉炼铁过程的非线性、多约束等特点,以高炉指标优化为目标,开展面向生产指标的高炉料面优化决策的研究。主要从高炉生产指标体系构建、生产指标预测模型、料面优化决策及调整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高炉布料操作提供了指导,保证了高炉的稳顺运行。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构建了高炉生产指标体系并提出了面向生产指标的料面优化框架。根据高炉生产宗旨和实践经验,从质量指标、经济成本指标、能源利用指标、顺行指标以及运行参数指标五个方面来考虑,构建了一个科学可行的高炉生产指标体系,为高炉生产管理提供了依据。同时,根据高炉生产工艺特点,对生产指标进行了多尺度定义与刻画,以描述指标之间的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关系,为后续指标优化指引了方向。在此基础上,针对面向指标的高炉料面优化的难点,将数据与知识相结合,提出了料面初值优化设定、生产指标预测模型与反馈补偿修正的多层次料面优化决策流程和方法。(2)建立了高炉生产指标预测模型。基于超限学习机理论建立了高炉生产指标与料面参数、过程参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模型。针对高炉数据的特点,提出了多种改进的超限学习机算法,以提高算法处理工业数据的应用能力和模型的准确性。并利用实际的高炉生产数据,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建立了面向生产指标的高炉料而多目标优化模型.为达到高效低耗的生产优化目标,建立了以煤气利用率、优比为优化目标,生产顺行与产品质量为约束条件,料面特征参数为决策变量的料面初值多目标优化模型。然后,根据该优化问题的特点以及获得更综合的Pareto最优解,提出了集成的多目标优化求解框架,用于发现可行解,提高优化的效率和准确性。(4)提出了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反馈补偿策略。首先,根据高炉炼铁过程的生产数据特征,构建了煤气利用率和焦比偏差与料面增量间的规则形式,然后利用改进的关联规则挖掘方法从大量实际生产数据中挖掘出补偿规则。当优化的目标值与实际值发生偏差时,利用挖掘得到的增量规则对料面设定值进行补偿修正。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该优化决策能在保证高炉生产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实现优化运行,达到高效、优质、低耗的生产目标,并为布料控制提供精准控制目标。

邓孝天[4](2019)在《提高达钢5#高炉喷煤量的研究》文中提出高炉喷煤是指在高炉在冶炼过程中,直接从风口向炉内喷吹经过研磨的煤粉的一种工艺,是高炉冶金工业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技术手段。四川达钢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和试验适宜的煤种和合理的配煤比,以提高喷煤比,降低喷煤成本,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兰炭和干熄焦除尘灰作为相对廉价的固体燃料适量配入喷吹用煤,可以较大幅度的降低生产成本。本文通过对达钢现有喷吹用煤和兰炭、除尘灰的可磨性、燃烧性、爆炸性、反应性研究得出:(1)兰炭粉煤达到了达钢高炉喷吹用煤的标准,可以在达钢高炉进行混合喷吹。但是兰炭粉煤的水分高,灰分高、恒容低位发热值低、可磨性较差,单混合喷吹比例应≤20%。(2)干熄焦除尘灰的反应性、燃烧性、可磨性都较差,但从节约成本,利用废弃资源的角度出发,5%的配加比例是合理的。(3)经过工业试验证明,20%兰炭粉煤+45%恒大煤+30%瑞升烟煤+5%干熄焦除尘灰的混合煤配比确实具备良好的经济性能及喷吹性能。(4)20%兰炭粉煤+45%恒大煤+30%瑞升烟煤+5%干熄焦除尘灰的混合煤配煤方案在在粒度组成为小于200目的比例为60%,水分含量1%及富氧2-3%的条件下能达到最好的燃烧效率。(5)在为期一个月的工业试验过程中,5#高炉采用了20%兰炭粉煤+45%恒大煤+30%瑞升烟煤+5%干熄焦除尘灰的混合煤配煤方案,经济技术指标有较大的提升,综合燃料比降低了1.69kg/t;焦比降低了7.18kg/t;喷煤比提高了5.48kg/t。5#高炉使用混合煤试验方案每年能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则为1566万元。

孙炎[5](2017)在《高炉喷煤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国内自动化水平的逐年提高,大多数的钢铁企业为了降低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成本,探索许多种节能降耗的办法。经过多年的研究,高炉喷煤成为众多钢铁企业降低焦比,增加产能的最有效的途径。我国很多的钢铁企业对高炉喷煤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起步也是非常的早,但就现状来看,已经不再处于领先地位,因此继续提高喷煤系统的全自动水平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了。本篇论文的研究对象为高炉喷煤的自动化系统,该系统使用的PLC产品为ROCKWELL公司生产的CONTROLLOGIX1756-L62冗余通讯模块等产品,该系统在设计与实现过程中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1)详细的分析与调研了高炉喷煤系统的工艺和需求,并总结设计了高炉喷煤自动化系统的整体基础架构。(2)提出高炉喷煤自动化系统的硬件方案,根据现场设备的要求以及点号的数量对硬件系统进行设计,确定了各种控制模块的型号,并对其网络方案进行了论证。(3)设计了高炉喷煤自动化系统的软件。该软件包括:人机界面系统设计,主要有制粉系统、喷吹系统的自动控制界面,其中对各种所需要测量的设备(如压力、流量、温度、重以及气体分析参数)进行监测和对各个阀体进行控制实现生产;程序设计,将煤粉喷吹罐的罐内压力放散、装煤、充压、和喷吹的自动化程序进行设计,以及对三个喷吹罐所需的放散阀、流化阀、充压阀、均压阀、氮气流化阀、下球阀、上球阀的连锁解锁程序的编写以实现各个设备的全自动操作、半自动(部分)操作、手动操作、机旁操作的操作模式。(4)完成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实现和测试,并对系统在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修正,列举了一些调试中容易出现的困扰,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展示了关键程序的流程图以及移动平均值算法的程序截图。本论文通过研究对备煤、储煤、制粉、喷吹系统的硬件与软件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基本实现了备煤、制粉、喷吹系统的连锁自动化,降低了煤粉的消耗,实现了系统的优化。目前本文中出现的喷煤自动化系统正在酒泉钢铁新1#高炉喷煤系统中使用,运行状况良好,受到了用户的认可。

毕雪亮[6](2017)在《高炉添加块矿对炼铁过程的影响》文中提出环境保护的日趋严格和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波动,频繁的使当今钢铁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环保和成本压力。作为钢铁企业中耗能最大的环节,高炉炼铁也是承压最多最重的。天然块矿是高炉炼铁入炉炉料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对于竖炉球团在高炉生产中拥有较强的价格优势和性能优势,这就为高炉生产进一步降低成本提供一条可行的道路。为了进一步提高高炉的天然块矿入炉比例降低高炉炼铁成本,通过对唐钢炼铁厂使用的几种天然块矿(纽混块、巴西块、南非块、PB块)的物理化学性能以及冶金性能进行研究,选择出适合高炉生产的天然块矿,并将其应用于高炉生产,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摸索研究天然块矿配比的变化对高炉生产的影响,并总结规律为高炉生产的节能降耗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实验室试验研究显示纽混块各项指标比较均衡适宜添加入高炉。在高炉实际生产中纽混块的配比控制在17%以下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和其他经济技术指标的改善;而在实际生产中巴西块配比控制不宜过高,控制在5%左右比较适宜,通过与纽混矿的混合添加使用,天然块矿的入炉配比综合可控制到18%左右。使用南非块的配比不宜过高,6%以下比较适宜。通过与纽混矿的混合添加使用,天然块矿的入炉配比综合可控制到20%左右,而不会对高炉生产造成不良影响,且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和其他经济技术指标的改善;高炉本身则通过对排料顺行、布料方式、装料制度等的调整,在不影响高炉正常生产的前提下,进一步适应天然块矿比例的提高,唐钢炼铁部2#高炉入炉炉料结构中天然块矿混合块矿的配比总和提高到22%,这势必给高炉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李智广[7](2015)在《南钢2座1800m3高炉的设计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南钢2座1800m3高炉的设计特点进行了阐述。在高炉设计中,采用了一系列先进、可靠的技术,特别是薄壁内衬、联合软水冷却、改进型顶燃式热风炉等技术的应用,为高炉的顺行和高产提供可靠的保障。生产实践表明,设计采用的工艺配置是合理的,针对南钢实际情况采用的技术是实用的、可靠的。

寇俊光[8](2015)在《酒钢1、2号高炉优化升级改造大修设计特点及生产实践》文中提出对酒钢1、2号高炉优化升级大修设计特点及生产实践进行了分析总结。1、2号高炉在内型、冷却壁、内衬、冷却系统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升级,生产1年来高炉顺行良好,指标持续改进,作业环境大为改善,实现或超过了设计水平。

阳勇[9](2014)在《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研究》文中认为建国前,毛泽东对中国钢铁工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恢复和建设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的思想基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毛泽东将鞍钢作为恢复钢铁工业的重点,决策、指导了鞍钢的恢复和改建。为改变钢铁工业布局,毛泽东还作出了新建武钢、包钢的重要决策。这一时期,毛泽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恢复和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为钢铁工业的发展进入第一个“黄金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五”计划时期,毛泽东决策重点建设钢铁工业,极大地加快了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进程。在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启发下,中国钢铁工业作出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战略部署,形成了中国自己的战略布局。这一时期,毛泽东高度重视发展钢铁工业,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钢铁工业出现了发展中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大跃进”时期,毛泽东提出“以钢为纲”加速工业建设,强调钢铁工业发展的高速度,提出了过高的发展目标和不切实际的钢产量高指标,钢铁工业战线出现“三年大起”的局面,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严重挤了农业和轻工业,是引起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重要因素之一。钢铁工业的过度发展是1960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指出的是,钢铁工业的“三年大起”为后来钢铁工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毛泽东总结了“大跃进”时期的经验教训,支持钢铁工业进行调整、整顿,初步展开了钢铁工业的三线建设。这一时期,毛泽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钢铁工业生产建设得到恢复并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发展中的第二个“黄金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依然十分关心、重视钢铁工业的发展,并为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文化大革命”时期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十年徘徊时期,损失严重。但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国家对钢铁工业进行了大量投人,钢铁工业仍有较大的发展,并为后来钢铁工业生产能力的迅速增强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毛泽东高度重视、积极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钢铁工业发展道路,他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尽管在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过程中出现过一些失误,但其的功绩是主要的,错误是次要的,他为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毛泽东的领导下,27年间新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这27年间钢铁工业取得的成果,也为之后中国钢铁工业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这27年间建立起来的大中型钢铁企业至今仍在并将继续在我国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毛泽东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经验和启示主要有如下几点:高度重视和致力发展钢铁工业;从实际出发,制定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战略;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道路;科技领先,大力汇聚钢铁工业技术力量,努力推动钢铁工业技术进步;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综合平衡,切忌急躁冒进;必须改革、改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

张军[10](2014)在《钢铁企业冶炼过程操作解析与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钢铁的冶炼覆盖炼铁和炼钢两个生产过程,前者是将铁由矿石中提炼出来,后者是调节钢铁产品内在质量的生产过程。在这两个生产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能量消耗,有着大量的化学反应,生产环境恶劣并且伴随着高温高热,生产过程中工艺与控制都十分复杂,这样使得获取炉内的冶炼状态变得十分困难。在实际生产中,为了精确控制和优化高炉和转炉的生产过程,提高产品的品质,就必须要准确地得到炉内冶炼状态的信息。因此本文以钢铁冶炼过程中具有代表意义的高炉布料和转炉炼钢生产过程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该生产过程运行原理的基础上,从中提炼出了一类新的操作解析与操作优化问题,并提出了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的操作解析与优化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高炉布料过程中手工方法无法稳定地得到满意的径向矿焦比值的料层的难题,在高炉布料生产过程中提炼出了一类操作优化问题。由操作解析方法得到当前能够保证炉况顺行的径向矿焦比满意值。以布料料面对应的径向矿焦比值与满意值的偏差最小为目标函数,操作变量是炉料批重、料流阀开度、溜槽旋转速度和倾角,同时考虑了料层厚度径向跳跃、间歇操作时间等约束,建立高炉布料生产过程操作优化模型。为了满足工业现场的实时性要求,构造了分散搜索和差分进化的混合算法进行高效求解。计算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的料面对应的控制指标值与最优值的最大偏差不超过3%,证明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基于所提出的高炉布料操作模型和优化算法,设计开发了应用在实际生产中的高炉布料系统,该系统运行后提高了炉况的稳定性,满足了工业现场科学稳定地控制径向矿焦比等技术指标的要求,同时系统提供了在炉况变化时可以及时准确给出布料调整方案的功能。通过工业实际运行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2)依据控制方式的不同,转炉炼钢生产过程的操作优化问题可分为两类,即稳态操作优化和动态操作优化。在稳态操作优化问题中,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转炉冶炼过程中铁水、白云石等原料的添加量等难题,选择各种原料的添加量为操作变量,以满足生产成本和终点命中偏差最小为目标函数,考虑了能量平衡、质量平衡以及炉内各元素在钢液与钢渣中的动态平衡机理等约束,建立转炉炼钢生产过程的稳态操作优化模型,设计了差分进化和量子粒子群的混合算法进行高效求解。利用实际生产数据并与现场经验模型比较验证了模型和算法能够为转炉实际生产准确性地提供所需原料的预计算量。该模型终点命中精度达到87.4%,计算原料加入量与实际生产中原料加入量的偏差小于4.5%,平均偏差小于3.1%。(3)转炉炼钢生产过程的动态操作优化问题是依据检测到的动态信息对吹炼操作参数进行动态修正,以达到预定的吹炼目标。然而,转炉炼钢生产过程钢水质量信息难以检测以及测量信息有限导致过程质量测量信息不完备,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tor Machine,LS-SVM)的动态数据解析方法,建立转炉炼钢生产过程钢水质量动态预报模型。构造改进粒子群方法对LS-SVM参数进行优化。使用实际生产数据验证了所建模型的预报效果和有效性能,可以连续准确地预报转炉炼钢过程中钢水质量信息,碳含量预报的最大误差不超过0.237%,温度预报的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3.5%。(4)在转炉炼钢生产过程钢水质量动态预报的基础上,提出一类新的动态操作优化问题解决转炉炼钢过程动态控制。针对转炉炼钢生产过程复杂无法在线控制的难题,以影响炉况安全的温升和脱碳速度为控制指标,由操作解析方法得到理想经验值,以实时指标值与理想经验值的偏差最小为目标,考虑烟气偏差校正约束,建立转炉炼钢生产过程动态操作优化模型。操作变量包括从当前时刻到下一时刻的时间范围内加入的氧气总量、顶吹氧气供气模式、底吹气体总量和各副原料加入的重量。构造了改进的变异差分进化算法对模型高效求解,得到当前各冶炼操作变量的设定值,并通过控制器实现对转炉生产过程的动态控制。通过收集到的实际生产数据,验证了所提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钢水碳元素含量的命中精度最小为0.9527%,平均命中精度为0.97%,温度最大偏差为7.52℃,平均偏差为3.082℃。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本文还对钢铁冶炼过程的未来操作优化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展望。

二、酒钢1800m~3高炉的设计特点及生产状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酒钢1800m~3高炉的设计特点及生产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数据驱动的高炉料面煤气流发展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意义和经济社会需求程度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 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构成
2 高炉生产工艺与建模方案设计
    2.1 高炉生产过程分析
    2.2 料面煤气流分析
        2.2.1 煤气流的形成
        2.2.2 煤气流的合理分布
    2.3 料面温度场检测信息
    2.4 料面煤气流发展过程建模方案
    2.5 本章小结
3 高炉料面煤气流分布检测数据处理
    3.1 红外图像处理
        3.1.1 料面红外图像特征
        3.1.2 红外图像采样时间字符识别
        3.1.3 红外图像叠加处理
        3.1.4 红外图像空域处理
        3.1.5 非料面区域处理
    3.2 十字测温数据处理
        3.2.1 基于差分超限法--牛顿插值的十字测温数据处理
        3.2.2 十字测温与红外图像时间匹配
    3.3 本章小结
4 高炉的布料周期划分模型建立
    4.1 红外图像表征量描述
    4.2 红外图像时域处理
    4.3 布料周期划分
        4.3.1 基于简单移动平均法的奇异能量序列处理
        4.3.2 基于梯度下降算法的布料周期划分
    4.4 本章小结
5 煤气流发展过程的统计监控模型建立
    5.1 布料周期煤气流分布发展模型
        5.1.1 基于深度学习的料面煤气流分布特征提取
        5.1.2 煤气流分布状态划分
        5.1.3 布料周期煤气流发展特征提取
    5.2 煤气流中心分布动态识别
        5.2.1 空间定标模型
        5.2.2 红外图上煤气流中心提取
        5.2.3 煤气流中心分布识别
    5.3 边缘料面煤气流特征提取
        5.3.1 料面温度场各检测量的关联性分析
        5.3.2 边缘煤气流特征提取
    5.4 本章小结
6 布料周期煤气流发展过程的分析
    6.1 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
        6.1.1 模糊C均值
        6.1.2 聚类结果分析
        6.1.3 不同模式下煤气流中心和边缘特征分析
    6.2 典型性相关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面向生产指标的高炉料面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论文的研究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高炉料面分布模型研究现状
        2.1.1 料面形状描述
        2.1.2 高炉期望料面形状
    2.2 高炉生产指标智能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2.3 高炉优化决策方面研究现状
        2.3.1 高炉专家系统应用
        2.3.2 高炉冶炼优化问题研究
    2.4 多目标优化问题
        2.4.1 多目标优化问题概述
        2.4.2 多目标优化问题求解
    2.5 研究现状分析
3 高炉生产指标体系的建立与优化框架
    3.1 高炉炼铁过程简介
        3.1.1 高炉炼铁工艺流程
        3.1.2 高炉生产操作制度
    3.2 高炉生产指标优化的意义
    3.3 高炉生产指标体系的建立
        3.3.1 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
        3.3.2 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3.3.3 高炉生产指标体系设计
        3.3.4 指标多尺度特征定义
    3.4 面向生产指标的料面优化框架
    3.5 本章小结
4 高炉生产指标模型的建立
    4.1 超限学习机理论
    4.2 改进的超限学习机算法
        4.2.1 GR-ELM算法
        4.2.2 DU-OS-ELM算法
        4.2.3 ME-ELM算法
    4.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4.3.1 影响因素分析
        4.3.2 实验结果与相关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面向指标的高炉料面多目标优化研究
    5.1 料面初值优化框架
    5.2 料面初值优化问题的数学描述
        5.2.1 目标函数的确定
        5.2.2 约束条件的建立
        5.2.3 决策变量的确定
        5.2.4 多目标优化问题描述
    5.3 问题特征分析
    5.4 多目标优化决策
        5.4.1 NSGA-Ⅱ算法
        5.4.2 MOPSO算法
        5.4.3 TOPSIS算法
        5.4.4 集成的多目标优化框架
    5.5 仿真验证与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料面特征反馈补偿
    6.1 反馈补偿策略
    6.2 关联规则挖掘基本概念及经典算法
        6.2.1 关联规则挖掘的基本概念
        6.2.2 关联规则挖掘的经典算法
    6.3 改进的Apriori算法
    6.4 高炉生产数据的关联规则分析过程
    6.5 实验验证
        6.5.1 修正料面特征的选择
        6.5.2 修正关联规则挖掘
        6.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本文总结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提高达钢5#高炉喷煤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高炉喷煤的意义和发展现状
        1.1.1 高炉喷煤的意义
        1.1.2 国内外高炉喷煤的发展与现状
    1.2 高炉喷煤对煤粉的要求
        1.2.1 高炉喷吹的煤种
        1.2.2 高炉喷吹用煤的工艺性能
        1.2.3 性能要求
    1.3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背景
        1.3.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高炉喷煤基础理论研究
    2.1 喷煤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2.1.1 煤粉燃烧对风口回旋区的影响
        2.1.2 不同煤种气化能力
        2.1.3 未燃煤粉气化对高炉冶炼过程影响
    2.2 煤粉在高炉内的燃烧及特点
        2.2.1 未燃煤粉在高炉内的行为研究
        2.2.2 高炉内煤粉的燃烧特点
    2.3 喷煤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2.3.1 对炉缸煤气量和燃烧带的影响
        2.3.2 对理论燃烧温度影响
        2.3.3 对料柱阻损和热交换影响
        2.3.4 喷煤对铁矿石还原的影响
3 达钢喷吹用煤的物理化学性能
    3.1 达钢喷吹用煤的试验煤样
    3.2 煤的可磨性能试验设备及方法
        3.2.1 实验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3 煤的燃烧性试验研究设备及方法
        3.3.1 实验设备
        3.3.2 燃烧率的测定方法
        3.3.3 煤粉燃烧率
        3.3.4 实验方案
    3.4 爆炸性试验的设备及方法
        3.4.1 实验原理、设备及方法
    3.5 煤的反应性试验研究设备及方法
        3.5.1 煤粉气化原理
        3.5.2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3.6 本章小结
4.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可磨性实验结果及分析
        4.1.1 单种煤数据
        4.1.2 单种煤可磨性试验数据分析
        4.1.3 混合煤可磨性试验数据
        4.1.4 混合煤可磨性试验数据分析
        4.1.5 小结
    4.2 燃烧性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4.2.1 单种煤燃烧性的试验数据
        4.2.2 单种煤燃烧性的试验数据分析
        4.2.3 混合煤燃烧性的试验数据
        4.2.4 混合煤燃烧性的数据分析
        4.2.5 小结
    4.3 爆炸性试验结果分析
        4.3.1 单种煤爆炸性试验数据
        4.3.2 单种煤爆炸性数据分析
        4.3.3 混合煤爆炸性试验数据
        4.3.4 混合煤爆炸性数据分析
        4.3.5 小结
    4.4 反应性试验结果分析
        4.4.1 单种煤试验煤样粒度分布
        4.4.2 单种煤反应性试验结果
        4.4.3 单种煤反应性试验数据分析
        4.4.4 反应后损失率
        4.4.5 混合煤反应性试验结果
        4.4.6 混合煤反应性试验数据分析
        4.4.7 混合煤反应后的损失率
        4.4.8 小结
    4.5 本章小结
5 混合煤的优化选择及工业试验
    5.1 混合煤试验方案经济性评价
    5.2 混合煤试验综合性能评价
    5.3 混合煤其他条件下的燃烧性能
        5.3.1 混合煤不同粒度的燃烧试验方案
        5.3.2 混合煤不同粒度的燃烧试验数据及分析
        5.3.3 达钢喷吹用混合煤煤粉粒度的选择
        5.3.4 混合煤不同水分含量的燃烧试验方案
        5.3.5 混合煤不同水分含量的燃烧试验数据及分析
        5.3.6 达钢喷吹用混合煤煤粉水分的选择
        5.3.7 混合煤不同富氧条件的燃烧试验方案
        5.3.8 混合煤不同富氧条件的燃烧试验数据及分析
        5.3.9 达钢喷吹用混合煤富氧率的选择
    5.4 达钢影响喷煤比的因素
        5.4.1 达钢5#高炉喷煤现状
        5.4.2 5#高炉影响喷煤比的因素
        5.4.3 5#高炉提高煤比的措施
    5.5 工业试验过程及指标
    5.6 试验方案经济效益计算
    5.7 本章小结
6.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高炉喷煤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高炉喷煤自动化系统的背景
        1.1.2 高炉喷煤自动化系统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安排
第2章 喷煤自动化系统的工艺与需求分析
    2.1 高炉喷煤工艺
        2.1.1 煤粉喷吹
        2.1.2 煤粉的速度调节
        2.1.3 煤粉重量计量
        2.1.4 中间罐与喷吹罐压力控制
    2.2 高炉喷煤自动化系统的需求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炉喷煤硬件系统设计
    3.1 硬件系统结构图
    3.2 喷煤系统的硬件设计
        3.2.1 PLC硬件产品的选型设计
        3.2.2 PLC硬件的特点
        3.2.3 煤粉制备系统的设备设计
        3.2.4 煤粉喷吹系统设备设计
        3.2.5 高炉喷煤系统的PLC硬件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炉喷煤软件系统设计
    4.1 人机接口HMI的设计
        4.1.1 人机接口界面风格
        4.1.2 人机接口界面的主要类型
        4.1.3 人机接口的运行方式
    4.2 PLC控制系统程序构成及其功能
        4.2.1 制粉系统主要控制功能
        4.2.2 喷吹系统主要控制功能
    4.3 报表系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的调试
    5.1 操作方式测试
    5.2 IO中转调试
    5.3 输入滤波调试
    5.4 关键信号的应急处理
    5.5 输出信号的界面功能测试
    5.6 自动化程序模拟与仿真
    5.7 喷煤系统的软件测试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炉添加块矿对炼铁过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高炉炼铁原料
    1.2 铁矿石
        1.2.1 铁矿石分类
        1.2.2 铁矿石的质量评定及冶炼要求
        1.2.3 铁矿石的性质及处理
    1.3 天然块矿
        1.3.1 天然块矿的冶炼性能
        1.3.2 天然块矿的综合评价
    1.4 天然块矿应用于高炉生产的问题
        1.4.1 天然块矿在高炉上的应用
        1.4.2 提高天然块矿入炉配比的措施
第2章 研究方案
    2.1 研究内容
    2.2 实验室试验研究
        2.2.1 实验室用天然块矿的选择
        2.2.2 天然块矿的化验方法
        2.2.3 天然块矿的粒度分析方法
        2.2.4 天然块矿的转鼓和耐磨指数测定方法
        2.2.5 天然块矿的荷重软化性能试验方法
        2.2.6 天然块矿的低温还原粉化性能试验方法
        2.2.7 天然块矿的中温还原性能试验方法
        2.2.8 天然块矿的热爆裂性能试验方法
    2.3 生产实践试验研究
        2.3.1 单一品种的天然块矿应用于生产实践
        2.3.2 天然块矿混合添加应用于生产实践
        2.3.3 高炉提高天然块矿配比的措施探索
第3章 天然块矿实验室研究
    3.1 天然块矿的选择
    3.2 天然块矿的性能检测
        3.2.1 天然块矿的化学成分
        3.2.2 天然块矿的粒度分析
        3.2.3 天然块矿的转鼓和耐磨指数测定
        3.2.4 天然块矿的荷重软化性能
        3.2.5 天然块矿的低温还原粉化性能
        3.2.6 天然块矿的还原性能
        3.2.7 天然块矿的热爆裂性能
    3.3 小结
第4章 天然块矿高炉生产实践研究
    4.1 研究方案
    4.2 天然块矿在唐钢高炉的生产实践
        4.2.0 唐钢2#高炉概况
        4.2.1 纽混块的高炉生产实践
        4.2.2 巴西块的高炉生产实践
        4.2.3 南非块的高炉生产实践
    4.3 天然块矿入炉配比的提高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建国前毛泽东与中国钢铁工业
    第一节 号召争取“铁的自给”
    第二节 要求做好企业中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的留用工作
    第三节 电令鞍钢迅速恢复生产
第二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步和第一个“黄金时期”
    第一节 决策、指导鞍钢的恢复和改扩建
        一、将鞍钢作为钢铁工业建设的重点
        二、指示鞍钢培养钢铁人才
        三、集中全国力量支援鞍钢建设“三大工程”
    第二节 决策新建武钢、包钢
        一、决策新建武钢
        二、决策新建包钢
    第三节 指导制订“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钢铁工业
        一、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制订“一五”计划
        二、要求重点加强冶金工业,打好基础
    第四节 启发、支持“三大五中十八小”
        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二、支持“三大五中十八小”
    第五节 提出超英赶美的战略目标
        一、提出赶超美国
        二、决策十五年赶超英国
第三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的“三年大起”
    第一节 提出大力发展地方钢铁工业,十五年赶上美国
        一、提出大力发展地方钢铁工业
        二、肯定冶金工业部关于钢铁工业发展速度的设想
        三、提出十五年赶上美国
    第二节 决策钢产量翻一番,号召为1070万吨钢而奋斗
        一、决策钢产量翻一番,“以钢为纲”加速工业建设
        二、召开北戴河会议,号召为1070万吨钢而奋斗
    第三节 发动全民大炼钢铁
        一、提出七年超过美国,强调必须首先抓紧钢铁工业
        二、亲临各地视察钢铁生产
        三、各地大放高产“卫星”
    第四节 指导钢铁工业局部纠“左”
        一、提出压缩空气,降低1959年钢产量指标
        二、号召鼓足干劲,完成1800万吨钢
        三、提出要波浪式前进,确定钢产量指标降为1650万吨
        四、委托陈云研究钢产量指标,将钢产量指标降到1300万吨
    第五节 争取钢铁更大的“跃进”
        一、庐山会议——由纠“左”转向“反右倾,鼓干劲”
        二、提出争取二千二百万吨钢
        三、支持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提出“鞍钢宪法”
        四、慎重提指标,注重降指标,全力保钢产
第四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的“两年大落”和第二个“黄金时期”
    第一节 降低钢铁工业发展速度
        一、接受钢产量指标大幅度再降
        二、赞成将1962年钢产量指标降至600万吨
        三、开展学习解放军、学习大庆运动
    第二节 提出再搞三年调整,控制钢产量指标
        一、提出再搞三年调整
        二、控制钢产量指标
    第三节 初步展开钢铁工业的三线建设
        一、提出重建酒泉和攀枝花钢铁厂
        二、督促、指导攀枝花和酒泉钢铁基地建设
        三、支持小三线搞小钢铁厂
第五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十年徘徊
    第一节 钢铁工业战线遭到严重破坏
        一、把“文化大革命”扩展到工矿企业
        二、支持、号召夺权
        三、清理阶级队伍
        四、制止武斗
    第二节 钢铁工业的恢复与发展
        一、提出、推动落实政策,引导“文化大革命”向结束的方向发展
        二、掀起备战高潮,反对翻番
        三、批判极左思潮,落实党的政策
    第三节 钢铁工业战线再遭破坏
        一、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二、支持全面整顿
        三、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第六章 评价与总结
    第一节 对毛泽东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评价
    第二节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经验和启示
        一、高度重视和致力发展钢铁工业
        二、从实际出发,制定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战略
        三、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道路
        四、科技领先,大力汇聚钢铁工业技术力量,努力推动钢铁工业技术进步
        五、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六、必须注重综合平衡,切忌急躁冒进
        七、必须改革、改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钢铁企业冶炼过程操作解析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的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钢铁冶炼生产过程工艺背景与研究现状
        1.2.1 高炉炼铁布料过程工艺背景及研究现状
        1.2.2 转炉炼钢过程工艺背景及研究现状
    1.3 操作解析与优化问题的研究方法与现状
        1.3.1 操作解析的研究方法与现状
        1.3.2 操作优化问题的研究方法与现状
    1.4 本文研究问题的特点、技术路线与主要工作
        1.4.1 本文研究问题的特点
        1.4.2 技术路线
        1.4.3 主要内容
第二章 高炉炼铁布料过程的操作解析与优化
    2.1 引言
    2.2 高炉布料过程的机理分析
        2.2.1 炉料在布料过程中的运动
        2.2.2 料层下降导致的料面形状变化
    2.3 操作优化问题描述及模型建立
        2.3.1 问题描述
        2.3.2 确定当前布料控制指标最优值
        2.3.3 操作优化模型的建立
    2.4 求解方法
        2.4.1 分散搜索算法
        2.4.2 基于分散搜索和差分进化的混合算法
    2.5 计算实验
    2.6 在实际高炉布料中的应用
        2.6.1 高炉炉料分布优化系统的框架
        2.6.2 高炉炉料分布优化系统的开发
        2.6.3 控制优化系统各模块功能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转炉炼钢生产过程的稳态操作优化
    3.1 引言
    3.2 建立稳态操作优化模型
    3.3 基于差分进化和量子粒子群的混合算法
        3.3.1 粒子群算法
        3.3.2 量子粒子群算法
        3.3.3 差分进化和量子粒子群的混合算法
    3.4 计算实验
        3.4.1 对benchmark函数与其他算法性能比较结果
        3.4.2 操作优化问题的比较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操作解析的转炉炼钢生产过程钢水质量动态预报
    4.1 引言
    4.2 问题背景
    4.3 生产过程动态钢水质量预报方法
        4.3.1 数据采集
        4.3.2 数据预处理
        4.3.3 基于聚类算法的炼钢阶段划分
        4.3.4 利用IPSO-LSSVM算法建立多阶段钢水质量预报模型
        4.3.5 获取冶炼初始温度
    4.4 计算实验
        4.4.1 插值法补充数据
        4.4.2 烟气模型
        4.4.3 动态温度预报
        4.4.4 动态碳含量预报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转炉炼钢生产过程的动态操作优化
    5.1 引言
    5.2 研究对象及问题背景描述
    5.3 基于操作解析的动态操作优化
        5.3.1 动态控制指标理想经验值的获取
        5.3.2 动态预报模型的建立及校正
        5.3.3 动态操作优化模型的建立
        5.3.4 改进的变异差分进化算法
    5.4 计算实验
        5.4.1 动态预测模型的实验结果
        5.4.2 动态操作优化模型的计算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及专利情况
作者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酒钢1800m~3高炉的设计特点及生产状况(论文参考文献)

  • [1]酒钢高炉铜冷却壁使用效果及维护实践[J]. 徐永刚. 炼铁, 2020(03)
  • [2]基于数据驱动的高炉料面煤气流发展过程研究[D]. 张生海.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3]面向生产指标的高炉料面优化研究[D]. 李艳姣.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7)
  • [4]提高达钢5#高炉喷煤量的研究[D]. 邓孝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5]高炉喷煤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孙炎. 北京工业大学, 2017(07)
  • [6]高炉添加块矿对炼铁过程的影响[D]. 毕雪亮. 华北理工大学, 2017(03)
  • [7]南钢2座1800m3高炉的设计特点[J]. 李智广. 炼铁, 2015(03)
  • [8]酒钢1、2号高炉优化升级改造大修设计特点及生产实践[J]. 寇俊光. 炼铁, 2015(02)
  • [9]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研究[D]. 阳勇. 湘潭大学, 2014(08)
  • [10]钢铁企业冶炼过程操作解析与优化研究[D]. 张军. 东北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九钢1800m~3高炉设计特点及生产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