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逐鹿发行,得人才者得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李俊华[1](2021)在《冯玉祥的治军思想及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冯玉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是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冯玉祥将治军作为第一志业,他的治军思想虽然驳杂但折射出时代性和进步性。冯玉祥出身旧式军人,恪守儒家伦理并将其作为治军基础;他将基督教价值观引入军队,凸显其军队的独特性并使西方列强另眼相看;他能够与时俱进地接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完成了由旧式军人向新型军人的不够彻底的转变,襄助北伐成功为国民革命建立不朽功业。独特的治军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治军实践。冯玉祥的治军方略也特色鲜明,别具一格。冯玉祥在军事干部选拔培养、士兵挑选训练、军事战略筹划与战役部署指挥、军政军民关系处理等方面用心探索、努力经营,打造了一支纪律严明、能征善战、名震中外的威武之师。然而,冯玉祥因受到自身的文化水平、军事素养、政治眼界和格局等方面的限制,他的治军思想也必然显现出转型不彻底的特征,反映在军队建设方面,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甚至机会主义充斥其间,选将用人方面始终未改旧式军队的江湖习气,形成难以克服的弊端,最终使这样一支实力强劲的军队瓦解于不义的军阀混战。冯玉祥治军思想及实践,对于认识中国近代新旧转换时期军队发展演变的具体经验教训、中国近代战争史上的具体经验和教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戴拥军[2](2020)在《论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实践方法 ——基于《吕氏春秋》及其英译本的研究》文中提出典籍术语是典籍文本中核心概念的语言表达,它们是中华民族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思维习惯。典籍术语具备专业术语的一般属性,但同时也具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术语的独特性。典籍术语的翻译是中华典籍思想对外译介的关键所在,也是典籍文本翻译实践的重要内容。典籍文本兼具思想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的多重特质,其翻译实践的复杂性不言而喻。这其中,典籍术语既是承载典籍文本思想内容的知识单位,也是构建典籍文本思想话语的语言单位,更是影响典籍文本思想传播的交际单位。典籍术语翻译的实质是跨语言文化的知识交互与思想传播过程,其有效性取决于译者对源语文本术语内涵的充分解读与其在目标语文本中的术语再命名。在典籍术语翻译过程中,术语在其概念、语符和交际层面的特殊复杂性,对译者的语言能力、知识储备与文化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好地跨语阐释典籍文本所蕴含的中华传统知识与文化内涵,以术语为切入点,开展相关翻译研究尤为重要。典籍术语翻译绝非语词层面的简单转换,它更有赖于译者的“研究型翻译”。实际上,关于典籍翻译实践的研究型特质,学界已有基本共识。然而,对于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实践而言,相关理念仍有待厘清,具体方法也需进一步探索。本研究聚焦典籍翻译中的术语“研究型翻译”特殊性,尝试探究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方法,旨在为典籍术语的“研究型翻译”提供相应理据和具体方法,从而有助于典籍文本总体翻译质量的有效提升。关于“研究型翻译”的实践理念,现有文献中有所涉及,但并未明确界定,而且还有包括“学术型翻译”、“厚重翻译”及“思想翻译”等类似术语并存的情况。由此,本文作者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和研究,在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对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的实践依据进行了初步的学理探讨。本研究借鉴了现代交际术语学理论,从典籍术语翻译的特殊性出发,结合翻译学、跨文化传播等领域的相关研究资源,构建了考察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实践的分析框架,为后续的文本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基于该分析框架,本文作者对所选择的代表性中国典籍文本《吕氏春秋》及其三个英译本展开了有关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实践具体特征的对比分析与研究。本论文所选取的《吕氏春秋》是中国文化典籍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较高思想文化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汉语典籍在英语世界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而21世纪的最初十年,相关译介活动更加活跃,先后有三个不同全译本问世。这其中,由于译者自身教育背景及职业身份不同,《吕氏春秋》三个英译本在核心术语的翻译处理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体现的“研究型翻译”实践特点与方法也有所不同。通过文本细读和数据分析,本研究对于《吕氏春秋》三个英译本的“研究型翻译”实践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对比,并对其中术语翻译方面最具研究型实践特点的译本进行了评析,同时结合相关副文本的研究进行了讨论。最后,本研究基于文本分析与理论思考,初步构建了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的过程实践模型,以期对今后典籍术语翻译的具体实践有所参考。本论文围绕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实践方法的研究主题,对于《吕氏春秋》及其英译本术语翻译实践特征展开了文本对比分析与研究,重点考察了四个方面问题:(1)《吕氏春秋》中核心术语及其系统的文本特征如何?具体在术语的概念、语符和交际维度如何体现?(2)与《吕氏春秋》原文本的术语及其系统特殊性比较,《吕氏春秋》三个英译本的术语翻译各有何特点?哪一个译本中的术语翻译结果更符合“研究型翻译”的基本特征?(3)《吕氏春秋》三个英译本中核心术语翻译更符合“研究型翻译”特征的译本具体受到哪些研究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到术语翻译以及典籍文本的翻译质量?(4)基于《吕氏春秋》核心术语及其系统英译的研究,如何确立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的过程实践模型?针对这些问题的具体研究发现如下:(1)《吕氏春秋》的术语概念系统围绕“君道治术”这个最大“场”,衍生出若干术语概念系统的次生场域。在每一个次生概念场域中,虽然表达核心思想的术语形式多样,但整体上构建了一张概念、知识与思想之网。核心术语中,“君”、“臣”、“民”出现得最为频繁,其下是关于“地”、“事”、“理”的具体术语和类术语,术语之间具有明显的层级关系。《吕氏春秋》很多核心术语是诸子百家具体思想的体现,有的只在形式上稍加变动,有的则直接加以引用或借用,这使《吕氏春秋》核心术语在概念系统上具有复杂的网络化关联。《吕氏春秋》核心术语的语符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形式上的多样性,术语中既有通用于各种先秦典籍的单字术语,也有借自诸子百家或对之进行改造的双字复合术语,还有整齐凝练的类术语或准术语。这些不同类型的术语尽管具体运用上比例不一,各有侧重,但在构建《吕氏春秋》治国理政话语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吕氏春秋》核心术语的使用还具有交际语境特殊性,它们集中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宇宙、社会、国家运行与治理的根本看法,具体受到包括《吕氏春秋》文本语境、文本创作相关的情境语境以及战国时期文化语境的多重复杂影响。(2)在《吕氏春秋》三个英译本中,汉学家诺布诺克和里格尔的合译本能较好地表现出“研究型翻译”的特点,在术语及其系统的呈现上清晰自然;中国学者翟江月译本文本形式“厚重”,但在术语及其系统的呈现上比较模糊;资深翻译家汤博文译本则简洁精致,在翻译中注重术语及其系统性特征的“凸显”。同时,虽然三个英译本在概念系统性上都具有较好的表现,尤其是合译本和汤译本对应意识较强,程度较高;在语符表征的系统性一致性方面,合译本整体上效果较好,而汤译本和翟译本则有所欠缺,尤其是翟译本在很多情况下忽视了语符表征的系统性,对重要术语的表征缺乏一致性;而在交际适应性方面,合译本和汤译本均有较好的表现,而翟译本的交际适应意识不足,仍有较大完善空间。(3)《吕氏春秋》术语“研究型翻译”的影响因素具有多维复杂性,总体上可概括为文本内(即所译典籍文本内部)、文本外(即与所译典籍文本相关的平行文本)和跨文本(即所译典籍文本在不同时期或与之同类译本)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不同译本在某一因素上所受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作为译者,其自身的素养决定了在其翻译过程中,是否会自觉意识到这些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并在考虑到典籍术语特定功能的基础上,从概念认知、语符表征及语境交际等多维角度加以综合研判。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者重视与所译文本同时代其他文本术语之间的关联性,也会考虑到与所译文本不同时期相同或相关文本中的典籍术语翻译,因此其翻译过程较之一般类型的翻译实践过程更加复杂。典籍术语翻译不仅与具体所属文本紧密相关,还涉及具体翻译实践所需的对其它相关文本的调查与研究。而这些调查与研究对于所译文本中术语翻译问题的处理至关重要。综合上述对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理念的探讨和对《吕氏春秋》不同文本核心术语及其英译实践的具体对比分析,本文作者对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的过程实践模型进行了初步构拟。首先,翻译前要进行必要的研究思考和计划,这个阶段侧重于对源文本术语及其系统的解读研究,涉及到文本产生背景、文本构成、主要思想特征、历史价值与当代价值、术语的收集等。其次,翻译中对具体研究什么内容进行仔细斟酌,侧重译语文本术语及其系统的重构研究,包括核心术语的收集、文本内因素的研究、文本外因素的研究和跨文本因素的研究等。最后,翻译后要进行必要的评价和完善,主要是对核心术语及其系统翻译的自我评析,涵盖术语翻译的概念系统性、语符一致性、语境适应性等方面的斟酌和推敲。总体而言,本研究基于对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理念的深入探讨,以中国文化典籍中较有代表性的《吕氏春秋》三个不同英译本中的术语翻译为例,通过文献梳理、文本细读和数据分析对比,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较全面地阐述了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实践方法,并兼及与之相关的其他研究。作为上述研究的总结与提炼,本论文最后初步构建了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的过程实践模型,以期对今后典籍术语翻译实践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张亮[3](2017)在《“有X”的功能演化及相关现象专题研究》文中提出“有X”可视为VO式动宾结构,在历时与共时双重演化推动下,呈现出不同的演化斜坡。语义指涉成分的凸显强化“有X+于+O”结构的使用。韵律机制的制约和语用经济性的干预迫使“有X于”难以进入汉语词汇库藏,“于”趋向零形化。“于”的零形化诱发“有X”词族属性的重新解读,导致“有X”的及物化。“S+有X+Vp”是孕育“有X”副词化的句法环境,其源结构为“S+有X+Np”,是“有X”进一步语法化的前提和基础语境。“有X+Vp”结构内“有X”呈现粘谓分布,在“adv.+Vp”状中结构的强势类推下,“有X”具备被重新分析为副词的可能。“有望、有感、有意、有幸、有失、有待”等“有X”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不同的演化路径,在共时层面却呈现出相似的词汇化连续统,即“跨层结构→韵律词→语法词→词汇词”。“有望、有幸、有意”的副词化、“有感”的形容词化、“有待”的形式动词化、“有失”的附缀化等都是“有X”词进一步语法化的结果。“有”的语法化、“有+X”的词汇化和“有X”的语法化涉及“有、有X”的句法语义地位。“有、有X”的语义信息负载量与其是否会发生语法化具有内在联系。“有”失去语义核心地位,更易于发生语法化;同样,“有X”与Vp的谓语核心分配也决定“有X”的演化。“有X”语法化程度加深,主观化程度表达强化,外在体现即其句法位置的左移外围化。“有X”进一步语法化,从谓语核心的修饰成分向整个谓语的修饰成分演化,也就是“有X”的限定或修饰辖域扩大化,句法位置逐渐左移,外围化。此可谓“有X”语法化的“逆向减量”原则。“有X”的词汇意义弱化,其语用功能义强化。“有X”的演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X”的句法、语义、语用功能因其演化程度的不同而存有差异。“有望”正向以表示情态意义为主的评注性副词发展;“有意”是具有实际词汇意义的描摹性副词;“有幸”是具有实际词汇意义兼具评注性的描摹副词;“有待”抑制其后动词的陈述性,凸显动词的指称性,Vp的动作性或动词特征越明显,“有待”的形式化特征越显着;“有失”语法化程度加深,词义虚化,功能泛化,渐失独立词地位而倾向粘着化,最终附缀化。“有+Np双”是现代汉语中使用较为频繁的具有特殊语义功能的能产构式。“有”表存在与领属、“Np双”的抽象化程度和“有+Np双”构式化层级都以连续统的形式呈现。“有Np双”构式化连续统的最末端是副词化。“有+Vp”结构历经“繁荣→衰退→再复兴”三个阶段,与汉语的历时发展轨迹吻合。“有+Vp”与“有+Np”“没有+Vp”互为对称结构。“有+Vp”框架下,“有”由存现动词向表确认与肯定功能的评注性副词演化。“有”的语法化与主观化是个互动过程。“有”的体助词功能是在“有”表评注副词的基础上经重新分析而来的。语言类型学的普遍共性下,“有”的确认功能可被视作“广义的完成体”。
王晶[4](2016)在《乐视网并购动因和绩效的案例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以及4G网络等新生事物的出现,以及新媒体、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崛起,互联网视频行业的盈利模式也逐渐发生改变。以乐视网为代表的一个年轻新兴的产业,其表现为高投入、高收益和高风险的经营特征,促使并购成为企业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盈利水平的有效途径。目前,各大视频网站已经进入了差异化的竞争阶段,越来越多的视频公司选择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抢占行业中比较竞争优势,而乐视网则是通过并购上游公司的第一家互联网视频企业。论文以乐视网2013年并购花儿影视和乐视新媒体为研究案例,案例的研究对象是创业板市值排名第一的企业,其股价飙升的背后与乐视网娴熟的资本运作是分不开的。乐视网此次并购成为互联网视频行业具有代表性和争议点的事件,论文期许通过研究乐视网并购花儿影视和乐视新媒体,以并购协同理论对并购的动因和绩效展开分析,以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揭示纵向并购的链条所产生的比较竞争优势与效果。首先,论文基于乐视网并购花儿影视和乐视新媒体案例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乐视网跳出常规的“付费+免费”的运营模式,注重打造“内容+渠道”的共建,意在打造一个集“平台+内容+终端+应用”为一体、覆盖软件和硬件的四位一体的乐视生态圈。也揭示了乐视网在下年将面临大量版权作品到期的风险,以及自制网络剧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补充版权库已成为乐视网健康发展的最为关键的要素。其次,论文重点分析互联网视频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协同效应理论,认为乐视的并购完善“生态链”、补贴渠道建设以实现战略协同,带来发行收入、补充现金流以实现财务协同,增强用户黏性、提升资本市场信心以实现市场协同和布局人才战略以实现人才协同。并通过并购绩效实证分析,短期内的市场绩效累计超额收益率达到3%,也验证了乐视网通过并购提高了自身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最后,论文通过分析乐视网并购战略目标,得出在并购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重视相关的尽职调查,严格控制其交易过程中可能面对的法律风险和市场风险,保护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使并购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同时打通产业链,使公司价值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综上所述,并购是企业发展和获取比较竞争优势的途径之一,通过纵向并购,能够促使企业的运行更加健康与持续!
郑也夫[5](2015)在《活字印刷的起源》文中指出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但活字在中国没有取代雕版成为主流,这是基于经济算计的选择,而非审美偏好、着墨技术缺乏、一次性投资过高所致。同样,成本权衡与趋易避难的原则决定了缺乏刻工人才的韩国选择活字的道路。中韩活字的信息传入欧洲的可能性很大。此时的欧洲对文本需求极度旺盛,受雕版印刷的启示,字母民族独立发明活字印刷的可能性也很大。谷登堡的铅活字具有其他质料的活字所不具有的优势。中国的图书业有王权、社会两个支点,韩国的图书被极少数贵族垄断,而欧洲的图书一问世就是十足意义上的商品。商人、商品、自由人、自愿组织、早期资本主义观念的流行和机制的形成,以及通行欧洲的拉丁文,成就了谷登堡印刷术奇迹般的后果。
胡琳曼[6](2015)在《乐视网全产业链运作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在互联网视频行业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各家网络视频企业都力求全方位发展,在行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的时期抢占先机。乐视网是我国互联网视频行业中第一个宣布盈利的企业,也是现阶段国内A股首家互联网视频行业的上市公司。乐视网独创“平台+内容+终端+应用”四位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在业内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引发了其他互联网企业的争相效仿。乐视网的成功无疑说明了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强者的模式就是行业的模式,因此对于乐视网全产业链模式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本文选取乐视网作为研究对象,结合PEST分析法总结了其面临的行业大环境与乐视网自身的发展现状:行业的高速发展、大规模的资本介入、以及乐视网本身的内容优势和全方位的业务发展,这些都决定了乐视网打造全产业链的必要性。运用SWOT分析法对乐视网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四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并通过对乐视网全产业链实施效果的研究,发现该模式在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运营和盈利方面的困境,故此针对乐视正在遭遇或即将面临的重大风险提出对策和建议。产业链垂直整合就等于是乘法效应,在产业链上下游做到全面覆盖后,企业将会迎来爆炸式的增长,行业内已经认识到全产业链的价值,建设由内容到硬件的产业链闭环已经成为行业内的大趋势,然而各家企业在加快拓展产业链的同时,也需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战略以规避风险。
吴春集[7](2014)在《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分论”的方式进行研究,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电影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和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的背景和现状进行分析,论述进行该课题研究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分析决定电影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在综述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产业竞争力和国家(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决定因素观点的基础上,首先,对迈克尔·波特“钻石模型”理论、弗洛里达的创意阶层理论、马特尔美国文化竞争优势理论、Allen J.Scott好莱坞电影产业发展理论进行综合评价,指出其理论意义及存在的缺陷或不足;其次,对电影产业竞争力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指出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的特殊规律;第三,提出决定国家(区域)电影产业竞争力的六大因素,即“电影产业竞争力决定因素模型”:电影创意阶层与成长环境、技术资本等其他资源条件、国际/国内/区域电影市场需求、同业竞合和产业集群、相关支持产业、政府政策和社会力量,并分析诸因素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结合上海电影产业实际案例,分析六大因素与电影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及其相关性。结合上海、北京、洛杉矶等区域的电影产业发展情况,分别研究六大因素在上海电影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表现,探讨它们影响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的机理及过程。这部分在论述中国电影创意阶层产业成长环境的特殊性、中国电影企业成长的体制之困、电影创意企业的独特市场竞争格局、上海电影需求市场的特点和贡献、如何定位看不见但又无处不在的政府角色、如何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巨大作用等问题上,有较为独到的见解。相关的论述详细结合了中国的特殊国情,揭示了中国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的特殊规律。第四部分:对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进行理论总结,指出行政体制、政策、垄断格局、对创意的不尊重是构成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的最大障碍。要发展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确立上海属地审查制度;建设多元竞争产业格局;借助国有资源建设上海电影产业助推平台;促进企业、市场、政府、社会力量、教育科研的全方位合力等举措是关键。
秦芳[8](2012)在《西安佳润润滑油公司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民营中小润滑油企业在变幻莫测的润滑油市场竞争中既面临威胁,又充满机遇。中小润滑油企业如何在产品日趋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取胜,营销战略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营销战略研究是本文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以市场营销、营销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西安佳润润滑油公司的营销战略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属于应用研究。本文在营销战略的制定及实施上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首先,分析西安佳润润滑油公司的外部营销环境。运用PEST理论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技术等四个方面对公司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再运用波特别五力模型对西安佳润润滑油公司所在的行业环境进行分析;列出关键因素,由此得出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从而得出对西安佳润润滑油公司的外部营销环境的评价结果。其次,对西安佳润润滑油公司进行内部条件进行分析,从公司的组织机构、产品、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列出关键因素,由此得出西安佳润滑润滑油公司的内部环境评价矩阵IFE,从而得出西安佳润润滑油公司的内部条件评价结果。再次,运用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SWOT分析方法等,得出西安佳润润滑油公司的营销战略备选方案。利用QSPM矩阵对所有备选方案进行评价,得出最佳的营销战略。最后,运用4R等相关理论,对西安佳润润滑油公司的新的营销战略的实施提出策略及控制和评价措施,以保证营销战略的实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袁艳[9](2012)在《融入与疏离:华侨华人在古巴(1847-197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古巴华侨华人与当地社会关系的演变为主线,系统梳理了华侨华人在古巴的历史。总体来看,古巴华侨华人主要由历史上的三大群体构成:19世纪的契约华工、加利福尼亚(华)人以及20世纪的自由移民。1847-1874年间,古巴从中国引进12万余名契约华工。1860-1875年间,由于美国日益排华,数千名加利福尼亚(华)人转移到古巴。进入20世纪,数万名中国自由移民陆续进入古巴。直到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进入古巴的中国新移民基本中止。在对中国人移民古巴的历史进行概述后,文章分阶段考察了契约华工在古巴的历史、20世纪上半期的古巴华侨华人社会以及1959年古巴革命后的华侨华人。作者在通盘审视华侨华人在古巴的历史后提出,古巴华侨华人融入当地社会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过程。19世纪的契约华工和加利福尼亚(华)人在古巴共和国成立后基本融入了当地社会。而在20世纪上半期,以新移民为主体的古巴华侨华人似乎与古巴社会有着隐约的疏离。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留居古巴的华侨华人在古巴革命政府的改革中被整合进古巴社会。作者尝试对造成这种波折历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同时期进入古巴的不同移民群体的巨大差异性、不同移民群体进入古巴的非连贯性和渐次性以及一个多世纪来古巴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是导致古巴华侨华人融入古巴社会的总体进程呈现波折特征的重要因素。但不同时期,影响古巴华侨华人融入的具体因素各不相同。在后契约华工时代,契约华工、加利福尼亚人及其后裔之所以能顺利融入古巴社会,与古巴华人参加古巴独立战争密不可分。独立战争为古巴人民的联合打下了基础。而契约华工参加古巴独立战争,是他们被整合进古巴社会的关键一步。独立战争之后,古巴面临着国民身份的重建和整合。契约华工和加利福尼亚(华)人在这次整合中,获得了新的社会地位和公民权利。20世纪上半期的古巴华侨华人与古巴社会有所疏离,其原因较为复杂。作为第一代移民,20世纪到古巴的自由新移民首先面对的是生存和适应问题。他们改组并复兴19世纪后期古巴先侨成立的各种侨团组织,逐渐形成以衣食相关的小商业为主的族裔经济,继续保持着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华侨跨国家庭的大量存在,使得他们一直保持着与中国的联系。而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兴起的民族主义,也影响到古巴的华侨华人。来自中国的拉力,使得华侨华人与当地社会有着一定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在古巴对华侨华人入境的限制和排华风潮之下加剧。为应对古巴的排斥性政策与活动,古巴华侨华人进一步团结起来,强化自己的侨民身份,寄希望于中国使领的交涉。但古巴华侨华人加强与中国的联系以力图改善在古巴的境遇的做法,使得古巴人进一步视华侨华人为外国人,这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疏离。20世纪上半期,来自中国的拉力和古巴的推力,使华侨华人未能顺利融入古巴社会,但他们渴望被古巴社会所接纳。1959年古巴革命后实施的改革,对古巴华侨华人影响巨大。古巴革命和改革使华侨华人感到强烈的生存危机感,一部分人选择离开古巴,更多的人则继续留在古巴。就留居古巴的华侨华人而言,危机意识加速了他们主动融入古巴社会的进程。一方面体现在积极取得永久居留权,另一方面则是较过去更为积极地参加到古巴的各种活动中。同时,古巴革命政府实施外侨居留证法,开始将外侨也纳入并整合到整个国家和社会之中。
吴斌[10](2012)在《国内男性时尚杂志的市场细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内传媒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期刊杂志业进入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的新阶段。传统的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改变,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期刊杂志市场的分众化趋势愈加明显。在国内的男性时尚杂志市场,拥有清晰定位和独特优势的男性时尚杂志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定位模糊、细分不清晰的所谓“时尚刊物”面临严峻的挑战,大部分弱势品牌迫切需要转型升级。此外,由于现阶段男性时尚杂志的回报可观,从2004年起,国外众多历史悠久、资金充足、管理科学、风格前卫的男性时尚杂志大量进入中国,给国内男性时尚杂志市场带来强有力的冲击。如何在种类繁多的男性时尚杂志市场中脱颖而出,赢得读者的青睐,需要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本文主要针对市场细分环境下国内男性时尚杂志的现状及问题,以美国学者温德尔·史密斯教授阐述的市场细分理论为指导,从市场细分和媒介自身发展的角度对男性时尚杂志的生存发展进行探究,从而对国内男性时尚杂志的发展前景提供有益的参考。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方法、数理统计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方法,并综合运用传播学、出版学、市场营销学的专业知识来进行文本细读,试图对市场细分环境下国内男性时尚杂志的经营策略提出改进建议。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进行研究背景、文献资料、研究意义与价值、研究方法的说明,重点是进行文献资料的阐述,通过对比国内外研究状况,发现从市场细分的角度探究男性时尚杂志这一期刊类型具有全新的研究意义与价值;第二部分通过对《智族GQ》个案的内容分析,透视国内男性时尚杂志市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度依赖广告、定位模糊、同质化现象以及人才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阐述而引出第三部分国内男性杂志进行市场细分的必要性,首先根据美国学者温德尔·史密斯教授阐述的市场细分理论,对媒介市场细分的内涵进行了初步探讨,特别是通过引入“多元异质性”的概念,奠定国内男性时尚杂志进行市场细分的理论基础,其次分析国内男性时尚杂志的市场细分是受众分层的现实需要,以及国内传媒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第四部分是针对国内男性杂志的市场细分,是全文的核心所在,包括日标受众分析、细分操作规律以及市场细分的具体操作策略等内容。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在期刊杂志市场细分化趋势成为主流以及外国出版集团大量涌入的双重压力下,国内男性时尚杂志只有顺应市场细分趋势,深入挖掘细分市场,不断完善市场和受众定位,切实改进编辑、发行和广告工作,着力打造知名杂志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逐鹿发行,得人才者得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逐鹿发行,得人才者得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冯玉祥的治军思想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方法及现状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特色 |
第二章 从士兵到地方实力派 |
2.1 行伍家世与新式军人 |
2.2 晋升将军,独当一面 |
2.3 驰骋北方,逐鹿中原 |
第三章 驳杂多样的军队思想建设 |
3.1 以儒家价值观为军队奠定心理基础 |
3.2 以基督教树立与众不同的军队形象 |
3.3 以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为军队注入新生机 |
第四章 治军方略与实践 |
4.1 以兵为本的治军理念 |
4.2 军官培养与选用 |
4.3 兵源选择 |
4.4 军队编练 |
4.4.1 编制演变 |
4.4.2 综合训练 |
4.4.3 兵工结合政策 |
4.4.4 军费筹措 |
4.5 战略运筹与具体实施 |
4.5.1 护国战争中的政治远见与骑墙谋略 |
4.5.2 讨伐张逆之役中的果断筹谋 |
4.5.3 第二次直奉大战前后的困境与决断 |
4.5.4 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襄助北伐成功 |
4.5.5 全军瓦解的战略与非战略原因分析 |
4.6 借助会党之力,获得实力扩充 |
4.7 建立良好军民关系,树立爱民军队形象 |
第五章 军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
5.1 冯玉祥文化素养及性格等多重缺憾 |
5.2 唯故旧、唯才干、忽视政治立场及道德的用人之道 |
5.3 陈旧落后的家长式管理之法 |
5.4 差别对待造成的将领不和与将帅嫌隙 |
5.4.1 派系之分与将领不和 |
5.4.2 将帅矛盾与失和 |
5.5 奉行政治投机主义,军队无灵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论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实践方法 ——基于《吕氏春秋》及其英译本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目标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术语界定 |
2.1.1 典籍术语 |
2.1.2 术语翻译 |
2.1.3 研究型翻译 |
2.2 术语翻译方法研究述评 |
2.3 典籍术语翻译研究述评 |
2.4 “研究型翻译”相关研究述评 |
2.5 《吕氏春秋》术语英译研究述评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3.1 交际术语学理论概述 |
3.2 典籍术语翻译的交际特征 |
3.2.1 典籍翻译的跨文化传播实质 |
3.2.2 典籍术语翻译的多元功能 |
3.3 典籍术语翻译研究维度的分析框架 |
3.3.1 典籍术语的概念系统研究 |
3.3.2 典籍术语的语符特征研究 |
3.3.3 典籍术语的交际语境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数据收集 |
4.2.1 《吕氏春秋》古汉语原文本及三个英译本的收集 |
4.2.2 《吕氏春秋》汉英双语平行文本语料库的构建 |
4.2.3 《吕氏春秋》核心术语的提取 |
4.3 数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吕氏春秋》核心术语及其系统总体特征描写 |
5.1 《吕氏春秋》核心术语的概念系统性 |
5.1.1 《吕氏春秋》核心术语的构成 |
5.1.2 《吕氏春秋》核心术语的层级关系 |
5.1.3 《吕氏春秋》核心术语的关联网络 |
5.2 《吕氏春秋》核心术语的语符特殊性 |
5.3 《吕氏春秋》核心术语的语境特殊性 |
5.3.1 《吕氏春秋》核心术语的文本语境 |
5.3.2 《吕氏春秋》核心术语的情境语境 |
5.3.3 《吕氏春秋》核心术语的文化语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吕氏春秋》英译本的术语翻译特征对比分析 |
6.1 《吕氏春秋》英译本中术语翻译特征的概念维度比较 |
6.2 《吕氏春秋》英译本中术语翻译特征的语符维度比较 |
6.3 《吕氏春秋》英译本中术语翻译特征的交际维度比较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吕氏春秋》核心术语“研究型翻译”的影响因素 |
7.1 文本内因素及其影响 |
7.1.1 文本内因素 |
7.1.2 对单个术语翻译的影响 |
7.1.3 对相关术语翻译的系统性影响 |
7.2 文本外因素及其影响 |
7.2.1 文本外因素 |
7.2.2 对相同术语翻译的影响 |
7.2.3 对同类相关术语翻译的影响 |
7.3 跨文本因素及其影响 |
7.3.1 跨文本因素 |
7.3.2 对较早时期术语翻译的模仿 |
7.3.3 对同类文本术语翻译的参照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的实践模型构建 |
8.1 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实践的译本特征 |
8.2 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的过程实践内涵 |
8.3 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的过程实践要求 |
8.4 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的过程实践模型 |
第九章 结语 |
9.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9.2 本研究的不足 |
9.3 后续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已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与专着 |
(3)“有X”的功能演化及相关现象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与任务 |
1.2 研究概况与不足 |
1.3 研究理论与视角 |
1.4 研究内容与范式 |
1.5 语料与引证 |
第2章“有待”的性质、功能及其形式化 |
2.1“有待”的性质与句法分布 |
2.2“有待”的句法形式与变换 |
2.3“有待”的语用功能 |
2.4“有待”的词汇化与形式化 |
2.5“有待”与“亟待”“急待” |
2.6 小结 |
附录 1“有待/亟待/急待+X”频次分布统计 |
第3章“有感”的及物化与形容词化 |
3.1“于”的零形化与“有感”的及物化 |
3.2 类推与“有感”的及物化 |
3.3“有感”的形容词化 |
3.4“有感”与“无感”的区别和联系 |
3.5 小结 |
第4章“有望”的副词化及其性质与功能 |
4.1“有望”的词汇化 |
4.2“有望”的历时分化与性质 |
4.3“有望”的分布、功能与发展 |
4.4“有望”与“无望”“在望”的不对称 |
4.5 小结 |
附录 2 有望/无望/在望与Vp组配统计 |
第5章“有幸”的性质、功能及其副词化 |
5.1“有幸”的句法分布及其性质 |
5.2“有幸”的副词表达功能及其解读 |
5.3“有幸”的演化与功能 |
5.4 小结 |
附录 3“有幸”后接双音节Vp统计 |
第6章“有意”的副词化与主观化及其属性 |
6.1“有意”的性质与功能 |
6.2“有意”的副词化解读 |
6.3“有意”的描摹副词性 |
6.4“有意”的主观性与主观化 |
6.5 小结 |
附录 4 “有意”后附Vp情形统计 |
第7章“有失X”的表达功能及其构式成因 |
7.1“有失(X)”的性质与功能 |
7.2“有失”的演化 |
7.3“有失X”与“失之X”“失于X” |
7.4 小结 |
附录 5“有失”类后接双音节成分统计 |
第8章“有+Np双”的构式化与语法化 |
8.1“有+Np双”的构件属性 |
8.2“有+Np双”的演化及存在形态 |
8.3“有Np双”构式义认知解读 |
8.4 小结 |
附录 6 通行语文辞书收词情况 |
第9章“有+Np双”构式功能及其构式化扩展 |
9.1“有+Np双”的句法功能 |
9.2“有Np双”的语用功能 |
9.3“有Np双”功能延伸及其再虚化 |
9.4 小结 |
附录 7“有+X双”频次统计 |
第10章“有+Vp”产生机制与动因 |
10.1“有+Vp”的来源 |
10.2 方言接触与类推 |
10.3 肯定、否定表达的不对称 |
10.4“have”与“有”的对译 |
10.5 小结 |
第11章“有+Vp”的历时演化及其功能 |
11.1 古汉语范畴内的“有+Vp” |
11.2 现代汉语范畴内“有+Vp” |
11.3“有+Vp”的结构性质解读 |
11.4“有”与体 |
11.5 小结 |
第12章 结语 |
12.1 研究结论 |
12.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乐视网并购动因和绩效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并购动因 |
1.2.2 并购绩效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案例介绍 |
2.1 乐视网的基本情况 |
2.1.1 乐视网及“乐视模式”介绍 |
2.1.2 乐视网的发展历程 |
2.1.3 内容端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
2.2 并购标的公司的基本情况 |
2.2.1 花儿影视 |
2.2.2 乐视新媒体 |
2.3 并购过程 |
2.3.1 并购前的准备 |
2.3.2 并购方案的公告 |
2.3.3 并购方案的审核 |
2.3.4 并购方案的实施及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3.1 网络视频行业的经营现状和模式变化分析 |
3.1.1 网络视频行业的经营现状 |
3.1.2 行业的经营模式变化分析 |
3.2 协同效应理论下的并购动因分析 |
3.2.1 战略协同 |
3.2.2 财务协同 |
3.2.3 市场协同 |
3.2.4 人才协同 |
3.3 短期与长期并购绩效分析 |
3.3.1 短期并购绩效 |
3.3.2 长期并购绩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例启示 |
4.1 对并购公司的启示 |
4.1.1 完善尽职调查能够降低并购风险 |
4.1.2 核心人才成为并购整合的关键 |
4.2 对互联网视频行业的启示 |
4.2.1 持续创新是企业的进步动力 |
4.2.2 有效的资本运作能够增加企业价值 |
4.3 对政府的启示 |
4.3.1 应进一步规范资本市场的并购行为 |
4.3.2 产业政策应倾向于实现打通产业链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5)活字印刷的起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被边缘化的活字发明 |
二、韩国:印汉字不走雕版路 |
三、传入还是字母使然 |
四、铅字支配印刷世界 |
五、王权与市场 |
(6)乐视网全产业链运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乐视网全产业链模式的产生背景 |
第一节 网络视频行业的发展趋势 |
一、网络视频的发展历程和类型分析 |
二、网络视频的行业动向 |
第二节 乐视网的发展趋势 |
一、乐视网发展现状 |
二、乐视网PEST分析 |
第二章 乐视网全产业链模式及其运作特点 |
第一节 乐视网全产业链的运作模型、意义 |
一、乐视网打造全产业链的必要性 |
二、乐视网全产业链模型 |
第二节 乐视网全产业链的建设 |
一、平台建设 |
二、内容建设 |
三、终端建设 |
四、应用建设 |
第三节 乐视全产业链SWOT分析 |
一、版权内容与用户优势 |
二、移动端与资金劣势 |
三、互联网2.0时代的机遇 |
四、政策监管与竞争加剧的危机 |
第四节 乐视网全产业链的实施效果 |
一、全产业链的建设成果 |
二、乐视网股票市值分析 |
第三章 乐视网全产业链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第一节 乐视网全产业链模式存在的问题 |
一、运营之困 |
二、盈利之困 |
第二节 乐视网全产业链运作的对策及建议 |
一、对风险的应对措施 |
二、施行差异化战略 |
第四章 乐视网全产业链模式的启示及发展趋势 |
第一节 乐视网全产业链模式对行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
一、乐视价值链模式分析 |
二、乐视模式对行业发展的启示 |
第二节 视频网站全产业链运作的发展趋势 |
一、产业链整合是发展前景 |
二、视频网站生态化转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全球文化软实力竞争首推电影产业竞争力 |
1.1.2 文化产业竞争力理论发展的新要求 |
1.1.3 上海乃至全国提升电影产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分析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 |
1.4.2 存在不足 |
第二章 电影产业竞争力理论依据 |
2.1 电影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
2.1.1 产业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
2.1.2 电影产业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
2.2 区域电影产业竞争力决定因素的理论依据 |
2.2.1 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2.2.2 弗洛里达的创意阶层理论 |
2.2.3 马特尔的美国文化竞争优势理论 |
2.2.4 Allen J.Scott好莱坞电影产业发展理论 |
第三章 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决定因素 |
3.1 电影产业竞争力决定因素的判断标准 |
3.2 决定区域电影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
3.2.1 电影创意阶层与成长环境 |
3.2.2 资本/技术/机会及其他生产要素 |
3.2.3 电影产业同业竞合和产业集群 |
3.2.4 区域/国内/国际市场需求 |
3.2.5 政府政策和社会力量 |
3.2.6 互联网/传媒/相关支持产业 |
3.2.7 总结 |
第四章 上海电影产业现状分析 |
4.1 上海电影影响力现状 |
4.1.1 京沪两地影片艺术影响力对比 |
4.1.2 京沪两地影片票房影响力对比 |
4.2 上海电影产业制片和发行现状 |
4.2.1 京沪两地电影公司数量对比 |
4.2.2 京沪电影公司质量即影响力对比 |
4.2.3 京沪电影制片业现状 |
4.2.4 京沪两地电影企业发行情况对比 |
4.3 上海电影院线与放映表现 |
4.3.1 全国前十院线比较 |
4.3.2 京沪两地放映市场总票房比较 |
4.3.3 全国排名前十城市影院建设比较 |
4.3.4 全国排名前十城市影院市场繁荣度比较 |
4.4 上海电影核心创意人才现状 |
4.5 上海电影产业其他产业环节发展现状 |
第五章 电影创意阶层和成长环境 |
5.1 社会环境的问题 |
5.1.1 好莱坞为创意阶层营造的环境 |
5.1.2 上海社会环境的宽容悖论 |
5.2 教育环境的问题 |
5.2.1 上海电影专业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
5.2.2 北京电影专业教育的优势 |
5.2.3 纽约和洛杉矶的电影专业教育 |
5.2.4 上海亟需发展专业电影教育 |
5.3 产业环境的问题 |
5.3.1 入职环境 |
5.3.2 发展平台 |
5.3.3 人性化的血汗工厂 |
5.3.4 艺术家老板 |
第六章 电影生产资源 |
6.1 电影资本 |
6.1.1 好莱坞的电影资本积聚 |
6.1.2 北京的电影资本集聚 |
6.1.3 上海推动的电影资本集聚 |
6.2 电影技术 |
6.3 影视拍摄基地 |
6.4 电影产业的发展机会 |
6.4.1 自由竞争——寡头垄断的机会 |
6.4.2 院线影院终端扩张的机会 |
6.4.3 资本集聚的机会 |
6.4.4 技术变革的机会 |
6.4.5 政策变革的机会 |
6.4.6 其他生产资源 |
第七章 企业战略、同业竞合和产业集群 |
7.1 上海电影集团的体制之困 |
7.1.1 我国电影企业竞争概况 |
7.1.2 上海电影企业竞争概况 |
7.1.3 上影集团的国企之困 |
7.1.4 上影的制片再起步 |
7.2 上海电影企业的同业竞合 |
7.2.1 永乐之殇 |
7.2.2 上海电影企业的竞合格局 |
7.2.3 老总的生意 |
7.3 上海电影企业的竞合破局 |
7.3.1 北京电影产业的竞合现状 |
7.3.2 上海电影企业的竞合破局 |
7.4 上海电影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 |
7.4.1 北京的电影产业集群 |
7.4.2 上海电影产业集群建设 |
第八章 区域/国内/国际需求市场 |
8.1 上海电影需求市场与全国需求市场比较分析 |
8.1.1 上海的观众文化层次更高、对西方文化接受能力更强 |
8.1.2 上海的观众消费能力更强 |
8.1.3 上海的观众更开放 |
8.1.4 上海的观众消费更理性、成熟 |
8.1.5 上海观众对电影的参与度更高、更活跃、更年轻 |
8.1.6 上海观众对电影品牌较为敏感 |
8.1.7 上海电影需求市场和全国相同之处 |
8.2 中国电影国际需求市场的现状 |
8.3 上海需求市场之于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的意义 |
8.3.1 面向世界的本土创作 |
8.3.2 多元创作格局才能满足观众全方位的电影需求 |
8.3.3 鼓励上海电影的价值观探索 |
第九章 政府政策和社会力量 |
9.1 上海电影产业的政府政策 |
9.1.1 上海电影产业政府政策管理的核心问题 |
9.1.2 上海电影产业政府政策管理的努力 |
9.1.3 上海电影产业政府政策管理的不足 |
9.2 北京的政府作为和政策支持分析 |
9.2.1 高层支持,定位清晰 |
9.2.2 配套政策反应迅速 |
9.2.3 充分利用政策,开放接纳整合全球电影产业力量 |
9.3 其他地区的政府作为和政策支持分析 |
9.3.1 台湾:辅导金助推大师起步 |
9.3.2 法国着力扶持青年导演和中小制作 |
9.3.3 伦敦政府为振兴电影产业的做法 |
9.4 社会力量助推电影产业发展 |
9.4.1 美国借助社会和市场力量撬动电影市场 |
9.4.2 北京电影节助推北京电影产业再上台阶 |
9.4.3 其他电影社会力量对电影产业的推动 |
9.4.4 上海社会力量助推电影的障碍 |
9.5 释放政策和社会力量助推上海电影产业 |
9.5.1 谨慎使用政策 |
9.5.2 积极引入社会力量 |
第十章 互联网/传媒和其他相关支持产业 |
10.1 互联网产业 |
10.1.1 互联网产业对电影产业的改变 |
10.1.2 上海发展互联网产业的问题 |
10.1.3 迎接互联网产业对上海电影产业的颠覆 |
10.2 传媒产业 |
10.2.1 传媒产业对电影产业的传播平台价值 |
10.2.2 传媒产业之于电影产业的依附平台价值 |
10.3 动漫游戏产业 |
10.3.1 较少涉及意识形态得以充分发展 |
10.3.2 民营企业主导产业发展 |
10.3.3 充分利用平台资源优势 |
10.3.4 上海拥有较好的受众群基础 |
10.4 演出产业 |
第十一章 结论 |
11.1 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问题综合分析 |
11.1.1 行政制约是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
11.1.2 北京发展电影产业的综合优势 |
11.1.3 上海电影产业发展自身需要正视的四个问题 |
11.2 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对策分析 |
11.2.1 确立上海属地审查制度和电影产业发展政策服务体系 |
11.2.2 大力发展民营电影企业,为多元竞争格局创造条件 |
11.2.3 借助国有资源建设上海电影产业助推平台,为民营企业发展服务 |
11.2.4 加大基于文化产业视野的电影制片人的培养力度,促进企业、市场、政府、社会力量、教育科研的全方位合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西安佳润润滑油公司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有关概念的界定 |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5 研究方法及结构 |
第二章 营销战略相关理论基础 |
2.1 市场营销相关分析方法及理论概述 |
2.1.1 PEST 分析方法 |
2.1.2 波特五力模型 |
2.1.3 SWOT 分析法 |
2.2 市场营销战略理论概述 |
2.2.1 三种基本竞争战略 |
2.2.2 四种不同市场地位的竞争者 |
2.3 可供选择的营销战略类型 |
2.4 STP 理论概述 |
2.5 4R 营销组合理论概述 |
第三章 西安佳润润滑油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3.1 西安佳润润滑油公司简介及行业概况 |
3.1.1 西安佳润润滑油公司简介 |
3.1.2 我国润滑油行业概况 |
3.2 西安佳润润滑油公司外部营销环境分析 |
3.2.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3.2.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3 构建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 矩阵) |
3.3 西安佳润润滑油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3.1 西安佳润润滑油公司内部结构分析 |
3.3.2 西安佳润润滑油公司人力资源分析 |
3.3.3 西安佳润润滑油公司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
3.3.4 西安佳润润滑油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
3.3.5 西安佳润润滑油公司研发能力分析 |
3.3.6 西安佳润润滑油公司产品分析 |
3.3.7 构建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 矩阵) |
第四章 西安佳润润滑油公司营销战略设计及选择 |
4.1 西安佳润润滑油公司营销战略备选方案 |
4.1.1 SO 战略 |
4.1.2 WO 战略 |
4.1.3 ST 战略 |
4.1.4 WT 战略 |
4.2 西安佳润润滑油公司营销战略方案评价 |
4.2.1 QSPM 矩阵原理及建立步骤 |
4.2.2 西安佳润润滑油公司备选营销战略方案评价矩阵 |
4.3 佳润润滑油公司营销战略方案选择 |
4.3.1 营销宗旨 |
4.3.2 营销战略目标 |
4.3.3 营销战略选择 |
第五章 佳润润滑油公司营销战略的实施策略 |
5.1 STP 分析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1.3 市场定位 |
5.2 营销组合策略 |
5.2.1 与顾客建立关联策略 |
5.2.2 提高市场反应速度策略 |
5.2.3 关系营销策略 |
5.2.4 回报营销策略 |
第六章 佳润润滑油公司营销战略实施的保障与控制 |
6.1 营销战略的实施保障 |
6.1.1 一致的认识和行为方式 |
6.1.2 组织结构的重新调整 |
6.1.3 编制实施计划 |
6.1.4 科学合理配置资源 |
6.2 营销战略的控制措施 |
6.2.1 年度计划控制 |
6.2.2 盈利能力控制 |
6.2.3 效率和战略控制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9)融入与疏离:华侨华人在古巴(1847-197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三节 论述角度的确定 |
第四节 有关问题的说明和概念的界定 |
第五节 论文资料 |
第六节 基本思路和框架 |
第七节 试图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从契约华工到自由移民:中国人移民古巴的历史 |
第一节 19 世纪的契约华工与加利福尼亚(华)人 |
一、 古巴蔗糖业的发展与契约华工的引进 |
二、 美国排华与加利福尼亚(华)人到古巴 |
第二节 20 世纪到古巴的中国移民 |
一、 一战前后古巴的经济繁荣与中国人到古巴的第三波 |
二、 20 世纪 30 年代后到古巴的中国移民 |
小结 |
第二章 从进入到融入:契约华工在古巴 |
第一节 奴隶抑或自由劳动力:契约华工在古巴 |
一、 契约华工的售卖 |
二、 契约华工在古巴的人数变化、职业及地理分布 |
三、 契约华工在古巴的法律地位与实际遭遇 |
四、 关于契约华工身份性质的讨论 |
五、 契约华工对古巴经济的贡献 |
第二节 契约华工与古巴独立战争 |
第三节 契约华工陆续获得自由并融入古巴社会 |
一、 1874 年前获得自由的契约华工 |
二、 陈兰彬调查古巴华工与中国停止向古巴输送苦力 |
三、 契约华工逐渐融入古巴社会 |
小结 |
第三章 隐约的疏离:20 世纪上半期的古巴华侨华人 |
第一节 20 世纪上半期的古巴华侨华人经济 |
一、 20 世纪上半期古巴华侨华人经济的演变 |
二、 古巴华侨洗衣业 |
第二节 古巴华侨华人团体组织 |
一、 古巴侨团概况 |
二、 主要侨团 |
三、 古巴侨团林立的原因 |
第三节 古巴华侨华人社会文化生活 |
一、 古巴华侨教育 |
二、 古巴华侨的娱乐生活 |
第四节 家与国:古巴华侨华人与中国的联系 |
一、 古巴华侨跨国家庭:以回国探亲、侨汇为联系的主要纽带 |
二、 民族主义:20 世纪上半期古巴华侨华人对中国事务的参与 |
第五节 古巴相关法律政策对华侨华人的影响 |
一、 古巴关于中国人入境的政策 |
二、 五十工例 |
三、 外侨登记费 |
第六节 致力改善侨居处境的手段 |
一、 借助国家的力量:使领外交 |
二、 借助私人的感情:国民外交 |
三、 加强对外宣传、沟通与交流 |
第七节 20 世纪上半期古巴华侨华人与当地社会的关系 |
小结 |
第四章 被整合与融入:1959 年古巴革命后的华侨华人 |
第一节 古巴华侨华人对 1959 年古巴革命的认识与初步反应 |
第二节 古巴革命政府的改革对华侨华人的影响 |
一、 古巴改革对华侨华人的影响 |
二、 古巴改革对侨汇的影响 |
第三节 离开与留居:华侨华人的不同选择 |
一、 离开:回国或再移民他国 |
二、 留居古巴 |
三、 古巴革命后华侨华人情形管窥:1961 年登记专员报告 |
第四节 古巴革命政府的改革与华侨华人融入古巴社会 |
小结 |
结论与思考 |
第一节 全文结语 |
第二节 对华侨华人与古巴性问题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国内男性时尚杂志的市场细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状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男性时尚杂志的现状及问题——以《智族GQ》为例 |
第一节 基于《智族GQ》的内容分析 |
第二节 国内男性时尚杂志的现状 |
第三节 国内男性时尚杂志的问题 |
第三章 国内男性时尚杂志市场细分的必要性 |
第一节 国内男性时尚杂志市场细分的理论基础 |
一、市场细分理论的概念 |
二、媒介市场细分的内涵 |
第二节 受众分层的现实需要 |
第三节 国内传媒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
第四章 国内男性时尚杂志的市场细分 |
第一节 国内男性时尚杂志的目标受众分析 |
一、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中产阶层”比较 |
二、“小资阶层” |
三、“后雅皮”、“雅皮士”、“传统男性” |
第二节 国内男性时尚杂志市场细分的操作规律 |
第三节 国内男性时尚杂志的市场细分策略 |
一、清晰的市场定位 |
二、个性化的编辑方针 |
三、高效率的发行渠道 |
四、特色广告 |
五、品牌衍生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逐鹿发行,得人才者得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冯玉祥的治军思想及实践研究[D]. 李俊华. 西北大学, 2021
- [2]论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实践方法 ——基于《吕氏春秋》及其英译本的研究[D]. 戴拥军. 南京大学, 2020(12)
- [3]“有X”的功能演化及相关现象专题研究[D]. 张亮.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9)
- [4]乐视网并购动因和绩效的案例研究[D]. 王晶.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5]活字印刷的起源[J]. 郑也夫. 北京社会科学, 2015(09)
- [6]乐视网全产业链运作模式研究[D]. 胡琳曼.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8)
- [7]上海电影产业竞争力发展研究[D]. 吴春集. 复旦大学, 2014(12)
- [8]西安佳润润滑油公司营销战略研究[D]. 秦芳. 西安石油大学, 2012(06)
- [9]融入与疏离:华侨华人在古巴(1847-1970)[D]. 袁艳. 南开大学, 2012(06)
- [10]国内男性时尚杂志的市场细分研究[D]. 吴斌. 山东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