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插入时判断是否穿刺静脉的方法研究

中心静脉导管插入时判断是否穿刺静脉的方法研究

一、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时判断是否刺入静脉内的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旭,杨子馨,刘雅莉,黑明燕[1](2022)在《《新生儿脐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防控指南》解读》文中研究说明2021年3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医院感染控制专业委员会及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共同制定了《新生儿脐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防控指南》, 这是国内第一部针对脐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循证临床实践指南。本文将对脐静脉置管操作前评估、置管后管理的各个要点进行解读, 从导管放置深度及尖端定位、集束化护理、脐静脉置管留置时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诊断、胸腹腔并发症的处理5个方面阐述并发症防控相关推荐意见。

姚晖,杨富,毛晶珏,徐冬霆,邢红,方芳[2](2022)在《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关键技术专家推荐意见及操作细则》文中认为目的:形成超声引导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关键技术及操作细则。方法:系统查询文献资料,形成专家咨询表,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和专家会议法,结合循证证据和专家意见,对关键技术推荐意见进行修改并完善。结果:专家推荐意见权威系数为0.900,协调系数为0.265。对无菌技术要求、超声技术原理、超声探头的使用、最佳穿刺部位选择、最佳穿刺静脉选择、关键穿刺技能六大内容形成17条PICC置管关键技术推荐意见。结论:制定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关键技术专家推荐意见及操作细则,可为临床护理人员实施超声引导下PICC操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任晓玲,陈亚娟,刘敬,申佳,郭雅丽,魏玉茹[3](2021)在《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超声定位技术的改进》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并提供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尖端位置超声定位技术的新方法。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接受PICC置管并采用改进超声技术进行PICC尖端位置定位的174例患儿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改进定位技术的准确性、可靠性及时效性。其中经下肢置管时, 在置管前先使用超声监测血管走形以选择最适宜置管的血管, 然后进行置管。结果 1.在174例采用新方法定位的PICC置管患儿中, 一次插管准确达理想位置者172例, 即一次成功率为98.9%。2例(1.1%)虽未达到理想位置, 但在超声引导下得以矫正后达到理想位置。2.下肢静脉置管, 在经超声引导确定血管后, 一次成功率100.0%;置管耗时(31.50±2.58) min, 较技术改进前置管耗时[(56.10±5.30) min]显着缩短(t=46.84, P<0.001), 采用超声引导后一次置管总成功率提高7.0%, 下肢静脉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提高17.5%。3.发生并发症(导管尖端血栓形成)1例, 发生率为0.57%;较技术改进前(2.70%, 2/112例)下降了79.00%。结论采用改进的超声定位技术, 使操作更加便捷、简单、快速、准确, 一次性操作成功率更高, 置管时间显着缩短, 值得在临床应用。

田菲,孙树凯,樊健敏[4](2021)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患者2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7例,分别实施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与解剖标志点盲探穿刺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时间、穿刺次数、穿刺成功率,随访患者感染发生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穿刺成功时间短,穿刺次数少(P<0.05);观察组患者1次穿刺成功率及总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能够提升一次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操作时间,减少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张连波,周代蓉,林鹤[5](2021)在《标准化护理流程预防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标准化护理流程在减少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应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的128例住院患者, 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58例患者, 采用常规静脉留置针护理方法;观察组70例, 采用静脉留置针标准化护理流程, 对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静脉炎的发生率(20.5%)高于观察组(2.3%),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80.9±2.6)分〕低于观察组〔(96.7±1.5)分〕,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静脉留置针中应用标准化护理流程, 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 减少静脉留置针导管堵塞及留置针脱落等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纪荣建[6](2021)在《基于HACCP体系的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HACCP),构建一套具有全面性、科学性的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为静脉输液港的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提供借鉴,为患者的置港安全问题提供保障。方法系统检索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操作流程、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相关的中英文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提取输液港的操作步骤。以HACCP体系依据,通过组建多学科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制作并验证加工流程图,对每项操作步骤进行潜在危害分析(Hazard Analysisand,HA),依据关键控制点(Critical Control Points,CCP)判断树,确定本研究的关键控制点;并结合内容分析形成的主题指标,初步构建静脉输液港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运用德尔菲函询法对静脉输液港的全流程质控体系初稿进行两轮专家函询,根据专家反馈意见,研究小组成员对体系内容商讨、整理及归纳,最终确立基于HACCP体系的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结果1.通过系统检索并筛选与本研究相关文献,最终共纳入52篇文献。对纳入本研究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后,最终提取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使用指标、置港前准备、置港中操作、置港后操作及静脉输液港维护等5个主要操作环节,22项内容。2.依据HACCP体系的12个步骤及7项基本原则,最终明确13个CCP,包括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使用指标;体表测量;建立无菌区域;预冲洗导管;撤出导丝,送入导管;建立囊袋;缝合、消毒、固定;辅助设备确定导管位置级修剪导管;冲、封导管;消毒、更换辅料;导管拔除;健康教育及并发症处理。经本课题小组商讨后,进一步确立了基于HACCP体系的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函询表,函询表主要包括关键限值、监控要求、纠正措施、验证程序及档案记录等五部分内容。3.对基于HACCP体系的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函询表初稿中,每个CCP的重要性及可行性进行质量评价。本研究共进行两轮专家函询,两轮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2.6%、94.7%,提出意见的专家比率分别为52.6%、11.1%;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892、0.884,均≥0.70;函询指标的重要性及可操作性Kendall’s W分别为0.222、0.214,且均P<0.001,表明本研究所得专家评价意见趋于一致且协调性较高,结果具有较好的可信度。最终确立了 13个CCP,各5部分内容,共含132个条目。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操作流程及安全管理相关内容,形成了其相应的全流程操作步骤,主要包括使用指标、置港前准备、置港中、置港后及其维护等6部分内容,涉及适应症、禁忌症、患者、用物、环境准备、建立无菌区等22个环节,为本研究体系构建提供基础。2.本研究在对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全流程内容分析基础上,基于HACCP体系,通过对全流程操作步骤进行危害分析,共筛选出13个关键控制步骤,包括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使用指标;体表测量;建立无菌区域;预冲洗及修剪导管;撤出导丝,送入导管;建立囊袋;缝合、消毒、固定;辅助设备确定导管位置;冲、封导管;消毒、更换辅料;导管拔除;健康教育及并发症处理3.对构建的基于HACCP体系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后,形成了具有较好的积极性、专家权威系数,且条目重要性、可行性的协调系数较高的质量控制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为静脉输液港安全管理提供借鉴与指导。

王兰[7](2020)在《基于目标导向理论的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构建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并探讨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在PICC置管早产儿导管保护中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质量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成立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研究小组,基于文献回顾、结合目标导向理论及早产儿PICC在临床中的使用,制定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初稿),通过组织专家小组会议确定终稿。第二部分: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本地区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7月至12月住院的40例PICC置管患儿设为对照组,该组患儿PICC实行常规导管护理;将2018年2月至7月住院的40例PICC置管患儿设为观察组,对护理人员培训后,该组患儿接受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护理。比较两组PICC置管早产儿的导管移位程度、导管移位矫正成功率、导管非计划拔管率、导管相关性感染率。结果第一部分:(1)形成了《早产儿PICC导管移位风险等级评估表》(终稿)。(2)形成了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终稿)。第二部分:(1)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插管日龄、出生体重及病因分布上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具有同质性。(2)两组PICC导管移位程度比较:置管2周,两组患儿PICC导管尖端胸片示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移位,其中观察组中重度移位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为40%,两组移位程度具有明显差异(P<0.05);拔管前,观察组30%末次胸片示发生中重度移位,对照组70%发生中重度移位,两组移位程度具有明显差异(P<0.05)。(3)两组PICC移位矫正结果比较:观察组导管移位率82.5%,均100%导管矫正成功,其中自发矫正成功率90.9%、人工矫正成功率9.1%,无1例导管重置;对照组导管移位率97.5%,92.3%正位成功,其中自发矫正成功率71.79%、人工矫正成功率20.51%,导管重置率占7.7%,两组移位矫正结果具有明显差异(P<0.05)。(4)两组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率比较:导管留置期间,观察组无1例发生非计划拔管,平均留置时间(20.25±7.66)d;对照组非计划拔管率12.5%,平均留置时间(15.36±5.92)d,两组导管非计划拔管率、平均留置时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5)两组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比较:置管7天,观察组患儿细菌培养阳性率3.28%,未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对照组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1.56%,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1.56%,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置管14天,观察组患儿细菌培养阳性率1.56%,未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对照组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6.24%,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3.17%,两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采取统一、规范、精准护理措施,为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提供了新的模式。其临床应用可以可有效预防PICC导管移位、降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在提高导管正位成功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杨丽娟[8](2020)在《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准确定位P波比例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准确定位的P波比例,即P波振幅占QRS波振幅的比例,分析体位改变对P波比例的影响,为临床早产儿上肢及下肢PICC的准确定位提供参考,为早产儿PICC精准维护提供依据。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入住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监护室,且符合PICC置管指征的289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PICC置管时应用心电监护仪ECG进行导管尖端定位,将患儿穿刺侧肢体摆放于体位2(自然体位),待出现特征性P波,获取体位2时P波,再将患儿肢体摆放至体位1,保持导管置入长度不变,获取体位1时P波。体位1即:上肢穿刺时上肢外展与躯干成90度;下肢穿刺时下肢伸直;头部穿刺时头颈部屈曲于穿刺侧。体位2即:上肢穿刺时上肢内收与躯干夹角小于45度;下肢穿刺时下肢外展与躯干中心线约45度,且肢体呈自然屈曲状;头部穿刺时头部居中。PICC置管后拍摄体位2时胸部X片。分别计算两种体位时P波比例,标记胸部X片上导管尖端对应的胸椎水平。研究不同体位时P波比例的差异,找寻自然体位P波比例与胸椎对应关系,找寻导管尖端位置在T4-T6时P波比例95%的置信区间,判断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P波比例对导管尖端定位的准确率、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纳入研究对象289例,经上肢穿刺249例,经下肢穿刺40例。289例中出现特征性P波261例,上肢穿刺的出现特征性P波229例,下肢穿刺的出现特征性P波32例。经胸部X片定位导管尖端在T4(18例,6.90%),T5(132例,50.50%),T6(77例,29.50%),T7(2例,0.80%),T8(24例,9.20%),T9(8例,3.10%)。229例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的P波比例频数分布如下:P波比例0.41~0.50(16例,6.90%),0.51~0.60(49例,21.40%),0.61~0.70(111例,48.50%),0.71~0.80(47例,20.60%),>0.80(6例,2.60%),P波比例集中在0.61~0.70波段,平均0.65±0.08,导管尖端在最佳位置T4~T6时,P波比例95%CI为0.64~0.67。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腋静脉、头静脉、颞浅静脉置入PICC时,两种体位时P波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下肢大隐静脉PICC置管时,两种体位时P波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2)。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P波比例对导管尖端位置定位有显着影响(P=0.018),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定位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是94.9%与100.0%,ROC曲线下AUC面积0.937。结论: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敏感性与特异性,可以成为早产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新方法。特征性P波比例在0.64~0.67之间时,PICC导管尖端95%的可能处于最佳位置T4~T6,体位改变影响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的P波比例。

金其庄,王玉柱,叶朝阳,施雅雪[9](2019)在《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文中认为前言《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1版)》自2014年发布以来,在国内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几年过去了,国内外在血管通路领域的研究又出现了很多新的进展,甚至有的观点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也看到,国际上主要的血管通路指南或专家共

黄家莲[10](2019)在《腔内心电图技术在肿瘤患者经B超引导下PICC导管穿刺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腔内心电技术在置管应用中尖端最佳到位成功率、异位调管率、术中即时诊断异位的灵敏度、腔内心电图定位尖端位置与X线胸片定位尖端位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为今后替代患者PICC置管术后X线胸片,于置管术中准确完成定位,免除术后X线胸片定位提供理论支持。(2)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在应用时患者的紧张焦虑、舒适度、置管所需时间、患者满意度、卫生经济学指标差异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综合使用效果,为其在临床上的推广补充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对照研究,通过便利抽样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6月在我院肿瘤内科住院的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19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肿瘤内科一病区住院患者为观察组,肿瘤内科二病区住院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各95例。两组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置管,置管术后均行X线胸片定位验证导管尖端位置。对照组患者PICC置管采取传统的体表预测量长度法和超声定位,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在传统的体表预测量长度法和超声定位的基础上增加了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到位成功率、置管术后导管尖端异位调管率、置管术中即时诊断尖端异位灵敏度、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尖端位置与X线胸片定位尖端位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两组患者对置管紧张焦虑程度、舒适度、置管所需时间、满意度、卫生经济学效益和分阶段随访6个月后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的190例患者在随访6个月后,剩余18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死亡2例,失访2例,n1=91;对照组患者死亡3例,失访2例,中途退出1例,n2=89。2.患者置管术后经X线胸片验证导管置入效果分析2.1两组患者置管术后X线胸片显示导管尖端对应解剖学位置分布: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尖端不及第5胸椎水平(<T5,位置过浅)0例;平T5水平不超过第8胸椎(T8)间隙水平(T5~T8,正确位置)92例,其中平第6~7胸椎间隙及其上、下水平(T6~T7,最佳位置)80例;超过第8胸椎水平(>T8,位置过深)2例;颈内静脉异位1例。对照组患者PICC导管尖端不及T5水平1例;平T5水平不超过T8间隙水平83例,其中平第6~7胸椎间隙及其上、下水平67例;超过T8水平5例;颈内静脉异位5例,腋静脉返折1例。2.2两组患者PICC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到位成功率的比较: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内的准确位置92例,准确率为96.84%,其中处于最佳位置占80例,最佳位置到位成功率为84.21%;对照组患者PICC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内的准确位置83例,准确率为87.37%,其中处于最佳位置占67例,最佳位置到位成功率为70.53%,两组患者最佳位置到位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患者置管术后导管尖端异位调管率的比较:观察组患者置管术后经X线验证共有92例患者尖端到位,3例需要行导管尖端异位调整,其中1例异位于左颈内静脉,2例位置过深,异位调管率为3.16%。对照组患者置管术后经X线验证共有83例患者尖端到位,12例需要行导管尖端异位调整,其中5例异位于颈内静脉,1例在上臂腋静脉处返折,5例位置过深,1例位置过浅,异位调管率为12.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两组患者在置管术中导管尖端即时诊断异位灵敏度的比较.:观察组患者置管术中尖端异位确诊例数8例,漏诊例数3例,术中即时诊断异位的灵敏度为72.72%;对照组患者置管术中异位确诊例数4例,漏诊例数12例,术中即时诊断异位的灵敏度为2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腔内心电图技术与X线胸片定位尖端位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比较:本研究以出现特征性P波作为判断导管尖端为阳性结果的标准,即出现特征性P波患者视为到位,未出现特征性P波患者视为异位。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腔内心电图技术置管的95例患者中,最终出现了清晰可辨的特征性P波93例,未出现特征性P波2例。经X线验证1例患者异位于颈内静脉(未出现特征性P波),2例患者位置过深(其中一例出现特征性P波,另一例未出现特征性P波)。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的灵敏度为98.92%,特异度为100%。两种方式定位尖端位置的结果经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为0.80(0.61<0.80<0.81),具有高度一致性。且经四格表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说明两种定位方式在判断导管尖端位置结果无明显差异,一致性较高。3.两组患者在置管过程紧张焦虑程度的比较:两组患者于置管前紧张焦虑程度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置管紧张焦虑程度的平均评分为(38.46±3.94)分,对照组患者对置管紧张焦虑程度的平均评分为(41.84±4.7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对置管舒适度评分的比较:观察组患者对置管表示舒适58例(61.05%),表示一般32例(33.68%),表示不舒适5例(5.26%);对照组患者表示舒适33例(34.74%),表示一般51例(53.68%),表示不舒适11例(11.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置管所需时间的比较: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所需平均时间为(28.32±4.28)min,对照组患者PICC置管所需平均时间为(42.47±5.9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对PICC置管满意度评分的比较:观察组患者对PICC置管的满意度评分为(34.34±6.98)分,对照组患者对置管的满意度评分为(30.17±6.1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的卫生经济学差异的比较:置管术后观察组患者因异位调管产生的相关费用为99.5元,对照组患者因异位调管产生的相关费用为414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调管后再次复查X线胸片产生的费用为203.34元,对照组患者调管后再次复查X线胸片产生的费用为813.36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因尖端异位产生的总费用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两组患者置管术后随访6个月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随访1个月后,对照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局部穿刺口感染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栓、导管脱出、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后,两组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两组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判断导管尖端位置的准确性较高,其定位结果与X线胸片定位的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替代X线胸片于置管术中准确完成定位是可靠的。2.腔内心电图技术可提高最佳位置到位成功率,在PICC置管术中导管尖端即时诊断异位的灵敏度较高,可减少术中尖端异位的漏诊率,并于术中及时完成调管,降低置管术后导管尖端异位调管率,使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替代术后X线于术中完成定位成为可能。3.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可节省置管所需时间,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高置管的工作效率。4.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可减轻患者对置管的紧张焦虑程度,提高患者舒适度、满意度,得到患者的认可。5.腔内心电图技术的应用可减少置管术后因异位调管产生的一系列相关费用,有良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切实给患者带来益处。6.腔内心电图技术对减少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局部穿刺口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时判断是否刺入静脉内的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时判断是否刺入静脉内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关键技术专家推荐意见及操作细则(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1.1 成立研究小组
    1.2 咨询专家的选择
    1.3 拟定初稿
    1.4 实施专家咨询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专家积极性及专家意见权威程度
    2.2 肯德尔和谐系数(见表1)
    2.3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关键技术专家推荐意见(见表2)
3 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关键技术操作细则
    3.1 无菌技术要求
    3.2 超声技术原理
        3.2.1 超声对血管的辨认和评估
        3.2.2 超声对神经的辨认和评估
        3.2.3 静脉瓣及静脉血管异常超声表现
    3.3 操作关键技术
        3.3.1 超声探头的使用
        3.3.2 最佳穿刺部位的选择
        3.3.3 最佳穿刺静脉的选择
4 讨论
    4.1 专家意见的整理
    4.2 专家咨询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4.3 形成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关键技术及操作细则的必要性

(4)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穿刺成功时间及穿刺次数
    2.2 穿刺成功率
    2.3 感染发生率
    2.4 并发症发生率
3 讨 论

(6)基于HACCP体系的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理论框架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HACCP体系简介
    2.2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全流程运营与管理现状
    2.3 小结
第三章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相关研究的内容分析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小结
第四章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的初步建立
    4.1 成立多学科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4.2 确定潜在使用者并考虑危害因素
    4.3 完成加工流程图
    4.4 验证制定的流程图
    4.5 实施危害分析
    4.6 确定关键控制点
    4.7 制定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
第五章 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的确立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5.2 研究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创新性与局限性
    7.1 创新性
    7.2 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基于目标导向理论的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理论基础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操作性定义
    5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构建
    研究方法
        1 成立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研究小组
        2 制定《早产儿PICC导管移位风险等级评估表》
        3 构建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
    研究结果
第二部分 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应用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样本量估算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及测量工具
        5 资料收集
        6 统计方法
        7 伦理原则
        8 质量控制
    研究结果
        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2 两组PICC导管移位程度比较
        3 两组PICC移位矫正结果比较
        4 两组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情况比较
        5 两组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率比较
讨论
结论
研究创新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8)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准确定位P波比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早产儿流行病学特征
    1.2 早产儿PICC应用
    1.3 早产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
    1.4 早产儿腔内心电图定位概述
    1.5 早产儿腔内心电图定位研究存在问题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
    1.8 研究设计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实施方法
    2.4 评价指标
    2.5 资料收集
    2.6 统计分析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考察
3 结果
    3.1 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患儿的一般资料
    3.2 两种体位特征性P波比例比较
    3.3 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应胸椎水平与P波比例对应关系
    3.4 PICC导管尖端在最佳位置时特征性P波比例频数分布
    3.5 腔内心电图 P 波比例对 PICC 导管尖端定位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
4 讨论
    4.1 患儿体位影响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特征性P波比例
    4.2 穿刺时根据 P 波比例估算导管尖端胸椎水平利于护士快速判断
    4.3 PICC 导管尖端处于最佳位置时 P 波比例呈集中趋势提高一次性到位率
    4.4 合适的特征性P波比例是腔内心电图PICC导管尖端准确定位的关键
    4.5 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P波比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敏感性与特异性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PICC 首次护理记录单
附录2 PICC 日常维护记录单
附录3 A 患者腔内心电图 P 波比例读取与胸片胸椎标记方法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 早产儿 PICC 导管尖端腔内心电图定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9)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1章血管通路的临床目标
    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比例
    2在以下部位初始建立AVG的失败率
    3通路并发症和通畅率
        3.1 AVF并发症和通畅性:
        3.2 AVG并发症及通畅性:
    4首次透析的血管通路类型选择
第2章血管通路持续质量改进[8]
第3章动静脉内瘘
    1动静脉内瘘建立前准备
        1.1肾脏替代治疗及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宣教、向血管通路医师转诊及血管通路建立的时机[2, 9]
        1.2上肢血管保护[1, 2, 12]
        1.3患者评估
        1.3.1病史[2]
        1.3.2物理检查[13, 14]
        1.3.2.1动脉系统
        1.3.2.2静脉系统
        1.3.3辅助检查
        1.3.3.1 CDU[15]
        1.3.3.2 DSA
        1.4心脏系统
    2动静脉内瘘的建立
        2.1动静脉内瘘类型和位置的选择
        2.1.1动静脉内瘘类型
        2.1.2动静脉内瘘的位置
        2.2上肢动静脉内瘘术式的优先次序
        2.2.1 AVF (包括直接动静脉吻合、静脉转位、静脉移位)
        2.2.2 AVG
        2.2.3前臂血管耗竭
        2.2.4上肢血管耗竭
        2.3血管吻合方式
        2.4术后注意事项[1, 3]
    3动静脉内瘘的使用时机及穿刺方法
        3.1 AVF成熟的定义及判断标准[1, 3, 17, 18]
        3.1.1 AVF成熟的定义
        3.1.2 AVF成熟的判断
        3.2 AVF穿刺时机及方法
        3.3 AVF成熟不良的处理
        3.3.1 AVF成熟不良的定义
        3.3.2 AVF成熟不良的处理方法[18-20]
        3.4 AVG
        3.4.1 AVG的穿刺
        3.4.2 AVG穿刺原则
        3.4.3穿刺顺序与方法
    4动静脉内瘘的评估与监测[2, 21]
        4.1 AVF与AVG的评估与监测
        4.1.1专家组推荐的AVF评估与监测方案
        4.1.2 AVG评估
        4.1.3内瘘的管理
        4.2内瘘功能不良的治疗时机
    5 AVF并发症的处理
        5.1血管狭窄
        5.1.1干预指征[2, 23-25]
        5.1.2干预方法[25, 26]
        5.1.3干预方法选择
        5.1.3.1 PTA的入路选择[31]
        5.1.3.2球囊导管的选择[32]
        5.1.3.3关于PTA术的一些建议
        5.2急性血栓形成[1-3, 33]
        5.3静脉高压征
        5.4动脉瘤[1-3, 34]
        5.4.1定义
        5.4.2动脉瘤发生部位
        5.4.3处理指征
        5.4.4处理措施
        5.5高输出量心力衰竭[2, 35-37]
        5.5.1高流量内瘘的定义
        5.5.2透析通路相关高输出量心力衰竭的处理方法
        5.5.3心脏负荷过大的干预
        5.6通路相关性缺血综合征
        5.6.1透析通路相关性肢端缺血综合征 (hemodialysisaccessinduceddistalischemia, HAIDI) [38]
        5.6.2临床分级依据临床缺血程度将HAIDI分为4级[2]
        5.6.3治疗[2, 38-41]
        5.6.3.1保守治疗
        5.6.3.2手术治疗
        5.7感染
    6 AVG并发症的处理
        6.1血管狭窄[1-3, 42]
        6.2感染[1-5, 44, 45]
        6.3透析通路相关性肢端缺血综合征
        6.4高输出量心力衰竭
        6.5假性动脉瘤[46, 47]
        6.5.1定义
        6.5.2处理指征
        6.5.3处理方法
        6.6血清肿[48, 49]
        6.6.1定义
        6.6.2好发部位
        6.6.3处理
    7 AVG向二期AVF转换[50]
    8内瘘成熟期过渡通路的选择
        8.1过渡通路类型
        8.2过渡通路选择
第4章中心静脉导管
    1总则[2, 51-56]
    2无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
        2.1适应证
        2.1.1急性肾损伤
        2.1.2慢性肾脏病符合以下情况
        2.1.3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短期血液净化治疗
        2.1.4中毒抢救等
        2.1.5其他
        2.2置管要点
        2.3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2.3.1穿刺相关急性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2.3.2血栓的预防与处理
        2.3.3感染的预防与处理
    3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
        3.1适应证[59]
        3.2置管要点
        3.2.1穿刺部位的选择
        3.2.2置管方法
        3.2.2.1穿刺法
        3.2.2.2切开法
        3.2.3 TCC的位置走行
        3.2.4 TCC的置入方式
        3.3导管的拔除
        3.4导管的更换
        3.5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3.5.1并发症
        3.5.2隧道式导管的远期常见并发症
        3.5.2.1导管功能不良--纤维蛋白鞘/血栓的形成和处理
        3.5.2.1.1导管功能不良的预防
        3.5.2.1.2导管功能不良的溶栓治疗
        3.5.2.1.3失功导管的更换
        3.5.2.2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诊断与处理
        3.5.2.2.1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
        3.5.2.2.2导管出口感染
        3.5.2.2.3导管隧道感染
        3.5.2.2.4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CRBSI)
        3.6导管的封管技术
        3.7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
第5章中心静脉疾病
    1中心静脉的定义
    2中心静脉疾病病因
    3中心静脉疾病的诊断[89, 90]
        3.1病史
        3.2物理检查
        3.3彩色多普勒超声
        3.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4中心静脉疾病的预防
    5中心静脉疾病的治疗
        5.1治疗指征
        5.2治疗方法
        5.2.1腔内治疗
        5.2.1.1通路
        5.2.1.2入路的选择
        5.2.1.3导丝通过病变部位
        5.2.1.4球囊导管的选择
        5.2.1.5支架的应用
        5.2.1.6术中生命体征监测
        5.2.1.7并发症
        5.2.2血管转流手术[101-103]
        5.2.2.1原位血管转流术
        5.2.2.2解剖外转流手术
        5.2.3血液透析通路关闭术或吻合口缩窄术
        5.2.4血液透析相关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治疗[105, 106]
    6四肢回心静脉均闭塞病例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
    7规范CVC的应用[113-115]

(10)腔内心电图技术在肿瘤患者经B超引导下PICC导管穿刺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时判断是否刺入静脉内的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儿脐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防控指南》解读[J]. 郑旭,杨子馨,刘雅莉,黑明燕.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 2022(01)
  • [2]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关键技术专家推荐意见及操作细则[J]. 姚晖,杨富,毛晶珏,徐冬霆,邢红,方芳. 护理研究, 2022(01)
  • [3]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超声定位技术的改进[J]. 任晓玲,陈亚娟,刘敬,申佳,郭雅丽,魏玉茹.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24)
  • [4]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J]. 田菲,孙树凯,樊健敏. 贵州医药, 2021(11)
  • [5]标准化护理流程预防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的效果[J]. 张连波,周代蓉,林鹤.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22)
  • [6]基于HACCP体系的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D]. 纪荣建. 山东大学, 2021(12)
  • [7]基于目标导向理论的早产儿PICC导管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 王兰. 青岛大学, 2020(01)
  • [8]早产儿PICC腔内心电图准确定位P波比例的研究[D]. 杨丽娟.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J]. 金其庄,王玉柱,叶朝阳,施雅雪. 中国血液净化, 2019(06)
  • [10]腔内心电图技术在肿瘤患者经B超引导下PICC导管穿刺中的应用研究[D]. 黄家莲.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标签:;  ;  ;  ;  

中心静脉导管插入时判断是否穿刺静脉的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