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混凝土抗渗试验方法的改进

水工混凝土抗渗试验方法的改进

一、水工混凝土抗渗试验方法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苏怀智,谢威[1](2021)在《寒区水工混凝土冻融损伤及其防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混凝土作为水利与水电工程重要的构筑材料,在寒冷地区受到冻融循环作用,易诱发损伤和破坏,使结构性能劣化,影响结构功能的发挥和使用寿命。在对水工混凝土冻融病害案例进行统计阐述的基础上,重点从水工混凝土冻融理论、试验、数值仿真以及冻融损伤识别和冻融病害抑制与修复等方面,论述了水工混凝土冻融损伤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为今后应加强多损伤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水工混凝土多尺度冻融劣化机理研究,改进冻融试验方法,构建合适的水工混凝土冻融损伤本构模型,开发有效的三维跨尺度模型、计算方法和工具,高效实现对复杂环境下水工混凝土冻融损伤过程的精细数值模拟,以求从研究思路、方法到工程实践上形成完善的水工混凝土冻融防控理论。

徐晟轩[2](2020)在《干湿循环环境掺合料对混凝土水和气体渗透时变性的影响及机理》文中研究说明钢筋锈蚀是引起沿海地区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发生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自然潮差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干湿循环作用下,耐久性问题更加严峻。混凝土渗透性是评价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掺合料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混凝土的渗透性,从而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因此,研究模拟潮差环境下掺合料混凝土的渗透时变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已有研究结果,完成了暴露时间至1160 d后混凝土在自然潮差环境下的暴露试验,分析了掺合料混凝土水和气体渗透性的时变过程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掺合料混凝土的水、气渗透系数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持续降低;水渗透系数和气体渗透系数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2.基于核磁共振法,跟踪测试了掺合料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的主要参数;分析了掺合料对混凝土微观结构参数及其时变规律的影响;分析了掺合料混凝土的宏观渗透性与孔隙率及孔径占比的关系。结果表明,自然潮差环境下掺合料混凝土的孔隙率均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相同暴露时间后,掺合料混凝土相对于普通混凝土在孔径区间为100-1000 nm的孔径占比普遍减小,而孔径区间为0-10nm和10-100 nm的孔径占比则普遍增大。3.设计并完成了人工模拟海洋潮差环境下不同掺合料混凝土的暴露320 d试验,测试了其在不同暴露时间后的混凝土水、气渗透系数,并分别研究了两种渗透系数与时间衰减系数的关系;以核磁共振法跟踪测试了模拟潮差环境下试验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参数,并分析了混凝土水和气体渗透系数与总孔隙率等孔结构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掺合料混凝土的水、气渗透性在暴露后期基本趋于稳定;相同掺合料混凝土水渗透系数的时间衰减系数,均大于其气体渗透系数时间衰减系数;混凝土的孔隙率随模拟暴露时间的增加而减小,暴露环境因素对于掺合料混凝土孔隙率的时间衰减系数的影响较小;模拟试验暴露240 d和现场暴露360 d至520 d的混凝土渗透性及孔隙率基本一致。

赖韩[3](2020)在《基于田口方法的胶凝砂砾石材料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胶凝砂砾石(CSGR)是一种高水胶比、低胶凝材料用量的干硬性贫混凝土。CSGR坝具有就地取材、漫顶不溃和节省投资等优势,是一种以“宜材适构”和“宜构适材”为核心的更经济环保的新坝型,但CSGR材料筑坝的最大骨料粒径达150 mm,围堰可至300 mm,需通过大型施工机械振动碾压才能达到密实。因此,室内试验不可避免的受骨料级配和试件尺寸效应的影响,目前尚未有针对在多因素多水平协同作用下的CSGR材料特性研究,大量材料试验采用的是单因素轮换分析法,其研究成果与现实研究问题的差异较大,成果的转化率大大降低,使得材料试验研究往往滞后于工程实际。本文运用田口方法,克服了单因素轮换分析法的局限性,针对CSGR材料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配合比设计,围绕单位用水量(W)、单位水泥用量(C)、单位粉煤灰用量(F)和砂率(S)等四因素协同作用下的CSGR材料的工作性能、抗渗性能、力学性能等展开研究,采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以期寻找数据随机性背后隐藏的统计规律,并定性的评价了抗渗性保护质量等级。结果表明:(1)W和F是影响VC值和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F对CSGR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改善作用显着;VC值与W、F、C和S均呈负相关的关系;抗压强度与W和S呈负相关的关系,而与F和C呈正相关的关系;二级配的CSGR材料的抗渗性较差,应采取表面防护措施。(2)影响VC值、60-d抗压强度和90-d抗压强度的稳定性及其大小的因素主次顺序一致,按影响程度从强到弱依次分别为W、F、C、S,F、W、C、S和W、F、C、S,并采用贡献率量化影响程度大小,S从24%增到30%对VC值和抗压强度的影响不显着,确定了影响VC值和抗压强度的稳定性及其大小的最优配合比组合。(3)建立了W、F、C、S等四因素协同作用下的VC值及抗压强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绘制了等值线图,对制备符合“宜材适构”和“宜构适材”的CSGR材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运用田口方法研究CSGR材料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抗渗性能,丰富了多指标控制体系的配合比设计,为实际工程中的CSGR材料配合比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武钰斌[4](2020)在《PBA工法地铁车站钻孔咬合桩围护结构止水效果及开挖变形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提高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及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在以往的地铁暗挖施工中,为保证开挖面的无水施工,施工降水是控制开挖范围内地下水位的首选做法,但随着城市地下水资源逾显不足,开展不降水施工成为了地铁暗挖施工的新趋势。咬合桩是一种经济、快捷,并能够起到围护作用的桩墙结构,能够有效地达到工程所需要的止水效果。本文依托于北京地铁27号线二期(昌平线南延)工程西土城站,主要研究了以下几项内容:(1)素混凝土桩材料性能试验研究。对塑性混凝土进行配合比优化设计,共计10组,在养护结束后进行塑性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以及相对抗渗性试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水灰比、膨润土掺量以及砂率对塑性混凝土强度以及抗渗能力的影响,并总结其影响规律,最终挑选出塑性混凝土的最佳配合比。最佳配合比为A-4组,具体配合比为水泥:水:砂:石:粉煤灰:膨润土=1:1.81:8.53:6.84:0.76:0.76,A-4组将作为西土城站试点工程素混凝土桩材料。(2)地层稳定性分析。本文以西土城站为研究对象,建立以咬合桩为边桩的PBA四导洞暗挖地铁车站有限元模型。按照实际施工步序,通过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对地铁车站进行有限元计算。揭示了在开挖过程中,各工况下咬合桩桩身变形规律、咬合桩整体性关系、以及暗挖车站周围地层沉降规律,并通过已有工程案例实测的监测数据对数值模拟模型准确性进行验证,最终建立了受限空间内咬合桩开挖变形预测模型。通过预测模型,发现围护桩变形曲线呈二次曲线形态。(3)咬合桩抗渗性分析。通过总结咬合桩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层、设备等因素,出现的咬合桩几何缺陷规律,并根据咬合桩几何缺陷规律建立暗挖地铁车站渗流有限元模型。通过Midas gtsnx软件进行有限元计算。获取了在渗流作用下,地层总水头分布、咬合桩渗流量、渗流速度以及渗透坡降的变化特征,揭示了不同几何缺陷对于咬合桩抗渗性能的削弱作用,可为优化咬合桩设计提供参考。几何缺陷的存在会造成高水头占比、渗流速度和渗流坡降增大,从而造成水流渗透能量增大,最终造成围护桩渗流量增大,对咬合桩止水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张艺清[5](2020)在《渠道衬砌板修复水下自密实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混凝土缺陷问题广泛存在于各类混凝土结构中,其中又以水下混凝土结构的缺陷最难以修复。针对调水工程输水工况下输水渠道衬砌板破损修复难题,制备一种既能满足水下浇筑所需工作性能,又有良好力学耐久性能,且对水环境友好的新型混凝土修复材料。本文基于自密实混凝土(SCC)配合比设计方法,重点针对渠道衬砌板混凝土力学耐久设计要求和水下修复施工性能,开展水下自密实混凝土(UWSCC)的工作性、力学、耐久性能研究,提出适用于通水工况渠道衬砌板大面积破损水下修复的UWSCC制备技术。本文首先通过净浆流变试验,采用净浆流变参数与流变特性数学模型,研究了材料组分对净浆流变特性的影响,得出了兼具高流动性和高粘性净浆的各材料组成的适宜掺量范围,并结合剩余水膜厚度理论,分析了体积水粉比、聚羧酸减水剂、絮凝剂、粉煤灰和硅粉对净浆流变特性的作用机理,为UWSCC工作性能的调整和配合比设计提供试验和理论依据。根据输水渠道衬砌板结构、水下修复施工条件和工程长期运行环境进行了UWSCC工作性、力学和耐久性能指标设计,引入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抗分散性作为评价UWSCC抗离析性能的标准,并提出了水陆强度比控制指标。结合净浆流变特性研究成果,试配并验证了UWSCC的配合比设计及其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论证了水工SCC配合比设计方法用于UWSCC配合比设计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矿物掺合料、砂率、水粉比等配合比设计参数对UWSCC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对比不同浇筑方式对UWSCC力学性能的影响,提出了UWSCC配制技术。根据大量试验数据,通过理论研究和回归分析,建立了基于净浆流变参数的UWSCC工作性能预测模型。最后研究了UWSCC耐久性能,并与普通SCC的耐久性能进行了对比,UWSCC具有优异的抗冻抗渗耐久性,明显优于普通SCC水下成型试件,复掺粉煤灰与硅粉,联掺减水剂与絮凝剂在保持UWSCC流动性的条件下显着改善了混凝土的抗分散性能,提高了UWSCC的耐久性能。净浆孔结构和微观形貌定性分析,表明UWSCC具有较合理的孔结构和微观结构。

毛超君[6](2020)在《模拟潮差环境下混凝土渗透性及微观结构参数的时变性》文中认为在滨海地区,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下,氯离子等有害介质的侵蚀将导致钢筋锈蚀及结构力学性能的显着降低,进而大大缩短了整个结构的使用寿命。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耐久性能受混凝土抵抗外部介质侵蚀能力,即混凝土渗透性的影响。混凝土的渗透性及其时变性均是衡量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参数时变过程影响其渗透性的时变性,但在自然氯盐环境下混凝土渗透性的研究漫长而又费用高昂。因此,在模拟潮差环境下研究混凝土的渗透性及与其微观结构参数的时变关系,对自然氯盐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自然潮差环境下混凝土长期暴露试验,本文设计了模拟潮差环境的暴露试验;采用压差稳定渗流法分别测试了在模拟潮差环境下暴露不同时间后试验混凝土的水渗透系数及气体渗透系数;通过电通量法测试了混凝土的初始氯离子扩散系数,测试得到了混凝土在不同暴露时间后的自由氯离子浓度,并基于Fick第二定律拟合计算了其扩散系数;分别通过压汞法和核磁共振法测试了不同暴露时间后试验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参数;最后,基于试验结果,分析了在模拟潮差环境下试验混凝土渗透性的时变性及其与微观结构参数时变性的关系。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压差稳定渗流法测试了在模拟潮差环境下暴露0 d、80 d、160 d、240d和320 d后的试验混凝土水渗透系数和气体渗透系数;采用电通量法测试了混凝土在标准条件下养护28 d的氯离子扩散系数,测试了混凝土在不同暴露时间后的自由氯离子浓度,并基于Fick第二定律拟合计算其氯离子表观扩散系数;研究了模拟环境下的暴露时间、试验混凝土的水灰比与其水和气渗透性及氯离子扩散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模拟潮差环境下,试验混凝土的水渗透系数、气渗透系数及其氯离子表观扩散系数均与其水灰比有较好正相关关系。(2)分别采用压汞法(MIP)和核磁共振法(NMR)测试了试验混凝土在模拟潮差环境下暴露0 d-320 d后的微观结构参数;分析了暴露时间和水灰比对试验混凝土的孔隙率、孔径占比、临界孔径和平均孔径等微观结构参数的影响,探讨了模拟潮差环境下试验混凝土的微观结构参数的时变规律。(3)研究了模拟潮差环境下混凝土的水渗透系数和气渗透系数及其氯离子表观扩散系数与其孔隙率、孔径占比、临界孔径和平均孔径等微观结构参数的时变相关性;初步分析了模拟潮差环境下混凝土的水、气渗透系数及氯离子表观扩散系数与其微观结构参数的时变关系。(4)初步分析了模拟潮差环境下混凝土的水、气渗透性及表观氯离子扩散性与自然潮差环境下的相似性;相对而言,在0 d-320 d的试验时间内,混凝土气体渗透性的时变过程的相似程度最高。

张纬[7](2020)在《高水压对混凝土的损伤及对氯离子传输的加速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下环境或者海洋环境中,深度越深,结构所面临的环境越恶劣。高水压会损伤混凝土结构,同时高水头会加速有害盐进入混凝土中。氯盐是钢筋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氯盐来源普遍,危害性较大。如何防范氯盐在水头压下的侵蚀是当前一大课题。地下结构长期处在高水压、有害盐溶液的侵蚀之下,静水压对混凝土内部孔隙结构的破坏,造成混凝土整体力学性能下降。本文研究三种水灰比的普通混凝土和四种不同纳米掺量的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混凝土在0MPa、1.2MPa、2.4MPa、3.6MPa四个水压等级经历不同渗透时长下,混凝土的超声对测声速、回弹值、劈拉强度、抗压强度衰减规律的试验研究,得到了相应的衰减规律,建立了衰减模型。对于不同纳米掺量的改性混凝土,进行了不同水压和不同渗透时长的超声对测声速、劈拉强度的试验研究,得到最优掺量为1%,使抗压强度、超声对测声速、劈拉强度下降速率最慢。研究表明,普通混凝土的劈拉强度、抗压强度随着水压力的持续作用而逐渐降低,并且水压力越大强度衰减越显着。通过超声对测声速测量结果表明,随着水压力的持续作用混凝土内部的密实度显着降低、孔隙率增加是导致了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的降低的主要原因。通过电镜扫描和压汞实验,得到损伤微裂缝、连通孔数量等随着水压力的持续作用而逐渐增大,混凝土硬度、密实度随着水压的持续作用而衰减,最终建立了混凝土持续高水压作用下的强度衰减模型。在高水压持续作用下,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规律的研究中,对不同水灰比下的普通混凝土试块进行0MPa、1.2MPa、2.4MPa、3.6MPa四个梯度的渗透试验,通过氯离子快速测定分析,得到氯离子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渗水高度和渗水量的实验数据,得到渗水量和渗透高度在不同水灰比、渗透时长、水压下的规律并建立模型。通过达西定律及反渗透理论,建立了水分传输模型及氯离子的时空分布模型。通过纳米二氧化硅对混凝土进行改性,研究了氯离子、水分在改性后混凝土中的传输规律。进行了0%、0.5%、1%、2%四种纳米二氧化硅掺量,0MPa、1.2MPa、2.4MPa、3.6MPa四个水压力梯度的渗透试验,采用的溶液浓度为10%的氯化钠溶液。通过氯离子测定,得到氯离子的分布规律。通过渗水量测定,得到渗水量的变化规律和模型。根据反渗透机理,参照试验数据,引入纳米掺量的影响系数,得到了不同纳米占比对氯离子传输的理论分析。通过试验研究表明,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后对改善了高水压对混凝土内部的损伤,抑制了高水压下氯离子向混凝土内部的传输速率,得到了纳米二氧化硅的最优掺量为1%,且提高效果最明显。通过电镜扫描SEM、压汞实验,同时设置对照组,得到高水压持续作用下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提高,且能有效抑制混凝土内部损伤,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力学性能均有显着提高。该论文有图53幅,表27个,参考文献129篇。

翟盛通[8](2020)在《基于080μm花岗岩石粉内掺掺量的水工混凝土性能及微观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花岗岩石粉是花岗岩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可降解的粉状废料。据估计,每年会产生超过1000万吨的废弃花岗岩石粉,大量堆积的花岗岩石粉容易对空气、水源和土地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且是对花岗岩资源的一种浪费。为解决花岗岩石粉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很多学者开展了利用花岗岩石粉取代部分水泥制备普通混凝土的研究,研究发现适量掺入花岗岩石粉能提高混凝土的多项性能,尤其是对耐久性的改善作用较为显着。因此,针对这一特点,本文利用花岗岩石粉取代部分水泥制备对耐久性要求较高的水工混凝土,不仅实现了废弃花岗岩石粉的资源化利用,降低了水工混凝土的成本,还提高了水工混凝土的性能,有助于延长水利工程的服役年限,具有显着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课题组前期对0150μm花岗岩石粉的利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在花岗岩石粉细度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中发现,花岗岩石粉越细,对混凝土性能的提升作用越好。因此,本研究在不使用研磨设备的前提下,选用细度更小的080μm花岗岩石粉,以内掺的方式替代部分水泥,研究花岗岩石粉内掺掺量对水工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压汞法(MIP)和X射线衍射法(XRD)测试分析了水工混凝土微观孔隙结构和水化产物的变化。研究表明:(1)随着花岗岩石粉内掺掺量的增加,水工混凝土的坍落度逐渐增大,但增幅逐渐减小,花岗岩石粉内掺掺量较小时,粘聚性和保水性没有明显变化,当内掺掺量达到30%时,粘聚性和保水性均明显变差。(2)水工混凝土不同龄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随花岗岩石粉内掺掺量的增加先提高后降低,掺量为7.5%左右时,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最高,此外,内掺花岗岩石粉能显着提高水工混凝土早期强度,但对后期强度的提高程度较低。(3)水工混凝土抗渗性、抗冻性、抗碳化和抗氯离子渗透性4种耐久性指标均随花岗岩石粉内掺掺量的增加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掺量为时7.5%左右时耐久性最强,但花岗岩石粉对不同耐久性指标的改善程度不同,对抗渗性的改善效果最好,其次是抗氯离子渗透性,对抗冻性和抗碳化性能的改善效果稍弱。(4)适量内掺花岗岩石粉可以降低水工混凝土的孔隙率和比孔容积,优化微观孔径分布,使水工混凝土更密实,此外,花岗岩石粉的掺入并未改变水泥硬化浆体中水化产物的种类,但会改变C–S–H、CH、钙矾石等影响混凝土性能的水化产物的含量。根据以上试验结果最终确定了080μm花岗岩石粉的最佳内掺掺量为7.5%左右,以及在不降低水工混凝土性能的前提下,080μm花岗岩石粉的最大内掺掺量为15%左右。

宋峰[9](2020)在《水工混凝土表面不同防护材料抗渗性能对比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提高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抗渗性能。根据水工混凝土服役环境的特殊性,设计开展室内混凝土防护材料性能检测试验方法,对比分析水工建设中应用较为广泛的HS943环氧厚浆、施而固、优止水以及永凝液4种防护材料的混凝土抗渗性能。试验表明:(1)HS943环氧厚浆与施而固防护材料涂层防渗效果明显。环氧厚浆材料内部微观结构密实无孔隙,能够阻止水分的渗入,而施而固材料内部微观结构及涂层阻水性则相反;(2)优止水材料成分与施而固相似,但涂层防渗效果较施而固差;(3)永凝液能填充结构内部孔隙但不能阻止水从结构表面进行浸入,涂层抗渗效果一般。

李颖哲,张楚琦,李向东[10](2020)在《水工混凝土抗渗试验密封新方法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水工混凝土抗渗试验几种密封方法的比较分析,提出一种以EPE聚乙烯材质珍珠棉卷材和氯丁胶相结合的新密封方法。

二、水工混凝土抗渗试验方法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工混凝土抗渗试验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寒区水工混凝土冻融损伤及其防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水工混凝土冻融损伤典型工程实例
2 水工混凝土冻融损伤机理及试验方法
    2.1 混凝土孔隙拓扑结构
    2.2 混凝土冻融损伤理论
        2.2.1 经典冻融损伤理论
        2.2.2 高强混凝土冻融损伤机理
        2.2.3 基于孔隙力学的冻融损伤机理
    2.3 混凝土冻融试验方法
        2.3.1 混凝土冻融试验现行方法规范
        2.3.2 混凝土冻融试验辅助方法趋势
3 水工混凝土冻融损伤识别
    3.1 混凝土损伤常规识别方法
    3.2 混凝土损伤多尺度识别方法
4 水工混凝土冻融过程数值模拟
    4.1 混凝土冻融数值模拟常规方法
        (1)物理试验方法。
        (2)图像重构方法。
        (3)数值投放方法。
    4.2 混凝土冻融数值模拟多尺度方法
5 水工混凝土冻融病害抑制与修复
    5.1 混凝土冻融损伤抑制方法
        (1)提升混凝土材料抗冻性能。
        (2)降低结构整体饱水度。
        (3)提升施工作业质量。
        (4)加强工程运行中的管理、检查观测。
    5.2 混凝土冻融损伤修复
6 发展趋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干湿循环环境掺合料对混凝土水和气体渗透时变性的影响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混凝土水和气体渗透时变性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混凝土水渗透性的研究现状
        1.3.2 混凝土气体渗透性的研究现状
        1.3.3 混凝土微观结构的研究现状
    1.4 不同环境下混凝土渗透性的相似性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掺合料混凝土暴露试验方案及测试方法
    2.1 引言
    2.2 自然潮差环境下混凝土的原材料及配合比
        2.2.1 试验混凝土原材料
        2.2.2 试验混凝土的配合比
    2.3 现场暴露试验的位置与环境
    2.4 人工模拟环境下混凝土的原材料及配合比
        2.4.1 试验混凝土原材料
        2.4.2 试验混凝土的配合比
    2.5 现场暴露试验的混凝土制备与方法
    2.6 人工模拟暴露试验环境及试验的方法
    2.7 试验混凝土水和气体渗透性测试方法
        2.7.1 混凝土水渗透性的测试
        2.7.2 混凝土气体渗透性的测试
    2.8 试验混凝土的微观结构测试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然潮差环境掺合料混凝土水和气体渗透性及微观结构的时变性
    3.1 引言
    3.2 自然潮差环境下掺合料混凝土的渗透性
        3.2.1 试验混凝土的水渗透性
        3.2.2 试验混凝土的气体渗透性
    3.3 自然潮差环境下掺合料混凝土水与气体渗透性的相关性
    3.4 自然潮差环境下混凝土微观结构参数时变性及与渗透性的关系
        3.4.1 混凝土的T2信号量
        3.4.2 试验混凝土的孔隙率及其时变性
        3.4.3 试验混凝土的孔径占比及其时变性
        3.4.4 试验混凝土渗透性与孔隙率的时变相关性
        3.4.5 试验混凝土各孔径区间的贡献孔隙率及其时变性
        3.4.6 试验混凝土水和气体渗透性与孔径占比的时变相关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拟环境下掺合料混凝土渗透性和微观结构的时变性
    4.1 引言
    4.2 人工模拟环境下掺合料混凝土水和气体渗透性
        4.2.1 模拟环境下掺合料混凝土的水渗透性
        4.2.2 模拟潮差环境下掺合料混凝土的气体渗透性
        4.2.3 模拟环境下混凝土渗透系数的时间衰减系数
    4.3 人工模拟环境下掺合料混凝土的渗透相关性
        4.3.1 模拟环境下混凝土水和气体渗透性的相关性
        4.3.2 模拟环境下混凝土水和气体渗透系数时间衰减系数之间的关系
    4.4 模拟环境下混凝土孔隙率的时变性及与渗透性的关系
        4.4.1 模拟环境下混凝土孔隙率的时变性
        4.4.2 模拟环境下混凝土孔隙率与宏观渗透性能的关系
    4.5 模拟环境下混凝土孔径占比的时变性
        4.5.1 模拟环境下混凝土孔径占比的时变性
        4.5.2 模拟环境下混凝土贡献孔隙率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工模拟与自然环境下的掺合料混凝土渗透性的时变相似性
    5.1 引言
    5.2 模拟潮差环境下混凝土水渗透性的时变相似性
        5.2.1 模拟环境下混凝土水渗透系数时间衰减系数的相似性
        5.2.2 模拟环境下混凝土水渗透性的相似率分析
    5.3 模拟潮差环境下混凝土气体渗透性的时变相似性
        5.3.1 模拟环境下混凝土气体渗透系数的时间衰减系数的相似性
        5.3.2 模拟环境下混凝土气体渗透性的相似率分析
    5.4 模拟环境下混凝土孔结构参数的时变相似性
        5.4.1 模拟环境下混凝土孔隙率的时间衰减系数及相似性
        5.4.2 模拟环境下混凝土孔隙率的相似率分析
        5.4.3 模拟环境下混凝土孔径占比的相似率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田口方法的胶凝砂砾石材料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胶凝砂砾石坝的发展及工程应用
        1.2.2 胶凝砂砾石材料的工作性能研究现状
        1.2.3 胶凝砂砾石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2.4 胶凝砂砾石材料的耐久性能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基于田口方法的胶凝砂砾石材料配合比设计
    2.1 田口方法及其应用
        2.1.1 田口方法的介绍
        2.1.2 田口方法的数据分析
    2.2 田口方法在胶凝砂砾石配合比设计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分析
    2.3 胶凝砂砾石试验原材料及其物理性能
        2.3.1 胶凝材料
        2.3.2 天然骨料
        2.3.3 水
        2.3.4 外加剂
    2.4 胶凝砂砾石配合比设计
        2.4.1 配合比参数设计原则
        2.4.2 配合比设计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田口方法的胶凝砂砾石材料的工作性能研究
    3.1 概述
    3.2 胶凝砂砾石材料的工作性能试验
        3.2.1 配合比设计方案
        3.2.2 原材料拌和方法及VC值试验方法
        3.2.3 VC值试验结果及影响机理分析
    3.3 胶凝砂砾石材料的VC值敏感性分析
        3.3.1 信噪比分析
        3.3.2 交互作用分析
        3.3.3 极差分析
        3.3.4 方差分析
        3.3.5 预测模型
        3.3.6 残差分析
        3.3.7 等值线图
    3.4 本章小结
4 胶凝砂砾石材料的抗渗性能研究
    4.1 概述
    4.2 胶凝砂砾石材料的AUTOCLAM抗渗性试验
        4.2.1 配合比设计方案
        4.2.2 试件的制作与养护
        4.2.3 抗渗性试验方法及原理
    4.3 AUTOCLAM抗气渗性试验结果及影响机理分析
    4.4 AUTOCLAM抗水渗性试验结果及影响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田口方法的胶凝砂砾石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5.1 概述
    5.2 胶凝砂砾石材料的抗压强度试验
        5.2.1 配合比设计方案
        5.2.2 试件的制作与养护
        5.2.3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及影响机理分析
    5.3 胶凝砂砾石材料的抗压强度敏感性分析
        5.3.1 信噪比分析
        5.3.2 交互作用分析
        5.3.3 极差分析
        5.3.4 方差分析
        5.3.5 预测模型
        5.3.6 残差分析
        5.3.7 等值线图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PBA工法地铁车站钻孔咬合桩围护结构止水效果及开挖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工程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咬合桩施工工艺
        1.2.2 塑性混凝土材料性能
        1.2.3 受限空间内钻孔咬合桩成孔及质量检测技术
        1.2.4 车站基坑稳定性分析
        1.2.5 当前研究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素桩材料性能实验
    2.1 试验背景
    2.2 试验材料
    2.3 抗压强度试验方法与步骤
        2.3.1 抗压强度试验方案
        2.3.2 抗压强度试验步骤
    2.4 抗渗试验方法与步骤
        2.4.1 塑性混凝土渗透性试验方案
        2.4.2 渗透性试验步骤
    2.5 抗压试验结果及分析
        2.5.1 水灰比对强度影响
        2.5.2 膨润土掺量对强度影响
        2.5.3 砂率对强度影响
        2.5.4 强度增长速度
    2.6 抗渗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2.6.1 水灰比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2.6.2 膨润土掺量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2.6.3 强度与渗透系数的关系
    2.7 最佳配合比
    2.8 小结
3 咬合桩围护结构稳定性研究
    3.1 FLAC~(3D)软件简介
    3.2 工程背景
        3.2.1 工程总体概况
        3.2.2 场边周围环境介绍
        3.2.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3.3 西土城站车站数值模拟
        3.3.1 咬合桩几何模型建立
        3.3.2 计算参数
        3.3.3 本构参数
        3.3.4 边界条件
        3.3.5 监测点设置
    3.4 计算过程
    3.5 数值模拟结果
        3.5.1 围护桩水平位移
        3.5.2 “荤素”桩整体性分析
        3.5.3 地层沉降分析
        3.5.4 地表沉降槽分析
    3.6 小结
4 咬合桩围护结构抗渗性能研究
    4.1
        4.1.1 渗流基本定律
        4.1.2 渗流基本微分方程
        4.1.3 稳定流基本方程
    4.2 咬合桩几何缺陷规律
        4.2.1 盾构井基坑工程概况
        4.2.2 咬合桩几何缺陷检测
        4.2.3 咬合桩几何缺陷检测结果分析
        4.2.4 咬合桩桩径分析
        4.2.5 咬合桩成孔倾斜度分析
    4.3 咬合桩抗渗性能数值模拟
        4.3.1 几何模型建立
        4.3.2 计算参数选择
        4.3.3 本构模型
        4.3.4 边界条件
    4.4 计算过程
    4.5 咬合桩边墙渗流分析
        4.5.1 总水头分布
        4.5.2 渗流量分析
        4.5.3 渗流分析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渠道衬砌板修复水下自密实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南水北调工程
        1.1.2 输水渠道衬砌主要破坏形式及成因
        1.1.3 渠道衬砌板水下修复混凝土
    1.2 自密实混凝土研究现状
        1.2.1 定义
        1.2.2 配合比设计
        1.2.3 制备技术
        1.2.4 流变特性
        1.2.5 工作性能及其评价方法
        1.2.6 力学性能
        1.2.7 耐久性能
        1.2.8 微观结构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依据
    2.1 主要原材料及其性质
        2.1.1 胶凝材料
        2.1.2 骨料
        2.1.3 外加剂
        2.1.4 水
    2.2 试验依据
        2.2.1 净浆流变特性试验
        2.2.2 混凝土工作性能试验
        2.2.3 成型及养护
        2.2.4 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
        2.2.5 混凝土耐久性试验
        2.2.6 微观结构试验
第三章 UWSCC净浆流变特性及机理研究
    3.1 概述
    3.2 理论模型
        3.2.1 流变学的基本概念和模型
        3.2.2 新拌混凝土的流变特性模型
    3.3 试验设计
        3.3.1 净浆流动过程
        3.3.2 流变参数的计算
    3.4 试验结果
        3.4.1 减水剂对净浆流变特性的影响
        3.4.2 絮凝剂对净浆流变特性的影响
        3.4.3 掺合料对净浆流变特性的影响
    3.5 不同组分对净浆流变特性影响机理分析
        3.5.1 剩余水膜厚度理论
        3.5.2 减水剂的作用机理
        3.5.3 絮凝剂的作用机理
        3.5.4 减水剂与絮凝剂复掺的作用机理
        3.5.5 粉煤灰的作用机理
        3.5.6 硅粉的作用机理
        3.5.7 粉煤灰和硅粉复掺的作用机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UWSCC性能指标设计与初步制备
    4.1 概述
    4.2 UWSCC性能设计准则
        4.2.1 工作性能
        4.2.2 力学性能
        4.2.3 耐久性能
    4.3 UWSCC配合比设计步骤
        4.3.1 粗骨料最大粒径及单位体积用量
        4.3.2 单位体积用水量、水粉比和单位体积粉体量
        4.3.3 含气量
        4.3.4 单位体积细骨料用量
        4.3.5 单位体积胶凝材料用量
        4.3.6 单位体积活性掺合料和水泥用量。
        4.3.7 水胶比
        4.3.8 外加剂掺量
        4.3.9 配合比的调整及确定
    4.4 UWSCC配合比初步设计
        4.4.1 设计步骤
        4.4.3 试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UWSCC工作性能及力学性能研究
    5.1 概述
    5.2 试验设计
        5.2.1 配合比设计参数
        5.2.2 基准配合比及性能指标
        5.2.3 试验方法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5.3.1 掺合料对工作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5.3.2 体积水粉比对工作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5.3.3 体积砂率对工作性能及力学强度的影响
        5.3.4 水下浇筑方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5.4 净浆配合比参数—UWSCC 工作性能预测方法
        5.4.1 剩余砂浆膜厚理论
        5.4.2 UWSCC 流变特性与砂浆流变特性的关系
        5.4.3 砂浆流变特性与净浆流变特性的关系
        5.4.4 净浆配合比参数与净浆流变特性的关系
        5.4.5 基于净浆配合比参数的 UWSCC 工作性能预测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UWSCC耐久性能及微观结构研究
    6.1 概述
    6.2 UWSCC 耐久性能研究
        6.2.1 试验配合比的确定
        6.2.2 工作性能及力学性能
        6.2.3 抗冻性
        6.2.4 抗渗性
    6.3 UWSCC 微观结构研究
        6.3.1 试验配合比及成型方法
        6.3.2 孔结构分析
        6.3.3 扫描电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模拟潮差环境下混凝土渗透性及微观结构参数的时变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1 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及研究意义
        1.2.2 混凝土渗透性及微观结构时变性研究的意义
        1.2.3 模拟潮差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及分析
        1.3.1 混凝土水渗透性
        1.3.2 混凝土气体渗透性
        1.3.3 混凝土微观结构
        1.3.4 混凝土气体和水渗透性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1.3.5 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的微观机理及模拟环境下的暴露试验
        1.3.6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普通混凝土渗透性和微观结构时变性的模拟试验
    2.1 引言
    2.2 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
    2.3 模拟试验环境
    2.4 混凝土渗透性及微观结构测试
        2.4.1 混凝土水和气渗透性测试
        2.4.2 混凝土微观结构测试
        2.4.3 混凝土氯离子浓度测试及扩散系数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拟潮差环境下混凝土渗透性及其时变性
    3.1 引言
    3.2 模拟潮差环境下混凝土水渗透性及其时变性
        3.2.1 混凝土水渗透性
        3.2.2 混凝土水灰比对水渗透性影响
        3.2.3 混凝土水渗透性的时变性
        3.2.4 模拟潮差环境下混凝土水渗透系数的时变模型
        3.2.5 模拟与自然潮差环境下混凝土水渗透性的时变相似性
    3.3 模拟潮差环境下混凝土气体渗透性及其时变性
        3.3.1 混凝土气体渗透性
        3.3.2 混凝土水灰比对气体渗透性影响
        3.3.3 混凝土气体渗透性的时变性
        3.3.4 模拟潮差环境下混凝土气体渗透系数的时变模型
        3.3.5 模拟与自然潮差环境下混凝土气体渗透性的相似性
    3.4 模拟潮差环境下混凝土氯离子扩散性及其时变性
        3.4.1 混凝土的初始氯离子扩散性
        3.4.2 混凝土的水灰比对其初始氯离子表观扩散系数的影响
        3.4.3 混凝土的水灰比对其自由氯离子浓度时变性的影响
        3.4.4 混凝土的水灰比对氯离子表观扩散系数时变性的影响
        3.4.5 模拟与自然潮差环境下混凝土氯离子表观扩散系数时变相似性
    3.5 模拟潮差环境下混凝土渗透性的时变关系
        3.5.1 混凝土水和气渗透性的时变关系
        3.5.2 混凝土氯离子表观扩散系数与其水及气体渗透系数的时变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拟潮差环境下混凝土微观结构参数及其时变性
    4.1 引言
    4.2 基于NMR的混凝土微观结构参数及其时变性
        4.2.1 混凝土T2曲线
        4.2.2 混凝土孔隙率
        4.2.3 混凝土孔径分布
        4.2.4 混凝土贡献孔隙率
        4.2.5 混凝土平均孔径与临界孔径
    4.3 基于MIP的混凝土微观结构参数及其时变性
        4.3.1 混凝土孔隙率
        4.3.2 混凝土孔径分布
        4.3.3 混凝土贡献孔隙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凝土渗透系数与其微观结构参数的关系
    5.1 引言
    5.2 基于NMR的混凝土渗透系数与其微观结构参数的关系
        5.2.1 混凝土渗透系数与其孔隙率的关系
        5.2.2 混凝土渗透系数与其贡献孔隙率的关系
        5.2.3 混凝土渗透系数与临界孔径及平均孔径的关系
    5.3 基于MIP的混凝土渗透系数与其微观结构参数的关系
        5.3.1 混凝土渗透系数与其孔隙率的关系
        5.3.2 混凝土渗透系数与其贡献孔隙率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高水压对混凝土的损伤及对氯离子传输的加速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2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高水压对混凝土损伤机理研究
    3.1 实验方案
    3.2 高水压作用下混凝土劈拉强度的退化规律研究
    3.3 高水压作用下混凝土超声对测声速的规律研究
    3.4 高水压作用下混凝土相对回弹值衰减的规律研究
    3.5 高水压对混凝土抗压强度损伤规律的研究
    3.6 退化机理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高水压作用下氯离子在混凝土中传输规律研究
    4.1 试验方案
    4.2 渗透试验现象
    4.3 水分传输规律
    4.4 氯离子传输规律
    4.5 水压作用下氯离子传输模型的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纳米二氧化硅对高水压下混凝土损伤及氯离子传输的改性性能研究
    5.1 试验方案
    5.2 渗透试验现象
    5.3 水分传输规律
    5.4 高水压作用下混凝土劈拉强度的退化规律研究
    5.5 高水压下超声声速的退化规律
    5.6 改性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规律
    5.7 水压作用下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混凝土的氯离子传输模型的研究
    5.8 机理分析
    5.9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080μm花岗岩石粉内掺掺量的水工混凝土性能及微观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花岗岩石粉
        2.1.2 水泥
        2.1.3 粗骨料
        2.1.4 细骨料
        2.1.5 减水剂
        2.1.6 水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工作性能试验方法
        2.3.2 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2.3.3 耐久性试验方法
        2.3.4 微观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工作性能结果与分析
    3.2 力学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3.2.2 抗折强度试验结果
        3.2.3 力学性能结果分析
    3.3 耐久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抗渗性试验结果
        3.3.2 抗冻性试验结果
        3.3.3 抗氯离子渗透试验结果
        3.3.4 碳化试验结果
        3.3.5 耐久性结果分析
    3.4 微观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花岗岩石粉内掺掺量对水工混凝土密实度的影响
        3.4.2 花岗岩石粉内掺掺量对孔径分布的影响
        3.4.3 花岗岩石粉内掺掺量对水化产物的影响
4 讨论
    4.1 花岗岩石粉内掺方式及掺量的讨论
    4.2 花岗岩石粉细度的讨论
    4.3 内掺花岗岩石粉水工混凝土经济效益分析
    4.4 不足和展望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水工混凝土表面不同防护材料抗渗性能对比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室内渗透试验原理及方法
    1.1 试验原理
    1.2 检测方法
2 室内检测试验
    2.1 检测设备
    2.2 检测材料
    2.3 试件制作
    2.4 检测方法
    2.5 检测结果判定标准
3 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4 结论

(10)水工混凝土抗渗试验密封新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常用抗渗试验密封材料及方法的特点
    1.1 黄油和水泥混合成膏状涂抹密封法
    1.2 石蜡加松香密封法
    1.3 硅胶或树脂密封材料密封法
    1.4 JS防水涂料法
    1.5 橡胶圈封堵法
2 密封新材料及方法介绍
    2.1 主要材料
    2.2 处理过程
    2.3 注意事项
    2.4 特点
3 几种常用密封方法的试验比较
4 结论

四、水工混凝土抗渗试验方法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寒区水工混凝土冻融损伤及其防控研究进展[J]. 苏怀智,谢威. 硅酸盐通报, 2021(04)
  • [2]干湿循环环境掺合料对混凝土水和气体渗透时变性的影响及机理[D]. 徐晟轩. 浙江工业大学, 2020
  • [3]基于田口方法的胶凝砂砾石材料特性研究[D]. 赖韩.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PBA工法地铁车站钻孔咬合桩围护结构止水效果及开挖变形研究[D]. 武钰斌.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渠道衬砌板修复水下自密实混凝土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艺清. 长江科学院, 2020(01)
  • [6]模拟潮差环境下混凝土渗透性及微观结构参数的时变性[D]. 毛超君. 浙江工业大学, 2020
  • [7]高水压对混凝土的损伤及对氯离子传输的加速效应研究[D]. 张纬.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基于080μm花岗岩石粉内掺掺量的水工混凝土性能及微观结构研究[D]. 翟盛通.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9]水工混凝土表面不同防护材料抗渗性能对比试验研究[J]. 宋峰. 江苏水利, 2020(03)
  • [10]水工混凝土抗渗试验密封新方法探讨[J]. 李颖哲,张楚琦,李向东.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0(01)

标签:;  ;  ;  ;  ;  

水工混凝土抗渗试验方法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