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儿指距测量及其对生长发育评价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曹晓琪[1](2021)在《太原市孕妇PM2.5暴露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及血浆铅中介作用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太原市孕妇孕期PM2.5暴露特征、孕妇血浆铅水平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状况,分析孕期PM2.5暴露水平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并通过测定孕妇孕期血浆铅浓度探讨孕期PM2.5暴露是否可以通过影响孕期血浆铅浓度进而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作用机制,即血浆铅在孕期PM2.5暴露与新生儿出生体重中的中介作用。为保护孕妇和新生儿健康,进一步明确生命早期PM2.5暴露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影响的可能机制以及合理的孕期卫生保健宣教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8月~2020年1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在山西省太原市某医院门诊办理《产期保健手册》的孕妇共363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孕妇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妊娠情况、生活方式等。调查对象在进入队列纳入研究时完成血样采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对血样进行孕期血浆铅含量的测定。随访至新生儿出生,根据医院电子病历收集记录新生儿出生情况,包括新生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等。通过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平台,记录调查期间太原市各监测点PM2.524小时平均浓度,并通过孕妇孕周及每位孕妇居住地所在监测点的数据估算其孕早期或孕中期PM2.5的平均暴露量。PM2.5中铅元素浓度数据来源于太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期检测数据。采用Epi Data 3.1软件平行双录入建立数据库,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t/F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al-Wallis H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孕期PM2.5暴露浓度、PM2.5中铅浓度以及血浆铅浓度和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在相关分析基础上,运用Mplus8.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1.孕妇孕期PM2.5暴露特征363名孕妇PM2.5暴露浓度为48.22μg/m3(33.17μg/m3~72.93μg/m3)。Krusal-Wallis H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季节进入队列的孕妇PM2.5暴露浓度总体分布不同(H=273.367,P<0.001),且冬季进入队列的孕妇PM2.5暴露浓度高于秋季、夏季进入队列的孕妇PM2.5暴露浓度,春季进入队列的孕妇PM2.5暴露浓度高于秋季、夏季进入队列的孕妇PM2.5暴露浓度,夏季进入队列的孕妇PM2.5暴露浓度高于秋季进入队列的孕妇PM2.5暴露浓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孕妇血浆铅浓度分布特征362名孕妇血浆铅浓度为4.15μg/l(1.90μg/l~6.44μg/l)。经Mann-Whitney U检验,不同孕期的孕妇血浆铅浓度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Krusal-Wallis H检验,不同季节进入队列的孕妇血浆铅浓度总体分布不同(H=14.723,P=0.002),冬季进入队列的孕妇血浆铅浓度低于秋季进入队列的孕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母亲孕期PM2.5暴露浓度与同期PM2.5中铅浓度呈正相关(r=0.785,P<0.05)。对孕妇纳入季节分层分析发现,春季、秋季进入队列的孕妇血浆铅浓度与孕期PM2.5暴露浓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283,0.302,P均小于0.05),也与PM2.5中铅浓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332,0.279,P均<0.05);冬季进入队列的孕妇血浆铅浓度与孕期PM2.5暴露浓度呈负相关(r=-0.217,P<0.05),与PM2.5中铅浓度呈负相关(r=-0.285,P<0.05)。即孕妇血浆铅浓度与孕期PM2.5暴露浓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季节性。3.新生儿出生体重特征363名新生儿中,平均出生体重为3309.34 g。经方差分析,不同孕期增重的孕妇之间,新生儿出生体重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856,P<0.001),母亲孕期增重过度的新生儿出生体重高于母亲孕期增重不足与孕期增重适宜的新生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40名孕前BMI指数正常的孕妇中,孕期增重不足、增重适宜、增重过度三组之间新生儿出生体重有统计学差异(P<0.05),孕期增重过度的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高于孕期增重适宜、增重不足的孕妇(P<0.05)。孕妇孕期增重适宜与增重过度相比是娩出巨大儿的保护因素(RR=0.391,95%CI:0.171~0.891)。4.孕期血浆铅浓度在PM2.5暴露浓度与新生儿出生体重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经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363名孕妇孕期PM2.5暴露浓度与新生儿出生体重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073,P=0.166),对新生儿性别分层发现,新生女婴的母亲孕期PM2.5暴露浓度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负相关(r=-0.164,P<0.05)。经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尚未发现新生女婴的母亲孕期PM2.5暴露浓度与母亲血浆铅浓度存在相关性(r=-0.056,P=0.457),对孕妇进入队列时纳入的季节分组时发现,纳入季节为秋季时,新生女婴母亲的孕期血浆铅浓度与孕期PM2.5暴露浓度呈正相关(r=0.326,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也提示,孕期PM2.5浓度是纳入季节为秋季的新生女婴母亲血浆铅浓度的危险因素(β=0.008,P<0.05)。构建以孕期PM2.5暴露浓度为自变量,孕妇血浆铅浓度为中介变量,新生女婴出生体重为因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模型拟合良好:χ2=11.577,df=3,χ22/df=0.009,RMSEA=0.000,CFI=1.000,TLI=1.000,SRMR=0.000。Bootstrap检验结果显示,孕期PM2.5暴露浓度与新生女婴出生体重之间存在直接效应(P<0.05),尚未发现孕妇血浆铅浓度在孕期PM2.5暴露与新生女婴出生体重间存在中介作用(P>0.05)。结论:1.太原市孕妇孕期PM2.5暴露浓度与血浆铅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性。2.太原市孕妇孕期PM2.5暴露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上存在性别特征,对女婴的出生体重有直接效应,孕期PM2.5暴露水平越高,女婴的出生体重越低。尚未发现孕妇血浆铅浓度在PM2.5暴露浓度与新生女婴出生体重之间的中介作用。
王瑶[2](2021)在《孕期增重与双胎妊娠不良结局的关联及超声早期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及目的:随着孕妇年龄的增长,辅助生殖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双胎妊娠率呈现上升趋势。与单胎妊娠相比,双胎妊娠的胎儿宫内生长环境更为复杂,早产、低出生体重等不良结局风险更高。孕期体重增长(gestational weight gain,GWG)是评估孕期母体及胎儿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既往研究表明,孕期增重异常会导致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增加,并与母体产后、胎儿出生后的健康密切相关。然而,目前仅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制定了双胎妊娠孕期增重推荐指南,我国近年来已有相关研究报道,但尚缺乏充足证据,未形成普遍共识。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selective fetal growth restriction,sFGR)是单绒毛膜性(monochorionic,MC)双胎妊娠的常见严重并发症,可导致胎儿宫内死亡、神经损伤及新生儿死亡等不良后果。目前,国内外临床实践中采用孕中期超声对sFGR进行早期诊断,但其诊断价值仍存有争议。因此,开展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1)明确双胎孕妇孕期增重水平与妊娠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HDP)等]及不良妊娠结局[早产、产后出血、低出生体重(low birth weight,LBW)等]的关联;(2)评估孕中期超声对sFGR的早期诊断价值,并比较不同地区的超声指标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估。方法:本研究分为两章,第一章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纳入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分娩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双胎妊娠孕妇。通过问卷调查、母子健康手册采集孕妇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既往及本次妊娠、生活行为习惯等信息,并通过电子病历系统采集妊娠结局信息。参照P25-P75及IOM评价标准,将GWG分为不足、正常、过量三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年龄、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绒毛膜性等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分析不同GWG水平与GDM、HDP以及早产、产后出血、LBW等结局的关联。采用比值比(odd ratio,O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判断关联强度,并根据孕前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肥胖进一步分层分析。第二章的研究对象来自第一章研究对象中于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确诊为MC的双胎孕妇,并在妊娠16至24周时,通过超声对双胎的生长状况进行评估并对sFGR进行早期诊断。同时,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就诊于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的MC双胎孕妇进行sFGR早期超声诊断。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对孕中期超声诊断结果与产后sFGR的发生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各超声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等,并使用ROC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curve,AUC)以评估孕中期超声对sFGR的早期诊断价值,并对两地超声早期诊断价值进行比较。结果:1.孕期增重与双胎妊娠不良结局的关联研究中(第一章):(1)共纳入1014例研究对象,其中GDM、HDP的发生率分别为36.00%、12.62%。参照P25-P75标准,在所有双胎孕妇中,GWG不足者GDM风险是正常者的1.41倍(a OR,1.41;95%CI,1.01-1.95)。孕前超重的孕妇中,GWG过量增加HDP风险(a OR,2.55;95%CI,1.20-5.43)。按照IOM标准,在孕前低体重、正常体重及超重的孕妇中,GWG不足是GDM的独立危险因素;低体重孕妇中GWG过量者HDP风险较正常者增加1.33倍(a OR,2.33;95%CI,1.47-3.10)。(2)孕妇早产、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41.52%、27.91%。参照P25-P75标准,GWG不足使早产风险增加(a OR,2.09;95%CI,1.52-2.89),但与产后出血风险降低有关,其风险降低36%(a OR,0.64;95%CI,0.44-0.93)。根据IOM标准,在孕前低、正常体重及肥胖的孕妇中,增重不足与早产风险增加有关。(3)大胎、小胎低出生体重(LBW)的发生率分别为31.26%、56.71%。当孕期增重不足时,两个胎儿的LBW风险均增加。根据P25-P75标准,GWG过量与LBW风险降低有关。2.孕中期超声对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的早期诊断价值研究中(第二章):(1)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共纳入93例MC孕妇,发生sFGR者34例(36.56%)。超声诊断sFGR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7.65%、79.66%,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5.71%及81.03%。(2)莱顿大学医学中心共纳入280例MC孕妇,发生sFGR者118例(42.14%)。该中心孕中期超声诊断sFGR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42%和89.51%,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96%和83.33%。(3)孕中期超声指标中估计胎儿体重不一致在sFGR的诊断中具有最高诊断价值,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其AUC为0.77(95%CI,0.66-0.88);在莱顿大学医学中心该指标AUC为0.83(95%CI,0.77-0.88)。(4)进一步对联合指标的sFGR诊断价值分析发现,青岛市MC孕妇采用双胎腹围不一致联合估计胎儿体重不一致具有最高诊断价值(AUC,0.78;95%CI,0.68-0.89)。而莱顿市将双胎腹围不一致、估计胎儿体重不一致以及小胎儿脐血流三者联合应用诊断时,其诊断效力最佳(AUC,0.88;95%CI,0.84-0.93)。结论:双胎孕妇孕期体重增长水平与妊娠并发症(GDM、HDP)及不良妊娠结局(早产、低出生体重)的发生风险有关。孕期增重不足与GDM、早产、低出生体重风险增加有关,增重过量则会增加HDP的发生风险。孕中期超声对sFGR具良好的有早期诊断价值。通过对腹围不一致、估计体重不一致及小胎儿脐血流情况的联合可较准确地诊断sFGR。因此,应加强双胎孕妇的孕期体重管理,使其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并自孕中期始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定期评估双胎生长状况,以期改善母婴结局。
黄东辉[3](2021)在《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妊娠期肥胖相关结局以及后代出生结局关系的前瞻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妊娠期肥胖和后代的出生结局是关系着两代人健康福祉的重要事件。奶类及其制品作为一类重要的营养食物,被发现可能与妊娠期肥胖和出生结局有关。但既往的研究证据并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而且大多数研究与我国具有时间、地域和人群上的异质性。因此,本研究基于“东北区域母胎队列”,旨在描述孕期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现状,并进一步探索和验证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对妊娠期肥胖相关结局以及出生结局的影响,力求为我国妊娠期营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于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产科门诊连续招募24-28周孕妇加入“东北区域母胎队列”。于入组时通过基线调查问卷收集孕前和孕期的食物摄入情况、社会人口学资料、生活和行为方式以及精神状态等资料。于孕32周进行孕晚期随访,随访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孕晚期的食物摄入情况和其他生活和行为方式等资料,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定体重和体脂率(BF),通过静脉血检测获得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检测结果;此外,将孕期增重速率(GWGr)定义为孕晚期与孕中期的体重之差除以孕周之差。于产后进行分娩期随访,主要通过医院病历信息系统导出入组对象的分娩信息,包括后代的出生体重(BW)和胎龄(GA)。资料整理时,根据四日24小时膳食称重记录法获得每份食物的每次摄入分量,再将食物摄入频次转换为食物摄入重量。暴露因素按照暴露时期具体定义为孕中期、孕晚期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量,以及孕中期至孕晚期的摄入量变化;按照奶制品的种类定义为总奶类及其制品、普通牛奶、低脂牛奶、奶酪、酸奶、奶源蛋白质、奶源脂肪和奶源钙。当结局为连续性资料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拟合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GWGr、BF、TC、TG、LDL、HDL、BW、GA之间的线性关系,此时,暴露因素以连续性资料的形式纳入分析;当结局为分类资料时,采用二分类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早产、高出生体重(HBW)、低出生体重(LBW)、大于胎龄儿(LGA)、小于胎龄儿(SGA)的关系,此时,暴露因素以四分位分组(由低至高依次为Q1、Q2、Q3和Q4组)的分类资料形式纳入分析。多因素分析时的校正变量共有3个组合,模型1是基于第一部分基线数据分析筛选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模型2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通过因子分析得到的“膳食模式”;模型3则是模型1的校正因素和“营养素模式”。所有统计分析均由SAS 9.4完成。结果:(1)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情况:共纳入25.4周孕妇2385例,获得孕期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量中位数为192.3 g,奶类的主要摄入品种为普通牛奶和酸奶。与孕前相比,研究对象在孕期增加了49.5 g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奶源蛋白质、奶源脂肪和奶源钙的摄入量均高于孕前,但经过能量校正后,仅奶源钙上升了2.4mg/kcal。从膳食模式的提取结果发现,孕期的膳食模式与孕前相比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奶类更多地呈现出与“健康”膳食模式的正相关性。此外,本部分研究筛选出部分与奶类及其制品摄入相关的变量,包括职业、文化程度、睡眠情况等,作为校正变量纳入到后续多因素分析模型中。(2)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孕期增重速率、体脂率和血脂的关系:共1445例研究对象纳入第二部分的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孕中期普通牛奶的摄入与LDL升高存在显着关联(β=0.0007,P=0.0494);孕中期低脂牛奶的摄入与HDL降低呈现显着关联(β=-0.0006,P=0.0051);其他时期的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GWGr、BF、TC和TG之间的关系均不存在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以总奶制品推荐摄入量300 g为界值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在每日奶类摄入量<300 g的人群和≥300 g的人群中,孕中期普通牛奶摄入量与LDL均不存在显着关联(P>0.05);而孕中期低脂牛奶的摄入与HDL的关系在奶类摄入量<300 g的人群中是显着的(P<0.0001),但在≥300 g的人群中则不再显着(P>0.05)。(3)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后代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共1210例研究对象纳入第三部分的分析。关于出生体重的相关分析发现,孕晚期摄入低脂牛奶可降低出生体重(β=-0.5240,P=0.0315);孕中期至孕晚期的酸奶摄入增多与降低的出生体重之间的关系是边缘显着的(β=-0.5287,P=0.0500);孕中期奶源蛋白质摄入量Q3组(Q1组为参照组)与HBW关系的相对危险度(RR)为0.386,95%置信区间(CI)为(0.162,0.856);孕中期奶源钙摄入量(Q3组vs.Q1组)与HBW关系的RR值为0.386,95%CI为(0.162,0.869);孕中期至孕晚期的酸奶摄入增多(Q4组vs Q1组)与LBW关系的RR值及其95%CI为4.206(1.349,15.447);奶源钙摄入增多量(Q3组vs.Q1组)与LBW关系的RR值及其95%CI为2.912(1.013,9.459)。关于胎龄的相关分析发现,孕晚期摄入低脂牛奶可能与减少新生儿胎龄有关(β=-0.0017,P=0.0118);孕中期总奶制品摄入量Q4组发生早产的风险是Q1组的3.176倍,95%CI为(1.123,10.488);孕中期奶源钙摄入量Q4组发生早产的风险是Q1组的3.092倍,95%CI为(1.090,10.229)。关于SGA和LGA的相关分析发现,孕中期的奶源蛋白质摄入量(Q3组vs.Q1组)与LGA的RR值及其95%CI为0.418(0.215,0.787);孕晚期奶源脂肪摄入量(Q3组vs.Q1组)与SGA的RR值为2.122,95%CI为(1.048,4.444);孕晚期摄入的酸奶(Q4组vs.Q1组)与LGA的RR值为0.537,95%CI为(0.290,0.994);孕中期至孕晚期的总奶制品摄入增多量Q4组发生SGA的风险是Q1组的2.460倍,95%CI是(1.081,5.842);奶源蛋白质摄入增多(Q4组vs.Q1组)与SGA的RR值为2.779,95%CI是(1.193,6.808);奶源脂肪摄入增多(Q4组vs.Q1组)与SGA的RR值为3.959,95%CI是(1.611,10.660);奶源钙摄入增多(Q4组vs.Q1组)与SGA的RR值为3.017,95%CI为(1.287,7.444);而酸奶的摄入量增多(Q4组vs.Q1组)与LGA的RR值为0.478,95%CI是(0.268,0.839)。结论:(1)即便孕期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量比孕前有所提高,孕期和孕前的总奶制品摄入量均未能达到我国膳食指南的推荐标准。此外,奶类更多地与“健康”膳食模式呈现正相关性。(2)孕期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在总体上呈现出对孕期增重速率、体脂率和血脂水平的中性作用,但孕中期摄入的普通牛奶可能会升高LDL,低脂牛奶则会降低HDL。奶类对血脂代谢的不良效应可能与总奶制品摄入量的持续偏低有关。(3)孕期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总体呈现出对出生体重和胎龄的“下调”作用,但在满足推荐标准的人群中发现仅有低脂牛奶对胎龄的效应依然显着。(4)在奶类及其制品的孕期最佳摄入时机上,孕中期和孕晚期可能没有显着区别。在孕期奶类的选择上,需要注意各类奶制品对母婴结局的独立影响。(5)综上,本研究发现的孕期奶类摄入对血脂的不良作用,对后代出生体重和胎龄的下调作用,可能都与孕期总奶制品摄入不足有关。因此,整体提升我国孕期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水平,以满足膳食指南推荐标准,可能是改善母亲和胎儿健康的当务之急。
李小琴[4](2021)在《妊娠期镉暴露对父系子代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的影响及相关基因DNA甲基化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妊娠期镉暴露对子代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的影响目的:妊娠期镉暴露对子代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的影响。方法:清洁级SD大鼠250±10g,雌雄1:1或1:2合笼饲养,次日清晨检查阴栓或进行阴道涂片检查,发现阴栓或涂片发现精子记为妊娠期第0天,将孕鼠(F0代)随机分成4组,氯化镉(0、0.5、1、2mg/kg/day)灌胃染毒,染毒时间为妊娠第一天直至分娩(即1-21天)。F0代孕鼠自然分娩产下F1代雄鼠,常规喂养至5、21和56天(PND5、PND21、PND56)后,随机抽取每组F1代成年雄鼠与外来健康的雌鼠1:2合笼交配产生F2代,F2代雄鼠常规喂养后以同样的方式产生F3代成年雄鼠。收集F1、F2及F3代血清和睾丸,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经H&E染色后进行曲细精管(Seminiferous Tubule,ST)直径测量及Johnsen评分评价睾丸生长发育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 RH)、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激素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睾丸组织细胞FSHR定位及表达量检测。结果:1、妊娠期镉暴露对子代大鼠生长发育和睾丸组织病理学的影响1.1基础数据显示:与对照组相比,F1代大鼠体重仅在PND5时,2mg/kg剂量组体重增加(P<0.05);F2代大鼠体重仅在PND21时,1mg/kg剂量组体重增加(P<0.05)。1.2 H&E染色显示:F1代大鼠睾丸仅在PND5时,1mg/kg剂量组睾丸曲细精管直径减少(P<0.05);F2代大鼠睾丸仅在PND56时,0.5mg/kg剂量组睾丸曲细精管直径减少(P<0.05),在2mg/kg睾丸曲细精管直径增加(P<0.05);F3代大鼠睾丸0.5mg/kg曲细精管直径增加(P<0.05),其他各个剂量组Johnsen评分增加(P<0.05);光学显微镜下显示三代各时期睾丸支持细胞未见异常变化,曲细精管内均可见完好精子发生。2、妊娠期镉暴露对子代睾丸支持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透射电镜显示在F1代大鼠PND5、PND56睾丸支持细胞在对照组细胞膜完整、核膜完整与周围细胞联系紧密,剂量组观察到睾丸支持细胞超微结构发现改变,出现明显空泡化、水肿、坏死,并与周围细胞间隙增大。3、妊娠期镉暴露对雄性子代血清激素的影响血清激素水平检测显示:F1代结果:Gn RH在PND21,0.5mg/kg水平发生上升(P<0.05)。FSH在PND5时0.5mg/kg水平上升(P<0.05);在PND21时各个剂量组血清中FSH水平下降(P<0.05)。F2代结果:FSH在PND5,0.5mg/kg水平上升(P<0.05)。F3代结果:Gn RH、FSH在F3代未见明显变化。4、妊娠期镉暴露对子代睾丸支持细胞分泌FSHR蛋白的影响妊娠期镉暴露后F1代PND56睾丸组织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到支持细胞分布在曲细精管基底面,未见游离支持细胞,正常组FSHR分布于基底面,蛋白AOD值为0.5090,剂量组FSHR蛋白同样分布于曲细精管基底面,蛋白AOD值为0.4011,与对照组相比,FSHR蛋白AOD值降低(P<0.05)。第二部分妊娠期镉暴露影响子代睾丸支持细胞机制探讨目的:妊娠期镉暴露对子代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的跨代效应机制研究。方法:收集第一部分的睾丸,采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FSHR/PI3K/AKT/FOXO1通路相关因子的m RNA、蛋白表达量和相关DNA甲基转移酶(DNMT1、DNMT3A、DNMT3B)m RNA、蛋白表达量;Agena Mass ARRAY(?)Methylation方法检测fshr、akt、foxo1相关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结果:1、妊娠期镉暴露对子代大鼠睾丸FSHR/PI3K/AKT/FOXO1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1.1 F1代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雄性大鼠在PND5时,0.5mg/kg剂量组fshr m RNA表达上升(P<0.05),AKT蛋白在1mg/kg剂量组、FOXO1蛋白2mg/kg剂量组表达上升(P<0.05);在PND21时,0.5mg/kg剂量组foxo1 m RNA表达上升(P<0.05),蛋白表达下降(P<0.05),2mg/kg剂量组FSHR和AKT蛋白表达上升(P<0.05);在PND56时,1mg/kg剂量组akt m RNA表达上升(P<0.05),同样FOXO1蛋白表达上升(P<0.05)。1.2 F2代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PND21时,0.5、1mg/kg剂量组fshr m RNA表达下降(P<0.05),PI3K蛋白在2mg/kg剂量组、FOXO1蛋白在1mg/kg表达上升(P<0.05),但AKT蛋白在1mg/kg剂量组表达下降(P<0.05);在PND56时,1、2mg/kg剂量组AKT、2mg/kg剂量组FOXO1蛋白表达上升(P<0.05)。1.3 F3代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雄性大鼠在成年时,1mg/kg剂量组akt m RNA表达上升(P<0.05),但2mg/kg剂量组foxo1的m RNA表达下降(P<0.05),1mg/kg剂量组FSHR蛋白表达上升(P<0.05)。2、妊娠期镉暴露对子代大鼠睾丸DNA甲基转移酶的影响2.1 F1代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雄性大鼠在PND5时,1mg/kg剂量组dnmt3a m RNA表达下降(P<0.05),2mg/kg剂量组dnmt3b m RNA表达上升(P<0.05),同时在2mg/kg剂量组DNMT3A、DNMT3B蛋白表达上升(P<0.05);在PND21时,0.5mg/kg剂量组dnmt1、dnmt3a m RNA表达上升(P<0.05);在PND56时,2mg/kg剂量组dnmt3a m RNA表达上升(P<0.05),在1、2mg/kg剂量组DNMT3B蛋白表达上升(P<0.05)。2.2 F2代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雄性大鼠在PND5时,2mg/kg剂量组DNMT1的蛋白表达上升(P<0.05);在PND21时,1mg/kg剂量组dnmt3a m RNA表达下降(P<0.05);在PND56时,0.5、2mg/kg剂量组dnmt3a的m RNA表达下降(P<0.05)。2.3 F3代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雄性成年大鼠中,1mg/kg剂量组dnmt1 m RNA表达上升(P<0.05),2mg/kg剂量组DNMT1、DNMT3B蛋白表达上升(P<0.05),但是1、2mg/kg剂量组DNMT3A蛋白表达下降(P<0.05)。3、妊娠期镉暴露对子代大鼠睾丸FSHR/PI3K/AKT/FOXO1通路相关因子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3.1 F1代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雄性大鼠在PND21时,foxo1-14片段第65位点、foxo1-17片段第28、29位点剂量组甲基化水平下降(P<0.05),在PND56时,akt-9片段第2位点剂量组甲基化水平下降(P<0.01)。3.2 F2代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雄性大鼠在PND21时,fshr-8片段第4位点剂量组甲基化水平下降(P<0.05),akt-33片段第12位点剂量组甲基化水平下降(P<0.05),foxo1-15片段第21、22位点剂量组甲基化水平上升(P<0.05)。结论:1、妊娠期镉暴露可损伤子代睾丸组织和支持细胞结构,影响睾丸生长发育,各时期的改变并不延续性,但具有跨代毒效应;可干扰多代血清激素(Gn RH、FSH)的分泌及抑制F1代睾丸组织中的支持细胞FSHR蛋白表达,从而干扰睾丸组织支持细胞正常功能。其可能的主要机制是通过调控影响支持细胞增殖的FSHR/PI3K/AKT/FOXO1的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实现;2、妊娠期镉暴露可通过干扰各代各时期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1、DNMT3A、DNMT3B)的表达影响睾丸组织DNA甲基化模式,具有跨代表观遗传效应;同时也改变fshr、akt、foxo1启动子区不同Cp G位点甲基化水平,但对三个基因的总体基因启动区甲基化水平没有影响,镉暴露后对子代fshr、akt、foxo1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可能并不是通过DNA甲基化修饰作用。
王烟[5](2021)在《FADS1基因变异对母体血浆及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构成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母乳是婴儿的完美营养,这是数百万年进化的结果,使母乳完全符合婴儿的需求。母乳是一种极其复杂且高度可变的生物流体,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它可以在促进婴儿自身免疫系统成熟的同时,为婴儿提供营养并保护他们免受疾病侵害。母乳的成分会因多种因素而发生变化,并根据其年龄和其他特征来满足婴儿的需求。脂肪酸是人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婴儿的神经发育和免疫功能,并提供约50%的乳汁能量。母乳中的脂肪酸来源于母体储存、乳腺的内源性合成和母体血浆的摄取。δ-5去饱和酶基因(fatty acid desaturase genes,FADS1)变异已被证明在人乳中影响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LC-PUFA)合成。但是FADS1基因中很多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未被鉴定,并且如何影响乳汁PUFA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搜索国内外关于FADS1基因变异与PUFA水平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并进一步收集长春地区孕妇血液样本,验证FADS1基因变异与血浆磷脂PUFA水平的关系。通过DHA干预,分析FADS1基因变异对乳汁PUFA的影响机制;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可能与FADS1基因靶向结合的mi RNA,运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 RNA是否与FADS1基因靶向结合。收集产后健康乳母乳汁,探讨基因变异与mi RNA对乳汁PUFA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FADS1基因变异与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的关联分析目的:对FADS1基因变异与PUFA水平进行荟萃分析,进一步检测孕妇血浆脂肪酸水平,分析FADS1基因变异与孕妇LC-PUFA水平的关系,明确SNP对PUFA水平的影响。方法:使用四个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重要关键词如脂肪酸、单核苷酸多态性、δ-5去饱和酶基因(英文:fatty acid,SNP,FADS1 gene)和rs174546/rs174547等,搜索在2020年10月5日前发表的中英文文献。使用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纳入在长春某三甲医院分娩的孕妇110例,签署知情同意书,收集基本信息和血液样本。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血浆磷脂脂肪酸水平,采用Sequenom Mass Array系统对FADS1基因rs174546和rs174547位点进行基因分型,IBM SPSS 24.0软件分析基因变异对PUFA水平的影响。结果:1.rs174546与PUFA水平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CC基因型相比,CT+TT基因型携带者亚油酸(linoleic acid,LA)、二高-γ-亚麻酸(dihomo-gamma-linolenic acid,DGLA)和α-亚麻酸(alpha-linolenic acid,ALA)水平显着升高(P<0.05),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水平显着下降(P<0.05)。2.rs174546与酶活性水平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CC基因型相比,CT+TT基因型携带者δ-5去饱和酶(δ-5 fatty acid desaturase,D5D)活性(AA/DGLA)、n-6途径(AA/LA)和n-3途径(EPA/ALA)合成效率显着下降(P<0.05)。3.rs174547与PUFA水平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TT基因型相比,TC+CC基因型携带者LA和ALA水平显着升高(P<0.05),γ-亚麻酸(gamma-linolenic acid,GLA)、AA、EPA和DHA水平显着下降(P<0.05)。4.rs174547与酶活性水平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TT基因型相比,TC+CC基因型携带者D5D和δ-6去饱和酶(δ-6 fatty acid desaturase,D6D)活性(GLA/LA)以及n-6途径合成效率显着下降(P<0.05)。5.孕妇血浆中LA百分含量最高。6.rs174546和rs174547完全连锁不平衡(R2=1)。7.在n-6 PUFA中,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LA(P=0.002)和DGLA(P=0.047)水平显着升高,而AA(P<0.001)水平显着降低。8.在n-3 PUFA中,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产物EPA(P=0.031)和DHA(P=0.004)水平显着降低。9.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D5D活性(P<0.001)和D6D活性(P=0.050)水平降低;n-3途径(P=0.001)和n-6途径(P<0.001)合成效率显着下降。结论:1.meta分析显示,rs174546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LA、DGLA和ALA水平升高,AA、EPA和DHA水平以及D5D、n-3途径和n-6途径合成效率明显下降。rs174547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LA和ALA水平明显升高,GLA、AA、EPA和DHA水平以及D5D、D6D和n-6途径合成效率显着下降。2.rs174546和rs174547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血浆LA、DGLA水平升高,AA、EPA和DHA水平以及D5D、D6D、n-3途径和n-6途径合成效率明显下降。第二部分:DHA干预对不同FADS1基因型乳母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的影响目的:探讨DHA摄入对FADS1基因不同SNP的PUFA水平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共纳入73例健康乳母,在产后60±5天进行DHA补充剂420 mg/d干预30天,收集干预前后的乳汁。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母乳中PUFA水平,采用Sequenom Mass Array系统对FADS1基因rs174546、rs174547、rs174553和rs174556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q PCR方法检测FADS1/2/3基因和转录因子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transcription factors sterol-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REBP-1c)、过氧化酶体增值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γ,PPARγ)m RNA的相对表达水平。IBM SPSS 24.0分析DHA摄入与基因变异对乳汁PUFA水平及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与DHA补充前相比,DHA补充后DGLA(P=0.002)水平显着下降,DHA(P<0.001)水平显着升高。2.与DHA补充前相比,DHA补充后PPARγ的m 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31)。3.DHA补充前,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FADS1基因次等位基因携带者GLA和AA水平以及D5D活性水平显着降低(P<0.05);次等位基因携带者D6D活性水平的显着降低仅在rs174556基因型中发现(P=0.036)。4.DHA补充后,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次等位基因携带者AA和EPA水平以及D5D活性和n-3和n-6途径合成效率显着降低(P<0.05),次等位基因携带者D6D活性水平的显着降低仅在rs174556基因型中发现(P=0.040)。5.在不同基因型组间,与DHA补充前相比,DHA补充后DGLA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而DHA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6.DHA补充前,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rs174546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FADS2和FADS3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rs174556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FADS1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20)。7.DHA补充后,与主等位基因型相比,次等位基因携带者FADS1、FADS2和FADS3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8.在次等位基因携带者组,与DHA补充前相比,DHA补充后FADS1和PPARγ的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结论:1.DHA补充使乳母乳汁中DGLA水平显着降低,DHA水平显着升高,PPARγ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DHA补充使FADS1基因次等位基因携带者乳汁FADS1和PPARγ表达显着降低。2.DHA干预前后,FADS1基因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乳汁AA水平和D5D活性水平显着下降,表明相同剂量的DHA补充没有改善基因型引起的脂肪酸水平差异;rs174546次等位基因携带者FADS2和FADS3表达水平显着降低,rs174556次等位基因携带者FADS1表达水平显着降低。第三部分:mi R-149-5p靶向FADS1基因对乳汁PUFA的调控作用目的:探讨FADS1基因变异和mi R-149-5p对PUFA水平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FADS1基因SNP位点及其连锁不平衡位点进行功能性预测。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在HEK293T细胞中验证mi RNA对FADS1基因位点的靶向作用。纳入24例健康乳母,收集产后40~65天乳汁。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母乳中PUFA水平,检测FADS1 rs174546基因型,采用q PCR方法检测FADS1/2/3基因和转录因子SREBP-1c、PPARγm RNA和mi R-149-5p的相对表达水平。IBM SPSS 24.0分析rs174546与mi R-149-5p对乳汁PUFA水平及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rs174546位点可能与mi R-149-5p结合。2.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FADS1 rs174546次等位基因T可与mi R-149-5p靶向结合。3.与rs174546野生型CC基因型相比,突变型TT基因型乳汁中D6D活性水平(P=0.044)和n-3途径(P=0.014)合成效率显着下降。4.与rs174546野生型CC基因型相比,突变型TT基因型乳汁中FADS1(P<0.001)和FADS3(P=0.007)m 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5.与rs174546野生型CC基因型相比,突变型TT基因型乳汁中mi R-149-5p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2)。结论:1.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了mi R-149-5p和FADS1基因rs174546次等位基因T位点存在特异性结合。2.rs174546次等位基因型乳母乳汁mi R-149-5p水平较高;FADS1和FADS3基因m RNA表达水平下降;D6D活性水平和n-3途径合成效率下降。总结:1.FADS1基因rs174546和rs174547次等位基因型携带者PUFA底物水平升高,PUFA产物水平降低。2.FADS1基因rs174546和rs174547基因变异与血浆和乳汁脂肪酸水平相关;相同剂量的DHA补充没有改善基因型引起的乳汁脂肪酸水平差异。3.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了mi R-149-5p和FADS1基因rs174546次等位基因T位点存在特异性结合。
肖凝[6](2021)在《早产儿父母亲职压力、应对方式及育儿胜任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早产儿父母亲职压力、应对方式与育儿胜任力现状,阐明早产儿父母育儿胜任力影响因素,为今后提高父母育儿胜任力相关干预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本研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264早产儿父亲或者母亲为调查对象,通过一般人口学调查问卷、亲职压力简表、中文版父母用应对方式量表、中文版育儿胜任感量表,采用SPSS26.0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本研究中,早产儿母亲人数多于父亲,年龄集中在30~35岁,多数居住在城市并有稳定的工作,家庭月收入<6000居多,本科及以上学历占多数,几乎所有家庭都有医疗保险,且都有育儿经验;男孩比女孩多,34~36周且出生体重2kg~2.5kg患儿居多。(2)早产儿父母亲职压力总分为(92.49±11.79),处于高水平,在居住地、父母工作状况、家庭月收入、患儿胎龄、患儿出生体重、患儿性别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早产儿父母应对方式使用频率得分(176.61±17.32),应对方式作用大小得分(114.74±11.96),两者在与患儿关系、年龄、居住地、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生产次数及患儿性别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应对方式使用频率在患儿出生体重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对方式作用大小在家庭月收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早产儿父母育儿胜任力总得分(67.90±13.88),在家庭月收入、生产次数、患儿胎龄、患儿出生体重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亲职压力与应对方式使用频率呈负相关(r=-0.379,P<0.01),与应对方式作用大小呈负相关(r=-0.477,P<0.01),与育儿胜任力呈负相关(r=-0.356,P<0.01);应对方式使用频率与应对方式作用大小呈正相关(r=0.766,P<0.01),育儿胜任力与应对方式使用频率呈正相关(r=0.136,P<0.05),与应对方式作用大小呈正相关(r=0.321,P<0.01)。(6)本研究中保持合作和乐观作用大小总分、患儿胎龄、产次(第一产)、亲职压力总分可以共同解释因变量育儿胜任力得分为48.0%的变异量。结论:(1)早产儿父母亲职压力处于高水平。(2)居住地、父母工作状况、家庭月收入、患儿胎龄、患儿出生体重、患儿性别对亲职压力有影响;研究对象与患儿关系、年龄、居住地、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生产次数、患儿性别对应对方式的使用频率及作用大小都有影响,出生体重对应对方式使用频率有影响,家庭月收入对应对方式作用大小有影响,家庭月收入、生产次数、患儿胎龄、患儿出生体重对育儿胜任力有影响。(3)早产儿父母亲职压力越高,应对方式使用频率越低、作用越小,育儿胜任力越低。(4)保持合作和乐观作用大小总分、患儿胎龄、产次(第一产)、亲职压力总分可以共同解释因变量育儿胜任力得分为48.0%变异量。
邱庭英[7](2021)在《中国南方地区孕21-23周超声测量参数预测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孕21-23周胎儿超声测量参数与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究中国南方地区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与中孕期(孕21-23周)超声测量胎儿生长参数的相关性,探究单一指标对巨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1092例中国南方地区足月单胎妊娠孕妇,二、三维超声测量孕21-23周胎儿生长相关参数,二维超声参数:双顶径(BPD)、头围(HC)、腹围(AC)、股骨长(FL)、肱骨长(HL)、上臂中部周长(Amid)、大腿中部周长(Tmid);三维超声参数:胎儿肢体容积(部分上臂容积Avol、部分大腿容积Tvol)。4D view软件线下描绘胎儿皮肤边缘,计算肢体容积值,随机取40例入组数据,检测同一操作者组内和不同操作者组间相关系数及复测信度,随访新生儿出生体重、性别、出生孕周,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1013例胎儿中孕期二维及三维超声参数与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性。进一步以ROC曲线探究各指标预测巨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求截断值。结果操作者组内及组间相关系数ICC>0.80,重复测量百分比差异<5%,在同孕周下各参数与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系数分别为rTvol=0.381,rAC=0.341,rAvol=0.292,rTmid=0.277,rHL=0.267,rHC=0.247,rFL=0.233,rBpD=0.212,rAmid=0.208,p<0.05。ROC 曲线分析结果表明,中孕期 Tvol、AC、Tmid、Avol对巨大儿预测 AUC 分别为 0.807、0.793、0.754、0.742;中孕期 AC、Tvol、Avol、Tmid对低出生体重儿预测AUC分别为0.682、0.667、0.646、0.637。结论中孕期胎儿部分大腿容积Tvol、腹围AC、部分上臂容积Avol与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性较强,可作为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预测有效指标,在巨大儿预测中Tvol、AC、Tmid、Avol有较高敏感度及较强特异性,对于足月低出生体重儿预测而言,AC、Tvol、Avol、Tmid预测效能较弱,敏感度、特异性相对偏低。第二部分孕21-23周二维、三维超声参数联合孕妇身体质量指数对足月新生儿体重预测模型的建立目的探讨孕妇身体质量指数(BMI)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关系,结合第一部分结论,建立中孕期超声参数联合孕妇BMI的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预测模型方法收集孕妇身高,产前、中孕期、分娩前体重,中孕期二维、三维超声数据,随访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性别、出生孕周。随机分成建模组(n=700例)和验证组(n=313例),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与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显着相关的因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足月新生儿体重预测公式,验证组检测该预测公式的准确性。结果孕妇孕前及分娩时身体质量指数BMI,中孕期胎儿部分大腿容积、腹围,中孕期B超检查孕周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关(p≤0.05),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新生儿出生预测体重公式。该预测公式预测新生儿出生体重绝对误差±250g准确率58.15%,相对误差±10%准确率70.29%,较单独应用二维超声参数预测准确率高。结论中孕期超声参数预测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时,结合三维超声所得代表胎儿软组织发育情况的胎儿部分大腿容积值,可以更加准确预测新生儿出生体重。
康丽丽[8](2021)在《西地那非通过Notch3/Hes1通路抑制新生大鼠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neonates,PPHN)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肺血管阻力持续性增高,肺动脉压超过体循环动脉压,使从胎儿型血液循环过渡到正常(成人)型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导致在心房水平或未闭动脉导管水平发生右向左分流,临床出现不同程度的紫绀和/或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PPHN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充分,死亡率和致残率会显着增加。患有PPHN的婴儿可能会发生严重呼吸衰竭,需要重症监护,约10%的病例可能死亡。在存活的患者中,PPHN可能会引起神经损伤、脑瘫、失明等严重的并发症。结构性肺血管重构在PPHN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肺血管重构包括血管内膜、中膜和外膜增厚,导致肺动脉管腔狭窄,肺动脉压力升高。其病理基础主要是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ulmonary arterial smooth muscle cells,PASMCs)、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发生增殖、迁移和表型转化等改变。Notch3是四种Notch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是介导细胞间信号传递的细胞膜受体,在细胞间通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不同Notch受体可介导不同的细胞效应,Notch3在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中的表达最多见[2]。Notch3 信号通路异常通常与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引起的VSMC过度增殖和血管重构有关。此外,Notch3被认为是肺动脉高压中VSMC去分化和增殖的一个重要介质[3]。Hes/Hey家族是Notch信号传导的关键下游基因[4],研究证实,Notch3过表达导致大鼠PASMCs增殖,同时Hes1转录因子表达上调[5]。Hes1转录因子可能是PASMCs中Notch3信号的重要转录靶点。因此阻断Notch3/Hes1通路,可能是治疗PPHN有价值的途径之一。西地那非是一种磷酸二酯酶-5(Phosphodiesterase-5,PDE5)抑制剂,通过抑制环鸟苷单磷酸(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的水解从而诱导血管舒张。吸入一氧化氮(inhaled nitric oxide,iNO)通过选择性的扩张肺部血管被广泛用于治疗PPHN,但有部分PPHN患者使用iNO治疗无效,尤其是肺实质病变和肺发育不全的患者。而西地那非能改善新生儿局部微循环,有效抑制和预防肺损伤,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右心室功能。因此,当iNO无效时,西地那非可能是治疗PPHN最佳选择。目前对于Notch3/Hes1信号通路在PPHN大鼠及PASMCs中的变化和影响,未见相关报道,西地那非抗PPHN作用是否与Notch3/Hes1信号通路相关也未见报道,因此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第一部分西地那非对PPHN大鼠肺血管重构及低氧诱导的PASMC细胞功能的影响研究目的:通过低氧(Hypoxia,Hypo)和吲哚美辛(Indometacin,Indom)诱导孕鼠建立PPHN新生大鼠模型,并且体外培养低氧诱导的新生大鼠来源的PASMCs,探讨西地那非对PPHN的作用和PPHN形成过程中对Notch3/Hes1表达的变化,揭示西地那非可以抑制PASMC增殖,降低PPHN大鼠肺血管重构及右心室肥厚指数的增加;西地那非可以降低PPHN大鼠肺组织Notch3/Hes1通路基因和蛋白表达。研究方法:1.建立Hypo+Indom诱导的PPHN大鼠模型及给药8周龄的SD大鼠,雄鼠20只,雌鼠46只,分组合笼24小时后,取雌鼠阴栓涂片检测,以在显微镜下看到精子计为孕鼠,共36只孕鼠,在大鼠妊娠第11天,选取30只随机分配为对照组、模型组、西地那非低剂量组(50mg/kg)、西地那非中剂量组(100mg/kg)、西地那非高剂量组(200mg/kg),每组6只。对照组的孕鼠放在常氧的环境下,腹腔注射同体积的0.9%NaCl2溶液。模型组在大鼠妊娠的第19天,放于12%O2的低氧箱中饲养,箱内温度与湿度与外面环境相同,且孕鼠可自由活动,并通过腹腔注射0.5mg/kg的吲哚美辛,每天两次,连续3天。西地那非实验组在大鼠妊娠的第11天,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西地那非(50mg/kg、100mg/kg、200mg/kg),1天1次,连续10天,并于妊娠第19天后与模型组接受相同处理。2.PPHN新生大鼠模型鉴定(1)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测定:将大鼠开胸迅速游离心脏,去除心房组织,沿心室边缘剪下右心室(RV),分别称取右心室重量和室间隔+左心室(LV+IVS)的重量,二者重量相比RV/(LV+IVS)(mg/mg),估测右心室肥厚指数。(2)肺血管重构评价:肺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肺血管形态学变化。选取各组每只新生大鼠的肺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片子,分别选择直径50-200μm的肺动脉和肺小动脉,测量肺血管内外径,依照以下公式计算PAWT百分比:PAWT(%)=(外径-内径)/外径×100%3.原代PASMCs鉴定采用原代培养方法培养新生大鼠PASMCs,对细胞进行鉴定,采用α-SMA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4.西地那非对培养的Hypo-PASMC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1)PASMC细胞增殖和凋亡检测:MTT,流式细胞凋亡实验检测西地那非对PASMCs增殖和凋亡情况。(2)细胞周期检测:流式细胞周期实验检测西地那非对PASMCs细胞周期影响。(3)细胞迁移和侵袭检测:划痕和Transwell实验用于西地那非对PASMCs的迁移和侵袭影响的检测。5.肺组织及培养PASMC中Notch3和Hes1 mRNA表达测定通过qRT-PCR检测肺组织和Hypo-PASMCs中Notch3和Hes1 mRNA表达变化。6.大鼠肺组织及培养PASMC中Notch3和Hes1蛋白表达测定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PHN大鼠肺组织和培养Hypo-PASMCs中Notch3和Hes1蛋白表达变化。研究结果:1.PPHN动物模型鉴定及西地那非对新生PPHN大鼠肺血管重构及Notch3/Hes1通路表达的影响(1)RVHI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RVHI显着增高,(0.23±0.03)vs(0.49±0.05),P<0.001。与模型组相比,西地那非组显着降低了 RVHI,(0.40±0.04)or(0.36±0.03)vs(0.49±0.05),P<0.001。(2)HE肺组织染色及PAWT结果对照组血管平滑肌细胞排列规则,内膜光滑,管腔大;模型组肺动脉的血管中膜显着增厚,PASMC肥大、增生,管腔变狭窄;与模型组相比,西地那非组,肺组织形态均有改观,肺血管中层明显变薄,血管平滑肌细胞排列规则,管腔明显变大;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AWT明显增加(0.30±0.04)vs(0.52±0.04),P<0.001,西地那非可显着降低 PAWT,(0.42±0.03)or(0.38±0.06)vs(0.52±0.04),P<0.001。(3)西地那非对新生PPHN大鼠肺组织中的Notch3和Hes1蛋白和mRNA表达影响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的Notch3和Hes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01);给予西地那非干预后,Notch3和Hes1蛋白和mRNA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P<0.001)。2.原代PASMCs鉴定结果培养细胞α-SMA表达率高于97%,成功培养了原代 PASMCs。3.西地那非对培养新生大鼠Hypo-PASMCs增殖、凋亡、迁移、侵袭及Notch3/Hes1通路表达的影响。(1)培养PASMCs增殖和凋亡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ASMCs增殖明显增强(P<0.001),西地那非能明显抑制PASMCs增殖;模型组的PASMC凋亡比例显着减少(P<0.001),给予西地那非干预后,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增多(P<0.05,P<0.01)。(2)培养PASMCs周期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S期细胞比例增加(P<0.001),给予西地那非干预后,S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5,P<0.001)。(3)PASMCs迁移和侵袭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迁移距离、迁移面积百分比和迁移数量明显增加(P<0.001);给予西地那非后,迁移距离、迁移面积百分比和迁移数量都较模型组减少(P<0.05,P<0.001)。(4)西地那非对PASMCs中Notch3和Hes1蛋白和mRNA表达影响的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的Notch3和Hes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01);给予西地那非干预后,Notch3和Hesl蛋白和mRNA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P<0.001)。研究结论:1.西地那非能够改善Hypo+Indom诱导的PPHN大鼠RVHI增加和肺血管重构。2.西地那非可抑制Hypo-PASMCs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Hypo-PASMCs凋亡。3.西地那非可以抑制体内PPHN模型中的肺组织和体外Hypo-PASMCs中的Notch3和Hes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第二部分西地那非通过Notch3/Hes1通路抑制低氧诱导的PASMC增殖和侵袭研究目的:采用论文第一部分原代培养由低氧诱导的新生大鼠PASMC,探讨西地那非是否通过Notch3/Hes1通路发挥抑制Hypo-PASMC增殖,从而发挥抑制肺血管重构的作用。研究方法:1.沉默Notch3通过慢病毒转染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到培养的Hypo-PASMCs中,敲低Notch3,检测Notch3对大鼠PASMC表达的影响。2.过表达Notch3构建Notch3过表达质粒,通过慢病毒转染到Hypo-PASMCs中,通过过表达Notch3探讨西地那非是否通过Notch3通路影响Hypo-PASMC表达。3.PASMC中Notch3和Hes1 mRNA和蛋白含量测定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和免疫印迹分析检测培养的Hypo-PASMCs中的Notch3和Hes1 mRNA和蛋白的表达。4.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检测MTT,流式细胞凋亡实验检测PASMC增殖和凋亡;流式细胞周期实验检测PASMC增殖周期影响;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PASMCs的迁移和侵袭变化。研究结果:1.西地那非对Notch3/Hes1信号通路的影响在PASMCs中,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的Notch3/Hes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01);给予西地那非干预后,Notch3/Hes1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P<0.001),提示Notch3/Hes1信号通路参与了西地那非对PASMC抑制作用。2.西地那非通过Notch3/Hes1通路对PASMCs增殖、迁移、侵袭和PASMCs凋亡等的影响(1)培养PASMCs增殖和凋亡实验结果在转染Notch3 shRNA序列后,由低氧诱导的大鼠PASMCs增殖被抑制,凋亡增加,与西地那非组作用相同(P<0.001,P<0.001):而Notch3过表达反转西地那非的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作用(P<0.001):(2)培养PASMCs流式细胞周期实验结果西地那非与Notch3 shRNA组都能够显着降低由低氧诱导的细胞S期比例升高(P<0.001),使细胞停留在G0/G1期,而Notch3过表达组能够逆转西地那非与Notch3 shRNA的这一作用(P<0.001);(3)PASMCs迁移和侵袭实验结果Notch3沉默组与西地那非均具有抑制PASMCs迁移和侵袭的作用(P<0.001,P<0.01),而Notch3过表达明显减弱西地那非抑制PASMCs迁移和侵袭的作用(P<0.05)。研究结论:1.Notch3/Hes1信号通路参与了西地那非抑制低氧诱导的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肺血管重构。2.西地那非通过调节Notch3/Hes1信号通路抑制PASMC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PASMC凋亡,从而抑制PPHN大鼠肺血管重构。
陈欧[9](2021)在《生长受限胎儿的产前诊断与随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的产前诊断结果、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探讨FGR的遗传学因素对胎儿结局的影响,为产前优生咨询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经超声诊断FGR就诊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行介入性产前诊断的187例孕妇的临床资料。依据胎儿超声表现分为:单纯FGR组,FGR合并超声异常组。按FGR诊断时间分为:孕19-27+6周组、孕28-31+6周组、孕32-35+2周组。研究FGR的遗传因素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排除5例母亲患严重妊娠并发症,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随访存活的婴幼儿儿设为观察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按母亲年龄及孕周,以1:1比例随机选取同时段胎儿期发育正常的婴幼儿作为对照组。第1次随访在产后42天左右,第2次随访产后5个月-45个月。对两组婴幼儿的出生情况、体格发育及神经心理发育情况进行随访。使用SPSS 25.0系统对数据行卡方检验、t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187例孕妇年龄范围19-45岁,平均年龄(30.04±5.03)岁。FGR诊断孕周19周-35+2周,平均孕周(28.46±4.02)周。接受随访173例,随访率92.51%。按胎儿超声表现分为:单纯FGR组98例,FGR合并超声异常组89例。按FGR诊断时间分为:孕19-27+6周组101例、孕28-31+6周组48例、孕32-35+2周组38例。2.遗传学检测结果:总体检出染色体异常38例(20.32%,38/187),染色体核型分析异常21例(11.23%,21/187),SNP array检测异常33例(17.65%,33/187)。两种技术共同检出染色体数目异常10例,结构异常6例;SNP array额外检出CNVs17例(致病9例、VOUS 8例),染色体异常检出率提高9.09%(17/187);核型分析检出嵌合体1例、染色体倒位3例及染色平衡易位1例,于SNP array检测中未发现异常。3.各组遗传学检测情况:单纯FGR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低于合并超声异常组,分别为10.20%(10/98)、31.45%(28/89);单纯FGR组染色体结构异常检出率低于合并超声异常组,分别为1.02%(1/98)、10.11%(9/89);单纯FGR组CNVs额外检出率低于合并超声异常组,分别为4.08%(4/98)、14.61%(13/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19-27+6周组、孕28-31+6周组、孕32-35+2周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0.79%(21/101)、20.83%(10/48)、18.42%(7/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妊娠结局:随访孕妇173例,新生儿存活125例(72.25%,125/173),平均出生体重(2777.50±636.87)g,平均孕周(38.48±3.25)周。引产39例(22.54%,39/173),死胎5例(2.89%,5/173),出生后夭折4例(2.31%,4/173)。剖宫产34例(19.65%)、小于胎龄儿(SGA)46例(36.8%),早产20例(16.1%),转入新生儿科20例(16%),无新生儿窒息。单纯FGR组胎儿存活率高于FGR合并超声异常组,分别为83.0%(73/88)、61.18%(52/85),(P<0.05)。孕19-27+6周组、孕28-31+6周组、孕32-35+2周组三组间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染色体异常者妊娠结局:染色体异常38例,引产27例、死胎2例、出生后夭折1例,包括三倍体、18三体、21三体、47,XXX、嵌合型染色体数目异常、Wolf-Hirschhorn综合征、Williams-Beuren综合征、ATR-16综合征、Prader-Willi综合征、Di George综合征、22q11.2重复综合征等;存活8例,包括染色体平衡易位1例、9号染色体倒位2例、22q11.2重复综合征2例、UPD2(杂合缺失)1例、10q11.22q11.23重复1例、4q35.2缺失1例。6.产后随访情况:观察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2836.28±575.33)g,小于对照组平均出生体重(3377.46±335.44)g;观察组SGA发生率34.17%,高于对照组SGA发生率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2次体格发育随访,观察组婴幼儿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心理发育正常率69.7%(23/33),低于对照组76.7%(92/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体核型或SNP array检测异常,分娩并存活胎儿8例,其中4例出生时为小于胎龄儿。后续随访发现9号染色体倒位及平衡易位胎儿,生长发育均达中等及以上水平,5例VOUS体格发育中下2例,语言发育稍落后1例。结论:1.FGR胎儿染色体异常发生率20.32%。相较染色体核型分析,SNP array提高检出率9.09%,二者联合应用是目前FGR遗传学病因诊断的优化组合。2.合并超声异常的FGR,染色体异常率增高。孕19-35+2周诊断的FGR,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与诊断孕周无关,应行介入性产前诊断,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3.FGR胎儿的出生体重,新生儿期和婴幼儿期的体格发育及神经心理发育均落后于对照组,尤其合并VOUS病例。应重视规范的随访及婴幼儿体格发育、神经心理发育评估,及时进行干预和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生长发育质量。
刘丽荣[10](2021)在《超声联合胎盘甲基化检查评价玻璃化冻融囊胚移植技术安全性》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设计临床和基础两种方案,从超声诊断与表观遗传学分析两个方面对玻璃化冻融囊胚移植技术(Vitrified-thawed Blastocyst Transferation,VBT)助孕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于我院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并进行VBT治疗后临床确认单胎妊娠的妇女作为研究的观察组(VBT组),选择同期年龄配对的自然单胎妊娠(Natural Conception,NC)的妇女作为研究的对照组(NC组)。追踪两组孕妇妊娠中期系统超声检查结果,按照超声检查的纳入及排除标准,成组筛选数据。本研究最终纳入研究对象共490例,VBT组和NC组各245例。系统超声检查内容包括胎儿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胎儿附属物(羊水和胎盘)的评估以及胎儿解剖结构的筛查。其中,胎儿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包括双顶径(Biparietal Diameter,BPD)、头围(Head Circumference,HC)、腹围(Abdominal Circumference,AC)和股骨长(Femur Length,FL)的测量;胎儿附属物的评估包括羊水指数(Amniotic Fluid Index,AFI)和胎盘厚度的测量,以及胎盘位置和类型的检查;胎儿解剖结构筛查则包括结构畸形和超声软指标(Soft Marker,SM)阳性的筛查。记录以上数据,统计分析这些数据在两组之间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当上述孕妇分娩时,收集VBT组和NC胎盘各5例。两组孕妇均为孕37~41周于我院分娩,且孕周配对。测量并记录胎盘面积和重量后,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重亚硫酸盐靶向测序法(Reduced Representation Bisulfite Sequencing,RRBS)对胎盘组织进行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分析两组胎盘组织总甲基化水平差异,筛选出差异甲基化区域(Differential Methylated Regions,DMRs),并对相关的差异甲基化基因(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Genes,DMGs)进行GO(Gene Ontology)注释分析与KEGG显着富集分析,揭示VBT可能影响子代安全的分子机制及信号通路。结果:本研究对两组孕妇进行了妊娠中期系统超声检查,结果发现:两组在BPD、HC、AC、FL、AFI和胎盘厚度的测量上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对胎盘位置和类型的筛查中,VBT组总异常胎盘率为20.00%(49/245),NC组为16.73%(41/245),两组胎盘异常率无显着性差异(P 0.05)。而在胎儿解剖结构的筛查中,VBT组解剖结构总异常率为29.80%(73/245),其中结构畸形率为4.08%(10/245),SM阳性率为25.71%(63/245);NC组胎儿解剖结构总异常率26.94%(66/245),其中结构畸形率为0.41%(1/245),SM阳性率为26.53%(65/245)。两组胎儿在解剖结构总异常率和SM阳性率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VBT组结构畸形发生率显着高于NC组(P<0.05)。进一步对VBT及NC组胎盘组织进行临床检查和DNA甲基化水平分析,结果发现:VBT胎盘在面积和重量上均高于NC组胎盘,但这种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VBT组总甲基化水平较NC组降低了2.3%。两组之间共存在189个DMRs,其中124个呈现高甲基化状态,65个呈低甲基化状态,这些DMRs有100个分布在基因启动子区,其中63个呈现高甲基化状态,37个呈低甲基化状态。进一步对相关的DMGs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这些DMGs能够参与到神经元分化、胚胎形态学发育和细胞分化等生物学过程中,并广泛分布在机体各个部位,调节各类酶和受体的活性;与c AMP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和I型糖尿病等信号通路的转导也密切相关。结论:目前尚未发现VBT技术助孕对胎儿宫内生长发育及胎盘等附属物造成的不良影响,但胎儿结构畸形发生风险显着增加。这种风险增加可能与DNA甲基化水平降低,导致多种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受损,影响机体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
二、新生儿指距测量及其对生长发育评价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生儿指距测量及其对生长发育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太原市孕妇PM2.5暴露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及血浆铅中介作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血浆铅测定仪器与试剂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伦理学原则 |
2 结果 |
2.1 孕妇和新生儿一般人口学特征 |
2.2 不同人口学特征之间孕妇PM_(2.5)暴露情况 |
2.3 孕妇血浆铅水平分析 |
2.4 不同人口学特征之间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 |
2.5 孕期血浆铅浓度在PM_(2.5)暴露浓度与新生儿出生体重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孕期重金属暴露及空气污染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孕期增重与双胎妊娠不良结局的关联及超声早期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孕期增重与双胎妊娠不良结局的关联性研究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样本含量计算 |
3 伦理学要求 |
4 主要结局诊断标准 |
5 资料收集 |
6 主要研究变量的定义及判断标准 |
7 质量控制 |
8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双胎孕妇的基本特征及孕期增重情况 |
2 双胎孕妇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及其与孕期增重的关联性分析 |
3 双胎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及其与孕期增重的关联性分析 |
4 双胎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及其与孕期增重的关联性分析 |
讨论 |
第二章 孕中期超声对选择性胎儿生长受限的早期诊断价值研究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样本含量计算 |
3 伦理学要求 |
4 主要结局诊断标准 |
5 资料收集与孕中期超声检测 |
6 主要研究变量的定义及判断标准 |
7 质量控制 |
8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青岛市MC双胎妊娠结果分析 |
2 莱顿市MC双胎妊娠结果分析 |
3 孕中期超声诊断对比 |
4 早期超声正确诊断sFGR与未正确诊断sFGR的双胎出生结局比较 |
讨论 |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双胎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在校期间参与项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3)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妊娠期肥胖相关结局以及后代出生结局关系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部分: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现状的横断面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来源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技术路线 |
2.2.2 调查问卷 |
2.2.3 变量定义 |
2.2.4 变量赋值 |
2.2.5 统计分析 |
2.3 质量控制 |
2.3.1 现场控制 |
2.3.2 数据库控制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
3.1.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及其与奶类摄入量的关系 |
3.1.2 研究对象食物摄入特征及其与奶类摄入量的关系 |
3.1.3 研究对象饮食习惯特征及其与奶类摄入量的关系 |
3.1.4 研究对象营养素摄入特征及其与奶类摄入量的关系 |
3.1.5 研究对象奶源营养素摄入特征及其与奶类摄入量的关系 |
3.2 研究对象孕前和孕期的饮食变化 |
3.2.1 孕前和孕期的食物变化 |
3.2.2 孕前和孕期的饮食习惯变化 |
3.2.3 孕前和孕期的营养素变化 |
3.2.4 孕前和孕期的奶源营养素变化 |
3.2.5 能量校正后孕前和孕期的奶源营养素变化 |
3.3 研究对象孕前膳食模式 |
3.3.1 孕前食物组膳食模式提取 |
3.3.2 孕前食物项膳食模式提取 |
3.4 研究对象孕期膳食模式 |
3.4.1 孕期食物组膳食模式提取 |
3.4.2 孕期食物项膳食模式提取 |
4 讨论 |
第二部分: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孕期增重、体脂和血脂的关系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来源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技术路线 |
2.2.2 基线调查 |
2.2.3 随访调查 |
2.2.4 随访内容及质量控制 |
2.2.5 变量定义 |
2.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和随访特征 |
3.1.1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 |
3.1.2 研究对象的随访特征 |
3.1.3 研究对象的膳食特征 |
3.2 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孕期增重速率、体脂率和血脂的关系 |
3.2.1 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孕期增重速率、体脂率和血脂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
3.2.2 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孕期增重速率、体脂率和血脂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
3.2.3 分层分析 |
4 讨论 |
第三部分: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后代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来源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技术路线 |
2.2.2 基线调查 |
2.2.3 孕晚期随访调查 |
2.2.4 分娩期随访调查 |
2.2.5 变量定义 |
2.2.6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特征 |
3.1.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
3.1.2 研究对象的膳食特征 |
3.2 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 |
3.2.1 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出生体重和胎龄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
3.2.2 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出生体重及其衍生结局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
3.2.3 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胎龄及早产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
3.2.4 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小于胎龄儿和大于胎龄儿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
3.2.5 分层分析 |
4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妊娠期健康和出生结局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妊娠期镉暴露对父系子代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的影响及相关基因DNA甲基化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汇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妊娠期镉暴露对子代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实验结果 |
第一部分 讨论 |
第二部分 妊娠期镉暴露影响子代睾丸支持细胞机制探讨 |
1.材料与方法 |
2.实验结果 |
第二部分 讨论 |
结论 |
全文结论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支持细胞、间质细胞发育及其相互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FADS1基因变异对母体血浆及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构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生命早期1000 天营养 |
1.1.1 前1000 天内妇女和婴儿的营养需求 |
1.1.2 母婴营养不良的影响 |
1.2 母乳营养 |
1.2.1 宏量和微量营养素成分 |
1.2.2 生物活性物质 |
1.3 脂肪酸代谢 |
1.4 乳汁脂肪酸的营养基因组学 |
1.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1 立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1.5.3 创新点 |
第2章 FADS1 基因变异与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的关联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rs174546和rs174547与PUFA水平的meta分析方法 |
2.2.2 rs174546和rs174547 与血浆PUFA水平的关联分析方法 |
2.3 结果 |
2.3.1 rs174546与PUFA水平的meta分析 |
2.3.2 rs174547与PUFA水平的meta分析 |
2.3.3 rs174546和rs174547 与血浆PUFA水平的关联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DHA干预对不同FADS1 基因型乳母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2.4 数据库建立及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3.2 研究对象干预前膳食PUFAs摄入情况 |
3.3.3 研究对象DHA补充前后乳汁PUFA水平 |
3.3.4 膳食PUFAs与乳汁PUFAs的关系 |
3.3.5 研究对象DHA补充前后乳汁m RNA表达水平 |
3.3.6 FADS1 基因SNP分型情况 |
3.3.7 FADS1 基因不同基因分型乳母基本信息 |
3.3.8 FADS1 基因不同基因分型乳母膳食PUFA摄入情况 |
3.3.9 DHA补充前后不同FADS1 基因分型乳母乳汁PUFA水平 |
3.3.10 DHA补充前后不同FADS1 基因分型乳母乳汁m RNA表达水平 |
3.3.11 DHA补充对不同FADS1 基因型乳母乳汁PUFA的影响程度 |
3.3.12 DHA补充对不同FADS1 基因型乳母乳汁m RNA表达的影响程度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miR-149-5p靶向FADS1 基因对乳汁PUFA的调控作用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细胞株 |
4.2.2 研究对象 |
4.2.3 实验试剂和仪器 |
4.2.4 研究方法 |
4.2.5 数据库建立及分析 |
4.3 结果 |
4.3.1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 |
4.3.2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4.3.3 不同rs174546 基因型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 |
4.3.4 不同rs174546 基因型乳汁mRNA表达水平 |
4.3.5 不同rs174546 基因型乳汁miR-149-5p表达水平 |
4.3.6 miRNA水平二分位分组乳汁酶活性水平 |
4.3.7 miRNA水平二分位mRNA表达水平 |
4.3.8 不同rs174546 基因型miRNA水平二分位分组酶活性水平 |
4.3.9 不同rs174546 基因型miRNA水平二分位分组mRNA表达水平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 章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早产儿父母亲职压力、应对方式及育儿胜任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理论基础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抽样方法 |
2.4 研究工具 |
2.5 统计方法 |
2.6 资料收集与质量控制 |
2.7 伦理学考虑 |
2.8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3.2 研究对象正态性分布检验 |
3.3 研究对象亲职压力现状及其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 |
3.4 研究对象应对方式现状及其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 |
3.5 研究对象育儿胜任力现状及其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 |
3.6 研究对象亲职压力、应对方式与育儿胜任力相关分析 |
3.7 研究对象育儿胜任力的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的整体情况分析 |
4.2 早产儿父母亲职压力现状分析 |
4.3 早产儿父母应对方式现状分析 |
4.4 早产儿父母育儿胜任力现状分析 |
4.5 早产儿父母亲职压力、应对方式及育儿胜任力的相关性 |
4.6 早产儿父母育儿胜任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 B:调查问卷 |
附录 C:综述 育儿胜任感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7)中国南方地区孕21-23周超声测量参数预测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孕21-23周超声测量参数与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性研究 |
1.1 前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部分 孕21-23周二维、三维超声参数联合孕妇身体质量指数对足月新生儿体重预测模型的建立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 |
致谢 |
(8)西地那非通过Notch3/Hes1通路抑制新生大鼠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西地那非对PPHN大鼠肺血管重构及低氧诱导的PASMC细胞功能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西地那非通过Notch3/Hes 1通路抑制低氧诱导的PASMC |
材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西地那非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Notch3信号通路与肺动脉高压血管重构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英文论文一 |
附英文论文二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生长受限胎儿的产前诊断与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流程图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和病例特征 |
2.2 遗传学检测结果 |
2.3 妊娠结局 |
2.4 产后随访 |
3 讨论 |
3.1 产前遗传学检测在FGR的应用价值 |
3.2 FGR遗传学检测异常结果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
3.3 FGR产后随访结果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胎儿生长受限的遗传学病因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超声联合胎盘甲基化检查评价玻璃化冻融囊胚移植技术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妊娠中期超声检查评价玻璃化冻融囊胚移植技术安全性 |
1 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胎盘甲基化水平分析评价玻璃化冻融囊胚移植技术安全性 |
1 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技术与DNA甲基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新生儿指距测量及其对生长发育评价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太原市孕妇PM2.5暴露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及血浆铅中介作用探讨[D]. 曹晓琪. 山西医科大学, 2021
- [2]孕期增重与双胎妊娠不良结局的关联及超声早期诊断价值研究[D]. 王瑶. 青岛大学, 2021(02)
- [3]孕期奶类及其制品摄入与妊娠期肥胖相关结局以及后代出生结局关系的前瞻性研究[D]. 黄东辉.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4]妊娠期镉暴露对父系子代大鼠睾丸支持细胞的影响及相关基因DNA甲基化作用的研究[D]. 李小琴.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5]FADS1基因变异对母体血浆及乳汁多不饱和脂肪酸构成的影响研究[D]. 王烟. 吉林大学, 2021
- [6]早产儿父母亲职压力、应对方式及育儿胜任力的相关性研究[D]. 肖凝. 延边大学, 2021(02)
- [7]中国南方地区孕21-23周超声测量参数预测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研究[D]. 邱庭英.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8]西地那非通过Notch3/Hes1通路抑制新生大鼠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机制研究[D]. 康丽丽. 山东大学, 2021(11)
- [9]生长受限胎儿的产前诊断与随访研究[D]. 陈欧.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10]超声联合胎盘甲基化检查评价玻璃化冻融囊胚移植技术安全性[D]. 刘丽荣.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标签:西地那非论文; 孕妇体重增长曲线论文; 孕中期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出生体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