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浓度吸氧对调节红细胞生成素及体液代谢影响的研究

低浓度吸氧对调节红细胞生成素及体液代谢影响的研究

一、关于吸低浓度氧对红细胞生成素及体液代谢的调节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钱红胜[1](2019)在《低氧训练提高有氧能力的信号途径:HIF-1α与pVHL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高原或低氧训练(以下统称低氧训练)是利用“缺氧”和运动负荷双重刺激引起机体的生理适应,从而提高了机体有氧能力的训练方法。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作为细胞应答低氧的关键调节因子,其分子驱动效应在低氧训练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常氧时,肿瘤抑制蛋白(von Hippel–Lindau tumor suppressor protein,pVHL)通过调控降解羟基化的HIF-1α来抑制HIF-1功能;而低氧环境或低氧训练时,HIF-1α羟基化的几率被抑制,从而使细胞内形成了具有功能活性的HIF-1蛋白,实现了机体对低氧的应答,这也是低氧训练的生物学原理。虽然目前pVHL调控HIF-1α的机制已经清楚,但是其动力学过程和其他热力学信息尚不清楚。多数研究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MDs)从不同的pVHL突变体入手,研究pVHL与HIF-1α的动力学过程,为癌症和缺血疾病治疗提供了科学指引。然而,目前缺乏以运动训练为视角入手,探讨常氧和低氧状态下HIF-1与pVHL的动力学过程。因此,本文利用MDs研究常氧和低氧两种状态下的HIF-1α与pVHL复合物,以探讨该复合物的结构特征以及二者作用过程,以期望为从分子层面为低氧训练献言建策。研究方法:利用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以界定相关概念,阐述相关研究基础,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利用MDs分析HIF-1α与pVHL复合物的结构稳定性、相互作用情况等动力学信息,所有MDs均是利用Gromacs4.5.3软件包和Amber99SB-ILDNP力场做模拟计算。研究结果:(1)常氧Pro564羟基化时,HIF-1α/pVHL复合物RMSD值较低,而低氧Pro564羟基化被抑制,HIF-1α/pVHL复合物RMSD值相对较大;对比结构柔性发现,低氧时,复合物整体RMSF值较大,常氧Pro564羟基化的复合物RMSF值明显减小,在pVHL的α-域(V155-P192)的RMSF值减小显着。(2)Pro564羟基化时,在HIF-1α结合位点的远端pVHL的α-域(V155-P192)RMSF值明显减小,即变构效应。本文计算的变构路径是:从HIF-1α的Hyp564开始,经由pVHL蛋白β-域S111,I109,R107,T100,L101,V84,A122与T124,最后传到至pVHL蛋白α-域的氨基酸S168,并随之扩散到整个α-域。(3)常氧时,Hyp564与pVHL形成了两个较为强烈的氢键,而低氧时该氢键并未存在,不仅如此,在常氧时由于Pro564被羟基化,HIF-1α与pVHL之间形成的氢键强度均有增强现象;此外,由于氢键的存在和加强,HIF-1α与pVHL之间的接触面积在常氧时也有所增加,这些变化主要来自于Hyp564及其相邻氨基酸的贡献。(4)通过评估HIF-1α与pVHL之间的结合自由能发现,低氧情况下HIF-1α与pVHL的结合能力较常氧时弱,相差9.88 kcal/mol,该结果与实验观察结论一致。研究结论:常氧时,Pro564羟基化为Hyp564是HIF-1α与pVHL结合的关键原因,HIF-1α与pVHL结合可能由氢键直接引起,从而导致结合面积、结合自由能、整体结构稳定性增加等一些列连锁反应;而HIF-1α与pVHL结合会变构地引起pVHL的α-域刚性增强,这可能进一步影响E3泛素连接酶的形成与功能发挥。

李明会[2](2019)在《基于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技术的三种药物的生物学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采用核磁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在中药药效评价及环境污染物暴露的生物学效应两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主要研究内容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研究了广西珍稀药食两用植物金花茶提取物改善氧化偶氮甲烷/葡聚糖硫酸钠(AOM/DSS)诱导的小鼠结直肠癌(CRC)的药效及潜在药理机制。结直肠癌发生于大肠的结肠或直肠部分,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金花茶由于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在民间常作为对抗癌症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本部分采用AOM/DSS长期诱导建立小鼠结直肠癌模型,通过对肿瘤灶观察,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清生化分析,结合核磁共振(NMR)代谢组学分析和相关网络分析等,评价了金花茶水提物和醇提物两个有效部位对结直肠癌的预防作用。结果表明,金花茶提取物(100 mg/kg)能显着地抑制AOM/DSS诱导的小鼠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减轻肠病理损伤,降低炎症反应,改善血清抗氧化指标,并使小鼠紊乱的代谢轮廓明显向正常水平归转。此外,正丁醇部位比水提取部位显示出了更好的治疗效果。将金花茶提取物进一步开发成为一种防治肿瘤的有效手段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二部分研究了传统名贵抗衰老中药何首乌提取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中风是许多发达国家最常见的高致死率疾病之一。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的名贵传统中药,在许多中药复方中均有用到。本部分旨在探讨何首乌提取物(0.5 g/kg和2 g/kg)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机制。采用死亡率统计、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面积计算、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证实了何首乌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治疗效果。同时,核磁共振代谢组学分析表明,何首乌能修复缺血再灌注脑卒中大鼠紊乱的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减轻活性氧所致的氧化应激,减轻炎症反应。进一步分析表明,何首乌可通过激活转录因子Nrf2信号通路从而增加细胞抗氧化酶水平发挥抗氧化作用,并通过降低环氧合酶-2、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a等炎症因子水平发挥抗炎作用。整合代谢组学分析在揭示何首乌缓解缺血性脑卒作用机制方面显示出了巨大潜力。何首乌作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研究了常见环境污染物草甘膦短期和长期暴露下的水生毒性效应。随着耐草甘膦的转基因作物的广泛种植,草甘膦的全球用量也越来越大。然而,对其环境风险的评估及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至今尚未完全阐明。本部分采用金鱼(Carassius auratus)为实验对象,对0.22、0.44和0.88 mmol/L的草甘膦96小时短期暴露及0.2 mmol/L的草甘膦90天长期暴露下的毒性进行了全面研究。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浆生化分析等,表明草甘膦可以剂量依赖性的造成肝、肾、脑等组织病理损伤,引起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增加,长期暴露还可引起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下降,丙二醛升高。代谢组学分析表明,草甘膦短期暴露影响了神经递质平衡、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并揭示了谷氨酰胺可作为草甘膦短期暴露的神经毒性的潜在标记物。长期草甘膦暴露造成氧化应激、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紊乱等影响,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次黄嘌呤与肌苷等代谢物可以作为草甘膦长期暴露基因毒性的标志物,为草甘膦的毒性预测提供了新的线索。

孙斌[3](2016)在《不同急性低氧环境中VO2peak下降与心肺功能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拟观察在不同急性低氧暴露时,肺通气功能指标(VEpeak)、心功能指标(C0、SV、HR)、血液供氧能力评价指标(SpO2)的变化,探究心肺功能与摄氧量峰值(VO2peak)下降的关系。研究方法:选取12名普通健康男性大学生。分别在平原,模拟海拔高度2500m、4500m的环境中进行仰卧位功率车递增负荷测试(负荷方案:50W起,每3分钟增加20W、转速60r/min),每两次测试间隔为14天。实验开始,测安静时生化指标(E、NE);同时测试记录安静时生理指标(VE、C0、SV、EF、HR、SpO2);递增负荷运动后即刻,测得VE、C0、SV、EF、HR、SpO2、E、NE指标。研究结果:(1)4500m时的VO2peak显着低于2500m(P<0.05)和平原值(P<0.01),2500m时的VO2peak显着低于平原值(P<0.05)。(2)2500m值极显着低于平原值(P<0.01),4500m值极显着低于2500m(P<0.01)值和平原(P<0.01)值。(3)当海拔高度升高至4500m时,VEpeak显着高于平原(P<0.05)和2500m(P<0.05)时的值。(4)平原、2500m、4500m峰值负荷时的C0、SV、EF均未发生显着性变化;2500m峰值负荷时的HR显着低于平原(P<0.01);4500m时的HR显着低于平原值(P<0.01)和2500m值(P<0.01),(5)不同海拔高度下,峰值负荷时的E和NE在4500m时均显着高于2500m(P<0.01)和平原(P<0.01),但2500m和平原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VO2peak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高度越高,机体缺氧程度越深,有氧运动能力下降可能越显着。(2)在不同急性低氧环境中,峰值负荷时的肺通气功能(VE)、心脏搏血的积极性(HR)以及机体转载氧的能力(SpO2)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发生了明显改变,这三项能力的变化可能是影响VO2peak下降的重要因素。(3)在不同海拔高度下,峰值负荷时的心脏的泵血功能(C0、SV、EF)变化不大,可能不是影响VO2peak下降的主要原因。

郭海燕[4](2016)在《五倍子及其有效成分没食子酸在中华倒刺鲃和南方鲇的药理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在水产动物的疾病防治等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作用与效益,越来越受到水产工作者的重视,逐渐成为水产药物研究的热点。它们以取自天然、毒副作用小、无药物残留和抗药性、对健康无害、高效安全等优点,不但可以解决抗生素等化学合成药物引发的病原菌抗药性、残留超标、养殖环境污染、微生态平衡的破坏等问题,同时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需求,完全符合目前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和生产绿色水产品的疾病防治原则,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五倍子(Galla chinensis,GC)是我国水产养殖常用的中药,具有显着的抑菌杀菌作用,主要用于防治水产动物的水霉病、白头白嘴病、赤皮病、气单胞菌病、假单胞菌病、粘细菌病、白皮病以及疖疮病等疾病。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是五倍子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较为肯定的抗氧化、抗病毒、抑菌等多种生物学活性,也常被用作饲料添加剂。本论文根据五倍子及没食子酸的作用和结构特点,以两种生活习性和食性完全不同的名特优养殖鱼类——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和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为对象,分别用在体和离体的方法开展了它们对两种鱼的药理学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在(25±0.5)℃水温条件下以GC的有效成分GA 20 mg/kg鱼体质量单剂量口灌GC醇提液后,以GA为目标药物研究GC在中华倒刺鲃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药物浓度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20:76:4(v/v/v),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73 nm,此条件下GA的平均回收率为92%–115%,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范围为0.2–6.71,符合药动学方法学的要求。药动学数据用房室模型和非房室模型法同时分析,血液中的药动学数据可以用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描述,药物在中华倒刺鲃体内血液、肝脏和肾脏均在1 h时达到最大药物峰,最大药物浓度(Cmax)值分别是:9.1656,76.2143和85.8602μg/ml或μg/g,其吸收、分布和消除半衰期分别是:0.523,1.054和10.501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77.3967,402.1059和258.0476μgh/ml或者μgh/g;平均驻留时间(MRT)分别是19.3091,25.935和6.4803h。(2)在(25±0.5)°c水温条件下以gc的有效成分ga20mg/kg鱼体质量单剂量口灌gc醇提液后,考察中华倒刺鲃体内的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取样时间分别是给药后1h、12h、24h和48h,分别称为1h组、12h组、24h组和48h组,另取未给药实验鱼为对照(称为对照组),其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质量浓度和红细胞压积等血液生理指标,钠(na+)、钾(k+)、钙(ca2+)、镁(mg2+)、氯(c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glu)、总蛋白(tp)、球蛋白(glb)、白蛋白(alb)、尿素(urea)、尿酸(u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等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随着给药后时间的延长,生理指标方面: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质量浓度降低,白细胞数升高;生化指标方面:血糖、尿酸、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均先升后降,蛋白质(包括总蛋白和球蛋白)和甘油三酯水平略降,其他生化指标相对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27±0.5)oc时用南方鲇亚成体血液制备1%红细胞悬液,体外研究0,5,10,20,40和80mg/lga在不同时间对南方鲇红细胞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的影响,检测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酶(gpx)和戊二醛(mda,脂类过氧化产物)且观察红细胞相应的溶血和表面形貌的变化,同时还检测了诺氟沙星(norfloxacin,nflx)相应指标以做对比,并以此对两种药物进行药物评价。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ga对南方鲇红细胞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的影响与药物作用的时间和浓度的关系。结果显示:ga在0–80mg/l浓度范围内,与4h组相比,同一浓度24h组的溶血od值变大,sod,cat和gpx等抗氧化酶略有降低,mda值略有增大;而除4h组溶血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24h组溶血od先降后升外,无论是4h组还是24h组三种抗氧化酶均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mda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且24h浓度组的变化趋势更明显,反映在表面形貌上4h组除80mg/l浓度组可以看到少数红细胞表面略有皱缩变形,其它组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24h组5,10,20mg/l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红细胞均无显着变化,40和80mg/l浓度组红细胞表面损伤逐渐明显。第二部分选择ga和nflx对红细胞溶血均没有显着差异的4h时进行两种药物对南方鲇红细胞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影响的对比实验。结果显示:nflx对南方鲇红细胞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sod和gpx活性5mg/l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20-80mg/l时显着降低(p<0.05);cat活性5和20mg/l时显着升高,40mg/l时cat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变化,80mg/l显着降低(p<0.05)。mda水平除5mg/l与对照组无差异,其它随着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大(p<0.05)。除5mg/l时没有明显损伤外,随着浓度增大,红细胞表面开始皱缩,边缘开始有缺口,80mg/l时损伤最为严重。(4)(27±0.5)°c时用200μmol/l过氧化氢(h2o2)诱导南方鲇幼鱼红细胞的过氧化损伤模型来进一步探讨ga的保护作用机制。根据溶血实验的结果选择10,25和50mg/lga浓度孵育24 h来研究GA对H2O2诱导的南方鲇红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以不加H2O2和GA的溶液为空白组,只加H2O2不加GA液为对照组,各GA浓度组的活性氧(ROS)均有所下降,25 mg/L时ROS为最低;各浓度的SOD、CAT和GPx活性比对照组有显着升高(p<0.05),各给药组SOD活性与空白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10 mg/L浓度组CAT活性与空白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25和50 mg/L浓度组CAT活性显着大于空白组;25 mg/L浓度组GPx活性显着大于其它各浓度组和空白组(p<0.05)。对照组MDA含量比其它各组显着增大(p<0.05),10 mg/L浓度组与空白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25和50 mg/L组比空白组显着变小(p<0.05)。就DNA水平而言,只有在对照组中才有中度损伤和重度损伤的细胞存在,其它各组细胞均属无损伤细胞和轻度损伤细胞,10-50 mg/L浓度组的无损伤细胞高于空白组,更高于对照组,且10-50 mg/L浓度组的OTM明显的要小于对照组和空白组。主要研究结论:(1)单次口灌GC醇提液在中华倒刺鲃体内吸收迅速,分布广泛,在血液、肝脏和肾脏中浓度较高,能很好的发挥药效,并且药物在体内消除很快,不会在体内蓄积造成不良影响。(2)单次口灌GC醇提液对中华倒刺鲃幼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有一定的影响,随着药物的代谢,体内药物质量浓度逐渐降低,影响亦逐渐消除。也可因此说单次给药剂量不能过大。(3)一定浓度范围内(0–80 mg/L),GA对健康南方鲇红细胞的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的影响是双向的,与浓度和作用时间相关。也就是说GA既有抗氧化性又有促氧化性。同样温度、浓度范围内NFLX对健康南方鲇红细胞的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没有明显的抗氧化性。(4)引入了红细胞氧化损伤的概念进行药物评价。根据红细胞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的变化可进行药物评价。依据GA和NFLX的抗氧化对比实验并结合之前两种药物对水产动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的研究,推荐GA在合适的给药剂量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水产动物药物。(5)鱼病被发现时往往已经非常严重难以救治,本实验中药物作用4 h时红细胞溶血尚未有显着,但是其抗氧化指标和表面形貌已有一定的变化趋势,因此红细胞氧化损伤概念的引入还有利于鱼病的提前检出。(6)GA对低浓度H2O2诱导南方鲇红细胞的过氧化损伤有保护作用,可以从活性氧(ROS)、抗氧化酶、脂类氧化和DNA等方面修复,其保护作用的效果也与GA浓度相关。

朱维宜[5](2013)在《艾灸抗运动性疲劳的量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比较不同的艾灸量对于运动疲劳的影响,为科学规范运用艾灸防治运动疲劳提供客观数据。方法:通过文献,对运动疲劳的中医、西医研究,尤其是艾灸在运动疲劳中的作用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小鼠为实验对象,进行运动疲劳造模,再依据艾灸的三因素(艾灸持续时间、温度、间隔时间)三水平(低、中、高)进行艾灸治疗,并进行小鼠的一般情况观察和生化检测(血乳酸、血清肌酸激酶、血睾酮、血红蛋白),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艾灸对于减低运动训练后血乳酸的治疗方案是:每一日一次或每二日一次、皮肤温度为430℃±10℃、持续时间为1分钟或3分钟。艾灸对于运动训练后降低血清肌酸激酶的治疗方案是:每二日一次、皮肤温度为430℃±10℃、持续3分钟。艾灸对于运动训练后提高血睾酮的治疗方案是:每一日一次或二日一次、皮肤温度为430℃±10℃或者460℃±10℃、持续3分钟或5分钟。对于运动训练后提高血红蛋白的治疗方案是:每一日一次或每二日一次、温度为43℃士10℃、治疗持续时间为3分钟。结论:不同的艾灸量对于抗运动疲劳作用的效应是不一样的。

匡卫红[6](2011)在《低氧训练提高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生理学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综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低氧训练在提高有氧运动能力方面的影响。从影响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各生理学因素出发,对低氧训练提高有氧运动能力的机制进行分析和探讨,为职业教育中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的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李伟[7](2010)在《基于显微图像技术的四物汤调节微循环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显微图像技术在中医病证学、药效学研究中的应用。通过观测乙酰苯肼(APH)大鼠模型、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LIRI)大鼠模型微循环的动态图像变化规律,探讨血虚证的多重性、复合性病理变化特点,探讨四物汤等传统名方补血、调血功效的微循环作用机制,为中医微观辩证学和传统名方药效学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实验依据。论文分为3部分:①理论研究;②实验研究;③综合讨论。方法:以“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动态显微图像技术为主,观测分析四物汤对APH大鼠模型以及LIRI模型肠系膜微循环各指标的影响;并采用血液学检测、足底微循环检测等辅助方法,作为佐证实验。其中,应用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重点观察APH和LIRI两种模型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规律及四物汤的干预作用;应用JI-200激光微循环动态分析仪观察四物汤对血虚大鼠足底微循环的变化;应用F-820Sysmex血液分析仪考察四物汤对血虚大鼠血液常规学指标变化;应用LBY-N6K型全自动血流变仪考察四物汤对APH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综合分析各项检测指标和实验结果,探究四物汤对APH血虚证微循环及LIRI模型微循环障碍的作用机制及规律。结果:①应用显微图像技术,能直观形象、连续性地观测血虚证模型的形态学变化,以及四物汤调节微循环的作用。图像学检测数据的总体与临床常用实验检测方法相吻合。②四物汤能改变APH和LIRI两种模型大鼠微血管的血色、红细胞流态,明显提高血液流速(BFVA.BFVV).提高血管网交点数、改善血管管径(DV、DA)的异常状况,且存在明显量效关系,并且能明显提高足底微循环流量。③四物汤能明显降低APH模型大鼠的全血黏度(WBV)、全血还原黏度(WBRV).聚集指数(RAI)、刚性指数(RI)以及电泳指数(EI),提高变形指数(RDI);并且四物汤对LIRI也存在与APH相同的血流变变化趋势。④四物汤能明显改善APH模型大鼠和LIRI模型的一般体征,减轻LIRI模型的足肿胀率,改善两类模型的微循环状况。结论:①动态显微图像技术以其图像清晰、数据精确、操作便捷等优点,可作为微循环形态学检测的重要方法,并进一步深入探讨。②血虚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呈现血虚-瘀血-出血三者并见,互为因果的变化特点,LIRI模型存在严重的微循环障碍。③论文从多个角度和指标分析了四物汤对APH以及LIRI模型的影响作用,四物汤具有补血-活血-止血的综合功效,对APH和LIRI两种模型微循环具有改善作用。

赵晖[8](2009)在《高氧液对急性低压缺氧防治作用及相关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低压舱模拟高原技术,建立家兔急性高原低压缺氧模型,观察高氧液对急性高原低压缺氧的防治作用,并初步探讨其相关机理,以期为进一步积极探讨和研究急性高原低压缺氧损伤及其防治机制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方法1.高氧液的制备:以气密包装的500ml医用生理盐水为高氧液基液,医用氧气瓶为气源,以3 L/min氧流量通过连接管道输入高氧医用液体治疗仪,氧气经过反应室输出端通入基液进行溶氧活化处理,经15min溶氧后制备成高氧液。2.低压舱模拟高原急性低压缺氧动物模型的建立:选择雄性健康家兔,体重2.5±0.2 kg,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钠20mg/kg麻醉动物,颈部正中切开,右侧颈总动脉穿刺置管后,逐层严密缝合关闭伤口。除常压(平原)对照组外,其余低压缺氧组在实验中均分别暴露于预设模拟海拔高度的实验动物低压舱内3h,低压舱海拔高度上升速度为10m/s。所有模拟高原缺氧的实验组动物入低压舱后,将肝素化的动脉穿刺延长导管经过舱壁上的气密通道连接于舱外。实验过程中,分别采集入舱前以及到达预设的模拟海拔高度后30 min、1、2、和3h的血样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PaO2和SaO2。当3h的模拟低压缺氧暴露过程完成后,低压舱以20m/s的减压速率降低到平原状态,迅速开舱取出动物并立即处死进行解剖,取出相应器官组织进行组织含水量、生物化学以及病理学检测与观察。3.动物分组:实验动物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与研究指标分为三个大组(注:各大组中的常压平原对照组和后两大组中低压缺氧对照组,即C组和H组为同一组动物),具体情况如下:①低压舱模拟高原急性低压缺氧损伤动物模型海拔高度的确定:健康雄性家兔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除其中一组为常压(平原)对照组(C组)外,其余3组均为模拟高原急性低压缺氧损伤暴露组,模拟海拔高度分别为3,000m(H1组)、5,000m(H2组)、8500m(H3组)。动物实验和相关指标检测与观察完成后,根据实验结果数据,确定后续研究所需的合适模拟海拔高度。②急性低压缺氧暴露前高氧液预处理:50只健康雄性家兔,随机分为5组(C、H、HIP、HVP和HOSP组),每组10只。除C组为常压(平原)对照组外,其余四组在实验中均分别暴露于模拟海拔8,500 m的实验动物低压舱内3h。其中,H组作为低压缺氧对照组,在入舱前不做任何处理;HIP组在入舱前30min给予持续面罩吸氧,氧流量为0.2-0.4L/min;HVP组入舱前30min内静脉匀速输注完毕10ml/kg高氧液基液-0.9%生理盐水;HOSP组则在入舱前静脉输注相同剂量的新鲜制备高氧液。所有组动物在实验结束后均立即处死进行解剖,取出相关的器官和组织进行组织含水量、生物化学以及病理学检测与观察。③急性低压缺氧暴露过程中静脉输注高氧液:50只健康雄性家兔,随机分为5组(C、H、HI、HV和HOS组),每组10只。除C组为常压(平原)对照组外,其余四组在实验中均分别暴露于模拟海拔8,500 m的实验动物低压舱内3h。其中,H组作为低压缺氧对照组,在舱内不做任何处理;HI组为低压缺氧面罩吸氧组,氧流量为0.2-0.4L/min;HV组静脉恒速输注10ml/kg/h高氧液基液-0.9%生理盐水;HOS组则以相同的方式静脉输注新鲜制备的高氧液。所有组动物在实验结束后均立即处死,提取标本进行相关检测与观察。4.检测指标:所有模拟高原缺氧的实验组动物分别采集入低压舱前以及到达预设的模拟海拔高度后30 min、1、2、和3h的血样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PaO2和SaO2。动物在处死前抽取静脉血10ml,低温离心,分离血清,取不溶血血清样品-70℃冰箱保存,用来检测心肌酶谱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活性,以及血清中TNF-α、乳酸(D-lactate)、MDA和SOD、CAT、GSH-Px活性。实验动物完成急性低压缺氧暴露处死后,立即解剖摘取右侧肺脏,行支气管肺泡灌洗,从气管注入30ml生理盐水,反复三次,得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BALF与血清中蛋白浓度之比,即为肺通透性指数。另取左肺与左侧大脑半球,滤纸吸干水分后称重(湿重),并将其置于60℃干燥箱内烘烤72h后再次称重,计算肺、脑含水量。取少许心、脑、肺脏相同部位组织,生理盐水清洗干净,分别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液或5%戊二醛中固定,制作光镜病理切片和制备电镜标本,用来观察各器官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另取家兔心、脑、肺脏相同部位组织,用生理盐水洗三次,清除残血,之后用滤纸吸干,各取0.5克制备10%组织匀浆,用于检测组织中MDA含量和SOD、CAT、GSH-Px活性以及脑、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NO含量、脑和心肌组织Na+ K+-ATPase活力以及肺组织的TXB2和6-keto-PGF1α含量。结果1.动物在不同模拟海拔高度急性低压缺氧暴露的过程中动脉血PaO2和SaO2与平原状态相比均有显着地下降。其中海拔8,500m急性低压缺氧暴露组PaO2和SaO2呈现出最为降低的水平,且该组动物的肺和脑组织含水率、组织病理损伤、MDA含量和SOD、CAT、GSH-Px活力的伤害性改变水平显着高于处于平原对照组、海拔3,000m和5,000m组。2.高氧液预处理,显着改善了模拟海拔8,500m急性低压缺氧暴露30min时PaO2和SaO2降低的水平。但在完成急性低压缺氧暴露3h后,高氧液预处理组、面罩吸氧预处理和其他低压缺氧暴露组,在肺和脑组织含水率、组织病理损伤、TNF-α、乳酸、MDA含量及SOD、CAT和GSH-Px活性、MPO活力、NO含量、脑和心肌组织Na+ K+-ATPase活力、肺组织的TXB2和6-keto-PGF1α含量及其释放比值和心肌酶谱等方面均出现了伤害性改变,且各组之间以上检测指标相互比较没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3.模拟海拔8,500m急性低压缺氧暴露过程中静脉输注高氧液,显着改善了PaO2和SaO2降低的水平,明显降低了肺和脑组织含水量、组织病理损伤、TNF-α、乳酸、MDA含量及SOD、CAT和GSH-Px活性、MPO活力、脑和心肌组织Na+ K+-ATPase活力以及肺组织的TXB2/6-keto-PGF1α释放比值和心肌酶谱等指标出现的有害性变化,提示暴露在急性低压缺氧条件下静脉输注高氧液,对机体组织器官的缺氧损伤均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结论1.模拟急性高原缺氧暴露前高氧液预处理,对急性低压缺氧造成的机体损伤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原因可能与高氧液在体内有效作用持续时间的局限性有关。2.模拟急性高原缺氧暴露过程中静脉输注高氧液,能够明显减轻急性低压缺氧所致机体氧化性伤害,并且对肺、脑、以及心肌组织的急性低压缺氧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高氧液减轻急性低压缺氧所致机体损伤的可能机制在于高氧液能够不依赖于肺的气体交换功能,通过血液循环系统直接地向组织供氧,改善PaO2和SaO2水平的下降;提高机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程度;调节组织微血管收缩/舒张因子的释放比例,从而缓解急性低压缺氧下造成的细胞毒性和血管源性组织渗出与水肿。4.高氧液可有效减轻与改善急性低压缺氧造成的机体损伤,但在应用高氧液防治高原急性低压缺氧损伤时,不但要注意治疗剂量,还要重视给药的方法以及给药时机,才能达到满意与有效的治疗效果。

陈景岗,林文,翁锡全[9](2008)在《高氧恢复对低氧训练SD大鼠红细胞参数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高氧恢复对低氧训练红细胞参数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53只,随机分为常氧安静组、常氧训练组、低氧安静组、低氧训练组、常氧训练高氧恢复组、低氧训练高氧恢复组6组。接受不同的处理,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的Hb、RBC和HCT。结果:常氧运动高氧恢复组血红蛋白的值为各组中最低;低氧运动高氧恢复组血红蛋白值,只与低氧安静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其它各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各组大鼠的红细胞总数的变化与血红蛋白的变化基本呈现同一规律。而各组大鼠的红细胞压积以低氧安静组最高、常氧安静组最低,但各组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低氧训练后进行高氧恢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SD大鼠的红细胞参数,其机制可能跟高血氧分压抑制机体EPO的分泌等有关。

赵常红[10](2007)在《不同高度低氧递增运动对大白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血液指标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文中指出高原训练后生物机体会对高原低氧环境产生适应,其适应机制基本达成共识,但还有新的认识。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是一种造血因子,可以促进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而低氧被认为是促进EPO生成的重要因素。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所以外源性人工重组EPO被国际奥委会列为兴奋剂类药物,被禁止使用。因此另寻新法,使机体内源性EPO得到提高——高原训练曰显重要。本论文研究了常氧训练对照组和低氧递增训练组,大白鼠EPO和血液其他成份的变化,以揭露不同高度大鼠适应低氧的调节机制和运动能力。实验以Wister大白鼠(雄,兰州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为实验对象,逐步增高模拟高度建立运动训练模型,将大白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和低氧训练组,常氧对照组的居住和训练的条件和训练组不同,但参加相同训练,并在每个阶段的1、7、14天,分别测定EPO、Hb、Hct、RBC、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RBC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分布宽度。在6周低氧训练结束后回到1500m自然高度,和对照组测试力竭时间。实验结果:1.6周实验中,低氧递增训练组大白鼠在2000m,2500m,3000m模拟高度中血液中的RBC增加、Hb含量显着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说明低氧训练对EPO的刺激效果明显,使得Hb的含量明显上升(P<0.01)。2.不同模拟高度低氧递增训练组训练6周后大白鼠血清中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含量和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各自的基础值相比没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无喂食铁剂,血清中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含量与各自的基础值相比略有降低。3.模拟不同高度低氧递增训练组的力竭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非常显着。说明不同模拟高度低氧递增训练对提高机体血液氧运能力,延缓了运动疲劳发生,增强运动能力的效果非常显着。以上结果提示:1.低氧训练组大白鼠对于模拟不同海拔低氧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可以部分体现在它们EPO和血液相关成份的指标变化中。但不同的高度的训练模式对低氧环境的适应性也存在着显着差异:常氧对照组血液成份敏感度不如训练组,表现在EPO的变化影响显着程度不如训练组,而训练组则是通过迅速、高效地激活EPO来适应低氧环境。这些差异可能跟它们各自所处的外部条件有关,环境的差异导致大白鼠产生了不同的适应敏感性。2.低氧训练强度和常氧训练组相同,能有效提高大白鼠的EPO、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和力竭运动时间。对照组与低训组各个高度的训练速度相同,只是在训练时间上有所减少,但大鼠在不同高度的生理指标呈现良性的变化。这为高原训练并不减少训练总负荷量,利用分段间歇性训练,并不影响强度提供了某种证据,即“高原训练平原化”提供了参考。

二、关于吸低浓度氧对红细胞生成素及体液代谢的调节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吸低浓度氧对红细胞生成素及体液代谢的调节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低氧训练提高有氧能力的信号途径:HIF-1α与pVHL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1 选题目的
        1.3.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低氧训练概述
    2.2 有氧能力概述
    2.3 低氧训练与有氧能力
        2.3.1 低氧训练对VO2max的影响
        2.3.2 低氧训练对LT和 ILAT的影响
        2.3.3 低氧训练对其他指标的影响
    2.4 低氧训练提高有氧能力的机制
        2.4.1 低氧训练提高有氧能力的血液学机制
        2.4.2 低氧训练提高有氧能力的非血液学机制
    2.5 HIF-1 概述
        2.5.1 HIF-1 的结构
        2.5.2 HIF-1 的表达
        2.5.3 HIF-1 的生理功能
        2.5.4 低氧训练与HIF-1 的研究
    2.6 分子动力学模拟概述
        2.6.1 分子动力学模拟
        2.6.2 体育领域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2.6.3 HIF-1α/pVHL复合物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2.7 文献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HIF-1α/pVHL复合体结构特征分析
    4.2 常氧或低氧情况下HIF-1α/pVHL复合体结构稳定性分析
    4.3 HIF-1α至pVHL蛋白α-域的变构路径分析
    4.4 常氧或低氧情况下HIF-1α与pVHL之间的氢键分析
    4.5 常氧或低氧情况下HIF-1α与pVHL之间接触面积分析
    4.6 常氧或低氧情况下HIF-1α与pVHL之间结合自由能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技术的三种药物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1 绪论
    1.1 代谢组学概述
    1.2 代谢组学分析平台
        1.2.1 核磁共振技术
        1.2.2 液相色谱-质谱技术
        1.2.3 气相色谱-质谱技术
        1.2.4 各技术平台优缺点比较
    1.3 代谢组学的数据处理
        1.3.1 数据预处理
        1.3.2 多元统计和数据挖掘
    1.4 代谢组学在药学研究中的应用
        1.4.1 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1.4.2 在药物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1.5 小结
2 金花茶对AOM/DSS诱导的小鼠结直肠癌的预防作用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动物实验
        2.1.3 药效学检查
        2.1.4 代谢组学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金花茶抑制结直肠癌的药效学分析
        2.2.2 金花茶对结直肠癌小鼠代谢谱的影响
        2.2.3 金花茶对结直肠癌小鼠代谢通路的影响
    2.3 小结
3 何首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MCAO动物模型建立及给药
        3.1.3 药效学考查
        3.1.4 代谢组学分析
        3.1.5 蛋白印迹分析
        3.1.6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何首乌保护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效学分析
        3.2.2 何首乌脑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分析
        3.2.3 何首乌对MCAO大鼠氧化应激和Nrf2抗氧化通路的影响
        3.2.6 何首乌对MCAO大鼠炎症相关代谢通路的影响
        3.2.7 何首乌对MCAO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3.2.8 何首乌对MCAO大鼠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3.2.9 何首乌对MCAO大鼠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影响
    3.3 小结
4 草甘膦短期和长期暴露下的水生毒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染毒实验
        4.1.3 组织病理学染色
        4.1.4 生化指标测试
        4.1.5 代谢组学分析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行为学分析
        4.2.2 组织病理学分析
        4.2.3 生化分析
        4.2.4 短期暴露的代谢轮廓分析
        4.2.5 长期暴露的代谢轮廓分析
        4.2.6 草甘膦不同暴露周期的代谢通路分析
    4.3 小结
5 全文总结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不同急性低氧环境中VO2peak下降与心肺功能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2 文献综述
    2.1 VO_(2peak)和最大摄氧量(VO_(2max))
    2.2 氧的转运
        2.2.1 急性低氧环境下肺通气功能指标的变化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测试指标和方法
        3.2.1 运动测试方案
        3.2.2 气体代谢测试
        3.2.3 心脏功能测试
        3.2.4 心率
        3.2.5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3.2.7 血氧饱和度(SpO_2)
        3.2.8 模拟低氧方法与实验环境控制
    3.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模拟不同海拔高度下摄氧量(VO_2)的变化
        4.1.1 安静时摄氧量(VO_2)的变化
        4.1.2 峰值负荷时摄氧量(VO_2)的变化
    4.2 模拟不同海拔高度下肺通气功能的变化
        4.2.1 安静时肺通气量(VE)的变化
        4.2.2 峰值负荷时肺通气量(VE)的变化
    4.3 模拟不同海拔高度下循环系统运输氧能力的变化
        4.3.1 心率(HR)的变化
        4.3.2 每搏输出量(SV)的变化
        4.3.3 射血分数(EF)的变化
        4.3.4 心输出量(CO)的变化
        4.3.5 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变化
    4.4 模拟不同海拔高度下血液供氧能力的变化
        4.4.1 血氧饱和度(SpO_2)的变化
5 分析与讨论
    5.1 急性低氧暴露下肺通气功能与摄氧量峰值
        5.1.1 肺通气量的变化分析
        5.1.2 肺通气功能与摄氧量峰值下降的关联性分析
    5.2 急性低氧暴露下心功能和摄氧量峰值
        5.2.1 安静时心功能的变化分析
        5.2.2 峰值负荷时心脏功能的变化分析
        5.2.3 心脏功能与摄氧量峰值下降的关联性分析
    5.3 急性低氧暴露下血液供氧能力与摄氧量峰值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五倍子及其有效成分没食子酸在中华倒刺鲃和南方鲇的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的特性及作用机理
        1.1.1 中药的有效成分
        1.1.2 中药的作用特点
        1.1.3 中药的作用机理
    1.2 中药在水产养殖上的作用
        1.2.1 防治水产动物疾病
        1.2.2 增强水产动物机体免疫力
        1.2.3 提高水产动物的产量和质量
        1.2.4 改善饲料的品质
        1.2.5 中药在水产养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1.3 水产动物中药药理学研究现状
        1.3.1 中药对水产动物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
        1.3.2 中药对水产动物药效学研究现状
        1.3.3 中药对水产动物的抗氧化研究
    1.4 实验药物——五倍子和没食子酸
        1.4.1 五倍子
        1.4.2 没食子酸
    1.5 实验对象
        1.5.1 中华倒刺鲃
        1.5.2 南方鲇
    1.6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第2章 五倍子在中华倒刺鲃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鱼
        2.1.2 试剂和药品
        2.1.3 仪器
        2.1.4 药液制备
        2.1.5 给药方法及取样
        2.1.6 样品处理及浓度测定
        2.1.7 标准曲线及组织标准曲线的制备
        2.1.8 回收率和精密度
        2.1.9 数据处理
    2.2 实验结果
        2.2.1 没食子酸的色谱行为
        2.2.2 标准曲线和相关性
        2.2.3 回收率和日内、日间精密度
        2.2.4 五倍子中没食子酸在中华倒刺鲃体内的药动学
    2.3 讨论
        2.3.1 实验方法的确定
        2.3.2 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评价
        2.3.3 没食子酸的药动学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五倍子对中华倒刺鲃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鱼来源
        3.1.2 药品与仪器
        3.1.3 药液制备
        3.1.4 实验方法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对中华倒刺鲃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3.2.2 对中华倒刺鲃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五倍子对中华倒刺鲃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
        3.3.2 五倍子对中华倒刺鲃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3.3 中药多次给药对水产动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没食子酸对健康南方鲇红细胞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的影响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鱼来源和驯养
        4.1.2 红细胞悬液的制备
        4.1.3 化学试剂和仪器
        4.1.4 实验方法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GA对健康南方鲇红细胞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的影响
        4.2.2 GA和NFLX对健康南方鲇红细胞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的影响的比较研究
    4.3 讨论
        4.3.1 GA对健康南方鲇红细胞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的影响
        4.3.2 NFLX对健康南方鲇红细胞抗氧化系统和表面形貌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没食子酸对H_2O_2诱导的南方鲇红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鱼的来源和驯养
        5.1.2 实验用红细胞悬液的制备
        5.1.3 化学试剂和仪器
        5.1.4 实验方法
        5.1.5 数据处理
    5.2 结果
        5.2.1 红细胞溶血现象的观察以及实验浓度范围的确定
        5.2.2 红细胞内活性氧(ROS)的测定
        5.2.3 红细胞内SOD、CAT和GPx等抗氧化酶的测定
        5.2.4 红细胞内脂质氧化损伤的测定
        5.2.5 红细胞内DNA损伤的测定
    5.3 讨论
        5.3.1 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5.3.2 GA对H_2O_2诱导的南方鲇红细胞溶血的影响
        5.3.3 GA对H_2O_2诱导的南方鲇红细胞ROS、抗氧化系统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5.3.4 GA对H_2O_2诱导的南方鲇红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目录
    参加项目研究
    参加学术会议

(5)艾灸抗运动性疲劳的量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研究
        (一) 疲劳的释义
        (二) 运动疲劳病因、病机
        (三) 运动疲劳与脏腑的关系
        (四)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对策
        参考文献
    二、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学说及评定
        (一)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学说
        (二) 运动疲劳的评定
        参考文献
    三、艾灸对运动性疲劳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的研究
        (一) 施灸材料的药性及作用
        (二) 艾灸的温热效应与皮肤温度
        (三) 艾灸的灸量
        (四) 艾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一) 材料
        (二) 方法
    二、观察、检测指标
    三、结果
        (一) 空白对照组与单纯运动组的一般情况和检测指标的观察
        (二) 单纯运动组和运动治疗各组的一般情况和检测指标观察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讨论
    一、抗运动性疲劳的灸疗选穴
    二、负荷强度
    三、负荷量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结论和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致谢

(6)低氧训练提高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生理学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低氧训练的概念及发展
    (一) 低氧训练的概念
    (二) 低氧训练模式的提出与发展
二、低氧训练提高有氧运动能力的生理学机制
    (一) 低氧训练可以提高机体运输氧气的能力机体从外界将氧气运输至肌肉组织是通过呼吸、血液和血液循环这三个器官系统的活动来完成的。氧气由呼吸系统从外界获取, 再由血液靠心脏的收缩泵血获得的动能输送至组织细胞。因此, 呼吸机能;血液运输氧的能力;心脏泵血的能力直接影响着机体运输氧气的能力, 从而影响机体有氧代谢水平。
    (二) 低氧训练可以提高肌肉组织的用氧能力, 加强细胞的有氧代谢能力
三、小结

(7)基于显微图像技术的四物汤调节微循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四物汤药效学研究进展
        1.1 药理作用研究
        1.1.1 四物汤补血作用
        1.1.2 四物汤对放化疗的减毒作用
        1.1.3 对细胞因子的影响作用
        1.1.4 四物汤作用机制的研究
        1.2 四物汤化学组成研究
        1.3 临床应用研究
    2. 血虚证的研究进展
        2.1 病理机制研究
        2.1.1 血虚证的病理机制
        2.1.2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LIRI)机制
        2.2 两种血虚动物模型研究
        2.2.1 APH动物模型研究
        2.2.2 LIRI动物模型研究
        2.3 中药防治及微循环研究
    3. 四物汤对微循环影响的研究概况
    4. 显微图像技术在血虚证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4.1 微循环基本理论及其研究对象
        4.2 显微图像技术在微循环检测中的应用
        4.2.1 显微电视录像系统
        4.2.2 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计及激光散斑技术
        4.2.3 计算机视频显示实录与图像分析系统
        4.3 BI2000系统与中医血虚证微循环检测
第二章 实验研究
    1. 实验研究Ⅰ——四物汤干预微循环的动态显微图像实验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药物来源及制备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仪器
        1.2 四物汤对APH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干预
        1.2.1 动物分组
        1.2.2 动物模型制备
        1.2.3 肠系膜微循环指标检测
        1.2.4 统计学处理
        1.2.5 实验结果
        1.3 四物汤对LIRI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干预
        1.3.1 动物分组
        1.3.2 LIRI大鼠模型制备
        1.3.3 LIRI肠系膜微循环指标检测
        1.3.4 统计学处理
        1.3.5 实验结果
    2. 实验研究Ⅱ——四物汤干预微循环的佐证实验研究
        2.1 实验材料(同实验研究Ⅰ)
        2.2 四物汤对APH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影响的佐证实验
        2.2.1 动物分组(同实验研究Ⅰ)
        2.2.2 APH模型制备(同实验研究Ⅰ)
        2.2.3 实验方法
        2.2.4 统计学处理
        2.2.5 实验结果
        2.3 四物汤对LIRI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影响的佐证实验
        2.3.1 动物分组(同实验研究Ⅰ)
        2.3.2 LIRI大鼠模型制备(同实验研究Ⅰ)
        2.3.3 实验方法
        2.3.4 实验结果
第三章 综合讨论
    1 本实验研究发现及意义
    2 本课题创新点及特色
    3 问题分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详细摘要

(8)高氧液对急性低压缺氧防治作用及相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一、 急性高原低压缺氧损伤及防治机制
    二、高氧液的基础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
    1.2 高氧液的制备
    1.3 低压舱模拟高原急性低压缺氧动物模型的建立
    1.4 动物分组
    1.5 实验标本采集及相关指标检测方法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海拔高度下急性低压缺氧损伤的表现
    2.2 高氧液预处理对高原急性低压缺氧损伤的作用
    2.3 高氧液静脉输注对高原急性低压缺氧时机体损伤的保护作用
3 讨论
    3.1 急性高原低压缺氧对机体的损伤
    3.2 本研究中的模拟高原急性低压缺氧损伤动物模型
    3.3 高氧液对高原急性低压缺氧损伤的防治作用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图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9)高氧恢复对低氧训练SD大鼠红细胞参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与分组
    1.2 实验方法
    1.3 高氧仓的建造
    1.4 检测指标与方法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10)不同高度低氧递增运动对大白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血液指标及运动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文献综述
    1.1 高原训练的研究进展
        1.1.1 理论渊源及运动与EPO关系的研究现状
        1.1.2 EPO的体内来源及生物学活性
        1.1.3 运动对EPO的影响
        1.1.4 高原训练和模拟高原训练与EPO关系研究
        1.1.5 EPO与耐力运动能力
        1.1.6 EPO可作为耐力运动训练的评价预测指标
    1.2 限制机体VO_2max的主要因素
    1.3 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
    1.4 低氧训练对血液成份的影响
2.选题依据
3.实验设计和操作步骤
    3.1 实验设计依据及研究对象分组
        3.1.1 高度的选择
        3.1.2 实验大鼠饲养与分组
        3.1.3 研究对象低氧训练模式
    3.2 测验内容与方法
        3.2.1 测试指标
        3.2.2 实验样品采集
        3.2.3 测试指标仪器的操作
        3.2.4 跑台力竭运动时间的测定
        3.2.5 数据处理
4.实验结果
    4.1 不同高度低氧训练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4.1.1 不同高度低氧递增训练对Hct的影响
        4.1.2 不同高度低氧递增训练对RBC的影响
        4.1.3 不同高度低氧递增训练对EPO的影响
        4.1.4 不同高度低氧递增训练对Hb的影响
        4.1.5 不同高度低氧递增训练对大白鼠RDW、MCH、MCHC、MVC影响
        4.1.6 不同高度低氧递增训练对大白鼠抗疲劳能力的影响
    4.2 分析与讨论
        4.2.1 不同高度低氧递增训练对大白鼠EPO、Hb、Hct、RBC血液指标的影响
        4.2.2 不同高度低氧训练组大白鼠RDW、MCH、MCHC、MVC等血液指标影响
        4.2.3 不同高度低氧递增训练对大白鼠运动能力的影响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吸低浓度氧对红细胞生成素及体液代谢的调节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氧训练提高有氧能力的信号途径:HIF-1α与pVHL作用机制研究[D]. 钱红胜.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2)
  • [2]基于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技术的三种药物的生物学效应研究[D]. 李明会.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3]不同急性低氧环境中VO2peak下降与心肺功能关系的研究[D]. 孙斌.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2)
  • [4]五倍子及其有效成分没食子酸在中华倒刺鲃和南方鲇的药理学研究[D]. 郭海燕. 西南大学, 2016(01)
  • [5]艾灸抗运动性疲劳的量效关系研究[D]. 朱维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4)
  • [6]低氧训练提高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生理学机制[J]. 匡卫红. 职教论坛, 2011(08)
  • [7]基于显微图像技术的四物汤调节微循环机制研究[D]. 李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2)
  • [8]高氧液对急性低压缺氧防治作用及相关机理研究[D]. 赵晖. 第四军医大学, 2009(12)
  • [9]高氧恢复对低氧训练SD大鼠红细胞参数的影响[J]. 陈景岗,林文,翁锡全.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8(02)
  • [10]不同高度低氧递增运动对大白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血液指标及运动能力的影响[D]. 赵常红. 西北师范大学, 2007(07)

标签:;  ;  ;  ;  ;  

低浓度吸氧对调节红细胞生成素及体液代谢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