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土地管理若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怀化市土地管理若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一、对怀化市土地管理几个问题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陈炳嘉[1](2021)在《怀化市旧区废弃铁路景观改造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如今,我国交通方式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而发展必然导致交通线路的新旧更替,大量废弃铁路随之出现。在新的铁路线大规模推进下,原本的工业区迁移、铁路线路重新分配或高速铁路代替老旧铁路等原因,城市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的废旧铁路由于人们只顾生产发展,忽视了对废旧铁路的维护和及时清理。导致其逐渐形成露天垃圾场滋生病菌蚊虫,棚户区给社会增添不安定因素,农户种植区破坏绿地,为城市建设带来负担。而保护更新老城区,旧改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也是我国基本国策。废弃铁路景观改造符合时代的需求,帮助弘扬城市文化,丰富人民业余文化生活,消除废弃地的弊端。本文针对怀化市旧区的废弃铁路改造需求和相关理论之不足,从旧改新的基本概念、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三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完善废弃铁路改造的设计理论,进而得以切实指导毕业设计实践。通过分析其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研究设计的可行性,并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具体分析,得出适合实施的设计规划对策。把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优化人居环境绿地面积、增加城市历史文化元素等方面作为主旨;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和丰富怀化市历史人文作为设计主题。对调研和居民问卷进行细致分析,全面贯彻现行的相关政策标准,来实现铁路废弃的改造设计。基于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原则,立足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案例,通过对景观再生理论、工业遗产保护理论、绿道理论、恢复生态学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等有关理论基础,采用文献检索、案例分析、现场调查、归纳总结、设计实践法。从不同的理论指导和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寻求适合怀化市废旧铁路改造有效途径。首先,文献检索的方式对怀化市,不同的档案馆和历史博物馆进行查阅,深入了解这座城市背后的发展历史,对其未来的设计变革确定基调。其次,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吸取前人优秀或者不足之处,加以借鉴。现场调查,了解怀化市铁路建设者参观者与工作人员在铁路空间开发与设计中的需求。最后,依据调研内容,对怀化市旧区废弃铁路空间进行开发定位和环境设计。并用设计实践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设计平面图、效果图、以及软件建模等展示出设计效果。本文对于废弃铁路改造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希望关于废弃铁路改造与设计的建议能为未来蓬勃发展的交通事业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

陈钰[2](2019)在《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背景下地方警务机制改革研究 ——以怀化市改革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警务机制是警务系统中的各相关要素为实现警察权运行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过程和运转方式的总和。如何实现警务机制现代化是公安学界长期探讨的焦点。其中,地方公安机关警务机制改革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地方公安机关警务机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警务现代化程度明显提升。但是,在实践中存在着与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不适应,与警务机制现代化建设目标存在差距等问题。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地方警务机制改革研究,有利于推动我国警务机制变革,提升警务效能,促进警务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以制度变迁理论为支撑,梳理出地方警务机制变迁的一般模型。从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可以发现,我国地方警务机制改革的历史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和延续性。其次,根据我国社会整体发展阶段的演化,对建国以来地方警务机制的历史过程进行阶段划分,分别为:1949-1978年的初创期,1979-1991年的逐渐调整期,1992-2014年的加速发展期,2015年至今的全面深化改革期。每一阶段的地方警务机制改革都受到当时经济、政治、法律等环境的影响,公安机关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适度研究修改旧制度的基础上,采取边修正、边探索、边实验、边创新、边试错、边学习的方式逐步实现新制度的创建和代替,改革具有渐进性的特征。再次,运用地方警务机制变迁的一般模型对怀化公安以构建“4+X”为中心的“三级一体”警务机制改革进行实证分析,剖析其样本意义。从实践层面总结出怀化警务机制改革中的意志表达和具体做法为当前地方警务机制改革提供了政策效仿和移植的知识指引,证明了“怀化样本”可以突破地域限制、经济发展等因素,具有可复制性和可移植性。从理论层面归纳出怀化警务机制改革的经验特点,并对其进行抽象解读,即改革诱因是受利益因素与工具理性驱使,改革方式以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为主、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并存,改革路径是遵循“路径依赖”下的渐进性变迁。最后,对全面深化改革期的地方警务机制改革进展进行梳理,总结出当前改革中存在警务理念更新滞后、顶层设计存在不足、配套改革有待完善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推进地方警务机制改革的对策与建议,一是创新警务理念;二是加强顶层设计;三是完善配套改革。

吴俊[3](2019)在《明清时期荆坪潘氏宗族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明清时期荆坪潘氏宗族为研究对象,关注宗族制度以及明清易代等历史性时刻在明清以来潕水流域的历史作用。荆坪潘氏宗族,是明清时期黔阳地方上的大族,谭其骧先生在论述《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一文中,对潘氏多有论述。本文在前人研究宗族的基础上,首先对荆坪潘氏起源与祖先迁徙等概况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考辨,认为荆坪潘氏宗族先祖可能为明代初年迁居此地的军户;之所以会出现祖先系北宋功臣潘美后裔,且被贬谪于此的说法,是因为清代之际,潘氏宗族在进行宗族组织化建设的过程中,潘氏先祖“攀附”同姓大族,以他族世系为本支世系所致。明代中后期,潘氏宗族经过缓慢发展,开始出现了低层次的科举人员。在这一时期,荆坪潘氏宗族在家族精英如“潘继泗”等人的努力下,开始尝试参与主导被国家所承认的信仰体系中如“五通神”信仰以及“伏波信仰”,并初步在地方上塑造了潘氏宗族的正统性。随即而来的明清易代,却将潘氏宗族上升的势头打断。进入清代以后,在清政府为稳定地方,恢复社会秩序而推行捐纳、科举以及旌表等制度的影响下,潘氏宗族从清代中期开始,在一大批家族精英群体的带领下,推动荆坪潘氏再次带上复兴道路。这一时期,荆坪潘氏先后完成了首部《黔阳潘氏族谱》的编修、宗祠的建立以及祭田、族学等的建设,完成了宗族的组织化建设。而亦正是在这一时期,潘氏完成了其在地方上的正统化过程。文章对明清时期荆坪潘氏宗族展开研究,希望通过一个家族的历史演变来观察地方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及“边缘地区”希望借助宗族制度,在地方塑造正统化的历史过程,从而融入“中心文明”的努力。通过研究发现,宗族制度在明清以来的潕水流域的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

岳光辉,李萌[4](2018)在《关于“三级一体”警务机制改革的调查与思考——以湖南省怀化市为例》文中提出为了解湖南省怀化市"三级一体"警务机制改革的基本情况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以怀化市近3年发案数、破案率等原始数据为基础,结合对当地民警、群众问卷调查、访谈统计的结果,总结了"三级一体"警务机制改革已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对下一步如何完善警务机制提出了建议。怀化市"三级一体"警务机制改革的做法对其他地区具有借鉴与推广作用。

黄涌杰[5](2018)在《怀化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是深受广大农村农牧民群众喜爱的民心工程,是体现党和政府维护和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德政工程,是广大农民群众接受先进文化,提升文化素质的文化工程,是宣传党的政策,反映人民心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社会工程,是发展农村经济,传授农业科技,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惠民工程,同时也是我国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大工程。怀化位于湖南西部偏南,属于边远地区。国家政策的执行力能不能得到执行和落实关键在基层在末端,怀化正是这神经末梢能够最真实地反映政策的实施情况。本人一直从事广播电视发射与覆盖工作,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工作实现一个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怀化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执行现状与问题研究提出建议,让惠民工程落到实处,好事做实,实事做好,更好地享受发展的红利。本文共分5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交代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的设计以及研究的对象。第二部分,从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内容、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的必要性三方面阐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怀化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的现状、问题原因分析。第四部分,推进怀化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的对策,包括思想认识、经济、管理体制、技术覆盖和人才队伍五方面的内容。

李静美[6](2018)在《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文中提出当前农村教师补充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稳定性差,亟需建立能使优秀人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农村教师补充渠道。湖南省于2006年探索实施的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获得良好的实践反响。有人说,“中师又回来了”。那么,在不同于中师所处时代环境下,定向培养作为农村小学教师的重要补充渠道何以可行?它是如何实现“有人读”且使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其背后的发生逻辑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对此研究较少,且偏重对实施经验、人才培养等的描述性研究,学理分析不足,难以回答上述问题。为此,本研究采取“回溯历史、关照背景、诉诸理论”三维取向,以湖南省为个案,基于嵌入型个案研究设计,综合使用个案研究、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采用并行混合方法设计,对当前社会环境下农村教师定向培养何以可行(何以产生、何以有效等)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和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为原型,加入制度环境稳定性变量,构建了新的制度变迁解释模式,认为农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的产生与中等师范教育的取消有内在联系,定向培养政策产生主要是效率机制在起作用。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初期,取消中等师范教育主要是合法性机制作用的结果,取消中师不仅是师范教育中专学历层次的消失,更是中师培养模式与制度优势的隐没,由此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失去稳定和高质量的师资来源,师资短缺和质量下滑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环境趋于稳定,组织微环境较为积极背景下,效率机制成为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而定向培养之所以被认为是有效率的农村教师培养和补充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变迁过程中路径依赖的结果。基于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经验的分析,定向培养成为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水平落后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村教师补充的重要方式具有历史必然性。本研究基于对各主体的调查、运用相关理论,采取“数据呈现效果→资料挖掘原因→理论解释逻辑”的分析理路,在和中等师范教育、现有农村教师补充渠道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农村教师定向培养何以有效做出解释。研究发现,定向培养的制度设计与社会现实和客观需求等相契合,由此招收到了次优生源,培养出了高质量的师范生,补充到了有守诺精神的教师,较之其他补充渠道,更好地解决了农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就生源吸引来看,尽管时代发生变迁,但定向培养能够吸引到次优生源,在于公费教育切合了农民贫困家庭的生存理性、就业保障符合了农民的回避风险逻辑、职业特性契合了各阶层对子女的职业期望。人才培养质量高,与良好的生源质量、系统的教师教育、适当的考核退出机制息息相关,它抓住了农村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关键,增强了培养对农村教育的适应性。就到岗留任保障来看,契约机制是关键,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同时本地化机制促动契约的自动履行,由此构成定向培养保障师范生到岗留任的内在逻辑。针对实施中存在的争议或问题,并结合调研中各利益主体的诉求,从政策设计、院校培养、实施保障、外部支持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郭滟[7](2018)在《丘陵山区土地规模化经营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成为当前农村土地经营的发展趋势,将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集中起来,经由适当的农业主体经营,以此实现土地的规模效益,这种方式大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是“三农工作”的系统工程,是推进农民持续而稳定的增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湖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粮食大省,但从目前来看,农村土地流转与土地规模经营效果并不理想,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在原有研究文献和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对怀化、娄底等丘陵分布的地区进行入户访问和问卷调查,以获得更准确的调查数据和现状,从多角度对丘陵地区的土地规模化经营进行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资料的梳理,发现国外由于对土地的管理方式不同,大多立足于农场主占有大规模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加之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其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对我国这样疆域辽阔,地貌复杂的农业大国来说,参考价值不足。国内对于土地规模化经营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对丘陵地区的研究不够深入。笔者通过对三权分置、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土地整平等概念的界定,结合规模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土地产权理论,对丘陵地区土地规模化经营问题进行研究。借助于文献分析、实地调查、规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湖南省丘陵地区的土地规模化经营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地形地貌的特殊、土地的分散、土地平整造成的土壤破坏、产业结构的单一性等问题对丘陵地区的土地规模化经营具有较为严重的影响,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在这些研究基础上,从适度化原则、经营方式、整平作业方式、产业结构、政策与制度五个方面对丘陵地区的土地规模化经营提出对策。

曹万平[8](2017)在《侗族民间美术研究》文中认为侗族民间美术在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各方面都有鲜明的民族样式,有鼓楼、风雨桥、戏楼、飞山庙、萨坛等特色建筑,有堪称活化石的传统染织与服饰,有诙谐有趣、形式多样的民间雕塑,有土中见雅、寓意美好的民间绘画,有形式特别、种类丰富的民间手工艺。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美术门类最齐全、保留最完整的民族之一,研究侗族民间美术对认识中国民族民间美术具有典型意义。本文以侗族民间美术为研究对象,从整体视角出发,利用研读文献和田野调查等多种方法,分析了侗族民间美术的历史面貌、生成环境和当下形态,探讨了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造型手法和主要特征,并为传承和保护侗族民间美术提出看法。全文共分三大部分,以七章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主要阐明生成背景和侧重于形而下的样态分析;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六章,主要侧重于形而上的思想观念发掘与归纳;第三部分为第七章,主要对传承与保护提出看法。第一章,介绍了侗族概况和侗族民间美术概况,并对民间美术概念作了界定。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的文化源头是高庙文化并作了论证,以已有文物为依据从历时性角度梳理了侗族民间美术的历史概况,以当前遗存状况为凭借从共时性角度分析了侗族民间美术的现状特点及南北差异。第二章,从自然条件和文化习俗两方面入手,分析了侗族民间美术的生成环境,提出侗族民间美术传统样式遗存丰富的原因是社会发展滞后,侗族民间美术独具特色的原因是文化习俗奇特。第三章,分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四个类别阐述了侗族民间美术的当代形态,并对各类别下民间美术诸样式的历史记载和子类特征作了探讨。第四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之一,对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进行了归纳,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有资生、人本、求美、自由、共享、耐久。资生是建立在万物有灵观念上的共生世界,人本是以身度物的造物准则和价值追求,求美是建立在实用之上的形式美化,自由是慰藉心灵的自在表达,共享是利人利己的快乐践行,耐久是经世致用的造物准绳。第五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之二,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的主要造型手法有拟、渗、臆、比、创、拿、承。拟是率意的取象,渗是想象的联系,臆是心灵的流露,比是多意的象征,创是心物的统一,拿是民族之间相互借鉴,承是对传统的庚续。第六章,是本研究的主要创新成果之三,首先对侗族民间美术四个类别的特征进行了概括,然后对侗族民间美术的共性特征进行了归纳,提出侗族民间美术特征有多重表现:文化脉络上,远古的高庙文化基因仍然有迹可循,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随处可见。思辩特征上,粗略混沌的思维,万物有灵的逻辑若隐若现。精神内涵上,知足常乐的人生境界、自强不息的求生精神、和谐共生的处世之道四处洋溢。风格特点上,侗族民间美术风格丰富多样,其中以疏野、豪放、奇僻特点尤为突出,疏野是朴拙天然的表现,豪放是旷达不羁的气度,奇僻是集体表象的物化。社会特征上,侗族民间美术表现为农耕典型的“场”,稻作文化的“诗”,发展滞后的“果”,侗族民间美术折射出物质生活贫乏而精神生活富足的社会特点。第七章,对侗族民间美术的传承和保护进行了讨论,认为当前侗族民间美术保护现状总体上表现为喜中存忧,喜在政府重视民间努力,保护和恢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忧在这些保护行动多以发展旅游经济为驱动,未免出现文化保护为经济开发让位现象。认为民俗活动是民间美术应用的主要场域和生存土壤,主张风俗的赓续是民间艺术生存的关键,提出保护民间美术的关键是保护民俗活动。侗族民间美术之所以独具民族个性,缘于生发于相对封闭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环境闭塞使风俗习惯保持着相对独立性和发展滞后性,这是侗族民间美术较好地涵养古代文化基因和民族文化历史样式的原因。侗族民间美术的特点既是侗族文化和民族个性影响的特点,也是侗族社会发展滞后于时代形成的文化落差特点。

向梅花[9](2017)在《恩施土家族傩愿戏的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傩是一种起源于远古图腾膜拜时期,以驱逐为主要祭祀方式,以原始宗教信仰为主要源流的巫文化现象。傩愿戏是傩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湖北省恩施土家族传承的傩愿戏非常具有代表性。利用田野调查法,以恩施土家族的傩愿戏为研究对象,结合恩施土家族的人文社会、地域文化来分析恩施土家族傩愿戏的艺术特点和审美特征等问题。通过田野调查法深入细致的对恩施傩愿戏进行实地调研,并且将恩施傩愿戏置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多维系统中进行宏观的、历史的、综合的考察。笔者在调研中着重对恩施各地区傩愿戏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梳理和归类,将傩愿戏中的傩面、傩乐、傩舞等元素的表现形式、风格特征和形态特质立体地呈现出来。恩施土家族傩愿戏主要包括了傩面、傩乐和傩舞三个方面的艺术特征。傩面通过复杂的工艺制作表现出夸张、摹仿的艺术形态,是基于现实基础上,对于客观事物的造型表现。同时恩施傩面摆脱传统的雕刻程式,具有创新性。傩乐的发展与恩施土家族民歌有着紧密的联系,表现出世俗化特征。傩舞保留了原始的舞步,表现出动态与静态相结合艺术形式。恩施土家族傩戏在审美文化的大致是背景下,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与审美形态:以丑为美、以俗为美、以神秘为美对的审美形态与审美风格。其中丑并非丑陋,而是反衬的体现个别傩面丑陋外表下的美感,俗并非庸俗,而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升华。恩施傩面或丑或俗或狞厉,都凝结了恩施土家族人民原始的、朴素的审美追求。恩施傩愿戏发展所面临诸多困难,存在传承人不易选择、剧目繁多不易记忆等比较高的内在要求,以及人们保护和传承意识淡薄等现实问题。傩愿戏传承的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应该引起社会和政府部门的重视,使傩愿戏得到积极的弘扬与传承。

高波[10](2016)在《基于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片面地追求数量的中国粗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出现了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收支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也加剧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导致了农村的空心化越发“空心”。尽管中央不断加大财政扶贫力度,但地方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与财政扶贫投资额加速递增,这说明以前扶贫模式没有使贫困地区获得以反贫能力。目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由注重数量转向追求质量,由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转向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全面发展,注重在“互联网+”财政扶贫行为计划过程中不断培育以人为本的“土壤”,提高在这片新生“土壤”中贫困地区的反贫能力,使财政扶贫不仅满足贫困地区的温饱(完全低层次)需求,而且也要注重贫困地区的小康(高层次)需求。为达到财政扶贫所培育贫困地区滋生反贫能力,从人本导向探索财政扶贫的综合绩效评价研究是成功财政扶贫模式关键之所在,为此,采用不同研究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采用历史文献法综述国内外学者对财政扶贫绩效评价研究观点,并采用归纳法对本研究所涉及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契约理论、价值工程理论、人本资本结构理论以及战略管理理论等理论观点进行提炼,为构建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其次,采用对比分析法对中国新旧经济不同态势下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形成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新常态”下中国政府财政扶贫应立足于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方式,并借助以人为本的“互联网+”思维模式构建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的新型审计主体模式。再其次,采用系统论的整体法,研究以人本主义经济理论为构建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项目综合绩效评价模式理论基石,以人本资本结构原理为财政扶贫绩效评价指标设计核心,选择湖南省常德市和怀化市扶贫县为研究对象,基于劳动专业分工视角按照人本资本结构对按照经济用途推行村级“六大建设、四项工程”的扶贫工程,分别从财政扶贫项目生产领域的人力资本、物力资本和财政扶贫项目服务领域的组织资本、关系资本的四个维度来设计体现人本导向的战略意愿与远景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SPSS软件11.5软件对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类及其相关性实证检验。同时论述了随着战略变化,所构建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模式因自身的自适应性、系统性以及自组织性而不断自我之协调。最后,利用18个湖南省财政扶贫县采集样本数据分别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直觉模糊法与定量分析法:熵权法和TOPSIS法,对构建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人本资本绩效评价模式进行实证检验。同时也对18个湖南省财政扶贫县的财政扶贫项目做一般意义上的抽象,按照“互联网+”思维模式论述了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属性设计、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审计主体设计以及“互联网+”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审计设计。基于所构建及其应用设计的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人本资本绩效评价模式,结合扶贫连片开发的定义,选择2010-2014年湖南省常德市扶贫县:桃源县、石门县以及澧县的财政扶贫样本数据,选择STATA11软件对桃源县、石门县以及澧县分别与组合方式检验精准的连片开发效果。上述对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模式构建、检验与应用研究,形成以下创新:(1)财政扶贫绩效审计模式创新。选择超契约视角并采用“众包”理论构造“互联网+”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模式的审计主体,将财政扶贫项目所涉及到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以及环境关系的三种类型财政扶贫项目综合绩效审计纳入利用统一“互联网+”所构建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的审计主体范畴。利用“互联网+”财政扶贫综合绩效审计主体行为功能可综合替代目前的内部审计、民间审计以及国家审计的所有行动之功能。同时本文所构建的审计主体具有内部审计主体、民间审计主体以及国家审计主体所不具有的信息优势以及交易费用节约优势,以及它割裂了内部审计主体、民间审计主体以及国家审计主体与被审计对象的千丝万缕的利益瓜葛,有利于保障审计独立性的本质,在“众包”理论指导下超越了内部审计、民间审计以及国家审计内涵,且借助“互联网+”思维模式及其依存的综合技术整合,实现它们走向更广泛的统一。(2)理论应用创新。将起源于马克思生产力原理的人本资本结构理论尝试性应用于非盈利组织。依据人本资本结构理论,通过人本资本的四个维度将人本导向的内涵融入到中国政府的财政扶贫综合项目绩效评价之中,这不仅是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及群众路线,而是改变了以往财政扶贫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将信奉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的社会生态人假设替代了信奉功利主义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这是本文所构建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模式与目前人们所采用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模式具有本质上区别。对于以马克思理论作为执政党理念的中国政府来说,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模式才是真正解决目前中国财政扶贫所面临财政扶贫出现重大难题的量身定做工具,最终促进中国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实现贫困地区的小康梦。(3)绩效评价模式目标创新。鉴于财政扶贫项目具有公共属性,其项目事关国计民生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综合发展,因此,本文基于超契约视角所构建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模式可以应用中国政府的公共项目的绩效评价之中,通过对经济领域、社会领域以及环境领域的经济效应、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应综合评价,最终获得中国政府公共投资项目产生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与人和谐的和谐社会之目标,这是目前财政扶贫绩效评价模式所不具有综合性目标。将价值工程理论运用到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领域内,利用功能效益法设计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评价指标,不仅满足财政扶贫绩效的综合性需要,而且克服了以往难以进行相互比较和统一度量的所有形式的价值都可以进行统一度量,提高绩效评价指标自身的可比性、科学性。因此,本文的研究突破了现有仅靠现有财政扶贫项目的财务收支审计、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环保项目审计等传统公共项目审计模式,从超契约的角度构造了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审计模式,它具有理论上的前瞻性和实务上的紧迫性。(1)理论上的前瞻性。本文基于超契约的视角,与其在逻辑上一以贯之的马斯洛层序需求假设论述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以往财政扶贫项目绩效评价模式承袭主流经济所倡导的对应于完全低层次需求假设产权范式,因为在完全低层次需求假设下可以抽象不同需求之间差异,而将其压缩到仅用货币量化的一维需求层面上,这是在完全理性经济人假设和帕累托标准下演化市场私有产权行为,其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是市场;而财政扶贫项目绩效描述是公有产权行为,其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是计划,显然这是本文研究所突破的,即本文研究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模式信奉马克思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应用人权范式研究对应于马斯洛层序需求假设不同需求层次的财政扶贫项目绩效价值,它描述了在社会生态人假设与亚马蒂亚﹒森的“大多数定理”下的人权行为,实现了资源配置方式的“看得见手”与“看不见手”“握手”。(2)实务上的紧迫性。这是鉴于目前财政扶贫项目绩效评价模式无法遏制财政扶贫之公共地“悲哀”屡屡发生,甚至不断恶化。针对财政扶贫本身所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复杂性与综合性,以及充分利用互联网现代化工具。无论是财政扶贫的环境项目,还是财政扶贫的社会、经济项目,均可以利用人权范式来构造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模式借助互联网工具对财政扶贫综合绩效实行适时评价,有利于消除财政扶贫之公共地“悲哀”的发生。

二、对怀化市土地管理几个问题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怀化市土地管理几个问题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怀化市旧区废弃铁路景观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主要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与难点
        1.6.1 创新点
        1.6.2 难点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铁路废弃地景观更新设计概述
    2.1 废弃铁路相关概念
    2.2 城市废旧铁路区的改造与再利用
    2.3 废弃铁路景观的构成
    2.4 废弃铁路相关理论
第3章 国内外铁路景观改造案例分析
    3.1 北京798 工业园区火车景观改造设计
    3.2 深圳清水河火车景观改造设计
    3.3 美国的纽约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
第4章 怀化铁路旧址现状调研分析
    4.1 怀化市铁路旧址改造项目概况
    4.2 铁路旧址自然概况
    4.3 怀化市场地现状分析
    4.4 铁路周围绿地分析
    4.5 怀化市铁路用地实地调研分析
    4.6 项目分析(SWOT)及发展潜力
    4.7 综合性SWOT分析
    4.8 潜在客源分析
    4.9 铁路旧址公园设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第5章 怀化市铁路旧址公园设计实践
    5.1 设计原则
    5.2 设计定位与目标
    5.3 设计理念
    5.4 改造手段
        5.4.1 铁轨保留与改造
        5.4.2 铁路元素的保存及总结
    5.5 怀化铁路旧址公园设计实践
        5.5.1 总体规划设计
        5.5.2 空间布局形式
    5.6 景观节点设计
    5.7 景观小品展示
    5.8 景观效果展示
        5.8.1 主入口齿轮广场
        5.8.2 水体驳岸
        5.8.3 园内休憩地
        5.8.4 凤凰广场
        5.8.5 铁路红架广场
        5.8.6 高架屋顶花园
        5.8.7 火车创意车架
        5.8.8 火车卫生间
        5.8.9 车轨夜景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背景下地方警务机制改革研究 ——以怀化市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文献回顾
        1.2.2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点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2 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机制
        2.1.2 警务机制
    2.2 制度变迁理论
        2.2.1 制度变迁
        2.2.2 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
        2.2.3 地方警务机制变迁的一般模型
    2.3 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地方警务机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3.1 必要性分析
        2.3.2 可行性分析
3 地方警务机制改革的历程分析
    3.1 1949-1978年新中国地方警务机制的初创期
        3.1.1 历史背景
        3.1.2 主要内容
        3.1.3 存在的问题
    3.2 1979-1991年地方警务机制改革的逐渐调整期
        3.2.1 历史背景
        3.2.2 主要内容
        3.2.3 存在的问题
    3.3 1992-2014年地方警务机制改革的加速发展期
        3.3.1 历史背景
        3.3.2 主要内容
        3.3.3 存在的问题
4 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背景下地方警务机制改革的实践探索——以怀化市为例
    4.1 怀化警务机制改革的背景
        4.1.1 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推进
        4.1.2 怀化警务改革的现实需求
    4.2 怀化警务机制改革的内容
        4.2.1 警务理念
        4.2.2 具体机制
        4.2.3 方式方法
        4.2.4 改革成就
    4.3 怀化警务机制改革的启示
        4.3.1 实践意义
        4.3.2 理论意义
5 进一步推进地方警务机制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5.1 2015至今全面深化改革期的地方警务机制改革进展
        5.1.1 警务理念
        5.1.2 具体机制
        5.1.3 方式方法
    5.2 存在的问题
        5.2.1 警务理念更新滞后
        5.2.2 顶层设计存在不足
        5.2.3 配套改革有待完善
    5.3 对策与建议
        5.3.1 创新警务理念
        5.3.2 加强顶层设计
        5.3.3 完善配套改革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明清时期荆坪潘氏宗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整体性视野下的明清时期宗族研究
        二、区域视角下的宗族研究
        三、荆坪以及潘氏家族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荆坪古村的沿革变迁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荆坪的行政沿革变迁
    第二节 荆坪的地理坏境
第二章 潘氏起源与历史记忆
    第一节 荆坪潘氏始迁祖
    第二节 九甲开基祖云高公
    第三节 祖先或为明初迁居黔阳军户
第三章 潘氏宗族的发展与组织化建设
    第一节 明初以后荆坪潘氏
    第二节 明清易代与荆坪潘氏的“历史性时刻”
        一、明清易代之际黔阳的形势
        二、战后黔阳令张扶翼对地方的重建
        三、荆坪潘氏的衰落与初步恢复
    第三节 荆坪潘氏的宗族建设
        一、帝歆公重兴潘氏、重置祭田
        二、潘氏九甲祠的兴修与历次维修
        三、潘士权与《黔阳潘氏族谱》的纂修
        四、潘氏族学的设立
第四章 荆坪潘氏宗族与地方公益事业
    第一节 潘氏宗族精英群体的形成与发展
        一、捐纳制度下的潘氏族人
        二、旌表下的潘氏族人
        三、科举下的潘氏族人
    第二节 地方社会中的荆坪潘氏宗族
        一、潘洁等倡改河街事
        二、潘士权参与黔阳义学之修筑
        三、潘氏族人捐资修缮中方渡,以便行人通行。
        四、潘尚清与(乾隆)《黔阳县志》的编修
    第三节 荆坪潘氏与地方官、其他士绅的社会交往
        一、士权、士朴公的社会交往
        二、荆坪潘氏对外联姻状况
第五章 潘氏宗族与地方社会信仰—基于碑刻的分析
    第一节 荆坪潘氏与五通神信仰
    第二节 女性先祖与神话传说:清代之际潘氏对五通信仰的再阐释
    第三节 荆坪潘氏与伏波将军信仰
结语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4)关于“三级一体”警务机制改革的调查与思考——以湖南省怀化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怀化市“三级一体”警务机制改革调查情况
    2.1 调查准备
    2.2 调查对象
    2.3 调查方法
    2.4 调查时间
    2.5 调查结果
        2.5.1 当地群众对“三级一体”警务机制改革的认识
        2.5.2 当地民警对“三级一体”警务机制改革的看法
        2.5.3 怀化公安民警访谈中认为存在的问题统计
3 怀化市“三级一体”警务机制改革调查情况评析
    3.1 取得的成绩
        3.1.1 立案数大幅下降
        3.1.2 破案率显着上升
        3.1.3 基础工作进一步提升
        3.1.4 人民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
    3.2 存在的问题
        3.2.1 系统平台整合有阻碍
        3.2.2 传统考核机制落后
        3.2.3 机关和警种实体运行有矛盾
        3.2.4 掌握新型信息系统技术的人才少
4 进一步完善“三级一体”警务机制改革的思考
    4.1 宣传发动聚力
    4.2 充分处理好机关和警种实体化运转的矛盾
    4.3 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
    4.4 加强民警的培训与教育工作
5 结语

(5)怀化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的理论分析
    2.1 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的概念、内容与阶段划分
        2.1.1 “村村通”的概念
        2.1.2 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建设内容-以怀化市为例
        2.1.3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阶段划分
    2.2 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的理论依据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治理理论
        2.2.3 组织传播学理论
    2.3 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的必要性
        2.3.1 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是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
        2.3.2 广播电视“村村通”是党和政府重要的宣传工具
        2.3.3 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任务
        2.3.4 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
第3章 怀化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现状
    3.1 怀化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取得的成效
        3.1.1 传输方式上有改进
        3.1.2 资金保障上有所提高
        3.1.3 传输保障上有所增强
    3.2 怀化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存在的问题
        3.2.1 覆盖率增长速度有待提高
        3.2.2 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3.2.3 资金和人员配置有待加强
        3.2.4 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3.2.5 技术覆盖方案有待完善
    3.3 怀化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3.3.1 制度方面的原因
        3.3.2 经济方面的原因
        3.3.3 管理机制方面的原因
第4章 推进怀化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的对策
    4.1 增强意识,强化保障
        4.1.1 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4.1.2 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社会参与
        4.1.3 建立健全考核制度
    4.2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强专项资金监管力度
        4.2.1 引入社会资本,缓解资金压力
        4.2.2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实施有效监管
    4.3 完善管理体系,做好监督监管工作
    4.4 改进技术方案,提高覆盖信号质量
    4.5 重视人才科技,健全激励机制
        4.5.1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4.5.2 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
        4.5.3 调整人才结构
        4.5.4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文献回顾与评论
        (一)农村教师主要补充渠道的效果与问题
        (二)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相关问题
        (三)简要的评论
    三、内容、思路与意义
        (一)内容与思路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反思
        (一)混合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二)样本情况介绍
        (三)研究者的反思
第一章 国家主导的定向培养:改革开放以来中师兴衰探析
    一、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调整整顿期(1979-1983)
        (二)发展繁荣期(1984-1991)
        (三)稳中渐衰期(1992-1998)
        (四)快速消亡期(1999年以后)
    二、中等师范教育的成功经验
        (一)政策优势吸引了优秀生源
        (二)精准培养保证了教学胜任力
        (三)定向制度保障了供给与稳定
    三、取消中等师范教育的现实反思
        (一)关于取消中师的三种解释
        (二)对现有解释的现实反思
        (三)关于取消中师的新解释
        小结
第二章 地方驱动的定向培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回归
    一、启动背景
        (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二)农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并未形成
        (三)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与补充不足共存
        (四)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二、实施历程
        (一)酝酿准备
        (二)启动实施
        (三)深化完善
    三、学理反思
        (一)政策的产生:效率机制起主要作用
        (二)政策的选择:路径依赖的结果
    小结
第三章 为什么选择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生源吸引分析
    一、生源吸引状况
        (一)生源质量“次优化”,且有内部差异
        (二)生源来源“农村化”,农村和县城生源质量有差别
        (三)中下和中中层报考为主,但二者亦有差别
    二、生源吸引原因:为何报考
        (一)报考决策的宏观调查
        (二)报考决策的微观深描
    三、生源吸引逻辑
        (一)公费教育切合农民贫困家庭的生存理性
        (二)就业保障符合农民的回避风险逻辑
        (三)职业特性契合各阶层对子女的职业期望
    小结
第三章 为什么选择读: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生源吸引分析
    一、培养质量如何
        (一)定向师范生的素质表现
        (二)定向教师的能力体现
    二、缘何有高质量
        (一)优质生源是质量保证的基础
        (二)系统的教师教育是质量保证的根本
        (三)考核退出机制是质量保证的“助力器”
    小结
第五章 为什么下得去、留得住: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到岗留任保障分析
    一、到岗留任状况
        (一)定向师范生履约到岗情况
        (二)定向教师履约留任情况
    二、到岗留任原因
        (一)到岗(下得去)的原因
        (二)留任(留得住)的原因
    三、到岗留任保障逻辑
        (一)契约机制是到岗留任保障的关键
        (二)本地化机制促动契约的自动履行
    小结
第六章 农村教师定向培养的反思与建议
    一、定向培养的必然性:农村教师补充的方向?
        (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在一定时期内一些地区存在
        (二)农村教师需要专门准备或培养已成为各国广泛共识
    二、定向培养的有效性:制度变迁路径的视角
    三、定向培养实施中的主要争议或问题
        (一)初招学生选择自主性问题
        (二)初招项目优质生源冲突问题
        (三)专门化培养与再就业问题
        (四)定向教师个人发展问题
        (五)定向培养经费分担问题
    四、定向培养实施的优化建议
        (一)明确制度完善环节,保证项目生源质量
        (二)建立二次进退机制,尊重学生自由选择
        (三)注重乡土情怀培养,完善农村教师教育
        (四)优化服务期制度,促进教师稳定与发展
        (五)厘清各级财政责任,完善经费保障体制
        (六)改善外部环境,提高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7)丘陵山区土地规模化经营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区基本情况
        1.3.1 调研地自然状况
        1.3.2 调研地产业状况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5.3 创新之处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核心概念
        2.1.1 三权分置
        2.1.2 土地流转
        2.1.3 规模经营
        2.1.4 土地整平
    2.2 相关理论
        2.2.1 规模经济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2.2.4 土地产权理论
第3章 丘陵山区土地规模化经营管理的问题和原因
    3.1 丘陵山区的特点
        3.1.1 耕地缺少自然供给,地块分布零碎
        3.1.2 耕地的质量总体较差,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3.1.3 区域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坡耕地的数量多
    3.2 丘陵山区土地规模化经营管理面临的问题
        3.2.1 地貌地形因素使规模经营管理受到阻碍
        3.2.2 土地分散使产业的形态受到限制
        3.2.3 过度的追求平整导致土壤被破坏
        3.2.4 产业结构单一降低了生产效益
    3.3 丘陵山区土地规模化经营管理受阻的原因
        3.3.1 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的理解出现偏差
        3.3.2 对地形地貌和土地特征的分析不准确
        3.3.3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脱离本土的产业特色
        3.3.4 推进规模化经营管理过程中缺乏政策支持
第4章 科学推进丘陵山区土地规模化经营管理的对策
    4.1 因地制宜,坚持适度规模化原则
        4.1.1 土地集中适度
        4.1.2 经营规模适度
        4.1.3 土地改造适度
    4.2 创新方式,鼓励多样化流转经营
        4.2.1 土地流转方式多样化
        4.2.2 规模经营方式多样化
        4.2.3 利益分配方式多样化
    4.3 立足保护,采取科学化整平作业
        4.3.1 推广三级整平
        4.3.2 反坡筑坎整地
        4.3.3 加强土壤保护
    4.4 精准施策,优化多元化产业结构
        4.4.1 调整作物结构,种植经济作物
        4.4.2 着眼特色产品,发展特色产业
        4.4.3 保护自然景观,合理开发旅游
    4.5 统筹兼顾,加强政策与制度供给
        4.5.1 统筹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4.5.2 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保护
        4.5.3 统筹协调规模效率和维护农民利益
        4.5.4 统筹协调农业现代化和人的城镇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
附件1
附件2

(8)侗族民间美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意义
        一、选题源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前期准备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主要的创新之处
第1章 侗族及侗族民间美术概况
    第一节 侗族概况
        一、分布概况: 偏远而自由的三省交界
        二、历史概况: 王化缓慢的边缘性历程
    第二节 民间美术概念界定
    第三节 侗族民间美术概况
        一、探本溯源:高庙文化源远流长
        二、历史寻踪:悠久而零散的记忆
        三、当今遗存:南丰北寡参差不齐
第2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生成背景
    第一节 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
        二、相对滞后的社会发展
    第二节 风俗与文化环境
        一、古老的风土人情
        二、奇特的文化习俗
        三、强大的文化引力
第3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形态
    第一节 建筑
        一、侗寨: 侗族民间美术场域
        二、鼓楼: 侗寨的标志性建筑
        三、花桥: 沟壑与心灵的桥梁
        四、寨门: 防卫到象征的转变
        五、民居、粮仓与禾晾
        六、庙坛
        七、戏楼
        八、凉亭
        九、古井和井亭
        十、石料路桥、保寨林等
    第二节 雕塑
        一、建筑装饰雕塑
        二、家具装饰雕塑
        三、宗教雕塑
        四、食材雕塑
        五、工艺品雕塑
    第三节 绘画
        一、建筑装饰绘画
        二、年画
        三、宗教绘画
        四、农民画
    第四节 工艺美术
        一、侗族染织与服饰
        二、侗族器具工艺
第4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主题
    第一节 中国民间美术的共通主题
    第二节 侗族民间美术的典型主题
        一、资生-万物有灵的共生世界
        二、人本-以身度物的价值追求
        三、求美-实用之上的形式美化
        四、自由-慰藉心灵的自在表达
        五、共享-利人利己的快乐分享
        六、耐久-经世致用的造物主张
第5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法
    第一节 拟-率意的取象
    第二节 渗-想象的联系
    第三节 臆-心灵的流露
    第四节 比-多义的象征
    第五节 创-心物的统一
    第六节 拿-相互的借鉴
    第七节 承-传统的庚续
第6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特征
    第一节 分类形式特征
        一、侗族建筑特征
        二、侗族雕塑特点
        三、侗族绘画特点
        四、染织服饰特征(工艺特征之一)
        五、器具工艺特征(工艺特征之二)
    第二节 文化内涵特征
        一、文化基因的传承
        二、粗略混沌的思维
        三、万物有灵的逻辑
        四、知足常乐的境界
        五、和谐共生的希望
        六、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三节 艺术风格特征
        一、疏野-天然朴拙的表现
        二、豪放-旷达不羁的气度
        三、奇僻-集体表象的物化
    第四节 社会历史特征
        一、农耕典型的“场”
        二、稻作文化的“诗”
        三、发展滞后的“果”
第7章 侗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
    第一节 保护价值: 文化多样性的典型
        一、侗族民间美术具有典型性
        二、手艺的人文价值不容忽视
    第二节 保护现状: 探索实践喜中存忧
        一、喜: 政府重视民间积极
        二、忧: 急功近利低质同化
    第三节 保护建议: 保护促进民俗活动
        一、保护需要系统性考量
        二、民间美术的生存动力
        三、保护和促进民俗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研究侗族民间美术完成的田野调查
    二、田野调查工作剪影
    三、图例目录
    四、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业绩
后记

(9)恩施土家族傩愿戏的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 恩施傩愿戏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主要内容结构
        1.3.1 课题研究方法
        1.3.2 主要内容
第2章 恩施土家族及傩愿戏的历史渊源
    2.1 恩施土家族傩愿戏生存语境
        2.1.1 地理环境
        2.1.2 社会、人文环境
    2.2 恩施土家族族源和历史发展
        2.2.1 恩施土家族族源
        2.2.2 恩施土家族历史发展
    2.3 恩施土家傩愿戏的历史沿革
        2.3.1 中国傩文化的历史渊源
        2.3.2 恩施土家族傩愿戏的渊源及发展
        2.3.3 恩施土家族傩愿戏近年传承情况
第3章 恩施傩愿戏的田野调查
    3.1 调查概况
    3.2 恩施土家傩愿戏的表演过程
第4章 恩施土家族傩愿戏的艺术表现
    4.1 恩施土家傩面的艺术形态
        4.1.1 恩施傩面的制作
        4.1.2 恩施傩面的种类
        4.1.3 恩施傩面的艺术特征
        4.1.4 恩施傩面的价值
    4.2 恩施土家傩乐
        4.2.1 恩施傩乐的艺术特征
        4.2.2 恩施土家傩乐与当地民歌的关系
    4.3 恩施土家傩舞的艺术特点
        4.3.1 傩舞基本程式
        4.3.2 傩舞的动作结构
第5章 恩施傩戏的审美特征
    5.1 以神秘为美的审美对象
    5.2 以丑为美的审美形态
    5.3 以俗为美的审美风格
第6章 恩施傩愿戏的传承构想
    6.1 恩施傩愿戏发展面临的困难
    6.2 恩施傩愿戏的传承构想
        6.2.1 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
        6.2.2 傩愿戏专业人员的人才培养战略
        6.2.3 社会研究的促进作用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10)基于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贫困户收入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
        1.2.2 关于农村扶贫方式的的理论性研究
        1.2.3 关于影响财政扶贫绩效问题的研究
        1.2.4 关于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体系的探索性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创新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理论基础
    2.1 人本导向综合绩效的基础理论
        2.1.1 人本资本结构理论
        2.1.2 契约理论
    2.2 人本导向综合绩效评价方法的基础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价值工程理论
    2.3 基于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模式的理论依据
        2.3.1 体现经济发展质量的财政扶贫资金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2.3.2 包容性增长本质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
        2.3.3 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形成研究
    3.1 中国经济换档期前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分析
    3.2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架构研究
        3.2.1 绩效评价客体之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项目
        3.2.2 绩效评价主体之审计部门
        3.2.3 绩效评价方法之基于“互联网+”审计部门有效运行
        3.2.4 基于“互联网+”人本导向的绩效评价需求方:财政部门
        3.2.5 基于“互联网+”人本导向的绩效评价需求方:非财政部门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当前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
        4.1.1 尚未形成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资金综合绩效评价
        4.1.2 尚未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4.1.3 没有人本导向绩效考评的目标激励和责任机制
    4.2 基于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绩效评价模式设计原则
    4.3 基于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3.1 基于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设计
        4.3.2 财政扶贫项目综合绩效考评综合指标的制定原则
        4.3.3 基于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指标设计
        4.3.4 基于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类实证检验
    4.4 基于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绩效评价指标相关性实证检验
        4.4.1 样本数据选择
        4.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3 相关性分析
    4.5 战略转变与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模式协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模式实证检验
    5.1 构建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人本资本绩效评价计算公式
    5.2 “互联网+”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模式应用设计
        5.2.1 基于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属性设计
        5.2.2 基于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审计主体设计
        5.2.3 “互联网+”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审计设计
    5.3 基于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人本资本绩效评价排名
    5.4 基于熵权法和TOPSIS法验证财政扶贫综合的绩效排名
        5.4.1 财政扶贫综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4.2 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系数
        5.4.3 基于TOPSIS法财政扶贫综合的绩效评价
    5.5 基于直觉模糊法验证财政扶贫综合的绩效排名
        5.5.1 直觉模糊方法
        5.5.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5.5.3 基于直觉模糊加权平均算子的财政扶贫绩效评价
    5.6 基于直觉模糊加权几何算子的财政扶贫人本资本绩效评价
    5.7 基于直觉模糊BONFERRONI集成算子的财政扶贫人本资本绩效评价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模式的应用研究
    6.1 扶贫连片开发内涵的界定及其分析
    6.2 基于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连片开发现状分析
    6.3 财政扶贫连片开发的人本资本绩效评价实证检验
        6.3.1 桃源县财政扶贫项目的人本资本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6.3.2 石门县财政扶贫的人本资本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6.3.3 澧县财政扶贫的人本资本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6.3.4 桃源县与石门县连片财政扶贫的人本资本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6.3.5 石门县与澧县连片财政扶贫的人本资本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6.3.6 桃源县与澧县连片财政扶贫的人本资本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表

四、对怀化市土地管理几个问题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怀化市旧区废弃铁路景观改造设计[D]. 陈炳嘉.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背景下地方警务机制改革研究 ——以怀化市改革为例[D]. 陈钰.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9(09)
  • [3]明清时期荆坪潘氏宗族研究[D]. 吴俊. 吉首大学, 2019(02)
  • [4]关于“三级一体”警务机制改革的调查与思考——以湖南省怀化市为例[J]. 岳光辉,李萌.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18(06)
  • [5]怀化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黄涌杰. 湘潭大学, 2018(02)
  • [6]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D]. 李静美.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7]丘陵山区土地规模化经营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郭滟. 湘潭大学, 2018(03)
  • [8]侗族民间美术研究[D]. 曹万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3)
  • [9]恩施土家族傩愿戏的艺术研究[D]. 向梅花.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10]基于人本导向的财政扶贫综合绩效评价研究[D]. 高波. 湖南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怀化市土地管理若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