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烯效唑浸种对高粱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诗雅[1](2021)在《初花期淹水胁迫下烯效唑对大豆碳代谢和产量的缓解效应》文中提出为探究初花期(R1期)淹水胁迫对大豆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及S3307的缓解效应,本研究于2019-2020年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以两个耐涝性不同的大豆品种(耐涝品种垦丰14和涝渍敏感品种垦丰16)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试验,R1期叶面喷施S3307(浓度为50mg·L-1,喷施量为225 L·hm-2),并于喷药后5 d进行淹水胁迫处理,对R1期淹水胁迫对大豆形态指标、生理生化指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测定分析,研究淹水胁迫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及S3307的缓解效应。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R1期淹水胁迫抑制两品种大豆生长,随胁迫时间延长,大豆株高、叶面积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降低。叶面喷施S3307后进一步降低两品种大豆株高,有效缓解淹水胁迫下干物质积累量的降低,并增加两品种大豆茎粗,增强抗倒伏性。恢复正常水分后淹水胁迫处理(W)的上述指标虽有恢复但难以达到正常水平,而S3307处理(W+S)能加快两品种大豆的恢复能力,缓解淹水胁迫造成的伤害。2.R1期淹水胁迫导致两品种大豆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显着下降,水分利用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s)随胁迫时间延长显着增加,进而抑制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的积累。叶面喷施S3307后有效缓解R1期淹水胁迫下大豆叶片光合色素的降解,提高光合参数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并在恢复正常水分管理后,维持较高水平,促进植株正常生长发育,且垦丰14的恢复能力与垦丰16相比较强。3.R1期淹水胁迫导致大豆叶片内活性氧(ROS)代谢平衡破坏,产生速率、H2O2含量快速积累,进而加快膜质过氧化进程,导致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EL)随胁迫时间延长显着增加。R1+8 d时诱导酶促抗氧化防御系统(SOD、POD和CAT)、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 A-GSH)循环中关键酶(APX、GR、MDHAR和DHAR)活性和非酶抗氧化剂(As A、DHA、GSH和GSSG)含量的提高,以适应淹水胁迫,随胁迫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叶面喷施S3307后有效增加两品种大豆叶片中SOD、POD、CAT和APX、GR、MDHAR及DHAR活性的提高,增加非酶抗氧化剂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有效抑制电导率、MDA、H2O2含量和产生速率的增加,并在恢复正常水分处理后,维持较高的酶活性和非酶抗氧化剂含量,促进两大豆品种恢复至正常状态。4.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非靶代谢组学研究,从W-CK组筛选出1274种代谢产物,WS-W处理组筛选出1213种代谢产物,对检测到的代谢物进行Log2处理后,两组变化最为显着的代谢产物均为脂类和类脂分子。根据KEGG富集分析,W-CK组发生极显着改变的代谢通路为类黄酮生物合成、三羧酸循环等;WS-W组发生极显着改变的代谢通路为花生四烯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等。说明淹水胁迫导致呼吸速率受阻,抑制三羧酸循环,通过促进类黄酮生物合成提高淹水胁迫下大豆抵御逆境胁迫的能力,而S3307通过提高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增强细胞膜的稳定性,通过增加不饱和脂肪酸代谢来适应淹水环境。5.R1期淹水胁迫显着降低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并随胁迫时间延长,下降幅度逐渐增加。其中,垦丰14减产率为5.42%~16.23%,垦丰16减产率为16.65%~25.15%。叶面喷施S3307可有效缓解大豆产量的降低,其中,垦丰14止损率为4.76%~4.86%,垦丰16止损率为23.94%~26.61%。综上所述,淹水胁迫抑制两品种大豆正常生长发育,叶面喷施S3307可缓解R1期淹水胁迫对大豆造成的损伤。S3307处理可通过提高光合色素含量、增强光合能力,保障植株正常光合作用。同时,诱导抗氧化酶活性,提高非酶抗氧化剂含量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进而抑制活性氧的积累和膜质过氧化,缓解淹水胁迫造成的减产,增强植株的耐涝性。
李传广[2](2021)在《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适应现代化烤烟育苗的新要求,解决烤烟漂浮育苗过程中苗细、苗弱问题,本试验以NC102为试验材料,在营养液中设置不同浓度的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缩节胺、烯效唑、28-高芸苔素内酯),并对不同处理下烤烟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筛选出利于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最适浓度,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烤烟幼苗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在浓度方面,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促进烤烟幼苗生长方面的最适浓度有所差异,其中缩节胺在0.2mg/L时表现最佳,烯效唑在0.1mg/L时表现最佳,28-高芸苔素内酯的最适浓度为0.05mg/L。在最适浓度下,烤烟幼苗整体素质优于其他浓度处理。(2)在生长特性方面,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适宜浓度条件下均能调控烤烟幼苗的株高与茎粗,有效增加烤烟幼苗生物量的积累,提高烤烟幼苗的壮苗指数。综合来看,以0.2mg/L的缩节胺处理效果最好,该处理下烤烟幼苗的壮苗指数与CK相比提高了74.40%,根系干鲜重的提升了47.20%、47.62%,优于最适浓度下的烯效唑与28-高芸苔素内酯处理,但对株高的抑制效果略低于0.1mg/L的烯效唑处理,对于茎粗及地上部干、鲜重的提升效果略低于0.05mg/L的28-高芸苔素内酯处理。(3)在根系发育方面,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适宜浓度条件下对于烤烟幼苗各项根系指标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0.1mg/L的烯效唑在促进烤烟幼苗根系伸长方面效果较好,与CK相比提高了26.93%;在提高根系表面积及体积方面,则以0.05mg/L的28-高芸苔素内酯表现较好;0.2mg/L的缩节胺在提高根尖数目、根系平均直径以及根系活力方面效果尤为突出,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42.09%,41.21%,40.86%。(4)在光合特性方面,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适宜浓度下能够有效提高烤烟幼苗叶片中的SPAD值,增加气孔导度,从而使烤烟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显着提升。在提高植物叶片气孔导度方面以0.2mg/L的缩节胺处理效果最好;在提高烤烟幼苗光合速率方面,28-高芸苔素内酯(0.05mg/L)>烯效唑(0.1mg/L)>缩节胺(0.2mg/L)。综合其他指标来看,以0.05mg/L的28-高芸苔素内酯的整体表现最好,但过高浓度的28-高芸苔素内酯会对烤烟幼苗生长产生抑制效果。(5)在生理特性方面,本次研究发现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在适宜浓度条件下对于弱光胁迫条件下烤烟幼苗根系及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促进效果,同时有效缓解了弱光胁迫下丙二醛的积累。在根系生理特性方面,0.2mg/L的缩节胺对于烤烟幼苗根系内部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提升效果最佳,比CK相比分别提高了45.91%,62.26%;0.05mg/L高芸苔素内酯对于根系过氧化物酶活性提升效果最佳,比CK提高了28.78%;在减少根系内部丙二醛含量方面以缩节胺效果最佳,比CK降低了35.93%;在提高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方面以0.1mg/L的烯效唑处理表现较好,与CK相比增幅达15.58%,略高于0.2mg/L的缩节胺处理。总体来看,以0.2mg/L的缩节胺在促进烤烟幼苗根系生理特性方面表现较好。在叶片生理活性方面,0.2mg/L的缩节胺处理对烤烟幼苗叶片内部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提升效果最佳,比CK相比分别提高了47.96%;0.05mg/L的28-高芸苔素内酯对于根系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提升最大,比CK提高了55.17%、32.78%;在减少叶片内部丙二醛含量方面以0.05mg/L的28-高芸苔素内酯效果最佳,比CK提高了44.45%;在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方面以0.2mg/L的缩节胺处理表现较好,与CK相比增幅达15.16%,略高于0.05mg/L的28-高芸苔素内酯处理。综合来看,在促进叶部生理特性方面以0.05mg/L的28-高芸苔素内酯表现最好,但0.4mg/L的28-高芸苔素内酯对弱光胁迫下的烤烟幼苗的生长产生了抑制效果。
魏世林[3](2021)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调节剂筛选》文中认为乙烯利、矮壮素和烯效唑是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的3种常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发育的调控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较少。本试验以河北农业大学培育的高粱品种‘农大红1号’为试验材料,以3种不同类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ETH)、矮壮素(CCC)、烯效唑(Uniconazole)分别采用3个浓度梯度在高粱拔节期均匀喷施,对照组用等量清水处理。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发育、生理生化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喷施浓度。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高粱株高降低(各处理株高分别较对照降低:乙烯利:10.7%、11.7%、17.5%;矮壮素:6.1%、8.3%、11.5;烯效唑:39.9%、44.7%、52.7%)、节间长度缩短、茎粗增加、抗折力增加,有效提高了高粱抗倒伏能力。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通过缩短叶片长度提高高粱抗倒伏能力。烯效唑对高粱茎秆和叶片影响显着高于乙烯利和矮壮素,乙烯利与矮壮素之间差异不显着。2.各处理叶面积、SPAD、Ci、Tr、Gs和Pn在不同生长时期均高于对照,且随处理浓度增加增加。Ci随生长发育进程先上升后下降,在开花期达到最高,之后下降。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低浓度下对Gs影响依次为烯效唑>矮壮素>乙烯利,且差异显着。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Pn影响依次为:烯效唑>乙烯利>矮壮素(C3浓度下高粱Pn分别较对照增加:烯效唑:44.2%;乙烯利:22.9%;矮壮素:19.3%。),烯效唑与乙烯利和矮壮素差异显着,乙烯利与矮壮素差异不显着。3.不同生长时期高粱SOD、POD、CAT活性、SP和SS含量均高于对照,MDA含量较对照降低。SOD和POD活性在拔节期至喇叭口期呈下降趋势,于喇叭口期至灌浆期上升。CAT活性随着生长发育进程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于开花期达到最高,之后活性下降。SP含量于拔节期至开花期呈上升趋势,之后下降。3种植物生长调节对高粱抗逆性影响表现为:烯效唑>矮壮素>乙烯利。4.研究发现,各处理高粱GA和IAA含量较对照降低,ZT和ABA含量较对照增加。随处理浓度增加GA和IAA含量下降,ZT和IAA含量上升。GA含量随生长发育进程下降。ZT和IAA含量在拔节期至喇叭口期上升,之后下降。ABA含量在拔节期至灌浆期呈上升的趋势。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内源激素含量影响表现为:烯效唑>矮壮素>乙烯利,烯效唑与乙烯利和矮壮素差异显着,乙烯利与矮壮素差异不显着。5.试验对高粱产量指标分析后发现,高粱穗粒重除乙烯利在Cl浓度下与对照差异不显着外均显着高于对照(穗粒重分别较对照增加:烯效唑:27.9%;矮壮素:11.3%;乙烯利:9.0%),且随处理浓度上升而增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千粒重除矮壮素在C3浓度下显着高于对照外,均与对照差异不显着。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高粱穗粒数显着高于对照,且随处理浓度升高而增加。在不同浓度处理下,各处理穗粒数分别较对照增加:乙烯利:7.2%、13.5%、19.2%;矮壮素:10.2%、10.2%;18.6%;烯效唑:22.7%;28.8%;36.0%。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通过调节高粱产量系数,提高高粱产量。6.试验对高粱籽粒品质进行测量后发现,各处理高粱籽粒蛋白质、单宁、总酚和总黄酮含量较对照增加,且随处理浓度增加上升。淀粉和脂肪含量较对照下降,且随着处理浓度上升含量下降。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调节高粱营养物质积累,改善籽粒品质。7.研究认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调节主要通过影响内源激素含量实现的:(1)株高与GA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ABA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ZT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节间长度与GA和IAA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ABA和ZT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茎粗与IAA含量呈显着负相关。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降低高粱GA和IAA含量,增加ABA和ZT含量,使株高降低,茎粗增加,茎秆抗折力提高,抗倒伏能力增强。(2)高粱光合指标与ABA和ZT含量呈正相关,与GA和IAA含量呈负相关。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提高高粱ZT和ABA含量来提高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指数,提高高粱光合能力,促进光合产物积累。(3)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性调节剂物质含量与ABA和ZT含量呈正相关,与GA和IAA含量呈负相关。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提高高粱ZT和ABA含量,降低GA和IAA含量,促进高粱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性调节剂物质含量增加,使MDA含量降低,提高高粱抗逆能力。综合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烯效唑对高粱影响显着大于矮壮素和乙烯利,乙烯利和矮壮素差异不显着。烯效唑浓度在1110mg/L-1665mg/L时能够显着降低高粱株高,有效提高抗倒伏能力,同时显着提高高粱产量,且对高粱生育期影响较小,能够适时收获。
李琬,项洪涛,何宁,王雪扬,刘淼,王曼力,王彤彤,唐晓东,李一丹[4](2020)在《烯效唑(S3307)提高作物抗逆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各类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作物生长环境恶化。为了缓解逆境对作物生长带来的影响,本研究总结了S3307在提高作物抗倒伏性、抗盐碱胁迫、抗水分胁迫以及抗温度胁迫方面的生物学功能,分析了S3307在提高作物抵御逆境环境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在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来提高作物的抗逆性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施用方式和施用浓度进行科学调整。合理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抗逆、耐逆生长发育以及节本增产具有重要意义,为今后农业生产抗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王祯仪[5](2020)在《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荒漠化是全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植被建设是遏制土地荒漠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可用水资源短缺是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的限制性因子。为了提高荒漠地区植被建设的林草成活率和保存率,并解决沙区植被建设和可用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影响植株内源激素,增加灌丛根茎比,减弱植被蒸腾损失,促进地上部分的保水力,实现人工调控荒漠灌丛构型,改变植物空间形态,从根本上提高植物对水分的利用率,进而提高沙区植被盖度和防风固沙效果。针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药液浓度、施药频次及作用时间展开全面研究,通过测定大白刺的形态、生理生化、营养物质、根系及残留等指标,培育出矮壮、分蘖多、根系发达的植株,并筛选出改善大白刺构型的最佳施用方法,这不仅为降低施用量和提高药剂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抗逆苗木的定向培育提供技术支撑。为了继续探明人工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的固沙机制和抗风蚀效应,基于室内风洞模拟,对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后大白刺的防风固沙效果展开研究,为干旱区风沙危害防治和防风固沙林设计提供参考,并为人工调控大白刺理想构型标准参数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以下为主要研究结论:(1)该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能够降低植株的株高、冠长、叶长、叶宽、地上鲜重及干重,而且能促进基径、冠幅、叶片数、叶厚、根长、根系平均直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分支强度、根尖数、根鲜重及干重。但是高施药频次(4次)会使促进作用减弱。低于0.1mm径级的根系对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反应最强烈。交叉数的变化幅度较分叉数相对平缓。通过利用隶属函数法和TOPSIS法对不同施药频次间植物生长状况的综合评判结果中得知,当施药频次为一次或两次时,宜采用较高浓度750mg/L施药;当施药频次为3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施药浓度;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施用较低浓度300mg/L施药。(2)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生理生化特性具有促进作用,但高浓度会减弱其促进作用,且各试验小区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除了试验一区蒸腾速率外)。当施药频次仅为1次时,蒸腾速率的最佳施药浓度为900mg/L,但是其它生理生化指标的处理浓度都不宜超过750mg/L。7月和8月的植物光合特性指标均高于9月,且8月的光合特性指标均达到峰值。综合评判结果显示,当施药频次为1次时,宜采用较高浓度750mg/L;当施药频次为2次或3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施药浓度;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采用较低浓度450mg/L。(3)除试验四区外,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它试验小区内的植物全氮、全磷及全钾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不同施药频次间的养分回收效率表明,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各养分回收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随着施药浓度的上升,养分回收效率会出现一定的负值,且高施药频次(4次)会降低植物养分的回收效率,同时各试验小区对照组的养分回收效率均为负值。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对于植物养分而言,当施药频次为1次或2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浓度处理;当施药频次为3次时,宜选用较高浓度750mg/L处理;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采用较低浓度450mg/L处理。(4)植物中的残留浓度(量)远高于土壤,且施药浓度与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浓度呈正比关系,即施药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浓度越高。随着施用时间的增加,各试验小区内土壤和植物中残留浓度逐渐下降,且原始附着量与施药浓度呈正比,即施药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原始残留浓度(原始附着量)就越高。高施药频次和高浓度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被完全降解的时间会滞后。由此证明该上述施用方法(高施药频次和浓度)的可行性和安全性。(5)纺锤形大白刺对风速的减弱效果最佳,且行距越大其效果越稳定,而半球形和扫帚形的作用效果相差不多。大白刺对风速的有效减弱高度在0.2cm~14cm内,且对风速的有效减弱距离主要集中在第一排前侧0.5H至最后一排后侧-0.5H处。不同大白刺构型对风速的减弱强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大。风速和行距对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影响较小。不同集沙仪高度下各大白刺构型的粒级百分含量主要集中在粒径为500μm~250μm范围内的中砂,其次是250μm~100μm粒径范围内的细砂,黏粒含量最少。各大白刺构型的集沙量随着风速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不同风速下17.5cm ×17.5cm行距内纺锤形大白刺和17.5cm × 26.25cm行距内扫帚形大白刺的阻沙效果最好。8m/s风速下扫帚形大白刺的阻沙效果优于纺锤形和半球形;而12m/s和16m/s风速下17.5cm×35cm行距内不同大白刺构型间阻沙效果差异较小。
王新欣[6](2020)在《烯效唑对始花期大豆低温胁迫的调控效应》文中提出低温胁迫是造成大豆减产的主要逆境因素之一,为明确始花期低温胁迫对大豆的影响以及烯效唑的调控效应,于2019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盆栽场及其温室进行试验,以2个大豆品种合丰50和垦丰16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种植方式研究烯效唑对低温胁迫(15℃)下始花期大豆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碳代谢相关指标、活性氧及其清除系统、渗透调节物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调控作用。主要试验结果和结论如下:1.始花期进行低温胁迫使两个品种大豆叶片的相对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等光合参数显着降低,其中,两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在低温胁迫第4 d与各自对照相比分别下降26.39%和20.12%;叶片内淀粉和蔗糖含量逐渐降低,转化酶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逐渐升高,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逐渐降低,相较于只进行低温处理而言,低温胁迫前喷施S3307处理可使上述光合参数、淀粉和蔗糖含量、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升高,使转化酶(AI、NI)活性降低,但仍显着高于对照。2.始花期进行低温胁迫使两个品种大豆叶片的O2-·产生速率、H2O2含量、MDA含量显着升高,增强SOD、POD、APX、GR活性,降低CAT活性,提高抗坏血酸(AsA、DHA)含量、谷胱甘肽(GSH、GSSG)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相较于只进行低温处理而言,低温胁迫前喷施S3307处理可降低大豆叶片活性氧含量和MDA含量,进一步提高保护酶活性、抗坏血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脯氨酸含量,使谷胱甘肽含量降低,但仍显着高于对照。3.始花期低温胁迫显着降低了两个品种大豆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产量,低温处理时间越长,产量降低幅度越大,喷施S3307可降低低温胁迫下两个品种的减产幅度。在低温处理的4 d内,合丰50和垦丰16的产量与各自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13.17%、21.16%、22.73%、29.90%和11.47%、18.57%、21.51%、26.34%,叶面喷施S3307处理的产量相比低温处理分别提升5.90%、8.40%、11.84%、16.30%和8.95%、6.39%、8.85%、16.09%。综上所述,叶面喷施S3307可缓解R1期低温胁迫对大豆的影响,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抗坏血酸含量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减少活性氧(ROS)和丙二醛含量,维持ROS代谢平衡,减轻低温胁迫对大豆叶片细胞膜质过氧化的伤害作用;通过提高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能力,降低转化酶活性,增强合成酶活性,提高蔗糖和淀粉含量,从而降低低温胁迫下大豆的减产幅度。由此可知,低温处理前喷施S3307可缓解低温胁迫对大豆造成的损伤,增强低温胁迫下大豆的耐性。
范业赓,陈荣发,周慧文,闫海锋,翁梦苓,丘立杭,黄杏,周忠凤,吴建明[7](2020)在《烯效唑浸种对甘蔗分蘖及农艺性状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浸种处理试验,筛选促进甘蔗分蘖提早发生、分蘖成茎率高的烯效唑适宜浓度,提高甘蔗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及产量。【方法】试验采用桂糖42号的常规蔗种,设0(CK)、20、40、60 mg/L 烯效唑4个浓度处理,浸种处理2 h。【结果】20、40、60 mg/L烯效唑浸种处理的新植蔗SPAD值分别比CK增加20.5%、21.1%、27.2%,差异极显着,分蘖率分别比CK增加48.96%、119.74%和169.90%,差异极显着;4个处理中,以20 mg/L烯效唑浸种处理的有效茎数和产量最高,其中新植蔗有效茎和产量分别为59 640条/hm2和102.22 t/hm2,分别比对照提高8.32%和8.48%,宿根蔗的有效茎和产量分别为72 894条/hm2和105.56 t/hm2,分别比对照提高12.45%和16.05 %。新植和宿根蔗的蔗糖分并不随着烯效唑浓度的增加而变化。【结论】用20 mg/L烯效唑浸种,可有效提高新植蔗苗期+1叶的SPAD值,可提高新植蔗的分蘖率、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和产量,提高宿根蔗的发株率和产量,说明烯效唑浸种浓度不宜过高。
程鸿燕[8](2019)在《独脚金内酯对干旱胁迫下谷子生理生化及转录组响应模式的影响》文中指出谷子抗旱、耐贫瘠,是重要的杂粮作物之一,但近年来干旱胁迫严重制约着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新型植物激素独脚金内酯与作物抗逆密切相关,但关于其在谷子抗旱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在前期田间自然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性品种谷子影响的基础上,选用耐旱性较强的品种豫谷1号为主要试验材料,研究外源独脚金内酯对干旱胁迫下谷子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同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GR24处理下的谷子苗期叶片进行转录组分析,并筛选与抗旱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谷子苗期对田间自然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干旱胁迫下,三个品种谷子苗期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SOD活性、POD活性和MDA含量均达到差异显着水平,且同一时间点下豫谷1号和沁黄2号的SOD活性、P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增幅普遍高于安-04;一天中各个指标存在动态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干旱胁迫下谷子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生理指标均显着下降。2、独脚金内酯对干旱胁迫下谷子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干旱胁迫下,谷子种子萌发相关指标呈下降趋势。谷子种子经10-810-7 mol/L外源独脚金内酯处理后其发芽率和萌发抗旱指数显着提高,而经其它浓度的外源独脚金内酯处理后其发芽率和萌发抗旱指数的变化不明显;不同浓度外源独脚金内酯浸种对干旱胁迫下谷子种子相对胚根长和相对胚芽长有所影响,但差异不显着。3、独脚金内酯对干旱胁迫下谷子生理生化响应的影响PEG干旱胁迫下谷子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脯氨酸含量、MDA含量及光合生理指标显着提高;谷子幼苗经1μmol/L外源独脚金内酯处理后其叶片中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光合生理指标明显提高,并且使干旱胁迫下叶片中MDA含量显着下降。4、独脚金内酯处理的谷子幼苗叶片转录组分析对外源独脚金内酯处理前后的谷子幼苗叶片进行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筛选出118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有827个,下调基因有356个,成功注释到的基因有1151个;对功能注释进行分析发现,在氨基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亚油酸代谢、亚麻酸代谢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代谢途径中富集的基因较多,且这些途径中的许多蛋白或转录因子参与植物抗旱响应过程。5、独脚金内酯诱导的抗旱相关基因表达特性分析从上述代谢途径中筛选出145个与脯氨酸、抗氧化防护酶、叶绿素、激素类和转录因子类相关的基因,通过对这些基因进行表达量聚类热图分析发现,它们大多数为上调,且表达量差异倍数较大。从中筛选出17个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发现它们的表达量趋势与转录组结果一致,且相关性较高。综上可知,干旱胁迫严重影响了谷子种子萌发特性和幼苗生理生化功能,而外源独脚金内酯可以通过调节植株抗性生理反应来提高谷子幼苗的抗旱性。同时本研究还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外源独脚金内酯处理前后的谷子幼苗叶片进行了差异表达基因分析,获得了与谷子抗旱相关的基因,为谷子抗旱机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基础。
贺立恒,郝杰,杨茜,张凯晔,贾小云,高志强[9](2018)在《烯效唑对不同品种燕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采用烯效唑浸种方法探讨不同浸种浓度对不同品种燕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以晋莜8号、鉴Ⅲ1618、XHY-1为研究对象,分别用0、15、30和45 mg·L-1烯效唑对燕麦种子浸种处理,研究其对不同燕麦品种幼苗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烯效唑浸种处理对燕麦有"控上促下"作用,增加叶片中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强抗逆性,促进燕麦产业化发展。晋莜8号、XHY-1在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都要显着优于鉴Ⅲ1618,而晋莜8号、XHY-1之间无显着性差异。结论:结合烯效唑浸种处理方法,在山西燕麦实际生产过程中,推荐选用晋莜8号、XHY-1,烯效唑浸种浓度以15 mg·L-1为宜。
黄玉兰[10](2017)在《PEG模拟干旱条件下烯效唑对薏苡幼苗生理生化的调控及转录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干旱已成为当今重要的生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薏苡Coix(Coix lachrymal-jobi L.)是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药食兼用植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而且还具有重要的药用功效。随着对薏苡保健功能的进一步认识,其用途越来越广泛,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对于薏苡的栽培种植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前景。薏苡其习性与水稻相似,是耗水量较多的一种作物,干旱是制约薏苡生产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烯效唑(S3307)为高效低毒的植物生长延缓剂,在植物抗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薏辽5号”为材料,使用PEG-6000作为模拟干旱胁迫渗透剂,研究S3307对干旱胁迫下薏苡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同时采用RN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干旱胁迫及S3307处理下薏苡叶片进行转录本测序,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注释,分析和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种子发芽的影响干旱胁迫下,薏苡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与干旱组相比,S3307浸种12 h后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呈现显着性降低,活力指数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S3307浓度为9 mg·L-1时达到最大值(3.52±0.38),比干旱胁迫组提高51.7%。同时,胚芽胚根干重也达到最大值(0.40±0.02 mg·10seedling-1,0.22±0.03 mg·10seedling-1),分别提高了12.50%和22.27%。2.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影响干旱胁迫下,薏苡株高、根长、茎粗和干重显着降低。与干旱组相比,浓度为9 mg·L-1S3307组的茎粗提高了16.19%,地上地下干重分别提高了19.56%和22.75%;抗氧化物酶和渗透性物质与干旱胁迫组呈现显着性差异,其中叶片和根系中CAT活性比干旱胁迫组提高80.56%和50.96%,叶片和根系的脯氨酸含量比干旱胁迫组分别增加28.49%和4.58%。3.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幼苗超显微结构及内源激素的影响干旱胁迫下,薏苡叶片气孔长度、气孔宽度和气孔开度都显着降低,薏苡幼苗超微结构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损坏。与干旱组相比,S3307处理48 h后,气孔密度、气孔宽度和气孔开度分别提高20.43%,10.49%和28.97%,且呈现显着性差异。S3307处理能够使薏苡根系细胞线粒体和叶肉细胞叶绿体等基本恢复正常,质壁分离现象有所缓解。另外,S3307通过调控ABA,GA3和IAA的含量水平来实现对干旱胁迫的响应。4.薏苡转录组测序分析采用I11umina Hi Seq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了薏苡转录组数据库,获得了薏苡173,786个转录本(transcript),92,865个单基因簇(unigene)。通过对表达基因序列组装、功能注释和代谢途径等分析,获得大量功能基因和代谢通路。此外检测到7534个简单重复序列。5.PEG干旱胁迫前后薏苡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通过高通量测序表达谱分析,获得了薏苡在干旱胁迫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1128条,上调基因662条,下调差异基因466条。通过GO,COG和KEGG等数据库和代谢途径分析,证实了薏苡在响应干旱胁迫过程中主要表现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和糖代谢通路中。被注释的差异表达基因中,与ABA合成有关的酶(ABA醛氧化酶和NCEDs),与干旱相关的转录因子(AP2,NAC,b ZIP和EREBP)和功能蛋白(LEA,HSP70和蛋白激酶)等在表达中显着上调。6.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通过高通量测序表达谱分析,获得了薏苡在S3307处理干旱胁迫下前后差异表达基因有212条,上调基因103条,下调差异基因109条。通过GO,COG和KEGG等代谢途径富集分析,证实了S3307抗旱响应主要表现在亚油酸及氧化磷酸化代谢通路中。被注释的差异表达基因中,与脂类代谢(lipoxygenase,linoleate 13S-lipoxygenase)和氧化还原(cytochrome P450,monooxygenase,alcohol dehydrogenase NAD)等有关的酶在表达中显着上调。另外,一些与黄酮类物质(flavonols)和油菜类固醇(brassinosteroid)等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相关的酶也被上调表达。上述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严重影响了薏苡幼苗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S3307可以通过增加茎粗干重,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渗透胁迫性物质等特性来提高薏苡幼苗的抗旱性。同时从转录水平上探讨了干旱前后及S3307处理前后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情况,通过高通量测序表达谱分析,获得了与薏苡干旱及抗旱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为薏苡的抗旱性研究及S3307在薏苡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
二、烯效唑浸种对高粱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烯效唑浸种对高粱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初花期淹水胁迫下烯效唑对大豆碳代谢和产量的缓解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淹水胁迫对作物碳代谢的影响 |
1.2.2 淹水胁迫对作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2.3 淹水胁迫对作物渗透调节的影响 |
1.2.4 植物代谢组学耐涝研究进展 |
1.2.5 淹水胁迫对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1.2.6 烯效唑提高作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形态指标 |
2.3.2 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2.3.3 叶片光合参数的测定 |
2.3.4 叶片主要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
2.3.5 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和保护酶指标的测定 |
2.3.6 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测定 |
2.3.7 叶片代谢组学测定 |
2.3.8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初花期淹水胁迫及烯效唑处理对大豆叶片碳代谢的影响 |
3.1.1 初花期淹水胁迫及烯效唑处理对大豆形态指标的影响 |
3.1.2 初花期淹水胁迫及烯效唑处理对大豆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1.3 初花期淹水胁迫及烯效唑处理对大豆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3.1.4 初花期淹水胁迫及烯效唑处理对大豆叶片其他光合参数的影响 |
3.1.5 初花期淹水胁迫及烯效唑处理对大豆叶片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3.2 初花期淹水胁迫及烯效唑处理对大豆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3.2.1 初花期淹水胁迫及烯效唑处理对大豆叶片活性氧积累及膜透性的的影响 |
3.2.2 初花期淹水胁迫及烯效唑处理对大豆叶片酶促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
3.2.3 初花期淹水胁迫及烯效唑处理对大豆叶片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中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3.2.4 初花期淹水胁迫及烯效唑处理对大豆叶片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中非酶抗氧化剂含量的影响 |
3.2.5 初花期淹水胁迫及烯效唑处理对大豆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3.3 初花期淹水胁迫及烯效唑处理对大豆叶片代谢组学的影响 |
3.3.1 主成分分析(PCA) |
3.3.2 差异代谢物筛选 |
3.3.3 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分析 |
3.4 初花期淹水胁迫及烯效唑处理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5 初花期淹水胁迫对大豆植株的损伤及烯效唑的缓解机制 |
4 讨论 |
4.1 初花期淹水胁迫对大豆碳代谢的影响及烯效唑的调控效应 |
4.2 初花期淹水胁迫对大豆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及烯效唑的调控效应 |
4.3 烯效唑期淹水胁迫对大豆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及烯效唑的调控效应 |
4.4 初花期淹水胁迫及烯效唑处理对大豆叶片代谢组学的影响 |
4.5 初花期淹水胁迫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及烯效唑的调控效应 |
5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烤烟育苗现状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发展历程 |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分类 |
1.2.4 三种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现状 |
1.2.5 三种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生长特性的影响研究 |
1.2.6 三种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根系发育的影响研究 |
1.2.7 三种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光合系统的影响研究 |
1.2.8 三种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抗逆性的影响研究 |
1.3 烟草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概述 |
1.4 本课题选题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试验方法 |
2.4.1 生长指标测定 |
2.4.2 光合参数测定 |
2.4.3 根系参数测定 |
2.4.4 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测定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缩节胺对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1 缩节胺对烤烟幼苗生物量及壮苗指数的影响 |
3.1.2 缩节胺对烤烟幼苗根系形态结构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
3.1.3 缩节胺对烤烟幼苗光合系统的影响 |
3.1.4 缩节胺对弱光胁迫下烤烟幼苗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 |
3.1.5 缩节胺对弱光胁迫下烤烟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 烯效唑对烤烟幼苗生长发育影响 |
3.2.1 烯效唑对烤烟幼苗生物量及壮苗指数的影响 |
3.2.2 烯效唑对烤烟幼苗根系形态结构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3 烯效唑对烤烟幼苗光合系统的影响 |
3.2.4 烯效唑对弱光胁迫下烤烟幼苗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5 烯效唑对弱光胁迫下烤烟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 |
3.3 28-高芸苔素内酯对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3.3.1 28-高芸苔素内酯对烤烟幼苗生物量及壮苗指数的影响 |
3.3.2 28-高芸苔素内酯对烤烟幼苗根系形态结构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
3.3.3 28-高芸苔素内酯对烤烟幼苗光合系统的影响 |
3.3.4 28-高芸苔素内酯对弱光胁迫下烤烟幼苗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 |
3.3.5 28-高芸苔素内酯对弱光胁迫下烤烟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缩节胺对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 烯效唑对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4.3 28-高芸苔素内酯对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调节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所用缩略词与中文对照(按照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2.1 乙烯利 |
1.2.2 矮壮素 |
1.2.3 烯效唑 |
1.3 植物生长调节对植物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
1.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株型的影响 |
1.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开花期的影响 |
1.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物光合的影响 |
1.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1.3.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 |
1.3.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产量的影响 |
1.3.7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
1.3.8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品种 |
2.1.2 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栽培管理 |
2.2.2 农艺性状调查 |
2.2.3 光合指标测定 |
2.2.4 生理生化测定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理生化的影响 |
3.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光合的影响 |
3.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1.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MDA含量的影响 |
3.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渗透性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3.1.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1.7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下光合指标与抗氧化酶活性、渗透性调节物质和内源激素的相关性分析 |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叶片的影响 |
3.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开花期的影响 |
3.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株高的影响 |
3.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抗倒伏指标的影响 |
3.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株型的影响 |
3.2.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产量性状的影响 |
3.2.7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籽粒品质的影响 |
3.2.8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籽粒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
3.2.9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下高粱株型和穗粒数与内源激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3.2.10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下抗倒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4 与抗折力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3.5 抗倒伏指标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理生化的影响 |
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光合的影响 |
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 |
4.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产量的影响 |
4.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籽粒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附件 |
(4)烯效唑(S3307)提高作物抗逆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S3307提高作物抗倒伏性 |
2 S3307提高作物对盐碱胁迫的抗性 |
3 S3307提高作物对水分胁迫的抗性 |
4 S3307提高作物对温度胁迫的抗性 |
5 展望 |
(5)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资助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常见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作用机理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方法 |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效果 |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
1.2.5 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气候特征 |
2.3 植被特征 |
2.4 水文状况 |
2.5 地貌特征 |
2.6 土壤类型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3 测定方法 |
3.3.1 植物生长指标的测定 |
3.3.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 |
3.3.3 植物养分含量的测定 |
3.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测定 |
3.3.5 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防风固沙效果的风洞模拟 |
3.3.6 土壤粒度参数的测定 |
3.4 数据处理 |
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
4.1 对植株枝系特征的影响 |
4.1.1 对植株地上部分形态的影响 |
4.1.2 对植株分枝特征的影响 |
4.2 对植株根系形态的影响 |
4.2.1 对植株部分根系指标的影响 |
4.2.2 对植株根系分支强度的影响 |
4.2.3 对植株根尖数的影响 |
4.3 对植株叶片特征的影响 |
4.4 对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4.4.1 对植株鲜重和干重的影响 |
4.4.2 对植株鲜干比的影响 |
4.4.3 对植株根冠比的影响 |
4.5 植物生长指标的综合评判 |
4.5.1 植物生长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
4.5.2 植物生长指标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
4.5.3 植物生长指标TOPSIS法判读 |
4.6 小结 |
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5.1 对植物光合指标的影响 |
5.1.1 同一时间内光合指标的变化趋势 |
5.1.2 不同时间内光合指标变化的趋势比较 |
5.1.3 不同施药频次间光合特性指标的多重比较 |
5.1.4 不同施药频次间光合特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5.2 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5.2.1 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 |
5.2.2 植物应激性指标的变化趋势 |
5.2.3 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 |
5.2.4 不同施药频次间生理特性的多重比较 |
5.2.5 不同施药频次间生理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
5.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综合评判 |
5.3.1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典型相关分析 |
5.3.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
5.3.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TOPSIS法判读 |
5.3.4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主成分分析 |
5.4 小结 |
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
6.1 植物养分对不同施药频次和浓度的响应特征 |
6.1.1 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
6.1.2 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
6.1.3 对植物全钾的影响 |
6.2 不同施用时间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
6.2.1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
6.2.2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
6.2.3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钾的影响 |
6.3 植物养分回收效率 |
6.4 植物养分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
6.5 小结 |
7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特征 |
7.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浓度 |
7.1.1 土壤中残留浓度分析 |
7.1.2 植物中残留浓度分析 |
7.2 不同时间内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动态特征 |
7.2.1 土壤中残留动态特征 |
7.2.2 植物中残留动态特征 |
7.3 小结 |
8 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防风固沙效果 |
8.1 大白刺构型对气流场的影响 |
8.1.1 半球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
8.1.2 扫帚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
8.1.3 纺锤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
8.2 大白刺构型对过境风速的影响 |
8.3 大白刺构型的风速降低率 |
8.4 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和集沙量 |
8.4.1 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特征 |
8.4.2 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量分布 |
8.5 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径组成 |
8.6 大白刺构型的分形维数特征 |
8.7 小结 |
9 讨论与结论 |
9.1 讨论 |
9.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
9.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片衰老的延缓作用 |
9.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中的降解和吸附性 |
9.1.4 植物生长调节剂最佳施用方法与同类研究的对比 |
9.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沙旱生灌木构型的影响 |
9.1.6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其水分利用的关系 |
9.1.7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其环境适应性 |
9.1.8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工程治沙 |
9.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烯效唑对始花期大豆低温胁迫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低温胁迫对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1.2.2 低温胁迫对作物碳代谢的影响 |
1.2.3 低温胁迫对活性氧及其清除系统的影响 |
1.2.4 低温胁迫对作物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1.2.5 低温胁迫对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1.2.6 逆境胁迫下烯效唑对作物的调控效应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品种 |
2.1.2 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 |
2.1.3 试验地基本情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测定 |
2.3.2 叶片光合参数的测定 |
2.3.3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2.3.4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活性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调控效应 |
3.1.1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
3.1.2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3.2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活性氧清除系统的调控效应 |
3.2.1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2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系统的影响 |
3.3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光合生理的调控效应 |
3.3.1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
3.3.2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3.3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
3.3.4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
3.3.5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胞间二氧化碳的影响 |
3.4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碳代谢的调控效应 |
3.4.1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蔗糖含量的影响 |
3.4.2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淀粉含量的影响 |
3.4.3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转化酶(AI、NI)活性的影响 |
3.4.4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蔗糖合成酶(SS)活性的影响 |
3.4.5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的影响 |
3.5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调控效应 |
3.5.1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产量的影响 |
3.5.2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单株荚数的影响 |
3.5.3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单株粒数的影响 |
3.5.4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百粒重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低温胁迫对作物光合生理的影响及烯效唑的调控效应 |
4.2 低温胁迫对作物活性氧清除系统系统的影响及烯效唑的调控效应 |
4.3 低温胁迫对作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及烯效唑的调控效应 |
4.4 低温胁迫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及烯效唑的调控效应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烯效唑浸种对甘蔗分蘖及农艺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1 农艺指标测定 |
1.3.2 SPAD值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烯效唑浓度浸种对甘蔗SPAD值的影响 |
2.2 不同烯效唑浓度浸种对新植甘蔗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
2.3 不同烯效唑浓度浸种对宿根甘蔗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8)独脚金内酯对干旱胁迫下谷子生理生化及转录组响应模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植物种子萌发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3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 |
3.1 干旱胁迫对植物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物质含量的影响 |
3.2 干旱胁迫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4 抗旱基因在谷子干旱胁迫响应过程中的研究 |
5 基于转录组学研究植物抗逆作用机制 |
5.1 转录组学及其发展 |
5.2 转录组学在谷子抗逆分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
6 独脚金内酯在植物抗逆调控过程中的作用 |
6.1 独脚金内酯简介 |
6.2 独脚金内酯与植物抗逆关系的研究 |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一章 谷子苗期对田间自然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田间自然干旱胁迫下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变化情况 |
2.2 田间自然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性品种谷子MDA含量的影响 |
2.3 田间自然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性品种谷子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2.4 田间自然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性品种谷子SOD、POD活性的影响 |
2.5 田间自然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性品种谷子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6 田间自然干旱胁迫对不同抗旱性品种谷子光合指标的影响 |
3.讨论 |
第二章 独脚金内酯对干旱胁迫下谷子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及处理 |
1.2 试剂配制 |
1.3 试验方法 |
1.4 数据处理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独脚金内酯浸种对干旱胁迫下谷子相对胚根长和相对胚芽长的影响 |
2.2 不同浓度独脚金内酯浸种对谷子经干旱胁迫后相对发芽率的影响 |
2.3 不同浓度独脚金内酯浸种对谷子经干旱胁迫后萌发抗旱指数的影响 |
2.4 独脚金内酯处理对干旱胁迫下谷子苗期表型特征的影响 |
2.5 独脚金内酯对干旱胁迫下谷子苗期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6 独脚金内酯对干旱胁迫下谷子苗期MDA含量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2.7 独脚金内酯对干旱胁迫下谷子苗期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8 独脚金内酯对干旱胁迫下谷子苗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
3.讨论 |
第三章 独脚金内酯处理下谷子幼苗转录组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取样及RNA提取 |
1.2.2 RNA样品质量检测 |
1.2.3 文库构建与测序质量控制 |
1.2.4 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 |
1.2.5 新基因发掘与功能注释 |
1.2.6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聚类分析 |
1.2.7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RNA样品质量检测结果 |
2.2 测序数据质量控制及其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 |
2.3 新基因发掘与功能注释统计 |
2.4 SLs处理的谷子苗期叶片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2.4.1 样品间重复相关性评估 |
2.4.2 谷子苗期受SLs调控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注释及聚类分析 |
2.4.3 受SLs调控的谷子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3.讨论 |
第四章 独脚金内酯诱导的抗旱相关基因表达特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独脚金内酯诱导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1.2.2 qRT-PCR反应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独脚金内酯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2.2 qRT-PCR验证转录组差异基因表达 |
3.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9)烯效唑对不同品种燕麦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1.1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计 |
1.1.1 供试材料 |
1.1.2 试验设计 |
1.1.3 测定方法 |
1.2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形态指标的影响 |
2.2 对根系指标的影响 |
2.3 对燕麦生理指标的影响 |
2.4 对燕麦叶绿素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对形态指标的影响 |
3.2 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10)PEG模拟干旱条件下烯效唑对薏苡幼苗生理生化的调控及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1.3 干旱胁迫对植物形态特征的影响 |
1.4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1.4.1 干旱胁迫对植物细胞膜透性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
1.4.2 干旱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性物质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4.3 干旱胁迫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
1.4.4 干旱胁迫对激素调节的影响 |
1.5 抗旱基因与植物抗旱性研究 |
1.6 转录组学研究概况 |
1.6.1 转录组学发展 |
1.6.2 转录组测序技术 |
1.6.3 转录组学在植物抗逆研究中的应用 |
1.7 S3307调控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
1.7.1 S3307作用机理 |
1.7.2 内源激素的改变 |
1.7.3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7.4 S3307的生理效应 |
1.8 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实验设计 |
2.3 实验方法 |
2.3.1 萌发指标的测定 |
2.3.2 生长指标的测定 |
2.3.3 抗氧化物酶的测定 |
2.3.4 质膜透性及渗透性物质相关指标的测定 |
2.3.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3.6 幼苗气孔特征的扫描电镜观察 |
2.3.7 幼苗超微结构的透射电镜观察 |
2.3.8 幼苗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
2.3.9 RNA提取和检验及cDNA文库构建和测序 |
2.3.10 测序数据质量控制及转录组组装 |
2.3.11 转录组测序文库质量评估及基因功能注释 |
2.3.12 简单重复序列检测 |
2.3.13 Unigene表达量计算及差异表达基因检测与聚类分析 |
2.3.14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2.3.15 荧光定量qRT-PCR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S3307对PEG模拟干旱胁迫下薏苡种子萌发的影响 |
3.1.1 PEG半数抑制萌发浓度的筛选 |
3.1.2 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种子萌发的影响 |
3.1.3 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胚芽和胚根长度及干重的影响 |
3.2 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影响 |
3.2.1 PEG胁迫浓度的筛选 |
3.2.2 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生长指标的影响 |
3.2.3 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抗氧化酶的影响 |
3.2.4 S3307对干旱胁迫下薏苡幼苗质膜透性及渗透胁迫性物质指标的影响 |
3.2.5 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 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幼苗超显微结构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
3.3.1 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叶片气孔超微结构的影响 |
3.3.2 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幼苗根系超微结构的影响 |
3.3.3 S3307对干旱胁迫下薏苡幼苗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3.3.4 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幼苗内源激素的影响 |
3.4 薏苡幼苗叶片转录组测序分析 |
3.4.1 RNA样品检验结果 |
3.4.2 测序质量控制 |
3.4.3 转录组组装结果 |
3.4.4 基因功能注释 |
3.4.5 SSR检测 |
3.5 PEG干旱胁迫下薏苡转录组水平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5.1 差异表达基因检测、注释及聚类分析 |
3.5.2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3.5.3 qRT-PCR验证 |
3.6 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叶片转录组水平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6.1 差异表达基因检测、注释及聚类分析 |
3.6.2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3.6.3 qRT-PCR验证 |
4 讨论 |
4.1 S3307对PEG模拟干旱胁迫下薏苡种子萌发的影响 |
4.1.1 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
4.1.2 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胚芽胚根长度和干重的影响 |
4.2 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影响 |
4.2.1 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4.2.2 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2.3 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幼苗膜结构及渗透性物质的影响 |
4.2.4 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幼苗叶片叶绿体含量的影响 |
4.3 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幼苗超显微结构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
4.3.1 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幼叶片气孔的影响 |
4.3.2 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幼苗超微结构的影响 |
4.3.3 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幼苗内源激素的影响 |
4.4 薏苡叶片转录组测序分析 |
4.5 PEG干旱胁迫下薏苡转录组水平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4.6 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叶片转录组水平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5 结论 |
5.1 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种子萌发的影响 |
5.2 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影响 |
5.3 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幼苗超显微结构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
5.4 薏苡叶片转录组测序分析 |
5.5 PEG干旱胁迫下薏苡转录组水平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5.6 S3307对PEG干旱胁迫下薏苡叶片转录组水平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6 创新与展望 |
6.1 创新点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四、烯效唑浸种对高粱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初花期淹水胁迫下烯效唑对大豆碳代谢和产量的缓解效应[D]. 王诗雅.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9)
- [2]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D]. 李传广.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调节剂筛选[D]. 魏世林.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4]烯效唑(S3307)提高作物抗逆性研究进展[J]. 李琬,项洪涛,何宁,王雪扬,刘淼,王曼力,王彤彤,唐晓东,李一丹. 中国农学通报, 2020(20)
- [5]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D]. 王祯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6]烯效唑对始花期大豆低温胁迫的调控效应[D]. 王新欣.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8)
- [7]烯效唑浸种对甘蔗分蘖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 范业赓,陈荣发,周慧文,闫海锋,翁梦苓,丘立杭,黄杏,周忠凤,吴建明. 广东农业科学, 2020(04)
- [8]独脚金内酯对干旱胁迫下谷子生理生化及转录组响应模式的影响[D]. 程鸿燕.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9]烯效唑对不同品种燕麦生长发育的影响[J]. 贺立恒,郝杰,杨茜,张凯晔,贾小云,高志强. 激光生物学报, 2018(03)
- [10]PEG模拟干旱条件下烯效唑对薏苡幼苗生理生化的调控及转录组分析[D]. 黄玉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