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高效再生及基因转化的初步研究

杉木高效再生及基因转化的初步研究

一、杉木高效再生与基因转化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水平[1](2021)在《凝结芽孢杆菌在杉木生物炼制中的应用及其抗逆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杉木是我国主要的人工速生林资源,每年有大量的杉木加工剩余物产生未得到有效利用。杉木加工剩余物的资源化利用属于林业工程领域研究方向,其主要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经过化学及生物转化转变为单糖、乳酸等平台化合物及酚类等化工品可以有效提高废弃资源利用度并减轻环境压力。然而,杉木作为典型针叶材,木质纤维结构具有极强的生物拮抗性,生物炼制过程面临预处理效率不高、酶解困难和较强预处理条件产生大量抑制物严重影响微生物发酵两大科学问题,限制了其产业推进。本文以杉木加工剩余物为研究对象,以杉木木屑全组分高效转化为目标,开展木质纤维解聚过程各组分脱除规律研究,通过联合预处理在克服杉木高顽固性酶解屏障同时,实现杉木三大组分梯级拆分,并在此基础上定向驯化凝结芽孢杆菌,实现对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高效转化制备乳酸,并初步探索了生物精炼剩余物氧化木素的性质和应用潜力,同时对凝结芽孢杆菌菌株抗逆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关键基因元件进行解析,成功构建高抗逆菌株。主要结果如下:(1)单一预处理无法实现杉木木屑中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同步移除,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脱除存在交互作用,半纤维素的存在影响木质素的脱除,采取优先脱除半纤维素策略有利于杉木木屑预处理木质素的溶出。建立稀硫酸-亚氯酸钠联合预处理(DSASCP)可实现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分梯级拆分。半纤维素组分主要在第I稀酸阶段选择性溶出,脱除率为92.3%;木质素主要在第II氧化段选择性拆分,溶出率为93.2%;纤维素组分主要以固形物形式存在,DSASCP处理后的固形物中葡聚糖含量为79.3%,半纤维素3.1%,木质素含量6.3%。(2)杉木木屑酶解糖化的限制性因素首先是木质素脱除率,其次是半纤维素脱除率,建立了基于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脱除率的杉木酶解经验模型,该模型具有较高可信度,可用于杉木物料酶解性能的预测。DSASCP联合预处理物料具有优异的酶解性能和可发酵性。总底物浓度为160 g/L葡聚糖的预处理底物采用补料方式酶解,水解液中葡萄糖浓度可达138.8 g/L,酶解率为77.7%。采用S.cerevisiae NL22对酶解液进行发酵,12 h乙醇浓度为64.6 g/L,为理论转化率的93.2%。(3)以含有多种抑制物的真实稀酸预处理液为驯化压力通过适应性驯化获得可利用45%预处理液发酵制备乳酸的高抗逆性B.coagulasn CC17A。利用B.coagulasn CC17A建立生物质一锅法生产乳酸工艺,预处理、酶解糖化和发酵在同一反应器进行,无需固液分离和水洗脱毒,80 g小麦秸秆可生产乳酸35.5 g,为理论碳水化合物生产乳酸的70.9%。(4)从代谢水平和转录水平分析研究B.coagulans CC17A的抗逆机制。B.coagulans CC17A除了具有呋喃醛和酚醛还原能力,还具有酚酸脱羧转化能力。转录组分析显示B.coagulans CC17A共有331个基因在环境胁迫下出现显着差异表达,主要涉及转运体和跨膜转运体、需要辅因子蛋白、氧化还原过程和膜组分。B.coagulans CC17A的抗逆机制包括ABC跨膜运送蛋白、氧化呼吸链中细胞色素C氧化酶和血色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增强和应激高盐环境的硫转运和降解代谢通路整体上调。(5)以B.coagulans DSM1为宿主菌株构建凝结芽孢杆菌过表达体系,筛选转录显着上调表达的氧化还原酶以及酚酸脱羧酶,研究其影响菌株酚醛和酚酸抗逆的分子机理。RS25280作为酚酸脱羧酶在酚酸抗逆中起主导作用,过表达不仅可促进凝结芽孢杆菌在非氧化状态下降解酚酸从而提升对酚酸耐受,还首次发现酚酸脱羧酶的存在有利于香草醛的转化,通过间接形式促进香草醛转化为低毒物质;RS25275作为氧化还原酶过表达对紫丁香醛转化促进最明显,在酚醛抗逆中其主导作用。凝结芽孢杆菌非氧化脱羧和氧化还原酶还原过程对酚酸和酚醛降解具有交互影响。(6)结合联合预处理和高抗逆菌株形成杉木木屑生物精炼集成技术。建立基于两段预处理的稀酸预处理液回用技术,可节约酸液使用量54%,提高半纤维素水解液糖浓2.80倍;以高抗逆B.coagulans CC17A分别对拆分后的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组分进行乳酸发酵。在不脱毒情况下,B.coagulans CC17A直接以100%杉木稀酸回用水解液为碳源发酵,糖酸转化率为79.9%,通过分批补料同步糖化发酵利用预处理底物,乳酸浓度最高可达128.8 g/L。最终3 kg杉木木屑经过预处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发酵共可生产乳酸1.1 kg,通过调节p H选择性沉淀可获得0.49 g O-lignin。结构分析显示氧化木素β-O-4醚键被大幅度破坏、苯环之间β-β和β-1连接键被打开,断裂严重,但仍然保留了部分苯环结构,以愈创木基为主,为后续热解聚生产高选择性的愈创木酚产品提供空间。

张素芳[2](2020)在《杂种落叶松遗传转化及Lol-miR11467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落叶松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用材、生态树种之一,利用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等已获得一批生长材质优良的种质资源。由于极端气候条件频发,东北地区春季干旱严重,严重影响落叶松成活及生长,选育抗旱品种十分必要。常规育种改良周期较长,从分子方面开展遗传改良可缩短育种周期,但落叶松干旱响应等分子机理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其他树种。miRNA是植物中参与转录后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类非编码单链小RNA分子,主要通过降解靶mRNA或者抑制靶mRNA的翻译调控基因的表达,从而改变植株生长性状或抗逆性等。为定向改良落叶松的优良性状并大量快速繁殖优良种质资源,以杂种落叶松日3×兴9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诱导胚性愈伤组织,构建并优化落叶松胚性愈伤的遗传转化体系,同时对干旱胁迫条件下落叶松sRNA进行初步功能分析挖掘miRNA,获得Lol-miR11467并进行遗传转化,分析转基因细胞系在干旱、盐碱胁迫条件下的生理变化并筛选其调控的下游靶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杂种落叶松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与优化。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与球果采集时间有关,7月1日采集的材料诱导率最高,是未成熟合子胚的最佳采集时期。使用75%酒精消毒1 min后使用3%NaClO消毒10 min,接种在含有1.0 mg/L 2,4-D+0.2 mg/L KT的BM培养基中,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最大,为10.33%。在含有0.5 mg/L 2,4-D+0.2 mg/L KT的BM增殖培养基上培养12 d时为最佳继代周期。预培养在含有10 g/L肌醇、60 g/L蔗糖的1/4 BM培养基上获的体胚发生数最多。45 mg/L的ABA和75 g/L的PEG4000共同作用能够促进体胚的发生数,体胚发生数量达到最大,为210个/g。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对落叶松进行遗传转化时,发现使用OD600值为0.5的侵染液侵染20 min,共培养2 d,利用4 mg/L Hyg的筛选培养基进行抗性愈伤的筛选,pCAMBIA1301遗传转化效率最高,为45.56%。(2)干旱胁迫下落叶松小RNA挖掘。使用miRDeep2软件共预测到190个miRNAs,其靶基因总数为6284个,共4964个获得注释信息。获得差异表达的miRNAs共59个,约占所有预测的miRNAs(190个)的31.05%,其中有33个是上调表达,26个下调表达。对其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发现富集较多的是代谢途径,显着富集的是代谢途径中的ABC转运、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N-聚糖生物合成等,表明miRNAs的调控由多种代谢途径共同参与,miRNAs可能在落叶松的生长发育、胁迫响应等不同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落叶松miRNAs的表达分析。在不同的胁迫处理下,大多数miRNAs都能够响应干旱、盐碱胁迫。其中novelmiR63在PEG6000和NaCl胁迫时快速响应,利用不同激素处理后,发现novelmiR63(Lol-miR11467)均能够响应激素应答,novelmiR63与miRBase数据库比对发现,与云杉的miR11467相似度较高,其靶基因注释为生物保护性大分子蛋白之一的热激蛋白,在干旱胁迫中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将其作为候选基因进行遗传转化,并命名为Lol-miR11467。(4)Lol-miR11467在落叶松中的遗传转化。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Lol-miR11467转入杂种落叶松的胚性愈伤组织中,获得抗性愈伤细胞系27个。将转基因细胞系与野生型细胞系分别放于含有20%PEG6000、50 mM NaHCO3和250 mM NaCl的培养基中,在不同的胁迫处理下,转基因细胞系的POD活性均低于野生型,MDA含量均高于野生型,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低于野生型,推测Lol-miR11467在落叶松中具有一定的负调控干旱、盐碱胁迫的能力。(5)Lol-miR11467靶基因筛选。3个转基因细胞系的差异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由Lol-miR11467转入后引起的差异基因显着富集在次生代谢的生物合成、激素响应、类黄酮生物合成以及苯丙烷生物合成,表明Lol-miR11467可能在落叶松中响应胁迫、激素等外界刺激以及次生代谢和苯丙烷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对3个转基因细胞系共有的差异基因进行深入挖掘,发现MYB、bHLH、NAC、WRKY等转录因子类,LEA、热激蛋白等生物保护性大分子类以及糖基转移酶、半乳糖苷酶等糖代谢相关的酶类以及与miRNA自身相关的AGO蛋白等和抗旱相关基因的下调表达,推测过表达Lol-miR11467可以通过负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而使落叶松抵抗干旱胁迫的能力降低。以抗性愈伤组织转录组的差异基因序列作为参考序列,对Lol-miR11467进行靶基因预测,预测到4条与干旱胁迫相关且下调表达的靶基因。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杂种落叶松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及干旱胁迫下的差异miRNAs分析,获得转Lol-miR11467基因的抗性细胞系,其生理指标检测表明转基因细胞系的抗旱能力减弱,最终找到了可能与落叶松抗旱性减弱相关的4条Lol-miR11467的靶基因。本研究为落叶松或针叶树的遗传转化及miRNAs的分子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罗珍珍[3](2020)在《农杆菌介导栓皮栎体胚遗传转化体系建立的研究》文中指出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是我国最主要的软木资源树种,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林木遗传改良是提高生产力和抗病虫害能力的重要途径,将植物基因工程和常规育种相结合,能够加快遗传改良的进程。其中,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是植物转基因强有力的生物技术工具。因此,开展栓皮栎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对该树种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栓皮栎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诱导体胚发生,开展了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不同因子对胚性组织增殖的影响,低温干燥处理对体胚萌发的影响,优化了体胚再生植株受体系统;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菌液浓度、乙酰丁香酮浓度、预培养时间、侵染时间及共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初步建立了栓皮栎体胚遗传转化体系。主要结果如下:1.栓皮栎通过次生体胚发生方式增殖,在瞬时浸入式培养中,每间隔48 h将胚性组织浸入液体培养基中1 min,获得了363.8%的增殖率。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每50 ml液体培养基接种0.1 g的初始培养物,在110 r·min-1转速中培养4周,获得了高达638.5%的增殖率。2.在萌发培养中,以MS为基本培养基,0.5 mg·L-16-BA和0.2 mg·L-1NAA的组合能促进体胚的萌发,得到40.0%萌发率。成熟培养后对体胚进行一定时间的冷藏或半干燥处理有利于体胚的萌发,其中2周的4℃冷藏萌发率达到了47.8%3.在抗生素敏感性试验中,头孢霉素浓度为300 mg·L-1时可以明显抑制胚性组织生长,潮霉素浓度为30 mg·L-1时胚性组织成活率仅为1.7%,因此在转化组织筛选培养阶段,头孢霉素和潮霉素的适宜浓度分别为300 mg·L-1和30 mg·L-1。4.通过农杆菌EHA105介导的遗传转化获得了转化GUS基因胚性组织:将胚性组织块预培养15天,用OD600=0.5的农杆菌菌液侵染20 min,将侵染后的组织块在添加200μmol·L-1乙酰丁香酮的共培养基上共培养3天,GUS转化率可达100%。5.在经过GUS染色验证的转化组织中选取12块组织,提取DNA进行PCR检测,其中10块组织扩増出了目标条带,进一步证明GUS基因已转入栓皮栎中,另外2块组织未扩增出任何条带,是假阳性组织。

覃雪晶[4](2020)在《几个蓝莓品种离体叶片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蓝莓(Vaccinium spp.)是一种极具经济价值和保健价值的果实,随着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增加,通过生物技术育种,提升蓝莓果实产量和品质迫在眉睫。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的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已经在多种果树中成功应用,但在蓝莓中仍然存在品种转化效率低下、转化困难等问题。本研究以高丛蓝莓品种‘北陆’(Northland)、‘圣蓝’(Millennia)、‘喜来’(Sierra)、‘莱格西’(Legacy)、‘蓝源’(Bluesouth)为材料,通过不同激素组合和浓度试验,优化蓝莓叶片不定芽再生体系及建立蓝莓叶片愈伤组织再生体系;通过分析根癌农杆菌侵染浓度和时间、共培养天数、抑菌剂浓度等因子的影响效果,以期对蓝莓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优化,为后续蓝莓基因功能的研究和育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优化了4个蓝莓品种‘北陆’、‘圣蓝’、‘喜来’、‘莱格西’叶片再生不定芽体系,筛选出4个品种诱导不定芽培养基以WPM+4.0 mg/L ZT+30 g/L蔗糖+6.5 g/L琼脂粉为佳。其中,‘北陆’叶片不定芽诱导率为60%,‘圣蓝’叶片不定芽诱导率为81.67%,‘喜来’叶片不定芽诱导率为83.33%,‘莱格西’叶片不定芽诱导率为26.67%。(2)成功诱导‘北陆’、‘莱格西’两个品种的叶片愈伤组织,叶片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以WPM+1.0 mg/L 2,4-D+0.4 mg/L 6-BA+30 g/L蔗糖+6.5 g/L琼脂粉为佳,光照条件以黑暗培养效果为佳,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到100%。(3)成功继代‘北陆’、‘莱格西’两个品种的叶片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以WPM+1.5 mg/L 2,4-D+0.4 mg/L 6-BA+30 g/L蔗糖+6.5 g/L琼脂粉为佳,光照条件以黑暗培养效果为佳。(4)针对蓝莓遗传转化中的卡那霉素筛选浓度、农杆菌侵染浓度和侵染时间、抑菌剂浓度进行了优化试验,筛选出‘北陆’和‘圣蓝’叶片卡那霉素最优浓度分别是15mg/L和20 mg/L;农杆菌侵染OD600值分别为0.9和0.3-0.4;侵染时间为60 min,共培养时间为6 d;脱菌使用WPM+300 mg/L头孢噻肟钠(Cef)与WPM+4.0 mg/L ZT液体培养基搭配;筛选培养基使用WPM+4.0 mg/L ZT+300 mg/L Cef+卡那霉素,诱导周期为50-60 d,蓝莓叶片存活率最高,能直接再生出卡那霉素抗性芽。其中农杆菌OD600值为0.3时,‘圣蓝’抗性芽诱导率为2%,OD600值为0.4时,‘圣蓝’抗性芽诱导率为2.04%;OD600值为0.9时,‘北陆’抗性芽诱导率为2.5%。

胡新玲[5](2020)在《红豆杉紫杉烷7-木糖基转移酶基因鉴定及功能研究》文中提出紫杉醇(Paclitaxel)是从红豆杉的树皮中分离得到的一种二萜类化合物,其抗癌活性广谱而高效。7-木糖基紫杉烷类的木糖基化代谢处于紫杉醇等7-羟基紫杉烷生物合成的分支途径,是影响红豆杉紫杉醇含量的重要步骤,其关键酶为紫杉烷7-木糖基转移酶(Taxane 7-xylosyltransferase)。鉴定并实现编码基因的定向调控,对显着提高紫杉醇的含量、降低紫杉醇的生产成本具有重大意义和应用价值。目前,关于紫杉烷7-木糖基转移酶的功能及其编码基因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有报道。为了充分挖掘紫杉烷7-木糖基转移酶,以拟南芥木糖基转移酶和糖基转移酶为检索序列,对红豆杉糖基转移酶进行了大范围的鉴定和分析,并对筛选出的候选基因进行了蛋白表达及功能验证,同时分析了可能参与其表达调控的转录因子。期望为进一步研究红豆杉中紫杉醇合成和代谢的调控机制以及提高紫杉醇产量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红豆杉转录组测序数据,以拟南芥等植物木糖基转移酶为检索序列筛选出12个木糖基转移酶候选基因,分别命名为TcXT1~TcXT12。生物学特性分析发现它们多为膜蛋白,且富含稀有密码子。利用qRT-PCR技术分析了这12个候选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它们的表达具有一定时空特异性,其中TcXT3、TcXT4、TcXT10和TcXT11在根和茎中相对表达量较高。(2)为了研究候选蛋白是否具有目标酶活,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对12个候选基因进行蛋白表达,采用MBP、SUMO等标签和大肠杆菌Rosetta(DE3)表达菌株得到TcXT4、TcXT10和TcXT12可溶性目的蛋白,体外酶活反应后未检测到目标产物。为了获得有活性的目标蛋白,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系统毕赤酵母pPIC9k载体/GS115菌株,但未能获得目的蛋白,表明该表达系统不利于这些候选基因的表达。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获得了TcXT1、TcXT2、TcXT4、TcXT5、TcXT6和TcXT10等6个基因的84K杨(Populus alba×Populus glandulosa)转基因植株,并且进行了TcXT4和TcXT5在烟草中的瞬时表达,结果表明这些候选基因在异源植物中的蛋白表达量均较低。(3)由于前期筛选的木糖基转移酶未能验证到目标活性,因此,扩大筛选范围,以拟南芥的糖基转移酶为检索序列,进一步挖掘候选基因。用目标底物10-去乙酰基紫杉醇(10-Deacetyltaxol,DAT)或目标产物7-木糖基-10-去乙酰基紫杉醇(7-Xylosyl-10-deacetyltaxol,7-XDT)分别处理红豆杉悬浮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目标糖基转移酶。首次从红豆杉中鉴定出65个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将其与拟南芥的同家族成员聚类分为15个亚类,其中包括共有红豆杉和拟南芥家族成员的9个亚类和6个物种特异性的亚类。筛选到在目标底物DAT处理条件下体内表达量显着上调,而在目标产物7-XDT处理条件下显着下调的5个糖基转移酶全长基因:TmUGT34、TmUGT9、Tm GT1、Tm GT2和Tm GT3,其中TmUGT34(属于K亚类)差异最大。(4)为了进一步鉴定筛选出的糖基转移酶是否具有目标活性,在大肠杆菌Rosetta(DE3)菌株和84K杨中进行了目的蛋白的表达。84K杨中目的基因在转录水平高表达,仅在大肠杆菌获得可溶性目的蛋白,体外酶活反应未能检测到目标活性。而利用农杆菌介导的真空抽滤—瞬时转化红豆杉小苗的体内酶活检测发现,过表达TmUGT34基因能够显着提高植株体内目标化合物7-木糖基紫杉醇(7-Xylosyltaxol,7-XT)和7-木糖基-10-去乙酰基紫杉醇的含量,7-木糖基-10-去乙酰基紫杉醇C(7-Xylosyl-10-deacetyltaxol C,7-XDTc)及其它底物含量在两组中无显着变化,这表明TmUGT34具有紫杉烷7-木糖基转移酶的活性。这是首次在红豆杉中鉴定出紫杉烷7-木糖基转移酶。(5)对已鉴定的紫杉烷7-木糖基转移酶基因TmUGT34的启动子分析表明,MYB转录因子能够与其启动子区域序列结合。基于此,首次在红豆杉中鉴定了R2R3-MYB基因家族,最终获得了72个Tc MYB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这些R2R3-MYB蛋白序列与拟南芥中的R2R3-MYB转录因子聚类分为36个亚类。通过q RT-PCR检测发现Tc MYBs在红豆杉叶片、韧皮部、木质部和根部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对miRNA介导的Tc MYB基因转录后调控分析发现,有18个Tc MYB基因被miR858、miR159和miR828靶向。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R2R3-MYB转录因子对7-木糖基紫杉烷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综上,本课题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紫杉烷7-木糖基转移酶调控紫杉醇代谢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为提高红豆杉中紫杉醇产量提供了新思路。

林莉莉[6](2020)在《不同光质对杉木叶Rubisco酶和ATP合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用材树种,我国亚热带地区最主要的用材树种之一。我国是一个木材紧缺大国,为满足目前木材对市场的需求,同时也为了提高杉木人工林的生长质量,这必然促使林业科技工作者寻找一种实现杉木速生、丰产、优质的途径——提高杉木光合作用能力。一切生物生存的基础都要以赖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光合作用进行的原动力是光。光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较大的影响,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增加体积和干重。但是光质与光强和光周期相比,光质对植物生理和形态的影响更为复杂,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调控因子。光既是植物光合作用的直接能量来源,也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信息源。目前,对杉木C3光合酶基因报道很少,且研究杉木C3关键酶基因在调控光合作用以及抗逆能力方面的作用更为少见。本研究以一年生杉木020扦插苗为试验对象,应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组织化学、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分析手段,通过温室培养,应用杉木转录组数据,在杉木C3光合酶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分析红蓝光不同光质配比条件下杉木新生叶片不同发育时期光合酶基因的定量表达,以及分析杉木C3光合酶基因对不同逆境胁迫的响应,从而从理论上揭示杉木C3光合酶基因对不同光质以及在不同逆境胁迫条件的响应,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杉木生产力和农作物高光效基因工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分析杉木转录组数据得出杉木Rubisco大亚基(Cl LSMT)基因和杉木ATP合酶复合亚基(Cl F1F0-ATP)基因的保守序列,采用Gateway技术设计特异性引物,以杉木幼苗的叶子为材料,进行RNA提取、逆转录,以合成的c DNA第一链为模板,将得到的目的条带进行割胶回收、连接转化、测序,得到杉木Cl LSMT和杉木Cl F1F0-ATP的基因编码区全长序列。杉木Cl LSMT基因编码区全长为1479bp,共编码492个氨基酸的蛋白,另外一个杉木Cl F1F0-ATP基因编码区全长为618bp,共编码205个氨基酸的蛋白。2.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克隆获得的两条杉木光合酶基因的编码框序列杉木Cl LSMT和Cl F1F0-ATP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预测分析,分析的结果显示,杉木Cl LSMT蛋白和杉木Cl F1F0-ATP蛋白的化学分子式分别为C2472H3873N649O750S14和C983H1561N259O291S6,杉木Cl LSMT为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而杉木Cl F1F0-ATP为稳定的疏水性蛋白。通过运用MEGA 6构建分子进化树,发现杉木Cl LSMT与卷柏、巨桉有高度的同源性,杉木Cl F1F0-ATP与卷柏有高度的同源性,说明亲缘关系很近。3.利用q PCR技术分析杉木Cl LSMT基因和Cl F1F0-ATP基因在红蓝光下不同光质处理1~6个月后的杉木幼苗,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光质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杉木Cl LSMT基因和Cl F1F0-ATP基因都对没有经过处理的叶子和分别经过白光、红蓝光配比为1:1、红光、蓝光照射1~6个月的杉木幼苗均有表达,而且相对表达量对红蓝光下不同光质处理后的杉木幼苗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杉木Cl LSMT基因和Cl F1F0-ATP基因对白光、红蓝光配比为1:1、红光、蓝光处理后得杉木幼苗的相对表达量在1~5个月内都是高于对照组,而且总体对白光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但在处理6个月后的相对表达量都显着下调趋势。杉木Cl LSMT基因和Cl F1F0-ATP基因都对白光的相对表达量最高,说明杉木Cl LSMT基因和Cl F1F0-ATP基因对白光的响应与杉木木材生长发育的调控有着密切关系。4.将两个目的基因Cl LSMT和Cl F1F0-ATP与载体PGWB605融合,构建过表达的荧光载体是PGWB-605-35S-Cl LSMT-GFP和PGWB-605-35S-Cl F1F0-ATP-GFP,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构建好的载体导入烟草表皮细胞中,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观测显示,目标基因Cl LSMT亚细胞定位于叶绿体中,目标基因Cl F1F0-ATP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5.将目的基因Cl LSMT构建到PGWB605-35S-GFP表达载体中,使目的基因与载体结合,并构建出Cl LSMT基因的过表达载体PGWB-605-35S-Cl LSMT-GFP。通过农杆菌侵染花序法把过表达载体导入拟南芥中,经过除草剂Basta抗性筛选并进行PCR检测,获得异源过表达Cl LSMT转基因拟南芥阳性植株,观察到异源过表达杉木Cl LSMT转基因植株是矮小表型。6.通过荧光定量分析杉木Cl LSMT基因和Cl F1F0-ATP基因对温度胁迫、干旱胁迫和盐胁迫处理6h、12h、24h、48h后的杉木种子芽,在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杉木Cl LSMT基因和Cl F1F0-ATP基因都对分别经过温度胁迫、干旱胁迫和盐胁迫处后的杉木种子芽均有表达,而且对温度胁迫、干旱胁迫和盐胁迫处理后的相对表达量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Cl LSMT基因和Cl F1F0-ATP基因分别对低温、低浓度干旱、低盐处理12h后得杉木种子芽的相对表达量是最高的,但Cl LSMT基因和Cl F1F0-ATP基因分别对高温、高浓度干旱、高盐处理后得杉木种子芽的相对表达量都显着下调趋势,且都低于对照组。因此,可以推测杉木Cl LSMT基因和Cl F1F0-ATP基因在低温胁迫、低浓度干旱胁迫、低盐胁迫中起到调控的作用。

吴夏雷[7](2019)在《杉木合子胚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Hook.)作为重要的商品用材和造林树种,需求量日益增加,建立和优化高效的杉木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对于育种育苗和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混合采种的杉木成熟合子胚、未成熟合子胚以及3个特定母本基因型的杉木未成熟合子胚作为外植体,研究了合子胚成熟时期、基本培养基种类、母本基因型、外源添加剂塞苯隆(TDZ)和茉莉酸甲酯(MeJA)对杉木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提高了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以实验室原有保存的3个胚性愈伤组织细胞系(2#、6#、10#)和新诱导得到的3个胚性愈伤组织细胞系(Z2#、Z17#、Z22#)为材料,研究了脱落酸(ABA)、赤霉素(GA3)与聚乙二醇(PEG)及氧化还原条件对杉木体胚成熟培养的影响,优化了杉木体胚成熟培养体系。本研究为优化现有的杉木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中体细胞胚胎诱导困难、体胚成熟率低等难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的结果如下:(1)以7月初取处于裂生多胚期的杉木未成熟合子胚作为外植体,以DCR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添加蔗糖30 g/L、活性炭1 g/L、倍力凝5 g/L并附加植物生长调节剂 2,4-二氯苯氧乙酸(2,4-D)1.5mg/L、激动素(KT)0.4 mg/L,MeJA 1.2μmol/L和TDZ 0.004 mg/L条件下,杉木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达19.83%。(2)中山039、中山042和中山047为母本的杉木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都达到16%以上,分别为18.13%、16.83%和17.22%,其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在杉木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研究中已达到较高的水平,3个基因型的供体母株均可用于今后的试验取材选择。(3)杉木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过程中,原胚团经历PEM I、PEM II和PEM III三个阶段,在诱导过程中会出现胚性愈伤组织和非胚性愈伤组织,两者差异明显,胚性愈伤组织有晶亮的光泽感,表面有一些突起结构,原胚团多数处于PEM III时期;非胚性愈伤组织出现液态化的特点,质地疏松粘连性差,无规则的形状,细胞团的细胞多为圆形或椭圆形,松散没有极性结构。(4)以新诱导得到的胚性愈伤组织细胞系为材料,以DCR为基本培养基,附加蔗糖30g/L、倍力凝5g/L、活性炭1 g/L、AgN03 10 mg/L,并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ABA50μmol/L+GA3 0.8 mg/L+PEG8000 180 g/L,体胚成熟率最高,达到 87.50%,早期体细胞胚的数量达185.33个/g。(5)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对杉木体胚成熟培养有显着影响,在杉木体细胞胚成熟培养的早期,外源添加0.25 mmol/L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具有较好的促进体胚成熟培养作用。

杨雄[8](2019)在《栾树离体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文中提出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作为我国特有的乡土树种,为无患子科栾树属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是目前重要的园林观赏树种,具有重要的生态修复和经济药用价值。然而栾树目前主要依靠种子实生繁殖,嫁接、扦插成活率低,缺乏高效的无性繁殖手段,不利于其大规模繁殖和应用。因此,本研究基于体胚发生方式为栾树建立快速有效的再生途径,同时对其茎段繁殖和花药离体培养进行了初步探究,为栾树建立了高效的无性繁殖体系。本研究不仅为栾树良种繁育和保存提供了条件,且为栾树后续的遗传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了基础,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合子胚的离体培养:以栾树未完全成熟的种子(结构发育完整的胚)为材料,经历外植体的表面灭菌和发芽培养基的孵育,获得由栾树种子发育的无菌实生苗。在此过程中,随着种子的逐渐成熟,其发芽率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2.胚性愈伤的诱导:以栾树无菌实生苗茎段为诱导材料,以不同类型的基本培养基和不同浓度的植株生长调节剂为变量,对栾树茎段进行愈伤诱导培养。其中,最适的愈伤诱导基本培养基类型为DKW培养基,最适的外源激素配比为0.5 mg L-16-BA+0.25 mg L-1 NAA+ 1.5 mg L-1 2,4-D,获得最高的愈伤诱导率为 80.25%。3.体胚的发育:以不同类型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为变量,对栾树胚性愈伤进行体胚的诱导分化。其中,相比于植物生长调节剂2,4-D,外源生长素NAA在此过程发挥了显着诱导作用,0.1 mg L-1 NAA处理获得了最高的栾树体胚发生率,为52%。4.体胚的成熟及萌发:以不同的培养条件和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NAA为变量,对栾树初级体胚进行成熟诱导。其中,最适的培养条件为暗培养一周后移至光下培养,最适的外源激素浓度为0.2 mg L-1 NAA,栾树体胚成熟率最高为92.81%。以不同类型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为变量,对栾树次级体胚进行成熟诱导。其中,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效果:赤霉素(GA3)>脱落酸(ABA)>萘乙酸(NAA),最适的外源激素浓度为0.15 mg L-1 GA3,次级体胚成熟率最高为83.33%。将成熟的体胚移接至含有0.1 mg L-1 IBA、20 g L-1蔗糖和5.5 g L-1琼脂的1/2 DKW培养基中即可获得由体胚发育形成的栾树完整植株。5.茎段繁殖体系的建立:以基本培养基配方、不同浓度和类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为变量,对栾树茎段进行生根繁殖诱导。其中,最适的基本培养基配方为含有1.0 mg L-1 IBA、20 g L-1麦芽糖和5.5 g L-1琼脂的1/4 DKW培养基,最高生根率为85.19%。在此过程中,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效果为:吲哚乙酸(IAA)>吲哚丁酸(IBA)>萘乙酸(NAA)。6.花药离体培养初探:栾树花器官发育过程的观察结果显示栾树花发育过程具有非同步性,且为异花授粉。花药表面灭菌结果显示选择次氯酸钠溶液比例高于1/20,表面灭菌处理时间超过10 min的外植体表面灭菌方式较为适宜。愈伤诱导结果显示愈伤诱导培养基对栾树花药愈伤诱导具有明显影响,仅IEM3和IEM4培养基诱导获得了愈伤组织。

李亦轩[9](2019)在《油松体胚发生优化与遗传转化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具有耐瘠薄、抗风,适应恶劣环境能力强等特点,是华北,西北及东北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油松虽然用途广泛,但是由于油松的繁殖效率低,生长周期长,且有性繁殖后代变异较大,所以有关该树种的快速繁殖技术仍停滞不前。而有关针叶树繁育技术的研究中,体细胞胚胎发生是大规模繁殖的有效方法之一,本研究以油松为试验材料,在前期建立的油松体胚发生体系基础上,在新细胞系筛选、胚性细胞增殖、体胚成熟等环节分析影响这些环节的各个因素,进一步提高效率,优化体胚体系;并基于体胚体系进行遗传转化的初步研究,以期为油松优良种质的大规模繁殖和重要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选用油松未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材料,诱导新的油松胚性细胞系,增多胚性细胞系的总量。共获得17个胚性细胞系,其中15c4b,16c4g,17c4c是3个有潜力进行大规模繁殖的细胞系。(2)基于气动生物反应器建立了油松胚性愈伤组织高效增殖体系。结果表明气动生物反应器中每100 mL液体培养基内接种胚性愈伤10g,2,4-D 0.2 mg·L-1保留20 mL的旧培养基时能使胚性愈伤增殖率达到最高,可达216.18%,比同期悬浮培养高3.15倍。(3)优化了油松体胚的成熟培养基。选用胚性较好的细胞系15c4b为材料,研究了 ABA浓度、PEG浓度、糖的种类和浓度、以及植物凝胶的浓度对胚性愈伤组织成熟的影响。最终结果显示:成熟培养基中ABA浓度16 mg·L-1、PEG浓度75 g·L-1、植物凝胶浓度5 g·L-1、麦芽糖和蔗糖浓度10+30 g·L-1时,油松体细胞胚的成熟效率提高了 0.8倍。(4)初步探索了油松的遗传转化。使用油松固体愈伤组织和液体悬浮组织进行遗传转化研究,研究结果显示Kan=50-75 mg·L-1对于转化是有利的,当OD值在0.4-0.6之间,侵染时间为5-15 min,共培养时间为48 h时,农杆菌与胚性愈伤组织状态良好,能够得到GUS染色为阳性的愈伤组织。

高嘉翔[10](2019)在《第三代杉木优良无性系组培快繁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为我国特有用材树种,分布广泛,产出木材约占全国商品材25%。随着全国用材需求增长、以及各地良种意识增强,对杉木产能与品质要求相应提升。为填补四川省在高世代杉木研究方面的不足,保存、扩繁优良材料,本研究开展第三代杉木组织培养试验,材料筛选自四川第三代种子园子代测定林,探索建立稳定快繁体系,解决了取材时间的选择、外植体消毒、不定芽诱导、不定根诱导、组培苗移栽等问题,并根据试验结果构建模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杉木外植体新梢最佳取材季节为3月中旬,其次为5月中旬,10月中旬效果最差。2.杉木茎段外植体最佳消毒方法为:1%洗衣粉水浸泡30 min,流水冲洗3-4 h,再用0.1%多菌灵浸泡30 min。洗净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继续用70%酒精浸泡2次,每次15 s,每次浸泡后用无菌水清洗3次,再用0.1%HgCl2浸泡2次,每次4 min,每次浸泡后用无菌水清洗5次。污染率和死亡率可控制在28.9%和13.1%。3.最佳杉木不定芽增殖的培养基为:1/2 MS+0.8 mg/L 6-BA+0.6 mg/L IBA+0.1 mg/L NAA,平均增殖芽数为5.4个,模型:y(芽增殖数)=0.550+6.267x(6-BA)。最适宜杉木幼苗株高生长培养基为:任意四种培养基(MS、1/2MS、1/4MS、WPM)+0.8 mg/L 6-BA+0.6 mg/L IBA+0.3 mg/L NAA,平均株高在3.0-3.9 cm。模型:y(幼苗株高)=0.581+2.607x1(IBA)+3.217x2(NAA)+1.298x3(6-BA)+0.132x4(培养基)。诱导杉木根数最佳培养基:1/4 MS+1.2 mg/L IBA+0.4 mg/L NAA+20g/L蔗糖,该条件下平均根数为6条,模型:y(生根数)=25.98-79.05x+86.92x2-29.17x3(x:IBA)。根生长最适宜的培养基为:WPM+1.5 mg/L IBA+0 mg/L NAA+30 g/L蔗糖,平均根长为6 cm以上,模型:y(根长)=3.633-4.030x1(NAA)+0.124x2(蔗糖)。4.组培苗炼苗移栽:基质为黄心土:珍珠岩:蛭石=4:3:1,培养温度在21-26°C,湿度60-80%,该处理下成活率可达65%。

二、杉木高效再生与基因转化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杉木高效再生与基因转化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凝结芽孢杆菌在杉木生物炼制中的应用及其抗逆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杉木剩余物研究现状
        1.2.1 杉木木质纤维素的结构
        1.2.2 杉木剩余物的利用现状
        1.2.3 预处理
    1.3 凝结芽孢杆菌生物炼制乳酸研究
        1.3.1 凝结芽孢杆菌简介
        1.3.2 凝结芽孢杆菌发酵特性
        1.3.3 利用木质纤维素为原料发酵生产乳酸研究进展
    1.4 木质纤维原料发酵中的抑制物脱毒
        1.4.1 抑制物的种类和来源
        1.4.2 木质纤维素抑制物消除策略与方法
        1.4.3 微生物对木质纤维来源抑制物的抗逆机制
    1.5 杉木生物炼制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杉木各组分梯级拆分规律研究和联合预处理工艺建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仪器与设备
        2.2.2 原料与菌株
        2.2.3 相关试剂
        2.2.4 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原料预处理方法
        2.3.2 纤维素酶水解
        2.3.3 酵母培养及乙醇发酵
    2.4 分析方法
        2.4.1 生物质化学成分分析
        2.4.2 杉木物料性质分析
        2.4.3 物料结构分析
        2.4.4 可溶性单糖和乙醇定量分析
        2.4.5 拟合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稀硫酸预处理对杉木组分拆分的影响
        2.5.2 亚氯酸钠预处理杉木组分拆分的影响
        2.5.3 联合预处理法对物料各组分梯级拆分的影响
        2.5.4 半纤维素脱除与木质素脱除的交互作用
        2.5.5 不同预处理拆分效率和物料性能评估
        2.5.6 杉木组分对酶解性能影响的评估
        2.5.7 杉木酶解预测模型的建立
        2.5.8 DSASCP预处理条件优化
        2.5.9 预处理杉木物料酶解糖化发酵性能评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凝结芽孢杆菌适应性驯化及一锅法发酵乳酸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仪器与设备
        3.2.2 原料与菌株
        3.2.3 相关试剂
        3.2.4 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小麦秸秆稀酸预处理液的制备
        3.3.2 适应性驯化实验
        3.3.3 稀酸水解液发酵实验
        3.3.4 同步糖化发酵产乳酸
        3.3.5 纤维素酶水解实验
        3.3.6 化学成分分析与检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B.coagulans CC17适应性驯化
        3.4.2 B.coagulans CC17A水解液发酵性能评估
        3.4.3 CC17A原位脱毒耦合同步糖化发酵的“一锅法”设计策略
        3.4.4 B.coagulans CC17A在小麦秸秆生物炼制中的优势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coagulans CC17A对稀酸预处理液的转录组响应和抗逆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仪器与设备
        4.2.2 菌株和培养基
        4.2.3 主要试剂和药品
    4.3 实验方法
        4.3.1 菌体活化及发酵液处理
        4.3.2 RNA提取及纯化
        4.3.3 RNA样品的质量检测
        4.3.4 cDNA文库构建及检测
        4.3.5 cDNA文库测序
    4.4 结果与讨论
        4.4.1 B.coagulans CC17A的生长曲线
        4.4.2 凝结芽孢杆菌RNA提取及鉴定
        4.4.3 转录谱测序及测序数据评估
        4.4.4 不同培养基条件下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4.4.5 水解液毒性与膜蛋白和物质转运系统
        4.4.6 抑制物降解与生物氧化还原过程
        4.4.7 预处理液中硫根离子的转化机制
        4.4.8 预处理液中木质素降解物转化有关基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acillus coagulans抗逆基因功能验证及其分子机理解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菌株及主要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质粒及引物
        5.2.4 培养基
    5.3 实验方法
        5.3.1 B.coagulans CC17A基因组提取及检测
        5.3.2 B.coagulans DSM1感受态细胞制备与电转
        5.3.3 B.coagulans DSM1过表达体系建立
        5.3.4 目的基因的克隆与重组质粒构建
        5.3.5 大肠杆菌及凝结芽孢杆菌重组菌的构建
        5.3.6 重组凝结芽孢杆菌抗逆性评价
        5.3.7 检测与分析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B.coagulans DSM1过表达体系启动子筛选
        5.4.2 过表达重组凝结芽孢杆菌B. coagulans DSM1的构建
        5.4.3 过表达重组凝结芽孢杆菌的抗逆性初筛
        5.4.4 重组菌株DSM1-pNw33n-P43-RS25280的抗逆性
        5.4.5 重组菌株DSM1-pNw33n-P43-RS25275的抗逆性
        5.4.6 重组凝结芽孢杆菌真实水解液发酵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B.coagulans CC17A的杉木木屑生物精炼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仪器与设备
        6.2.2 原料
        6.2.3 相关试剂
        6.2.4 培养基
    6.3 实验方法
        6.3.1 稀酸回用的杉木木屑二段预处理方法
        6.3.2 半纤维素回用水解液发酵
        6.3.3 同步糖化发酵
        6.3.4 分批补料同步糖化发酵
        6.3.5 氧化断裂木质素回收
        6.3.6 木质素提取
    6.4 分析方法
        6.4.1 单糖及乳酸定量检测
        6.4.2 水相溶剂分子量测定
        6.4.3 有机溶剂法分子量测定
        6.4.4 热重分析
        6.4.5 二维核磁共振分析
        6.4.6 Py-GC-MS分析
    6.5 结果与讨论
        6.5.1 杉木稀酸预处理回用工艺
        6.5.2 杉木半纤维素组分的生物精炼
        6.5.3 杉木中纤维素组分的生物精炼
        6.5.4 杉木木屑生物炼制乳酸质量衡算
        6.5.5 亚氯酸盐液中木质素的提取及性质表征
        6.5.6 O-lignin的Py-GC-MS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特色与创新
    7.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学术论文
    发明专利
参考文献
附录

(2)杂种落叶松遗传转化及Lol-miR11467功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针叶树体胚发生研究进展
        1.2.1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1.2.2 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及继代
        1.2.3 体胚成熟
    1.3 落叶松体胚发生研究进展
    1.4 针叶树的遗传转化研究
        1.4.1 针叶树的遗传转化
        1.4.2 落叶松的遗传转化
    1.5 miRNA的研究进展
        1.5.1 miRNA的发现
        1.5.2 miRNA的作用机理
        1.5.3 植物miRNA的功能研究
        1.5.4 miRNA在针叶树及落叶松中的研究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杂种落叶松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与优化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验菌株、药品与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药品及培养基的制备
        2.2.2 外植体的消毒及接种
        2.2.3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2.2.4 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及继代周期的确定
        2.2.5 体细胞胚胎成熟及萌发
        2.2.6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2.2.7 胚性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
        2.2.8 统计及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再生体系的优化
        2.3.2 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2.3.3 转pCAMBIA1301空载体株系的分子验证
    2.4 讨论
        2.4.1 外植体选择对诱导率的影响
        2.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诱导的影响
        2.4.3 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培养
        2.4.4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3 干旱胁迫下的落叶松小RNA挖掘与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小RNA文库的构建及质量控制
        3.2.2 miRNA预测及鉴定分析
        3.2.3 miRNA差异基因聚类及表达分析
        3.2.4 miRNA靶基因预测及功能注释分析
        3.2.5 sRNA测序数据的验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小RNA文库的构建及质量分析
        3.3.2 小RNA序列分析
        3.3.3 miRNA预测及筛选
        3.3.4 sRNA测序的数据验证
        3.3.5 miRNA靶基因预测及其功能注释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miRNA响应不同处理的表达模式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试剂及药品
    4.2 试验方法
        4.2.1 miRNA提取及反转录
        4.2.2 miRNA的qRT-PCR
    4.3 结果与分析
        4.3.1 miRNA在不同胁迫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4.3.2 miRNA在不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4.4 讨论
        4.4.1 miRNAs在不同胁迫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4.4.2 miRNA在不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Lol-miR11467在落叶松中的遗传转化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植物材料
        5.1.2 菌株、试剂及药品
    5.2 试验方法
        5.2.1 pCAMBIA1301-Lol-miR11467的过表达载体构建
        5.2.2 转pCAMBIA1301-Lol-miR11467基因株系的分子检测
        5.2.3 不同胁迫处理的转基因愈伤组织的形态变化
        5.2.4 不同胁迫处理的转基因愈伤组织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0 转基因细胞系的检测
        5.3.1 不同胁迫处理下转基因愈伤组织的变化
        5.3.2 不同胁迫处理的转基因愈伤组织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Lol-miR11467的靶基因筛选与分析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2.1 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6.2.2 qRT-PCR验证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及组装
        6.3.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6.3.3 转录组数据验证
        6.3.4 Unigene功能注释
        6.3.5 差异表达关键基因的挖掘及归纳
        6.3.6 Lol-miR11467靶基因筛选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讨论
结论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农杆菌介导栓皮栎体胚遗传转化体系建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
        1.1.1 木本植物体胚发生研究进展
        1.1.2 栎属植物体胚发生研究进展
    1.2 木本植物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1.2.1 农杆菌介导木本植物遗传转化
        1.2.2 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的因素
        1.2.3 农杆菌介导栎属植物遗传转化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栓皮栎体胚再生植株受体系统的优化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体胚的诱导
        2.2.2 细胞悬浮培养
        2.2.3 瞬时浸入式培养
        2.2.4 体胚的成熟及萌发
    2.3 数据统计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细胞悬浮培养初始接种量对培养物增殖的影响
        2.4.2 转速对培养物增殖的影响
        2.4.3 培养时间对培养物增殖的影响
        2.4.4 瞬时浸入间隔时间对培养物增殖的影响
        2.4.5 培养方式对增殖率的影响
        2.4.6 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对体胚萌发的影响
        2.4.7 成熟后处理对体胚萌发的影响
    2.5 讨论
        2.5.1 外植体与胚性愈伤组织诱导
        2.5.2 体胚增殖与培养方式
        2.5.3 成熟后处理与萌发
第三章 农杆菌介导栓皮栎体胚的遗传转化
    3.1 实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菌株与载体
        3.1.3 培养基
        3.1.4 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3.2.2 农杆菌的活化
        3.2.3 转化试验
        3.2.4 GUS组织化学染色
        3.2.5 DNA的提取和GUS基因的PCR检测
        3.2.6 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抗生素对胚性愈伤组织成活的影响
        3.3.2 预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率的影响
        3.3.3 菌液浓度对遗传转化率的影响
        3.3.4 侵染时间对遗传转化率的影响
        3.3.5 共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率的影响
        3.3.6 乙酰丁香酮对遗传转化率的影响
        3.3.7 抗性组织的PCR检测
    3.4 讨论
        3.4.1 转化受体的选择
        3.4.2 抗生素的选择
        3.4.3 预培养
        3.4.4 农杆菌菌液浓度与侵染时间
        3.4.5 共培养和乙酰丁香酮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4)几个蓝莓品种离体叶片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3 蓝莓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3.1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
        1.3.2 外植体类型
        1.3.3 基因型
    1.4 木本植物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1.4.1 影响农杆菌介导木本植物遗传转化效率的因素
        1.4.2 根癌农杆菌介导蓝莓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及常用培养基配制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蓝莓叶片再生不定芽试验
        2.3.2 蓝莓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
        2.3.3 蓝莓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3 结果分析
    3.1 叶片再生不定芽优化试验
        3.1.1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不同蓝莓品种叶片再生不定芽的效果
    3.2 蓝莓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
        3.2.1 不同造伤方式对叶片生成愈伤组织的效果
        3.2.2 不同光照处理对蓝莓叶片生成愈伤组织的效果
        3.2.3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蓝莓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效果
        3.2.4 不同继代方式对愈伤组织生长的作用
        3.2.5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蓝莓叶片愈伤组织继代的效果
    3.3 蓝莓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3.3.1 各蓝莓品种叶片卡那霉素选择压浓度筛选试验
        3.3.2 根癌农杆菌侵染时间试验
        3.3.3 共培养时间筛选试验
        3.3.4 根癌农杆菌侵染浓度试验
        3.3.5 不同浓度抑菌剂对农杆菌的抑制试验
        3.3.6 蓝莓Km抗性芽获得
4 讨论
    4.1 不同因素对蓝莓叶片再生的影响
    4.2 不同因素对诱导蓝莓叶片愈伤组织的影响
    4.3 不同因素对蓝莓叶片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4.4 对蓝莓遗传转化体系的展望
5 结论
    5.1 蓝莓叶片再生不定芽试验优化结果
    5.2 蓝莓愈伤组织再生试验结果
    5.3 蓝莓遗传转化体系优化结果
附录A 缩写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红豆杉紫杉烷7-木糖基转移酶基因鉴定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紫杉醇应用现状
        1.2.2 紫杉醇生物合成及7-木糖基紫杉烷
        1.2.3 糖基化及糖基转移酶研究进展
        1.2.4 MYB转录因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2 红豆杉木糖基转移酶基因鉴定及表达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红豆杉木糖基转移酶候选基因筛选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2.3.2 红豆杉木糖基转移酶候选基因蛋白二级结构预测
        2.3.3 红豆杉木糖基转移酶候选基因组织表达模式分析
        2.3.4 红豆杉木糖基转移酶候选基因底物处理条件下表达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3 红豆杉木糖基转移酶基因克隆、蛋白表达及功能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红豆杉木糖基转移酶候选基因原核表达菌株筛选
        3.3.2 红豆杉木糖基转移酶候选基因原核表达优化
        3.3.3 红豆杉木糖基转移酶候选基因酵母表达
        3.3.4 农杆菌介导的84K杨转目的基因表达分析
        3.3.5 农杆菌介导的目的基因瞬转烟草表达分析
        3.3.6 红豆杉木糖基转移酶候选蛋白体外酶活实验及产物检测
    3.4 讨论
    3.5 小结
4 红豆杉糖基转移酶基因的筛选与鉴定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红豆杉细胞底物或产物处理样品转录组测序
        4.3.2 红豆杉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4.3.3 红豆杉细胞转录组测序差异表达分析
        4.3.4 红豆杉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基因家族成员鉴定
        4.3.5 红豆杉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基因家族系统发育分析
        4.3.6 红豆杉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保守结构域分析
        4.3.7 红豆杉差异表达糖基转移酶基因筛选
    4.4 讨论
    4.5 小结
5 红豆杉糖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蛋白表达及功能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红豆杉糖基转移酶原核表达蛋白分析
        5.3.2 红豆杉糖基转移酶原核表达蛋白体外酶活分析
        5.3.3 农杆菌介导红豆杉糖基转移酶基因转84K杨
        5.3.4 84K杨转基因植株Tm UGT34 表达分析
        5.3.5 农杆菌介导瞬时红豆杉小苗Tm UGT34 表达分析
        5.3.6 农杆菌介导瞬转红豆杉小苗次生代谢产物检测
    5.4 讨论
    5.5 小结
6 红豆杉Tm UGT34 基因转录调控因子分析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Tm UGT34 基因启动子与MYB转录因子结合序列预测
        6.3.2 红豆杉R2R3-MYB基因家族成员鉴定
        6.3.3 红豆杉R2R3-MYB基因家族系统发育分析
        6.3.4 红豆杉R2R3-MYB蛋白保守结构域分析
        6.3.5 红豆杉R2R3-MYB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6.3.6 红豆杉mi RNA介导的Tc MYBs基因转录后调控
    6.4 讨论
    6.5 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引物列表
附录B 英文缩略词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不同光质对杉木叶Rubisco酶和ATP合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
        1.1.2 光合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2 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1.2.1 本研究的内容
        1.2.2 本研究技术路线
        1.2.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杉木ClLSMT基因和ClF1F0-ATP基因的克隆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试剂材料
        2.1.3 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杉木总RNA的提取
        2.2.2 cDNA第一链的合成
        2.2.3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反应
        2.2.4 目的片段的回收、克隆和测序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杉木总RNA的提取结果
        2.3.2 杉木ClLSMT基因的克隆分析
        2.3.3 杉木ClF1F0-ATP基因的克隆分析
    2.4 小结与讨论
3 杉木ClLSMT基因和ClF1F0-ATP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杉木ClLSMT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2.2 杉木ClF1F0-ATP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4 不同光质处理下杉木ClLSMT基因和ClF1F0-ATP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实验设计
        4.1.3 杉木幼苗经不同光质处理及取样
        4.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光质处理下杉木幼苗ClLSMT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
        4.2.2 不同光质处理下杉木幼苗ClF1F0-ATP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
    4.3 小结
5 杉木ClLSMT基因和ClF1F0-ATP基因的过表达载体构建与亚细胞定位
    5.1 材料与方法
        5.1.2 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5.1.3 过表达基因在烟草亚细胞定位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植物过表达载体构建
        5.2.2 过表达基因在烟草亚细胞定位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6 杉木ClLSMT基因在拟南芥中的遗传转化和表达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花序侵染法拟南芥遗传转化
        6.1.2 拟南芥DNA提取
        6.1.3 早花基因CO(CONSTANS)与FT(FLOWERINGLOCUST)对野生型和过表达ClLSMT转基因拟南芥的表达量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拟南芥遗传转化与鉴定
        6.2.2 异源过表达杉木ClLSMT基因对拟南芥生长发育的影响
        6.2.3 早花基因CO(CONSTANS)与FT(FLOWERINGLOCUST)对野生型和异源过表达杉木ClLSMT转基因拟南芥的响应
    6.3 小结与讨论
7 不同逆境胁迫下杉木ClLSMT基因和ClF1F0-ATP基因的功能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杉木种子萌发处理方法
        7.1.3 杉木种子干旱胁迫处理及取样
        7.1.4 杉木种子盐胁迫处理及取样
        7.1.5 杉木种子温度胁迫处理及取样
        7.1.6 实时荧光定量PCR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不同胁迫处理下杉木ClLSMT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
        7.2.2 不同胁迫处理下杉木ClF1F0-ATP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
    7.3 小结与讨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杉木合子胚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的研究概况
    1.1 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的研究概述
    1.2 针叶树种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的研究进展
    1.3 针叶树种体细胞胚胎发生一般过程及影响因素
        1.3.1 针叶树种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影响因素
        1.3.2 针叶树种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培养及影响因素
        1.3.3 针叶树种体细胞胚的成熟培养及影响因素
        1.3.3.1 脱落酸(ABA)对体细胞胚成熟培养的影响
        1.3.3.2 渗透压对体细胞胚成熟培养的影响
        1.3.3.3 金属银离子对体细胞胚成熟培养的影响
        1.3.3.4 氧化还原条件对体细胞胚成熟培养的影响
        1.3.3.5 其它因子对体细胞胚成熟培养的影响
        1.3.4 针叶树种体细胞胚的萌发和植株再生
        1.3.5 针叶树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微观研究
    1.4 杉木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研究概况
    1.5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5.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5.2 研究的内容
        1.5.3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 杉木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的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1.3 试验方法
        2.1.3.1 外植体的处理
        2.1.3.2 外植体成熟时期的筛选
        2.1.3.3 基本培养基的筛选及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2.1.3.4 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
        2.1.3.5 数据统计及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及观察
        2.2.2 成熟与未成熟合子胚的影响
        2.2.3 基本培养基的影响
        2.2.4 母本基因型的影响
        2.2.5 不同添加剂组合的影响
    2.3 小结
3 杉木体细胞胚成熟培养的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及试剂
        3.1.3 试验方法
        3.1.3.1 ABA和PEG4000的组合添加处理
        3.1.3.2 不同浓度GA_3和不同种类PEG的处理
        3.1.3.3 GSH及GSSG的处理
        3.1.3.4 体胚成熟培养过程中形态与显微观察
        3.1.3.5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3.1.3.6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杉木体胚成熟培养过程观察
        3.2.2 ABA和PEG4000组合添加处理对杉木体胚成熟的影响
        3.2.3 不同浓度GA_3和不同种类PEG的处理对杉木体胚成熟的影响
        3.2.4 氧化还原条件对杉木胚性愈伤组织早期成熟的影响
        3.2.5 杉木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
    3.3 小结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杉木体细胞胚胎发生诱导培养体系优化
        4.1.1.1 胚性愈伤组织的细胞学及显微观察
        4.1.1.2 外植体类型对杉木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1.1.3 基本培养基类型对杉木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1.1.4 母本基因型对杉木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1.1.5 外源添加剂对杉木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1.2 杉木体细胞胚胎发生成熟培养体系优化
        4.1.2.1 杉木体胚发生成熟培养观察
        4.1.2.2 ABA、GA_3、PEG种类及浓度对杉木体胚成熟培养的影响
        4.1.2.3 氧化还原条件改变对杉木体胚成熟培养的影响
    4.2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学术成果
导师简介
致谢

(8)栾树离体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栾树植物的研究进展
        1.1.1 栾树国内外研究概况
        1.1.2 栾树离体培养的相关研究
    1.2 体胚发生的研究进展
        1.2.1 体胚发生的影响因素
        1.2.2 体胚发生途径的主要困难
        1.2.3 木本植物体胚发生研究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技术路线
2 栾树体胚再生体系的建立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外植体表面灭菌和接种
        2.1.3 栾树胚性愈伤的诱导
        2.1.4 栾树体胚的发育
        2.1.5 栾树体胚的成熟及萌发
        2.1.6 组织学与形态学观察
        2.1.7 数据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栾树种子发芽率与采集时间的关系
        2.2.2 栾树胚性愈伤的诱导及增殖
        2.2.3 栾树体胚的发育
        2.2.4 栾树体胚的成熟及萌发
        2.2.5 组织学与形态学观察
    2.3 小结
3 栾树茎段繁殖体系的建立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栾树茎段的生根培养
        3.1.3 栾树植株的驯化及移栽
        3.1.4 数据统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影响
        3.2.2 糖种类和浓度的影响
        3.2.3 栾树无菌苗植株的驯化及移栽
    3.3 小结
4 栾树花药离体再生培养的初步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栾树花发育过程的形态观察
        4.1.3 栾树花序外植体表面灭菌
        4.1.4 栾树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
        4.1.5 数据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栾树花器官发育过程的观察
        4.2.2 栾树花药外植体表面灭菌
        4.2.3 栾树花药愈伤诱导的结果
    4.3 小结
5 讨论
    5.1 栾树体细胞胚再生体系
        5.1.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影响
        5.1.2 基本培养基的影响
        5.1.3 光照培养条件的影响
        5.1.4 栾树体胚发育过程的观察
    5.2 栾树茎段繁殖体系
        5.2.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影响
        5.2.2 基本培养基的影响
    5.3 栾树花药离体再生培养
6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油松体胚发生优化与遗传转化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油松树属简介
        1.1.1 生物学特性和形态特征
        1.1.2 生态习性和分布
        1.1.3 应用价值
    1.2 针叶树繁殖研究进展
        1.2.1 营养繁殖
        1.2.2 组织培养技术
        1.2.3 体细胞胚胎发生
        1.2.4 针叶树体胚成熟的研究进展
        1.2.5 基于气动生物反应器的针叶树愈伤组织增殖体系的研究
        1.2.6 有关成熟培养中影响因素的研究
        1.2.7 针叶树遗传转化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图
2 油松胚性细胞系的诱导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2017年和2018年诱导情况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
        2.2.1 2017年油松胚性细胞系诱导率
        2.2.2 2018年油松胚性细胞系诱导率
        2.2.3 现有胚性细胞系统计
    2.3 小结
3. 基于气动生物反应器的油松胚性愈伤增殖体系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油松ALB增殖体系的建立
        3.1.3 液体培养基
        3.1.4 反应体系试验方法
        3.1.5 ALB体系与锥形瓶悬浮培养的胚性愈伤生长量对比
        3.1.6 ALB体系与锥形瓶悬浮培养胚性愈伤pH值的对比
        3.1.7 不同继代周期的胚性愈伤与增值率的关系
    3.2 油松愈伤组织胚性结构形态检验
    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正交试验结果
        3.4.2 ALB体系与锥形瓶悬浮培养的愈伤生长量对比
        3.4.3 ALB体系与锥形瓶悬浮培养胚性愈伤pH值的对比
        3.4.4 不同继代周期的胚性愈伤与增值率的关系
    3.5 油松愈伤组织胚性结构形态检验
    3.6 小结
4 影响油松胚性愈伤组织形成成熟胚的因素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2.1 愈伤组织的悬浮前处理
        4.1.3 单因素试验
        4.1.3.1 基础固体成熟培养基
        4.1.3.2 固体成熟培养基中四种影响因素水平的设置
        4.1.4 正交设计与验证
    4.2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油松愈伤组织悬浮前处理生长观察结果
        4.3.2 成熟培养基中ABA浓度对愈伤组织成胚的影响
        4.3.3 成熟培养基中PEG浓度对愈伤组织成胚的影响
        4.3.4 成熟培养基中植物凝胶浓度对愈伤组织成胚的影响
        4.3.5 成熟培养基中糖的种类和浓度对愈伤组织成胚的影响
        4.3.6 四种影响因素正交设计
        4.3.7 优化培养基验证
    4.4 小结
5 油松遗传转化的初步探索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1.1 侵染材料
        5.1.1.2 质粒和菌株
        5.1.2 方法
        5.1.2.1 菌液划板
        5.1.2.2 摇菌与菌液浓度设定
        5.1.2.3 侵染与共培养
        5.1.2.4 水洗材料与转入筛选培养基
        5.1.2.5 筛选培养基中选择压的确定
        5.1.2.6 油松愈伤组织遗传转化反应体系试验方法
    5.2 结果
        5.2.1 筛选培养基中选择压结果的确定
        5.2.2 愈伤组织遗传转化初步研究结果
    5.3 小结
6 讨论
    6.1 油松体细胞胚胎发生中油松胚性细胞系的补充
    6.2 基于气动生物反应器的油松胚性愈伤增殖体系的建立
    6.3 影响油松胚性愈伤组织形成成熟胚因素的研究
    6.4 关于油松愈伤组织遗传转化的初步研究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第三代杉木优良无性系组培快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杉木概述
        1.1.1 杉木分类与分布
        1.1.2 杉木价值
    1.2 杉木良种选育进展
    1.3 杉木种子园
    1.4 杉木无性系繁殖研究现状
        1.4.1 杉木扦插技术
        1.4.2 杉木组织培养技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技术路线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材料清洗与消毒
        3.2.2 培养基
        3.2.3 培养条件
        3.2.4 芽诱导培养
        3.2.5 芽增殖培养
        3.2.6 生根培养
        3.2.7 炼苗移栽
    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取材时间和消毒处理对杉木茎段初代培养的影响
    4.2 不同培养基和生长调节剂对杉木继代培养的影响
        4.2.1 不同培养基和生长调节剂对杉木芽增殖的影响
        4.2.2 不同因素对杉木增殖影响的线性回归模型
        4.2.3 不同培养基和生长调节剂对杉木小苗株高的影响
        4.2.4 不同因素对杉木株高影响的线性回归模型
    4.3 不同培养基和生长调节剂对杉木生根培养的影响
        4.3.1 不同培养基和生长调节剂对杉木生根数量的影响
        4.3.2 不同因素对杉木生根数的线性回归模型
        4.3.3 不同培养基和生长调节剂对杉木根长的影响
        4.3.4 不同因素对杉木根长的线性回归模型
    4.4 炼苗移栽
5 讨论
    5.1 无菌苗的获取
    5.2 培养基和激素及蔗糖对杉木快繁的影响
    5.3 杉木组培苗的炼苗移栽
6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四、杉木高效再生与基因转化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凝结芽孢杆菌在杉木生物炼制中的应用及其抗逆机制的研究[D]. 欧阳水平. 南京林业大学, 2021
  • [2]杂种落叶松遗传转化及Lol-miR11467功能的初步研究[D]. 张素芳.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3]农杆菌介导栓皮栎体胚遗传转化体系建立的研究[D]. 罗珍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4]几个蓝莓品种离体叶片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D]. 覃雪晶.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红豆杉紫杉烷7-木糖基转移酶基因鉴定及功能研究[D]. 胡新玲.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6]不同光质对杉木叶Rubisco酶和ATP合酶基因表达的影响[D]. 林莉莉.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7]杉木合子胚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优化研究[D]. 吴夏雷.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8]栾树离体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D]. 杨雄.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9]油松体胚发生优化与遗传转化的初步研究[D]. 李亦轩.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1)
  • [10]第三代杉木优良无性系组培快繁体系研究[D]. 高嘉翔.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杉木高效再生及基因转化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