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枷锁的“舞”——传记作品修辞艺术分析

带枷锁的“舞”——传记作品修辞艺术分析

一、带着镣铐的“舞蹈”——浅析传记作品的修辞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秦红丽[1](2019)在《晚唐诗歌用典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晚唐诗歌用典艺术是在唐前以及初、盛、中唐诗歌用典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对后世诗歌用典影响颇深。晚唐诗歌用典艺术研究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发展演进、用典特点、艺术模式、体裁特征以及对宋诗的影响。初唐诗歌用典明显存在着对于六朝诗歌语言的袭用与模拟,且在以帝王为中心的初唐诗坛中,先秦典籍中与颂圣相关的典事使用频繁。另外,初唐四杰及陈子昂的诗歌开始借用典故而有所寄托。盛唐诗的用典特点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典事使用范围广;典故入诗的方式灵活多变;诗中用典与诗歌的抒情性结合紧密。而中唐诗歌用典则呈现出独有的特色:喜用《诗经》《楚辞》中的典故,典事的运用与诗歌的叙事性相结合。诗歌用典至晚唐则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用典倾向上,擅长使用小说语言;用典方式上,善用语典并以此来形成诗歌含蓄蕴藉的特点;在用典观念上,形成了“诗尚学问”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晚唐诗歌用典艺术模式也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从取意角度来看,有正用和反用;从用典目标来看,有直用和延用;以取用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明用和暗用,在用典数量上则有单用和博用的不同。晚唐诗歌用典艺术存在着不同的诗体特征:七言律诗“以典运势,富于波澜”且“对仗典切,体格精纯”;七言绝句形成了“借典铺垫,平起直叙”“以典结情,含而不露”的用典特点;五言古诗则在晚唐诗人的创作中形成了“借典叙事,典为事遣”“质直典切,语含锋芒”的特点。晚唐诗歌不仅形成了独特的诗歌用典艺术且对后世影响颇深,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对宋诗用典的影响。宋初西昆体诗人推崇李商隐,《西昆酬唱集》中不论是诗歌吟咏的题材还是诗中所用之典,都与李商隐诗歌多有重复,甚至有全诗皆脱胎于李商隐诗歌者。苏轼与黄庭坚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晚唐诗歌用典的影响,其二人在继承与创新中开创出宋诗新的面貌。

陈喆[2](2017)在《严歌苓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严歌苓是中国当代女作家,目前在海外居住并从事创作。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她一直笔耕不辍,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她始终保持饱满的写作热情和认真的写作态度,成为中国当代文坛最优秀的作家之一。文学批评界关于严歌苓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气候,也取得了较多的成果。本文通过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注意到目前严歌苓小说研究还存在几方面的局限,一是对其小说人物的研究多集中于女性人物形象,对男性人物形象的研究相对薄弱,不利于比较完整地考察作者的历史观和两性观;二是对于严歌苓的“历史书写”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其历史书写的特色值得进一步挖掘;三是对于严歌苓“讲故事”的能力尚未进行系统的分析,对于其小说语言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做实做细;四是对严歌苓的小说研究系统性还不够,且褒扬的多,批判的少。本文第一章考察了严歌苓小说讲故事的方式和特点,从故事的“时间与空间”、叙事的“速度与强度”、故事的“意象与意境”等角度,探讨严歌苓的小说如何讲述好看的、有意味的故事。第二章考察了严歌苓小说的女性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创造的女性世界。第三章考察了严歌苓小说的男性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对不同男性群体的塑造以及对男性的态度。第四章考察了严歌苓小说的语言艺术,从语言风格、修辞运用以及小说情绪的营造等方面切入,探讨其小说语言的得与失。第五章考察了严歌苓小说的创作主旨,结合作者较为关注的“历史”和“人性”两个主题,探讨作者的历史写作的方式和人性思考的层面。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严歌苓的小说创作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之一是塑造了一批典型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之林;贡献之二是提供了一种书写历史的独特方式,突破了宏大叙事模式,既将历史发展嵌入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又浓墨重彩地展现历史的横切面,从而表现出历史特别是中国现当代历史的宽阔意境和生动力量,同时也表现出直面历史、批判历史的勇气;贡献之三是探究了人性的深度和复杂度,挖掘出人性的各种可能性,特别是提供了男女两性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的最大可能性;贡献之四是探索了多元的写作方式,展现了简洁、冷静、幽默的叙事魅力。近年来严歌苓的创作题材集中于当下中国社会,对海外华人和移民的关注少。自2011年《陆犯焉识》以后,严歌苓出版了多部长篇小说,但艺术水平都未超越以前的作品,其原因之一是作者缺乏对当下中国的真切把握,建议其对当下中国题材的兴趣可通过中短篇小说的形式实现,并建议其继续关注近年来海外华人的生存状态,继续思考“文化碰撞”的内涵和形式的变化。同时也希望严歌苓发挥其写作的优秀能力和定居海外的优势,进一步推动自身创作在世界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作家在世界文坛的影响。

滕小荣[3](2017)在《顺应论视角下《库切:写作中的人生》的汉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对《库切:写作中的人生》(J.M.Coetzee:A Life in Writing)的节选章节进行汉译的翻译实践报告,介绍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应的解决方法、从中所得经验及其意义。《库切:写作中的人生》是一部传记,介绍了南非作家库切的成长经历与写作历程,属于典型的信息型兼表情型文本。在深入分析源文文本语言特点以及文本主要功能基础之上,本文在汉译过程中选择遵从耶夫·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观点,遵循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和动态顺应三个原则,就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具体的翻译策略详细探讨词汇、句子和篇章的翻译理念以及翻译方法,力求汉译文本在忠实于原文本基础之上能够顺应汉语的语法原则以及表达习惯,进而找出翻译此类文本切实可行的办法。

吴梦婷[4](2016)在《《伊斯兰世界的音乐》译介及其音乐美学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伊斯兰音乐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音乐文化形态,不仅影响了中东、亚洲的音乐文化,同时对中世纪欧洲音乐文化的觉醒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如此,我们对于伊斯兰音乐文化的认识却极其匮乏。相比佛教和基督教的音乐文化研究,我国伊斯兰音乐的研究起步较晚,因而研究成果寥寥。这一领域亟待学者的涉猎。本文以《伊斯兰世界的音乐》一书作为译介对象,分析和拓展了书中有关于伊斯兰音乐的美学问题。首先,笔者分析了伊斯兰文化语境下的“音乐”概念,尽管伊斯兰世界中“音乐”概念非常多元,但是从内涵及应用上来说,并没有可以完全等同于西方文化中“music”的概念。其次,笔者以伊斯兰教精神性价值为指向,探讨了伊斯兰苏菲仪式音乐所体现和“认主独一”的宗教信仰取向以及萨玛(Sama)仪式的象征性。本文的重点放在第四章,笔者从伊斯兰教所依据的律法渊源——《古兰经》、《圣训》着手,介绍了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苏菲学派三大教派对于音乐的的态度,分析产生这种音乐观念的原因,以及笔者最后的思考。同时,笔者以西安回坊伊斯兰教赞圣音乐为微观对象加以分析,以探讨不同文化体系下伊斯兰音乐体现的适应性、传承性及变革性等特征,以期考察其与大传统伊斯兰音乐文化的互动关系。

李征[5](2016)在《穿透历史尘烟的艺术镜像 ——张黎电视剧创作的审美探析》文中指出步入新世纪以来,国产电视剧以其刚劲清新的美学风骨和繁复多姿的艺术形式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和繁盛景况。一部部印刻时代履痕的影视作品在多元开放的文化语境下彰显出鲜活灵动的艺术气息和审美内蕴。就目前电视剧艺术场域的发展而言,以往受众心目中单调乏味的电视话本形态已被消费文化格局中丰富多彩的影视语汇逐步改写,一系列带有品牌效应与鲜明个性的“作家电视剧”,在历经多年的沉淀之后迅速崛起,张黎与他的历史剧集就是其中的一位。作为历史题材电视剧的领军人物,张黎始终用冷峻严肃的历史担当,深沉厚重的文化品格,坚守着精品化的创作路线。在当前泡沫剧盛行,浮华躁丽已成常态的电视剧市场,他高擎着历史正剧的猎猎旌旗,透过历史宽广的观照视野,执着而坚定的书写着末世风云下的斑驳与衰颓,沧桑与变迁,他用一贯的史诗影像、悲剧情怀,从光影交织的故事里流泻出历史悲情的唏嘘与叹惋,用个体悲戚的人生际遇绘制出时代变革下众生沉浮的命运之歌,其清醒自觉的创作理念,独特全知的叙述视角和富有先锋性的影像修辞使他的历史剧集彰显出了一种凝重、沉郁、悲情又隐含着力量与诗意的美学基调。在多元文化空间交融共筑的电视生态环境下,张黎的影视创作以聚焦历史的锋芒视角和文化精英的审美内蕴,为电视剧艺术的建构,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美学典范。本论文试图从影视美学的视角对他的艺术作品进行全面的审视和解读,通过其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诗意镜像、人文底蕴以及影视艺术的审美特性,对其历史剧作的文化内涵、影像风格,审美接受等进行深入探析,充分了解张黎个性鲜明、风格独树的创作理念和审美意趣,并通过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以此来提升中国未来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审美层次和美学品格。

冯永星[6](2014)在《文学性广告语言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手段,它包括商业广告和非商业广告。广告语言在阐述商品、服务属性的时候,通过大量具有煽动性或唯美华丽的语言对消费者进行“挑拨”、“引诱”,使得广告语言具有了浓厚的文学特色,从而引发受众的关注和兴趣并被认知,使受众与产品传播的意识观念产生共鸣,进而对产品留下深刻的印象。广告语言的策划已经成为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现代企业普遍认为:具有审美特性的广告语言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而且对企业和产品形象推广大有裨益。所以为了使广告语言具备较高的审美态度、更高的传播效果,文学介入广告语言是至关重要的。具有文学色彩的广告语言被称为文学性广告语言,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还具有社会价值,所对它探讨、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是可以取得一定成果的。广告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成熟于工业革命时期,它先后经历了古代广告、近代广告、现代广告三个阶段。广告的定义变化与社会历史、经济发展等因素有关,故至今还没有-个固定的定义。广告语言的定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本文探讨的广告语言是狭义的广告语言,指广告传播中的纯语言和文字手段。文学性指使文学称之为文学的东西。文学性理论的发展先后经历形式主义、阐释学、接受美学、结构主义等思想的转型,使文学性的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结构主义重提文学性时,文学研究已经转向了发散、扩张的态势。结构主义学者认为,文学性可以打破文学与非文学,推动文学向非文学领域发展。这就是文学性的蔓延,所以我们可以说广告语言也浸透在文学性的“蔓延”中。广告语言根据是否含有文学性,又分为文学性广告语言和非文学性广告语言。文学性广告语言的形式构成包括音律、修辞、词义、词汇等,文中举例分析了各种具体形式。它的层次结构可以概括为韵律层、意象层、修辞层和意境层。文中提到了很多有趣味、审美价值高的文学性广告语言,从而可以清楚懂得到文学性对广告语言的具体作用。文学性广告语言具有多种功能,主要有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从符号学角度解读文学性广告语言,我们得出它具有构筑神话的能力,它通过各种形式构筑了一个个的广告神话,深深地影响着消费社会里的每个人的生活、工作、消费等。文学性广告语言研究还具有理论研究意义,它拓展了传统广告学的理论研究,丰富了文学性理论研究;并具有启发性的实践意义,它使人理性认知广告的功利性和审美价值,击破了广告建构的神话,将促进人们合理、理性、自主的消费。

吴向廷[7](2013)在《论穆旦诗歌的历史修辞》文中研究指明穆旦是中国新诗史上最为重要的诗人之一。如何理解穆旦诗歌的独特性以及如何评价独特性的意义,这是新诗史的一个重要命题。本论文的研究试图说明,穆旦的文字生涯,尤其是他的诗歌写作实践了他从“奥登一代”借鉴而来的诗歌的“第三条道路”,即诗歌既不能成为逃避社会的个人化写作,也不能沦为纯粹的政治宣传的工具。在战争和革命的年代,诗歌写作应该保存对于时代的特殊感受以及政治性和伦理性的思考。为此,穆旦做出了有别于前辈诗人和同辈诗人的卓越努力,本论文将这一特点概括为“历史修辞”的写作方式。概括而言,其一为穆旦选择正面处理他的时代经验,使他的诗歌始终能够保持与历史的同步关系。同时,他在用诗歌记录和思考的同时,将之升华为一种历史哲学和政治思考,从而使诗歌获得了普遍性和超越性;其二为穆旦为了实践他的诗歌抱负,选择了以艾略特、奥登等英美现代诗人所发展和丰富的诗歌语言。这种诗歌技艺既是一种语言艺术,也是一种现代诗人的独特世界观。借助于这种技艺,历史得以全面、复杂和深刻的展开,诗歌得以成为一个独立却又对人生、社会有着重要作用的领域。“历史修辞”是对穆旦的诗歌写作方式的概括,也是本文的核心命题。本论文的导言是对全文的一个基本概括,其中包括对于论题的内涵、意义和历史的简要介绍,对于研究史的基本回顾和对于研究框架的简要论述。在论文的第一章,论文对于穆旦之前的新诗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成就即新诗的“草创阶段”进行回顾,并以穆旦的“历史修辞”为视角,进行一个扼要的批评。其中的诗人、诗作和诗歌理论、批评的成果是穆旦诗歌产生的重要前提,与穆旦诗歌构成了内在的对话关系。在论文的第二章,论文梳理了艾略特、奥登等杰出的现代英美诗人对于穆旦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前者的成就是穆旦诗歌的重要理论资源,也是理解两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范围内的现代诗歌版图的重要部分,他们和穆旦一道构成了现代诗歌在战争和革命年代的重要发展。同时,本文提供一个对欧洲诗歌潮流的整体描述,作为理解穆旦诗歌方式的重要补充。在论文的第三章,论文探讨了穆旦诗歌在历史和时代经验再现上的探索。穆旦诗歌中的历史改造和发展了诗歌的“史诗”传统,在时间和空间的展开上实现了特殊和普遍、局部和整体的辩证统一。纵观穆旦的全部创作,他的写作散发着独特的历史哲学的光芒。在论文的第四章,论文从诗与散文的关系、诗歌的晦涩问题探讨了穆旦创作的修辞和形式特点,指出这一现代诗歌的语言技艺是对于传统的批判继承,是现代诗人的世界观。同时,这一写作方式也构成了诗人与他的政治和时代(隐喻意义上的“城邦”)的特殊关系。论文的结语是对穆旦的一个总体评价。

廖婷[8](2013)在《《庞德传》(1913-1921)翻译报告》文中指出本文是一篇英译汉翻译报告,原文本选自The Life of Ezra Pound的中的四章,属于纪实性文学里的传记文学。由于传记文学兼具历史性和文学性,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平衡文学性和历史性的能力显得分外重要。偏重任何一方都将降低译文的质量:过于强调传记文学的历史性,将降低文学性和欣赏性;反之,如若忽略了传记文学的真实性,片面夸大文艺性,则传记文学就将变成杜撰的小说。因此,在翻译传记文学的时候,译者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以真实性为前提发挥文学的创造性,实现其文艺性。本篇翻译报告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探讨在文本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任务来源、文本内容、任务要求以及本篇报告的结构。第二部分对整个翻译实践过程做了描述。第三部分介绍了本报告的理论指导一功能对等理论。在第四部分中,笔者主要探讨如何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应用各种翻译策略从意义、风格、和文化三个层次实现传纪文学真实性和文学性的传译。第五部分总结了笔者在这次实践中获得的心得体会以及本篇论文的不足之处。

李健[9](2011)在《“希腊形象”在拜伦诗歌中的体现、地位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以拜伦的成名作及其代表作,如《唐璜》、《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海盗》、《异教徒》和《普罗米修斯》中有关希腊的篇章为研究对象。在拜伦笔下的众多异国形象中,“希腊形象”的地位及其意义都是非常重要的。对“希腊形象”的整体性分析,既有助于我们理清拜伦与希腊之间的关系,又能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拜伦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本文共分五章。首先“绪论”是对中西方有关拜伦笔下的异国形象的研究现状行梳理,并阐明选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一章“拜伦在希腊的漫游及其对希腊的书写”,介绍了拜伦在希腊的有关事迹,以此来确定“希腊形象”是以拜伦的人生经历为基础的。第二章“希腊形象的历史厚度”主要通过今昔对比的方法,来分析拜伦是如何在历史的视域中看待希腊历史与现状的,进而把自己的视野投射到欧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展现拜伦的历史情怀。第三章“希腊形象现实维度”,主要介绍了拜伦对希腊人民满足现状的批判,以《哀希腊》为例。其宗旨是为了唤醒麻木的希腊群众和其他欧洲受奴役的人民进行反抗,此举彰显了拜伦的民族主义品质。第四章“希腊形象的人物维度”主要介绍拜伦通过其笔下的希腊人物形象,来寄托自己对希腊异国形象的美好想象。第五章“希腊形象的内涵”详细阐述了希腊与拜伦的密切关系,同时,揭示出拜伦世界观的矛盾性及其原因,并且论述希腊形象的核心是拜伦的自由主义精神。最后“结语”是对拜伦心中“自由”的进行定义,以及总结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发现的问题。

赵长杰[10](2011)在《文天祥集杜诗研究》文中指出集句诗滥觞西晋,唐代渐彰,两宋大盛,明清空前发展,是中国古代一种精致的文化形态。杜诗千汇万状的艺术成就赢得了集句诗人的青睐,因此集杜诗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本文把集杜诗史的梳理和代表作家集杜阐释结合起来,希冀对杜诗的内涵、集杜诗的创作、集杜诗人的心态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文章包括绪论、主体四章、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首先,概述文天祥集杜诗研究的选题意义;其次,从集句诗研究、集杜诗研究、文天祥研究三个维度对论题涉及的研究现状做文献综述。第一章,集杜诗发展概述。从集句诗的起源和发展切入论题,然后进入宋代集杜诗研究,从存目和见目两个维度梳理宋代集杜诗人诗作,进而探析宋代集杜诗的创作成因,最后梳理元明清三代集杜概况。第二章,文天祥集杜诗的史学观照。文天祥集杜诗分《集杜诗》和《胡笳曲》。本章将文天祥集杜诗置诸当时的创作环境,将历史背景、作者经历、狱中心态结合结合起来分析,得出结论:《集杜诗》还原了易代历史天空,《胡笳曲》再现了狱中作者心迹。第三章,文天祥集杜诗的杜诗学解读。本章是论文重点。将218首集杜诗在杜诗中找到出处,通过表格加以整理。在集杜诗与杜诗的纵横比较中,探讨文天祥集杜诗对杜诗的遴选与接受,考索文天祥集杜诗语词内涵。此外,从艺术成就上分析了文天祥集杜诗对杜诗的承传及嬗变。第四章,文天祥集杜诗的价值定位。文天祥狱中两集杜诗,追忆亡国恨事、抒发怀旧感伤。从表现形式和创作动机方面,文天祥集杜诗在集句诗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对历史的真实再现和深刻反思方面,它又是实录与反思兼备的易代史诗。结语,回顾与前瞻。对本文论及的文天祥集杜诗研究做出回顾,并且对集句诗研究受到制约做出理性反思,进而对集杜乃至集句诗研究做出学理前瞻。

二、带着镣铐的“舞蹈”——浅析传记作品的修辞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着镣铐的“舞蹈”——浅析传记作品的修辞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1)晚唐诗歌用典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创新点
第一章 唐前及唐诗用典艺术的演进
    第一节 唐前诗歌用典概貌
    第二节 初唐诗用典渐入精严
    第三节 盛唐诗用典美善备极
    第四节 中唐诗用典尚质尚实
第二章 晚唐诗歌用典的特点
    第一节 偏好小说的用典倾向
    第二节 善用语典的用典方式
    第三节 诗尚学问的用典观念
第三章 晚唐诗歌用典艺术模式
    第一节 正用、反用
    第二节 直用、延用
    第三节 明用、暗用
    第四节 单用、博用
第四章 晚唐诗歌用典艺术的诗体特征
    第一节 七律用典艺术
        一、以典运势,富于波澜
        二、对仗典切,体格精纯
    第二节 七绝用典艺术
        一、借典铺垫,平起直叙
        二、以典结情,含而不露
    第三节 五言古诗用典艺术
        一、借典叙事,典为事遣
        二、质直典切,语含锋芒
第五章 晚唐诗歌用典艺术对宋诗的影响
    第一节 “西昆体”诗人对李商隐的推崇
    第二节 苏轼用典手法对唐人的继承
    第三节 黄庭坚“无一字无来处”对唐人的承袭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严歌苓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故事: 严歌苓的叙事能力
    第一节 时间与空间
    第二节 速度与强度
    第三节 意象与意境
第三章 人物(上): 女性人物形象
    第一节 母亲: 传统与现代的对照
    第二节 妻子: 两性的战争与和平
    第三节 女儿: “女儿情”的两种可能
    第四节 妓女: “受难、宽恕,和对于自身毁灭的情愿”
    第五节 女兵: 苦涩青春
第四章 人物(下): 男性人物形象
    第一节 知识人: 中国现当代史的承载者
    第二节 牧马人: 中华多元文化的体现者
    第三节 早期华人移民: 黑暗之境
    第四节 九十年代留学生: 边缘人生
第五章 语言与情绪: 严歌苓小说的艺术自觉
    第一节 风格: 简练与细密、朴拙与华丽、幽默与冷峻
    第二节 修辞: 感觉与视角的变异
    第三节 情绪: 构建小说的内在张力
第六章 主旨与态度: 严歌苓小说的思想自觉
    第一节 家国历史的深沉书写
    第二节 人性多棱镜的细微考察
结论
参考文献

(3)顺应论视角下《库切:写作中的人生》的汉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摘要(英文)
引言
    翻译项目背景介绍
        文本内容简介
        选材缘由
        选材意义
    论文侧重点
    论文基本结构
第一章 翻译原则与过程
    1.1 引言
    1.2 文本类型
    1.3 文本语言定位及分析
    1.4 理解与表达
    1.5 小结
第二章 理论简介
    2.1 引言
    2.2 语用学与翻译研究
    2.3 顺应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2.4 小结
第三章 翻译范例分析
    3.1 引言
    3.2 语境顺应
        3.2.1 交际语境
        3.2.2 语言语境
    3.3 结构顺应
        3.3.1 词汇层面
        3.3.2 句子层面
    3.4 动态顺应
    3.5 小结
结论
    收获与发现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英文原文
附录二 中文译文
致谢

(4)《伊斯兰世界的音乐》译介及其音乐美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对于“伊斯兰音乐”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阿姆农·施洛阿与《伊斯兰世界的音乐》
    第一节 作者简介
    第二节 概述《伊斯兰世界的音乐》
第二章 伊斯兰世界的音乐形态
    第一节 伊斯兰语境中“音乐”概念的梳理
    第二节 伊斯兰世界的音乐类型
        一、伊斯兰宗教音乐
        二、伊斯兰世俗音乐
        (一)古典音乐类型
        (二)民间音乐类型
第三章 苏菲仪式音乐的精神性
    第一节 伊斯兰教精神性
    第二节 苏菲仪式音乐的精神性
    第三节 毛维拉教团的萨玛(Sama)仪式
第四章 伊斯兰教的音乐观念
    第一节 律法资源
    第二节 伊斯兰教三大教派的音乐观念
    第三节 伊斯兰教三大教派“非乐”观的探讨
        (一)“非乐观”产生的原因
        (二)对于“非乐”观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西安回坊伊斯兰教音乐调查报告
附录二:《伊斯兰世界的音乐》

(5)穿透历史尘烟的艺术镜像 ——张黎电视剧创作的审美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回顾与思考:张黎电视剧创作的审美取向
    1.1 与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同声共振
        1.1.1 张黎历史剧的创作概述
    1.2 个人独特的艺术关照
        1.2.1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1.2.2 盛世之末的沧桑感怀
        1.2.3 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
第2章 凝视与解读:张黎电视剧创作的审美特征
    2.1 时代巨变下的史诗风貌
        2.1.1 波澜史诗的恢宏叙事
        2.1.2 家国同构的个人情怀
        2.1.3 民族精神的镜像投影
    2.2 现代意识的历史言说
        2.2.1 历史视角的个体探寻
        2.2.2 历史群像的全新解构
    2.3 风云激荡中的悲剧意蕴
        2.3.1 乱世求生的时代悲剧
        2.3.2 众生沉浮的命运悲歌
第3章 积淀与超越:张黎电视剧创作的审美表达
    3.1 浮光倩影——电影美学的视觉呈现
        3.1.1 光影的视觉冲击
        3.1.2 色彩的明暗交叠
        3.1.3 镜头的流畅细腻
        3.1.4 构图的意蕴悠远
    3.2 静水流深——声像造型的意境营造
        3.2.1 视觉语言的隐喻书写
        3.2.2 听觉语言的写意传达
    3.3 落英缤纷——镜像符号的风格演绎
        3.3.1 意识流镜头的心理描摹
        3.3.2 间离化效果的戏剧介入
        3.3.3 字幕与旁白的表意叙事
第4章 困惑与冲突:张黎电视剧创作的审美接受
    4.1 精品意识与审美品格的苦苦探寻
    4.2 艺术创新与审美开掘的情感汇通
    4.3 受众心理与审美旨趣的碰撞抵牾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文学性广告语言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对象的确定
    (二) 文学性广告语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本文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一、广告语言概述
    (一)广告与广告语言
    (二) 文学性视角下的广告语言
        1. 文学性的内涵
        2. 广告语言的分类及文学性广告语言
二、文学性广告语言的基本构成
    (一) 文学性广告语言的形式构成
        1. 优美动听的音律
        2. 词汇、词义、语法的变异
        3. 灵活多变的修辞
        4. 语言的“诗性化”
        5. “陌生化”手法
    (二) 文学性广告语言的文本层次结构
        1. 韵律层
        2. 意象层
        3. 修辞层
        4. 意境层
三、文学性广告语言的功能解读和神话建构
    (一) 文学性广告语言的功能
        1. 基础性的经济功能
        2. 隐含的文化功能
        3. 公益性的社会功能
        4. 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功能
    (二) 文学性广告语言的神话建构
四、文学性广告语言问题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建设意义
        1. 拓展了传统广告学的理论
        2. 丰富了文学性理论
    (二) 实践意义
        1. 理性认知广告的功利性和审美价值
        2. 击破广告神话,引导人们建立理性、合理的消费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论穆旦诗歌的历史修辞(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穆旦之前中国现代诗歌的历史意识
    第一节 现代诗歌的“草创阶段”:几个例子
    第二节 三、四十年代之交的诗坛状况
    第三节 战争中诗歌的分歧
第二章 诗歌与革命:穆旦诗歌的国际背景
    第一节 穆旦与艾略特
    第二节 穆旦与奥登
    第三节 现代诗歌的两个潮流
第三章 战争、史诗与历史修辞
    第一节 历史意识(一):时间
    第二节 历史意识(二):空间
    第三节 战争与现代史诗
第四章 历史修辞:诗人及其时代
    第一节 诗与散文
    第二节 晦涩的历史内涵
    第三节 现代诗人与“城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庞德传》(1913-1921)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任务来源
    1.2 文本介绍
        1.2.1 文本内容
        1.2.2 文本特点
    1.3 任务要求
    1.4 报告结构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及难点
    2.3 译后校对
第三章 翻译理论基础
    3.1 功能对等理论
    3.2 功能对等理论在传记文学文本中的适用性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意义层次的对等
    4.2 风格上的对等
    4.3 文化内涵的对等
第五章 翻译实践心得
    (1) 译者的角色
    (2) 灵活使用翻译策略
    (3) 综合利用各种资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9)“希腊形象”在拜伦诗歌中的体现、地位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国外研究状况
第一章 拜伦在希腊的漫游及其对希腊的书写
    第一节 拜伦漫游希腊
    第二节 拜伦之死
    第三节 希腊人眼中的拜伦
第二章 希腊形象的历史厚度
    第一节 拜伦对希腊历史的书写
    第二节 民拜伦对希腊历史及欧洲文明的反思
    第三节 从拜伦的书写看拜伦的历史情怀
第三章 希腊形象现实维度
    第一节 拜伦笔下的希腊现实
    第二节 拜伦对希腊之哀——哀希腊
    第三节 从拜伦对现实的批判看拜伦的民族主义思想
第四章 希腊形象人物维度
    第一节 与希腊有关的人物形象
    第二节 希腊人物形象的自然属性
    第三节 希腊人物形象所体现出的人性美
第五章 希腊形象的内涵
    第一节 希腊是拜伦的精神寄托
    第二节 希腊形象蕴含着拜伦的世界观
    第三节希腊形象的核心是拜伦的自由主义精神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文天祥集杜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文献综述
第一章集杜诗发展概述
    第一节 集句诗的溯源和发展
        一 集句诗的渊源
        二 集句诗的发展
    第二节 宋代集杜诗概说
        一 宋代集杜诗创作概述
        二 宋代集杜诗创作成因
    第三节 宋后集杜诗发展
        一 元代集杜诗
        二 明代集杜诗
        三 清代集杜诗
第二章 文天祥集杜诗的史学观照
    第一节 《集杜诗》:还原历史天空
        一 历史事件
        二 历史人物
    第二节 《胡笳曲》:再现南冠心迹
        一 学琰和琰
        二 集杜和杜
第三章 文天祥集杜诗的杜诗学解读
    第一节 从集杜诗看杜诗遴选与接受
        一 《集杜诗》之杜诗遴选
        二 《北征》在《集杜诗》中的接受
    第二节 集杜诗语词分析
        一 语义分析
        二 修辞特点
    第三节 集杜诗对杜诗之艺术承传及嬗变
        一 诗史精神薪火相传
        二 组诗创作青出于蓝
        三 诗序结合互证互释
        四 诗体自传集句抒怀
第四章 文天祥集杜诗的价值定位
    第一节 集句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一 专集一家,并呈两体
        二 诗序结合,独树一帜
        三 以诗纪史,提升品位
    第二节 实录与反思兼备的易代史诗
        一 补充《指南》,详尽历史
        二 叙议结合,反思历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带着镣铐的“舞蹈”——浅析传记作品的修辞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晚唐诗歌用典艺术研究[D]. 秦红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2]严歌苓小说研究[D]. 陈喆. 南京大学, 2017(01)
  • [3]顺应论视角下《库切:写作中的人生》的汉译[D]. 滕小荣. 兰州大学, 2017(02)
  • [4]《伊斯兰世界的音乐》译介及其音乐美学问题研究[D]. 吴梦婷. 西安音乐学院, 2016(08)
  • [5]穿透历史尘烟的艺术镜像 ——张黎电视剧创作的审美探析[D]. 李征. 南昌大学, 2016(03)
  • [6]文学性广告语言问题研究[D]. 冯永星. 广西师范大学, 2014(11)
  • [7]论穆旦诗歌的历史修辞[D]. 吴向廷. 北京大学, 2013(10)
  • [8]《庞德传》(1913-1921)翻译报告[D]. 廖婷.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4)
  • [9]“希腊形象”在拜伦诗歌中的体现、地位及其意义[D]. 李健.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04)
  • [10]文天祥集杜诗研究[D]. 赵长杰. 西南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带枷锁的“舞”——传记作品修辞艺术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