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应加强与中亚国家油气合作(论文文献综述)
汪璟[1](2020)在《面向中亚区域的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空间探索》文中提出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合作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亚国家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积极加强与中国的经济贸易合作,为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也为中国和中亚国家深化经贸合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双方的经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中国以开放、包容、共享、共赢的合作观与中亚五国进行合作,双方在经济贸易往来方面合作越来越紧密,贸易额不断增长,合作态势向好,不仅在经贸方面取得巨大进展,同时在投资、产能、互联互通、能源等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深入。但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合作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中亚五国经济较为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双方合作过度集中于一个方面,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在此情况下,发展工业、促进经济多元化成为中亚国家首要需求。中国应该通过产能合作以及利用中国西部尤其是新疆的地理位置优势等途径,加强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
康晓云[2](2020)在《中国中亚经济合作空间探索》文中提出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合作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也为中国和中亚国家深化经贸合作开辟了更加宽阔的空间,为双方的经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从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出发,分析中国和中亚国家在现阶段的合作现状,发现双方在经济贸易往来方面合作越来越紧密,贸易额不断增长,合作态势向好,不仅在经贸方面取得巨大进展,同时在投资、产能、互联互通、能源等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深入。但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合作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双方合作过度集中于一个方面,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并且中亚五国安全问题较为复杂多变。在此情况下,发展工业、促进经济多元化成为中亚国家首要需求,中国应该通过产能合作以及利用中国西部尤其是新疆的地理位置优势等途径,加强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
相壮[3](2020)在《美国的中亚政策“3.0”探析(201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亚地区位于亚欧内陆中部,油气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美国在中亚国家独立之后便将中亚地区视作是实现其国家利益的重要地区。自中亚国家独立以来,美国的中亚政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本文将这三个阶段的美国中亚政策分别定义为美国中亚政策“1.0”、“2.0”、“3.0”。美国中亚政策的第一阶段,美国在中亚主要聚焦于维护中亚国家独立地位、推动本地区实现无核化以及获取本地区能源。在美国中亚政策的第二阶段中,反恐和推进民主成为这一阶段的主题。随着美国宣布阿富汗战争结束,美国对中亚的政策也正式进入第三阶段,即美国中亚政策“3.0”时代。在这一阶段,奥巴马政府和特朗普政府都注重与中亚国家在经济、政治以及安全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美国中亚政策“3.0”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为了适应阿富汗的新形势、新形势下牵制俄罗斯的战略需要、遏制中国在中亚不断上涨的影响力以及打击中亚地区的恐怖主义。与前两个阶段的中亚政策相比,这一阶段的中亚政策的特点是在战略目标方面与之前两个阶段的中亚政策表现出了一定的连续性,但是在政策实施手段上更加务实,意识形态色彩更加淡化。美国这一阶段的中亚政策对中亚国家、俄罗斯以及中国都产生了影响。首先,提升了美国在中亚的影响力;其次,激化了美国和俄罗斯在中亚的斗争;第三,对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的推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消除美国新政策对中国中亚政策的影响,中国应该首先要加强与中亚国家在经济、安全、政治以及人文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其次要密切同俄罗斯的合作,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最后探索与美国在中亚可能的合作空间。
吴巧玲[4](2019)在《中国-中亚国际产能合作潜力及其经济增长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中国提出了“国际产能合作”概念,旨在通过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化解国内产能过剩,促进参与产能合作的双方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中亚国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是亚欧经济带上的“塌陷地带”,急需通过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加快经济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中亚国家的经贸发展状况、中国与中亚国家目前的“国际产能合作”情况以及产业互补性,发现中国与中亚国家产业互补性极强,双方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基础好、潜力大。其次,利用随机前沿方法测度中国与中亚国家“国际产能合作”的潜力,发现目前双方“国际产能合作”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有待进一步挖掘。进一步基于产业互补性及中亚各国各产业具体状况的分析显示:中国与中亚国家还可以在能源、农业、纺织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加强“国际产能合作”。进一步地,文章构建“国际产能合作评价指数”,建立回归方程实证检验中国与中亚国家“国际产能合作”对中亚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数据可得性受限情况下,检验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能源、农业的“国际产能合作”,结果发现:中国与哈国、乌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对哈国、乌国各自的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且对乌兹别克斯坦的经济增长效应大于哈萨克斯坦。这可能是由于目前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国际产能合作的效率相对较低、潜力空间巨大,且中国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对乌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这些结果表明,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是双边利好、互利互惠的,驳斥了诸如“经济掠夺”等企图破坏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不当言论。
董倩倩[5](2018)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亚国家处于亚欧大陆的核心地带,历来是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古丝绸之路的咽喉和必经之地。如今,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使位于核心地带的中亚国家地缘战略意义尤为突出。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资源出现严重的供需不足,以“21世纪能源聚宝盆”着称的中亚国家与中国形成较强的能源互补性,地缘政治影响下的双方能源合作也在不断增强。但中亚国家丰富的能源资源引起美欧俄等世界大国的极大兴趣,各国纷纷与其建立自己主导的各种多边和双边机制以获取本国利益,无疑给能源合作带来巨大挑战。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对此提出应对挑战的政策措施以实现能源来源多元化,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提出前中国和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基础,包括双方能源发展现状和能源合作的成果。随着中国能源需求日益增加,能源的进口率也大幅上升,而中亚国家能源资源储量丰富,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供过于求的能源现状使中亚各国实施“油气立国”战略,力求能源出口多元化。因此,中国与中亚国家存在很强的能源互补性。“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提出之前,中国与中亚国家已经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建设了一些基础设施,也建立了一些相应的对话合作机制,这就为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机遇。能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能源格局影响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成为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重要推动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为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投资项目的达成起到加速作用,使中国与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提升到新的水平。第三部分探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挑战。中亚各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疑虑和中亚国家民族主义、宗教主义、恐怖主义、毒品走私等安全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中亚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使其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战场”,域外安全风险的外溢以及美欧俄对中亚安全秩序主导权的争夺使中国在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中处于不利地位。第四部分阐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和维护中国能源安全的对策。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详细介绍了应对挑战和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路径选择,有利于促进能源合作的蓬勃发展。一要增强政治互信,对所谓的“中国新殖民主义论”释疑;二要妥善处理大国关系,积极协调与俄罗斯的利益关系,加强与美国的技术合作,增强与欧洲的对话合作;三是要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在能源合作中的作用;四是通过多措并举保障中国在世界的能源安全,进一步维护中国在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安全。
杜天川[6](2018)在《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推进的优势和挑战》文中提出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首次提出与欧亚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构想。中亚国家因其总体稳定的政局,在倡议建设中所处的关键节点位置,同中国良好的合作基础和丰富的油气资源,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初期的重点区域。倡议在该地区推进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早期收获。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同中亚的合作对中国扩大战略空间、维护边疆安全、保障能源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合作中面临的挑战对于我们提出妥善应对对策,充分挖掘中亚国家在中国推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背景内涵、倡议在中亚推进中的比较优势、战略意义,倡议背景下中国中亚合作面临的挑战和中国的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中国同中亚的合作不仅使双方在经济文化上获得发展,更会使中国在扩大战略空间、维护边疆安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实现重要突破。中国在与中亚携手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不仅具有交通基础设施优势,而且互补的经贸结构,深厚的人文交流和可依托的上合组织平台等有利条件也使得双方合作的前景广阔。但是倡议在中亚推进具有明显优势的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受大国因素制约、安全形势严峻、贸易投资环境欠佳和中亚存在对经济带倡议及中国形象认识错误等方面的挑战。我们要做到增强地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策略性推进同中亚的合作,积极对接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和妥善对冲美国战略的消极面,进而促进中国中亚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罗鑫[7](2017)在《美国对阿富汗重建政策的演变》文中提出自2001年阿富汗战争爆发至今,美国对阿富汗的战后重建政策经历了16年的发展演变。当前,阿富汗国家重建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安全形势恶化、政治和解停滞与经济发展乏力仍是困扰阿富汗和美国的重建难题。本文从美国乔治·W·布什(小布什)政府和贝拉克·奥巴马政府对阿重建政策为切入点,重点分析美国在阿富汗的根本利益诉求和政策效应,旨在透过不断变化的政策本身探究其演变脉络和本质规律。论文第一章主要梳理了布什总统和奥巴马总统在不同任期内对阿富汗重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重点分析其政策的指导思想、手段特征及作用影响。第二章着重把握重建政策转变的原因,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论述转变发生的现实依据。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文章的重点。第三章主要透过政策本身,分析美国对阿富汗的安全利益、政治利益和地缘战略利益这三大根本利益追求及其面临的主要挑战,挖掘美国对阿富汗重建政策最本质的规律特点。第四章探究了经历一系列转变后的重建政策的效果作用,也即对美国在阿富汗根本利益诉求的实现情况。第五章以前文为基础,对美阿关系前景做出预期并阐述了重建政策对中国的影响,最后在“一带一路”倡议向阿富汗和中南亚地区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提出了若干对策思考。
刘红涛,张梦露[8](2017)在《中印在中亚地区的能源战略布局及博弈前景》文中认为中亚地区作为世界能源地缘政治中重要的一极,其能源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并获得中印两国的重视。为了维护能源供应安全,中印加强了针对中亚地区的能源战略布局。印度以加快战略北上,通过发展与中亚周边国家关系和加强与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合作等策略逐步建立起围绕中亚地区的"半月形布局";而中国则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基础,以发展与中亚国家经贸关系为重点,通过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逐步构建起以中亚地区为节点的"线性布局"。未来,中印两国在中亚地区的战略博弈主要集中在能源资源的分配上,同时,维护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稳定将成为两国开展合作的共同目标。
张勤辉[9](2016)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中国中亚油气产业合作研究》文中指出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战略构想,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培育世界新型增长区域,促进世界经济恢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内容非常丰富,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中国和中亚五国之间的油气产业合作是其重要内容,中国中亚油气产业合作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牵头作用,有助于带动核心区域经济繁荣,从而带动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同时有助于促进“道路联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以及为区域民心注入动力。截止目前,中国同中亚在油气产业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尚未形成油气全产业链合作,油气产业下游的油气炼制方面合作虽有涉及,但基本上还处于“空窗期”,与中国严重过剩的“高水平、优质量”油气炼化产能严重不符合,同时油气产业中游的油气管道建设比较薄弱,油气运输管网密集度很差、数量少、规模小;其次,油气产业合作仍面临技术、资金瓶颈;最后,油气产业合作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倡议的大背景下,其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成立、中国中亚战略伙伴关系全面升级、地缘人文优势、油气产业互补性等都为中国中亚油气产业合作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中国中亚油气产业合作也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如油气产业合作竞争力差、“中国新殖民主义”论阻挠、油气产业合作安全受到威胁等,并且可能会产生合作风险。对此,笔者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等方法从打造油气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合作、构建油气产业合作资金支持体系、提升油气产业合作竞争力、打造油气产业合作良好国际环境这四个角度去提出深化中国中亚油气产业合作的对策,促进中国和中亚油气产业发展,牵头“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快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
沈绿筠[10](2016)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石油供给地位演变与中国的石油合怍》文中提出“一带一路”是新时期我国重要的外交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丰富的石油储备更是这一区域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石油供给和石油合作更是备受关注。本文首先基于世界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石油统计指标数据,运用箱线图,从石油探明储量、产量、出口量等方面,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世界石油供给格局中的地位及演变,并进一步探讨经济带各国的石油供给能力排序,划分石油供需平衡类型。结果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世界石油供给格局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一个具有高度自给能力的地区;经济带大部分国家的石油实际可供给能力强,为石油净出口型国家;但仍有印度和中国两个石油消费大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仍在上升,且与经济带国家的贸易往来愈益频繁,使得“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部的石油供需互补关系进一步强化。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石油合作基础,一方面中国石油产销量都在不断上升,石油自给率较低,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另一方面中国的石油进口源地和来源国家主要来源于世界主要产油区和产油国,其中一些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内,因此需要着重依次分析这些石油进口源地和国家对于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意义。对于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石油合作的现状以及其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后,通过构建石油合作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重要石油来源国进行排序并分析,结果表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沙特阿拉伯分列我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石油合作潜力排行前三。由此对我国未来的石油合作模式和战略提出建议和选择,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二、中国应加强与中亚国家油气合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应加强与中亚国家油气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中亚区域的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空间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发展现状 |
(一)经济贸易合作关系日益紧密 |
(二)能源领域的合作 |
(三)贸易总额呈不断增长的态势 |
1.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双边贸易总额。 |
2.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双边贸易总额。 |
3. 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的双边贸易总额。 |
4.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双边贸易总额。 |
5. 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的双边贸易总额。 |
(四)相互投资日益扩大 |
二、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特点 |
(一)贸易商品附加值低 |
(二)贸易互补性强 |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一)过度集中于资源领域 |
(二)中亚国家安全问题复杂多变 |
(三)贸易份额不均,商品结构不合理 |
四、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的建议 |
(一)加强和中亚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 |
(二)将工业发展作为经贸合作的重点 |
(三)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 |
(四)发挥新疆等西部地区优势,促进地方间经贸合作 |
(五)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融资体系 |
(2)中国中亚经济合作空间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发展现状 |
1.1 经济贸易合作关系日益紧密 |
1.2 能源领域的合作 |
1.3 贸易总额呈不断增长的态势 |
1.3.1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双边贸易总额 |
1.3.2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双边贸易总额 |
1.3.3 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的双边贸易总额 |
1.3.4 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双边贸易总额 |
1.3.5 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的双边贸易总额 |
1.4 相互投资日益扩大 |
2 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特点 |
2.1 贸易商品附加值低 |
2.2 贸易互补性强 |
3 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3.1 过度集中于资源领域 |
3.2 中亚国家安全问题复杂多变 |
3.3 贸易份额不均,商品结构不合理 |
4 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的建议 |
1) 加强和中亚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 |
2) 将工业发展作为经贸合作的重点。 |
3) 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 |
4) 发挥新疆等西部地区优势,促进地区间经贸合作。 |
5)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融资体系。 |
5 结语 |
(3)美国的中亚政策“3.0”探析(201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美国的中亚政策的发展历程(1991—2013) |
第一节 美国的中亚政策“1.0”(1991-2000) |
一、等待与观望阶段(1991-1996) |
二、对中亚事务的全面介入(1997-2000) |
第二节 美国的中亚政策“2.0”(2001-2013) |
一、大举进入与迅速扩张(2001-2005) |
二、挫折与调整(2006-2013) |
第二章 美国的中亚政策“3.0”发展历程(2014—) |
第一节 阿富汗战争结束后美国在中亚的利益诉求 |
一、阿富汗战争利益 |
二、一般性地区利益 |
三、地缘政治利益 |
第二节 奥巴马政府的中亚政策(2014—2016) |
一、政治上启动多边对话机制 |
二、安全上增强与地区国家安全合作 |
三、经济上加强与中亚国家内部以及周边国家的合作 |
第三节 特朗普政府的中亚政策(2017—) |
一、安全上加强与中亚国家合作 |
二、经济上缩减对中亚国家的援助规模 |
三、政治上注重双边及多边框架下的合作 |
第三章 美国的中亚政策“3.0”形成原因及特点 |
第一节 美国的中亚政策“3.0”形成的原因 |
一、为了适应阿富汗新形势 |
二、新形势下牵制俄罗斯的战略需要 |
三、抵消中国在中亚不断上涨的影响力 |
四、打击恐怖主义 |
第二节 美国的中亚政策“3.0”的特点 |
一、战略目标的连续性 |
二、手段的务实性 |
三、去意识形态化 |
第四章 美国的中亚政策“3.0”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
第一节 美国的中亚政策“3.0”的影响 |
一、提升了美国在中亚的影响力 |
二、激化了美俄在中亚的斗争 |
三、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影响 |
第二节 中国的应对 |
一、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全方位合作 |
二、密切同俄罗斯的合作 |
三、寻求中美在中亚的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国-中亚国际产能合作潜力及其经济增长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际产能合作的相关研究 |
1.2.2 中国-中亚产能合作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2章 国际产能合作及其理论基础 |
2.1 国际产能合作的内涵 |
2.2 国际产能合作的相关理论 |
2.2.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2.2.2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 |
2.2.3 全球价值链理论 |
第3章 中国-中亚产能合作现状分析 |
3.1 中国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状况 |
3.1.1 中亚五国经贸发展状况 |
3.1.2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 |
3.2 中国与中亚产业结构互补性分析 |
3.3 中国-中亚产能合作重点领域分析 |
第4章 中国-中亚各国产能合作潜力分析 |
4.1 “一带一路”下中国-中亚产能合作 |
4.1.1 分国别的产能合作情况 |
4.1.2 总体的产能合作情况 |
4.2 中国-中亚产能合作潜力评估 |
4.2.1 评估方法的选择 |
4.2.2 评估结果及分析 |
第5章 中国-中亚产能合作的经济增长效应评估 |
5.1 国际产能合作指数构建 |
5.2 重点产业产能合作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5.2.1 实证检验 |
5.2.2 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二)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1.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2.国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3.论文研究方法 |
4.论文创新之处 |
一、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基础 |
(一) 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互补 |
1.中国的能源供需现状 |
2.中亚国家的油气资源 |
(二) 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成就 |
1.系列协议的签署 |
2.基础设施建设 |
3.对话合作机制的建立 |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机遇 |
(一) “丝路”倡议提供政策支持,夯实合作基础 |
1.丝路与中亚区域能源合作实现战略契合 |
2.丝路扩大向西开放格局 |
(二) 丝路基金和亚投行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合作水平 |
1.提供资金支持 |
2.提高合作水平 |
(三) 丝路符合中亚国家利益,提高合作意愿 |
1.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符合中亚各国的利益 |
2.“丝绸之路经济带”得到中亚各国的积极响应,增强合作愿望 |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面临的挑战 |
(一) 中亚国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疑虑 |
1.中亚各国的疑虑 |
2.中亚国家在能源合作中有所保留 |
(二) 美欧俄在中亚国家的能源博弈 |
1.美国在中亚国家推行霸权 |
2.欧盟通过援助与合作提高在中亚国家的战略地位 |
3.俄罗斯致力于维持对中亚国家的能源控制 |
(三) 能源合作受中亚国家内部安全因素的影响 |
1.中亚国家政权更迭频繁 |
2.民族矛盾与恐怖主义相互交织 |
3.“三股势力”威胁依然严峻 |
4.毒品走私等跨国犯罪活动猖獗 |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对策 |
(一) 增强政治互信,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释疑 |
1.加强中国的国际宣传 |
2.完善中国与中亚国家政策沟通与协商机制 |
(二) 妥善处理各大国间的关系 |
1.协调中俄利益关系,促进中亚能源安全 |
2.加强与美在中亚国家的能源技术合作 |
3.增强与欧关于中亚能源的对话合作 |
(三) 发挥上海合作组织在能源合作领域的作用 |
1.维护中国与中亚国家的非传统安全 |
2.充分发挥能源俱乐部的作用 |
3.利用地缘优势全方位开展合作 |
(四) 多措并举保障中国在中亚国家的能源安全 |
1.致力于构建世界能源安全体系 |
2.实现能源来源多元化与重点化相结合 |
3.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能源话语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 着作文集类 |
(二) 期刊论文类 |
(三) 学位论文类 |
(四) 外文文献类 |
(五) 报告类文献 |
(六) 互联网相关网站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6)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推进的优势和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1.1.1 选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及推进 |
2.1 相关含义和基础理论 |
2.1.1 地缘政治理论 |
2.1.2 非传统安全的基本含义 |
2.1.3 能源安全的概念 |
2.2 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和内涵 |
2.2.1 倡议产生的国际环境 |
2.2.2 倡议提出的国内背景 |
2.2.3 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 |
2.3 中国与中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长远优势 |
2.3.1 合作共建的交通基础设施优势 |
2.3.2 经贸结构互补 |
2.3.3 人文交流深厚 |
2.3.4 可依托的上合组织平台 |
2.4 倡议在中亚的推进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
2.4.1 扩大战略空间,奠定崛起依托 |
2.4.2 加大恐怖主义打击力度,维护边疆安全 |
2.4.3 增加油气供给,保障能源安全 |
第3章 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推进面临的挑战 |
3.1 中国中亚合作面临的大国因素制约 |
3.1.1 俄罗斯的战略疑虑及与华的经济利益冲突 |
3.1.2 美国的战略担忧和在中亚的军事存在 |
3.2 地区内外交困的安全形势 |
3.2.1 安全外溢产生 |
3.2.2 域内矛盾丛生 |
3.3 地区贸易投资环境欠佳 |
3.3.1 腐败现象严重 |
3.3.2 投资风险较高 |
3.4 对倡议和形象认知错误的困扰 |
3.4.1 对倡议的错误认知 |
3.4.2 对华形象的负面认识 |
第4章 中国应对挑战的对策分析 |
4.1 增强地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
4.1.1 加强自我防护 |
4.1.2 联合外界力量 |
4.2 策略性推进同中亚的合作 |
4.2.1 明确合作的重点国家和领域 |
4.2.2 落实棘手问题的解决 |
4.3 基于俄美因素的战略举措 |
4.3.1 积极对接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 |
4.3.2 妥善对冲美国战略的消极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美国对阿富汗重建政策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与依据 |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价值 |
1.3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本课题的基本方法 |
1.5 论文的重点与难点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美国关于阿富汗国家重建的政策演变 |
2.1 布什时期美国的阿富汗重建政策 |
2.1.1 布什政府的对阿重建政策 |
2.1.2 布什主义对阿富汗重建政策的影响 |
2.1.3 服从并服务于反恐战略的重建政策 |
2.1.4 布什政府重建政策的主要成果 |
2.2 奥巴马政府的阿富汗重建政策 |
2.2.1 奥巴马政府对阿富汗重建政策的考量 |
2.2.2 反恐战争与战后重建主次地位的变化 |
2.2.3 以多边代替单边的重建政策手段 |
2.2.4 奥巴马政府对阿重建政策的主要成果 |
第三章 重建政策演变的现实依据 |
3.1 反恐战争无法应对局势发展 |
3.1.1 美国深陷反恐战争泥潭 |
3.1.2 阿富汗极端势力反弹 |
3.2 阿富汗政权面临严峻挑战 |
3.2.1 阿富汗局势愈发混乱 |
3.2.2 经济发展缺乏内生动力 |
3.2.3 民主发展遭遇停滞 |
3.3 美国实力的相对下滑 |
3.3.1 布什主义不得人心 |
3.3.2 经济和财政状况遭遇危机 |
第四章 美国对阿重建政策的根本利益诉求和主要挑战 |
4.1 维护美国国家利益 |
4.1.1 彻底清除基地组织势力 |
4.1.2 遏制极端思想和反美主义的发展 |
4.1.3 谋求在中南亚地区的优势地位 |
4.2 建设有效治理的阿富汗亲美政权 |
4.2.1 亲美政权是根本 |
4.2.2 有效治理是关键 |
4.3 美国对阿重建政策面临的主要挑战 |
4.3.1 阿富汗“帝国坟冢”国家特性 |
4.3.2 阿富汗重建基础薄弱 |
4.3.3 美式民主与阿富汗部落传统的矛盾 |
第五章 美国对阿重建政策的效应分析 |
5.1 阿富汗国家重建进程效果评估 |
5.1.1 政治重建取得突破但政治自决能力不足 |
5.1.2 安全秩序得到重建但安全挑战日趋严峻 |
5.1.3 经济发展有所进步但内生动力依然缺乏 |
5.1.4 国内和解陷入停滞 |
5.2 重建政策对美国在阿利益的影响分析 |
5.2.1 消除基地组织对美国的直接威胁 |
5.2.2 阿富汗亲美政权得到维持 |
5.2.3 地缘战略得到大力推进 |
5.3 重建政策对地区国家的战略效应 |
5.3.1 对中南亚地缘版块构建的影响 |
5.3.2 对俄罗斯、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地缘影响 |
第六章 阿富汗重建前景与中国对策思考 |
6.1 阿富汗重建前景 |
6.1.1 阿富汗的建设前景与挑战 |
6.1.2 特朗普政府对阿政策走向 |
6.2 对中国的影响和对策思考 |
6.2.1 重建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
6.2.2 中国的对策思考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中国中亚油气产业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5 研究主要内容及可能创新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
2.1.1 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产业合作 |
2.1.2 要素禀赋理论 |
2.1.3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
2.2 区域产业转移理论 |
2.2.1 梯度转移理论 |
2.2.2 雁行模式理论 |
2.2.3 边际产业理论 |
2.3 区域产业共生理论 |
2.4 油气产业及合作相关概念界定 |
第3章 中国中亚油气产业合作与“一带”建设 |
3.1 “一带”倡议相关概述 |
3.1.1 “一带”的内涵 |
3.1.2 “一带”的空间布局 |
3.1.3 “一带”建设的路径 |
3.2 中国中亚油气产业合作在“一带”建设中的作用 |
3.2.1 促进“一带”核心区域经济繁荣 |
3.2.2 推动“道路联通” |
3.2.3 促进“货币流通” |
3.2.4 促进“政策沟通” |
3.2.5 为区域民心注入动力 |
第4章 中国中亚油气产业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
4.1 中国中亚油气产业合作的现状 |
4.1.1 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合作 |
4.1.2 油气管线建设合作 |
4.1.3 油气炼制合作 |
4.1.4 油气贸易合作 |
4.2 中国中亚油气产业合作的问题 |
4.2.1 尚未形成油气全产业链合作 |
4.2.2 油气产业合作面临资金瓶颈 |
4.2.3 油气产业合作面临技术瓶颈 |
4.2.4 油气产业合作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5章 “一带”倡议下油气产业合作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及可能的风险 |
5.1 合作的有利因素 |
5.1.1 “一带”建设资金支持优势 |
5.1.2 战略伙伴关系优势 |
5.1.3 地缘人文优势 |
5.1.4 油气产业高度互补优势 |
5.2 合作的不利因素 |
5.2.1 油气产业合作竞争力较差 |
5.2.2 “中国新殖民主义论” |
5.2.3 油气产业合作安全受到威胁 |
5.2.4 油气产业合作受低迷油价影响 |
5.3 合作可能产生的风险 |
第6章 “一带”倡议下深化中国中亚油气产业合作的对策 |
6.1 打造油气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合作 |
6.1.1 扩大油气炼化产能输出 |
6.1.2 构建高效、安全、立体油气运输网络 |
6.1.3 畅通油气贸易 |
6.2 构建油气产业合作资金支持体系 |
6.3 提升油气产业合作竞争力 |
6.3.1 注重油气产业技术创新 |
6.3.2 加强油气产业合作政策沟通 |
6.4 为中国中亚油气产业合作打造良好国际环境 |
6.4.1 加强政治互信,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释疑 |
6.4.2 妥善处理各大国之间的关系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丝绸之路经济带”石油供给地位演变与中国的石油合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 |
1.2.2 国际石油合作研究 |
1.2.3 中国石油合作研究 |
1.2.4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 |
1.4.1 技术路线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丝绸之路经济带” |
2.1.2 国际能源合作 |
2.1.3 国际石油合作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2.2.2 国际合作理论 |
2.2.3 博弈论 |
2.2.4 地缘政治理论 |
第3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世界石油供给格局中的地位演变 |
3.1 “丝绸之路经济带”石油供给能力分析 |
3.1.1 石油产销情况 |
3.1.2 石油供给能力分析 |
3.2 “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世界石油供给格局中的地位及演变 |
3.2.1 “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世界石油探明储量格局中的地位演变 |
3.2.2 “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世界石油产量格局中的地位演变 |
3.2.3 “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世界石油出口量格局中的地位演变 |
3.3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在世界石油供给格局中的地位及演变 |
3.3.1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石油供给能力排序及变化 |
3.3.2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石油供需平衡类型 |
第4章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石油合作基础分析 |
4.1 中国石油产销及对外依存度变化 |
4.1.1 中国石油产销变化 |
4.1.2 中国石油自给率和对外依存度变化 |
4.2 中国石油进口源地分析 |
4.2.1 中国石油进口源地变化 |
4.2.2 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国变化 |
4.3 中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石油进口源地分析 |
4.3.1 进口源地一:中东十国 |
4.3.2 进口源地二:俄罗斯 |
4.3.3 进口源地三:中亚五国 |
4.3.4 进口源地四:其他国家 |
第5章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石油合作战略选择 |
5.1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石油合作现状 |
5.1.1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石油合作现状 |
5.1.2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石油合作问题 |
5.2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石油合作潜力评价 |
5.2.1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石油合作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
5.2.2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石油合作潜力评价 |
5.3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石油合作战略选择 |
5.3.1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石油合作模式 |
5.3.2 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石油合作战略选择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中国应加强与中亚国家油气合作(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中亚区域的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空间探索[J]. 汪璟. 生产力研究, 2020(12)
- [2]中国中亚经济合作空间探索[J]. 康晓云.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0(03)
- [3]美国的中亚政策“3.0”探析(2014-)[D]. 相壮. 外交学院, 2020(08)
- [4]中国-中亚国际产能合作潜力及其经济增长效应分析[D]. 吴巧玲. 华侨大学, 2019(01)
- [5]“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研究[D]. 董倩倩. 山东师范大学, 2018(12)
- [6]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亚推进的优势和挑战[D]. 杜天川. 河北大学, 2018(01)
- [7]美国对阿富汗重建政策的演变[D]. 罗鑫.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8]中印在中亚地区的能源战略布局及博弈前景[J]. 刘红涛,张梦露. 南亚研究季刊, 2017(02)
- [9]“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中国中亚油气产业合作研究[D]. 张勤辉.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
- [10]“丝绸之路经济带”石油供给地位演变与中国的石油合怍[D]. 沈绿筠.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