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炭”、“碳”及“炭素”议(论文文献综述)
孟兆磊[1](2021)在《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墨被誉为“工业黑金”,主要分为晶质石墨和隐晶质石墨两大类,在现代工业体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墨生产国,目前的年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随着资源的深入开采利用,我国天然石墨行业有限的资源储量与快速新增的市场需求、严格的环保政策与粗放的开采方式、不断提升的技术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技术研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科学合理地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实现天然石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因而成为学界和行业关注的热点。本论文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研究了石墨行业的发展规律:从供给方面,在梳理石墨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揭示了石墨生产周期的波动规律;在需求方面,运用定量方法对石墨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进行了预测。本文围绕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结合天然资源、产能和不断发展的需求,以及对现行政策的分析,给出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分析了国内外天然石墨行业生产周期的变化趋势,揭示了国内外天然石墨产销发展周期的基本规律。利用滤波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连续40年的生产数据,结果显示:国内外天然石墨产销发展周期时间长度基本一致,都是波谷对波谷周期为10年左右,波峰对波峰周期为12年左右。目前国内外的天然石墨行业发展均处于刚刚经历过一次极值的阶段,近期预计会处于较为平稳的发展阶段,出现发展拐点的概率较小。第二,以满足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可持续发展目标,对石墨需求量进行了预测,具体包括:对天然石墨的总需求量和一些重要行业对各类天然石墨的需求量影响预测。研究了影响天然石墨需求的关键因素,确定了经济发展水平等四个关键影响因素并据此细分为12个量化指标,进而给出了相应的量化关系。运用Dematel方法分析了影响天然石墨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有四个关键影响因素,分别是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关联行业发展和政策影响。将这四个关键影响因素细分为12个量化指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12个量化指标计算的结果为:对于晶质石墨,关键指标为专利数量、锂电池产量、电动汽车销量;对于隐晶质石墨,关键指标为粗钢产量和高品质无烟煤价格。GDP水平则对两类石墨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第三,进行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分析,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模型,预测了不同场景、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天然石墨的需求变化。模型主要分为人口、钢铁、政策和石墨预测四个子系统,包括35个辅助变量、3个水平变量、4个流量变量和2个影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在静态场景下,以探明储量计算,国内晶质石墨资源量可满足未来242.69年的供需平衡,隐晶质石墨可保证未来55年的供需平衡。以可开采储量计算,国内晶质石墨可满足59.1年供需平衡,隐晶质石墨可满足13.4年的供需平衡。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急速增长和未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石墨消费量大幅度攀升,仅靠天然石墨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二者的探明储量都只能满足30年左右的市场需求,可开采储量满足年限更短。因此,应充分考虑高品质无烟煤对隐晶质石墨的替代作用,以及人造石墨对晶质石墨的替代作用。在有人造石墨替代的前提下,晶质石墨的可持续发展周期延长至103年。进而提出了促进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四,利用语义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原有天然石墨行业管理政策的重点及其作用,结合前述研究成果,从两个维度给出了天然石墨行业的发展建议:横向上从行业本身、产业链两个角度提出了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拓展高新材料产业链的建设思路;纵向上给出了带有时间节点的发展路径建议。为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决策依据。
王永涛[2](2021)在《煤系针状焦制备及结构调控》文中提出针状焦作为生产电炉炼钢用石墨电极和锂离子电池人造石墨负极的关键材料对钢铁行业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优质针状焦具有热膨胀系数低、机械强度大、电导率高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是由针状焦高石墨化程度决定的。然而在工业生产中,针状焦存在质量不均匀的问题,特别是延迟焦化塔底部产品质量较差,这严重危害到我国针状焦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高温煤焦油为原料,通过蒸馏、萃取等工艺制得喹啉不溶物含量为0.05 wt.%的精制沥青,并将其与焦化重油或氢化油混合后共热解制备针状焦。考察了原料组成和炭化条件对针状焦形成过程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基于中间相理论,通过GC/MS、FT-IR、1H-NMR和元素分析等表征手段分析了精制沥青和循环油的化学组成,结合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XRD和Raman等表征方法,探究针状焦质量不均匀的内在机制,揭示了影响针状焦微观结构的关键因素。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液相炭化工艺条件对中间相形成及结构的影响。炭化温度和压力是影响中间相沥青结构和生成速率的主要因素。而原料沥青中喹啉不溶物含量、循环油比例和载气量对反应体系粘度和炭化后期分子取向影响较大。将质量比1:1的净化沥青与循环油在495 oC、1 MPa、载气量为0.1 L min-1下反应6 h可生成广域流线型中间相含量为95%、碳层间距为0.3453 nm的优质生焦。(2)煤沥青中高反应活性组分是针状焦底部形成马赛克焦层的主要原因。以部分饱和氢化蒽油作为供氢溶剂,其所含环烷结构在炭化过程中释放出氢自由基,可抑制煤沥青中高反应活性组分快速生成高粘度中间相小球,从而有效改善底部焦炭品质。实验结果表明,当氢化蒽油添加量为20%时,在495 oC、1 MPa条件下反应6 h后生焦中广域流线型中间相含量达到100%,底部马赛克型焦层完全消失。在扫描电镜下针状焦呈现出高度有序的针状纹理结构,碳层间距d002降至0.3442 nm。
宋鹤[3](2020)在《原料组分对中间相沥青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中间相沥青具有碳含量高、芳香度高、原料来源丰富,光学各向异性好和流变性等特点,因而是许多新型碳材料的优良前驱体。中间相沥青是由原料中的重质芳烃类物质进行热缩聚反应制备的一种液晶态物质,所以其结构与性能与原料组成密切相关。因此探究原料组分对中间相沥青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从而建立原料组分与中间相沥青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对研究和制备高质量的中间相沥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先采用分级蒸馏的方法对不同原料进行分级,探究原料及其分级馏分的结构与性质差异。然后选择不同原料采用加压-真空两段热缩聚法制备中间相沥青,探究不同原料对中间相沥青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然后以不同中间相沥青为原料制备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探究不同中间相沥青对碳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此外,以比较优质的中间相沥青为研究对象,探究中间相沥青和氧化石墨烯的共炭化行为。所得研究结果如下:(1)以5种不同原料为研究对象,发现:①原料的H/C摩尔比表现为原料-1>原料-2>原料-3>原料-4>原料-5,芳香族指数Iar和芳碳率fA均表现为原料-1<原料-2<原料-3<原料-4<原料-5。②原料-1和原料-2存在脂肪链排列堆积的微晶结构,原料-3,原料-4和原料-5存在芳香片层排列堆积形成的微晶结构,并且石墨微晶层间距d002表现为原料-3>原料-4>原料-5,微晶堆砌厚度Lc,微晶尺寸La和石墨片层数M均表现为原料-3<原料-4<原料-5,其中原料-5 的 d002=0.365nm,Lc=1.083nm,La=1.170nm,M=4.0。③在热处理过程中,原料-1和原料-2始终没有生成中间相,而原料-3,原料-4和原料-5均可以看到中间相小球的生成和长大过程。尤其是原料-5诱发生成中间相的温度最低,并且小球的生长速度适中又比较均一。(2)选取3种不同原料制备中间相沥青(MP),发现:①MP的H/C摩尔比表现为MP-3>MP-4>MP-5,芳香族指数 Iar表现为MP-3<MP-4<MP-5,表明MP-5的芳烃结构含量最多,脂肪烃结构含量最少。②MP的石墨微晶层间距d002表现为MP-3>MP-4>MP-5,微晶堆砌厚度Lc,微晶尺寸La和石墨片层数M均表现为MP-3<MP-4<MP-5,其中MP-5#2 的 d002=0.348nm,Lc=2.945nm,La=2.208nm,M=9.5。③MP-3最终发展成镶嵌型的中间相结构,其中间相含量达到80%以上。MP-4最终发展成流线型和部分广域型的中间相结构,其中间相含量达到90%以上。MP-5最终发展成广域流线型的中间相结构,其中间相含量达到100%。④MP的软化点表现为MP-3<MP-4<MP-5,虽然MP-5的软化点最高,但其可纺性比较好。⑤MP-5的正庚烷可溶物(HS)组分为其提供了较多的脂肪烃结构,喹啉不溶物(QI)组分为其提供了大量稠环芳烃结构及较好的石墨晶体结构。(3)由3种不同MP制备碳纤维(MPCF)和石墨化纤维(MPGF),发现:①MPGF-3的截面结构内部片层排列无规则,而MPGF-4和MPGF-5的截面结构沿径向呈现出一定范围内的放射状排布。②MPGF的石墨层间距d002表现为MPGF-3>MPGF-4>MPGF-5,而微晶堆砌厚度Lc,微晶尺寸La和石墨片层数M均表现为MPGF-3<MPGF-4<MPGF-5,其中MPGF-5的 d002=0.337nm,Lc=22.352nm,La=23.402nm,M=67.3。③MPGF 的拉伸强度和模量均表现为MPGF-3<MPGF-4<MPGF-5,其中MPGF-5的拉伸强度为2.12GPa,拉伸模量为630GPa。④MPGF的电阻率表现为MPGF-3>MPGF-4>MPGF-5,导热性表现为 MPGF-3<MPGF-4<MPGF-5,其中MPGF-5的电阻率为2.08μΩ·m,导热率为569w/(m·K)。(4)以MP-5为研究对象,发现随着氧化石墨烯(GO)添加量的增多,由MP-5与GO所制备共炭化产物的002晶面衍射峰向右偏移,且石墨微晶层间距d002呈增大趋势,对于微晶堆砌厚度Lc,微晶尺寸La和石墨片层数M均呈减小趋势。原因可能是体系中的杂原子含量增多,则发生交联、裂解,芳构化等反应增多,同时伴随小分子物质从炭化产物中逸出,从而阻碍了 MP-5与GO共炭化产物的石墨微晶排列和生长。
薛玲[4](2020)在《高硫石油焦脱硫方法探索研究》文中认为石油焦是电解铝和炭素行业的重要原料,随着石油焦中硫含量的增加,电解铝及炭素行业受到的冲击逐渐增大。如今国内石油焦出现低硫焦供应不足,高硫焦产量增加的局面,高硫焦的使用不仅腐蚀设备、增加成本,还对环境造成一定危害。因此,如何降低高硫石油焦中硫含量和收集烟气中硫分对电解铝和炭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利用真空与高温煅烧脱硫法结合对石油焦进行脱硫处理,选择合适试剂对煅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进行收集,并通过SEM、XRD和TGA对石油焦煅烧前后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常压和真空条件下对10g块状石油焦进行高温煅烧脱硫,实验结果表明:常压环境下石油焦煅烧温度为1500℃时,脱硫率为77.55%;真空环境下煅烧温度为1500℃时,石油焦脱硫率最高达到82.45%。说明真空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石油焦脱硫。(2)真空条件下对5g粉末状石油焦进行煅烧实验,考察不同煅烧温度、升温速率、石油焦粒径和保持时间对石油焦脱硫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煅烧温度为1300℃,粒径为0.25mm时,在10℃/min的升温速率和1.5h的保持时间下,达到最佳脱硫效果,脱硫率为85.23%。(3)在真空煅烧条件下,用苯吸收石油焦煅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烟气,对苯吸收液进行GC-MS分析得到:检测出的32种化合物中,杂原子、芳烃类化合物居多,其中含氧、氮原子类的化合物主要是以杂环形式存在,芳烃类化合物中主要是苯及苯的衍生物。噻吩化合物出现较少,说明杂环化合物比噻吩化合物更稳定。(4)通过SEM、XRD和TGA对石油焦煅烧前后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煅烧后石油焦中的噻吩硫和硫醇类有机物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煅烧后的石油焦微观形貌变化较大,且石墨化结构明显,热稳定性好。
李晓乐[5](2020)在《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研究》文中提出能源,作为基础性生产生活资料,对一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后石油危机时代与全球应对气候变暖时代相叠加的现今,新能源凭借可持续、环保性、广泛分布等优势,在世界各国寻找化石能源替代能源进程中备受广泛关注。本文以日本新能源产业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其支持政策体系在推进日本新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发挥的引导作用。并立足我国能源经济现实国情,旨在为我国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的优化调整提供借鉴与启示。发展好新能源产业对于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转型,打赢“三大攻坚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研究在理清日本政府不同阶段对“新能源”概念的界定与对象范围演变的基础上,考察了新能源在日本一次能源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主要利用形式,并结合新能源的特征,概观了世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从日本国内和国际两个视角出发全面阐述了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背景,系统梳理了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具体剖析了日本促进新能源普及扩大的战略目标规划、以及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重点研究了日本包括RPS制度、FIT制度、补贴政策、优惠税制、新能源电力电网接入技术对策、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以及民间支援举措在内的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并总结了相关政策的推进机制。运用实证手法探讨了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日本电力市场改革进程对日本RPS制度与FIT制度实施的政策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充分对比了中日两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路径与支持政策,立足我国国情,提出日本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与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通过系统研究与分析,本文认为日本在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与实施方面存在诸多成功之处。主要表现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起步时期十分重视对新能源核心技术研发的战略规划与支持,不同发展阶段相关支持政策的实施均有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体系支撑,政策工具多样,且政策之间衔接与协调性较好,不同时期政策重点鲜明,目标规划清晰,重视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发挥相结合,并根据不同时期国际与国内能源经济环境变化适时做出政策调整。尽管我国与日本在资源能源禀赋、能源市场环境以及政策推进体制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本文认为日本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体系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国必须坚持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结合日本经验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杨静[6](2020)在《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日语科技文本的翻译 ——以《异常气象和人类的选择》(节选)为例》文中提出全球化进程中,科学技术方面的交流己经成为各国交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全球气候问题越来越突出,气象灾害频发。国际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日益高涨,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加强各国气象研究成果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方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两国地理位置靠近,气候类型有相似之处,加强气象研究成果交流,可为今后两国气候环境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首先对该报告所选的翻译文本、以及先行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介绍了本次翻译过程。第三章阐述了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科技文本的类型和特点。第四章,在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下,从科技文本的特点,即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逻辑性三个角度,对科技文本的翻译进行分析,并对本次翻译实践进行了总结。本报告在文本类型理论的指导下,以《异常气象和人类的选择》为例,结合气象科技方面的翻译实践,分析了科技日语翻译的特点及难点,概括了基于文本类型理论的科技日语翻译经常出现的问题,总结了一些翻译技巧。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翻译实践报告报告为气象科技日语翻译提供一些借鉴,为中日气象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略尽绵薄之力,并且也希望借助此次翻译实践提高笔者翻译气象科技文本的能力。
石梦静[7](2020)在《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日语科技文本的汉译策略 ——以《异常气象与全球变暖》(节选)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气候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为影响气候的因素增多,以全球变暖为首的气候问题已成为全世界需共同应对的课题。日本作为我国的邻国,一直在政治经济与环境方面与我国有着密切的联系,互鉴气象研究成果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关气象文献的翻译占据着重要地位。气象科技类文本具有专业术语多,逻辑性强的语言特点。在翻译时,笔者需不断扩大自身知识储备,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本翻译实践选取《异常气象与全球变暖》的一至三章为源翻译文本,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以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为指导,试作出质量较高的译文。本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本次实践报告的概述。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本次实践所想要达到的目标。第二章为先行研究,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对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和科技文本翻译的研究成果。第三章介绍了撰写该翻译实践报告时的准备工作,主要分为翻译文本的准备,知识的准备以及理论的准备。第四章为实例分析,笔者从层次转换、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这四个方面对原文加以分析,以期作出更为贴切的论文。如上所述,本报告书基于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归纳了在翻译日语科技文本时可用到的翻译方略以及翻译技巧。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能为加深中日两国气象方面的交流略尽绵力,并为日语科技文本的汉译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
张智淼[8](2020)在《煤液化沥青基泡沫炭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煤液化沥青为原料采用自发泡法制备泡沫炭,研究了煤液化沥青直接发泡产物的性能。用减压蒸馏的方法对煤液化沥青进行处理,研究了减压蒸馏对煤沥青性质和产生的泡沫炭性能的影响;以减压蒸馏沥青为原料采用自发泡法制备泡沫炭,以制备保温泡沫炭为目标,研究了发泡条件和沥青混配对泡沫炭性能的影响。对煤液化沥青的发泡性能研究表明:煤液化沥青直接发泡产生的泡沫炭泡孔较大且分布不均匀,容易碎裂,煤液化沥青不适合直接发泡。对减压蒸馏处理的研究表明:减压蒸馏处理后,煤沥青的重组分增多,轻组分减少,热稳定性上升,粘度增加。升高减压蒸馏温度和延长减压蒸馏时间都能使沥青性质改变的程度加深。减压蒸馏处理沥青发泡产生的泡沫炭孔结构和机械性能更好,随减压蒸馏温度的升高,泡沫炭的总孔率先升高后下降,泡孔数量增多、孔径减小。以减压蒸馏沥青AS335(减压蒸馏真空度为0.095 MPa、温度为335℃、时间为10 min)为原料发泡产生的泡沫炭性质和形貌较好,泡沫炭总孔率为74.99%,体积密度为0.3646 g·cm-3,压缩强度为5.47 MPa,泡孔呈椭圆形,平均孔径320 0μm。以沥青AS335为原料研究发泡压力、发泡温度、发泡时间和升温速率对泡沫炭性质的影响。发泡压力对泡沫炭性质的影响最大,提高发泡压力可以有效提高泡沫炭的闭孔率。在温度为500℃、压力为6 MPa、升温速率为3℃·min-1、保温时间为4 h的发泡条件下制备了总孔率为56.27%、闭孔率为26.38%的泡沫炭,泡沫炭外观完整致密,孔径较小(140μm),孔径分布较为均匀,导热系数为0.083 W.m-1·K-1。在温度为500℃、压力为6 MPa、升温速率为3℃·min-1、保温时间为4 h的发泡条件下,研究了混配沥青发泡制备的泡沫炭的性质。以减压蒸馏处理沥青为原料混和配制得到QI含量与沥青AS335相同的混配沥青,混配沥青发泡制备的泡沫炭总孔率和闭孔率比AS335发泡产物更高,混配沥青ASM11发泡产生的泡沫炭总孔率为63.77%,闭孔率为 39.32%。
张勇[9](2019)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新三板融资研究 ——以联兴科技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属于不容忽视的经济支撑力量之一,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非常突出的贡献。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的科技创新贡献也非常巨大,属于创新群体中的活跃力量,相较于一般企业有着更加强烈的创新愿景及创新能力,可以起到很好的新产业推动作用,属于我国创新工作的重要主体。当今,中央政府积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部分科技企业都肩负起了创新的责任。要想在市场经济中得以存活,高新技术产业前期必须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所以对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而言,保证有可靠的融资渠道是至关重要的。在2006年,我国经济遭遇了滑铁卢,经济下行越发明显,为了激发我国的经济活力,政府努力构建起新型的资本市场,持续深化改革沪深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随之产生了新三板市场。新三板市场的产生在克服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之余,促使实体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新三板的挂牌成立,极大程度地扩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使企业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引来大量投资者参与其中。但从目前来看,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新三板上市融资还存在一定困难和障碍,亟需通过深入研究加以解决。潍坊联兴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集新材料、新能源、新商态(电商)、新产业(一带一路产业)于一身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于2014年4月10日成功在“新三板”(即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于2016年6月首批进入创新层。联兴科技公司跻身于迅猛发展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长久以来受资金问题困扰。本文以联兴科技公司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状况以及融资难题,深入探究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联兴科技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的融资过程。本文采取比较分析、案例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对联兴科技公司新三板上市前后的融资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本文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以及意义。其次,本文对企业融资的含义及方式、股权融资的概念、股权融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为全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本文对我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阐述了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内源融资低和企业积累能力差、固定资产少导致银行不愿意贷款、政策资金投入不足以及金融体系不完善、资本市场门槛过高等。在前文研究基础上,对我国新三板制度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公司基本情况,进行了公司新三板融资的意义和内外部环境分析并进行了公司新三板融资过程和成本分析,全面了解了其挂牌条件、挂牌过程、挂牌成本和挂牌融资成效找到了公司新三板融资经验与启示,主要包括规范公司经营管理、提升公司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拓宽新三板融资渠道。最后,本文提出了提升中小企业新三板融资水平的对策建议,从企业内部层面提出了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重视融资规划合理选择融资方式、大力提升企业估值水平、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能力等建议,从企业外部层面提出了强化监督监管、加强新三板教育辅导、提升中介执业水平等建议。本文主要探讨联兴科技公司,从其自身的发展实情出发,分析这一公司在企业管理框架、新三板融资时遭遇的难题。一是能够促使企业构建起很好的内部管理机制,保证企业得以高效运转,而且也能为企业新三板挂牌上市融资提供出解决思路以及方法;二是就新三板自身的发展历程、监督政策的构建等方面而言,努力探索出相应的政策制定以及监督管理模式,从而给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出新三板挂牌上市融资建议。
周忠宝[10](2019)在《银基烯碳频繁换审事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变更审计师现象屡见不鲜。证监会于1996年7月29日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聘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公司解聘或者不再续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由股东大会作出决定,并在有关的报刊上予以披露,必要时说明更换原因,并报中国证监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备案。”这一监管规定旨在提醒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审计师变更事件中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风险。面对监管要求,形式上,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就审计师变更事件及时在有关报刊上进行了披露,然而,不乏很多公司在审计师变更具体原因等实质性内容方面表现出“避重就轻”、“敷衍了事”态度。投资者和监管机构不禁对这一现象表示怀疑和忧虑,上市公司是否利用审计师变更来掩饰机会主义行为?变更后的审计师在提供审计服务过程中是否足够谨慎?职业怀疑是否运用充分恰当?会提供更高的审计质量吗?对于那些频繁变更审计师的公司而言,针对以上这些问题的担忧显得更加突出。出于对以上问题的研究兴趣,本文选取了连续三次发生审计师变更的银基烯碳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审计师频繁变更的原因以及继任审计师是否保持了较高的谨慎性与独立性。在剖析银基烯碳的基本财务能力时通过与同行业公司进行对比,发现银基烯碳在审计师变更事件中存在粉饰业绩的迹象和动机;在研究审计师变更的后果上,发现变更后的审计师可接受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水平并没有降低,说明变更后的审计师的谨慎性程度并没有提高;此外,本文还发现变更后的审计师出具了更为严厉的审计意见报告,继任会计师事务所为银基烯碳配置了执业经验更为丰富的审计师。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以案例形式深入分析了资本市场中审计师频繁变更事件所传递的特别信息,揭示出上市公司可能利用审计师变更掩饰机会主义行为。研究启示在于,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在业务承接中应尽可能避开发生过审计师频繁变更的客户,有助于在审计工作源头上消除审计风险;对于监管者而言,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发生审计师频繁变更的上市公司的全面监管力度。
二、“炭”、“碳”及“炭素”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炭”、“碳”及“炭素”议(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2 文献综述 |
2.1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产业可持续发展 |
2.1.1 经济周期理论 |
2.1.2 产业周期理论 |
2.1.3 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波特战略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
2.2.1 波特战略管理理论及延伸 |
2.2.2 战略管理理论在行业研究中的应用 |
2.3 石墨行业的相关研究 |
2.3.1 石墨行业的基本介绍 |
2.3.2 技术角度的研究 |
2.3.3 政策角度的研究 |
2.3.4 评价角度的研究 |
2.4 研究方法综述 |
2.4.1 Dematel方法 |
2.4.2 系统动力学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国内外天然石墨行业生产趋势分析 |
3.1 国际天然石墨行业发展现状 |
3.1.1 石墨矿产储量情况 |
3.1.2 天然石墨产量分布情况 |
3.1.3 天然石墨产业发展趋势 |
3.1.4 全球代表性石墨企业概况 |
3.2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发展概况 |
3.2.1 我国石墨矿储量情况 |
3.2.2 我国天然石墨产量与产区 |
3.2.3 天然石墨的相关产业发展情况 |
3.2.4 国内代表性石墨企业概况 |
3.3 国内外天然石墨生产规律分析 |
3.3.1 国内外天然石墨生产波动性分析 |
3.3.2 国内外GDP与石墨生产关系分析 |
3.3.3 趋势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天然石墨需求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4.1 天然石墨需求影响指标池的确定 |
4.1.1 基于Dematel的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
4.1.2 影响因素指标池确定 |
4.2 晶质石墨需求影响因素确定 |
4.2.1 主要影响因素介绍 |
4.2.2 回归分析 |
4.3 隐晶质石墨的需求影响因素确定 |
4.3.1 主要影响因素介绍 |
4.3.2 回归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分情景的我国天然石墨需求量发展趋势研究 |
5.1 场景设置 |
5.1.1 新能源汽车销量场景设置 |
5.1.2 专利数量的场景设置 |
5.1.3 人口迁移的场景设置 |
5.2 系统分析 |
5.3 系统结构及可靠性验证 |
5.3.1 人口模块 |
5.3.2 钢铁模块 |
5.3.3 预测模块 |
5.4 系统结果分析 |
5.4.1 分场景的趋势分析 |
5.4.2 按因素的趋势分析 |
5.4.3 趋势分析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6 我国石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分析 |
6.1 |
6.1.1 可持续发展潜力静态分析 |
6.1.2 分场景的潜力动态分析 |
6.2 人造石墨替代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
6.2.1 人造石墨发展现状 |
6.2.2 人造石墨替代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动态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关于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7.1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现有政策分析 |
7.1.1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相关政策的演变 |
7.1.2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分领域的政策分析 |
7.1.3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现有政策内容总结 |
7.2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7.2.1 加强天然石墨矿产勘查,确保可持续性资源供给 |
7.2.2 加强统筹规划和规范管理,引导产业良性发展 |
7.2.3 推进石墨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发挥资源优势 |
7.3 我国石墨产业链重点发展建议 |
7.3.1 关于我国石墨提纯产业的发展建议 |
7.3.2 关于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产业的发展建议 |
7.3.3 关于石墨烯产业的发展建议 |
7.4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发展的路径建议 |
7.4.1 战略基础阶段(2020~2025年) |
7.4.2 战略成长阶段(2025~2030年) |
7.4.3 战略提升阶段(2030~2035年)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煤系针状焦制备及结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针状焦研究进展 |
1.1 针状焦简介 |
1.2 针状焦制备的理论基础 |
1.2.1 碳质中间相理论 |
1.2.2 气流拉焦 |
1.3 中间相结构影响因素 |
1.3.1 原料组成 |
1.3.2 炭化条件 |
1.4 碳质中间相改性方法 |
1.4.1 物理扰动辅助法 |
1.4.2 加氢烷基化改性法 |
1.4.3 共炭化改性法 |
1.4.4 两步热解法 |
1.4.5 催化改性法 |
1.5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和药品 |
2.2 实验仪器 |
2.3 表征设备及方法 |
2.3.1 族组成测定 |
2.3.2 软化点 |
2.3.3 元素分析 |
2.3.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
2.3.5 液体核磁共振 |
2.3.6 X-射线衍射仪 |
2.3.7 偏光显微镜 |
2.3.8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
2.3.9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
2.3.10 热重分析 |
2.3.11 拉曼光谱 |
3 针状焦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
3.1 引言 |
3.2 材料制备 |
3.2.1 软沥青和净化沥青的制备及表征 |
3.2.2 焦化重油的制备及表征 |
3.2.3 针状焦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炭化温度对针状焦结构和组成的影响 |
3.3.2 炭化压力对针状焦结构和组成的影响 |
3.3.3 炭化时间对针状焦结构和组成的影响 |
3.3.4 循环比对针状焦结构和组成的影响 |
3.3.5 气流量对针状焦结构和组成的影响 |
3.3.6 QI对针状焦结构和组成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溶剂加氢对针状焦结构和组成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供氢溶剂表征 |
4.3 结果和讨论 |
4.3.1 供氢溶剂组成对针状焦结构和组成的影响 |
4.3.2 炭化温度对针状焦结构和组成的影响 |
4.3.3 氢化蒽油比例对针状焦结构和组成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原料组分对中间相沥青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中间相沥青概述 |
1.2.1 中间相沥青的发展史 |
1.2.2 中间相沥青的结构与性质 |
1.2.3 中间相沥青的形成机理 |
1.3 中间相沥青的制备 |
1.3.1 中间相沥青的制备原料 |
1.3.2 中间相沥青的制备方法 |
1.3.3 中间相沥青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 |
1.4 中间相沥青的实际应用 |
1.4.1 中间相沥青基炭纤维 |
1.4.2 中间相沥青基炭微球 |
1.4.3 中间相沥青基泡沫炭 |
1.4.4 中间相沥青基针状焦 |
1.5 中间相沥青的最新应用研究成果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3 实验内容 |
2.4 表征方法 |
2.4.1 元素含量测定 |
2.4.2 族组成测试 |
2.4.3 红外光谱测试 |
2.4.4 核磁共振谱测试 |
2.4.5 X射线衍射测试 |
2.4.6 激光拉曼光谱测试 |
2.4.7 热台偏光显微镜 |
2.4.8 软化点测试 |
2.4.9 流变性能测试 |
2.4.10 扫描电子显微镜 |
2.4.11 碳纤维力学性能测试 |
2.4.12 碳纤维传导性能测试 |
第三章 中间相沥青原料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差异性探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中间相沥青原料的元素分析 |
3.3.2 中间相沥青原料的族组成分析 |
3.3.3 中间相沥青原料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4 中间相沥青原料的核磁共振谱分析 |
3.3.5 中间相沥青原料的XRD分析 |
3.3.6 中间相沥青原料的光学结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原料差异对中间相沥青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性探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原料所制备中间相沥青的反应过程分析 |
4.3.2 不同原料所制备中间相沥青的元素组成分析 |
4.3.3 不同原料所制备中间相沥青的族组成分析 |
4.3.4 不同原料所制备中间相沥青的红外光谱分析 |
4.3.5 不同原料所制备中间相沥青的晶体结构分析 |
4.3.6 不同原料所制备中间相沥青的光学结构分析 |
4.3.7 不同原料所制备中间相沥青的流变性能分析 |
4.3.8 中间相沥青分级组分的结构与性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间相沥青的应用与性能探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不同中间相沥青所制备碳纤维的截面形貌分析 |
5.3.2 不同中间相沥青所制备碳纤维的晶体结构分析 |
5.3.3 不同中间相沥青所制备碳纤维的Raman分析 |
5.3.4 不同中间相沥青所制备碳纤维的力学性能分析 |
5.3.5 不同中间相沥青所制备碳纤维的传导性能分析 |
5.3.6 中间相沥青/石墨烯共炭化产物的XRD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4)高硫石油焦脱硫方法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石油焦概况 |
1.1.1 石油焦的分类 |
1.1.3 石油焦资源分布 |
1.1.4 石油焦质量标准 |
1.2 高硫石油焦的应用及危害 |
1.2.1 高硫石油焦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
1.2.2 高硫石油焦的危害 |
1.2.3 高硫石油焦中硫的存在形态 |
1.3 石油焦脱硫研究现状 |
1.3.1 高温煅烧脱硫 |
1.3.2 介质气体脱硫 |
1.3.3 加氢脱硫(HDS) |
1.3.4 溶剂抽提脱硫 |
1.3.5 电化学法脱硫 |
1.3.6 碱金属脱硫 |
1.4 石油焦烟气脱硫技术 |
1.4.1 双碱法脱硫 |
1.4.2 氨法脱硫 |
1.4.3 石膏法脱硫 |
1.4.4 喷雾半干法脱硫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意义 |
1.5.3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脱硫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2.3 实验方案 |
2.4 实验方法 |
2.4.1 石油焦脱硫工艺选择 |
2.4.2 石油焦中硫含量的测定 |
2.4.3 石油焦脱硫率的计算 |
2.5 表征分析 |
2.5.1 场发射扫描电镜(SEM) |
2.5.2 气相色谱-质谱(GC-MS) |
2.5.3 X-射线衍射(XRD) |
2.5.4 热重(TGA)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石油焦高温煅烧脱硫实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不同环境下煅烧石油焦脱硫实验 |
3.3 真空条件下煅烧石油焦脱硫实验 |
3.3.1 不同煅烧温度对石油焦脱硫率的影响 |
3.3.2 不同升温速率对石油焦脱硫率的影响 |
3.3.3 不同石油焦粒径对煅烧脱硫率的影响 |
3.3.4 不同保持时间对石油焦脱硫率的影响 |
3.4 煅烧烟气中硫分的吸收实验及GC-MS分析 |
3.4.1 煅烧烟气中硫分的吸收实验 |
3.4.2 苯吸收液GC-MS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石油焦煅烧脱硫的表征分析 |
4.1 石油焦煅烧前后的SEM分析 |
4.2 石油焦煅烧前后的XRD分析 |
4.3 石油焦煅烧前后的TGA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5)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既有研究的评价)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与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结构框架安排 |
第五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点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新能源的基础分析与理论综述 |
第一节 新能源的基础分析 |
一、日本的新能源概念界定、范围及在能源体系中的地位 |
二、新能源的优势与课题、普及必要性 |
三、世界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与前景 |
第二节 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相关理论综述 |
一、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三、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四、外部经济性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背景与发展历程演变 |
第一节 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背景 |
一、国内背景 |
二、国际背景 |
第二节 发展历程演变 |
一、石油危机后的新能源技术研发阶段 |
二、促进新能源利用量扩大的初步阶段 |
三、推进新能源利用量扩大的加速深化阶段 |
第三节 日本新能源产业的战略目标与发展现状 |
一、总体战略目标规划 |
二、发展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 |
第一节 新能源政策推进体制 |
一、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 |
二、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 |
三、内阁府能源环境会议 |
四、民间新能源政策促进框架 |
第二节 新能源利用普及扩大促进政策 |
一、配额制(Renewable Portfolio Standards,RPS) |
二、固定电价制(Feed-in Tariff,FIT) |
第三节 新能源设备投资支援政策 |
一、补贴制度 |
二、优惠税制措施 |
三、优惠融资制度——环境能源对策资金 |
第四节 新能源电力电网接入制约相关的技术与制度对策 |
一、送电系统接入制约问题的出现背景 |
二、电网接入制约问题的技术与制度对策 |
第五节 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政策 |
一、清洁能源汽车补贴制度 |
二、环保汽车减税制度 |
三、充电设施补贴 |
第六节 民间推进新能源普及扩大支援举措——绿色电力制度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与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日本能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测度与评价 |
一、绿色经济增长的内涵与体系构成 |
二、日本绿色经济增长指标构建与数据说明 |
三、测度方法与结果分析 |
第二节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及动态交互关系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ADL模型估计 |
三、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相关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三节 日本新能源政策有效性评价——基于RPS制度、FIT制度的对比分析 |
一、RPS制度——自行开展新能源发电业务 |
二、RPS制度——从新能源发电商购入新能源电力 |
三、RPS制度——从新能源发电商购入新能源电力相当量(TGC) |
四、RPS制度与FIT制度并存运行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 |
第一节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与现状 |
一、中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必要性与进程 |
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
三、中国新能源补贴政策演变、优势与发展课题 |
第二节 中日新能源产业政策对比及政策建议 |
一、中日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与政策对比 |
二、政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6)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日语科技文本的翻译 ——以《异常气象和人类的选择》(节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
摘要 |
はじめに |
第一章 起点テキスト及び先行研究 |
第一节 起点テキストについて |
第二节 先行研究 |
第二章 翻訳プロセス |
第一节 翻訳前の准备段阶 |
第二节 翻訳段阶 |
第三节 翻訳後の校正 |
第三章 翻訳理论 |
第一节 テキストタイプ别翻訳理论 |
第二节 科学技术テキストのタイプと特徴 |
第四章 訳例分析 |
第一节 情报の正确性 |
(一)専门用语 |
(二)外来语 |
(三)多义语 |
第二节 情报の完全性 |
(一)代名词の明示 |
(二)専门用语の解釈 |
第三节 情报の论理性 |
(一)长文の再组み合わせ |
(二)接続语の补足 |
おわりに |
参考文献 |
付録 |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
附录2 术语表 |
附录3 导师核准意见书 |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翻译成果 |
致谢 |
(7)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日语科技文本的汉译策略 ——以《异常气象与全球变暖》(节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
摘要 |
はじめに |
第1章 翻訳実践の概况 |
1.1 研究の目的と意义 |
1.2 翻訳実践の目标 |
第2章 先行研究 |
2.1 日本语の科学技术テキストの翻訳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
2.2 翻訳シフト论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
第3章 翻訳の准备 |
3.1 起点テキストについて |
3.1.1 起点テキストの绍介 |
3.1.2 起点テキストに対する分析 |
3.2 知识の准备 |
3.2.1 専门知识 |
3.2.2 翻訳ツール |
3.3 理论の准备 |
3.3.1 理论についての绍介 |
3.3.2 理论に対する评価 |
第4章 実例分析 |
4.1 レベルのシフト |
4.2 カテゴリーのシフト |
4.2.1 构造的シフト |
4.2.2 クラスのシフト |
4.2.3 ユニットのシフト |
4.3 まとめ |
おわりに |
参考文献 |
付録 |
附录1 原文和译文 |
附录2 术语表 |
附录3 导师核准意见书 |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煤液化沥青基泡沫炭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泡沫炭概述 |
1.1.1 泡沫炭的技术沿革 |
1.1.2 泡沫炭的结构特点及性能 |
1.2 发泡条件对泡沫炭性能的影响 |
1.2.1 发泡温度对泡沫炭性能的影响 |
1.2.2 发泡压力对泡沫炭性能的影响 |
1.2.3 发泡时间对泡沫炭性能的影响 |
1.2.4 升温速率对泡沫炭性能的影响 |
1.3 煤液化沥青概述 |
1.3.1 煤液化沥青的来源 |
1.3.2 煤液化沥青的性质 |
1.3.3 煤液化沥青的应用 |
1.4 建筑节能保温材料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1.4.1 有机保温材料 |
1.4.2 无机保温材料 |
1.5 沥青基泡沫炭保温材料的研究进展 |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煤液化沥青减压蒸馏处理对泡沫炭性能的影响 |
2.1 试验部分 |
2.1.1 原料与试剂 |
2.1.2 泡沫炭的制备过程 |
2.1.3 煤液化沥青的减压蒸馏 |
2.1.4 分析与测试 |
2.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2.2.1 煤液化沥青直接发泡制备泡沫炭 |
2.2.2 减压蒸馏处理对原料沥青基本性质的影响 |
2.2.3 减压蒸馏处理煤液化沥青的热解性能分析 |
2.2.4 减压蒸馏处理对原料沥青流变性的影响 |
2.2.5 减压蒸馏温度对泡沫炭性能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减压蒸馏煤沥青基泡沫炭的制备及性能 |
3.1 试验部分 |
3.1.1 原料及沥青混配 |
3.1.2 泡沫炭的制备及表征 |
3.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2.1 发泡温度对泡沫炭产率和性质的影响 |
3.2.2 发泡压力对泡沫炭产率和性质的影响 |
3.2.3 升温速率对泡沫炭产率和性质性质的影响 |
3.2.4 恒温时间对泡沫炭产率和性质的影响 |
3.2.5 沥青混配对泡沫炭产率和性质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9)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新三板融资研究 ——以联兴科技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一、本文的创新 |
二、本文的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企业融资的含义及方式 |
一、企业融资的含义 |
二、企业融资的方式 |
第二节 股权融资的概念 |
一、股权融资的概念 |
二、新三板企业股权融资的方式 |
第三节 股权融资相关理论 |
一、控制权理论 |
二、优序融资理论 |
三、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四、金融经济周期理论 |
第四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章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现状和制约因素分析 |
第一节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现状 |
一、中小企业含义 |
二、融资需求特点 |
三、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途径分析 |
第三节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制约因素 |
一、内源融资低和企业积累能力差 |
二、固定资产少导致银行不愿意贷款 |
三、政策资金投入不足以及金融体系不完善 |
四、资本市场门槛过高 |
第四章 联兴科技公司新三板融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新三板制度简介 |
一、新三板的提出和设立 |
二、新三板发展历史 |
三、新三板发展现状 |
第二节 公司基本情况 |
一、公司概况 |
二、公司发展现状 |
三、公司主要经营业务 |
第三节 新三板挂牌上市前公司融资情况 |
一、融资的主要方式 |
二、融资的成本和期限 |
三、融资阶段特征 |
四、典型融资案例 |
五、融资问题分析 |
第四节 公司新三板挂牌上市融资背景分析 |
一、公司新三板挂牌上市的意义 |
二、公司新三板挂牌上市的环境分析 |
第五节 公司新三板挂牌上市过程分析 |
一、公司新三板挂牌上市资格分析 |
二、公司新三板挂牌上市前问题处理情况分析 |
三、公司新三板挂牌上市过程和成本分析 |
四、公司新三板挂牌上市融资成效分析 |
第六节 公司新三板融资经验与启示 |
一、规范公司经营管理 |
二、提升公司财务管理水平 |
三、进一步拓宽新三板融资渠道 |
第五章 提升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新三板融资水平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企业内部层面 |
一、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
二、重视融资规划合理选择融资方式 |
三、大力提升企业估值水平 |
四、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能力 |
第二节 企业外部层面 |
一、强化监督监管 |
二、加强新三板教育辅导 |
三、提升中介执业水平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一、持续加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政策扶持力度 |
二、不断规范新三板市场法律法规 |
三、创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银基烯碳频繁换审事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路线 |
2 相关理论与背景制度 |
2.1 审计师变更文献综述 |
2.1.1 审计质量 |
2.1.2 审计师变更的影响因素 |
2.1.3 审计师变更后果 |
2.2 资本市场监管政策分析 |
3 银基烯碳频繁发生审计师变更案例介绍 |
3.1 银基烯碳概况 |
3.2 历次变更审计师事件概况 |
3.3 频繁换审事件涉及的会计师事务所和签字注册会计师介绍 |
3.3.1 四家会计师事务所情况 |
3.3.2 签字注册会计师介绍 |
4 银基烯碳频繁换审的原因分析 |
4.1 基于会计师事务所一方原因分析 |
4.1.1 四家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承接行为分析 |
4.1.2 四家会计师事务所辞退业务行为分析 |
4.2 基于银基烯碳一方原因分析 |
4.2.1 降低审计收费动机分析 |
4.2.2 业绩粉饰动机分析 |
4.2.3 其他原因分析 |
5 银基烯碳频繁换审的后果分析 |
5.1 银基烯碳股价表现 |
5.1.1 换审公告日股价波动异常 |
5.1.2 换审公告日股票交易量波动异常 |
5.2 频繁变更的事务所审计质量分析 |
5.2.1 四家事务所审计质量分析 |
5.2.2 签字会计师个人审计质量分析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炭”、“碳”及“炭素”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孟兆磊.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2]煤系针状焦制备及结构调控[D]. 王永涛.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原料组分对中间相沥青结构与性能的影响[D]. 宋鹤.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4]高硫石油焦脱硫方法探索研究[D]. 薛玲.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日本新能源产业政策研究[D]. 李晓乐.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6]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日语科技文本的翻译 ——以《异常气象和人类的选择》(节选)为例[D]. 杨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7]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日语科技文本的汉译策略 ——以《异常气象与全球变暖》(节选)为例[D]. 石梦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8]煤液化沥青基泡沫炭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张智淼. 华东理工大学, 2020
- [9]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新三板融资研究 ——以联兴科技公司为例[D]. 张勇. 上海财经大学, 2019(07)
- [10]银基烯碳频繁换审事件研究[D]. 周忠宝. 东华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