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病毒性肝炎112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吕树彬[1](2021)在《高建忠应用甘露消毒丹方证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旨在总结导师应用甘露消毒丹的方证经验及相关学术思想。通过梳理甘露消毒丹的文献源流与学术源流,总结甘露消毒丹法,分析导师应用甘露消毒丹的学术思想。通过整理、统计甘露消毒丹的临床病案,总结和研究导师应用甘露消毒丹的方证经验。方法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梳理甘露消毒丹的文献源流及学术传承,总结甘露消毒丹法;通过跟诊、听讲座、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等途径,总结导师相关学术思想;通过搜集整理导师应用甘露消毒丹的临床有效病例,提取病例中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方药组成等数据的频次应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展示研究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和研究导师应用甘露消毒丹的方证特点和配伍规律,总结导师应用本方的临床经验。结果1.基本情况:男女比例约为1.5:1,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2.舌脉情况:舌质以暗红舌为主,频率为65.57%;其次是红舌和暗舌,频率分别为19.67%、11.48%。舌苔以黄腻苔为主,频率为63.93%;其次是白腻苔,频率26.23%。脉象以复合脉为主,频率为87.32%;脉象以细、弦、缓为主要特点,频率分别为50.82%、49.18%、65.57%。3.疾病和症状体征分布情况:疾病方面,以五官科疾病和中医内科中的脾胃系统疾病为主,二者频率分别为39.84%、32.03%。症状体征方面,上焦的症状和体征频率最高,其次为中焦和下焦,频率分别为55.67%、29.38%、16.49%。4.用药情况:原方药物使用频次为:藿香61次、滑石61次、白豆蔻59次、石菖蒲57次、黄芩55次、川木通与通草合计50次、连翘49次、浙贝母44次、射干40次、茵陈28次、薄荷13次。原方药物常用剂量为:藿香12g、滑石15-18g、白豆蔻6g、石菖蒲9g、黄芩12g、川木通或通草3g、连翘12-15g、浙贝母12g、射干9-12g、茵陈15g、薄荷6-9g。与原方相比,导师应用川木通23次,通草27次;用浙贝母44次;茵陈和薄荷应用频次较低,分别为23次、13次;加减用药方面,用药频率较高的分别是生薏苡仁、炒鸡内金、桔梗,频率分别为20.20%、19.70%、17.17%。5.联合方组使用情况:一共有8例患者应用了联合方组,频率为13.11%;其中半夏泻心汤6次,频率为9.84%;柴桂龙牡汤和丹栀逍遥散各1次,频率为1.64%。结论1.甘露消毒丹首载于《医效秘传》,学术源流可以追溯到凉膈散,甘露消毒丹法是以芳香散湿和辛凉透热为核心治法的一种治疗湿热毒蕴证的组方思路。2.导师治疗湿热证重在调畅三焦,健护脾胃,梳理气机。3.甘露消毒丹的应用男性略多于女性,年龄阶段以青壮年为主。导师应用甘露消毒丹以咽喉肿痛、颐肿,食欲不振、脘腹痞闷,舌暗红,苔腻,脉象细、弦、缓等为方证要点。导师临床应用以五官科和脾胃系统疾病为主,病机要点为上焦热毒和中焦气机阻滞。4.导师应用本方的常用剂量为藿香12g、滑石15-18g、白豆蔻6g、石菖蒲9g、黄芩12g、川木通或通草3g、连翘12-15g、浙贝母12g、射干9-12g、茵陈15g、薄荷6-9g。木通酌情选用川木通或通草;用浙贝母代替川贝母。临证常减用茵陈、薄荷;常加用生薏苡仁、桔梗、炒鸡内金。5.甘露消毒丹很少与其它方剂组成联合方组。
李玲[2](2021)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体质分布及其与ABC转运蛋白SNP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TDILI)是临床上最常见且最严重的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也是我国最主要的药物性肝损伤之一,其发生率高达30%以上。重者可导致肝衰竭甚至死亡,明确易感危险因素对早期发现和防治ATDILI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学认为,体质状态决定疾病的发病易感性,并对疾病预后转归、指导诊断防治具有重要价值。ABC转运蛋白是重要的III相药物转运蛋白,其遗传多态性可导致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改变。从ATDILI中医体质、遗传易感因素角度寻找规律,探索ATDILI发病易感体质及其可能的宿主遗传机制,对揭示中医体质内涵,并在临床诊疗和疾病防治中发挥中医优势提供科学理论参考具有重要意义。目的:①了解ABC转运蛋白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与ATDILI的相关性,探讨ATDILI发病的易感遗传因素;②了解ATDILI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发病易感体质,从中医体质角度揭示ATDILI易感性;③探讨ATDILI易感体质与易感ABC转运蛋白SNP相关性,以期揭示ATDILI易感体质可能的宿主遗传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共纳入643例患者,其中服用抗结核药物出现肝损的患者289例(ATDILI组),服用抗结核药物未出现肝损的患者354例(non-ATDILI组)。收集整理患者的病例信息、临床检测指标及血标本,对血标本进行DNA提取,筛选ABC转运蛋白SNP检测位点;采用Sequenom MassARRAY质谱技术对所有研究对象ABC转运蛋白64个位点SNP进行检测;选择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的51个位点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Haploview等对各位点等位基因、基因型、遗传模型、LD连锁不平衡检测及单倍体型与ATDIL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筛查ATDILI易感SNP位点。以王琦教授9种体质分型标准为依据,对两组人群体质分布进行调查,采用卡方检验、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ATDILI主要体质及兼夹体质分布特点,并分层分析ATDILI易感体质临床特点。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ATDILI易感体质与易感SNP位点进行关联分析;2×4叉生分析法分析体质-基因交互作用对ATDILI的影响。结果:1.ABCB1基因rs28656907(T>C)位点CC基因型患者ATDILI发病风险降低0.58倍(OR=0.58,95%CI:0.36-0.93,P<0.05),显性和加性遗传模型均是其保护遗传模型。分层分析显示:该位点位TC和CC基因型是肝生化检查异常型ATDILI的保护因素(TC基因型:OR=0.57,95%CI:0.35-0.93,P<0.05;CC基因型:OR=0.48,95%CI:0.23-0.97,P<0.05),加性和显性遗传模型均是肝生化检查异常型肝损的保护遗传模型(加性:OR=0.48,95%CI:0.23-0.99,P<0.05;显性:OR=0.54,95%CI:0.34-0.86,P<0.01)。单倍型分析显示:ABCB1 基因中rs4148727(A>G)-rs28656907(T>C)-rs10261685(A>C)位点构成的单倍体中,ACA单倍型携带者ATDILI发病风险降低(OR=0.77,95%CI:0.56-0.98,P<0.05),而ATA单倍型携带者ATDILI发病风险增加(OR=1.34,95%CI:1.07-1.83,P<0.01)。2.ABCB4基因rs2071645(G>C)位点隐性遗传模型下ATDILI发病风险降低(OR=0.50,95%CI:0.25-0.98,P<0.05),但等位基因、基因型和ATDILI亚型分层分析均未发现其与ATDILI相关性,该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3.ABCB11基因rs3829888(A>G)位点AG和GG基因型是ATDILI易感风险基因型(AG 基因型:OR=1.97,95%CI:1.25-3.12,P<0.01;GG 基因型:OR=8.67,95%CI=1.02-73.54,P<0.05),加性和显性遗传模型均为ATDILI风险遗传模型;分层分析显示:该位点AG基因型是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三种亚型ATDILI发病的风险基因型(肝细胞损伤型:OR=2.15,95%CI:1.19-3.91,P<0.05;胆汁淤积型:OR=2.09,95%CI:1.14-3.83,P<0.05;混合型:OR=3.77,95%CI:1.92-7.39,P<0.001),GG基因型是胆汁淤积型ATDILI的极高风险基因型,(OR=29.20,95%CI:3.08-276.67,P<0.01);显性遗传模型均是三种亚型ATDILI发病遗传模型(肝细胞损伤型:OR=2.15,95%CI:1.19-3.88,P<0.05;胆汁淤积型:OR=2.70,95%CI:1.22-5.97,P<0.05;混合型:OR=3.90,95%CI:2.01-7.56,P<0.001);加性和隐性遗传模型是胆汁淤积型ATDILI极高风险遗传模型(加性:OR=27.96,95%CI:2.83-276.74,P<0.01;隐性:OR=26.87,95%CI:2.85-253.17,P<0.01)。ABCB11基因rs2216504(C>T)位点CT基因型患者ATDILI的发病风险增加1.67倍(OR=1.67,95%CI:1.02-2.73,P<0.05),显性模型是ATDILI发病风险遗传模型(OR=1.63,95%CI:1.01-2.64,P<0.05),分层分析显示:该位点CT基因型患者混合型ATDILI发病风险增加2.40倍(OR=2.40,95%CI:1.13-5.09,P<0.05);显性遗传模型是混合型ATDILI发病风险遗传模型(OR=2.38,95%CI:1.15-4.92,P=0.019)。单倍型分析显示:ABCB11 基因rs10930343(AAA>DEL)-rs3829888(A>G)-rs3814382(G>A)-rs3814381(C>T)-rs2216504(C>T)-rs4148765(C>T)位点构成的单倍体中AAAGGCTC 单倍型 ATDILI 发病风险增加 1.71 倍(OR=1.71,95%CI:1.09-3.25,P=0.025)。4.ABCG8基因rs4148211(G>A)位点GA基因型携带者ATDILI发病风险增加1.70倍(OR=1.70,95%CI:1.14-2.53,P<0.01);显性遗传模型是其风险遗传模型(OR=1.55,95%CI:1.05-2.27,P=0.026)。层分析显示,该位点GA基因型患者胆汁淤积型DILI发病风险增加3.15倍(OR=3.15,95%CI:1.56-6.35,P=0.001),混合型DILI发病风险增加2.87倍(OR=2.87,95%CI:1.52-5.41,P<0.01);显性遗传模型是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ATDILI发病的危险因素(胆汁淤积型:OR=2.75,95%CI:1.38-5.51,P<0.01;混合型:OR=2.52,95%CI:1.35-4.70,P<0.01)。5.未发现ABCC2、ABCC4、ABCC10和ABCG2基因多态性与ATDILI相关性(P>0.05)。6.ATDILI患者主要体质分布分析显示:ATDILI患者主要体质分布以气虚质(25.95%),湿热质(20.76%),阴虚质(18.69%)和痰湿质(14.88%)为主;与非ATDILI组对比,ATDILI组平和质比例明显降低,而气虚质和湿热质分布比例明显增加,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湿热质患者ATDILI发病风险增加1.93倍(OR=1.93,95%CI:1.25-2.97),气虚质患者ATDILI发病风险增加2.1倍(OR=2.10,95%CI:1.40-3.15),而平和质是ATDILI发生风险的强保护因素(OR=0.21,95%CI:0.10-0.41),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7.ATDILI患者兼夹体质分布分析显示:ATDILI患者73.36%存在兼夹偏颇体质,明显高于非ATDILI患者(P<0.01),气虚质、湿热质、阴虚质和痰湿质占ATDILI患者的80.27%,这四种高频体质的兼夹气郁质比例在ATDILI患者中均明显升高(P<0.05),占这四种高频体质的21.12%(49:232),为ATDILI的易感兼夹体质。8.ATDILI患者易感体质临床特点分析显示:ATDILI患者中气虚质患者分布比例与年龄、发病潜伏期呈正向相关性,血TP水平较兼夹气郁质患者降低,TBA水平较湿热质患者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质患者主要分布在30岁以下人群或中重度肝损伤人群(P<0.05),且其分布比例与病程呈负相关性(P<0.05),湿热质患者血ESR、CRP水平均较兼夹气郁质患者明显升高(P<0.05);兼夹气郁质患者中重度肝损伤人群分布比例明显增加(P<0.01),其血TBA水平明显高于湿热质患者,ALT水平明显高于湿热质和气虚质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ABCB11rs3829888位点加性遗传模型携带者发生气虚质ATDILI风险增加2.29倍(OR=2.29,95%CI:1.23-4.28,P<0.01),ABCG8rs4148211 位点加性遗传模型携带者发生气虚质ATDILI风险增加2.37倍(OR=2.37,95%CI:1.34-4.18 P<0.01);ABCB11rs2216504(C>T)位点加性遗传模型携带者发生湿热质ATDILI风险增加2倍(OR=2.00,95%CI:1.03-2.89,P<0.05)。另外,并未发现平和质和兼夹气郁质与ABC转运蛋白SNP位点相关性(P>0.05)。10.平和质与ABCB1rs28656907位点存在基于相加模型存在负向交互作用(RERI=0.55,S<1,P<0.01),平和质携带ABCB1rs28656907位点加性遗传模型的患者ATDILI发病风险降低0.23倍(95%CI:0.100-0.536);此外,气虚质、湿热质和兼夹气郁质均与ABC转运蛋白易感SNP位点无交互作用(P>0.05)。结论:1.ABCB1基因rs28656907(T>C)位点SNP可能是ATDILI的易感保护因素;ABCB4基因rs2071645(G>C)位点仅在隐性遗传模型下ATDILI发病风险降低,结果有待验证;2.ABCB11 基因rs3829888(A>G)、rs2216504(C>T)位点和ABCG8基因rs4148211(G>A)位点SNP可能是ATDILI的易感危险因素。3.未发现ABCC2、ABCC4、ABCC10和ABCG2基因多态性与ATDILI相关性。4.ATDILI组主要体质分布以气虚质、湿热质、阴虚质和痰湿质为主,其中气虚质、湿热质兼夹气郁质为ATDILI易感危险体质,平和质为ATDILI易感保护体质。5.ATDILI组患者易感体质临床特点:气虚质患者多为中老年患者,相对发病缓慢,血TP水平较低、TBA水平较高;湿热质患者多为青年,相对病程较短、中重度肝损比例较高,血ESR、CRP水平相对较高;兼夹气郁质患者中重度肝损比例较高,血TBA、ALT水平相对较高。6.ABCB11rs3829888(A>G)位点和ABCG8rs4148211(G>A)位点SNP可能是气虚质ATDILI的易感危险因素;ABCB11rs2216504(C>T)位点SNP可能是湿热质ATDILI的易感危险因素。7.平和质与ABCB1rs28656907位点SNP存在负向交互作用,平和质携带ABCB1rs28656907位点加性遗传模型者ATDILI发病风险降低。
莫镜邻[3](2020)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筛选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为ACLF的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临床研究部分:将48例ACLF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口服治疗,观察终点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TBIL、ALB、AST、ALB)、凝血功能(PTA)、死亡率、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评估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的临床疗效。2.危险因素的筛选部分:将纳入的48例ACLF患者,按8周后预后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抗病毒史、TBIL、AST、Cr、MELD评分、肝性脑病、感染,筛选并分析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各指标对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临床研究部分:(1)在有效率和死亡率上: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0.8%)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37.5%)(P<0.05);治疗组累计死亡率(20.9%)低于对照组累计死亡率(54.2%)(P<0.05);研究生:莫镜邻(2)在肝功能水平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TBIL、ALT、AST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ALB水平较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TBIL、ALT、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治疗后第4周的ALB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第8周的ALB水平升高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凝血功能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PTA水平较前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PTA水平明显升高(P<0.05);(4)在MELD评分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MELD评分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MELD评分水平明显降低(P<0.05);(5)在中医证候积分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中医证候积分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中医症候积分水平明显降低(P<0.05)。2.危险因素的筛选部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CLF患者预后与上述因素有关。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MELD评分为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分析,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4、0.556、0.853、0.893、0.949、0.644,得出结论:MELD评分、TBIL、AST预测价值较高,年龄、病程、感染预测价值较低。结论:1.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2.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MELD评分为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爽[4](2020)在《复方保肝注射液对犬四氯化碳肝损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肝损伤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尤其是药物,由于肝脏极易受到有毒化合物的侵害,肝损伤已逐渐成为犬类健康的一大威胁,对犬类危害极大。文中采用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犬肝损伤模型,系统性开展了复方保肝注射液治疗犬肝损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首先通过腹腔注射的方法构建了CCl4大豆油溶液诱导的犬肝损伤模型,通过检测血清ALT值、观察犬只临床表现和肝脏病理切片检查等方法,证实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随后通过试验犬体重和状态综合评分,以及血常规、生化指标和治疗效果分析发现连续7日每日1次以1.00mg/kg、2.00mg/kg和4.00mg/kg的剂量给肝损伤试验犬皮下注射复方保肝注射液,可有效缓解CCl4所致的体重减轻、食欲减退、精神不济、呕吐和腹泻等症状,同时可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肝细胞并改善肝功能,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从最佳治疗效果和安全节约方面考虑,建议以1.00mg/kg作为复方保肝注射液的临床推荐剂量,每日1次,共治疗7天。最后,通过给健康犬注射临床推荐剂量的1、3、5倍量,分析了复方保肝注射液的安全性。发现复方保肝注射液的1倍、3倍、5倍剂量对试验犬的临床表现,血常规,尿常规,血气,相关生化指标,内脏器官均未产生不良影响,临床上认为复方保肝注射液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较大的安全剂量范围。综上所述,CCl4可有效诱导犬肝损伤,每日1次皮下注射1.00mg/kg复方保肝注射液可在7天内有效缓解相关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变化,且这种治疗方式具有较大的安全剂量范围和较高的安全性。本研究为临床上复方保肝注射液治疗犬肝损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蔡媛媛[5](2019)在《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乙肝湿热型黄疸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从各方面综合探讨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型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解毒通利方的安全性。方法:选择从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因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海南中医院(海南省中医院)住院或门诊经治疗的患者,将纳入本项目对象随机分为中西医组(治疗组)78例和西医组(对照组)78例,最终完成本项目的患者中西医组(治疗组)76例和西医组(对照组)75例。治疗组采用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的治疗方案,对照组则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的治疗方案。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采用中医证候评分表评估中医证候经治疗后改善情况,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随访3月后中医证候情况。采用血液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甘胆酸(CG)评估患者肝功能改善情况,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随访3月后各项指标。采用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HBV DNA)评估血液病毒频数,检测患者治疗前、随访3个月后HBV DNA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长短情况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组间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以及随访3个月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和随访3个月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肝功能指标(T-BIL、D-BIL、TBA、AST、ALT、C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T-BIL、D-BIL、TBA、AST、AL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C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和随访3个月治疗组肝功能指标(T-BIL、D-BIL、TBA、AST、ALT、CG)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以及随访3个月肝功能指标(T-BIL、D-BIL、TBA、AST、ALT、CG)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为3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型黄疸患者中医证候、肝功能及HBV DNA改善情况满意,且安全性较好。
李芳玮[6](2019)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02月—2019年02月于我院就诊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共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各有35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开展常规护理、以家庭为中心的早期护理干预,对比其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所取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肝功能获得显着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致力于肝功能的改善,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郭群[7](2019)在《天然牛磺酸复方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天然牛磺酸复方治疗酒精性肝病(肝郁脾虚兼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中医辨证符合肝郁脾虚兼血瘀证诊断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在严格戒酒、充分休息、良好的营养支持基础上给予药物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胶囊口服;治疗组30例予天然牛磺酸复方治疗,复方成分包括天然牛磺酸及参芪扶正化瘀方加减(黄芪30g丹参30g鳖甲10g柴胡12g芍药10g当归10g桃仁10g甘草6g等)。通过观察两种治疗方案对酒精性肝病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生存质量(通过临床症状自评表完成)、B超等来评价天然牛磺酸复方是否在治疗酒精性肝病(肝郁脾虚兼血瘀证)中存在优势,为推广该法在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运用中提供依据。结果:(1)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与76.67%,其中治疗组显效9人,显效率为30%,有效人数为17人,有效率56.67%,4人疗效不佳,无效率占比13.33%;对照组7人显效,组内占比23.33%,有效人数为16人,组内占比为53.33%,无效人数7人,无效率占比23.33%,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B超情况均有改善,两组患者肝脏B超轻度病变人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多,中度患者人数变化不大,重度患者人数减少,治疗前后组内比较(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对患者B超病变改善情况均良好,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3)两种治疗方案对TC改善情况不明显,对ALT、AST、GGT、TG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后两组组间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对肝功能及TG改善程度基本相同。(4)治疗组肝纤四项各指标均有所下降(p<0.05),而对照组经治疗后肝纤四项无明显变化(p>0.05),说明治疗组在抗肝纤维化方面疗效更佳。(5)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下降幅度大于30%,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对中医症候的改善,均有不错的疗效,治疗后两组组间中医症候积分比较(p<0.05),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方案对中医症候改善情况更优。结论:天然牛磺酸复方可明显改善酒精性肝病(肝郁脾虚兼血瘀证)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不适,有保护肝功能、减轻肝纤维化的作用,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张明发,沈雅琴[8](2019)在《苦参碱对肝纤维化患者临床疗效的再评价》文中提出苦参碱对病毒性、非病毒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为肯定,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优于苦黄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其疗效也优于或稍优于甘草酸二铵,以及与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相当。苦参碱用于治疗肝纤维化的疗效优于茵栀黄注射液、甘草酸二铵、拉米夫定,还能增强干扰素、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抗肝纤维化的疗效。苦参碱对肝损伤患者的总胆红素复常率高于苦黄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甘草酸二铵,并能显着提高甘草酸类制剂、阿德福韦酯、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总胆红素复常率。综述苦参碱对肝纤维化患者临床治疗的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疗效做了再评价。
韩姗姗[9](2019)在《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GRADE研究方法,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原则,参考当前最佳证据,制定中国《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并推广中成药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提高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减少母婴分离,增加人文关怀。方法:1.召开启动会对指南制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前期探讨,并通过问卷进行结局指标的重要性排序。2.运用网络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中英文数据库进行中成药的检索,检索时间均由建库至2019.1.1,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查,获得最终目标文献,并形成文献证据登记表和文献特征提取表。3.对于不同的研究类型应用不同的条目/量表进行偏倚评估:对于系统评价/meta分析类文献予AMSTAR-2量表评估;对于RCT予ROB风险偏倚评估,对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予MINORS量表评估。4.运用Revman5.3软件对一致性程度较高的文献进行定量合并分析,获得相应森林图。5.专家共识:1)德尔菲法:遴选不少于30个全国各地正高职称以上的儿科/新生儿科中西医专家,以邮件方式对其展开三轮问卷,统计其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专家意见协调程度指标,同时针对中成药的推荐意见进行投票表决;2)共识会议:对通过问卷仍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再进行分析、讨论,最终达成一致。6.运用GRADE系统对经循证研究和专家共识达成一致的中成药进行质量评价形成证据总结表,并综合德尔菲票数、患者利益对中成药作出最终推荐。结果:1.循证研究:最终10种中成药67项研究纳入证据,包括41项茵栀黄制剂研究(口服液23、颗粒18)、9项清肝利胆口服液、4项四磨汤口服液、6项黄疸茵陈颗粒、2项清开灵冲剂、2项茵陈五苓糖浆、1项消炎利胆片、1项黄栀花口服液、1项肝舒乐颗粒。2.专家共识:明确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适用人群对象、时机和范围、优势证型、用法用量、副作用相关等描述。3.质量评价:最终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黄疸茵陈颗粒、茵陈五苓糖浆、四磨汤口服液5种中成药纳入GRADE研究,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的总体质量证据等级为C级,其余均为D级。4.形成推荐意见:推荐单独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可降低光疗发生率(1B);推荐服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1C),降低黄疸消退失败率(2C),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考虑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益生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失败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效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清肝利胆口服液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日均胆红素下降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湿重于热。推荐服用茵陈五苓糖浆治疗新生儿黄疸(IV类证据,D级推荐),中医属阳黄,小便不利(专家共识)。暂不建议黄疸茵陈颗粒(2D)、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2D)。结论:依据GRADE系统和共识结果,最终对茵栀黄口服液予以强推荐,对茵栀黄颗粒、清肝利胆口服液给予弱推荐,对茵陈五苓糖浆给予D级推荐,暂不推荐黄疸茵陈颗粒和四磨汤治疗新生儿黄疸。
曹文君[10](2017)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应用意义探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9例)与对照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肝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TB、AST与ALT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STB、AST与ALT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6.9%,对比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可以显着提高治疗效果,阻止病情进展,有利于受损肝细胞的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病毒性肝炎112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病毒性肝炎112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高建忠应用甘露消毒丹方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甘露消毒丹的源流 |
1.1 甘露消毒丹的文献源流 |
1.2 甘露消毒丹学术源流及立方之法探析 |
2.甘露消毒丹方义 |
3.高建忠应用甘露消毒丹学术思想 |
3.1 以通立法,调畅三焦 |
3.2 立足中焦,重视脾胃 |
3.3 升降出入,疏理气机 |
4.结语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基本资料 |
1.1 研究方法 |
1.2 资料规范化整理 |
1.3 统计方法 |
2.研究结果 |
2.1 患者基本情况统计 |
2.2 核心脉症 |
2.3 药物分析 |
2.4 联合方组使用 |
第三部分 讨论与结论 |
1.讨论 |
1.1 甘露消毒丹的方证特点 |
1.2 甘露消毒丹的用药特点 |
1.3 联合方组的应用 |
2.结论 |
2.1 甘露消毒丹源流及组方之法 |
2.2 导师学术思想 |
2.3 方证要点 |
2.4 用药情况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甘露消毒丹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体质分布及其与ABC转运蛋白SNP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综述二 中医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 |
前言 |
研究一 ABC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对象及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研究二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研究 |
1 研究对象及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研究三 ATDILI患者易感体质与ABC转运蛋白SNP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ACLF的中医研究 |
1.1 病因病机 |
1.2 辨证分型 |
1.3 治法方药 |
1.3.1 中药治疗 |
1.3.2 中医外治 |
2 ACLF的西医研究 |
2.1 病因 |
2.2 发病机制 |
2.3 西医治疗 |
2.3.1 一般支持治疗 |
2.3.2 抗病毒治疗 |
2.3.3 抗炎保肝治疗 |
2.3.4 免疫调节治疗 |
2.3.5 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 |
2.3.6 人工肝治疗 |
2.3.7 肝移植与肝细胞移植 |
第二部分 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对象 |
1.3 病例标准 |
1.3.1 西医诊断标准 |
1.3.2 中医诊断标准 |
1.3.3 纳入标准 |
1.3.4 排除标准 |
1.3.5 中止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样本随机化分配 |
2.2 对照研究 |
2.3 治疗方案 |
2.3.1 对照组 |
2.3.2 治疗组 |
3 观察指标 |
3.1 死亡率 |
3.2 血液生化指标 |
3.3 MELD评分 |
3.4 中医证候观察指标 |
3.5 不良反应记录 |
4 疗效评价 |
4.1 西医疗效评价 |
4.2 中医疗效评价 |
5 统计学方法 |
6 结果 |
6.1 两组ACLF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6.2 两组ACLF患者死亡率比较 |
6.3 两组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6.4 两组ACLF患者肝功能(TBIl、ALB、ALT、AST)比较 |
6.5 两组ACLF患者凝血功能(PTA)比较 |
6.6 两组ACLF患者MELD评分比较 |
7 安全性评价 |
8 讨论 |
8.1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
8.2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TBIL的影响 |
8.3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ALB的影响 |
8.4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ALT、AST的影响 |
8.5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PTA的影响 |
8.6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8.7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
9 解毒化瘀颗粒的方药分析 |
10 解毒化瘀颗粒的现代疗效机制研究 |
11 问题与展望 |
第三部分 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病例标准 |
1.3 治疗方案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对收集的定性资料进行赋值 |
2.2 影响ACLF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
2.3 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2.4 危险因素对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 |
3 讨论 |
3.1 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
3.2 MELD评分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ACLF预后中的预测价值分析 |
3.3 筛选预后风险因素在ACLF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复方保肝注射液对犬四氯化碳肝损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
1.1 肝脏及肝损伤 |
1.2 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
1.3 CCl_4诱导的肝损伤 |
第2章 保肝药物对肝损伤的防治进展 |
2.1 常用药物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2.2 对CCl_4诱导的肝损伤的治疗 |
第3章 甘草酸制剂的研究进展 |
3.1 甘草及甘草酸单铵 |
3.2 甘草酸制剂的药理作用 |
3.3 甘草酸制剂对肝病的作用 |
3.4 甘草酸制剂在兽医领域的临床研究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犬的肝损伤造模试验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2章 复方保肝注射液剂量筛选试验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靶动物的安全性评价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乙肝湿热型黄疸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乙型肝炎的研究概况 |
一、乙型肝炎的概述 |
二、乙型肝炎的病原学 |
三、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
四、乙型肝炎的传播 |
五、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
六、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
七、黄疸的发病机制 |
(一) 正常胆红素代谢机制 |
(二) 肝前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
(三) 肝细胞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
(四) 肝后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
八、黄疸的治疗 |
(一) 肝前性黄疸的治疗 |
(二) 肝细胞性黄疸的治疗 |
(三) 肝后性黄疸的治疗 |
第二节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认识 |
一、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名源流 |
二、慢性乙型肝炎黄疽中医病因病机 |
三、慢性乙型肝炎黄疸中医辨证施治 |
四、蔡敏教授对慢性乙型肝炎黄疸的认识 |
五、解毒通利方方解及组方原则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二) 中医证候辨证标准 |
(三) 纳入标准 |
(四) 排除标准 |
(五) 剔除、脱落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实验设计 |
(二) 样本含量及来源 |
(三) 随机分组 |
(四) 治疗方法 |
(五) 观察时间 |
(六) 观察指标 |
(七) 安全性检测及不良事件记录 |
(八) 统计学处理 |
第二节 结果 |
一、基线资料比较 |
(一) 年龄、病程比较 |
(二) 性别比较 |
二、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学比较 |
(一)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二)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三、两组患者肝功能情况比较 |
(一) T-BIL比较 |
(二) D-BIL比较 |
(三) TBA比较 |
(四) AST比较 |
(五) ALT比较 |
(六) CG比较 |
四、两组患者HBV DNA比较 |
五、安全性检测及不良事件记录 |
第三节 讨论 |
一、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史 |
三、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
四、慢性乙型肝炎黄疸的中医病因病机 |
五、解毒通利方的组方原则及作用机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治疗效果 |
2.2 肝功能 |
3.讨论 |
(7)天然牛磺酸复方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酒精性肝病的认识 |
1.1.1 肝硬化的病因 |
1.1.2 酒精性肝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
1.1.3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
1.1.4 肝纤维化的形成机理 |
1.1.5 酒精性肝纤维化的诊断 |
1.1.6 现代医学对酒精性肝病的治疗状况 |
1.1.7 酒精性肝病带来的社会、心理问题 |
1.2 中医对酒精性肝病的认识 |
1.2.1 中医对肝脏的生理特性认识 |
1.2.2 中医对酒精性肝病病名的认识 |
1.2.3 中医治疗酒精性肝病的研究 |
2 临床研究 |
2.1 试验设计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诊断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2.2.6 药物及治疗方法 |
2.2.7 观察指标 |
2.2.8 疗效判定 |
2.2.9 统计学方法 |
2.3 临床资料分析 |
2.3.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2.3.2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及饮酒史比较 |
2.3.3 治疗前B超病变程度比较 |
2.3.4 治疗前肝功能、血脂常用指标比较 |
2.3.5 治疗前血清肝纤四项指标比较 |
2.3.6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2.4 研究结果 |
2.4.1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
2.4.2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纤4 项比较 |
2.4.3 治疗后两组患者腹部彩超结果比较 |
2.4.4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 |
2.4.5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 |
2.4.6 试验完成情况与安全性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酒精性肝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8)苦参碱对肝纤维化患者临床疗效的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肝硬化的治疗 |
2 CHB肝纤维化的治疗 |
3 联合用药的疗效 |
3.1 与拉米夫定联用的临床疗效 |
3.2 与干扰素-α1b或还原型谷胱甘肽联用的疗效 |
3.3 与甘草酸二铵或丹参联用的疗效 |
(9)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和缩略语 |
2.0 引言 |
2.1 研究现状 |
2.1.1 流行病学 |
2.1.2 机制 |
2.1.3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
2.1.4 新生儿胆红素异常增高的原因 |
2.1.5 常见的新生儿黄疸类型 |
2.1.6 诊断 |
2.1.7 治疗 |
2.1.8 中医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 |
2.1.9 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优势及不足 |
2.2 指南制定过程 |
2.2.1 构建临床问题 |
2.2.2 循证研究 |
2.2.3 专家共识 |
2.2.4 形成证据概要表 |
2.2.5 形成推荐意见 |
2.2.6 形成初稿 |
2.3 讨论 |
2.3.1 关于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分类分析 |
2.3.2 关于中医证型、时机问题 |
2.3.3 关于原始研究的设计质量 |
2.3.4 关于干预措施的相关问题 |
2.3.5 关于结局指标的相关问题 |
2.3.6 关于发表偏倚的问题 |
2.3.7 关于调查问卷的问题 |
2.3.8 关于指南制定方法学问题 |
2.4 结论 |
2.4.1 茵栀黄口服液 |
2.4.2 茵栀黄颗粒 |
2.4.3 清肝利胆口服液 |
2.4.4 茵陈五苓糖浆 |
2.5 创新点及意义 |
2.6 不足与展望 |
2.6.1 存在不足 |
2.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应用意义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疗效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TB、AST与ALT水平分析: |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
3 讨论 |
四、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病毒性肝炎112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建忠应用甘露消毒丹方证经验研究[D]. 吕树彬.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体质分布及其与ABC转运蛋白SNP相关性研究[D]. 李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D]. 莫镜邻.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复方保肝注射液对犬四氯化碳肝损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D]. 陈爽. 吉林大学, 2020(08)
- [5]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乙肝湿热型黄疸的临床观察[D]. 蔡媛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 李芳玮. 人人健康, 2019(18)
- [7]天然牛磺酸复方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临床观察[D]. 郭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苦参碱对肝纤维化患者临床疗效的再评价[J]. 张明发,沈雅琴. 抗感染药学, 2019(03)
- [9]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D]. 韩姗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应用意义探究[J]. 曹文君. 中国医药指南, 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