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论文文献综述)
窦豆[1](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沈春锋[2](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的申春悌教授中医临界辨证诊治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在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研究中的可行性,并就如何规范性开展真实世界研究的试验设计、数据采集及处方分析等进行探索,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树立示范。2探讨申春悌教授“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的科学内涵及临床可操作性,深化对申春悌教授临界辨证诊治法的认识。3对申春悌教授临床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真实世界数据进行研究,进一步诠释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和临证思辨特点。方法:1文献调查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对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以及真实世界研究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的关系进行综述,为真实世界下开展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2临界辨证诊治法的学术内涵:对申春悌教授“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学术思想的内涵进行整理,并对其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具体操作等进行阐述。3临界辨证诊治法的临床实践:在临界辨证诊治理论指导下,开展慢性支气管炎真实世界研究,包括慢性支气管炎“病-证-型”临界辨证诊断的一致性研究和申春悌教授临床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通过对不同医师运用“病-证-型”临界辨证诊断方法的一致性评价,对申春悌教授临界辨证诊治法的临床可操作性进行验证;通过对申春悌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真实世界数据的分析,诠释申春悌教授辨治慢性支气管炎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特点。4核心处方网络药理学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对申春悌教授临床诊治慢性支气管炎核心处方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为深入研究名老中医经验提供思路。结果:1文献研究:文献研究表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比较符合中医临床的特点,能较好的展现真实状态下名老中医的诊疗特色,体现名老中医诊治过程中个体化和群体化诊疗特点。2“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申春悌教授“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的核心思想在于:首辨疾病的基础证(基本信息),然后根据不同的特异性指标(症状),予以证型分“类”(型);具体到疾病时又要根据疾病的邪正关系及发展态势,遵循治基础证(病)、治型(证候分类)以及基础证和型共治(病证型同治)三原则,基础证有其对应的基础方,不同的“型”亦有相应的基础方,当基础证与型共同存在时,需二者兼顾。基于上述认识,目前已初步整理申春悌教授24个肺系病常见证候的临界辨证规范。3临界辨证诊治法的临床实践:慢性支气管炎“病-证-型”临界辨证诊断的一致性研究表明,该辨证方法在四诊信息辨别、诊断结果以及不同医院间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申春悌教授临床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真实世界数据研究显示,导师治疗慢支急性加重期的核心处方为:炙麻黄、杏仁、黄芩、紫苏子、莱菔子、浙贝母、前胡、炙紫菀。4核心处方网络药理学研究:共获得有效活性成分95个,参与调控慢性支气管炎靶点基因71个;通过靶点基因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和模块识别,筛选出该方干预慢支靶点网络的关键基因包括EGFR、VEGFA、IL-6、CASP3、MYC等,识别得到的3个靶点模块涵盖了度数排名前10位的关键靶点;对关键基因及靶点模块的G0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其功能主要包括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参与炎症调控、免疫调节以及改善气道重塑和减少气道黏液分泌等,其作用通路主要涉及MAPK、PI3K-Akt、HIF-1、TNF信号通路等。结论:1真实世界研究方法为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可行路径,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中是可行且值得推广的。2慢性支气管炎真实世界研究表明,临界辨证诊治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可操作性;慢性支气管炎核心处方能改善患者咳嗽、咯痰及气喘主要症状,减少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该诊治方法体现了申春悌教授“辨证准确、标本分治、方证相应”的思辨特点,可以作为一种创新方法用于指导中医临床辨证及推广应用。
庄鑫[3](2020)在《慢性支气管炎老中医真实世界临床诊疗数据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在名老中医经验总结运用中的可行性;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申春悌老师治疗慢支的临床经验、组方规律和用药特色进行数据挖掘整理;通过申老师临床经验的分析,辨识老师病证型治诊疗新模式在中医临床中运用。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对传统和现代文献的阅读和分析,明确慢性支气管炎的定义、诊断标准及其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整理归纳祖国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病名、病因病机、证型、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为临床真实世界研究提供基础。2.设计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在老中医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真实无偏无倚的群体中,对慢支的中医药治疗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研究,采用前瞻性的时序及自身对照的设计方法,观察慢性支气管炎治疗前后的指标差异,探索申老师对此病临床干预措施的效果。3.数据挖掘:中医学所重视的多因素复杂相关关系是中医认识机体及机体与环境关系的改变导致的平衡破坏的原因,符合真实世界研究模式对相关关系的认识,而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使诠释这种复杂关系成为可能。本文通过现场收集申春悌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病案302例,进行了关联规则、熵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研究。4.临床疗效观察:运用SPSS 25.0软件对申春悌老师临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三诊的病例106例进行临床治疗前后的动态疗效分析。结果:1.古今文献研究,明确慢性支气管炎的中西医相关概念:古代中医学中没有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名,主要从咳、痰、喘三方面进行论述;西医学明确了慢性支气管炎的定义与临床诊断标准,慢性支气管炎可合并肺气肿,或进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但三种疾病独立存在,相互交叉而不能完全涵盖任何一方。从文献中可知目前对慢性支气管炎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亦无一致的治疗方案。2.申春悌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经验数据挖掘分析:申老师临床治疗慢支以肺虚痰伏为核心病机,风邪引动伏痰是最常见的慢支急性加重的原因。申老师临床用药以微寒为主,寒温并用,宜降相因,通补并行,以麻黄、苦杏仁、黄岑、浙贝母、前胡、炙紫苑、紫苏子、莱菔子为基础方,止咳化痰平喘,然后根据不同证候要素及临床表现分型辨治,进行君方(小复方、角药、药对)的动态使用,或疏风肃肺,或清肺化痰,或温肺化饮,或理肺化瘀与补肾纳气并治。3.临床自身前后对照的疗效比较:通过纳入研究的106例三诊患者的分析,治疗7天后总有效率48.11%,咳嗽、咯痰、喘息的症状积分有所下降;治疗14天后,总有效率达97.17%,咳、痰、喘症状积分明显下降;三诊治疗前后趋势检验的P<0.001,提示随着治疗诊次的增加,申老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有效率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结论:真实世界研究是临床效果、患者回馈的评估研究,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症情和意愿选择治疗措施,并评价整体治疗的综合效应,因此真实世界研究是一种促进名老中医经验高质量传承与发展的有效可行的研究方法,数据挖掘分析及动态疗效观察是两种中医常见的疗效评价方式。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明确了申老师在慢性支气管炎病证型治诊疗模式下的用药规律与特色;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证实了申老师临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较为显着,病证型治的诊疗模式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侯玉[4](2019)在《咳嗽证治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针对学术界有关咳嗽辨证论治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诸如:一些行业标准和教材有关咳嗽证型论治的差异、不同行业标准的咳嗽分类标准不一致、一些行业标准与临床丰富的咳嗽证型相脱节等,拟通过对咳嗽当代国标、中西医各类标准或指南、教材、临床报道、古代医籍等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修订咳嗽辨证论治标准,丰富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方法(1)对我国现行涉及咳嗽的4类标准开展研究: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包括:疾病国标、证候国标、治法国标。2)中医药行业标准,包括: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医内科学教材、西医行业标准中的中医内容。3)中西医结合行业标准。4)西医咳嗽诊疗指南。(2)对2015年至2017年的3000篇临床文献的比较与研究,了解近年来临床咳嗽辨证论治的现状。(3)对历代代表性中医药古籍文献有关咳嗽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整理和研究。(4)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制定咳嗽常见证候的辨证论治标准。结果(1)对我国现行涉及咳嗽的4类标准研究发现:1)97版中医国标内容丰富而详实,但存在病证名分类不一致、疾病与证候术语分开、证候国标与治法国标所对应的证候不匹配、不同证候采用了类似的治法的问题。2)中医药行业标准存在的问题是一些标准内容前后不衔接,所纳入证候内容数量不足(在7~9个之间,合并后仅计15个),与国标56个证候有着很大的差距,难以对应临床复杂的常见证候。3)中西医结合标准与之前另两类标准比较,存在的问题仍是常见证候部分缺失、证候命名标准不一、一些病证的脏腑重点不在肺脏等问题。通过对以上标准的比较、汇总,可以获得相对完整的咳嗽常见证候。而这一研究结果,会优于各资料来源原有的标准,更具代表性和完整性。(2)对2015年至2017年的3000篇临床文献的比较与研究,发现临床文献所涉及咳嗽证候更加丰富,不但远远超出了若干中医药行业标准,还与以上所汇总的4类标准证候存在异同。综合临床报道,结合先前汇总的各类标准所涉证候,将相近者合并、重复者删除,获得95个证候。这较之以上行业标准,更贴近临床实际。(3)对历代代表性中医药文献有关咳嗽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整理和研究,选取了64本含有咳嗽专篇的代表性中医古籍作为咳嗽病证名的数据来源,汇总两千年来有关咳嗽同病异证的主要证候与处方用药,并对出现频次高的中药及其性味功效、中药分类及其出现频次、针对不同病症咳嗽治疗中药的频次等予以刻画。(4)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调整并制定了92个咳嗽常见证候的辨证论治标准。该标准荟萃了以上3个文献源的辨证论治学术内容,引用了建国以来有关辨证论治研究的学术成果,为临床咳嗽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支持。结论通过对比研究,较为完整地继承了中医药行业对咳嗽辨证论治的经验和理论,有关理论可以上溯到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同时,也准确揭示了既往一些标准和文献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咳嗽辨证论治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在充分吸收各类资料长处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辨证论治标准制定理论,制定了较为完备、实用的咳嗽辨证论治标准。本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假说,即通过对咳嗽当代国标、中西医各类标准或指南、教材、临床报道等开展理论研究,进而对古医籍有关咳嗽相关文献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常见证候及其理法方药,对比和分析以上所有涉及咳嗽证候的异同,以及有关咳嗽的诊疗,将有助于制定符合临床实际、内容丰富且可行的咳嗽辨证论治标准方案,丰富相关中医基础理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5](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认为
高屾[6](2021)在《敷穴止嗽膏治疗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肺肾气虚证)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SOD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敷穴止嗽膏治疗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肺肾气虚证)患者前后的临床症状、血清中超氧化酶歧化物(Superoxide Orgotein Dismutase,SOD)水平变化的情况,评价敷穴止嗽膏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80例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肺肾气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在2020年的7月至8月份三伏期间,对照组给予百令胶囊,4粒/次,每粒0.5g,日3次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应用百令胶囊基础上(服法用量同对照组),加予敷穴止嗽膏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取膻中,肺俞(双侧),肾俞(双侧),天突,中府(双侧)共计8个穴位,每10天贴敷1次,每次贴敷6小时,共贴敷3次,两组疗程均为30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证候评分和血清SOD的变化,评价安全性。结果: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1.89%,对照组总有效率80.5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状均较前改善(P<0.05),且在咳嗽、咳痰、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易感冒、咽痒症状表现上,治疗组在治疗后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在两组痰色、痰质,自汗方面的改善程度大体一致(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SOD水平均较前显着提升(P<0.05),且治疗组的提升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的安全性指标经检测,在治疗前后均无临床异常。结论:1.敷穴止嗽膏可以改善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肺肾气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2.敷穴止嗽膏能够显着提升患者血清SOD水平。3.敷穴止嗽膏治疗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肺肾气虚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毕明达[7](2021)在《以射麻口服液为例探讨名老中医验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基于名老中医验方射麻口服液制定《射麻口服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规范射麻口服液治疗慢性阻性肺疾病的临床应用,促进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疗效,推动中成药临床应用规范化进程。研究思路及方法1.射麻口服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文献研究电子检索CNKI、万方、维普、CBM、Pub Med、Cochrane、Embase、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等数据库,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始至2019年10月22日,以“射麻口服液”、“射麻”、“she ma”、“shema”、“she-ma”等为检索词,采用主题词检索与自由词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查看标题及摘要后根据纳排标准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检索与分析,运用循证方法学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2.基于定性访谈的名老中医验方解析通过定性访谈射麻口服液创始人国医大师金世元教授等,明确射麻口服液其组方来源、用药特点及适应症等临床应用问题。3.基于德尔菲(Delphi)法及名义群体法(NGT)的专家共识制定初步拟撰问卷《射麻口服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第一轮调查问卷》(详见附录2)。基于德尔菲法,第一轮问卷调查采用问卷星及邮件等电子问卷形式发放。在指定时间内对问卷进行回收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整理,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结果及补充资料,完善、设计第二轮调查问卷(详见附录3),采用同样的方式,对上述专家进行第二轮专家问卷调查。通过2轮专家问卷调查,明确射麻口服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应用的关键问题。根据文献检索结果、名老中医定性访谈及问卷调查结果,初步拟定射麻口服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拟回答的临床问题及共识建议。基于名义群体法,经专家小组最终确立临床问题及共识建议清单。按照GB/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并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所制定《中成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报告规范》,遵循科学性、规范性、适用性的原则,起草共识初稿。经行业专家审议、征求意见,最终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审批、发布编号,形成终稿《射麻口服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同时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报备案。结果1.射麻口服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文献研究本次文献检索最终共纳入文献1篇,为病例系列,且包括三种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喘证),没有治疗慢阻肺的临床研究及其他研究。尽管如此,本研究仍对该篇病例系列进行了证据综合分析,但对于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疗效特点、安全性等研究缺失(无证据)。2.基于定性访谈的名老中医验方解析通过半结构化定性访谈,明确了射麻口服液的创方背景、处方来源、配伍及功效、临床应用等关键性问题。3.基于德尔菲(Delphi)法及名义群体法(NGT)的专家共识制定3.1问卷调查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射麻口服液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疾病定位主要包括COPD(Ki 100%)、支气管哮喘(Ki 100%)、急性支气管炎(Ki 94%)、慢性支气管炎(Ki100%);(2)射麻口服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为痰热壅肺证(Ki100%);(3)射麻口服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特点为可改善喘憋(Ki 100%)、胸闷(Ki 91%)、咳嗽(Ki 100%)、痰多色黄质稠粘(Ki 81%)、发热(Ki 64%);(4)射麻口服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体用药方案:用药剂量为10ml TID(Ki 100%)、用药方法为餐后口服(Ki 100%),具体疗程与用药周期医师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调整;(5)射麻口服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快速心律失常(Ki 64%)、糖尿病(Ki100%)的患者时应当慎用;(6)射麻口服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头痛(n=3)症状,心悸(n=6)症状,胃脘部不适、隐痛、恶心(n=6)等,问卷调查结果与前期展开的临床安全性试验结果基本相符。(7)射麻口服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应用的禁忌症包括:对本品某成分过敏(Ki 100%)的患者应禁用;(8)射麻口服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应用的特殊人群包括:孕妇(Ki 94%)、运动员(Ki 60%)。3.2 NGT结果经过两轮问卷调查,形成射麻口服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问题投票单及临床应用共识建议投票单。经过两轮专家投票表决,最终纳入9项临床问题,10条临床应用共识建议。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与梳理、名老中医访谈及临床问题调研,并通过2轮次德尔菲法问卷调查及NGT专家投票表决,最终形成行业标准《射麻口服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共识明确提出了射麻口服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疾病定位、中医辨证分型、用药方案、疗效特点、不良反应、禁忌及特殊人群用药等临床应用关键性问题,对临床开展相关用药及治疗工作提供了参考,经临床评价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同时为中医临床实践共识制定过程中以名老中医经验为主导、相对缺乏证据支持的规范性文件制定提供了参考。
张露丹[8](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陈宝贵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用药规律探析及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运用数据挖掘的技术,从多角度揭示陈宝贵教授治疗慢支的用药规律;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数据挖掘的高频证型核心处方治疗慢支的潜在作用机制;初步将高频证型核心处方运用于临床实践,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一些参考与依据。研究方法:1.选取陈宝贵教授在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期间诊治的慢性支气管炎病案152例,作为原始病案资料,运用Excel软件记录并整理医案的基本资料,成立对应的数据库,使用相应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利用Excel进行频数分析;利用R软件对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研究;将包含药物及证型的数据库导入Liquorice软件,设置相关系数,绘制药物-证型关系复杂网络,并总结得到高频证型核心处方的基本组成。2.利用TCMSP数据库收集高频证型(外寒内饮型)核心处方中药物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与获得的慢支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核心处方治疗慢支的潜在靶点;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核心处方-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得到蛋白相互作用关系并构建PPI网络,利用“Cyto NCA”插件及R软件筛选出PPI网络中的核心靶点;使用R软件对核心处方的核心靶点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3.初步将高频证型(外寒内饮型)核心处方运用于临床实践。选取20例外寒内饮型慢支患者,给予核心处方中药治疗,记录治疗前后外寒内饮型慢支患者中医证候积分、LCQ问卷评分的变化,对比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数据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纳入的15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平均年龄58.4岁。就诊节气频数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冬至、小寒、大寒、大雪、惊蛰,就诊于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人数分别为:43例、21例、25例、63例。涉及症状73种,有30种症状出现的频率高于5%;舌象中舌质7种,舌苔7种;脉象10种;涉及外寒内饮证、痰热壅肺证、肺气虚弱证、痰湿阻肺证4种证型,出现频率依次为:34.21%、24.34%、22.37%、19.08%,其中,外寒内饮证为本研究的高频证型。共涉及113味中药,其中使用频率高于4%的中药有45种。用药以温热为主,寒凉及平性药物次之;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甘味药,其次是辛味药,辅以苦、酸味药等;药物归经以肺经为主,其次为脾、胃经、涉及五脏。根据关联分析、聚类分析、药-证关系网络图并结合临床,得出陈宝贵教授治疗慢支的核心药组为“麻黄、细辛、半夏、厚朴、黄芩、甘草”。根据聚类分析将陈教授治疗慢支的药物分为8类。常用配伍药对及药队有麻黄-细辛,苦杏仁-厚朴,石膏-麻黄,枳壳-厚朴,黄芪-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陈皮-茯苓-半夏,瓜蒌-黄芩-厚朴等。2.各证型基本处方:外寒内饮证的基本处方为:麻黄、细辛、半夏、厚朴、黄芩、桂枝、干姜、五味子、白芍、鱼腥草、甘草。痰热壅肺证的基本处方为:麻黄、细辛、半夏、厚朴、黄芩、苦杏仁、陈皮、瓜蒌、芦根、桔梗、鱼腥草、前胡、石膏、浙贝母、桃仁、甘草。痰湿阻肺证的基本处方为:麻黄、细辛、半夏、厚朴、黄芩、苦杏仁、佛手、化橘红、枳壳、砂仁、葶苈子、白术、茯苓、桔梗、甘草。肺气虚弱证的基本处方为:麻黄、细辛、半夏、厚朴、黄芩、苦杏仁、陈皮、芦根、灵芝、黄芪、紫苏子、党参、防风、白术、茯苓、甘草。3.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高频证型(外寒内饮型)核心处方中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有槲皮素、木樨草素、山奈酚、汉黄芩素、β-谷甾醇等,其可能作用于MAPK3、MAPK1、AKT1、TP53、STAT3等靶点,通过MAPK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多条通路发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作用。4.通过对20例外寒内饮证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外寒内饮证核心处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在治疗7天及治疗14天后均有明显变化(P<0.01),治疗14天后总积分改善最为明显;治疗14天后患者主症体征、次症的各单项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14天后患者LCQ评分有明显改善(P<0.01)。提示外寒内饮证核心处方可改善患者咳嗽、喘息等临床症状,且症情改善情况随治疗时间的增加而更明显。结论:1.通过数据挖掘,明确了陈宝贵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的用药规律及特点,并总结得到高频证型核心处方的基本组成。2.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高频证型(外寒内饮型)核心处方主要通过抗炎、抗氧化,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初步证实了外寒内饮证核心处方可改善慢支患者的临床症状,为日后临床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侯月[9](2021)在《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毒热闭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7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来源于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及呼吸科病房,符合西医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于毒热闭肺证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44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黛汤加减口服;对照组43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总疗程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以及治疗后12周,比较两组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评分,进行总疗效评估。对比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的炎症指标变化。对比治疗前、治疗后4周免疫功能的变化。在治疗后3天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观察两组支气管黏膜改变,需行第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儿,在治疗后10天行第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支气管黏膜的变化。观察两组肺内外并发症以及后遗症的情况。结果:入组患儿性别方面,女童发病比率较男童升高。87例患儿中,其中学龄期及学龄前期儿童居多。在热退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两组患儿病变累及肺叶情况发现,主要病变肺叶以右下肺居多,其次是左下肺、左上肺、右上肺。两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比较,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及痊显率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两组总有效率及痊显率均为100%。在主症评分中,两组治疗前后在减轻发热、咳嗽、咳痰、气喘,啰音减少以及胸部影像学片影吸收方面,均有疗效。组间比较中,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在啰音减少以及片影吸收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在减轻咳嗽方面,试验组较对照组疗效较好。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两组主症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在次症评分中,两组在改善咽喉肿痛、鼻孔干燥、面色红赤、烦躁、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便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次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在减轻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方面,疗效显着。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对于次症的改善,主要在便秘方面。炎症指标方面,治疗前两组CRP、ESR、LDH、SF、WBC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CRP、ESR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在组间比较中,两组CRP、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LDH水平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中,在治疗后1周,两组LDH的下降水平,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SF进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组内比较中,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仅在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白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中,两组WBC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D-二聚体方面,两组在治疗前后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试验组在治疗后2周对于D-二聚体的下降作用,要优于单纯西药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的3个节点相互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前后1周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其余2个节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免疫功能方面,体液免疫中,治疗前IgA、IgG水平偏低,IgM水平升高,治疗后IgA、IgG的水平升高,而IgM则下降,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IgA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后IgA、IgG、IgM、IgE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细胞免疫中,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4周,CD4+T、CD4+/CD8+较治疗前均有上升,CD8+T有所下降,其中CD4+T、CD4+/CD8+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比较,试验组中,治疗后的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升高,CD8+T 水平较前下降,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中,CD4+T、CD8+T、CD4+/CD8+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在细胞因子方面,急性期IL-6、IL-10水平大部分正常或升高,而IL-2、IL-4、TNF-α、γ干扰素大多数正常或偏低。纤维支气管镜方面,87例患儿中,两组量化评分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中,在治疗前,量化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量化评分低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中,试验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内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闭塞性支气管炎、坏死性肺炎、肺不张、为主。在肺外并发症方面,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损害、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方面,两组87例SMPP患儿,共随访12周,31例患儿(试验组8例、对照组23例)肺内病变未完全吸收。试验组后遗症的发生率为13.6%,对照组为30.2%,试验组在肺内病变吸收以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毒热闭肺证的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解毒清热宣肺法联合西医治疗临床疗效肯定,在改善患儿咳嗽、肺部啰音吸收、胸部影像学片影方面效果明显。对于次症的改变,以减轻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便秘方面为主。在实验室指标中,对于LDH以及D-二聚体水平的下降方面,效果较好,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促进肺炎的吸收。在免疫功能方面,加用银黛汤加减治疗SMPP,可以通过改善CD4+T的功能来减轻免疫功能紊乱,有利于疾病的恢复,炎症的吸收。银黛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还可明显改善支气管气道黏膜情况,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临床上值得推广,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米淑琦[10](2021)在《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脑卒中后遗症期遗留吞咽障碍或肢体障碍导致长期卧床的患者是肺炎的高发人群,具有基础情况差、病原菌复杂、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特点。西医常规治疗手段以抗感染治疗为主,化痰、氧疗等对症处理为辅,在控制感染、排痰不畅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受到关注。既往不少针灸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针刺、拔罐分别用于肺炎的治疗中,具有抗炎、改善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的作用,能够缩短病程,改善预后。本次研究在于探究针罐结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的优势所在。研究目的1.基于现代文献数据挖掘,探究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提供选穴依据。2.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评价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拔罐在肺炎治疗的作用优势及特点,为拔罐疗法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提供参考。3.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针罐联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进行对比,观察针罐结合辅助治疗方案在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治疗作用,包括对患者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尤其在排痰方面)、血液炎性指标、预后等,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提供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1.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分析计算机检索CNKI、CBM、万方、维普4个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2月,纳入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临床疗效观察、队列研究。采用Excel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26.0和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分析针灸疗法在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2.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检索 CNKI、CBM、万方、维普、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 和 Cochrane Libaray,检索时间自建库起至2021年2月,纳入相关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拔罐在肺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病程及有效率方面的作用。3.针罐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依据随机数字表,将61例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患者分至试验组、对照组。3.1治疗方案3.1.1对照组根据2019年《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制定西医治疗方案:积极治疗原发病;先使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待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回示后改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并积极施以化痰、吸氧、退热等对症治疗。治疗7天是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3.1.2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增加针刺和拔罐治疗。针刺:主穴为肺俞、大椎、尺泽、合谷、足三里。实证加中脘;虚证加气海。发热加鱼际,腹胀便秘加天枢,咳痰不畅加天突。操作:患者取侧卧位,针刺肺俞、大椎,肺俞行平补平泻法30秒,大椎行提插泻法15秒,均不留针;而后取仰卧位,针刺合谷、尺泽、足三里,诸穴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30秒,留针15-20分钟。拔罐:选穴为大椎、风门、肺俞以及依据胸部听诊啰音较多部位局部选穴。操作:患者取侧卧位,充分暴露背部,先在上背部和听诊啰音较多部位施予闪罐,而后在上述选穴施予留罐5分钟,力度使得罐内皮肤隆起约1-2mm,不宜过度吸拔。每日行针刺、拔罐治疗各1次,治疗7天是1个疗程,共1个疗程。3.2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3.2.1主要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排痰积分:痰液性质和排痰量。评价时点:每日监测,于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结束后进行比较。3.2.2次要观察指标和评价时点包括血WBC、NE%、CRP,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患者第14天、第28天死亡率。评价时点:实验室指标、CPIS、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于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结束后评价。死亡率于治疗结束后第14天、第28天随访记录评价。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一1.1纳入文献情况共检索出4276篇文献,查重后剩2740篇文献,最终纳入44篇文献,共提取处穴位处方51组,涉及腧穴82个,总频次340次。1.2结果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选穴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居多;取穴以四肢、背腰部为主;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络穴较为常用;根据关联规则分析核心穴对:曲池-足三里-合谷。根据聚类分析可分为三大类:足三里、曲池、合谷、太冲、丰隆;列缺、中府、风池;脾俞、肾俞、肺俞、大椎。2.文献研究二2.1纳入文献情况按照检索策略共检索到714篇文献,最终纳入13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表时间为2007-2020年,均为中文随机对照试验。干预措施均为单纯拔罐加西药治疗与西药对照。9项研究对象为儿童,余4项研究对象为成年人,又以中老年人居多。2.2结果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RR=1.19,95%CI(1.14,1.24),P<0.00001];试验组较对照组能缩短患者退热、咳嗽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长,[MD=-0.46 天,95%CI(-0.68,-0.24),P=0.0005;MD=-1.86 天,95%CI(-2.05,-1.67),P<0.00001;MD=-1.00 天,95%CI(-1.13,-0.87),P<0.00001]。定性分析结果显示,较对照组而言,试验组能缩短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改善肺部体征。3.临床研究3.1排痰积分在排痰积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排痰积分经治疗明显低于治疗前(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治疗第7天与治疗第3天的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痰液性质积分,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各自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排痰量积分,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第3天(P<0.01);对照组中,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个评价时点的两两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血液炎性指标WBC在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分别与治疗前、治疗第3天相比均有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组经治疗后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NE%在组内比较:试验组在治疗第7天、治疗第3天NE%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第7天低于第3天(P<0.01);对照组在治疗第7天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两组经治疗后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两组治疗各时点两两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在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第7天、治疗第3天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较第3天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第7天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第3天比较无差异(P>0.05),在治疗第7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分别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3 CPIS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CPIS评分显着降低(试验组P<0.01,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第3天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第7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评价时点的两两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4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组内比较:两组经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的差值分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5第14天及第28天死亡率两组患者在第14天、第28天死亡率经卡方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结果提示:针灸治疗本病重视近部选穴,循经远取;阳经使用居多;强调特定穴使用;核心穴对是“曲池-合谷-足三里”。2.拔罐辅助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提示:拔罐疗法辅助治疗肺炎能缩短患者退热时间、咳嗽和肺部啰音等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长,提高临床有效率,且无不良反应的发生。3.临床研究结果提示:针罐结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较单纯西医治疗能够改善肺炎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尤其在改善痰液性质、减少痰量有明显优势;能够降低血CRP水平,减轻炎症反应。
二、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七节 上篇总结 |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
4 小结 |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第四节 下篇总结 |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
2 生物信息分析 |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
4 本研究的结论 |
第五节 附篇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真实世界”的申春悌教授中医临界辨证诊治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真实世界研究及其在中医药领域应用 |
1.1 真实世界研究的概念与内涵 |
1.2 真实世界研究设计与质量控制 |
1.3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概况 |
1.4 真实世界研究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 |
2 慢性支气管炎文献研究 |
2.1 现代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2.2 中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2.3 孟河医派治疗咳喘经验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的学术内涵 |
1 和徐迪华教授共创中医证“临界状态”理论 |
2 申春悌教授建立“临界辨证”方法 |
2.1 基础证 |
2.2 临界证(型) |
2.3 典型证(型) |
2.4 跨界证(型) |
3 “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 |
3.1 “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法的内涵 |
3.2 “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的研究方法 |
3.3 “病-证-型-治”临界辨证诊治的具体操作 |
3.4 慢性支气管炎病-证-型临界辨证诊断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慢性支气管炎临界辨证诊断一致性研究 |
1 慢性支气管炎四诊信息采集 |
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1 数据处理 |
2.2 统计分析 |
2.3 一致性评价指标 |
2.4 一致性程度判断标准 |
3 研究结果 |
3.1 基本信息 |
3.2 四诊信息辨别的一致性评价 |
3.3 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
4 四诊信息程度和多中心一致性评价 |
5 四诊信息潜在类别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慢性支气管炎临诊真实世界数据分析 |
1 研究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制定病例报告表(CRF表) |
1.3 四诊信息量化 |
1.4 疗效评价 |
1.5 数据管理 |
2 研究结果 |
2.1 病例访视信息 |
2.2 基本信息统计描述 |
2.3 临床疗效 |
2.4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 |
3 词频分析法 |
3.1 随访分析 |
3.2 药物关联分析 |
4 申春悌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诊经验 |
4.1 辨证精准,善抓疾病内在本质 |
4.2 标本分治,把握证候发展规律 |
4.3 方证相应,传承孟河医派特色 |
5 慢性支气管炎核心处方网络药理学研究 |
5.1 资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全文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肺系病常见证候的临界辨证和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2: 跟师医案实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慢性支气管炎老中医真实世界临床诊疗数据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方法——真实世界研究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
1. 真实世界研究 |
1.1 真实世界数据 |
1.2 真实世界证据 |
1.3 真实世界研究方法 |
1.4 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和中医药 |
2.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数据挖掘方法 |
2.1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
2.2 数据挖掘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慢性支气管炎中西医文献分析 |
1. 西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1.1 慢性支气管炎的定义与分期 |
1.2 慢性支气管炎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术语演变 |
1.3 慢性支气管炎的西医治疗 |
2. 中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 |
2.1 古代医家论咳、痰、喘 |
2.2 现代医家对慢支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现代医家对慢支辨证分型的探讨 |
2.4 中医药治疗慢支临床用药的现状 |
第三部分 临床实践——临床病案数据挖掘与疗效观察 |
1. 申春悌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结果 |
1.5 申春悌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经验探讨 |
2. 申春悌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观察 |
2.1 研究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3 讨论 |
第四部分 发展方向——病证型结合诊疗模式的运用 |
1. 病证型结合诊疗模式的总结分析 |
2. 慢性支气管炎新诊疗模式的临床应用 |
2.1 病案一 |
2.2 病案二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咳嗽证治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专有名词英文缩写中英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中西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
1.1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
1.2 西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2 与咳嗽相关行业标准的现状与比较 |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2.1.1 疾病国标 |
2.1.2 证候国标 |
2.1.3 治法国标 |
2.2 中医药行业标准 |
2.2.1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行标) |
2.2.2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2008会标) |
2.2.3 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1会标) |
2.2.4 中医内科学(2013教材) |
2.2.5 中西医结合行业标准(2016西医会标) |
2.2.6 不同行业标准的比较与分析 |
2.2.7 若干中医行业标准与国标比较 |
2.3 中西医结合标准 |
2.3.1 普通感冒 |
2.3.2 流行性感冒 |
2.3.3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
2.3.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 |
2.3.5 肺脓肿 |
2.3.6 肺结核 |
2.3.7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
2.3.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2.3.9 支气管扩张 |
2.3.10 肺心病 |
2.3.11 肺癌 |
2.3.12 对比与分析 |
2.4 西医咳嗽诊疗指南 |
2.4.1 咳嗽分类 |
2.4.2 不同类型咳嗽分类的变化 |
2.4.3 诊断程序 |
2.4.4 治疗方案 |
2.5 分析与建议 |
2.5.1 两个标准病种纳入异同的分析与建议 |
2.5.2 对于咳嗽相关标准制定的建议 |
3 当代临床咳嗽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
3.1 当代临床咳嗽文献的现状 |
3.2 近年3000篇文献分析 |
3.3 相似疾病比较 |
3.4 报道所涉及西医疾病与其对应的中医证候 |
3.5 近年报道所涉病种与有关行业标准比较 |
3.6 近年报道所涉证候与有关行业标准比较 |
3.7 分析与建议 |
4 历代中医古籍中咳嗽及其论治理论的整理与分析 |
4.1 历代中医代表性文献有关咳嗽分类的研究 |
4.1.1 历代咳嗽名整理 |
4.1.2 历代咳嗽名分类 |
4.1.3 历代咳嗽名分析 |
4.1.4 分析与建议 |
4.2 历代中医咳嗽用药及其特点的研究 |
4.2.1 高频次中药及其性味功效 |
4.2.2 中药分类及其频次 |
4.2.3 古方用药按治法分类统计 |
4.2.4 古方用药按病证分类统计 |
4.3 分析与建议 |
5 咳嗽辨证论治方法的构建 |
5.1 辨病论治 |
5.1.1 咳嗽常见疾病的西医诊疗 |
5.1.2 咳嗽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 |
5.1.3 分析与建议 |
5.2 辨证论治 |
5.2.1 咳嗽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
5.2.2 急性咳嗽 |
5.2.3 亚急性咳嗽 |
5.2.4 慢性咳嗽 |
5.3 对症治疗 |
5.3.1 西医对症治疗 |
5.3.2 中医对症治疗 |
5.4 分析与建议 |
5.4.1 辨病论治 |
5.4.2 辨证论治 |
5.4.3 对症治疗 |
6 讨论 |
6.1 现状与存在问题 |
6.2 相关国标和行业标准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 |
6.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
6.2.2 中医药行业标准 |
6.2.3 中西医结合标准 |
6.2.4 西医咳嗽诊疗指南 |
6.3 临床报道与不同咳嗽标准存在的差异与比较分析 |
6.4 对古典文献检索与比对的结果 |
6.5 整理和完善咳嗽辨证论治标准的必要性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文献综述(全文) 基于中医古籍文献的咳嗽证治理论研究 |
参考文献 |
二、已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全文) |
三、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摘要)及参加会议情况 |
(6)敷穴止嗽膏治疗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肺肾气虚证)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SOD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临证治疗 |
2.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概况 |
2.1 历史沿革 |
2.2 理论依据 |
2.3 临床研究进展 |
3. 现代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概况 |
3.1 病因 |
3.2 发病机制 |
3.3 SOD与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的关系 |
3.4 治疗进展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中医辨证标准 |
3.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4. 疗效判定标准 |
5. 纳入标准 |
6. 排除标准 |
7. 剔除标准 |
8. 脱落标准 |
9. 研究方法 |
9.1 对照组 |
9.2 治疗组 |
10. 观察指标 |
10.1 疗效性指标 |
10.2 安全性指标 |
10.3 观察时点 |
11. 统计学处理 |
12. 研究结果 |
12.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12.2 单项症状疗效比较 |
1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SOD水平比较 |
12.4 安全性指标变化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方药及穴位分析 |
2.1 方药分析 |
2.2 穴位分析 |
3. 穴位贴敷对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临床疗效分析 |
3.1 敷穴止嗽膏穴位贴敷对临床症状变化的评价 |
3.2 敷穴止嗽膏穴位贴敷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3.3 敷穴止嗽膏穴位贴敷对血清SOD水平的影响 |
3.4 安全性评价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7)以射麻口服液为例探讨名老中医验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射麻口服液治疗COPD的文献研究及名老中医验方解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检索策略 |
1.5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3 基于定性访谈的名老中医经验总结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3 访谈设计 |
3.4 访谈实施 |
3.5 访谈资料整理与分析 |
3.6 访谈结果 |
第二部分 临床部分 基于德尔菲(Delphi)法及名义群体法(NGT)的专家共识制定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调查方法 |
1.2 德尔菲法流程 |
1.3 名义群体法流程 |
2 结果 |
2.1 临床问题调查问卷结果 |
2.2 第一轮调查问卷结果 |
2.3 第二轮调查问卷结果 |
2.4 NGT结果 |
2.5 起草征求意见稿 |
2.6 征求意见、同行评议及送审答辩 |
2.7 审议发布 |
2.8 临床适用性评价 |
讨论 |
1 射麻口服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现状 |
2 基于名老中医验方的专家共识构建 |
3 临床专家共识的研究现状 |
4 Delphi法及NGT在共识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
5 研究结果指导临床应用 |
6 专家共识临床应用适用性评价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拟关注临床问题调研问卷 |
附录2 第一轮调查问卷 |
附录3 第二轮调查问卷 |
附录4 《射麻口服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
综述 中医药辨治COPD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基于数据挖掘的陈宝贵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用药规律探析及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陈宝贵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库的建立 |
2.2 数据预处理 |
2.3 应用软件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症状频率 |
3.3 舌脉资料分布 |
3.4 证型统计 |
3.5 药物统计 |
4 讨论 |
4.1 一般资料分布 |
4.2 病机特点 |
4.3 辨证要点 |
4.4 组方用药规律 |
4.5 陈宝贵教授临证经验总结 |
5 验案举隅 |
第二部分 高频证型核心处方的网络药理学分子机制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外寒内饮证核心处方化学成分的筛选及靶点的预测 |
2.2 慢支疾病靶点的获取及核心处方治疗慢支潜在作用靶点的预测 |
2.3 “核心处方-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的构建 |
2.4 PPI网络构建 |
2.5 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核心处方成分及作用靶点的筛选 |
3.2 核心处方疗慢支潜在作用靶点的预测 |
3.3 “核心处方-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分析 |
3.4 PPI网络拓扑分析及核心网络构建 |
3.5 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临床观察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判定标准 |
2.4 不良事件观察 |
3 统计学处理 |
4 研究结果 |
4.1 病例完成情况 |
4.2 一般资料情况 |
4.3 疗效指标 |
4.4 安全性观察 |
5 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西医诊治现状 |
参考文献 |
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中医认识及研宄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筛选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疗效评价 |
6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临床疗效比较 |
3 炎症指标比较 |
4 D-二聚体水平比较 |
5 免疫指标比较 |
6 纤维支气管镜镜下改变比较 |
7 肺内外并发症情况 |
讨论分析 |
1 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SMPP毒热闭肺证立题依据 |
2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 疗效评价积分量表 |
2 SMPP毒热闭肺证病例收集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认识 |
2 流行病学研究 |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
4 临床表现特点 |
5 诊断方法 |
6 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综合防治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研究进展 |
1 病名延袭 |
2 中医学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认识 |
3 治疗方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文献研究一 针灸治疗脑卒中相关肺炎的选穴规律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研究二 拔罐辅助西药治疗肺炎的系统评价和Met分析 |
1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类型设计 |
2.2 样本量估算 |
2.3 分组方法 |
2.4 伦理审查 |
2.5 治疗方案 |
2.6 观察指标 |
3 质量控制 |
3.1 严格筛选受试者 |
3.2 规范针刺、拔罐干预过程 |
3.3 依从性保证 |
3.4 盲法衡量和判断结果 |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5.2 观察指标基线比较 |
5.3 临床疗效比较 |
5.4 安全性评价 |
6 讨论 |
6.1 选题依据 |
6.2 研究方案分析 |
6.3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6.4 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辨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真实世界”的申春悌教授中医临界辨证诊治学术思想研究[D]. 沈春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慢性支气管炎老中医真实世界临床诊疗数据分析研究[D]. 庄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咳嗽证治理论研究[D]. 侯玉.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6]敷穴止嗽膏治疗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肺肾气虚证)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SOD的影响[D]. 高屾.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以射麻口服液为例探讨名老中医验方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构建[D]. 毕明达.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数据挖掘的陈宝贵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用药规律探析及临床观察[D]. 张露丹.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D]. 侯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针罐联合辅助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并发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D]. 米淑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