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柔性版印刷中印前常见故障及相应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贾环[1](2021)在《基于BOBST凹印机的UV集成工艺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烟标是卷烟包装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卷烟的特殊商品属性和高附加值,卷烟烟标除了满足高品质的包装成型工艺和包装防护功能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性、文化和品牌属性、独特的防伪功能。某品牌云龙烟标的设计中,采用了特殊的表面特效“冰花锤纹”以提高其艺术特效和防伪功能。原设计采用“胶印和丝印”组合工艺进行生产,但其工序复杂、质量难以控制、生产效率低,导致云龙烟标产品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本文针对该烟标的生产需求,创新提出在现有BOBST凹印机的基础上,组合与凹印机连线的UV(Ultraviolet)印刷工艺环节,形成高速凹印与UV集成的云龙烟标的新工艺,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设备改造方案制定、生产工艺参数实验研究。首先,对云龙烟标的表面特性和生产工艺进行了分析,对烟标的印刷和印后工艺进行了整理,对烟标生产企业的胶印生产工艺和凹印生产设备进行了现场和技术调研,经过梳理和分析,提出云龙烟标的凹版印刷与UV集成的新工艺。其次,在对BOBST凹印机的生产工艺参数、设备结构空间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BOBST凹印机组的尾部加装UV印刷和光固化单元,形成设备改造方案,并依照整体性最佳的原则,应用评价体系和Matlab软件寻找最佳的组合方案,运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设备改造三维实体模型,细化UV印刷和光固化设备的具体安装位置。然后,基于改造后的设备,整理云龙烟标的在线生产工艺参数,制定云龙烟标的凹印与UV集成的工艺参数实验方案,对影响云龙烟标的生产工艺参数进行实验并测试烟标的质量参数和效果。经过多次生产工艺参数调整和实验,得到其最佳生产参数为:印辊网穴深度70μm,印刷速度130m/min,冰点油墨上机粘度21″~22″(水浴加热80℃),UV引爆灯工作功率为80%(1*480W),固化灯工作功率为80%(3*8KW)。最后,对改造后的凹印与UV集成云龙烟标的生产工艺和效率与胶印丝印生产工艺进行了对比分析。由“凹印+UV”集成工艺生产的云龙烟标完全满足产品样张的各项技术指标和安全卫生指标要求,用户上机包装成型性能良好,实现了生产工序由原有的7道生产工序缩减为4道工序、生产效率提高了6倍、产品冰花锤纹与工艺样张相似度达95%以上,满足了企业对云龙烟标的生产需求。本论文以云龙烟标的高效生产工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企业的生产需求,进行工艺创新及对现有设备集成改造,在保持设备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功能,以较小的资金投入实现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生产,为企业现有设备改造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实践,为同类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刘玉娇[2](2019)在《基于食品软包装水性油墨的凹印工艺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软包装行业的迅速崛起,其占比较大的食品包装得到了快速发展,铝箔以其防潮、阻隔等优异性能在食品软包装中获得了青睐。因此,食品铝箔包装使用量呈上升趋势。由于包装印刷油墨会直接接触食品进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所以人们对环保油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中国市场内使用的凹印油墨大部分为溶剂型油墨,存在环保隐患。因此,水性油墨在凹印行业中的推广应用是一种必然趋势。水性油墨以水为溶剂,明显减少了VOC排放,且具有不易燃、不腐蚀、抗水性强等多种优势,但是,干燥性能差、稳定性不足以及流平性不良等问题,是近阶段国内凹印水性油墨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因素限制了水性油墨的推广使用。本文基于以上情况,对影响油墨干燥与流平性能各项因素进行分析,优化设计新型网形,采用先进的制版技术和浅版工艺,通过优化调整印刷参数,对凹印水性油墨做了深入的推广应用研究。(1)首先对水性油墨组分、水性油墨呈色、干燥及附着性能机理进行分析,针对电子雕刻制版、激光直接雕刻制版、激光蚀刻制版的特点,从雕刻精度、网穴角度与网穴形状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筛选出能够满足本研究要求的激光蚀刻制版工艺。(2)测试并验证水性油墨的呈色性能、干燥性能以及附着性能;对水性油墨凹印常见故障进行解析,提出苯环型和抱枕型等新型网形的设计思路,为了改善油墨干燥性能,采用浅版工艺,将网穴深度降到15μm;在蜂窝形网点基础上设计苯环型网形,在菱形网点基础上设计抱枕型网形,设计效果起到了类似通沟作用,以提高油墨流动性进而改善流平性能;组合不同网形及实物图像效果,根据凹印制版要求,定制黄、品红、蓝、黑和白版五个色组的印版滚筒。(3)测试凹印机干燥箱进、出风口的风量,设置主要相关参数,在铝箔基材上进行水性油墨印刷试生产。印刷结果表明:干燥箱热风温度升高,墨层溶剂扩散加快,利于干燥。温度恒定时,印刷速度加快,干燥效果变差;在W/C/Y/M/K各色组烘箱温度分别设置为85/80/80/80/80°C,上烘道温度设置为140/186/189°C,印刷速度设置为57m/min,其印刷、干燥、套印效果均达到要求。与原来的溶剂型油墨铝箔印刷相比,在上烘箱通道平均降温约20°C情况下,比原印刷速度(50m/min)提高了7m/min,表明在网穴深度变浅、印刷速度提高的情况下,干燥性能有所提高。(4)对暗调区域进行显微观测,分析网穴开口、网点百分率对墨层流平影响,分析比较各色墨的印刷效果。观察发现:品红墨和黑墨在铝箔表面的铺展流平效果较差;青墨实地表面还具有明显的铝箔亮光反射线条,效果最差;黄墨墨层表观性能最佳,白墨次之。说明油墨流平性及印刷效果与油墨的颜料、连接料等成分有关,而非通过网形设计即可完全解决流平性问题。其抱枕网形和苯环网形比改进前的原有网形印刷效果有了明显提升,对比新设计网形和软件自带网形印刷效果,表明在设计过程中原始的网形尺寸还存在可调空间。经过印刷质量及环保检测表明,本次水性油墨铝箔凹印制品符合相关质量要求,此项研究为水性油墨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孙冰[3](2018)在《纸品印刷残留溶剂迁移行为及柔印质量分析与评价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绿色环保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印刷方式正在被取代,环保型的柔性版印刷得以进一步发展。像传统胶版印刷只是部分被取代,而非全部。为了能够使传统印刷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很多印刷企业开始重视对传统印刷工艺过程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与管控,而传统印刷品表面残留的有害物质检测也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在重视传统印刷行业中的有机物污染问题的同时,也应该对一些具有环保特征的印刷方式加以关注,比如柔性版印刷。环保型柔性版印刷作为一种工艺技术日益成熟的印刷方式,越来越受到国内印刷企业的青睐。与国外相比,我国柔性版印刷工艺还比较落后,相关的技术人员也比较缺乏。长期以来,我国印刷企业对胶印、凹印这些传统工艺已十分熟悉,而对于柔印工艺,尚还在起步阶段。因此,对柔性版印刷相关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为了阐明我国目前传统印刷纸品中残留溶剂的危害性,本文首先探究了胶印印刷品贮存过程中其表面残留溶剂(以矿物油为主)在不同温度下的气/固两相间分配平衡系数以及随时间变化的迁移规律,并建立了印刷后纸张中残留溶剂迁移量的经验模型,其预测值与实际检测值间的相关系数R2为0.962,以期为准确阐明当前胶版印刷纸品在贮存过程中残余溶剂的持久危害性以及抑制其迁移策略提供指导。为了实现利用环保型的柔版印刷方式部分替代传统胶版印刷,需要首先对该印刷方式的油墨质量进行准确分析与评价。基于国际标准ISO 2846-5,本文探究了国内主流的柔印油墨的颜色和透明度标准化。研究发现,除个别情况外,所选的10种柔印三原色油墨的颜色和透明度基本都能满足该标准的要求;而部分柔印黑墨存在明度和偏色程度不能同时满足标准要求的状况。为了加强柔印油墨颜色评价方法在实际印刷过程中的实用性,以密度检测法为基础,比较分析水性和醇溶性油墨的色强度、色相误差(即色偏)、灰度、色效率。研究发现水性三原色油墨的色强度要略强于醇溶性油墨。除个别情况外,醇溶性三原色油墨的灰度要略高于水性三原色油墨。水性和醇溶性黄墨的色效率最高,其次是青墨,最后是品红油墨。水性油墨的三原色的色效率略高于醇溶性油墨,说明了水性油墨在色彩表现要比醇溶性油墨要好一些。这可为实际过程中印刷厂对柔性版印刷油墨颜色标准化提供指导。最后,探究了柔性版水基油墨印刷关键过程参数对涂布纸和非涂布纸印刷效果的影响,发现网纹辊线数对铜版纸和牛皮挂面纸印品的实地密度及明度有十分显着的影响。而印刷压力、网纹辊压力以及印刷速度在一定范围内表现的作用不显着。又结合统计学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的手段进一步分析发现网纹辊线数与实地密度呈负相关,而与明度呈正相关。另外,印刷品的实地密度和明度的回归评价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姜蓉蓉[4](2017)在《柔性版性能及其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柔性版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印刷工艺过程,决定了柔性印刷品的质量。根据印刷原理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检测柔性版质量性能,为合理选择柔性版,提高柔性版的耐用率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将得到的主要结论应用到实际印刷生产过程中,可以提高柔性版的耐用率以及印刷品质量,奠定了印刷适性研究的理论基础,推动了现代柔性版印刷技术的发展。根据虚功原理和薄板非线性理论,利用有限元分析得到柔性版变形图;应用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从理论分析与实验两个方面对柔性版压缩变形和拉伸变形特性进行讨论。结合印刷原理,进行柔性版的硬度与厚度的实验,分别研究同一柔性印版硬度与厚度的一致性对印品网点增大的影响。应用一元非线性回归和Excel软件的图表功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从变形图可以看出在印刷过程中柔性版变形明显。压缩实验得到了荷重-位移曲线可知印刷压力与压缩变形量呈非线性关系,并建立了柔性印版印刷压力与压缩量的二次方程式。拉伸实验的拉力-伸长量曲线表明,随着拉力增大,伸长量的变化呈现三个明显的阶段。在印刷实践中印版变形处于弹性阶段,柔性版拉力与伸长量呈线性关系并得到其方程式。同一柔性印版的厚度在标准偏差的范围内,与标准柔性版相比,印品在暗调与亮调区域内网点增大范围基本相同,而在中间调区域增大了 7%:柔性版的硬度对印品网点面积率的影响在亮、暗调区域规律基本相似,对中间调区域影响会更大,增大了12%左右。
吕文波[5](2015)在《药品包装设计中印刷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药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印刷工艺与设备的不断更新,印刷行业作为药品包装的配套行业,在药品包装产品化过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我国药品包装还存在着设计落后,印刷质量良莠不齐,药品包装安全性不高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消费者的用药安全以及制药企业的利益。本论文通过对药品包装印前、印中、印后相关因素的研究,旨在为药品包装印刷设计人员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进而能够改善药品包装印刷质量,完善药品包装功能。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基础,总结了药品包装图文印刷设计标准,可为药品包装印前设计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在此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调研法,对药品包装设计中的印刷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了包括材料、印刷工艺、印刷设备等因素对药品包装印前设计的影响,探讨了油墨、纸质材料的特性、印刷管理等对包装色彩再现的影响以及印后加工工艺对药品包装物化的影响。其次,运用实地调研法、文献分析法,对我国药品包装印刷设计现状进行研究,对我国药品包装印刷设计现状进行深入挖掘,可从本质上了解药品包装印刷设计存在的不足,并分别从印前设计、承印材料、印刷油墨等因素存在的问题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从法律法规、企业、技术、人才四个方面分析了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再次,结合药品包装印刷设计存在的具体问题,从印前、印中、印后三个方向,总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印前的角度,明确了药品包装设计常见的误区,提出了药品包装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从印中的角度,归纳了药品包装原稿设计特性与各印刷工艺特点的匹配关系图。从印后的角度,总结了药品包装印后加工的选择原则。以上内容可为设计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最后,从印前设计、承印物、印刷设备等方面对哈药六厂生产的严迪牌罗红霉素分散片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并运用主观评价法对其印刷质量做了评价,评价结果对罗红霉素分散片包装盒的印刷质量有一定的参考。对药品包装的印刷因素进行研究,可以为药品包装印前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初就能对药品包装的印刷效果有一定的预估,对印刷因素的了解也可以避免设计出不适宜印刷的产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失误损耗,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付尧建[6](2014)在《柔性版印刷关键工艺参数的研究与确定》文中研究表明柔性版印刷是一种采用网纹辊传递油墨的印刷方式。网纹辊的正确配用、适当的印刷压力、稳定的油墨传输和转移、印刷速度的控制,是获得高质量印刷品的保证。但是由于网纹辊线数的难以正确配用,柔性印版的弹性模量小,容易变形,使得印刷过程中的压力不断变化,油墨转移量也不稳定,所以要获得高质量的柔性版印刷品,还存在很多不足。本论文的目的就是对柔性版印刷过程中关键工艺参数进行研究,实现柔性版印刷过程中压力的控制,并建立柔性版印刷最佳印刷压力计算的数学模型;研究柔印压力和油墨转移率的关系,通过实验和Origin软件,拟合出最佳印刷压力与油墨转移关系的函数方程;并通过三元线数回归方程建立柔性版印刷中网纹辊线数、印刷压力、油墨转移率与柔印质量的关系曲线,从而达到对柔印质量的控制。首先,本文探讨了柔性版印刷的关键工艺参数,分析了这些参数的影响因素,对网纹辊的选配做了重点研究。其次,本文通过在印版滚筒上安装电阻式压力传感器,完成压力的测量,根据压力传感器传出的数据,建立柔性版最佳印刷压力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然后,本文以柔性版印刷压力和油墨转移率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石墨炉原子法检测承印物上的油墨量,分别在新闻纸、白牛皮纸、瓦楞纸上做实验,利用Origin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在这三种承印物上,最佳印刷压力和最大油墨转移率的拟合曲线,并得到相应的拟合函数方程。最后,本文研究了网纹辊线数、印刷压力、油墨转移率这三个关键工艺参数共同对印刷质量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印品质量检测模型。柔性版印刷关键工艺参数的研究与确定,提高了柔性版印刷产品的质量,为柔印版印刷工艺参数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岳艳虹[7](2013)在《纸纱复合制袋印刷一体机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某包装公司研发的纸纱复合制袋机控制系统,实现了纸纱复合制袋工艺的自动化生产,具有制袋精度高、绿色环保和可靠性高等诸多优点。但是,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纸纱复合制袋机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不具有印刷多色的功能、印刷规格固定、张力不恒定、纸带跑偏、印刷部分自动化程度低等。随着包装行业生产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用户对包装袋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解决以上问题,从而简化操作步骤、提高生产效率和自动化程度,满足广泛的加工要求,已成为纸纱复合包装袋生产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迫切要求。针对现有纸纱复合制袋机存在的不足,本文旨在设计一套纸纱复合制袋印刷一体机控制系统,在现有纸纱复合制袋机系统中加入自动化柔性版印刷系统,以提高产品质量和自动化程度,实现了制袋和多色印刷一体完成,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介绍了纸纱复合制袋印刷一体机的整体结构、各部分的功能及控制对象,根据生产工艺和控制系统的功能要求,最终确定控制方案。其次,完成了以S7-200PLC为控制核心的控制系统硬件设计。主要包括:传感器的选型、控制系统主电路及控制电路的设计、变频器接线图和伺服系统接线图的设计。其中,伺服系统采用位置控制方式,定位精确,完成印刷前纸袋的定长输送,达到制袋速度和印刷速度相匹配的目的。独立的张力控制装置和纠偏机构确保纸袋加工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接下来,在硬件设计的基础上,完成了系统软件的设计。根据纸纱复合制袋印刷一体机生产工艺要求,基于模块化编程思想,完成了纬纱密度控制程序、胶槽温度控制程序、印刷控制程序、压辊加压程序及切刀控制程序的设计。最后,根据控制柜与操作台设计规范,结合电气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生产现场要求,使用SolidWorks实体造型软件完成了控制柜及控制面板的设计。
郑美琴[8](2009)在《不同承印材料的柔性印刷网点扩大规律研究》文中指出柔性版印刷是使用柔性印版印刷的一种方式。主要应用于包装印刷工业。柔性版印刷具有承印材料广泛、印刷速度快、耐印力高、操作方便、生产周期短且无公害污染等优点,在印刷包装领域,越来越受到青睐。柔性版印刷与胶版印刷和凹版印刷相比较,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中网点扩大被认为是影响柔性版印刷品质量的主要因素。本文基于不同的承印材料,柔性版的肖氏硬度,加网线数对于网点扩大的影响进行考虑,分析了这几个因素对印刷网点增大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到影响曲线,并通过数学模型及相关软件拟合得到网点增大的补偿曲线。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出控制网点扩大的方法,从而有助于提高柔性版印刷的印品质量。
胡腾辉[9](2009)在《柔性印刷网点扩大规律的研究》文中提出柔性版印刷作为一种高速、卷筒式印刷方式,主要应用于包装行业。柔性版印刷的优势不仅仅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承印材料,并且可以采用水性油墨进行印刷,大大的提高了环保性能,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绿色印刷方式。柔印也有一些局限性。其中网点扩大被认为是影响印刷品质量的主要因素,与胶印、凹印相比,柔性印刷品的网点扩大更为严重。本文从网点传递的全过程入手,分析了影响网点增大的主要因素,对指导实际印刷过程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对圆形网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机械网点增大的规律性。结合实际,本文主要从印刷速度、印版的加网线数及衬垫密度这三个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考虑,分别分析这几个因素对印刷中网点增大现象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到印刷曲线和网点增大曲线,分析及提出了控制网点增大的方法,有助于实际生产中提高柔性版印刷品的质量。
钟泽辉[10](2008)在《新闻纸的印刷适性与改进彩报印刷质量的研究》文中提出新闻纸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用纸,是传播信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的印刷适性对报纸印刷质量有重要的影响。本论文以我国二次纤维配抄的新闻纸为研究对象,结合目前彩报印刷工艺特点,进行了新闻纸的印刷适性与改进彩报印刷质量的研究。对我国目前常用的新闻纸的基本性能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分析了新闻纸贮存条件对新闻纸性能的影响,温湿度的波动对新闻纸的印刷适性影响很大,低温低湿有利于新闻纸的保管,纸张仓库保持温度在18~25℃,相对湿度在60%~70%对新闻纸较合适。新闻纸的印刷适性与胶印水墨平衡有密切的联系。在相同的时间内,新闻纸吸水量随着润版液中异丙醇含量的增加而减少,吸水速率随着异丙醇含量的增加而减小。横向抗张强度从开始平均值15.36KN/m至最终平均值18.47KN/m,润版液异丙醇体积含量每增加2%,纸张的抗张强度就增加0.62KN/m。新闻纸的伸长率在异丙醇体积含量16%的润版液中最低,为0.2%,增加润版液中异丙醇体积含量有利于套印,但过高导致印刷油墨的过度乳化。控制合适的异丙醇含量可以有效防止新闻纸的变形,并有利于保障彩报的印刷质量。比较了新闻纸Y、M、C、K(黄、品红、青、黑)四种油墨印刷的颜色密度、网点增大、印刷反差和色彩反差,研究分析了新闻纸对印品阶调和色彩再现的影响,得到了新闻纸的最佳实地密度范围,确保了阶调和色彩再现的合理性,并确定给墨量、印刷压力、墨层厚度等参数,通过实验分析了CTP(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工艺的网点扩大规律,画出了适合彩报印刷复制工艺的系统灰平衡曲线,比较了调频加网、调幅加网在新闻纸印刷过程中的网点扩大规律,探索加网最佳实地密度的确定方法,形成彩报印刷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和工艺。油墨的Tack值随乳化率的升高而缓慢下降,粘度越大,抵抗乳化的能力越强,乳化率越低。油墨粘度顺序为Y<C<M<K,乳化率高低顺序为K<M<C<Y,彩色报纸印刷色序应以C、M、Y、K的排列为最佳。实验测得在印刷5000份报纸过程中,润版液浓度从3.5%降到3.2%,pH值从4.98上升到5.54,电导率从1237 Ns降到675 Ns。利用先进的数码打样系统在新闻纸喷墨打样中定标及色彩校正,得出最佳技术参数。以Kubelka-Munk定律为基础,研究了油墨、新闻纸在印刷中墨层的表面反射、承印物纸张内的多重内反射、墨层内光的吸收和散射,针对其中的光散射距离的长短两种可能,修正了Clapper-Yule颜色预测模型,引入代表长短光散射距离的比例系数h,建立了新的颜色预测模型,计算得到h=0.43。利用现代化的柔性版印刷适性仪,通过实验证实了加网线数对网点增大有较大的影响,证实了柔性版版材的硬度对网点增大的影响,得出印刷压力与网点增大的关系,推导各种条件下的拟合方程,各方法的R2都在0.95以上。为实现柔性版报纸印刷工艺的标准化、数据化和规范化提供技术依据,对彩报的柔性版印刷实际应用和推广有指导意义。
二、柔性版印刷中印前常见故障及相应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柔性版印刷中印前常见故障及相应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OBST凹印机的UV集成工艺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印刷工艺油墨选用研究现状 |
1.3.2 丝网印刷工艺研究现状 |
1.3.3 组合式印刷工艺及设备改造研究现状 |
1.3.4 印刷工艺改进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第二章 烟标生产工艺原理及特点 |
2.1 烟标生产工艺 |
2.1.1 印刷工艺 |
2.1.2 烫印工艺 |
2.1.3 覆膜与上光工艺 |
2.1.4 模切压痕工艺 |
2.2 烟标印刷原理 |
2.2.1 胶版印刷 |
2.2.2 凹版印刷 |
2.2.3 丝网印刷 |
2.2.4 UV印刷 |
2.3 冰花锤纹印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OBST加装UV固化系统改造研究 |
3.1 云龙烟标印刷工艺改进 |
3.1.1 云龙烟标印刷工艺现状分析 |
3.1.2 云龙烟标印刷工艺改进思路 |
3.1.3 BOBST LEMANIC820凹版印刷机组调研分析 |
3.1.4 樱井丝印机调研分析 |
3.2 设备改造的可性分析 |
3.2.1 凹印车间及印刷设备调研分析 |
3.2.2 墨层厚度的可替代性 |
3.2.3 印刷速度的可配合性 |
3.3 设备改造方案的拟定 |
3.3.1 设备改造思路 |
3.3.2 方案一:基于“凹印+丝印”的“塔式”设备连线改造 |
3.3.3 方案二:基于“凹印+丝印”的“环形”设备连线改造 |
3.3.4 方案三:基于设备加装的“水平式”设备改造 |
3.3.5 方案四:基于设备加装的“空间式”设备改造 |
3.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设备改造方案评价 |
3.4.1 设备改造方案的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 |
3.4.2 方案评价的原则与指标 |
3.4.3 设备改造最优方案的分析及评价 |
3.5 BOBST加装UV固化系统方案具体实施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连线控制模型参数分析 |
4.1 云龙烟标凹版印刷参数分析研究 |
4.1.1 云龙烟标凹印印刷参数分析 |
4.1.2 云龙烟标凹版印刷参数分类 |
4.2 烟标印刷生产前提——印刷色序 |
4.3 印刷套准精度参数——印刷张力 |
4.4 油墨转移量相关参数 |
4.4.1 印刷速度 |
4.4.2 印刷压力 |
4.4.3 油墨粘度 |
4.4.4 网孔载墨量 |
4.5 UV灯的选择与参数拟定 |
4.6 烘箱温度 |
4.7 环境因素参数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烟标印刷工艺改进实验 |
5.1 墨层厚度相关实验研究 |
5.1.1 实验研究参数的拟定 |
5.1.2 墨层厚度实验整体思路 |
5.1.3 实验材料与设备 |
5.1.4 实验步骤 |
5.1.5 印刷速度对油墨转移量的影响 |
5.1.6 油墨粘度对油墨转移量的影响 |
5.1.7 网穴深度对油墨转移量的影响 |
5.2 UV灯功率对冰花锤纹印刷效果的影响 |
5.2.1 印刷效果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
5.2.2 最佳UV灯功率的选定 |
5.3 烟标印后加工 |
5.4 工艺对比分析 |
5.4.1 工艺转序次数 |
5.4.2 印刷速度与效率 |
5.4.3 工艺改进成本 |
5.4.4 卫生安全性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
(2)基于食品软包装水性油墨的凹印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软包装凹印工艺研究现状 |
1.2.2 水性油墨凹印工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水性油墨基本组成及性能 |
2.1.1 水性油墨基本组成 |
2.1.2 水性油墨主要性能 |
2.2 凹印制版新技术 |
2.2.1 电子雕刻技术 |
2.2.2 激光直接雕刻技术 |
2.2.3 激光蚀刻制版技术 |
2.2.4 电子雕刻与激光蚀刻技术特征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性油墨凹印工艺方案设计 |
3.1 凹印水性油墨基本性能验证 |
3.1.1 呈色性能测试方法 |
3.1.2 干燥性能测试方法 |
3.1.3 附着性测试方法 |
3.2 新型网形设计思路 |
3.2.1 常见故障分析 |
3.2.2 网形设计及制版方案 |
3.3 现场工艺条件及设施 |
3.3.1 工艺条件 |
3.3.2 工艺设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凹印水性油墨适性研究及新网形设计 |
4.1 凹印水性油墨印刷适性实验 |
4.1.1 呈色性实验 |
4.1.2 干燥性实验 |
4.1.3 附着性实验 |
4.2 凹印新网形优化设计 |
4.2.1 苯环型网形 |
4.2.2 抱枕型网形 |
4.3 整体版面结构设计及印版制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性油墨现场凹印工艺优化及实施 |
5.1 凹印机干燥系统的测试 |
5.1.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5.1.2 干燥系统风温、风速、风量的测试 |
5.2 水性油墨凹印工艺及实施 |
5.2.1 油墨调适 |
5.2.2 印刷速度与干燥系统参数匹配与调节 |
5.3 成品样张检测与分析 |
5.3.1 流平性能检测 |
5.3.2 印张质检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
参考文献 |
(3)纸品印刷残留溶剂迁移行为及柔印质量分析与评价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纸品印刷溶剂残留的来源及危害 |
1.1.2 柔性版印刷的发展现状 |
1.1.3 国内外关于柔性版印刷研究现状 |
1.2 柔性版印刷概述 |
1.2.1 柔性版印刷的原理 |
1.2.2 柔性版印刷油墨 |
1.2.3 柔性版印刷过程参数 |
1.3 油墨颜色以及印品印刷质量的评价 |
1.3.1 油墨颜色的评价 |
1.3.2 印品印刷质量的评价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传统印刷纸品表面残留溶剂迁移行为的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原料和药品 |
2.1.2 仪器和设备 |
2.1.3 试样的制备 |
2.1.4 分析与检测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矿物油在气/固两相间分配平衡系数 |
2.2.2 贮存条件对传统印刷纸质印品中矿物油迁移行为影响 |
2.2.3 传统印刷纸质印品中矿物油迁移的经验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柔性版印刷四色油墨的颜色和透明度标准化的探索 |
3.1 实验部分 |
3.1.1 原料 |
3.1.2 设备 |
3.1.3 测试印样的制备 |
3.1.4 测试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柔性版印刷油墨基准承印物的选取 |
3.2.2 水性油墨和醇溶性油墨的颜色评价 |
3.2.3 水性油墨和醇溶性油墨的透明度评价 |
3.2.4 柔印油墨颜色和透明度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密度法评价柔性版印刷三原色油墨颜色 |
4.1 实验部分 |
4.1.1 原料 |
4.1.2 设备 |
4.1.3 测试印样的制备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三原色油墨呈色分析 |
4.2.2 油墨颜色质量评价的密度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柔版印刷质量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原料 |
5.1.2 实验设备 |
5.1.3 实验设计和方法 |
5.1.4 检测方法 |
5.1.5 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印刷参数对铜版纸印品各评价印刷效果指标的影响 |
5.2.2 印刷参数对铜版纸印品印刷效果影响的统计学分析评价 |
5.2.3 印刷参数对牛皮挂面纸印品各评价印刷效果指标的影响 |
5.2.4 印刷参数对牛皮挂面纸印品印刷效果影响的统计学分析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柔性版印刷四色油墨颜色和透明度的相关数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4)柔性版性能及其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主要符号表 |
1 概述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国内研究现状 |
1.1.2 国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背景 |
1.3 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意义 |
2 理论分析 |
2.1 柔性印版 |
2.2 柔性版变形分析 |
2.2.1 压缩变形 |
2.2.2 拉伸变形 |
2.2.3 弯曲变形 |
2.3 柔性版变形的补偿 |
2.4 柔性版的硬度 |
2.5 柔性版的厚度 |
2.6 柔性版网点增大 |
3.柔性版有限元分析 |
3.1 有限元法和ANSYS |
3.2 基本假设 |
3.3 网格及单元离散 |
3.4 单元节点应力应变关系 |
3.5 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 |
4 实验 |
4.1 柔性版的压缩实验 |
4.1.1 实验原理 |
4.1.2 实验设计 |
4.1.3 实验结果 |
4.2 柔性版的拉伸实验 |
4.2.1 实验原理 |
4.2.2 实验设计 |
4.2.3 实验结果 |
4.3 柔性版的硬度实验 |
4.3.1 实验设计 |
4.3.2 实验结果 |
4.4 柔性版的厚度实验 |
4.4.1 实验设计 |
4.4.2 实验结果 |
5.结果分析 |
5.1 压缩实验分析 |
5.2 拉伸实验分析 |
5.3 硬度一致性分析 |
5.4 厚度一致性分析 |
6.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简况 |
(5)药品包装设计中印刷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药品包装印刷设计需求的迫切性 |
1.1.2 药品包装及相关行业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药品包装设计概述 |
2.1 药品包装的概念与分类 |
2.1.1 药品包装的概念 |
2.1.2 药品包装的分类 |
2.2 药品包装的功能 |
2.2.1 保护功能 |
2.2.2 信息指导功能 |
2.2.3 提高品牌价值功能 |
2.3 药品包装的发展趋势 |
2.3.1 药品包装与用药安全 |
2.3.2 药品包装与服务便利 |
2.3.3 药品包装与绿色环保 |
2.4 药品包装设计标准及法规 |
2.4.1 药品包装材料的选择标准 |
2.4.2 药品包装图文信息印刷设计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药品包装设计中的印刷因素 |
3.1 印刷在药品包装设计中的重要性 |
3.1.1 包装的构成途径 |
3.1.2 包装的创意平台 |
3.1.3 实现包装特殊功能的手段 |
3.2 影响药品包装印前设计的印刷因素 |
3.2.1 纸质材料的平滑度及白度对印前设计的影响 |
3.2.2 印刷工艺的印刷特点对印前原稿设计的选择及影响 |
3.2.3 印刷设备的机械特点对印前设计的影响 |
3.2.4 印后加工对印前设计及承印材料选择的影响 |
3.3 印中印刷对药品包装色彩再现的影响因素 |
3.3.1 油墨对药品包装色彩再现的影响 |
3.3.2 纸张对药品包装印刷色彩的影响 |
3.3.3 印刷工艺管理、印刷设备对药品包装色彩再现的影响 |
3.4 印后加工工艺对药品包装物化的影响 |
3.4.1 印后工艺对药品包装视觉效果的提升 |
3.4.2 印后工艺可以完善药品包装的实用功能 |
3.4.3 印后工艺可以提高药品包装的安全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药品包装印刷设计现状解读 |
4.1 我国药品包装及包装印刷现状 |
4.2 药品包装印刷设计问题存在的成因 |
4.2.1 法律、法规因素 |
4.2.2 企业因素 |
4.2.3 技术因素 |
4.2.4 人才因素 |
4.3 我国药品包装印刷设计中存在问题的解读 |
4.3.1 对印前设计的解读 |
4.3.2 对承印材料的选择要求解读 |
4.3.3 对影响选择印刷工艺的因素解读 |
4.3.4 对药品包装印后加工工艺的解读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药品包装印刷设计关键要素分析 |
5.1 药品包装印前设计误区分析 |
5.2 药品包装设计原则 |
5.2.1 科学性原则 |
5.2.2 针对性原则 |
5.2.3 经济性原则 |
5.2.4 系列化原则 |
5.2.5 绿色设计原则 |
5.3 根据印稿设计特点对印刷工艺进行选择 |
5.4 印后加工工艺的选择原则 |
5.4.1 力求工艺的实用化 |
5.4.2 把握需求的时代化 |
5.4.3 加工工艺的绿色化 |
5.4.4 印后工艺的规律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药品包装物化设计案例分析 |
6.1 哈药六厂严迪牌罗红霉素分散片(成人严迪)案例分析 |
6.1.1 罗红霉素分散片包装印前设计分析 |
6.1.2 罗红霉素分散片包装盒纸板的选择 |
6.1.3 罗红霉素分散片包装承印单位的选择 |
6.1.4 罗红霉素分散片包装印后加工工艺的选择 |
6.2 印刷品质量的评价 |
6.2.1 评价方法 |
6.2.2 评价内容 |
6.2.3 评价方法的选择 |
6.3 严迪牌罗红霉素分散片包装质量的评价 |
6.3.1 评价人员的选取 |
6.3.2 评价流程 |
6.3.3 评价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柔性版印刷关键工艺参数的研究与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柔性版印刷技术的运用领域 |
1.1.2 柔性版印刷的优势 |
1.1.3 柔性版印刷的局限性 |
1.1.4 国内研究现状 |
1.1.5 国外研究现状 |
1.2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柔性版印刷的关键工艺参数 |
2.1 柔性版印刷原理及基本要素 |
2.1.1 柔性版印刷油墨 |
2.1.2 柔性版印刷印版 |
2.1.3 柔性版印刷承印物 |
2.2 网纹辊参数 |
2.2.1 网纹线数 |
2.2.2 网纹传墨辊的选配标准 |
2.2.3 复合式网纹辊的选用 |
2.3 柔性版印刷的压力参数 |
2.3.1 上墨装置的压力 |
2.3.2 传墨装置的压力 |
2.3.3 压墨装置的压力 |
2.4 影响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的参数 |
2.4.1 网纹辊线数 |
2.4.2 印刷压力 |
2.4.3 印刷速度 |
2.4.4 软、硬质印版 |
2.4.5 承印物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柔性版最佳印刷压力的数学模型研究 |
3.1 电阻式压力传感器对柔性版印刷压力测量的过程分析 |
3.2 柔性版印刷压力数学模型的建立 |
3.2.1 压力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
3.2.2 电阻应变片在滚筒上的粘贴及温度补偿 |
3.2.3 数据的收集 |
3.2.4 最大印刷压力的计算过程 |
3.3 最佳印刷压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实验过程 |
3.3.2 实验结果分析 |
3.4 数学模型的验证 |
3.4.1 实验设计 |
3.4.2 实验结果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柔性版印刷最大油墨转移率的研究 |
4.1 油墨转移方程的建立与修正 |
4.1.1 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方程的建立 |
4.1.2 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方程的修正 |
4.2 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量的测量 |
4.2.1 原子吸收光谱的理论基础 |
4.2.2 实验过程 |
4.2.3 铜原子检测数学模型的建立 |
4.3 实验 |
4.3.1 Origin 8.0 软件简介 |
4.3.2 实验过程 |
4.3.3 多项式曲线的拟合方程 |
4.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柔性版印刷工艺参数与印品质量关系模型的研究 |
5.1 关系模型的建立 |
5.2 三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
5.2.1 模型中回归系数的求解 |
5.3 实验 |
5.3.1 实验过程 |
5.3.2 模型中各参数的取值 |
5.3.3 数据分析与处理 |
5.3.4 回归模型的检验 |
5.4 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纸纱复合制袋印刷一体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纸纱复合制袋机概述 |
1.1.2 制袋机控制国内外研究发展概况 |
1.2 柔性版印刷概述 |
1.2.1 柔性版印刷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卫星式柔性版印刷的工作原理及优越性 |
1.3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纸纱复合制袋印刷一体机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一体机概述 |
2.1.1 整体结构 |
2.1.2 各部分的功能和控制对象 |
2.2 系统控制要求 |
2.3 几种控制方式的比较 |
2.4 一体机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
2.4.1 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 |
2.4.2 确定控制方案 |
2.5 小结 |
3 纸纱复合制袋印刷一体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PLC 的选型 |
3.1.1 PLC 的选型原则 |
3.1.2 西门子 S7-200 CN 系列 PLC |
3.1.3 CPU 的选型原则 |
3.1.4 选型结果 |
3.2 传感器的选型 |
3.2.1 色标传感器的选型 |
3.2.2 光电开关的选型 |
3.3 电气系统主电路设计 |
3.4 电气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
3.5 典型子系统设计 |
3.5.1 变频调速电路设计 |
3.5.2 伺服驱动电路设计 |
3.5.3 张力控制系统的设计 |
3.5.4 纠偏系统的设计 |
3.6 小结 |
4 纸纱复合制袋印刷一体机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PLC 编程软件与编程方式的选择 |
4.2 主要程序模块及其流程图 |
4.3 小结 |
5 控制柜与操作面板的设计 |
5.1 控制柜的设计 |
5.1.1 控制柜的设计规范 |
5.1.2 控制柜设计结果 |
5.2 操作面板的设计 |
5.2.1 操作台设计规范 |
5.2.2 控制面板的设计结果 |
5.3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控制柜布置图 |
附录 B 操作面板布置图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不同承印材料的柔性印刷网点扩大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概述 |
1.1 国外柔印产业发展现状 |
1.2 国内柔印产业发展现状 |
1.3 柔印产品及应用领域 |
1.4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研究内容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理论分析 |
2.1 柔性版印刷工艺流程简介 |
2.2 影响网点扩大的主要因素 |
2.2.1 印前因素与网点扩大 |
2.2.2 印版与网点扩大 |
2.2.3 油墨与网点扩大 |
2.2.4 承印材料与网点扩大 |
2.2.5 印刷压力与网点扩大 |
2.2.6 网纹辊与网点扩大 |
2.2.7 油墨分配系统与网点扩大 |
2.2.8 贴版胶带油墨与网点扩大 |
3. 实验设计 |
3.1 实验测试原版内容的设计方案 |
3.2 印刷实验的要求 |
3.2.1 印刷压力的要求 |
3.2.2 网纹辊的要求 |
3.2.3 油墨的要求 |
3.2.4 实地密度要求 |
3.2.5 印刷反差(K值)的要求 |
3.2.6 网点角度的要求 |
3.3 实验条件 |
3.3.1 实验所用设备 |
3.3.2 实验材料 |
3.3.3 实验环境要求 |
3.3.4 印刷实验过程 |
4. 实验数据及数据分析 |
4.1 实验数据 |
4.2 数据分析 |
4.2.1 加网线数对网点扩大的影响 |
4.2.2 硬度对网点扩大的影响 |
4.2.3 承印材料对网点扩大的影响 |
5. 拟合与补偿 |
5.1 拟合 |
5.2 补偿曲线的取得 |
5.3 印刷网点扩大的拟合及补偿曲线 |
5.4 误差分析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9)柔性印刷网点扩大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1 柔性版印刷概述 |
1.1.1 柔性版印刷国内、国外发展现状 |
1.1.2 柔性版印刷的主要优势 |
1.1.3 柔性版印刷存在的问题 |
1.2 课题研究的方向、目的及意义 |
1.2.1 课题研究方向 |
1.2.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网点增大的理论分析 |
2.1 网点及其在柔性版印刷中的作用 |
2.2 影响网点增大的因素及其控制 |
2.2.1 印前因素与网点增大 |
2.2.2 原稿与网点增大 |
2.2.3 印版与网点增大 |
2.2.4 印刷压力与网点增大 |
2.2.5 网纹辊与网点增大 |
2.2.6 油墨分配系统与网点增大 |
2.2.7 油墨与网点增大 |
2.2.8 纸张和网点增大 |
3 柔性版印刷网点增大的实验设计 |
3.1 实验设计方案 |
3.1.1 实验测试原版内容的设计方案 |
3.1.2 实验条件 |
3.2 印刷实验过程 |
4 实验数据及数据分析 |
4.1 实验数据的获取 |
4.2 实验数据分析 |
4.2.1 加网线数的影响 |
4.2.2 衬垫密度的影响 |
4.2.3 印刷速度的影响 |
4.3 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新闻纸的印刷适性与改进彩报印刷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网络媒体的兴起及其对报纸的影响 |
1.1.2 报纸进入"读图"新时代 |
1.1.3 报纸彩色印刷成为发展必然 |
1.2 中国新闻纸业的发展 |
1.3 彩报印刷质量与工艺技术适应性研究进展 |
1.3.1 我国报纸发行与印刷的现状 |
1.3.2 彩报印刷工艺技术面临的问题 |
1.4 彩报印刷的工艺条件对印刷质量的影响 |
1.4.1 纸张基本物理性能与印刷的关系 |
1.4.2 纸张基本光学性能与印刷的关系 |
1.4.3 纸张基本力学性能与印刷的关系 |
1.4.4 吸收性 |
1.4.5 纸张的pH值 |
1.4.6 新闻纸张印刷作业适性 |
1.5 报纸主要生产环节的工艺技术适应性研究 |
1.5.1 图片分色 |
1.5.2 制版技术 |
1.5.3 报纸印刷 |
1.6 报纸印刷工艺质量控制变量特征参数研究 |
1.6.1 实地密度 |
1.6.2 印刷相对反差值 |
1.6.3 油墨量的控制 |
1.6.4 印刷网点扩大值 |
1.7 报纸印刷质量评价方法 |
1.7.1 影响报纸质量评价的因素 |
1.7.2 印刷质量评价方法的分类 |
1.8 现代报纸印刷新技术进展 |
1.9 印刷适性研究进展 |
1.9.1 纸张的印刷性能和印刷适性 |
1.9.2 印刷适性研究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
1.10 印刷纸各项性能与印品质量的关系研究进展 |
1.11 胶印水墨平衡研究进展 |
1.1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2 国内研究现状 |
1.12 本论文对新闻纸印刷性能的实验基本方法与路线 |
1.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新闻纸印前性能检测与贮存条件对印刷质量影响的研究 |
2.1 实验原料和方法 |
2.1.1 实验主要原料 |
2.1.2 新闻纸基本性能检测实验和方法 |
2.1.3 新闻纸存放条件和时间对彩报印刷质量的影响实验与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新闻纸物理性能对彩报印刷的影响分析 |
2.2.2 环境温湿度变化对新闻纸印刷适性的影响 |
2.2.3 温湿度作用的机理分析 |
2.2.4 新闻纸存放条件和时间对彩报印刷质量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闻纸印刷适性对胶印水墨平衡影响的研究 |
3.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3.1.1 新闻纸对异丙醇润版液吸收率的实验 |
3.1.2 润版液含量变化对新闻纸抗张强度和伸长率的实验 |
3.1.3 印刷压力对涂布润版液新闻纸表面强度的影响实验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新闻纸对异丙醇润版液吸收率的研究 |
3.2.2 润版液中异丙醇含量变化对新闻纸抗张强度的影响 |
3.2.3 润版液异丙醇含量变化对新闻纸伸长率影响分析 |
3.2.4 印刷压力对涂布润版液的新闻纸表面强度的影响 |
3.2.5 印刷工艺对对纸张吸水伸缩的消除和控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闻纸印刷色调再现的研究 |
4.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测试方法 |
4.1.3 新闻纸对阶调再现影响实验 |
4.1.4 新闻纸对色彩再现影响实验 |
4.1.5 新闻纸最佳实地密度确定实验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新闻纸对阶调再现的影响研究 |
4.2.2 彩报印刷控制图像阶调的重要性 |
4.2.3 新闻纸阶调复制进行印前图像色彩调整重要性 |
4.2.4 新闻纸的特性对阶调再现的影响 |
4.2.5 网点扩大值的计算与实测 |
4.2.6 新闻纸对色彩再现影响研究 |
4.2.7 影响色彩再现的因素 |
4.2.8 新闻纸的性能对色彩再现的影响研究 |
4.2.9 实地密度对印刷品质量的影响 |
4.2.10 最佳实地密度与相对反差和色彩反差之间的关系 |
4.2.11 以色彩反差C值来确定最佳实地密度 |
4.2.12 印刷反差及色彩反差实验数据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油墨乳化及水墨平衡对新闻纸性能影响的研究 |
5.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5.1.1 实验原料及器材 |
5.1.2 实验方法 |
5.1.3 油墨乳化率的测定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搅拌时间对油墨乳化率的影响 |
5.2.2 润版液供液量变化对油墨乳化率的影响 |
5.2.3 润版液浓度变化对油墨乳化率的影响 |
5.2.4 乳化率对印刷密度及光泽度的影响 |
5.2.5 新闻纸pH值对润版液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CTP流程的色彩与网点转移特性研究 |
6.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6.1.1 实验主要设备器材及材料 |
6.1.2 实验方法 |
6.1.3 新闻纸测试样张设计 |
6.1.4 CTP制版实验 |
6.1.5 印刷实验 |
6.1.6 印刷样张测量方法 |
6.2 结果和讨论 |
6.2.1 印版输出质量分析 |
6.2.2 印刷品主观评价 |
6.2.3 传统调幅实地密度与印刷反差分析 |
6.2.4 调频实地密度与印刷反差分析 |
6.2.5 网点扩大分析 |
6.2.6 调频加网的灰平衡研究 |
6.2.7 基于数据分析的CTP流程优化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新闻纸数码打样色彩空间转换方法的研究 |
7.1 基于新闻纸的EFI Colorproof XF数码打样系统定标及色彩校正实验 |
7.1.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7.1.2 测量方法 |
7.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7.1.4 数码打样精确度比较 |
7.2 实现彩色打印机色彩空间转换流程和方法 |
7.3 建立彩色打印机色彩空间颜色预测新模型的方法 |
7.3.1 Kubelka-Munk定律 |
7.3.2 结合光散射现象的颜色预测模型 |
7.3.3 基于Clapper-Yule模型的修正 |
7.4 颜色新模型的建立 |
7.4.1 模型中参数的确定 |
7.4.2 比例系数h的确定 |
7.5 新模型的验证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新闻纸柔性版彩色印刷网点扩大的研究 |
8.1 轮转胶印印报存在的问题及柔印印报的优势 |
8.2 新闻纸柔性版印刷网点扩大的研究 |
8.2.1 柔性版印刷网点增大的实验设计 |
8.2.2 实验条件 |
8.2.3 实验数据的获取方法 |
8.2.4 结果和讨论 |
8.3 柔性版网点扩大控制 |
8.3.1 印前工艺 |
8.3.2 新闻纸的印刷适性 |
8.3.3 印刷工艺基本参数 |
8.4 拟合方程与分析 |
8.4.1 多项式曲线的拟合方程 |
8.4.2 补偿曲线的求取 |
8.5 网点增大的控制与校正 |
8.5.1 建立数据化观念 |
8.5.2 了解网点增大的原因 |
8.5.3 网点增大在彩色复制中的调整 |
8.6 本章小结 |
结论 |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柔性版印刷中印前常见故障及相应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OBST凹印机的UV集成工艺及实验研究[D]. 贾环.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食品软包装水性油墨的凹印工艺优化研究[D]. 刘玉娇.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3]纸品印刷残留溶剂迁移行为及柔印质量分析与评价模型的研究[D]. 孙冰.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4]柔性版性能及其实验研究[D]. 姜蓉蓉.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2)
- [5]药品包装设计中印刷因素的研究[D]. 吕文波.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06)
- [6]柔性版印刷关键工艺参数的研究与确定[D]. 付尧建. 江南大学, 2014(02)
- [7]纸纱复合制袋印刷一体机控制系统设计[D]. 岳艳虹. 兰州交通大学, 2013(02)
- [8]不同承印材料的柔性印刷网点扩大规律研究[D]. 郑美琴.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9]柔性印刷网点扩大规律的研究[D]. 胡腾辉.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10]新闻纸的印刷适性与改进彩报印刷质量的研究[D]. 钟泽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