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发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肿瘤的MRI鉴别(论文文献综述)
张卓,回瑾,邱建星[1](2021)在《CT联合3.0T超导磁共振成像诊断评估脊柱骨压缩性骨折良恶性的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CT联合3.0T超导磁共振成像诊断评估脊柱骨压缩性骨折良恶性的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经穿刺活检和随访一年证实的90例单个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依据良恶性结果将其分为良性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良性组(46例)和恶性压缩骨折的恶性组(44例),两组患者均行CT、3.0T超导磁共振成像及两者联合检查,对比3种诊断方法的MRI征象、CT征象、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以及诊断符合率及灵敏度、特异度和一致性。结果:两组患者椎体压缩程度、椎体病变范围、病灶位置、椎体压缩后形态、椎弓根形态、椎体软组织、椎体静脉形态及信号改变的MRI征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639,x2=15.548,x2=5.239,x2=4.586,x2=50.094,x2=27.957,x2=6.619,x2=63.707;P<0.05),两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41,P<0.05)。CT诊断良性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准确率高于恶性压缩骨折(x2=6.727,P=0.014);CT联合MRI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及特异性均高于两者单独诊断;经Kappa检验,3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极好,Kappa值分别为0.95、0.914和0.876。结论:CT联合3.0 T超导磁共振成像在评估脊柱骨压缩性骨折良恶性中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在脊柱压缩骨折患者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鉴别意义。
王军[2](2021)在《多层螺旋CT定量评估椎体骨髓衰减值对隐匿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应用多层螺旋CT定量评估新鲜骨折椎体松质骨的骨髓衰减值(CT值),确定椎体骨髓水肿的CT值及差值的临界值,以有效、可靠地检测出与隐匿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的骨髓水肿,并分析该方法对隐匿性骨折椎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于我院脊柱外科就诊的49例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由两名具有两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且受过专业训练的脊柱外科医师对腰椎CT和MRI影像进行了观察和测量。两名医师分别测量了240个椎体松质骨的CT值,通过组内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分析评估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测量数据的分布状态及测量方法的可靠性。然后确定每一个患者CT值最低的椎体,并计算出各椎体与最低CT值的差值。最后,对CT值和CT值差值分别进行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确定双临界值。并以MRI确诊的责任椎体为参考标准,比较多层螺旋CT定量评估法和视觉评估法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等指标特征。结果:两名医师测得的CT值和ROI体积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和0.726,表明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测量方法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CT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7,CT值差值为0.932,交互式散点图显示出90.1HU的CT值和30.4HU的CT值差值可作为诊断隐匿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的临界值,可以检测到与隐匿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的骨髓水肿,准确性达95%,而多层螺旋CT视觉评估法的准确性为90.4%。仅通过视觉评估法无法检测到55个隐匿性骨折中的18个。多层螺旋CT定量评估法将隐匿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的诊断敏感性从视觉评估法的67.3%提高到了89.1%,误诊率降低到3.2%,漏诊率降低到10.9%。结论:将椎体松质骨骨髓CT值与双临界值(90.1HU和30.4HU)进行比较来定量评估骨髓水肿情况,是检测隐匿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骨髓水肿有效且可靠的方法。这一方法有效提高了常规CT视觉评估法诊断隐匿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做出初步诊断。并且可能不需要使用MRI等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就可以明确骨折情况,尤其是对于那些无法使用MRI及核医学检查的患者及医疗单位。
尉晓珊[3](2021)在《双层探测器光谱CT鉴别良恶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鉴别诊断良恶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和溶骨性转移瘤性椎体压缩骨折病变患者,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组,均行双能量光谱CT扫描,计算感兴趣区内120k Vp混合能量、40~100ke V及200ke V单能量下的CT值,光谱曲线斜率K值及有效原子序数Z值。应用非参数Mann Whitney U检验及ROC曲线比较两组数据差异性及鉴别诊断效能。结果:良性组中,40~60ke V单能量的CT值、K值及Z值均高于恶性组(P<0.05),而常规120k Vp混合能量及70~100ke V、200ke V单能量的CT值无明显差异(P>0.05)。ROC曲线结果示:有效原子序数Z值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887(临界值:7.85),斜率K值、40ke V单能量下CT值的诊断效能较高。有效原子序数Z值高于7.85时更倾向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结论:双能量CT对鉴别椎体良恶性压缩骨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甄祥[4](2021)在《骨活检在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骨活检在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院脊柱外科住院并明确诊断为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61例患者均全部进行椎体强化术治疗,所有手术患者均成功取得病理检测标本,术中共计有72个椎体进行病理分析,观察患者年龄、性别、病变节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天视觉模拟评分(VAS)得分(评估疼痛缓解情况),收集病变部位术前术后X线、CT和(或)MRI等检查,骨密度检查指标、穿刺活检的病理资料。统计分析并研究骨活检术在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本次研究中,61例患者均全部进行椎体强化术治疗,所有手术患者均成功取得病理检测标本,术中共计有72个椎体进行病理活检分析。既往有脊柱外原发肿瘤病史的患者为9人,病理阴性的患者有5人,病理阳性患者为4人,其中肺癌骨转移1例,前列腺癌骨转移1例,乳腺癌骨转移1例,淋巴瘤1例,骨活检阳性率44.4%,既往无脊柱外原发肿瘤病史患者有52人,病理阴性的患者有48人,病理阳性的患者有4人,其中肺癌骨转移1例,椎体血管瘤1例,淋巴瘤1例,乳腺癌骨转移1例,骨活检阳性率7.7%,两组骨活检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骨质疏松患者为44人,病理阳性3人,骨活检阳性率是6.8%。无骨质疏松病史组的患者人数为17人,病理阳性5人,骨活检阳性率是29.4%,两组骨活检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病理阳性组和病理阴性组,两组内患者经椎体强化术治疗并取得骨活检后,术前术后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骨活检病理结果有助于确定最终诊断,早期发现潜在的恶性肿瘤,避免延误治疗,因此,应该倡导对所有接受椎体强化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常规活检,为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2、经皮椎体活检在椎体强化术中运用并不会增加患者多余的创伤,对于手术效果也没有影响,是一种方便、精准、有效的诊断手段。
张南[5](2021)在《第三代双源CT对椎体溶骨性转移瘤与椎体血管瘤鉴别诊断应用价值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第三代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虚拟去钙(Virtual noncalcium,VNCa)技术、电子云密度/有效原子系数(electron dentisy/effective atomic number,Rho/Z)对椎体溶骨性转移瘤与椎体血管瘤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项前瞻性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所有患者都已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收集2019年5月~2019年12月期间经MRI诊断为椎体溶骨性转移瘤与椎体血管瘤患者45例共414个椎体。其中椎体溶骨性转移瘤组包括23例236个椎体,病灶26个;椎体血管瘤组包括22例178个椎体,病灶25个。以MRI诊断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假设椎体血管瘤在双能VNCa图像上骨髓密度显示为局限的蓝色,有明显的边界,两名医师在VNCa彩色编码图上对椎体血管瘤患者的所有椎体进行视觉评估,确定是否存在骨髓异常衰减,另外两名医师在平均加权CT图像上对上述椎体进行评估,最后一名医师对所有椎体(包括椎体溶骨性转移瘤、椎体血管瘤、正常椎体)测量并记录VNCa CT值、Rho值、Z值、平均加权CT值,并比较各定量参数在组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各定量参数对椎体溶骨性转移瘤与椎体血管瘤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在椎体血管瘤组178椎体中,MR诊断25个椎体血管瘤,2名医师在VNCa图像上各自诊断28,28个椎体血管瘤,主观评价的一致性较高(Kappa=0.695),另2名医师在平均加权CT图像各自诊断30,31个椎体血管瘤,主观评价的一致性较高(Kappa=0.687),以MR作为参考标准,VNCa图像主观评价诊断椎体血管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84.0%,96.7%,80.7%,97.4%和94.9%,平均加权CT图像主观评价诊断椎体血管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80.0%,95.4%,74.1%,96.7%和93.3%。双能CT(Dual-energy CT,DECT)定量参数(VNCa,Rho,Z)和平均加权CT值在椎体溶骨性转移瘤组、椎体血管瘤组和正常椎体组中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VNCa,Rho鉴别椎体溶骨性转移瘤与椎体血管瘤的效能最大,两者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两两比较,DECT参数VNCa,Rho,Z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椎体血管瘤组分别和椎体溶骨性转移瘤组、正常椎体组比较平均加权CT值,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椎体溶骨性转移瘤组和正常椎体组平均加权CT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椎体溶骨性转移瘤组的VNCa CT值、平均加权CT值、Rho均高于椎体血管瘤组,而Z低于椎体血管瘤组,鉴别椎体溶骨性转移瘤与椎体血管瘤VNCa,Rho,Z,平均加权CT值的截断值分别为-32.8HU,35.8HU,8.0,51.6HU,AUC分别为0.963,0.954,0.915,0.826。结论:1采用双源CT定量分析VNCa CT值、Rho值、Z值以及平均加权CT值对椎体溶骨性转移瘤和椎体血管瘤有鉴别诊断价值,尤其是VNCa和Rho参数。2双能VNCa图像对椎体血管瘤的显示情况较好,有助于对椎体血管瘤进行诊断,尤其对于体积较大、脂肪含量较多的病灶,为临床诊断椎体血管瘤提供了新的依据。3通过应用双源CT对椎体溶骨性转移瘤与椎体血管瘤进行鉴别,进一步扩大了双源CT的应用范围,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4相较于常规CT,DSCT多参数成像可以提供多种定量参数和更多的诊断信息,有助于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指导临床决策。
邬晓勇,毕文志,崔翔,李佳[6](2020)在《骨质疏松与恶性肿瘤转移致椎体压缩性骨折MRI、CT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骨质疏松与恶性肿瘤转移后所致椎体压缩性骨折MRI、CT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9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多发压缩性骨折患者236例,纳入经骨密度仪器检测(T值≤-2.5)、X线片等影像学证实为椎体骨质疏松改变并伴有压缩性骨折且具有完整CT、MRI影像资料的患者25例,以及经PET-CT、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脊柱转移并引起压缩性骨折且具有完整CT、MRI影像资料患者15例。其中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组男性8例,女性17例;年龄43~86岁,平均67.1岁。恶性肿瘤转移椎体致压缩性骨折组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34~73岁,平均56.3岁。重点观察两组受累椎体为连续性或跳跃性、椎体受累范围及附件有无受累、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形状(楔形变、双凹形、扁平形)及椎体后缘情况、椎体信号特点(椎体终板下、椎体中央带、椎体后部)、椎间隙及椎旁软组织情况。结果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时,CT通常为多个连续椎体受累且基本不伴有椎体附件受累,以前柱1/3楔形变常见;MRI多呈椎体终板下或椎体中央带T1WI稍低T2WI稍高信号,椎间盘通常压缩改变,椎体后角通常无异常。恶性肿瘤脊柱转移引起压缩性骨折时,CT通常显示多个跳跃性椎体受累且伴有椎体附件受累明显,骨折线偶可见,椎体以前中柱2/3楔形变并伴有后缘局部膨隆改变;MRI多呈椎体中央带或附件区T1WI、T2WI混杂信号骨质破坏并伴有椎体后缘局部膨隆,椎间盘通常无受累。结论骨质疏松及恶性肿瘤椎体转移后所致压缩性骨折在MRI、CT表现各具特异性,区别二者对于临床诊断及治疗有极大帮助。
刘继巍,程学良,康明阳,董荣鹏,侯婷婷,曲扬[7](2019)在《2例恶性肿瘤患者椎体骨折的诊断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椎体骨折的原因,明确诊断及鉴别要点。方法通过对2例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椎体骨折的临床资料、诊治经过并结合2例病例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者均有恶性肿瘤病史,经过放化疗等治疗后出现脊柱区疼痛,但均否认明确的外伤史,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及影像学检查倾向于椎体病理性骨折(椎体转移癌),但病理学结果均不支持肿瘤脊柱转移的诊断,最终考虑为单纯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椎体骨折的原因有脊柱外伤、脊柱骨质疏松、脊柱肿瘤、脊柱感染等。此外椎体发育畸形所致的形态异常也易误被认为椎体骨折。核磁在椎体骨折的鉴别诊断中作为首选检查,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在明确诊断中起到补充作用,但必要时需取病理明确诊断。结论隐匿性脊柱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在临床中比较常见,但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因为肿瘤已发生骨转移、机体免疫力降低等因素,易误诊为肿瘤脊柱转移、脊柱感染等。此类患者就诊时,核磁结合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有利于提高诊断的正确率,同时组织病理学检查有时是必要的。
薛梅鸿[8](2019)在《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医英译实践 ——以《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项目为例》文中提出本文是一篇基于《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项目的汉英翻译实践报告,在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的指导下,笔者完成了第二章节和第六章节部分内容的翻译工作,并选取了其中部分内容进行翻译案例分析。该文本系医学临床手册,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且该文本中既有大量西医知识,又包含中医传统医学理论,因此要求译者在用语规范、表达精准的同时,保留中医特色表达,以促进中医文化的对外传播。本篇报告共包括翻译项目概述、译前准备工作、翻译案例分析以及翻译实践总结四个部分。本报告应用了阐释学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即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restitution)这四个步骤,对比中英语言差异,在翻译实践中最大程度地提升译文质量。根据斯坦纳的阐释理论,译者的通过理解与解释来进行翻译活动,中医文本艰涩,为了促进理解,译者势必对原文进行再解读和必要的阐释,因此笔者认为该理论在中医骨伤翻译中也具有适用性。基于此,在本报告中,笔者分析了中医文本的特点,并根据翻译实践中的难点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选取具体例证进行分析,归纳在医学翻译英译实践中该理论的应用,希望在今后为同类型文本的英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刘晖[9](2019)在《鉴别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磁共振特征性征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鉴别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磁共振特征性征象,提高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8年12月期间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PACS系统中诊断为压缩性骨折患者121例,按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最终入组106例,其中良性病变组患者52例,恶性病变组患者54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T1WI、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扫描,从病变椎体数目和分布、椎体形态、椎体信号、椎体附件受累、软组织肿块或肿胀、脊髓改变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所有的MRI图像资料均采取双盲法由两名高年资的影像科医师分别进行独立阅读,并记录判读结果。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良性与恶性骨折间椎体边缘膨隆及角状突起有显着差异性(P<0.05),良性压缩骨折边缘角状突起较多,恶性压缩骨折椎体边缘膨隆较多。(2)良性压缩骨折椎体多为部分信号异常,T1WI多呈局限性低信号,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多呈高信号,椎体信号形态以前后走行为主;恶性压缩骨折椎体多为全部信号异常,T1WI多呈弥漫性低信号,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多呈高信号,椎体异常信号形态以斑片状为主(P<0.05)。(3)良性压缩骨折椎体中有6个椎体附件受累,均为椎弓根;恶性压缩骨折椎体中有48个椎体附件受累,其中椎弓根10个,椎板31个,关节突3个,横突2个,棘突2个。良性压缩骨折的椎体附件受累发生率明显少于恶性压缩骨折(P<0.05)。(4)良性压缩骨折椎体有7个出现软组织影,均为局限型,局限于椎体范围内。恶性压缩骨折椎体中有50个出现软组织影,有28个明显超过椎体范围,26个为弥漫型,24个为局限型。良性压缩骨折的软组织影明显少于恶性压缩骨折(P<0.05)。(5)良性压缩骨折的脊髓受压、T2WI斑片状高信号均明显少于恶性压缩骨折(P<0.05)。(6)椎体后缘膨隆、椎体附件受累及椎体软组织肿块几个征象具有很高的特异度,分别为97.96%、93.88%及92.86%;它们同样具有很高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00%、88.89%及87.72%。椎体软组织肿块、椎体后缘膨隆及椎体附件受累几个征象亦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分别为65.79%、63.16%及63.16%;它们相应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78%、77.42%及76.67%。其中椎体内水样信号条带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为85.51%,但敏感度较低仅为2.63%。结论:通过磁共振可清晰地显示出良性与恶性病变所致脊柱压缩骨折的影像学特点,可从压缩骨折椎体的形态、信号改变,椎体附件受累、软组织肿块或肿胀、脊髓改变情况等方面进行鉴别。椎体后缘膨隆、椎体附件受累及椎体软组织肿块几个征象具有很高的特异度,分别为97.96%、93.88%及92.86%;它们同样具有较高的敏感度。椎体内水样信号条带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为85.51%,但敏感度低。多个征象组合可显着提高MR鉴别诊断价值。
王煊[10](2019)在《MRI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4月运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0例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150例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180处骨折,MRI诊断为椎体转移瘤骨折80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00处;X线平片为椎体转移瘤骨折78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02处,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转移瘤骨折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MRI征象比较,两种类型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病灶分布、形态变化、信号变化、椎体附件累及、椎旁肿块、椎管受压、累及相邻椎间盘、邻近椎体信号表现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RI与X线平片在椎体形态学及椎管狭窄检出率方面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骨折线、附件骨折及骨挫伤方面检出率高于X线平片(P<0.05)。初诊时,10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术后3个月,部分患者椎体恢复为T1、T2加权像等信号;术后6个月,大部分患者椎体呈现等信号改变;术后12个月,全部患者椎体信号均恢复正常,患者骨折后不同阶段MRI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可明确判断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骨折类型,在判断患者预后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二、单发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肿瘤的MRI鉴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发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肿瘤的MRI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CT联合3.0T超导磁共振成像诊断评估脊柱骨压缩性骨折良恶性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仪器设备 |
1.4 检查方法 |
1.5 观察与评价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MRI征象比较 |
2.2 两组ADC值比较 |
2.3 CT、MRI及CT联合MRI诊断符合率比较 |
2.4 CT、MRI及CT联合MRI诊断效能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2)多层螺旋CT定量评估椎体骨髓衰减值对隐匿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诊治进展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临床资料 |
3.2 CT检查 |
3.3 MRI检查 |
3.4 图像分析 |
3.5 统计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情况 |
4.2 MSCT视觉评估 |
4.3 信度分析 |
4.4 箱形图分析 |
4.5 临界值 |
第5章 讨论 |
5.1 隐匿性骨折的诊断 |
5.2 CT值重叠的影响因素 |
5.3 骨折椎体CT值升高的原因分析 |
5.4 骨髓衰减值测量的优势和局限性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典型病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双层探测器光谱CT鉴别良恶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仪器 |
1.3 扫描方法及参数 |
1.4 数据采集和图像后处理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病例数据正态性检验 |
2.2 两组病例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2.3 各项参数的诊断效能 |
3 讨论 |
3.1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病理机制及临床特点 |
3.2 转移瘤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病理机制及临床特点 |
3.3 双能量光谱CT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优势 |
3.4 单能量CT值及光谱曲线斜率鉴别诊断分析 |
3.5 有效原子序数鉴别诊断分析 |
3.6 不足与展望 |
附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脊柱良恶性压缩骨折影像鉴别诊断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骨活检在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第2章 结果 |
2.1.患者骨活检病理结果 |
2.2 有无脊柱外原发肿瘤病史组骨活检阳性率 |
2.3 有无骨质疏松组患者骨活检阳性率 |
2.4 手术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骨活检在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
1.相关流行病学 |
2.诊断和鉴别诊断 |
3. 分型 |
4. 治疗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第三代双源CT对椎体溶骨性转移瘤与椎体血管瘤鉴别诊断应用价值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双源CT在骨关节系统病变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骨质疏松与恶性肿瘤转移致椎体压缩性骨折MRI、CT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检查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分析 |
结 果 |
讨 论 |
(7)2例恶性肿瘤患者椎体骨折的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1 |
1.2 病例2 |
2 讨 论 |
2.1 脊柱感染 |
2.2 椎体肿瘤 |
2.3 椎体形态异常 |
2.3.1 先天性椎体发育异常 |
2.3.2 许莫氏结节 |
(8)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医英译实践 ——以《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翻译项目概述 |
1.1 项目来源 |
1.2 项目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译前准备 |
2.1 文本类型解读 |
2.2 翻译原则制定 |
2.3 平行文本参考 |
2.4 翻译辅助工具使用 |
2.5 翻译计划拟定 |
第三章 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的骨伤英译案例分析 |
3.1 中医术语的翻译 |
3.1.1 音意结合法 |
3.1.2 英意结合法 |
3.1.3 增译法 |
3.2 句子的翻译 |
3.2.1 切换语态 |
3.2.2 使用复合句 |
3.2.3 变通句式结构 |
3.2.4 转换词性 |
3.3 小结 |
第四章 翻译项目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阐释学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摘要 |
附录3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附录4 翻译原文 |
附录5 翻译译文 |
(9)鉴别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磁共振特征性征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检查方法 |
2.4 椎体压缩骨折判断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压缩骨折椎体形态变化情况 |
3.2 压缩骨折椎体信号改变情况 |
3.3 压缩骨折椎体附件受累情况 |
3.4 压缩骨折椎体软组织肿块情况 |
3.5 压缩骨折椎体相邻脊髓改变情况 |
3.6 磁共振征象判读一致性 |
3.7 磁共振征象价值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脊柱压缩骨折的病理、临床特点 |
4.2 压缩骨折椎体形态改变 |
4.3 压缩骨折椎体信号改变 |
4.4 压缩骨折椎体附件受累 |
4.5 压缩骨折椎体软组织肿块或肿胀 |
4.6 压缩骨折椎体相邻脊髓改变 |
4.7 磁共振征象诊断价值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之处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单发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肿瘤的MRI鉴别(论文参考文献)
- [1]CT联合3.0T超导磁共振成像诊断评估脊柱骨压缩性骨折良恶性的价值研究[J]. 张卓,回瑾,邱建星. 中国医学装备, 2021(11)
- [2]多层螺旋CT定量评估椎体骨髓衰减值对隐匿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的诊断价值[D]. 王军. 吉林大学, 2021(01)
- [3]双层探测器光谱CT鉴别良恶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初步研究[D]. 尉晓珊.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骨活检在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D]. 甄祥.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5]第三代双源CT对椎体溶骨性转移瘤与椎体血管瘤鉴别诊断应用价值的探讨[D]. 张南.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6]骨质疏松与恶性肿瘤转移致椎体压缩性骨折MRI、CT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J]. 邬晓勇,毕文志,崔翔,李佳. 创伤外科杂志, 2020(10)
- [7]2例恶性肿瘤患者椎体骨折的诊断分析[J]. 刘继巍,程学良,康明阳,董荣鹏,侯婷婷,曲扬.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9(06)
- [8]斯坦纳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医英译实践 ——以《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项目为例[D]. 薛梅鸿.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鉴别良恶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磁共振特征性征象研究[D]. 刘晖. 南昌大学, 2019(01)
- [10]MRI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诊断价值[J]. 王煊. 中国实用医刊,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