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强时代责任感 迎接新课程(论文文献综述)
司剑帆[1](2021)在《核心素养观下高中英语新课程之新挑战》文中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从教学内容、观念、目的、目标、评价体系、根本任务等多方面都进行了重大改革。新课标明确了文化意识领域的培养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地位与意义。高中英语新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适应信息时代所需要的新人才为方向,重塑在全球化背景下学生的跨文化认知、品行意志及价值取向。核心素养观的培育将是指引英语学科教学与学科育人并重的根本举措。
黄俏丽[2](2021)在《大陆部编本与香港启思版高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意爽[3](2021)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基于对河北省S县教师培训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教师作为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其综合素质水平决定着农村教育质量。因此,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甘于奉献的农村教师队伍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核心策略。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教师培训愈来愈重视,逐步深化农村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可持续性发展,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本研究参考国内外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教师培训政策,并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农村教师培训的背景下,以河北省S县10所农村中小学为例,通过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收集农村地区教师培训的资料与数据并加以整理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当前农村地区教师培训的实施情况,分析教师培训需求并对教师培训满意度进行调查,提出提高培训质量的改进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满意度未达到预期理想情况,结合与当地农村教师深入访谈结果,究其问题根源主要归纳为四个层面: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层面来看,参训教师选拔制度不明确,培训激励政策不健全,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力度不足;从培训承办机构层面来看,培训方案制定的目标脱离实际,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方式单一陈旧,培训师资匹配度低,培训评价缺少科学性,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从学校层面来看,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培训氛围营造缺失,忽视协调培训时间,加剧了工学矛盾问题;从教师自身层面来看,教师参训意识存在偏差,教师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待加强。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对策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参训教师选拔制度,制定教师培训激励政策,加强培训经费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培训承办机构要根据培训需求科学制定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目标并提高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做到“因材施教”采用多样、灵活的培训方式,扩充本土化精英师资团队,构建多元、多维的综合培训评估制度,完善精细化管理机制;学校要营造培训学习氛围,培育合作型校园教研文化,注重统筹培训时间,增设校内教师机动顶岗工作机制;农村教师要发挥教师主体性作用,提高自主学习意识,转变教育培训观念,贯彻终身学习理念,增强专业发展自主性,不断进行自我审视、总结和追问。
杨艳鑫[4](2020)在《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跃然走进思想政治教师视野和生活的是“核心素养”。思想政治课的基本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通过系统解读我们明确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及公共参与的核心要义,而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之思想政治素养的责任自然要落到广大思想政治教师肩头。思想政治教师作为新课程的执行者,其课程执行力的强弱无疑会直接影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或者说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就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条件。本文拟集中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师的课程执行力问题。关于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在对国内外关于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综述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三大问题:第一,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相关理论解读,探讨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背景下对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新要求。第二,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调查思想政治教师对新课程的认知与执行准备状态,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主客观角度分析成因;预测思想政治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的执行能力。第三,针对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不足的状态,寻求提升措施,包括教师自身以及学校内部、教育行政部门等教师课程执行的外部力量提出提升策略,期望通过三方共同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师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执行力,实现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目标。
崔楠[5](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研究》文中提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把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作为课程目标。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而“科学精神”作为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第一部分绪论。基于核心素养要求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迅速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科学精神培养亟待提升的现状,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科学精神的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一方面,虽然科学精神萌芽于西方社会,但并没有专门开设“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科学精神的培养主要是理工学科教学及科学教育的方式来进行。另一方面,我国对科学精神和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研究比较少。鉴于此,本文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进行探究,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本研究立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二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相关概念分析。基于对核心素养、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高中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理解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要了解科学精神中求真求实、普遍怀疑、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立足实践的精神内涵,也要掌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所包含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本质和学科育人价值来分析其特殊性。第三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意义。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决定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然要求。本文将主要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可行性,高中思想政治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趋向,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不仅有利于学生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也有利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更有利于满足国家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第四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现状。基于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发现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表现在学校对培育学生科学精神有所重视,教师初步探索出一些有效途径和教学方法,学生科学精神素养水平初步提升。但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仍不够重视,表现在教学目标中科学精神引导不够、教学过程中科学精神唤醒不够、教学活动中科学精神践行不够、教学评价中科学精神体现不够。究其深层原因,主要在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自身科学素养不足、科学精神培养氛围缺乏、“唯分数论”的影响、学生科学意识淡薄。第五部分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路径。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科学精神培养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挑战,对症下药、多管齐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路径进行研究,主要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助推科学精神的培养;优化教学目标,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创新课堂形式,构建培育科学精神的思辨型课堂;完善教学评价,反映科学精神的发展状况五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希望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研究可以为一线思政课教师提供教学参考和教学思路,为思想政治课程改革贡献一份力量。
缪妍[6](2020)在《响水实验初中教师职业压力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离开乡镇到县城买房,孩子也随家长迁徙到县城,使得县城初中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地处江苏苏北响水的一所初级中学。仅仅在2019年秋学期,这所学校初一新生就增加了10个班级。持续增加的学生造成了学校严重的师资短缺。在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每一位教师都须身兼多门学科,致使教师压力大大增加,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职业倦怠心理也相应增加了许多。本研究以教师职业压力理论为基础,对响水县实验初中教师开展了职业压力问卷调査。通过SPSS对202份有效问卷分析后发现,总的来说,响水县实验初中教师的职业压力处于中等偏上程度。压力来源具有多维性,主要集中体现在学生家长与社会舆论、福利地位、学生因素、考试与升学、工作负荷和自我发展这六个维度上。根据调查结果,对产生压力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发现教师压力问题的成因在于学生、学校、家庭、教师个人、学生家长和社会舆论等因素。本研究就政府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教师个体等四个层面的权利与义务进行反思,以期为当前初级中学教师职业压力缓释提出路径和思考,并为解决教师职业压力问题提供积极参考。
刘敏[7](2019)在《初中化学“双学讲”教学模式探究》文中指出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作者所在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在过去的两年中,“双学讲”教学模式已经引入课堂教学,包括化学教学。“双学讲”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两次学习和讲解,两次学习和讲解并不是机械的进行两次,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升华,循序渐进,让学习知识达到质的飞跃,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可以调动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不断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初中化学整体教学的质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双学讲”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技能。本文通过对作者所在单位的“双学讲”的教学模式作为基础,对化学课程进行实践探索,综合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证分析法、访谈法,实验法等,对实践结果进行分析,调查和反馈,探讨初中化学“双学讲”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初中化学“双学讲”教学模式应用存在在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索学习方式关系上不恰当,信息技术观念错误,缺乏正确合理的评价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应该采用注重学生素养建立,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改进对信息化认识的转变和开展教师交流活动等策略进行应对。经过实践研究,认为“双学讲”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是可行的,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作者对如何改进提出了一些看法,希望能为化学教学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也为其他人深入研究这一课题提供一些依据。
包让[8](2019)在《新课改中初高中生物教材衔接问题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初、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分段进行的,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跨度较大,学生在初中完成生物学课程学习之后,间隔一年才能进入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由于时间间隔,学生就可能把知识遗忘,难以建立初高中知识衔接关系,进入高中就出现跟不上高中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强度,从而诱发厌学的情绪,因此研究初高中阶段生物学教材衔接对于“教”与“学”都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初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衔接点,理清初高中知识间的衔接关系,从而为初高中生物衔接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由5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引言、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的结果及分析、研究的建议与对策、研究的结论与反思。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法、内容分析法和图表法,研究初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并以初中阶段的十个一级主题为目标研究初高中教材衔接,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结构、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初高中教材结构和内容的分析发现:以上内容均具有衔接性;在十个一级主题中,“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和“生物的多样性”在初、高中生物学教材中较其他五个主题衔接紧密;初高中生物学教材知识衔接的方式主要有递进、相似和互补三种,有的知识点跳跃性较大。本文在分析教材衔接后以光合作用的内容为例设计初高中生物在此部分的衔接教学设计,为衔接教学提供参考,并针对教育教学提出以下建议: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探索新的教学理念;2.养成良好的应用教材的习惯;3.关注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和学习差异;4.增进初高中教师的交流学习。
杨紫会[9](2019)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成长,办好人民教育的重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育师资队伍,是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作为初中德育队伍的中坚力量,关系着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和发展,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也扮演中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面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新课程、新内容、新挑战,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完备的专业能力、浓厚的专业情意,才能更好的承担起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任务。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专业化是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化队伍,不断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专业素质,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增强教师的综合实力,从而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本研究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实地调研的情况,主要围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索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策略。本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此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意义、相关概念界定,对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明晰当前研究的趋势和研究的重难点,为接下来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的重难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二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概述。主要包括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构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特征。第三部分:主要对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主要通过查阅文献、访谈、观察等形式,发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其专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且更新缓慢;其次,专业能力方面,其教学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身心保健及调适能力有待完善和提升;此外,德育课程的边缘化,也使得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较低,且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发挥不到位,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归纳和总结,为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现实的依据,进一步凸显了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迫切性。第四部分:主要是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通过更加深入的访谈,从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入手,主要从教师自身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意识、师范教育阶段的培养、教师的校本研修、教师的在职培训等几方面对造成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探索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策略,结合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主要从激发内在动力和外部支持来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教师个人来说,强调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准确定位多重角色;同时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自我发展的规划。外部支持主要体现在:第一,要规范和完善师范教育,实现校际有效衔接;第二,要加强校本研修,创设良好氛围;第三,通过健全教师培训体系,提升培训质量。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师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林杰[10](2010)在《边远地区高中化学实施新课程准备情况调查与分析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一规划,内蒙古自治区从200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在全区普通高中学校全面实施新课程。此次课改是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界力度最大的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育行为都是对原有教育教学的一次彻底改变。边远地区课程改革的推行,将关系到全国范围新课程改革的成败,由于边远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给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与挑战。可以说,新课程改革为边远地区课程实施提供了很大空间,但边远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环境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在教育及师资水平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别。教师是课改的具体实施者,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为迎接新课程做的知识准备、教法准备情况将直接关系到课改实施的效果。因此,对边远地区高中化学教师迎接新课改情况的调查尤为重要。本文以牙克石市高中化学教师为例,主要采用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来研究边远地区高中化学教师对实施新课程的准备情况,及这些准备对具体实施新课程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边远地区高中化学教师大部分能积极响应呼伦贝尔市号召,主动从网上学习试验区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发现在物质、心理、知识、评价方式、教法研究等方面存在准备不足的情况。通过分析准备不足的原因,教师能充分认识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为边远地区高中化学教师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明确目标;积极进行课程实践探索,成为反思型教师;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参与新课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增强时代责任感 迎接新课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强时代责任感 迎接新课程(论文提纲范文)
(3)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基于对河北省S县教师培训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师发展转型提出要求 |
1.1.2 “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时代对农村教师提出新要求 |
1.1.3 教师培训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迫切需要 |
1.1.4 提升教师培训质量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1.3.1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1.3.2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1.4 研究设计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2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农村中小学教师 |
2.1.2 教师培训 |
2.2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功能 |
2.2.1 教师培训促进农村教师个体发展 |
2.2.2 教师培训保障农村学校组织发展 |
2.2.3 教师培训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 |
2.3 教师培训的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培训系统理论 |
2.3.2 需要层次理论 |
2.3.3 终身教育理论 |
2.3.4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3 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证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3.1.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1.3 调查问卷的预调研 |
3.1.4 调查问卷的收集 |
3.2 河北省农村中小学参训教师的基本情况 |
3.3 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类型 |
3.3.1 在县内接受培训 |
3.3.2 在县外进行培训 |
3.3.3 互联网远程培训 |
3.4 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 |
3.4.1 调查目的 |
3.4.2 信度和效度分析 |
3.4.3 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现状分析 |
3.4.4 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差异性分析 |
3.4.5 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相关性分析 |
3.5 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
3.5.1 调查目的 |
3.5.2 信度和效度分析 |
3.5.3 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满意度总体概况 |
3.5.4 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
3.6 访谈分析 |
3.6.1 访谈对象和提纲 |
3.6.2 访谈结果 |
4 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教育行政部门层面 |
4.1.1 参训选拔制度不明确,缺少有效监管机制 |
4.1.2 培训经费投入力度不足,补贴落实不到位 |
4.1.3 培训激励政策不健全,缺乏有效奖励机制 |
4.2 培训承办机构层面 |
4.2.1 培训目标的设定: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差 |
4.2.2 培训内容的设计:缺乏实践性、针对性 |
4.2.3 培训方式的选取:单一陈旧、缺乏创新 |
4.2.4 培训师资的配置:结构不合理、匹配度低 |
4.2.5 培训效果的考评:缺少综合性、科学性 |
4.2.6 培训过程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格 |
4.3 学校管理层面 |
4.3.1 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培训氛围营造缺失 |
4.3.2 忽视协调培训时间,工学矛盾日益突出 |
4.4 教师自身层面 |
4.4.1 教师培训观念落后,参训意识存在偏差 |
4.4.2 教师发展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待加强 |
5 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提升的对策 |
5.1 培训承办机构:科学制定培训方案 |
5.1.1 明确培训目标:注重联系需求,确保培训指向性 |
5.1.2 制定培训内容:注重实际效用,增强课程实用性 |
5.1.3 整合培训方式:注重相辅相成,因材施教形式多样 |
5.1.4 扩充培训师资:注重精英提炼,打造专业师资队伍 |
5.1.5 健全评价机制:注重全面客观,构建多维评估制度 |
5.1.6 完善培训管理:注重严格执行,细化培训管理机制 |
5.2 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教师培训保障措施 |
5.2.1 完善参训教师选拔机制,遵循公正公开原则 |
5.2.2 加强培训经费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5.2.3 制定教师培训激励政策,构建正向奖励机制 |
5.3 学校管理:构建和维护良好的校园教研环境 |
5.3.1 营造培训学习氛围,培育合作型校园文化 |
5.3.2 注重统筹工学时间,增设教师顶岗模式 |
5.4 农村教师: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发挥教师主体性 |
5.4.1 转变教育培训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
5.4.2 增强专业发展自主性,不断自我反思和追问 |
6 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河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调查问卷 |
附录 B 关于农村教师培训现状的访问提纲 |
作者简历 |
致谢 |
(4)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本研究创新之处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学科核心素养与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之相关理论解读 |
一、核心素养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
(一)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
(二)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内容解读 |
二、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条件——教师课程执行力 |
(一)关于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概念界定 |
(二)学科教师课程执行力的一般构成要素 |
(三)实践中教师课程执行力的表现形态 |
三、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提升要点 |
(一)课程理解力:领会课程目标由“三维”走向核心素养之要义 |
(二)课程开发力:要求教师对课程资源能够创生开发 |
(三)课程设计力: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 |
(四)课程实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活动体验 |
(五)课程评价力:以多元的方式实现评价的价值 |
第三章 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的调研分析 |
一、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准备状态调查 |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
(三)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 |
二、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思想政治教师个人专业素质原因 |
(二)课程执行环境与条件原因 |
第四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措施探讨 |
一、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自我提升措施 |
(一)积极参加课程培训,提升对核心素养课程的认知领悟力 |
(二)主动参与教研活动,提升核心素养课程的实施共享力 |
(三)总结课程执行经验,提升对核心素养课程的创生执行力 |
二、学校内部促进教师课程执行力落实的支持性措施 |
(一)校长全面研读、理解新课程,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 |
(二)创设开放的学校课程文化氛围,积极充盈课程资源 |
(三)组织学科课程执行“案例研究”,引领教师课堂践行力提升 |
三、教育主管部门对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环境性支持措施 |
(一)跟踪课程实施,加强课程培训,提升教师课程执行的使命感 |
(二)引导教师与专家与理论的“对话”,实现直接专业引领 |
(三)支持“名师工作室”建设,提升名师辐射效应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基于核心素养要求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迅速推进 |
二、学生全面发展迫切需要加强科学精神培养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科学精神培养亟待提升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创新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相关概念分析 |
第一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相关概念界定 |
一、核心素养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 |
第二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内涵解析 |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 |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的内涵 |
三、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的内涵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意义 |
第一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
一、培养科学精神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然要求 |
二、培养科学精神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应有之义 |
三、培养科学精神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
第二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可行性 |
一、培养科学精神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趋向 |
二、培养科学精神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 |
第三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意义 |
一、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
二、有利于学生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 |
三、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
四、有利于满足国家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现状 |
第一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取得的主要成绩 |
一、学校对培育学生科学精神有所重视 |
二、教师初步探索出一些培养科学精神的有效形式 |
三、学生科学精神素养水平初步提升 |
第二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教学目标中科学精神引导不够 |
二、教学过程中科学精神唤醒不够 |
三、教学活动中科学精神践行不够 |
四、教学评价中科学精神体现不够 |
第三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
二、教师自身科学素养不足 |
三、科学精神培养氛围缺乏 |
四、“唯分数论”的影响 |
五、学生科学意识淡薄 |
第五章 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路径 |
第一节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教学活动 |
一、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四、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
第二节 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助推科学精神的培养 |
一、教师需要提高科学素养,转变教育理念 |
二、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引导课堂探究 |
三、教师需要立足政治课堂,重视社会实践 |
第三节 优化教学目标,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 |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确立教学目标 |
二、坚持用科学精神素养为指引整合三维目标 |
第四节 创新课堂形式,构建培育科学精神的思辨型课堂 |
一、围绕议题,涵养学生科学观念 |
二、创设情境,滋养学生科学精神 |
三、优化案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
第五节 完善教学评价,反映科学精神的发展状况 |
一、教学评价中以提高学生科学精神水平为标准 |
二、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响水实验初中教师职业压力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四、研究假设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教师职业压力 |
(二)压力源 |
(三)压力管理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压力源研究 |
(二)压力管理研究 |
三、理论依据 |
(一)个体—环境匹配理论 |
(二)Lazarus的认知交互理论 |
(三)马斯洛需求理论 |
第三章 响水实验初中教师职业压力管理现状调查 |
一、响水实验初中教师职业压力总体状况 |
二、响水实验初中教师职业压力源差异现状 |
(一)教师职业压力在性别上的差异 |
(二)教师职业压力在年龄上的差异 |
(三)教师职业压力在婚姻状况上的差异 |
(四)教师职业压力在教龄上的差异 |
(五)教师职业压力在是否是班主任上的差异 |
(六)教师职业压力在职称上的差异 |
(七)教师职业压力在授课时数上的差异 |
(八)教师职业压力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 |
(九)教师职业压力在任教学科上的差异 |
(十)教师职业压力在薪酬上的差异 |
三、响水实验初中教师职业压力分析 |
(一)响水实验初中教师职业压力总体状况分析 |
(二)响水实验初中教师职业压力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
(三)响水实验初中教师职业压力在年龄上的差异分析 |
(四)响水实验初中教师职业压力在婚姻状况上的差异分析 |
(五)响水实验初中教师职业压力在教龄上的差异分析 |
(六)响水实验初中教师职业压力在是否是班主任上的差异分析 |
(七)响水实验初中教师职业压力在职称上的差异分析 |
(八)响水实验初中教师职业压力在授课时数上的差异分析 |
(九)响水实验初中教师职业压力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
(十)响水实验初中教师职业压力在任教学科上的差异分析 |
(十一)响水实验初中教师职业压力在薪酬上的差异分析 |
第四章 响水实验初中教师职业压力源分析 |
一、学生因素 |
二、学校因素 |
三、家庭因素 |
四、教师个人因素 |
五、学生家长与社会舆论因素 |
第五章 教师职业压力缓释路径和思考 |
一、政府部门要尽职履责,积极介入 |
(一)加大教育资金投入 |
(二)加强宣传,让媒体做好正面引导 |
二、教育主管部门要敢于担当,负起责任 |
(一)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师资队伍引进力度。 |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职级晋升渠道。 |
(三)开展交流培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
三、学校主管要积极作为,为教师排忧解难 |
(一)确定科学适当的工作量 |
(二)改善评价方式,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 |
(三)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渠道 |
四、教师要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压力 |
(一)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
(二)努力学会自我调节 |
(三)科学规划人生 |
结束语 |
附录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文献 |
后记 |
(7)初中化学“双学讲”教学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一)满足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
(二)农村化学教育现状的客观需求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访谈法 |
(三)实验法 |
第二章 “双学讲”的概念界定和可行性 |
一、“双学讲”教育模式概述 |
(一)“双学讲”教育模式的内涵 |
(二)“双学讲”教育模式的提出 |
(三)“双学讲”的教学原则和过程 |
(四)“双学讲”教学步骤分析说明 |
二、“双学讲”教学模式应用的可行性 |
(一)教学模式要符合学生认知的心理状态 |
(二)教学模式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感 |
(三)教学模式创设应具有情感性 |
三、“双学讲”模式应用的意义 |
(一)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加强学习 |
(二)增进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 |
(三)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主观能动性 |
第三章 “双学讲”教学模式应用研究设计与分析 |
一、研究的目标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过程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学生心理前测、后测比较 |
(二)学生成绩前测、后测比较 |
(三)师生访谈内容及结果分析 |
(四)研究结果分析与总结 |
第四章 农村初中化学“双学讲”教学模式应用案例 |
一、教学案例:《溶液的浓度》 |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
(二)教材分析 |
(三)学情分析 |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
(五)教学方法 |
(六)教学过程 |
二、教后反思 |
第五章 问题与对策分析 |
一、“双学讲”教学研究过程中的问题 |
(一)在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索学习方式关系上存在的问题 |
(二)信息技术观念问题 |
(三)缺乏正确合理的评价 |
二、问题的解决策略 |
(一)注重学生素养建立 |
(二)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 |
(三)改进对信息化认识的转变 |
(四)开展教师交流活动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新课改中初高中生物教材衔接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理论基础 |
1.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3.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1.3.3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研究的意义 |
2.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1.1 课程标准衔接的研究 |
2.1.2 初高中教材结构衔接的研究 |
2.1.3 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衔接研究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法 |
2.2.2 比较法 |
2.2.3 内容分析法 |
2.2.4 图表法 |
3.研究结果及分析 |
3.1 课程标准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
3.1.1 课程标准结构分析 |
3.1.2 课程性质分析 |
3.1.3 课程基本理念的分析 |
3.1.4 课程目标的分析 |
3.2 初高中教材衔接的结果及分析 |
3.2.1 初、高中教材结构的比较及分析 |
3.2.2 “十个一级主题”与初、高中教材衔接分析 |
3.2.3 初、高中教材衔接类型分析 |
3.2.4 初、高中教材内容衔接方式分析 |
3.2.5 初高中衔接知识教学设计——以光合作用为例 |
4.研究的建议及对策 |
4.1 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探索新的教学理念 |
4.2 养成良好的使用教材的习惯 |
4.3 关注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和学习差异 |
4.4 增进初高中教师的交流学习 |
5.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
5.1 课程性质、基本理念、目标具有衔接性 |
5.2 教材内容有大量的知识衔接点 |
5.3 有的知识点跳跃性较大 |
5.4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七年级教材的结构 |
附录 2 八年级生物教材结构 |
附录 3 高中生物教材必修 1 和必修 2 教材结构 |
附录 4 高中生物教材必修 3 和选修 1 教材结构 |
附录 5 高中生物教材选修 2 和选修 3 教材结构 |
致谢 |
(9)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五)研究设计 |
(六)研究的重难点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概述 |
(一)理论基础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构成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
(一)专业知识方面 |
(二)专业能力方面 |
(三)专业情意方面 |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角色定位不清,自主发展意识薄弱 |
(二)师范教育有待完善,缺乏校际交流合作 |
(三)校本研修形式单一,教师发展缺乏关注 |
(四)教师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实效性不强 |
五、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
(一)转变角色认知,树立终身发展意识 |
(二)完善师范教育,实现校际有效衔接 |
(三)加强校本研修,创设良好氛围 |
(四)健全培训体系,提升培训质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10)边远地区高中化学实施新课程准备情况调查与分析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选题的背景 |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二、对内蒙古牙克石市高中化学教师迎接新课改情况调查 |
(一) 牙克石市高中化学教师基本情况 |
(二) 牙克石市高中化学课改前期准备情况 |
(三) 牙克石市高中化学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 |
(四) 牙克石市高中化学课改实施情况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一) 牙克石市高中化学教师为迎接课改积极准备的情况分析 |
(二) 牙克石市高中化学教师为迎接课改准备不足的情况分析 |
四、对边远地区高中化学教师迎接新课程过程的建议 |
(一) 加强新课程培训 |
(二) 确定化学实验的教学地位 |
(三) 为教师提供长期、持续和具体的支持 |
(四) 教师积极进行新课程实践探索,不断地进行反思 |
(五) 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积极心态迎接新课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增强时代责任感 迎接新课程(论文参考文献)
- [1]核心素养观下高中英语新课程之新挑战[J]. 司剑帆. 中学生英语, 2021(28)
- [2]大陆部编本与香港启思版高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比较研究[D]. 黄俏丽. 海南师范大学, 2021
- [3]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基于对河北省S县教师培训的调查[D]. 张意爽.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4]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 杨艳鑫.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5]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研究[D]. 崔楠.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1)
- [6]响水实验初中教师职业压力管理研究[D]. 缪妍.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初中化学“双学讲”教学模式探究[D]. 刘敏.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7)
- [8]新课改中初高中生物教材衔接问题的研究[D]. 包让.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9]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杨紫会. 西南大学, 2019(12)
- [10]边远地区高中化学实施新课程准备情况调查与分析 ——以内蒙古牙克石市为例[D]. 林杰. 东北师范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