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拔毛癖一例报告

儿童拔毛癖一例报告

一、儿童拔毛癖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胡庆菊,谭秀梅,梁炜明,邓秀如[1](2017)在《15例拔毛癖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拔毛癖的发病诱因,治疗方法及愈后。方法:回顾分析1年来在我院心理科诊疗的15例拔毛癖的临床资料。结果:拔毛癖的发病诱因主要是不良教养方式66.7%,伴有抑郁情绪的66.7%,性格内向66.7%,专制型教养方式53.3%,父母经常吵架46.7%,父爱或母爱缺失40%,周围人际关系紧张40%,学习压力大26.7%,二胎爱的不平衡26.7%等,治疗方法主要是心理治疗配合药物治疗,治愈率80%。结论:拔毛癖的发病诱因主要和精神心理因素有关,治疗方法主要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病程短,治疗及时的患者,单一心理治疗可以痊愈,病程长且伴有强迫症状的患者需要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治疗效果差。

杨志勇,陈秀奇[2](2014)在《国内报道的儿童胃内毛发结石13例的总结分析及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对国内文献报道的儿童胃内毛发结石病例1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对胃内毛发结石及其特殊类型(长发公主综合征)进行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国内文献报道的13例儿童胃内毛发结石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例均为女性,中位数年龄12岁,12例(92%)有食毛癖,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10例(77%),恶心/呕吐8例(62%),体重下降8例(62%)等。11例行胃镜检查,均可见胃内巨大毛发样团块,其中3例发现有胃溃疡。1例行胃镜取石,11例进行外科手术成功取出毛发结石,1例未提供治疗情况。1例随访1年无复发,其余病例未提供随访情况。结论:在有慢性腹痛、呕吐和食毛癖的儿童,胃内毛发结石和长发公主综合征应作为鉴别诊断之一,对高度怀疑的病例,应进一步完善上消化道内镜等检查以明确诊断,使其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李珉景(LEE MIN KYOUNG)[3](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王素梅教授诊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病临床经验总结》文中指出目的:1.利用“数据库知识发现”技术统计分析904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TS)患儿的中医证型,并探索证候学规律,总结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证候要素。2.利用“数据库知识发现”的方法统计分析TS患儿合并共患症(强迫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焦虑症、抑郁症、遗尿症)的发病情况,并探索其中医证候规律。3.利用“数据库知识发现”的方法统计分析TS患儿的微量元素分布、免疫球蛋白、血沉、ASO指标,探索TS患儿微量元素、免疫学指标的特点。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及深度访谈等方法,确定临床诊疗信息采集方案,对临证医案进行规范化整理,建立医案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挖掘。与导师深度访谈,人机结合,总结导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学术思想及治疗本病的规律及疗效,并分析TS共患病的分布规律。结果:1多发性抽动症的一般情况分析1.1发病年龄、性别比例、遗传性纳入病例共904例,其中男700例,女204例,男女比例为3.43:1,所得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合。发病年龄最小为3岁,最大为18岁,平均发病年龄为8.93±0.29岁,3-5 岁 1 13 例(12.50%),6-8 岁 267 例(29.54%),9-11 岁 308 例(34.07%),12-14 岁165例(18.25%),15-18岁51例(5.64%),其中以9-11岁发病率最高。对患儿家族史的调查发现,有家族史的患儿141例(15.60%),说明本病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1.2各TS共患病分布纳入TS共患病病例共111例,其中共患ADHD患儿91例(81.98%),共患遗尿患儿12例(10.81%),共患强迫症患儿5例(4.50%),共患抑郁症患儿2例(1.80%),共患孤独症患儿1例(0.90%)。1.3发病诱因有105例(11.62%)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102例(11.28%)玩游戏机或迷恋于电脑中的游戏软件,102例(11.28%)长时间看电视,93例(10.29%)教育方式不当,63例(6.97%)学习负担过重,41例(4.54%)经常喝碳酸饮料等。1.4抽动严重程度分析根据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评价标准,治疗前严重抽动症15例(1.66%),明显抽动症96例(10.62%),中度抽动症272例(30.08%),轻度抽动症312例(34.51%),轻微抽动症209例(23.12%)。治疗后严重抽动症0例(0.00%),明显抽动症1例(0.11%),中度抽动症1 0例(1.11%),轻度抽动症103例(11.39%),轻微抽动症413例(45.69%),无抽动症377例(41.70%)。1.5疾病疗效第一诊次临床控制7例(0.77%),显效1例(0.11%),有效59例(6.53%),无效837 例(92.59%)。第二诊次临床控制57例(6.30%),显效31例(3.43%),有效207例(22.90%),无效 609 例(67.37%)。1.6中医证候疗效第一诊次临床控制844例(93.36%),显效0例,有效0例,无效60例(6.64%)例。第二诊次临床控制827例(91.48%),显效0例,有效0例,无效77例(8.52%)。1.7共患病疗效经治疗后TS共患ADHD的临床控制1例(1.1%),显效5例(5.5%),有效79例(86.8%),无效6例(6.6%)。经治疗后TS共患OCD的临床控制0例,显效0例,有效5例(100%),无效0例。经治疗后TS共患抑郁症2例皆为临床控制(100%)。经治疗后TS共患孤独症1例为临床控制(100%)。1.8症状分布频率在2712次诊次中,症状分布按其出现的频次由多到少依次排序:眨眼567次(10.23%),急躁 540 次(9.74%),吭吭 453 次(8.17%),注意力不集中 422 次(7.61%),吸鼻 372 次(6.70%),胆怯 371 次(6.70%),扭颈 321 次(5.79%),耸肩 318 次(5.73%),皱眉 269 次(4.85%),甩头 245 次(4.42%),翻眼 214 次(3.86%),咧嘴 183 次(3.30%),甩手174次(3.14%)等。2导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经验2.1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脾虚肝亢证型共1423例次,占52.43%,脾虚痰聚证型721例次,占26.59%,阴虚动风证型240例次,占8.85%,气郁化火证型213例次,占7.85%,肝亢风动证型81例次,占2.99%,痰火扰神证型36例次,占1.32%。2.2治法分析初诊病例904中常见的治法依次为:健脾714次,占78.98%;平肝501次,占55.42%;化痰252次,占27.88%;熄风107次,11.84%;滋阴80次,占8.85%;泻火71次,占7.85%等。2.3用药规律共涉及215味中药,其中防风使用1926次,占5.49%;木瓜1504次,占4.29%;谷精草1487次,占4.24%;伸筋草1434次,占4.09%;陈皮1392次,占3.97%;法半夏1388次,占3.96%;白芍1303次,占3.71%;葛根1240次,占3.54%;钩藤1166次,占3.33%;茯苓1127次,占3.21%;川芎1105次,占3.15%;荆芥1101次,占3.14%;地龙1094次,占3.12%;山药1064次,占3.03%;石菖蒲936次,占2.67次;柴胡850次,占2.42%;胆南星782次,占2.23%;菊花782次,占2.23%;郁金683次,占1.95%;太子参641次,占1.83%;夏枯草571次,占1.63%等。2.4药物类别解表药6754次,补虚药5173次,化痰药3674次,平肝熄风药3618次,祛风湿药3548次,活血化瘀药2197次,理气药2118次,利水渗湿药1197次,开窍药936次,安神药541次,化湿药201次,收涩药97次等。2.5药物归经肝经20980次,脾经18079次,肺经16839次,胃经8368次,肾经6070次,膀胱经3647次,胆经3418次,心包经2289次,大肠经1145次等。2.6药物功效祛风药7810次,清热药6515次,止痛药6454次,平肝药5280次,健脾药4675次,化痰药4604次,燥湿药4500次,解表药4182次,活络药4035次,明目药3639次,生津药3551次,散结药3430次,熄风药3266次等。2.7药物性味辛味药 17908 次(32.02%),甘味药 14488 次(25.90%),苦味药 12812 次(22.91%),酸味药3385次(6.05%),咸味药2485次(4.44%),微苦药2407次(4.30%),淡味药1168 次(2.09%)等。温性药 1 1253 次(32.69%),平性药 7289 次(21.18%),寒性药 4888 次(14.20%),微寒性药4439次(12.90%),微温性药3293次(9.57%),凉性药3235次(9.40%)等。结论:1多发性抽动症于男孩的发病率较女孩高;发病年龄多于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平均病程2年以上;TS患儿中频率最多的症状为运动性抽动的眨眼,其次是发声性抽动的吭吭声。其次为吸鼻、扭颈、耸肩、皱眉、甩头、翻眼等。头面部抽动出现频率较多,而甩手、跺脚、鼓肚等四肢及腹部抽动出现频率较少。2疾病疗效评分表与中医证候疗效评分表的结果差异较大,中医证候疗效评分结果趋于临床控制,由于疾病疗效评定标准较高,因此疾病疗效评分结果较难达到临床控制。考虑中医评分表的评定标准不甚客观,故设计上需要进一步改进。3 TS患儿的常见共患病中ADHD占大多数,其后依次为遗尿、OCD、抑郁症、孤独症。4总结出导师对TS及其共患病多从“风、痰”立论,病在肝脾的临证思路,从常用治法及常用药物用药规律上体现了导师运用扶土抑木法治疗本病的辨证思路。

王丽萌[4](2014)在《运用催眠治疗技术改善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团体干预研究》文中提出催眠是一种适用于儿童常见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有效治疗方式。诸多临床研究和案例报告显示,催眠可以应用于治疗儿童焦虑、行为障碍、疼痛以及其他适应症。本研究以讲述儿童催眠故事的《汤普森心理童话药书》为蓝本,在兼顾儿童具体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和各种常用催眠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团体方案设计。同时,为进一步扩大该方案的适用范围,研究者将如何更好地建立亲子关系的话题穿插其中。研究者采用儿童行为量表调查某省市幼儿园4至6岁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状况,共发放问卷400份,在去除无效问卷和没有问题的儿童后,有45份问卷的儿童被试存在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心理行为问题。经联系,有意愿参加并且在时间上可以配合团体进行的家长有33人。在团体进行过程中有2名成员退出。追踪时有1份问卷未收回。本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一般线性模式中的重复测量来比较儿童被试在前测、后测及一个月后追踪时的量表得分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后测时儿童的CBCL得分与前测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追踪时的结果显示,儿童的CBCL得分比后测时有显着降低。说明该团体方案能有效改善儿童被试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状况,且在团体结束后的一个月中,该团体方案的改善效果仍然持续存在。最后,研究者根据研究结果对该团体方案的效果进行讨论,并对团体活动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同时,也对未来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具体建议。

章星琪[5](2013)在《拔毛癖的临床诊治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拔毛癖是由人工性牵拉引起的外伤性脱发,好发于儿童,容易误诊成其他脱发性疾病,尤其是斑秃。皮肤镜、脱发斑病理改变有助于鉴别诊断。本病病因不详,患儿与监护人的沟通不良和学习压力是常见的诱因。现认为本病患者有其心理行为特征,即有具强迫症特点的习惯行为。治疗中可采用行为治疗如强化训练、惩罚、习惯逆转训练等,或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本病复发率较高,监护人的监督和心理引导很有帮助。

曹兰,付香莲,李加飞,孙杏娟,张文春,贾文莉,陈红艳[6](2010)在《儿童、青少年拔毛癖24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拔毛癖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8年来在我院就诊的24例拔毛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病年龄以青春期前3~10岁为多(79.16%),女性占(83.33%),男性占(16.66%),男:女为1:5。拔发部位最常见受累部位:颞部、额、其次为枕、顶部。脱发情况为脱发斑及毛发稀松斑,18例承认有拔发行为,2例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1例合并舔唇癖;2例合并咬甲癖,1例拔毛后吃毛发,6例合并焦虑症,5例合并忧郁症。22例的发病与心理因素或诱因有关,以家庭环境及压力等应激因素为多。结论拔毛癖以儿童和女性多见,最常见受累部位是手比较容易伸及的颞部、额,其次为枕、顶部。儿童、青少年拔毛癖作为一个行为方面的精神症状,也常伴抑郁症、焦虑症等其他心理问题及精神障碍,其家庭、环境及生化等因素与其发生有相关性。从分类学上这类疾病仍然归属精神疾病,但部分患者和家人对到精神科治疗不易接受,绝大多数首先到皮肤科就诊和治疗因此,皮肤科医生应加强心理咨询技巧,承担起拔毛癖诊疗中的主要作用。

宋宁静,许筱云,宋兆友[7](2009)在《儿童拔毛癖10例报告》文中提出

康瑞花,李艳华,高顺强,林元珠[8](2008)在《拔毛癖并发咬甲癖1例》文中研究说明患儿男,11岁。因反复不自主拔发致头部似斑秃样改变半年,于2007年2月5日就诊。患儿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自主拔发或咬甲,在与同学玩耍或写作业时,偶亦有拔发或咬甲,夜间睡眠时拔发或咬甲动作频繁。主要拔两侧枕部头发,交替咬双手10指末端,致枕部出现2处脱发区,双手甲板变短。患儿父母每2周为其剃光头发1次,近1个月未理发,患儿改为

杨雅婕,童辉杰[9](2007)在《冲动控制障碍分类及诊断研究概述》文中指出冲动控制障碍是一类心理障碍的统称,指在强烈欲望驱使下,难以自我控制而进行某些行为的心理障碍,ICD-10、DSM-Ⅳ和CCMD-3等制定了对该障碍的诊断标准。由于冲动控制障碍患者的表现与其他一些精神病性障碍有相似之处,因此还应该注意与其他精神障碍的鉴别诊断。

吕静,张怀寅,刘伟[10](2007)在《拔毛癖1例》文中研究指明

二、儿童拔毛癖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拔毛癖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15例拔毛癖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2.1一般情况
    2.2临床表现
    2.3伴随心理因素及诱因
    2.4疗效
    2.5治疗
3讨论

(2)国内报道的儿童胃内毛发结石13例的总结分析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及体征
2 结果
    2.1 辅助检查
        2.1.1 血常规
        2.1.2 B超
        2.1.3 X线检查
        2.1.4 胃镜检查
        2.1.5 CT检查
        2.1.6 MRI检查
        2.1.7 病理检查
    2.2 治疗
    2.3 预后
3 讨论

(3)基于数据挖掘的王素梅教授诊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病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学研究现状概述
        1 中医学对TS的认识
        2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与共患病的关系
        3 中医治疗
        4 数据挖掘信息技术及中医复杂关系分析系统在中医药研究中的作用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研究现状概述
        1 现代医学对TS的认识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制
        4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与共患病的关系
        5 TS与儿童智商
        6 TS与感统失调的关系
        7 TS与脑电图的关系
        8 TS的治疗
        9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与分析
    前言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结果
    1 TS患儿研究结果
        1.1 资料情况
        1.2 实验室检查分析
        1.3 临床特征分析
        1.4 中医证型及证候特点
        1.5 治法
        1.6 用药规律
        1.7 利用复杂网络法进行核心药物分法
    2 TS共患病患儿研究结果
        2.1 TS共患病人口学分析
        2.2 实验室检查分析
        2.3 临床特征分析
        2.4 TS共患病分布及中医证型特点
        2.5 各共患病的用药分析
讨论
    1 一般情况
    2 导师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及其共患病的经验总结
        2.1 导师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总体认识
        2.2 导师对TS共患病的认识
    3 用药规律
    4 结论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4)运用催眠治疗技术改善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团体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催眠概述
        2.1.1 催眠史简述
        2.1.2 催眠定义
    2.2 儿童催眠
        2.2.1 儿童催眠技术的使用
        2.2.2 儿童催眠的作用
    2.3 儿童催眠的应用与研究
        2.3.1 儿童催眠与焦虑
        2.3.2 儿童催眠与习惯性障碍
        2.3.3 儿童催眠与疼痛
        2.3.4 儿童催眠与其他适应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程序
    3.4 团体方案
        3.4.1 团体带领人
        3.4.2 团体内容
    3.5 数据分析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描述性分析
    4.2 团体干预的效果分析
        4.2.1 儿童行为量表抑郁因子的分析结果
        4.2.2 儿童行为量表体诉因子的分析结果
        4.2.3 儿童行为量表社交退缩因子的分析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5.1 对团体间接改善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效果的分析与讨论
    5.2 对今后有关研究的建议
    5.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5)拔毛癖的临床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定义
2 病因
3 心理行为特点
4 临床表现
5 合并症
6 皮肤镜表现
7 病理改变
8 辅助诊断手段
9 诊断要点
10 鉴别诊断
11 治疗要点
12 疗效追踪
13 我国资料
14 总结

(9)冲动控制障碍分类及诊断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2 冲动控制障碍的分类及其特点
3 冲动控制障碍的诊断与鉴别
    3.1 诊断方法
    3.2 鉴别诊断
        3.2.1 冲动控制障碍与强迫症
        3.2.2 冲动控制障碍与双相障碍
        3.2.3 冲动控制障碍与边缘性人格障碍
    3.3 共病研究
4 结 论

四、儿童拔毛癖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15例拔毛癖的临床分析[J]. 胡庆菊,谭秀梅,梁炜明,邓秀如.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11)
  • [2]国内报道的儿童胃内毛发结石13例的总结分析及文献复习[J]. 杨志勇,陈秀奇. 中外医学研究, 2014(14)
  • [3]基于数据挖掘的王素梅教授诊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病临床经验总结[D]. 李珉景(LEE MIN KYOUNG).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4]运用催眠治疗技术改善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团体干预研究[D]. 王丽萌.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02)
  • [5]拔毛癖的临床诊治进展[J]. 章星琪.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3(02)
  • [6]儿童、青少年拔毛癖24例临床分析[J]. 曹兰,付香莲,李加飞,孙杏娟,张文春,贾文莉,陈红艳. 皮肤病与性病, 2010(02)
  • [7]儿童拔毛癖10例报告[J]. 宋宁静,许筱云,宋兆友. 皮肤病与性病, 2009(01)
  • [8]拔毛癖并发咬甲癖1例[J]. 康瑞花,李艳华,高顺强,林元珠.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8(12)
  • [9]冲动控制障碍分类及诊断研究概述[J]. 杨雅婕,童辉杰. 精神医学杂志, 2007(06)
  • [10]拔毛癖1例[J]. 吕静,张怀寅,刘伟.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7(02)

标签:;  ;  

儿童拔毛癖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