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区教育与幼教管理体制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寇文亮[1](2021)在《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幼儿教师教育始于清末,女子师范学校附设保姆科是清末留给幼儿教师教育的一份特别遗产。民初女子师范学校和女子中学在培养幼儿教师方面的职能并存,在“1922年新学制”颁布后逐渐发展为以女子中学为主。从学习日本到学习欧美,甚至达到移植照搬程度,是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的突出特征。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科学理念激荡了幼儿教师教育独立举办热情;幼儿教育中国化、平民化及科学化追求,直接导致了幼儿教师教育改革方向的确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等思潮流入与传播,形成了中国化、本土化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活教育、儿童中心论、行为主义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指导理论,为幼儿教师教育独立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和单相性教育实验为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提供了借鉴与方法助力;更为重要的是,民国初期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发展困境,需要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其指明路径与方法。这就是幼儿教师教育实验肇始之成因和依凭。“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幼儿教师教育在学制系统中获得了独立的合法地位,但是其办学体制、招生起点、修业年限、课程教学等内容并未配套公布,这就强化了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迫切性,也给专家学者们留下了较大的实验探索空间。于是,一场旨在摆脱传统女学影响和外国幼儿教师教育影响,探索中国化、科学化、平民化独立的现代幼儿教师教育之路的教育实验就此展开。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及张宗麟等相互启发,各自独立地主持了不同的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包括综合性实验和单项实验,探索发现了幼儿教师教育全领域全方位规律,几乎覆盖了幼儿教师教育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对于促进民国时期符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构,起到了根本性、关键性及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并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梳理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图景和内在规律;梳理了这些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丰富了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教育实验研究视域和内容;分析了提升幼儿教师现代化、专业化水平实现路径;探索挖掘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于新时代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的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研究以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研究对象,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界定了相关概念,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及史料,介绍归纳了研究理论及方法、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正文部分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发生学方法为理论指导,以耗散结构理论作为论文设计支持,以实验教育学作为论文分析学科依据,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了梳理与阐释。第一部分含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促发因素的梳理,分析了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尤其是民主科学理念对于教育实验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促进作用;分析了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转型发展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呼唤与促进;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主体对于外国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吸收和批判以促进实验理性形成的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综合性和单项性教育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激荡促进过程,以及在目标内容和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第二部分含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主体内容。本研究根据史实、典型性及其重要程度,筛选了偏于综合的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以及偏于单项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实验,并进行了研究与阐释。体制和学制实验包括“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平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高级中等教育层次的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学制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问题的发现、梳理及确立过程;分析了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构的实验过程及其理论成果;分析了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中国化、科学化的乡村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设以及乡村建设实验的创新性推动作用;深描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的双轨之路体制实验过程。课程实验筛选了“生活教育”课程实验、“行为课程”组织实验、“活教育”课程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起因和确立过程,梳理了民国时期生活教育、行为主义和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分类和结构化、组织实施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典型课程理论建构、课程体系建立与完善的促进过程,以及对于幼儿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筛选了“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问题发现的出发点、坐标和聚焦过程;梳理了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理论依据;分别梳理归纳了各个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分析了其对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及规范化的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独立性建构所起到的关键性促进作用。由于教学方法实验与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在民国时期区分困难,且内容较少,实验特征不明显,因此,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为例,分析和梳理了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缘起、表现形式以及实习教学实验问题的确立过程;梳理了张雪门幼儿教师教育实习教学方法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及结果与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是第七章,阐释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以及时代启示,总结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推动中国现代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构建、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推动幼儿教师教育中国化、规范化制度建立、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科学化、专业化提升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调查分析了当前乡村幼儿园园长教师队伍专业化、保教过程科学化建设缺陷和提升需求,阐释了目前幼儿教师教育对幼儿教育发展的回应不足之处;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新时代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幼儿教师教育升格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及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精神方法技术弘扬借鉴的启示作用。
王艺芳[2](2021)在《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公益、安全、优质发展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趋势和全球性议题。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是我国学前教育体制变革的目标,也是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然而目前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如何?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存在哪些差异?影响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因素有哪些?基于回答这一系列问题的需要,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遵循“界定核心概念——确定价值取向——建立理论模型——构建指标体系——研制监测量表——监测发展水平”的思路对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进行研究。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是指基于公共性、公益性、公平性的理念,由政府主导,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面向全体3-6岁儿童不以营利为目的、收费合理、办园规范、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准基本公共服务。基于西方和我国公共服务监测价值取向的演变历程及趋势,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提出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综合参考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评价学等多学科理论和经典成熟的公共服务监测模型,建立了涵盖功能、环节、价值目标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理论模型。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以公共性为基本价值,在功能上主要指向宏观区域公共利益和微观个体满意度的实现,在环节上包括“投入——分配——产出——结果”,在价值目标上要实现服务充分性、服务均衡性、服务公益性、服务满意度。在此基础上,研究者编制了相应的监测指标体系并利用三轮次德尔菲专家访谈法进行修订。基于建构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者编制了分别用于监测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发展水平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监测量表》和微观发展水平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监测量表》。经过小样本试测与大样本施测,运用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的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级反应模型对《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监测量表》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监测量表》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进行检验,得到科学性和可行性有保障的监测量表以及经过实证检验与调整过的监测指标体系。采用两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山东省的青岛市、江西省的上饶市、贵州省的贵阳市为样本省市,抽取75位教育行政人员、994位幼儿园教师、4155位幼儿家长对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进行主观评价,并利用2019年相关客观教育统计数据获得客观绩效。通过潜在剖面分析、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展现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发展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较高且存在较大差异,宏观发展指数、微观发展指数和综合发展指数的得分分别为87.19、77.94、84.68,且宏观发展指数高于微观发展指数,主观评价高于客观绩效;(2)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投入的充分性有待提高,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存在显着省际和城乡不均衡;(3)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家长满意度水平一般,政府职责满意度有待加强;(4)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相关利益者对幼儿园收费实惠性、入园平等性、时间匹配性的评价存在冲突性,而一致认为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依旧存在、教育经费补贴过低、幼儿园质量较高;(5)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可以分为低认可度组、中认可度组和高认可度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可分为低满意度组、中满意度组和高满意度组,来自山东、城市、县城的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更有可能归属于高认可度组和高满意度组;(6)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影响因素存在多层次性与复杂性,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在幼儿园教师的年龄、教龄、第一学历、职务、编制、园所级别、省份、城乡存在显着差异,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在家长的性别、年龄、户口类型、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园所性质、园所级别、省份、城乡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省份、城乡、园所级别、职务、编制、户口类型等因素是影响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和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研究围绕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共性、政府主导性、供给与分配的有效性、弱势补偿性等,提出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对策。综上所述,本研究明晰了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内涵与监测的价值取向,构建了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模型、监测指标与监测量表,分析了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发展差异与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发展对策。本研究为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及监测提供了理论奠基与实证支持,也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马波[3](2020)在《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性实践”,是人与人灵魂的相遇。优质的教学取决于教师在情感支持、课堂组织和教学支持等方面与儿童的互动。大量的研究表明,高质量师幼互动对儿童诸方面发展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对家庭贫困、适应困难等处境不利儿童的发展作用更突出。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以及国家在促进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相关政策的落地,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乡村学前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在“有学可上”的基础上如何“上好学”既是未来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人民的期盼,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四川省“一村一幼”项目首先在该区域试点和推行。这些地区的师幼互动质量如何,影响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提升该区域的师幼互动质量等问题亟待探索。研究者在农村视角的指导下,采用混合研究的方法,运用课堂互动评估系统(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CLASS)对社会经济、交通、教育平均处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中等水平的L县25个“一村一幼”幼教点的42个班级的67名辅导员的师幼互动质量进行了上述问题的研究。首先,研究者采用CLASS评估系统对67名辅导员的一日活动进行了观察和评估。发现:L县村幼教点的师幼互动质量整体质量不高,不平衡性与差异性并存的特点。从不平衡性来说,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情感支持得分最高、班级组织次之,教学支持得分最低;不同活动形式中的师幼互动质量得分存在不平衡性,游戏活动和户外集体活动在情感支持和班级组织领域的得分最高;集体教学活动在教学支持领域的得分略高;生活活动的师幼互动质量最低。从差异性来说,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发现,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存在低质量型、中低质量型、中等质量型和中高质量型四个剖面,以中低质量型为主,但仍存在一定比例有质量的师幼互动。不同结构质量的村幼教点其师幼互动质量差异显着。总体而言,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优势与挑战并存,如何发掘其师幼互动质量的优势,带动其弱势发展成为研究的重要议题。其次,研究者采用田野考察和文本分析等方式在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了影响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在外系统层面,一村一幼”政策对“一村一幼”过渡性、临时性的导向使得村幼教点在师资、教师身份待遇、教师培养、幼教点硬件设施设备、幼教点质量监督与管理等各个方面难以得到最基本的保障,对师幼互动质量产生重要而间接的作用。在大系统层面,研究者探讨了辅导员身份、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以及专业发展等职业困境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在中间系统层面,研究者考察了幼教点结构质量和班级结构质量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如研究发现村幼教点的屋舍拥挤与师幼互动质量有关,生活设施设备对班级组织质量、辅导员对儿童的关注程度等有显着性影响。班级是否有一定活动材料对师幼互动质量有显着性的影响,班级规模也有一定的影响,当班级规模过大时,师幼互动质量更低。在小系统层面研究者考察了辅导员的专业特质和个人特质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从专业特质来说,对于绝大多数非学前教育的辅导员而言,“学艺旁观”的“见习”对她们的教育观念、行为,师幼互动行为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尽管辅导员学历和专业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不显着,但并不意味着学历和专业不重要,学前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其情感支持和班级组织质量更高;辅导员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不足及师幼互动培训的缺失使得她们缺乏有效互动的策略,也直接影响着师幼互动质量。辅导员的工作经历对师幼互动质量的影响显着,本专业毕业后有其他学前(早期)教育机构工作经历的辅导员和小学转岗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更高;辅导员对教育的认识和儿童的认识直接影响着她们的教育行为、与儿童互动的行为以及一日生活的组织与实施,对师幼互动质量有着重要而直接的影响。辅导员的人格特质影响着辅导员的行为方式和处事方式,外倾型的辅导员面对困境更加积极乐观,对儿童也更加热情,尽责型的辅导员在一日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在与儿童的互动中总能够尽职尽责。第三,研究者在充分分析辅导员师幼互动质量特点和辅导员特点的基础上制定了《村幼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方案》,并展开了一学期的准教育实验。通过两次前测和一次后测以及辅导员问卷发现,本次学习活动对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提升有显着作用,其中班级组织领域提升最多、情感支持次之,教学支持提升最少。这说明村幼教点的师幼互动质量提升存在难易程度的差异,教学支持最难提升。不同活动类型中的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也不同:集体教学活动的师幼互动质量得分提升最多,游戏活动、生活活动次之,户外集体活动最少。不同专业背景、出勤次数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提升无显着性差异,但学历越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出勤次数更多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提升更多。此外,辅导员在自我评价中认为除了师幼互动能力的提升外,还在教育理念、持续学习、专业信心方面有所收获,对本次学习满意度较高。最后,研究者对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研究进行了总的讨论,尽管民族地区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不高,但在其区域内部,发现其师幼互动质量的多元实践样态,并借助其优势以本区域力量为主,支持村幼自助、自主发展。同时也应看到,师幼互动质量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师幼互动学习项目,而是需要整个生态系统中各方的合力,才能更好的实现其质量发展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邹群霞[4](2020)在《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背景下《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研究已成为早期儿童教育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语言领域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其中一个领域,对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以下简称《标准·语言领域》)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为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语言领域的修订确立相应的参照,也为我国早期儿童的语言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与思考。本文以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对中美《标准》制定背景、价值取向、目标和《标准·语言领域》的内容、实施及效果等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对中美《标准》制定背景的比较,在国际背景方面,全球化时代背景是影响中美两国《标准》制定及其推进极其重要的元素;国内外学前教育相关研究成果交流直接或间接对中美《标准》制定起推进作用。同时,中美两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背景的不同,进而对《标准》制定产生影响;(2)从课程政策视角探析中美《标准》的价值取向与目标,研究发现我国《指南》价值取向以幼儿为中心和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美国《标准》则呈现自由主义取向、保守主义取向和社会效率取向等多元价值取向态势。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实施教学范式改革、实施评价改革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中美《标准》制定的目标,但中美目标方向并不一致;(3)通过对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的形式结构、内容结构和结构性质的比较分析,发现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同为指导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学前教育课程政策文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不仅表现在编排体例、语言表述等形式结构方面,在基本框架设计上也呈现各自的特点,美国《标准·语言领域》结构框架所反映的框架性质和一体化衔接值得我们学习;(4)在借助于NVivo12软件对《标准·语言领域》相关内容进行编码与分析,结果表明: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在子领域分类、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策略与建议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反映了两国语言领域的教育理念与理论取向。两国在早期儿童语言教育上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注语言发展的全面性。美国《标准·语言领域》关注语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为特殊需要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支持,语言发展强调向早期读写偏移等理念。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也分别体现了“全语言教育”取向和“平衡化教育”取向;(5)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状况、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现状总体没有美国的实施现状乐观;我国受访教师对《标准·语言领域》实施评价感知与认同度较低;在样本数据下,美国受访教师的实施效果测度值总均值高于我国受访教师的实施效果测度值总均值。通过对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的研究得出主要的启示:一方面,对我国《标准·语言领域》修订的启示是标准修订需兼顾稳定性与发展性;标准修订需考虑连续性与阶段性;标准修订需考虑综合性与个别化;标准修订需注重指引性与操作性的统一;标准修订需平衡统一性与适宜性。另一方面,对《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的启示是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构建《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的支持系统;发展我国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项目与评估体系。
石彦芳[5](2020)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 ——以Y县8所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学前教育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难点,是实现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环。近十年,随着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有所缓解,农村学前教育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其仍是学前教育的短板,普遍存在硬件设施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这是农村学前教育快速发展道路上的阻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省份的农村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各个地区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情况不同。本研究聚焦于Y县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通过对5个乡镇的8所公办园进行实地观察,对教育主管部门人员、各园园长、部分园内教师进行访谈以及发放教师问卷的方式,从管理体制、经费投入、幼儿园内部问题、家长角度总结现状,客观分析Y县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成效和困境,并提出改善策略。本研究由绪论、样本选取情况、Y县农村学前教育的成效、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导致困境产生的原因和改善策略六部分组成。绪论主要对研究缘起、意义、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整体设计进行了介绍,在对国内外文献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本研究的方向、目的、内容、方法。正文包括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对研究对象Y县和所选取的5个乡镇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列举了近几年Y县在农村学前教育方面取得的成效。主要为有序建立农村学前教育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经费投入机制、改善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使农村学前教育有所提升。第三部分探讨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发现乡镇公办园存在发展进度缓慢、幼儿园内部人力资源分配失衡、师资力量薄弱且工资待遇差、课程设置不合理四方面的问题。第四部分对农村学前教育面临的困境进行原因分析。认为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与管理体制、经费投入、家长观念等外部限制有关,同幼儿园的管理层意识、教师自身的积极性、缺乏定期有效的专业培训等内部因素也相关。第五部分提出了 Y县农村学前教育的改善策略。基于原因分析,从落实政府职责、建立科学的经费保障体系、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激活幼儿园内在动力和革新家长观念五个方面提出建议。
卢迈,方晋,杜智鑫,曹艳,武志平,周想,梁博姣,段天雪[6](2020)在《中国西部学前教育发展情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迅速发展,但地区和城乡差距大,农村尤其是西部贫困农村入园难的问题仍未解决。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西部学前教育发展,出台了多项重要政策。随着"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制定和落实,一些西部省份也探索出台了适合省情的地方政策。同时,许多社会组织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方面也做出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以上都有效促进了学前教育的普及和质量提升。本报告综述了西部学前教育的现状和问题,通过梳理近年来中央和西部部分省份的政策和措施,以及一些社会组织的项目方案,提出政策建议。报告包括五部分内容:一是西部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二是西部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成就以及问题与挑战;三是中央及地方学前教育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四是国际经验和我国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若干项目方案;五是对西部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邵洪泽[7](2019)在《社区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设计研究 ——以盐城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城镇化大幅提高,新的城镇社区不断涌现。为了满足社区居民家庭对幼儿教育需求,政府应加大对城镇社区幼儿园建设的投入。在全球学前教育社区化的浪潮中,学前教育已是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学前教育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为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描绘一个美好的蓝图。社区幼儿园是满足社区幼儿学习、生活、游戏和生长发育需求的重要场所,在幼儿园接受教育,不仅影响到幼儿一生的发展,也影响着每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国家的未来。因此幼儿园环境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以社区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设计为研究对象。首先,在基于现代幼教理论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城镇社区幼儿园环境设计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其次,在幼儿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影响社区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设计相关要素进行分析,总结出幼儿对空间环境的需求;再次,按照室内外环境设计的一般原理,根据社区幼儿园的特点和设计要素,提出指导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设计策略;最后,以盐城某社区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设计项目为例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论证。论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分析了国内外社区学前教育现状、发展历史及各自特点,并通过调研,总结出目前国内幼儿园空间环境设计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二章分析了幼儿的生理、心理及感知觉的特点,归纳了幼儿对空间的需求及环境设计要遵循的设计原则;同时又从教育理念、学前教育市场化、社区化等方面分析了对社区幼儿园环境设计的影响,总结社区幼儿园环境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第三章分析了目前我国社区幼儿园的特点,基于现代幼教理论,对社区幼儿园教学空间、特色空间、室内外交往空间、建筑物理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第四章以盐城恒大帝景社区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设计为例,探讨社区幼儿园环境设计策略的运用。第五章总结了研究结论,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卢乾[8](2019)在《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主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前教育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凸显,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愈益严重。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相继出台政策明令禁止小学化。在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公立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得到明显改善,但民办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甚至成了小学化的“重灾区”。因此,了解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主体困境,找寻困境产生的原因,化解各治理主体的矛盾,探寻有效治理民办幼儿园小学化的办法,成为当前重要的实践议题。本研究立足公共治理理论,将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主体界定为政府、民办幼儿园、幼儿家长、小学、幼教第三方五大主体。通过田野调查法,深入了解各主体在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中的角色与作用,从不同侧面还原当前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现况,进而分析各治理主体存在的问题,探寻各治理主体陷入矛盾冲突的重要因素,从而为民办幼儿园有效治理小学化提供参考与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各主体在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过程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在小学化治理过程中扮演管控者的角色,民办幼儿园扮演践行者的角色,小学扮演协助者的角色,家长与幼教第三方则分别扮演承接者和宣传者的角色。尽管绝大部分主体参与了小学化治理工作,但民办幼儿园小学化问题并未得到根本上的解除,各主体在小学化治理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政府部门的治理不到位,民办幼儿园的假性治理,家长消极应对治理工作,幼教第三方治理监督缺位等。究其原因,主体利益述求的多元对立,加之各主体缺乏多元参与意识,主体责任界定不清晰,主体发展力量不均衡,进一步激化了治理主体间的矛盾,进而阻碍了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进程,使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陷入困境。对此,笔者立足公共治理主体的应然角色与作用,分别从政府、民办幼儿园、小学、家长、幼教第三方提出各主体的角色规范与功能协调策略。通过发挥政府元治理作用,民办幼儿园自主性作用,小学辅助性作用,家长基础性作用,幼教第三方中介性作用,促使多元主体间的良性互动,构建民办幼儿园小学化公共治理模式,以形成合力化解小学化危机。
齐慧清[9](2019)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普惠政策运行研究 ——以临汾市尧都区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人们对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追求已成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课题。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自被提出便具有神圣的使命感,为中国大地的弱势群体儿童服务,保障弱势儿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以促进人生的起点公平。在现实背景下,它不仅是“普惠性”与“民办幼儿园”的结合,而且是实质性的“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契约关系。由中央发布的普惠政策是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具体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详细政策的支持。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法,在梳理宏观普惠政策体系基础上,对《关于开展尧都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及管理办法》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进行分析,以探寻区级政府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所提供的扶持与帮助。山西省、临汾市及尧都区的教育发展状况是普惠政策运行的大环境,幼儿园是普惠政策落实的小场所,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发现尧都区普惠政策运行缓慢,政府出于客观责任积极认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此外,又出于主观责任积极探索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帮扶办法,而民办幼儿园处于求生存与谋发展的状态,对政府抛出的“橄榄枝”仍采取观望态度。当前,尧都区普惠政策运行走入困境的原因有:教育财政分权与基础教育公共支出结构偏向、政府行为失范与学前普惠政策制定导向不准、市场调节失灵与家长育儿观念随波逐流三大方面。为推进普惠政策更好的运行,应唤醒公众的“儿童意识”以增进普惠政策价值;通过出台学前教育法,加强对无证幼儿园的分层治理和对合格幼儿园的动态管理以改善普惠政策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从经费投入、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提升和监督管理服务等方面完善普惠政策内容;优化政策制定和执行等各环节,以改进普惠政策过程。
张根健[10](2019)在《幼儿教育师资有效供给研究 ——以D省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为例》文中指出学前教育是一个特殊的专业,幼儿园教师岗位是一个拥有专业特质的职业,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则要求幼儿园教师应具有不同于其他学段教师的专业素养。但是就目前的现实而言,学前教育仍是整个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幼儿师范教育的基础相对薄弱。从本研究的调查来看,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地表现在:规模供给满足不了学前教育发展对师资的需求;结构质量和过程质量不高成为实现幼儿教育师资专业化目标的瓶颈;城乡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加剧了师资供需的结构矛盾。特别是供给不足和不良供给同时存在,供给问题与需求因素相互交织,幼儿教育师资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通过对D省幼儿教育师资供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分析发现:师资供给的要素水平不高,要素配置整体处于低水平状态;师资供给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地域结构、资源配置结构不能适应师资有效供给的要求。究其原因,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人才培养过程呈现封闭性,供需结构未能实现有效对接;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师资供给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健全,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不合理,供给主体内生动力不足。总之,幼儿教育师资现实的供需矛盾与国家为学前教育规划的蓝图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如何缓解幼儿教育师资供需矛盾,怎样配置好幼儿师范教育资源,实现院校与幼儿园高质量的协同育人?成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和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共同面临的课题,也是本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研究坚持问题导向,在对D省幼儿教育师资的供与需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以当前国家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运用的方法论为指导,形成自身的理论框架,围绕实现幼儿教育师资有效供给的目标展开问题分析,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议,拓宽了理论研究视野,具有一定的理论应用价值。本研究坚持从供需关系出发,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等为支持,建构幼儿教育师资供需合作共同体模型,重构供给主体体系,提出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体制改革方案,进行了幼儿教育师资供给机制创新设计,以回应前面提到的三个问题,对当前进行的幼儿师范教育改革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依据上述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本研究的详细过程和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相关概念与观点,提出了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论,并据此建立了幼儿教育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理论框架。其次,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对全国和D省幼教师资供需问题进行了现实透视,为本研究提出了问题指向。接着具体从供需两个视角对幼儿教育师资供给现状进行深入剖析,一方面对D省12个县市区的幼儿教育师资供给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结构分析,获取到本研究所需的重要数据;另一方面通过对师范生、新教师、园长三类群体的调查,从需求方评价的视角对师资供给的过程质量进行分析。第三,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分别就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中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进行了结构性分析,进一步发现影响师资有效供给的深层次问题及其成因,为提出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提供了建构思路。第四,从基本需求、有效需求和未来需求三个层面探寻了幼儿教育师资需求侧对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的影响,为提出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的解决方案提供了供需矛盾体中另一矛盾主要方面的依据。第五,在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框架的指导和多元理论的支持下,提出了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建构了幼儿教育师资供需合作共同体模型,对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体制进行了体制创新设计。第六,探讨了与供给新体制相适应的幼儿教育师资供给机制创新设计,从有效供给的三个本质特征与要求出发分别提出了建立完善幼儿教育师资供给规划机制、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的构想与建议。最后,在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和自我评价,提出了后续研究的设想和展望。
二、社区教育与幼教管理体制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区教育与幼教管理体制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民国教育实验开展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
(二)现实体认:探寻幼儿教师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
(三)研究基础:“设计-实验”模型为本研究提供了实践支撑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实验、试验和教育实验 |
(二)民国时期和幼儿教师教育 |
(三)幼儿教育实验 |
(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的相关研究 |
(二)民国时期教育家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相关研究 |
(三)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的内容与视角 |
五、研究理论及方法 |
(一)研究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结构设计 |
七、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 |
(一)创新点 |
(二)局限性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促发因素 |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实验 |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教育实验提供了合理依据 |
二、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教育传播诱发教育实验 |
三、教育实验开展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重要标识 |
第二节 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背景 |
一、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及特点 |
二、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诉求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准备 |
一、日式和教会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客观评价 |
二、国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的引入 |
三、初步展开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思考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多领域教育实验对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推动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综合性教育实验的探索导向 |
一、综合性教育实验促进社会改造的价值指向 |
二、综合性教育实验探索教育平民化的思想内容 |
三、综合性教育实验凸显实用与科学特征 |
四、综合性教育实验实施和成效提升的促进策略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法技术思想的生成 |
一、实验主体对教育实验内容有较为清晰的体认 |
二、实验主体追求实验过程的实证性和严密性 |
三、实验主体注重调查法和统计法的应用 |
四、实验主体合理选择实验区域和学校的研究对象 |
五、实验主体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专业和技术 |
六、实验主体注重获得实验效果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的缘由 |
一、实验问题发现:对当时幼儿教师教育体制的研究与批判 |
二、实验问题梳理: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立的双轨之路 |
三、实验问题确立:幼儿教师教育体制与学制实验的内容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 |
一、“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陶行知乡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创新 |
二、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乡村建设实验的组成部分 |
三、结果与影响: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方向确立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实验 |
一、实验发端:增补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内容空缺 |
二、探索推进:高中层次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向确立 |
三、实验内容广泛:幼儿教师培养体系的中国化、科学化建构 |
四、学制创新:晓庄“中心幼稚园”模式下幼儿教师教育的学制实验 |
五、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学制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缘起 |
一、实验问题起点: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外国化弊病严重 |
二、实验问题梳理: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专业性诉求 |
三、实验问题归纳:在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中寻找课程改革方向 |
第二节 “生活教育”课程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生活即教育 |
二、实验的目标:建构“生活力”模型 |
三、实验的内容:实施三类课程 |
四、结果与影响:“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形成 |
第三节 “行为课程”组织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引导儿童在劳力上劳心 |
二、实验的目标:围绕中心活动组织活动课程 |
三、实验的内容:五次“行为课程”组织尝试 |
四、结果与影响:“行为课程”组织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构建 |
第四节 “活教育”课程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活教育”思想 |
二、实验的目标:培养活的幼儿教师 |
三、实验的内容:“工作单元制”和“五指活动”课程组织 |
四、结果与影响: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集大成者 |
第五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缘起 |
一、实验问题起点:教学组织形式是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盲区 |
二、实验问题坐标: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浮出水面 |
三、实验问题聚焦:探寻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路向 |
第二节 “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教学做合一” |
二、实验的目标:普及乡村幼儿教育 |
三、实验的内容:提升培养效率和适应性 |
四、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突破性价值 |
第三节 “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道尔顿制的改造 |
二、实验的目标:知识和技能并重的教学模式构建 |
三、实验的内容:“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落地 |
四、结果与影响:提升了幼儿教师教育质量 |
第六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实验——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为例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法实验的缘起 |
一、实验问题起点: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觉醒 |
二、实验问题梳理:按照课程类别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 |
三、实验问题聚焦: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
第二节 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
一、实验的依据:“行为主义”理念 |
二、实验的目标:实习教学应确保全领域、有计划、有组织 |
三、实验的内容:从参观、参与到支配的全程性实习 |
四、结果与影响:为幼师实习教学方法探索可行路径 |
第七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 |
第一节 推动中国幼儿教师教育现代转型 |
一、推动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形成 |
二、促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规模与质量保障 |
三、拉动幼儿教师教育制度中国化、规范化 |
四、构建幼儿教师教育初步的课程教学科学化体系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现实启示 |
一、重视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实验经验的借鉴 |
二、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需要实验研究 |
三、幼儿教师升格教育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
三、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 |
第二节 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
一、研究历程分析 |
二、研究内容分析 |
三、研究作者分析 |
第三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内涵的相关研究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内涵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内涵 |
第四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相关研究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监测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监测指标体系 |
第五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措施的相关研究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历程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经验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经济学相关理论及启示 |
二、管理学相关理论及启示 |
三、政治学相关理论及启示 |
四、评价学相关理论及启示 |
第四章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价值取向与价值选择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 |
二、“以人民为中心”视域下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的价值选择 |
第二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理论模型的依据与确立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理论模型的依据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理论模型的确立 |
第三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
第四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的初建与修订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的初建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指标体系的修订 |
第五章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量表的研制 |
第一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量表的编制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监测量表的编制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微观监测量表的编制 |
第二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量表的修订 |
一、基于经典测量理论修订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监测量表 |
二、基于项目反应理论修订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监测量表 |
三、基于经典测量理论修订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微观监测量表 |
四、基于项目反应理论修订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微观监测量表 |
第三节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量表的评价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宏观监测量表的评价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微观监测量表的评价 |
第六章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 |
第一节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的理念与设计 |
一、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的基本理念 |
二、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的方案设计 |
第二节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现状分析 |
一、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指数分析 |
二、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潜在类别分析 |
第三节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 |
一、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认可度的差异分析 |
二、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差异分析 |
第四节 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监测的讨论与结论 |
一、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较高且存在较大差异 |
二、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投入的充分性有待提高 |
三、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存在显着省际与城乡不均衡 |
四、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政府职责的满意度有待加强 |
五、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相关利益者具有冲突性与一致性 |
六、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影响因素具有多层次性与复杂性 |
第七章 提高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对策 |
第一节 把握起点:明晰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共性与政府主导性 |
一、明确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共性 |
二、发挥各级政府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主导性 |
第二节 抓住要点:提升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与分配的有效性 |
一、构建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体系 |
二、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 |
第三节 回归终点:办人民满意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
一、保障弱势家庭儿童优先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 |
二、强化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监测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快速发展的“一村一幼”幼教点,其学前教育质量亟待保障 |
二、师幼互动质量是“一村一幼”幼教点质量发展的关键 |
三、“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尚待探索 |
四、研究者的研究困惑与旨趣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一村一幼”幼教点的概念界定 |
二、师幼互动的概念梳理 |
三、师幼互动质量的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及其质量的已有研究 |
一、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政策与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 |
二、民族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
三、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及其质量的已有研究 |
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课程建构与质量探讨的相关研究 |
五、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二节 农村学前教育及其质量研究 |
一、农村学前教育政策及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
二、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发展现状 |
三、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及其培养的相关研究 |
四、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三节 我国师幼互动质量研究回溯 |
一、从师幼互动研究看师幼互动质量 |
二、在幼儿园质量研究中看师幼互动质量 |
三、专门化的师幼互动质量研究 |
四、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四节 课堂互动评估系统及师幼互动质量研究综述 |
一、课堂互动评估系统(CLASS) |
二、运用CLASS进行师幼互动质量现状探讨的已有研究 |
三、已有研究对影响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探索 |
四、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相关研究综述 |
五、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视角转换与研究方法论 |
第一节 基于农村视角的师幼互动质量研究 |
一、城市视角下被异化为“问题学前教育”的农村学前教育 |
二、本研究的基本主张与研究立场:研究农村学前教育应立足农村视角 |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论 |
一、研究问题与思路 |
二、研究方法论 |
三、混合研究范式在本研究的运用 |
四、研究伦理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研究设计一:L县“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现状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与问题 |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程序 |
研究设计二:影响L县“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考察 |
一、研究目的与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过程及伦理 |
研究设计三:探寻提升L县“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提升 |
一、研究目的与问题 |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
三、研究过程及伦理 |
第二部分 |
第五章 L县“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现状研究 |
第一节 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基本现状研究 |
一、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整体现状考察 |
二、“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整体水平 |
三、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与其他区域师幼互动质量的比较 |
四、总结 |
第二节 L县村幼教点一日活动中不同活动类型的师幼互动质量研究 |
一、四种活动类型中的师幼互动质量比较 |
二、不同活动类型的师幼互动质量特点分析 |
三、总结 |
第三节 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潜在剖面考察 |
一、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类别检验 |
二、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类型分布 |
三、不同师幼互动质量类型的特点分析 |
四、不同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在不同师幼互动质量类型的分布 |
五、总结 |
第四节 L县不同结构质量的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差异考察 |
一、硬件设施较好、有一定活动材料的班级其师幼互动质量更高 |
二、师幼民族构成单一、幼儿混龄跨度小于 3 岁、规模适宜的班级其与师幼互动质量更高 |
三、教育工作经历越丰富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更高 |
四、总结 |
五、本章总结 |
第六章 L县“一村一幼”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优势与挑战 |
第一节 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质量面临的挑战 |
一、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整体质量不高,教学支持尤低 |
二、一日活动中不同活动类型的师幼互动质量面临不同的挑战 |
三、低质量型在村幼教点的占比较高,如何改善这部分质量难度较大 |
四、村幼教点结构质量对师幼互动质量有制约作用 |
五、辅导员专业素养与多元文化素养不足制约师幼互动质量 |
第二节 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具备的优势 |
一、L县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得分存在不平衡性 |
二、村幼辅导员之间在CLASS的得分存在差异性 |
三、本章总结 |
第七章 影响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的原因考察 |
第一节 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政策管理与师幼互动质量 |
一、“本地人”的师资招聘和本区域文化对师幼互动质量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
二、村幼教点辅导员薪资政策制约着师幼互动质量 |
三、行政管理和监督松散对师幼互动质量不利 |
四、乡镇中心小学对村幼教点的业务质量与管理于师幼互动质量不利 |
五、总结 |
第二节 “一村一幼”辅导员职业困境与师幼互动质量 |
一、身份困境:不是教师的教师与师幼互动质量 |
二、工作性质困境:繁琐的工作内容与嘈杂的工作环境与师幼互动质量 |
三、专业文化氛围的困境:孤岛中的辅导员与师幼互动质量 |
四、总结 |
第三节 幼教点结构质量与师幼互动质量 |
一、幼教点硬件设施设备与师幼互动质量 |
二、“一村一幼”班级活动材料与师幼互动质量 |
三、“一村一幼”班级规模与师幼互动质量 |
四、班级儿童年龄跨度大对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有利弊影响 |
五、总结 |
第四节 “一村一幼”辅导员特质与师幼互动质量 |
一、“一村一幼”辅导员专业背景与师幼互动质量 |
二、“一村一幼”辅导员的教育观念与师幼互动质量 |
三、“一村一幼”辅导员人格特质与师幼互动质量 |
四、总结 |
五、本章总结 |
第三部分 |
第八章 村幼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项目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
第一节 学习内容及序列: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特点分析 |
一、师幼互动学习内容的总体设计应考虑辅导员的已有知识经验 |
二、班级组织是低水平师幼互动教师向中等水平发展的切入口 |
三、辅导员的教学支持能力发展难度最大 |
四、辅导员的教学实践急需行为管理能力的发展 |
第二节 学习条件与学习方式:村幼教点教师特点分析 |
一、学习条件的保障应考虑乡村教师的多重身份 |
二、学习方式的选择应考虑辅导员的精神生活状态 |
第三节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项目的理论基础 |
一、苏尔曼的教师知识观 |
二、维果茨基社会历史文化理论 |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
四、技术协助策略 |
第四节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项目方案 |
一、学习目标 |
二、学习者 |
三、学习内容与途径 |
四、条件保障 |
五、师幼互动学习方案的实施 |
第九章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效果研究 |
第一节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效果评估 |
一、辅导员师幼互动质量得分前后测总体结果比较 |
二、不同活动类型师幼互动质量的前后测比较 |
三、不同专业特征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变化 |
四、不同出勤次数的辅导员其师幼互动质量的变化 |
五、不同视频使用情况的师幼互动质量变化 |
六、不同现场反馈次数的师幼互动质量变化 |
七、总结 |
第二节 辅导员对师幼互动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
一、辅导员对掌握师幼互动学习内容的总体评价 |
二、辅导员学习过程中的师幼互动转变 |
三、教育理念与实践的转变 |
四、辅导员学习满意度调查 |
五、辅导员对本次学习项目的建议 |
六、总结 |
第三节 辅导员师幼互动学习效果的讨论与分析 |
一、学习项目对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作用显着 |
二、师幼互动学习效果还表现在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之外 |
三、村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提升还有较大空间 |
四、师幼互动学习需要对教师有积极的鼓励和及时有效的反馈 |
五、辅导员对本次学习整体满意度较高 |
六、本章总结 |
第十章 村幼师幼互动质量提升与教师学习的经验与反思 |
第一节 村幼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经验与反思 |
一、辅导员具备强烈的师幼互动学习动机 |
二、学习方案充分考虑教师的需求 |
三、专业人员及时有效的反馈 |
第二节 支持辅导员有效学习的思考 |
一、平等视角下发现、正视、理解辅导员 |
二、“学不能被教,只能被辅助” |
三、辅导员的学习需要情感支持 |
四、总结 |
第四部分 |
第十一章 总的讨论与反思 |
第一节 “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的讨论与分析 |
一、“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总体不高 |
二、“一村一幼”情感支持质量存在虚高的可能性 |
三、“一村一幼”班级组织质量总体不高,但最有提升的可能 |
四、“一村一幼”教学支持质量最低且提升难度大 |
五、“一村一幼”不同活动类型的师幼互动质量差异较大 |
第二节 提升“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的建议 |
一、“一村一幼”教育政策应解决辅导员的身份和待遇问题 |
二、“一村一幼”教育政策应支持辅导员的持续专业成长 |
三、区域行政管理应加强以师幼互动质量为主的过程性质量管理 |
四、行政管理应严格控制班额 |
五、加强幼教点基本设施设备和活动材料投放 |
六、加强“一村一幼”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课程和培训体系建设 |
七、教育实践中注重有质师幼互动在各活动类型中的延续和提升 |
第三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4)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内容 |
二、概念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美《标准》制定背景的比较 |
第一节 中美《标准》制定的国际背景 |
一、全球化趋势时代的发展 |
二、国际学前教育质量提升项目的推广 |
三、早期儿童理论研究成果的产出 |
第二节 中美《标准》制定的国内背景 |
一、政党的教育政策主张 |
二、政府财政的支持 |
三、教育立法的推进 |
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五、学前教育的改革 |
第二章 中美《标准》价值取向与目标的比较 |
第一节 中美《标准》价值取向的比较 |
一、中美课程政策的决策模式 |
二、中美《标准》的价值取向 |
第二节 中美《标准》目标的比较 |
一、促进教育公平 |
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
三、实施教学范式改革 |
四、促进教育质量评价方式改革 |
五、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质 |
六、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
第三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结构的比较 |
第一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形式结构的比较 |
一、文本呈现形式 |
二、文本编排体例 |
三、文字表述形式 |
第二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结构的比较 |
一、组成要素 |
二、基本框架 |
第三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结构性质的比较 |
一、框架的性质 |
二、一体化的衔接 |
第四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的比较 |
第一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概况 |
一、中美语言领域“语言”的内涵 |
二、语言领域内容的分析框架 |
三、语言领域指标统计概况 |
第二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引言的比较 |
一、引言的内容 |
二、语言教育的基本理念的比较分析 |
第三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子领域的比较 |
一、子领域的内容划分 |
二、子领域的比较分析 |
第四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的比较 |
一、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的内容 |
二、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的比较分析 |
第五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策略与建议的比较 |
一、策略与建议的内容 |
二、策略与建议的比较分析 |
第五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与效果的比较 |
第一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现状的比较 |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处理 |
二、现状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过程的比较 |
一、《标准·语言领域》实施推进的层级 |
二、课程实施计划制订 |
三、教师的语言教育实践活动 |
第三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效果的比较 |
一、实施效果测度指标体系 |
二、实施效果测度统计分析 |
三、教师对《标准·语言领域》及实施效果评价 |
第六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研究结论、启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
一、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之共性 |
二、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之差异 |
第二节 研究的启示 |
一、对我国《标准·语言领域》修订的启示 |
二、对我国《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的启示 |
第三节 研究的反思 |
一、研究的不足 |
二、研究的展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 ——以Y县8所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1. 政策引导 |
2. 现实需求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 研究综述 |
1. 国内文献综述 |
2. 国外文献综述 |
3. 已有研究述评 |
(四) 核心概念界定 |
1. 农村 |
2. 学前教育 |
3. 乡镇公办园 |
(五) 研究设计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对象的选择 |
4. 研究方法 |
5. 研究思路 |
一、选取样本的基本情况 |
二、Y县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成效 |
(一) 农村学前教育管理制度有序建立 |
1. 县级政府建立农村学前教育管理制度 |
2. 乡镇公办园建立内部管理制度 |
(二) 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不断完善 |
1. 农村学前教育资金总投入逐步扩大 |
2. 农村学前教育收费标准转向规范化 |
3. 农村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已纳入县级财政体系 |
(三) 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质量有所改善 |
1. 以“县管招聘”的方式增加教师数量 |
2. 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年轻化且较稳定 |
三、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困境 |
(一) 公办幼儿园发展进度缓慢 |
1. 硬件设施配备不完备 |
2. 园内制度停留于表面 |
3. 在园幼儿逐年流失 |
(二) 幼儿园内部人力资源分配失衡 |
1. 幼儿园内部岗位多位空缺 |
2. 园长精力分散 |
(三) 园内师资力量薄弱且工资待遇差 |
1. “三无”教师普遍存在 |
2. 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
3. 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差 |
(四) 乡镇幼儿园课程设置不合理 |
1. 课程设置“小学化” |
2. 课程设置随意化 |
四、农村学前教育有关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不到位 |
1. 幼教专科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行动力不够 |
2. 乡镇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管理的缺失 |
3. 县级教育局对乡镇公办园的监督进展迟缓 |
(二) 农村学前教育经费不足 |
1. 县级财政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重硬轻软” |
2. 乡镇附属园缺乏独立的财政支配权 |
(三) 幼儿园内在动力未被激活 |
1. 农村幼儿园管理层意识不强 |
2. 教师自身积极性不高 |
3. 缺乏定期有效的师资培训 |
(四) 家长思想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
1. 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
2. 教师与农村家长缺乏沟通 |
五、农村学前教育的改善策略 |
(一) 政府要承担并落实自身职责 |
1. 探索建立“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
2. 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间要相互配合 |
3. 加快建立并落实监督问责机制 |
(二) 科学建立农村学前教育经费保障体系 |
1. 政府加大经费投入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提供后盾 |
2. 多种方式增加农村学前教育的经费来源 |
3. 合理分配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提高教师待遇 |
(三) 完善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1. 进一步落实学前教育免费师范生政策 |
2. 重视学前教育支教团队对农村学前教育的影响 |
3. 有效运用学前教育专业培训提升在岗教师素质 |
(四) 激活幼儿园内在动力 |
1. 增强乡镇附属园的独立性 |
2. 园内教师要重视自我发展 |
3. 利用已有资源自主创新园所文化 |
(五) 革新农村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 |
1. 传统方式与新媒体方式相结合宣传正确的学前教育知识 |
2. 幼儿园要主动承担起家园沟通的工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农村幼儿园教师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中国西部学前教育发展情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中国西部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的意义 |
(一)投资儿童早期发展是反贫困的有效途径 |
(二)缩小贫困地区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差距 |
(三)帮助贫困地区儿童应对未来挑战 |
二、中国西部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
(一)西部学前教育发展成就 |
(二)西部学前教育发展问题与挑战 |
1. 西部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总量不足。 |
2. 西部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 |
3. 西部农村学前教育供给总量不足,入园率低。 |
4. 西部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不高。 |
5. 西部农村幼儿园教师缺口大、专业水平有限。 |
(三)小结 |
三、发展西部学前教育中央和地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
(一)中央政策 |
1. 中央财政支持西部学前教育发展政策。 |
2. 扩大农村幼儿园资源政策。 |
3. 学前教育巡回支教政策。 |
4. 幼儿教师国培计划。 |
(二)西部各省学前教育政策具体措施 |
1. 西部各省学前教育政策的共同方向。 |
2. 西部各省学前教育政策优势。 |
四、国际经验和我国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若干项目方案 |
(一)普及学前教育的国际经验 |
(二)我国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若干项目方案 |
1.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一村一园”计划。 |
2. 西部阳光基金会“阳光童趣园”项目。 |
3. 千千树“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项目”。 |
4. 互满爱人与人“未来希望幼儿班项目”(POF)。 |
5.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农村幼儿教师培训项目。 |
五、政策建议 |
(一)丰富学前教育的供给模式 |
1. 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 |
2. 政府加快推进村一级学前教育。 |
3. 扶持“流动幼儿园”的发展。 |
(二)扩大投入力度,调整经费投入重点 |
1. 调整经费投入重点。 |
2. 实施“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示范项目”,并设立专项资金。 |
3. 创新资助机制。 |
(三)拓展师资来源,并通过培训提升专业能力 |
1. 大胆创新幼教志愿者管理体系和用人机制。 |
2. 尝试多种形式补充教师资源。 |
3.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加强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师资培训。 |
(四)加强西部学前教育发展的监测评估和研究 |
(7)社区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设计研究 ——以盐城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六、论文创新点 |
七、论文框架 |
第一章 社区幼儿园发展状况分析 |
1.1 社区幼儿园的相关概念 |
1.1.1 社区学前教育 |
1.1.2 社区幼儿园 |
1.1.3 幼儿园环境 |
1.2 国内外社区学前教育分析 |
1.2.1 国外社区学前教育 |
1.2.2 我国社区学前教育 |
1.2.3 我国社区幼儿园的发展历史 |
1.3 社区幼儿园的调查分析 |
1.3.1 调查内容 |
1.3.2 调研结果 |
1.4 小结 |
第二章 幼儿特点及影响幼儿园环境设计的要素分析 |
2.1 幼儿生理特点 |
2.2 幼儿感知觉特点 |
2.3 幼儿心理行为特点 |
2.4 幼儿特征对空间的需求 |
2.5 影响社区幼儿园环境设计的要素 |
2.5.1 教育观念 |
2.5.2 学前教育的社区化 |
2.5.3 学前教育的市场化 |
2.5.4 其他影响因素 |
2.6 小结 |
第三章 社区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设计策略 |
3.1 社区幼儿园环境设计的原则 |
3.1.1 社区幼儿园特点 |
3.1.2 符合现代幼教理念的社区幼儿园环境设计要素 |
3.2 社区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策略 |
3.2.1 教学活动空间的优化设计 |
3.2.2 专业特色空间的优化设计 |
3.2.3 室内交往空间的优化设计 |
3.3 社区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策略 |
3.3.1 室外交往空间的优化设计 |
3.3.2 室外活动设施的优化设计 |
3.4 社区幼儿园建筑物理环境的优化设计策略 |
3.4.1 照明系统优化设计 |
3.4.2 室内新风系统优化设计 |
3.4.3 声学环境优化设计 |
3.4.4 地暖系统设计 |
3.5 优秀案例分析(首尔花朵社区幼儿园环境设计) |
3.5.1 项目概况 |
3.5.2 室内环境分析 |
3.5.3 室外环境分析 |
3.5.4 借鉴之处 |
3.6 小结 |
第四章 盐城地区设计案例 |
4.1 盐城恒大帝景社区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设计 |
4.1.1 项目概况 |
4.1.2 设计任务描述 |
4.1.3 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案构思 |
4.1.4 场地现状分析 |
4.1.5 空间组织与空间流线分析 |
4.1.6 室外环境的优化设计 |
4.1.7 室内环境优化设计 |
4.1.8 交往空间拓展设计 |
4.2 不足之处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图表来源 |
参考文献 |
附录1:调研结果统计表:教育模式、儿童心理(想要什么样子的幼儿园)、爱好调查、作息时间表 |
附录2:设计作品 |
致谢 |
(8)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主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幼儿园小学化现象长期普遍存在 |
(二) 政府出台政策治理小学化 |
(三) 民办幼儿园小学化屡治不止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 治理主体 |
(二) 小学化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文献述评 |
五、研究方法及过程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过程 |
(三) 样本的基本情况 |
(四) 研究创新之处 |
六、理论基础 |
(一) 公共治理理论概述 |
(二) 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置于公共治理理论框架中的适切性分析 |
第一章 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主体的角色与作用 |
一、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主体的应然角色与作用 |
(一) 政府的应然角色与作用 |
(二) 民办幼儿园的应然角色与作用 |
(三) 小学的应然角色与作用 |
(四) 幼儿家长的应然角色与作用 |
(五) 幼教第三方的应然角色与作用 |
二、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主体的实然角色与作用 |
(一) 政府的实然角色与作用 |
(二) 民办幼儿园的实然角色与作用 |
(三) 小学的实然角色与作用 |
(四) 幼儿家长的实然角色与作用 |
(五) 幼教第三方的实然角色与作用 |
第二章 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主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主体存在的问题 |
(一) 政府部门治理不到位 |
(二) 民办幼儿园假性治理 |
(三) 优质小学设置入学测试 |
(四) 家长消极应对治理工作 |
(五) 幼教第三方监督缺位 |
二、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主体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主体利益述求多元对立 |
(二) 主体缺乏多元参与意识 |
(三) 主体责任界定不清晰 |
(四) 主体发展力量不均衡 |
第三章 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主体角色规范与功能协调策略 |
一、政府充分发挥元治理作用 |
(一) 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
(二) 完善相关小学化治理法律法规 |
(三) 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小学化治理的对话决策机制 |
(四) 完善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信息公开制度 |
(五) 建立民办幼儿园小学化长效治理机制 |
二、民办幼儿园充分发挥自主性作用 |
(一) 自主研发或引进游戏化知识课程 |
(二) 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教师团队 |
三、小学充分发挥辅助性作用 |
(一) 严格执行就近入学免试制度 |
(二) 坚决实施“零起点”教学 |
(三) 创设良好的幼小衔接环境 |
四、家长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 |
(一) 提升参与小学化治理意识 |
(二) 提升参与小学化治理能力 |
五、幼教第三方充分发挥中介性作用 |
(一) 主动充当小学化治理执行的监督者 |
(二) 主动充当小学化治理主体矛盾的调和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普惠政策运行研究 ——以临汾市尧都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国家层面日益重视普惠性幼儿园建设 |
1.1.2 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责任重大 |
1.1.3 民众需求呼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大力发展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普惠性幼儿园 |
1.4.2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与营利性民办幼儿园 |
1.4.3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与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 |
1.4.4 普惠政策 |
1.4.5 普惠政策运行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社会背景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社会公正论 |
2.1.2 教育公平论 |
2.2 研究的社会背景 |
3 普惠政策的制定与文本分析 |
3.1 渐进模式下的普惠政策 |
3.1.1 政策体系架构的日趋完善 |
3.1.2 普惠政策目标的逐渐提高 |
3.2 普惠政策制定过程 |
3.2.1 问题确认 |
3.2.2 政策议程 |
3.2.3 普惠政策的合法化 |
3.3 微观政策文本分析 |
3.3.1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 |
3.3.2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办法和管理办法 |
3.3.3 尧都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普惠政策的文本分析 |
4 普惠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 |
4.1 普惠政策的宣传 |
4.2 普惠政策的实施 |
4.2.1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基本情况 |
4.2.2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现状 |
4.3 综合讨论 |
4.3.1 政府方面 |
4.3.2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方面 |
5 普惠政策运行走入困境的原因探究 |
5.1 教育财政分权与基础教育公共支出结构偏向 |
5.2 政府行为失范与学前普惠政策制定导向不准 |
5.3 市场调节失灵与家长育儿教养观念随波逐流 |
6 普惠政策运行的建议 |
6.1 增进普惠政策的价值 |
6.2 改善普惠政策的环境 |
6.2.1 加快出台学前教育法 |
6.2.2 分层治理无证幼儿园 |
6.2.3 动态管理合格幼儿园 |
6.3 完善普惠政策的内容 |
6.3.1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
6.3.2 加快教师队伍建设 |
6.3.3 着力提升教育质量 |
6.3.4 加强监督管理服务 |
6.4 改进普惠政策的过程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幼儿教育师资有效供给研究 ——以D省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
(一) 研究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
(一) 研究内容 |
(二) 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相关概念与观点 |
(一) 供给与有效供给 |
(二) 幼教师资的有效供给 |
(三) 幼教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二、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方法论指导 |
(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 |
(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观点及其方法论 |
(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法论对于幼教师资供给的适用性 |
(四) 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方法论指导 |
(五) 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
第二章 幼教师资供需问题的现实透视 |
一、全国幼教师资供需现状分析 |
(一) 总量不足和类别差异是师资供需的突出问题 |
(二) 结构质量不高成为实现幼教师资专业化目标的瓶颈 |
二、D省幼教师资供需现状分析 |
(一) 师资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凸显 |
(二) 不良供给制约了师资质量供给水平 |
三、基于三个维度的师资供给结构分析 |
(一) 调查方案设计 |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三) 调查结论 |
四、基于需求方评价的师资供给过程质量分析 |
(一) 评价设计与组织 |
(二) 评价结果与分析 |
(三) 调查结论 |
第三章 幼教师资现实供给中的微观结构问题 |
一、供给方案要素的结构问题 |
(一) 培养方案文本分析的依据 |
(二) 方案要素存在的现实问题 |
二、供给条件要素的结构问题 |
(一) 条件要素分析的依据 |
(二) 条件要素存在的现实问题 |
三、供给侧背景下供给微观结构的问题分析 |
(一) 供给微观结构问题呈现的特征 |
(二) 供给微观结构问题的成因探析 |
第四章 幼教师资现实供给中的宏观结构问题 |
一、供给宏观结构中的现实问题 |
(一) 类型结构不能与规模需求相适应 |
(二) 层次结构与需求结构错位现象较严重 |
(三) 科类结构对师资需求的适应性不强 |
(四) 地域结构的不均衡性十分突出 |
(五) 资源配置结构错位较为严重 |
二、供给侧背景下供给宏观结构的问题分析 |
(一) 供给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健全 |
(二) 政府(部门)主体角色不到位 |
(三) 院校主体内生动力不足 |
(四) 其它主体的主体意识缺失 |
第五章 幼教师资需求侧对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的影响 |
一、需求侧的基本需求对师资有效供给的影响分析 |
(一) 需求侧需求主体的基本诉求分析 |
(二) 需求侧师资需求政策的影响分析 |
二、需求侧有效需求对幼教师资配置的影响分析 |
(一) 标准需求导向下幼教师资配置存在的问题 |
(二) 有效需求下幼教师资配置的影响因素及其模型构建 |
三、二孩政策对幼教师资未来需求的影响分析 |
(一) 二孩政策下D省入园适龄人口预测分析 |
(二) 二孩政策对D省幼教师资供给带来的影响 |
第六章 基于主体融合的幼教师资供给体制创新 |
一、幼教师资供给新体制架构 |
(一) 幼教师资供给新体制的设计方案 |
(二) 基于多元理论支持的供需合作体构成模型 |
(三) 供给侧主体功能设计 |
二、幼教师资供给的办学体制设计 |
(一) 坚持政府主导和省级统筹的体制 |
(二) 强化师范院校的主体作用 |
(三) 创新多元化的办学体制 |
(四) 促进协同培养人才制度化 |
三、幼教师资供给的管理体制设计 |
(一) 新型主体间的两种性质的关系 |
(二) 幼教师资供给的宏观管理体制设计 |
(三) 幼教师资供给的微观管理体制设计 |
四、幼教师资供给的人才培养体制设计 |
(一) 落实师德养成教育的常规制度 |
(二) 建立专业培养方案的编修评估制度 |
(三) 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
(四) 确立实践取向的专业培养模式 |
第七章 基于有效供给的幼教师资供给机制创新 |
一、适应需求的供给规划机制 |
(一) 建立基于市场的师资供需预测机制 |
(二) 强化政府统筹的供需预警机制 |
(三) 完善省级统筹的分类规划机制 |
(四) 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机动规划机制 |
二、服务需求的供给动力机制 |
(一) 市场调节与竞争机制 |
(二) 院校内部动力机制 |
(三) 主体合作动力机制 |
三、引领需求的保障机制 |
(一) 市场准入机制 |
(二) 监督评估机制 |
(三) 均衡供给机制 |
(四) 投入保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社区教育与幼教管理体制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D]. 寇文亮. 河北大学, 2021(09)
- [2]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监测研究[D]. 王艺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2)
- [3]L县“一村一幼”幼教点师幼互动质量研究[D]. 马波. 四川师范大学, 2020
- [4]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比较研究[D]. 邹群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 ——以Y县8所幼儿园为例[D]. 石彦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中国西部学前教育发展情况报告[J]. 卢迈,方晋,杜智鑫,曹艳,武志平,周想,梁博姣,段天雪.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01)
- [7]社区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设计研究 ——以盐城地区为例[D]. 邵洪泽. 东南大学, 2019(05)
- [8]民办幼儿园小学化治理主体研究[D]. 卢乾.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9]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普惠政策运行研究 ——以临汾市尧都区为例[D]. 齐慧清.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10]幼儿教育师资有效供给研究 ——以D省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为例[D]. 张根健.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