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部职工持股计划在我国实施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裘昕玥[1](2021)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员工持股计划探讨 ——以上港集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积极推动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对国有企业采用员工持股这一制度安排给予大力支持,对于国有企业建立多元化的产权治理结构、调整国有经济的结构布局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通过引入民营资本,员工持股计划能够实现国有企业内部股权的多元化,并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效产生促进作用。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国有企业开始了对员工持股计划的尝试。作为一项重要的混改工具,员工持股计划对促进我国现代化企业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价值高,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上港集团是国家港口行业的领军企业,国有资本占其绝对控股地位,且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创造主要来源于企业大部分生产操作型员工。上港集团是在混改阶段最先进行员工持股方案试验的大规模国有企业,对我国其他国有企业以员工持股计划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操作具有很大参考价值,对我国港口行业的转型升级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因此本文将上港集团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对其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动因、特点、机理及成效进行探析,并为国有企业提供如何在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更好地推进员工持股计划的启示。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首先,介绍了对国企混改员工持股进行研究的有关背景和意义。其次,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整理和综述。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展示了论文的基本框架。第二部分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员工持股计划理论概述。首先,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员工持股计划的内涵和特点进行了概括整理:通过员工持股向国有企业引入民营资本,使公有制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健康发展;该计划注重顶层设计与稳妥性、增量引入和以岗定股的动态管控。其次,归纳了其基本模式,即其持股平台分别为员工持股会、有限合伙企业和资产管理计划的不同模式。再次,从发挥人力资本价值、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与促进多种经济体发展三个角度分析了其实施动因。最后,介绍了相关理论基础,即劳动力产权理论、分享经济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第三部分是上港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员工持股计划案例介绍。首先,从公司简介、股权结构和员工构成三个方面对上港集团进行背景介绍。其次,对上港集团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程进行了细化分解。最后,对上港集团员工持股计划的具体方案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剖析了其设计的特点。第四部分是上港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员工持股计划案例分析。首先,上港集团员工持股计划的驱动因素分别有三个层次: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港口行业竞争转型、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其次,详细阐释了其作用机理:一方面改善资本结构,形成内部制衡与监督机制,实现治理作用;另一方面促进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融合,优化经营绩效,体现激励作用,双机制联合发挥出促进混改的有效作用。最后,对上港集团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效果做出四点评价:稳定了资产负债结构、实现了多元股权制衡、优化了集团人力资本、提升了集团经营绩效。第五部分是案例的研究结论与启示。上港集团员工持股计划在实施前存在充分的开展条件,在实施中设计了科学合理的具体开展方案,在实施后其作用机制产生了正向效果。对于其他国有企业,本文提出建议启示: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国有企业应尽全力开展员工持股计划,并且在此过程中要尊重国有企业的特性,设计科学合理的方案。本文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出了一定贡献。理论方面: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大量国内外现有相关文献进行整合梳理,紧扣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对国有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内涵与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其具体方案设计与作用机理进行分析,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现存理论研究中的空白。实践方面:运用案例研究法,通过对上港集团员工持股计划案例的剖析,增强其他国有企业对混改下的员工持股计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理性认知,不盲目推行,从而提升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效。
徐立强[2](2021)在《混改背景下海螺集团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案例分析》文中认为八年前,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会议颁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文件,这无疑给我国资本市场掀起了一阵改革之风。而文件的中心思想,就是通过对现有国企内部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促进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保障国有资本的财产安全。那么具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以上的目标呢?此时,一种叫做员工持股计划的股权激励方案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之中。员工持股计划就好似在员工与公司之间签订了无形合同,通过利润链接的方式将员工利益与企业紧密相连,以此来实现对员工的激励目的。但是,这种方法目前还比较少见,并且缺乏有效的实践经验和优秀的案例企业。为了获得理想的效果,还需要通过相关人员的大力研究探索。眼下我们迫切需要确定员工持股这一具有创新意义的举措是否会影响公司的价值、利益以及发展。为此,笔者在深刻研究理解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员工持股计划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将极具代表性的安徽海螺水泥选取为案例企业,进行完整化的分析,本文主要是为了研究得出海螺集团为何能够在员工持股计划的道路上收获成效。首先,笔者从选题的意义以及有关混改的相关研究背景两个层面进行阐述,明确了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同时也对国内外的各个学者近年来对混改及员工持股计划的文献研究进行翻阅详读,总结归纳了本文的一个研究方向和具体研究方案,建立了本文的大致脉络和构架。在理论部分简要阐述了混改的含义及动因,并基于产权理论、激励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理论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国企混改与员工持股之间的关系。随后,笔者搜集总结并归纳了案例公司,也就是安徽海螺的相关可量化的数据和指标,经过仔细分析后惊讶地发现,海螺水泥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一个有效的股权激励制度,并且在经营绩效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在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分析中,采用传统财务指标分析法,从四个维度上深入透彻地分析了案例公司在实施员工持股之后,经营绩效方面的具体变化,并且通过路径分析,笔者找到了案例公司在混改上取得成功的秘密所在:工会、自然人进行持股打破了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局面,员工参与公司决策对企业高层的权力形成制衡,股份的解锁条件和转让规则约束了员工的持股意图和行为以及员工持股平台的创设发挥了多维度效应。在本篇文章的结尾部分,笔者基于前文的铺垫和分析,针对案例公司在全面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下开展实施职工持股计划的前因后果进行了归纳并得出相关结论。根据研究案例的自身情况,将案例结论与我国国有企业进行综合考虑,分析海螺集团混改取得成功的原因,得出本文的结论,同时给出进一步完善员工持股机制的几点建议:实行持股对象差异化和动态考核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以促进股权激励效果,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员工持股进行管理,国家给予更多的税收及信贷优惠政策,监管部门加强对国有资本的指导与监督。综上,海螺集团的混改成功经验,毫无疑问可以被我国其他大中小企业所学习借鉴,尤其是为我国国有企业提供了混改的典型参考样本。
李晓清[3](2020)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员工持股计划研究 ——以绿地控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强化国有经济布局优化,这为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在我国国民经济法中,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和改革顺应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综合我国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得知,员工持股问题是一项重要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在实际研究中,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入手,以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绿地控股”)为例,针对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应用对于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本文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以绿地控股的员工持股计划来对混改背景下的员工持股制度开展研究。首先针对员工持股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其次,对我国当前混合所有制改革情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我国员工持股的发展过程及现状;基于我国国有企业混改背景下的员工持股情况,分析并梳理企业员工持股的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政策背景以及企业特征两方面展开对绿地控股实施员工持股制度的可行性,针对企业员工持股方案及效果分析,探究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其中,财务绩效分析,运用了事件研究法,对几项关键数据包括盈利、偿债、营运和发展等能力进行了单指标分析。经过一系列探索与研究后,得出相关的结论与启示:1.员工持股计划对于国企自身发展具有一定积极意义,能够为国企带来更好的业绩表现以及市场反应;2.员工持股能够促进国有企业进一步优化内部治理架构,同时使国有资本在员工持股影响下,实施主动性战略优化。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可以重视人才持股,包括经营、管理以及科研人才等,推动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俞俐[4](2020)在《员工持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以老白干酒企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各行业各企业竞争的加剧,如何提高绩效成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员工持股计划作为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会对企业绩效有何种影响,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绩效的作用途径,如何保障员工持股计划有效实施,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索。本文首先介绍了关于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总结了员工持股在市场、经营和治理三大作用途径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并发现了现阶段国内外文献尚未对员工持股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形成统一的结论。其次研究了白酒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老白干酒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国内现状和企业背景。接着进行对老白干酒企业的员工持股的绩效分析,在对国内员工持股的绩效分析基础上,考察老白干酒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合理程度,根据理论归纳从市场效应、治理结构和经营情况三个途径分析和检验老白干酒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实施绩效,总结这个案例中的经验教训。最后,发现老白干酒企业员工持股计划有缺少后续跟进,出资方式标准单一,激励效应逐渐减弱的情况,提出坚持实施计划、加强监管和提供政策支持等建议,以及由该案例得到的总结性建议,包括加强宣传、立法支持、监督管理、税收优惠等。
张碧莹[5](2020)在《混改背景下科技型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动因与效果研究 ——以当升科技为例》文中指出在我国,科技型央企受特殊治理结构的影响,其员工无法享受到企业成长所带来的附加利益,这会降低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企业经营产生不利影响。2016年2月,我国颁布了《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暂行办法》,鼓励国有科技型企业按照自身发展需求制定员工持股计划方案,这不仅能够刺激国有科技型企业的创新活力,也能顺应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潮流。本文则是基于国企混改背景,研究国有科技型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动因和效果。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法,选取当升科技作为案例公司。当升科技是央企上市公司中首家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锁定期为3年。本文从实现员工激励、混改政策背景、企业融资需求来分析当升科技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动因;从治理结构、公司创新、公司绩效这三方面分析实施效果。研究结论显示本次员工持股计划提高了公司的创新能力和公司绩效,但对股权结构影响作用较小。本文的研究意义是深化了员工持股计划的动因与经济后果研究;有助于企业结合自身情况,科学设计员工持股计划方案,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国资委、证监会等监管机构正确分析企业员工持股的试点效果,细致考虑到不同行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所存在的问题,以便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同时加强对国有企业的考核和监管,完善在员工持股计划方面的法律法规。
温凯东[6](2020)在《盛通股份员工持股计划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是公司激励员工的一种方式。在我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前身是“内部职工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企业起初为筹集资金而发行内部职工股,然而由于相关制度未能及时跟进,内部职工股逐渐演变成企业内部摊派任务,甚至出现借内部职工股进行投机炒作的情况,最终证监会于1998年叫停了内部职工股的发行。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允许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后,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为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提供了政策支持。截至2019年底,已有九百余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得到实施。已有的对员工持股计划的研究以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公司某一期员工持股计划的优劣为主,那么同一公司前后数期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效果一样吗?如果实施效果不同,是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应该如何完善后续的员工持股计划呢?这些问题值得研究。2014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推出了大量员工持股计划,但部分员工持股计划不但没有起到积极作用,而且损害了企业价值。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以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双因素理论为研究的基础,对盛通股份的员工持股计划进行研究,为后续员工持股计划提供参考,因此研究内容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梳理已有文献对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效果、影响因素、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的研究,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确定文章论述框架。第二部分系统地回顾了员工持股计划涉及的概念和基础理论,重点关注员工持股计划的类型划分和具体实施步骤,并分析其中可能影响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的因素。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盛通股份员工持股计划实施的全过程,对盛通股份各期员工持股计划的股票来源、资金来源、员工参与情况和管理方式等进行了叙述,通过对比盛通股份各期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情况,发现了各期员工持股计划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充分地展示了盛通股份员工持股计划整体情况。在对盛通股份员工持股计划进行研究后,第四部分分析了盛通股份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效果,解释盛通股份各期员工持股计划之间的差异如何导致各期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效果不同,指出盛通股份员工持股计划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提出对盛通股份完善自身后续员工持股计划的建议,尝试在政策层面提出完善员工持股计划相关制度的建议,展望员工持股计划未来的发展。本文认为盛通股份员工持股计划存在资金来源单一、锁定期的设置不够合理和没有设置绩效考核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实践经验不足和法律法规的指导不全面。具体分析各期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效果时,发现高管认购比例、员工人均认购支出和市场环境对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效果有较大影响。盛通股份可以考虑在后续员工持股计划中变更管理方式、多样化资金来源和选择合适的实施时间。希望有关政策和法规能够更好地指导员工持股计划发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同时推动各公司建立员工持股计划的长期制度安排。本文可能的贡献体现在:第一,在研究对象上,本文以盛通股份前后三期员工持股计划作为研究对象,补充了对同一公司各期员工持股计划的对比研究;第二,在分析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时,尝试根据员工变动情况、公告期市场反馈和员工获得收益情况来评价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效果;第三,在分析影响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的因素时,发现员工认购员工持股计划份额的平均支出可能是影响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的因素之一。
郭放[7](2020)在《上港集团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对财务绩效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经济更是呈快速增长趋势,在这种经济形势不断变化中,一些国有上市企业难以应对如此变化速度。而随着“员工持股计划”的提出为国内外不少上市公司的发展开拓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并不顺利,而且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上市公司对其员工持股计划设计不够完善,再加上监管力度不够等,使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效果不明显——缺乏对员工合理的中期奖励,导致员工对企业没有更高的积极性。所以根据企业自身特点设计最符合上市公司自身特点的员工持股计划,可以提升公司的财务绩效。大量研究表明:为了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以及综合实力,企业可以采取一些激励员工的制度设计来实现这一目标,而员工持股计划对于成熟的资本市场来说,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制度设计,同时,员工持股计划更是推动资本市场长远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选取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上港集团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能否提高财务绩效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其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首先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阐述进行分析和总结,充分了解到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员工持股计划的定义以及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紧接着第二章就对员工持股计划和财务绩效的概念进行清晰界定,又对员工持股计划的作用、员工持股计划的相关理论进行详细地介绍,为下文分析上港集团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动机及实施的具体过程奠定夯实的基础理论;再次,本文根据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前后的财务报告总结,对上港集团会计指标的纵向对比以及和行业均值的横向对比,分析出上港集团本次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对集团绩效变化形成的影响。最后,根据上港集团员工持股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提高上港集团的财务绩效,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结论,希望为国有企业以及同行业提供指导借鉴。
任永刚[8](2020)在《T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方案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在人本经济时代,产权的概念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所有权的范畴,更是包括收入享受权,人力资本作为影响企业绩效重要因素,理应体现出其价值,于是,员工持股计划应运而生。纵观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历程,不仅让员工有了企业股东的主人翁心理而加倍努力,也发挥过融资和调整资本结构的作用,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给员工带来不菲的回报。如今,员工持股计划已成为企业吸引和挽留人才的重要激励手段。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以及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及双因素理论等。结合T公司作为非上市企业,普遍面临着经营规模扩展、融资困难和人才紧缺等问题,在具体分析T公司发展经历、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借鉴类似公司在前期发展过程中,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后,明显解决了现实问题的经验,从而引出T公司员工持股方案的提议。进而对T公司员工持股计划从方案动因、要素构成、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设计,并从对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资本结构、资本成本以及非直接财务因素方面分析员工持股计划方案实施的预期目标。最后,从完善现代企业治理角度出发,提出T公司员工持股计划顺利落实的完善科学的法人治理、企业稳定增长、绩效考核办法和公司制度等保障措施。
张颖[9](2020)在《中国联通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动因及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按照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我国开始在各行各业进行全面深化的国企改革。随着各项文件政策的落地,员工持股计划开始如火如荼的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实施,我国早在30多年前就进行过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伴随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再次走上历史的舞台,说明其顺应当今时代的经济发展。而员工持股计划的进行,既要总结之前员工持股计划实施的经验,又要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员工持股计划作为此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大亮点,旨在通过员工持股来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改善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国有资本迸发出新的力量,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而中国联通作为三大电信运营商之一,是我国此次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的第一批试点单位,对其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进行研究,既能丰富我国员工持股方面的相关理论,又能够在实施方案上对我国员工持股的公司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我国三大基础通信行业企业之一的中国联通作为此次案例研究的对象,将运用案例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对中国联通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对中国联通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后的效果进行分析,此次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后,为中国联通的财务绩效和公司治理带来了哪些影响。本文首先针对员工持股相关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介绍,并列出此次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其次,对有关员工持股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作为此次研究的理论基础。再次,对中国联通员工持股计划实施的动因进行了分析,以及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前后,根据财务指标的变化对财务绩效进行分析。最后一章主要对此次研究进行总结,提出建议,并得到相关启示。本文对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前后的绩效情况进行对比,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分析,对于国有企业在员工持股方面得出了如下的结论:第一,扩大员工持股比例,并使员工持股计划可持续化,进一步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第二,制定合理的定价标准,相对较高的标准既给予员工一定的持股优惠,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形成长期激励作用;第三,持续推行员工持股计划,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本文希望通过此次对中国联通员工持股的案例研究,为后续我国国有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方案提供参考,为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总结经验,推进员工持股计划的长期执行,助力我国对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实施。
艾尼瓦尔·吐尔逊[10](2020)在《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员工持股具有提高员工收入、促进员工积极性和提升企业经济绩效的潜力,因而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青睐。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国有企业重启员工持股制度,员工持股制度上升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前沿,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员工持股制度的高度关注。国有企业推行员工持股制度有助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整体发展。广大企业员工和资本所有者共同分享企业收益,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为目标的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改革,有利于完善国有企业经济民主建设、促进国有企业创新、改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机制。实际上,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员工持股制度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是伴随着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逐步发展起来的。在这三十多年期间,我国员工持股制度几经沉浮,经历过大力推广,也数次因各种问题而被紧急“叫停”,其发展历程比较曲折。主要是因为我国关于企业员工持股的具体制度安排不够完善、相关理论基础不够成熟。与过去相比,我国推行员工持股的市场经济条件和法律制度相对成熟,但整体而言,相关法律法规非系统化、非细致化问题仍然存在,这不利于员工持股的顺利推行。从当前一些国有企业的实践情况来看,有些企业实践者仍然缺乏对员工持股制度功能作用的深入了解,只是把员工持股制度作为为员工谋短期福利的工具。理论界也有观点认为,员工持股具体的权利内容应该限定在分配领域,否则会降低企业决策效率。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员工持股制度的功能的侧重点不同,那么得到的结论和实际效果也有所不同。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推行员工持股制度的目标是要“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就其追求的“利益共同体”理念而言,必须对员工持股制度的经济激励功能、公司治理功能、收入分配功能都给予同等的重视。如果仅仅强调员工持股的收益机制,而缺乏持股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有效制度性保障,难以让员工产生主人翁意识。收益分享为员工带来提高工作效率的正向激励,而员工参与管理则为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有效路径。现阶段为了保障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的顺利推行,仍然需要强化对员工持股制度的理论认识、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和配套政策措施。此轮国有企业员工持股股制度改革还应坚持分类实施原则、公开透明原则、自愿入股原则。在绪论中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二章阐述了员工持股制度的概念性框架、国内外的相关理论;第三章解析了国有企业实行员工持股制度的重要意义;第四章介绍了我国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的演进阶段,并对各阶段实行员工持股的目的、特征、相关法律政策、问题进行归纳说明;第五章对国有企业推行员工持股的现状进行阐述,并用实证研究方法检验了国有上市公司当前员工持股模式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还用案例法具体介绍了个体国有企业中员工持股制度的推行情况,最后总结了现阶段国有企业推行员工持股制度面临的困境;第六章介绍了美国、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员工持股制度,以便为我国的员工持股制度改革提供经验借鉴;第七章首先提出了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改革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二、内部职工持股计划在我国实施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部职工持股计划在我国实施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员工持股计划探讨 ——以上港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 |
1.2.2 关于员工持股计划的研究 |
1.2.3 关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员工持股计划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框架 |
2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员工持股计划理论概述 |
2.1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员工持股计划的内涵与特点 |
2.1.1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员工持股计划的内涵 |
2.1.2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员工持股计划的特点 |
2.2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员工持股计划的基本模式 |
2.2.1 员工持股会持股模式 |
2.2.2 有限合伙企业持股模式 |
2.2.3 资产管理计划持股模式 |
2.3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员工持股计划的一般动因 |
2.3.1 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价值 |
2.3.2 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 |
2.3.3 促进多种经济体共同发展 |
2.4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基础 |
2.4.1 劳动力产权理论 |
2.4.2 分享经济理论 |
2.4.3 委托代理理论 |
3 上港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员工持股计划案例介绍 |
3.1 上港集团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1.1 上港集团公司简介 |
3.1.2 上港集团股权结构 |
3.1.3 上港集团员工构成 |
3.2 上港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历程 |
3.2.1 实施政企分离 |
3.2.2 完成集团股份制改革 |
3.2.3 实现整体上市 |
3.2.4 推行员工持股计划 |
3.3 上港集团员工持股计划方案的内容设计 |
3.3.1 持股对象广泛 |
3.3.2 员工自筹资金 |
3.3.3 定向增发股票 |
3.3.4 约束机制严格 |
3.3.5 管理专业透明 |
4 上港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员工持股计划案例分析 |
4.1 上港集团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动因 |
4.1.1 顺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
4.1.2 应对港口行业转型升级 |
4.1.3 满足企业自身发展需要 |
4.2 上港集团员工持股计划的作用机理 |
4.2.1 治理机制:改善资本结构,加强内部监督 |
4.2.2 激励机制:绑定员工利益,提高经营效率 |
4.3 上港集团员工持股计划的效果评价 |
4.3.1 稳定资产负债结构 |
4.3.2 实现多元股权制衡 |
4.3.3 优化集团人力资本 |
4.3.4 提升集团经营绩效 |
5 案例研究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1.1 上港集团员工持股计划拥有充分的实施条件 |
5.1.2 上港集团员工持股计划的方案设计科学合理 |
5.1.3 上港集团员工持股计划的作用机制产生正效果 |
5.2 研究启示 |
5.2.1 混改下应全力推行国有企业的员工持股计划 |
5.2.2 国有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应尊重企业特性 |
5.2.3 国有企业员工持股计划应注重方案设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混改背景下海螺集团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国有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研究 |
1.2.2 关于员工持股与公司治理的研究 |
1.2.3 关于员工持股与企业绩效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基本框架 |
2 混改背景下国企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概述 |
2.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含义及动因 |
2.1.1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 |
2.1.2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 |
2.2 国有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概念及特征 |
2.2.1 员工持股计划的概念 |
2.2.2 员工持股计划的特征 |
2.2.3 国企员工持股计划与一般股权激励的比较 |
2.3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员工持股的关系 |
2.3.1 员工持股是实现国企混改的重要途径 |
2.3.2 国企混改推动了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 |
2.4 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基础 |
2.4.1 人力资本理论 |
2.4.2 委托代理理论 |
2.4.3 激励理论 |
3 混改背景下海螺集团员工持股案例介绍 |
3.1 海螺集团公司概况 |
3.1.1 海螺集团简介 |
3.1.2 海螺集团发展历程 |
3.2 混改背景下海螺集团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过程 |
3.2.1 国家推行混改,海螺集团成立员工持股工会——海螺创投 |
3.2.2 海螺创投受让安徽投资集团股份从而大幅增持 |
3.2.3 海螺水泥向海螺创投定向增发A股,扩大员工持股范围 |
3.2.4 海螺创投经过资产重组成立海螺创业并在港股上市 |
4 混改背景下海螺集团员工持股案例分析 |
4.1 混改背景下海螺集团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动因 |
4.1.1 优化集团内部股权和治理结构 |
4.1.2 建立长效内部激励机制 |
4.1.3 实现公司经营绩效的进步优化 |
4.1.4 应对行业激烈的红海竞争之势和政策层面的难题 |
4.1.5 带头响应国家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 |
4.2 混改背景下海螺集团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效果分析 |
4.2.1 促进了多元化股权结构 |
4.2.2 帮助企业内部治理架构实现改善 |
4.2.3 激励了员工的积极性 |
4.2.4 建立了有效的约束机制 |
4.2.5 提升了企业的财务绩效 |
4.3 混改背景下海螺集团员工持股计划收获成效的路径分析 |
4.3.1 通过数次调整企业内部股权结构以达成多元化目标 |
4.3.2 将员工与企业利益互相捆绑从而推进治理结构完善 |
4.3.3 股份的转让规则保证了对了员工的长效激励和约束 |
4.3.4 创立员工持股平台以提升集团经营绩效并深化混改 |
5 案例的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案例结论 |
5.1.1 混改背景下员工持股有助于国企优化股权结构 |
5.1.2 混改背景下员工持股有助于国企改善公司治理 |
5.1.3 混改背景下员工持股有助于国企增强业绩表现 |
5.1.4 混改背景下员工持股有助于国企激发员工动力 |
5.2 相关建议 |
5.2.1 实行持股对象差异化和动态考核机制 |
5.2.2 多渠道筹集资金以促进股权激励效果 |
5.2.3 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员工持股进行管理 |
5.2.4 国家给予更多的税收及信贷优惠政策 |
5.2.5 监管部门加强对国有资本的指导与监督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员工持股计划研究 ——以绿地控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的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三、研究内容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员工持股与公司治理 |
二、员工持股作用机制 |
三、员工持股的绩效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员工持股计划的相关理论 |
第一节 员工持股计划的定义及其特征 |
一、员工持股计划的定义 |
二、员工持股计划的特征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人力资本理论 |
三、激励理论 |
第三章 我国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和现状 |
第一节 我国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与实践 |
第二节 我国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实施现状 |
一、国企实行员工持股计划政策综述 |
二、国有企业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的情况 |
第三节 国企混改员工持股方案存在的问题 |
一、制度设计存在的问题 |
二、制度执行上存在的问题 |
三、其他问题 |
第四章 绿地控股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案例分析 |
第一节 相关背景概述 |
一、绿地控股概况 |
二、上海金丰投资概况 |
三、绿地控股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分析 |
第二节 绿地控股员工持股方案的内容分析 |
一、员工持股实施过程 |
二、绿地控股员工持股计划的设计 |
三、绿地控股员工持股计划特点 |
第三节 绿地控股员工持股方案的实施效果 |
一、内部影响 |
二、外部影响 |
第五章 绿地控股员工持股计划的经济后果 |
第一节 绿地控股员工持股计划的市场反应 |
第二节 绿地控股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一、财务绩效 |
二、非财务绩效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一、对公司的建议 |
二、关于完善员工持股制度政策法规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员工持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以老白干酒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现实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2 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主要理论介绍 |
2.1.2 理论的归纳 |
2.2 相关概念 |
2.2.1 员工持股 |
2.2.2 企业绩效 |
2.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2.3.1 员工持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综述 |
2.3.2 员工持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方面研究综述 |
2.4 对现有研究成果简要评述 |
3 老白干酒企业案例的基本情况 |
3.1 国内员工持股计划现状 |
3.2 老白干酒企业的现状分析 |
3.2.1 老白干酒企业背景介绍 |
3.2.2 老白干酒企业员工持股计划方案内容 |
4 老白干酒企业员工持股绩效分析 |
4.1 国内员工持股绩效分析 |
4.1.1 假设的提出 |
4.1.2 变量与模型设计 |
4.1.3 实证结果分析 |
4.2 基于实证结果分析老白干酒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重点内容 |
4.3 基于理论分析老白干酒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成效 |
4.3.1 市场效应 |
4.3.2 治理结构 |
4.3.3 经营情况 |
4.4 老白干酒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中存在的不足 |
4.5 老白干酒企业案例的启示 |
4.5.1 提升普通员工在员工持股计划中参与程度 |
4.5.2 结合企业自身情况 |
4.5.3 加强监管措施 |
4.5.4 健全完善考核体系 |
5 结论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5)混改背景下科技型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动因与效果研究 ——以当升科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民主公司制理论 |
2.1.3 人力资本理论 |
2.1.4 分享经济理论 |
2.1.5 双因素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员工持股计划相关研究 |
2.2.2 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 |
3.1 相关概念 |
3.1.1 员工持股计划 |
3.1.2 混合所有制改革 |
3.2 制度背景 |
3.2.1 我国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历程 |
3.2.2 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
3.3 理论分析 |
3.3.1 员工持股计划相关理论分析 |
3.3.2 国企混改相关理论分析 |
3.3.3 员工持股计划、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公司治理 |
第四章 案例介绍 |
4.1 当升科技概况 |
4.1.1 当升科技公司简介 |
4.1.2 当升科技股权结构 |
4.2 当升科技员工持股计划方案 |
4.2.1 方案设计 |
4.2.2 参与人员 |
4.2.3 管理模式 |
4.2.4 实施进程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5.1 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动因分析 |
5.1.1 实现员工激励 |
5.1.2 响应国企混改号召 |
5.1.3 缓解企业资金需求 |
5.2 员工持股计划对治理结构的影响 |
5.3 员工持股计划对公司创新的影响 |
5.4 员工持股计划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
5.4.1 市场反应 |
5.4.2 财务绩效 |
5.5 案例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政府层面 |
6.2.2 企业层面 |
6.2.3 员工层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盛通股份员工持股计划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对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的研究 |
1.2.2 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3 对员工持股计划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建议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框架 |
2 员工持股计划理论概述 |
2.1 员工持股计划的内涵及特点 |
2.1.1 员工持股计划的内涵 |
2.1.2 我国员工持股计划的特点 |
2.2 员工持股计划的类型与实施步骤 |
2.2.1 员工持股计划的类型 |
2.2.2 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步骤 |
2.3 影响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的因素 |
2.3.1 员工持股计划选择的管理方式 |
2.3.2 员工持股计划的方案设计 |
2.3.3 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 |
2.3.4 外部宏观环境 |
2.4 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基础 |
2.4.1 委托代理理论 |
2.4.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4.3 人力资本理论 |
2.4.4 双因素理论 |
3 盛通股份员工持股计划案例介绍 |
3.1 盛通股份基本情况介绍 |
3.1.1 盛通股份简介 |
3.1.2 盛通股份经营状况 |
3.2 盛通股份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背景与目的 |
3.2.1 盛通股份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背景 |
3.2.2 盛通股份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目的 |
3.3 盛通股份历次员工持股计划介绍 |
3.3.1 2015 年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 |
3.3.2 2017 年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 |
3.3.3 2019 年第三期员工持股计划 |
3.4 历次员工持股计划的特点与差异 |
3.4.1 历次员工持股计划的共同特点 |
3.4.2 历次员工持股计划的差异 |
4 对盛通股份员工持股计划存在问题的分析 |
4.1 员工持股计划的效果分析 |
4.1.1 员工变动情况 |
4.1.2 公告期的市场反馈 |
4.1.3 参与员工的收益分析 |
4.1.4 各期员工持股计划效果不同的原因 |
4.2 盛通股份员工持股计划普遍存在的问题 |
4.2.1 资金来源单一降低了员工的参与意向 |
4.2.2 锁定期和存续期的设置不利于实现长期激励 |
4.2.3 未设置绩效考核弱化了激励效果 |
4.3 盛通股份员工持股计划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实践经验不足 |
4.3.2 员工持股计划的长远规划缺失 |
4.3.3 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步骤有待完善 |
4.3.4 缺乏法律法规的全面指导 |
5 对后续员工持股计划的建议 |
5.1 对盛通股份员工持股计划方案的建议 |
5.1.1 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管理方式 |
5.1.2 多样化员工参与员工持股计划的资金来源 |
5.1.3 完善对员工持股计划认购份额的分配 |
5.1.4 合理设置员工持股计划的锁定期与存续期 |
5.1.5 选择合适时机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
5.2 对盛通股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议 |
5.2.1 充分发挥员工持股计划持有人会议的作用 |
5.2.2 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与约束 |
5.2.3 提升信息披露水平 |
5.3 对优化员工持股计划外部环境的建议 |
5.3.1 完善员工持股计划相关法律法规 |
5.3.2 推动员工持股计划的长期制度建设 |
5.3.3 促进员工持股计划参与企业治理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上港集团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对财务绩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图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员工持股计划的含义 |
2.1.2 财务绩效的含义 |
2.2 员工持股计划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
2.3 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的作用 |
2.4 相关经济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上港集团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情况 |
3.1 上港集团简介 |
3.2 集团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动因 |
3.2.1 外部动因 |
3.2.2 内部动因 |
3.3 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内容及过程 |
3.3.1 具体实施内容 |
3.3.2 实施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上港集团员工持股计划对财务绩效影响分析 |
4.1 偿债能力分析 |
4.2 盈利能力分析 |
4.3 营运能力分析 |
4.4 成长能力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完善持股计划提升企业财务绩效的措施 |
5.1 更加提升偿债能力的建议 |
5.1.1 注重资产质量的提高 |
5.1.2 优化融资结构 |
5.2 提升盈利能力的建议 |
5.2.1 控制人力成本 |
5.2.2 优化员工持股比例 |
5.3 提升营运能力的建议 |
5.3.1 优化总资产周转率 |
5.3.2 加强存货管理水平 |
5.4 提升成长能力的建议 |
5.4.1 优化总资产增长率 |
5.4.2 优化人力资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T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方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框架 |
1.3.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员工持股计划的概念 |
2.1.2 员工持股计划的模式 |
2.1.3 员工持股计划与股权激励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3 现代产权理论 |
2.2.4 双因素经济论 |
2.2.5 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章 T公司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1 T公司发展现状 |
3.1.1 T公司概况 |
3.1.2 T公司资本结构与组织结构 |
3.2 T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 |
3.2.1 融资难融资贵 |
3.2.2 人才紧缺 |
3.2.3 公司管理不科学 |
3.2.4 业务发展出现瓶颈 |
3.3 T公司存在问题的分析 |
3.3.1 公司所有者的分析 |
3.3.2 公司员工的分析 |
3.3.3 所有者与员工的共识 |
3.4 员工持股计划的设计动因 |
3.4.1 优秀企业的典型示范 |
3.4.2 T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 |
3.4.3 证监会的政策鼓励 |
第四章 T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方案的预期目标 |
4.1 企业绩效目标 |
4.1.1 企业盈利能力 |
4.1.2 企业营运能力 |
4.2 股权结构和资本成本目标 |
4.2.1 股权结构 |
4.2.2 资本成本 |
4.3 员工预期目标 |
4.3.1 员工收入的提高 |
4.3.2 稳定和吸引高级人才 |
第五章 T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方案设计 |
5.1 实施范围及标准 |
5.1.1 实施范围 |
5.1.2 设计标准 |
5.2 资金来源 |
5.2.1 员工薪酬与自有资金 |
5.2.2 银行贷款 |
5.2.3 其他资金来源 |
5.3 管理组织 |
5.3.1 成立员工持股会 |
5.3.2 员工持股会的权利与义务 |
5.4 分红和行权条件 |
5.4.1 分红条件 |
5.4.2 行权条件 |
5.5 存续期限和退出机制 |
5.5.1 存续期限 |
5.5.2 退出机制 |
5.6 方案的实施步骤 |
5.6.1 方案的再论证 |
5.6.2 关键员工的持股落实 |
5.6.3 全公司范围的方案实施 |
第六章 保障措施 |
6.1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 |
6.2 确立收益分配制度 |
6.3 完善员工考核机制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启示 |
7.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T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方案设计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中国联通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动因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框架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员工持股计划的概念及特点 |
2.1.2 员工持股计划作用 |
2.1.3 员工持股与股权激励的区别 |
2.2 理论基础 |
2.2.1 职工主体理论 |
2.2.2 双因素理论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2.2.4 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章 中国联通员工持股计划案例介绍及动因分析 |
3.1 中国联通介绍 |
3.1.1 中国联通概况 |
3.1.2 中国联通股权结构特点 |
3.1.3 中国联通员工基本情况 |
3.2 中国联通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方案介绍 |
3.2.1 中国联通员工持股计划实施过程 |
3.2.2 中国联通员工持股认购价格与资金来源 |
3.2.3 中国联通员工持股发行方式与授予对象 |
3.2.4 中国联通员工持股计划的特点 |
3.3 中国联通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动因分析 |
3.3.1 吸引和留住人才 |
3.3.2 公司代理成本较高 |
3.3.3 公司经营状况恶化 |
3.3.4 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要求 |
第四章 中国联通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效果分析 |
4.1 中国联通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4.1.1 形成有效的员工激励制度 |
4.1.2 降低公司代理成本 |
4.1.3 优化公司股权结构 |
4.2 中国联通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
4.2.1 短期财务绩效分析 |
4.2.2 长期财务绩效分析 |
第五章 中国联通员工持股计划相关结论、建议及启示 |
5.1 中国联通员工持股计划相关结论 |
5.1.1 公司股权结构方面 |
5.1.2 员工激励效果方面 |
5.1.3 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 |
5.2 针对中国联通员工持股计划提出建议 |
5.2.1 扩大员工持股比例,优化公司股权结构 |
5.2.2 制定合理的方案机制,形成长期激励作用 |
5.2.3 持续推行员工持股计划,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
5.3 启示 |
5.3.1 员工持股计划应注重员工长期激励 |
5.3.2 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方案 |
5.3.3 实践中坚定前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10)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员工持股制度的概念性框架与相关理论 |
2.1 员工持股制度的概念性框架 |
2.1.1 所有权 |
2.1.2 员工持股方式 |
2.1.3 员工股份获得方式 |
2.1.4 员工持股结构 |
2.2 国外相关理论 |
2.2.1 双因素经济论 |
2.2.2 分享经济论 |
2.2.3 民主公司论 |
2.2.4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论 |
2.2.5 委托代理理论 |
2.2.6 心理所有权理论 |
2.3 国内相关理论 |
2.3.1 职工主体论 |
2.3.2 劳动力产权论 |
2.3.3 劳者有其股思想 |
2.3.4 人力资本产权论 |
第3章 国有企业推行员工持股制度的重要意义 |
3.1 有助于完善国有企业经济民主建设 |
3.1.1 国有企业历来重视经济民主建设 |
3.1.2 员工持股制度可补充国有企业原有经济民主制度 |
3.2 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创新 |
3.2.1 员工持股制度促进创新投入和创新投入效率的路径解析 |
3.2.2 员工持股制度促进员工创新意愿和知识分享的路径解析 |
3.3 有利于改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 |
3.3.1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 |
3.3.2 员工持股制度改善企业公司治理的路径解析 |
3.4 有助于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机制 |
第4章 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的演进历程 |
4.1 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的起源 |
4.1.1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动因 |
4.1.2 重新强调物质利益原则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4.1.3 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的雏形 |
4.1.4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与员工持股制度 |
4.2 探索阶段(1980 年代初期-1991 年) |
4.2.1 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获得认可 |
4.2.2 出现的问题 |
4.3 规范化阶段(1992 年-1998 年) |
4.3.1 相关政策法规及其演变 |
4.3.2 发展概况 |
4.3.3 员工持股方式与资金来源 |
4.3.4 员工持股模式的创新 |
4.3.5 出现的问题 |
4.4 以股权激励为核心的发展阶段(1999 年-2012 年) |
4.4.1 相关政策法规及其演变 |
4.4.2 发展概况 |
4.4.3 出现的问题 |
4.5 有序稳定推进阶段(2013 年至今) |
4.5.1 员工持股成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实现路径 |
4.5.2 上市公司员工持股制度政策 |
4.5.3 国有控股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政策 |
第5章 现阶段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改革的实践 |
5.1 国有上市公司员工持股制度 |
5.1.1 基本情况 |
5.1.2 主要特征 |
5.1.3 实施员工持股制度的目的 |
5.1.4 国有上市公司当前员工持股模式的缺陷 |
5.1.5 国有上市公司当前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
5.2 员工持股试点企业中国电器院案例分析 |
5.2.1 公司介绍 |
5.2.2 员工持股方案 |
5.2.3 值得借鉴的重要经验 |
5.2.4 员工持股制度改革成效 |
5.3 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改革面临的困境 |
5.3.1 国有资产流失担忧影响员工持股制度的推行进程 |
5.3.2 对员工持股制度的认识不够成熟 |
5.3.3 持股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并未得到重视 |
5.3.4 相关员工持股法律规定不衔接 |
5.3.5 员工持股资金来源单一 |
5.3.6 相关税收政策存在尚不明确的地方 |
第6章 西方发达国家员工持股制度及其启示 |
6.1 美国员工持股计划 |
6.1.1 美国ESOP的运作机制 |
6.1.2 美国ESOP的特征 |
6.1.3 ESOP—美国流行的员工所有制形式 |
6.2 英国的员工持股制度 |
6.2.1 英国员工持股制度发展的背景 |
6.2.2 英国员工股持股计划的主要类型与相关制度安排 |
6.2.3 英国税收优惠型员工持股计划的发展概况 |
6.2.4 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的目的 |
6.3 法国利润分享和员工持股制度 |
6.3.1 法国利润分享和员工持股的发展背景 |
6.3.2 法国当前流行的四种计划 |
6.3.3 法国的员工董事制度 |
6.3.4 法国员工持股和利润分享的发展概况 |
6.4 西方发达国家员工持股制度的启示 |
6.4.1 以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和引导员工持股的发展 |
6.4.2 利用税收优惠刺激员工持股的推广 |
6.4.3 鼓励企业员工广泛参与 |
6.4.4 注重员工持股期限的长期化 |
6.4.5 工会积极参与员工持股制度的实施 |
第7章 我国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改革的原则及建议 |
7.1 坚持的原则 |
7.1.1 分类实施原则 |
7.1.2 公开透明原则 |
7.1.3 自愿入股原则 |
7.2 政策建议 |
7.2.1 完善和建立有关员工持股制度的法律法规 |
7.2.2 为员工持股制度提供税收和信贷支持 |
7.2.3 适当扩大持股员工范围 |
7.2.4 员工股份的转让应受到一定的限制 |
7.2.5 建立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改革容错机制 |
7.2.6 加强所有权文化建设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内部职工持股计划在我国实施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员工持股计划探讨 ——以上港集团为例[D]. 裘昕玥.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混改背景下海螺集团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案例分析[D]. 徐立强.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员工持股计划研究 ——以绿地控股为例[D]. 李晓清.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3)
- [4]员工持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以老白干酒企业为例[D]. 俞俐. 浙江大学, 2020(02)
- [5]混改背景下科技型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动因与效果研究 ——以当升科技为例[D]. 张碧莹. 广西大学, 2020(07)
- [6]盛通股份员工持股计划案例研究[D]. 温凯东.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7]上港集团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对财务绩效影响研究[D]. 郭放.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8]T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方案设计研究[D]. 任永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9]中国联通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动因及效果研究[D]. 张颖.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10]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制度改革研究[D]. 艾尼瓦尔·吐尔逊.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员工持股计划论文; 上港集团论文; 国企论文; 混合所有制经济论文;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