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社会政策支持

上海市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社会政策支持

一、上海市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及其社会政策支持(论文文献综述)

孙敬华[1](2021)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文中认为随着长寿时代的到来以及失能老年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传统的老年长期照护模式面临困境。老年人口的失能风险已成为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的严峻挑战。为积极应对老年人口的失能风险,中国政府启动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试点城市探索具有本土化意义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虽然政府及学界都强调要总结试点经验,但现阶段对于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总体现状、已形成的共同特征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仍疏于研究,特别是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践行了积极老龄化理论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基于此,本文以积极老龄化理论为研究视角,结合政策产出模型,分析了30个试点城市颁布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总体现状、共同特征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就如何推进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也进行了探索。具体来说,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以及政策产出模型,构建了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分析框架,由参与、健康和保障三个维度构成。(1)参与维度是指维护失能老人获得福利并根据个人需要参与到为其提供的长期照护服务中的机会与权利,即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社会分配基础,具体包括参保范围、保障对象、失能认定的标准与主体三个部分。(2)健康维度是指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健康和社会服务的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该体系由社会供给类型和输送系统构成。其中社会供给类型进一步细分为服务项目、服务形式、待遇给付标准三个部分;输送系统可以分为政府部门、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机构、定点护理机构以及非正式照护主体。(3)保障维度是指为失能老人解决长期照护服务费用问题的筹资模式,主要包括筹资渠道、筹资形式与标准以及启动资金三个部分。其次,运用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分析框架对30个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发展现状及其共同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1)30个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内容。其一,在参与维度,一是参保范围主要依据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确定;二是保障对象取决于处于失能状态的时间长度、失能失智程度、接受长期照护服务的场所以及缴纳医疗保险费用的时间长度四个方面的限制因素;三是失能评估工具主要有三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I《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行业标准:老年人能力评估》以及当地自主建立的综合性失能评定标准;四是评定主体主要包括保险经办机构、劳动鉴定委员会、第三方评估机构、定点护理机构、商业保险机构以及鉴定专家。其二,在健康维度,一是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生活照护、医疗照护、预防性照护、康复照护以及心理疏导;二是服务形式可以分为定点机构照护(医疗机构照护、养老机构照护)、居家照护(居家上门照护、居家自主照护)以及失智专区;三是待遇给付标准可以分为按比例给付、定额给付或者差别化补偿方式。其三,在保障维度,一是最为普遍的筹资渠道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个人账户的划转、政府补助以及个人缴费;二是筹资形式主要有比例筹资、定额筹资和混合筹资三种;三是大多数城市都具有长期护理保险的启动资金。(2)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共同特征是,其一,在参与维度,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是一种以诊断差异为社会分配基础的补缺型社会政策;其二,在健康维度中,试点城市采取了以服务福利为主、现金福利为补充的事后补救型风险应对策略;福利输送系统属于决策、执行与输送职能相互独立的国家主导型;其三,在保障维度,筹资模式是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险型,主要依托于医疗保险。再次,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审视现阶段30个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1)参与维度的社会分配基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未将城乡居民纳入覆盖范围、将重度失智老人排斥在福利申请者之外、失能认定评估工具结构简单、失能评估等级的设定粗略且不统一、缺少独立且专业的失能等级评定机构。(2)健康维度的社会供给类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预防性策略缺失、服务供给内容的精准度较低;福利输送系统的主要问题是:忽视了社区的重要作用,以机构照护为核心的服务输送布局难以解决长期照护供需失衡的难题。(3)保障维度的筹资模式面临的主要困境:筹资主体缴费能力有限、待遇给付与个人缴费存在不一致性、以长期护理保险为核心的筹资模式面临较大争议。接下来,本文梳理了荷兰、德国和日本三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较为先进国家的实践经验并从中得到了以下启示:(1)在参与维度,三个国家的覆盖范围根据运行状况进行调整,总体上荷兰和德国覆盖了全体公民,日本主要针对老年人;三个国家都建立了统一的评估体系;失能老人都具有福利给付形式的自主选择权。(2)在健康维度,重视非正式照护的发展;社区在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中作为服务系统中枢,将居家照护、机构照护与非正式照护连接与整合,解决了服务供给碎片化的问题;在服务供给中加强服务质量监督;注重预防性策略;三个国家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立法之前都允许一个“准备”阶段,为制度正式运行储备服务供给者。(3)在保障维度,一是专项筹资专项使用,增加了引入这项计划的可行性;二是将资金从更大的政府预算分离促使长期护理保险的融资不会与军事、教育、基础设施投资等优先项目产生直接的冲突。三是三个国家都是以长期护理社会保险作为基础筹资模式,同时还采取了其他方式作为补充。最后,提出了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1)遵循分配正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奉行机会平等、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分配标准和程序合理以及纠正不公四项原则。(2)在参与维度,需要完善失能评估体系、扩大失能老人自主选择福利内容的权利以及政策性支持老年人参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3)在健康维度,通过共同推进社区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基于生命历程的跨部门服务供给机制的构建以及促进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在地化的整合照护服务体系。(4)在保障维度,构建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体系,其中长期照护补贴制度是基础,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是核心,长期护理商业保险是重要补充。

马骁[2](2020)在《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问题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文中指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内容,是当前国家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和重点。“十三五”以来居家养老服务的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年提升,但当前服务体系满足目标人群需求的能力仍不高,城市老年人在多个服务项目上的整体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这反映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程度不理想,无法为潜在服务对象提供充分的进入服务体系的机会。服务的不可及主要与地方社会服务网络对人群设置的障碍有关,提高服务的可及性是一项供方的责任,有必要从服务供给的角度对服务可及性的困境及成因做出探讨。然而当前国内研究者对居家养老服务可及性问题的理论解读和实证研究较少,对政策实践中什么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如何测量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如何确定影响服务可及性的因素等问题的解答欠缺理论指导。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补充国内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从服务供给的角度分析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现状及成因,并为实践中改进相关政策执行的结果提供参考。本研究试图解答“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方组织结构如何影响服务的可及性?”这一研究问题,具体分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有哪些,他们在服务筹资、输送和规制中的角色是什么?”“现有供给模式下的居家养老服务可及性现状如何?”“多元主体参与供给的模式是如何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产生影响的?”“如何调整现有的多元主体供给结构以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四个子问题。研究思路是借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分析框架,对多元供给主体在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组织和行为方式,以及现有供给模式下的服务可及性现状和问题做出描述分析;并从服务供给的组织结构中探寻影响服务可及性问题的结构性成因,以为实践中改进相关政策执行的结构、过程和结果提供参考。本研究将山东省济南市作为实证研究的案例,主要通过深度访谈收集资料,采用质性研究的三级编码资料分析方法对研究问题作出解答。本研究的主要发现为:(1)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市场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其中政府部门承担着服务筹资和规制责任,社会主体主要参与服务的输送。(2)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可及性较差,从可及性的“可获得性”“空间可达性”“适切性”和“可接受性”四个评价维度展开来看,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服务对象范围局限、服务项目与内容层次低,服务的可获得性较弱;专业性的需求评估手段和服务对象分类分级标准缺失,服务过程和内容的适切性不足。(3)在服务的筹资、输送和规制三个维度中,均发现了服务供给的组织结构对服务可及性产生影响的方式:服务的资金来源和筹资规模影响服务对象的资格条件、待遇标准以及社会主体参与服务输送的积极性,从而对服务的可获得性产生影响;服务输送主体的性质、能力和服务生产形式影响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对服务的可获得性、空间可达性、适切性和可接受性均能产生影响;缺少专业的需求评估手段和精确的服务分类分级的服务规制特征造成服务供给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对服务的适切性产生了影响。结合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发现,本研究得到的最终结论是:当前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主要采用了公共筹资、社会主体输送、公共规制的供给模式,这一供给模式下的资金规模有限、服务主体参与能力不足、资金和服务的规制手段粗糙,导致服务的整体可及性较弱。针对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在服务筹资方面提高市级财政资金的保障水平、拓宽服务资金的筹集渠道,在服务输送方面支持社会主体参与服务的分配、丰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形式,在服务规制方面出台精准化的服务分类分级补贴方案、加强对服务质量的评估等政策建议。本研究补充了国内关于服务可及性概念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借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在国内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开展的应用研究,研究结果对政策实践中有效评估标准的构建、有针对性地完善服务体系的组织架构、提升共建共享发展中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增强基本公共养老服务资源的均等分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提出了几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居家养老服务制度的衔接问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福利多元供给问题、服务使用者对服务供给的多元主体和可及性现状的评价问题、精细化的“可及性”量化指标的构建问题等,这些问题有待于开展后续研究得到解决。

宋盼[3](2020)在《“技能化”背景下机构养老服务供需失衡问题研究 ——基于上海市Y养老院的实证调查》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应对日趋严重的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模式,接受养老机构提供的护理服务。因此,养老机构的服务供给水平直接影响着老年人在机构内的生活质量和他们的住养体验。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养老服务行业的规范化管理,大力推行养老服务专业化;这其中,养老服务的专业技能一再被地方职能部门所强调,有的地方甚至直接将养老服务专业化等同于养老服务技能化——在日常监管如评估或年度考核中不断强化养老服务的专业技能。客观地说,提升服务技能水准,并用统一、规范的标准来评估考核这些技能的实施情况,有助于改善过去养老服务中存在的技能水平低、服务质量差的情况。同时,基于技能服务的指标化考核与评估也对养老服务的质量提升起到了有效的激励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满意度也应该随之大幅提升,然而,在笔者的实地调研中,获得的情况与上述判断并不完全符合。在一些养老机构,住养老人对机构服务供给的满意程度并没有随着服务的技能化提升而有一个相应的提升。本项研究通过对上海一个养老机构数月的实地调研,系统地考察了养老机构如何推行护理服务技能化,探讨了这种对服务技能化的“强调”如何在养老机构内部形成了一种服务供给与需求失衡的现状。本项研究发现,尽管养老机构一再强化对一线护理人员护理服务技能化的要求,但住养老人对机构服务供给的满意程度并没有随着服务的技能化提升而有一个相应地提升。本文认为,在护理服务“技能化”一再被强调的背景下,养老机构的服务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特定管理方式的导向作用。地方政府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养老服务技能化的评估与考核,对养老机构的管理方式、以及对护理人员的服务行为,均产生了一定的导向作用,致使养老机构和护理员完全遵照指标化的考核要求提供那些被强调的技能类服务,而那些非量化的、基于护理人员个性化特征(如护理员乐观的性格、爽朗的个性、幽默的风格、亲和力、富有爱心的话语等)的具有情感互动的服务却因此被抑制了,从而产生了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失衡,进而影响了老人的住养体验。因此,本文认为,对养老服务的提升应在加强服务技能化的同时,注重发挥那些非技能类服务的内涵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以实现养老服务综合性和整体性的优化。

王梦璇[4](2020)在《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让老年人过上质量更好、水平更高、幸福指数更高的晚年生活,已经成为全世界老龄化国家共同面临的挑战。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跑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现已进入快速老龄化时期。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基数大、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特征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为此,政府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发展,将老龄事业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不断加大对老龄事业建设力度。国外发达国家养老实践证明,社区养老是最能够满足老年人各方面养老需求,最符合老年人养老习惯的养老方式,事实证明,社区养老方式同样符合我国老年人养老需求,老年人在社区中接受各种服务也是最高效、最人性化的养老方式。由此,政府确立以建设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目标,持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在社区养老服务建设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合力,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区养老服务。本文以城市中的社区养老服务实践为切入点来研究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问题。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在满足社区老人养老服务需求方面已探索实践出一些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对满足当地老人养老需求发挥了积极、建设性作用。但是,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还存在社区养老服务监管体系不完善、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存在区域差距、服务机构数量不足、养老服务内容同质、社会资本参与少、人力资源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政策体系不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监管不完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偏远、落后地区政府财政补贴力度有限、政府投入不足,部门之间配合有限、社区养老服务市场化程度低、专业人员培养数量不足,志愿者队伍建设不充分。本文还采用比较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分析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英、美、日三国在社区养老服务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做法,结合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实际,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福利多元化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针对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建设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参考对策:一是完善政府监管体系,规范养老服务市场发展;二是促进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发挥政府、企业、家庭多方力量作用;三是细化老年人需求,共性服务与个性服务有机结合;四是鼓励养老服务社会化专业培训,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人员队伍;五是树立积极老龄观,引入预防理念构建持续照顾养老服务体系。

苏震宇[5](2020)在《非正式支持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以上海市M社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龄独居老人是拥有高龄及独居双重特征的特殊群体。高龄意味着身体机能弱于低龄老人,独居意味着缺少配偶乃至家庭的就近照料,这给家庭和社区带了巨大的照料压力。完全依靠传统的养老模式来解决高龄独居老人的赡养问题已然不可能,现有养老服务能够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照料,但不能解决高龄独居老人的精神慰藉和应急响应需求,那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只能通过家庭和社会网络所提供的非正式支持来解决的。因此厘清非正式支持中的哪些因素对其生活会产生影响,有助于未来解决高龄独居老人生活照料的问题。本研究在非正式支持对老年人的影响以及高龄独居老人生活状况的既有文献基础上,以社会支持理论为问卷基础,延续理论为研究假设的理论基础,上海市Y区M社区独居老人为研究样本,对社区内高龄独居老人生活状况进行了分析。文章通过单因素分析对比了高龄独居老人及中低龄独居老人获得的非正式支持的差异。同时,利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子女的非正式支持和邻里及朋友提供的非正式支持对高龄度独居老人生活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单因素回归中,高龄独居老人与中低龄独居老人在子女探望频率、非正式支持网络规模、性别、文化程度以及个人收入方面存在差异。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仅考虑子女支持的模型中,家庭关注度高的高龄独居老人比家庭关注度低的老人更有可能认为当前生活状况非常好;在仅考虑邻里及朋友支持的模型中,非正式支持网络规模大的高龄独居老人比非正式支持网络规模小的老人更有可能认为当前生活状况非常好;当同时将两类因素纳入回归模型中时,我们发现子女居住地、家庭关注、非正式支持网络规模以及社会互动频率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存在显着的影响,在对比优势比后发现,非正式支持网络规模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最大。政策建议:加快基础性养老服务的创新与推广研究,帮助高龄独居老人扩大社会支持网络;结合社区微更新、旧区改造项目,加快老旧小区的适老性改造项目进度。

常成[6](2020)在《我国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和J省多地的调研》文中研究说明长期照护是人类社会进入老龄化时代的伴生制度,更是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背景下失能失智老年人不可或缺的社会服务政策。我国于2011年首次在政策文件中识别到长期照护政策的服务对象——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并明确提出解决这一群体的照护依赖问题是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当务之急。自此之后,党和国家加强了对养老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各国家部委围绕长期照护开展了不同养老服务递送模式建设、专项养老服务补贴、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等一系列的相关社会政策。但遗憾的是,这些社会政策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的生活状态,也未能有效瞄准和满足长期照护对象的实际需求,并出现了严重的执行偏差和走样现象。具体来说,这种偏差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类:第一,旨在解决照护依赖问题而投资修建的各类养老机构更多收住健康的老年人群体,而非失能失智老人。第二,旨在从供需两端补给长期照护事业的各级各类财政补贴失去了长期照护的属性和意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群体错配。第三,旨在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经济补偿的长期照护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明显不足且覆盖人数相当有限。由此,一项旨在“雪中送炭”解决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问题的政策演变成了为健康老年人“锦上添花”提供多种服务的福利。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当前学界对此问题的解释路径多从技术视角、利益视角、体制视角和环境视角出发,聚焦于政策执行的现象描述,其解释机制尚较为零散且抽象性过高,不仅对偏差的阐释还不充分,也未能揭示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出现如此偏差的根本原因和发生机制。鉴于此,本研究以社会政策过程的视角统御现有研究,根据结构-机制分析的基本原理,建立了一个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逻辑起点—内在冲突—发生过程的分析框架,借助政策文本分析法挖掘政策执行失真的深层动因,并结合对J省多地的深入调研展现科层组织的运作逻辑,以期提供更具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政策创新,为我国长期照护政策执行的研究添砖加瓦。从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逻辑起点来看,国家层面存在理念偏差与界定失准的问题。一方面,长期照护政策的施行理念仍未跳出养老的中国式传统概念,呈现制度依附性困境。另一方面,针对外来术语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带有简单化的笼统认知倾向,两者共同造成长期照护政策难以形成独立于健康老年人的综合性服务制度。从长期照护政策执行依据的内在冲突来看,各相关国家部委出台和印发了多项与长期照护相关的实施通知、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但若以社会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标准考察,现有政策文本存在多重规范性欠缺的问题。第一,明晰性标准模糊。不仅缺乏项目完整的需求评估体系和失能失智分级分类标准,也未能建立识别和评估长期照护质量的科学评价系统。第二,一致性标准缺失。当前各国家部委的相关政策重点、原则和理念并不统一,照护资源和服务还较为零散,没有形成多部门的政策合力。第三,合法性标准不足。现有政策仍是较低层次的行政性法规,尚未形成专门法律,系统的法规体系更是无从谈起。考虑到我国政治的体制性因素和府际关系的复杂特征,再结合上述阶段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长期照护政策在执行阶段的运作模式更值得注意和研究。依托J省多地调研的大量经验事实,从纵向层级结构和横向部门关系角度可以发现变通执行与碎片化管理两种实践逻辑。在纵向结构上,面对中央政府作为政治任务的老龄工作,地方政府设置了“硬指标”、“强激励”、“一票否决”等压力型考核机制。当这一机制逐级传导下来,基层政府往往会在完美行政与地方利益代表者之间相机变通行事,以致于表现出选择性变通、歪曲性变通和敷衍性变通的应对策略。在横向结构上,各行政部门在路径依赖的影响下仍沿袭对原有职责的执行理念与原则,在长期照护领域各行其是且沟通不畅,无法统筹照护资源与整合相关服务,形成了这一政策在标准、服务和经办上的管理“碎片化”困局。要突破当下的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困境,纠正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照护不足的政策偏差,观念性变革是基础,科学性强化是关键,整体性治理是手段。分别来看,在宏观选择层面,一是要针对我国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照护需求的实际情况,在长期照护政策安排上从供给侧发力走向需求侧推动,形成政策观念和具体方法的统一体。二是应更加谨慎地选择长期照护筹资模式,在试点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在中观制定层面,在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失能失智分类标准和评估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定国家、市场、家庭、个人等主体在长期照护政策中的基本责任和首要任务,从而实现照护服务的多元化供给。在微观执行层面,从纵向层级性治理和横向多属性治理两方面矫正和消解压力型体制与路径依赖的影响,减少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整合碎片化资源,避免前文所述的“政绩工程”、“庇护关系”、“三把标尺”等现象的再次发生,以达至长期照护政策的绩效与目标。

武源源[7](2019)在《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上海市C机构的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疾病谱系变化使人们的临终状态被延长,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临终者在临终阶段较低的生命质量。此外,传统观念的束缚、医疗资源紧张以及家庭照料功能弱化等都影响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服务模式,使临终者获得较高的生命质量是本文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的方法,基于上海市C机构开展的临终关怀服务项目,访谈了参与临终关怀服务项目的14位C机构社会工作者、社区医院的社会工作者以及医护人员。关注社会工作者在不同的场所,针对不同特点的服务群体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介入重点、实践方式、及其面临的困境以及应对策略。从社会生态理论的视角从社区医院以及社区这两个主要系统展开分析,进一步深化了社会工作专业在不同面向开展的临终关怀服务,探究上海市C机构开展社区临终关怀的发展路径。研究发现,首先,社区临终关怀服务要以社区医院为载体,面向临终者开展临终关怀服务,满足临终者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需要,让临终者平静告别。其次,开展面向社区的生命教育,这是临终关怀服务的重要延伸。聚焦生死教育,促进人们树立科学的生死观。此外,开展社区临终关怀受到专业团队未发展成形、临终关怀服务技能不足以及服务提供者自身死亡焦虑的制约。针对这些制约因素,要积极推动“医院-社区-家庭-社工”多方协助平台的建立,并针对临终关怀相关服务者开展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减缓他们的死亡焦虑。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已经成为一项社会需求,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探索构建以专业临终关怀服务为主体,生命教育为基础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有助于促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朱丽芝[8](2019)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路径依赖及其问题研究 ——以上海市的政策与实践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长。据官方统计,截至2017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24090万人,占到总人口数的17.3%,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为15831万人,占到总人口数的11.4%。1此外,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核心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庞大老年群体的照料需求。面对如此严峻之形式,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作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有效政策应时而生。近年来,关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相关研究掀起了一股热潮,众多学者对于如何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选择何种模式,借鉴国外经验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讨论。尤其随着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开展试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譬如覆盖人群有限、服务供需不匹配、资金来源不合理等,也得到学者们较多关注,他们纷纷提出应对措施解决试点中的问题,大多从技术层面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措施。然而,本文认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中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制度在建立和实践过程中存在对旧制度的路径依赖,沿着旧制度的路径,发展成为一种锁定效应,而这种锁定效应,决定了当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出现的诸多问题是必然发生的。基于此,本文首先从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文本层面探讨长期护理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在制度形成上的路径衍生关系;然后分析多年来养老服务政策的实践发展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创设的路径,以及此路径对长护险制度的“锁定”效应;最后探讨我国补缺型社会福利模式下,基于户籍和身份的中国传统福利受益资格识别机制对长期护理保险受益资格识别机制的形塑作用。在此基础上,考察路径依赖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产生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相关政策建议。

陈亚伟[9](2019)在《认知症老人居家照料的支持性政策分析 ——基于上海市P区的实证调查》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认知症老人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上海市是中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老年人口失智失能重叠的问题突出。出于传统道德、经济负担、照护质量等多种因素考虑,认知症老人的家属多选择在家中照护认知症老人。而认知症老人不同于普通的失能老人,在长期照料认知症老人的过程中,其家庭照料者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导致家庭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并陷入困境。因此有必要对居家照料的认知症老人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构建认知症老人居家照料的支持性政策体系,提高认知症老人家庭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以上海市P区为例,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尝试构建认知症老人居家照料的支持性政策框架,探讨目前P区认知症老人居家照料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现有支持性政策的内容、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研究发现,上海市P区认知症老人居家照料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于疾病认识不足产生双重排斥、艰巨的照料任务使得家庭照料者身心俱疲、照料能力不足和照料资源缺乏使得照料质量低下。在梳理上海市P区认知症老人居家照料的专门性和普遍性的支持性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发现现有的支持性政策能够减轻部分认知症老人家庭的照料负担。但是现有支持性政策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对认知症老人的照护服务需求满足有限、对认知症老人的家庭照料者支持不足以及认知症友好环境构建碎片化。因此本研究提出应从下面三个方面完善认知症老人居家照料支持性政策的不足:首先,通过开发认知症老人照护服务包、提高养老服务机构的认知症专业照护能力以及促进专业认知症照护队伍的发展,从而推动认知症老人正式照料服务体系的发展;其次,建立以认知症老人家庭照料者为中心的多种支持性政策,包括搭建社区支持和健康服务网络、构建技能培训体系和制定照料津贴等政策支持认知症老人的居家照料;最后,以社区为依托构建认知症友好文化环境,并逐步推进认知症友好物理空间环境的改造,从而实现认知症友好环境的构建。

张登利[10](2019)在《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性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以人口战略、生育政策、就业制度、养老服务、健康保障、人才培养、环境支持、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是完善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目标。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亟需完善当前的支持性政策,要真正实现“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目标,在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投入的同时需要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的家庭和社区支持体系,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服务设施。本研究基于供需关系的研究视角,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民政年鉴、社会服务发展和统计公报、经济普查公报、人口普查公报、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等统计数据,综合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福利多元理论”、“政策工具理论”为理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综合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沿着“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对策研究”的研究思路,以“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缺失——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不平衡——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体系构建”的分析框架展开研究。从历史发展进程角度梳理中国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发展历程发现,新中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取得了显着成效。主要表现出政策客体逐渐扩大、养老服务项目内容日益丰富、居家养老方式地位日益凸显、市场型和动员型政策工具成为主流、政策效果以服务质量为导向等显着特点。同时,在老龄化、城镇化、空巢化等新形势下,也表现出“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地位亟需政策巩固,“社区为依托”的制度化政策机制缺失,“机构为补充”的弱自主性和强依附性。通过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定量计算和需求预测分析,对比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水平及供给预测定量计算及其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认为我国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总量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总量大,供给水平有限,关键原因在于居家养老服务缺失有效的政策支持。主要表现为养老服务经费与实际需求不对等;专业人员与服务需求差距大;社会组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能力不强。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体系的财税政策、人力资源、社会组织、老龄产业四大要素之间具有较强的内在关联性。财税政策是发展养老服务中政府财政责任的重要工具,是政府政策支持体系的核心,是居家养老服务长效发展的实现路径;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如何提供足够的专业人才以满足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人力需求是政府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其居家养老政策支持体系构建中的核心意涵;社会组织作为重要的供给主体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与递送,在面对老年人多元需求时能够弥补国家、市场和家庭在养老服务方面的不足;老龄产业发展是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向广度、深度和规范化迈进的保障。支持性政策体系是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制度保障,完善支持性政策体系应遵循以下理念原则:坚持老年人主体需求是政策支持体系的基本原则;人与财是居家养老服务有效发展的基础与核心;社会组织、资本市场参与保障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政策支持主体和相关政策支持主体之间应通力合作、互补联动。中国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体系的完善,应强化政府在居家养老中的主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形成财税支持体系,从而多层面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支持政策应通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家人三方面的支持来保证居家养老的服务供给;应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在进行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建设时,应通过广泛的汲取、挖掘、开拓社会资源,发展多元供给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应积极探索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的政策支持,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对民间投资的撬动作用,探索政府与民间资本的多种合作方式,完善优惠政策,并有针对性地培育居家养老老龄产业发展。

二、上海市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及其社会政策支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及其社会政策支持(论文提纲范文)

(1)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老年长期照护
        二、长期护理保险
        三、社会政策与长期护理保险政策
        四、失能老(年)人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评析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政策分析样本的选择
        一、研究方法
        二、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来源与样本选择
    第六节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一、技术路线图
        二、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政策分析框架
    第一节 积极老龄化理论
        一、积极老龄化的提出
        二、积极老龄化的内涵
        三、积极老龄化的三个行动支柱
        四、积极老龄化的核心理论
    第二节 政策分析框架
        一、应用较为广泛的政策分析框架
        二、本文政策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现状
    第一节 参与维度: 社会分配基础现状
        一、参保范围
        二、保障对象
        三、失能评定标准与主体
    第二节 健康维度: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现状
        一、社会供给类型现状
        二、福利输送系统现状
    第三节 保障维度:筹资模式现状
        一、筹资渠道
        二、筹资形式与筹资标准
        三、启动资金
第四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参与维度的主要特征
        一、社会分配基础:以诊断差异为主的资格审查
        二、社会政策类型:补缺型社会政策
    第二节 健康维度的主要特征
        一、社会供给类型:以服务福利为主的补救型风险应对策略
        二、福利输送系统:多主体参与的国家主导型福利输送架构
    第三节 保障维度的主要特征
        一、筹资渠道:主要来源于医疗保险基金
        二、财务模式:现收现付制
第五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参与维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参保范围与保障范围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分配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分配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健康维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供给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福利输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保障维度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筹资主体的缴费能力有限,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二、不同城市之间参保者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三、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是否独立建制仍存在争议
第六章 发达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荷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一、参与维度:荷兰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二、健康维度:荷兰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三、保障维度:荷兰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第二节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一、参与维度:德国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二、健康维度:德国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三、保障维度:德国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第三节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一、参与维度:日本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二、健康维度:日本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三、保障维度:日本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第四节 三个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一、参与维度:三个国家社会分配基础对我国的启示
        二、健康维度:三个国家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三、保障维度:三个国家筹资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第七章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
    第一节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机会平等原则
        二、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原则
        三、分配标准和程序合理原则
        四、纠正不公原则
    第二节 参与维度:完善失能评估体系、维护老年人社会参与权利
        一、完善失能评估体系
        二、扩大失能老人自主选择福利内容的权利
        三、政策性支持老年人参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
    第三节 健康维度:发展在地化的整合照护服务体系
        一、在地老化:推进社区照护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二、整合照护:构建基于生命历程的跨部门服务供给机制
        三、培养服务提供者:促进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相结合
    第四节 保障维度:推进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体系的构建
        一、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的推进路径
        二、长期照护补贴制度的推进策略
        三、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英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附录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样本汇总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问题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居家养老服务
        二、服务的可及性
    第三节 理论视角: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第四节 文献回顾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定义
        二、服务可及性的定义和维度
        三、养老服务可及性问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四、国内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现状
        五、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相关研究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资料的搜集方法
        二、资料的分析方法
第二章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主体供给模式
    第一节 居家养老服务的筹资
        一、筹资主体和资金来源
        二、筹资水平
    第二节 居家养老服务的输送
        一、服务的采购
        二、服务的分配
        三、服务的生产
    第三节 居家养老服务的规制
        一、对服务资金的规制
        二、对服务输送的规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
    第一节 服务的可获得性
        一、服务对象的资格条件和待遇标准
        二、可获得的服务项目和内容
    第二节 服务的空间可达性
    第三节 服务的适切性
    第四节 服务的可接受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主体供给对服务可及性的影响
    第一节 筹资方式对服务可及性的影响
        一、公共资金投入规模与服务对象的待遇资格
        二、筹资渠道与社会主体的供给能力
    第二节 输送模式对服务可及性的影响
        一、分配主体的工作方式与服务信息的可获得性
        二、生产主体的特征与服务内容的可获得性
    第三节 规制特征对服务可及性的影响
        一、规制标准与服务分配的适切性
        二、规制思路与社区服务设施的适配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经验借鉴:加拿大居家养老服务可及性案例分析
    第一节 加拿大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福利供给
        一、加拿大社会服务多元福利供给模式的历史演进
        二、加拿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三、加拿大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结构
    第二节 加拿大BC省的“在家更好”居家养老支持项目分析
        一、服务供给中的多元主体参与
        二、服务的可及性概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提高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可及性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服务的资金筹措
        一、提高市级财政资金的保障水平
        二、拓宽服务资金的筹集渠道
    第二节 改进服务的输送方式
        一、支持社会主体参与服务的分配
        二、丰富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
    第三节 调整服务的规制措施
        一、出台精准化的服务分类分级补贴方案
        二、强化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措施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发现和结论
    第二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对象的编号与身份
    附录2 资料分析中的三级编码举例
    附录3 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附录4 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附录5 居家养老第三方服务组织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附录6 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技能化”背景下机构养老服务供需失衡问题研究 ——基于上海市Y养老院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机构养老服务供给问题研究
        1.2.2 机构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原因研究
        1.2.3 改善机构养老服务的政策倡议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养老服务的专业化
        1.3.2 护理服务的技能化
        1.3.3 非技能类服务
        1.3.4 供需失衡
    1.4 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1.4.1 理论视角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参与式观察
        1.5.3 深度访谈
第2章 养老服务“技能化”:政策推进与地方实践
    2.1 机构养老模式快速发展的背景与政策环境
        2.1.1 机构养老模式快速发展的人口学背景
        2.1.2 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政策性支持
    2.2 公共部门对机构养老护理服务“技能化”的推行
        2.2.1 传统护理服务存在的缺陷
        2.2.2 护理服务技能化的政策性要求
        2.2.3 技术、标准与规程:护理服务技能化的内容
    2.3 养老机构提升护理服务技能化的实践
        2.3.1 服务人员的入职门槛
        2.3.2 机构内的技能培训
        2.3.3 基于护理技能的精细化服务供给
第3章 “技能化”之外的需求:住养老人的主观体验与供需失衡
    3.1 住养老人对于机构养老服务的主观评价与认知
        3.1.1 对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的评价
        3.1.2 超越“满意与否”的养老机构入住体验
    3.2 统一的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个性化
        3.2.1 统一的养老服务供给
        3.2.2 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3.3 供给对需求的缺位:技能化服务之外的需求
        3.3.1 文化与娱乐需求
        3.3.2 情感支持与交往需求
        3.3.3 尊重与自我实现需求
第4章 “技能化”背景下养老服务供需失衡的生成逻辑
    4.1 基于服务技能化的指标化评估与考核
        4.1.1 基于服务技能化的服务评估标准
        4.1.2 服务考核与评估的指标化特点
    4.2 指标化考核对于护理人员服务行为的导向效应
        4.2.1 薪酬制度对护理员服务的激励
        4.2.2 服务考核对护理员服务供给的导向
    4.3 被抑制的“非技能类”服务供给
        4.3.1 非技能类服务供给被抑制的形成原因
        4.3.2 非技能类服务不足对老人住养体验的影响
第5章 提升机构养老服务综合效能的优化路径
    5.1 重构更具整合性的养老服务评价体系
        5.1.1 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机制
        5.1.2 引入多元主体参与评价
    5.2 完善养老服务的激励机制
        5.2.1 完善对养老机构的奖惩机制
        5.2.2 健全对护理员的服务激励机制
    5.3 提升护理服务人员的人力资本
        5.3.1 倡导护理员有原则的个性化服务行为
        5.3.2 平衡技能类与非技能类护理服务能力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与讨论
        6.1.1 研究结论
        6.1.2 讨论
    6.2 研究创新与不足
        6.2.1 研究创新
        6.2.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社区养老服务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社区养老服务相关概念界定
        2.1.1 社区
        2.1.2 养老服务
        2.1.3 社区养老服务
    2.2 社区养老服务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社会支持理论
        2.2.3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2.4 社会交换理论
第3章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现状
    3.1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必要性
        3.1.1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3.1.2 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
        3.1.3 机构养老难以满足老年人尤其是精神养老需求
    3.2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现状
        3.2.1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政策支持体系
        3.2.2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内容供给情况
        3.2.3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
        3.2.4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资金和人员供给
第4章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4.1.1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数量不足,服务内容单一
        4.1.2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社会资本参与少
        4.1.3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不足
        4.1.4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地域发展差异明显
        4.1.5 缺乏完善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监管政策
    4.2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4.2.1 地方政府投入不足,部门之间配合有限
        4.2.2 社区养老服务市场化程度低
        4.2.3 专业人员培养数量不足,志愿者队伍建设不充分
        4.2.4 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补贴力度有限
        4.2.5 政策体系不健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监管体系不完善
第5章 英国、美国、日本社区养老服务经验及启示
    5.1 英国社区养老服务经验及启示
    5.2 美国社区养老服务经验及启示
    5.3 日本社区养老服务经验及启示
第6章 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
    6.1 完善政府监管体系,规范养老服务市场发展
    6.2 促进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发挥政府、企业、家庭多方力量作用
    6.3 细化老年人需求,共性服务与个性服务有机结合
    6.4 鼓励养老服务社会化专业培训,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人员队伍
    6.5 树立积极老龄观,引入预防理念构建持续照顾养老服务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非正式支持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以上海市M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高龄独居老人
        1.2.2 非正式支持
    1.3 理论基础
        1.3.1 延续理论
        1.3.2 社会支持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文章框架与分析框架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2.1 老年人生活满意度
    2.2 老年人非正式支持
    2.3 高龄独居老人
    2.4 文献述评
    2.5 研究假设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数据来源
    3.2 变量选取和设置
        3.2.1 被解释变量
        3.2.2 解释变量
        3.2.3 控制变量
    3.3 模型构建
    3.4 分析策略和方法
第四章 非正式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样本的基本概况
        4.1.1 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
        4.1.2 独居老人子女支持概况
        4.1.3 独居老人邻里及朋友支持概况
        4.1.4 独居老人控制因素概况
        4.1.5 小结
    4.2 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单因素分析
        4.2.1 子女支持的单因素分析
        4.2.2 邻里及朋友支持单因素分析
        4.2.3 控制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4.2.4 小结
    4.3 非正式支持影响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实证分析
        4.3.1 子女支持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4.3.2 邻里及朋友支持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4.3.3 不同非正式支持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4.3.4 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意涵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意涵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我国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和J省多地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长期照护
        1.3.2 政策执行偏差
        1.3.3 长期照护政策
        1.3.4 长期照护保险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重点和难点
        1.5.1 创新之处
        1.5.2 重点和难点
    1.6 文章的主要观点与基本结构
        1.6.1 主要观点
        1.6.2 基本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有关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研究
    2.2 国内有关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研究
    2.3 对以往研究的述评与回应
第三章 分析框架与理论资源
    3.1 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的分析框架
        3.1.1 现有社会政策过程研究的逻辑进路
        3.1.2 相关要素及其转化机制的适用性分析
        3.1.3 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分析框架的阐释
    3.2 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的理论资源
        3.2.1 结构-机制分析的基本原理
        3.2.2 压力型体制理论
        3.2.3 路径依赖理论
        3.2.4 变通执行理论
第四章 理念偏差与界定失准: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逻辑起点
    4.1 长期照护选择阶段政策文本的来源与选择
    4.2 理念偏差下的政策安排错位
        4.2.1 概念理解偏颇
        4.2.2 供给模式失衡
        4.2.3 筹资模式混乱
    4.3 界定失准后的政策要素失真
        4.3.1 具体内容失真
        4.3.2 目标群体失真
        4.3.3 服务递送模式失真
第五章 模糊、缺失与不足:长期照护政策执行依据的内在冲突
    5.1 长期照护制定阶段政策文本的来源与选择
    5.2 明晰性标准模糊
        5.2.1 尚无统一的失能失智分级分类标准
        5.2.2 缺乏完整的长期照护需求评估体系
        5.2.3 未能建立长期照护的质量评价系统
        5.2.4 缺少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必要规定
        5.2.5 亟需厘清不同责任主体之间的关系
    5.3 一致性标准缺失
        5.3.1 民政部:社会救助原则
        5.3.2 卫健委:治疗中心取向
        5.3.3 人社部:医疗保险思路
    5.4 合法性标准不足
        5.4.1 法律意义上的建设缺位
        5.4.2 政治意义上的程序完备
第六章 变通执行与碎片化管理: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发生过程
    6.1 J省多地的基本概况与案例代表性说明
        6.1.1 J省多地的基本概况
        6.1.2 J省多地的长期照护事业发展情况
        6.1.3 J省多地长期照护政策执行的案例代表性说明
    6.2 纵向结构:压力型体制下的变通执行
        6.2.1 压力型体制:长期照护政策执行的制度基础
        6.2.2 从压力到变通
        6.2.3 选择性变通:基础设施的选择偏好
        6.2.4 歪曲性变通:“偷梁换柱”的养老服务券
        6.2.5 敷衍性变通:“达标”的床位与停滞的长护险
    6.3 横向结构:路径依赖下的碎片化管理
        6.3.1 路径依赖:长期照护政策执行的制度惯性
        6.3.2 标准碎片化:失能评定的三把标尺
        6.3.3 服务碎片化:分散的项目与紧缺的人员
        6.3.4 经办碎片化:“数据平移”与“存量老人”
第七章 对策与展望: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治策略
    7.1 宏观选择层面:观念性变革
        7.1.1 从供给侧发力走向需求侧推动
        7.1.2 谨慎选择长期照护政策的筹资模式
    7.2 中观制定层面:科学性强化
        7.2.1 建立明确统一的分类标准和评估体系
        7.2.2 划定长期照护不同主体间的基本责任
    7.3 微观执行层面:整体性治理
        7.3.1 纵向层级性治理
        7.3.2 横向多属性治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7)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上海市C机构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临终关怀研究
        1.2.2 国内临终关怀研究
        1.2.3 研究不足与趋势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临终关怀
        1.3.2 社区临终关怀
        1.3.3 生命教育
    1.4 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1.4.1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1.4.2 分析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资料收集方法
        1.5.2 资料分析方法
第2章 临终关怀服务的兴起、发展与转变
    2.1 临终关怀服务的兴起
        2.1.1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1.2 临终关怀服务的社会需求
    2.2 临终关怀社会政策的发展
        2.2.1 我国的临终关怀社会政策
        2.2.2 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
    2.3 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与转变
        2.3.1 临终关怀的服务场所由医院逐步转向社区
        2.3.2 临终关怀服务提供者与服务对象的多元化
第3章 面向临终者的临终关怀服务:以社区医院为载体
    3.1 社区医院开展社区临终关怀的必要性
        3.1.1 社区养老催生社区临终关怀
        3.1.2 公共基础医疗体系的职责要求
    3.2 以院内医务社会工作者为主导的模式
        3.2.1 侧重临终关怀的社区医院
        3.2.2 第三方提供的督导与补充服务
    3.3 以机构社会工作者为主导的模式
        3.3.1 侧重老年护理的社区医院
        3.3.2 长期住院老人的关怀服务
第4章 面向社区的生命教育:临终关怀服务的延伸
    4.1 生命教育与临终关怀的关系与内涵
        4.1.1 生命教育是临终关怀思想干预
        4.1.2 生命教育:死亡的可习得性
    4.2 社区生命教育的服务对象
        4.2.1 探访癌症康复期的老人
        4.2.2 社区高龄老人及慢性病患者
    4.3 社区生命教育的开展方式
        4.3.1 居家探访的实践方式
        4.3.2 社区高龄老人的关怀服务
第5章 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实践困境与完善策略
    5.1 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两种路径
        5.1.1 发展专业化临终关怀服务
        5.1.2 推广面向社区的生命教育
    5.2 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实践困境
        5.2.1 临终关怀服务团队未建立成形
        5.2.2 专业力量不足导致参与困难
        5.2.3 临终关怀服务相关者的死亡恐惧
    5.3 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建议
        5.3.1 搭建“医院-社区-家庭-社工”多方协助平台
        5.3.2 加强生命教育,构建新的生死观
        5.3.3 社会工作倡导
第6章 结论与思考
    6.1 研究发现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路径依赖及其问题研究 ——以上海市的政策与实践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形成背景的论述
        1.2.2 关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研究
        1.2.3 学术界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关注与讨论
        1.2.4 研究评述
    1.3 概念界定
        1.3.1 长期护理
        1.3.2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1.3.3 路径依赖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长期护理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的衍生关系
    2.1 长期护理保险诞生的背景
        2.1.1 人口结构变化
        2.1.2 家庭照料在长期护理中的缺位
        2.1.3 现行社会保险制度难以应对长期护理风险
    2.2 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概况
        2.2.1 保障对象
        2.2.2 资金筹集
        2.2.3 申请与评估
        2.2.4 服务提供
        2.2.5 护理等级及待遇享受
    2.3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基本医疗保险的路径衍生关系
        2.3.1 保障对象:依附于医疗保险的划分方式
        2.3.2 资金筹集:划拨医疗保险基金结余
第3章 单位福利、社区照顾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创设路径
    3.1 建国以来老年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
        3.1.1 单位体制下老年人支持政策安排
        3.1.2 市场化以来老年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
    3.2 社区照顾模式为长护险制度创设的发展路径
        3.2.1 社区照顾模式的本土化发展
        3.2.2 社区照顾模式的主要内容
        3.2.3 社区照顾模式奠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基础
    3.3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形成的实践传统及路径锁定效应
        3.3.1 养老服务政策的发展路径及特点
        3.3.2 城乡分割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中的“锁定”效应
        3.3.3 自上而下服务供给模式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锁定”效应
第4章 选择主义还是普遍主义:长期护理保险受益资格识别机制中的福利体制传统
    4.1 关于选择主义与普遍主义的价值理念
    4.2 谁可以受益:长期护理保险的受益资格识别机制
        4.2.1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评估工具及标准
        4.2.2 公民权利缺失:受益资格中的年龄限制
    4.3 福利体制价值传统对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形塑
        4.3.1 基于户籍和身份的受益资格识别机制
        4.3.2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中对传统福利受益资格识别机制的继承
第5章 长期护理保险路径依赖下产生的问题
    5.1 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碎片化
        5.1.1 人群分割下的制度碎片化
        5.1.2 城乡分割与地区分割下的制度碎片化
    5.2 资源配置不合理与服务供需不匹配
        5.2.1 评估机制中家庭照料可获得性指标的缺失
        5.2.2 服务供需不匹配
第6章 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6.1 积极推进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全覆盖
    6.2 适当考虑家庭照料的可替代性
    6.3 建立有效的需求反馈渠道
    6.4 走向“普遍主义”: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价值理念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9)认知症老人居家照料的支持性政策分析 ——基于上海市P区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对认知症老人照护方式的研究
        1.2.2 对认知症老人家庭照料者的研究
        1.2.3 对认知症老人照料的支持性政策的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框架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样本概况
        1.4.1 研究方法
        1.4.2 样本选取及概况
    1.5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认知症老人居家照料的理论基础
    2.1 认知症老人的特殊性
        2.1.1 认知功能下降极易导致意外事件发生
        2.1.2 行为精神异常诱发各种问题
        2.1.3 沟通表达不畅使得健康管理困难
    2.2 认知症老人居家照料的支持性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
        2.2.1 分配基础
        2.2.2 分配内容
        2.2.3 分配机制
        2.2.4 资金来源
第3章 P区认知症老人居家照料面临的困境
    3.1 调研地点介绍
    3.2 P区认知症老人居家照料的现状
        3.2.1 认知症老人概况
        3.2.2 认知症老人家庭照料者概况
    3.3 P区认知症老人居家照料面临的困境
        3.3.1 对于疾病认识不足产生双重排斥
        3.3.2 艰巨的照料任务使得家庭照料者身心俱疲
        3.3.3 照料能力不足和照料资源缺乏使得照料质量低下
第4章 P区认知症老人居家照料支持性政策的现状及成效
    4.1 P区认知症老人居家照料的支持性政策
        4.1.1 P区认知症老人居家照料的专门性支持性政策
        4.1.2 P区认知症老人居家照料的普遍性支持性政策
    4.2 P区认知症老人居家照料的支持性政策的成效
        4.2.1 减轻部分认知症老人居家照料的经济负担
        4.2.2 提升部分认知症老人家庭照料者的照料能力
        4.2.3 缓解部分认知症老人家庭照料者的身心压力
第5章 P区认知症老人居家照料支持性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对认知症老人的照护服务需求满足有限
        5.1.1 社区托养服务照护质量不高且进入困难
        5.1.2 居家上门服务专业性不足
    5.2 对认知症老人的家庭照料者支持不足
        5.2.1 未能满足认知症老人家庭照料者的喘息服务需求
        5.2.2 尚未构建系统性的认知症老人照料技能培训体系
        5.2.3 缺乏支持认知症老人家庭照料者进行照料工作的政策
        5.2.4 缺少获取认知症相关照料信息和健康管理的渠道
    5.3 认知症友好环境构建碎片化
        5.3.1 项目化方式对于认知症友好社会文化环境的塑造作用有限
        5.3.2 现有政策对于认知症友好物理空间环境的建设支持不足
    5.4 原因分析
        5.4.1 政策设计未能充分考虑认知症老人的特殊性
        5.4.2 相关支持性政策之间衔接不畅
        5.4.3 认知症专业养老服务市场发展滞后
第6章 完善认知症老人居家照料支持性政策的建议
    6.1 推动认知症老人正式照料服务体系的发展
        6.1.1 根据不同照护需求开发认知症老人照护服务包
        6.1.2 提高养老服务机构的认知症专业照护能力
        6.1.3 促进专业认知症照护队伍的发展
    6.2 建立以家庭照料者为中心的多种支持性政策
        6.2.1 搭建认知症老人家庭照料者的社区支持和健康服务网络
        6.2.2 构建认知症老人家庭照料者的技能培训体系
        6.2.3 制定照料津贴等政策支持认知症老人的居家照料
    6.3 动员多方力量推动认知症友好环境的构建
        6.3.1 以社区为依托构建认知症友好文化环境
        6.3.2 逐步推进认知症友好物理空间环境的建设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理论基础
    1.5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1.6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
2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体系的发展
    2.1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的演进
    2.2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的成效与特点
    2.3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性政策发展的困境
3 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测算分析
    3.1 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测算分析
    3.2 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分析
    3.3 结论
4 居家养老服务中财税支持性政策的完善
    4.1 财税政策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作用方式
    4.2 现行养老服务相关税收政策
    4.3 居家养老服务财税支持政策体系的完善
5 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人力资源支持政策的完善
    5.1 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分类及素质要求
    5.2 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供给分析
    5.3 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支持性政策体系建设
6 居家养老服务中的社会组织支持政策的完善
    6.1 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功能定位
    6.2 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现实困境
    6.3 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性政策
7 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政策中的老龄产业
    7.1 老龄产业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关联性
    7.2 老龄产业支持性政策的市场环境分析
    7.3 老龄产业支持性政策体系建设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上海市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及其社会政策支持(论文参考文献)

  • [1]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D]. 孙敬华. 山东大学, 2021(11)
  • [2]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问题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D]. 马骁. 山东大学, 2020(04)
  • [3]“技能化”背景下机构养老服务供需失衡问题研究 ——基于上海市Y养老院的实证调查[D]. 宋盼.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4]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D]. 王梦璇. 吉林财经大学, 2020(07)
  • [5]非正式支持对高龄独居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以上海市M社区为例[D]. 苏震宇.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6]我国长期照护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和J省多地的调研[D]. 常成. 吉林大学, 2020(08)
  • [7]社区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上海市C机构的实践探索[D]. 武源源.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8]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路径依赖及其问题研究 ——以上海市的政策与实践为中心[D]. 朱丽芝.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9]认知症老人居家照料的支持性政策分析 ——基于上海市P区的实证调查[D]. 陈亚伟.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10]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性政策研究[D]. 张登利.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上海市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社会政策支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