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锋[1](2021)在《胃癌高发区全年龄段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胃癌(GC)发生的I类致癌因子,在发展中国家有更高的感染率。甘肃省武威市是中国西北地区GC高风险地区。本研究旨在对武威地区全年龄段自然人群H.pylori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18岁以上自然人群上消化道疾病和部分肝胆疾病患病率,以及H.pylori感染与这些疾病的相关性进行横断面研究,为当地H.pylori感染的预防和根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6年至2017年在武威市凉州区一个农村乡镇和一个城市社区开展,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研究目标人群。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社会人口学特征、个人及家庭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因素;粪便抗原检测(SAT)、碳13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和血清幽门螺杆菌免疫球蛋白G(anti-H.pylori Ig G)抗体检测分别用于诊断0-3岁、>3岁和>6岁人群H.pylori感染。对18岁以上人群采取自愿原则进行胃镜、活组织、组织病理学和腹部超声检查。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人群H.pylori感染、上消化道疾病、癌前病变和部分肝胆疾病的患病率;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趋势卡方检验分析研究变量与H.pylori感染之间的关系,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H.pylori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共纳入2,163名受试者(年龄:0-77岁),其中有1,238名未成年人(57.2%)和925名成年人(43.8%);男性1,170名(54.1%),女性993名(45.9%);城市居民1,210人(55.9%),农村居民953人(44.1%)。2.研究人群H.pylori总感染率为35.6%,儿童和成人感染率分别为22.9%和52.8%。男、女感染率分别为34.1%和37.5%,差异没有显着性;城市和农村居民感染率分别为36.0%和37.5%,差异也没有显着性。3.6岁以上研究人群血清anti-H.pylori Ig G抗体总阳性率49.3%,男、女阳性率分别为44.5%和47.1%(P=0.001);城市和农村阳性率分别为47.8%和51.5%(P=0.679);在7-18岁阳性率与13C-UBT结果非常接近,18岁以后每个年龄段阳性率均比13C-UBT结果高近10.0%。4.研究人群H.pylori感染总趋势是12岁以前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升高缓慢,12岁之后,感染率快速上升,在30-39岁年龄段达到高峰,此后出现缓慢下降。5.年龄(OR 1.30;95%CI 1.23-1.37)是当地居民H.pylori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经常或每天饭前便后洗手(OR 0.79;95%CI 0.60-1.03)、饮用自来水(OR 0.74;95%CI 0.56-0.97)、经常或每天喝酸奶(OR 0.80;95%CI 0.65-1.00)、家庭年收入3-10万(OR 0.77;95%CI 0.62-0.96)和>10万(OR 0.63;95%CI 0.42-0.94)是H.pylori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在亚组分析中,各年龄组危险因素不尽相同,但都和社会经济地位、饮食模式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当地初高中生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OR 1.18;95%CI 1.02-1.36)、学校住宿(OR 1.72;95%CI 1.01-2.95)、学校餐厅用餐>6次/周(OR1.86;95%CI 1.12-3.09)和饮用生水(OR 1.68;95%CI 1.00-2.81)。6.研究人群胃镜下各疾病检出率分别为:萎缩性胃炎68.6%,非萎缩性胃炎31.4%,反流性食管炎14.2%,胃息肉5.5%;十二指肠球部炎4.0%,消化性溃疡3.7%。7.研究人群组织病理学诊断的胃疾病检出率分别为:非萎缩性胃炎44.2%,萎缩性胃炎37.9%,肠上皮化生12.7%,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7%,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癌检出3例;各疾病男女之间检出率均没有显着性差异;非萎缩性胃炎城市检出率(39.9%)明显低于农村(50.4%)(P=0.013)。8.研究人群肝胆疾病检出率分别为:非酒精性脂肪肝26.6%,胆囊结石6.4%,慢性胆囊炎6.4%,胆囊息肉3.8%,肝和/或肾囊肿9.4%,肝脏血管瘤4.1%;城市居民非酒精性脂肪肝检出率(31.7%)显着高于农村(18.9%)(P<0.001);H.pylori阳性组非酒精性脂肪肝检出率(22.1%)显着低于阴性组(31.6%)(P=0.002)。9.非萎缩性胃炎在不同H.pylori感染状态下检出率具有显着性差异(39.0%VS 50.0%,P=0.008),萎缩性胃炎在不同H.pylori感染状态下检出率也具有显着性差异(42.6%VS 32.6%,P=0.013);而肠上皮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在不同H.pylori感染状态下检出率没有差异。研究人群中消化性溃疡患者H.pylori检测13C-UBT阳性率为73.9%,血清anti-H.pylori Ig G抗体阳性率为95.7%。10.研究人群胆囊疾病总检出率为16.6%,H.pylori感染和胆囊疾病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武威市自然人群H.pylori感染率处于中等水平,在12岁以前感染率随年龄缓慢上升,12岁之后,感染率快速上升,在30-39岁年龄段达到高峰,此后出现缓慢下降。H.pylori感染独立预测因素有年龄、家庭平均年收入、饮用水源和进食酸奶,当地初高中生H.pylori感染率快速上升主要原因可能是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差、住校、学校餐厅用餐和饮生水。武威地区胃癌前病变检出率非常高,H.pylori感染在癌前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中,尤其从非萎缩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非酒精性脂肪肝、消化性溃疡和胆囊疾患在当地检出率较高,H.pylori感染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中可能起到保护作用。
吴晓霞,王鑫[2](2021)在《老年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老年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老年患者116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住院的肝硬化且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老年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碳14呼气试验检测其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不同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并对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以及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总感染率(52.6%)高于对照组(39.0%),且观察组男性患者的感染率(58.3%)高于对照组(34.3%),年龄≥70岁组患者的感染率(58.7%)高于对照组(3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8.3%,溃疡性出血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91.7%,其他类型出血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5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86,P=0.021);性别、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关,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肝硬化患者更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此外,男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为老年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需加强护理监护。
杨凯杰[3](2021)在《江西地区内镜检查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变化 ——一项基于两个时期、跨度25年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确定江西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1990至2019年期间的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以及H.pylori感染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时间趋势。方法:收集2016年01月-2019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患者的内镜及病理资料,同时收集20世纪90年代的内镜数据,比较两时期的H.pylori感染率和疾病的检出率,并分析H.pylori在人群中的分布。结果:1、第一时期(1990-1992年)共纳入含H.pylori感染状态患者2330例,H.pylori平均感染率为55.8%。第二时期(2016年01月至2019年12月)共纳入121595例,H.pylori平均感染率为31.6%。H.pylori感染率呈下降趋势,由1990年57.7%至2019年30.9%,每年下降0.876%。在性别方面,男性比女性感染率更高(33.5%:29.7%,P<0.001)。在年龄方面,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先增加后降低,在20-30岁年龄组最高。2、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检出率均呈下降趋势,分别从14.9%降至13.8%,从8.5%至3.9%。胃癌的的检出率同样从5.2%降至1.4%。相比之下,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从1.4%增加到4.4%。结论:1、江西地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在过去25年间呈下降趋势,随年龄增长,感染率先增加后降低,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2、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检出率在过去25年间呈下降趋势。相比之下,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呈负相关。
陈小彬[4](2021)在《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分析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SII的最佳最佳临界值,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对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进行分析。采用log-rank用于比较两组生存时间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SI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关系,并计算HR及对应的95%CI。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242例患者,其中男性96例,女性146例,年龄11.0~67.0(36.6±11.7)岁。Spearme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I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术后生存状态呈正相关(r=0.267,P<0.001)。应用ROC曲线确定术前SII的最佳临界值为758.92,将纳入肝泡型包虫患者分为低SII组(SII≤758.92)126例和高SII组(SII>758.92)116例。低SII组与高SII组肝泡型包虫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2%、88.47%、66.10%和90.80%、53.05%、27.40%,低SII组累积生存率>50%,平均生存时间为55.584个月(95%CI:53.550~57.617);高SII组累积生存率<50%,平均生存时间为39.384个月(95%CI:35.070~43.698),中位生存时间为43个月(95%CI:34.694~51.306),低SII组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高SII组,两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79,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II>758.92是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HR=5.907,95%CI:3.386~10.306,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外周血SII是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3.507,95%CI:1.911~6.435,P<0.001)。结论:术前SII水平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有明确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术前外周血SII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吴佳栩[5](2021)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症状特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微需氧革兰氏阴性菌,定植于胃黏膜上皮表面,是目前所知能够在胃内高酸性条件下生存的唯一的微生物种类,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胃癌等多种胃肠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Hp感染却仅作为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相关因素出现在教材中。大量研究只提及了根除Hp后相关疾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对于其本身致病时会否产生症状、会产生哪些症状,人们却不甚了了。初步研究表明,Hp感染与中医体质之间也存在一定联系,但缺乏大样本的对照研究。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Hp感染相关因素,Hp感染相关症状及中医体质,分析Hp感染者的症状特征和中医体质的分布规律,从而在Hp感染还未引起相关疾病时加以干预,为降低Hp感染率和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Hp感染个体化根除方案提供参考依据。目的:初步了解Hp感染患者的症状,通过已感人群的体质分类探讨Hp感染的体质倾向性,揭示Hp感染患者的症状特征,并且探讨中医体质分布规律,Hp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Hp感染和症状、中医体质的关系。方法:本课题为横断面研究,纳入就诊于东直门医院消化科的患者364例,Hp感染组182例,非Hp感染组即对照组182例,分别采用《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临床症状评分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进行症状特征和中医体质的问卷调查,应用SPSS Statistics 20.0和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果:①Hp感染组患者喜食辛辣、油腻、咸食、甜食,且经常在外就餐和作息不规律的患者较对照组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Hp感染患者常出现的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胸胁疼痛、恶心呕吐、反胃、泛酸、食欲减退、嗳气、口干舌燥、口吐清涎、口苦或粘、口臭,与对照组相比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③本次调查的364例受试者中,平和质总计71例,偏颇体质293例。从体质的分布来看,Hp感染组阳虚质的构成比最高,为22.5%,其次为平和质(21.4%)、湿热质(13.7%),且和对照组相比,痰湿质、阳虚质、气郁质的构成比低于对照组,其余体质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从体质类型的得分来看,Hp感染组阳虚质和气郁质得分低于对照组,湿热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Hp感染患者中,平和质与口苦或粘、口干舌燥、胃脘痞满的关联性最强,气虚质除了体质相关的畏寒怕冷、精神疲乏、四肢无力外,与全身及四肢困重关联度较高,阳虚质在畏寒怕冷、四肢不温之后,泛酸症状为多见,阴虚质患者中,口干舌燥关联度最高,其次是泛酸、口苦或粘、烧心灼热,痰湿质患者是胃脘痞满、口臭、口苦或粘更可能出现,而湿热质患者则是胃脘痞满、口干舌燥和口臭,血瘀质患者性情急躁的较多,与口干舌燥、口苦或粘也较为关联,气郁质患者出现失眠多梦、口苦或粘、四肢无力的支持度较高,特禀质的患者中,口臭的出现可能性最大,泛酸、畏寒怕冷、口干舌燥症状随后。结论:1.Hp感染与辛辣、油腻、咸食、甜食、经常在外就餐和作息不规律具有相关性;2.Hp感染患者常出现的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胸胁疼痛、恶心呕吐、反胃、泛酸、食欲减退、嗳气、口干舌燥、口吐清涎、口苦或粘、口臭;3.Hp感染患者在中医体质分布上以偏颇体质为主,其中阳虚质多见;4.体质相关症状以外,平和质患者易出现口苦或粘,气虚质是四肢困重,阴虚质和阳虚质患者更易出现泛酸,痰湿质、湿热质患者更易出现胃脘痞满,血瘀质患者更常见急躁易怒表现,气郁质以失眠多梦、特禀质以口臭为突出症状。
郭佳[6](2021)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高盐摄入在胃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初步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高盐摄入在胃癌发生中是否存在交互作用以及交互作用强弱,有助于发现重点人群,实现胃癌的精准防控。方法第一部分通过系统检索Embase、Web of Science、Pub 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6月17日发表的分析胃癌发生中幽门螺杆菌与高盐摄入交互作用的中英文文献,按照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相关信息,通过定性与定量系统评价对于二者交互作用进行初步判断。第二部分采用1:2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由专门培训的调查员对所有调查对象面对面进行一次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幽门螺杆菌检测和盐阈值测定。高盐摄入指标为盐阈值大于3、自述口味偏咸、经常食用腌制蔬菜和加工肉类。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得出胃癌的危险因素。当不考虑其它危险因素的影响时,使用叉生分析表分析幽门螺杆菌与高盐摄入指标的交互作用并进行显着性检验。当考虑其它危险因素的影响时,先将幽门螺杆菌与高盐摄入指标的乘积项和其它危险因素纳入回归模型中分析相乘交互作用。然后计算出调整其它因素时幽门螺杆菌与高盐摄入指标的协方差和回归系数,将其代入Andersson等编制的Excel计算表中,求得交互效应超额相对危险度(RERI)、归因交互效应百分比(AP)和效应指数(S)的估计值及95%置信区间(95%CI)判断相加交互作用。结果第一部分共检索到文献3849篇,其中中文文献44篇,英文文献3805篇,剔除重复、内容不符、综述类等文献,共纳入英文文献8篇,包括7篇病例对照研究和1篇队列研究。纳入的文献都只利用回归模型分析相乘交互作用,未分析相加交互作用。其中5篇文献结果显示二者有交互作用,具体为2篇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只有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组中高盐摄入是胃癌的危险因素,2篇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阳性与高盐摄入者患胃癌风险更高,1篇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在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阳性与高盐摄入有协同作用。其他3篇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二者无交互作用。对其中给出具体分组信息的4篇病例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当幽门螺杆菌阴性时高盐摄入与胃癌的OR值为0.40(95%CI:0.08~1.95),当幽门螺杆菌阳性时高盐摄入与胃癌的OR值为3.01(95%CI:0.97~9.36)。第二部分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民族、城乡、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方面均衡可比。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OR=2.853)、经常食用腌制蔬菜(OR=4.003)、经常食用加工肉类(OR=2.983)、经常食用油炸食品(OR=5.486)、饮酒(OR=1.776)、癌症家族史(OR=2.991)和经常生气(OR=3.790)是宜昌市居民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不考虑其它危险因素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STST>3、口味偏咸、经常食用腌制蔬菜和加工肉类这4个高盐摄入指标均无交互作用(P>0.05)。调整其它危险因素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与经常食用腌制蔬菜、加工肉类无相乘交互作用(PHP*腌制蔬菜=0.467;PHP*加工肉类=0.329)。Excel计算表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经常食用腌制蔬菜无相加交互作用(RERI:3.086,95%CI:-7.493~6.537;AP:0.277,95%CI:-0.435~0.989;S:1.437,95%CI:0.484~4.269),与经常食用加工肉类无相加交互作用(RERI:1.239,95%CI:-2.959~5.437;AP:0.155,95%CI:-0.370~0.680;S:1.215,95%CI:0.586~2.519)。结论第一部分系统评价:分析幽门螺杆菌与高盐摄入在胃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的文献较少,由于变量测量方法不同以及对于“高盐”的判断标准不同,文献间异质性较大。纳入文献的分析结果有些显示二者有交互作用,有些显示二者无交互作用,无法下定论。第二部分病例对照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经常食用腌制蔬菜、经常食用加工肉类、经常食用油炸食品、饮酒、癌症家族史和经常生气是宜昌市居民胃癌的危险因素。不论是否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高盐摄入指标既无相乘交互作用也无相加交互作用。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小且难以避免回忆偏倚,只能对幽门螺杆菌与高盐摄入的交互作用进行初步探索,确切证据仍需寻找能综合判断“高盐摄入”的指标,并进行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论证。
李露喃[7](2021)在《胃黏膜集合细静脉的规则排列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在全球恶性肿瘤中,胃癌的发病和死亡人数在2018年位居前5位,且胃癌全球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位于东亚,我国位于其列。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幽门螺杆菌(Hp)定为胃癌I类致癌物,有关报道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能使胃癌风险下降46%。目前,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内镜侵入性检测和非侵入性检测两大类。随着高清内镜的发展,内镜下可实时对胃黏膜微血管及微腺管结构清晰观察判断。集合细静脉的规则排列(regular arrangement of collecting venules,RAC)被认为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状态高度相关。本文旨在探讨胃黏膜RAC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6月至2019年10月于我院消化内镜室单中心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243例患者。组织病理HE染色诊断结果阳性,尿素呼气试验检测结果阳性,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阳性但从未治疗,3项中至少一项阳性定义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金标准。高清内镜观察胃黏膜,标准1:以胃黏膜任意部位观察到RAC定义为RAC阳性;标准2:以胃角黏膜单一部位观察到RAC定义为RAC阳性。分别统计两种RAC判断标准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并纳入年龄、萎缩性胃炎、食管炎等协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配对卡方检验用于比较两种标准下RAC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的准确性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Kappa检验用于统计两种标准诊断的一致性。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选取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P<0.05)和临床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本研究方案由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后执行。结果:243例胃镜检查者被纳入分析,标准1用于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75.19%,71.93%和73.66%。标准2用于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的敏感度为48.84%,特异度为86.84%,准确性为66.67%。两种标准下RAC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的准确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4),一致性一般(Kappa=0.502,P<0.001)。其中,以标准1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不伴有食管炎及既往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其诊断准确性下降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标准2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不伴有食管炎、萎缩性胃炎、年龄增长及既往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其诊断准确性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清内镜下RAC的识别对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不同部位RAC诊断准确性存在差异,这一准确性可能受患者是否存在萎缩性胃炎、食管炎,以及年龄增长、既往感染幽门螺杆菌情况的影响。
阿尔祖·阿卜力米提[8](2021)在《胃癌前病变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胃癌前病变发生可能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胃癌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完善电子胃镜检查并胃组织活检的心血管患者250名,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所有患者按胃镜检查并胃组织活检是否有胃癌前病变(萎缩伴肠上皮化生或萎缩伴不典型增生)分癌前病变组与对照组,其中癌前病变组118例,对照组132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既往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肝肾功的结果等临床基线数据及阿司匹林、质子泵抑制剂(PPI)、他汀药物用药史,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电子胃镜检查合并胃溃疡、胆汁反流。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烟酒史,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合并胃溃疡、胆汁反流,他汀类、阿司匹林和PPI药物使用情况等是否有差异。统计使用SPSS24.0,单因素分析有差异的指标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前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胃癌前病变患者年龄、吸烟史、BMI、幽门螺杆菌感染检出率、胆汁反流、合并胃溃疡,质子泵抑制剂、阿司匹林、他汀类用药史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上述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60岁、吸烟史、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质子泵抑制剂用药史、胆汁反流、合并胃溃疡与胃癌癌前病变显着相关,且为胃癌前病变危险因素(OR>1,P<0.05),差异具有统计意义。他汀类用药史,阿司匹林用药史(OR<1,P<0.05)与胃癌前病变相关、胃癌前病变的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超过60岁和吸烟,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合并胃溃疡、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与胃癌前病变相关,是胃癌前病变危险因素。在研究人群中长期使用他汀类药、阿司匹林与胃癌前病变相关,对胃癌前病变保护因素。
王文生[9](2020)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1985年McCormack等报道发现肝硬化患者常常合并以较轻炎症为表现的胃黏膜病变,其在胃镜下表现为黏膜呈细小白色网状如蛇皮状,甚至呈弥漫性出血红斑,病理活检可见黏膜及黏膜下层小血管不规则的扩张扭曲。后来将这种门脉高压导致的胃黏膜改变统称为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随着研究的深入,PHG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临床上PHG引起的急性出血少见,但仍有2%-12%的肝硬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原因为PHG,占首次发作上消化道出血的1%-8%,在再发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甚至达到30%-60%。目前,胃镜仍是诊断PHG及识别其有无出血风险的“金标准”。但在临床上,肝硬化人群的内镜筛查依从性较差。同时,就诊的肝硬化患者常常是PHG和静脉曲张均已发生,这类患者行胃镜检查时需要承担较高的出血风险。而目前缺乏对PHG筛查的简单无创行之有效方法。本研究拟探索影响PHG的风险因素及其对肝硬化预后生存的影响,同时开发一种PHG的无创预测模型。研究主要内容:1.肝硬化PHG胃镜表现及相关性因素分析回顾性分析867例肝硬化患者,分别记录其胃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溃疡病发生的情况,收集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等资料,探讨其相互关系。2.PHG对肝硬化患者预后影响选取2012年8月至2018年6月期间于大坪医院住院并接受胃镜检查的肝硬化患者700例。患者于门诊定期随访或2019年7月进行电话随访,调查患者总生存时间和肝癌发生时间。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探索影响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并计算风险比及其95%置信区间。3.基于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PHG预测模型700例肝硬化患者按7:3比例随机分为两部分,前者作为建模组(492例)构建nomogram模型。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索PHG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中与PHG相关的独立因素构建nomogram模型。使用C指数、校准图和决策曲线分析对预测nomogram的鉴别、校准和临床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内部验证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评估,另外208例患者作为验证集进行外部验证。研究主要结果:1.肝硬化PHG胃镜表现及相关性因素分析本组肝硬化患者PHG发生率高达66.2%(574/867),其发生率及程度与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黏膜病变程度以及是否合并肝癌密切相关。合并PHG的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高,在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布中位于第二位;PHG发生和程度与溃疡病的发生及其部位、是否合并肝性脑病、是否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无明显相关性。2.PHG对肝硬化患者预后影响肝硬化合并PHG 比无PHG患者预后更差(P=0.01)。虽然重度PHG有比轻度PHG患者预后更差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398)。无PHG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68.2个月,一旦合并PHG时,缩短至59个月,合并严重PHG时甚至缩短至52.2个月。同样,随着PHG的发生和加重,肝硬化患者的1年及5年生存率也逐渐下降。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HG、血红蛋白和MELD评分与患者总生存独立相关。我们同时随访了患者HCC的发生,在无、轻度和重度PHG患者中分别有16例、23例和5例患者发生了 HCC事件。Log-rank检验显示,患者的无HCC生存时间与是否合并PHG或严重程度无关。3.基于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PHG预测模型基于建模组数据的logistic回归分析,我们采用年龄、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Child-Pugh分级等参数构建了 nomogram模型。该模型在建模组中C指数为0.773(95%CI:0.730-0.816),采用bootstrap自举法后C指数为0.761。在验证组中进行外部验证的C指数为0.745(95%CI:0.673-0.817)。该模型在建模组、验证组和总人群中的AUC值分别为0.767、0.724和0.756。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风险和真实发生风险之间的拟合程度良好。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在阈概率范围从0.15到0.93之间可使患者临床净获益,临床有效性较好。研究主要结论:1.肝硬化PHG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食管胃静脉曲张程度密切相关,且是肝硬化消化道出血重要原因,应积极治疗和预防PHG以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和并发症。2.PHG是肝硬化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而与HCC的发生无关。3.构建的nomogram模型可有效预测PHG发生风险。第二部分肝硬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医疗负担及影响因素分析食管胃静脉曲张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严重并发症,约1/3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会引起致命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生过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肝硬化患者其1年内再出血率超过60%,死亡率接近20%,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安全。自1988年提出的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被应用于临床治疗门静脉高压患者之后,逐渐得到了临床医生的认可,成为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的重要措施。随着TIP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目前TIPS被广泛用于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候群,如门静脉高压导致的顽固性胸腹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Budd-chiari(布加)综合征和肝窦阻塞综合征,也可作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等待肝移植期间的桥接治疗手段。针对终末期肝病患者而言,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肝移植,而在临床实践中,由于肝源的来源极其有限,TIPS已成为终末期肝硬化患者可及的最主要终末治疗措施。终末期肝脏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和 Child-Pugh 评分被广泛用于预测静脉曲张出血后的死亡风险以及预测肝硬化相关的手术结果,但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TIPS治疗后相关的预后预测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拟通过对肝硬化TIPS患者住院手术期间费用、术后再入院情况等预后相关资料分析,探寻其影响因素,以期指导临床实践。研究主要内容:1.术前肝功能对肝硬化TIPS患者医疗负担影响回顾性调查25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行TIPS手术住院期间医疗费用、住院周期和日均费用,并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半年内再住院情况,分析术前肝功能状态对其影响。2.肝硬化TIPS患者术后再住院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252例肝硬化行TIPS术患者信息,以术后半年内发生再住院治疗为事件研究终点,将患者分为再住院组和未再住院组,利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其预测事件发生的准确性。研究主要结果:1.术前肝功能对肝硬化TIPS患者医疗负担影响肝硬化TIPS术前肝功能Child A级108例、Child B级131例、Child C级13例,其中位住院费用分别为9.10、10.07、10.83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位住院周期分别为10.0、11.0、13.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位日均费用分别为0.94、0.90、0.71万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半年再住院率分别为22.2%、36.6%、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肝功能Child评分、iMELD评分与患者手术治疗住院期间医疗费用呈现正相关(P<0.05),而MELD评分、MELD-Na评分、MESO评分与患者住院期间医疗费用未见相关性(P>0.05)。2.肝硬化TIPS患者术后再住院影响因素纳入分析的25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TIPS患者,有79例于术后半年内发生了再住院治疗事件。再住院组患者的年龄、AST、Child评分、MELD-Na评分iMELD评分显着高于未再住院组(P<0.05)。Logistic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年龄(OR=1.029,95%CI:1.004-1.054)、AST(OR=1.007,95%CI:1.001-1.014)、Child 评分(OR=1.373,95%CI:1.145-1.647)及 iMELD 评分(OR=1.080,95%CI:1.031-1.132)共 4 个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Child评分是影响患者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55,95%CI:1.028-1.531,P<0.05),其 AUC 为 0.630。研究主要结论:1.不同肝功能Child分级肝硬化患者行TIPS术住院费用、住院周期及半年内再住院率不同,但住院日均费用无差异。术前肝功能Child评分、iMELD评分与住院费用关系有一定正相关性,而MELD评分、MELD-Na评分、MESO评分不能反映住院费用。2.肝功能Child评分是影响肝硬化TIPS术后半年内发生再住院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预测准确性为63%。
白锦秀[10](2020)在《胃息肉的病理类型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胃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的分析,研究胃息肉及各病理类型胃息肉的危险因素,为胃息肉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2016-08月至2018-10月住院接受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息肉的患者200例作为病例组。将同期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住院通过上消化道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并接受幽门螺杆菌检测的患者共200例纳入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及胃息肉病理类型的病理资料,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胃息肉及其各病理类型的危险因素。结果1胃息肉临床特征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胃息肉各病理类型中以胃底腺息肉最常见,占比59%;各病理类型胃息肉在性别构成上存在差异(P<0.05),年龄组间构成上无差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使用PPI、血脂异常、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息肉的发生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PPI(OR=1.554,95%CI 1.036~2.330)、血脂异常(OR=1.594,95%CI 1.054~2.410)、慢性萎缩性胃炎(OR=1.707,95%CI 1.122~2.596)是胃息肉的危险因素。2各病理类型胃息肉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p感染(OR=3.084,95%CI 1.277~7.753)是增生性息肉的危险因素;使用PPI(OR=1.984,95%CI 1.236~3.186)、慢性萎缩性胃炎(OR=1.965,95%CI 1.208~3.194)是胃底腺息肉的危险因素;Hp感染(OR=2.308,95%CI1.204~4.427)、血脂异常(OR=2.707,95%CI 1.411~5.196)是炎性息肉的危险因素;Hp感染(OR=7.203,95%CI 1.672~31.037)、慢性萎缩性胃炎(OR=5.546,95%CI 1.443~21.310)、血脂异常(OR=6.108,95%CI 1.445~25.810)是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结论1胃息肉的病理类型中以胃底腺息肉最常见。2增生性息肉的危险因素为Hp感染。3胃底腺息肉的危险因素为使用PPI、慢性萎缩性胃炎。4炎性息肉的危险因素为Hp感染、血脂异常。5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为Hp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血脂异常。图1幅;表13个;参120篇。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胃癌高发区全年龄段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研究 |
第一节 前言 |
一、H.pylori概述 |
二、H.pylori生物学特性 |
三、H.pylori感染及致病机制 |
四、H.pylori感染现状 |
五、H.pylori感染危险因素与传播 |
六、H.pylori感染诊断方法 |
七、胃癌流行现状 |
八、本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人群 |
二、研究目标城市介绍 |
三、问卷设计与变量定义 |
四、H.pylori检测 |
五、统计学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一、研究人群人口社会学特征 |
二、研究人群个人及家庭生活习惯特征 |
三、研究人群H.pylori感染状态 |
四、研究人群人口社会学特征与H.pylori感染关系 |
五、研究人群个人及家庭生活行为特征与H.pylori 感染关系 |
六、研究人群H.pylori感染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
七、研究人群H.pylori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
第四节 讨论 |
一、研究人群H.pylori感染率分析 |
二、H.pylori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
第五节 结论 |
第二章 胃内外疾病患病率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研究 |
第一节 前言 |
一、H.pylori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 |
二、H.pylori感染与部分胃外疾病的关系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人群 |
二、研究方法 |
三、统计学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一、18岁以上研究人群胃镜检查结果 |
二、18岁以上研究人群胃粘膜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 |
三、18岁以上人群腹部超声检查结果 |
四、胃镜下上消化道疾病与H.pylori感染关系 |
五、组织病理病学诊断胃疾病与H.pylori感染关系 |
六、研究人群肝胆疾病与H.pylori感染关系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结论 |
第三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老年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
2.2 两组患者不同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 |
2.3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
2.4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江西地区内镜检查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变化 ——一项基于两个时期、跨度25年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概述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研究设计 |
2.3.2 幽门螺杆菌诊断标准 |
2.3.3 上消化道疾病诊断 |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H.pylori感染率的变化趋势及分布 |
3.1.1 H.pylori感染率的变化趋势 |
3.1.2 H.pylori感染率在不同时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分布 |
3.2 H.pylori感染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变化趋势 |
3.3 H.pylori感染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内镜下特征(2016-2019) |
3.3.1 糜烂性胃炎 |
3.3.2 食管炎 |
3.3.3 胃息肉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4)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分析方法 |
2.3.1 术前外周血系统免疫炎症指数的计算 |
2.3.2 临床病理特征 |
2.4 随访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术前SII最佳临界值的确定 |
3.3 SI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
3.4 SII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总生存期的关系 |
3.5 影响患者生存的Cox单因素回归分析 |
3.6 影响患者生存的Cox多因素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附录 A 综述 幽门螺杆菌与肝脏疾病关系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症状特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认识及中医药治疗 |
1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认识 |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药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 |
1 概述 |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
3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因素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 研究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4 调查方法 |
5 观察指标 |
6 评价指标 |
7 统计方法 |
8 技术路线图 |
二 研究结果 |
1 基本情况 |
2 中医症状 |
3 中医体质分类 |
4 症状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
三 讨论与结论 |
1 讨论 |
2 结论 |
3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高盐摄入在胃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初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胃癌流行及防控 |
2 幽门螺杆菌、高盐摄入与胃癌 |
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一部分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高盐摄入在胃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系统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2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质量评价 |
2.3 纳入研究的Meta分析 |
2.4 纳入研究的描述性分析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高盐摄入在胃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分析:基于宜昌市胃癌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幽门螺杆菌和高盐摄入指标测量结果 |
2.3 胃癌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2.4 胃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2.5 不考虑其它因素时HP与高盐摄入指标的交互作用分析 |
2.6 控制其它影响因素后HP与高盐摄入指标的交互作用分析 |
3 讨论 |
结论 |
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幽门螺杆菌、高盐摄入与胃癌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附录 知情同意书 |
宜昌市胃癌危险因素调查问卷 |
(7)胃黏膜集合细静脉的规则排列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 B-图示 |
附录 C-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
附录 D-幽门螺杆菌的诊断方法及相关评价 |
参考文献 |
(8)胃癌前病变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检查前准备及质量控制 |
3.2 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5 质量控制 |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1 胃癌前病变与患者一般情况讨论 |
2 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胃溃疡与胃癌前病变的讨论 |
3 阿司匹林、质子泵抑制剂、他汀类用药史与胃癌前病变的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他汀类药物应用于胃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9)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部分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胃镜表现及相关性因素分析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PHG对肝硬化患者预后影响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构建PHG预测模型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第二部分 肝硬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医疗负担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术前肝功能对肝硬化TIPS患者医疗负担影响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肝硬化TIPS患者术后再住院影响因素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与Meta分析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门脉高压性胃病关系的Meta分析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与Meta分析二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术后抗凝治疗: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胃息肉的病理类型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内容 |
1.1.3 各因素定义 |
1.1.4 内窥镜检查 |
1.1.5 统计方法 |
1.2 结果 |
1.2.1 病例组胃息肉临床特征分析 |
1.2.2 影响胃息肉的因素分析 |
1.2.3 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的影响因素分析 |
1.3 讨论 |
1.3.1 一般资料分析 |
1.3.2 增生性息肉危险因素分析 |
1.3.3 胃底腺息肉危险因素分析 |
1.3.4 炎性息肉危险因素分析 |
1.3.5 腺瘤性息肉危险因素分析 |
1.3.6 胃息肉危险因素分析 |
1.3.7 本研究存在问题与展望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胃息肉关于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
2.1 胃息肉特点的改变 |
2.2 各病理类型胃息肉诊断及管理策略 |
2.2.1 胃底腺息肉 |
2.2.2 胃底腺息肉管理策略 |
2.2.3 增生性息肉 |
2.2.4 增生性息肉管理策略 |
2.2.5 腺瘤性息肉 |
2.2.6 腺瘤性息肉管理策略 |
2.3 内窥镜下发现胃息肉管理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信息调查收集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四、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胃癌高发区全年龄段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D]. 王晓锋. 兰州大学, 2021
- [2]老年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吴晓霞,王鑫.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1(04)
- [3]江西地区内镜检查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相关上消化道疾病的变化 ——一项基于两个时期、跨度25年的回顾性研究[D]. 杨凯杰. 南昌大学, 2021(01)
- [4]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肝泡型包虫病患者预后的关系[D]. 陈小彬. 青海大学, 2021(01)
- [5]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症状特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D]. 吴佳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高盐摄入在胃癌发生中的交互作用初步探索[D]. 郭佳.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7]胃黏膜集合细静脉的规则排列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的临床研究[D]. 李露喃.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8]胃癌前病变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D]. 阿尔祖·阿卜力米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9]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D]. 王文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10]胃息肉的病理类型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D]. 白锦秀.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