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国内航行船舶净吨位丈量方法的统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燕玲,涂航,吴翔[1](2021)在《基于激光测距仪对船舶型线测量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大船小证专项检查活动"发现大量船舶存在大船小证现象,2011年部海事局开始大船小证整治工作,下发船舶吨位丈量统一管理实施方案(【2011】267号)。传统船舶型线测量主要使用水平仪、钢丝绳、玻璃软管、直尺、吊锤等工具,且实际测量过程中发现船舶主尺度特别是船舶型线测量难度非常大。本文利用激光测距仪(带测量倾角)等简易工具对船舶进行各剖面上的点进行测量,再根据几何换算等简易方法得到船舶主要参数及船舶型线,经过几年实践证明该方法简便、测量速度快,精度高。应用中对建造中船舶型线与测量型线进行比较,两者基本吻合。目前该方法在船舶制造厂与船舶监管部门得到广泛应用。
夏贤坤[2](2020)在《广州海事局邮轮海事监管研究》文中提出2016年,广州邮轮航线首航,正式开启了邮轮旅游新时代。2019年,拥有国内最大建筑面积的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正式开港运营。自首航以来,广州邮轮旅客总量及靠港邮轮班次逐年增长,为保证邮轮进出港安全和提升旅客体验满意度,迫切需要提升广州海事局邮轮海事监管水平。本文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选取广州海事局邮轮海事监管为研究对象,运用政府管制和协同治理理论,深入分析了广州海事局邮轮海事监管现状,找出目前广州地区邮轮海事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借鉴国内外邮轮海事监管先进经验,针对性的给出解决建议与对策。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比较分析、个案研究,发现广州海事局邮轮海事监管主要还存在通航安全保障能力不足、邮轮通关时效性待提高、邮轮安全检查力度不够、邮轮应急处置准备不足等几个方面的问题,相应地给出了强化邮轮进出港通航安全保障、建设邮轮进出口岸快速通关平台、重视对进出港邮轮的安全检查以及健全应急体系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四个方面的解决对策。开发了综合风险评估可视化软件、邮轮进出口岸船员信息比对系统以及人脸识别查验功能。
吴晓欢[3](2020)在《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增长动力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交通运输业是基础的战略性服务产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市场环境严峻、竞争激烈,增长比较缓慢。因此,有必要对其增长动力机制进行研究,寻找主要动力因素,为继续建设海运业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科学依据。沿海地区是发展海运业的重点区域,但各地海运业成长差异明显,对其差异机制进行分析也极有必要。现有研究对海运业增长背后所隐藏动力因素的作用机制极少提及,研究对象与角度的选择也较为单一,缺乏综合整体考虑。本文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根据产业竞争优势钻石理论模型和系统论的观点,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和发展环境三个维度选取指标构建海运业增长动力模型,进行全国层面和地区层面时序及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全国海运业的成长以市场需求、经济环境拉动为主,整体呈现出供给相对过剩的局面。分地区来看,天津、河北与山东等环渤海地区相对均衡,除浙江以外,上海、江苏等长三角地区供给推动作用均不明显,而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则过剩明显。空间探索性分析发现,沿海各地海运业增长存在显着的正向空间相关关系。最后,为促进新形势下海运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提出应该着力进行产业链整合、加强区域协调,淘汰落后产能,升级优化有效供给,拓展市场需求等建议。
杨正,欧阳文全,汪乾,王元智,蒋凯[4](2019)在《基于最小二乘法的船舶吨位计算模型》文中认为为更高效且准确地实现船舶吨位即排水量的测量,通过多个超声波换能器和速度传感器测量多点距离和船舶速度,应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来计算船舶截面的面积,并建立船舶吨位算法模型,利用MATLAB对该模型进行仿真。通过在泰州船闸处的实际运用案例验证该模型的可行性。对比MATLAB仿真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发现,用该模型计算的船舶吨位误差较小。该模型可以更高效且准确地实现船舶吨位的测量,是一种可以代替人工测量估算船舶吨位的有效方法。
邵帅[5](2019)在《船员权益的软法保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船员行业的健康发展对国家利益至关重要,是当前国家正实施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等战略中的重要保证。近年来船员权益保障问题也逐渐受到理论界关注,但由于船员权益涉及跨多个法律部门,环节多,情况特殊复杂,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劳动法项下或涉及《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所列之权益,并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理论和认知体系,碎片化的研究对改善船员权益现状作用有限。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社会治理正处于转型期,与硬法具有的“国家强制力保障”特征不同,软法着眼于社会实效,与法社会学对法的认识一脉相承。由于与当前社会发展理念内涵高度契合,其兴起在当今中国倡导法律多元主义背景下有一定必然性。软法理论具有较大拓展性,将软法与船员权益保障相结合,推动船员行业的良性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文章在船员权益保障领域,结合公权力的运行,通过层层推导辩证地将国内软法和国际软法在多维度展开论述和剖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探索建立完善船员权益保障综合制度框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方案。除引言和结论外,本文包括6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首先对于涉及到的船员、权益等概念根据本文研究需要界定了范围。之后通过综合各方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当前实际仍从事船员职业的人数已经处在下降拐点,群体质量也不容乐观,船员群体已经开始衰落,对其权益保障具有紧迫性。实践中硬法在保障船员权益方面存在不足,对船员权益保障不力也导致了船员社会评价不断降低,同时也加剧了船员衰落趋势。而软法理论为解决船员权益保障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第2章主要对文章涉及的理论进行全面系统论述,包括软法、弱势群体和公权力等法理。软法与法社会学一脉相承,是船员社会治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对船员权益的保障离不开公权力,克服公权力异化缺陷需要对权力进行制衡,国家公权力由于具有先天优势而成为制衡的主要对象,解决途径除了对国家公权力分权形成内部制约,以及培养其他公权力形成一定程度外部制衡外,通过软法模式改善公权力的运行也是一种有效途径。合法性分析方面,本章从人权理论延伸到其下位的弱势群体理论,通过比对和价值梳理,最终得出中国船员的弱势群体属性定位,对其权益予以特殊保障具备法律正当性和必要性。第3章进一步对软法在保障船员权益方面的优势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软法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硬法保障不足,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法概念的重构使当前尚运行于法律之外的部分公权力纳入法范畴并受其规制成为可能,对船员领域的法治化具有重要意义。随后,通过对船员权益保障较好的典型国家的作法和制度进行分析归纳,这些国家在保障船员权益方面不但采取积极的硬法保障手段,而且更重视政策、行政协议、指导手册等软法手段的保障,取得显着成效。第4章将视野投放于国际法,国际法语境下软法构成也颇为丰富,包括不具有强制性义务内容的国际条约,非政府组织参与制定的跨国协议,以及国际公约中的软法条款。在海事领域,国际海事公约中的软法部分对缔约国履行条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国际海事组织强制审核制度及港口国监督制度的实施,国际海事公约约束力呈加强趋势,而且由于这些公约普遍规定了不给予非成员国更优惠待遇条款,海事公约中的公权力效力已不限于成员国范围,其中软法作用也愈加突显。履行国际海事公约对船员权益保障具有重要影响,本章系统论述了国际软法在《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三大主要涉船员海事公约中的具体表现和发展脉络。最后对港口国备忘录这种特殊的国际软法形式进行了专门研究,以期通过借鉴国际法中的成功经验提高我国履行国际海事公约、保障船员权益的水平。第5章从国家和社会的国内软法角度对涉及船员权益保障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涉及的具体领域问题包括:由于部门职责划分缺位交叉造成的公权力本身对船员权益损害;船员社会组织的孱弱导致船员自治程度低下并在法律和政策制定中缺少话语权;船员市场的有序和自律需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等。通过对相关领域问题中所涉及的软法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突显了软法在解决船员权益问题中的价值。在所涉及的问题中,一些是源于公权力自身缺陷导致的对船员权益的损害,另外则涉及公权力对由其他原因造成船员权益损害时的保障不力。同时分析了我国在履行公约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和不足。第6章一方面主张应加强软法的应用和理论研究,提出以软法和硬法为表、公权力为里的社会治理理论架构。强调通过与硬法的协调配合,逐步建构起符合我国船员权益保障需要的国际、国家及社会软法体系;另一方面从实现路径方面,结合前文提及的船员权益保障相关问题,提出各公权力主体通过分工协作不断推进船员权益保障,开创船员领域软法与硬法共治的新局面。同时在一些具体领域如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完善标准体系、加强与国际船员工会组织合作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刘志仁[6](2019)在《水上液化天然气加注站可研中的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简称LNG)作为一种清洁、经济的能源,在船舶动力能源的应用前景广阔。随着LNG燃料动力船舶的增加,作为LNG燃料动力船舶基础设施的水上LNG加注站的需求很大,可能掀起建设高潮,但如果可研没做好而导致盲目建设,必将造成低效,甚至投资失败。本文就针对建设水上LNG加注站可研中的问题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分析水运行业船舶航道、LNG燃料动力船舶和水上LNG加注站的发展现状,尤其是对水上LNG加注站存在的服务对象、市场需求、加注模式、站址选择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其次,对水上LNG加注站市场预测方法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水上LNG加注站项目市场预测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并就水上LNG加注站预测方法的选择做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随后,对水上LNG加注站服务对象LNG燃料动力船舶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水上LNG加注站应解决关键问题,并在分析了不同类型水上LNG加注站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水上LNG加注站类型选择的原则。最后,对水上LNG加注站场址选择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水上LNG加注站选址的基本原则、主要依据、约束条件、技术要求、关注重点以及现有规范、规定对水上LNG加注站选址的要求,分析了水上LNG加注站选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黄建伟[7](2017)在《17.2m玻璃钢小型灯光围网渔船船体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渔船总量庞大,船东往往根据个人爱好和资金的多少进行设计和建造渔船,造成渔船船型发展盲目、不合理,且批量小、造价高、工艺差、技术含量低,质量难以保证,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本文针对福建泉州地区的“三无”船舶改造和木质渔船更新换代的需求,对泉州地区、台湾地区和国内现有围网渔船充分调研,完成设计建造近海灯光围网渔船,该渔船稳性按II类航区要求,船员5人,自持力2天,结构采用横骨架式,船体及甲板室均为玻璃钢材质,动力装置采用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YC6MKK300C型,220kW,1800 r/min柴油机作为主机。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工作内容为:1、本文根据设计任务书排水量和航速要求,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法确定设计船舶的LBDT等主要参数;根据《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2000)》进行设计船的船舶吨位计算、轴系计算及校核。2、参照台湾同类作业方式渔船的线型及总布置特征,确定采用折角线性提高船舶航速;对所设计围网渔船的折角线型进行优化;采用船舶首部甲板大面积外飘,增加甲板面积,方便渔具布置;船舷两侧增加设置垂直外突旁内龙骨(柱龙骨)增强浅滩坐滩稳性,减小横倾;采用主龙骨增加工字钢并浇灌水泥混泥土方式增加船舶纵向强度,解决船舶压载不足等问题。3、根据中国船级社的稳性衡准系统对所设计围网渔船进行静水力计算、完整稳性校核和舱容计算;经船舶完整稳性校核,该渔船满载出港、捕鱼中、半载到港、满载到港、空载到港等五种工况全部满足稳性要求;运用Ship-Power软件进行船舶主机功率估算、船舶螺旋桨设计及强度校核,其螺旋桨强度符合要求,船舶设计航速9.6节。根据《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渔船建造规范》(2008)规范要求进行船体主要结构计算,结构强度满足船检规范。4、对建成后的实际围网渔船进行倾斜试验、系泊实验、试航等,获得渔业主管部门颁发的检验合格证书;经优化分析,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本船2015年完成设计,已建成2艘,投入使用。经船东反馈,该船比木质渔船节能15%以上,比钢质渔船节能10%以上,航速9.6kn,市场推广前景好,对在福建省和泉州地区推广玻璃钢渔船和标准化船型运用具有实际示范意义。
牛佳伟[8](2017)在《基于交通实态观测的海区通航安全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航运业不断发展,海运经济的地位日益凸显,船舶数量也增长到一定规模。然而,随着船舶种类的多样化、大型化和高速化,以及海上通航环境的日益复杂,使得海上交通事故频发,成为制约航运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为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减少不必要的航行事故,保障航运业持续发展,有必要对船舶在海上通航安全进行深入研究,建立科学的海上通航安全评价体系,从而为海上安全管理提供一定的依据。海区通航安全影响因素众多,信息采集难度大,各因素重要程度及评价标准存在一定的未知性和模糊性,基于传统的交通实态观测数据难以满足海区通航安全评价的要求,因此利用海量AIS信息经过数据挖掘获得的交通实态观测数据对海区通航安全进行评价,弥补传统交通实态观测数据的不足。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根据海区通航环境的特点,全面研究分析了影响海区通航安全的因素,并基于AIS信息中所能挖掘出的内容,确定基于AIS实态观测的海区通航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评价标准进行研究。然后从两个角度对海区通航安全进行评价。一是通航安全相对评价,即确定几个不同海区通航安全程度的相对大小,通过多目标多层次模糊优选理论,从层次结构最底层计算,逐渐运算到最高层,最终选出高风险、低风险海区。二是通航安全绝对评价,定量判断某一个海区的通航安全状况,选用应用较广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评价;在评价指标权重确定过程中,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克服传统层次分析方法运算复杂及主观因素影响过大的不足。最后,利用基于AIS数据的船舶交通流特性统计平台统计成山头水域船舶通航数据,运用所建立的海区通航安全评价模型,分别进行海区通航安全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分析,验证两种评价模型在海区通航安全评价中的科学性及可行性。
王刚成[9](2017)在《基于前置节能定子的超大型集装箱船能效设计指数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船舶及航运行业是交通运输中的重要产业,但其能耗及碳排放的增长幅度却远超其他行业水平;另一方面,集装箱船作为三大主流船型之一,所产生的CO2排放量在所有船型中占比最高,其载重吨位也正逐年快速增加,因此提高超大型集装箱船的能效设计水平为应对全球变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超大型集装箱船10000TEU,维持其服务航速不变,在初步设计阶段通过对其型线进行优化、减少航行阻力,以降低该超大型集装箱船对主机功率的需求,从而减少燃油消耗。在对该目标船型优化过程中,利用平移法与径向基函数方法进行船体曲面重构,采用基于Rankine源非线性势流理论计算兴波阻力,考虑到优化过程中船型变化对船体表面边界层的影响,由边界层动量积分求解摩擦阻力,粘压阻力则由基于RANS方程的CFD方法进行计算,并通过船模阻力试验对总阻力的预报精度进行了验证;之后采用全局优化算法(NSGA-II)和局部优化算法(NLPQL)相结合的方式在设计空间中探索满足排水量约束条件的最优船型,并利用Kriging代理模型近似目标函数提高优化效率;最后,在上述最优船型的基础上添加节能装置,减少螺旋桨尾流旋转能量的损失,以提高该优化船型的推进效率。数值结果表明,通过上述优化方法获得的最优船型,兴波阻力优化幅度显着,与节能装置相结合后,其能效设计指数EEDI降低程度明显,能够满足现阶段IMO对新造集装箱船计及第一阶段折减系数后的强制要求。
罗少泽[10](2016)在《集装箱船实海域能效设计指数及耐波性多目标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海上环境委员会(MEPC59)已陆续通过“新船能效设计指数(EEDI)计算方法临时导则”以及“能效运营指标(EEOI)自愿应用导则”。船舶节能减排和高新船舶智能设计也逐渐成为行业内的研究热点与诉求。本文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综合评估了集装箱船在实海域航行下的阻力性能与耐波性能。研究以3100TEU集装箱船为计算对象,运用k-epsilon湍流模式下的雷诺时均N-S方程、势流理论Rankine源法与边界层动量积分求得船体摩擦阻力、兴波阻力及粘压阻力各成分。此外,通过三维面元法和长期预报理论可以得到实海域船舶运动响应、耐波性指数。为计及实海域风浪增阻,采用有限体积法和成分分离模型计算船舶风阻系数,并通过敞开式风阻实验进行了交叉验证。而波浪增阻则基于面元法结果,采用直接压力积分获得二阶波浪漂移力。最终获得实海域中船舶总阻力以及失速系数等结果。在此基础上,以工程辅助软件Isight为优化平台,考虑实际航区风浪增阻,建立了以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船体运动响应以及耐波性参数为优化目标的多目标水动力优化系统。平台采用径向基函数实现参数建模与型线变换,以NSGA-II非支配排序的多目标优化算法对船体型线以及集装箱上层布置进行设计优化。该系统考虑集装箱船实际航行线路及船机桨特性,更为全面地评估并优化了船舶实海域下的阻力性能和耐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型线变换得到的新船型及优化后的集装箱布置方案可以使原集装箱船水动力性能得到一定的优化。该方法可为集装箱船设计及水动力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二、对国内航行船舶净吨位丈量方法的统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国内航行船舶净吨位丈量方法的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激光测距仪对船舶型线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测量准备工作 |
(1)测量工具。 |
(2)船舶状态调整。 |
(3)测量位置选取。 |
2 船舶线型测量 |
3实船测量型线与该船型线图进行比较 |
4 结论 |
(2)广州海事局邮轮海事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邮轮 |
2.1.2 海事监管 |
2.1.3 邮轮海事监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府管制理论 |
2.2.2 协同治理理论 |
3 广州海事局邮轮海事监管现状分析 |
3.1 广州海事局邮轮海事监管目前所采取的举措与成效 |
3.1.1 所采取的举措 |
3.1.2 取得的成效 |
3.2 广州海事局邮轮海事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通航安全保障能力不强 |
3.2.2 邮轮通关时效性待提高 |
3.2.3 邮轮安全检查力度不够 |
3.2.4 邮轮应急处置准备不足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风险评估与管控手段有待完善 |
3.3.2 通关信息校验的技术手段落后 |
3.3.3 各方对邮轮安全检查重视不够 |
3.3.4 应急体系不健全及应急能力不足 |
4 国外与国内其他地区邮轮监管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邮轮海事监管概况 |
4.1.1 美国: 推出《邮轮安全法案》 |
4.1.2 欧盟: 执行第三套海事安全措施(3MSP) |
4.2 国内其他邮轮港口海事监管概况 |
4.2.1 上海: 国际邮轮进出港全程重点关注 |
4.2.2 天津: 星级(STAR)邮轮监管模式 |
4.2.3 三亚: 邮轮进出港全程护航 |
4.2.4 厦门: 开辟邮轮海事监管“绿色通道” |
4.3 经验借鉴 |
4.3.1 注重规律研究 |
4.3.2 强化多方合作 |
4.3.3 重视政府管制 |
5 进一步加强广州海事局邮轮海事监管的对策分析 |
5.1 强化邮轮进出广州港通航安全保障 |
5.1.1 提升风险评估与安全预警能力 |
5.1.2 合理配置通航管控资源与力量 |
5.1.3 打造立体化的通航管控新模式 |
5.2 建设邮轮进出口岸快速通关平台 |
5.2.1 邮轮船员信息的快速比对方法 |
5.2.2 邮轮船舶与船员信息比对系统 |
5.3 重视对进出广州港邮轮的安全检查 |
5.3.1 编制广州邮轮港口国监督检查指南 |
5.3.2 创新邮轮港口国监督检查模式 |
5.3.3 争取各方对邮轮安检工作的支持 |
5.4 健全应急体系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
5.4.1 构建多层次的邮轮应急反应体系 |
5.4.2 全面提升广州邮轮应急处置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增长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
2 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概况 |
2.1 相关概念 |
2.2 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历史回顾 |
2.3 海洋交通运输业的战略地位 |
3 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业增长动力机制理论分析 |
3.1 内生动力因素 |
3.2 外生动力因素 |
3.3 环境动力因素 |
3.4 模型选择 |
4 海洋交通运输业增长动力机制实证 |
4.1 变量选取 |
4.2 数据来源 |
4.3 海洋交通运输业供给能力综合指数 |
4.4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
5 海洋交通运输业增长动力机制的省际差异实证 |
5.1 变量选取 |
5.2 数据来源 |
5.3 海洋交通运输业供给能力综合指数 |
5.4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
5.5 空间探索性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4)基于最小二乘法的船舶吨位计算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船舶吨位算法原理 |
2 船舶吨位算法模型 |
3 最小二乘曲线拟合计算船舶吨位流程 |
4 船舶吨位算法的MATLAB仿真 |
4.1 仿真参数 |
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 案例验证 |
5.1 案例现场布置 |
5.2 结果及分析 |
6 结 论 |
(5)船员权益的软法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我国船员群体困境及船员权益硬法保障之不足 |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及检视 |
一、船员与海员概念界定 |
二、船员权益概念界定 |
第二节 我国船员群体特点及发展现状 |
一、我国船员群体特点分析 |
二、我国船员发展面临瓶颈 |
三、我国船员队伍发展困境成因 |
第三节 船员权益硬法保障的不足 |
一、船员领域硬法建设现状 |
二、船员权益硬法保障方面不足的具体表现 |
第二章 船员权益软法保障相关概念及法理分析 |
第一节 软法的本体理论 |
一、软法概念、特征和基本构成 |
二、软法的分类 |
三、软法是改善公权力服务社会个体的有效模式 |
第二节 软法与硬法的界分及相互关系 |
一、软法与硬法的界分标准 |
二、硬法与软法相互关系 |
第三节 实施船员权益特别保障的法理与实证分析 |
一、社会弱势群体理论 |
二、对船员权益特别保障具备法理正当性 |
三、加强船员权益保障的实证分析 |
第三章 软法保障船员权益的优势分析及国外经验启示 |
第一节 船员权益软法保障的优势 |
一、符合船员治理的时代需要 |
二、弥补硬法保障船员权益不足 |
三、有利于船员领域实现法治化 |
第二节 国外船员权益软法保障的启示 |
一、部分国家船员发展与保障情况 |
二、国外船员权益保障经验归纳和启示 |
第四章 国际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
第一节 船员领域国际软法价值和发展趋势 |
一、海事公约中软法作用和价值 |
二、海事公约中软法的发展趋势 |
第二节 与船员有关的主要海事公约中之软法表现 |
一、海事劳工公约中之软法表现 |
二、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中之软法表现 |
三、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中之软法表现 |
四、与船员有关主要海事公约中软法的发展脉络 |
第三节 港口国监督备忘录——特殊的国际软法存在 |
第五章 国内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
第一节 国家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
一、组织类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
二、公共政策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
三、规制行政裁量权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
第二节 社会软法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
一、信用制度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
二、标准化体系制度对船员权益的保障 |
第三节 我国在履行船员海事公约方面存在不足 |
一、宏观层面的不足 |
二、实践层面的不足 |
第六章 船员权益的软法保障模式建构及相关建议 |
第一节 构建船员权益保障的软法模式架构 |
一、规制与船员相关的国家软法 |
二、培育与船员相关的社会软法 |
三、吸收国际软法经验 |
四、重构与软法相协调的船员硬法 |
第二节 船员权益双轨保障模式下软法与硬法的协调与衔接 |
一、双轨保障模式下软法与硬法的协调 |
二、实现双轨保障模式下软法与硬法的有效衔接 |
第三节 实现船员权益保障软法与硬法共治路径 |
一、国家应建立便捷高效的权责体系 |
二、国家和社会需共同推进船员信用和标准等领域建设 |
三、推动各主体在船员领域国际合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水上液化天然气加注站可研中的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评析 |
1.3 研究依据和论文内容 |
1.3.1 水上LNG加注站可行性研究依据的政策与规范 |
1.3.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上LNG加注站及其建站可行性研究的现状 |
2.1 船舶动力能源及LNG加注站发展现状 |
2.1.1 内河航道和船舶现状 |
2.1.2 LNG燃料动力船舶发展现状 |
2.1.3 水上LNG加注站发展现状 |
2.2 水上LNG加注站可行性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水上LNG加注站可行性研究现状 |
2.2.2 水上LNG加注站可行性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3 水上LNG加注站可行性研究的关键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上LNG加注站可行性研究中市场预测的研究 |
3.1 水上LNG加注站市场预测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
3.1.1 水上LNG加注站市场预测常用类型 |
3.1.2 适用于水上LNG加注站市场预测方法选择 |
3.1.3 影响水上LNG加注站市场预测的主要因素 |
3.2 水上LNG加注站市场预测实例及存在的问题 |
3.2.1 水上LNG加注站市场预测的实例 |
3.2.2 水上LNG加注站市场预测存在的问题 |
3.2.3 完善水上LNG加注站市场预测的措施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上LNG加注站可行性研究中加注模式选择的研究 |
4.1 水上LNG加注站功能的确定 |
4.1.1 水上LNG加注站服务对象特点 |
4.1.2 选择水上LNG加注站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 |
4.1.3 水上LNG加注站主要功能的确定 |
4.2 水上LNG加注模式的类型及其选择 |
4.2.1 水上LNG加注模式的类型 |
4.2.2 水上LNG加注模式类型选择的原则 |
4.2.3 水上LNG加注模式相关法规规范的规定 |
4.2.4 不同类型水上LNG加注模式的选择 |
4.3 两种水上LNG加注模式的应用分析 |
4.3.1 趸船式加注模式的应用与分析 |
4.3.2 岸基式加注模式的应用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上LNG加注站可行性研究中站址选择的研究 |
5.1 水上LNG加注站可行性研究中站址选择方面的问题分析 |
5.1.1 水上LNG加注站加注能力测算中的问题分析 |
5.1.2 水上LNG加注站等级划分的问题分析 |
5.1.3 水上LNG加注站规划距离测算中的问题分析 |
5.2 水上LNG加注站选址原则及要求 |
5.2.1 水上LNG加注站选址的基本原则 |
5.2.2 水上LNG加注站选址的约束因素 |
5.2.3 水上LNG加注站选址的基本要求 |
5.2.4 水上LNG加注站选址选择的有关规范要求 |
5.3 水上LNG加注站可行性研究中站址选择方法的改进与应用 |
5.3.1 水上LNG加注站可行性研究中站址选择方法的改进 |
5.3.2 改进后的水上LNG加注站站址选择方法应用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成果与展望 |
6.1 成果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17.2m玻璃钢小型灯光围网渔船船体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项目概况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玻璃钢围网渔船研究进展 |
1.2.1 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小型渔船玻璃钢化 |
1.2.2 中国玻璃钢渔船的发展现状 |
1.3 国内外玻璃钢渔船总体设计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 |
第2章 渔船的主尺度、型线、总布置设计 |
2.1 主尺度回归分析 |
2.1.1 船舶主尺度选定 |
2.1.2 船体线型设计 |
2.2 主尺度参数确定 |
2.2.1 主尺度考虑原则 |
2.2.2 本船船型概况 |
2.3 总布置设计与绘制 |
2.4 吨位及丈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船舶性能计算及船体结构设计 |
3.1 船舶性能计算内容及方法、理论依据 |
3.2 船舶性能计算 |
3.2.1 静水力计算数据准备 |
3.2.2 舱室划分和舱室要素 |
3.2.3 重量项目及自由液面 |
3.2.4 完整稳性计算要素、受风面积、装载状况 |
3.2.5 计算及结果输出 |
3.3 静水力计算结果汇总 |
3.4 船舶性能完整稳性汇总 |
3.5 船舶舱容计算汇总 |
3.6 船体结构设计 |
3.6.1 结构法规计算 |
3.6.2 船体结构汇总 |
3.6.3 典型横剖面设计 |
3.6.4 船体结构节点详细设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船舶螺旋桨设计及轴系强度校核 |
4.1 螺旋桨强度设计与强度校核 |
4.1.1 船舶功率估算 |
4.1.2 船舶螺旋桨设计 |
4.2 轴系强度计算与校核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船试验及玻璃钢渔船增效分析 |
5.1 倾斜试验事前准备 |
5.2 倾斜试验 |
5.3 系泊及航行试航 |
5.3.1 系泊试验 |
5.3.2 航行试验 |
5.4 实验试航实验结论 |
5.5 玻璃钢渔船增效的对比分析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8)基于交通实态观测的海区通航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港口水域通航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
1.3.2 海区通航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海区通航安全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2.1 海区通航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2.1.1 人为因素 |
2.1.2 船舶因素 |
2.1.3 通航环境 |
2.1.4 海上交通事故 |
2.1.5 管理因素 |
2.2 基于AIS实态观测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2.2.1 AIS信息简介 |
2.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2.2.3 基于AIS实态观测的评价指标体系 |
2.2.4 指标评价及量化标准的分析 |
第3章 海区通航安全评价模型研究 |
3.1 安全评价概述 |
3.1.1 安全评价的定义 |
3.1.2 安全评价的原则 |
3.2 海区通航安全评价的常用方法 |
3.2.1 通航安全评价常用评价方法 |
3.2.2 海区通航安全评价方法的确定 |
3.3 多层次多目标高风险海区模糊优选模型 |
3.3.1 单元系统模糊优选模型 |
3.3.2 多目标系统模糊优选模型 |
3.3.3 指标权向量的确定 |
3.4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 |
3.4.1 模糊层次分析法 |
3.4.2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3.4.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概述 |
3.4.4 海区通航安全绝对评价模型 |
第4章 成山头水域通航安全评价 |
4.1 海区通航安全相对评价 |
4.1.1 成山头海区交通实态概况 |
4.1.2 海区通航安全相对评价指标体系 |
4.1.3 相对评价模拟计算 |
4.2 海区通航安全绝对评价 |
4.2.1 确定因素集 |
4.2.2 确定权重集 |
4.2.3 确定隶属度函数 |
4.2.4 模糊综合评价 |
4.3 相对和绝对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海区通航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调查表 |
附录B 海区通航安全评价指标隶属度函数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基于前置节能定子的超大型集装箱船能效设计指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船型优化研究状况综述 |
1.2.2 EEDI研究现状综述 |
1.3 本研究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第二章 船舶静水阻力及耐波性计算理论 |
2.1 船舶静水阻力计算理论 |
2.1.1 船舶阻力成因及分类 |
2.1.2 兴波阻力计算方法 |
2.1.3 粘性阻力计算方法 |
2.2 船舶耐波性计算理论 |
2.2.1 船舶在波浪中的运动 |
2.2.2 船舶在波浪中的增阻 |
2.2.3 失速系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船舶静水阻力计算及试验验证 |
3.1 静水阻力数值计算 |
3.2 模型试验概述 |
3.2.1 试验依据 |
3.3 试验模型 |
3.4 试验方法 |
3.4.1 试验目的和试验流程 |
3.4.2 试验工况 |
3.5 试验结果分析 |
3.6 SHIPFLOW阻力精度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船舶静水阻力优化 |
4.1 优化问题与算法 |
4.1.1 优化目标与约束条件 |
4.1.2 优化算法 |
4.1.2.1 NSGA-II遗传算法 |
4.1.2.2 非线性二次规划算法 |
4.2 船体曲面重构 |
4.2.1 平移法 |
4.2.2 径向基函数方法 |
4.3 Kriging代理模型 |
4.3.1 代理模型建立 |
4.3.2 代理模型误差检验 |
4.4 优化平台 |
4.5 优化结果与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船-桨-节能定子水动力性能数值计算 |
5.1 CFD基本理论 |
5.1.1 流体运动基本方程 |
5.1.2 湍流的数值模拟[64] |
5.1.3 近壁面处理 |
5.2 螺旋桨敞水性能计算 |
5.2.1 计算域和边界条件 |
5.2.2 网格划分和数值计算方法 |
5.2.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5.3 船体静水阻力数值计算 |
5.3.1 船模与实船阻力换算 |
5.3.2 研究对象 |
5.3.3 计算域和边界条件 |
5.3.4 网格划分和数值计算方法 |
5.3.5 计算结果与分析 |
5.4 船-桨自航数值计算 |
5.4.1 数值计算原理 |
5.4.2 计算域和边界条件 |
5.4.3 网格划分和数值计算方法 |
5.4.4 船-桨自航计算分析 |
5.5 船-桨-节能定子自航计算 |
5.5.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5.5.2 计算结果对比与流态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海域能效设计指数优化 |
6.1 EEDI公式及含义 |
6.1.1 EEDI公式中参数含义和选取方法 |
6.2 EEDI适用船型 |
6.3 EEDI法律框架 |
6.3.1 EEDI基线要求及折减系数 |
6.4 10000 TEU实海域能效设计指数评估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内容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10)集装箱船实海域能效设计指数及耐波性多目标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实海域风浪增阻及耐波性研究现状综述 |
1.2.2 EEDI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1.3 本研究主要工作 |
1.3.1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2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船舶实海域总阻及耐波性计算理论 |
2.1 船舶静水阻力计算理论 |
2.1.1 静水阻力成分及分类 |
2.1.2 兴波阻力计算方法 |
2.1.3 粘性阻力计算方法 |
2.2 船舶耐波性计算理论 |
2.2.1 船舶在波浪中运动理论 |
2.2.2 船舶耐波性指标 |
2.3 实海域增阻及失速系数计算理论 |
2.3.1 船舶波浪增阻 |
2.3.2 船舶风阻 |
2.3.3 失速系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船舶水动力性能计算 |
3.1 船舶静水阻力 |
3.1.1 静水阻力计算模型 |
3.1.2 静水阻力计算结果 |
3.2 船舶耐波性 |
3.3 船舶实海域增阻 |
3.3.1 波浪增阻计算结果 |
3.3.2 船舶风阻结果 |
3.4 失速系数及设计能耗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船舶风阻模型试验 |
4.1 模型试验概述 |
4.2 试验模型 |
4.3 试验方法 |
4.4 敞开式风场试验 |
4.4.1 风场模拟与验证 |
4.4.2 集装箱船风阻试验 |
4.5 试验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船舶水动力性能多目标优化 |
5.1 多目标优化 |
5.1.1 Pareto最优解 |
5.1.2 遗传算法 |
5.1.3 NSGA-II遗传算法 |
5.2 基于径向基函数的船体建模 |
5.2.1 径向基函数 |
5.2.2 控制点布置 |
5.3 集装箱船水动力性能多目标优化 |
5.3.1 优化模型 |
5.3.2 优化平台 |
5.3.3 结果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四、对国内航行船舶净吨位丈量方法的统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激光测距仪对船舶型线测量方法研究[J]. 黄燕玲,涂航,吴翔. 中国水运, 2021(04)
- [2]广州海事局邮轮海事监管研究[D]. 夏贤坤.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8)
- [3]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增长动力机制研究[D]. 吴晓欢. 暨南大学, 2020(04)
- [4]基于最小二乘法的船舶吨位计算模型[J]. 杨正,欧阳文全,汪乾,王元智,蒋凯.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19(03)
- [5]船员权益的软法保障研究[D]. 邵帅.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6]水上液化天然气加注站可研中的关键问题研究[D]. 刘志仁. 东南大学, 2019(05)
- [7]17.2m玻璃钢小型灯光围网渔船船体设计研究[D]. 黄建伟. 集美大学, 2017(12)
- [8]基于交通实态观测的海区通航安全评价研究[D]. 牛佳伟. 大连海事大学, 2017(07)
- [9]基于前置节能定子的超大型集装箱船能效设计指数优化研究[D]. 王刚成.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 [10]集装箱船实海域能效设计指数及耐波性多目标优化[D]. 罗少泽.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