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滇西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孟富军,龙兴跃,付奉甜,罗泽雄,尹近[1](2021)在《云南普洱银子山金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初探》文中研究表明云南普洱银子山金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碲化物型金多金属矿床,其位于滇西三江特提斯构造带,属于澜沧江断裂构造-火山岩带中南段的云县—景洪弧火山岩带。矿体主要赋存于志留系—泥盆系大凹子组中,与矿区发育的火山岩关系密切,产于硅化英安岩、硅化凝灰岩、蚀变火山角砾-凝灰岩内,其中矿石矿物形态为细脉状硫化物和团块状碲化物的金品位较高;矿体形态总体具有脉状、透镜状、分支复合状等特征;矿石具有明显的交代残余结构、填隙结构,具有脉状、角砾状构造,无明显的沉积构造特征;自蚀变带中心向两侧具绢云岩化(含金)→硫化物(含铜、锌、银,伴生金)→青磐岩化的蚀变分带模式;成矿具有多期多阶段性;岩矿石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组成特征表明成矿流体总体呈还原性质,成矿物质部分可能来源于含矿火山岩。金主要以碲金矿、斜方碲金矿的形式存在,少量呈自然金形式。金矿化主要的成矿阶段(黄铁矿-碲化物阶段)的温度为150~280℃之间。矿床成矿年代可能为晚于(420.8±1.6) Ma。以上现象表明,银子山金多金属矿床为产于火山机构中的浅成低温火山热液碲化物型金多金属矿床。
王新宇[2](2021)在《云南大平掌VMS矿床构造背景、深部过程和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云南大平掌Cu-Zn矿床是原特提斯构造域目前发现的唯一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对该矿床的解剖将有助于对原特提斯洋成矿演化的认识,丰富VMS矿床的成因模型。本文重点对含矿火山岩进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讨论其岩浆起源、演化过程及构造背景;开展矿化分带、矿石组构和矿物生成顺序研究,综合分析硫化物原位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组成,剖析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过程,初步建立矿床成因模型。主要认识如下:(1)海相长英质火山岩富钠、强过铝质,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负Nb、Ta、Eu异常,属于钙碱性系列,与俯冲的弧背景相关,喷发年龄413~431Ma。含矿流纹岩的锆石Hf同位素εHf(t)+8.17~+15,锆石原位氧同位素值3.67‰~7.77‰,表明其母岩浆是由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上升过程中受到海水、热液蚀变或俯冲沉积物的影响。原特提斯洋在早古生代时期向北东方向俯冲至思茅地块,诱发大平掌地区弧后伸展。(2)将主成矿期块状硫化物矿体分为三个矿化带:Fe-Cu带,Cu-Zn-Fe带,Zn-Pb带。Fe-Cu带,黄铜矿、黄铁矿占主导,黄铁矿呈中粗粒自形-半自形,反映高-中温的成矿条件;Cu-Zn-Fe带,以黄铜矿、闪锌矿、黄铁矿为主,黄铁矿呈中细粒它形-半自形,反映中温的成矿条件;Zn-Pb带,以闪锌矿和方铅矿为主,少量黄铜矿和黄铁矿的组合,黄铁矿呈细粒它形,反映低温热液活动。(3)硫化物原位微区分析表明,块状硫化物矿体由Fe-Cu带富集中高温指示元素Mo、Sn、Bi,Cu-Zn-Fe带富集中温指示元素Cu、Au,演化为Zn-Pb带富集低温指示元素Hg、Se、Sb、As,不同矿化带微量元素变化表征了成矿温度变化。网脉状-浸染状矿体Ti、Te、Mn、Mg、Cr、Mo含量较高,指示其来自于长英质和镁铁质岩浆的混合来源。微量元素变化受到主矿物元素地球化学亲和性、成矿温度和成矿物质来源影响。(4)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值(-3.70‰~5.08‰,n=157)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大量岩浆硫和少量海水硫的混合,成矿过程中经历了热化学还原海水硫酸盐作用(HSR)。块状硫化物矿化Fe-Cu阶段至Zn-Pb阶段随成矿温度降低,δ34S值呈降低趋势;相对于块状硫化物矿化,浸染状-网脉状矿化负值偏少,多接近零值,指示浸染状-网脉状矿化阶段成矿温度高于块状硫化物矿体,HSR作用对网脉状矿化的影响偏小。
张小帅[3](2020)在《铜多金属矿床激电中梯异常特征及预测意义 ——以河北省涞水县杨家台矿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电法勘探是根据地壳中各类岩石或矿体的电磁学性质(如导电性、导磁性、介电性)和电化学特性的差异,通过对人工或天然电场、电磁场或电化学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特性的观测和研究,寻找不同类型有用矿床和查明地质构造及解决地质问题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主要用于寻找金属、非金属矿床、勘查地下水资源和能源、解决某些工程地质及深部地质问题。详查区位于燕山台褶带、军都山构造岩浆岩带马头穹褶束,紫荆关~灵山深断裂东侧,王安镇复式深成杂岩体北东端,总体构造线方向NNE向。本区经历了太古代基底形成、中元古代~古生代盖层发育、中生代盖层活化三个发展阶段,活化阶段为本区最重要的内生矿产成矿期。长期活动、规模宏大的的NNE向太行山深断裂带是本区军都山岩浆岩带和内生多金属矿产的主要控制因素,制约着岩浆岩的展布和区域矿产分布。本次研究工作主要运用地质测量、激电中梯、激电测深、井中激电多种方法,开展本区地区铜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及异常特征。取得主要认识如下:1.开展了本区地区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矿床地处马头复背斜枢纽转折端。野孤岩体被动侵位于高于庄组地层中,相当于燕山期王安镇岩体晚阶段产物。高于庄组白云岩、白涧组片麻岩、野孤花岗斑岩体构成的赋矿围岩。2.对研究区进行激电测量,圈定了激电异常分布范围,总结出视极化率ηS大于2.0%(高极化率),视电阻率ρS小于1000Ω·m(低电阻率)异常形态,准确地反映出研究区矿(化)体特征,与已知地质信息的符合度较高,能较好的反映出矿(化)体及岩体的空间分布规律。结合激电测深,对深部矿(化)体形态及规模进行预测。3.结合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异常特征,利用综合剖面对成矿有利地段多种物探方法,分析异常特征,并通过钻探验证,发现了铜、钼矿化体,取得良好的找矿效果,为综合物探方法在多金属找矿工作中积累了实践经验。
杨富成[4](2019)在《藏东巴达铜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示踪》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巴达铜金矿床位于藏东富碱斑岩带南段,是藏东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铜金矿。本文对巴达铜金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解剖,查明了该矿床的热液蚀变与矿化特征,厘定了矿床的成矿阶段。对不同成矿阶段脉体开展了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成分分析、C-O同位素和原位S同位素测试,再塑流体演化过程,揭示成矿物质沉淀机制,初步探讨巴达铜金矿床成因类型,取得的认识如下:(1)矿床地质特征:巴达铜金矿床含矿斑岩为石英二长斑岩,具有以钾硅酸盐化为中心,外侧绢英岩化、青磐岩化,顶部高岭石化的蚀变分带特征,铜金矿体产于钾硅酸盐化和绢英岩化带内;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和银金矿,少量黝铜矿、辉铜矿、闪锌矿、毒砂、赤铁矿、脆硫锑铅矿。铜矿化主要以黄铜矿形式产出,金矿化主要以银金矿形式产于白云石±石英脉和细粒黄铁矿中,赋存形式包括粒间金和包体金。(2)成矿流体性质:巴达铜金矿床发育L、V、C和S型四类流体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210330℃,盐度集中在4.323.1 wt%NaCl.eqv和29.743.4 wt%NaCl.eqv两个区间,密度集中在0.901.18 g/cm3,发育磁铁矿和赤铁矿等子矿物,成矿流体总体上具有中-高温、中-高盐度、中低密度和相对氧化的特征。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H2O、CO2、N2、CH4,液相成分为H2O,成矿流体属于H2O-NaCl±CO2±CH4体系。(3)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C-O同位素结果表明,巴达铜金矿床早阶段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热液,主成矿阶段流体受到低温蚀变作用和少量大气降水加入的的影响,晚阶段流体受到少量沉积岩地层的混染。金属硫化物δ34S值范围为1.436.61‰,表明巴达铜金矿床成矿流体中S源较为单一,主要为岩浆来源。(4)成矿物质迁移形式及沉淀机制:综合研究认为巴达铜金矿床成矿金属(Cu、Au)主要以氯络合物形式运移,成矿流体沸腾、水-岩反应和流体混合作用是致使Cu、Au沉淀的主要机制。结合含矿斑岩侵位时代(35Ma)和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巴达铜金矿床是青藏高原东缘晚碰撞造山背景下形成的斑岩型铜金矿床。
刘小春[5](2019)在《滇西那澜双户湾金矿床矿石矿物组成及金的赋存状态研究》文中提出滇西“三江”地区发育多期次的大规模俯冲增生和碰撞造山成矿作用,大平掌和大中河两个火山岩浆成矿系统代表了典型的原特提斯洋俯冲有关的岩浆成矿事件记录。其中,大平掌火山岩浆系统中产有着名的大平掌VHMS型Cu矿床,而同样代表原特提斯洋俯冲-碰撞构造岩浆事件的“大中河火山岩浆系统”,是否也伴随有类似的成矿作用?其与大平掌火山岩浆系统又有何成因关联?显然,均是急需破解和回答的课题。2011~2013年,云南思茅山水铜业有限公司对“大中河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地质勘查工作,实现了金矿找矿的重大突破,在深部新发现了隐伏的独立Au矿体—双户湾Au多金属矿床,其规模已达中型。但是,目前对该矿床的基础地质和矿床地质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尤其是对该矿床矿石矿物组成、金的赋存状态等认识较为薄弱,限制了对矿床成因的理解和成矿规律的总结,更难以建立其与大平掌Cu矿床的成因联系。为此,本次在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地表构造-蚀变-岩性填图和钻孔地质编录等工作的基础上,综合查明矿床地质特征,并着重从矿石矿物组成、主要矿物地球化学特征、金矿物的赋存状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其矿床成因类型及发育机制。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1、双户湾Au多金属矿床已知的2个矿体群可分为两大成矿系列三种矿化类型。三种矿化类型分别为:1)大脉状、大透镜状的独立Au矿体;2)小脉状、小透镜状Au多金属矿体,包括Au多金属矿(化)体、主Cu矿(化)体和主Zn矿体;3)块状硫化物型Cu-Fe矿体,并显示出受后期构造改造的特征。以上3种矿化类型可归为两大成矿系列,即:1)与火山喷流-沉积成矿作用有关的矿体,包括块状硫化物型Cu-Fe矿体和小脉状、小透镜状矿(化)体(成矿元素为差异性的Au-Cu-Zn-Ag组合),两者表现出层+脉状矿化共置的组合产出特征;2)与浅成低温热液成矿作用有关的矿体,主要为大脉状、大透镜状的独立Au矿体。2、矿石矿物组成较为复杂,其中碲化物有碲金矿(Cav)、斜方碲金矿(Krt)、碲铋矿(Teb)、碲镍矿(Mel)、碲铅矿(Alt)、碲汞矿(Mgn),自然元素矿物有自然碲(Te)、自然金(Au)、自然银(Ag)、自然铜(Cu),硫化物有黄铁矿(Py)、黄铜矿(Ccp)、方铅矿(Gn)、闪锌矿(Sp)、黝铜矿(THr)、毒砂(Apy),氧化物有石英(Qtz)、赤铁矿(Lm)、金红石(Rt),硅酸盐矿物有绢云母(Ser)、高岭石(Kln)、叶蜡石(Prl)、绿泥石(Chl)、斜长石(Pl)、钾长石(Kfs),磷酸盐矿物有磷灰石(Ap)、独居石(Mnz),碳酸盐矿物有方解石(Cal),硫酸盐矿物有重晶石(Brt),卤化物有萤石(Fl)、钾盐(Kcl?)等。3、金矿成矿作用可分为绢英岩化阶段(I)、石英-黄铁矿阶段(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黄铁矿-碲化物阶段(IV)和石英-碳酸盐阶段(Ⅴ)五个矿化阶段,其中金矿化主要发育于黄铁矿-碲化物阶段(IV)。4、矿石中Au主要赋存于独立矿物—碲金矿中,少数以自然金形式存在,极少数赋存在硫化物、氧化物、硅酸盐、碳酸盐、硫酸盐和卤化物中,前两者表现为单体、连体的可见包裹金、裂隙金,其余表现为晶格金或类质同像金或被封闭包裹的微粒金(?)。5、根据矿床矿石矿物组成、Au的赋存状态和黄铁矿等矿物微量元素组成示踪的成因信息等综合分析,再对比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典型Te-Au矿床,确定那澜双户湾Au矿床为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Te-Au矿床,火山喷流沉积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矿体空间上叠置,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火山热液成矿系统,可能代表西南“三江”中南段的一种全新的矿化类型。6、双户湾矿床产于原特提斯洋俯冲有关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的岩浆熔流体,其成矿作用是对原特提斯洋俯冲增生造山过程的响应。其与澜沧惠民Fe矿床、大平掌Cu多金属矿床一起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原特提斯增生造山成矿系列,即:弧前增生楔内的惠民式Fe矿床、火山岩浆弧内的那澜双户湾式Te-Au多金属矿床、弧后盆地有关的大平掌式Cu多金属矿床。7、上述成矿认识可为区域资源潜力评价和找矿勘查提供重要依据。
温利刚,曾普胜,代艳娟,王兆全[6](2017)在《云南主要双峰式火山岩及相关矿产资源》文中认为云南双峰式火山岩时空分布较为广泛,贯穿云南及整个西南"三江"地区的地质发展演化过程,并伴有各具特色的矿产。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资料,总结了云南主要的双峰式火山岩的时空分布和相关矿产资源的情况,并讨论与双峰式火山岩有关的地质构造背景。总结出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云南主要分布有:(1)元古宙:滇中地区中元古代大红山群、河口群、东川群、昆阳群中的碱性火山岩及细碧-角斑岩类火山岩组合,新元古代与苏雄组同期的双峰式火山岩;(2)早寒武世梅树村期:扬子地台西缘玄武岩和凝灰岩等火山喷发记录;(3)中—晚志留世:滇西普洱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区大凹子组(S2+3d)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建造;(4)中—晚泥盆世:滇西北德钦羊拉里农组(D2+3l)碎屑岩夹双峰式火山岩+碳酸盐岩;(5)早三叠世:金沙江造山带攀天阁组(T1p)流纹岩+崔依比组(T1c)玄武岩(细碧岩或蚀变玄武岩)组成的"双峰式"火山岩,滇西洱源岩群双峰式火山岩;(6)中—晚三叠世:澜沧江造山带中南段忙怀组(T2m)流纹岩、流纹英安岩、流纹质火山碎屑岩、少量玄武岩和小定西组(T3x)玄武质火山碎屑岩以及芒汇河组(T3mh)玄武岩、流纹质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双峰式火山岩;(7)古近纪:剑川组(E2j)碱性玄武岩-粗面质火山角砾岩组合等7个阶段的双峰式火山岩,其地质构造背景各异,并伴有各具特色的矿产。这些双峰式火山岩可以作为制约云南及整个西南"三江"地区关键地质演化和成矿事件的标志性地质现象,是研究其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作用的重要依据。
韩艳梅,李伟[7](2017)在《滇西普洱银子山铜多金属矿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文中提出银子山铜多金属矿床地处三江地区澜沧江成矿带南段,属复合成因矿床。矿体赋存于大凹子组(DCd)第二岩性段第三个韵律层内,矿床发育两种不同类型矿化,在形成时间及空间上有所区别:I号矿体产于英安岩的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夹层内,呈似层状、透镜状,属火山喷流沉积—改造型铜多金属矿;II号矿体产于英安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层的蚀变带内呈透镜状,叠加于I号矿体之上,属火山热液型金矿体。结合矿床内岩石、主量元素及微量元素的分析,得出矿床内含矿岩石呈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亏损的特征,总体属钙碱系列高钾—低钠型火山岩,火山旋回构成了成矿的根本因素。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的总结,认为矿床为多期成矿改造叠加的复合型矿床,提出绢英岩化蚀变带及矿区西北段含矿层出露地段为有利的找矿部位。
朱赵勇,郭祥,王崇军[8](2017)在《云南思茅大平掌铜矿三维地质建模及矿化规律》文中研究说明大平掌铜矿地处澜沧江火山岩带中南段,属于典型的火山喷流沉积矿床,上、下部分别发育V1#块状矿体群及V2#细脉—浸染状矿体群。以V1#、V2#矿体群为研究对象,基于DIMINE三维矿业软件系统,构建了V1#、V2#矿体群的三维实体模型,发现V1#矿体群连续性较差,V2#矿体群规模较小。通过钻探/坑探样品化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对两矿体群Cu品位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沿走向、倾向及厚度方向对两者Cu品位的空间变化特征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V1#、V2#矿体群Cu品位呈明显的几何各向异性,其中V1#矿体群矿化沿水平方向具有较强的连续性,V2#矿体群局部富集特征显着,矿化在水平方向上连续性较差;(2)总体上,V1#、V2#矿体群沿水平方向矿化连续性较好而在厚度方向上矿化不均匀。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两矿体群Cu品位空间变异性的分析,从三维角度揭示了V1#、V2#矿体群的矿化空间结构,进一步验证了两者地质特征及成因的不同,为进一步研究大平掌铜矿床的矿化规律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谢天宇,何浪涛,杨金富,余璨[9](2017)在《综合物化探方法在滇南勐腊南坡铜矿找矿勘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文章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以勐腊县南坡铜矿床地质勘查成果资料为依据,通过对矿床铜矿石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土壤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测定,并对矿区矿/岩石地球物理特征及激电中梯进行分析,结合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地质特征,发现:1矿石与围岩主量元素基本一致,微量元素(除Ba、Zr、Hf)则于矿体中呈现不同程度富集,稀土元素表现为负Eu异常-δCe无明显异常-轻稀土富集型,均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源自围岩地层,外来热液流体改造作用微弱,与矿化/体严格受地层控制的地质事实吻合;2土壤地球化学元素中,Ag、As、Pb相对富集,Ag与Cu套合性最高,与矿床成因关系密切;3硫化铜矿石显示高极化、中电阻率特征,与围岩低极化率特征差异显着;4根据物化探异常的分布位置及展布形态,结合矿区地质实际,确定综1异常及综2异常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圈定矿区北延为找矿前景区。
张武鹏[10](2016)在《云南思茅大平掌铜多金属矿深部找矿方向》文中研究表明云南思茅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床是属于火山喷流-沉积矿床,区内主要赋存有V1、V2型矿体,其中V1型矿体为海盆地中水-岩界面上形成的块状硫化物矿体,V2型矿体为喷流管道中热液充填-交代作用形成的细脉-浸染状矿体,二者在矿化类型组合及剖面分带上构成完整的热水喷流成矿的"双层结构"。本文主要在结合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矿区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进行讨论,系统总结找矿找矿标志,对于区内的深部找矿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滇西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滇西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普洱银子山金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矿区地层 |
2.2 矿区构造 |
2.3 矿区岩浆岩 |
2.4 矿(化)体、矿石特征 |
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3.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
3.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 矿床成因初探 |
5 结论 |
(2)云南大平掌VMS矿床构造背景、深部过程和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VMS矿床分类、基本特征及矿化类型 |
1.2.2 黑矿型矿床的特征及成因模型 |
1.2.3 大平掌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方案及工作量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案 |
1.3.3 主要完成工作量 |
1.4 创新点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3 矿区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控矿构造 |
3.3 矿化特征 |
3.4 矿化分带及矿相学特征 |
3.4.1 块状硫化物矿体 |
3.4.2 网脉状-浸染状硫化物矿体 |
3.4.3 通道相的矿化 |
3.5 成矿期次 |
3.6 围岩蚀变特征 |
4 含矿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O同位素 |
4.1 样品采集 |
4.2 样品的测试分析 |
4.3 火山岩岩相学 |
4.4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
4.5 火山岩成岩年代学特征 |
4.6 火山岩锆石Hf-O同位素特征 |
4.7 含矿流纹岩的成岩时代 |
4.8 火山岩的成因探讨 |
4.9 矿床成矿构造背景 |
4.10 小结 |
5 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1 样品类型与测试 |
5.1.1 样品测试 |
5.1.2 测试结果的质量分析 |
5.2 块状硫化物矿体不同矿化带元素组合特征 |
5.2.1 黄铁矿元素含量特征 |
5.2.2 闪锌矿元素含量特征 |
5.2.3 黄铜矿元素含量特征 |
5.2.4 块状硫化物矿体不同矿化带变化特征 |
5.3 块状硫化物矿体矿物微量元素多元统计 |
5.3.1 块状硫化物矿体中黄铁矿主成分分析与相关分析 |
5.3.2 块状硫化物矿体中闪锌矿主成分分析与相关分析 |
5.3.3 块状硫化物矿体中黄铜矿主成分分析与相关分析 |
5.3.4 块状硫化物矿体中矿物元素组合共性与特性分析 |
5.4 块状硫化物矿体硫化物微量元素的受控因素 |
5.4.1 黄铁矿微量元素的受控因素 |
5.4.2 闪锌矿微量元素的受控因素 |
5.4.3 黄铜矿微量元素的受控因素 |
5.4.4 微量元素的指示意义 |
5.5 网脉状-浸染状硫化物矿体元素组合特征及分析 |
5.6 小结 |
6 矿床S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6.1 样品与测试 |
6.2 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
6.2.1 总体特征 |
6.2.2 不同矿物硫同位素组成 |
6.2.3 块状硫化物矿体不同矿化带硫同位素组成 |
6.2.4 网脉状矿体硫同位素组成 |
6.3 成矿物质来源 |
6.4 小结 |
7 成因模型构建 |
7.1 与典型黑矿型VMS矿床对比研究 |
7.2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7.3 成因模型 |
8 结论 |
8.1 主要认识 |
8.2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3)铜多金属矿床激电中梯异常特征及预测意义 ——以河北省涞水县杨家台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本次工作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6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区地质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岩浆岩 |
3.4 爆破角砾岩 |
3.5 围岩蚀变 |
3.6 矿区物化探特征 |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
4.1 矿体特征 |
4.2 矿石类型 |
4.3 矿石成因类型 |
4.4 矿体围岩与夹石 |
第5章 物探工作方法及应用 |
5.1 激电工作方法技术 |
5.2 激电面积工作成果 |
5.3 激电剖面工作成果 |
5.4 地质-物探找矿模型 |
第6章 找矿靶区的圈定及找矿效果 |
6.1 矿床成因类型及找矿标志 |
6.2 异常圈定 |
6.3 找矿效果 |
第7章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藏东巴达铜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示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1 富金斑岩铜矿床研究现状 |
1.1.2 巴达Cu-Au矿床研究现状 |
1.1.3 存在问题 |
1.2 选题依据、意义及研究基础 |
1.2.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2.2 研究基础 |
1.3 研究区概况 |
1.3.1 研究区范围及交通位置 |
1.3.2 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 工作概况及完成工作量 |
1.5.1 工作概况 |
1.5.2 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特征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2 矿床地质 |
3.3 成矿阶段及矿物的生成顺序和世代 |
第四章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
4.1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
4.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4.2.1 包裹体的镜下特征 |
4.2.2 包裹体的相态组成和分类 |
4.3 流体包裹体测温特征 |
4.3.1 均一法测温 |
4.3.2 包裹体总体显微测温特征 |
4.4 不同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特征 |
4.4.1 石英±黄铁矿阶段 |
4.4.2 白云石±石英+黄铁矿阶段 |
4.4.3 白云石±石英+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阶段 |
4.4.4 白云石±方解石±黄铁矿±方铅矿脉阶段 |
4.5 成矿流体物理化学参数 |
4.5.1 盐度 |
4.5.2 密度 |
4.5.3 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估算 |
4.6 单个包裹体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第五章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
5.1 C-O同位素 |
5.1.1 样品特征与实验过程 |
5.1.2 C-O同位素组成 |
5.2 微区原位S同位素 |
5.2.1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
5.2.2 硫同位素组成 |
第六章 成矿流体演化及成矿机制 |
6.1 成矿流体性质 |
6.2 成矿流体及物质来源 |
6.2.1 成矿流体来源 |
6.2.2 成矿物质来源 |
6.3 成矿流体演化 |
6.4 成矿物质迁移形式与沉淀机制 |
6.4.1 成矿物质迁移形式 |
6.4.2 沉淀机制 |
6.5 矿床成因探讨 |
6.6 成矿模型与找矿方向 |
6.6.1 成矿模型 |
6.6.2 找矿方向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滇西那澜双户湾金矿床矿石矿物组成及金的赋存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金矿床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2 与弧岩浆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 |
1.2.3 研究区域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方案 |
1.4 论文工作情况和实物工作量 |
1.4.1 实物工作量完成情况 |
1.4.2 工作进度情况 |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 |
2.2.2 断裂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侵入岩 |
2.3.2 火山岩 |
2.4 区域变质岩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1.4 变质作用 |
3.1.5 围岩蚀变 |
3.2 矿体地质 |
3.2.1 矿体特征 |
3.2.2 矿化类型及结构特征 |
第四章 矿石矿物组成及组构特征 |
4.1 矿物组成及其特征 |
4.1.1 碲化物 |
4.1.2 自然元素矿物 |
4.1.3 硫化物 |
4.1.4 氧化物 |
4.1.5 硅酸盐 |
4.1.6 碳酸盐 |
4.1.7 磷酸盐 |
4.1.8 硫酸盐 |
4.1.9 卤化物 |
4.2 矿石组构特征 |
4.2.1 矿石构造 |
4.2.2 矿石结构 |
4.3 矿化阶段划分及矿物生成顺序 |
第五章 主要矿物的化学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 |
5.1 主要矿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
5.1.1 碲金矿 |
5.1.2 碲铋矿 |
5.1.3 碲镍矿 |
5.1.4 自然碲 |
5.1.5 黝铜矿 |
5.1.6 黄铜矿 |
5.1.7 黄铁矿 |
5.2 金的赋存状态 |
第六章 矿床成因类型及发育机制讨论 |
6.1 矿床特征 |
6.2 成矿物质来源 |
6.2.1 碲的来源 |
6.2.2 金的来源 |
6.3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
6.3.1 成岩时代 |
6.3.2 构造环境 |
6.4 区域成矿模式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获奖情况 |
(6)云南主要双峰式火山岩及相关矿产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双峰式火山岩的重要地层层序 |
2主要双峰式火山岩及有关矿产 |
2.1中元古代大红山群、河口群、东川群中双峰式火山岩与Fe-Cu-REE矿床 |
2.2早寒武世梅树村期黑色岩系+酸性火山岩与磷-REE矿床 |
2.3志留纪细碧岩-石英角斑岩与VHMS型矿床 |
2.4泥盆纪里农组水解玄武岩与VHMS型铜矿床 |
2.5三叠纪双峰式火山岩与黑矿型铜多金属矿床 |
2.6剑川组碱性玄武岩-粗面岩与铜金矿床 |
3双峰式火山岩的地质构造背景讨论 |
3.1中元古代双峰式火山岩的基本层序 |
3.2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夭折裂谷 |
3.3志留纪兰坪-思茅盆地双峰式火山岩大地构造背景 |
3.4中晚泥盆世扬子地区的构造背景 |
3.5早三叠世金沙江洋的构造背景 |
3.5.1金沙江洋西侧鲁春-红坡牛场弧后上叠裂谷盆地 |
3.5.2甘孜-理塘洋的打开 |
3.6新生代金沙江-红河断裂带走滑拉分背景下的双峰式火山岩 |
4结论 |
(7)滇西普洱银子山铜多金属矿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成矿背景 |
2 矿区地质概况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3 矿体及矿石特征 |
2.4 蚀变作用 |
3 矿床地球化学 |
3.1 主量元素特征分析 |
3.2 微量元素特征分析 |
3.3 火山作用与成矿关系 |
4 矿床成因 |
5 找矿标志及找矿远景 |
5.1 找矿标志 |
5.2 找矿前景分析 |
(8)云南思茅大平掌铜矿三维地质建模及矿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区地质特征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矿体产出特征 |
2.2 矿石组构特征 |
2.3 空间组合特征 |
3 矿床数学模型构建 |
3.1 地质数据库建立 |
3.2 数据统计特征 |
3.3 变异函数模型 |
3.4 变异函数交叉验证 |
4 矿化规律 |
5 找矿靶区 |
6 结论 |
(9)综合物化探方法在滇南勐腊南坡铜矿找矿勘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矿床地质概况 |
2 矿床地球化学 |
2.1 主量元素 |
2.2 微量元素 |
2.3 稀土元素 |
3 化探异常特征 |
3.1 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
3.2 地球化学异常圈定 |
4 物探异常特征 |
4.1 矿/岩石地球物理特征 |
4.2 激电中梯异常 |
4.3 地球物理异常圈定 |
5 物化探异常解译 |
6 结论 |
(10)云南思茅大平掌铜多金属矿深部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 矿区地质特征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3 岩浆岩 |
2.4 围岩蚀变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体特征 |
3.2 矿石特征 |
3.2.1 矿石组分 |
3.2.2 矿石结构构造 |
3.2.3 伴生组分 |
4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
4.1 矿床成因 |
4.2 找矿标志 |
4.3 找矿方向 |
四、滇西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普洱银子山金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初探[J]. 孟富军,龙兴跃,付奉甜,罗泽雄,尹近. 矿产勘查, 2021(08)
- [2]云南大平掌VMS矿床构造背景、深部过程和成矿作用研究[D]. 王新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1
- [3]铜多金属矿床激电中梯异常特征及预测意义 ——以河北省涞水县杨家台矿区为例[D]. 张小帅. 吉林大学, 2020(03)
- [4]藏东巴达铜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示踪[D]. 杨富成.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5]滇西那澜双户湾金矿床矿石矿物组成及金的赋存状态研究[D]. 刘小春. 昆明理工大学, 2019
- [6]云南主要双峰式火山岩及相关矿产资源[J]. 温利刚,曾普胜,代艳娟,王兆全. 地质学报, 2017(11)
- [7]滇西普洱银子山铜多金属矿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J]. 韩艳梅,李伟.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17(05)
- [8]云南思茅大平掌铜矿三维地质建模及矿化规律[J]. 朱赵勇,郭祥,王崇军. 现代矿业, 2017(05)
- [9]综合物化探方法在滇南勐腊南坡铜矿找矿勘查中的应用[J]. 谢天宇,何浪涛,杨金富,余璨. 价值工程, 2017(01)
- [10]云南思茅大平掌铜多金属矿深部找矿方向[A]. 张武鹏. 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省有色金属学会第九届矿山技术论文发布会论文集,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