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把握发展脉搏

保德:把握发展脉搏

一、宝德:把握发展脉搏(论文文献综述)

刘天蓬[1](2021)在《高校艺术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遵循、升级路径与实现途径研究——以设计学类“中外设计史”课为例》文中认为"中外设计史"课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遵循,对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升级以及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创作观,最终践行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构建三全育人的教学格局,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刘小艺[2](2021)在《湖南省歌舞剧院舞剧创作的湖湘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陈可馨[3](2021)在《电影新现象 ——现实题材的贵州区域电影研究(2000-2019)》文中研究表明

曹勇[4](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认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蒋宁[5](2021)在《杨佳富文学创作的审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的西南边疆蜿蜒起伏的边防线上,有一批兼顾战斗和文学创作的优秀军旅文学作家,他们构建着云南军旅文学的大厦。他们勤奋踏实、坚持不懈地进行文学创作,换来了社会的瞩目和傲人的成绩,杨佳富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杨佳富是一个从云南边防部队走进文学殿堂的军旅作家,是一个云南边陲小城走出来的少数民族作家。他的文学创作遵循自然本真的创作理念,敏锐捕捉真实的生活细节,开辟了独具特色的审美视角,他的所有努力都指向构建诗意的精神家园。其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杨佳富在坚持写作的30年间创作出254部作品,这些作品都见证着他的成长:从默默无闻的边防战士到独当一面的武警大校;从边防部队文员到声名大噪的《边防文学》主编;从低调的文学爱好者到着作等身的边防文学作家。杨佳富用自己独特的笔触,记录下家乡的风土人情,记录下彝乡民族文化的独特记忆,也记录下边防线上惊心动魄的点点滴滴。本文试图从杨佳富文学创作生活即艺术的审美追求入手,解读他文学艺术创作的审美理想,分析其文学创作追求自然本真的审美选择,着眼于其作品蕴含着淡泊真实的审美意蕴和亲和自然的人文关怀,挖掘其跨性别写作视角,旨在分析其蕴含于文学创作中诗意栖居的审美理想,最后挖掘其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对于当代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本论文共四章,加绪论、结语,共由六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杨佳富的文学创作进行总体关照,介绍杨佳富本人及其作品,整体评价杨佳富文学创作的艺术特色,归纳出其文学作品蕴含自然本真的审美意蕴,揭示其文学创作遵循诗意地栖居的审美理想。并对其作品进行整理、分类,结合时代背景阐释其作品的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总结概括杨佳富文学创作现象的意义。第一章从杨佳富“生活即艺术”的自然本真的审美追求出发。分为三节论述其文学创作的自然本真来源于真实的审美对象,真实的彝乡情愫和自然质朴的生活。第二章从场景本真、语言本真、生活本真三个维度分析杨佳富作品中追求自然本真的创作理念。第三章从跨性别写作视角分析杨佳富文学作品,通过对跨性别写作概念的阐释和对女性审美经验表达的论述突出其文学创作的创新点。重点分析作品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对女性心理的描写,体现其文学作品中蕴含社会美育和人文关怀的思想。第四章总结、升华杨佳富文学创作诗意栖居的审美旨归和分析其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

韦珊珊[6](2020)在《计成园林美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成(1582-1642)是明末造园家、画家、文人。早年从事绘画,游历燕楚,中年以后开始建造园林,前后筑有东弟园、寤园和影园等。年近五十综一生所学,撰写出我国最早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造园专着《园冶》,将造园之术上升至造园之道,终结了“园有异宜,无成法”的历史,为中国园林艺术的营造提供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经典文本。《园冶》全书采用骈文体结合散文体的写作方法,确立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审美理想及实现这种理想的“因借体宜”方法论。计成工诗善画的素养与园林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使得该书所体现的园林美学思想成为我国园林美学特别是文人写意园林美学的经典之作,散发着一种普遍存在、跨越时空的园林美学精神,其隽永的内涵历久弥新。本文围绕计成《园冶》深入研究,做出梳理与探讨,以阐明计成的园林美学思想。导论部分综合介绍了与计成《园冶》美学相关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意义,并说明了论文展开所遵循的基本思路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总括介绍计成与《园冶》。通过计成的三个身份:画家、文人、造园家和《园冶》书名更替、被禁疑云、流通细节及与日本造园书籍《作庭记》之比较来描摹出计成其人与《园冶》奇书的全貌,并结合其所处时代背景探寻其工诗善画素养对园林审美旨趣形成的影响,从整体上对计成和《园冶》形成认知,为下文造园艺术研究作铺垫。第二章通过对计成园林审美理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爬梳,阐明文人写意园林的审美特点和自然观念,同时这种与自然亲和的审美理想还伴有三重审美功能。“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揭示了主观能动“人作”与自然“天开”的辩证关系,明显受到传统哲学—美学“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并且带有与自然亲和的倾向,这些都成为了计成园林美学自然观念的渊薮。而贯穿于《园冶》全书的生态警语,反应出计成妙法自然的造园理想和生态伦理智慧。作为在明代艺术发展至顶峰的文人写意园林,或多或少影响了域内皇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三者无论是意境的构造还是对自然的态度都趋向一致。与此同时,遥远的英国正经历着如晚明心学勃兴的时期,经验主义哲学成为其社会主流思潮,古典的束缚开始被感性经验逐渐替代,被几何布局占具的园林,半个世纪后被一种模仿中国文人园的“英华园林”所突围。而脱胎于中国园林的日本庭院艺术发展到江户早期(相当于我国明末清初)已形成了同江南文人写意园林迥异的园林审美观念。在与以上四种“他者”简略比较后,计成造园审美理想的独特性愈发显现。而《园冶》中所呈现的这种审美理想还伴有感官陶醉、抚慰心灵、畅神寄情等三重审美功能。第三章以计成“意在笔先,拟入画中”的意境追求为主题,首先从意象与意境、情景交融两个方面考察意境的产生。再以园、诗、画三者意境营造的形式层面与内容层面的趋同性揭示计成园林意境取法诗画的艺术理路。形式层面上,园林“布局”对标诗歌“对仗”,以求在视觉上形成错落有致的形式美感。假山“非常态”造型源自山水画论中的山势形态,以自然集萃之形达至行、望、居、游之林泉精义。内容层面上,园林建造要素以诗歌文字意象为准则,“园景”仿“诗情”,以求突破客观时空限制通往神思妙境。画家绘制山体力求“深远”之态,造园家理水渴求“不尽”之感,“山远水长”皆意使观照主体感知到时空的旷达性,于有限中见无限,谙熟于此的计成于园林实践中通过铺地、掇山等技法营造出外物观赏→主观情化→意境生发的园林意境品赏路径。第四章以“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借景法则为中心,考察计成的“贵因”观和借景理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营造园林的艺术目标,“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即是实现艺术目标的具体实践方法。从历史上的“贵因”观念和《园冶》体现出的巧于用“因”展开,联系现有园林实例,详细解读计成所提出的六大借景模式。第五章以计成所造三座园林实践中体现出的美学规范为逻辑线索考察计成造园实践与其美学观念的结合。他善于“因借”原有客观环境在园林中展现出“以小见大”、“蜿蜒曲折”、“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趣。东弟园、寤园建于《园冶》成书前,为计成提供理论储备的实践机遇,影园建造于《园冶》成书之后,可视作其园林美学理论指导造园实践的成功案例。计成不仅是园林美学的倡导者亦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本文尝试从美学、文化史角度切入晚明社会,通过同域内外其他园林和诗画艺术理论的比较研究,对《园冶》展现出的造园主旨、意境追求及其造园法则进行解读,梳理出其整体思路及各造园步骤间的内在美学逻辑,而这套园林美学逻辑迄今不失其先进性与成熟性,值得我们一再研究。

王灏翔[7](2020)在《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巴彦淖尔城市广场为例》文中指出城市的公共空间是一个城市精神面貌的的体现,具有文化历史的城市其公共空间是城市地域文化的表达,在塑造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形成独特地域城市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有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以及其他环境设备要素等,本文主要探讨其中的城市广场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济发展水平提升显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现代城市生活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城市广场的休闲功能逐渐显现出来,作为居民休息的重要场所被大家所关注。因此,打造具有地域文化、城市精神、历史文脉以及准确反映本地主导产业等要素的城市广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文化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从地域文化视角对城市广场进行研究。广场空间可被视为与地理文化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成为城市文脉的一部分,寻找生态环境与地域文化的联系,还有就是地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新的解决途径。研究首先从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广场的关系出发,指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广场的作用。然后研究了城市广场的类型、特征、功能与其组成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对本文主要研究的行政类广场、主题类广场以及文化类广场进行案例解析与设计要点总结。接下来探讨了地域文化对于城市广场的影响,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析以及对我国城市广场地域性设计现状做出判断。通过巴彦淖尔三种不同类型城市广场的地域文化的表达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设计者视角与使用者的使用后评价各层面总结归纳问题,并运用此方法对上述重点案例进行空间的品质提升。最后总结了城市广场地域性表达的原则、方法以及策略等,论述在城市广场的地域性表达中如何运用规划学、景观学以及美学等理论进行设计。文章结尾是由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引发的对于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在社会公共卫生方面的一些思考。

林萍[8](2020)在《KH公司A药品营销组合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精神疾病,一般病程迁延,呈反复加重和恶化,约一半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给社会及患者和家属带来严重的负担。2018年发表的一项全球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与疾病负担报告指出:全球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已从1990年的1310万增加至2016年的2090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方面的疾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药物治疗是精神分裂症的最主要治疗手段,KH公司生产的A药品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口崩片剂型药品,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显着。本研究围绕KH公司A药品的营销策略展开,丰富了我国药品营销研究数据库,并为KH公司及同类制药公司药品营销策略提供建议和指导。本研究主要运用了三种研究方法,分别是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调查法。首先,从药品营销策略和抗精神分裂症相关研究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其次,结合PEST分析,波特五力分析模型以及SWOT分析工具对医药行业、抗精神分裂症药品销售市场和KH公司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环境及企业内部环境对抗精神分裂症药A药品市场营销的影响,总结目前KH公司A药品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次,根据STP理论,4P和4C理论结合药品生命周期理论对A药品营销策略提出了建议。最后,从企业文化,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信息化等四个方面总结了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KH公司A药品营销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为药品综合成本高但国家医药政策要求降低药品价格,营销团队专业化程度不高且市场认可度较低。考虑到市场对A药品此类符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有较高需求,因此建议A药品在营销过程中采用SO增长型策略来发挥质量优势抓住市场机会。此外还建议KH公司在A药品的营销过程中要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优化企业组织管理、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和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从而多角度地保障A药品营销策略顺利实施。

张翔[9](2020)在《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及其中国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形成于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面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在从事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者逐渐分离并相互对立,农业雇佣工人既是土地的实际经营者,也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者,但其能得到的仅是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大部分剩余产品则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攫取。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土地等非劳动要素所取得的报酬是通过参与剩余价值分割实现的,资本主义地租正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从农业资本家那里分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存在反映了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地租不合理性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地租产生的前提,要改变劳动者备受剥削的处境,就必须在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上通过土地国有化、农业合作化等手段,确立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使土地收益由全体民众共享。而究竟如何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恩格斯又为此创立了土地革命理论,把合理的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作为实现工农联盟的纽带,把工农联盟作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石。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还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出发,横向的比较了欧美有代表性国家的土地制度与东方国家土地制度的差异,提出不同国家要依据国情选择合适的土地制度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方法;从人类历史发展的纵向上考察了土地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了土地所有制的变迁对人类历史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其整体性之所在。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影响深远。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中国化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不断推进和深化的过程。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52年底土地改革运动基本结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把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分析近代以来的中国国情,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作为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适时实施分阶段的土地政策,成功开展了土地革命的伟大实践。随后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实现了土地国有化,在农村则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把农民土地私有制改造为集体所有制,最终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尽快改变我国经济的落后状况,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展开,农村普遍实行公有化程度更高的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一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统归公社调配与使用,农民实际上丧失了对土地的支配权,在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条件下,这种高度集中的土地管理体制实际是生产关系超常规的变革,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我国农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最初探索仍旧是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入手,探索适合国情的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农民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后,生产积极性显着提高,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成为趋势,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针对农村土地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使承包权继续担负农民的社会保障职责,这样仅承担财产功能的经营权就可以“轻装上阵”进入市场自由流转,从而兼顾了保障农户土地权益与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双重需求,细化并明确了承包农户与实际经营者的产权关系,为土地规模化经营扫清了障碍,这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的良性互动。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不论遇到何种困难,中国共产党始终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坚持不懈的探索,积极构建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理论,努力使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取得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形式,实现了坚持与发展的统一,突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自觉与实践探索的与时俱进。本文主要分为五章内容,聚焦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萌芽、形成、完善、后续实践与发展整个历史进程,通过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问题的论述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解读,深入探讨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整体性及其内在逻辑,详细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后续的实践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充分挖掘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对中国现阶段土地制度改革的现实启示。各章内容简述如下:第一章具体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与小块土地相结合的农业经济结构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社会两极分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无产阶级的反抗意识日益觉醒,开始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了给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性继承国民经济学家对土地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和19世纪欧洲自然社会科学领域其他杰出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土地思想。第二章全面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基本内容。在从事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实践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土地相关的概念、范畴和逻辑体系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渐发现: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历经劳动地租、产品地租、货币地租和资本主义地租四个发展阶段。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通过土地国有化等手段,确立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并依据所处的历史条件积极探索土地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使土地收益由全体民众共享。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制定明确的土地纲领、建立工农联盟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牢牢掌握国家政权。地租理论、土地国有化理论和土地革命理论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基本内容。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继承、实践与发展。在俄国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列宁立足基本国情制定并实施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土地纲领和革命策略,在苏俄实现了土地国有化,同时适时推进苏俄的工农联盟从政治军事联盟向经济联盟转变;明确了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土地纲领时应坚持策略性与原则性的辩证统一、用灵活的土地政策服务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现实需要,进而争取农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支持和参与。他还针对中国等东方国家提出了民族和殖民地土地问题理论,通过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土地革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土地革命实践施加了重要影响。第四章主要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土地思想,进一步提出土地纲领和政策不是僵化的和一成不变的,应依据现实革命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先通过土地改革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再分阶段确立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土地公有制在我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具体实现形式,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努力构建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理论,使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取得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形式。理论研究重要的是回应现实问题的解决。第五章主要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现实启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土地占有情况和土地关系的稳定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整个社会阶级和利益结构的均衡性与稳定性,进而决定了统治阶级政权的巩固程度,因此土地问题是任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都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前我国的土地问题集中体现为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所面临的三对矛盾:一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与产权明晰的矛盾,二是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三是计划与市场的矛盾。要推动这些矛盾的合理解决,需要在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的基础上,告别“以地谋发展”模式和建立土地资产的良性运营格局,在因时因地持续改革中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土地制度。

孔清乐[10](2020)在《基于模糊实物期权法的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价值评估 ——以宁德时代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新能源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的带动下,逐渐实现了行业高速发展。伴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补贴门槛的不断提高,政策对于动力电池产品的能量密度、安全性要求也在提升,使得动力电池市场洗牌加剧。但是由于市场不完善及行业波动性等原因,致使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价值普遍偏低,导致市场中的投资者大多对其持观望态度。因此,科学合理的评估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的内在价值,展现企业的发展潜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包括资产评估学以及企业价值评估理论。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认为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近些年来,才逐渐开始对于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价值评估的研究,而模糊实物期权法运用在该类企业估值中更是鲜见;其次,结合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特征,分析传统评估方法评估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价值的局限性,故引入实物期权评估思想;再者根据评估客体价值来源,明确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基本评估框架,确定影响企业价值因素,运用B-S模型并结合模糊函数对参数取值进行修正,力求评估结果科学合理;最后,基于上述理论框架,模拟宁德时代企业价值评估。通过案例研究,企业整体价值的量化,由现金流量模型计算出的现时价值连同分别基于传统B-S模型以及模糊B-S模型计算出的期权价值组成。通过结果比较分析,认为模糊实物期权法下评估的企业价值与其市场整体价值更贴近,因此验证了该理论框架适用于动力电池企业价值评估。本文在结合资产评估学和前人研究基础上,探索出适用于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体系,通过评估方法的科学构建,为新能源相关行业的评估实务提供借鉴意义。

二、宝德:把握发展脉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宝德:把握发展脉搏(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艺术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遵循、升级路径与实现途径研究——以设计学类“中外设计史”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外设计史”课程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遵循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路径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判断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艺术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新时代中国艺术创作和高校教学的时代脉搏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级“中外设计史”课程教学体系
    (一)在理论教学体系中,应以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的“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为指引
        1. 以“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思想构建中西合璧的我国当代设计思想。
        2. 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思想促进的我国当代设计美学发展。
        3. 以“洋为中用、开拓创新”思想倡导我国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当代设计方法改革。
    (二)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应以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相关阐释为主线,对课程内容和体系进行补充和调整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外设计史”课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唯一途径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课程建设的“唯一指导思想”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课程教学的“唯一遵循原则”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学质量的“唯一衡量标准”

(4)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杨佳富文学创作的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述
        (一)作者简介
        (二)杨佳富作品简介及分类
    二、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三、杨佳富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生活即艺术的审美追求
    第一节 捕捉真实的审美对象
        一、缉毒英雄形象
        二、边防军人形象
        三、脱贫干部形象
        四、乡村农民形象
    第二节 纯真乡情的守护
        一、守望故乡的净土
        二、传承彝乡的文化
        三、探寻节庆的意味
    第三节 质朴生活的升华
        一、现代生活的反思
        二、理想家园的营造
        三、精神故乡的归寻
第二章 自然本真的创作理念
    第一节 场景本真
        一、反映现实:零度写作中的边关万象
        二、回到当下:描绘边地风光致敬边防英雄
        三、家国情怀:撷取乡村脱贫致富的新题材
    第二节 语言本真
        一、精确的军事文学用语
        二、丰富的日常口语运用
        三、独特的地方方言荟萃
    第三节 生活本真
        一、真实生活的抒写
        二、本真现世的回归
        三、精神家园的构建
第三章 独具匠心的审美视角
    第一节 女性视角写作
        一、跨性别写作审美视角
        二、女性审美经验的表达
    第二节 正面女性形象的塑造
        一、铿锵玫瑰——女军人
        二、幕后巾帼——军嫂
        三、坚强后盾——其他女军属
    第三节 对女性犯罪的关注
        一、边境女性毒品犯罪
        二、人文关怀照亮心灵
        三、美育调和社会矛盾
第四章 诗意栖居的审美旨归
    第一节 诗意栖居的渊源
        一、诗意栖居的缘起
        二、营造诗意的家园
    第二节 诗意栖居与回归大地
        一、重返心灵的栖居地
        二、诗心、自然与自我观照
    第三节 诗意栖居与回归故乡
        一、故乡的精神依归
        二、诗人的还乡天职
    第四节 诗意栖居的审美价值
        一、拯救罪恶的灵魂
        二、呼吁纯美的心灵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计成园林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计成与《园冶》
    第一节 计成其人
        一、画家计成
        二、文人计成
        三、造园家计成
    第二节 《园冶》其书
        一、书名更别,由术到道的升华
        二、全书结构
        三、湮灭疑云
    第三节 《园冶》诞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园冶》诞生之社会背景-纵情欲乐的社会风尚
        二、《园冶》诞生之文化背景-明末思想解放潮流
第二章 计成造园之审美理想: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第一节 计成园林审美自然观的哲学基础
        一、儒家“天人合一”观及所含生态智慧
        二、道家“天人合一”观及所含生态智慧
        三、禅宗“天人合一”观及所含生态智慧
    第二节 “天开”与“人作”在园林史中的渊源
    第三节 计成江南园林与皇家、寺庙园林自然观念之比较
        一、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
        二、静谧超然的宗教园林
    第四节 计成江南园林与域外园林自然观念之比较
        一、“如画”的英国园林
        二、极度抽象自然的日式枯山水
    第五节 计成造园之三重审美功能
        一、感官陶醉: “醉心即是”
        二、抚慰心灵: “烦顿开除”
        三、畅神寄情: “凡尘顿远襟怀”
    小结
第三章 计成造园之意境追求:意在笔先、拟入画中
    第一节 意境的产生
        一、从意象到意境
        二、情景交融
    第二节 园境与诗境
        一、形式层: “布局”与“对仗”
        二、内容层: “园景”与“诗情”
    第三节 园境与画境
        一、形式层:“石形”与“山势”
        二、内容层:“不尽”与“深远”
    第四节 计成造园意境营造的方法
        一、铺地
        二、掇山
        三、文学联想
    小结
第四章 计成造园之法则: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第一节 “贵因”思想
        一、历史传承
        二、继承了贵因思想的计成造园
    第二节 借景实践
        一、因地制宜
        二、因时制宜
        三、借五感
        四、借景窗框
        五、借境
        六、障景
    小结
第五章 计成园林实践中的美学内涵
    第一节 “以小见大”会意之美:以东弟园为例
        一、东弟园园主吴又予
        二、东第园
        三、以小见大,咫尺山林
    第二节 “蜿蜒曲折”线性之美:以寤园为例
        一、寤园园主汪士衡
        二、寤园
        三、蜿蜒曲折,端方非额
    第三节 “虚实相生”生命之美: 以影园为例
        一、影园园主郑元勋
        二、影园
        三、虚实相生,真假相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巴彦淖尔城市广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背景
        1.1.1 .选题缘由
        1.1.2 .政策导向:弘扬本土优秀地域文化
        1.1.3 .文化背景:地域文化空间的重要性
        1.1.4 .问题突出:城市广场特征性的缺失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关于城市广场地域性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城市广场地域性的研究
        1.2.3 .研究趋势与评述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际意义
    1.5 .研究目的及方法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城市广场的设计研究
    2.1 .基本概念
        2.1.1 .城市公共空间
        2.1.2 .城市广场
    2.2 .城市广场的功能作用
    2.3 .广场形式的分类
        2.3.1 .行政类广场
        2.3.2 .文化类广场
        2.3.3 .主题类广场
        2.3.4 .交通类广场
        2.3.5 .商业类广场
    2.4 .城市广场的设计载体解析
        2.4.1 .铺装
        2.4.2 .水景
        2.4.3 .绿植
        2.4.4 .座椅
        2.4.5 .景观小品
        2.4.6 .无障碍设计
    2.5 .城市广场发展动向探析
        2.5.1 .未来发展趋势
        2.5.2 .“公园化”现象
    2.6 .本章小结
3.地域文化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表达
    3.1 .地域文化视角下对城市广场的探索
        3.1.1 .地域文化的组成与特点
        3.1.2 .城市与地域文化的互动
        3.1.3 .城市广场的地域性设计思想
    3.2 .广场地域性表达的影响要素
        3.2.1 .自然环境要素
        3.2.2 .人文历史要素
        3.2.3 .政治经济要素
    3.3 .优秀案例解读
        3.3.1 .行政类广场
        3.3.2 .文化类广场
        3.3.3 .主题类广场
    3.4 .三种类型城市广场设计要点总结
        3.4.1 .行政类广场
        3.4.2 .文化类广场
        3.4.3 .主题类广场
    3.5 .本章小结
4.巴彦淖尔城市广场现状调查与解析
    4.1 .巴彦淖尔基本概况
        4.1.1 .自然环境概况
        4.1.2 .人文环境概况
    4.2 .地域文化的语言形式
        4.2.1 .民族传统的形态语言
        4.2.2 .地方特色的图示语言
        4.2.3 .民俗图案的符号语言
    4.3 .城市广场解读
        4.3.1 .行政类广场——市政中心广场
        4.3.2 .主题类广场——运动休闲公园
        4.3.3 .文化类广场——河套文化公园
        4.3.4 .三类广场横向对比分析
    4.4 .城市广场空间品质使用后评价
        4.4.1 .选择城市广场空间品质评价方法
        4.4.2 .明确城市广场空间品质评价目标
        4.4.3 .构建城市广场空间品质评价模型
        4.4.4 .城市广场空间品质评价方案设计
        4.4.5 .城市广场使用后评价结果分析
    4.5 .基于使用后评价的问题梳理
        4.5.1 .环境设计手法相似
        4.5.2 .地域文化塑造不足
        4.5.3 .广场缺乏主题性规划
        4.5.4 .盲目移植或文不对题
    4.6 .本章小结
5.地域文化视角下巴彦淖尔城市广场空间提升思考
    5.1 .城市广场地域性提升层面
        5.1.1 .对自然环境要素的回应
        5.1.2 .对人文历史要素的回应
        5.1.3 .对政治经济要素的回应
    5.2 .城市广场地域性提升策略
        5.2.1 .本土植物的使用
        5.2.2 .乡土材料的运用
        5.2.3 .传统色彩的搭配
        5.2.4 .地域文化的创新运用
    5.3 .基于使用后评价的改进建议
        5.3.1 .兼顾生态与文化
        5.3.2 .融入文化性元素
        5.3.3 .增加标志性建筑
        5.3.4 .注重人性化设计
    5.4 .城市广场空间提升措施
        5.4.1 .市政中心广场——增加前导空间层次
        5.4.2 .运动休闲公园——现有环境品质提升
        5.4.3 .河套文化公园——提升地域文化氛围
    5.5 .本章小结
6.地域文化视角下城市广场设计
    6.1 .城市广场设计原则
    6.2 .城市广场设计方法
    6.3 .城市广场设计要点
    6.4 .本章小结
7.结语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不足
    7.3 .论文展望
后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思考)
致谢
图表目录
附录一 广场空间使用评价调查表
附录二 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授权的专利
参考文献

(8)KH公司A药品营销组合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工具
        2.1.1 PEST分析
        2.1.2 波特五力模型
        2.1.3 SWOT分析
        2.1.4 STP战略
        2.1.5 4P和4C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药品营销策略相关研究
        2.2.2 抗精神分裂症药品相关研究
        2.2.3 文献述评
第3章 KH公司的营销环境分析
    3.1 A药品及相关概念简介
        3.1.1 精神分裂症概念
        3.1.2 A药品简介
    3.2 KH公司及其发展状况简介
        3.2.1 KH公司企业文化理念及成就
        3.2.2 KH公司销售事业部组织架构
        3.2.3 KH公司产品组合
    3.3 KH公司A药品营销的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3.3.1 KH公司面临的政治环境分析
        3.3.2 KH公司面临的经济环境分析
        3.3.3 KH公司面临的社会环境分析
        3.3.4 KH公司面临的技术环境分析
    3.4 KH公司A药品营销的行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3.4.1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分析
        3.4.2 新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3.4.3 替代品的威胁分析
        3.4.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
        3.4.5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KH公司A药品营销现状
    4.1 KH公司A药品的营销现状分析——SWOT分析
        4.1.1 KH公司A药品的内部优势分析
        4.1.2 KH公司A药品的内部劣势分析
        4.1.3 KH公司A药品的外部机会分析
        4.1.4 KH公司A药品的外部威胁分析
        4.1.5 KH公司A药品SWOT矩阵分析
    4.2 本章小结
第5章 KH公司A药品的市场营销策略选择
    5.1 KH公司A药品的战略定位——STP分析
        5.1.1 KH公司A药品的市场细分
        5.1.2 KH公司A药品的目标市场
        5.1.3 KH公司A药品的市场定位
    5.2 基于4P理论的KH公司A药品的营销组合策略建议
        5.2.1 KH公司A药品的产品策略
        5.2.2 KH公司A药品的价格策略
        5.2.3 KH公司A药品的渠道策略
        5.2.4 KH公司A药品的推广策略
    5.3 基于4C理论的KH公司A药品的营销组合策略建议
        5.3.1 KH公司A药品的顾客策略
        5.3.2 KH公司A药品的成本策略
        5.3.3 KH公司A药品的便利策略
        5.3.4 KH公司A药品的沟通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KH公司A药品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6.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6.2 优化企业组织管理
    6.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6.4 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及其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关于几个主要概念的界定
    四、选题的基本内容
    五、选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基础:与小块土地相结合的农业经济结构逐渐瓦解
        二、社会基础: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
        三、政治基础:欧洲各国阶级斗争呈现出新的特点
        四、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和农民争取自身权益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国民经济学家对土地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
        三、18-19世纪欧洲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其他杰出成就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萌芽
        二、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形成
        三、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发展完善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地租理论
        一、土地所有权与其他权能相分离产生地租
        二、封建地租形式的演化与地租的资本化
        三、资本主义地租及其与相关范畴的区别
        四、分成制与农民小块土地所有制
        五、住宅及房租理论
    第二节 土地国有化理论
        一、土地国有化的条件和实行土地国有化的原因
        二、土地国有化的具体实施路径
        三、土地国有化之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意义
    第三节 土地革命理论
        一、对资产阶级、工人和农民进行阶级分析
        二、分析农民土地问题与实现工农联盟的关系
        三、恩格斯晚年对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土地革命策略的新认识
    第四节 欧美国家与东方社会土地理论
        一、欧美有代表性国家现行的土地制度及其发展方向
        二、东方有代表性国家的土地制度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三、东西方国家土地制度的多样性
    第五节 土地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理论
        一、土地是人类文明发展所需自然条件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史前社会的土地公有制结构及其解体和后续发展
        三、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形成的土地私有制和“地产”的财富属性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实践探索与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的曲折演绎
        一、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部关于土地问题的论战
        二、考茨基《土地问题》对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部分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一、土地国有化理论在苏俄的实践与发展
        二、全面论述合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性
        三、明确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土地纲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适时推进工农联盟从政治军事联盟向经济联盟进行转变
        五、民族和殖民地土地问题理论及其影响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第一节 对中国农民及其土地问题展开初步探索(1921-1927年)
        一、中国传统土地思想与中国共产党最初的土地政策
        二、农民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与无产阶级天然的同盟者
        三、合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实现工农联盟的关键
    第二节 从国情出发适时实施分阶段的土地政策(1927-1952年)
        一、明确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
        二、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出土地革命路线
        三、立足基本国情的变化对土地政策适时做出调整
        四、土地改革运动确立了农民对土地的完整所有权
    第三节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1953年至今)
        一、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逐步确立与巩固
        二、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
        三、针对农村土地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的现实启示
    第一节 充分认识农村土地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农村土地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
        二、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现存的主要矛盾
        三、关于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争论
    第二节 在因时因地持续改革中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土地制度
        一、坚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三个底线”不动摇
        二、告别“以地谋发展”模式和建立土地资产的良性运营格局
        三、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基于模糊实物期权法的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价值评估 ——以宁德时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文献回顾
        二、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四节 创新点
        一、选题视角新
        二、理论适用新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企业价值评估基本方法原理
        一、市场法
        二、成本法
        三、收益法
    第二节 实物期权相关理论
        一、实物期权概念
        二、实物期权类别
    第三节 模糊数学基本理论
        一、模糊数
        二、模糊集
        三、模糊函数
        四、模糊函数的均值及方差
第三章 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特征与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及特征
        一、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相关概念
        二、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特征
    第二节 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商业模式分析
        一、上游产业发展及商业模式
        二、中游产业发展及商业模式
        三、下游产业发展及商业模式
    第三节 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价值构成
        一、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现时价值
        二、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潜在价值
    第四节 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价值影响因素
        一、宏观层面影响因素
        二、中观层面影响因素
        三、微观层面影响因素
第四章 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价值评估应用与模型构建
    第一节 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适用性
        一、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价值评估的难题
        二、传统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适用性分析
        三、模糊实物期权法适用性分析
    第二节 基于实物期权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价值评估模型构建
        一、模型构建基本思路
        二、企业现时价值的评估
        三、企业潜在价值的评估
    第三节 基于模糊数学对实物期权模型的改进
        一、模糊实物期权模型构建基本思路
        二、模糊实物期权模型参数说明
第五章 模糊实物期权法在宁德时代价值评估的应用
    第一节 宁德时代基本情况
    第二节 宁德时代的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一、宏观层面影响因素
        二、中观层面影响因素
        三、微观层面影响因素
    第三节 宁德时代价值评估模型应用
        一、宁德时代现时价值评估模型应用
        二、宁德时代期权价值评估模型应用
    第四节 宁德时代价值评估结果合理性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宝德:把握发展脉搏(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艺术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遵循、升级路径与实现途径研究——以设计学类“中外设计史”课为例[J]. 刘天蓬.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1(07)
  • [2]湖南省歌舞剧院舞剧创作的湖湘文化研究[D]. 刘小艺.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3]电影新现象 ——现实题材的贵州区域电影研究(2000-2019)[D]. 陈可馨.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杨佳富文学创作的审美研究[D]. 蒋宁.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6]计成园林美学思想研究[D]. 韦珊珊. 山东大学, 2020(04)
  • [7]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巴彦淖尔城市广场为例[D]. 王灏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KH公司A药品营销组合策略研究[D]. 林萍.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9]马克思恩格斯土地思想及其中国化研究[D]. 张翔. 中央财经大学, 2020
  • [10]基于模糊实物期权法的新能源动力电池企业价值评估 ——以宁德时代为例[D]. 孔清乐.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保德:把握发展脉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