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CIMS工程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华豪[1](2014)在《工业企业信息化的理论及实践探索》文中指出在我国,工信部于2009年正式提出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以下大多简称为两化融合)。近年来,国内政界、学界和企业界普遍认为,我国应在三个层面上推进两化融合,即企业两化融合、行业两化融合、区域两化融合。目前,我国对于推进两化融合这三个层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立足于企业两化融合,分三个部分论述我国工业企业信息化的理论及实践问题。第一部分主要从理论层面上,探讨了发达国家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经验和趋势,分析了我国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突出问题;重点阐述了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包括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含义、特征、机制、模式、模型和实现方式。第二部分主要从理论结合实践层面上,探讨了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战略问题,提出了我国工业企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着重分析了工业企业信息化的评价体系问题,提出了评价的目的、要求、原则和评价指标体系。第三部分主要从实践层面上,以宁波市为例,探讨了宁波市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胡水平[2](2012)在《棉纺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发达,信息化对世界经济及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信息化也将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我国棉纺企业面对内外部众多不利因素,棉纺企业需要从大做强,快速完成产业转型升级,这些诉求无不与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相关,棉纺企业如何利用信息化来提高国际竞争力,使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生产高度集成、自动化、高效化,已经刻不容缓。棉纺企业信息化以内部管理为中心向供应商和客户两端延伸,搭建信息化一体架构、整合企业和供应链相关资源、规范提升企业基础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对信息化建设模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实践,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我国棉纺企业信息建设模式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首先,从棉纺企业信息化的概况出发,分析我国棉纺企业的特点、现状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现我国棉纺企业信息化问题。其次,在企业信息化一体架构理论的指导下,提出棉纺企业信息化模式建设的原则、企业信息化的技术路线和选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棉纺企业信息化一体架构的关键点、总体框架、应用层次、主要应用系统等。最后,以棉纺企业龙头华孚集团为例,在分析华孚集团信息化的现状的基础上,从信息化的总体原则、总体思路、组织体系建设规划、中心部门定位方面提出华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构建棉纺企业信息化的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对华孚企业一体化架构的前后效果进行对比,并在对比的基础上提出华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本文对棉纺企业的信息化进行研究,希望能从实践上指导相关棉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侯志江[3](2012)在《太原钢铁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与研究》文中认为钢铁是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资源,它的发展水平是这个国家国民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传统的钢铁企业信息化程度低,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与利用水平不高。面对“国际化、精细化、信息化”的全球企业管理趋势,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中国钢铁企业引进了企业资源计划(ERP)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通过它达到流程优化、组织再造和管理系统重组的目的,在先进的管理手段的支持下提高企业市场运作体系的反应水平和企业决策体系速度,提升企业捕捉机遇、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论文以太钢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信息化建设为案例,在系统阐述了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发展历程、ERP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相关概念、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钢铁行业的特点及面临的挑战,国内外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历程,深入的探讨了我国钢铁企业建设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实施信息化的经验。其次,论述了太钢建设信息化的背景,针对企业的现状,制定了项目目标,并做了业务蓝图设计。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分析了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过程,并重点介绍了太钢在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模式、路径。最后介绍了太钢信息化建设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效果。
石娟[4](2010)在《MIE环境下企业信息系统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以及网络化时代大背景下,信息系统的完善发展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企业要想持续提升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对信息系统能力的分析和研究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本文以企业信息系统能力评价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旨在对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为发挥信息系统能力提供量化依据,并对企业管理状况和理念的创新提供参考。首先,探讨了在MIE环境下,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和企业进一步发展,信息系统能力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提升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具体应用情况,找到信息系统能力评价的基本点。第二,从信息系统的概念出发,从信息角度研究信息系统处理信息的全过程,提出了信息系统的信息能力和效能水平的定义,建立了评价模型,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研究。第三,通过建立基于信息系统应变能力的信息系统信息能力三维评价模型,构建了信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数学方法定量分析,考察了信息系统感知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第四,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从信息系统处理信息的过程对效能水平进行评价研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AHP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建立评价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判断信息系统效能水平,对信息系统的改善以及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提供量化依据。最后,应用上述研究成果,以K集团和H集团为对象进行了基于信息的信息系统能力评价的实例研究。通过实例研究结果发现企业中信息系统能力在信息管理角度存在的问题,并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和方案。同时证明从信息角度建立的信息系统信息能力和效能水平的评价模型和量化表达对企业信息系统能力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苏海[5](2009)在《沈阳市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沈阳市企业信息化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从总体上看,沈阳市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偏低,企业间发展程度不均衡,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基于此,本文从政府宏观管理的角度,遵照信息化基本原理和模型,对全市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国际、国内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特点及趋势的分析,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沈阳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对照先进,寻找差距,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有效的发展策略,以推动沈阳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的主体是企业,但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发挥着指导和促进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政府,充分发挥宏观管理的职能职责,对推动企业信息化发展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策略的制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优化环境,规范管理”的原则,瞄准企业信息化先进模式,发挥后发优势,在企业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推广适用的信息技术,做好信息集成、过程优化和资源配置,搭建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和企业信息化产业平台,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优化,以提高全市企业整体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为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做出突出的贡献。希望本文能对沈阳企业信息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魏婷[6](2009)在《甘肃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成为促进和谐社会最积极的因素。目前大量的中小企业要用传统的办法去管理,要用传统的方式去开拓市场,难度很大,无形中也会增加中小企业的成本。信息化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广大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推进信息化就显然更加迫切和重要,但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普遍还比较落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信息化建设正面临着严峻挑战,这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做大做强的重要瓶颈。本文首先阐述了企业信息化的内涵,提出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和主要内容等基础理论,并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特征;其次,本文通过对甘肃省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相关数据及资料的研究,归纳甘肃省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追溯二十多年来,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从被动到主动,从排斥到有需求的过程;并且,详细阐述了目前甘肃信息化基础设施及人才、制度、系统应用等方面的发展现状;随后,结合甘肃省情,总结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实问题;最后,针对这一现状,并结合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案例,提出相对应的发展对策,指出政府与企业只有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共同努力,紧密联系第三方平台,才能有力推动甘肃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
安建军[7](2008)在《南京高速齿轮箱厂信息系统总体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基础。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以ERP和CIMS理论为基础,根据南京高速齿轮箱厂的生产状况和行业特点,设计适合企业的信息系统,研究信息系统设计的主要过程及应用。论文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企业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然后详细论述了信息系统相关的原理和CIMS理论,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最后结合南京高速齿轮箱厂的实际状况进行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信息系统实施目标。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南京高速齿轮箱厂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并对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若干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对企业建设信息系统具有借鉴作用。
卓维忠[8](2008)在《重庆HS集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信息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信息化早已成为全球普通关注和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都非常推崇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在这信息化浪潮中,重庆HS集团必须以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方式才能提高经济的增长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对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和主要内容进了一些综合的阐述,从信息和可持续发展对企业发展的两个方面阐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理论依据,让我们从理论上对企业信息化和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认识。然后,从HS集团目前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基础设备建设、信息系统应用情况、信息服务情况、投资情况等方面通过数据进行了比较,从而使读者认识到HS集团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印象。本文接着对HS集团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让我们更进一步从整体上认识了HS集团信息化建设的状况。随后从HS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案例中举出成功和失败两个案例,并对这两个案例进行了原因分析,进一步佐证了HS集团在整个信息化过程,不仅在基础建设上存在问题,而且在信息系统建设上和其它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最后,本文对HS集团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HS集团在信息化建设的方面引起重视。本文需要说明的一点,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类似重庆HS集团的企业比比皆是,因此但愿本文对这些类似的企业有所启示和帮助。
邵宏宇[9](2009)在《基于信息化能力的企业全面信息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制造企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信息化建设成为企业价值链提升的非常重要的措施。但一些企业在信息化进程中发生了效益下降、项目失控或者初期信息化建设状况很好,却在新的一轮竞争中逐渐落伍等诸多问题,因此,研究企业信息化机理,实现持续、深入应用信息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作者通过对信息化理论研究文献的总结发现,企业信息化战略的难以确立和推进、信息化效益的难以评估、信息化项目控制的失败率高都根源于对企业本质的认识不足、对企业信息化主要管理要素的把握不足。全文综合运用企业理论、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知识,在借鉴与创新的基础上,剖析企业信息化资源和能力,提出了企业全面信息管理的概念和框架体系,构建了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并实证了部分结论。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在企业资源基础论和企业能力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企业资源特性,重新界定了企业资源和能力的概念,提出了企业资源运动规律和企业能力体系,构建了企业动力模型和能力模型。本文从企业资源发展历程入手,指出企业资源具有层次性、间接影响性、流动价值性,并总结了企业资源的轻量化规律和四阶段发展规律。作者指出企业除现有企业理论所认为的市场性和生产性外,还具有社会性,企业组织包含三种基本关系(即控制关系、市场交易关系和非正式关系),并提出了以关系能力为基础的组织构建方法。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企业能力的动力模型和双链发展模型,重新划分了企业能力体系。在上述理论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信息资源在企业中的地位,指出信息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对企业创新具有基础推动作用。在现有企业信息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理论和企业资源发展规律,本文提出企业信息化四阶段循环发展规律(即信息化引入阶段、标准化阶段、扩散阶段、创新阶段)。本文定义了企业信息化能力,指出企业信息化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涉及技术、管理、组织、流程,结合第三章构建的企业能力体系,将企业信息化能力划分为信息技术能力、信息组织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三个子能力,并详细分析了其侧重点和管理方法。本文以企业信息化能力为基础,提出了企业全面信息管理的概念,指出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培育信息资源成为企业主导管理资源,关键是培养企业信息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信息化战略成为企业基本战略,实现全员、全过程、持续信息化。本文重点分析了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法和信息化组织的构成、职能,指出信息化战略应与企业战略同步进行,并充分考虑信息资源、信息化能力对企业管理方式的影响,信息化组织应该是开放式的、创新型的,既与企业战略紧密联系,又可深入业务基层。本文建立了包括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控制机制的企业全面信息管理框架,并结合绩效管理方法建立了企业全面信息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最后,本文分析了企业信息化投入-产出和成本问题,对信息化成本做了绩效指标的归集,并对企业信息化战略做了实证研究。
耿庆军[10](2008)在《基于制造业强省的企业信息化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05年《山东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制造业强省发展纲要》和2006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都提出了把山东省建设成为制造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制造业信息化对于山东省由制造业大省走向制造业强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从制造业强省和企业信息化模式的定义、内涵入手,对制造业信息化理论进行介绍,并论述了实施制造业信息化是山东省由制造业大省走向强省的必有之路。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显示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情况良好,应用环境逐步改善,应用层面正向纵深发展,自动控制水平相对较高,大中小型企业信息化水平差距大等。针对山东省钢铁、机械、烟草等重点行业信息化特点及需求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诺兰模型、战略一致性模型为理论基础,提出企业信息化模式。以基础建设、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企业管理、企业商务等作为企业信息化切入点,来建立企业的信息化模式,并提出在信息化过程中引入第三方咨询。最后对影响企业信息化模式选择的因素进行归纳,并依据企业生产方式、规模、信息化水平、自身条件等因素对企业信息化模式选择做出指导,然后在参照企业自身的战略以及信息化目标,从而确定信息化实施路线,使企业得到启发,少走弯路,避免无谓的损失,促进制造业信息化向广度和深度推广。
二、以CIMS工程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CIMS工程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工业企业信息化的理论及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工业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2 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态势 |
2.1 国外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态势 |
2.1.1 国外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经验 |
2.1.2 国外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
2.2 我国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态势 |
2.2.1 我国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
2.2.2 我国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
3 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 |
3.1 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含义及特征 |
3.1.1 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含义 |
3.1.2 工业企业信息化的特征 |
3.2 工业企业信息化的机制 |
3.3 工业企业信息化的模式及模型 |
3.3.1 工业企业信息化的模式 |
3.3.2 工业企业信息化的模型 |
3.4 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方式 |
4 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战略 |
4.1 工业企业信息化的指导思想 |
4.2 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原则 |
4.2.1 工业企业始终是信息化的主体 |
4.2.2 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突出重点并循序渐进 |
4.2.3 工业企业应以信息化为经营管理手段 |
4.2.4 工业企业信息化必须为核心价值服务 |
4.2.5 企业负责人是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关键 |
4.3 工业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 |
4.3.1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先导 |
4.3.2 企业结构的改造是重点 |
4.3.3 高新技术的发展是关键 |
4.3.4 配套服务的打造是保证 |
4.4 工业企业信息化的保障措施 |
4.4.1 从行业层面保障工业企业信息化 |
4.4.2 从自主创新角度保障工业企业信息化 |
4.4.3 从提升政府信息化立场保障工业企业信息化 |
5 工业企业信息化的评价体系 |
5.1 工业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目的和要求 |
5.2 工业企业信息化的评价原则 |
5.3 工业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
5.3.1 工业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 |
5.3.2 工业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 |
5.3.3 工业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的权重设计问题 |
6 宁波市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
6.1 宁波市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
6.1.1 工业企业信息化正在逐步深入 |
6.1.2 工业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已初具成效 |
6.1.3 工业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实施效果显着 |
6.2 宁波市工业企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
6.3 宁波市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对策 |
6.3.1 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改造传统工业企业 |
6.3.2 建立完善组织机制,明确各自具体职责 |
6.3.3 实施创新系统工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6.3.4 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在地集聚 |
7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棉纺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 |
目录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企业信息化模式研究综述 |
1.3 论文内容结构 |
1.4 论文研究方法 |
2 棉纺企业信息化概况 |
2.1 棉纺织工业的发展概述 |
2.1.1 世界棉纺织工业发展概况 |
2.1.2 我国棉纺织行业的总体概况 |
2.1.3 我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历程 |
2.2 我国棉纺企业的特点及现状 |
2.3 我国棉纺企业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
2.4 棉纺企业信息化问题分析 |
3 棉纺企业信息化一体架构的理论研究 |
3.1 企业信息化模式 |
3.1.1 信息化模式的内涵及组成要素 |
3.1.2 企业信息化模式的分析比较 |
3.2 棉纺企业信息化一体架构核心-CIMS |
3.2.1 CIMS的基本概念 |
3.2.2 CIMS的功能模块组成 |
3.2.3 实施CIMS的关键-系统集成 |
3.2.4 CIMS的演变 |
3.3 棉纺企业信息化模式建设原则 |
3.4 棉纺企业信息化一体架构的层次结构 |
3.5 棉纺企业信息化的技术路线 |
3.6 棉纺企业信息化模式的选择因素 |
4 棉纺企业信息化一体架构的建立 |
4.1 棉纺企业信息化集成战略与策略 |
4.1.1 企业信息化集成战略 |
4.1.2 企业信息化集成策略 |
4.2 棉纺企业的特点对信息化一体架构的影响 |
4.3 棉纺企业信息化模式总体框架 |
4.4 棉纺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四个层次 |
4.5 棉纺企业建立信息化一体架构的关键点 |
4.6 棉纺企业统一的网络架构与数据中心 |
4.7 棉纺企业信息化的IT服务管理 |
4.8 棉纺企业信息化一体架构主要应用系统 |
4.8.1 管理应用系统功能模块的构成 |
4.8.2 技术辅助系统功能模块构成 |
5 棉纺企业华孚色纺信息化建设模式案例 |
5.1 华孚色纺公司概述 |
5.2 华孚竞争对手信息化现状分析 |
5.3 华孚信息化现状及分析 |
5.4 华孚企业信息化建设未来战略规划 |
5.4.1 华孚企业信息化规划总体原则 |
5.4.2 华孚运营模式及经营战略信息化支撑 |
5.4.3 华孚信息化总体思路及路线图 |
5.4.4 华孚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规划 |
5.4.5 华孚流程与信息化中心部门定位 |
5.5 华孚信息化一体架构建设前后对比分析 |
5.5.1 棉纺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
5.5.2 华孚信息化一体架构建设前后对比 |
5.6 华孚企业信息化的建议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太原钢铁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对象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1.3 研究的对象 |
1.2 企业资源计划(ERP)的相关理论 |
1.2.1 ERP 管理理论发展 |
1.2.2 企业资源计划的技术 |
1.2.3 企业资源计划的管理思想 |
1.3 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
第二章 太钢信息化现状和必要性研究 |
2.1 太钢信息化发展的背景 |
2.1.1 高速增长的钢铁市场需求 |
2.1.2 越来越多样化的用户需求 |
2.1.3 日趋激烈的钢铁市场竞争 |
2.1.4 钢铁行业正步入体制改革,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 |
2.1.5 日趋紧缺的钢铁行业上游资源 |
2.2 太钢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2.1 太钢 IT 基础情况 |
2.2.2 太钢信息化系统的问题 |
2.3 太钢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
2.3.1 信息化有助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
2.3.2 信息化有助于融入全球供应链 |
2.3.3 信息化有利于精简冗余人员 |
2.3.4 信息化有助于生产控制过程 |
2.3.5 信息化有助于高效管理财务成本 |
2.3.6 信息化有助于加强企业内部的沟通 |
第三章 太钢信息化建设目标 |
3.1 太钢的发展战略 |
3.1.1 太钢企业发展目标 |
3.1.2 太钢企业发展战略 |
3.2 太钢信息化与企业发展战略 |
3.3 太钢信息化建设目标 |
第四章 太钢信息化建设模式 |
4.1 国内外钢铁企业信息实践应用研究 |
4.1.1 国外钢铁企业的信息化模式 |
4.1.2 国内钢铁企业的信息化模式 |
4.1.3 信息化模式总结 |
4.2 太钢信息化系统架构的模式 |
4.2.1 太钢应用系统架构的设计原则 |
4.2.2 太钢信息化系统构架 |
第五章太钢信息化建设历程 |
5.1 信息化建设前的市场调查 |
5.2 太钢信息化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 |
5.3 信息化项目设计 |
5.3.1 采用招标方式,引入具有实力的咨询公司 |
5.3.2 基于战略指导,进行信息化总体设计 |
5.4 信息化项目招标 |
5.4.1 深入研究,完成信息化软件招标 |
5.4.2 完成信息化ERP软件实施和MES软件实施招标 |
第六章 太钢信息化建设内容及实施情况 |
6.1 强化组织架构,充实项目团队 |
6.2 太钢信息化建设计划 |
6.3 太钢信息化项目实施质量控制 |
6.4 太钢信息化项目实施范围和内容 |
6.5 ERP 系统实施情况 |
6.6 MES、计质量、OA 系统实施情况 |
6.7 硬件网络实施情况 |
第七章 太钢信息化建设效果 |
7.1 企业信息化建设效果评价 |
7.2 太钢信息化建设所产生的管理效益 |
7.3 太钢信息化建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
7.4 太钢信息化项目创新点 |
7.5 太钢信息化建设效果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MIE环境下企业信息系统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思路 |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企业信息系统能力研究现状 |
2.1.1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背景分析 |
2.1.2 信息化与企业信息能力研究现状 |
2.1.3 企业信息系统发展概况分析 |
2.1.4 信息系统能力现状分析 |
2.2 企业信息系统能力评价研究现状 |
2.2.1 信息能力评价研究概况 |
2.2.2 信息化评价研究概况 |
2.2.3 企业信息系统能力评价研究概况 |
2.3 企业信息系统能力评价理论研究基础 |
2.3.1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研究综述 |
2.3.2 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信息的企业信息系统能力评价研究 |
3.1 企业信息化与核心能力定性研究 |
3.1.1 定性研究的基本理论基础 |
3.1.2 以企业信息化促进企业核心能力提升 |
3.2 信息系统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定性研究 |
3.2.1 信息系统能力定性分析 |
3.2.2 信息系统技术在核心能力培育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
3.2.3 信息系统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
3.3 基于信息的信息系统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
3.3.1 从信息角度分析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
3.3.2 从信息角度构建信息系统能力评价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企业信息系统信息能力及三维定量评价模型研究 |
4.1 信息系统信息能力基本概念分析 |
4.1.1 数据与信息 |
4.1.2 信息系统与管理 |
4.1.3 信息系统与信息能力 |
4.2 企业信息系统信息能力三维评价模型构建 |
4.3 企业信息系统信息能力三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1 基于信息来源的信息能力完全性评价研究 |
4.3.2 基于信息质量的信息能力正确性评价研究 |
4.3.3 基于信息响应的信息能力时效性评价研究 |
4.3.4 信息能力的三维评价量化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企业信息系统效能水平及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
5.1 信息系统效能水平评价模型 |
5.2 影响信息系统效能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 |
5.2.1 信息采集能力因素分析 |
5.2.2 信息处理能力因素分析 |
5.2.3 信息输出能力因素分析 |
5.3 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 |
5.3.1 指标体系的结构 |
5.3.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5.3.3 指标的量化及无量纲化 |
5.4 信息系统效能水平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5.4.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5.4.2 信息系统效能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5 信息系统效能水平评价模型定量研究 |
5.5.1 权系数确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
5.5.2 运用模糊AHP 确定指标权重 |
5.5.3 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定量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信息的企业信息系统能力评价实例研究 |
6.1 K集团简介 |
6.2 K集团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
6.3 信息系统信息能力评价实例分析 |
6.4 信息系统效能水平评价实例分析 |
6.4.1 权重的确定 |
6.4.2 综合评价 |
6.5 H 集团简介 |
6.6 H 集团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
6.7 信息系统信息能力评价实例分析 |
6.8 信息系统效能水平评价实例分析 |
6.8.1 权重的确定 |
6.8.2 综合评价 |
6.9 结论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效能水平评价指标分级评价准则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5)沈阳市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理论依据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企业信息化基本理论 |
2.1 企业信息化基本概念 |
2.2 企业信息化主要特征 |
2.3 企业信息化作用 |
2.4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构成要素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3.1 企业简介 |
3.2 信息化发展历程 |
3.3 经验总结 |
第四章 沈阳市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
4.1 沈阳市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
4.2 沈阳市企业信息化面临的环境分析 |
4.3 沈阳市企业信息化成果 |
4.4 沈阳市企业信息化典型模式分析 |
4.5 沈阳市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五章 沈阳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及对策 |
5.1 沈阳市企业信息化战略目标与重点 |
5.2 战略模式选择 |
5.3 具体的战略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6)甘肃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企业信息化概述 |
(一)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
(二)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特征 |
(三) 甘肃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
二、甘肃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
(一)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二) 企业网站建设情况 |
(三)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状况 |
(四) 信息化人才队伍状况 |
(五) 信息化政策法规建设情况 |
三、甘肃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 信息化认识有待提高 |
(二) 与IT市场结合不紧密 |
(三) 电子商务应用少 |
(四) 信息化建设资金短缺 |
(五) 信息化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
(六) 甘肃省地域特点的限制 |
四、甘肃中小企业信息化典型案例研究 |
(一) 兰州兰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化建设案例 |
(二) 甘肃某钢管销售公司信息化建设案例 |
五、甘肃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思路与对策 |
(一)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
(二) 企业自身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南京高速齿轮箱厂信息系统总体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应用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应用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应用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 |
2 企业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研究 |
2.1 CIMS基本理论 |
2.2 基于 Internet的 CIMS的原理和方法 |
2.2.1 基于 Internet的 CIMS的原理 |
2.2.2 基于 Internet的 CIMS的实现方法 |
2.3 信息系统的建设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3 南京高速齿轮箱厂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
3.1 企业概况 |
3.2 企业生产经营特点 |
3.3 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及其存在的问题 |
3.4 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
3.4.1 功能需求分析 |
3.4.2 性能需求分析 |
3.4.3 信息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南京高速齿轮箱厂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总目标 |
4.2 总体结构设计 |
4.2.1 南京高速齿轮箱厂信息系统的组成与总体结构 |
4.2.2 南京高速齿轮箱厂信息系统的控制结构 |
4.3 应用系统结构 |
4.4 支撑系统结构 |
4.5 系统工作流程 |
4.6 子系统功能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5 信息系统实施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效果分析 |
5.1 软件选型 |
5.1.1 三维 CAD软件选型 |
5.1.2 CAE软件选型 |
5.1.3 PDM软件选型 |
5.1.4 CAPP软件选型 |
5.1.5 ERP软件选型 |
5.2 信息编码方案的制定 |
5.3 系统集成 |
5.3.1 网络、数据库支撑分系统的集成 |
5.3.2 ERP所覆盖的四个应用分系统间的集成 |
5.3.3 自动编码系统与 PDM系统的集成 |
5.3.4 PDM与二维 CAD、三维 CAD的集成 |
5.3.5 三维 CAD与 CAE间的集成 |
5.3.6 CAPP与 PDM的集成 |
5.3.7 工程设计分系统与经营生产管理分系统间的集成 |
5.4 基础数据准备 |
5.5 ERP的二次开发 |
5.6 信息系统应用效果分析 |
5.7 信息系统技术特点与创新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写词表 |
(8)重庆HS集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企业信息化的综述 |
2.1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
2.1.1 企业信息化定义 |
2.1.2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
2.1.3 企业信息化的外延 |
2.2 企业信息化建设理论 |
2.2.1 信息在生产力系统中的作用 |
2.2.2 信息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
2.3 企业信息化内容概述 |
2.3.1 企业信息化的应用领域 |
2.3.2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过程 |
2.3.3 企业信息化的阶段性目标 |
2.3.4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
2.3.5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途径 |
2.3.6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途径 |
2.4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原则和实施方法 |
2.4.1 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几个基本原则 |
2.4.2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方法 |
3 HS集团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
3.1 HS集团简介 |
3.2 HS集团信息化基础设施情况分析 |
3.2.1 IT硬件装备状况分析 |
3.2.2 HS集团机房建设情况 |
3.2.3 HS集团公司室内布线情况分析 |
3.2.4 HS集团公司网络结构的情况分析 |
3.2.5 HS集团互联网的接入与应用 |
3.2.6 HS集团数据库建设与应用 |
3.2.7 HS集团信息安全建设 |
3.3 HS集团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分析 |
3.3.1 HS集团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现状 |
3.3.2 业务信息系统的满意程度分析 |
3.4 HS集团信息化服务情况分析 |
3.4.1 IT培训投入情况 |
3.4.2 IT咨询服务 |
3.4.3 IT维护服务情况 |
3.4.4 IT维护服务满意度调查 |
3.5 HS集团信息化建设投资情况分析 |
3.5.1 HS集团信息化的投资 |
3.5.2 HS集团信息化投资效果 |
3.5.3 HS集团信息化效果的综合评价 |
3.6 HS集团信息化机构、规划与制度建设情况 |
4 HS集团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HS集团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
4.1.1 HS集团领导对信息化建设重视、支持和参与程度不够 |
4.1.2 HS集团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信息人才缺乏 |
4.1.3 信息化建设成本偏高,HS集团效益欠佳就形成较大障碍 |
4.1.4 HS集团管理基础薄弱,信息化建设受内部阻力制约 |
4.1.5 HS集团信息化建设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
4.1.6 HS集团信息化建设缺乏前瞻性 |
4.1.7 HS集团不重视信息化建设手段实现管理创新 |
4.1.8 ERP系统应用目前一直在酝酿中 |
4.2 HS集团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HS集团中高层领导对于信息化观念意识低下 |
4.2.2 HS集团对信息化系统的战略决策失误成为显着的原因 |
4.2.3 HS集团信息化建设人员素质相对不高是阻碍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 |
4.2.4 HS集团的基础管理还很薄弱 |
4.2.5 对各信息系统软件产品了解不深 |
4.2.6 HS集团信息化建设中单纯技术化严重 |
4.2.7 信息化建设成本高、周期长、收效慢等问题突出 |
4.2.8 外部环境的不健全影响HS集团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
5 HS集团信息化建设案例分析 |
5.1 HS集团合格证系统项目成功案例 |
5.1.1 实施背景 |
5.1.2 现状与需求分析 |
5.1.3 解决方案描述 |
5.1.4 项目实施效益分析 |
5.1.5 HS集团合格证系统成功实施的经验启示 |
5.2 HS集团库存管理系统的失败案例 |
5.2.1 实施背景 |
5.2.2 实施过程 |
5.2.3 HS集团合格证及库存管理系统项目的失败原因分析 |
6 HS集团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 |
6.1 HS集团必须改变信息化建设的观念 |
6.2 HS集团需要加强IT队伍在组织结构中的地位和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
6.3 HS集团应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多渠道筹措和用好资金 |
6.4 HS集团须加强基础管理,解决信息化建设的内部阻力 |
6.5 HS集团必须理性地对待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 |
6.6 HS集团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
6.7 HS集团需要通过信息化建设来实现管理创新 |
6.8 HS集团可以尝试引进信息化工程监理制度 |
7 结论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基于信息化能力的企业全面信息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2.1 信息生产力悖论 |
1.2.2 ERP实施困扰 |
1.2.3 信息化如何融合工业化 |
1.2.4 问题的提出 |
1.3 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
1.3.1 信息系统领域 |
1.3.2 管理学领域 |
1.3.3 经济学领域 |
1.4 本文研究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本文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企业资源特性与运动规律研究 |
2.1 企业资源基础论研究综述 |
2.1.1 企业理论 |
2.1.2 企业资源基础论 |
2.1.3 基于企业资源基础论的企业信息化研究 |
2.1.4 企业资源基础论研究述评 |
2.2 企业资源性质 |
2.2.1 资源、企业资源 |
2.2.2 企业资源可控性与企业性质 |
2.2.3 企业资源层次性 |
2.2.4 企业资源间接影响性 |
2.2.5 企业资源流动价值性 |
2.3 企业资源运动规律 |
2.3.1 企业资源轻量化规律 |
2.3.2 企业资源发展阶段 |
2.3.3 企业资源组织对应性规律 |
2.4 信息资源的企业地位 |
2.4.1 信息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
2.4.2 信息在创新中的基础地位 |
2.4.3 基于资源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能力关系研究 |
3.1 企业能力论综述 |
3.1.1 企业核心能力论 |
3.1.2 企业动态能力论 |
3.1.3 企业知识基础论 |
3.1.4 关于信息化的企业能力研究 |
3.1.5 企业能力论述评 |
3.2 基于资源观和能力论的企业模型 |
3.2.1 企业本质 |
3.2.2 企业动力模型与能力分类 |
3.2.3 企业能力双链模型 |
3.2.4 企业边界 |
3.3 企业组织能力研究 |
3.3.1 组织能力特性和职能 |
3.3.2 基本组织关系 |
3.3.3 组织能力构建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企业信息化能力研究 |
4.1 基于企业理论的企业信息化研究 |
4.1.1 企业信息化概念 |
4.1.2 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 |
4.2 企业信息化能力 |
4.2.1 企业信息化能力的定义、性质 |
4.2.2 企业信息化能力分类 |
4.3 信息技术能力(IT能力) |
4.3.1 IT基础设施 |
4.3.2 IT学习能力 |
4.3.3 IT柔性 |
4.4 信息组织能力(IO能力) |
4.4.1 信息规划、控制能力 |
4.4.2 IT扩散能力 |
4.5 信息创新能力(II能力) |
4.5.1 信息化业务应用能力 |
4.5.2 信息化业务创新能力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企业全面信息管理 |
5.1 企业信息化战略 |
5.1.1 企业战略 |
5.1.2 信息化战略 |
5.2 企业全面信息管理 |
5.3 企业全面信息管理框架 |
5.3.1 信息化战略的内容 |
5.3.2 与企业战略规划同步的信息化战略规划 |
5.3.3 信息化组织 |
5.3.4 企业信息全面管理框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企业全面信息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
6.1 绩效评价分析体系 |
6.1.1 绩效评价 |
6.1.2 绩效评价分析体系 |
6.1.3 信息化绩效评价 |
6.2 企业信息化成本收益研究 |
6.2.1 信息化投入-产出分析 |
6.2.2 信息化成本 |
6.3 企业全面信息管理绩效评价分析体系 |
6.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6.3.2 企业全面信息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6.3.3 信息化绩效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企业信息化战略实证分析 |
7.1 信息化战略地位实证分析 |
7.2 信息化战略偏差实证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10)基于制造业强省的企业信息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二章 制造业强省与企业信息化模式 |
2.1 制造业强省的内涵 |
2.1.1 新型制造业 |
2.1.2 制造业强省的内涵 |
2.2 制造业信息化 |
2.2.1 制造业信息化定义 |
2.2.2 制造业信息化内容 |
2.2.3 制造业信息化的目的与内涵 |
2.3 企业信息化模式 |
2.3.1 什么是模式 |
2.3.2 企业信息化模式的内涵 |
第三章 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1 制造业强省战略推动制造业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
3.1.1 信息化所处阶段 |
3.1.2 信息化投入力度加大,资金来源多样化 |
3.1.3 企业信息机构人员、规划制度方面的调整加强 |
3.2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良好,应用环境逐步改善 |
3.2.1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 |
3.2.2 企业网络建设状况良好,维护更新状况差 |
3.3 信息化应用层面向纵深发展,自动控制达到相对较高水平 |
3.4 制造企业实施信息化工程受益匪浅,信息化效益凸现 |
3.5 企业信息安全问题受到普遍重视,规范措施得当 |
3.6 电子商务日益受到重视并趋向成熟,网络信用体系还不完善 |
3.7 山东省重点行业信息化现状及特点分析 |
3.7.1 钢铁企业信息化特点分析 |
3.7.2 烟草行业信息化特点分析 |
3.7.3 光电子行业信息化特点分析 |
3.7.4 机械行业信息化特点分析 |
3.7.5 汽车行业信息化特点分析 |
3.8 山东省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8.1 地域、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大 |
3.8.2 信息化应用的深度、广度和集成度不高 |
3.8.3 信息化专门人才、资金缺乏 |
3.8.4 政府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
3.8.5 企业缺乏外部信息化服务体系 |
第四章 企业信息化导入模式案例分析 |
4.1 案例1:山东威海天润曲轴有限公司 |
4.1.1 企业简介 |
4.1.2 天润公司企业信息化进程 |
4.1.3 天润公司企业信息化的效果 |
4.2 案例2:山东日照森博浆纸有限责任公司 |
4.2.1 企业简介 |
4.2.2 森博企业信息化进程 |
4.3 案例比较与分析 |
第五章 以信息化切入点的企业信息化模式研究 |
5.1 诺兰模型理论 |
5.2 战略一致性模型 |
5.3 从企业信息化切入点建立企业的信息化模式 |
5.3.1 信息化切入点 |
5.3.2 信息化切入点信息化模式的建立 |
5.3.3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 SWOT分析 |
5.4 不同类型企业信息化切入点比较分析 |
5.5 第三方咨询与企业信息化建设 |
5.5.1 信息化咨询的内涵 |
5.5.2 企业信息化与第三方咨询 |
第六章 企业信息化模式选择 |
6.1 企业信息化模式选择的原则 |
6.2 企业信息化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6.2.1 企业生产方式 |
6.2.2 企业规模与组织结构 |
6.2.3 外部信息化环境 |
6.2.4 企业自身条件 |
6.2.5 总体拥有成本 |
6.2.6 信息化需求 |
6.2.7 信息化现状 |
6.3 企业信息化模式的选择 |
6.3.1 企业生产方式 |
6.3.2 企业规模与组织结构 |
6.3.3 外部信息化环境和企业自身条件 |
6.3.4 总体拥有成本(TOC)分析 |
6.3.5 选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其他方面 |
第七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
山东省制造业信息化现状调查表 |
四、以CIMS工程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业企业信息化的理论及实践探索[D]. 华豪. 南京理工大学, 2014(07)
- [2]棉纺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D]. 胡水平.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1)
- [3]太原钢铁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与研究[D]. 侯志江. 天津大学, 2012(08)
- [4]MIE环境下企业信息系统能力评价研究[D]. 石娟. 天津大学, 2010(11)
- [5]沈阳市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D]. 苏海. 吉林大学, 2009(09)
- [6]甘肃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魏婷. 兰州大学, 2009(01)
- [7]南京高速齿轮箱厂信息系统总体设计与应用研究[D]. 安建军. 南京理工大学, 2008(02)
- [8]重庆HS集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D]. 卓维忠. 重庆大学, 2008(06)
- [9]基于信息化能力的企业全面信息管理研究[D]. 邵宏宇. 天津大学, 2009(12)
- [10]基于制造业强省的企业信息化模式研究[D]. 耿庆军. 山东理工大学, 2008(02)
标签:企业信息化论文;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论文; 企业架构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