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经济与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组织 知识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栾庆玲[1](2021)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知识融合服务框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程子轩[2](2021)在《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及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公众平台已成为人们交流、休闲、学习、生活的一部分,随着以传播知识为主的微信公众号涌现,微信公众平台也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一些综合性或专业领域微信公众号发布各类科普知识和前沿资讯,一些学术类微信公众号专业发布学术领域内相关的学术知识,部分高校学报和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还专门开设“学术播报”、“学术快讯”等专栏,用于发布学术讲座及学术前沿知识。各类机构或个人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大量科普型知识、专业发展前沿资讯、专业学术知识以及学术专题等,能够满足不同专业和认知层面的用户知识内容的需求。然而,微信公众平台知识内容以用户生成为主,其庞大纷杂的微信公众平台账号主体导致了平台信息和知识质量的参差不齐、出现信息过载和迷航现象,对海量知识资源缺乏科学高效的组织和管理。当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简单提供知识资源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服务需求。智能时代,用户对知识质量和知识服务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微信公众平台知识组织和服务转型。如何在海量纷杂的信息中筛选出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知识资源内容不仅是广大微信用户面临的困扰,更是微信公众平台需要关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将知识聚合理论与方法引入到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组织及服务研究中,提出了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体系框架。首先,构建了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并对用户知识需求进行了分析,从知识单元和句子层面分别提出了基于标签聚类和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知识资源聚合方法,并基于不同知识资源聚合方法设计了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和知识集成服务两种知识服务模式。最后提出了提升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1)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体系框架构建。通过辨析知识聚合服务与用户知识需求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微信公众平台面向用户需求开展知识聚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概念、目标与原则以及聚合服务要素,认为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是为了满足用户个性化知识需求,通过计量分析、数理统计、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法分析挖掘知识单元的内在联系,将微信公众平台复杂多样化、数量庞大、无序碎片的领域知识资源重新组织和序化,形成结构完善的知识体系,为后续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提供资源保障。通过分析面向用户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组成要素、动因及过程,提出了面向用户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体系架构,将其划分为数据资源层、用户需求挖掘层、知识资源聚合层、服务提供层4个主要模块。(2)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构建与需求分析。基于VALS2模型从宏观层面对微信公众平台使用者构建群体用户画像,将用户划分为初期引入参与型、成长型和成熟型用户3类,并绘制各类用户特征的标签词云。分析不同类型的用户知识需求形成的过程,并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层次模型。综合用户画像和用户知识需求层次构建了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服务需求模型,凸显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服务现状与用户知识需求的巨大差距。(3)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方法。提出融合Word2vec模型和TextRank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标签抽取方法,将关键词作为标签表达文本知识资源内容的主题思想及关键内容。提出基于改进BIRCH聚类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聚类方法,在原算法执行过程中融合K-means算法初选聚类中心,并综合考虑用户需求因素。最后以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认知计算”领域文章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本文提出的基于改进Birch算法的聚类结果主题分布较为合理,各个类之间的区分度较为明显,类簇大小的差距较小,其效果要优于基于K-means算法、基于Spectral Clustering算法和基于Birch算法的聚合效果。(4)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方法。提出基于改进TextRank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摘要生成方法,分别设计了单文本摘要生成和单领域多文本的知识摘要生成方法。在单文本摘要生成方面,通过综合考虑用户需求、句子位置、标题相似度等因素提高摘要生成效果。在单领域多文本摘要生成方面,采用Doc2vec模型进行文本向量化,对文档集中的句子进行主题细分,并运用MMR算法进行句子冗余处理,提高生成结果的准确性。以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认知计算”领域文章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运用本文方法生成的文本摘要能够较好的匹配用户需求,能够实现面向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抽取和生成,准确率明显优于其他算法。且本文算法生成的摘要,具有较好的语意连贯性,便于读者的理解和进一步掌握文章主旨大意。(5)基于知识聚合的微信公众平台创新知识服务模式。以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体系框架为基础,针对不同层面的知识聚合,构建了基于知识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和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两种服务模式。分别阐述了两种知识服务的概念、知识服务要素和知识服务过程。(6)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能力提升对策。分别从用户知识需求外化表达及挖掘、新技术应用和融合改进和微信公众平台创新服务理念及加强运营管理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从理论层面将知识聚合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微信公众平台,解决其知识组织和服务问题,扩展了知识聚合相关研究的领域和视角。同时,本文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知识内容进行知识主题聚类和自动化摘要生成,并建立了相应的知识聚合服务体系,丰富了社交媒体平台创新知识服务理论体系,为新媒体知识服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在实践层面,本文面向微信公众平台中不同微信公众号发布资源内容的知识聚合,分别进行了知识主题发现和自动生成摘要知识聚合技术实证,为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组织管理提供了技术方法和手段。同时,提出的对策建议和服务模式也为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创新型知识服务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议。
吴雅威[3](2021)在《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作为决策咨询机构的智库,一直受到政府机构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与实施,更为智库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然而,由于缺少多源数据、智慧化技术手段和专业人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库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图书情报机构(以下简称图情机构)提供智慧数据服务以满足智库复杂需求。目前,大数据时代持续推动着图情机构服务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正在促使其由传统信息服务向智慧数据服务转型。因此,当前智库到底存在哪些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图情机构面向智库需求应该采取何种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以及如何提升智慧数据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已经成为目前图情机构亟需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数据管理理论、用户场景理论和质性研究理论等为基础,探讨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首先,分析并构建了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及其模型,结合实际案例对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详细阐述了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实现路径,并构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针对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给予相应对策及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6个方面:(1)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主要通过混合式研究方法分析了智库的数据资源管理现状与问题、智慧数据服务需求以及需求驱动因素。明确了智库的两个主要需求:多源数据服务需求(包括多源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创新发展环境服务需求(包括图情机构职能与服务及技术工具与人才等)。智库的数据需求、场景环境和应用过程的变化,对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提出了更高期望与要求。本章为后文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以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奠定了需求基础和研究框架。(2)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基于智库需求,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分析以及借鉴智慧数据服务相关实践经验,分析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及其特征,阐述各要素在智慧数据服务中的定位和作用。明确了以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智能化技术方法、智慧化平台、服务环境为5大关键要素,以及服务场景化、技术智能化和数据多源化3大特征。引用生态系统及其相关发展理论构建模型来剖析服务主体、客体、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及关系,最终以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通过分析其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及其服务要素与特征,验证前文所明确的关键要素,为后文研究奠定要素基础。(3)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基于智库需求,结合模式构建法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其一,个性化推荐模式,主要探讨图情机构通过感知智库需求,融合多源数据、专家智慧、智能技术及用户需求精准识别等资源与服务,通过智慧数据服务平台与新媒体技术,最终实现场景化、精准化与个性化推送;其二,嵌入式服务模式,主要探讨以图情机构为主体,通过分散、兼职和旋转门等途径嵌入智库内部及其活动过程,将智慧数据服务与智库的数据采集、综合处理、成果传播推广等环节相融合,精准定位智库需求,提供多源数据采集、融合处理、人才支持和影响力塑造等针对性服务。(4)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根据智库需求和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具体内容与流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智库的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多源数据融合;智能化技术与工具融合与协同治理;基于专家系统的多源数据分析与应用;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以此来实现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体现了智慧数据服务的新路径与新思想。(5)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以智库需求、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和智慧数据服务内容为评价依据,初步构建了包括多源数据、智能化技术与工具、智慧数据服务人员三个维度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再利用专家调查法、灰色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完成指标优化和赋权,以验证指标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最终确定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以天津社科院图书馆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论证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应用性,以此为图情机构提升智慧数据服务能力与质量提供适当参考。(6)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以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为依据,考量涵盖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优化智慧数据服务流程、改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等方面制定保障策略。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具有明显的层次化特征,涵盖政策保障、数据保障、技术保障与人才保障等层次。其中,政策保障涵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数据保障涵盖完善多源数据建设、融合、安全与开放保障机制等;技术保障涵盖完备智能化数据管理技术、方法与工具集体系构建等;人才保障涵盖智慧数据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通过构建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可以优化智库活动流程,提升智库的课题研究能力、决策支持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动力,还可保障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质量和水平,也为大数据时代下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研究体系提供理论启发与借鉴,拓展智慧数据服务的理论与应用范畴,推动智慧数据服务可持续性发展。此外,通过建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可以评价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帮助其更清楚的认识优势与缺陷,根据评价体系优化服务流程,更好的服务智库。同时,为图情机构系统认知大数据时代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实现路径提供参考,继而有效引导图情机构从智库需求感知到服务模式构建再到服务能力评价的流程化视角来看待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工作。
马敏[4](2021)在《图书馆知识功能研究 ——基于图情领域知识论的视角》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论一直是图情领域基础理论研究的基调,以知识为对象开展研究不仅体现了理论的深化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图书馆适应知识社会的主动性和满足知识社会需求的积极性,其中一些经典理论对图书馆功能的研究和运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图书馆知识功能研究是以图情领域中相关的知识论作为指导思想来开展的功能研究,目的是在知识社会中有效运用实践图书馆功能,更好地履行图书馆使命。本文主要研究图书馆的基本知识功能,即:知识收藏功能、知识整理功能、知识服务功能。各类图书馆都具备基本知识功能,对其开展的研究更具有普适性。本文在了解现阶段国内外图书馆功能研究的基础上,探讨知识、知识论对图书馆功能的作用,并进一步开展图书馆知识功能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知识的概念、特征和类型,其次论述了图书馆和知识的关系以及图情领域知识论的发展演变,最后分别从三个角度出发具体研究图书馆基本知识功能,以知识资源论为指导:从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的角度探讨知识收藏功能;以知识组织论为指导,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角度探讨知识整理功能;以知识交流论和知识服务论为指导,从知识教育、知识传递、开发知识资源的角度探讨知识服务功能。
李积君[5](2020)在《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发展环境,图书馆应当积极谋求服务转型来适应外部变化。图书馆是提供知识服务的重要文化机构,其发展目标是怎样为读者用户提供更满足其需求的服务。当前图书馆服务转型实践方兴未艾,需要将知识生态理念引入到图书馆服务转型之中,以期为图书馆服务转型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查找并梳理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和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较为全面地把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现状,清晰地总结图书馆知识生态的相关理念。运用系统研究法对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动因、趋势、障碍、措施做出考察与探讨。图书馆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外界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为了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图书馆需要通过转型来谋求发展。运用移植研究法将自然生态学的生态系统理念类比到知识生态系统理念进行研究,得出图书馆知识生态服务体系框架。运用对比分析法研究图书馆服务转型前与转型后的区别与联系,知识生态系统和信息生态系统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图书馆服务转型前后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性状变化。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动因是知识环境的改变、用户需求的提升、服务主体的多样和知识资源的泛化,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推动了图书馆的服务转型。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具有四大趋势,即图书馆基础服务的转型升级、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全面打造、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开拓创新和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积极开展。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持续推进,但存在图书馆知识要素管理失范、图书馆知识空间建设不力、图书馆知识服务保障不足和图书馆服务圈层构建失衡等四个方面的障碍。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措施主要有推进图书馆要素生态化,优化图书馆知识生态场,重构图书馆知识服务链和打造图书馆知识生态圈。图书馆服务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图书馆服务转型朝着优化基础服务、打造生态化的空间服务、开拓全新的知识服务、开展全面的智慧服务的方向发展。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关键在于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生态系统。
高燕[6](2020)在《基于知识网格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时代,人们对知识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资源的聚集地,其知识服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新的信息技术革命让知识资源以共享方式高效率的产生新知识,高校图书馆传统的知识服务体系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特别是正处在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将知识网格技术运用到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中,知识网格发挥它的集成优势,将零散的知识资源经过基于语义网的标注后,形成一个高度集成的知识资源处理系统。让用户得到一个灵活的、可扩展的且容易使用的知识服务框架,从而改变知识服务方式,提升知识服务质量。然而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校知识服务质量,则需要构建基于知识网格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充分反映高校知识服务质量,找出具体影响因子。因此,基于知识网格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评价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图书馆的基于知识网格的知识服务研究与知识服务绩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知识网格及知识服务等相关理论研究,并讨论知识网格技术对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推动作用,阐述了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及绩效评价的含义。根据上述研究,并结合高校图书馆实际情况和专家意见,基于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实现过程,总结出基于知识网格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影响因子。并根据实际知识服务工作生产逻辑的实现路径,投入指标为可控的影响因子。因此,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投入指标进行筛选。最终建立了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基于知识网格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并选取38所“985”高校图书馆实证研究,运用数据包络法中CCR模型和BBC模型静态分析2017年基于知识网格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效率,Malmquist指数分析动态分析2014到2017年基于知识网格的该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效率。得出结论52.6%的高校图书馆基于知识网格的知识服务技术和规模同时有效,则资源配置也比较合理,资源利用有效。剩下47.4%的高校图书馆在资源的利用与分配上等方面上存在问题,需要调整投入产出效率达到最佳状态。且2014-2017的38所“985”高校图书馆基于知识网格的知识服务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下降的趋势,技术退步则为主要原因。因此,38所高校图书馆需要紧跟了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并提高管理。最后在分析结果基础上,对基于知识网相关格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提出相关建议。
徐海玲[7](2020)在《虚拟知识社区知识生态及场景化服务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宏大改革,“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社区作为知识传播和交流的主要阵地,更加需要一个生态的环境和服务平台,实现知识的加工与组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晴朗的网络空间”。随着场景五力在社区嵌入的逐渐加深,使得知识社区从流量为王向场景为王开始演变,场景已经成为虚拟知识社区研究的新的突破口,场景的战略价值和实用价值在知识社区中开始凸显。由此可以看出,将知识生态与场景服务深度融合对于知识社区的发展,维护和谐共生的网络环境就变得尤为重要。立足于知识生态理论,结合知识图谱理论和场景五力理论,试图揭示虚拟知识社区中知识生态的内涵、知识生态的构成要素以及不同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尝试基于扎根理论对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影响因素进行编码分析,并运用Dematel方法对影响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通过用户画像的理论,构建虚拟知识社区资源聚合模型,实现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的服务推荐,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构建虚拟知识社区的知识生态模型从知识生态视角出发,对虚拟知识社区知识生态的内涵及特征进行揭示,借鉴知识生态理论,对知识主体、知识资源和场景三个构成要素进行详细论述,应用生态学的观点,将要素之间的客观、稳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运行的本质进行系统描述,最终提出虚拟知识社区的知识生态模型。(2)虚拟知识社区各要素关联关系解析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知识主体和知识资源的主要特点和层级结构进行分析,同时,对虚拟知识社区中知识主体和知识资源的传播路径和网络结构进行系统阐述,并应用Python编程获取数据,应用Gephi和Vosviewer软件对知识主体和知识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可视化呈现。(3)虚拟知识社区多维图谱构建借鉴社会网络分析和知识图谱等方法,对虚拟知识社区中不同要素的本体属性和本体关系进行定义,并对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提取和表示,应用网络编程并基于Neo4j图数据库构建知识主体—知识资源—场景等多维图谱,通过Python编程实现知识图谱可视化呈现。(4)基于扎根理论获取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服务的影响因素应用扎根理论,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服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于Nvivo获取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影响因素树状节点编码、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核心节点编码,提出在社区建设中,知识服务环境、知识资源质量、知识需求偏好和用户感知价值对社区平台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着虚拟知识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5)应用DEMATEL方法实现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服务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应用DEMATEL方法对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挖掘,基于文献综述法和专家调查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打分,并建立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矩阵,通过语义转化表将原始评价转化为三角模糊数,并利用CFCS方法对所得到的三角模糊矩阵进行解模糊处理,最终得到影响因素之间的直接影响矩阵,将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影响因素矩阵做规范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的直接影响矩阵,利用MATLAB工具,得出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综合影响矩阵,计算出各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提出虚拟知识社区在场景化构建的过程中,要注重知识服务环境的打造、提高社区内知识资源的质量和加强用户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提升其服务质量等对策。(6)应用用户画像和向量空间模型实现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服务推荐基于用户画像方法构建虚拟知识社区知识接受偏好的用户画像模型,通过对不同用户需求特征的捕捉和获取,应用创设场景情境实验的方法对用户的知识需求偏好、知识关注方式和知识获取习惯的向量空间进行融合,并基于协同过滤算法应用MATLAB编程实现用户所在场景的识别和服务的推荐。本论文的行文逻辑和数据实验与虚拟知识社区知识生态及场景化服务的理论内容与实证研究深度结合,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建设美好和纯洁晴朗的网络空间提供一种方法和理念,借助互联网技术和服务信息化的手段,推动网络社区建设管理运用的不断完善。
陈兴会[8](2020)在《知识付费视域下我国专业图书出版知识服务的发展策略》文中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的知识接收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高性价比的知识成为人们的共识。用户获取知识的习惯也趋向于碎片化、精准化、多元化。为了满足用户的这些知识需求,互联网知识付费产业应运而生,并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从2015年开始,中国知识付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并出现了一批现象级知识付费产品。这对长久以来专门从事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传统出版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传统出版业在知识付费视域下探索知识服务的转型,可以充分借鉴互联网知识付费产业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传统出版在知识服务转型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促进出版业更好地开展知识服务。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笔者对用户知识服务的媒介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掌握了有关用户相关知识需求情况的一手资料。同时,笔者也分析了我国专业图书出版开展知识服务的必要性。其次,从发展历程、发展特征、基本模式和案例四个方面梳理了我国专业图书出版知识服务的发展现状。最后,依托知识转移效率理论和媒介进化理论,从意识、内容、技术、盈利四个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专业图书出版知识服务的发展困境及相应的发展策略。此外,在结语部分,提出我国专业图书出版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如下三个趋势:融合化、移动化和人性化。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两处:一是理论的创新。本次研究结合知识转移效率理论和媒介进化理论,提出专业图书出版应以用户为核心,通过各种路径补偿旧媒介的不足,并开展人性化服务。二是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次研究综合使用问卷调查法和无结构访谈法,以《用户知识服务的媒介使用调查》为主题,重点调研了用户的知识服务需求。例如场景、时间、平台、工具、付费意愿等。这样可以从用户视角为专业图书出版开展知识服务提供发展方向。知识付费视域下,如何促进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深度融合,发挥传统出版的内容优势和新兴出版的技术优势,是专业图书出版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提出的专业图书出版知识服务的发展策略,能够为其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提供现实意义。同时,通过实证调研,为专业图书出版的知识服务转型提供一定的用户调研基础。此外,从新的理论视角弥补了现有学术研究的不足,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王丹[9](2020)在《面向知识服务的农业机械领域本体构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本体技术的发展以及语义Web技术的成熟,领域本体的构建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各领域关于本体构建的研究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目前,领域本体的构建已经在相关学科中有了研究成果,构建出了领域本体模型,主要集中在生物医疗、农业、地理区位、化学领域和电子商务等领域。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呈现出快速、持续发展的态势,在网络时代全国积累的农业机械数据资源增长量大且都较为分散,给用户带来信息利用和获取上的障碍。本文从面向知识服务的角度出发,以实现个性化知识服务为目标,完成农业机械领域本体的构建,以此来为用户提供高效率、便捷化、精准度高的知识服务,为农业机械领域的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农机推广与应用、维护保养的全生命周期与全行业服务。基于此背景下,为实现农业机械学科领域知识服务的个性化与优质化,该领域本体的构建是研究的基础,也是实现研究目标的核心内容。本体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是一种新的知识组织方式,可以为用户的个性化、精准化、高效率的知识服务提供技术支撑。首先,对本体理论的相关知识进行了介绍与总结,概述了本体的定义、类型、描述语言以及构建方法与工具等内容。其次,在本体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本文设计了农业机械领域本体构建架构,对该领域需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领域本体的构建思路,列举出本体构建时所要遵守的原则;对领域信息资源向本体的转换进行了研究讨论,确定了信息材料以及构建方法的选取;基于领域信息源、文本关键词以及主题词表获取了领域概念,并运用同义词合并、停用词表以及专家意见的方法对其进行筛选,提取出了农业机械领域本体核心概念集合;根据农业机械学科的特性来描述出农业机械概念间的关系并定义属性,关系类型主要包括:等级关系和非等级关系;最后,运用Protégé5.2.0软件选择网络本体语言OWL对农业机械领域本体进行形式化表示,得到本体OWL语言代码,最终完成了农业机械领域本体的构建;对构建完成的农业机械领域本体进行可视化展示;通过耕整地机械实例的本体构建,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本体构建思路与方法的可行性,为后续建立农业机械领域特色知识库奠定了研究基础。
王新,陆璇,张萍[10](2019)在《新知识环境下对高校图书馆知识产品服务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转型关注的核心,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和知识服务的实践,阐述在新的信息和知识环境中知识服务的价值定位、本质内涵和意义;分析在高校图书馆的视野下知识服务与泛在的学科服务的本质区别,以及当前高校图书馆深入开展知识服务在认知、理论以及实践上所应该突破的屏障;提出了知识产品是知识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知识产品的水平是图书馆核心价值和能力的直接体现,并且从理论的角度对知识产品的概念、属性、类型和生产原则给出了较明确、系统的解释和描述,从实践的角度提供了案例。
二、知识经济与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组织 知识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识经济与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组织 知识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2)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及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微信公众平台成为用户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
1.1.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海量庞杂且质量参差不齐 |
1.1.3 用户日趋追求精准和智能化的知识服务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网络知识资源聚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1 网络知识资源聚合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1.2 网络知识资源聚合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组织与服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组织与服务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2.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组织与服务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及思路 |
1.5 研究主要内容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微信公众平台 |
2.1.1 微信公众平台概念 |
2.1.2 微信公众号的类型 |
2.1.3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 |
2.2 知识聚合理论与方法 |
2.2.1 知识聚合概念 |
2.2.2 常用的知识聚合方法 |
2.3 文本挖掘与分析 |
2.3.1 文本挖掘概述 |
2.3.2 文本挖掘流程 |
2.4 知识服务 |
2.4.1 知识服务概述 |
2.4.2 常见的知识服务模式 |
2.4.2.1 知识检索服务 |
2.4.2.2 知识导航服务 |
2.4.2.3 知识推荐服务 |
2.4.2.4 知识集成服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体系框架 |
3.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必要性 |
3.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服务概述 |
3.2.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概念 |
3.2.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要素分析 |
3.2.3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目标与原则 |
3.2.3.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目标 |
3.2.3.2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原则 |
3.3 基于知识聚合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服务动因分析 |
3.4 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体系框架 |
3.4.1 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过程 |
3.4.2 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服务体系框架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构建及需求分析 |
4.1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概述 |
4.1.1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内涵 |
4.1.2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构建原则 |
4.2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画像构建 |
4.2.1 VALS2模型概述 |
4.2.2 基于VALS2的用户标签体系设计 |
4.2.3 用户画像标签权重设计 |
4.2.4 实证研究—以“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用户”为例 |
4.2.4.1 样本特征统计分析 |
4.2.4.2 因子分析及分类标签抽取 |
4.2.4.3 用户画像聚类分析及可视化 |
4.3 基于用户画像的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分类与知识需求分析 |
4.3.1 初期引入参与型用户 |
4.3.2 成长型用户 |
4.3.3 成熟型用户 |
4.4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层次分析 |
4.4.1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形成 |
4.4.2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层次划分 |
4.5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需求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推荐服务 |
5.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聚类的内涵及作用 |
5.1.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聚类内涵 |
5.1.2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聚类作用 |
5.2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方法 |
5.2.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标签抽取方法 |
5.2.1.1 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标签抽取方法 |
5.2.1.2 Word2vec词向量模型 |
5.2.1.3 融合Word2vec和TextRank的文本标签抽取方法 |
5.2.2 BIRCH聚类算法及优化 |
5.2.3 基于改进BIRCH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过程 |
5.3 实证研究—以“认知计算”领域为例 |
5.3.1 文本知识资源标签抽取 |
5.3.2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号知识资源聚合 |
5.4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模式 |
5.4.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概述 |
5.4.2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要素分析 |
5.4.3 基于标签聚类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推荐服务模式构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及集成服务 |
6.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知识摘要生成的内涵及作用 |
6.1.1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知识摘要内涵 |
6.1.2 微信公众平台文本知识摘要作用 |
6.2 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摘要生成过程及改进思路 |
6.2.1 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摘要生成方法及过程 |
6.2.2 基于TextRank算法的文本摘要生成方法改进思路 |
6.3 基于改进TextRank算法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摘要生成方法 |
6.3.1 基于TextTank算法的文本摘要生成方法改进 |
6.3.1.1 句子语义相似度计算 |
6.3.1.2 句子位置特征及标题相似度特征计算 |
6.3.1.3 基于MMR算法的句子冗余处理 |
6.3.2 融合用户需求与图模型的单文本知识摘要生成方法 |
6.3.3 融合主题与图模型的单领域多文本知识摘要生成方法 |
6.3.3.1 Doc2vec段落向量模型 |
6.3.3.2 微信公众平台单领域多文本知识摘要生成流程 |
6.4 实证研究—以“认知计算”领域为例 |
6.4.1 基于单文本知识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 |
6.4.2 基于单领域多文本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聚合 |
6.5 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模式 |
6.5.1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概述 |
6.5.2 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要素分析 |
6.5.3 基于摘要生成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集成服务模式构建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及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
7.1 用户知识需求外化表达及挖掘 |
7.1.1 提升用户知识需求外化表达能力 |
7.1.2 深入挖掘用户多层次知识需求 |
7.1.3 培养用户知识服务评价和反馈意识 |
7.2 加大新技术应用和融合改进 |
7.2.1 引入新技术,优化和改进知识聚合方法 |
7.2.2 知识聚合服务系统搭建和开发设计 |
7.2.3 应用可视化技术加强用户服务体验 |
7.3 微信公众平台创新服务理念及加强运营管理 |
7.3.1 加强主动知识服务意识,创新知识服务理念 |
7.3.2 构建和开展多元化平台知识服务模式 |
7.3.3 加强专业知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知识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2 单领域多文本知识摘要生成示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图情机构智慧化资源管理与服务转型 |
1.2.2 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体系 |
1.2.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及其评价 |
1.2.4 评述与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智库 |
2.1.2 智慧服务 |
2.1.3 智慧数据服务 |
2.1.4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数据管理理论 |
2.2.2 扎根理论 |
2.2.3 用户场景理论 |
2.2.4 灰色系统理论 |
第3章 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 |
3.1 基于问卷调查的智库数据资源管理分析 |
3.1.1 调查问卷设计 |
3.1.2 调查对象与数据收集 |
3.1.3 结果分析 |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智库服务需求分析 |
3.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
3.2.2 范畴编码与检验 |
3.2.3 模型构建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与特征 |
4.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 |
4.1.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
4.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分析 |
4.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 |
4.2.1 图情机构主体 |
4.2.2 智慧数据 |
4.2.3 智慧化技术工具与方法 |
4.2.4 智慧数据服务平台 |
4.2.5 智慧数据服务环境 |
4.2.6 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之间关系 |
4.3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特征 |
4.3.1 数据多源性 |
4.3.2 技术智能性 |
4.3.3 服务场景化 |
4.4 案例分析 |
4.4.1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发展现状 |
4.4.2 南师大图书馆智慧数据服务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概念和类型 |
5.1.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概念 |
5.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类型 |
5.2 面向智库需求的个性化推荐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2.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
5.2.2 智库需求感知 |
5.2.3 资源融合及服务集成 |
5.2.4 智能化推荐 |
5.2.5 案例分析 |
5.3 面向智库需求的嵌入式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3.1 智库活动层 |
5.3.2 嵌入层 |
5.3.3 融合层 |
5.3.4 服务层 |
5.3.5 案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 |
6.1 智库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 |
6.1.1 智库特征识别 |
6.1.2 智库需求确定 |
6.2 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 |
6.2.1 Data Commons平台的概念和特点 |
6.2.2 Data Commons平台的目标与功能 |
6.2.3 Data Commons平台的架构设计 |
6.3 多源数据融合 |
6.3.1 多源数据融合架构 |
6.3.2 多源数据融合方法 |
6.4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 |
6.4.1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模式 |
6.4.2 基于协同治理的智能化技术融合过程 |
6.5 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情报分析 |
6.5.1 专家数据管理模块 |
6.5.2 专家在线咨询模块 |
6.5.3 专家智能推荐流程 |
6.6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
6.6.1 场景化服务 |
6.6.2 场景化服务接受效用 |
6.6.3 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
6.6.4 场景化服务推荐实验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
7.1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的提出 |
7.2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依据 |
7.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与修正 |
7.4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阐释 |
7.5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优化与赋权 |
7.5.1 样本选择及问卷描述 |
7.5.2 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易获得性计算 |
7.5.3 评价指标优化 |
7.5.4 评价指标赋权 |
7.6 实证研究 |
7.6.1 研究方法 |
7.6.2 数据分析 |
7.6.3 结果分析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 |
8.1 政府政策保障方面 |
8.2 图书情报机构服务主体保障方面 |
8.2.1 强化服务意识并挖掘智库需求 |
8.2.2 优化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架构 |
8.2.3 建立并完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
8.3 多源数据保障方面 |
8.3.1 加强智慧数据体系建设 |
8.3.2 建立一体化多源数据联动与反馈机制 |
8.4 智能化技术方法与工具保障方面 |
8.4.1 加强现代化数据技术的融合和应用 |
8.4.2 完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功能和服务 |
8.5 智慧数据服务人才保障方面 |
8.5.1 完善我国图情机构学科馆员制度 |
8.5.2 提升智慧数据服务人员的创新服务能力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9.2.1 研究局限 |
9.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成果 |
致谢 |
(4)图书馆知识功能研究 ——基于图情领域知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目的 |
三、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国内的相关研究现状 |
二、国外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法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知识及知识论概述 |
第一节 知识的概念、特点及类型 |
一、知识的概念 |
二、知识的特点 |
三、知识的类型 |
第二节 知识论概述 |
一、图书馆与知识的关系 |
二、知识论在图书情报领域的起源和发展 |
第三章 图书馆的知识收藏功能 |
第一节 图书馆的收藏功能:知识的收藏 |
一、图书馆保存客观知识的功能 |
二、图书馆挖掘主观知识的功能 |
第二节 图书馆知识收藏功能的实现基础 |
一、图书馆收藏对象的定位 |
二、图书馆收藏范围的界定 |
第三节 图书馆实现知识收藏功能的意义:奠基 |
一、保证客观知识主观化过程中人类知识的传承 |
二、保证主观知识客观化过程中人类知识的积累 |
第四章 图书馆的知识整理功能 |
第一节 图书馆的整理功能:知识的整理 |
一、图书馆序化和传承显性知识的功能 |
二、图书馆收集和整理隐性知识的功能 |
第二节 图书馆知识整理功能的实现基础 |
一、图书馆整理知识的多元化方式 |
二、图书馆序化知识的多重性目的 |
第三节 图书馆实现知识整理功能的意义:传承 |
一、图书馆整理知识保证人类文明的横向延续 |
二、图书馆序化知识实现人类文明的纵向发展 |
第五章 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功能 |
第一节 图书馆的服务功能:知识的利用 |
一、图书馆开展知识教育的功能 |
二、图书馆传递知识的功能 |
三、图书馆开发知识资源的功能 |
第二节 图书馆知识服务功能的实现基础 |
一、图书馆服务理念的重构 |
二、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多元 |
第三节 图书馆实现知识服务功能的意义:创新 |
一、开展知识教育是知识创新的基础 |
二、传递科学知识是知识创新的保证 |
三、开发知识资源是知识创新的目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5)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 |
1.4.1 研究思路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动因 |
2.1 知识环境改变推动图书馆服务转型 |
2.1.1 知识社会环境的改变 |
2.1.2 知识技术环境的改变 |
2.1.3 知识制度环境的改变 |
2.2 用户需求提升呼唤图书馆服务转型 |
2.2.1 用户的精准服务需求 |
2.2.2 用户的差异服务需求 |
2.2.3 用户的便利服务需求 |
2.3 服务主体多样刺激图书馆服务转型 |
2.3.1 图书馆自身服务的局限 |
2.3.2 传统知识服务机构竞争 |
2.3.3 新型的服务机构的冲击 |
2.4 知识资源泛化要求图书馆服务转型 |
2.4.1 知识来源渠道的泛化 |
2.4.2 知识资源形式的泛化 |
2.4.3 知识资源内容的泛化 |
第3章 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趋势 |
3.1 图书馆基础服务转型升级 |
3.1.1 全民阅读推广服务 |
3.1.2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
3.1.3 信息素养教育服务 |
3.2 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全面打造 |
3.2.1 实体空间服务 |
3.2.2 虚拟空间服务 |
3.2.3 混合空间服务 |
3.3 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开拓创新 |
3.3.1 数据挖掘服务 |
3.3.2 创业咨询服务 |
3.3.3 成果转化服务 |
3.4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积极开展 |
3.4.1 知识智库服务 |
3.4.2 知识智联服务 |
3.4.3 知识智网服务 |
第4章 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障碍 |
4.1 图书馆知识要素管理失范 |
4.1.1 不足的知识环境感知 |
4.1.2 不多的用户指向引导 |
4.1.3 不强的馆员转型意愿 |
4.1.4 不周的知识资源建设 |
4.2 图书馆知识空间建设不力 |
4.2.1 有缺陷的实体知识空间 |
4.2.2 待调整的虚拟知识空间 |
4.2.3 待开发的混合知识空间 |
4.3 图书馆知识服务保障不足 |
4.3.1 繁杂的知识服务节点 |
4.3.2 较少的知识服务反馈 |
4.3.3 较低知识服务包容度 |
4.4 图书馆服务圈层构建失衡 |
4.4.1 缺乏与支撑层的协作 |
4.4.2 缺乏与扩展层的协调 |
4.4.3 缺乏与相关层的构建 |
第5章 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措施 |
5.1 推进图书馆要素生态化 |
5.1.1 增强知识环境感知 |
5.1.2 加强用户指向引导 |
5.1.3 深化馆员培训管理 |
5.1.4 强化知识资源建设 |
5.2 优化图书馆知识生态场 |
5.2.1 转变知识场的理念 |
5.2.2 完善知识场的功能 |
5.2.3 增强知识场适应性 |
5.3 重构图书馆知识服务链 |
5.3.1 融合发展加固知识服务链 |
5.3.2 改进反馈调节知识服务链 |
5.3.3 加强竞争激活知识服务链 |
5.4 打造图书馆知识生态圈 |
5.4.1 建立与知识供应商的协同机制 |
5.4.2 加强与其他图书馆的集群协同 |
5.4.3 增强在互联网内容平台的声量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知识网格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基本框架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创新点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基于知识网格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现状 |
1.4.2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知识网格 |
2.1.1 知识网格的概念 |
2.1.2 知识网格的结构特征 |
2.1.3 知识网格核心问题 |
2.2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及知识服务绩效内涵 |
2.2.1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 |
2.2.2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模式 |
2.2.3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及知识服务绩效评价内涵 |
2.3 知识网格技术对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推动 |
2.3.1 为高校图书馆构筑统一的知识服务平台 |
2.3.2 有利于实现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智能化 |
2.3.3 优化了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知识组织 |
第3章 基于知识网格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评价指标设立原则 |
3.2 基于知识网格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评价构建 |
3.2.1 指标的初选和数据来源 |
3.2.2 投入指标筛选 |
第4章 基于知识网格的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
4.1 基于知识网格的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评价方法 |
4.1.1 数据包络法 |
4.1.2 malmquist指数分析 |
4.2 基于知识网格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静态分析 |
4.2.1 CCR和 BCC模型分析结果 |
4.2.2 投影分析 |
4.3 基于知识网格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Malmquist指数分析 |
第5章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提升策略 |
5.1 运用网格技术架构知识服务平台,建立特色服务 |
5.2 引入科技人才,提高馆员知识素养 |
5.3 完善知识服务制度,提高网格标准化管理 |
5.4 合理配置知识服务投入资源,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 |
5.5 加强高校交流与合作,形成高校知识共享联盟机制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指标选取专家咨询表 |
附录B 基于知识网格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评价初始指标专家问卷分析表 |
附录C 非DEA有效高校图书馆基于知识网格的的知识服务生产前沿面投入值表 |
附录D 非DEA有效高校图书馆基于知识网格的的知识服务生产前沿面产出值表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与研究成果 |
(7)虚拟知识社区知识生态及场景化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知识生态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知识生态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虚拟知识社区 |
2.1.2 知识生态 |
2.1.3 场景 |
2.2 理论基础 |
2.2.1 场景五力理论 |
2.2.2 知识图谱理论 |
2.2.3 知识超网络理论 |
2.2.4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
2.2.5 用户画像理论 |
第3章 虚拟知识社区的知识生态模型 |
3.1 虚拟知识社区的知识生态内涵与特征 |
3.1.1 虚拟知识社区的知识生态内涵 |
3.1.2 虚拟知识社区的知识生态特征 |
3.2 虚拟知识社区的知识生态组成要素 |
3.2.1 虚拟知识社区知识主体 |
3.2.2 虚拟知识社区知识资源 |
3.2.3 虚拟知识社区场景 |
3.2.4 要素间关联关系 |
3.3 虚拟知识社区的知识生态组成要素关联解析 |
3.3.1 知识主体关联 |
3.3.2 知识资源关联 |
3.3.3 主体-资源关联 |
3.3.4 主体-资源-场景关联 |
3.4 虚拟知识社区的知识生态模型构建 |
3.4.1 知识生态模型维度解析 |
3.4.2 知识生态模型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虚拟知识社区主体与资源关联关系 |
4.1 知识主体的层级结构与网络结构 |
4.1.1 知识主体层级结构 |
4.1.2 知识主体传播路径 |
4.1.3 知识主体网络结构 |
4.2 知识资源的层级结构与网络结构 |
4.2.1 知识资源层级结构 |
4.2.2 知识资源传播路径 |
4.2.3 知识资源网络结构 |
4.3 知识主体可视化图谱 |
4.3.1 数据选取及处理 |
4.3.2 网络描述性特征分析 |
4.3.3 核心用户群体分析 |
4.3.4 网络结构分析 |
4.3.5 节点度中心性分析 |
4.4 知识资源可视化图谱 |
4.4.1 数据选取及处理 |
4.4.2 网络描述性特征分析 |
4.4.3 节点度中心性分析 |
4.4.4 网络结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虚拟知识社区多维图谱构建 |
5.1 虚拟知识社区知识图谱维度解析 |
5.1.1 知识主体维度 |
5.1.2 知识资源维度 |
5.1.3 场景 |
5.2 虚拟知识社区知识图谱的逻辑结构及体系架构 |
5.2.1 知识图谱的逻辑结构 |
5.2.2 知识图谱的体系架构 |
5.3 虚拟知识社区本体属性与本体关系定义 |
5.3.1 主体类属性定义 |
5.3.2 资源类属性定义 |
5.3.3 场景属性定义 |
5.3.4 本体关系定义 |
5.4 虚拟知识社区知识图谱构建 |
5.4.1 数据预处理 |
5.4.2 基于Neo4j知识图谱构建 |
5.4.3 主体—资源知识图谱 |
5.4.4 主体—场景知识图谱 |
5.4.5 主体—资源—场景知识图谱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服务的影响因素识别 |
6.1 样本选择与影响因素确定 |
6.1.1 样本选择 |
6.1.2 访谈过程设计 |
6.1.3 资料整理与编码 |
6.1.4 编码过程 |
6.1.5 影响因素分析 |
6.2 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
6.2.1 DEMATEL算法 |
6.2.2 数据处理流程 |
6.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6.2.4 确定直接影响矩阵 |
6.2.5 综合影响矩阵的转化 |
6.3 数据处理结论分析 |
6.3.1 影响因素间关系分析 |
6.3.2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6.3.3 研究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服务实现 |
7.1 虚拟知识社区用户画像概念模型构建 |
7.1.1 多维属性标签体系的构建 |
7.1.2 概念模型维度细分 |
7.1.3 概念模型的构建 |
7.2 虚拟知识社区场景画像概念模型构建 |
7.2.1 场景标签体系构建 |
7.2.2 概念模型的构建 |
7.3 虚拟知识社区资源聚合模型及场景化服务实现 |
7.3.1 用户画像与场景画像的适配关系 |
7.3.2 资源聚合模型的构成要素 |
7.3.3 资源聚合模型的构建 |
7.3.4 虚拟知识社区场景识别流程 |
7.3.5 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服务实现 |
7.4 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服务的实证研究 |
7.4.1 场景化服务实验设计 |
7.4.2 用户需求场景识别 |
7.4.3 场景化服务的实现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调查问卷:虚拟知识社区场景化服务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专家打分表 |
(8)知识付费视域下我国专业图书出版知识服务的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相关概念和理论的界定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 相关理论的界定 |
第五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一 研究意义 |
二 创新点 |
第一章 我国专业图书出版向知识服务转型的必要性 |
第一节 用户知识服务的媒介使用调查 |
一 用户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
二 用户媒介使用情况分析 |
三 用户专业出版知识服务的媒介使用分析 |
四 用户的知识服务需求 |
第二节 我国专业图书出版开展知识服务的必要性 |
一 政策的推动 |
二 出版服务用户属性的回归 |
三 互联网知识付费产业的冲击 |
四 保护我国信息安全的需要 |
第二章 我国专业图书出版知识服务发展的现状 |
第一节 我国专业图书出版知识服务的发展历史 |
一 我国专业图书出版知识服务的发展历程 |
二 我国专业图书出版知识服务的发展特征 |
第二节 我国专业图书出版知识服务的基本模式 |
一 基于职业岗位划分的知识服务模式 |
二 基于用户个性需求的知识服务模式 |
三 基于行业研究咨询的知识服务模式 |
第三节 我国专业图书出版知识服务的案例分析 |
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数据库” |
二 中国农业出版社——“智汇三农” |
三 人民法院出版社——“法信”平台 |
第三章 我国专业图书出版知识服务的发展困境 |
第一节 融合意识薄弱,难以深入服务 |
一 服务主体合作不深入,机制仍需健全 |
二 服务客体需求难匹配,用户立场缺乏 |
三 服务产品市场难推广,缺乏垂直服务 |
第二节 内容难以互联,知识资源不足 |
一 知识关联仍需完善,忽视深挖专业价值 |
二 内容资源无法共享,难以提供深度服务 |
三 用户交互瓶颈尚存,难以实现知识增值 |
第三节 技术应用不足,内容难以赋能 |
一 缺乏核心技术,技术储备薄弱 |
二 缺乏数据采集,难以精准推送 |
第四节 盈利模式单一,亟需完善产业 |
一 版权价值尚未深挖,难以延伸产业价值 |
二 缺乏用户场景营销,产品变现难是痛点 |
第四章 我国专业图书出版知识服务的发展策略 |
第一节 强化融合思维,树立服务理念 |
一 推动多元主体联盟,加快出版深度融合 |
二 明确客体需求层次,优化用户场景体验 |
三 把握产品专业优势,注重垂直深度服务 |
第二节 知识资源互联,丰富内容生态 |
一 优化知识关联结构,盘活存量专业资源 |
二 完善资源联盟机制,推动同类资源共享 |
三 “旋转门”模式连接用户,挖掘隐性知识 |
第三节 技术赋能服务,智慧融合出版 |
一 区块链赋能,促进版权管理透明化 |
二 大数据赋能,实现多元信息数据化 |
第四节 完善盈利模式,丰富商业系统 |
一 开展知识电商,把握私域流量 |
二 布局行业合作,拓宽盈利渠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关于用户知识服务的媒介使用调查问卷 |
附录B:关于用户知识服务的媒介使用调查的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9)面向知识服务的农业机械领域本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知识服务研究现状 |
1.2.2 本体构建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工具 |
1.5 研究目标与创新之处 |
1.5.1 研究目标 |
1.5.2 创新之处 |
2 知识服务及本体理论概述 |
2.1 知识服务理论 |
2.1.1 知识服务的内涵 |
2.1.2 知识服务的模式 |
2.1.3 知识服务相关要素 |
2.1.4 知识服务相关技术 |
2.1.5 面向学科领域知识服务的模式 |
2.2 本体理论 |
2.2.1 本体的定义 |
2.2.2 本体的类型 |
2.2.3 本体描述语言 |
2.2.4 本体构建方法及工具 |
2.3 基于本体的知识组织与知识服务 |
3 基于本体的个性化知识服务 |
3.1 个性化知识服务 |
3.1.1 个性化知识服务概述 |
3.1.2 个性化知识服务模式 |
3.1.3 个性化知识服务技术 |
3.1.4 个性化知识服务的特征 |
3.2 个性化知识服务内容 |
3.2.1 个性化知识推荐 |
3.2.2 个性化知识导航 |
3.2.3 个性化知识检索 |
3.2.4 个性化知识定制 |
3.3 基于领域本体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框架设计 |
4 农业机械领域本体构建研究 |
4.1 农业机械领域本体构建设计阶段 |
4.1.1 农业机械领域需求分析 |
4.1.2 农业机械领域的特殊性 |
4.1.3 领域本体构建思路 |
4.1.4 农业机械领域本体构建原则 |
4.2 领域信息资源向本体的转换 |
4.2.1 信息材料选取 |
4.2.2 领域本体构建方法选取 |
4.3 农业机械领域本体概念的获取 |
4.3.1 农业机械领域本体概念总框架 |
4.3.2 基于领域信息源的本体概念提取 |
4.3.3 基于领域文本关键词及主题词表的概念提取 |
4.3.4 领域概念的筛选及概念属性 |
4.4 农业机械概念间语义关系确定与描述 |
4.4.1 领域本体主要关系类型 |
4.4.2 农业机械领域本体等级关系 |
4.4.3 农业机械领域本体非等级关系 |
4.5 农业机械领域本体形式化 |
4.5.1 形式化语言选择 |
4.5.2 领域本体形式化方法——运用Protégé5.2.0 软件 |
4.5.4 农业机械领域本体形式化表示 |
4.6 领域本体构建的推理测评与可视化 |
5 实例研究——农业机械耕地类领域本体构建实现 |
5.1 耕整地机械本体构建系统总体设计与实现 |
5.1.1 总体设计思路 |
5.1.2 具体实现设计步骤 |
5.2 利用Protégé实现耕地机械本体构建过程 |
5.2.1 耕整地机械类的构建 |
5.2.2 耕整地机械属性定义 |
5.2.3 耕整地机械实例的添加 |
5.2.4 耕整地领域本体模型的查询测验 |
5.3 耕地机械领域本体可视化展示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 |
6.2 研究成果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新知识环境下对高校图书馆知识产品服务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知识服务是传统图书馆职能演进的必然 |
1.1当前知识环境的特点 |
1.2知识服务的兴起及社会影响 |
1.3知识服务与图书馆的第三次职能转换 |
2深入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需要解决的问题 |
2.1对知识服务内容的创新增值本质认知不足 |
2.2学科服务与知识服务的理论界定不明确 |
2.3知识服务的能力在实践中缺乏后劲 |
2.4知识服务理论支撑的不足 |
3知识服务中知识产品的理论探讨与实践 |
3.1知识经济社会中新物种的诞生 |
3.2知识产品的理论框架 |
3.2.1知识产品的生态环境 |
3.2.2知识产品的分类与形态 |
3.2.3知识产品的属性特征 |
3.2.4知识产品生产的原则 |
3.3主题知识产品的实践 |
3.3.1知识服务产品的多媒体化 |
3.3.2多媒体知识产品服务模式 |
5结语 |
四、知识经济与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组织 知识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知识融合服务框架研究[D]. 栾庆玲. 南昌大学, 2021
- [2]面向用户知识需求的微信公众平台知识资源聚合及服务研究[D]. 程子轩. 吉林大学, 2021(01)
- [3]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 吴雅威. 吉林大学, 2021(01)
- [4]图书馆知识功能研究 ——基于图情领域知识论的视角[D]. 马敏.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知识生态理念下图书馆服务转型研究[D]. 李积君. 湘潭大学, 2020(02)
- [6]基于知识网格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评价研究[D]. 高燕. 湘潭大学, 2020(02)
- [7]虚拟知识社区知识生态及场景化服务研究[D]. 徐海玲. 吉林大学, 2020(08)
- [8]知识付费视域下我国专业图书出版知识服务的发展策略[D]. 陈兴会. 郑州大学, 2020(02)
- [9]面向知识服务的农业机械领域本体构建研究[D]. 王丹. 江苏大学, 2020(05)
- [10]新知识环境下对高校图书馆知识产品服务的思考[J]. 王新,陆璇,张萍. 图书馆建设, 201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