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粉笔盒外包装箱的设计》实施步骤(论文文献综述)
侯敏[1](2020)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为例》文中提出数学核心素养主要由基本知识和技能、数学方法与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组成,它有助于学生适应以后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渗透数学核心素养。本研究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为例,以核心素养为视角进行数学教学设计研究,将数学核心素养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当今小学数学在体积教学设计方面的一般结构与环节。改善以往教学设计的弊端,开创数学教学设计的新思路。首先搜集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资料,通过整理与分析,从而理清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和教学设计的一般思路与基本结构,并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渗透数学核心素养的可行性进行理性思考,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提出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主要分为三部分,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和反思系统。然后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心理活动状态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现阶段学习现状,分析目前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同时又从课程标准和教材两个角度出发,分析学生所需掌握的学习内容,为本教学设计提供一些启示。接着根据前期分析,从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课,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开展具体的教学设计。最后,为了检测教学设计的效果,对教学设计进行实施,并通过课堂教学观察、效果后测这两种方法对整个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反思,根据上述内容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提出以下建议:抓牢基础知识与技能,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数学活动,丰富情感体验;聚焦核心问题,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激活已有经验,激发学生兴趣。
吴菊庄[2](2013)在《集装箱箱内货物装载加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集装箱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运输方式,具有高效、优质和安全等优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为保证集装箱箱内货物在流通过程中的安全,分析了集装箱货物装载加固影响因素对集装箱装载加固的影响;提出了货物加固技术要求;探索铁路运输方式下的振动与冲击运输特性。针对集装箱箱内货物装载加固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箱内货物装载加固的主要因素包括:货物特性、装载加固材料与装置、集装箱箱型和运输车辆,提出了满足集装箱货物加固技术装载货物重量分布、装载货物重心容许范围及重量合理分配等要求;(2)阐明了集装箱货物在铁路运输方式下的冲击与振动特性,根据货物的脆值和耐振度得出货物破损的边界曲线。针对集装箱箱内货物的装载情况,建立了单侧约束和双侧约束两类多自由冲击振动系统力学模型,基于结构振动力学的原理,对模型进行简化,得出力学模型数值求解方法;(3)从缓冲包装理论的原理出发,对集装箱箱内货物的冲击振动特性参数如传递曲线、冲击振动最大许应值和持续时间参数进行设置,利用Matlab软件平台,设计考虑阻尼系数和刚度系数的系统响应分析程序,比较了单侧约束和双侧约束两类力学模型下的货物损坏情况;分析了不同缓冲刚度系数对箱内货物的位移、速度及加速度等响应特性,提出了集装箱装载加固优化建议;(4)考虑箱内货物的稳定性与装载材料及加固方法之间的关系,结合集装箱箱内货物的装载实际情况,提出典型货物的装载的一般要求和加固方法。
戴赟[3](2007)在《环境教育多学科渗透理论及其在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发展成为世界性的课题。课程组织是环境教育课程的基本问题之一。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环境教育已作为一个重要领域纳入各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其中被广泛采用的是多学科渗透的课程组织模式。但是绝大多数的实践显示,多学科渗透的环境教育呈现出的各种问题都毫无例外地与学科之间的协调问题有着种种联系。在环境教育发展到可持续发展阶段的今天,“协调问题”已经成了多学科渗透的环境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但国内外相关的跨学科系统研究却不多,有的还尚未涉及。因此,开展环境教育多学科渗透的理论及其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多学科渗透的环境教育的效果,促进环境教育课程的发展。论文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以我国高中多学科渗透的环境教育的课程组织为例,展开多学科渗透的理论及其应用两个方面的研究。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重要的会议、文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系统梳理环境教育课程组织的演进历史,提出环境教育课程组织中的协调问题。(历史研究法)2)通过对现行的环境教育课程组织模式及笔者提出的“广义的多学科模式”的剖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课程分析的依据。(基础课程研究法)3)选用我国使用最广泛的一套现行高中教材,从14门课程中选取8门课程的26本教材,分析各科教材中渗透的环境教育,归纳和总结出环境教育与各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初步建构多学科渗透的环境教育系统的模型。(教材研究法、模型建构法)4)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以高中生物课程为例,在得到最低支持和配合的条件下,进行应用环境教育多学科渗透理论渗透环境教育的准实验研究,以证明应用环境教育多学科渗透理论的“最低效果”。同时,通过分析生物期末考试的成绩了解该理论的应用对学生的生物学业成绩的影响。(准实验研究法)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协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环境教育课程组织的世界性问题经过对环境教育课程组织模式演变历史的系统梳理,可以将国际环境教育课程组织的发展划分环境教育课程的诞生阶段、环境教育课程建设起步阶段和环境教育课程的探索与成熟阶段,将我国环境教育的课程组织划分为环境教育课程组织的初步建立阶段、环境教育课程组织的探索阶段和环境教育课程组织的快速发展阶段。目前环境教育已经纳入各国的基础教育,各国采用的环境教育课程组织模式各具特色。但真正成功的环境教育课程组织范例还没有出现。“协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环境教育课程组织的世界性问题,亟待得到解决。2)“广义的多学科渗透模式”观点的提出环境教育的课程组织包括单一学科模式、多学科渗透模式、混合模式、全面重组模式和活动教育模式5种。对两种主要的环境教育课程组织模式即多学科渗透模式和单一学科模式深入剖析后,提出“广义多学科渗透模式”。这一新的模式有些类似于混合模式,也包括多学科渗透模式和单一学科模式。但是与混合模式的“松散组合”不同,广义的多学科渗透模式不仅在“内部”有较高要求的协调,在“外部”,与学科课程之间,也有较高要求的协调。3)环境教育与各学科课程呈对立统一的关系根据高中各学科教材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功能,可以把渗透环境教育的各个学科分成3类:基础知识类、交流表现类和专题研究类。同时又可将传统的学科课程分为显性环境教育课程和隐性环境教育课程。比较和分析各科教材渗透环境教育的角度、主要内容、呈现方式、分布情况和纳入形式,以及环境教育交叉渗透的基本情况,发现多学科渗透的模式中,环境教育与各学科课程呈对立统一的关系。我国各科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存在着内容的无意义的重复、相互矛盾和不全面,以及环境学习活动设计方法贫乏和专题形式的纳入不足等问题,有待协调改进。4)环境教育多学科渗透“陀螺模型”的初步建构“陀螺模型”是针对环境教育多学科渗透模式中的多学科“协调问题”提出的,以系统论为基础,将“多学科渗透的环境教育系统”看成为整个“陀螺”建构而成。其基本构件由主体及支点两部分组成。主体由各个学科课程的环境教育整体构成,动态的支点可以是任何一门渗透环境教育的学科课程。“陀螺模型”所具有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适应目前多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绝大多数情况。5)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环境教育多学科渗透理论能有效提高环境素质准实验研究中,采用“多学科方法的引入”、“多学科的环境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内容的增、减或改”3种专门的教学处理,以《上海市高中环境教育调查问卷》为评价工具,在生物教学中实施应用多学科渗透理论的环境教育。结果表明,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环境教育多学科渗透理论能有效提高环境素质,并且不影响学生的生物学业成绩。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对“多学科渗透的环境教育”的理解,提高他们对生物课程内容价值的理解。
李建梅[4](2003)在《《粉笔盒外包装箱的设计》实施步骤》文中研究指明
二、《粉笔盒外包装箱的设计》实施步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粉笔盒外包装箱的设计》实施步骤(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二、文献述评 |
(一) 数学核心素养研究 |
(二)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
(三)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设计研究 |
(四) 研究成果的不足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的基本概念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 核心素养 |
(二) 数学核心素养 |
(三)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
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内涵 |
(一)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界定 |
(二)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结构 |
第二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考 |
一、数学核心素养渗入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分析 |
(一) 符合当前新课改的内在要求 |
(二)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需要 |
(三) 有利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知识的内化 |
二、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特点 |
(一) 培养数学意识,关注学习过程 |
(二) 加强思维训练,关注创新能力 |
(三) 注重数学实践,丰富活动经验 |
(四) 渗透数学思想,开展情感教育 |
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
(一) 分析系统 |
(二) 设计系统 |
(三) 反思系统 |
第三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
一、学习者分析 |
(一) 前期调查与分析 |
(二) 学习者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 |
(三) 数学学习现状调查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
二、学习内容分析 |
(一)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课程标准分析 |
(二)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材内容分析 |
(三) 内容分析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
第四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设计 |
一、教学目标设计 |
(一) 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
(二)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具体教学目标设计 |
二、教学内容设计 |
(一) 明确重点,突破难点,组织体积学习材料 |
(二) 注重动手操作,培养空间观念的数学素养 |
三、教学过程设计 |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沟通生活与数学 |
(二) 操作探究,初步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
(三) 再次探索,感悟规律,发展数学思维 |
(四) 总结概括,得出公式,发展数学推理 |
(五) 巩固练习,应用拓展,促进数学应用 |
(六) 全课小结,布置作业 |
四、教学评价设计 |
(一) 教学评价的内容 |
(二) 教学评价的方法 |
第五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 |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实施 |
(一) 研究对象的选取 |
(二) 教学设计的实施 |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效果分析 |
(一) 课堂观察 |
(二) 效果后测 |
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反思 |
(一) 抓牢基础知识与技能,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
(二) 注重数学活动,丰富情感体验 |
(三) 聚焦核心问题,促进数学素养提升 |
(四) 激活已有经验,激发学生兴趣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集装箱箱内货物装载加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2 集装箱箱内货物装载加固分析 |
2.1 集装箱货物装载加固影响因素 |
2.1.1 货物特性 |
2.1.2 集装箱箱型 |
2.1.3 装载加固材料与装置 |
2.1.4 运载车辆 |
2.2 集装箱货物加固技术要求 |
2.2.1 装载货物重量分布 |
2.2.2 装载货物重心容许范围 |
2.2.3 重量合理分配 |
3 集装箱箱内货物振动冲击特性及模型 |
3.1 集装箱货物振动冲击运输特性分析 |
3.1.1 冲击特性 |
3.1.2 振动特性 |
3.1.3 破损边界曲线的应用 |
3.2 集装箱货物的冲击振动系统模型 |
3.2.1 简单多自由度冲击振动系统力学模型 |
3.2.2 单侧约束的多自由度冲击振动系统力学模型 |
3.2.3 双侧约束的多自由度冲击振动系统力学模型 |
4 集装箱箱内货物缓冲设计及分析 |
4.1 缓冲包装理论的发展 |
4.2 集装箱货物缓冲包装设计的应用 |
4.3 冲击振动特性参数设置 |
4.3.1 冲击振动特性传递曲线分析 |
4.3.2 集装箱内货物冲击振动最大许应值 |
4.3.3 集装箱箱内冲击振动持续时间参数 |
4.4 集装箱内货物定性分析及结论 |
4.4.1 箱内货物的Matlab定性分析 |
4.4.2 箱内货物装载优化结论 |
5 集装箱典型货物装载加固 |
5.1 纸箱货物装载加固 |
5.2 木箱货物装载加固 |
5.3 袋装货物装载加固 |
5.4 梱包货装载加固 |
5.5 托盘货物装载加固 |
6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3)环境教育多学科渗透理论及其在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环境教育课程组织的演进历程 |
一 环境教育及环境教育的课程组织模式 |
(一) 环境教育的概念 |
(二) 环境教育的目标 |
(三) 环境教育的内容 |
(四) 环境教育的课程组织 |
二 国际环境教育课程组织模式的历史演进 |
(一) 环境教育课程的诞生阶段(1968年之前) |
(二) 国际环境教育课程建设起步阶段(1968-1975年) |
(三) 国际环境教育课程组织的探索与成熟阶段(1975年至今) |
三 我国环境教育课程组织的历史回顾 |
(一) 我国环境教育课程组织的初步建立阶段(1972-1989年) |
(二) 我国环境教育课程组织的探索阶段(1990-2000年) |
(三) 我国环境教育课程组织的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
四 讨论 |
第二部分 对环境教育课程组织模式的剖析 |
一 环境教育课程组织模式的类型 |
(一) 单一学科模式 |
(二) 多学科渗透模式 |
(三) 混合模式 |
(四) 全面重组模式 |
(五) 活动教育模式 |
二 多学科渗透模式和单一学科模式的比较和分析 |
(一) 课程体系结构探析 |
(二) 课程价值取向探析 |
(三) 特点比较和分析 |
三 广义的多学科渗透模式 |
(一) "广义多学科渗透模式"的概念 |
(二) "广义多学科渗透模式"提出的意义 |
第三部分 环境教育多学科渗透的理论研究 |
一 高中各科教材中环境教育交叉渗透的研究 |
(一) 研究方法及过程 |
(二) 教材研究结果 |
(三) 讨论 |
二 环境教育多学科渗透"陀螺模型"的建构 |
(一) 环境教育多学科渗透的"陀螺模型"提出 |
(二) "陀螺模型"的基础 |
(三) 环境教育多学科渗透系统的初步建构 |
第四部分 环境教育多学科渗透理论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 |
一 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环境教育多学科渗透理论渗透环境教育的准实验研究设计 |
(一) 研究目标定位 |
(二) 研究方案 |
(三) 实验评价工具的制定与运用 |
(四)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环境教育多学科渗透理论的教学设计 |
二 实验实施的过程 |
三 实验结果和分析 |
(一) 调查问卷的前后测数据的统计结果 |
(二) 生物期末考试成绩的统计结果 |
四 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讨论和展望 |
一 结论 |
二 讨论 |
三 展望 |
附录一:《上海市高中环境教育调查问卷》前测问卷及赋分 |
附录二:《上海市高中环境教育调查问卷》后测问卷及赋分 |
附录三:调查问卷第一大题部分试题的选用及修改情况表 |
附录四:调查问卷第二大题部分试题的选用及修改情况表 |
附录五: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多学科渗透教学案例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粉笔盒外包装箱的设计》实施步骤(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为例[D]. 侯敏. 扬州大学, 2020(05)
- [2]集装箱箱内货物装载加固研究[D]. 吴菊庄. 中南大学, 2013(05)
- [3]环境教育多学科渗透理论及其在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 戴赟.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4]《粉笔盒外包装箱的设计》实施步骤[J]. 李建梅.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