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农村真菌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分析

洛阳农村真菌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分析

一、洛阳农村真菌致敏原的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杜志荣[1](2021)在《小麦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患者的预后及肠道菌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物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food-dependent exercise-induced anaphylaxis,FDEIA)是一种少见,但可危及生命的食物过敏,它是指进食特定食物变应原数小时内运动可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小麦、坚果、海鲜等多种食物均可导致FDEIA,其中小麦是导致FDEIA最常见的致敏原,该类型又称作小麦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wheat-dependent exercise-induced anaphylaxis,WDEIA)。当进食小麦联合某些辅因子(如运动、酒精和非甾体抗炎药物)时,WDEIA患者会发生过敏反应;但无辅因子存在时,患者可耐受小麦。WDEIA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关于WDEIA的长期预后研究较少。本课题第一部分对165例WDEIA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旨在明确WDEIA患者的长期控制现状。本研究发现,121例应答的患者中,中位随访时间92个月,分别有19.0%、32.2%和11.6%的患者选择完全禁食小麦、运动前禁食小麦和减少小麦摄入量联合运动回避,9.2%(6/76)的患者再发严重过敏反应。14.9%、12.4%和9.9%的患者选择间歇性禁食小麦、减少小麦摄入量和不改变饮食习惯,有40%(18/45)的患者在确诊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可见,不同饮食习惯选择的临床结局不同。除完全禁食小麦以外,减少小麦摄入联合避免运动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能能提高患者对小麦的耐受性,但需警惕无意运动带来的过敏风险。WDEIA的病因尚不清楚。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食物过敏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对于WDEIA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知之甚少。为研究WDEIA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其与WDEIA的相关性,本课题第二部分从25例WDEIA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者中采集粪便样本。同时收集环境暴露因子,检测血清总IgE、小麦特异性IgE、面筋和ω-5醇溶蛋白水平。粪便样品采用16SrRNA基因测序。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WDEIA患者肠道菌群中Blautia(P<0.05),Erysipela tocl os tridium(P<0.01),Akkermansia(P<0.05)及LachnospiraceaeNK4A136group(P<0.05)显着增多,乳杆菌科(P=0.001)及小杆菌属(P<0.05)显着减少。微生物多样性在WDEIA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之间没有差异。ω-5醇溶蛋白特异性IgE水平与颤螺旋菌属相对丰度呈正相关(r=0.48,P<0.05),与明串珠菌属呈负相关(r=-0.49,P<0.05)。总IgE水平与双歧杆菌显着负相关(P<0.05)。WDEIA患者肠道微生物组成与健康对照组不同。本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与WDEIA的发病存在潜在的关联。此发现可能为预防和治疗WDEIA提供新的方法。基于16S rRNA的高通量测序研究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WDEIA患者微生态的结构变化,但这种方法无法实现对肠道微生态的全面认识。与16S rRNA相比,宏基因组测序可以更好的辨别菌种和菌株,对菌群多样性的评估更准确。同时,该技术可以分辨更低的分类学水平并进行潜在的功能注释,能够为WDEIA的发生发展提供更深层面的证据,有助于我们对WDEIA发病机制更加深入的认识。因此,本课题第三部分希望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将采集到的21例WDEIA患者,17例其他食物诱发严重过敏反应患者(AN组)和15例健康对照者粪便样本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同时收集环境暴露因子,检测血清总IgE、小麦特异性IgE、面筋和ω-5醇溶蛋白、类胰蛋白酶水平。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WDEIA患者肠道菌群中肉食杆菌属,热袍菌,马赛拟杆菌,Eubacteriumrectale,Parabacteroidesdistasonis 相对含量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Bacteroidescoprocola 及 Bacteroidesstercoris 相对含量较低。WDEIA 组肠道微生物组成不同于AN组与健康对照组,提示WDEIA患者具有独特的肠道菌群组成。肠道菌群多样性在WDEIA患者AN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无差异。肠道菌群与临床指标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硫还原菌目和硫还原菌科作为在WDEIA组富集的肠道菌群,均与ω5醇溶蛋白sIgE呈正相关。Roseburiainulinivorans 和 Roseburiasp.CAG:18 分别与 ω5 醇溶蛋白 sIgE和面筋sIgE呈正相关,但其在两组的富集情况无显着差异。虽然WDEIA组与健康对照组肠道菌群真菌组成有所不同,但spearman相关性分析未发现差异真菌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进一步证实了肠道微生物中的细菌在WDEIA发病中起主要作用。KEGG数据库比对分析发现,WDEIA组、AN组与健康对照组三组研究对象肠道菌群的功能基因富集存在差异。脂多糖生物合成在健康对照组中富集,从而推测脂多糖生物合成可能在WDEIA中起保护作用。本课题第二部分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肠道菌群与WDEIA发病的相关性,探讨了肠道菌群在WDEIA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机制,为WDEIA的诊治及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WDEIA典型的临床表现可累及多个系统,具有潜在的致死性。但部分WDEIA患者进食小麦后运动仅出现瘙痒、荨麻疹,而不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称为小麦依赖-运动诱发荨麻疹(wheat-dependent exercise-induced urticaria,WDEIU)。WDEIU患者相对罕见,国内缺乏关于WDEIU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报道,本课题第四部分研究对9例WDEIU患者及18例WDEIA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WDEIU患者的临床特征,旨在探讨WDEIU与WDEIA之间的联系,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针对WDEIU患者临床特征的研究发现,9例WDEIU患者均以荨麻疹起病,平均发病年龄为23.4±11.8岁。从起病到明确诊断的中位时间为36个月。18例WDEIA患者严重过敏反应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2.9±12.2岁,72.2%的患者(13/18)既往有荨麻疹病史,从荨麻疹起病到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中位时间为7(1.5-47)年。WDEIU组患者的发病年龄明显低于WDEIA组(P=0.001),其血清面筋特异性IgE 水平显着低于 WDEIA 组(0.55 kUA/L vs 1.34 kUA/L,P=0.014),WDEIU 组患者的ω-5醇溶蛋白特异性IgE水平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 kUA/L vs 9.09 kUA/L,P=0.069)。该研究发现,WDEIU是一种少见病,可能为WDEIA的早期表现,临床难以识别。诊断依靠病史、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和/或皮肤点刺试验。提高临床医生对WDEIU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及干预,从而预防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

薛仁杰[2](2020)在《组分解析方法在气道过敏性疾病诊治中的潜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气道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主要与吸入过敏原相关。目前临床上传统的过敏原检测方法应用的是过敏原粗提取物,不能明确对过敏原中的何种组分过敏。组分解析方法(component-resolved diagnosis,CRD)的出现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可在分子水平上明确患者的致敏特征。精确的过敏原诊断可指导气道过敏性疾病患者的免疫治疗。该文主要综述CRD在气道过敏性疾病诊治中的潜在价值,并对目前已发现的吸入过敏原的主要过敏原组分进行梳理。

陈秀娟[3](2020)在《针刺结合耳穴割治治疗湿热浸淫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耳穴割治与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对湿热浸淫型亚急性湿疹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湿热浸淫型亚急性湿疹提供更优方案。方法:招募湿热浸淫型亚急性湿疹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耳穴割治,先针刺患者双侧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再行耳穴割治(取一侧肾上腺、内分泌),针刺每周持续治疗5天后休息2天,耳穴割治每周首次针刺结束后进行,每周1次,两耳交替;对照组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每日2次,早晚各1次,持续使用5天后休息2天,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ASI评分)、瘙痒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治疗前、治疗4周后血清IgE水平、中医症状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ASI评分):治疗2周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EA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EA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瘙痒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治疗2周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IgE水平: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IgE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的血清IgE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症状评分: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中医症状各单项评分和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中医症状各单项评分和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2.14%)高于对照组(7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结合耳穴割治在减轻湿热浸淫型亚急性湿疹患者皮损和瘙痒的起效时间上慢于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但从远期疗效来看,对皮损的减轻程度优于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2、针刺结合耳穴割治与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在降低血清IgE水平方面疗效相当,但针刺结合耳穴割治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优于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3、针刺结合耳穴割治对湿热浸淫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优于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

王帆[4](2020)在《小儿过敏性鼻炎症状分析及中医外治法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和意义: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儿童鼻部疾患中最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之一。据调查,对于像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青少年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可能高达50%[1],而随着空气污染的加剧,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等等因素,小儿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已成为严重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疾病。若治疗不及时,则可能会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甚至对下气道疾病,如肺炎、哮喘等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有着重大影响。研究表明,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儿童在发病期间学习成绩下降的十分迅速[2],而长期受其所困的儿童生活和心理健康都会受到影响,甚至有产生抑郁心理的可能[3],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目前,国内外发表的成人过敏性鼻炎相关指南中提到,AR常见临床症状为流清水样涕、鼻痒、鼻塞、打喷嚏,在专门针对儿童过敏性鼻炎的指南中[4,5],也是将流清涕、鼻塞、打喷嚏及鼻痒描述为儿童AR最常见的典型症状。同样,在我国中医儿科所制定的小儿AR相关指南中,对其症状描述亦与成人典型症状相符,而中医五官科未专门对小儿AR的临床症状及治疗进行指南的制定。但在临床上,成年人可完整描述以上症状,但儿童因体质原因,本身在过敏期所表现出的症状就可能不与成人一致,又因年龄的差异,其表达能力存在不同,这就会致使不同年龄段的AR儿童所描述的症状或行为表现出现偏差。另一方面,AR症状又与感冒相似,也因而造成了很多患儿的失治与误治。因此,过敏性鼻炎患儿的外在表现就成为了确定其是否处于过敏期的决定因素,如何在患儿刚开始出现某些特有症状时即开始为其进行抗敏治疗,对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过敏性鼻炎在中医属“鼻鼽”范畴,且中医对本病的防治有着许多研究。中医鼻病序贯疗法(Sun’ s sequential therapy,SST)在同一方药的基础上,将中医外治法与内治法相结合,同时结合中药的药学和药理特点,将同一方药熏鼻、点鼻和口服三步方法在同一剂方药的煎煮过程中完成,达到治疗鼻病的目的,形成了中医的特色疗法。在小儿鼻科疾病的治疗上,中医鼻病序贯疗法则多选用熏鼻+点鼻两步法,无需儿童口服中药。本研究主要通过对AR患儿的临床症状排序,及不同年龄段AR患儿症状上的比较,探寻小儿过敏性鼻炎在发病过程中最常见的症状及特有表现,通过中医鼻病序贯疗法外治法治疗效果进行探索的临床观察,为小儿过敏性鼻炎的干预提供思路和治疗经验。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到小儿AR不同年龄段之间患者的鼻部、眼部、咽部症状,中医兼证,以及行为表现上存在的差异,与成人的症状表现亦有不同,通过临床观察,证明中医鼻病序贯疗法外治法对小儿AR的疗效,为小儿AR的症状研究提供了循证医学依据,并对小儿AR的治疗及干预提供中医特色治疗方法。研究方法:对2019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过敏性鼻炎患儿进行症状学调查,列出患儿在过敏期时可能会出现的近九十种症状,并嘱患儿家长根据患儿发病时期的表现进行评分,根据评分高低对患儿在过敏期最有可能表现的行为进行排序;并选取其中接受为期2-4周的中医鼻病序贯疗法治疗的肺脾气虚型、非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且就诊时间不处于花粉期的患儿进行重点分析,每2周复填一次调查问卷,对不同症状评分变化进行观察,研究中医鼻病序贯疗法外治法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117例过敏性鼻炎患儿,其中以肺脾气虚证为多见,共79例(67.5%),肺经风热证28例(24%)及肾阳不足证10例(8.5%)。三种中医证型在小儿AR发病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本研究共纳入3-6岁的学龄前AR患儿66例,其常见的前15个症状及行为依次为:睡眠呼吸音粗60例、打鼾57例、鼻塞57例、抠鼻57例、张口呼吸56例、流清涕54例、自汗54例、盗汗54例、眼痒50例、鼻痒50例、鼻内见白色干痂43例、口臭43例、纳食不馨41例、用手向上搓鼻40例、向上耸鼻39例;6-12岁的学龄期AR患儿共51例,其中最常见的15个症状及行为依次为:流清涕43例、鼻塞43例、打喷嚏40例、抠鼻39例、睡眠呼吸音粗38例、眼痒38例、盗汗37例、自汗34例、流黄涕33例、鼻内有白色干痂33例、嗽嗓子33例、鼻痒32例、鼻内黄色干痂31例、用手向上搓鼻30例、咳嗽30例、张口呼吸29例;3.学龄前AR患儿和学龄期AR患儿在打喷嚏、流鼻血、睡眠呼吸音粗、打鼾、瞪眼及纳食不馨症状的对比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在43例非季节性、就诊时间未处于花粉期的肺脾气虚证患儿中,通过2周的中医鼻病序贯疗法外治法治疗后,显效1例,有效33例,无效9例,其在治疗2周的疗效有效率为79.0%。在此43例患儿中,共收录28例治疗4周的患儿,其中新增痊愈1例,新增显效7例,新增有效3例,其在治疗4周的疗效有效率为89.2%。5.中医鼻病序贯疗法外治法在AR患儿的鼻塞、流清涕、打喷嚏、鼻痒的前后治疗对比上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流鼻血、流黄涕等其他鼻部症状,睡眠呼吸音粗、打鼾等夜间呼吸状态,眼痒等眼部症状,咳嗽、嗽嗓子等咽部症状及气短、自汗及盗汗等中医兼证的前后治疗对比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及意义:1.成人AR与小儿AR在四大主要症状上存在差异。大多数成年AR患者在症状上均可见流清涕、打喷嚏、鼻痒及鼻塞,而AR患儿则以鼻塞、睡眠呼吸音粗、流清涕及抠鼻最为多见,且AR患儿在打喷嚏、鼻痒及流清涕三个症状的发生频率上均明显低于成年AR患者;2、不同年龄段AR患儿之间也存在着症状及行为表现上的差异。学龄前AR患儿在打鼾、睡眠呼吸音粗、瞪眼、纳食不馨症状的发生频率上高于学龄期AR患儿,学龄期AR患儿在打喷嚏、流鼻血症状的症状发生频率高于学龄前AR患儿;3.中医鼻病序贯疗法外治法可改善AR患儿的流清涕、打喷嚏、鼻痒、鼻塞、流黄涕、鼻衄等鼻部症状,睡眠呼吸音粗及打鼾等夜间呼吸状态,眼痒等眼部症状及咳嗽、嗽嗓子等咽部症状。4.中医鼻病序贯疗法外治法在治疗2周的AR患儿的总有效率为79%,其中治疗4周的AR患儿的总有效率为89.2%;如上研究显示:成人AR与儿童AR,以及不同年龄段的AR儿童之间,由于年龄、表述能力不同等原因,其症状表述、对鼻腔不适行为的反应不同,所以不同年龄段的AR患者的主要表现也存在差异。临床医生在患者前来就诊时,要考虑年龄特点。尤其在患儿前来就诊时,除关注四大主要症状外,一些头面部乃至全身症状亦需要注意,同时,也需要对就诊患儿是否存在抠鼻、搓鼻、耸鼻等异常行为对其家长进行仔细询问,以助于儿童AR的早期诊断;如上治疗结果可看到中医鼻病序贯疗法对儿童AR治疗的有效性外,由于中医鼻病序贯疗法外治法对每一位患儿进行辩证后用药,体现了对患儿用药的中医原则,同时无需患儿口服中药,提升其用药的接受性和依从性。

唐万兵[5](2019)在《中国南方地区成人与儿童过敏患者变应原分布差异 ——基于现实世界医疗大数据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基于现实世界数据,旨在分析中国南部地区现实世界中成人及儿童变应原阳性分布的差异,为该地区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同时研究变应原抗原组分的交叉反应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来自中国南部(广东、广西等)多个省份2017年1月至12月间进行了变应原sIgE检测(ImmunoCAP)的患者共39,831例,其中成人22,835例,儿童16,996例。分析成人和儿童患者常见变应原的致敏模式差异,以及分析不同变应原在疾病致敏中的作用,变应原阳性率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结果中国南部过敏性疾病患者变应原检测阳性率排名前五依次为屋尘螨(28.1%)、蟑螂(24.3%)、虾(19.2%)、蟹(15.8%)及鸡蛋白(9.9%)。成人患者蟑螂变应原阳性率最高(29.2%),儿童最高是对屋尘螨变应原阳性(29.7%),儿童的鸡蛋白、牛奶变应原全年阳性率均高于成人(P<0.001);成人的蟑螂、虾及蟹变应原全年阳性率均高于儿童(P<0.001);蟑螂是多种过敏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在中国南部大部分地区有着较高阳性率;最优尺度分析显示,蟹、虾与蟑螂变应原sIgE的联系最密切(Cronbach’sα=0.891)。同时,儿童的真菌变应原阳性率在夏秋季逐步升高,于十月达到阳性率最高(6.2%)。这次调查中,因皮肤疾患而被医生开具变应原测试的处方数达到56.9%。结论在我国南方地区变应原的检测中,皮肤症状更易被医生怀疑过敏而开具变应原测试,此次大样本变应原s IgE检测统计获得在中国南部地区,除外屋尘螨,蟑螂是另一个重要的致敏原,与成人的多种过敏性疾病相关,尤其蟑螂合并虾、蟹、屋尘螨阳性的多重致敏患者,在变应原规避上需要全面评估。

TheRespiratoryAllergyGroupofChineseSocietyofAllergy;TheAsthmaGroupofChineseThoracicSociet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6](2019)在《中国过敏性哮喘诊治指南(第一版,2019年)》文中指出过敏性哮喘是支气管哮喘中的重要类型,占支气管哮喘的60%~80%。本指南分为十五个章节,从过敏性哮喘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常见过敏原、临床表现到诊断、治疗和预防原则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突出了过敏性哮喘与非过敏性哮喘的异同,在国际和我国支气管哮喘指南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特异性免疫治疗、抗IgE治疗、抗过敏治疗、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及三级预防措施,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和我国临床实践,提出了推荐意见,以指导我国过敏性哮喘的诊治与管理。

朱予津[7](2019)在《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基因启动子和IncRNA与临床特征和生物标志物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基因启动子及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探讨差异SNP的功能及其与临床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探索新型lncRNA的调控机制及其与临床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为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的发病机制、个体化诊断及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基因启动子及外显子分析及其与临床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相关性分析1.入选57例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生物标志物(发病年龄、吸烟史、家族及个人过敏史、总IgE、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及诱导痰Eos%、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ACT、ACQ评分、焦虑抑郁情绪测定、IL-5、IL-6、IL-8、IL-13、TNF-α),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上述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109个哮喘相关基因启动子及外显子SNP。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找出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差异SNP。2.利用Sanger测序技术验证Th2型炎症通路活化关键转录因子GATA3基因启动子rs1269486A>G 突变。3.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研究GATA3基因启动子rs1269486A>G突变功能。4.检测GATA3基因启动子rs1269486 A>G突变与临床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第二部分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lncRNA研究及其与临床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相关性分析1.入选12例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6例中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及6例健康对照者,收集上述受试者临床特征及生物标志物,利用高通量测序等技术筛选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特异表达lncRNA并分析其生物功能。2.利用PCR技术对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lncRNA的进行验证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3.利用JURKAT细胞及人CD4+T淋巴细胞进行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lncRNA参与Th2型炎症通路分析。第三部分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新型lncRNA(LNC000127)在哮喘-Th2型炎症通路中的调控作用1.利用荧光标记原位杂交技术(FISH)进行新型lncRNA(LNC000127)定位分析。2.利用干扰RNA敲减JURKAT细胞中的新型lncRNA(LNC000127),构建慢病毒稳转细胞系并鉴定。3.利用PCR芯片及Western-Blot探索新型lncRNA(LNC000127)在Th2型炎症通路的调控作用。结果:第一部分: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基因启动子及外显子分析及其与临床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相关性分析1.57例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检测了 109个哮喘基因启动子及外显子,共检测出47个差异SNP(P<0.05),其中位于启动子16个,位于外显子31个。外显子新发现2个新型SNP,分别位于IRF2,NFKB1基因。2.在57例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中发现12例携带GATA3 rs1269486 A>G突变(P<0.05)。3.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GATA3 rs1269486 A>G突变位点等位基因为G时较位点为A时基因荧光素酶活性显着增强(P<0.05),说明GATA3 rs1269486多态性位点由A突变为G后可能提高了 GATA3基因转录活性。4.与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GATA3 rs1269486 A>G等位基因为A的患者比较,携带等位基因G的患者家族哮喘遗传比例更高、重症患者比例更高、气流持续受限比例及血IL-5水平更高、焦虑状态更重(P<0.05),而FEV1/FVC%及PEF%更低(P<0.05)。GATA3基因启动子SNP rs1269486 A>G突变的患者外周血IL-5与FEV1/FVC%及PEF%呈负相关。第二部分: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lncRNA研究及其与临床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相关性分析1.与中性粒细胞型哮喘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组差异表达的lncRNA 190个,其中表达上调的81个,表达下调的109个;在差异表达的190 个lncRNA 中发现 3 个lncRNA(LNC000127,RP11-408H1.3,OIP5-ASl)与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Th2型炎症通路相关基因共表达,其中发现了新型lncRNA:LNC000127。2.通过PCR验证,新型LNC000127在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组中明显升高(P<0.05),与中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新型LNC000127表达升高的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总IgE、FeNO、外周血及诱导痰中Eos%、家族哮喘遗传比例及血IL-5水平更高(P<0.05);而FEV%和FEV1/FVC%更低(P<0.05)。新型LNC000127表达升高的患者外周血IL-5与FEV1%及FEV1/FVC%呈负相关。3.新型LNC000127在PMA/CD28刺激的JURKAT细胞及人CD4+T细胞中表达升高(P<0.05)。第三部分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新型lncRNA(LNC000127)在哮喘-Th2型炎症通路中的调控作用1.新型LNC000127定位于JURKAT细胞的细胞核内。2.干扰RNA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pLKD-CMV-G&PR-U6-shRNAY6472敲减JURKAT中的新型LNC000127效率最高(P<0.05)。3.敲减新型LNC000127可导致JURKAT细胞向Th2型细胞分化过程中关键转录因子GATA3、STAT5A及T淋巴细胞表面受体CD40L、CCR8、CRLF2表达下降(P<0.05)。结论:1.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57例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的109个哮喘相关基因的启动子及外显子SNP。发现12例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携带GATA3 rs1269486A>G突变(突变率21%),该突变可使GATA3基因转录活性升高,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携带GATA3 rs1269486 A>G突变的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哮喘遗传倾向、且病情更重、肺功能更差、焦虑状态更重以及血IL-5水平更高,而且携带GATA3 rs1269486 A>G突变的患者外周血IL-5与FEV1/FVC%及PEF%呈负相关,因此提示GATA3 rs1269486 A>G突变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相关,并有可能成为该表型哮喘的生物标志物。2.首次发现的新型LNC000127在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中表达显着升高且新型LNC000127高表达的患者总IgE、FeNO、外周血及诱导痰中Eos%、家族哮喘遗传比例及血IL-5水平更高,而FEV1%和FEV1/FVC%更低,新型LNC000127表达升高的患者外周血IL-5与FEV1%及FEV1/FVC%呈负相关,提示新型LNC000127有可能成为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的生物标志物并与临床特征及肺功能密切相关。3.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携带的新型LNC000127参与了转录因子GATA3,STAT5A 及 CCR8、CD40L、CRLF2 等 T 淋巴细胞表面受体(T cell receptor,TCR)的调控,其可能通过TCR-STAT-GATA3通路影响Th0型细胞向Th2型细胞分化,从而可能参与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的发病机制。未来新型LNC000127有可能成为GATA3基因介导的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的治疗靶点。

廖敏[8](2017)在《伊曲康唑与伏立康唑治疗老年烟曲霉相关哮喘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与方法:近年大量研究证明,在支气管哮喘的诱发和加重危险因素中真菌过敏原是重要诱因。真菌过敏性哮喘(Asthma Associated with Fungal Sensitization,AAFS)作为一种真菌致敏引起的哮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常规治疗药物如糖皮质激素、p2受体激动剂、白三烯拮抗剂、茶碱类等对其疗效较差。本研究就其中一类真菌致敏引起的哮喘——烟曲霉相关性哮喘(Aspergillus Fumigatus-Associated Asthma,AFAA)进行研究。本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42例AFAA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伊曲康唑联合激素治疗20例,伏立康唑联合激素治疗22例。比较两组患者抗真菌治疗前后哮喘生活质量问卷评分(Asthma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AQLQ)、肺功能、血清总IgE、嗜酸性粒细胞、烟曲霉特异性IgE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抗真菌治疗的费用及抗真菌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42例患者完成16周治疗疗程,其中伊曲康唑组治疗后AQLQ评分增加(1.065±0.58)分,总IgE下降(46.5±47.2)KU/L;伏立康唑组治疗后AQLQ评分增加(0.652±0.28)分,总 IgE 下降(14.3±24.0)KU/L;2 组在 AQLQ的改善及总IgE的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在肺功能的改善、嗜酸性粒细胞与烟曲霉特异性IgE下降、抗真菌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对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糖皮质激素基础上联合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治疗AFAA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血清总IgE水平,在本研究中伊曲康唑的上述作用可能优于伏立康唑;且抗真菌治疗费用上,伊曲康唑明显低于伏立康唑。

刘丽萍[9](2016)在《不同变应原哮喘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全世界范围内变应性鼻炎及变应性哮喘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花粉及尘螨是引起变应性鼻炎及变应性哮喘的最常见变应原。我国已有多项调查研究显示花粉和尘螨亦是我国变应性疾病常见的变应原,其比例占所有变应原的60%以上。目前已有少数几项关于不同变应原的变应性鼻炎在流行病学、病因学及病理学上异同点的研究,也有少数几项关于不同变应原在变应性鼻炎发展为变应性哮喘自然病程中的作用的研究,另外还有几项关于变应原的敏感程度与变应性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的研究。这些研究由于研究方法,筛选的人群、疾病严重程度评估标准及地域和季节性的差异,导致不同的结果和结论。变应原的研究应考虑地域性和季节性的差异,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调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单纯尘螨过敏或单纯花粉过敏的哮喘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资料特点,以期对当地哮喘个体化、具体化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目的调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不同变应原致敏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并对不同致敏原哮喘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比较分析。材料与方法这是一个横断面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2011年7月至2014年1月就诊于我院变态反应科门诊的单纯花粉过敏或单纯尘螨过敏的哮喘患者共239例符合入选标准纳入研究,其中共199名患者进行了血清总1gE及血常规检测。根据不同点致敏变应原分成2组:花粉组、螨虫组。由门诊专科医师或护师通过一对一、面对面填写门诊哮喘患者档案的形式,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内容包括:患者居住情况;既往症状诱发因素;既往治疗;症状好发时间及季节;变应性鼻炎及哮喘首次发病年龄;个人过敏史:如湿疹史、变应性鼻炎及变应性结膜炎史、皮肤过敏史、药物食物过敏史;家族性过敏性疾病史;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及对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临床用药情况。通过门诊随访治疗6个月后填写哮喘控制测试问卷(ACT),对哮喘的控制情况进行调查,并通过哮喘控制所需药物情况,对患者哮喘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1.花粉组中农村居民的比例明显增高,而螨虫组中居民类型无明显差异。2.花粉组和螨虫组中约84.9%的患者同时合并变应性鼻炎,两组间变应性鼻炎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花粉组中变应性结膜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螨虫组;螨虫组中哮喘患者2岁后湿疹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花粉组,但两组中急性荨麻疹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两组中食物过敏和药物过敏的情况无明显差异。螨虫组中血清总T1gE的水平明显高于花粉组,而两组间血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无明显差异。3.两组哮喘患者中有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占71.1%,且单独父系一方有过敏性疾病史的占41.4%,明显高于母系一方21.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4.花粉组患者变应性鼻炎的首次发病年龄均数为27.7±13.7,哮喘的首次发病年龄均数为30.5±15.62,比变应性鼻炎的平均发病年龄晚3年;16~45岁是花粉组患者变应性鼻炎及哮喘的好发年龄。螨虫组患者变应性鼻炎的首次发病年龄均数为19.79±12.49,哮喘的首次发病年龄均数为19.03±11.63,与哮喘变应性鼻炎的平均发病年龄无明显差异;1-44岁是螨虫组患者变应性鼻炎及哮喘的好发年龄。螨虫组变应性鼻炎及哮喘的首次发病年龄均早于花粉组,无论花粉组还是螨虫组变应性鼻炎和哮喘的首次发病在高龄组均较低。5.单纯花粉致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中/重度鼻炎的比例明显高于螨虫组;单纯尘螨致敏的哮喘患者,中/重度哮喘的比例明显高于花粉组。结论我们研究发现不同变应原哮喘患者具有某些不同或者相同的临床特征:如不同的居住环境影响着致敏变应原的种类;不同的合并症(变应性结膜炎、湿疹史);不同的发病年龄及不同的变应性疾病自然进程;不同的疾病严重程度;相同的变应性鼻炎发病率、相同的食物及药物过敏发病率,以及相同的家族性过敏性疾病史。背景慢性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是支气管哮喘主要特征。既往曾认为气道重塑是长期气道炎症的结果,近期研究显示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是同步发生的,即气道重塑可以发生在哮喘发病的早期,因此在控制哮喘的治疗中,在治疗气道炎症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抑制气道重塑的发生。最新研究发现高分辨率CT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其空间分辨率高,能够准确有效的评估肺组织及支气管形态结构的改变,一些CT相关的检测指标可用来评估哮喘患者的气道壁厚度,能够评估哮喘的气道重构程度。变应性哮喘是最常见的支气管哮喘表型,该种类型的哮喘患者常因接触一种或多种气传变应原,如尘螨、花粉、动物皮屑或真菌等诱发或加重,变应原在哮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研究数据显示花粉和尘螨这两种常见的变应原在诱发哮喘发作和加重的机制上,相关的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及哮喘患者的临床特征上存在某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历史上,花粉变应原是否能诱发哮喘发作曾存在争议。也有学者研究认为在哮喘的发生发展中,相对于室外过敏原(如花粉)室内过敏原(如尘螨)作用更重要些。据我们所知目前没有关于不同变应原的变应性哮喘患者气道壁厚度即气道重塑情况的对比性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主要运用高分辨率CT评估不同变应原哮喘患者气道壁的厚度,对支气管哮喘的个体化、具体化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目的运用高分辨CT评估单纯花粉过敏或单尘螨过敏的哮喘患者气道壁厚度,并对不同变应原哮喘患者肺功能指标进行比较。材料与方法85位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根据变应原检测结果分成花粉组和螨虫组。20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用高分辨CT测量入选者右肺上叶尖端支气管起始端支气管横截总面积(WT)和支气管官腔面积(LA),则支气管管壁面积(WA)=WT-LA,并计算支气管管壁面积占支气管横截总面积的百分数(WA%),所有检测指标以体表面积(BSA)进行标准化纠正。同时对入选者肺功能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 WA/BSA、WA%和FEF25-75% pred值花粉组较螨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尤其是WA/BSA,螨虫组明显高于花粉组(p<0.01),关于FEV1%pred、FEV1/FVC and LA/BSA值,两组间无明显差异。(2)我们发现在花粉组中,支气管管壁面积与哮喘患者的鼻炎病程相关(r=0.351,p<0.05),而与患者哮喘病程无明显相关性(r=0.322,p=0.056);而在螨虫组我们发现支气管管壁面积及管腔面积与哮喘患者的哮喘病程相关,而与患者的变应性鼻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3)花粉组中FEV1/FVC与WA%呈弱的负相关(r=-0.335,p=0.046),而在螨虫组FEV1/FVC与WA%呈明显的正相关,而与LA/BSA呈负相关(r=-0.289,p=0.044)。(4)在花粉组FEV1/FVC和FEF25-75% pred与变应性鼻炎的病程呈负相关(r=-0.477, p=0.003; r=-0.378, p=0.023).(5)健康对照组FEV1/FVC和FEF25-75% pred值明显高于哮喘组,而WA/BSA和LA/BSA值明显低于哮喘组。FEV1和WA%值健康对照组和哮喘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单纯花粉致敏和单纯尘螨致敏的哮喘患者气道壁的厚度存在差异,小气道通气功能指标亦存在差异。

王学艳,孔瑞,张曼[10](2015)在《过敏性疾病常见变应原及特异性诊断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变应原是一种能诱发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强烈异常免疫应答的抗原物质。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系统识别外来抗原并抵抗入侵,但是过强的免疫反应可以对机体造成伤害,这个过程称为过敏反应。从严格专业角度讲,变应原是指能在过敏体质患者体内诱导IgE产生并介导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但是日常生活中,某些能诱发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抗原也被称为变应原。精确的变应原检测方法对于诊断过敏性疾病并指导治疗至关重要。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皮肤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本文就常见的变应原和两种检测方法进行进一步阐述。

二、洛阳农村真菌致敏原的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洛阳农村真菌致敏原的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患者的预后及肠道菌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小麦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患者的预后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部分 肠道菌群与小麦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的关联性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三部分 小麦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患者肠道菌群宏基因组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四部分 小麦依赖-运动诱发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道菌群在食物过敏发生发展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3)针刺结合耳穴割治治疗湿热浸淫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研究对象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脱落、剔除标准
    3 分组方法
        3.1 随机序列产生及分组
        3.2 盲法
    4 治疗方法
        4.1 治疗组
        4.2 对照组
    5 不良事件的处理
    6 观察指标
        6.1 EASI评分法
        6.2 VAS评分法
        6.3 血清Ig E测定方法
        6.4 中医症状评分
    7 疗效判定
    8 统计学分析方法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比较
    3 两组患者EASI评分比较
    4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5 两组患者血清IgE水平比较
    6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7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8 不良反应比较
讨论与分析
    1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1.1 湿疹的概念及分类
        1.2 湿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西医治疗手段
    2 中医对湿疹的认识
        2.1 湿疹的概念
        2.2 湿疹的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手段
    3 亚急性湿疹选择依据
    4 证型选择依据
    5 针刺结合耳穴割治选择依据
    6 选穴依据
        6.1 针刺取穴依据
        6.2 耳穴割治取穴依据
    7 丁酸氢化可的松选择依据
    8 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8.1 EASI评分法
        8.2 VAS评分法
        8.3 血清IgE
        8.4 中医症状评分
    9 研究结果分析及讨论
        9.1 一般情况分析
        9.2 EASI评分结果分析
        9.3 VAS评分结果分析
        9.4 血清IgE水平结果分析
        9.5 中医症状评分结果分析
        9.6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10 创新性
    11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小儿过敏性鼻炎症状分析及中医外治法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一、小儿过敏性鼻炎的中医证治
    1. 概述
    2. 中医对小儿过敏性鼻炎病因病机及症状的认识
    3. 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现代医学对小儿过敏性鼻炎的研究
    1. 小儿过敏性鼻炎的疾病概述及流行病学调查
    2. 小儿过敏性鼻炎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3. 小儿过敏性鼻炎的症状
    4. 小儿过敏性鼻炎的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观察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不同年龄段小儿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分析
    4.3 AR患儿治疗前后分析
5. 讨论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不同年龄段发病原因分析
    5.3 过敏性鼻炎患儿症状分析
    5.4 中医鼻病序贯疗法外治法对于小儿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分析
    5.5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中国南方地区成人与儿童过敏患者变应原分布差异 ——基于现实世界医疗大数据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项目研究设计
    1.1 项目研究地域自然条件
    1.2 项目研究变态反应性疾病种类
    1.3 变应原组分的研究
2 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检测方法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总体情况
    3.2 成人与儿童变应原阳性情况在不同月份间的分布
    3.3 成人与儿童变应原阳性情况在不同地区间的分布
    3.4 成人与儿童变应原阳性情况在不同疾病间的分布
    3.5 成人与儿童变应原合并阳性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7)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基因启动子和IncRNA与临床特征和生物标志物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启动子及外显子分析及其与临床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基因启动子及外显子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G突变SANGER测序验证'>第二节 TH2型炎症通路活化关键转录因子GATA3基因启动子Rs1269486 A>G突变SANGER测序验证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G突变功能研究'>第三节 GATA3基因启动子Rs1269486 A>G突变功能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G突变与临床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相关性分析'>第四节 GATA3基因启动子Rs1269486 A>G突变与临床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相关性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LNCRNA研究及其与临床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LNCRNA表达及其生物功能预测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LNCRNA验证及与临床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相关性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三节 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LNCRNA参与TH2型炎症通路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新型LNCRNA(LNC_000127)在哮喘-TH2型炎症通路中的调控作用
    第一节 新型LNCRNA(LNC_000127)FISH基因定位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新型LNCRNA(LNC_000127)敲减慢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三节 新型LNCRNA(LNC_000127)对TH2型炎症通路的调控作用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8)伊曲康唑与伏立康唑治疗老年烟曲霉相关哮喘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英文缩略语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哮喘生活质量问卷(AQLQ)
    二、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三、攻读学位期间临床轮转科室和参加相关考试情况结论
致谢

(9)不同变应原哮喘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及缩略语对照
第一部分 不同变应原哮喘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高分辨CT评估不同变应原哮喘患者气道壁厚度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过敏性疾病常见变应原及特异性诊断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原的种类
    1.1 吸入性变应原
    1.2 食物变应原
    1.3 皮肤接触变应原
    1.4 药物过敏原
    1.5 其他
2 特异性诊断试验
    2.1 皮肤试验
    2.2 特异性IgE检测
    2.3 激发试验
3 总结

四、洛阳农村真菌致敏原的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麦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患者的预后及肠道菌群研究[D]. 杜志荣.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2]组分解析方法在气道过敏性疾病诊治中的潜在价值[J]. 薛仁杰.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0(12)
  • [3]针刺结合耳穴割治治疗湿热浸淫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秀娟.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小儿过敏性鼻炎症状分析及中医外治法疗效观察[D]. 王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中国南方地区成人与儿童过敏患者变应原分布差异 ——基于现实世界医疗大数据的调查[D]. 唐万兵. 广州医科大学, 2019(01)
  • [6]中国过敏性哮喘诊治指南(第一版,2019年)[J]. TheRespiratoryAllergyGroupofChineseSocietyofAllergy;TheAsthmaGroupofChineseThoracicSociet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 中华内科杂志, 2019(09)
  • [7]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基因启动子和IncRNA与临床特征和生物标志物相关性研究[D]. 朱予津.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8]伊曲康唑与伏立康唑治疗老年烟曲霉相关哮喘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对比分析[D]. 廖敏.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7)
  • [9]不同变应原哮喘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刘丽萍. 山东大学, 2016(10)
  • [10]过敏性疾病常见变应原及特异性诊断方法[J]. 王学艳,孔瑞,张曼. 医学与哲学(B), 2015(07)

标签:;  ;  ;  ;  ;  

洛阳农村真菌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