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藤野先生》的中心应该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曹家标先生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浪[1](2020)在《统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淮安市X区K学校为对象》文中研究说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着”①的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②的教学实施建议。阅读经典名着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获得思维方法和品质;有利于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素养;有利于文化传承、吸收和弘扬优秀文化。2016年,随着新教材的全面推广和广泛使用,“名着导读”教学在过去苏教版、人教版、鲁教版等版本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名着导读”的地位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然而,在现实情况下,“名着导读”教学的现状却不那么令人满意。一线教师有的深谙名着教学的重要性,却苦于指导乏力;有的仍然不够重视名着导读教学,草草应付了事;名着阅读评价方法单一;有的教师自己都不读书,拿什么指导学生阅读。学生对名着不感兴趣;阅读无序化;阅读带着明显的功利色彩;缺乏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有的家长甚至认为阅读名着就是浪费时间,不支持孩子阅读。学校缺少一定的阅读氛围。本篇论文针对上述“名着导读”教学出现的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改进策略:教师策略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保持积极、兴奋的阅读状态;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培养读写结合的习惯;借助内容重构策略、重复勾连策略、比较阅读策略,将多元评价贯穿阅读过程。学生策略为充分运用元认知策略,对阅读活动开展前、中、后进行自我监控。家长策略为搭建名着阅读沟通平台;共读伴读助力阅读升级;交流互动碰撞智慧火花。学校策略为完善硬件设施,让学生有书可读;将阅读状况纳入学业评价体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定期举办语文“读书节”活动;开设阅读欣赏课或与名着阅读有关的社团活动。教研部门策略为定期开展名着阅读“广阅读”活动;定期开展名着阅读“广教研”活动;利用中考杠杆推动名着导读教学。
王胜男[2](2019)在《周作人散文中的日语借词研究 ——以汉语拼音首字母A-J_(jiang)的中日同形词为中心》文中指出中日两国在词汇交流上历史悠久,在长期交流的过程中,主流是中国向日本单向输出。但是在明治维新以后,随着日本在经济、军事、政治上的日益崛起,这种交流的格局发生了反转。以甲午战争失败、中国政府向日本派遣留学生为开端,大量的日语词被汉语引入。日语借词的问题随之受到关注,进而中日两国出现了大量关于日语借词的研究。周作人作为一名日本留学生,精通日语,是日语借词的积极使用者。从中日词汇交流这一角度出发,国内外对周作人作品中日语借词的研究,明显还比较薄弱。本论文在确定作品调查范围的基础上,以汉语拼音首字母A-J(jiang)的中日同形词为中心,对周作人的散文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本论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章序论,首先点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分别从日语借词研究、周作人的日语借词研究这两个层面,对先行研究进行了回顾,另外还指出先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然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以汉语拼音首字母A-J(jiang)的中日同形词为中心)。第二章考察了周作人的留日经历、日语能力以及其对日语、日本文学、日本文化的态度。阐述了周作人和日语借词的关系,探究周作人在日语借词进入汉语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另外,对从周作人散文中抽取的2009个词语进行了分类整理,分为“有典”(1580)、“无典”(213)、“新义”(159)、“汉大未收”(57)四种情况。通过词源调查,判断出了这四类词语中共有331个日语借词。其中,“无典”和“新义”这两类词语中包含有大量的日语借词,分别是190个、112个。另外,“汉大未收”中有29个是日语借词。第三章比较分析了所抽取的词语在周作人散文中的用例及词义与《汉语大词典》的关系。调查整理出了22个非日语借词、“无典”中的35个日语借词、“新义”中的20个日语借词,其周作人用例早于《汉语大词典》等的书证。另外在词义方面,诸如“工程”等部分词语,周作人所使用词义大于《汉语大词典》所收词义解释。通过这一方面的调查研究,可以修正《汉语大词典》在书证以及释义方面的不足,也可以进一步证明周作人在日语借词进入汉语中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四章概括了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课题和努力方向。
李哲[3](2019)在《周作人散文中的日语借词研究 ——以拼音首字母J(jiao)-S的中日同形词为中心》文中提出周作人曾做过北京大学的教授,并且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成员之一,在中国近代文坛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周作人曾到日本留学多年,后又与日本女子结婚。在这种特殊的学习与生活背景下,使得周作人的作品中用到了很多日语借词,对日语借词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在周作人作品中日语借词的研究中不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整体研究态势从宏观层面的概括分析,逐渐过渡到微观层面的细致考察。但是,大多数研究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只是对部分作品进行了考察,并没有对周作人的作品进行全面透彻的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以《周作人散文全集》为文本,逐句阅读,从中搜集了六千多个中日同形词,并以其中的2424个中日同形词〈J(jiao)-S〉为研究对象(剩余部分请参考王胜男〈A-J(jiang)〉、袁园〈S-Z〉)进行出典调查、分类整理、日语借词的判断,初步确定了130个日语借词。在分析的过程中还发现,《汉语大词典》、《近现代辞源》、《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中缺乏周作人的例证,在这方面还有待补充完善。论文由以下三章组成:第一章,首先,论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其次,分别从日语借词研究、周作人作品中日语借词的研究这两个层面对先行研究做了总结,在肯定以往研究有一定贡献的同时,还指出了先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另外,明确了周作人散文文本的调查范围。然后,阐述了研究方法。本文把搜集的中日同形词分为“有典”、“无典”、“新义”、“汉大未收”四大类,然后再依据各种词典和资料的书证进行词源调查,对这些词语是否属于日语借词做出判断。最后,说明了本文日语借词的判断标准。第二章,首先,论述了“有典”、“无典”、“新义”、“汉大未收”这四大类中日同形词与日语借词的关系。其中,“无典”的词语是日语借词的主要来源,而“新义”的词语中也有不少日语借词。其次,总结了周作人散文中日语借词的基本数量及特点。最后,指出了本研究可以对《汉语大词典》等词典做出的补充。第三章,描述了本文的研究结果,以及不足之处。此项研究一方面可以弥补周作人日语借词研究方面的不足,更加直观地看出周作人在日语借词融入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周作人研究提供日语借词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促进我国现代汉语和现代文学的研究。此外,还可以推动中日词汇交流和中日友好交流的全面发展。
袁园[4](2019)在《周作人散文中的日语借词研究 ——以拼音首字母T-Z的中日同形词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中日两国在地理上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历史。漫长的文化交流史中,两国在语言词汇方面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借用的情况。即日语中有来自于中文的词汇,中文中也有来自日语的词汇。其中,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一部分像“窒息”、“演说”、“展览”这样源于日语的中日同形词,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被称为“日语借词”。周作人是近代文坛史上比较有影响力的散文大家。因为留日的背景和对日本文化的熟识,使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使用了大量日语借词。为了解周作人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以及中日词汇交流所做出的贡献,研究其散文作品所使用的日语借词是很有必要的。本论文以周作人散文作品为研究范围,经过逐句阅读,抽取出了6000多个中日同形词,按照汉语拼音首字母进行划分,确定其中T-Z的2416个中日同形词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A-S请参考王胜男和李哲的研究)。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问题点、词汇的抽取范围和分类方法以及判断为日语借词的依据。第二章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日本国语大辞典』(第2版)等,将研究对象分为“有典”(1919词)、“无典”(180词)、“新义”(288词)、“汉大未收”(29词)四类,并探究了其与“日语借词”的关系,判定日语借词的数量为250个,分别是149个“无典”,84个“新义”,17个“汉大未收”。第三章在第二章的研究基础上,找出了不符合《汉语大词典》编纂方针的442个词,分列为“释义不足”、“书证滞后”、“书证单一”、“书证缺失”和“书证有误”五项,并用周作人散文中的例子对其进行补正,为《汉语大词典》今后的修订提供一些参考。第四章为结论部分,总结四种分类以及日语借词的所占比例,列举本研究所判断的250个日语借词,以弥补周作人与日语借词相关方面研究的不足之处。最后,提出了今后的研究课题。
朱慧芳[5](2019)在《“走近鲁迅”主题单元的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如何让中学生走近鲁迅?这是一个有待持续研究和探讨的课题。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脱节,读书与读人的分离,本文选择从《藤野先生》的教学起始,抓住鲁迅作品选材写人的特点(即他塑造的人物呈现出他选材写人的价值取向),从单篇阅读到多篇阅读,再到读懂鲁迅的过程,以期达到“读书就是读人”的目的,在带领学生走近鲁迅的同时,笔者也走近了鲁迅。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阐述的是走近鲁迅适以《藤野先生》为起始的三点理由,分别是当时的鲁迅与中学生的年龄相近;《藤野先生》与中学生常写的作文《我的老师》相似;根据中学生接受知识的发展水平来讲,《藤野先生》应该要调整到《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之前。第二章,阐述的是走近鲁迅要做多篇多层次的有机整合,主要是从鲁迅作品中塑造的各种人物形象出发,探讨鲁迅选材写人的标准,这些作品主要以《朝花夕拾》里文章的为主,再编排整合其他作品集的文章,形成多篇多层次的组合,分别是长者与晚辈,知识分子,底层百姓三个层次。第三章,强调的是走近鲁迅应注意教学做合一。主要是在带领学生走近鲁迅的同时,笔者也了解到鲁迅是如何做老师的,这对即将成为一名老师的笔者有很大的启发,总结为如下三点:要做一位有感染力的老师,要做一位既专又博的老师,要做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这是笔者今后所要努力的方向。
陈文静[6](2016)在《《藤野先生》教学内容及语文核心教学价值建议》文中研究表明鲁迅的《藤野先生》自问世以来就倍受学术界的关注,尤其是对《藤野先生》主题的解读又是学术界争议最多的地方。笔者发现研究《藤野先生》的文章虽多,但也只是居于文本解读的某个方面或者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的整理,对《藤野先生》的文本解读和核心教学价值的确立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因此,把现阶段学者和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2001年人教版、现行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和北京课改版等五套教材和137篇学界解读文章为基础,结合28篇教学设计,拟对《藤野先生》的教学价值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在学界研究基础上语文教学中《藤野先生》的教学内容以及语文核心教学价值,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是从主题和艺术特色两方面对学者的解读进行综述,在梳理中笔者发现,对于文章主题的解读,现今学术界共有爱国主义、怀念藤野先生、怀念藤野先生来写自己思想感情变化和多重解读四个方面;在艺术特色研究上,学者的研究主要囊括了结构特点、写作方法和语言特色三个角度。第二章主要是对五版教材中收录本篇的单元编排、课前提示和课后练习中所呈现的教学价值进行梳理,并与学界的研究成果的契合程度做一个对比分析。第三章是对28篇教学设计中所呈现的关于主题方面和艺术手法方面的教学目标进行梳理,并与教材和学界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第四章是在前三章的基础上,对《藤野先生》教学内容以及语文核心教学价值提出了尝试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学习鲁迅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借鉴教材练习中有亮点部分等三方面的教学建议。
张晨钰[7](2016)在《故事资源与语文教学》文中认为在考试的重压下,一味地灌输知识成为语文教学的常态。这就使得语文课堂变得沉闷、枯燥、乏味,学生厌学情绪与日俱增,语文教学方法的转变迫在眉睫。如果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穿插思想鲜明、知识性强、趣味性浓的小故事,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端正学习态度。运用故事资源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因此,本文以故事资源与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探究故事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研究语文教学中故事资源的缺失。界定故事资源的含义,并阐述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故事性缺失的现状与原因。第二部分:阐述故事资源的特点、故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以及故事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依据,为探究故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第三部分:具体探究故事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从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两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具体从故事的运用原则、故事的呈现方式以及故事运用的主要途径三个部分进行探索。
蒋爱雪[8](2015)在《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由于文学作品具有多义性,开放性等特点,读者的知识经验,审美情趣也千差万别,因此,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常常会出现不同的答案,这就形成了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这种多元解读现象常常也会体现在初中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具体来说,新课改以前的语文教学常常唯标准答案,没有多元解读;新课改以后的语文教学倡导多元解读,但有时又出现了过度解读,多元无界的现象。因此,如何运用多元解读理论指导语文阅读教学,已经成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在厘清多元解读及其相关概念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初中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展开,从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在解读时的不同方面切入,通过具体教学案例来探讨初中语文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教学策略,以期对当前中学语文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能有所贡献。全文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章多元解读概述。对于多元解读的概念做出了阐述,并通过梳理国内外多元解读的理论成果,发现当前在多元解读领域的成就以及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对于多元解读的理论成果丰富,但对于如何将多元解读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建议涉及较少,因此在这一部分从初中语文文学作品、初中生、以及新课标三个方面提出了文学作品教学需要多元解读的的观点。第二章当前初中文学作品教学多元解读存在的问题。这一部分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出发,通过深入实际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提出当前文本解读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和不足,主要包括文本解读的缺失和偏差、单一解读、过度解读三个方面。第三章初中文学作品的多元解教学策略。这也是本文的重点,首先教师要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其次做好文学作品解读前的准备,作品解读过程与阅读理解技巧相结合,作品解读后的评价工作,将课堂教学的顺序与多元解读相结合,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来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赵耀锋[9](2014)在《民国时期唐诗学研究》文中认为民国时期是唐诗学史上的一个关捩点,此期古典唐诗学走向终结,现代意义上的唐诗学处于开启阶段,随着陈寅恪、闻一多、杨启高等学者对唐诗的深入研究,“唐诗学”学科得以形成。此期唐诗学思想丰厚,当时的诗话、唐代诗歌史、唐诗选本、唐诗研究专着及研究论文中包含着丰富的唐诗学思想。对这些唐诗学思想进行挖掘,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唐诗学的研究。本论文拟在从唐至清学术史梳理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的唐诗学进行系统研究。本论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综述唐诗学的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界定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分析研究的可行性及论文的创新、价值与不足。第一章民国时期唐诗学形成的社会背景。本章从民国时期的社会环境、本土文化思潮与外来文化思潮三个方面分析了民国时期唐诗学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第二章民国时期唐诗研究的方法。论文从把民国时期的唐诗学方法分为社会学研究法、文化学研究法和文艺学研究法三种,分别对这三种研究方法进行了理论总结。第三章民国时期唐诗学的发展历程。论文把民国时期分为三段,对每一段的唐诗学成果进行了详细统计,在此基础上,对每一阶段唐诗学的概况进行了系统总结。第四章唐诗史论。在回溯唐诗分期及各期地位论学术史的基础上,首先,论文对民国时期唐诗分期及各期地位论的相关学术观点进行梳理。其次,论文对民国时期学者关于唐诗历史地位论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梳理。再次,论文对民国时期学者关于唐诗兴盛原因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梳理。第五章唐诗艺术论。在回溯唐诗艺术论研究学术史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学者关于唐诗艺术论的相关学术观点进行梳理。第六章唐诗体派论。在回溯唐诗体派研究学术史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唐诗体论和流派论的相关学术观点进行梳理。第七章,唐代诗人个案研究。对民国时期对唐代五位大诗人李白、杜甫、李商隐、李贺、白居易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了梳理。第八章唐诗学思想分论。论文以民国第一期、民国第二期、民国第三期主要学者的唐诗学思想为线索,分别对每一时期的唐诗学思想进行了阐释。其中论文重点对王国维、闻一多、陈寅恪、黄节、钱钟书、胡云翼、杨启高七位学者在民国时期的唐诗学思想及其唐诗学方法进行了系统阐释。总之,民国时期,随着西学东渐,科学的学术方法被运用于唐诗学研究之中,现代唐诗学研究学术规范逐渐形成,唐诗学的理论体系得到确立,出现了一批唐诗学专家,唐诗学研究走向了自觉。此期历史学、文艺学、文献学、社会学研究的融通拓展了唐诗学研究的理论境界。民国时期的唐诗研究在方法论和理论建树方面对当代唐诗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丁芸[10](2013)在《论“拓展延伸”与语文复习》文中认为复习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必经的重要环节,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必须经过语文复习才能最终完成。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比较法,分析了实际复习过程中以“题海战术”为主打阵营,导致学生学不进,老师教得累的低效又不合理的现象与原因;同时分析了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文本难寻、盲目跟风等因素导致拓展延伸无序进行的现象。在此基础上,论文的第三章提出应该借用拓展延伸的机会进行语文复习的观点:首先,分析了借助“拓展延伸”复习的可行性;接着,提出充分利用文本的“剩余价值”,突破原有格局重新组元的严密的授课计划;最后举例作了借助拓展延伸进行语文复习的尝试——即七年级(上)通过新课复习本册已授旧课,八年级(下)通过新课复习前三册与本册已授旧课,九年级(下)通过新课复习前五册与本册已授旧课。
二、《藤野先生》的中心应该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曹家标先生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藤野先生》的中心应该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曹家标先生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统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淮安市X区K学校为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概述 |
第一节 “名着导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一、新课程教育理念 |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四、阅读对话理论 |
五、元认知理论 |
第二节 关于统编本“名着导读”的概念界定 |
一、统编本名着 |
二、统编本名着导读 |
三、统编本名着导读教学 |
第三节 统编本“名着导读”教学的价值 |
一、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
四、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 |
第二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材分析 |
第一节 统编本“名着导读”结构分析 |
一、“名家点评”,激发学生阅读渴望 |
二、“名着简介”,宏观把握作品内容 |
三、“读书方法指导”,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
四、“专题探究”,引导学生深度阅读 |
五、“精彩选篇”,精彩先睹为快 |
六、“自主阅读推荐”,倡导“海量阅读” |
第二节 统编本教材推荐的名着的特点分析 |
一、经典性 |
二、适切性 |
三、丰富性 |
四、人文性 |
第三章 统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的设计与说明 |
一、调查背景 |
二、调查目的 |
三、调查方式 |
四、调查过程与方法 |
五、调查对象 |
六、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三、家长方面 |
四、学校方面 |
第四章 改进初中语文“名着导读”的策略 |
第一节 学生改进初中语文“名着导读”的策略” |
一、名着阅读活动前的自我监控 |
二、名着阅读活动中的自我监控 |
三、名着阅读活动后的自我监控 |
第二节 教师改进初中语文“名着导读”的策略 |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适阅读心态 |
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
三、多种策略导引阅读,推进深度阅读 |
四、多元评价贯穿全程,监测阅读情况 |
第三节 家长改进初中语文“名着导读”的策略 |
一、搭建名着阅读沟通平台 |
二、共读伴读助力阅读升级 |
三、交流互动碰撞智慧火花 |
第四节 学校改进初中语文“名着导读”的策略 |
一、完善硬件设施,让学生有书可读 |
二、纳入评价体系,激励学生主动阅读 |
三、学校每学期举办语文“读书节”活动 |
四、学校开设阅读欣赏课或与名着阅读有关的社团活动 |
第五节 教研部门改进初中语文“名着导读”的策略 |
一、定期开展名着阅读“广阅读”活动 |
二、定期开展名着阅读“广教研”活动 |
三、利用中考“指挥棒”引领名着导读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周作人散文中的日语借词研究 ——以汉语拼音首字母A-J_(jiang)的中日同形词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一章 序论 |
1.1 研究目的と意义 |
1.2 先行研究と问题点 |
1.2.1 日本语借用语に関する研究 |
1.2.2 周作人の作品における日本语借用语に関する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3.1 周作人语汇の抽出、调査と整理 |
1.3.1.1 周作人语汇の抽出 |
1.3.1.2 出典の调査 |
1.3.1.3 抽出语の分类と分析 |
1.3.2 日本语借用语の判明基准 |
1.4 研究対象 |
第二章 周作人の散文における日本语借用语 |
2.1 周作人と日本语借用语との関わり |
2.1.1 周作人の日本観 |
2.1.2 日本语借用语についての周作人の认识 |
2.2 周作人の散文における考察対象语の整理 |
2.3 「有典」と日本语借用语との関かり |
2.4 「无典」と日本语借用语との関わり |
2.5 「新义」と日本语借用语との関わり |
2.6 「汉大未収」と日本语借用语との関わり |
第三章 周作人语汇と『汉语大词典』 |
3.1 『汉语大词典』より出典の早い日本语借用语 |
3.2 『汉语大词典』より出典の早い非日本语借用语 |
3.3 『汉语大词典』より多くの语义を持つ周作人语汇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出版年次顺) |
付録1 周作人の散文における日本语借用语(331) |
付録2 研究対象としての中日同形语(2009) |
付録3 考察対象の文章一覧表 |
付録4 非考察対象の文章一覧表 |
谢辞 |
(3)周作人散文中的日语借词研究 ——以拼音首字母J(jiao)-S的中日同形词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
摘要 |
要旨 |
第一章 序论 |
1.1 研究目的と意义 |
1.2 先行研究 |
1.3 调査范囲 |
1.4 研究方法 |
1.4.1 语汇の抽出 |
1.4.2 语汇の出典调査 |
1.4.3 语汇の整理 |
1.5 日本语借用语の判断基准 |
第二章 周作人の散文における日本语借用语 |
2.1 「有典」と日本语借用语の関系 |
2.2 「无典」と日本语借用语の関系 |
2.3 「新义」と日本语借用语の関系 |
2.4 「汉大未收」と日本语借用语の関系 |
2.5 まとめ |
2.6 《汉语大词典》等への指摘 |
第三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録1 研究対象の中日同形语一覧(2424) |
附録2 周作人の散文における日本语借用语一覧(130) |
附録3 调査范囲内の散文作品一覧 |
附録4 调査范囲外の散文作品一覧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周作人散文中的日语借词研究 ——以拼音首字母T-Z的中日同形词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
摘要 |
要旨 |
第一章 序论 |
1.1 研究目的と意义 |
1.2 先行研究と问题点 |
1.2.1 日本语借用语に関する研究 |
1.2.2 周作人の作品における日本语借用语に関する研究 |
1.3 研究范囲 |
1.4 研究方法 |
1.4.1 言叶の抽出 |
1.4.2 出典の调査 |
1.4.3 抽出语の分类と整理 |
1.5 日本语借用语の判断基准 |
第二章 周作人の散文における日本语借用语 |
2.1 「有典」と日本语借用语の関系 |
2.2 「无典」と日本语借用语の関系 |
2.3 「新义」と日本语借用语の関系 |
2.4 「汉大未収」と日本语借用语の関系 |
第三章 《汉语大词典》への指摘 |
3.1 釈义不足 |
3.2 例证遅れ |
3.3 例证単一 |
3.4 例证なし |
3.5 例证误り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付録1 研究対象としての中日同形语(2416) |
付録2 非考察対象の文章一覧表 |
付録3 考察対象の文章一覧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走近鲁迅”主题单元的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依据与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一)对于“走近鲁迅”主题单元的研究 |
(二)对于《藤野先生》等文章选材写人的研究 |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 创新点 |
第一章 走近鲁迅适以《藤野先生》为起始 |
第一节 《藤野先生》中的鲁迅与中学生年龄相近 |
第二节 《藤野先生》与中学生常写作文《我的老师》相似 |
第三节 先学习《藤野先生》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 |
第二章 走近鲁迅要做多篇多层次的有机整合 |
第一节 鲁迅作品中的“长者与晚辈”形象 |
一 值得敬重的长者形象 |
二 值得怀念的晚辈形象 |
第二节 鲁迅作品中的“带有悲剧色彩”的知识分子形象 |
一 “从未觉醒”的悲剧知识分子 |
二 “觉醒”的悲剧知识分子 |
三 “觉醒过”的悲剧知识分子 |
第三节 鲁迅作品中的底层小人物形象 |
一 “具有闪光点”的小人物 |
二 “以悲剧结尾”的底层百姓 |
三 “令人厌恶”的底层小人物 |
第三章 走近鲁迅应注意教学做合一 |
第一节 鲁迅如何做老师 |
一 鲁迅所受老师的影响 |
二 鲁迅的教师观 |
第二节 像鲁迅那样学做老师 |
一 做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 |
二 做一位有感染力的老师 |
三 做一位既专又博的老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藤野先生》教学内容及语文核心教学价值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关于《藤野先生》文本分析的研究综述 |
1.1 关于《藤野先生》主题的理解 |
1.1.1 爱国主义思想 |
1.1.2 怀念藤野先生 |
1.1.3 回忆藤野先生来写自己思想感情的变化 |
1.1.4 多重解读 |
1.2 《藤野先生》艺术特色研究 |
1.2.1 结构特点 |
1.2.2 写作方法 |
1.2.3 语言特色 |
第2章 教材中《藤野先生》编撰情况比较研究 |
2.1 《藤野先生》在五套教材中编撰情况述评 |
2.1.1 五版教材《藤野先生》单元编排情况及分析 |
2.1.2 五版教材《藤野先生》课前提示编撰情况及分析 |
2.1.3 五版教材《藤野先生》课后习题编撰情况及分析 |
2.2 《藤野先生》在五版教材中教学价值的比较分析 |
2.2.1 对五版教材《藤野先生》教学价值的提取分析 |
2.2.2 五版教材《藤野先生》核心价值与学者文本解读契合程度分析 |
第3章 《藤野先生》教学课例教学目标情况分析 |
3.1《藤野先生》教学课例在主题方面的教学目标 |
3.1.1 关于教学课例主题方面教学目标梳理 |
3.1.2 教师主题教学目标与学界研究契合程度分析 |
3.2《藤野先生》教学课例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教学目标 |
3.2.1 关于教学课例艺术手法方面教学目标的梳理 |
3.2.2 教师艺术手法教学目标与学界研究契合程度分析 |
第4章《藤野先生》教学价值的梳理和核心教学价值建议 |
4.1《藤野先生》教学价值的梳理 |
4.1.1 被教材和教师吸纳的学术界解读 |
4.1.2 未被教材和教师吸纳的有价值的学术界解读 |
4.2 《藤野先生》语文核心教学价值的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故事资源与语文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语文教学故事资源的缺失 |
(一) 故事资源的含义 |
(二) 故事资源缺失的现状 |
1、阅读教学故事性缺失 |
2、作文教学故事性缺失 |
(三) 故事资源缺失的原因 |
1、机制原因 |
2、教师原因 |
3、学生原因 |
二、语文教学需要故事资源 |
(一) 故事资源的特征 |
1、可靠性 |
2、可读性 |
3、可塑性 |
(二) 故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
1、激发学习兴趣 |
2、提高教学效率 |
3、拓展课外知识 |
4 、培养审美情趣 |
(三) 语文教学运用故事资源的理论基础 |
1、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2、体验式学习理论 |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故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利用 |
(一) 故事资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
1、运用原则 |
2、呈现方式 |
3、主要途径 |
(二) 故事资源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
1、运用原则 |
2、呈现方式 |
3、主要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多元解读概述 |
(一) 多元解读概念阐述 |
(二) 国内外对多元解读研究的现状 |
1. 国外的多元解读理论 |
2. 国内的多元解读理论 |
(三) 文学作品教学多元解读的必要性 |
1. 初中语文文学作品本身特点 |
2. 初中生在阅读方面的特点 |
3.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二章 当前初中文学作品教学多元解读存在的问题 |
(一) 文本解读的缺失和偏差 |
1. 缺乏对文本的解读 |
2. 文本解读的错误和偏差 |
(二) 单一解读 |
1. 互动对话缺失 |
2. 解读方式单一 |
(三) 过度解读 |
1. 脱离文本 |
2. 脱离教学目标 |
3. 脱离学生实际 |
第三章 初中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教学策略 |
(一) 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为学生做好榜样示范 |
1. 教师要转变观念,摆正态度 |
2. 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 |
3.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 |
(二) 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做好多元解读准备 |
1. 创设良好的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 |
2. 走进文本,读出自我 |
3. 活跃课堂氛围,点燃多元解读的火花 |
(三) 运用相应阅读理解策略,提高多元解读能力 |
1. 筛选信息策略 |
2. 推理信息的策略 |
3. 逆向思维批判质疑策略 |
(四) 健全多元化评价体系,肯定多元解读行为 |
1. 评价形式多样化 |
2. 评价内容丰富化 |
3. 评价范围全体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民国时期唐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唐诗学形成的社会背景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社会环境与唐诗学 |
第二节 民国时期本土文化思潮与唐诗学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外来文化思潮与唐诗学 |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唐诗学方法 |
第一节 历史与社会学研究法 |
第二节 文化学研究法 |
第三节 文艺学研究法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唐诗学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民国第一期唐诗学概况 |
第二节 民国第二期唐诗学概况 |
第三节 民国第三期唐诗学概况 |
第四章 唐诗史论 |
第一节 唐诗分期论 |
第二节 唐诗地位论 |
第三节 唐诗兴盛原因论 |
第四节 唐诗影响论 |
第五章 唐诗艺术论 |
第一节 唐诗艺术渊源论 |
第二节 唐诗艺术表现论 |
第三节 唐诗艺术变迁论 |
第四节 唐诗艺术特质论 |
第六章 唐诗体派论 |
第一节 诗体论 |
第二节 流派论 |
第七章 唐代诗人个案研究 |
第一节 李白研究 |
第二节 杜甫研究 |
第三节 白居易研究 |
第四节 李贺研究 |
第五节 李商隐研究 |
第八章 民国时期唐诗学思想分论 |
第一节 民国第一期的唐诗学思想 |
第二节 民国第二期的唐诗学思想 |
第三节 民国第三期的唐诗学思想 |
结语 |
附录:民国时期唐诗学编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博期间的学术成果 |
(10)论“拓展延伸”与语文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不尽如人意的语文复习 |
第一节 低效的现状 |
一、 耗时颇多 |
二、 无谓重复 |
三、 题海战术 |
第二节 低效的后果 |
一、 欲速则不达 |
二、 教师消极授课 |
三、 学生疲于应付 |
第三节 原因分析 |
一、 缺乏完整的知能体系作为复习的“纲” |
二、 外界的干扰致使语文复习迷失“自我”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语文课拓展延伸现状分析 |
第一节 语文教学有拓展延伸的需求 |
一、 符合举一反三的规律 |
二、 符合语文课改的需要 |
第二节 盲目的拓展延伸 |
一、 向课外胡乱拓展延伸 |
二、 以“道”为标准拓展 |
三、 “打水漂”式拓展延伸 |
第三节 原因分析 |
一、 认识上存在偏差 |
二、 盲目跟风的悲剧 |
三、 过度崇拜名作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借“拓展延伸”进行语文复习 |
第一节 借助“拓展延伸”复习的可行性 |
一、 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
二、 语文教师有扎实的基础处理文本 |
三、 教材文本有较大的拓展余地 |
第二节 充分利用文本的“剩余价值”制定授课计划 |
一、 建立七年级上册“山寨”体系 |
二、 建立八年级下册“山寨”体系 |
三、 建立九年级下册“山寨”体系 |
第三节 借助拓展延伸进行语文复习的尝试 |
一、 七年级(上)——通过新课复习已授旧课 |
二、 八年级(下)——通过新课复习前三册与本册已授旧课 |
三、 九年级(下)——通过新课复习前五册与本册已授旧课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附录 |
后记 |
四、《藤野先生》的中心应该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曹家标先生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统编本初中语文“名着导读”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淮安市X区K学校为对象[D]. 张海浪. 扬州大学, 2020(05)
- [2]周作人散文中的日语借词研究 ——以汉语拼音首字母A-J_(jiang)的中日同形词为中心[D]. 王胜男.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8)
- [3]周作人散文中的日语借词研究 ——以拼音首字母J(jiao)-S的中日同形词为中心[D]. 李哲.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4]周作人散文中的日语借词研究 ——以拼音首字母T-Z的中日同形词为中心[D]. 袁园.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5]“走近鲁迅”主题单元的教学设计研究[D]. 朱慧芳.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6]《藤野先生》教学内容及语文核心教学价值建议[D]. 陈文静.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7]故事资源与语文教学[D]. 张晨钰.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8]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教学策略研究[D]. 蒋爱雪. 鲁东大学, 2015(07)
- [9]民国时期唐诗学研究[D]. 赵耀锋. 西北大学, 2014(12)
- [10]论“拓展延伸”与语文复习[D]. 丁芸. 苏州大学,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