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衡图——十二辟卦——太极线(论文文献综述)
许志宇,周明旺[1](2020)在《基于七衡图推演阴阳量化物理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描述七衡图中黄图和青图的关系及太阳在七衡六间轨道上的运行情况与十二中气、十二辟卦的关系,总结七衡图与现代地理学的联系;同时通过圭表测影获得阴阳变化,并结合十二辟卦随节气变化,得到阴阳量化依据,建立阴阳物理模型;通过物理模型更好地理解中医阴阳理论的客观依据。
李翔[2](2020)在《考虑节律协同的自然通风建筑光热环境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基于人工调节技术的现行建筑室内环境营造方法面临愈来愈多的挑战。该困境源于机械还原论处理复杂性问题时的局限性。破解的方法在于借鉴系统论方法,寻找人体·建筑·自然三者所构成系统和谐共生的规律。受中医“天人相应”理论、现代时间生物学“节律共振”假说以及建筑气候设计方法启发,本研究逐步认识到人体·建筑·自然三者节律协同是该系统和谐共生的基本特征之一。由此,本研究首先探讨考虑节律协同的室内环境营造方法中的基本问题(设计目标及其技术实现方案),提出节律协同建筑营造理念。然后,开发基于节律协同需求的天然采光与自然室温设计决策工具,以支持前述技术方案实现前述节律协同设计目标。最终,在前述营造理念、设计原则及其目标的指导下,应用所得设计决策工具,开展建筑设计与建造实践,并开展运行实验。具体研究内容及其成果如下:首先,根据人体·建筑·自然三者的节律协同基本特征,提出了节律协同建筑概念:采用在地化的建筑气候响应设计策略以及被动式环境调控低技术,充分利用当地气候潜力,营造适宜的室内光热气候响应节律,使之具有导引人体生理节律与当地自然光热环境周期同步的功能,同时兼顾人体对于室内环境的其它需求。遵循该概念,考虑视觉工效需求、光生物需求、热舒适需求之间的平衡,提出了节律协同光热环境设计原则及其设计目标:日间通过良好的天然采光设计以满足前述各项视觉与非视觉需求;夜间通过背景光设计满足基本交通照明与光生物需求,并通过个性化照明设计满足工效、舒适与愉悦性需求;经建筑本体及其集成被动式低技术调控构件的精心设计,由气候响应所形成的自然室温,满足适应性热舒适与光生物(热健康)需求,并兼顾小时间尺度上的热平衡热舒适需求。此外,还考虑自然能源供给与节律协同室内需求之间平衡,提出了自然能源高效利用建筑系统设计原则:基于建筑构件在建筑能量流动路径上的热调控功能进行集成设计。在该设计原则指导下,存在三大设计目标:供需总量平衡、供需动态平衡以及供需品质匹配。不仅如此,为实现该建筑系统设计原则及其设计目标,通过建筑气候响应技术分类组合,形成了一种均匀辐射建筑系统模式,其应用潜力分析表明,在中国各气候区自然禀赋以及现行建筑热工水平的基础上,利用自然能源可形成满足节律协同建筑需求的自然室温。其次,为实现所提出的节律协同光环境设计目标,本研究针对现行采光设计标准尚未考虑光生理需求的问题,构建基于现行采光设计参数的非视觉效应评价方法,对各采光设计等级所形成采光环境的非视觉效应及其光生物健康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采用Ⅰ等级与Ⅱ等级的精细视觉作业房间中,使用者的光生物需求可被充分满足;对于采用Ⅲ等级办公房间,虽其日间静态褪黑素抑制率可达100%,但在全阴天空条件下,有家具遮挡的靠窗处以及远离外窗的房间深处,日间动态褪黑素抑制率并不能完全达到100%,可能存在光生物健康风险;对于采用Ⅳ等级的住宅主要空间,因考虑到老年人近日节律调控功能衰弱,并且眼部透光性能下降,需要更高的暴露强度,故可能对长期处于室内的老年人群不利;对于采用Ⅴ等级的短暂停留空间,考虑到非视觉光暴露的延时特性,可忽略其光生物健康风险。再次,为实现所提出的节律协同热环境设计目标,本研究针对缺乏面向早期方案设计阶段的自然室温预测工具的问题,基于三项建筑热特性指标(总得热量Gto、总热损失系数Kto、总有效热容Sto)及其相应的准稳定传热算法,构建简化建筑动态传热模型,基于室内空气热平衡方程,推导得到了自然室温快速预测公式。不仅如此,基于周期性热渗透厚度公式,提出了一种有效热容确定方法,使得在早期方案设计阶段能较准确地预测逐时自然室温。基于EnergyPlus的全年模拟验证结果与基于实测数据的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预测公式能较准确地预测自然室温波动趋势,逐时自然室温的绝对预测误差平均值分别为3.0℃与1.8℃。基于所构建的简化建筑动态传热模型,本研究还针对缺乏基于自然室温设计目标的热工参数决策工具的问题,通过敏感性分析方法,获得了两项基于自然室温的建筑热性能指标(室内外日均温差ΔTio与室内外日较差之比αio)与三项建筑热特性指标(总得热量Gto、总热损失系数Kto、总有效热容Sto)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而揭示形成自然室温的建筑热设计原理,并提出基于自然室温设计目标的热特性指标决策图。应用案例实测结果表明,该图具有较高的设计决策精度。最后,本研究根据所提出的光热环境设计目标以及设计决策工具,以一栋实验建筑为对象,开展建筑实践,探讨了均匀辐射建筑系统营造过程的设计建造要点,并开展节律协同光热环境性能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建筑光热环境实际性能基本满足节律协同设计目标,并且均匀辐射调控系统显着提高了实验建筑的采暖季自然室温以及自然能源利用效率。
刘玉凤[3](2019)在《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与人体生物节律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健身养生是亘古不衰的话题,如今在全民健身、体医结合的大背景下,我国传统健身养生文化依然焕发着它的无限魅力与生机,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根据“顺时养生”的中医养生理论,经查阅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问题已经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且很多研究发现了现代科学中的人体生物节律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但关于传统体育的时间节律与人体生物节律关系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本研究试图探究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与人体生物节律间存在的关系,旨在将传统健身养生文化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以期能够促进人们科学合理地利用我国传统体育进行健身养生。本文依据“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开展时间进行整理分析,发现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存在着年、季节、月、节气、日等时间节律。通过对现代科学与传统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生物节律的理论梳理,发现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与人体生物节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一)大多数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与人体生物节律同步,分别表现在两者季节节律、节气节律、月节律与日节律的同步;(二)依附节庆的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时间节律与人体生物节律不同步,它主要的目的是对文化的承载;(三)有时间节律的练习传统健身养生体育有助于调适人体生物节律,主要表现在: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结合光照调适人体生物节律,以及通过调节人体睡眠来调适人体生物节律两方面;(四)人体生物节律对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有制约作用。根据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与人体生物节律间存在的关系,建议依托天人合一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依据不同的人体生物节律进行择时、顺时的开展我国传统体育活动,以取得更好的健身养生功效。
张华勇[4](2015)在《《周髀算经》与《伤寒论》术数理论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课题从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独特视野对《伤寒论》中相关的理论等进行梳理与解读,让这些理论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提高临床疗效,并能提高中医界学者对仲景理论的认同度。同时对中医时间医学尤其是伤寒学中时间医学有着深入的拓展,以期为《伤寒论》欲解时具体时辰的规律寻找理论依据,为《伤寒论》时空体系的构建提供合理的理论基础。何时容易患病,何时容易加重,何时容易缓解,是解开术数大门的钥匙,了解透彻后对服药针灸时辰的选择能提供更为合理的方案,对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更能贴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状态,适应气候的变化,提前防范,把握有利时机,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同时本课题将对《周髀算经》相关术数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整理,将会对古代科技史的研究做出有益的探索。研究方法:本课题运用逻辑推理法、数学方法、文献研究法,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周髀算经》译注为主,认真研读《周髀算经》译注中的数理理论,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与《伤寒论》的相关内容,以及现代天文学方面的知识,探究《周髀算经》与《伤寒论》术数理论间的联系。研究内容:1.中国古代术数概要。正如现代医学受诸多学科体系的支撑,中医学也不外如是。中国古代术数理论作为支撑中医学不断发展的基础学科,有必要对它进行梳理与认识。2.将与《伤寒论》相关的《周髀算经》术数理论进行提炼与研究。仔细研读《周髀算经》与《伤寒论》并提炼出相关的术数理论与医学理论,弄懂并揭示它们的规律。3.对《周髀算经》与《伤寒论》术数理论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研究。运用跨学科研究思路,主要应用逻辑推理法、数理方法、文献研究法对之前整理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探究它们间的联系。4.利用岁差原理对相关的理论进行时间考证,并从时间上探究其相关性。运用现代天文学知识岁差原理,计算出相关理论的产生年代,并进行对比研究,探究其在时间节点上的联系。研究结果:1.勾股圆方术为天地日月星象观察测量计算的开端,其通过勾股定理再通过“大衍之数”与河图、洛书、易经八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河图、洛书源于古天文学派盖天派的天文地理观测,且河图包含太极图式并实录了银河系运行概况及规律。2.河图洛书囊括了盖天派的天圆地方宇宙模型,盖天派的天圆地方说实为《周髀算经》中所用到的天球坐标系。3.《伤寒论》七日六日节律与七衡图、河图、洛书、易经、勾股圆方术间关系密切。4.二十四节气、七衡图、伤寒例斗历学说、中医五运六气学说联系密切。5.二十八星宿、二十四节气、中医理论间联系密切。6.七衡图、六经病欲解时、营卫运行规律、开阖枢与太极图理论、伤寒历斗历学说、七日六日节律间联系密切。7.北极璇玑结构、二分二至四立节气、洛书、后天八卦、九宫八风学说、九宫八卦、灵龟八法间联系密切。8.用岁差原理推算出七衡图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89年,即战国周赧王二十六年左右,远早于《伤寒论》的成书年代。9.根据岁差原理推出《尚书·尧典》观察鸟、火、虚、昴四宿的大致年代约为公元前6210年到公元前2571年,且鸟为星宿,火为心宿二。10.七衡图带有真实数据,实为周髀家一种古老天文仪器的设计图。利用七衡图思维探索地外生命存在可能有所帮助。11.中医多学科属性决定了中医经典的研究与解读可从多学科角度入手。研究结论:1.张仲景可能借用了《周髀算经》中先进的天文地理数学等学科知识用来构建《伤寒论》时空医学理论体系。2.《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辰的提出有着客观的科学依据,绝不仅是通过临床观察而来,六经病欲解时辰应是放在全年来考虑的,其时辰应解读为真太阳时。只要是古人写的与时辰相关的医学理论其时辰皆应解读为真太阳时。因为这是古人对时间运用的历史习惯,当时的计时体系为真太阳时计时体系。清朝晚期西学东传,真太阳时计时体系才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代之以现代我们所熟悉的计时体系。3.现代二十四节气的源头、伤寒论斗历学说的源头、《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辰的客观科学依据皆在七衡图。七日六日节律、营卫运行规律、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亦与之相关。日月、二十八星宿、二十四节气是它的构成要素,河图洛书、易经八卦、天圆地方天球坐标体系、太极图式、银河系运行概况、道家阴阳学说等皆蕴含其中。七衡图为古老天文仪器的设计图,用此可知阴阳、四时、节气、寒热虚实等自然法度,亦可用七衡图思维探知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4.用《周髀算经》解读《伤寒论》中的术数理论,有助于揭开中医术数理论的神秘面纱、还原其朴素自然的科学本质,亦是对质疑中医思潮的学术回击。
陈霖[5](2010)在《从八卦太极图看二十四节气养生》文中研究表明太极图以黑(阴)白(阳)两鱼的环抱,演绎了天地万物阴阳之间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方面的规律。由太极而衍生出的八卦,更是以阴阳为基础。结合八卦太极图分析一年二十四节气的阴阳消长变化,不仅可以解释二十四节气的命名,更可将医易相结合指导养生,彰显出中医预防医学的优势。
郝岳才[6](2002)在《七衡图——十二辟卦——太极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代的七衡图就是太阳运行的轨道。作者找出了太阳在七衡图六间轨道上的运行情况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并将七衡图与现代地理学的联系加以总结,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七衡图、十二辟卦以及太极图,三者是统一的。太极图的太极线在其众多内涵中还有反映太阳波动的含义。
二、七衡图——十二辟卦——太极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七衡图——十二辟卦——太极线(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七衡图推演阴阳量化物理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七衡图的黄图和青图的关系 |
1.1 黄图画 |
1.2 青图画 |
1.3黄图和青图的关系 |
2 七衡图俯视图的理解 |
3 阴阳物理模型的形成 |
3.1 七衡图、圭表与十二中气 |
3.2 七衡图与十二辟卦及十二节气 |
3.3 阴阳量化的模型图 |
3.4 阴阳的物理模型 |
4 总结 |
(2)考虑节律协同的自然通风建筑光热环境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1 室内环境营造方法面临复杂性挑战 |
1.2.2 “节律协同”——人体·建筑·自然和谐共生规律 |
1.3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3.1 光生物需求基础研究 |
1.3.2 以人为本的光热环境需求基础研究 |
1.3.3 光热环境设计决策工具 |
1.3.4 考虑光生物需求的光热环境营造方法 |
1.4 存在的问题 |
1.4.1 既有建筑光热环境营造方法忽视节律协同需求 |
1.4.2 既有光热环境设计决策工具无法满足节律协同设计需求 |
1.5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2 节律协同建筑光热环境营造方法基本问题 |
2.1 引言 |
2.2 节律协同营造方法基本特征 |
2.3 节律协同营造方法设计原则 |
2.3.1 视觉需求与光生物需求之间的平衡 |
2.3.2 热舒适需求与光生物需求之间的平衡 |
2.3.3 自然能源供给与节律协同建筑热量需求的平衡 |
2.4 节律协同营造方法技术实现路径 |
2.4.1 气候自适应自然能源利用技术要求 |
2.4.2 构件化建筑调控系统技术集成策略 |
2.4.3 自然能源高效利用均匀辐射调控模式 |
2.5 小结 |
3 考虑光生物需求的采光设计参数研究 |
3.1 引言 |
3.2 现行采光设计参数的非视觉效应评价方法构建 |
3.3 非视觉效应评价方法可靠性实测验证 |
3.3.1 实测对象 |
3.3.2 实测方法 |
3.3.3 结果讨论 |
3.4 现行采光设计参数的光生物健康风险分析 |
3.4.1 工作面照度标准值的非视觉效应 |
3.4.2 工作面照度设计值的非视觉效应 |
3.4.3 各采光等级的光生物健康风险分析 |
3.5 小结 |
4 自然室温快速预测模型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热特性指标的自然室温预测公式 |
4.2.1 基于热特性指标的建筑准稳定传热模型 |
4.2.2 基于热渗透厚度的有效热容确定方法 |
4.2.3 自然室温预测公式的提出 |
4.3 自然室温预测公式的验证 |
4.3.1 验证对象选取 |
4.3.2 验证数据采集 |
4.3.3 预测误差分析 |
4.4 自然室温预测公式的应用 |
4.4.1 适用条件 |
4.4.2 计算流程 |
4.5 小结 |
5 基于自然室温需求的建筑热工设计决策工具 |
5.1 引言 |
5.2 自然室温与热特性指标之间的函数关系 |
5.2.1 自然室温对建筑热特性的敏感性分析方法 |
5.2.2 拟合函数曲线及其所揭示的热设计原理 |
5.3 快速确定热特性指标的设计决策图 |
5.4 设计决策图应用案例 |
5.5 小结 |
6 节律协同实验建筑设计建造实践 |
6.1 引言 |
6.2 自然能源高效利用建筑系统集成设计 |
6.3 节律协同光热环境技术实现 |
6.3.1 建筑方案设计要点 |
6.3.2 均匀辐射热(冷)调控环境 |
6.4 实验建筑建造技术要求 |
6.5 节律协同建筑热环境的运行调节 |
6.6 小结 |
7 节律协同光热环境性能实验研究 |
7.1 引言 |
7.2 实验方案 |
7.2.1 实验对象 |
7.2.2 实验工况 |
7.2.3 测试方法 |
7.3 实验结果 |
7.3.1 采光环境性能 |
7.3.2 热环境性能 |
7.3.3 实验建筑典型日的热收支 |
7.4 讨论 |
7.4.1 实际光热环境性能与节律协同设计目标 |
7.4.2 均匀辐射调控系统对自然室温以及自然能效的影响 |
7.5 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与人体生物节律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理论依据 |
1.3.1 天人合一理论 |
1.3.2 阴阳五行理论 |
1.3.3 生物节律理论 |
2 文献综述 |
2.1 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相关分类研究综述 |
2.2 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研究综述 |
2.2.1 关于体育与生物节律的研究综述 |
2.2.2 传统健身养生体育时间节律的研究综述 |
2.3 东西方人体生物节律的研究综述 |
2.3.1 西方现代医学对人体生物节律的研究综述 |
2.3.2 中医学对人体生物节律的研究综述 |
2.4 相关概念界定 |
2.4.1 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 |
2.4.2 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 |
2.4.3 人体生物节律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数理统计法 |
3.2.3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内容与分析 |
4.1 人体生物节律 |
4.1.1 人体年节律 |
4.1.2 人体季节节律 |
4.1.3 人体月节律 |
4.1.4 人体节气节律 |
4.1.5 人体日节律 |
4.2 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 |
4.2.1 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年节律 |
4.2.2 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季节节律 |
4.2.3 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月节律 |
4.2.4 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节气节律 |
4.2.5 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日节律 |
4.3 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与人体生物节律的关系 |
4.3.1 大多数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与人体生物节律同步 |
4.3.2 依附节庆的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与人体生物节律不同步 |
4.3.3 有时间节律的练习传统健身养生体育有助于调适人体生物节律 |
4.3.4 人体生物节律对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有制约作用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Abstract |
(4)《周髀算经》与《伤寒论》术数理论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 影响中医理论的中国古代主要术数理论概要 |
1 河图洛书 |
1.1 河图象数 |
1.2 洛书象数 |
1.3 河图洛书象数与“大衍之数”“勾股定律”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
1.4 河图洛书古今各家认识概要 |
2 周易八卦 |
2.1 伏羲创先天八卦与河图之间的关系 |
2.2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关系 |
2.3 后天八卦与洛书的关系 |
3 阴阳五行 |
3.1 阴阳 |
3.2 五行 |
4 从天文地理到《周髀算经》 |
4.1 二十八星宿 |
4.2 北极星 |
4.3 北斗七星 |
4.4 二十四节气 |
4.5 七曜及地球 |
4.6《周髀算经》 |
第二部分 与《伤寒论》相关的《周髀算经》术数理论 |
1 勾股圆方术 |
2 二十四节气 |
3 二十八星宿 |
4 七衡图 |
5 北极璇玑结构 |
第三部分 《周髀算经》术数理论与《伤寒论》间的联系 |
1 勾股圆方术与七日六日节律等术数理论间的联系 |
1.1 勾股圆方术与河洛数理及易经间的联系 |
1.2 勾股圆方术为天地日月星象观察测量计算的开端 |
1.3 天圆地方说探讨 |
1.4《伤寒论》七日六日节律与七衡图等术数间的关系 |
2 二十四节气与伤寒例斗历学说等术数理论间的关系 |
2.1 二十四节气探源 |
2.2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五运六气学说等术数理论间的联系 |
3 二十八星宿与二十四节气及中医理论间的联系 |
3.1 二十八星宿与二十四节气间的联系 |
3.2 二十八星宿与中医理论间的联系 |
4 七衡图与六经病欲解时等术数理论间的联系 |
4.1 七衡图与六经病欲解时的联系 |
4.2 七衡图与营卫运行规律的联系 |
4.3 七衡图与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及太极图间的联系 |
4.4 七衡图与中医理论尤其是五运六气学说间的联系 |
4.5 七衡图与伤寒例斗历学说间的联系 |
4.6 七衡图与《伤寒论》七日六日节律间的联系 |
5 北极璇玑结构与九宫八风学说等术数理论间的联系 |
5.1 北极璇玑结构与二分二至四立节气及九宫八风学说间的联系 |
5.2 北极璇玑结构与九宫八卦及灵龟八法等术数理论间的联系 |
第四部分 利用岁差原理对相关理论进行时间考证并探讨其相关性及临床应用 |
1 岁差原理推导 |
1.1 岁差原理推导《尚书》四组星象观察年代 |
1.2 推导七衡图的年代 |
2 从时间上讨论七衡图与《伤寒论》相关理论的联系 |
3 利用七衡图思维探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
4 临床应用 |
4.1 打开有利疾病治愈的时空窗口 |
4.2 疾病预测及应对措施 |
第五部分 结果讨论及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I 《伤寒论》中与七日六日节律相关的主要条文 |
附录II 《伤寒论》中与营卫相关的主要条文 |
附录III 图表目录 |
附录IV 发表文章 |
致谢 |
(5)从八卦太极图看二十四节气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1 二十四节气 |
2 太极图与十二消息卦 |
3 对应关系及养生策略 |
3.1 春分 |
3.2 谷雨 |
3.3 小满 |
3.4 夏至 |
3.5 大暑 |
3.6 处暑 |
3.7 秋分 |
3.8 霜降 |
3.9 小雪 |
3.10 冬至 |
3.11 大寒 |
3.12 雨水 |
4 结语 |
四、七衡图——十二辟卦——太极线(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七衡图推演阴阳量化物理模型的建立[J]. 许志宇,周明旺. 西部中医药, 2020(09)
- [2]考虑节律协同的自然通风建筑光热环境设计策略研究[D]. 李翔.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我国传统健身养生体育的时间节律与人体生物节律的关系研究[D]. 刘玉凤. 宁波大学, 2019(06)
- [4]《周髀算经》与《伤寒论》术数理论的相关性研究[D]. 张华勇. 云南中医学院, 2015(09)
- [5]从八卦太极图看二十四节气养生[J]. 陈霖. 中国医药导报, 2010(03)
- [6]七衡图——十二辟卦——太极线[J]. 郝岳才.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