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曲矿选煤厂中煤落地系统改造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郭永峰[1](2021)在《平朔选煤厂干法脱粉工艺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动力煤洗选比例显着增加,同时动力煤分选逐渐形成以脱粉入选的主流工艺,原煤细粒度深度筛分成为整个工艺的核心。但是,目前有很多选煤厂因筛分粒度选择不当、筛分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块末煤分选工艺中问题突出,选煤厂经济效益低的问题。本研究以平朔各选煤厂为典型,以小见大,研究适合我国动力煤原煤细粒深度筛分的工艺。本课题研究对提高我国动力煤分选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降低大宗固废(低质煤泥),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有重要指导意义。本课题以平朔集团选煤厂为依托,开展原煤细粒深度筛分工艺研究。对现有选煤工艺进行剖析,发现原煤13 mm筛分效率低,导致块末煤系统入料量失衡,提出提高13 mm分级效率是平衡块末煤系统入料量的关键。同时发现当原煤煤质较好时,0mm~3 mm粒级原煤满足产品发热量要求,有必要进行脱粉入选。结合产品市场需求,通过经济效益核算,发现原煤3 mm脱粉经济效益最高。并对比现有脱粉设备的优缺点后,确定13 mm分级与3 mm脱粉设备均采用交叉筛。选煤工艺优化为:150-13 mm块煤采用重介浅槽分选机主再选,13-3 mm末煤采用重介旋流器主再选;-3 mm粉煤既可以进入重介质旋流器分选,也可掺入产品,也可以部分入选、部分掺入产品。工程实施后,结果表明原煤13 mm分级效率为84.42%,3 mm脱粉效率为82.12%,达到了预期效果。另一方面,在采用3 mm脱粉后,尾煤泥相对于不脱粉工艺明显减少。采用脱粉工艺后优质动力煤中的粗煤泥量减少了59.43%,煤泥减少了66.39%;洗混煤中煤泥减少了55.74%;灵活实现了-3 mm粉煤既可进入生产系统,也可直接作为产品;增加脱粉工艺不影响选煤厂现有生产工艺,仅是对现有工艺的补充完善,提高了现有工艺系统的灵活性;13 mm筛分环节筛分效率提高后,进入重介悬浮液中的煤泥含量显着减少。块煤系统介耗下降到0.7kg/吨;3 mm脱粉后,末煤系统的处理量得到释放,煤泥水系统的处理能力也得到释放,系统整体的带煤量得到提高。经济效益核算显示:以安太堡选煤厂主厂房单系统400万吨/年测算,全年总的增加收入1302.15万元,经济效益显着,同时减少大宗固废(低质煤泥)的排放,社会效益明显。本研究着眼于现有动力煤脱粉入选工艺中存在的核心问题,以平朔各选煤厂为典型,以小见大。通过产品市场需求,分析入选煤质,现有工艺问题,对比现有脱粉设备优缺点,对原煤深度筛分工艺研究,提出了优化后的工艺,并分析了对整个工艺的影响。本研究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创造社会效益有显着意义。
刘国超,王亚伟[2](2020)在《东曲选煤厂尾煤回收系统工艺优化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东曲选煤厂现有尾煤回收系统存在的处理能力不足、洗水浓度大、尾煤水分高、综合中煤发热量低等问题;提出了煤泥水系统工艺优化方案:增加截粗环节,并采用穿流式压滤机进行尾煤压滤回收;改造后降低了尾煤水分,使综合中煤水分控制在13%以下,发热量达到电厂用煤指标要求,同时降低了洗水浓度,实现清水洗煤。
万刘鹏[3](2020)在《穿流式压滤机在选煤厂煤泥回收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分析了东曲矿选煤厂传统浮选工艺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介绍了穿流式压滤机的产品结构和工作原理,总结了穿流式压滤机在新浮选工艺系统中成功应用的实践经验,对比了穿流式压滤机应用前后、新旧系统中煤泥及中煤产品的各项实际生产指标,实践表明,穿流式压滤机能够有效降低煤泥产品含水率,提升煤泥产量的回收利用率,解决煤泥产品水分偏高、热值不稳定等问题。
宋杨[4](2020)在《贵州普安某高硫煤脱硫降灰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煤炭总储量中含硫量较高的高硫煤占比较大。贵州是中国南方能源大省,煤炭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第5位。贵州煤炭中硫的平均含量为2.67%,高硫煤所占比例高达35.08%,高硫煤的洁净利用对于贵州省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贵州黔西南普安某煤矿煤样为研究对象,开展脱硫降灰试验研究。原煤性质分析表明,该煤样属于高硫、低中灰分无烟煤,无机硫含量较高,主要是硫化铁硫,占68.62%。偏光显微镜对煤中黄铁矿嵌布特征分析表明,煤中黄铁矿的嵌布特征较为复杂,主要以星点状、莓球状分散或连续分布于煤中。总体上原煤中黄铁矿总的嵌布粒度较细,需采用重选-浮选联合的分选工艺进行脱硫降灰。煤样微量元素含量分析表明:W、Li、Cu、Co、Mo、V等元素富集甚至显着富集,其次是Nb、Zr、Ta、Y、Hf等元素。煤中锂的含量在66.6-232μg/g之间,具有一定的综合利用潜力。浮沉试验结果表明:普安煤的可选性较差。为了获得硫含量小于2.00%的精煤,理论分选密度应低于1.54 g/cm3。在重力作用下,W、Sn、Mo、Cd最易被去除,其次是Cu、Th、V、U、Be、Cr、Ni、Pb、Co、Sb,其对微量元素的去除率取决于它们的赋存状态,元素含量与灰分产率的相关性可以揭示这些元素的存在形式。在洗煤过程中,Li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元素可以富集在精煤中。精煤燃烧后的煤灰中Li2O理论含量高达0.26%。因此,重选是后续提锂的有利工艺。对原煤0.25-2 mm粒级进行摇床脱硫降灰试验,一次粗选可获得灰分8.34%、硫分1.89%、产率89.74%的精煤产品,中煤尾煤混合煤样粒度主要介于1-2 mm之间,产率占66.54%,硫分为8.32%。对中煤尾煤混合煤磨至-0.075 mm占75%,采用“一粗一扫”浮选工艺,可获得产率为59.76%的粗精煤(硫分4.01%)和硫品位为18.55%的硫精矿。对原煤-0.25mm粒级进行浮选脱硫试验,结果表明,柴油的捕收效果比煤油好,合适的用量为300 g/t。在柴油用量为300 g/t,起泡剂仲辛醇用量为100 g/t的条件下,对比邻苯三酚、巯基乙酸和氧化钙三种抑制剂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当氧化钙用量为100 g/t时效果较好,精煤产率可达93.65%、硫分为1.74%、灰分为8.39%。氧化钙处理前煤与黄铁矿接触角非常接近,导致难以浮选分离;氧化钙处理后煤和黄铁矿的润湿性差异明显,黄铁矿表面接触角从93.3°降到68.5°,而煤表面接触角从94.8°升到97.3°,变化不明显,表明黄铁矿受到有效抑制。氧化钙促进了黄铁矿的化学反应并生成微细粒沉淀物质,主要元素为Ca和O以及C,生成的微细粒沉淀物质附着在矿物表面使得亲水性增强。
贾潇寅[5](2020)在《双柳矿选煤厂清洁生产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炭,是工业时代以来世界上使用最基础、也是最广泛的能源之一。步入二十一世纪后,信息化的进程极大地削弱了煤炭的地位,但是煤炭在全球范围内还是长期必不可少的能源,尤其是还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国。而现如今,许多高精度工业和高耗能企业关于煤炭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选煤厂提供的精煤、中煤等再加工煤产品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青睐。21世纪以来,我国选煤行业在其发展区域、发展行业、发展规模都呈爆发式增长的态势,但同时由于其所造成的能源消耗高、产生的各类污染物较多,不仅进一步加大了发达国家对水、电能源的供应和管理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因此,选煤厂要想实现可持续弹性发展,兼顾经济效益和节能减排,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十分必要。清洁生产在我国起步较晚。一直到21世纪初,我国开始在北京、上海等地进行清洁生产示范和试点工作,随后很多省市响应国家相应政策的倾斜方向,初步颁布了一些地方性的促进清洁生产推进的试行政策和法规文件,石化、冶金等行业的部分企业也适时进行了生产加工设备的改良换代,并且引进了相当一部分高新技术人才。然而,清洁生产的有效实施不仅仅依靠先进的设备和研发、操作人才,更加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清洁生产管理制度。相对于国外同期的先进管理水平,我国煤炭行业对于清洁生产的管理无论是制度制定还是体系建设,都不够成熟和完善。山西作为产煤大省,在煤炭行业方面需要投入很大的力度抓清洁生产。本文以山西省汾西矿业有限集团所属低硫煤井双柳矿新建的选煤厂为例,基于清洁生产发展的标准要求,利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对选煤厂煤炭采选清洁生产实施整个流程展开评价,在利用资源耗竭系数和环境影响潜值的选样综合计算识别出高耗能生产工艺、环节和部位,以及污染排放超标或者是异于其他先进选煤厂的废弃物种类,追根溯源,进一步深入找出该厂资源控制、清洁生产责任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漏洞,打破常规末端治理的思路,对于该选煤厂在设备的改进,生产过程中的控制管理以及相应的责任机制和保障机制进行探索,构建一套相对完整的清洁生产管理体系,为双柳矿选煤厂清洁生产的全面实现提供一种合理构想,也希望可以为其他同类型行业提供借鉴。
刘钢枪[6](2020)在《东欢坨选煤厂产品结构多元化加工方案与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欢坨煤矿选煤厂为矿井型选煤厂,2002年建成投产,入洗煤种为气煤,建设规模为1.50 Mt/a,入洗能力为0.90 Mt/a。采用的选煤工艺为:8 mm干法分级,80-30 mm复合式干法分选、50-8 mm重介旋流器分选、8-0 mm末煤不入洗,煤泥水由旋流器浓缩分级,粗煤泥采用高频筛回收,细煤泥经浓缩,采用沉降过滤离心机和压滤机共同脱水回收。随着多次扩能改造,矿井生产能力已达到4.0 Mt/a,为提高选煤厂洗选能力、配合矿井生产能力的提升,将选煤厂的三产品旋流器改造成了两产品旋流器使用,只能生产动力用煤。东欢坨煤矿有可釆煤层7个,各煤层的原煤均为高挥发分、高粘结指数、低硫-中硫的气煤,但各层原煤的内灰差别较大。矿井生产采用配采工艺,对其中的三个煤层进行配采;原煤经分选后,精煤理论上既可作为炼焦配煤,也可作为动力用煤,但受限于实际入选能力和洗选工艺,大部分的原煤未经洗选直接作为动力煤销售,不仅资源价值大大降低,而且原煤入洗率低、产品结构单一、质量差、市场竞争能力弱。本文深入分析现有选煤厂存在的问题,基于各煤层原煤煤质特点和东欢坨煤矿配采工艺,提出了不同低灰煤层与高灰煤层配采生产炼焦配煤的可行性方案,研究生产炼焦配煤时,原煤全部入洗,采用两产品重介旋流器主再洗+粗煤泥分选+浮选的工艺流程,生产动力煤时,原煤入洗下限为3 mm,原煤预先脱粉,采用两产品重介旋流器分选、粗细煤泥分别回收的洗选工艺,重新进行了产品定位。依托现有选煤厂生产工艺、设备和增加的粗、细煤泥分选系统,通过工业试验,确定了生产炼焦配煤的配采方案和生产动力煤时的配采方案,探讨了原煤分选深度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关系,制定了合理的分选工艺。分选工艺系统灵活、生产方式转换方便快捷,根据配采煤层、入洗煤质,可灵活调整,改变局部生产环节,生产出市场需求的产品。通过研究,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产品结构状况、提高了产品质量、优化了产品结构、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提高了利润空间,研究出在原煤分选深度和生产成本之间最佳的平衡点。通过选煤厂粗、细分选环节工程的实施,更换一段旋流器,改变了生产方式,原煤入洗率由原来的22.5%提升至30%,开发了11、12级炼焦配煤,增加了高发热量动力煤品种,提升了资源价值,增强了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选煤系统改造后,当年多创造产值1976.53万元,盈利约265.5万元,扭转了持续多年的亏损局面,获得了显着的资源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论文有图18幅,表21个,参考文献51篇。
曾庆刚,吴二东,吕佳伟,李振成[7](2020)在《八矿选煤厂浮选尾煤梯次减量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环保和选煤厂产能提升给浮选尾煤处理系统带来的压力,八矿选煤厂通过采用浮选尾煤梯次减量技术,实现了对浮选尾煤的三段浓缩、三段回收梯次减量化处理。生产实践表明,该技术不仅有效缓解了浮选尾煤处理系统压力,提高了选煤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并且节约了生产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马慧敏,蒋涛,徐露[8](2019)在《孙庄洗煤厂中磁尾粗煤泥采用TBS再选工艺改造实践》文中提出通过对孙庄洗煤厂TBS工艺改造的实践,介绍了TBS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效果,阐述了TBS的应用提高了产品质量,给企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曾庆刚,栗培国,方鲁香[9](2019)在《冗余设计在选煤厂技改中的实践与思考》文中认为选煤厂是流水线、连续生产型工厂,分选加工过程中的任一环节出现故障,都可能导致系统停止运行。对于4级分级入选的大型炼焦煤选煤厂,保证选煤连续生产尤为重要。田庄选煤厂基于分选加工关键过程进行冗余设计,采用备用系统、利用闲置设备(设施)、将在用设备(系统)以及单台(套)设备处理能力适当"放大"进行冗余设计,提高系统可靠性,为大型选煤厂优化选煤生产提供可借鉴的设计策略与实践经验。
陈宸[10](2018)在《GJL煤矿选煤厂新增末煤洗选系统生产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末原煤在不提高发热量及降低硫分的情况下,会存在很大的市场销售压力。为了适应矿井开采原煤煤质的波动,稳定产品质量;提高现有末原煤产品价值,降低灰分和硫分,提高产品发热量;增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适应用户对商品煤质量要求的提高,适应产品铁路外运质量的要求;有必要考虑对本矿末原煤进行洗选排矸,降灰降硫,提高发热量,提高产品价值,降低矸石运输量,给社会提供洁净的煤炭能源,同时也提高本厂自身的效益。本文对GJL煤矿选煤厂新增末煤洗选系统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对煤质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各工艺环节进行了准确计算,为设备选型提供可靠的保证,工艺可适应各种变化下实际生产需要。(2)根据本厂入洗原煤的煤质特点,统筹考虑了附近矿区煤炭洗选加工总体情况,设计出了工艺流程。该工艺流程简单实用,工艺调整控制灵活顺畅,数质量控制高效简捷。(3)设备选型充分考虑了与现有设备的的兼容性、通用性和一致性,推荐设备具有可靠性强、配套性好、稳定性高、能耗低、适用性强,技术水平先进的优势;设备操作、维护方便、灵活,使用周期内运行费用和维护费用低。(4)工艺流程和环节设置先进、合理、可靠、重介分选效率高;煤泥水系统设计完善,可确保洗水闭路循环,达到零排放,满足环保要求。(5)具有高精度的自动调控系统,能够轻松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监测与控制。本文对GJL煤矿末原煤进行洗选加工符合国家煤炭产业政策。当GJL煤矿开采的部分煤层的原煤硫分较高时,必须对末原煤进行洗选降硫以符合国家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需要。原煤洗选加工后产品附加值较大,且质量稳定,可以与用户建立良好供应关系,在很大程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东曲矿选煤厂中煤落地系统改造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曲矿选煤厂中煤落地系统改造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平朔选煤厂干法脱粉工艺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的提出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筛分过程颗粒运动理论 |
2.2 影响筛分过程的因素 |
2.3 细粒煤筛分设备概述 |
2.4 细粒煤筛分难点 |
2.5 国内动力煤脱粉入洗现状 |
2.6 本章小结 |
3 工艺系统及物料分析 |
3.1 平朔选煤工艺系统简介 |
3.2 原煤性质 |
3.3 筛分效果评价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4 细粒深度筛分工艺研究 |
4.1 现有选煤工艺分析 |
4.2 筛分深度的确定 |
4.3 深度筛分工艺研究 |
4.4 细粒筛分设备选择 |
4.5 深度筛分效果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5 深度筛分工艺对系统的影响研究 |
5.1 煤泥减量化研究 |
5.2 深度筛分对系统和工艺影响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6 经济效益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项目成果推广应用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东曲选煤厂尾煤回收系统工艺优化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存在问题 |
(1)中煤水分高。 |
(2)中煤热值低。 |
(3)处理能力不足。 |
(4) 洗水浓度高。 |
2 现状调查 |
3 改造方案 |
4 预期效果 |
5 效益分析 |
6 结 语 |
(3)穿流式压滤机在选煤厂煤泥回收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背景 |
1.1 改造前工艺现状 |
1.2 存在问题 |
2 设备简介 |
3 工艺流程确定及优化设计 |
3.1 将原有尾煤回收系统改造为解除系统 |
3.2 尾煤压滤系统设计 |
4 设备使用情况对比(见表2—下页表3) |
5 结语 |
(4)贵州普安某高硫煤脱硫降灰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高硫煤脱硫降灰研究进展 |
1.2.1 重选研究进展 |
1.2.2 煤泥浮选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药剂及设备仪器 |
2.1.1 试验药剂 |
2.1.2 试验设备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浮沉试验方法 |
2.2.2 摇床分选试验方法 |
2.2.3 浮选试验方法 |
2.3 煤炭工业分析方法 |
2.3.1 水分的测定 |
2.3.2 灰分的测定 |
2.3.3 挥发分的测定 |
2.4 煤中有害元素含量测定 |
2.4.1 硫分的测定 |
2.4.2 微量元素测定 |
第三章 原煤基本性质 |
3.1 原煤的工业分析 |
3.1.1 煤中黄铁矿嵌布特征 |
3.1.2 原煤粒度组成 |
3.1.3 原煤密度组成 |
3.1.4 不同密度级产品中灰分和硫分含量 |
3.2 有害和有用微量元素赋存特征 |
3.3 可选性曲线 |
3.4 微量元素的迁移分配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摇床脱硫降灰试验研究 |
4.1 试样制备 |
4.2 摇床入选粒级的确定 |
4.3 +0.25mm样品摇床脱硫试验研究 |
4.3.1 冲水量对摇床分选的影响 |
4.3.2 横向坡度对摇床分选的影响 |
4.3.3 矿浆浓度对摇床分选的影响 |
4.3.4 冲程对摇床分选的影响 |
4.4 摇床中煤与尾煤再选试验 |
4.5 中煤尾煤混合样中黄铁矿嵌布特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0.25mm煤泥浮选试验研究 |
5.1 原煤矿物组成分析及其硫的形态分布 |
5.2 浮选脱硫试验研究 |
5.2.1 捕收剂种类及用量对浮选脱硫的影响 |
5.2.2 抑制剂种类及用量对浮选脱硫的影响 |
5.2.3 起泡剂用量对浮选脱硫的影响 |
5.3 煤中黄铁矿浮选抑制机理研究 |
5.3.1 抑制剂对黄铁矿和煤表面润湿性影响研究 |
5.3.2 氧化钙作用对黄铁矿表面物质组成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5)双柳矿选煤厂清洁生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
1.2.1 研究的方法 |
1.2.2 研究的思路 |
1.2.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清洁生产相关研究 |
1.3.2 国内清洁生产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理论借鉴 |
2.1 清洁生产管理的内涵 |
2.1.1 清洁生产的定义 |
2.1.2 清洁生产管理的内涵 |
2.2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与技术框架 |
2.2.1 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 |
2.2.2 生命周期评价的主要特点 |
2.2.3 生命周期评价的技术框架 |
2.3 生命周期评价在清洁生产中的应用 |
第三章 双柳矿选煤厂的生命周期评价 |
3.1 双柳矿新建选煤厂简介 |
3.2 双柳选煤厂清洁生产概况 |
3.2.1 宣传教育 |
3.2.2 机构设定 |
3.2.3 管理制度 |
3.2.4 工艺措施 |
3.3 选煤厂清洁生产的生命周期评价 |
3.3.1 评价的目标和范围 |
3.3.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
3.3.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
3.3.4 生命周期评价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选煤厂清洁生产管理模式的构建 |
4.1 选煤厂清洁生产管理模式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
4.1.1 选煤厂清洁生产管理模式的指导思想 |
4.1.2 选煤厂清洁生产管理模式的原则 |
4.2 选煤厂清洁生产管理模式的系统结构设置 |
4.3 选煤厂清洁生产管理模式的具体运作 |
4.3.1 清洁生产管理的技术支持 |
4.3.2 清洁生产管理的控制方案 |
4.3.3 清洁生产管理的责任落实 |
第五章 选煤厂清洁生产管理模式的实施保障 |
5.1 选煤厂清洁生产管理的内部保障 |
5.1.1 制定清洁生产条例 |
5.1.2 制定设备管理标准 |
5.1.3 营造清洁生产文化 |
5.1.4 设立清洁生产基金 |
5.2 选煤厂清洁生产管理的战略保障 |
5.2.1 申请ISO标准体系相关认证 |
5.2.2 实行环境会计制度 |
5.2.3 争创环境先进企业称号 |
5.2.4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 |
5.3 选煤厂清洁生产管理的政策保障 |
5.3.1 强制性政策 |
5.3.2 激励性政策 |
5.3.3 压力性政策 |
第六章 结论 |
6.1 总结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6)东欢坨选煤厂产品结构多元化加工方案与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 东欢坨选煤厂概况 |
1.2 选煤厂存在的突出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
2 文献综述 |
2.1 选煤厂产品结构优化 |
2.2 炼焦配煤生产工艺发展现状 |
2.3 动力煤生产工艺发展现状 |
3 分选方案研究 |
3.1 煤层配采特征 |
3.2 原煤煤质特征分析 |
3.3 原煤密度和粒度分布特征 |
3.4 浮选试验 |
3.5 分选方案对比分析 |
3.6 分选下限研究 |
3.7 产品结构研究 |
3.8 本章小结 |
4 选煤方法研究 |
4.1 入洗粒度范围 |
4.2 选煤方法研究 |
4.3 工艺流程 |
5 东欢坨选煤厂工艺系统改造工业试验 |
5.1 概述 |
5.2 试验研究内容 |
5.3 试验系统 |
5.4 试验样品 |
6 工艺系统工业试验效果评价 |
6.1 工业试验和数据分析 |
6.2 精煤产品结构 |
6.3 洗选工艺评价 |
6.4 生产效果对比 |
6.5 矿井生产组织管理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展望 |
7.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八矿选煤厂浮选尾煤梯次减量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存在问题及分析 |
2 浮选尾煤性质分析 |
3 浮选尾煤梯次减量技术 |
3.1 工艺流程 |
3.2 技术关键 |
3.2.1 煤泥水“三段浓缩、三段回收” |
3.2.2 一段浓缩机底流与TBS底流混合脱水 |
3.2.3 二段浓缩机底流再次浓缩的必要性及与重介中煤掺混位置的选择 |
4 应用效果 |
5 结语 |
(8)孙庄洗煤厂中磁尾粗煤泥采用TBS再选工艺改造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1.1 存在的问题 |
1.2 中磁尾技术分析 |
2 工艺改造过程 |
2.1 TBS工作的基本原理[6-8] |
2.2 TBS改造前中煤磁选尾矿工艺流程 |
2.3 TBS再选中磁尾系统工艺改造方案 |
2.4 经过优化的中磁尾TBS再选系统工艺改造方案 |
2.5 设备的选型: |
3 应用效果 |
3.1 改善了浮选入料 |
3.2 提高了精煤回收率 |
4 经济效益 |
5 结语 |
(9)冗余设计在选煤厂技改中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工艺流程及冗余设计分析 |
(1) “零字号”设备。 |
(2) 末精磁尾和中矸磁尾系统。 |
(3) TBS精矿脱泥环节。 |
(4) 浮选精矿脱水环节。 |
(5) 煤泥压滤干燥系统。 |
(6) 电气控制系统。 |
(7) 受煤质变化影响, 需系统考虑的冗余环节。 |
2 关键环节的冗余设计 |
2.1 采用备用设备 (系统) 进行冗余设计 |
(1) 原煤分级系统的冗余设计。 |
(2) 新增末煤第5套分选系统。 |
(3) 压滤干燥系统的冗余设计, 实现干燥煤泥和湿煤泥生产的灵活转换。 |
(4) 控制系统的冗余设计。 |
2.2 利用闲置设备 (设施) 进行冗余设计 |
(1) 003矸石脱介筛的再利用。 |
(2) 闲置1.85合介桶的再利用。 |
(3) 闲置701浓缩机的再利用。 |
2.3 在用设备 (系统) 的相互可替代冗余设计 |
(1) 末中煤脱介筛与末矸石脱介筛的相互替代冗余设计。 |
(2) 中矸磁尾脱泥脱水筛的冗余设计。 |
(3) 精煤磁尾脱泥筛与TBS粗精煤脱泥筛的相互替代冗余设计。 |
2.4 单台 (套) 设备处理能力适当“放大”进行冗余设计 |
3 冗余设计实施效果 |
(1) 产能提升。 |
(2) 内部影响时间减少。 |
(3) 各项消耗大幅下降。 |
(4) 综合经济效益。 |
4 结语 |
(10)GJL煤矿选煤厂新增末煤洗选系统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1.3 研究方法和目的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章 煤质特征及可选性分析 |
2.1 煤质特征 |
2.2 原煤的可选性 |
2.2.1 煤质资料的来源 |
2.2.2 资料代表性及评述 |
2.2.3 原煤可选性分析 |
2.3 产品结构 |
2.3.1 产品方向与定位 |
2.3.2 产品结构方案 |
第3章 分选粒级、选煤方法及工艺流程研究 |
3.1 选煤厂现有生产系统分析 |
3.2 粒级分选方法与选煤方法 |
3.2.1 周边矿区选煤工艺和生产情况的调研 |
3.2.2 分选下限的分析和计算 |
3.3 工艺流程的制定及说明 |
3.4 工艺流程描述 |
3.4.1 现有大块原煤筛分破碎系统 |
3.4.2 洗选系统 |
3.5 生产方式及工艺灵活性 |
第4章 工艺流程的计算 |
4.1 计算参数选取 |
4.2 水量平衡表 |
4.3 介质平衡表 |
4.4 最终产品平衡表 |
第5章 生产系统工艺设备选择 |
5.1 工艺设备选择的原则 |
5.2 环节不均衡系数的选择 |
5.3 生产系统关键工艺设备的选择 |
第6章 地面工艺布置与技术操作说明 |
6.1 地面工艺总布置 |
6.2 主厂房及浓缩车间工艺布置及技术操作说明 |
6.2.1 末煤主厂房及压滤车间工艺布置及技术操作说明 |
6.2.2 浓缩车间工艺布置及技术操作说明 |
6.3 厂外工艺布置及技术操作说明 |
6.4 预留末精煤干燥系统工艺布置及技术操作说明 |
6.5 改造对现有生产系统的影响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7.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东曲矿选煤厂中煤落地系统改造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平朔选煤厂干法脱粉工艺应用研究[D]. 郭永峰.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东曲选煤厂尾煤回收系统工艺优化研究与应用[J]. 刘国超,王亚伟.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20(11)
- [3]穿流式压滤机在选煤厂煤泥回收系统中的应用[J]. 万刘鹏. 机械管理开发, 2020(09)
- [4]贵州普安某高硫煤脱硫降灰试验研究[D]. 宋杨. 贵州大学, 2020
- [5]双柳矿选煤厂清洁生产管理研究[D]. 贾潇寅.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6]东欢坨选煤厂产品结构多元化加工方案与工艺研究[D]. 刘钢枪.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八矿选煤厂浮选尾煤梯次减量技术的创新和应用[J]. 曾庆刚,吴二东,吕佳伟,李振成. 选煤技术, 2020(02)
- [8]孙庄洗煤厂中磁尾粗煤泥采用TBS再选工艺改造实践[J]. 马慧敏,蒋涛,徐露. 选煤技术, 2019(05)
- [9]冗余设计在选煤厂技改中的实践与思考[J]. 曾庆刚,栗培国,方鲁香. 选煤技术, 2019(01)
- [10]GJL煤矿选煤厂新增末煤洗选系统生产工艺研究[D]. 陈宸.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